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文言文教学法论文

文言文教学法论文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文言文引入法教学论文

笔者在近几年的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运用“引入法”进行文言文教学,取得了颇为理想的效果。众所周知,初中阶段是学习文言文的起始阶段,特别是初一学生,学习文言文的难度还是很大的,兴趣和信心在很大程度上是他们学好文言文的重要因素。假使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文言词的语义、句义,然后生硬地把它们背下来,必然会学得枯燥无味,而且吃力,最终导致丧失学好文言文的兴趣与信心。“引入法”的作用和目的就在于促使学生进入积极、愉悦的学习状态,促进学生对文言字词句和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与积累,以提高文言文教学的效率。运用“引入法”要讲究方式,而用什么方式为宜,这要根据文言文的内容来确定。这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下面就新编初中语文课本中所选入的文言文作一些具体介绍。

一、成语引入法成语一般都有出处。有些成语就出在初中文言文课文中,对这类文言文的教学,若采用相应的成语来引入,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如何引入呢?在教《扁鹊见蔡桓公》时,我先要学生说出或查出“讳疾忌医”这一成语的本义和比喻意义,然后告诉学生:“这个成语就出自我们现在要学的《扁鹊见蔡桓公》这篇文言文”。接着我范读课文,要求学生边听范读,边看课文,同时还要注意:文章里写的是谁隐瞒了自己的疾病不让医生治疗?医生是谁?他劝了几次?最后的结果又怎么样?学生听完范读,很快就找到上面几个问题的答案,从而了解了文章的大致内容。“扁鹊是如何劝告的,桓侯又是怎么拒绝的呢?下面我们仔细的阅读课文。”(边读边讲,落实字词)以前,我教这课是直接进入字词句篇的教学,学生显得很被动,因而对课文中的信息接受与理解要比这慢得多。初中文言文中,还有不少的篇目都可以采用这一引入法。如《〈论语〉六则》可用成语“温故知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三人行必有我师”引入,《桃花源记》可用成语“世外桃源”引入,《〈孟子》二章》可用成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引入,《岳阳楼记》可用成语“先忧后乐”引入,《醉翁亭记》可用成语“醉翁之意不在酒”引入,《愚公移山》可用成语“愚公移山”引入,《曹刿论战》可用成语“一鼓作气”引入。这种引入法引入文言文教学,能使学生处于主动地位,能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有助于文言字词教学;还有利于加强学生对有关成语的理解和掌握,达到丰富学生词汇的目的。

二、故事引入法在初中文言文中,有一类文言文选文,故事性很强。对这类文言文的教学采用故事引入法,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故事本身富有情节,趣味盎然,学生听老师绘声绘色的讲故事,自然兴趣浓厚。教师把这种故事性较强的文言文用讲故事的形式,先讲给学生听,这就可以使学生怀着浓厚的兴趣在愉悦的心情下,接受文言文内容的信息,然后再引导学生学习相应的文言文,落实字词句篇的教学。学生则可以借助听来的故事,加深对文言字词和文言文内容的理解。这种方法可以降低学生学习文言文的难度,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心,有利于学生识记文章的内容。还可训练听力,对学生的说话也会产生积极影响,真可谓一举多得。如《宋定伯捉鬼》《狼》《口技》《杨修之死》《伤仲永》《为学》《愚公移山》等,都可采用这种引入法进行教学。

三、制作、操作引入法这种方法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按照文章对制作方法、操作程序的介绍,让学生动手体验,在此基础上引入文言文教学。这种引入法的最大优点,就在于它可以增强文言文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迅速而准确的理解并掌握文言字词和文章内容。《活板》是一篇说明活板制作和使用程序的文言说明文,学生对文章内容很生疏,如果直接对文言文字词作些解释,然后讲解活板的制作与使用,学生接受起来会感到困难。如果采用制作、操作引入法来教这篇文言文,学生学起来就会感到容易多了。我在教这篇课文之前,布置学生准备好粘土、小刀、剪刀、金属皮、松脂、蜡、草木灰、白纸、毛刷等物品,然后利用课余活动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指导他们制作字模、铁框、排版、试樱在这一活动的基础上,再来教《活板》,学生学,教师教,都显得很轻松,教学效率得到很大提高。课后检测的情况表明,学生对文中介绍字模的制作、活板印刷的操作等内容十分熟悉,对“板”“颖“字”等多义词的辨析也很准确。

