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基础知识穿线法
高中文言文基础知识穿线法是指引导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文本时,将文本中隶属于基础知识的那部分内容运用表格形式条理清晰地罗列出来,让学生一目了然。比如,教学荀子的《劝学》时,可以指导学生将课文中的下列基础知识运用表格的形式分门别类地展示出来:1.生字及注音“:槁暴”“輮“”砺”“骐骥”等。2.通假字:“有”“知”“暴”“乎”“生”等的本字、读音及意义。3.词类活用:“非能水也”中“水”的用法及意义;“輮以为轮”中的“轮”的用法及意义;“上食埃土,饮黄泉”中“上”与“下”的用法及意义;“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中“日”的用法及意义。4.古今异义词:“学不可以已”中“可以”的古今意义;“輮以为轮”中“以为”的古今意义;“金就砺则利”中“金”的古今意义。5.多义词“:绝“”强“”假“”望“”闻”等的不同义项。6.重要实词:“已”“中”“就”“砺”“省”“知”等的意义。7.重要虚词“:于“”而“”之“”则”等的用法及意义。8.特殊句法,比如定语后置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9.出自《劝学》的成语及这些成语的意义:积水成渊、口耳之学、跬步千里、六马仰秣、驽马十驾、蓬赖麻直、锲而不舍、青出于蓝、提纲挈领、天高地厚、梧鼠技穷、积土成山、积善成德等。之后,引导学生明白:《劝学》一文的基础知识不外乎上述内容,只要我们牢牢记住了它们,就意味着我们已经牢牢地掌握了《劝学》一文的文言文基础知识。
二、文本诵读穿线法
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吟咏文言文,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文言文语感,通晓文言文文本大意,理解文言文作者的政治主张、学术观点或者情感倾向等,还可以引导学生逐步透过文本的表层意思深入到文本的核心意蕴,达到透析深品文言文文本之目的。诵读穿线法一般分为“四读”,即一读求通顺,二读晓文意,三读析结构,四读品手法。以教学《劝学》为例,引导学生初次诵读文本时,要求学生将已有的文言文知识储备与文末的生字注音、释义等结合起来,不仅要无障碍地通读课文,还要正确把握诵读的语速、节奏和停顿等。引导学生再读课文时,则要求学生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利用文末的注释及自备的文言文学习辅导资料将课文翻译成现代汉语。不仅如此,翻译时还应该遵循“信达雅”的原则,既忠实于原文的本意,又尽量使译文语句通顺,意思明了,富有文采。对于文中点明中心论点的句子“学不可以已”,“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这样点明学习的重要性的语句等,不仅要流畅地诵读,一字不落地背诵默写,还要牢牢地记住其现代汉语之意及在文中所起的作用。引导学生三读《劝学》时,要引导学生对作者的写作思路进行梳理,列出文章的文脉结构图并简要概括中心论点及各层的层义。引导学生四读《劝学》时,应该引导学生品析课文采用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反复论证中心论点的写作手法。
三、写作教学穿线法
文言文阅读教学的目的不仅仅在于引导学生诵读、理解、品鉴文本,还在于借鉴文言文文本这个例子,教给学生写作的方法,实现读与写的有机结合,迅速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因此,文言文文本阅读教学完成后,我们还应该运用写作穿线法授予学生写作之道。写作教学穿线法的实施,可以按照写文章的一般顺序,从审题、立意、布局、选材、开头、过渡、结尾、细节描写、语言特色等方面,先将写作基础知识给学生做一个全景式的描述,然后再按照课时顺序结合不同文言文文本进行专题训练。其中,全景式描述的重点应该放在审题之上。因为题目是纲,纲举才能目张。所以,教师传授审题技巧时,应该结合文言文文本的文体特点,讲清楚文章的类型及写作的基本要求。文言文阅读教学中的穿线教学法虽然看似将文言文文本分割成了几个大的模块,在模块内提纲挈领地引导学生学习文言文,但是,这并未违背《课程标准》中“整体感知课文”的教学理念。因为这样“分”的目的仍然是为了“合”,是为了便于学生在整体阅读、理解、品鉴文言文文本时把握知识点,更有阅读、理解、品鉴文言文文本的方向感,况且,运用穿线教学法所分割的每个教学模块都基于“整体感知”,最后又回归文本本真。
作者:卞秀梅单位:昆山市震川高级中学
