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近些年来,对外贸易在我国经济活动中的地位不言而喻,本文针对我国2010年对外贸易领域所出现的新特点,从贸易总额和增长速度、贸易结构等方面来分析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状况。
关键词:对外贸易;贸易总额;贸易商品结构;贸易地理结构;产业结构调整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11)020(C)-0323-02
加入WTO以来,我国的对外贸易每年都以极快的速度增长着,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最重要推动力。作为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对外贸易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日益增大,2010年全国进出口总值达到29727.6亿美元,约占全年国民生产总值的49.2%。正是由于对外贸易在国民经济中占有如此重要的地位,而且2010年中国对外贸易又出现了新的特点,本文将从贸易总额,贸易增长速度,贸易地理结构,贸易商品结构等几个方面来分析中国的对外贸易。
首先,从贸易总额和贸易增长速度方面来说,我选取近三年来的对外贸易统计数据做以说明。
2008―2010年全国进出口简要说明表
(数据来自商务部统计网)
从上表中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出来,2009年间我国对外贸易总量有明显的下降趋势,说明我国对外贸易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严重,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我国参与全球化的程度很高。到了2010年,经过一年的全球经济复苏和政策调控,对外贸易又有了迅猛的增长,增长幅度达到34.7%,总量十分可观。
[摘 要]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进出口总额排名世界第一,但人民币在国际中的地位与我国经济大国的地位极不相符。自2009年我国正式开始推行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以来,结算额由最初的35.8亿元人民币到现在的6万多亿元,可谓成绩斐然。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总体规模小、收付比例不平衡、商品结构不均衡的问题。本文通过对影响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贸易因素进行分析,尝试找出阻碍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进一步发展的原因,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贸易因素;政策建议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5.24.129
[中图分类号]F832.6;F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5)24-0-04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外汇储备居世界第一位,对外贸易在国际贸易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我国的人民币的国际地位和我国的经济力量极不相称。跨境结算主要是为对外贸易服务,通过从贸易角度分析影响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发展的原因,提出相关的建议和政策,能进一步推动人民币结算业务的发展。
在国际贸易中,企业可选择的计价形式有3种:出口国货币计价(Producer's Currency Pricing,PCP)、进口国货币计价(Local Currency Pricing,LCP)、第三国货币计价即工具货币计价(Vechile Currency Pricing,VCP)。Grassman通过利用1968年瑞典的进出口贸易数据对其国际贸易计价货币进行研究而提出了“Grassman法则”,即发达国家之间的工业制成品贸易使用最多的计价货币是商品生产国的货币,其次是进口国的货币,很少使用第三国货币计价。Ligthart等则在Grassman规则的基础上将其归纳为3个程式化的事实:工业国之间的商品贸易主要使用PCP,其次为LCP;工业国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商品贸易主要使用PCP,或是VCP;同类型商品贸易主要使用美元或其他工具货币计价,但不同类型的商品贸易主要使用PCP。Page进一步验证了Grassman法则的适用性,并发现了国际贸易结算中的更多规律:①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双边贸易中,发达国家的货币占据了主导地位;②在发达国家之间,出口国的经济规模、出口商品的市场份额与结算货币的选择密切相关;③大宗初级商品一般采用少数几种货币计价结算,而美元则是首选货币。