四、讨论引入法在初中文言课文中,选用了不少说理性很强的篇章,如《马说》《说虎》《爱莲说》《陋室铭》《〈孟子〉二章》《出师表》等,教这类文言文,如果教师先组织学生展开一些有针对性的讨论,这对完成教学任务有极大的帮助。教师如何设计讨论的问题是运用这种方法的关键。它要紧扣文章的主要内容,要引导学生尽可能把课文的大致内容讨论出来,否则,这种讨论就达不到引入文言文教学的目的。在教《说虎》时,我先要学生讨论这样一个问题:人与虎相比,虎的力量远比人大;不过,虽然有虎吃人的现象,但多数情况是虎败于人手,这是为什么呢?讨论中有的学生说人会挖陷阱,有的说人会使用刀枪和猎狗,有的说可以乘老虎不备杀死它,也有的说人杀的老虎是老弱病残的……。大部分学生讨论的结果,实质上已触及到了文章的中心。针对学生五彩缤纷的答案,我并不急于加以肯定或否定,只是顺势引入课文教学:“大家的答案都有一定的道理,那么我们来读一读刘基的《说虎》,看看他是怎样分析这种现象的。”学生学习这篇文章显得很主动,很积极,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也得到了较好的训练,学习的内容掌握得又快又好。在教《出师表》一文时,我先向学生介绍诸葛亮写《出师表》的背景,然后要学生讨论: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可能向刘禅诉说一些什么?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讨论,讨论的结果归纳起来,大体跟文章内容一致。在这个基础上,再去学习《出师表》一文,学生对文中的内容就会产生更深的印象和认识,这对学生识记和理解课文大有裨益。

五、评书引入法评书是曲艺的一种形式,如果把这种曲艺形式恰到好处的应用在文言文的教学中,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像教《陈涉世家》这样的人物传记,用这种方法最适合。教师先通过评书的方式,把文章内容表演给学生欣赏,学生会在愉快的评书欣赏中获得文章的信息,从而达到初步了解文章内容的目的,然后再去学习课文,落实字词,理解内容,就显得比较容易了。把评书引入文言文教学,能使学生对课文内容留下深刻的印象,对学生识记课文内容有很大帮助。

综上所述,利用引入法进行文言文教学,不仅仅是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减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畏难心理,更重要的是对于学生理解词句的意思,读懂文言文,积累文言文的词句、章法都有促进作用。所以说这种方法在文言文教学中是行之有效的,很有实用价值。

全文阅读

文言文情景教学法论文

一、情景教学法在文言文学习中的具体应用

(一)以提问创设方式的教学情境

课堂上的教育模式不应仅仅是老师在黑板上一味的讲板书,学生一味做笔记,同样也不能老是对着电脑陈述,学生对着大屏幕看,这样只能徒劳无功,只能让学生更加疲惫、失去学习兴趣。由此可见课堂气氛和师生间沟通是如此的重要。老师可以通过课堂上提问假设的方法进行与同学更深一步的交流沟通。例如《爱莲说》中,作者通过运用反衬的效果对莲花进行赞美。老师可以通过在课堂上假设几个问题,如作者通过对什么的描写衬托莲花的性质?作者为什么要写莲花,在课堂上提问不仅可以加强学习氛围,而且可以让学生集中注意力,跟着老师的思路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二)以表演创设方式的教学情境

大多数学生不喜欢学习文言文最重要的原因是,文言文里面的人物复杂、对话多、情绪波动大。为了加强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可以运用语言描述、当时情景再现通过表演的形式让学生身临其境,切身感受文言文人物的形象特点。例如在《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中,文物复杂,人物表情激烈,老师可以将学生分配成不同的角色,让他们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对文章进行翻译,重新表演。这样学生可以通过表演体悟到文章中的人物心情、语言动作以及人物形态。

(三)以音乐创设方式的教学情境

文言文的特点是语言简洁、语句优美具有强烈的节奏感,音乐可以渲染优美、安静、凄凉的氛围。如果文言文与音乐相结合,不仅对文言文的领悟以及体会更加深刻,而且可以得到精神上的升华。例如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首先老师播放一曲《滚滚长江东逝水》,让学生感触文章的写作背景是多么的磅礴、驰骋沙场的场面多么震惊。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与作者在空间差距上交流,最重要的是可以达到文言文教学的目的。但是要注意的是,老师不能为了教学中的要求,在上课过程中进行背景音乐的播放,而不进行有效的讲解,否则不仅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还会让学生感觉更加烦躁、无力。

(四)以多媒体创设视听方式的情境

全文阅读

朗读文言文教学法论文

一、朗读能培养学生语感

语言学大家吕叔湘先生认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语感。这里说的语感,就主要是通过朗读获得的。教学文言文应在指导学生运用注释及工具书查准读音的基础上,通过朗读,使学生掌握文言文字词的正确读音,学会一般的停顿方法。如在长句中的主谓语间、较长的动宾间、较长的附加成分与中心语间、较长的并列间停顿等。如:“苔痕上阶绿”(《陋室铭》),知道朗读节奏应为“苔痕/上阶绿”;“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邹忌讽齐王之纳谏》),知道朗读节奏应为“群臣吏民/能面N/寡人之过者/受/上赏”;“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捕蛇者说》),知道朗读节奏应为“则/吾斯役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出师表》),知道朗读节奏应为“若有/作奸犯币斗/及/为忠善者”。学生必须学会在朗读时揣摩作品表意的逻辑顺序和语意重心的落点所在,从而恰当掌握停顿、缓急和轻重等,做到既读得准、又读得畅达,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谈得上语感的形成。