[锁定考点]
1.解释实词;2.比较虚词用法;3.翻译句子;4.概括托物言志所托事物的特征;5.体会作者所言之志;6.提取议论文的中心论点;7.品析论证方法;8.分析论证思路。
[新题演练]
一、《爱莲说》读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1)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2)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可爱者甚蕃 (2)濯清涟而不妖
【技法指津】
议论性文言文是作者针对某种社会现象或社会问题表明观点、阐述道理的文言文。在这类文言文中,作者提出观点,运用事例从不同方面论证,体现一定的感情倾向。
议论性文言文有别于其他类型文言文的考点主要是在分析综合部分。这一考点要求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对作者所阐述的道理进行综合分析、推理;要求能找到某个论点的论据,论点的起因,作者的态度、愿望;能对所阅读的材料进行分析和推理等。
议论性文言文的阅读要求为:筛选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筛选文中的信息,要求学生在读懂文言文的基础上,准确把握文章的观点、论证方法、使用的事例、作者的感情倾向。近年来,高考议论性文言文阅读中关于“筛选文中的信息”题多是客观选择题。题型主要有两类:一是表明作者某种观点的句子有哪些。二是对全文的内容进行分析。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考查的是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命题上既有对原文观点、论证方法的较为直观的叙述的题,又有对原文的观点或论证方法加以转述、评论的题。题型有客观选择题,选出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正确或不正确的一项;也有主观题,要求概括、归纳文章的写作意图等,如2010年高考语文上海卷文言文阅读《九疑山图记》,“简述本文的写作意图”。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态度,考查的是学生的概括能力、推理能力。这要求学生能根据作者的观点、选取的事例推断作者的感情倾向以及作者的愿望。
学生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来解答问题。
对话,从言语交际学来看,并非是孤立的说话或听话,而是交际双方彼此间的言语互动。这里的要讨论的“对话”,并非作为言语交际学的一个概念,而是现代教学论倡导的一种崭新的教学理念,一种新型的教学文化,即在教学过程中,建立在民主、平等基础上的人、文本和环境之间激荡起的心灵共振和呼应。因此,克林伯格认为,相互作用的对话是优秀教学的一种本质性标识。
一、积弊深重的阅读教学呼唤对话
相当长一段时间以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着诸多弊端,尤为突出地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强调知识技能本位:认为教学过程是知识灌输、移植的过程。在为数不少的阅读教学中,把理解教材当作目的和中心,教师把有血有肉的教材分解成了一个个了无生气的知识点教给学生,孤立地进行词语积累、语法分析和修辞训练,或者一味地搞灌输式的“机械的发声训练”,而“忘记”了文本的“精神”层面。学生主要依靠做大量的机械练习来学教材,师生成了教材的奴隶。这样的阅读教学,不仅必然造成阅读教学的人文内涵的失落,学生语言素养的发展也必然大打折扣。
以教师为中心:教学过程总是顺着教师事先设计好的“路线”推进。教师往往从教的角度去思考怎样提高课堂效率,讲课追求行云流水,滴水不漏,课堂俨然成了教师展示教学技巧的舞台,而很少考虑到学生是否有效参与,参与面如何?课堂上即使有参与,往往也只是几个尖子学生在唱戏,其余学生当观众,课堂中缺少广泛的、多向的交流,大多数学生被忽视,学生的能力得不到提高,个性得不到发展。
阅读主体缺失:教师或以自己的心得强加于学生,或用教参的答案固定了教学的方向,限制了学生的自由;或强调阅读技法,而忽视个体的情感体验;或以群体阅读代替个性阅读;或以作者的感受来人为提升学生的领悟。这种不从接受者的角度引导学生阅读的教学造成了主体错位,使学生认为阅读就是应付教师的提问,就是琢磨作品的答案,而与自己无关,以致迷失了自己。
二、阅读教学应当成为对话
