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文物档案管理

文物档案管理范文精选

文物档案管理范文第1篇

文物保护工程档案的重要性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十五条要求,各级文物保护单位都要建立记录档案。文物保护工程档案是文物保护单位记录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文物特有的唯一性和不可再生性,文物保护工程的施工对象是已经存在的建筑物,必须遵守“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以保护历史遗产为目的,保护原有历史痕迹,使其延年益寿。文物管理部门对工程设计方案的报批与审批程序、工程招标程序、施工验收合格标准、竣工专家验收程序等主要内容都与现代建设工程有较大不同,这使得文物保护工程与现代建筑工程或一般的房屋维修工程有着本质的差别。因此,文物保护工程档案在内容、收集整理和归档管理等方面都有特殊性。

建立完备、规范和统一的文物保护工程档案,是文物保护工程的工作内容之一,也是文物管理部门和建设管理部门的共同要求,文物保护工程产生于文物保护工程的全过程,需要本着“对历史负责,为后人着想”的态度,将修缮项目的过程真实地记录并保存下来,为日后查考及其文物保护利用工作,提供翔实可靠的记录。

文物保护工程档案的归档内容

文物保护工程是对核定为文物保护单位的和其他具有文物价值的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庙和石刻,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壁画等不可移动文物进行保护的工程,它分为保养维护、抢险加固、修缮、保护性设施建设和迁移等工程类型,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和《文物保护工程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结合工程实践经验,归纳出文物保护工程档案的主要内容为:立项申报文件、勘察设计文件、施工技术设计文件、施工技术文件和竣工资料5个方面。

1 立项申报资料。包括业主单位及上级主管部门名称、拟立项名称和地点、文物保护单位级别和时代、保护范围与建设控制地带、公布与执行情况、保护工程必要性与实施可行性的技术文件、录像或照片等形象资料,经费估算与来源、工作计划、拟聘请勘察设计单位的名称及资信情况,以及上级主管部门批复的文件等。

2 勘察设计文件。包括反映文物建筑历史状况,固有特征和损害情况的勘察报告、实测图、照片;保护方案、设计图及相关技术文件;工程设计概算、材料试验报告书、环境污染情况报告书、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资料及勘探报告。

3 施工设计文件。包括施工设计图、设计说明书、施工图预算、相关材料试验报告及检测鉴定结果。

4 施工技术文件。包括施工方案、施工人员进场前接受文物保护相关知识培训的记录、施工记录和施工统计文件、施工过程中收集的有关文物资料、质量自检报告、隐蔽工程办法验收记录。

5 竣工资料。包括工程总结报告、竣工报告、竣工图纸、财务决算书。按照《文物保护工程管理办法》的规定,重要工程应当在验收后三年内发表技术报告,因此,在文物建设修缮过程中还应注意收集技术报告,编写相关档案资料。

文物保护工程档案的管理

文物保护工程档案的建立与管理,是一项具有长远意义的基础性工作,必须紧密联系实际,合理有效地管理好文物保护工程档案,充分发挥工程档案应有的作用,为文物建筑的保护、利用和管理服务。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拥有丰富的文化依存,我国已知的不可移动文物约有40万处,其中大部分是文物建筑,做好文物保护工程档案的管理,是一项十分重要的、艰巨的且有意义的工作,就目前的现状而言,需从以下方面加强对文物保护工程档案的管理。

1 完善管理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档案管理工作的规章制度,是保证档案管理工作正常进行的首要条件。为此,要加强对文物保护工程档案管理工作的研究,建立科学、严谨、可操作性强的规范标准和工作规程,从而保证文物保护工程档案的质量。首先建立文物保护工程档案验收制度。基层文物管理部门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及其实施细则编制文物保护工程档案验收管理制度,使该行业档案验收程序化、制度化,从制度上确保文物保护工程档案管理质量,使参与各方对档案资料管理工作形成对文物保护工程档案资料负责就是对历史负责的责任意识。其次建立文物工程档案移交制度。文物管理部门应制定文物修复工程档案移交管理制度,规定业主单位组织施工、监理、设计等单位对工程档案进行验收移交管理,规定业主单位留存档案资料内容、套数、时间;规定移交手续办理程序;规定移交有关各方责任;规定当地文物管理部门接受的资料内容、套数、时间以及质量要求等内容。

文物档案管理范文第2篇

关键词:档案管理;物资企业;应用;改进

1档案的价值

档案是企业在生产经营中直接形成的历史记录。档案在内容上是原始记录,是信息和知识的源头,一旦形成一般不能随意修改。档案不仅内容纷繁,而且种类多样,如文书档案、财务档案、人事档案、业务档案等。档案的价值是档案在利用过程中产生的实际效益。

1.1历史文化价值

档案的价值是“对历史负责,为现实服务,替未来着想”。档案作为一种特殊的文献,是人类活动的产物,具有特殊的价值,其凭证价值是任何资料都无法替代的。档案的珍贵在于原始性、真实性和多样性。

1.2经济价值

对于人事档案和业务档案来说,人事档案记录着一个人的学习经历、工作经历、职务职称以及个人的基本信息。这些材料已经成为很多商家关注的目标,往往拥有的信息越多,商家谋利的概率也就越高。业务档案被视为企业重要的无形资产,是企业知识产权档案的组成部分,具有极高的市场价值。

1.3情报价值

传统的档案信息主要发挥参考价值和凭证价值。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意识到档案材料作为一种知识资源所具有的情报价值。企业档案是企业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完整的记录了企业的宏观和微观发展情况,具有无可比拟的资源优势,也是情报信息的重要来源。

2档案管理在物资企业经营中的作用

物资企业的档案是在各项生产、经济活动中形成的对国家、社会和本企业具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档案管理是物资企业管理的一部分,是保存企业历史真实面貌的一项重要工作。

2.1参考作用

档案是物资企业发展的重要凭据,是企业发展的原始记录。对重大项目的实施方案、计划、策略、业务的评审材料等进行保管,可为后续物资管理型企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2.2凭证作用

由于财务的原始记录即原始凭证,是记载各单位经济活动的最初的书面材料。通过一定的单、表、卡片、台账等形式反映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是企业会计核算中最原始、最基本、使用最多、数量最庞大的凭证材料,是进行经济核算的重要依据。财务档案有很强的凭证依据性,不仅是经济决策的重要依据,还对保护国家财产、执行国家财经纪律起到监督作用。

2.3可追溯作用

当物资企业与其他企业发生纠纷、诉讼时,档案可发挥证据作用,提供了与争议企业进行谈判及可追溯的依据。

3档案管理存在问题

3.1重视不够

长期以来,部分人员包括部分领导干部对档案工作的认识存在一些误区,认为档案工作就是抄抄写写、一收一放的事务性工作,不是主要工作,不能创造经济效益。对档案工作缺乏了解,忽视档案工作,无法适应企业追求精细管理的需要。