二、朗读可以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朗读是理解文言文内容的必经之途,只有反复朗读,才能加深对文言语句的理解,才能体会到文言文中所表达出的感情。例如:“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曹刿论战》)前句用“,也”表示判断,中间用排比短句论证,最后用因果复句得出结论,要读出短促连贯、坚定有力的语气。又如《公输》中公输盘与子墨子的对话,更应准确地把握好语气语调。公输盘日:“夫子何命焉为?”要读出疑语气,表达出公输盘恭敬请教之意;子墨子日:“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要读出祈使语气,把子墨有蓄意提出无理要求的意思表现出来;公输盘日:“吾义固不杀人。”“义”、“固”二字须重读,显示公输盘以“义”夸饰自己的味道,要读出他一本正经而不加掩饰的傲慢语气;子墨子日:“请献十金。”应用祈使语气来读,把子墨子有进一步激恼对方之意表达出来;公输盘日:“然,胡不已乎?”要读出疑问语气,含有质问、责备、催促之意;公输盘日:“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矣。”要用陈述语气来读,既有断然拒绝,又有狡猾推托之意;公输盘日:“诺。”则应用陈述语气来读,含有无可奈何之意。概括来说,阅读《公输》这类由人物对话组成的文章,必须认真揣摩语气、语调、语意,做到理解到位、朗读到位,这样才有助于理解人物的语气神态,甚至心理变化、人物性格和文章内容。通过对文本的准确解读、分角色的朗读,将朗读、品析、设计融为一体,让学生扮演课程设计者、实施者的角色,将静态的文本转化为动态的脚本,融入学生自己最真切的感受、独特的个人体验,对文本在准确理解的基础上做个性化的诠释,并进行一些创造性的解读,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的精神。

三、朗读可以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

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作品,在语言方面都经过千锤百炼。语言文字作为一种表情达意的工具,是带有情感味的,文字的背后具有丰富的意象、情感或理念。“文章不是无情物”,由语言文字组合而成的文章,更是承载着作者深邃的思想和丰富的情感。这些内容如果只是停留在书面文字中,就很难准确地传达出来,因为它少了有声语言所包含的语气、语调、语势、语感、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等。朗读作为把文字作品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再创作,不仅可以把语言所提供的信息完整地、艺术地表达出来,而且还能运用语气、语调、语势和节奏等传达出隐含在语言文字中的感情、意趣和主观评价以及那些“不可言传”的蕴藉,“意在言外”的含蓄。著名作家李国文在回顾自己的成长经历时说:自己扎实的古文根基和语言功力就是得益于读私塾时的诵读训练。巴金也说:“我仍然得感谢我那两位强迫我硬背《古文观止》的私塾老师。这两百多篇古文可以说是我真正的启蒙先生。我后来写了二十本散文,跟这个启蒙先生很有关系。”文章是作者描写现实、反映生活、抒发感情、寄托理想的物质载体,在作者的匠心妙笔之下,无不饱含着酣畅淋漓、强烈鲜明的爱憎感情。朗读作品是一种感化、熏陶,读好一篇文章会心荡神驰,情思横溢,如畅饮甘露,浑身清新豪爽,给人以无穷无尽的力量。如读《与朱元思书》,就像读一首好的诗,因为它不仅有词采隽永、音节和谐的诗一般的语言,更洋溢着清新淡的诗情;读《与朱元思书》,也如赏一幅画,因为它不仅有特色鲜明的景物,更有明朗洒脱的画意。在教学《与朱元思书》这篇课文时,可以由朗读能力强的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闭上眼睛,让思绪插上想象的翅膀,在脑海中想象“我”乘一艘小船在富春江上出游的所见所闻所感。因为这样,在教学中,既让学生欣赏到了富春江上雄奇秀丽的景致,体会到了祖国语言文字的神奇,也培养了他们想象和联想的能力,更陶冶了他们健康的审美情趣。

作者:况烨 单位:贵州省遵义县第七中学

全文阅读

论文言文教学方法

文言文教学不仅是“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任务,而且是发掘我国古代文化宝藏,传播我国传统文化知识的重要途径。因此,深入研究文言文教学。探讨文言文教学的规律和方法,提高文言文教学的质量,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课题。下面我就针对初中文言文教学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诵读法

文言文的学习,诵读是行之有效的方法。现在文言文教学是讲得多,读得少,显然不是效果最好的办法。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苏轼也说:“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可见诵读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文句的意思,积累词汇,逐步掌握文言文用词造句的特点和规律,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诵读是阅读文言文的基本要求和基本功,熟读直至能背诵,牢记于心才能增强语感。对重点句、难句更要反复读,用心体会,做到“手到、眼到、心到”。

二、联系法

联系是在熟读掌握了文章的大概内容的基础上,求得更深理解的阅读方法,是对阅读的进一步提高和深化。联系法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1.新旧知识的联系。阅读中,不能孤立地读,要充分利用已有知识,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这种联系,又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与同时代或同作家的作品联系起来读。第二类是与同文体、同风格的作品联系起来读。这类作品在表现手法、表达方式等方面有相同或相近之处,可以借鉴和比较。第三类是与不同时代、不同体裁、不同风格的文章进行联系。

