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文言文教学论文

文言文教学论文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论文言文教学

摘要:要提升文言文教学的高效性,教师在思想上需以言为先,以言领文。在具体实践中,从课标、考试大纲出发,根据文本特点,尽可能站在学生的立场,采用自主诵读、以今推古、以言领文的方法,将“难懂”“费解”的“古董”文言文以简易通俗的方式传递给现代的学生,最终实现文言文教学“文”“言”兼修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这样学生才能真正乐意地享受“古文”这一“盛宴”。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以言领文;高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10-0089-01

何谓“文言文”?王力先生在《〈古代汉语〉绪论》中指出:汉语的古代书面语大致有两个系统:文言和白话。文言是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文言文,也就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即上古的文言作品,以及历代模仿它的作品。文言文作为一种定型化的书面语言,沿用了两三千年,从先秦诸子、两汉辞赋、史传散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八股,都属于文言文的范围。文言是我国古代文献资料所使用的一种最基本的书面语形式。

文言文教学是初中阶段教学的难点。就目前的社会状态而言,文言文已经失去了它所依存的语言环境。但文言文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而且现代汉语中的很多词语的用法依然保留着文言的痕迹,所以不论是从文化传承的角度,还是语言延续的角度,我们都不能放弃文言文,那么怎样才能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集中高效地展开文言文教学呢?我认为可以从下面几方面进行考虑。

1.注重诵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诵读是千百年来我国人民学习语文的传统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应先教会学生一些朗读的技巧,如节奏、语气、语调、语速。在课堂上我通常会抛砖引玉,提出问题“怎么读”“为什么这样读”,激起学生的诵读兴趣,再引导学生对比揣摩各种读法,争相发表意见,在争论与研讨中,在模仿与实践中,让学生在诵读中理解文意、体味情感、感受作品意境、提高语言感悟能力,达到“理解的朗读”。除了在课堂上诵读之外,还可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进行古诗文朗诵比赛。在诵读活动中,逐渐提高学生的古文鉴赏能力。

2.联系实际,拉近文本与学生的距离

全文阅读

创新教学文言文论文

一、创新教学的原则:上出文言文的美

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是重“言”轻“文”的模式。这使文言文的美被深埋在繁琐的言词学习中,无法凭此吸引学生。文言文教学的创新,应有个不变的原则:上课要上出文言文的美。

文言文的美,有文章的形式美,或骈或散,或起承转合,或浑然天成……都应在揣摩学习中探其精巧,作为叙写文章的指导;文言文的美,有文章折射的人格美,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济世情怀,坡虽几经坎坷,仍能夜半赏月的旷达胸襟……这些从文字中走来的人物,使学生在学习、敬仰间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文言文的美,还有字里行间表现的情理美。《论语十则》中关于学习、关于品德修养的谆谆教导,《鱼我所欲也》里对生与义的取舍……这些千古文章,闪烁着思想的璀璨华光,应深入探究,让其与现代思想碰撞,启蒙涉世未深的孩子。

文言文的种种美,应如何引导学生去探究去鉴赏?主要方法有:

1.因文而异,使文章各放异彩。每篇文章各有特点,教师应深挖教材,确定其教学目标和重点,选择更侧重其文学特点还是侧重其文化内涵。例如,《送东阳马生序》、《孙权劝学》可侧重探讨求学态度;《公输》、《曹刿论战》可谈军事智慧,赏析人物;《醉翁亭记》、《岳阳楼记》可论济世情怀,可学借景抒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马说》,可见议论说理之美……

2.恰当引导,牵引学生发现美、鉴赏美。主要有预习活动、巧设导入,展示背景,戏说生平,提供材料,畅谈感受,例子分析等方法。例如,讲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我给学生提供了一些有关苏轼生平的资料,有他的乌台诗一案,他于狱中泰然入睡的故事,有他流放远地,仍吃出个东坡肉的故事,还有他豪放通达的词作。待学生静心看完相关资料,我让学生谈印象中的苏轼,学生侃侃而谈,无一不为苏轼遭逢磨难仍能乐观处世的豁达而感动。抛砖能引玉,学生有了这样深切的感受,再来探讨文章的主题,一切水到渠成,而且不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理解之上的共鸣,这也是审美的美好境界。