国内学者在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开始实施后对此进行了详细分析,首先是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存在的问题及制约因素。陈红泉认为人民币结算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人民币结算存在进出口结构失衡、地区结构失衡等。王朝勇、孙延风等认为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现在存在着结算规模依然偏小、我国企业话语权与议价能力薄弱、人民币境外流动清算系统尚未启用等问题,这对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
1 人民币跨境结算的现状
摘要: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大陆进出口贸易发展迅猛,贸易额连创新高,空间格局也发生了深刻变化。本文从有形货物的出口、进口及进出口三个方面出发,收集整理1990-2010年中国大陆对世界各国对外贸易基本数据,采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基于重要对外贸易伙伴和13个区域经济地理板块,系统揭示了中国大陆对外贸易空间格局变化特点,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展望了对外贸易格局的变化趋势。文章研究结果对全面认识我国对外贸易格局的变化、正确制定对外贸易的有关决策、促进对外贸易的健康发展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中国大陆;对外贸易;空间格局
中图分类号:F125.2
文献标识码:A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迅猛发展。尤其中国大陆有形贸易总额从1990年1154亿美元首次突破千亿大关,到2010年达到29740亿美元,增长了近26倍,而同期全球贸易总额增加4倍,中国占全球贸易总额由1.65%增加到10.34%。进出口贸易作为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在全面拉动国内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也对于世界经济的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很多学者从不同的学科角度对于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特点、增长机制、结构变化、未来趋势等问题进行了许多研究,也有些学者从地理学角度分析研究了对外贸易空间格局的变化。现有的从地理学角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向:一是从中国大陆与对外贸易重点国家出发,研究中国进出口贸易国别格局研究,主要分析我国与世界主要国家之间的贸易变化情况,如杜艺中从出口方面对我国经济具有显著影响的主要贸易伙伴国家(地区)进行比较分析,张煜等对与我国15个贸易伙伴的双边贸易进行实证研究等;二是以我国国内各省区或者国内经济地理板块为基本单位,研究我国国内不同地区近年来对外贸易发展的空间差异情况,如鲁奇等对我国东、中、西地带对外贸易的区域差异格局成因分析,刘卫东等分析我国各地区参与经济全球化的程度及其对我国对外贸易区域发展空间格局的影响等;三是把中国大陆作为一个整体,研究中国大陆与全球不同区域经济体之间的贸易往来,如朱华友等研究我国与国际区域贸易组织贸易合作和竞争情况,火正德对于中国与欧盟贸易关系的现状描述及对未来展望,于峰等关于中国对拉美和非洲特定地区的贸易政策等。
但总体来看,受到研究目的、数据占有、技术手段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以中国大陆作为一个整体,收集整理较长时间序列的对外贸易统计数据,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空间上涵盖世界上所有与我国有贸易往来的国家,并按照世界经济地理板块系统全面研究中国大陆对外贸易格局的空间变化,能够作为预测未来对外贸易格局变化趋势预测的基础依据的研究明显不足。可见本文选择我国对外贸易发展迅速,并且贸易政策上具有一定连贯性的1990-2010年期间的有形贸易数据,以经典的世界经济地理板块为基本空间分辨率,全面揭示中国大陆对外贸易空间格局变化特点,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展望对外贸易格局的变化趋势,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1 1990年以来中国大陆对外贸易的增长特点
采用《中国统计年鉴》(2011)、《世界统计年鉴》(2011)提供的对外贸数据(期间未考虑人民币与美元在不同阶段的汇率变化),整理为表1、表2,进行统计比较分析。结果表明:
产业结构是衡量一国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是提升国际竞争力和促进经济稳步发展的重要途径,其在一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而产业结构的调整受多重因素影响,如要素禀赋、技术进步、外商投资及对外贸易等。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稳步发展,对外贸易在产业结构调整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对产业结构的影响越来越显著。深入分析对外贸易产业结构效应的实现路径,即分析对外贸易影响产业结构的途径及原因具有重要意义。所以,本文引入对外贸易总额、一般贸易占总贸易比重、工业制成品贸易占总贸易比重等因素来实证分析我国对外贸易的产业结构效应,并提出相关建议以发挥对外贸易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促进作用。