2.上下文的联系。阅读时不能孤立地、片面地去理解,要从整体上去感知、领悟、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把握作品的主旨。在阅读过程中,对一时还不能读懂的难句、难段,也可暂且放下,等疏通了文章的情感脉络、掌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时,其难句、难段也就不难了。

3.时代背景的联系。其实每一篇作品都是时代的产物。它所反映的内容都是当时社会的客观存在和作家头脑里的主观反映,同时,作品也是作家思想感情的一种表露。因此,阅读时对时代背景、作家思想是不能忽略的,只有联系作品的写作背景,才能深刻理解作品内容。例如,在教授柳宗元《小石潭记》时,要先让学生了解柳宗元曾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活动,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郁,所以就以游山玩水来排谴内心的愁闷,只有了解柳宗元当时所处的环境及心中的凄苦,才能更深切地体会到文章的主题。

全文阅读

基于素质教育的文言文教学法论文

一、文言文教学改革是素质教育的现实诉求

高职院校中文新课标对文言文教学有两方面的要求:一是要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二是体会作品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这就是说,文言文的教学,首先要克服语言上的障碍。因此,掌握文言文常用词语,理解词义和句式,始终是文言文阅读教学的重点。而朗读、背诵和词义、句式的归纳对比练习以及古文今译练习,是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的重要手段。可是,当前的高职文言文教学现状,与素质教育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还存在着诸多弊端。比如,课改新理念中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在文言文教学中还没有得到真正的贯彻与落实。课堂中,教师一讲到底的现象还普遍存在;学习中,纯粹为了应付考试的功利性思想也比较严重;传授中,教师往往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差异,不能做到因材施教。那么,作为一名中文教师,如何才能做到让中学文言文的教学与素质教育接轨呢?下面谈谈我的几点教学经验:

二、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是学好文言文的基础

兴趣爱好是激发孩子学习的最好老师。怎样才能让学生喜欢文言文,爱好文言文,作为教者,的确要费一番心思。一方面,我们还要拥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正确的教学原则、高效的教学方法,掌握现代化的教学工具。比如说,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并在课堂中,巧妙运用录音、幻灯、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或者组织一些有趣的活动,如古诗词朗诵比赛、文言知识竞赛、改编课本剧、观赏影视作品等。这样,多种感官的刺激一定能激发学生的无限兴趣。另一方面,对于教师来说,更要具备较高的文言修养。比如说,上课时要表现出对课文相当精熟,基本能背诵,对一些名人逸事、名篇名句能信手拈来,旁征博引,得心应手。教师这样的表现就能让学生直接感受到学好文言文的好处,顿生仰慕之情。

三、多读、多背是学好文言文的前提

古人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此句可谓道出了“诵读”在学习古诗文中的重要性。的确,一读,可以使你对文章不再陌生;二读,可以使你对文章加深理解;三读,可以使你能和作者对话,领悟文中真意。“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便是多读的妙处。当然,读书也要有讲究。朱熹说“:学者观书,务须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读一字,不可少读一字,不可多读一字,不可倒读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读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如果我们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能继续发扬古人“诵读”的这一光荣传统,那么,学习古文也就不再是件难事了。

