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纹绣培训总结

纹绣培训总结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探索医学高职高专课程设置

【摘 要】高职高专的培养目标是具有应用能力为主能够直接上岗,分析、研究高职高专医学美容技术、医学营养、眼视光技术各专业课程设置,发现存在的问题,在工作改革探索中将职业技能鉴定与课程设置相结合,弥补课程设置实践学时数偏少、内容与市场脱节等不足,从而进一步实现高职高专教学与市场要求的有效衔接。

【关键词】高职高专;课程设置;探索

高职高专教育是职业教育的高等阶段,高等职业教育以适应社会需要为培养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来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毕业生具有直接上岗工作的能力。职业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说是就业教育。课程设置要符合培养目标的要求。而我国高职高专医学相关类专业课程设置存在一些不足:实践课程比例较少,没有突出职业技能训练与技能应用能力的培养;课程内容陈旧,与市场脱节。课程设置不能满足地域经济发展、行业发展和就业岗位的需要,从而导致人才培养滞后于市场发展,与市场人才需求脱节。培养的毕业生并不具有直接上岗的能力,用人单位不得不对其进行上岗前的二次培训。

因此,系统地对高职高专医学相关类专业课程设置进行深入研究,找到改革的途径,依据职业岗位所应具备的知识与能力设置课程,进一步实现高职高专医学技能型实用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二、现有课程设置分析

(一)实验学时数分析

医学美容技术专业理论学时数为1257学时,实验学时数为374学时,实验学时占总学时22.93%;医学营养专业理论学时数为1304学时,实验学时数为372学时,实验学时占总学时28.52%;眼视光技术专业理论学时数为1208学时,实验学时数为420学时,实验学时占总学时34.76%。上述三种专业实验学时数均低未达到教育部关于高职高专实践教学一般不低于教学活动总学时的40%的要求,实验学时数偏少。

(二)与社会上培训机构的实验学时对比分析

全文阅读

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

一、黔东南刺绣简介

黔东南州民族刺绣由苗族刺绣和侗族刺绣两大刺绣体系组成,刺绣风格各具特色。本文以苗族刺绣为例,黔东南少数民族刺绣技艺针法共有挑花、平绣、插花、锁绣、破线绣、锡绣、蚕丝绣、辫绣、疙瘩绣、两针绣、短针绣、堆花、盘线绣、打籽绣 、贴花、针织绣、滚边17大类,其中锡绣是世界上迄今为止唯一使用金属进行刺绣的技艺,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在中央政府门户网上发出通知,批准文化部确定的321Ⅶ-22苗绣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苗绣是中国四大名绣之外的一大绣种,在“辞海”中紧随四大名绣之后。由于四大名绣高度艺术升华,发展成为高端欣赏性的艺术品,被人们所推崇,然而,黔东南苗族刺绣的原生态产物——绣片,相对于四大名绣,独特鉴于精妙至上,具有广阔的百姓群体实用价值市场。譬如破线绣类似于苏绣,绣品华丽高贵,可用于高档服饰和景物山水的制作。锁绣、挑花绣品结实耐磨,适用于家居用品如靠垫、桌布、窗帘、鞋帽等。打籽绣、堆绣、绉绣、锡绣都是苗族特有的绣种,具有很强的装饰性,可用于民族工艺品开发,特别适合于包类产品。贴布绣、短针绣可用于儿童布艺玩具产品。手编工艺如盘扣、流梳、辫带、滚边可用于生产服装的辅料和绣品的装饰。传统的蜡染图案、刺绣图案、剪纸图案和黔东南的风景名胜可通过印染工艺,用于T恤衫休闲装,布料用侗布和家织布。

513 Ⅹ-65为苗族服饰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黔东南苗族服饰保持着中国民间的织、绣、挑、染等传统工艺技法,往往在运用一种主要工艺手法的同时,穿插使用其他的工艺,或者挑中带绣,或者染中带绣,或者织绣结合,服饰发展史上的五种形式,即编制、织制、缝制、拼合和剪裁,在黔东南服饰中均有范例,服饰图案花团锦簇,流光溢彩,雍容华贵,显示出鲜明的服饰艺术特色。黔东南由于文化地理上的错落分布,3000多个独立为主体的自然村落,构成了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服饰支系,以至形成了服装款式纷呈的奇特服饰艺术宏伟景象。刺绣造就了100余种民族服饰。黔东南民族刺绣文化是中华民族刺绣文化的一朵奇葩,是目前我国乃至世界保存古老绣法最完整的地区。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开觉村农村妇女刺绣文化传承专业村建设

(一)项目建设地址开觉村简介

开觉村是我国最大最典型的苗族吊脚楼村寨聚居群落雷山县西江镇的一个行政村,全村563户,3126人,家庭年均货币收入1600元,属国家级贫困标准。该村群山环抱,重峦叠嶂,梯田依山势而上,自然环境十分优美。贵州省第三届旅发大会配套工程公路修通后,距自治州首府凯里30公里,四十分钟车程。虽然二00四年政府投资修建了旅游设施芦笙场,但目前村两委对如何发展旅游尚未有明确的思路和措施,迫切需要扶持,是典型的城市边缘化村落。开觉村周边尚有平寨、东引、也东、羊排、乌嘎、也薅、水寨、南贵等村寨,以开觉村作为文化传承专业村示范点,有利于辐射周边村寨。

