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文言文教学

文言文教学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文言文教学应“言”“文”并重

【摘 要】文言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工作的重点和难点。笔者认为,文言文教学要想取得好的课堂效果,就要“言”“文”并重,“言”是基础,而“文”才是提起学生学习兴趣的根本。在文言文教学中,可以按以下几个步骤进行:首先要让学生对所学的文章有一个整体的印象;其次,在理解文章意义的基础上,进行分析鉴赏;再次,在对文章的技巧、意旨有了深刻理解把握的基础上进行审美教学;最后,还要培养学生涵咏吞纳的功夫。

【关键词】中学 文言文 教学 “言”“文”并重 鉴赏 审美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21-

大家习惯性地把语文教学的课型分为阅读教学、诗歌教学、作文教学和古文教学。文言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大部分学生提起文言文来都是直呼头疼,甚至有“学习语文有三怕,一怕周树人,二怕写作文,三怕文言文”之说。

为何学生提起文言文的学习就害怕?就是因为我们在日常教学中过于强调“言”的落实,把一篇完整的文章肢解成一个个破碎的字和词,所以学生想起来文言文脑子里面首先浮现的就是大量的背诵任务,数不清的实词虚词,而领略不到古文背后的文字魅力,也就是过于弱化文言文中的“文”,所以望而生畏。

在平常教研的时候,老师们总是戏言,公开课上,文言文是最好教的,起码上课前二十多分钟不用考虑干什么。先是正音,读通课文,然后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不明白的地方质疑问难,都解决后老师检测反馈。这些步骤做完课已经到了下半程,设计一个主问题让学生来品析课文,小组合作交流,得出文章的主旨,最后稍微做下拓展,一节课很轻松的就完成了。常态课堂上,文言文的教学就更加简单,逐字逐句翻译,弄清楚每一个字每一个词每一句话的含义,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字字落实,句句讲清”的解释疏通串讲式。文言文的教学已经形成了机械化的模式教学。作为一名登上讲台不久的老师,曾经我以为文言文的教学就应该是这样,因为这样的教法,不管是公开课还是常态课,学生对于“言”的掌握很扎实。

前段时间我们学校进行春季学习比赛,其中有道《与朱元思书》中的阅读,关于字词的考察学生的情况都还不错,可是有一道考察文章中心思想的题目,竟然好多同学都答错,答得不全面,甚至张冠李戴答成了郦道元《三峡》的中心思想。我很诧异。原来自己的学生掌握了各种实词虚词的用法,明白了文中每个字每个词每句话的含义到头来却竟然连文章要表达什么都不清楚。我在思考,原因何在?问题就出在我平常的教学工作中,过于重视文言文的“言”而轻视了文言文的“文”。

诚然,与现代文相比,文言文有其独特性,“言“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言”是基础,读懂了文意,更重要的是对文章的赏析,欣赏文字背后的魅力,也就是“文”。那么,文言文教学应如何做到“文”“言”并重呢?

全文阅读

文言文教学应重在文言

在高三教学中,我们通过反复调研,发现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普遍较差。字词句积累严重偏少,文意理解不到位,词义考查题得分低,文中信息把握不准,出错率高,翻译不能抓住得分点。部分学生只拿到句子大意分,有一些连大意分也拿不到。

究其原因,目前的语文教学出现了形式化的倾向,一味地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课堂上轻“言”重“文”,简略地讲一下字词,然后讨论分析,结果偏离了课标的要求。

那么,如何进行新课标下的文言文教学呢?我认为文言文教学应重在“文言”。所谓“文言”就是以古汉语为基础的书面语,“文言文”就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

新课标中关于古诗文的要求是:“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从新课标的目标看,“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换句话说,目的是读懂文章的内容,而要达到这个目的,必须理解文中词句的含义。那么理解词句的含义就是读懂文章的必要条件,也是最基础的东西。作为基础教育的中学课堂就应重视基础教学,牢牢抓住基础教学。在中学语文的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应以词句教学为重点,教给学生阅读的基本知识,培养阅读能力,从而达到“读懂文章内容”的目的。因此,语文教学应“文”、“言”并重,特别要加文言文基础知识教学。