四、强化学生自学训练、提高自学能力是学好文言文的关键

强化学生自学训练,其实最主要的是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古人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如何教学生自学文言文?首先,我们要教他们善于利用课文注解以及使用工具书。《古汉语字典》应该人手一册,随身携带才好。其次,文言文中存在着大量名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古汉语知识,这些知识之间往往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准确地进行区分是十分重要的。因此,我们要教会学生善用比较法,区分易混淆的知识,从而掌握知识的规律。例如:区分名词作动词和名词作状语的语法现象,如果能运用比较法,就可比较容易地将它们区别开来。从结构上看,前者结构是“动物化名词+名词”,后者则是“状物化名词+动词”;就关系看,前者属支配的动宾关系,后者属修饰的状谓关系。例如《六国论》中的“礼天下之奇才”,《信陵君窃符救赵》中的“公子……礼交之”,前后两个“礼”字用法不同。前者,“礼”与“奇才”构成支配的动宾关系,属名词作动词用法,应译为“礼待”;后者,“礼”与“交”构成修饰的状谓关系,属名词作状语用法,应译为“用礼”。再如,针对“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这易使人忽视活用字的文句,学生运用比较法就可以明确指出“目”“、耳”“、臆”三个字属名词作状语。区分词的使动用法和词的一般用法也可以运用比较法。词的使动用法的规则是“使动词+成为使动词的人或事物”,所形成的关系是“动宾”;词的一般用法的格式是“一般词所阐述的人或事物+一般词”,所形成的关系是“主谓”。例如《左传》中的“焉用亡郑以陪邻”,《六国论》中的“燕虽小国而后亡”,前后两“亡”字用法不同。比较两者格式前后项的组合顺序,则刚好相反:词的使动用法动宾格式,正是词的一般用法主谓格式的倒装。“亡郑”,则是“郑亡”的倒装。反言之,如若把属一般用法主谓关系的谓语词提前,就能构成使动格式。区分词的意动和词的使动仍可采用比较法。意动用法在于一个“意”字,就是“觉得宾语动”“,觉得宾语怎么样”,是在主观上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事物具有用如意动的形容词表示的性质或状态,或者说成为用如意动的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它并非是现实中有形的具体存在,而是属于人的思想意念上的一种认识感受现象。如《阿房宫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中的“鉴”,可作“以……为鉴”;使动用法在于一个“使”字,是指在外力作用下,已经或将要成为的一种现实存在的现象,它是用动宾结构表达使令式的内容。如《论语.季氏》中“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中的“来”,可译作“使……来”。实践证明,学生如果能够掌握并熟练运用比较法,就能具备学习文言文的基本能力,能够自己去解决文言文学习中的许多疑难问题。再次,要想辨识词的活用现象和句式,还要教会学生巧用句子结构分析法。一个句子的结构,总有主、谓或主、谓、宾部分,且有严格的、正常的排列顺序。据此,我们就可明了一个词在句中应扮演哪一成分的角色,一个句子是属何种句式。常见的词类活用现象有:名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名词的意动、形容词的意动、使动用法等等。常见的句式有:判断句式、被动句式、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等等。通过句子结构分析法,就能辨识词的活用现象。如“将军身披坚执锐”一句,“披坚”、“执锐”无疑都是动宾结构,“坚”、“锐”这两个形容词,就应充当宾词,活用为名词。辨识句式也是如此。“者……也”是较为明显的判断标志,学生们往往能很容易辨识,如“陈胜者,阳城人也”(《史记•陈涉世家》);有时语气词“也”被单独放在谓语后面,或者“者”被单独放在主语后面时,也可以表示判断,如“董狐,古之良史也。”(《左传》)“,彼吾君子者,天子也”(《战国策•赵策三》);有时不管句中有无判断词,只要句子前后构成判断关系的,皆是判断句,如“刘备天下枭雄”(《资治通鉴•赤壁之战》)。另外,文言文中诸多的通假字和一词多义现象也需要我们教给学生一定的方法去进行辨识。这往往可以从语意中得到启发。一个句子,总要表达一个意思,凭这一意思,就可明确句中的某个词是否通假,表何意义。如《孔雀东南飞》“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通过了解句意,我们很容易知道“取”即“娶”之意。而“不久当还归,还必当迎取”中的“迎取”乃“迎接”之意,所以这里的“取”又不能看作通假字。最后,对生涩难懂的文言文,我们还应该指导学生进行准确到位的翻译。简单点说,我们在翻译的过程中必须遵守的基本原则便是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例如: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节选《资治通鉴•唐纪八》)译文:国君厌恶听到自己的过错,那么忠诚就会变成奸伪;国君喜欢听到正确的言论,那么奸伪就会变成忠诚。如果每个学生都能学会自学,善于自学,那么,学习文言文也将是件快乐的事情。

全文阅读

文言文引入法教学管理论文

笔者在近几年的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运用“引入法”进行文言文教学,取得了颇为理想的效果。众所周知,初中阶段是学习文言文的起始阶段,特别是初一学生,学习文言文的难度还是很大的,兴趣和信心在很大程度上是他们学好文言文的重要因素。假使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文言词的语义、句义,然后生硬地把它们背下来,必然会学得枯燥无味,而且吃力,最终导致丧失学好文言文的兴趣与信心。“引入法”的作用和目的就在于促使学生进入积极、愉悦的学习状态,促进学生对文言字词句和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与积累,以提高文言文教学的效率。运用“引入法”要讲究方式,而用什么方式为宜,这要根据文言文的内容来确定。这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下面就新编初中语文课本中所选入的文言文作一些具体介绍。

一、成语引入法成语一般都有出处。有些成语就出在初中文言文课文中,对这类文言文的教学,若采用相应的成语来引入,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如何引入呢?在教《扁鹊见蔡桓公》时,我先要学生说出或查出“讳疾忌医”这一成语的本义和比喻意义,然后告诉学生:“这个成语就出自我们现在要学的《扁鹊见蔡桓公》这篇文言文”。接着我范读课文,要求学生边听范读,边看课文,同时还要注意:文章里写的是谁隐瞒了自己的疾病不让医生治疗?医生是谁?他劝了几次?最后的结果又怎么样?学生听完范读,很快就找到上面几个问题的答案,从而了解了文章的大致内容。“扁鹊是如何劝告的,桓侯又是怎么拒绝的呢?下面我们仔细的阅读课文。”(边读边讲,落实字词)以前,我教这课是直接进入字词句篇的教学,学生显得很被动,因而对课文中的信息接受与理解要比这慢得多。初中文言文中,还有不少的篇目都可以采用这一引入法。如《〈论语〉六则》可用成语“温故知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三人行必有我师”引入,《桃花源记》可用成语“世外桃源”引入,《〈孟子》二章》可用成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引入,《岳阳楼记》可用成语“先忧后乐”引入,《醉翁亭记》可用成语“醉翁之意不在酒”引入,《愚公移山》可用成语“愚公移山”引入,《曹刿论战》可用成语“一鼓作气”引入。这种引入法引入文言文教学,能使学生处于主动地位,能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有助于文言字词教学;还有利于加强学生对有关成语的理解和掌握,达到丰富学生词汇的目的。