充分挖掘文言文的美,千方百计地让学生自己去采撷这美的花朵。抱定这样的目的,文言文教学的课堂怎能不是一场审美的盛宴?又怎能不让学生充满兴趣呢。

二、教学方式应活泼多变

全文阅读

新教材文言文教学论文

人民教育出版社新编高中语文课本(试用本)即将在山西、江西两省和天津市开始进行试教。在已经初步编写供高中一年级使用的两册课本中,文言文共24篇(教读和课内自读各12篇),分六个单元,拟用60课时教读,约占全学年语文总课时之半,这是前所未有的。这么多的课文该怎么教?这是否意味着教法上将有所变革?下面谈几点很不成熟的意见,不妥之处望老师们批评指正。

高中一年级的文言文教学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假如说高中三年是给文言阅读能力打基础的阶段,那么高一年级就是基础的基础,这一年学得扎实,此后两年的文言文教学才能顺利地进行,否则将困难重重。

所谓“基础的基础”,指的是最基本的准备,包括三项任务:(1)使学生养成自觉诵读的习惯,能读出语气,能熟读背诵8000至9000字;(2)掌握200至300个文言词,熟悉一些常见的文言句式;(3)能初步适应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表达习惯——这些,都是养成语感的必要条件。当然,还有其他任务如了解课文的内容大意,熟悉某些作家及作品等等,但都不是主要的。

完成上述任务的关键在于诵读。诵读,这里是指熟读和背诵而言。文言是书面语体,不经过熟读背诵进入它的语境,就难以学好;虽读而不能持之以恒,读的数量太少,不熟悉它的变化情形,也是学不好的。

既然如此,读多少字才算符合标准呢?过去的人们拿“四书”做标准,总字数约在55000左右,这是高标准,因为接下去还要读“五经”,难度相当大,不多读一些不行。我们不读经,不需要这么多,但最低不得少于3万,能达到3.5万字最好,这就大体上相当于《孟子》全书(34685字)了。必须有这么一个标准。因为文言常用词(含比较常用的)约有3000多个,常用句式也有几十种,尽管初学者不必全都掌握,但读得多一些总是好的。俗话说:“一回生,二回熟。”学语言尤其如此,有些词句往往要经过十几次、几十次接触才能掌握,这是人所共知的规律。再说,中学教材里的文言篇目(含古诗)总字数大约是4万多一点,熟读背诵它的3/4不仅应该,而且是办得到的。

诵读能不能达到这个标准,主要取决于高一年级的成就。因为初中的基本课文中只有18篇文言文(共5561字)、18首古诗(共1284字),加上非基本课文中可诵读的文言篇、段,学生的诵读量不过在七八千字间,所以高中三年内非诵读23000至27000字不可。这样的增加简直近乎飞跃,而高一年级恰恰处在这个“飞跃”的起点上,它的成败对全局影响极大。如果学生在这一年里确实养成了自觉诵读的习惯,能熟读背诵八九千字,则必能初步适应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如起结、照应、骈散结合等)和表达习惯(如称谓、纪年等),其朗读和记诵的能力也必将显著提高;这样,此后二年即使功课紧张些,再诵读一万五六千字也不至于感到困难很大。人们常说,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正是基于这个原因,我们认为高一年级的文言文教学具有特殊的重要性。

至于常用词,高一年级只要求掌握二三百个是否少一些呢?答曰:否。首先,3000多个常用词中最为常见的不足2000个左右,其中意义比较复杂、用法也多的仅占半数;那余下的一半意义比较单纯,或词义变化不大,不必作为学习的重点。其次,学习词语有一条规律:在起始阶段即学习上的“高原期”,速度不妨慢些;待到掌握一定数量的词语后,学生的吸收能力就可以成倍地增长。

全文阅读

朗读文言文教学法论文

一、朗读能培养学生语感

语言学大家吕叔湘先生认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语感。这里说的语感,就主要是通过朗读获得的。教学文言文应在指导学生运用注释及工具书查准读音的基础上,通过朗读,使学生掌握文言文字词的正确读音,学会一般的停顿方法。如在长句中的主谓语间、较长的动宾间、较长的附加成分与中心语间、较长的并列间停顿等。如:“苔痕上阶绿”(《陋室铭》),知道朗读节奏应为“苔痕/上阶绿”;“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邹忌讽齐王之纳谏》),知道朗读节奏应为“群臣吏民/能面N/寡人之过者/受/上赏”;“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捕蛇者说》),知道朗读节奏应为“则/吾斯役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出师表》),知道朗读节奏应为“若有/作奸犯币斗/及/为忠善者”。学生必须学会在朗读时揣摩作品表意的逻辑顺序和语意重心的落点所在,从而恰当掌握停顿、缓急和轻重等,做到既读得准、又读得畅达,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谈得上语感的形成。