一.重视文言实词教学

文言实词中,首先要重视一词多义。一词多义是汉语词汇中的普遍现象,在文言文中出现频率最多,教学中要将出现的同一词的不同义项进行如教学《鸿门宴》可以整理出“故”:“君安与项伯有故”中的义项为“交情”,“故遣将守关者”中为“所以”;“幸”:“妇女无所幸”中解释为“封建君主对妻妾的宠爱”,“故幸来告良”中解释为“幸亏”;“辞”:“卮酒安足辞”中解释为“推辞”,“未辞也”中解释为“告辞”,“大礼不辞小让”中解释为“计较”等。也可以将不同篇目中的相同义项联系起来加深对特殊词的理解,如,“军”:驻扎(“晋军函陵”《烛之武退秦师》、“沛公军霸上”《鸿门宴》);军营(“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沛公已去,间至军中”)。

文言实词中还要抓通假字。通假字是阅读文言文的又一大障碍,通假字的教学要注意归纳一般出现的两种形式,一是形近字通假,一是同音字通假(有些音韵发生了变化)。通假字的教学不必花大力气去教,主要重视三个方面:一是注意归纳,让学生体会。如教《烛之武退秦师》可以归纳出同音通假,如“何厌之有”的“厌”通“餍”,“无能为也已”的“已”通“矣”等;形近字通假,如“秦伯说”的“说”通“悦”。二是对常见的通假字有意识强调,如“反”通“返”(“延伫乎吾将反”《离骚》),“见”通“现”(“图穷而匕首见”《荆轲刺秦王》),“内”通“纳”(“距关,毋内诸侯”《鸿门宴》)等。三是教会学生结合句意看,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如果一个词用本身的意思解不通,考虑通同音字或形近字,如“曲终收拨当心画”中 的“画”,可结合下句的“四弦一声如裂帛”来理解,“画”应是“划”。

文言文教学还要注意古今异义词。如“下车”的今义是“从车上下来”,在文言文中的意思是“官吏到任”(“衡下车,治威严。”《后汉书·张衡转》)。在一次测试中让学生翻译“彦光下车,发?`奸隐,有若神明,狡猾莫不潜窜,合境大骇。”学生翻译把“彦光下车”成“梁彦光从马车上下来”,如果我们能从基本的字句文化知识教学,让学生知道“下车”是指官员到任,那么就不会出现此类失误。古今异义,有词义扩大的,如“中国”,古义是“中原地区”,今义是“全中国”,“睡”,古义专指坐着打瞌睡,今义是睡觉(包括各种睡姿),今义的“睡觉”在古汉语中用“寐”或“寝”(古汉语中的“睡觉”读shuìjué);有词义缩小的,如“丈夫”,“丈夫二十不取”中的义项为“男子”,今义为“夫妻中的男方”,“臭”古义为气味,今义指不好难闻的气味;有词义转移的,如“涕”古义指眼泪,今义指鼻涕,原来指鼻涕的“泗”淘汰了,“泪”代替了“涕”的义项;有感彩变化的,“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卑鄙”,古义为“地位低而见识少”,今义指“言语、行为恶劣”,“蚓无爪牙之利”的“爪牙”,古义之“鸟兽的爪和牙”,今义多指供驱使而帮助作恶的人,贬义。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文章内容及具体句意,认真辨析,讲解清楚,让学生积累更多的文言实词知识,以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全文阅读

文言文教学要“文”“言”兼顾

【关键词】文言文 教学对策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5A-0066-02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借助注释、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浅易的文言文。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既适当提出“言”方面的要求,也适度提出“文”方面的要求。这个要求明确指引我们在文言文教学中必须做到“文言”兼顾。