二、故事引入法在初中文言文中,有一类文言文选文,故事性很强。对这类文言文的教学采用故事引入法,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故事本身富有情节,趣味盎然,学生听老师绘声绘色的讲故事,自然兴趣浓厚。教师把这种故事性较强的文言文用讲故事的形式,先讲给学生听,这就可以使学生怀着浓厚的兴趣在愉悦的心情下,接受文言文内容的信息,然后再引导学生学习相应的文言文,落实字词句篇的教学。学生则可以借助听来的故事,加深对文言字词和文言文内容的理解。这种方法可以降低学生学习文言文的难度,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心,有利于学生识记文章的内容。还可训练听力,对学生的说话也会产生积极影响,真可谓一举多得。如《宋定伯捉鬼》《狼》《口技》《杨修之死》《伤仲永》《为学》《愚公移山》等,都可采用这种引入法进行教学。

三、制作、操作引入法这种方法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按照文章对制作方法、操作程序的介绍,让学生动手体验,在此基础上引入文言文教学。这种引入法的最大优点,就在于它可以增强文言文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迅速而准确的理解并掌握文言字词和文章内容。《活板》是一篇说明活板制作和使用程序的文言说明文,学生对文章内容很生疏,如果直接对文言文字词作些解释,然后讲解活板的制作与使用,学生接受起来会感到困难。如果采用制作、操作引入法来教这篇文言文,学生学起来就会感到容易多了。我在教这篇课文之前,布置学生准备好粘土、小刀、剪刀、金属皮、松脂、蜡、草木灰、白纸、毛刷等物品,然后利用课余活动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指导他们制作字模、铁框、排版、试樱在这一活动的基础上,再来教《活板》,学生学,教师教,都显得很轻松,教学效率得到很大提高。课后检测的情况表明,学生对文中介绍字模的制作、活板印刷的操作等内容十分熟悉,对“板”“颖“字”等多义词的辨析也很准确。

四、讨论引入法在初中文言课文中,选用了不少说理性很强的篇章,如《马说》《说虎》《爱莲说》《陋室铭》《〈孟子〉二章》《出师表》等,教这类文言文,如果教师先组织学生展开一些有针对性的讨论,这对完成教学任务有极大的帮助。教师如何设计讨论的问题是运用这种方法的关键。它要紧扣文章的主要内容,要引导学生尽可能把课文的大致内容讨论出来,否则,这种讨论就达不到引入文言文教学的目的。在教《说虎》时,我先要学生讨论这样一个问题:人与虎相比,虎的力量远比人大;不过,虽然有虎吃人的现象,但多数情况是虎败于人手,这是为什么呢?讨论中有的学生说人会挖陷阱,有的说人会使用刀枪和猎狗,有的说可以乘老虎不备杀死它,也有的说人杀的老虎是老弱病残的……。大部分学生讨论的结果,实质上已触及到了文章的中心。针对学生五彩缤纷的答案,我并不急于加以肯定或否定,只是顺势引入课文教学:“大家的答案都有一定的道理,那么我们来读一读刘基的《说虎》,看看他是怎样分析这种现象的。”学生学习这篇文章显得很主动,很积极,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也得到了较好的训练,学习的内容掌握得又快又好。在教《出师表》一文时,我先向学生介绍诸葛亮写《出师表》的背景,然后要学生讨论: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可能向刘禅诉说一些什么?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讨论,讨论的结果归纳起来,大体跟文章内容一致。在这个基础上,再去学习《出师表》一文,学生对文中的内容就会产生更深的印象和认识,这对学生识记和理解课文大有裨益。

五、评书引入法评书是曲艺的一种形式,如果把这种曲艺形式恰到好处的应用在文言文的教学中,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像教《陈涉世家》这样的人物传记,用这种方法最适合。教师先通过评书的方式,把文章内容表演给学生欣赏,学生会在愉快的评书欣赏中获得文章的信息,从而达到初步了解文章内容的目的,然后再去学习课文,落实字词,理解内容,就显得比较容易了。把评书引入文言文教学,能使学生对课文内容留下深刻的印象,对学生识记课文内容有很大帮助。

综上所述,利用引入法进行文言文教学,不仅仅是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减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畏难心理,更重要的是对于学生理解词句的意思,读懂文言文,积累文言文的词句、章法都有促进作用。所以说这种方法在文言文教学中是行之有效的,很有实用价值。

全文阅读

小步慢行文言文教学法论文

一、理解文字:

通向理解文意的津梁文言文对当代学生而言,因时间久远而不易理解,那么在课堂上深度解读之前,教师必然要与学生共同扫清文字障碍,学生在理解文本后才可能对文本展开深读、精读。只有通过这样的长期学习,学生才能获得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不然,如果将系统掌握汉字文化、汉字常识这条底线都视为歧途,那么依凭基础教育传承民族文化只能是一句空话。本次评比课中,各位教师在简洁导入之后,从文字到文章的处理过程不一,其中三位教师的教学设计如下:

教学设计一、1.全班齐读全文,师生共同纠正误读的字音。2.用一张幻灯片列举三个词类活用的句子,师生共同理解。3.请同学们提出在预习中不理解的句子。(课堂上没有学生提出,教师就此结束本环节)4.解题

教学设计二、1.全班齐读全文,师生共同纠正误读的字音。2.用五张幻灯片分别列举通假字、古今异义、一字多义、词类活用、重点句子翻译的内容,由学生自主学习后,举手回答,教师做简要补充。3.介绍时代背景。

教学设计三、(无基础知识落实)由解题引出主要人物烛之武,直接进入对第二段的分析。以上课初阶段的教学,固然不能完全等同整堂课对课文中文字的落实情况。但可以想象,经过此过程后,学生的文言文能力到底有多少提高。显然,第三种设计缺少了以朗读进入文字,由文字学习向文章理解做必要铺垫,如此越过文字的掌握去解读文本的安排,就势必留下学生无法准确理解文意的障碍。即使课文很简短易懂,教师也要顾及全体学生的认知水平,在课堂上扎实地梳理文言基本知识。文字落实这一环节,是规避学生大而空地分析文本内容的必要环节。所以,“抛弃在学生对文章还比较生疏的情况下就进入文章字词讲解的做法,教学时要使指导诵读的过程与理解文章的过程一致起来,两者相得益彰,相辅相成”,是文言文教学的正道。没有对文字的切实把握,触摸经典终是空中楼阁。慢一些,是为了学生能实实在在地从文字开始,进入文言文学习。学习文字是开启文本细读的第一把钥匙。

二、解读文章:

思维自然奔流的推进语文教学的核心是要让学生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学习运用语文。而且,学习的过程本质上又是思维活动的过程。那么,教学中的实践活动应当是能够引导学生思维,提升他们的思维水平的。任何精彩课堂都是学生思维真正被唤醒、引导、激励的结果,而不是思维被束缚、牵扯。通过对话理解人物形象是《烛之武退秦师》教学的另一个重点,教师在教学组织中各有其处理方式,现摘录其中两段实录:

教学实录一、师:从第二段中,你们看到的是一个怎样的烛之武呢?请一个学生朗读这段中烛之武的语言:“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声音响亮,声调平静)生1:他有才学,是一个深明大义的人,有着强烈的爱国心与责任感。师:对“臣之壮也,犹不如人”这句话,你是如何理解的?生1:年轻时未被重用,受到了残酷的打击,心里长期积压着沉重的牢骚。师:是啊,才不尽其用,这么大的打击,让烛之武心里很是委屈,所以推辞了郑伯的请求,在回答中,他用了“也、犹、矣、也已”,使感情表达更为强烈。幻灯片显示资料文字:烛之武,考城人,年过七十,事郑国而为圉正(养马的官),三世不迁官步履蹒跚。师:“圉正”是养马的官,当时作为三朝老臣的烛之武养马几十年,已经七十多岁。学生们私下议论,感叹不已。再请生2朗读一遍。(语速缓慢,声调低沉)全班齐读一遍。(感情表达很到位)师:烛之武最终还是丢掉个人私怨,去游说秦伯。对描写他出城的“夜”与“缒”两个字,你们是怎么理解的呢?生(众):被包围,很危险。师:这时我们看到的又是一个怎样的烛之武呢?生(众):很勇敢,有爱国心。师:烛之武,年纪已七十多岁,还被绳子捆绑着从高高的城墙上放下,淹没于夜色,赶向敌营,这是一种怎样的勇敢与炽热的爱国心啊!

全文阅读

文言文三步教学法管理论文

[内容]

为打破文言文教学耗时多收效低的局面,我对文言文教学进行尝试性的改革,搞了一个“三步教学法”,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教学效果。这种新教学法的提出,将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结合起来,从而建立起新的课堂教学结构,同时又做出了文言文教学的整体设计,宏观上是分为三步走,具体方法分为“四训”“四式”“两变”。现分述如下。

第一步:熟读成诵,化“文”为“白”。

为了实现文言文教学的现代化,我首先把文言文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改为以学生的基本训练为主,实施四种基本训练,以达成三步法第一步的目标。以训练为主,并不是教师不要讲。鉴于学生现状,学习文言文之初不但要讲,而且必须纤屑不余,发挥净尽。只不过讲的目的是为了助读。引导学生入门是个关键,起初的第一步,进度必须放慢,务必把作品中的字词句讲实讲透,务必高质量的完成四种基本训练。第一步的慢正好产生了第二步、第三步异乎寻常的快。我在熟读成诵阶段共讲了8篇课文,却用去了统一进度规定的二倍的课时。但是,到第二阶段却翻了个个儿,到第三阶段则又成倍甚至几倍地加快了,曾经出现了一堂课学完3篇文言文的局面。