二、朗读可以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朗读是理解文言文内容的必经之途,只有反复朗读,才能加深对文言语句的理解,才能体会到文言文中所表达出的感情。例如:“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曹刿论战》)前句用“,也”表示判断,中间用排比短句论证,最后用因果复句得出结论,要读出短促连贯、坚定有力的语气。又如《公输》中公输盘与子墨子的对话,更应准确地把握好语气语调。公输盘日:“夫子何命焉为?”要读出疑语气,表达出公输盘恭敬请教之意;子墨子日:“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要读出祈使语气,把子墨有蓄意提出无理要求的意思表现出来;公输盘日:“吾义固不杀人。”“义”、“固”二字须重读,显示公输盘以“义”夸饰自己的味道,要读出他一本正经而不加掩饰的傲慢语气;子墨子日:“请献十金。”应用祈使语气来读,把子墨子有进一步激恼对方之意表达出来;公输盘日:“然,胡不已乎?”要读出疑问语气,含有质问、责备、催促之意;公输盘日:“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矣。”要用陈述语气来读,既有断然拒绝,又有狡猾推托之意;公输盘日:“诺。”则应用陈述语气来读,含有无可奈何之意。概括来说,阅读《公输》这类由人物对话组成的文章,必须认真揣摩语气、语调、语意,做到理解到位、朗读到位,这样才有助于理解人物的语气神态,甚至心理变化、人物性格和文章内容。通过对文本的准确解读、分角色的朗读,将朗读、品析、设计融为一体,让学生扮演课程设计者、实施者的角色,将静态的文本转化为动态的脚本,融入学生自己最真切的感受、独特的个人体验,对文本在准确理解的基础上做个性化的诠释,并进行一些创造性的解读,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的精神。

三、朗读可以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

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作品,在语言方面都经过千锤百炼。语言文字作为一种表情达意的工具,是带有情感味的,文字的背后具有丰富的意象、情感或理念。“文章不是无情物”,由语言文字组合而成的文章,更是承载着作者深邃的思想和丰富的情感。这些内容如果只是停留在书面文字中,就很难准确地传达出来,因为它少了有声语言所包含的语气、语调、语势、语感、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等。朗读作为把文字作品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再创作,不仅可以把语言所提供的信息完整地、艺术地表达出来,而且还能运用语气、语调、语势和节奏等传达出隐含在语言文字中的感情、意趣和主观评价以及那些“不可言传”的蕴藉,“意在言外”的含蓄。著名作家李国文在回顾自己的成长经历时说:自己扎实的古文根基和语言功力就是得益于读私塾时的诵读训练。巴金也说:“我仍然得感谢我那两位强迫我硬背《古文观止》的私塾老师。这两百多篇古文可以说是我真正的启蒙先生。我后来写了二十本散文,跟这个启蒙先生很有关系。”文章是作者描写现实、反映生活、抒发感情、寄托理想的物质载体,在作者的匠心妙笔之下,无不饱含着酣畅淋漓、强烈鲜明的爱憎感情。朗读作品是一种感化、熏陶,读好一篇文章会心荡神驰,情思横溢,如畅饮甘露,浑身清新豪爽,给人以无穷无尽的力量。如读《与朱元思书》,就像读一首好的诗,因为它不仅有词采隽永、音节和谐的诗一般的语言,更洋溢着清新淡的诗情;读《与朱元思书》,也如赏一幅画,因为它不仅有特色鲜明的景物,更有明朗洒脱的画意。在教学《与朱元思书》这篇课文时,可以由朗读能力强的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闭上眼睛,让思绪插上想象的翅膀,在脑海中想象“我”乘一艘小船在富春江上出游的所见所闻所感。因为这样,在教学中,既让学生欣赏到了富春江上雄奇秀丽的景致,体会到了祖国语言文字的神奇,也培养了他们想象和联想的能力,更陶冶了他们健康的审美情趣。