一、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及对外贸易发展现状
(一)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现状
2003-2013年间我国第一、二、三产业的年增加值都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但是三大产业年增加值的增长速度有所不同。第二、三产业产值的增长速度较为接近,大于第一产业产值的增长速度。从2003年至2013年间,第二产业产值的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4.87%,第三产业产值的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6.69%,而第一产业产值的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2.6%。由此可见,产值年平均增长速度由高到低分别为第三产业、第二产业、第一产业,而且第三产业产值所占比重也在逐渐提升,由2003年的41.23%增加至2013年的46.09%。我国产业结构正在进行优化调整,产业结构逐渐变得更加合理化。
(二)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现状
图2显示,2003-2013年间我国对外贸易总额呈现整体上升趋势。除2009年外,其它年份对外贸易额都呈现逐年递增的态势。我国对外贸易额由2003年的8760.8亿美元上升至2013年的43165.4亿美元,同比发展速度为490%,而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7.22%。对外贸易及三大产业增加值的变动趋势可以看出,两者之间呈现同向变动关系。
二、模型建立及数据说明
(一)模型建立
摘 要:对外贸易长期以来都是河南省经济发展的短板,近年来河南省对外贸易呈现出贸易总量与东部地区差距大,出口产品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外贸市场集中度高等特点。如何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转变出口产品结构、提高出口产品国际市场占有率,是现阶段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河南省应从思想观念以及产品国际竞争力等方面入手,解决现阶段对外贸易存在的问题。对外贸易问题的解决,有助于加快河南省经济发展速度,巩固河南省在中原经济区的核心地位,推进中部崛起的进程。
关键词:对外贸易;产品结构;贸易方式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28-0166-02
对外贸易是经济增长的动力,对经济增长有重要促进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推进了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变与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河南省作为中部地区的核心省份,占据重要地理位置,且拥有丰富自然资源与劳动力资源,但目前仍有诸多因素制约其经济发展。河南省对外贸易总额近年来以高增长率快速发展,但与东部地区相比较而言,其对外贸易规模较小、出口产品结构不合理、对外贸易方式较单一,整体上与中部地区差距显著,并且有继续扩大的趋势。
一、河南省对外贸易现状及发展态势
(一)对外贸易规模分析
据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河南省货物进出口总额高达599.57亿美元,远高于中部地区其他省份;与2013年情形相似,2012年河南省以517.39亿美元的货物进出口总额位列中部地区第一;2011年河南省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为326.23亿美元,仅次于湖北省。整体来看,2009年河南省对外贸易总额有所回落。除此之外,河南省对外贸易总额一直处于快速增长状态,2001―2010年间,河南省对外贸易总额增长了近7倍,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
(二)对外贸易产品结构分析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党十七大以来我国经济工作中重要的指导思想和战略举措。在对外贸易领域,早在200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曾提出“转变外贸增长方式”。经过几年实践,特别是经过2008年和2009年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考验,2009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了“加快外贸发展方式的转变”。随后的政府工作报告继续强调要转变外贸发展方式。作为中部内陆省份,“开放湖南”是“强盛”湖南的必经之路。湖南省委省政府多次表示要“敞开胸怀,展开双臂,促进开放发展”,表达了建设“开放湖南”的决心。