该村妇女有着牢固的刺绣传统,其刺绣特点为:

全文阅读

湘绣艺术的发展与保护

摘要:本文作者从审美造型方面着手,对湘绣的艺术特色进行总结描述,通过分析其纹饰、色彩特点,呼吁大众对传统文化、民间文化的保护和创新发展的重视,以期提高对湘绣的关注和研究的兴趣,倡导湘绣乃至整个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发展。

关键词:湘绣 艺术特色 保护 发展

湘绣,四大名绣之一,具有湘楚文化特色的民间工艺,一个历史如此悠久、形式异常丰富的艺术领域,不仅汇集了湖南最本原的文化艺术特色,代表了中国湖南传统文化群体的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而且成了我们中华民族的母体艺术之一。然而,作为中国民间艺术的一个小分点,湘绣以其独特的中国艺术特色和意识形态,在中国民间美术的天地中独树一帜。它作为大众的、生活的、民俗的艺术,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朴实、心灵手巧的优秀品质,以它独特的艺术特色被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那耐人寻味的深刻寓意更是在民间流传不息。

一、湘绣的造型艺术

湘绣采用最原生态的手工艺制作,既象征着湖南的过去与传统,又能预示湖南民间艺术的发展。

湘绣造型多样,不同的成长阶段,有着不同的造型样式;不同的造型,有着不同的文化寓意;不同的年龄,有着不同的色彩观念;不同的祝福,有着不同的纹样结构。

审美性造型:很多人喜欢购买湘绣服饰等生活用品,并非认为它用起来多么舒服,而是单纯的用来收藏、纪念,所以也有很多的湘绣是专门针对这一市场而手工研制的。这类湘绣造型美观、奢华、精致,比较注重形式,有一定的文化内涵、主题思想、艺术风格,不受固有的形和色的束缚,摆脱一切时空观念,达到赏心、悦目、怡情的艺术效果,让人爱不释手,从而成为国内外追捧的对象。

追求完美性造型:所谓追求完美性,就是既实用又存在一定的收藏价值,不少湘绣都有这类特质,绣者们把对万事万物的理解,对生活的理想,对爱情的向往,以及对亲人的关心和祝福,用一针一线满满的绣制在这小小的布面上,便使得湘绣的造型近乎完美。

全文阅读

广西民族手工技艺在高职设计教学中的传承与创新

【摘 要】对广西民族手工技艺在高职设计教学中的传承与创新进行探究,提出将传统民族民间艺术元素融入基础教学、将传统手工民族技艺融入专业教学、加快民族技艺实训基地和艺术匠师工作室建设、构建实训基地教学模式等传承和创新对策。

【关键词】手工民族技艺 高职设计教学 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6C-0162-02

广西具有丰厚的民族手工艺资源,民族手工技艺十分发达。尤其是少数民族传统手工技艺十分突出。壮锦、绣球、铜鼓、画扇、贝雕、坭兴陶、牛角雕、红木雕、人工宝石、服饰银饰、奇石盆景、编织制品、竹木根艺等手工艺生产逐步发展成为专门产业。这些手工艺术民族风格鲜明,地方特色突出,富有实用性、观赏性和艺术性。然而,随着时展,这种手工技艺因为社会大环境影响,营销不力,设计创新不足,市场不看好,产业凋零,后继乏人。民族手工艺产业或已经衰落,或濒临危机,发展陷入困境。如何挽救民族手工技艺,促进产业再生和后继人才培养,是政府、社会、教育、产业等多方共同努力的大问题。作为培养地方性技术人才的高职院校艺术设计院系,应该担负这份重任。具体来说,要实现广西民族手工技艺在高职设计教学中的传承与创新,可从以下四个方面采取对策。