从某种意义上讲,“言”就是文言文中的工具因素,“文”就是文言文中的人文因素,“文言”兼顾也就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如何在文言文教学课堂中达成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呢?名师窦桂梅曾在一次讲座中言简意赅地阐明:文言文教学能不能体现出它应该有的内涵和本身的教学规律,就是看如何处理好“言”与“文”之间的关系。综合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觉得在文言文的课堂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巧妙处理。

一、阅读“文”本,感知语“言”环境

白话文的课堂教学理念是“以读为本”,文言文的教学也得树立“朗读第一位”的教学观念。由于文言文的语言很简练,一句话中词与词的划分并不清晰,很多学生在初读文言文时把握不准停顿之处,读得磕磕绊绊。学生在阅读文言文时出现的困难与障碍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屡见不鲜。透过这种现象,我们不难看到问题的本质:学生阅读的困难与障碍是因为缺乏相应的语言环境和相应的语感。这就要求教师为学生的文言文阅读提供明朗的语言环境,并在这种语言环境中培养学生诵读古文的语感。

文言文的语言简约精练,小学生难以理解。当学生借助字音读准文言文之后,只有置身于熟悉的语言环境中才能把文言文读通顺。北师大版教材在出现文言文的同时出示了译文,很明显这译文就是学生学习的辅助工具了。窦桂梅老师在教学《宋定伯捉鬼》时就充分利用这一工具,比较两文,采用“师读译文,生读原文”的师生对读的方式来理解文字意思,让学生在熟悉的白话文语言环境下感知文言文中的“言”。这避免了传统文言文教学说文解字的枯燥感,既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又融“理解文意”这一教学目标于师生的朗读这个大语言环境中,一举两得,学生读起来也就朗朗上口,不再磕磕绊绊了。

全文阅读

文言文教学应“文”“言”并重

当下的高中学生最怕文言文,是因为学生无法完全理解文言文的意思进而去享受它的美,出现这种情况应归咎于语文课堂。当下文言文课堂教学有两种霸权现象,一是“言”霸权,使文言文教学“死于章句”;一是“文”霸权,使文言文教学“毁于清逸”。所谓的“言”霸权就是指文言文的课堂基本只讲授字、词、句的翻译,稍微涉及文章内容,不加深究,更不要说挖掘文本的文学价值和文化意蕴了;还有一种文言文课堂是几乎不讲字词,通过反复诵读来进行文学性赏析,可惜一部分学生连文章内容都一知半解,这又构成了文学霸权,即“文”霸权。

文言文教学时如何处理“文”与“言”的关系,这一直是我们备课组甚至是整个教研组在文言文教研活动时探讨的核心问题,大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我根据自己实际的教学经验也谈谈我粗浅的看法,所谓“文”是指文本内容,“言”是指文言知识,“文”与“言”到底孰轻孰重?我觉得“文”与“言”并非势不两立,我们应该提倡“文”“言”并重。

课堂文言文教学要注重“言”,这样能首先保证学生掌握字、词、句的翻译,积累文言文翻译知识和技巧,久而久之可以培养学生古文语感和自主阅读课外文言的能力,这是我们文言文教学一个很重要的目标,即“言”目标。同时也要注重“文”,课堂上教师也要引导学生在理解文言文内容的基础上去挖掘文本的文学价值和文化意蕴,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文学情趣,感受古文化韵味,这也是我们文言文教学一个很重要的目标,即“文”目标。所以我认为文言文教学中“文”与“言”缺一不可,我们在文言文教学时应该“两条腿走路”,这样才能让学生的文言文学习之路走得更好。