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日益加速的新形势下,湖南省对外贸易一方面要加速发展,另一方面要处理好发展壮大与转变方式的关系,这是推进湖南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进程中一个亟需破解的课题。 一、“十一五”时期湖南省外贸发展态势 十一五期间,湖南省对外贸易总量不断增加,外贸依存度日益上升,外贸结构有所优化。但与东部各发达省份,甚至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仍有明显的差距。湖南外贸发展方式的转变仍大有空间。 (一)外贸总量快速增长但规模仍然较小 十一五期间,湖南省外贸总体上进入了一个较快发展的时期。统计数据显示:2006-2010年,湖南进出口总额544.19亿美元,进出口总额从2006年的73.5亿美元增长到了2010年的146.89亿美元,增长近1倍,年平均增长达15%。但是,全省对外贸易规模仍然偏小,发展速度相对缓慢,2010年进出口额占全国的比重只有0.49%,在全国31个省份排名从2006年的第18位降到了2010年的第20位(见表1)。这表明在进出口方面湖南与全国的差距还在扩大,发展相对缓慢。 (二)外贸依存度不断上升但贡献率偏低 在十一五期间,2006-2008年湖南省对外贸易增长速度均高于全省GDP的增长速度;2009年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全省外贸出现负增长;2010年,全省外贸保持恢复性增长。全省外贸依存度和外贸进出口对GDP的贡献率的情况也类似。总体来看,基本呈现上升趋势,在2009年下降后逐步回升。但目前湖南外贸依存度仅在6%左右,均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外贸进出口对GDP的贡献率仅在10%左右,对经济增长拉动力比较弱(见图1)。 (三)服务贸易规模偏小但潜力巨大 首先,从整体来看,“十一五”时期湖南省服务贸易增长势头强劲,服务贸易占外贸总额比重不断提高。服务贸易(按国际收支口径统计,不含政府服务,下同)总额由2006年3.9亿美元扩增到2010年的20.2亿美元,年均增长率达51%,服务贸易额占全省对外贸易总额由2006年的7%上升到2010年的12.1%。2010年全省服务贸易总额位居全国第18位,居中部6省第四位(前三位分别是湖北、河南、安徽)。其次,从各服务贸易部门发展情况来看,旅游和运输传统服务贸易行业稳居主导地位,二项合计占全省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为74.3%,传统服务仍是拉动我省服务贸易增长的主要动力。新兴服务贸易行业总体呈现稳步增长势头,其中,以影视动漫、音像为主的文化服务;以服务外包、软件、信息服务为主的计算机信息服务和咨询服务等都增长迅速。 (四)出口商品结构有所改善但初级产品、资源型比重仍然较高 “十一五”期间,湖南省出口商品结构有所优化,工业制成品特别是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得到快速发展,逐渐成为对外贸易的新增长点。2006-2010年,湖南机电产品出口95.99亿美元,占全省出口总额的比重由2006年的19.26%提高到2010年的34.16%,占“十一五”时期全省出口总额的28.68%。高新技术产品占全省出口总额的比重由2006年的2.86%提高到2010年的7.21%,占“十一五”时期全省出口总额的4.43%(见表2)。传统出口商品烟花、陶瓷、纺织品等出口较为稳定。但钢材、有色金属等高能耗、资源型产品占出口的比重仍大(约占全省出口的四分之一),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与全国平均水平,甚至与中部其他省份比都有较大差距,农产品出口比重与湖南农业在全国的地位不匹配。 (五)货物贸易方式有所优化但加工贸易的比重严重偏低 “十一五”期间,湖南省加工贸易呈现加速发展势头,总量规模不断扩大,结构分布逐步优化。2006-2010年,湖南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53.81亿美元,比“十五”时期增长1.4倍。但全省对外贸易一直以一般贸易为主,尽管2010年加工贸易进出口额占比上升至12.2%(见图2),在中部六省仍排名靠后,反映我省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融入全球产业分工体系的水平较低。 二、加快转变湖南省外贸发展方式思路和措施 我国各省市对外贸易部门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中创造了大量生动的事例和经验。这对湖南省加快转变对外贸易发展方式,实现对外贸易持续稳定增长都提供了借鉴意义。 (一)转变外贸发展的思维观念是转变湖南外贸发展方式的第一重内涵 湖南对外贸易的落后,首先落后在思想观念上。观念是行动的先导。因此,没有思维和观念大转变,就不会有湖南对外贸易的大发展。美国经济学家杰弗里.萨克斯(J.Sachs)和安德鲁.沃纳(A.Warner)1995年的一项实证研究证明:在决定经济增长的诸多要素中,开放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外贸最开放的国家,出口增长最快,经济增长率最高。这不仅适用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同样也适用于一个省份。我国进出口总额排名前列的省市,同时也是地区生产总值排名在前的省市。这样的发展战略,应该同样适合湖南的实际。从我省现实来看,外贸和开放型经济的发展已经落后于全省经济的的整体发展。各级政府、各个部门要彻底摈弃“湖南外贸规模反正小,自然不重要”、“湖南是内陆省份,外贸可有可无”等等传统意识;要跳出外贸看外贸,树立开放的“大外贸”观念;要意识到转变外贸发展方式是推进湖南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手段。