(一)阅读的本真意义在于读者与作者的心灵对话。文本,是一定的符号系统,另一方面,它作为理解的真正对象,是一定的意义,即作者思想感情的表达。阅读的本质就是通过符号系统把握文本的意义,而决不是读文字本身。然而,读者对文本意义的把握,并非只是一个简单地提取和被动地单向接受的过程,而是基于自己的“前理解”(主要是语感和文化、精神方面的“内存”),在对文本的叩问、质疑、充实、延伸过程中,在与作者之心的沟通、交流、碰撞过程中,由读者自己生成的。在阅读中,作者求之以知音,读者求之以会意,双方同时臻于一个新的境界,即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所说的“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因此,阅读的本质,就是读者通过文本与古今中外的作者进行对话,通过文本与同时代的其他人乃至其他民族和国家的人进行对话,通过文本与历史和未来对话。读者是在这样的对话过程中,通过与作者精神世界的观照,构建和丰富起自己的精神王国。
【解题钥匙】
评论,重点是对特定事物的分析、评价,指明优劣得失,分析前因后果,总结经验教训,表明自己或支持或反对、或赞美或贬抑的态度。评价的目的在于分清是非善恶、功过美丑,褒功扬善,贬过弃丑;或者总结经验教训,揭示事物的客观规律。一篇评论体论说文必须具备以下的条件:评论对象交代得清楚;自己观点正确、态度鲜明。具体来说,评论体论说文可分为以下几种:
一、思想评论
常用释义正名法(把有关名词、概念的外延、内涵解释清楚)、揭示实质法(直截了当、一针见血地把问题的实质揭示出来)、立标衡定法(拿出公认的标准来衡量所评价的对象,合则好,不合则不好,属理证一类)、推因论果法(说明或推断评论对象产生、存在、发展的原因,已经产生或将会产生的影响、结果,也属理证一类)、比较异同法(即类比法、对比法,进行比较鉴别),等等。
二、驳论
多为反驳错误的言论,常用归谬法(按照对方的说法推导出显然荒谬的结论,以此证明它的错误)。这类论说文有一个专门的文体――辩。因为古代“辨”“辩”通用,有些文章标题中写作“辨”。辩即辨是非,别真伪,这种文体的特点是批驳一个错误论点,或辨析某些事实。如韩愈的《讳辩》、柳宗元的《桐叶封弟辩》。读辩首先要明确驳斥的论点,然后分析其辨析真伪的手法。如阅读柳宗元的《桐叶封弟辩》就要先找出作者树立的靶子:成王以桐叶封弟,周公促成其事,然后分析作者论述天子戏言之谬的方法。
三、事件评论
常用立标衡定、推因论果等方法,此外还有述评合一法(寓评价于复述作品内容之中,也是例证法的一类)。这类评论体论说文除了在常见的论、说、原、序文、书信中会出现,更多的见于奏议中。奏议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上行公文文体,是古代臣下上奏帝王文书的统称,包括奏、议、疏、表等。奏议属于实用性很强的政务文,不仅用于陈情、表意,更多用于议事、谏言、劝请、游说等。因此,考生在阅读奏议时,除了要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外,还要注意结合文后注解对奏议的相关背景和类型作一定了解。我国各朝各代均产生了很多上书谏议、指陈时弊、规劝帝王的名篇。讽谏的内容不一而足,形式多样,有的针对人,有的针对事。一般来说,奏议都是一事一议。奏议用于向皇帝汇报工作、反映情况、提出建议或答复询问,所以所有的信息都一目了然,基本上按照“条陈事项――提出明确的论点――举例论证”的结构行文。
自1993年以后,实行"3+2"的高考题与传统的高考题相比,虽然有了较大变化,但就文言文阅读这一部分考查的内容、测试目标和命题的形式、难度几方面看,却相对稳定,变化不大。首先,从测试的内容看,1995年国家教委考试中心的《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科说明》中对文言文阅读的要求是“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这与国家教委1990年颁布的《语文教学大纲》对中学生学习文言文“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的要求是完全一致的。另外,从《考试说明》中提出的关于文言文阅读考查的五点具体要求(1.根据上下文正确解释常见实词的词义;2.了解常见文言虚词的一般用法;3.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特殊句式;4.能够正确地把握文意并进行初步的分析、评价;5.能够翻译成现代汉语)看,也与《语文教学大纲》和中学语文课本的教学内容相一致。再从近三年的高考试题中文言文阅读题的命题情况看,测试的目标着重考查的是能否读懂文章的内容,而不是简单的、表面的去考查文章的形式、表现手法。从命题的形式看,文言文阅读采用的均是选择题形式。从测试的知识点看,有字的读音,实词、虚词的理解,句子的翻译,全文内容的理解。从阅读材料的体裁看,文言文阅读的选材以记叙文为主,内容相对完整,语言规范,文笔上乘。从材料来源看,均选自课外。从难易程度看,都有一定难度,但仍属“浅易”范围,学生只要有一定的文言文阅读水平,一般都能读懂。