那么我们该如何“两条腿走路”,将文言文的“文”与“言”有效地融合起来,即把文学性赏析与古汉语字词句知识结合起来呢?我认为应该讲、析、读、赏相结合。

先说“讲”,即教师的讲解。在文言文课堂上,教师首先要大胆地讲。一讲文言字词句的翻译,但讲解不能滥,要精,对于重点文言实词、常用文言虚词、重点句式不仅要仔细讲,还要串讲,让学生对古汉语字词句知识做到温故知新、系统掌握。二讲文言文中的古文化知识,这要求教师要有深厚的古文化底蕴,对古代文学当中的民间故事、奇人异事、民俗风情多点了解,讲解时信手拈来,往往能涉之成趣。这样,教师的讲解首先已经调动了学生对文言文的审美,使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

其次是“析”,即师生的分析。在经过教师讲解,对这一篇文言文有了一定理解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去分析一些力所能及的问题。当学生个人无法解决时,教师还可以采取分小组讨论的方法,让同学们进行交流,合作探究,然后按小组展示探究结果,同时教师可以做适当的引导,师生互动。这样既发挥了教师的主导性,也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的参与度更高,从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另外也累积了解决文言问题的经验。

再说“读”,即师生诵读。诵读在文言文课堂上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虽然重要,但我们也不能滥读,要注意读的层次性。学生刚接触文章时要少读,因为学生对文本还不熟悉,更不用说理解了,这时就让学生多读,那只能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效果事倍功半。这时教师可以进行范读,学生在听读时初步感知课文,对文本有大概的了解。学生理解文章后要多读,通过诵读来进一步理解文意,赏析文章情感。通过多次的阅读和思考,就能把文章的意思和道理探究出来,这就是古人所说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了。因此,文言文诵读一定要牢记一个宗旨,就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诵读,只有在理解基础上的诵读才是行之有效的。

最后是“赏”,即赏析文言文的文学意蕴及作者的文学情操。这样的赏析对学生来说是难点,所以教师的引导是必不可少的,但教师不能包办,不能“灌输式”告知,一定要引导学生在理解文本意思的基础上,通过反复诵读去慢慢体会,可以再加上小组交流探讨的方式,让每个同学的思维都动起来,情感都沸腾起来,积极进行诵读、思考、探究,使得“赏析”变得水到渠成。

全文阅读

文言文教学的三个层面 文言 文学 文化

一、文言教学的目标定位

2003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的文言及古诗词接近阅读内容的一半,高中语文现行实验教材中文言的学习也占据了相当多的份额。那么,高中语文中的文言文应该教什么?学生应该从中学到什么?这是一个不得不明确的问题。走进现在的语文课堂会发现:许多教师只在大讲之乎者也,师生都在忙于“字字落实,句句清晰”,有人甚至将其等同于外语的教学。文言文中所积淀的古人灿烂的文化、深刻的智慧以及不朽的文采都不见了,剩下的只有文言字词。好一个枯燥了得,师生好一个“累”字了得。究其依据,原来是考试题型中有考实词、虚词、词法、句式。殊不知,这种教学则是在艺术、文化的殿堂门外磨蹭却不能够登堂入室,更不能取其瑰宝、汲其智慧来丰富自我的精神家园。也背离了语文课的课程目标。那么如何给文言文教学进行目标定位呢?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确立的课程目标为:学生要在“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五个方面获得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必修课程根据“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个方面的目标组织教学,“阅读与鉴赏”的目标中具体规定了“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选修课中的“诗歌与散文”系列的目标为:“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诗歌、散文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不太艰深的古代诗文名篇。学习古诗词格律的基础知识,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丰富传统文化积累。”

由此可见,文言文教学是不能只停留在文言知识教学的层面上,还要在鉴赏、领悟、拓展、创新上提升文言文学习的境界。简而言之,文言文教学的目标应为文言、文学、文化三个层面。文言文课堂教学应由文言知识这个语言基础的层面上升到语言所承载的内容——文学鉴赏,感受领悟古文中的思想和艺术的魅力。最后再进一步引领学生去发现古文中的民族精神、文化内涵,进而构建学生自己的对传统文化的审视能力、传承能力,构建学生自己的生存智慧。