#p#分页标题#e# (二)转变外贸结构是转变湖南外贸发展方式的第二重内涵 外贸结构的层次很丰富,包括货物和服务贸易结构、货物(或服务)进出口结构、货物(或服务)出口结构、货物(或服务)进口结构等等方面。1.湖南省要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实现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互相促进,均衡发展通过发展服务贸易,转变对外贸易收益过多依赖物质投入和资源消耗的格局,缓解资源、环境和生态的压力。目前,在服务贸易结构上,国际服务贸易增长最快主要集中在金融保险服务、咨询服务、信息服务、通讯服务、计算机软件服务等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资本密集型服务贸易方面。而湖南省服务贸易出口总额中,旅游服务贸易一直居于首位,运输行业服务贸易的比重略有上升,知识技术密集型的新兴服务贸易行业则是明显的弱项,金融、通讯、计算机和信息服务贸易等项目在服务贸易总收支所占比重很小。总体而言,湖南服务贸易仍主要集中在传统的劳动密集型的旅游、劳务出口、运输、商务服务等方面,附加值和增值率都较低。因此,大力发展服务贸易是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的一个重要突破口。2.湖南省要优化货物贸易出口产品结构,实现由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扩张型转变具体来说,就是要由原来出口大量初级产品转变到出口工业制成品,由出口低附加值产品转变到出口高附加值产品,由出口资源密集型产品到出口技术密集型产品。首先,湖南为全国的农业大省,但农产品出口额不高。2010年湖南省农产品出口5.41亿美元,唱主角的是活大猪及肉类产品,总值2.52亿美元,占了半壁江山。而附加值高的特色农产品出口量不多,精深加工的产品比例更低,资源优势发挥不充分。今后应利用湖南在生物科技、农业科技方面的优势和人力资源优势,发展智力、技能、科技密集型的如茶叶、粮食、特色蔬菜、特色水果等现代精细农业,以提高农产品的出口效益。其次,要进一步采取措施降低制成品出口中“两高一资”产品的比重,扩大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2010年,湖南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是27亿美元,同期的进口额是28.3亿美元。可见,湖南已经在努力按照国家意图,将出口产品的重点转移到高新技术产品上来,并同时在这个方面实现了逆差。只是这个进出口的数额还不大,还有很大潜力可挖。同时,我们要根据出口目标国的不同需求,不断调整出口产品结构:对欧美市场出口要着力提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出口比重;出口东盟、拉美、非洲等新兴市场的产品,要着重研究互补性,出口比较优势的商品。 (三)转变贸易方式是转变湖南外贸发展方式的第三重内涵 2010年湖南省一般贸易进出口总额125.35亿美元,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17.89亿美元。而沿海发达地区加工贸易是对外贸易的主体,如广东省2010年加工贸易占全省贸易总额的56.85%。一般贸易出口的商品多为劳动密集型产品,在国际上极易遭受贸易摩擦,特别容易遭受反倾销制裁。据调查,截至目前,针对我国加工贸易出口的反倾销案例不及全部对华反倾销案例的5%。湖南省要大力发展加工贸易,融入全球分工体系,实现由一般贸易独大到一般贸易与加工贸易均衡发展的转变。将大力发展加工贸易作为扩大外贸规模、提高外贸质量的重要抓手,使加工贸易在增量上有大的突破。同时,在抵御国际金融危机,保税区、保税仓库、境外经贸合作区等海关特殊监管区的贸易成为的新载体。湖南也要利用海关特殊监管区的优势和功能,拓展对外贸易。另外,自由贸易区建设步伐的加快也给湖南省外贸发展带来难得的机遇。 (四)转变外贸竞争方式是转变湖南外贸发展方式的第四重内涵 国际金融危机倒逼着很多企业出口产品转内销,内外贸一体化开始起步。对外贸而言,既是市场开拓方式的转变,也是对外竞争方式的转变。原来,以出口为目标的外贸企业与以内需为目标的内销企业,是完全不同的两种竞争方式。加工型外贸企业大多是为国外企业贴牌生产,只需提供低廉的生产成本和生产能力;但是内销企业必须面对整个终端市场,从品牌策略到营销渠道,从经销商到消费者,从产品设计到客户管理等,都要全力以赴。因此,外销转内销的机会成本很高。当然,从适应一种竞争方式到另一种竞争方式,需要过程。将来的发展趋势就是,内销和外销之间没有一个明显的界限,无所谓国内市场或者国外市场,都是统一的全球市场。湖南要加强三外联动和内外贸一体化,拓展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广度与深度,实现由“小外贸”到“大外贸”的转变。注重“三外联动”和内外贸融合,加强外贸和外资、外经和内贸一体化。争取湖南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对于规避汇率风险,推进内外贸一体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五)转变贸易收益分配格局是转变湖南外贸发展方式的第五重内涵 湖南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必然存在着大量中低端的生产制造技术和生产环节。产业和分工的转移是一种梯度转移。生产分工的价值链在局部的提升与其中低端生产制造的分散化和区域扩大化将同步进行,高、中、低生产环节的分工同时存在的格局将长期存在。 因此,湖南在迎接产业转移的链条中,既要站在广大农民工立场上去普及中低端制造业生产,又要从经济效益出发去实现结构升级。要达到这两者的统一就需要通过产业转移,实现区域分工。比如,长株潭重点承接高端制造业和高增值环节,吸引研发设计、营销等环节的转移入湘。郴州、永州、岳阳和益阳等加工贸易重点承接地,则要主动承接境外和珠三角、长三角产业转移,发展劳动密集型与资本、技术相结合的新型产业和高附加值商品的加工出口。总之,要有包容性,从分配格局和发展意义上惠及民生,扩大湖南人民的福利。