3.2标准化程度较低

对档案工作标准化重要性认识不足,档案部门所执行的标准与国家标准有所偏差。一些基层档案管理人员认为档案工作标准化只是推荐实行而不是强制执行,其价值和意义不大,所以没有严格执行。在档案的处理、保存和管理等细节上,仅是执行标准化管理的一部分规定,管理过程粗放。

3.3队伍建设方面

随着企业管理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为档案管理提供了先进的科技手段,也对档案管理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由于企业将发展重点放在经营上,对档案工作重视支持不够,导致愿意投身档案管理事业的人员逐年减少,即便在岗人员,也因长期缺乏专业培训而致使业务能力无法适应档案管理工作的发展需求。

3.4电子归档实施效果不佳

信息技术在各领域的广泛应用实现了社会的快速化、智能化建设。目前许多企业的归档已将纸质档案改为电子档案,更有利于保存、分类和整理。但是,由于信息技术在档案应用上不够普及,档案人员思想认知不清,操作技术不熟,导致由纸质档案到电子档案的转变承接不够全面,制约了档案硬件的更新换代。

4改进档案管理的措施

4.1做好档案宣传,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

利用多种形式宣传档案的历史文化价值、经济价值、情报价值,提高对档案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取得各方面的高度重视和支持。档案人员要树立服务观念,增强服务意识,明确服务方向,端正服务态度,提高服务质量。服务质量高低是衡量档案工作者职业道德标准的重要尺度,发挥好档案信息资源的作用,使其充分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是档案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4.2加强档案标准化建设

要保证档案工作标准化质量,加强对档案标准化实施的培训和监督。培训和监督可以由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组织,更新档案标准化的相关知识,及时纠正标准化实施过程中偏离标准的做法,促进标准化活动正常有序的开展。

4.3建立健全档案工作规章制度

完善的制度是进行高效管理的手段,任何一项工作的顺利开展,都需要相关的制度做保障。档案部门应建立健全档案的归档制度、保管制度、保密制度、查阅制度及利用制度,并纳入岗位责任中监督考核。

4.4加强档案队伍建设

提高档案管理专业性,增强档案人员的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不断提升专业能力,培养高度的职业敏感性,及时做好档案归档工作。企业应重视对档案管理人员的选拔,定期对其进行专业培训,保证持证上岗,建设一支具有较高专业水平和职业素养的档案管理队伍。

4.5加快档案的信息化建设

文物档案管理范文第3篇

[关键词]文物档案管理;计算机;信息化

一、文物档案管理的主要内容

文物档案是直接记录和反映国家在重要文物活动中形成的原始记录,具有极为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研究价值。文物档案管理的内容与一般专业档案管理的内容有所不同,具备种类多样、内容丰富、研究价值高等特点,所以必须配备专人负责管理,并建立健全科学的管理制度,防止文物档案毁损、丢失。在文物档案管理中,其管理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文物藏品的历史资料

有关文物来源、流传经过的原始记录和采访记录;文化发掘报告、采集记录、铭记题跋、鉴藏印记;书画作者的小传、工艺制作记录等。

(二)文物的鉴定资料

文化鉴定意见、定级记录;使用先进的鉴定方法、鉴定仪器对文物藏品进行鉴定的检测报告、化验报告、分析报告;专家学者对文物作者、时间、真伪做出的鉴定记录。

(三)文物藏品的研究资料

文物专家学者在科学研究文物的过程中所发表的专著、论文、铭刻拓片、图录、丛书目录索引、研究文摘等。

(四)文物藏品保管的资料

在对文物藏品采取保护措施时,如灭菌、除锈、消毒、防虫等过程中所使用的药物、方法、效果等情况的记录;文物藏品出入库记录、保存现状记录;对文物藏品修复、复制的承制者、修复部位、时间、工艺流程、使用材料等方面的记录。

(五)文物特征记述资料

对文物的时代、产地、色泽、质地、数量、完残情况、重量、尺寸、特征描述、用途等方面的文字记述,以及有关文物的拓片、照片、纹饰、器物绘图等方面的影像资料。

(六)其它资料

在意外事故中,对文物损毁情况的领导处理意见、有关批示的原件、原文、复印件,这些资料是文物藏品原始记录的重要依据。

二、计算机在文物档案管理中的应用

(一)建立文物档案管理数据库

档案整理是文物档案管理最基本的工作之一,也是较为繁杂的一项工作,在应用计算机进行文物档案管理时,档案数据库的建立尤为重要。通过数据库的建立能够极大程度地方便档案整理工作的开展,只需要按照文物档案的类别将其录入到计算机中,再将生成的新档案添加到数据库中,整理工作便基本完成,与传统的文物档案整理相比,计算机数据库的应用使整理工作变得非常简单。数据库的建立主要涉及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档案整理分类。由于文物档案的整理分类具有一定的学科规律,故此在建立数据库的过程中,应当咨询相关方面的专家,通常可根据原有的文物档案进行分类;其二,档案资料录入。由于文物档案涉及的内容较广,所以应根据不同的内容选择不同的录入方式,如声音、图片、影像等可借助专门的设备进行录入。

(二)建立档案资料检索系统

对文物档案进行检索和查询,是体现文物档案用途和价值的一种有效途径,通过建立文物档案资料检索系统能够使检索和查询变得更加方便、快捷,也使文物档案的应用更加开放和广泛,研究人员只需要在计算机上输入想要查询的内容,如文物名称、出土时间、年代、出土地点等,便可以借助检索系统找到与之相关的资料,如文物藏品卡片、藏品档案以及其它相关资料等等,这给研究人员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既节能了时间,又提高了工作效率,最为重要的是延长了重要文物档案的使用寿命。例如过去档案的载体一般为纸质卷帙,这些载体又面临着最终消亡的结局,文物的信息生命依然存在巨大的风险。计算机在档案中的应用,扫描和复制从根本上解决了这个问题。

(三)实现文物档案信息资源共享

文物档案管理部门应当对档案管理制度进行不断创新,并建立健全责任风险体制和目标管理机制以及相应的激励制度,借此来促进档案管理人员逐步向专业型转变,以适应新形势下数字化档案管理工作的要求。同时还应当对文物档案管理部门的职能进行强化,并加大后续监督管理力度,推进文物档案管理向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方向发展。此外,应当建立并完善文物档案网络查询功能,以档案开放的明文规定为依据,并以现有的档案信息资源库为基础,构建起一个完善的档案信息平台,定期对特定人群以及社会公众开放,借此来实现文物档信息资源共享,最大程度地发挥出文物档案的价值。

(四)创新文物档案管理方法

文物档案管理人员应立足于实际,增强文物档案管理的主动性,利用计算机技术创新管理工作方法,推动文物档案管理良性发展。文物档案管理部门可建立重点文物档案网络监督系统,以档案室为中心,以相关单位为网点,不断扩大文物资料的收集范围,提高文件材料质量。同时,制定切实可行的文物资料收集办法,利用网络监督系统监督检查各项措施的落实情况,从而确保文物档案资料收集完整。计算机技术创新管理从根本上解决文物的输入分类建档工作。