二、文言文中的文学、文化内涵

2003年人教版的语文必修教材中,我国古代散文就占有10个单元,从先秦史传散文、先秦诸子散文到汉魏晋散文、唐宋散文、明清散文,这些散文文本所记载的就是我国社会的历史沿革、政治变迁、历代志士仁人的精神追求、人生理想、各家各派的学术思想、艺术风貌等等,它承载的是历史、文学、艺术、哲学、思想、文化等等,它蕴含着几千年的民族思想文化的丰富积淀以及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古人的生存智慧。因此,古代散文的学习本身不只是要学生掌握文言这个语言工具,古代散文本身就是古人思想文化艺术成果的载体,是学生要汲取、传承、践行的对象。所以特级教师韩军说,没有文言,我们找不到回家的路。指的就是文言文的学习要在古文经典中涵泳体悟,在历代先贤用智慧垒就的精神家园中探幽取精,进而获得文学、文化、精神、智慧的滋养。学习先秦诸子散文和史传散文,儒家的济世情怀、仁爱精神,孔子博大精深的思想及其对整个中国文化的影响;老庄的清静无为、天人合一的哲学境界;其他各家或纵横捭阖,或雄辩千古。这里是中国文化的源头,也是中国文学艺术的起始,有的虽有些古朴,但却闪烁着古人艺术的才华和非凡的智慧。汉魏更是充满了才情与风骨。一部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足以让后人从涵泳中咀嚼获得无尽的体悟享受。唐宋散文中名家辈出,让中国古代文学的殿堂更加璀璨夺目。苏轼的一组《赤壁赋》不仅是文学上的一朵奇葩,而且也把中国文化史上的儒家道家佛教的思想哲理融入其中,……因此,文言文的学习,文言知识的学习只是为学生进入古人为我们所构建的精神家园铺平道路。同时,文言是我们母语的源头,我们既要掌握语言这个工具又要从中获得更为重要的精神滋养。

三、课堂中三个层面的生成

首先,文言知识的学习是基础,是学生读懂文本的基础与手段,也是学生进行鉴赏以至走进作者心灵与文本作者对话的前提。是帮助学生进行鉴赏与对话的语言工具。课堂上可借助注释与工具书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教师适时点拨与辅导。借助于大量阅读来让学生积累文言知识的规律。

全文阅读

文言文教学新说

如今,初中阶段的语文教材中,文言文作品占教材选文的百分之三十左右。这一比例是基于文言文在培养学生语文素养中的作用的充分认识,由此可见,文言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分量。可是,文言文教学的现状并不乐观,现在的中学生大部分是不喜欢文言文的,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那么,为何要学文言文,作用到底是什么,如何让学生学好文言文,这是长久以来人们探讨的观点。这就需要我们正确地评价文言文的地位,找出学习文言文的有效途径。

我们知道,文言文具有三千多年的历史,记录了浩瀚如烟海的文化典籍,是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并且选入教材的文言文作品大都是文质兼美的经典之作,这些作品舞步积淀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如对真、善、美的追求;对理想世界的向往与想象……并且“汉语文负载着几千年的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渗进了民族的个性,民族的睿智,有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极其辉煌的人文精神”。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刘禹锡的《陋室铭》等都是至情至美的名篇。阅读这些美文,是直接亲近经典,了解传统文化的精髓,陶冶情操。其次,文言文的语言是历经千百年锤炼的,是最为精炼的语言。文中常用对偶、互文等手法。品味赏析这些精妙的语言,能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力、想象力和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品味,对正确使用现代汉语有重要作用。

在当前的教育政策和形式下,应该如何做好文言文教学,改变以往不利局面呢?