作者:况烨 单位:贵州省遵义县第七中学

全文阅读

文言文引入法教学论文

笔者在近几年的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运用“引入法”进行文言文教学,取得了颇为理想的效果。众所周知,初中阶段是学习文言文的起始阶段,特别是初一学生,学习文言文的难度还是很大的,兴趣和信心在很大程度上是他们学好文言文的重要因素。假使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文言词的语义、句义,然后生硬地把它们背下来,必然会学得枯燥无味,而且吃力,最终导致丧失学好文言文的兴趣与信心。“引入法”的作用和目的就在于促使学生进入积极、愉悦的学习状态,促进学生对文言字词句和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与积累,以提高文言文教学的效率。运用“引入法”要讲究方式,而用什么方式为宜,这要根据文言文的内容来确定。这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下面就新编初中语文课本中所选入的文言文作一些具体介绍。

一、成语引入法成语一般都有出处。有些成语就出在初中文言文课文中,对这类文言文的教学,若采用相应的成语来引入,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如何引入呢?在教《扁鹊见蔡桓公》时,我先要学生说出或查出“讳疾忌医”这一成语的本义和比喻意义,然后告诉学生:“这个成语就出自我们现在要学的《扁鹊见蔡桓公》这篇文言文”。接着我范读课文,要求学生边听范读,边看课文,同时还要注意:文章里写的是谁隐瞒了自己的疾病不让医生治疗?医生是谁?他劝了几次?最后的结果又怎么样?学生听完范读,很快就找到上面几个问题的答案,从而了解了文章的大致内容。“扁鹊是如何劝告的,桓侯又是怎么拒绝的呢?下面我们仔细的阅读课文。”(边读边讲,落实字词)以前,我教这课是直接进入字词句篇的教学,学生显得很被动,因而对课文中的信息接受与理解要比这慢得多。初中文言文中,还有不少的篇目都可以采用这一引入法。如《〈论语〉六则》可用成语“温故知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三人行必有我师”引入,《桃花源记》可用成语“世外桃源”引入,《〈孟子》二章》可用成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引入,《岳阳楼记》可用成语“先忧后乐”引入,《醉翁亭记》可用成语“醉翁之意不在酒”引入,《愚公移山》可用成语“愚公移山”引入,《曹刿论战》可用成语“一鼓作气”引入。这种引入法引入文言文教学,能使学生处于主动地位,能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有助于文言字词教学;还有利于加强学生对有关成语的理解和掌握,达到丰富学生词汇的目的。

二、故事引入法在初中文言文中,有一类文言文选文,故事性很强。对这类文言文的教学采用故事引入法,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故事本身富有情节,趣味盎然,学生听老师绘声绘色的讲故事,自然兴趣浓厚。教师把这种故事性较强的文言文用讲故事的形式,先讲给学生听,这就可以使学生怀着浓厚的兴趣在愉悦的心情下,接受文言文内容的信息,然后再引导学生学习相应的文言文,落实字词句篇的教学。学生则可以借助听来的故事,加深对文言字词和文言文内容的理解。这种方法可以降低学生学习文言文的难度,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心,有利于学生识记文章的内容。还可训练听力,对学生的说话也会产生积极影响,真可谓一举多得。如《宋定伯捉鬼》《狼》《口技》《杨修之死》《伤仲永》《为学》《愚公移山》等,都可采用这种引入法进行教学。

三、制作、操作引入法这种方法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按照文章对制作方法、操作程序的介绍,让学生动手体验,在此基础上引入文言文教学。这种引入法的最大优点,就在于它可以增强文言文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迅速而准确的理解并掌握文言字词和文章内容。《活板》是一篇说明活板制作和使用程序的文言说明文,学生对文章内容很生疏,如果直接对文言文字词作些解释,然后讲解活板的制作与使用,学生接受起来会感到困难。如果采用制作、操作引入法来教这篇文言文,学生学起来就会感到容易多了。我在教这篇课文之前,布置学生准备好粘土、小刀、剪刀、金属皮、松脂、蜡、草木灰、白纸、毛刷等物品,然后利用课余活动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指导他们制作字模、铁框、排版、试樱在这一活动的基础上,再来教《活板》,学生学,教师教,都显得很轻松,教学效率得到很大提高。课后检测的情况表明,学生对文中介绍字模的制作、活板印刷的操作等内容十分熟悉,对“板”“颖“字”等多义词的辨析也很准确。