三、结论

总而言之,利用计算机实现档案管理文物是极为宝贵的历史遗产,而文物档案是全面、准确反映文物相关情况的重要资料。由于文物档案涉及范围广、内容复杂,为了提高文物档案管理效率和质量,保障文物档案资料安全,提高文物档案利用效率,应当将计算机技术引入到档案管理工作中,以满足信息时代下文物档案事业的发展需求。实现档案电子信息化、必需有高素质的人才,能够掌握和运用现代化的计算机技术设备。而高素质人才是实现这一要求的保障。文物档案工作者要进一步对现代化管理作深入的研究和不断的创新,以信息化促管理,努力实现文物资源的全社会乃至全人类共享。这将是计算机在档案管理应用中的重大突破。

参考文献:

文物档案管理范文第4篇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管理;优化管理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概述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基本内涵

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是以多种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的生活紧密联系的、经过世代传承下来的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的艺术传统、传统的表演艺术、各种民间活动、传统节日以及传统手工,例如手工器具、实物以及相关的手工制品。从形式来看,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分为两类,一类主要是传统的民间文化形式,例如表演艺术、传统技能等,一类是具有时间性与空间性的文化活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核心是一种以人为本的动态的文化,它重点强调的是人类传统的技艺与精神,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活态性。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类型

1.实物类档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物类档案即在文化活动中形成的文化成果,作为一种以实物形态存在的成果,在文化活动中主要是起到了媒介性的辅助作用。比较典型的例如民间传统祭祀活动中需要使用的面具、器皿以及装饰,舞蹈活动中使用的道具,传统的黑陶工艺制作出的器皿,针灸使用的银针类型,这些都属于实物类档案。特别需要注意的是,一些实物类档案也具有文物性质,组要重点保护。

2.文献类档案。文献类档案主要是通过文字形式就下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包括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活动,以及关于传承者的基本情况,这些文字材料、文献记录、报纸期刊都是文献类档案,材料涉及的种类较多,除此之外,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制定的相关法律法规等,也属于文献类档案。

3.申遗相关档案。档案馆的申遗相关档案即某一非物质文化申请的过程中,涉及到的相关的材料。这类档案主要包括在为申遗而准备的材料以及在申报过程中不断补充的文献,基本用途是介绍文化的基本情况,在申报过程中的宣传、新闻材料,以及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保护过程中形成的文献和材料。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档案管理

(一)妥善的材料整理。优化档案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档案管理工作,首先要进行妥善的材料整理工作,并积极进行申遗相关工作。特别是要详细记录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的登记工作,其他的文献类档案要按照类别以及时间整理,这样在查找的过程中才能更加便捷,可以在档案馆中随时提取。

(二)积极参与遗产保护。档案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离不开积极参与相关的保护工作,活动记录材料是档案的最终要来源,因此档案馆也要积极参与各项非物质遗产保护的相关工作,及时建档,既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录入,收集材料要齐全,包括媒体报道以及相关的书籍,各种信息对于完善档案材料都至关重要。其次是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的档案,这样保证遗产可以时代传承、发扬光大,同时继承人也能提供更多宝贵的原始资料。

(三)设立专门的档案收集小组。档案馆的档案管理工作,要设立专门的档案收集小组,对于我国地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更系统的材料收集工作。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档案整理不仅内容繁杂,而且具有极强的专业性,如果没有专业基础,是很难进行系统全面的档案管理。因此,档案的管理要坚持循序渐进原则,将处于零散状态的材料分门别类,同时还要积极通过多种渠道获取材料,保证档案工作的系统性完整性。

(四)建立档案的分级管理制度。我国文化博大精深,非物质文化遗产通常分布在各个地方,有的散落在民间,想要进行系统的收集归类,是比较困难的,因此需要建立档案的分级管理制度,并逐步推行数字化管理,进行数据库的对接工作,实现资源共享。各个地方的档案馆要各尽其责,将各自地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进行仔细地收集、整理、存储,并建立数据库,通过网络系统平台实现资源共享。一些没有详细记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寻找到遗产继承人,通过录音录像、口述表演的形式来建立档案,对于比较重要的内容要妥善保存,定期整理,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文化资源的作用。

(五)拓宽档案收集途径。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内容繁多,涉及的范围比较广,一些所有权的归属比较复杂,因此档案馆的管理部门要树立全新的管理理念,针对不同情况,适当拓宽档案的收集途径,通过多种形式来开展有效的档案收集管理工作。对于所有权为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要遵守相关的档案法规,将各种相关的实物资料、文字文献都收集进档案馆,对于集体所有以及个人所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档案馆要积极鼓励民间所有者向档案馆捐赠或者寄存。同时,档案馆也要做好收买的准备,设立专门的基金,专门收购一些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信息,并将一些珍贵文物征收进档案馆。

三、结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宝贵的文化财富,当今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每年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的数量都在增加,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档案材料需要得到更加妥善的管理,从档案文献的整理、积极参与遗产保护、设立专门的档案收集小组、建立档案的分级管理制度、拓宽档案的收集途径,从各个方面综合完善管理,繁荣我国的文化事业。

参考文献

[1] 陈祖芬.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管理主体研究――以妈祖信俗档案管理为例[J].档案学通讯,2011,01(18).

[2] 王旭东.论档案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D].云南大学, 2013,06(01).

[3] 陈竹君.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研究[D].安徽大学, 2010, 05(01).

文物档案管理范文第5篇

1.文物藏品档案传统管理的现状。随着文博事业的快速发展,文物藏品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和关注,文物藏品档案管理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2.文物藏品档案传统管理的不足。目前,文物藏品档案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在文物藏品档案管理的过程中还是出现一些不足的地方。传统管理的不足具体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1]71(1)文物藏品档案专职管理机构缺乏。目前,我国的文物藏品档案的管理机构是博物馆、文物保管所等文博单位,自改革开放以来,博物馆的文物藏品数量不断地增加,使我国文物藏品建档工作面临严峻的挑战。很多大型博物馆对本馆馆藏并没有建立数量全、质量高的文物藏品档案,更不用说其他级别的文博单位了。由此可见,目前,我国对文物藏品档案的管理工作并没有建立统一的专职管理机构,建立文物藏品档案专职管理机构是大力发展文物藏品档案工作的有力途径。[2]256(2)文物藏品档案的法律法规不完善。目前,我国建立与文物藏品档案工作相关的法律法规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在文物藏品保护的相关法规中对文物藏品档案的制度性规定;另一种是对文物藏品档案编制相关的规范。但是对文物藏品档案中的鉴定、分类、定名、定级等工作,至今仍没有一套完整且有效的操作规程和技术规范,档案内容的表达也没有相对统一的要求,因此建立健全一整套完备的文物藏品档案管理制度,不仅是指导文物藏品档案管理工作的基础和标准,也是对文物藏品档案科学管理的必然举措。(3)文物藏品档案人员过少、身兼数职。为文物藏品建档是文物藏品保管工作的重要环节和法定程序。然而,长期受“重藏轻用”思想、体制缺陷、客观条件、档案意识缺乏等原因的影响,一方面,许多基层文物藏品档案保管单位的领导缺乏为文物藏品建档意识,不重视文物藏品建档工作,文物藏品建档不及时,导致许多单位的文物藏品建档工作发展缓慢甚至停滞不前,文物藏品档案质量难以提升。另一方面,基层文物藏品档案保管单位机构小,人员少,可能只有两三个人,并且任务量繁重,在一定程度上延误了文物藏品建档的进程。(4)文物藏品档案管理工作的资金投入欠缺。博物馆等文博单位作为不以营利为目的、接受国家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长期以来,人们受非营利观念的影响以及没有正确认识到文物藏品档案的重要性,导致对文物藏品档案的保管单位的资金投入严重不足,无法适应文物藏品档案管理的需要。极大地限制了文物藏品档案信息的有效开发和利用,不符合档案的发展趋势。[3]1-21文物藏品档案的传统管理出现了许多不足,导致文物藏品档案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因此,根据文物藏品档案传统管理出现的问题和现状,结合现代科学技术,为今后文物藏品档案管理工作提供理论指导依据。[4]24-31