根据以上的分析,我们在高考文言文阅读复习中必须明确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虽然高考文言文的阅读材料来自课外,但考查的知识却源于课内,因此,我们还应以课本的文章作为训练阅读能力的基本材料,要把教材中的文言文读熟,有些段落和名句要熟读成诵,然后通过适当的课外文言文的阅读和练习,加强对文言文语言运用的规则和心理感知能力的培养,以提高文言文的整体阅读能力。2.知识是培养能力的基础,要提高文言文阅读水平,还必须注意把《考试说明》中要求的文言实词、常见的虚词以及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特殊句式等基础知识弄懂弄透,在联系上下文的语境和词语出现的位置以及彼此的关系来推断词义、理解句意上下功夫。3.高考文言文阅读还有一个应试解题的思路问题。概括地说,就是如何有效地调动已知信息,讲究方法和技巧,准确地推断并正确地选择答案。高考试题中文言文阅读题的阅读材料对考生来说大多是陌生的,但其中的大部分词语都是中学课文中出现过的,所以总有相当一部分能看懂的词句。这些能看懂的词句,就是已知的信息。考生要想在自己原有的水平基础上尽可能的把题答得好一些,就必须具有善于根据已知信息去推断未知答案的技巧和能力。总而言之,依纲据本,牢固掌握课内学过的文言文基础知识,灵活运用已知信息去解决未知的问题,提高文言文的整体阅读能力,应该是高考文言文阅读复习中贯穿于始终的指导思想。
那么,如何才能在复习中把这一指导思想有效地付诸实践呢?主要的应抓住下面几点。
一、要重视整体阅读,弄清文章大意。
近年来的文言文阅读试题一般是选以记叙为主的文言短文,采用选择题的形式从词义、句意等方面考查考生的阅读能力。在应试时,不少考生往往是急于对命题的个别的具体问题作浅层的思考,以祈迅速找到答案。结果往往是欲速则不达,效果不佳。我们认为,针对高考文言文阅读题的命题特点,首先应从整体阅读入手,先围绕选文写的是什么事(起因、发展、结果)、写的是什么人、这些人物之间是什么关系,以及作者写这些内容的目的和动机是什么等问题来思考,然后根据这些已知和推知的信息,去准确地把握文章大意。有了这个基础,试题中的个别、具体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下面试以1995年的高考文言文阅读题作一个简要的例析。试题选文内容说的是郑善果的母亲教育儿子要为官清正,处理政事应剖断合理,千万不要妄加chēn@①怒、行事不允、骄逸堕业,以负荷忠臣之业的故事。郑母虽“年二十而寡”,但“性贤明,有节操”,且“博涉书史,通晓治方”,对儿子要求严格,教子讲究方法,不是粗暴的呵斥,也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她教子要为官清正,处理政事要剖断合理,是用郑善果父亲“在官清恪,未尝问私”,并且“以身徇国”的卓著业绩作为依据的。当郑善果觉得自己“封侯开国,位居三品,秩俸幸足”,母亲足可以坐享清福,而不必“恒自纺绩”至“夜分而寐”时,郑母又及时针对儿子的这一看似合情,其实是不知礼教的想法进行教育,“若堕业者,是为骄逸”,这样下去,也同样难以负荷忠臣之业。通过这系列思维过程,郑母两次教子的具体内容弄明白了,那么文章的大意就把握住了。这样,试题中考查的局部词语和句子在文中具体语境里应如何解释,该怎样翻译,就不难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了。如第13题要求比较两个“勤”字的意思。依据已先整体把握的文意,就可以知道,“如汝先君,忠勤之士也”是郑母第一次教子时,用郑善果的父亲的人品和业绩教育儿子时说的话,句子中的“勤”字意思是“勤勉”。而另一句“母何自勤如是邪”是郑善果看见母亲“恒自纺绩,夜分而寐”时,对母亲辛勤劳作表示关心的问话,这个“勤”在句中“勤劳”的意思就十分明显了。然后两个“勤”字再作比较,它们相同之处——“尽力地做或不断地做”这一相同意义就不难推断出来了。
二、高考文言文阅读中文言实词的考查与应试对策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对高中各年级的文言文阅读能力的要求都提到要熟练地掌握和复习常见的文言实词,语文高考《考试说明》则把它作为文言考试的第一个考点,因而高考每年必考,且近年实行的"3+2"考试则更有逐渐加重之趋势。
一、阅读前准备
1.一本《古代汉语词典》。方便查询古代汉语实词。