四、讨论引入法在初中文言课文中,选用了不少说理性很强的篇章,如《马说》《说虎》《爱莲说》《陋室铭》《〈孟子〉二章》《出师表》等,教这类文言文,如果教师先组织学生展开一些有针对性的讨论,这对完成教学任务有极大的帮助。教师如何设计讨论的问题是运用这种方法的关键。它要紧扣文章的主要内容,要引导学生尽可能把课文的大致内容讨论出来,否则,这种讨论就达不到引入文言文教学的目的。在教《说虎》时,我先要学生讨论这样一个问题:人与虎相比,虎的力量远比人大;不过,虽然有虎吃人的现象,但多数情况是虎败于人手,这是为什么呢?讨论中有的学生说人会挖陷阱,有的说人会使用刀枪和猎狗,有的说可以乘老虎不备杀死它,也有的说人杀的老虎是老弱病残的……。大部分学生讨论的结果,实质上已触及到了文章的中心。针对学生五彩缤纷的答案,我并不急于加以肯定或否定,只是顺势引入课文教学:“大家的答案都有一定的道理,那么我们来读一读刘基的《说虎》,看看他是怎样分析这种现象的。”学生学习这篇文章显得很主动,很积极,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也得到了较好的训练,学习的内容掌握得又快又好。在教《出师表》一文时,我先向学生介绍诸葛亮写《出师表》的背景,然后要学生讨论: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可能向刘禅诉说一些什么?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讨论,讨论的结果归纳起来,大体跟文章内容一致。在这个基础上,再去学习《出师表》一文,学生对文中的内容就会产生更深的印象和认识,这对学生识记和理解课文大有裨益。

五、评书引入法评书是曲艺的一种形式,如果把这种曲艺形式恰到好处的应用在文言文的教学中,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像教《陈涉世家》这样的人物传记,用这种方法最适合。教师先通过评书的方式,把文章内容表演给学生欣赏,学生会在愉快的评书欣赏中获得文章的信息,从而达到初步了解文章内容的目的,然后再去学习课文,落实字词,理解内容,就显得比较容易了。把评书引入文言文教学,能使学生对课文内容留下深刻的印象,对学生识记课文内容有很大帮助。

综上所述,利用引入法进行文言文教学,不仅仅是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减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畏难心理,更重要的是对于学生理解词句的意思,读懂文言文,积累文言文的词句、章法都有促进作用。所以说这种方法在文言文教学中是行之有效的,很有实用价值。

全文阅读

语文学习语言教学论文

武汉市洪山区根据我提出的“感受——领悟——积累——运用,加强语感训练,全面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科研课题,开展了语文教改实验,历时四年,已取得显著效果,通过了武汉市教委组织的专家委员会的鉴定。我们认为,现在是探讨“学习语言”语文教学新体系的时候了。以下是我们的初步构想。

一、抓住一个根本

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是什么?换句话说,儿童进学校学语文课的主要目的是什么?我们认为是为了“学说话”,是学龄前学说话的继续。学龄前学的是口语,上学后偏重于学书面语,即不只是用口说话,还要学会用文字来“说话”,说比较复杂和高级的话。既然语文课的根本目的是学习语言,那么,组织和指导学生学习语言,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就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至于思想教育、思维训练和审美陶冶等,虽然都是重要任务,但都从属于上述根本任务,决不能脱离组织和指导学生学习语言这个根本。离开了语言教育的思想教育,难免是架空了的形式主义的思想教育;离开了语言训练的思维训练,难免是智力游戏式的思维训练;离开了语言品味的审美陶冶,难免是生硬的美学知识的灌输。学习语言是母体,其它几项是包孕在语言学习过程中的。

二、遵循一条途径

“语文”就是指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这里所说的“语言”,不是理论意义上的语言学,而是实践意义上的语言运用,语文教学就是语言运用的教学。从本质上看,语文教学不是一种知识体系,而是一种能力建构。学生语文能力(听说读写能力)的形成,主要靠语言实践。在听说读写实践中,“感受语言——领悟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这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一条正确途径。学龄前儿童学习口头语言,采用的就是这条途径。他们听取(感受)语言,领悟语言(形成语感),记住(积累)语言,说(运用)语言,其实践是很成功的,值得我们借鉴。我国传统语文教学,也遵循了这条途径。传统语文教学非常重视学生对经典书面语言的感受和积累,在大量感受和积累的基础上才“开讲”。所谓开讲,就是对语言材料作些点评,点评哪个字妙,哪句话好,哪段文字精彩,都属于“语言运用”范畴,旨在帮助学生领悟语言运用之妙。在“开讲”的同时,还重视学生对语言材料的自悟,把学生引导到诗文中去,自己吟咏,逐步形成语感。传统语文教学还重视读写结合,重视语言的运用。我们要继承传统语文教学重感受、重领悟、重积累、重运用的优良传统。