二、文物藏品档案数字化管理的条件

对文物藏品档案进行数字化管理,符合档案现代化发展的趋势。而且,我国在实现文物藏品档案数字化管理方面已基本具备成熟的条件。主要表现在:[5]1.设备和技术支持。我国档案保管部门都基本配备计算机、扫描机、打印机、数码照相机等等。计算机技术、扫描技术、数字摄影(录音、录像)技术、数据库技术、存储技术等高新技术,纸质档案转换成电子档案技术也已成熟。计算机技术的支持对文博事业的快速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充分发挥计算机技术对文物藏品档案的管理作用,对文物藏品档案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2.文物藏品档案管理人员素质的改善。档案专业以及其他相关专业为适应时代的要求,为档案保管部门培养了一批批具备专业信息技术和高超的业务水准的档案管理人员,对计算机设备基本能熟练操作,熟练掌握现代办公技能。尤其是管理文物藏品档案的档案工作人员,不仅要具备前者,还要对文物藏品进入深入研究,有一定的专业知识。领导也越来越重视文物藏品档案的数字化管理,不断加大对文物藏品档案数字化管理工作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保障文物藏品档案管理工作有秩序的开展。3.文物藏品档案相关法律法规的颁布执行。2002年,我国制定了《全国档案信息化建设实施纲要》。在纲要中提出档案工作要以建设专业网络为根本,全面建设和丰富档案信息资源,提高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率,加快传统档案资源向数字化、标准化、网络化迈进的步伐。因此,成熟的管理条件是文物藏品档案实现数字化管理的基础,只有拥有成熟的管理条件,对文物藏品档案进行数字化管理工作才能有序不紊的进行,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6]154综上所述,实现文物藏品档案数字化管理,涉及文物藏品档案建设的各个方面,因此,建立文物藏品档案数字化管理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作为文物藏品档案管理人员要不断加快建设文物藏品档案数字化管理的进程,加快实现文物藏品档案数字化管理的进程。

三、文物藏品档案数字化管理体系的构建

传统的文物藏品档案已经不能满足现代档案管理的需要了,对文物藏品档案进行数字化管理是适应档案发展的必然要求。但是在对文物藏品档案进行数字化管理的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问题,本文通过针对文物藏品档案数字化管理出现的问题提出了具体的解决的措施。主要包括5个方面:1.建立专门的文物藏品档案管理机构。文物藏品档案是属于整个社会和全体公民的珍贵的信息资源,但是在我国却没有一个统一管理文物藏品档案的机构,这就使得文物藏品档案的管理更加分散、杂乱无章。因此,需要建立一个专门的文物藏品档案管理机构进行直接管理,如文物藏品档案管理局,文物藏品档案专门管理机构的建立,明确了文物藏品档案管理的主体,对文物藏品档案管理的责任也更加直接,领导层的管理意识也会变得更强,管理人员的职业能力也会也会越来越高,更加容易摆脱各单位管理的不足和短视,国家也会加大对资金的投入力度,也会使文物藏品档案的开发和利用更加明确,国际间合作与交流更加方便、有效。2.健全文物藏品档案数字化管理的制度。在对文物藏品档案进行数字化管理的过程中,要建立健全一套完整的数字化管理体系。建立健全文物藏品档案数字化管理的理论管理体系,有利于提高文物藏品档案数字化管理的标准化。同时,要想文物藏品档案信息实现最大范围的共享,也需要建立统一的标准化的理论管理体系。[7]533.确立文物藏品档案数字化安全管理防范系统。规范操作、病毒防范等基本的安全意识应加强,安全规章制度应提前制定,安全意识培养、病毒预防与病毒查杀的方法与技巧等需要对每位文物藏品档案管理人员进行培训,以保障网络环境中各项操作的安全。也可以在原有的文物藏品档案数字化管理系统中嵌入保护安全信息系统,能够更好地反映安全的情况,符合实际需要。或者文物藏品档案工作人员为了防止信息丢失等情况的发生,可以使用一台或者多台服务器进行处理。扫描文物藏品原始数据方面,应该实行高速集中扫描,进行保存时,要统一文本格式。从数据备份角度来看,要进行双重备份,而且还要定期备份,双重备份包括磁盘备份和电子备份。也可以通过设置权限、防火墙等安全防控手段来加强文物藏品档案在数字化管理方面的安全性。4.完善文物藏品档案信息资源数据库。建立文物藏品档案信息数据库主要包括检索性和文件性数据库两种,检索性数据库主要是对文物藏品档案的开放范围、开放的目录等进行介绍,以及提供检索途径。文件性数据库主要是达到齐全完整地录入文物藏品档案的原始数据的目的,而且还要开发有关文物藏品档案进行数字化管理的软件系统。文物藏品档案信息资料库的建立,实现了信息的海量存储,文物藏品档案的利用者只需要通过网络就可以查阅所需要的有关文物藏品档案的信息,极大地方便文物藏品档案的利用者,文物藏品档案数字化管理的核心部分是建立文物藏品档案信息数据库。同时,推动和加快了文物藏品档案数字化管理的进程。[8]1395.建立业务能力强的专业队伍。主要通过以下四种途径来加强档案人员的管理水平。在学校档案教育方面,学校不但要注重对档案基础知识的教育,而且,还要将计算机技术、扫描技术、数字摄影(录音、录像)技术等都纳入到档案教育课程中,培养出符合档案现代化发展要求的全面型管理人才;要注重选拔人才,并对在岗文物藏品档案管理人员进行定期考核,以及进行培训和再教育;利用IT行业的信息化人才资源,聘请专家、顾问提供技术支持和咨询培训,要求掌握并且熟练应用到文物藏品档案数字化管理的过程中,更新文物藏品档案业务基础知识;引进急需的信息技术和数字化管理应用的专业人才。关注和重视文物藏品档案工作者的切身利益。长期以来,我国的文物藏品档案工作者社会地位不高、待遇低是造成文物藏品档案工作效率不高、员工积极性弱、人才引进困难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关注和重视档案工作者的切身利益,提高其社会地位和薪酬待遇,应引起档案行政管理人员和各界人士的高度重视。[9]135因此,文物藏品档案人员的基本素质、业务能力、技术知识和操作能力,可以提高文物藏品数字化管理的效率,也加快了文物藏品档案数字化管理的脚步。