2.古代文化常识检索。方便查询古代地名、官名、天气名称等。
3.古代官职变迁常用词表。
4.古代人称代词表。
4.高职类语文高考必须掌握的15个虚词表。
5.在笔记本上摘抄掌握得不够好的实词和典型文言句式。
二、培养文言文人物传记阅读意识阶段
评点是我国传统的做读书笔记的方法。评,即评论。这种评论是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方法上的要点以及用词造句方面的特点用简洁的语言,画龙点睛式地略加评议。点,即圈点。古人读书用画“圈”断句,画“点”表示佳句。这和我们今天读书的圈点勾画不完全相同。人们习惯上说的“评点”,指的是前一种,即画龙点睛式的句、段之间的评述。
在高中的文言文教学中,笔者尝试指导学生用评点法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古人读书提倡“熟读精思”,高中学生有一定的语文知识并接触了一些文言文,初步具备了进行点评的条件。教师要求学生用简洁的语言将所读文章的词句、段落、篇章、内容等诸方面的精妙之处表达出来,促使他们仔细研读、反复揣摩。这样,就把阅读、思维、表达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了。
具体做法有以下一些。
教给方法简明扼要地介绍传统的做评点读书笔记的方法,重点讲清评点的内容、形式、目的等基本要求,使学生了解做评点读书笔记的一般常识。
示范引路以学生熟悉的文言示范评点,使学生有“规”可循,有“矩”可蹈,起到引路作用。我选择《口技》第一段示范评点如下。
京中有善口技者。[开篇入题,简介表演者。“善”字精当,为文章主眼。]会宾客大宴,[为下文写听众反应作伏笔。]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交代演出场地、道具。]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宣告开始。]满座寂然,无敢哗者。[写开场前听众表现。“寂然”写宾客静待神情,为下文制造气氛。]
本段写口技表演前的情况。四句话交代了表演者、时间、地点、道具和宾客。
选择段落评点形式的读书笔记适合于短篇。对于初学评点者更应精选段落。所选段落,在字、词、句、内容诸方面确有可评之处。据此,我选择了《柳敬亭传》第二自然段作为首次评点练习内容。(见附)
一、初中文言文阅读教学的现状
1.文言文教学方法较为单一
如果没有很好的教学方法,总是采取单一的教学方法,那么文言文阅读教学肯定是枯燥无味的。现阶段很多教师的文言文阅读教学还停留在过去,首先翻译全文,接着对文中的考点教学重点讲解,然而对背景知识的介绍较少,讲解过程抽象枯燥。
2.不注重文言文的应用
现阶段很多教师的文言文阅读教学和现实之间严重脱节,没有很好的做到学以致用,文言文给学生的感觉很遥远,文言知识之间的学习严重脱节,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足。
二、优化初中文言文阅读教学的对策
当前,文言文阅读教学出现这些问题是可以理解的,这主要是因为当前的教育体制造成的,学生在强大的压力下,只会选择那些占分数较多的内容进行学习,学习功利性决定了当前文言文阅读教学的现状。但是随着文言文的价值被重新认识,近年来文言文在初中升学考试中的比例有所上升,这就要求师生要重视文言文,提升文言文的教学效果。
1.更新文言文教学的观念
自1993年以后,实行"3+2"的高考题与传统的高考题相比,虽然有了较大变化,但就文言文阅读这一部分考查的内容、测试目标和命题的形式、难度几方面看,却相对稳定,变化不大。首先,从测试的内容看,1995年国家教委考试中心的《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科说明》中对文言文阅读的要求是“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这与国家教委1990年颁布的《语文教学大纲》对中学生学习文言文“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的要求是完全一致的。另外,从《考试说明》中提出的关于文言文阅读考查的五点具体要求(1.根据上下文正确解释常见实词的词义;2.了解常见文言虚词的一般用法;3.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特殊句式;4.能够正确地把握文意并进行初步的分析、评价;5.能够翻译成现代汉语)看,也与《语文教学大纲》和中学语文课本的教学内容相一致。再从近三年的高考试题中文言文阅读题的命题情况看,测试的目标着重考查的是能否读懂文章的内容,而不是简单的、表面的去考查文章的形式、表现手法。从命题的形式看,文言文阅读采用的均是选择题形式。从测试的知识点看,有字的读音,实词、虚词的理解,句子的翻译,全文内容的理解。从阅读材料的体裁看,文言文阅读的选材以记叙文为主,内容相对完整,语言规范,文笔上乘。从材料来源看,均选自课外。从难易程度看,都有一定难度,但仍属“浅易”范围,学生只要有一定的文言文阅读水平,一般都能读懂。