“感受——领悟——积累——运用”语言的提法,出于对语文学习的一种全新的理解,认为学习语言不是一种纯客观的认识过程,而是一种带有浓厚主观色彩的感性与理性统一的感悟过程。这种感悟,不是纯知识性的感知,它包括对文字符号,文字符号所负载的思想内容,文字材料组合的方式方法,文字符号所渗透的情感、韵味等等的总体的综合性的感知和领悟。语言是思维和信息的载体,又是交际和交流思想的工具。语言具有整体性和综合性,一篇文章,一个语段,甚至一句话,都是一个完整的综合体。它既包括思想内容,又包括情感情绪,还包含语言组合规则和语言运用方法等等。学习语文主要在于吸收、积累语言和习得、积淀语感,从而形成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感受,指对语言材料(包括内容和形式,思想和感情)的整体感受,这就不只是认知意义上的,还有情感上的。领悟,主要指对语言运用之妙的领悟,而主要不是指对思想内容和写作形式的透彻理解。积累,不能理解为单纯的孤立的词语积累,而是文道统一的、内容和形式一体的成块语言的积累。成块语言的积累,不仅积累了语境中的动态的词语,而且从语言运用的分寸感、和谐感、情味感方面综合收益,有利于提高语感能力。运用,指运用语言表情达意、叙事状物,而不是指孤立的语言知识的应用。总之,“感受——领悟——积累——运用”反映了学习语言的规律。感受,是学习语言的前提;领悟,是学习语言的关键;积累,是学习语言的基础;运用,是学习语言的目的。从感受到运用的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感性习得为主的过程,是学生借助于语言知识切身感悟言语意蕴和语言规律的过程。

三、注重两个方面

学习语言,要注重两个方面,一是吸收和积累语言,一是习得和积淀语感。学习语言,要直接吸收和积累语言。这也是儿童学习口头语言和传统语文教学的成功经验。然而长期以来,语文教学普遍忽视甚至反对对语言的吸收和积累。在有些人看来,语文无非是学习文章的内容和技巧,只要把内容和技巧向学生讲清楚了,学生就有了能力。于是课堂上以分析文章的内容和技巧为主,一篇又一篇的分析给学生听,让学生记背一些从文章中抽出来的所谓“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及语言知识概念之类的东西,而不让或很少让学生背诵课文(典范的书面语言材料),教师越教越虚,学生越学越空。没有大量的语言储备,学生怎么可能建造语言能力的大厦?

全文阅读

文言文教学论文:初中文言文教导重点论述

作者:张成华单位:高邮市送桥高级中学

教学方法的革新

要想学好文言文,离不开好的教学方法。因为只有在优秀的教学方案的指导下教师和学生才能积极配合,提高学习效率,学有所得。

1、可采取合作式学习方式

根据学生不同的性格特点,学习成绩水平,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选出一个成绩比较好的学生作为组长,教师布置学任务,通过小组间组员合作讨论的方式学习文言文,例如:“邹忌讽齐王纳谏”这一课,教师可以事先把教学任务分配给学生,比如:作者的生平简介,重点词汇的意思以及课文翻译等,组长负责把这些任务分配给组员,组员内部做好分工合作,完成各自的任务,在教学任务结束后,教师让组内展开讨论,发表对文章主旨的理解,中心意思的理解,然后鼓励学生发表各自看法。通过这样合作的学习方式,不仅动员了每一名学生积极参与其中,提高了学习积极性,也使课堂变得生动,活泼。

2、通过表演的方式增添课堂学习气氛

文学本身就属于艺术范畴,用生动的表演再结合现成的台词,把文章内容生动地展现在眼前,寓教于乐,是一种很有效的教学方法。

例如:《鸿门宴》这一课就是一个很好的剧本,教师可以分配几个学生分别扮演刘邦、项羽、张良等,鼓励学生自己查阅资料,深入理解资料后,背好自己的台词,在台上结合自身动作生动地为大家展示鸿门宴的场景,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学生不仅可以掌握最基本的语文文言知识,还能再现历史画面,真实地感受到历史文化。

全文阅读

文言文教学管理论文

众所周知,中学文言文教学近些年来一直在不断弱化。这主要是因为《大纲》中对文言文教学的要求有所降低,在表述上由原来的“理解”内容改变为现在的“了解”内容。

其实,无论是“理解”还是“了解”,其中心语素都是“解”。解者,懂得、知道也。这是教学文言文要达到的基本目标。为达此目标,只靠读一读、背一背是远远不够的,一些有助于“解”的知识教师还是要讲,有些必不可少的过程还是要遵循。