一、将传统民族民间艺术元素融入基础教学

将民族手工艺术元素融入设计基础教学,是我国很多艺术院系的做法。广西手工民族技艺内容广泛,技艺精湛,文脉深厚。壮锦、民族服饰、苗族银饰、玉石雕刻、铜鼓、刺绣、传统陶艺、编织等手工技艺中的装饰图案与造型语言也十分丰富,可以归纳整理成一个庞大的学习资源库,成为学生的设计素材和可以吸收利用的艺术元素。以壮锦为例,图案来源于生活,生动活泼,反映壮乡生活与文化。图案有:蝴蝶恋花、鸳鸯戏水、宝鸭穿莲、团龙飞风、狮子滚球、四宝围兰、双凤朝阳,以及大小五彩花、大小、茶花、五福捧寿、福禄寿喜、马鹿穿山、鲤鱼跳龙门等传统花样,反映了壮族淳朴健康的审美情趣,地方特色浓郁。壮族色彩多喜重彩,以红、黄、蓝、绿为基本色,配点其他色泽,形成鲜明的强烈对比。“红配绿,看不俗”,是织锦艺人配色俗语与乡土艺术特征,“简练中见多彩,粗犷中见细密,纯朴中见真切,素雅中见艳丽,对比鲜明强烈”,显示了壮族人民热情、爽朗、勇敢、朴实的性格。壮锦图案纹饰都可以成为《图案》《设计色彩》等基础课程内容。同样道理,苗族蜡染色彩单纯、素朴,以蓝色为主,图案严谨精细,纯而不腻,纯净素雅,是大家一贯喜爱的色彩而纹饰,也是典型的民间艺术代表。蜡染图案和配色方法用于基础教学,早就是很多国内艺术设计院系的做法。苗族扎染的手工技艺也令很多艺术家、设计师着迷。抽象、随意的扎染效果是艺术院系师生永远乐于探索的命题。此外,广西“绣球”,小巧玲珑、精致艳丽,有独特的堆绣技艺与花瓣造型,惹人喜爱;铜鼓见证了广西文明起源,铜鼓上面镌刻的鹿纹、船纹、羽人纹、兽纹,还有各种几何纹样如云雷纹、方格纹、水波纹、圆圈纹、栉纹、菱纹、凹纹、钱纹、席纹等,是广西代表性的原发图案之一。它们都可以成为教学资源,完善基础教学内容。可以说,民族工艺是地方设计院校基础教学用之不竭的资源库。

二、将传统手工民族技艺融入专业教学

全文阅读

“非遗”后的传统手工技艺传承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推进,深刻影响了我国众多手工技艺的传承和发展。在参与其中的各利益相关方中,地方政府的角色和作用尤为显著。以三都水族马尾绣为例,在其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后,在当地政府组织领导下建立了保障机构,施行了相关政策,并举办马尾绣培训班,提升优秀艺人的地位和影响,扩大马尾绣的社会认知度和需求,显示了地方政府的重要推动作用。“非遗”为传统手工技艺的传承创造出新的情境,技艺传承渠道、制品内容、形式功能等都发生着变化。这一方面拓展了技艺的生存空间,同时也使得马尾绣所蕴含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被削弱。但我们不应该夸大这种削弱的消极意义,而应该将其视为一种积极的传承状态。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手工技艺;马尾绣;水族

中图分类号:F76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91(2012)02-0017-06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0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民族村寨文化遗产保护与社会发展案例研究”(项目编号:10CG101)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王彦(1976-),女,河北保定人,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民族服饰。北京 100009

进入21世纪以来,人类对文化遗产表现出了更多的反思与自觉,2003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人们的目光由物质性的、有形的、静态的遗产,延伸到非物质性的、无形的、动态的、记忆的遗产,显示出当代人对历史文明整体的认识向前迈了巨大的一步”[1]。作为文化遗产的大国,2004年8月,我国正式加入了这一公约,并于2005年3月颁布了《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从国家的高度确立了对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政策。2011年6月1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正式施行,以法律的形式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保护工作的有效实施提供了保障。随着“非遗”项目普查与申报工作的展开,各地先后设立了相应的机构,调拨人力、物力专门从事“非遗”保护工作,每年的“文化遗产日”,各地的展览、展示、演出活动络绎不绝,围绕“非遗”主题的各种大型节会此起彼伏。①在文化遗产领域形成了“全民非遗”的态势,这一态势的最大推动力就是各级政府。

我国政府在“非遗”保护中的主导地位是由最初确立的“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明确职责、形成合力”②工作原则所赋予的。在这一工作原则下,政府全面参与了“非遗”保护的各个环节,直接构建了我国的“非遗”保护体系。各类“非遗”被纳入这一体系之中,其传承发展的情境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作为“非遗”的一个重要部分,手工技艺也自然进入到这一进程之中,开始了“非遗化”的传承发展道路。本文以水族马尾绣技艺进入国家级“非遗”名录为时间节点,考察这一技艺在政府主导的保护工作体系下的发展现状,试图探讨在“非遗”保护的大环境下,传统手工技艺的生存发展之路。

一、“非遗”前的马尾绣与水族传统生活

全文阅读

艺术专业职业技能竞赛内容研究

摘要:自2008年职业技能竞赛大规模开展以来,职业技能竞赛的内容设计,在随着时代的发展、新技术新手段的更新,而不断地变化。本文以人物形象设计专业的职业技能竞赛为例,进行高职技能竞赛内容的创新性分析。

关键词:技能竞赛;创新性研究;造型设计

1人物形象设计专业竞赛内容的创新发展和变化

人物形象设计专业的技能比赛内容,自北京市美协举办的29届比赛、中国美协举办的23届比赛以来,始终以化妆造型比赛、发型设计比赛为主要内容,并且一直持续至今,主要原因是化妆和发型职业竞赛内容,是目前而且也是未来人物形象设计专业主要的技能体现方面,是专业方向的主导,因此这两个方向的比赛内容,不会有太大方向性的转变,而只是在大方向的细节分类方面有微小的变化。