四、文物藏品档案数字化管理中应注意的问题

文物藏品档案数字化管理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一帆风顺。实现文物藏品档案数字化管理过程中可能产生会遇到许多困难,产生许多问题,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1.文物藏品档案工作者的档案信息安全意识。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对文物藏品档案实行数字化管理,相伴而来的是文物藏品档案的信息安全问题。例如在对文物藏品档案进行数字化管理的过程中,由于档案管理软件开发时间比较晚,其自身可能存在着不完善的问题。而且大多档案工作人员对档案软件的操作不熟练,对信息类的档案保密程度不重视,以至于在调档时经常会发生文物藏品档案信息泄露,以及在网络的传输过程中,一些不法分子会利用漏洞盗取档案信息等情况。再者,由于档案工作者大多不具备专业的信息技术,而且也不具备高级防护系统,会导致被黑客入侵或者遭受网络病毒侵害等现象。因此,对信息安全问题重视不够,安全管理制度不健全、管理水平落后,以及领导对文物藏品档案数字化管理的不重视,都导致文物藏品档案数字化管理难以进行。2.文物藏品档案人员数字化管理能力的提升。传统文物藏品档案管理模式及其封闭式运转体系造成了文物藏品档案内部人员在信息技术方面的技能有所欠缺。文物藏品档案数字化管理,对档案工作人员也有很高的要求,要求掌握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数字化技术知识、网络技术知识、现代管理技术知识等。而由于现阶段许多档案工作者年龄过大,习惯于传统的管理方式,管理理念老旧,对信息技术的接受程度低,因此难以满足文物藏品档案数字化管理的要求,制约了文物藏品档案数字化管理的进程。3.文物藏品档案信息化网络平台和共享机制问题。文物藏品档案数字化管理过程中,没有建立一套完整的信息化网络平台,运作过程中,也没有统一的数据库系统和信息共享机制作为指导标准。部门之间、系统之间各自为政、业务不衔接,文物藏品档案信息难以共享。4.“双套制”管理文物藏品档案的资源浪费问题。文物藏品档案的保管单位,在对文物藏品进行数字化保存的同时,也对文物藏品档案的纸质版进行保存,导致了相同内容、两种文件进行双层保存。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阻碍文物藏品档案数字化管理的发展进程。[10]69

五、结论

文物藏品档案是博物馆、文管所等文物藏品档案保管单位进行文物藏品研究的重要基础。因此,对文物藏品档案的管理显得至关重要。信息化时代,文物藏品档案的传统管理方法已经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问题,已经不能完全满足社会利用文物藏品档案的需要了。因此,通过对文物藏品档案的传统管理现状进行探索,分析和总结文物藏品档案管理的不足,从而提出文物藏品档案数字化管理的想法。大多数研究文物藏品档案,主要是从文物藏品档案传统管理的现状入手,提出针对文物藏品档案传统管理的措施。主要是从文物藏品档案的数字化管理的目标、意义等方面入手,提出文物藏品档案数字化管理的措施,为之前的研究的不足做了必要的补充。

参考文献

[1]吕惠敏.试论如何做好文物档案管理[J].决策探索,2013(24):71.

[2]董琳琳.文物藏品档案管理现状对策研究[J].科技创业家,2014(4):256.

[3]蔡燕文.物藏品档案管理现状及对策研究[D].江苏:苏州大学,2011:1-21.

[4]薛四新.现代档案管理基础[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24-31.

[5]周耀林.可移动文化遗产保护策略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05.

[6]张音.浅谈档案数字化管理的优势与弊端[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4):154.

[7]李玮.对档案数字化管理的几点认识[J].黑龙江档案,2012(6):53.

[8]苏甦.档案数字化管理发展趋势分析[J].数字化用户,2013(25):139.

[9]朱远征.浅谈房产档案数字化管理[J].兰台世界,2010(21):135.

文物档案管理范文第6篇

关键词:文物档案 信息化管理 作用

中图分类号:G27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7)05-0023-01

文物档案相当于是我国古文物的身份证和名片,通过查阅相关的文物档案,可以快速地了解对应文物的发展、流传、各方面特征等等情况。文物档案一方面为文物保护做出了一定的保护贡献,另一方面为文物保护工作奠定了基础。文物档案的发展,是增进人们对古文化认识和理解的重要渠道。实现信息化管理文物档案,也是现如今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文物档案主要管理的内容分析

文物档案中记录的信息主要与文物的发展、形成、后期的一些影响等等。对于研究我国的历史文化具有关键性的意义。文物档案记载的内容比较丰富,并且其自身的价值较高,在管理的时候不同于一般的档案管理,必须选择专门的工作人员进行管理,并建立相适应的管理制度,确保文物档案的安全。以下就主要分析文物档案中需要管理的具体内容。

1.文物相关的历史资料

我国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不同的名族、不同的时期,留存下来的文物种类多种多样,具有极高的历史研究价值。很多的文物由于极为稀有,因为在保存的时候也需要特别注意。其中也包括对文物来源、流传经过的原始记录和后期的一些采访记录,这些都储存在文物档案中。还有一些对古文物进行的发掘报告、采集记录、遗留的铭记等等,一些遗留下来的书法家的小传、一些特殊工艺的制作记录等等,对于后期具有一定的影响。在后期被人们发现之后,都尽可能的将其完整的保存了下来。

2.文物的鉴定资料

文物的判定有一定的资格标准。对于发现的古迹是不是文物,不是某个人说了算,而是需要通过国家相关的单位,使用先进的鉴定方法、鉴定一起对文化藏品进行检测之后做出的判定,检测之后的检测报告、分析报告判定其属于文物的范畴时,相关的专家需要对文物的作者、时间、以及真伪做出相应的鉴定记录,并将其保存在文物的档案中。在后期追根溯源进行进一步地探究时,也省略了很多的探究时间。

3.文物藏品保管的具体资料分析

文物藏品在进行保管的过程中,可能会有一些借阅、复制的行为,按照基本的流程进行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但是整个借阅记录、复制的行为是需要记录在文物档案中,注明一下具体的时间。对文物藏品采取保护措施时,如灭菌、除锈、消毒、防虫等过程中所使用的药物、方法、效果等情况的记录。有些时候发现文物自身存在一些缺陷,需要及时的采取一些修复措施的情况,需要将修复使用的时间、原料、工艺流程全部记录进去,作为后期参考的标准。