一、要重视文言文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

我们阅读一篇经典作品,就是进入了一个美妙的精神世界,跟伟人交流对话,使得我们的情感得到陶冶,思想境界得以提高。怀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忠心报国的诸葛亮,具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伟大抱负的范仲淹,写就“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伟大史学家司马迁……无不深深地震撼着每个读者的心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去领悟作品无穷的精神魅力。

二、要重视诵读,培养学生语感。

语感是阅读的基本能力。吕叔湘先生曾说:“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虽然文言文的时代距离我们遥远,我们无法生活在那种语言环境当中去。但是,我们可以通过诵读国人的文章,在一个小天地里创造出一个血文言的语言环境。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又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这就道出了“读书”的真谛。读多了,读准了,就会把握文言文的一般特点和规律,就会进入一个广阔深邃的精神世界。朗读时教师要对学生进行科学的、有针对性地朗读技巧的指导,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语气、读出语势,体味感情、感悟意境……这样的诵读,久而久之,语感就慢慢培养出来了。

三、要重视字、词、句的落实情况

全文阅读

谈谈文言文教学

现在的初中生,大多数对文言文不感兴趣。究其原因,一方面跟学生的语文阅读基础有关。在如今的信息化时代,学生从外界获取知识的途径越来越多,他们选择更多的是快捷和娱乐较强的电视、电脑,获取的是快餐文化。在这样的阅读基础之上,要求学生学好文言文,其困难可想而知。另一方面,跟教师的教学方式有很大关系。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方式都是教师逐字逐句地串讲,让学生记笔记、背考点,这种呆板的教学模式,学生感到枯燥无味。要改变这种状况,对教师而言,最重要的是要改变以往陈旧死板的教学模式,通过自己的教学激发起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热情,培养学生文言文的语感。

一、激趣

文言文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它展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与民族智慧,闪耀着永恒的艺术魅力。不仅如此,文言文极具音韵美、含蓄美,教师要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这种语言魅力。而且,文言文离我们并不遥远,有的特殊用法依然可以在现代生活中见到。比如,外国人非常费解中文的足球报道,因为标题为“中国队大胜某某队”时是中国队赢,而标题为“中国队大败某某队”时还是中国队赢。学生领略到文言文的这种魅力之后,自然会产生学习的兴趣,激起学习文言文的热情。

二、诵读

以往的文言文教学,教师侧重对文言文内容的讲解和练习的落实,很少重视诵读,尤其是学生个人的诵读,由于缺少了这个环节,使得学生在学习时显得非常困难,因为它无法理解各句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没有建立语感上的联系。文言文常常通过对句式的改变把古人的语气固定在了文字里。宾前、状后、形后、使动等都可以表述人所要强调的内容。诵读能够帮助学生通过文中句式的变化去体会说话人的语气和重音的变化,体会到古人当时的情绪起伏和感情波动。比如,《捕蛇者说》一文中“余”一句“若毒之乎?”捕蛇者一句“君将哀而生之乎?”仿佛让我们看到了“余”微皱的双眉、关切的眼神和捕蛇者忧伤的表情。所以说,诵读是学生学习文言文必不可少也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教师更要充分运用这一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三、翻译

在中考的语文考试中,文言文的考查是很重要的一个知识板块,而字词解释、句子翻译又是其考查的主要内容之一。因此,翻译课文就成为文言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初中阶段的课内文言文没有生涩难懂的文章,大部分词语的意思和现代汉语意思相同或相近,一般采用组词、换词的方式,学生可以自己疏通文意,因此掌握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就成了重点和难点,其中包括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等。例如,《桃花源记》中的“妻子”在文中的意思是妻子儿女的意思,在现代汉语中是男子的配偶的意思。文中古今异义的词语还有不少,这些都应该是学习这篇古文的重点之一。

文言文语句的翻译则要把握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讲求抓住关键词,字字落实,不漏字词,不出现错字,同时还要顾及全句的意思,使语句通顺连贯。《捕蛇者说》一文中“吾尝疑乎是”,教学参考书上将它翻译为“我曾经对这句话怀疑过”。笔者认为,这里的翻译存在两个问题。一是“乎”字的意思在句中没有反应出来,没能做到字字落实;二是“乎是”状语置后现象没有体现出来。这句话翻译为“我曾经对这句话怀疑过”,不仅行文上达到了连贯通顺的要求,而且做到了字字落实,体现了古汉语的“状后”语法现象。