况且,文言文毕竟是现行中学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升学考试的内容之一,因此,认真研究文言文教学,探讨符合文言文教学特点的方法和规律,从而提高文言文教学的效率,是每一个教学和教研人员的重要任务。

笔者认为,对文言文教学,不论《大纲》怎样降低要求,也不论有些人怎样理解,只要教材中还保留着文言文,以下这些“过程”,似乎都应该考虑。

一、导

导,即导言,是教师在讲授课文之前,围绕课文所进行的,用以引入新课、对学生起启发引导作用的话。

一般说来,导言应包含三方面内容:①解题。有些文章的题目,不是点明了所写的中心,就是概括了主要内容,准确地解题,可使学生尽快地“入文”“上路”。对有些文章的题目,还要从文字上作些必要的解释,如《廉颇蔺相如列传》的“列传”,《琵琶行》的“行”,《阿房宫赋》的“赋”,《师说》的“说”等,都应作些明确的解释。②作者。对作者的介绍,一般要根据教学的需要选择重点讲。③背景。对那些写战争或重大事件的记叙文、议论文,教师在讲授时应首先介绍一下当时的形势和写作背景;对那些节选的文章,应紧扣节选部分的中心介绍,不必涉及更多的史实和事件的全过程。

设计导言要注意三点:①导言必须简明、扼要。②必须紧扣所讲课文。③必须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全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教学论文

一、基础知识穿线法

高中文言文基础知识穿线法是指引导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文本时,将文本中隶属于基础知识的那部分内容运用表格形式条理清晰地罗列出来,让学生一目了然。比如,教学荀子的《劝学》时,可以指导学生将课文中的下列基础知识运用表格的形式分门别类地展示出来:1.生字及注音“:槁暴”“輮“”砺”“骐骥”等。2.通假字:“有”“知”“暴”“乎”“生”等的本字、读音及意义。3.词类活用:“非能水也”中“水”的用法及意义;“輮以为轮”中的“轮”的用法及意义;“上食埃土,饮黄泉”中“上”与“下”的用法及意义;“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中“日”的用法及意义。4.古今异义词:“学不可以已”中“可以”的古今意义;“輮以为轮”中“以为”的古今意义;“金就砺则利”中“金”的古今意义。5.多义词“:绝“”强“”假“”望“”闻”等的不同义项。6.重要实词:“已”“中”“就”“砺”“省”“知”等的意义。7.重要虚词“:于“”而“”之“”则”等的用法及意义。8.特殊句法,比如定语后置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9.出自《劝学》的成语及这些成语的意义:积水成渊、口耳之学、跬步千里、六马仰秣、驽马十驾、蓬赖麻直、锲而不舍、青出于蓝、提纲挈领、天高地厚、梧鼠技穷、积土成山、积善成德等。之后,引导学生明白:《劝学》一文的基础知识不外乎上述内容,只要我们牢牢记住了它们,就意味着我们已经牢牢地掌握了《劝学》一文的文言文基础知识。

二、文本诵读穿线法

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吟咏文言文,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文言文语感,通晓文言文文本大意,理解文言文作者的政治主张、学术观点或者情感倾向等,还可以引导学生逐步透过文本的表层意思深入到文本的核心意蕴,达到透析深品文言文文本之目的。诵读穿线法一般分为“四读”,即一读求通顺,二读晓文意,三读析结构,四读品手法。以教学《劝学》为例,引导学生初次诵读文本时,要求学生将已有的文言文知识储备与文末的生字注音、释义等结合起来,不仅要无障碍地通读课文,还要正确把握诵读的语速、节奏和停顿等。引导学生再读课文时,则要求学生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利用文末的注释及自备的文言文学习辅导资料将课文翻译成现代汉语。不仅如此,翻译时还应该遵循“信达雅”的原则,既忠实于原文的本意,又尽量使译文语句通顺,意思明了,富有文采。对于文中点明中心论点的句子“学不可以已”,“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这样点明学习的重要性的语句等,不仅要流畅地诵读,一字不落地背诵默写,还要牢牢地记住其现代汉语之意及在文中所起的作用。引导学生三读《劝学》时,要引导学生对作者的写作思路进行梳理,列出文章的文脉结构图并简要概括中心论点及各层的层义。引导学生四读《劝学》时,应该引导学生品析课文采用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反复论证中心论点的写作手法。