4.文物的特征记录

不同时期的不同种类的文物特征各不相同。为了更好地方便后期人们的研究,需要对不同的文物进行一些内容的标注。包括文物的时代、产地、色泽、质地、数量、完残情况、重量、尺寸、特征描述、用途等方面的文字记述,以及有关文物的拓片、照片、纹饰、器物绘图等方面的影像资料。

二、传统文物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我国的档案管理早期都是使用人工方式进行管理。人工方式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问题,也对文物档案的管理产生了一些影响。

1.文物档案管理工作量大、程序多

正如本文第一小节介绍的内容,文物档案中包含的内容比较多,在进行文物档案管理的时候,必须将每种文物档案的各类相关资料分类清楚,并且做到有序排列,同时还要保证方便后期人们的查阅。这一要求对人工操作的档案管理提出了一定的需求。例如在建立文物总登记簿时,要求经手人员字迹工整、清晰,比如有订正时,用墨水笔划双线,由经办人员在订正处盖章等程序。这种类似的细节处理在文物档案的管理中非常多,因而对管理人员的工作要求比较严格。但是文物档案的管理涉及到多个不同的环节,因而可能会有不同的人员进行负责,在每个不同人员之间的交接,很容易出现问题,导致某个环节的档案内容出现疏漏,影响到了档案的完整性。而且文物档案经多人填写,其不同的字迹、书写习惯和填写详略不一,也会对文物的研究带来很多不便。

2.文物档案管理疏漏,文物数量与种类庞大

文物经常会出现提取出库的情况。按照正常的流程,有些文物档案需要提取出来给某个单位研究时,该档案空出来的位置不应以其他文物填补,而应保留其空位,待文物回库时归回原位,否则就难以保证文物的秩序,造成排架错乱,以至丢失时也不容易及时发现。人们会定期对文物的排放进行检查,如果按照某种文物对应一个管理空位,一旦出现空位,管理人员应该第一时间去了解该文物档案的去向。随着对文物研究的不断深入,探究出来的文物种类也会越来越多,需要管理的档案内容太也会逐步增加。必须制定合理的管理方法,才能进一步提高文物档案的管理效率。减少管理中出现文物档案丢失的情况。

三、文物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应用分析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化的时代,人们的生活与计算机早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面对日益丰富的文物档案资料,必须实现信息化的管理方法,逐步提高整体的管理水平。

1.建立相对应的文物档案管理的数据库

数据库中蕴含的信息丰富多彩。人们可以在数据库中通过检索相应的关键词,快速的获取需要的信息。数据库可以加快人们查阅信息的速度,也为人们的信息查找提供了便利。档案工作者按照文物档案的类别将其录入到计算机中,再将生成的新档案添加到数据库中,整理工作便基本完成,与传统的文物档案整理相比,计算机数据库的应用使整理工作变得非常简单。当然,在利用数据库检索资料之前,必须建立与文物档案相适应的数据库。数据库建立主要需要考虑两个方面的问题。①文物档案的整理分类。对需要保存的文物档案进行一个整体分类。对于分类的标准的确定,需要咨询相关的专家,按照既定的学科规律,从而确定分类的标准。②档案资料的录入。在明确档案的分类标准之后,准确录入档案的相关信息对于档案的保存和查找非常重要。录入资料时根据档案的内容选择对应的录入方式,包括声音、图片、视频等等可以借助专门的设备进行录入。确保录入数据的完整性。

2.建立档案资料对应的检索系统

数据库的建立是为后期的检索进行服务的。对文物档案进行检索和查询时,通常会输入一些关键词,例如文物名称、出土时间、年代、特征等词语,此时系统中会对应出现和关键词相关的文物档案。文物档案资料的检索系统可以快速的查询相关的文物信息,为文物档案的查阅者提供了巨大的便利。在计算机中看到的档案资料基本都是扫描之后的信息,但前提是扫描之后的信息和原文物档案的信息完全一致。早期纸质 的文物档案,由于时间的影响,容易导致纸质档案的受潮、破损,甚至出现被腐蚀的情况。使用计算机扫描之后的信息作为文物保存的载体,大大降低了因为外在因素导致文物消失的风险。

3.实现文物档案资料的信息共享

信息化的时代信息都是共享的,每个人都可以分享到最新的消息。早期由于传统文物档案保存的限制,对文物的查阅、借阅的要求都比较高,而且整体的流程比较复杂。因而文物档案信息的传播比较慢,很多人对文物档案的记载内容并不了解,甚至不曾听说。信息化的管理要突破这一局限。首先,相关部门应当建立并完善文物档案网络查询功能,以档案开放的明文规定为依据,并以现有的档案信息资源库为基础,构建起一个完善的档案信息平台,定期对特定人群以及社会公众开放,借此来实现文物档信息资源共享,最大程度地现文物档案的家长。与此同时,为了更好地推进信息化时代的档案管理工作的开展,还应当对文物档案管理部门的职能进行强化,并加大后续监督管理力度,推进文物档案管理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以更好地面貌服务于广大民众。

结语

综上所述,文物档案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大大提高了文物档案的查询效率,方便了人们的查阅,丰富了保存的档案种类,同时也提高了档案保存的完整性,适应了信息化时代档案管理的基本需求,进一步推动了我国文物档案的管理。

参考文献

[1]王亮亮.文物库房管理及数字化建设[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2(03)

[2]郑力鹏,黄文铮.文物建筑保护工程的档案管理工作[J].兰台世界,2008,(01).

[3]王亮亮.文物库房管理及数字化建设[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2,(03)

[4]刘欣鑫.浅谈文物档案管理及计算机在文物档案管理中的应用[J].北方文物.2012(01)

文物档案管理范文第7篇

[关键词]地方文物藏品 档案管理 意义 优化对策

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经济实力和文化实力不断增强,推动了地方文物藏品档案管理工作的前进。地方文物藏品档案管理主要是指对文物藏品和文物藏品信息的管理。在实际工作中,虽然地方文物藏品档案管理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例如,硬件条件落后、资金和人才的缺乏、制度的不完善、信息化不足等相关方面。针对这些问题,本文也提出了相关优化对策,来改善地方文物藏品档案管理的现状,提升其管理水平。

一、地方文物藏品档案管理概述

(一) 做好地方文物藏品档案管理的必要性

地方文物藏品的价值主要体现在物和档案两方面,因此,不仅要对地方文物藏品进行严格的、规范的管理,而且也要对文物藏品档案管理工作加以重视。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1)文物藏品自被研究、征集到进入博物馆收藏,确定了其研究、展览等价值,这一系列形成的真实文字记录,体现了文物藏品的内涵和价值,形成了文物藏品档案。

(2)文物藏品不仅是具有价值的文物,而且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特征,反映了记录历史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3)为了规范文物藏品的管理,法律明确规定相关单位必须要设立文物藏品档案,形成严格的档案管理制度,做好文物藏品的保护管理工作。