1.1化妆竞赛内容的变化和发展

以中国美发美容协会的化妆造型大赛变化为例:从最开始的生活新娘化妆造型比赛,发展到今天又扩展了新娘创意化妆造型比赛项目,这就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产生的变化,因为随着新化妆造型的不断涌现,新娘化妆比赛已经不满足于生活新娘化妆造型,而是出现了与创意化妆造型结合的创意新娘化妆造型(如图1所示)。

1.2人体彩绘竞赛的发展

人体彩绘(真人模特)竞赛项目,是最近3年以来在中国美协的化妆造型比赛中新兴的项目,人体彩绘是广泛存在于全世界的、是以绘画艺术与人体艺术相结合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化妆造型中的人体彩绘可以提前给模特装饰假睫毛、美目贴、打好粉底、但是禁止使用模板和胶纸进行面部图案的绘制,不允许刻意突出人体的器官等,人体彩绘竞赛项目,是对新艺术形式的关注、是对流行趋势的把握,是艺术家借鉴和模拟文身的效果,在人体上进行艺术造型的再创造和再设计(如图2所示)。

全文阅读

飘过贝宁的中国“祥云”

有这样一位中式服装设计师,她叫杨贝贝,与众不同的是别人都是从中国走向世界,而她的轨迹是从世界回到中国,她在欧美生活了很多年,之后又到了非洲……

“纸醉金迷的巴黎,曾经走过的每一条街;故地重游,我生出不经意的感慨。分外妖娆的女人,时装包裹的翘臀;巴黎的美女不同于别处,这个城市赋予她傲慢。”杨贝贝的服装设计是在法国学习的,由于她有扎实的绘画基础与美学修养,在法国巴黎高级服装学院读书时,入学不到两周,她的主课导师就通知她说:“你可以直接进毕业班了”……离开了繁华的巴黎,她来到了非洲贝宁。

贝宁,那是一个在地图上用放大镜才能找得到的非洲小国家,而杨贝贝却在那里度过了两年时光,想到与贝宁人民的深厚情谊,她不禁热泪盈眶。

在那里,她是地地道道的名人,无论在超市还是沙滩上,常会有人认出她来:“你看,这不是那位中国的服装设计师吗?”人们对她是那么的友好,有时候甚至让她有一种错觉,以为自己就是出生在这里。

然而就是在这里,几乎找不到一所真正意义上的服装设计院校。经过几番筹备,杨贝贝在贝宁中国文化中心开设一个服装设计的培训班,为渴望接受专业培训的人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学习机会。

贝宁中国文化中心的中非高级服装设计培训班,引起了贝宁科托努人们的关注,中心组织几次大型服装表演在贝宁科托努的文化展示,让热爱穿着打扮的贝宁人深深爱上了有着中国文化特色的服装,中心因此聚集了一批来自贝宁各行各业的服装设计爱好者。

自服装设计班开课以来,贝宁中国文化中心就像多了一道风景线,多功能教室独特的布局和身背画具来上课的学生,都会让人感受到在此学习服装设计的最佳专业氛围。

对于杨贝贝来讲那真是一次难忘的经历:9位年龄参差不齐的学员,其中8名贝宁人,年龄最小的学生是一个只有11岁名叫达尔琳娜的女孩,上课还要由她的妈妈在教室里陪着,年龄最长的是一个满脸已经起了褶皱的老太太。法文授课本身就有一定难度,然而勇于挑战困难生活才会更有意义——正是这样一种信念在支撑,杨贝贝非常顺利地上好了第一课。

全文阅读

高级定制背后妙手霓裳

一针一线绣成的花纹、精心制成的褶皱……让我们跟随笔者的足迹,去拜访一下那些巧手缝制霓裳的人儿吧。

刺绣大师

Aurélie Lanoiselée是上世纪服装绣饰工艺的代表性人物。但要问她是不是那种传统意义上的刺绣工匠?哦,答案当然是不!Aurélie Lanoiselée是一个身着黑色牛仔裤,嘴角戴着一只小巧却微微发亮唇环的棕发女子,她总是以这身现代派的装束打扮出现在位于巴黎十八区的工作室。正是在这个工作室里,她长年来自始至终秉持着一个理念:那就是,一定要找寻并创造一种形似刺绣,但却较之有异的作品,这种作品一定要做到能够以其独特的魅力展现出自身的活力。如果有缘目睹,定要看看像这样一位绣饰大师引着那金丝银线,在丝绸与薄纱间绣缝缀色的风采。在她行针走线之间,指间的布料、丝线仿若发出嗡嗡的低鸣声。随着她针针线密密缝,一条条绣饰而出的图样跃然于衣料之上。她的刺绣技艺娴熟而精湛,随着她一针一线的绣制,那活灵活现的纹样像变戏法一般浮现于经纬之间,使得普通的服饰一下子改头换面,显得华贵非常。一针一线的缝制耐心而细致,却又历时弥久。从前,年轻的Aurélie Lanoiselée的许多创作灵感来自于圣物盒上面的花纹和裹尸布上绣制的纹样。而素有“黑色画家”之称的Soulages,其作品的阴暗风格更是给了她许多启发。