【摘 要】 从甘肃省对外贸易的总量上看,出口贸易与进口贸易之间发展不平衡,进口贸易起伏波动,呈现下降的趋势,而出口贸易是在逐年的增长当中;从对外贸易方式上看,甘肃省一直以来都是以一般贸易为主,而加工贸易的比重比较小。总的看来,甘肃省的对外贸易发展规模在扩大,但是同时也存在着许多不合理的地方,阻碍了甘肃省经济的发展,因此要寻找优化甘肃省对外贸易的途径,对甘肃省的对外贸易总量和对外贸易的方式结构这两个方面来做探讨,探讨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从而提出优化甘肃省对外贸易结构的策略。
【关键词】 对外贸易 贸易结构 产品内贸易
一、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与贸易自由化的不断深入,各国在开展国家贸易的过程中,逐渐从产业间贸易转向产品内贸易,使得分工越来越细,一国或地区要想在国际贸易中取得优势地位,就应该顺应当前国际贸易的发展,优化对外贸易结构,积极参与到国际贸易的活动中去,以寻求自身的发展。在开放经济的条件下,一国或地区经济总量的增长和结构的优化会直接促进经济的迅速发展,但是会受到内部和外部经济的影响,在内部经济中,贸易结构的优劣决定了一国或地区的经济实力和发展水平,而在外部经济中,对外贸易结构的状况反映了一国或地区的竞争力水平和经济运行的状况。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中,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要想求得生存与发展,就必须选择开放型的贸易模式,通过贸易来驱动经济的发展。
二、甘肃省对外贸易发展概况
(一)对外贸易的总体概况
1、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的变化
从1988年到2014年,甘肃省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从16623万美元增长到了864894万美元,增长了近52倍,年均增长率为16.42%。其中,出口贸易总额从15204万美元增长到了533077万美元,年均增长率为14.66%;进口贸易总额从1419万美元增长到了331817万美元,年均增长率为23.34%。
据《中国对外贸易形势报告》中国在2004年的对外贸易额自从2002年增长21.8%,2003年增长37.1%之后,迎来又一历史新高,增长了35.7%,进出口贸易总额高达11548亿美元。在世界贸易中的排名从2003年的第四位上升到第三位。中国的对外贸易额取得如此好的成绩,但是我国对外贸易结构的不平衡问题却越来越多的显现出来。
对外贸易结构的不平衡包括其自身的进口贸易与出口贸易和出口贸易与其相关主体在贸易中产生的不平衡,也包括对外贸易与对外贸易发展也即外贸依存度大小的不平衡。本文将基于近年来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状况对我国的对外贸易结构作以简要分析。
一、贸依存度与对外贸易发展的不平衡
1、我国外贸依存度的现状:
我国今年的外汇储备达到7000亿美元,如此巨额的外汇储备自然来自于中国对外贸易的大量顺差贸易。由此,我国的对外贸易结构不平衡已初露端倪。大量顺差贸易自然引发高发性贸易磨擦。进口影响供给,出口影响需求。需求扩张引发贸易磨擦。
这里引入外贸依存度这个概念。外贸依存度,是指一定时期一个国家或地区对外贸易总额相当于该国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它是衡量一国对外开放程度的一个基本指标,也是反映一国与国际市场联系程度的标尺。世界各国的平均外贸依存度由1970年的27.9%到1990年升到36.7%,2000年又升到41.7%,直到2003年也才接近45%。而对比我们国家的情况:1970年5.0%,到1990年一跃升为29.8%,2000年又创历史新高43.8%,2004年已达70%。我国的外贸依存度较同期世界平均水平增长过快,而且已明显超过世界平均水平。对比日本的外贸依存度,从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的21%-26%下降到80年代末至20%以下,基本上维持在3个百分点变化范围内。而且世界范围内存在一个趋势,越是经济发达的大国,外贸依存度变动范围越小。
进口依存度的提高不仅会对我们国家的相关产业发展造成冲击,而且在目前经济过热的条件下,将进一步增加我国宏观经济调控的难度。
出口依存度结构来看,我国轻工业和家电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依赖国际市场,不仅容易引发贸易磨擦,增加就业压力,而且严重影响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转移。我国的出口市场主要依赖加工贸易的方式,不仅减弱了出口结构升级对国内产业结构升级和技术进步的作用,而且使我国贸易福利水平降低。