(二)地方文物藏品档案管理的内容

随着社会变迁,经济发展,根据文物藏品管理发展的实际需要,对文物藏品档案管理做了以下分类:

1、文物藏品的原始信息

指文物藏品的原始记录,以及经过一系列过程而形成的接收、调拨、提取、注销等信息的单据。

2、文物藏品的特点信息

指记录文物藏品的大小、尺寸、结构、质地的文字材料和照片等信息的相关材料。

3、文物藏品的研究信息

根据对文物藏品的研究,而形成的专著、论文等记录材料信息。

4、文物藏品的鉴定信息

专家、学者等专业人士对文物藏品进行鉴定后,而形成的意见、评语等内容信息。

5、文物藏品的保护和使用信息

首先是对文物藏品进行保护的所有行为,以及用于绘画、摄影、展出等活动的所有功能,从而形成的一系列记录信息。

(三)地方文物藏品档案管理的环节

文物藏品档案管理的流程主要包括信息的收集、整理、保存、使用等一系列过程,涉及面广、任务重、耗时长,因此对档案管理人员提出了高标准、高要求。为了将地方文物藏品档案管理做好,需要注意以下环节:

(1)要形成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2)将藏品档案管理落实到人;

(3)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通过这几个环节,积极发挥地方文物藏品管理工作最大作用。

二、地方文物藏品档案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地方文物藏品档案管理欠缺先进的硬件条件

先进的硬件条件是文物藏品档案管理的前提条件,但是当前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导致了地方文物藏品档案管理缺少先进的硬件条件。具体表现在:

1、缺少专业的存储管理场所

当前在文物藏品档案管理过程中,存在存储管理场所面积小、环境差等问题,未能满足管理的要求;

2、管理的设备陈旧。

文物藏品档案管理的存储条件受到防虫、防潮、防震等硬件设备的局限,未能很好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由于空气质量下降,空气中所含的有害物质增多,也加剧了文物藏品档案管理的难度。

(二)地方文物藏品档案管理的资金短缺

当前对地方文物藏品档案管理的主要机构是地方博物馆,对文物藏品档案管理的资金较为短缺,成为这方面发展的又一阻碍。

(三)文物藏品档案管理人员的意识水平较低

首先,在对文物藏品档案管理的过程中,个别管理人员意识淡薄,认识不到文物档案管理的重要性,对文物藏品档案的管理工作较为漠视,只进行常规性工作,没有发挥应尽的义务和职责。

(四)文物藏品档案管理的科学有效性不足

当前,在档案管理过程中,有的单位未能将文物藏品清晰登记,登记上架也较为混乱,存档的内容也不齐全。同时,缺少具有专业素质的人才来操作,使藏品未能保存完整,发挥不了其应有的作用。

(五)文物藏品档案管理的技术手段落后

在文物藏品档案管理过程中,管理技术手段落后的原因,主要表现有以下两点:

(1)缺乏专业的人才。受到基础工作条件、待遇等各方面条件的限制,使从事这方面专业工作的人员减少,流动性大;

(2)在时间不断前进的条件下,文物藏品受到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的破坏加大,而且地方管理的技术水平落后,只能够进行简单的检查和纠正,未能及时对专业问题进行顺利解决。

(六)地方文物藏品档案管理未能形成有效的信息化

文物藏品档案管理工作的过程十分繁琐,且工作量巨大。因此,为了提高工作效率,保证文物藏品档案管理的质量,有必要利用专业有效的信息化工具,来更好地发挥档案管理的作用。例如,在电脑中录入相关文物信息,可以方便的查询文物藏品的相关资料,提取相关信息。通过加大专业的信息化管理,不仅降低了人力物力财力,而且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

三、地方文物藏品档案管理优化对策

(一)优化硬件条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地方文物藏品档案管理优化硬件条件的具体内容包括:设立专门的库房,保证库房地址位置合适、结构合理、设施完善等外在条件,并由专人负责管理维护库房的安全性、坚固性等;加大对设施建设的投入,例如增加相关空调设备,保证空气湿度的合理控制对相关照明设备也需要加强控制。

(二)拓展资金来源,缓解资金压力

(1)成立文物藏品档案管理的专项资金,积极投入到专业人才对于地方文物藏品档案管理的贡献;

(2)加大地方的财政预算,增加地方对于文物藏品档案管理的投入,保证文物藏品的正常管理;

(3)加大各方面力量对于地方文物藏品档案管理工作,争取各个方面的支持;

(三)明确责任意识,提升管理水平

(1)要提高文物藏品档案管理相关人员的责任意识,将文物藏品档案管理责任进一步明确、分解,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承担起文物藏品档案管理的重任;

(2)转变传统的观念,借助文物藏品自身价值,积极走出去,真正发挥其社会价值;

(3)加强文物藏品档案管理的监督机制,确保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4)加大文物藏品档案管理队伍的建设,鼓励自我约束,形成一支真正热爱文物藏品档案管理的队伍。

(四)强化人力保证,推进管理发展

在科技技术水平不断发展的前提下,文物藏品档案管理工作也需要与时俱进。通过各种有效手段,来实现文物藏品档案的科学管理。具体来说,有以下几方面:第一方面是积极培养具有专业素质的文物藏品档案管理人才。通过对现有人员培训,来端正其工作态度,提高工作水平;第二方面是提高现有人员的工资待遇、工作环境等方面,通过这些措施,保证当前人员的稳定性;第三方面是积极引进外部专业技术人才。

(五)完善规章制度,确保科学管理

(1)针对文物藏品档案管理,要制定一套完整的、有序的管理程序,保证每一步骤能够顺利实施;

(2)健全规章制度,保证有条不紊的开展物藏品档案管理;

(3)要强化全员的法律意识,在各项法律法规指导下,熟练运用专业知识来解决问题;

(4)借鉴外来的先进管理理论,推动文物藏品档案管理能够更加的标准、有效。

(六)强化信息化管理,提高工作效率

文物藏品档案管理的信息化是指,借用计算机、摄像机等多媒体设备,将文物藏品档案的文字材料、音频材料、视频材料等方面存储、备份,确保文物藏品档案查阅的效率性、资料真实性、储存的永久性。同时,利用科学技术构建文物藏品档案管理信息系统,借助信息系统来整理相关原始数据,查阅相关信息。

结语

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物质文化生活得到满足的阶段,人们将对文物藏品档案管理的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同时将进一步深化文物藏品档案管理的标准化和规范化,以此实现文物藏品的价值,推动社会文化的不断前进,促进社会的和谐与发展。

参考文献:

[1]蔡燕.文物藏品档案管理现状及对策研究[J].苏州大学学报,2011,04:111-112;

[2]王艺宏.浅析博物馆文物藏品档案的管理[J].兰台世界,2013,03:79-80;

文物档案管理范文第8篇

关键词:文物保护工程 档案管理

1.文物保护工程档案管理的现状

1.1文物保护工程档案不同于现代建设工程档案,工程实施的目的是保护历史遗产,保护原有历史痕迹使其延年益寿,因此文物管理部门对工程设计方案的报批与审批程序、工程招标程序、施工验收合格标准、竣工专家验收程序等主要内容都与现代建设工程都有较大不同,在这期间形成的档案很难和建设工程档案达到统一。