三、写作教学穿线法

文言文阅读教学的目的不仅仅在于引导学生诵读、理解、品鉴文本,还在于借鉴文言文文本这个例子,教给学生写作的方法,实现读与写的有机结合,迅速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因此,文言文文本阅读教学完成后,我们还应该运用写作穿线法授予学生写作之道。写作教学穿线法的实施,可以按照写文章的一般顺序,从审题、立意、布局、选材、开头、过渡、结尾、细节描写、语言特色等方面,先将写作基础知识给学生做一个全景式的描述,然后再按照课时顺序结合不同文言文文本进行专题训练。其中,全景式描述的重点应该放在审题之上。因为题目是纲,纲举才能目张。所以,教师传授审题技巧时,应该结合文言文文本的文体特点,讲清楚文章的类型及写作的基本要求。文言文阅读教学中的穿线教学法虽然看似将文言文文本分割成了几个大的模块,在模块内提纲挈领地引导学生学习文言文,但是,这并未违背《课程标准》中“整体感知课文”的教学理念。因为这样“分”的目的仍然是为了“合”,是为了便于学生在整体阅读、理解、品鉴文言文文本时把握知识点,更有阅读、理解、品鉴文言文文本的方向感,况且,运用穿线教学法所分割的每个教学模块都基于“整体感知”,最后又回归文本本真。

作者:卞秀梅单位:昆山市震川高级中学

全文阅读

语言教学中学语文论文

摘要:当今我国各项基础教育改革则都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中,中国中学语文教育改革也迈入了一个新阶段,同时也在承受着前所未有的激烈批判,可谓是困难与希望同在,挑战与机遇并存。许多语文教育工作者既有对改革的憧憬与向往,同时也有对语文教育未来发展的思考与迷惘。面对纷繁复杂的争论,只要我们不自我迷失,紧抓中学语文教学的关键即语言教学,那么,当前的中学语文各项改革都会有所突破。

关键词:语言教学;中学语文教学;关键

语文学科是普通教育中的基础学科,中学语文课程的质量如何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其他学科的教学,所以语文学科始终处于教育改革的前沿。随着我国语文教育改革的推进,相应的诸多问题也随之而来。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抓语言教学还是人文教育?诸多类似的争论不胜枚举。其实我们要抓住语文教学的关键即语言教学。其原因如下:

一、语言教学是语文学科工具性的体现

语言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语言的本质作用来看,语言是人类交流思想的工具,语文学科是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总和的语言学科,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语文就是语言。而学生学习语言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熟练地掌握和运用语言。列宁曾指出:“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斯大林也说:“语言是手段、工具,人们利用它来彼此交际,交流思想,达到相互了解。”因此,语言是人类交流和沟通的重要手段和工具。语文教育实质上是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语言这个人类交际和交流的工具。工具性是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语文是学生学习知识和增长才干的不可或缺的工具。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重点体现语言教学。

二、语言教学是阅读教学的关键

我国的中学语文教材大多是文选型、综合型的教材,主要培养学生理解文章和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因此,无论是记叙性的文学作品还是有理有据的议论文,还是文情并茂的说明文,字里行间处处都洋溢着强烈的思想感情,这都体现着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但是我们语文教学的致力点不仅仅是让学生把握所读的文学作品中蕴含的思想内容,而且更要让学生体会和领悟这样的思想为什么用这样的语言文字表达而不用那样的语言文字来表达,从而让学生消化吸收,转化为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更深层次理解古今中外文学作品的真正精华之所在。譬如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先生的《纪念刘和珍君》中有这样一段话:“而此后的几个所谓学者的文人的阴险的论调,尤使我感到悲哀。我已经出离愤怒了。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就将这作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试想想:(1)文中的“出离”改用成“很”,好不好?(2)“浓黑的悲凉”中的“浓黑”可不可以去掉?在提出这些问题的同时,可以先告诉学生,思考这些问题时,一定要联系全文的主题。其实文章中的“出离愤怒”,表示愤怒到了极点,甚至超出了极限,无法忍受了,而改用成“很”显然无法准确表达作者的愤怒之情。而“浓黑”则是形象化、可视化的词,用“浓黑”修饰“悲凉”,是将抽象的东西形象化,仿佛“悲凉”可感可触可视,而且是极度的悲惨和悲凉。因此,这样学生才会更深层次的理解课文,才会体会到准确形象用词的妙处。

三、语言教学是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中心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