[摘 要]目前,辽宁省对外贸易主要以加工贸易为主,对主导市场过于依赖,受外部因素影响较大,同国内其他沿海省份相比净出口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不强。本文在分析这些问题的基础上,提出辽宁省对外贸易转型升级,应大力发展服务贸易,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以及积极开拓海外市场等政策建议,应对目前辽宁省对外贸易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对外贸易;贸易条件;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75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
一、辽宁省对外贸易发展的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深入实施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以来,辽宁省的对外贸易取得了快速的发展。目前,在东北三省范围内,辽宁省的对外贸易占据重要地位,其贸易额占东三省贸易总额的70%左右。近几年来,辽宁省的对外贸易发展迅速,贸易额增长很快,对辽宁省的经济拉动作用较强。2012年,辽宁省对外贸易出口大于进口,处于贸易顺差状态,贸易顺差额为119.1亿美元,净出口对辽宁省经济的贡献率是13.1%,拉动经济增长1.2个百分点,辽宁经济的对外贸易依存度为26.3%。
从进出口总额看,2012年辽宁省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1039.9亿美元,同比增长8.4%,其中出口总额579.5亿美元,增长13.5%。2013年上半年,辽宁省对外贸易增幅回落放缓,进出口总额543.6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3.4%,较去年同期增幅回落10.7个百分点,增幅列全国第25位,其中出口额303.7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7.0%,较去年同期增幅回落7.7个百分点,增幅列全国第22位。
从贸易方式看,2012年一般贸易出口超过加工贸易出口。一般贸易出口295.6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51.0%,同比增长32.7%;居于第二位的加工贸易出口,出口额230.7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39.8%,同比下降4.0%。
从对外贸易的国家看,2012年辽宁省对外贸易国家(地区)214个。但主要集中在日本、欧盟、美国和韩国,占辽宁省出口总额的52.1%。辽宁省对这四个国家和地区的出口额分别是101.3亿美元、75.9亿美元、68.7亿美元和55.7亿美元,分别占出口总额的17.5%、13.1%、11.9%和9.6%。
[摘 要]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对外贸易在规模和结构上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我国对外贸易总体发展水平依旧不高,尤其是结构仍比较落后,本文结合我国对外贸易中的货物流向现状对贸易结构中的问题给予分析,并进行了一定的对策研究建议。
[关键词] 我国对外贸易结构 货物流向 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快速增长,2007年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2173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3.5%。其中出口12180亿美元,增长25.7%;进口9558亿美元,增长20.8%。目前,中国已经超过日本,成为继美、德之后的第三大贸易国。我国的进出口商品结构呈现不断优化的演进趋势,贸易对象已达230多个国家和地区,但是,我国对外贸易依旧存在着总体发展水平依旧不高,尤其是结构仍比较落后,贸易流向的集中化趋势等较为突出的问题。
一、我国对外贸易结构的现状与变化调整
对外贸易结构是指构成对外贸易活动的要素之间的比例关系及其相互联系,它包括对外贸易活动主体之间、客体之间以及主体和客体之间的比例关系,主要表现为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对外贸易方式结构和对外贸易区域结构等。
1.中国对外贸易结构的不平衡特点与现状
(1)贸易结构的失调倾向。从进出口贸易结构上看,虽然进出口总额大幅增长,但是加工贸易在中国出口产品中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中国对外出口产品中,虽然工业制成品的比重逐年增加,但高新技术产品所占比重依然很低。另外,中国出口的大部分产品都是由三资企业完成的。由此可见,目前我国的贸易结构仍停留在“以外商为主”阶段,需要进行转换。
(2)传统贸易战略的“出口创汇”影响深远。20世纪80年代以来,努力扩大出口一直是中国对外开放和一项重要内容,为了扩大出口,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鼓励出口和优惠政策,使中国外贸出口连续20多年保持比中国GDP增长高出一倍的速度增长。但从长期看,一方面,鼓励出口的优惠政策扭曲了国内经济的资源配置,也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另一方面,持续的贸易顺差也使一国的外汇储备居高不下,对我国的汇率稳定和经济发展易造成不利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