全文阅读

文言文教学新探

我们的文言文教学长期以来处于模式单一、少慢差费、枯燥乏味的状态,缺乏整体感。过多强调语言难度,忽视思想深度;过多强调“字字落实,句句清楚”式的割裂分析,缺乏师生互动;过多强调教师的主导,串讲翻译一讲到底,忽视学生的自主,没有充分利用学生手头的参考资料,没有培养学生利用工具书的自学能力;教学中没有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没有培养学生的品味、欣赏、快乐,尤其是对祖国传统语言的欣赏,使文言文学习成了学生的负担。

《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读古典诗文,应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这为文言文教学走出“山重水复”之困境,步入“柳暗花明”之胜境指明了方向。这就要求教师在教文言文时,必须改变教法,注重方法与过程、情感与价值,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指导学生在咀嚼、体会、感悟和创新上下功夫,放手让学生自主诵读,从整体上去感知文言文的音乐美,让他们自然而然地步入诗文的意境,最终获得思想的启迪,达到积累祖国语言,提高审美情趣的目的。为此,我在文言文教学中边学习,边借鉴,边摸索,走出了一条自己的路子,这就是“读”“诵”“说”“背”“用”文言文五环教学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1.读

让学生自读,从课题到作者,再到注释,放手让学生自由读,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初步了解作者、课文的大意、表达的思想感情。然后,在老师的指导下和同学的合作下进行研读品味。

1.1 读准字音。这是最基本的要求。如果有不认识的字,由学生自己或小组查字典或词典解决,特别要求掌握通假字、古今字、异读 与破读。

1.2 读准诗文的节奏。要求在语言层面上通读文言文,做到断句正确,理解文意才不会出错。

1.3 读出语气和语势。这样有利于体会古诗文的感情和气势,表现出诗文的抑扬顿挫、跌宕起伏的节奏感。

读的方式要多种多样:教师要范读,必要时还要领读;学生要有集体朗读,还要有个别朗读;可读全篇,亦可读某几段、某一段,还可读某几句、某一句。通过多层次、多形式的朗读,学生就会被文言文的韵律美、节奏美深深感染,在不知不觉中加深对文言文的整体感知。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而且为学生理解、品味文言文的意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为背诵奠定了基石。

全文阅读

文言文教学浅析

摘 要:新课改理念下的教学,注重的是创新,培养的是兴趣,可贵的是坚持,欣慰的是成果。相信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能做到改变自己,就可以改变课堂教学的命运。

关键词:挖掘价值;兴趣;以读代练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4-151-01

从做学生起最惧惮的就是学习文言文,“之乎者也”的拗口语言,翻云覆雨的字、词变化,令人费解的思想内涵,让学生时代的我们“望而生畏”,做了一名语文教师后,面前的学生俨然如二十年前的自己,讲台上的我们还在延续痛苦的历史,“穿新鞋、走老路”,由不得我们不去深思,如何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如何才能改变文言文教学的现状?如何才能让学生真正领略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经验在不断实践中积累,现就结合自己的教学谈一谈文言文的教学。