她的艺术道路可以说是从当初灵巧的指尖绣出的那一抹靛蓝色开启的。当年,学生时代的AurélieLanoiselée在取得了艺术纺织行业证书与时尚装饰高级技术证书之后,绣制了一副靛蓝色的刺绣作品。此幅作品在简凡的蓝色绣品上加缀了珍珠、水晶以及青铜饰品,可谓先声夺人,一举成名。在此之后,卡纷(Carven)、纪梵希(Givenchy)纷纷向她伸出了橄榄枝,先后将其招至旗下效力。

克里斯汀拉克鲁瓦(Christian Lacroix)可以说是她忠实的拥护者。自2004年起,他每一季的时装新品都会向Aurélie Lanoiselée邀约一份刺绣订单。所以,在这位著名服装设计师的每一个系列时装上,你都会在袖口或领口处发现这位姑娘的绣活儿。有的时候,其中的一些绣制纹样的设计灵感更是直接来源于走秀的那些模特。无论是绣品上点缀的珍珠纹理,还是那些缠绕绣品之上的纤薄玻璃细丝,亦或是那些加热锻造过的金属饰片,这些被Aurélie Lanoiselée用来缀饰绣品的东西,将衣料那饱经风霜,久经磨砺终成佳作的厚重之感烘托得淋漓尽致。

Aurélie Lanoiselée这种在织物上表现雕刻的手法,以其独创性和作品中那罕见的情感展现而有别于他家,一枝独秀。也正是其作品中流露出的生动情感,使得其刺绣作品成为了一幅幅货真价实的艺术佳作。

织物创造师

当你看过了Maité Tanguy的作品,你就会明白,原来高级成衣行业与手工艺行业间的界限并不是那么泾渭分明的,反而是比较模糊,兼容并包的。举例来说,2002年巴黎世家(Balenciaga)的“雪人”系列,其服装面料悉出于Maité Tanguy的手工编织作品。此举带动了一股流行风潮,使Maité Tanguy的织物创造技艺自成一派,独树一帜,公众对其也大为追捧。克里斯汀-拉克鲁瓦(Christian Lacroix)是绝对的行动派,一旦他看中了Maité Tanguy某一系列织物的创作风格,就会立即邀约其用羽毛、皮草或是丝绒等物为自己的服装系列创造全新感觉的面料。Maité Tanguy曾说道:“自从当年那一张捆满了彩色织线的线板出现在我眼前,我的生命就此改变。”这个布列塔尼女子非常清楚如何将那些来自她家乡,能够代表她家乡的元素,例如:大海、荆豆、欧石楠以及阳光穿透云层的那一缕缕光线,和谐地展现在面料的创作中,并以此完美诠释她故乡之美。然而,你能相信么,运用这些元素与主题创作出的面料作品上理应具备荆豆、欧石楠和阳光的颜色,但是没有运用那些红色、紫红色以及橘黄色,Maité Tanguy却依然能够通过作品让你感受到她想表现的故乡之意。近来,Maité Tanguy爱上了拉丁美洲的风情,而那里的时尚界也同样对她情有独钟,已经多次邀请Maité Tanguy前去做客。今年,在阿根廷,将会举办Argentine的新作――“滨螺”系列面料的展示会。这种面料可以说是一种美妙绝伦、超乎想象的创作。这种与众不同的面料运用金属、塑胶线与丝绸制作而成,利用三种原料的相互缠绕扭曲,呈现一个个贝壳的形象,并组合成一匹面料作品。这种独特的面料对于服装设计师来说,绝对会满心向往,爱不释手!此外,Maité Tanguy还有一个异于他人的独到之处,就是“编织”音乐。她通过将一缕缕线进行编织,来诠释自己对乐曲篇章的理解。“我编织这些乐章,将其书写为属于我自己的新篇。”利用自己的编织方式,她已经将巴赫的赋格曲第一部以及马克维拉的作品“译制”成了衣料作品。现在,她正醉心于将维尔瓦地的《春之曲》编织出来。另外,对于她的作品,有一点是很确定的,那就是,Maité Tanguy非常不喜欢自我重复,她永远也不会制作出相同的作品,这就保证了每一件作品的独有性。用她自己的话来讲:“如果你想得到一件披肩或是其他什么衣物,用的是我做的面料,那么你大可放心,绝不会有任何一个人跟你撞衫。”