四种训练的第一项是语感训练。

所谓语感,就是对语言的感觉。我在语感训练中注意培养学生揣摩语言的兴趣,并在方法上给予指导,要求学生在默读中意会文意,在朗读中形成敏锐的语感。为此,我先做示范诵读,先用自己的感染力影响陶冶学生。我要求学生多读、熟读、烂读。由熟读而成诵,由烂读而化古。

语感训练就好比是催化剂,使读的过程成为一个化古的过程,成为一个把古文读成白话的过程。熟读成诵,其意自明。过时候,学生口中的古文也就像白话一样的明白了。教学实践证明,学生熟读成诵10篇左右的古文可以培养出敏锐的文言语感,可以积累起大量的语言材料。这对于掌握文言文的语言规律大有益处。

第二项训练是基础知识训练。

全文阅读

国外人文主义语言教学法探究论文

论文摘要:人文主义教学流派外语教学

论文摘要摘要: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经历了博雅教育、近性人文主义和现代科学人文主义等阶段,以人为本的核心渗透了现代教育思想,语言教学也不例外。二十世纪是人文语言教学法发展的重要时期,教学思想从教师为中心转向了以学生为中心,涌现出大批的人文主义教学法,具体教学方式有所不同,但教育的核心都指向学生的自我实现。

一、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内涵和发展

在古希腊,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身心平衡发展而健全的人。古罗马继续并发扬了古希腊的文明,在教育上着重于利用文化来陶冶一个健康的人的理念。文艺复兴时期提倡的“喜好原则”、“亲身经历”、“适应个性”和“社会竞争”等教学理念和方法对后世的教育思想影响深远。意大利人文主义者彼得拉克、维多里诺及荷兰的伊拉斯谟等教育家都提出了自己的教育理念,提倡自由教育,倡导博雅教育,尊重学生个性,关心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充分体现了教育的人文关怀。

近代人文教育思想伴随着自然科学的重大发展而发展,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理性的人。20世纪下半叶盛行于美国的“人本化教育”以人本主义心理学为基础,主张教育应培养整体的、自我实现的和创造型的人。人本化教育家主张“课程人本化”,“强调学校应该创造自由的心理气氛”,提出“学校为学生而设,教师为学生而教”的学生中心理论。

在“人本化教育”逐渐走向极端并受到社会舆论质疑的时候,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提出了“科学人道主义”的概念摘要:“科学人道主义”是人道主义的,因为它的目的是关心人及其福利;它又是科学的,因为它的人道主义内容要通过科学对人和世界的知识领域继续不断地做出新贡献而加以规定和实现[1]。

在历史的各个阶段人文主义思想带有显著的时代特征,但“以人为本”的核心没有变。目前,中国提倡素质教育,正是人本主义的体现。

二、人文主义语言教学法

全文阅读

国外人文主义语言教学法论文

论文摘要摘要: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经历了博雅教育、近性人文主义和现代科学人文主义等阶段,以人为本的核心渗透了现代教育思想,语言教学也不例外。二十世纪是人文语言教学法发展的重要时期,教学思想从教师为中心转向了以学生为中心,涌现出大批的人文主义教学法,具体教学方式有所不同,但教育的核心都指向学生的自我实现。

一、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内涵和发展

在古希腊,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身心平衡发展而健全的人。古罗马继续并发扬了古希腊的文明,在教育上着重于利用文化来陶冶一个健康的人的理念。文艺复兴时期提倡的“喜好原则”、“亲身经历”、“适应个性”和“社会竞争”等教学理念和方法对后世的教育思想影响深远。意大利人文主义者彼得拉克、维多里诺及荷兰的伊拉斯谟等教育家都提出了自己的教育理念,提倡自由教育,倡导博雅教育,尊重学生个性,关心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充分体现了教育的人文关怀。

近代人文教育思想伴随着自然科学的重大发展而发展,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理性的人。20世纪下半叶盛行于美国的“人本化教育”以人本主义心理学为基础,主张教育应培养整体的、自我实现的和创造型的人。人本化教育家主张“课程人本化”,“强调学校应该创造自由的心理气氛”,提出“学校为学生而设,教师为学生而教”的学生中心理论。

在“人本化教育”逐渐走向极端并受到社会舆论质疑的时候,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提出了“科学人道主义”的概念摘要:“科学人道主义”是人道主义的,因为它的目的是关心人及其福利;它又是科学的,因为它的人道主义内容要通过科学对人和世界的知识领域继续不断地做出新贡献而加以规定和实现[1]。

在历史的各个阶段人文主义思想带有显著的时代特征,但“以人为本”的核心没有变。目前,中国提倡素质教育,正是人本主义的体现。

二、人文主义语言教学法

1、人文主义和语言教学结合的基础——认知和情感的需求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