在十几年的语文教学中,我发现中学文言文教学困难重重,原因不外乎以下几方面:一是时代久远。古字词与现代汉语在词义,语法等方面存在差别,学生理解困难;二是历史复杂。中华几千年的历史变迁,社会背景错综复杂,人物的思想行为与之关联紧密,与现代社会普遍现象存在较大差异,学生匪夷所思;三是创新艰难。兴趣培养和应试需要时有冲突,教师想要创新顾虑重重、举步为艰,很多时侯只有忍痛割爱以求稳拿分数,将串讲进行到底;四是兴趣淡然。由于教学方式的陈旧,学习文言文就是枯燥的翻译、背诵及默写,老师牵着绳学生低头走,学习的主动性完全被扼杀,长期在压迫中学习,何谈体验主动获取的快乐?久而久之,兴趣荡然无存。原本朴实厚道的文言经典,变成了爱恨交加的“鸡肋”之痛,教师学生都对之欲罢不能;五是社会变化。历史在推进,社会在变化,新生事物层出不穷,文言文却一成不变,它们还能对我们有多少启示和帮助?这个问题已不是少数人在质疑。尤其是现代的孩子们接受直面的影响不比穿越历史的教诲更直接吗?面对这些问题,我反复思索,大胆尝试,积极实施,取得了一点成效,现将摆脱文言文教与学的困境方面的成果与大家分享。

一、挖掘文言文的价值

中华五千年,炎黄子孙创造的辉煌文化成就,得以较完整的保存并流传至今,《论语》《孟子》中简洁的语句、精辟的含义,两千年来深入国人血脉,成为中国人的精神砥柱;《史记》《资治通鉴》凝聚中华历史之变迁,真实的典故,历史的教训,多少后人引此为鉴、以此为诫。还有无数的精美诗文更展示了自然风韵、淳朴民风、雄心壮志……,这一篇篇文言文从远古一步步走来,历经沧桑,它的价值不可估量。在学习文言文时,一定要让学生明白这些价值对提高自身人文素养的重要性。

在教学过程中,我的教学环节紧扣文章的内涵,一点点引领着学生去挖掘精髓,课前做好充分的资料收集工作,给学生创造时代背景,再通过学习文字来领会内在价值。还有个重要环节就是进行比较,鼓励孩子大胆提出质疑,进行反复讨论、辩证,我本人则紧密注意自学发展的动态,做好正确的引导,使道理越辩越明晰、越辩越精辟、越辩越灵活,赋予古老事物新的生命力和价值。

全文阅读

文言文教学探究

文言文乃国之精粹,国之瑰宝,许多经典名篇至今无人能及。无论从传承古代文明铭记伟大文学历史角度,还是从发展当今文学角度,我们做教师的都应该重视文言文教学,努力探寻教文言文的最佳方法。我在教学实践中体会到以下几点极为重要:

一、重分析了解

首先,教文言文之前必须分析教材,了解教材。就初中教材中所有古文而言,涉及到些什么样的文言知识?教学中究竟要教给学生些什么?哪些内容是教学重点?哪些内容是教学难点?就某一篇文章而言,哪些内容需要讲?哪些内容要着重讲?如此种种,教学之前都要心中有数。初中教材古文涉及的知识当然很多,而我认为对于初中学生不必研究过深,主要是教给学生一些较基础的 东西,但又要让他们体会到古文的魅力,爱上古文。

然后是分析了解学生。如果不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很可能高估学生水平,使我们的教学无法贴近学生,学生难于接受知识。如何去了解学生呢?可以有很多渠道和形式。比如可以通过课堂抽问了解,通过作业了解,通过考试了解,根据这些找准学生学习的难点,也就找到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这样教学效果自然应该好得多,这就是所谓“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吧。

二、重积累运用

这也包括两方面:一是积累,二是运用。

首先是归纳积累。文言文与现代文虽是一脉相承的,有很多相通之处,但在组织语言和字词的含义方面已经有了较大差别,有很多不同于现代文的语法、句式、修辞、虚词用法等。要读懂文言文,这些常用知识、法则必须熟悉。因此这应该是教文言文的重点,必须讲透讲清晰,使学生真正掌握这些常识。

积累这些知识来干什么?归根结底是为了运用!学生头脑里有了这些积累出来的经验规律,就会慢慢的用在以后遇到的文章里,用在老师没有教过的文章里,慢慢的他们有了迁移知识的能力,不知不觉中便有了自主学习的能力。当然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把过去积累的知识用于新的课文中,而且要经常的做这种训练。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