全文阅读

黎锦工艺与文化的传承

一、海南黎锦工艺概述 黎族是海南最早的居民,也是我国最早从事棉纺织业的民族之一。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善良勤劳的黎族人民以自己的勤劳与智慧,创造了独特而悠久的黎族传统文化。在所有的载体中,笔者认为,最值得赞美的就数海南黎族织锦了。大力挖掘、开发黎族织锦工艺对弘扬黎族文化、发展黎族自治区的经济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黎族织锦,历史已经超过3000年,可称得上是中国纺织史上的“活化石”。据《黎锦织造工艺》一书介绍,宋、元两代,黎族的棉纺织业十分发达,技术和纺织工艺品都已经达到较高水平,出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纺织家——黄道婆。黄道婆,一个在海南黎寨生活了40年的江苏女子,40年后,她回江苏老家,并把黎锦手艺带回和传播到中原地区。一件黎锦艺术珍品的完成,不知凝聚黎族妇女的多少心血。据笔者下乡到五指山、保亭、乐东等黎族自治区了解到,黎族妇女每完成一件黎锦,有时会用上3~4个月,甚至更长时间。到了传统民俗节日,或者参加亲朋好友的婚礼,黎族姑娘们就会身穿她们自己织绣的黎族服饰,向别人展现自己的织绣才华,从而获得别人的羡慕与赞美,引来青年男子尊敬和追求的目光。由此可以看出,黎族织锦艺术,不仅是传承人(制作者)高超的织绣技艺水平的体现,它更是黎族青年男女爱情的一根纽带,是黎族青年对幸福美满生活的追求与无限向往的一个缩影。 二、海南黎锦的图案 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黎族妇女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创造出了黎锦的图案,这些图案集中反映了黎族妇女对生活和大自然的热爱。图案都是根据当地的生活环境、自然地理条件等加工变化而成的,具有独特的地方特色。黎族织锦的图案是很多的,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主要集中表现在当地妇女服饰上的各种图案,比如头巾、上衣、筒裙等,这些图案花纹大多都是抽象的,以人形纹、动物纹、植物纹、几何形纹样为主;另一类是反映在龙被、壁挂等艺术品上的图案,一般以吉祥物为主,比如鹿纹、青蛙纹、龙纹、白鸽纹、蝴蝶纹以及自然界中的风、火、雷、电、日、月等图案。黎族是一个崇拜自然的民族,并将这种崇拜直接反映在了织锦图案之上。这些图案都是采用抽象和具象相结合的表现手法,以此来表示岁岁平安,人丁兴旺,或用于“辟疫”。这些图案总结起来,有5种类型:一是人形纹;二是动植物纹;三是器物纹;四是几何形纹样,包括方形、三角形、菱形以及直线、平行线、曲线等组成的图案;五是由汉字组成的图案,汉字图案主要有福字纹、喜字纹、寿字纹、禄字纹、万字纹等,这些充分体现了黎族人民对幸福生活和健康长寿的美好愿望。黎族织锦图案的构图形式,主要是由母体图案构成的。一般来说,母体图案多以人形纹为主,这些图案会放在比较明显的位置,占的篇幅面积也大一些,子体图案只起辅助作用而且位置也不明显,图案多以动物纹、植物纹或者其他几何形图案为主,充分表明了黎族妇女在选材上的一个重要特点,即重人轻物。黎族织锦图案的色彩主要表现在服饰图案上,多以黑色或者暗的蓝色为主,加上红、黄、绿、白;棕、粉红、紫、咖啡为辅助的色彩,有对比强烈的色彩效果,也有相对调和的色彩效果。 三、海南各黎族地区织锦的特色 据考证,早在3000年前,黎族人就已经生活在海南岛这片土地上了。在长期的迁徙、繁衍和发展过程当中,黎族形成了哈、杞、赛、润和美孚等5个方言支系,由于各方言区地理环境、风俗习惯、文化教育、人们的喜好等因素的不同,黎族织锦的风格也各不相同。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服饰图案是各方言的标志符号。 第一个方言区是哈方言。哈方言是五支方言中人口最多的一支,这些人大多聚居在海南乐东黎族自治区。哈方言织锦的突出特点是:表现的题材内容较丰富多样,造型生动活泼,构图饱满灵活,色彩对比热烈,概括性很强。图案的主体花纹以几何纹和人物纹为主,植物纹和动物纹为辅。比如《婚礼图》《婚礼图》,主要流行在乐东、三亚、东方等市县,图中将黎族婚娶中的迎亲、送亲、送彩礼、拜堂、新郎新娘和前来参加婚礼的众多村民的等一系列热闹的生活场景织绣到筒裙上。场面开阔,热闹喜庆,具有独特的民族特色,是典型的哈方言风格织锦。服饰的特点是上衣无纽扣,以红色小而短的绳子或红色的布条系着;筒裙不仅宽,而且较长,一般都长及膝盖;老年妇女的头巾一般以黑色居多,几乎没有图案,中青年人的头巾绣有各种精美的黎族图案。 第二个方言区是杞方言。杞方言分布较广,人口仅次于哈方言,主要居住在五指山市。织锦的图案一般以人物纹为主体,再加以自然界的太阳纹、月亮纹、云彩纹以及动、植物纹做衬托。为了突出主体图案的颜色,在该图案的周围还用绣的方式来勾边。杞方言服饰的特点是妇女的上衣一般无领,无纽扣,用短红布来系,男子的上衣则用短麻线来系。杞方言妇女织锦图案,采用夸张变形等艺术手法,整体构图较大胆、色彩变化多样、比如人们正在生产劳动的场面、传统节日的舞蹈、婚嫁等,以此来祈求岁岁平安,人丁兴旺。杞方言图案《狩猎纹》反映的是黎族人们集体打猎归来的热闹欢快的场面,聪明的猎人是机智勇敢的代名词,在黎族人民中比较受人尊敬。 第三个方言区是润方言。