根据以上的分析,我们在高考文言文阅读复习中必须明确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虽然高考文言文的阅读材料来自课外,但考查的知识却源于课内,因此,我们还应以课本的文章作为训练阅读能力的基本材料,要把教材中的文言文读熟,有些段落和名句要熟读成诵,然后通过适当的课外文言文的阅读和练习,加强对文言文语言运用的规则和心理感知能力的培养,以提高文言文的整体阅读能力。2.知识是培养能力的基础,要提高文言文阅读水平,还必须注意把《考试说明》中要求的文言实词、常见的虚词以及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特殊句式等基础知识弄懂弄透,在联系上下文的语境和词语出现的位置以及彼此的关系来推断词义、理解句意上下功夫。3.高考文言文阅读还有一个应试解题的思路问题。概括地说,就是如何有效地调动已知信息,讲究方法和技巧,准确地推断并正确地选择答案。高考试题中文言文阅读题的阅读材料对考生来说大多是陌生的,但其中的大部分词语都是中学课文中出现过的,所以总有相当一部分能看懂的词句。这些能看懂的词句,就是已知的信息。考生要想在自己原有的水平基础上尽可能的把题答得好一些,就必须具有善于根据已知信息去推断未知答案的技巧和能力。总而言之,依纲据本,牢固掌握课内学过的文言文基础知识,灵活运用已知信息去解决未知的问题,提高文言文的整体阅读能力,应该是高考文言文阅读复习中贯穿于始终的指导思想。
那么,如何才能在复习中把这一指导思想有效地付诸实践呢?主要的应抓住下面几点。
一、要重视整体阅读,弄清文章大意。
近年来的文言文阅读试题一般是选以记叙为主的文言短文,采用选择题的形式从词义、句意等方面考查考生的阅读能力。在应试时,不少考生往往是急于对命题的个别的具体问题作浅层的思考,以祈迅速找到答案。结果往往是欲速则不达,效果不佳。我们认为,针对高考文言文阅读题的命题特点,首先应从整体阅读入手,先围绕选文写的是什么事(起因、发展、结果)、写的是什么人、这些人物之间是什么关系,以及作者写这些内容的目的和动机是什么等问题来思考,然后根据这些已知和推知的信息,去准确地把握文章大意。有了这个基础,试题中的个别、具体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下面试以1995年的高考文言文阅读题作一个简要的例析。试题选文内容说的是郑善果的母亲教育儿子要为官清正,处理政事应剖断合理,千万不要妄加chēn@①怒、行事不允、骄逸堕业,以负荷忠臣之业的故事。郑母虽“年二十而寡”,但“性贤明,有节操”,且“博涉书史,通晓治方”,对儿子要求严格,教子讲究方法,不是粗暴的呵斥,也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她教子要为官清正,处理政事要剖断合理,是用郑善果父亲“在官清恪,未尝问私”,并且“以身徇国”的卓著业绩作为依据的。当郑善果觉得自己“封侯开国,位居三品,秩俸幸足”,母亲足可以坐享清福,而不必“恒自纺绩”至“夜分而寐”时,郑母又及时针对儿子的这一看似合情,其实是不知礼教的想法进行教育,“若堕业者,是为骄逸”,这样下去,也同样难以负荷忠臣之业。通过这系列思维过程,郑母两次教子的具体内容弄明白了,那么文章的大意就把握住了。这样,试题中考查的局部词语和句子在文中具体语境里应如何解释,该怎样翻译,就不难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了。如第13题要求比较两个“勤”字的意思。依据已先整体把握的文意,就可以知道,“如汝先君,忠勤之士也”是郑母第一次教子时,用郑善果的父亲的人品和业绩教育儿子时说的话,句子中的“勤”字意思是“勤勉”。而另一句“母何自勤如是邪”是郑善果看见母亲“恒自纺绩,夜分而寐”时,对母亲辛勤劳作表示关心的问话,这个“勤”在句中“勤劳”的意思就十分明显了。然后两个“勤”字再作比较,它们相同之处——“尽力地做或不断地做”这一相同意义就不难推断出来了。
二、高考文言文阅读中文言实词的考查与应试对策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对高中各年级的文言文阅读能力的要求都提到要熟练地掌握和复习常见的文言实词,语文高考《考试说明》则把它作为文言考试的第一个考点,因而高考每年必考,且近年实行的"3+2"考试则更有逐渐加重之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