润方言主要分布在白沙黎族自治县。润方言织锦的图案,多数都是些人形纹、鸽纹、龙纹,其他动物纹、植物纹只是作为衬托。大多以白色的布做底,再绣上红、黄、黑色做垂直线,它不仅仅是追求形的美观,而且要求色调和谐,对比强烈,线条流畅清晰。润方言黎锦以绣为主,当一件织锦图案编织完成以后,人们会再绣上一些漂亮的协调的图案来搭配,提高织锦的整体美感。润方言黎锦中的“双面绣”是其它方言支系所不可比拟的,润方言织锦借助独特的“双面绣”工艺,使得花纹图案疏密得当,层次清晰,显得更加庄重大方。润方言妇女的服饰很独特,史书记载最早的黎族穿“贯头衣”指的就是润方言人的上衣。“贯头衣”前面的布片有两条纵向分割线,将前身衣片分为三部分,中间的部分占到整个前片宽的一半。妇女的上衣短而宽,上衣一般都不开襟,领口呈V字形;润方言妇女的筒裙短而窄,色彩鲜艳,对比强烈。龙纹图案,在润方言妇女服饰上用得比较多。黎族民间认为龙能呼风唤雨,是勇敢、善良的象征。而且有这样的民间传说:有一年人世间出现千年不遇的旱灾,大地干渴,黎民百姓生活痛苦不堪,是龙为人们唤来雨水,让人们种下山栏稻谷,最后获得了较好收成。所以黎族人民把龙当作图腾来崇拜。#p#分页标题#e# 第四个方言区是赛方言。赛方言主要分布在保亭黎族自治县。赛方言织锦的图案较精致细密,图案多是织绣一些人形纹和青蛙纹,在黎族人民传统的观念里,青蛙表示母爱,还可以用来“辟疫”,所以,“青蛙纹”在赛方言筒裙上用得最频繁。赛方言妇女服饰的特点是,青年人的服饰色彩较鲜艳,而老年人多穿黑色的包胸衣,筒裙宽而长,裙尾绣有花纹,还嵌入羽毛、云母片、河蚌壳等,使花纹图案的层次感和立体感更强、更突出,显得更加雍容华丽,表达出吉祥如意、平安的美好愿望。 第五个方言区是美孚方言。美孚方言的聚居地主要在东方市,是黎族当中最小的一个支系。美孚方言的图案主要表现在筒裙上,整条筒裙,除了裙的主要花纹外,其他全部都是扎结染出的图案,图案因浸染而相互渗透,形成深浅各异的色彩,色彩很丰富。美孚方言的“扎染”是独一无二的。主要染料以野生植物为主,加上些矿物质材料。扎染的制作方法步骤是:先把事先准备好的纱线作为经线,紧紧地缠在它两边的木框上,然后用植物叶制成的青色或比较暗的颜色的棉线在经线上扎紧,然后按照自己的喜好扎结出自己喜欢的图案。接着把它从木框上取下来,放到染缸里浸泡、着色,再取出来晒干。摘去所结的棉线,就看到了有花纹的经线,我们再在经线上绣上彩色的纬线,一件精美的扎染作品就呈现在我们眼前了。通过“扎染”技术,人们织造出无比精美的人形纹、几何纹,并以双吉鱼纹和双喜字纹等作为衬托。美孚方言妇女服饰的特点是,上衣短而袖子窄,筒裙宽而长。《鹿纹图》在筒裙上较为常见,在民间传说中,鹿是善良美好的象征,鹿在黎族人民的心目中被视为吉祥之物。所以人们把鹿织绣在服饰上,祈求吉祥如意。通过实地采风,我们发现,黎族妇女上衣的前胸部位都比较简单,不加刺绣,这样在佩带饰物时,银项圈、胸牌等装饰品就可以轻而易举地被深色的上衣底布衬托出来,从而更加突出装饰品的闪亮效果。 由于黎族是一个有语言没有文字的民族,黎族织锦工艺的传承又主要是靠母女间口口相传,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织锦技艺的传承、提高、创新和发展。再者,20世纪中期以后,由于现代纺织业的冲击,延续了几千年的黎族织锦工艺逐渐淡出黎族人民的生活,现在,我们看到制作精良的黎锦只是之前遗留下来的,新的织锦精品就很难看到了,这是笔者感觉相当遗憾的。保亭县是黎族织锦最集中的地区,但据本人下乡了解到,目前在这里真正掌握黎锦技艺的妇女年龄日趋老龄化。长此以往,我们宝贵的民族工艺真的要面临失传的险境。值得庆幸的是,国家已经开始高度重视这一现状,2006年6月,经海南省申报,黎族织锦工艺被列入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省财政和地方政府都相继拨出专款,进行黎锦文化的挖掘、开发、梳理,并进行黎锦技术培训、黎锦技艺比赛等活动,并在东方、琼中、保亭、五指山等黎族聚居的市县,相继建立了一批黎锦研究所,为黎锦的传承和黎锦的创新、发展培养一批从业人员。 四、关于海南黎锦文化遗产的传承思考 为了传承与弘扬我们海南的传统文化遗产,要做以下事情: 第一,我们要充分利用现代化手段,解决黎族织锦图案难于传承和创新的问题。现在,我们已经开发了黎锦编排计算机专用软件,主要用于黎锦图案编排的现代化设计,通过电脑编排模板,想要什么图案就能织出什么图案,黎锦图案就可以不断创新,使得这项面临传承和创新难题的民族传统工艺走向数字化,而且织锦量也相对能保证。但图案库还不够,我们要努力设计更多更美的民族图案。 第二,加强黎族织锦传统图案的收集、整理,以此来组织编写更加完善的黎族织锦教材,使后人对织锦的织造更有更深入的研究。 第三,充分利用海南旅游岛的优势,增加黎锦的艺术观赏性和文化含量。随着海南旅游业的发展,我们把黎锦作为旅游工艺品和纪念品,在海南博物馆、各大星级酒店、航空公司等客流量较大的场所展示大型黎锦壁画,让游客在海南岛处处都受到海南黎锦的刺激。最好能将黎锦与海南的历史名人结合起来,在黎锦上织绣上这些名人的形象或故居,如丘濬、海瑞等人,再织绣上作者(传承人)的名字,使每个来海南旅游的客人都以能带上一件黎族织锦工艺品赠送亲朋好友为豪,达到宣传海南历史文化的目的,使黎锦工艺品更具纪念意义。 每年的博鳌亚洲论坛,我们都可以将黎锦作为礼品赠送给参会的贵宾,这样海南的黎锦就可以更快更好地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全文阅读

土族刺绣的传承与保护

【摘 要】土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民族。地域又处于汉、藏、回等多民族融合的地区,兼有蒙古族和藏族的特点,其文化艺术价值非常高。不同的民族文化在客观上是相互影响、彼此渗透的。土族刺绣,群众基础深厚,民族气息浓郁,具有极高的观赏和收藏价值。土族文化无法超越文化发展的基本规律,因此也面临着一场前所未有的文化变迁。民族特色逐渐衰弱,而这也是我们传承和保护即将消弱的传统土族刺绣工艺的初衷。

【关键词】土族刺绣;传承;创新

一、土族刺绣文化

(一)土族与土族文化。土族刺绣,是由土族人民创造,从生产生活中产生,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得以传承。土族刺绣向我们昭示着传统的存在、民族的存在。今天的土族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青海和甘肃一带,其中青海省境内的土族约占全国土族总人口的85%。土族祖先通过栖息活动,逐渐认识到可以对原始植物纤维进行加工,以便生产更多的生活用具。他们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为土族以后发展起来的刺绣奠定了基础。

(二)土族刺绣的产生。土族刺绣用途广泛,土族人的衣领、衣袖、围肚、腰带、鞋、袜、鞋垫、枕顶、针扎、荷包、烟袋、背包等都用各色面料、丝绒加工成民间刺绣实用品。土族人过世时所用的寿帐和挽联也会制成绣品。宗教方面有刺绣、堆绣佛像及喇嘛头饰、用具等。改革开放后,随着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人们可以自由购买款式多样的服饰,年轻人基本舍弃了传统服装。土族家庭手工制衣已渐渐离我们远去。

二、土族刺绣的传统制作技术

土族刺绣历史悠远。令人欣慰的是,在代代相传中仍保持着极为纯正的传统工艺。

(一)土族刺绣工艺的制作过程。土族刺绣工艺包括以下几个重要步骤:设计、勾稿、上绷、勾绷、配线、刺绣以及装裱等。“绣工未动,画工先行”,首先要确定绣稿,绣稿与其他画稿有所不同,要考虑是否适应于色彩、针法等的特点。一般用普通纸剪成需要的传统纹样,纸样剪成后,选取布料,在选择绣品布料的颜色上尤为重要,一般常用黑、红、白、黄、绿、蓝、紫等色布为绣布,将剪纸图案贴在绷好的绣布上,再用各色鲜艳的丝线,仔细地绣出符合自己需求的花纹图案。因此经过创作图案,刺绣针法,配线设色,绣制方式以及成品的装裱等等这一系列的工序才能得到一件完整的刺绣工艺。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