1.2文物工程施工过程中档案资料形成及收集问题

由于施工单位对文物保护工程资料管理重视不够,施工期间有关单位只重视实体的施工过程,就忽略了资料的收集与整理。修复过程的重要历史信息收集不够及时,而造成在过程中该收集的资料没有收集到,给工程留下遗憾。还有的在整个施工过程中没有文物方面的档案专业人员,使文物工程档案完全按现代建设工程档案进行管理。

2.文物保护工程档案的重要性

建立完备、规范和统一的文物保护工程档案,是文物保护工程的工作内容之一,也是文物管理部门和建设管理部门的共同要求,文物保护工程产生于文物保护工程的全过程,需要本着“对历史负责,为后人着想”的态度,将修缮项目的过程真实地记录并保存下来,为日后查考及其文物保护利用工作,提供翔实可靠的记录。文物管理部门对工程设计方案的报批与审批程序、工程招标程序、施工验收合格标准、竣工专家验收程序等主要内容都与现代建设工程有较大不同,这使得文物保护工程与现代建筑工程或一般的房屋维修工程有着本质的差别。因此,文物保护工程档案在内容、收集整理和归档管理等方面都有特殊性。

3.文物保护工程档案的归档内容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和《文物保护工程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结合工程实践经验,归纳出文物保护工程档案的主要内容为:立项申报文件、勘察设计文件、施工技术设计文件、施工技术文件和竣工资料5个方面。

3.1立项申报资料。包括业主单位及上级主管部门名称、拟立项名称和地点、文物保护单位级别和时代、保护范围与建设控制地带、公布与执行情况、保护工程必要性与实施可行性的技术文件、录像或照片等形象资料,经费估算与来源、工作计划、拟聘请勘察设计单位的名称及资信情况,以及上级主管部门批复的文件等。

3.2勘察设计文件。包括反映文物建筑历史状况,固有特征和损害情况的勘察报告、实测图、照片;保护方案、设计图及相关技术文件;工程设计概算、材料试验报告书、环境污染情况报告书、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资料及勘探报告。

3.3施工设计文件。包括施工设计图、设计说明书、施工图预算、相关材料试验报告及检测鉴定结果。

3.4施工技术文件。包括施工方案、施工人员进场前接受文物保护相关知识培训的记录、施工记录和施工统计文件、施工过程中收集的有关文物资料、质量自检报告、隐蔽工程办法验收记录。

3.5竣工资料。包括工程总结报告、竣工报告、竣工图纸、财务决算书。按照《文物保护工程管理办法》的规定,重要工程应当在验收后三年内发表技术报告,因此,在文物建设修缮过程中还应注意收集技术报告,编写相关档案资料。

4.文物保护工程档案管理的建议

文物保护工程档案的建立与管理,是一项具有长远意义的基础性工作,必须紧密联系实际,合理有效地管理好文物保护工程档案,充分发挥工程档案应有的作用,为文物建筑的保护、利用和管理服务。根据本人多年来的实践,建议从以下方面加强对文物保护工程档案的管理。

4.1完善管理制度建设。首先建立文物保护工程档案验收制度。基层文物管理部门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及其实施细则编制文物保护工程档案验收管理制度,使该行业档案验收程序化、制度化,从制度上确保文物保护工程档案管理质量。其次建立文物工程档案移交制度。文物管理部门应制定文物修复工程档案移交管理制度,规定业主单位组织施工、监理、设计等单位对工程档案进行验收移交管理,规定业主单位留存档案资料内容、套数、时间;规定移交手续办理程序;规定移交有关各方责任;规定当地文物管理部门接受的资料内容、套数、时间以及质量要求等内容。

4.2做好相关的协调工作。文物保护工程涉及建设单位、文物和建设部门以及考古、规划、设计、施工、监理等多个部门或单位,仅靠一个部门或单位来完成文物保护工程的建档工作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各相关部门和参与单位的支持和配合,这就需要做好各相关部门和单位的协调工作。

4.3提高人员综合素质。档案工作者在收集、整理、鉴定、提供利用等过程中是通过文字及语言与人进行沟通的,要使利用者明白想表达的意思,就应掌握相当的文史知识、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及一定的写作水平,既要熟悉档案工作的相关法律法规和工作技能,又要了解文物保护工程的相关技术和文物知识,这些都要求管理人员应具有较强的事业责任心和较高的专业管理技能水平。要做到档案的科学管理和有效利用,因而也要求文物管理部门应长远规划,建立培训制度,对从业人员进行文物专业知识和档案管理知识培训,同时还应保持档案人员的相对稳定,不断提高文物保护工程档案管理水平。

综上所述,各地文管所要重视文物档案工作。在管好文物、用好文物、完善档案、提高文物档案质量上下好功夫、下足功夫,把文物档案的建立与完善作为一项经常性业务开展,使文物档案在文物研究、陈列展览、社会宣传等方面的作用得以有效发挥。努力做好文物档案的管理工作,不仅是文博事业发展的需要,也是我国文博事业与国际接轨、全世界文化共享的需要。

参考文献:

[1]中国建设监理协会编写组.建设工程信息管理[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文物档案管理范文第9篇

1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于2006年9月14日在中国艺术研究院挂牌成立,全国各省市也纷纷根据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情况,建立了相应的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作为政府部门成立的专门机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承担着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相关的具体工作,如组织实施和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认定、申报工作等。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形成机构和个人有着密切的联系,在遗产普查过程中能够收集大量有价值的档案资料,因而,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收集和管理方面具有一定的资源优势,这一优势,使其必然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管理的重要主体之一。

2 全国各级档案机构。《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规定,“文化主管部门应当全面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关情况,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及相关数据库”。近几年来,全国各地很多档案部门根据自身所在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状况,建立了相应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档案,并将其应用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中。档案机构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保存与管理方面具有管理技术和管理人才等方面的优势,其规范的管理制度和丰富的档案管理经验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管理有了全方位的保障。例如,江西艺术档案馆收集了大量江西特色艺术档案,同时,为了配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该馆利用档案馆藏,整理出了大量“弋阳腔”、“青阳腔”等古老剧种和剧目原始文字、音像资料等。

3 博物馆、艺术馆等公共文化机构。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载体既有档案的性质也具有文物的属性。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管理实践中,一些实物档案(也称为“文物”)实际上是保存在博物馆或艺术馆中的。从一定意义上说,这些博物馆、艺术馆等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管理主体。博物馆在文物修复方面有独特的优势,很多受损严重的珍贵非物质文化遗产载体可以得到很好的修复和保存;艺术馆则肩负着搜集、整理民间艺术遗产以及进行艺术创作的职责,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搜集、整理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杨家埠木版年画国家级传承人杨洛书先生曾向国家博物馆捐献的50余块明清年画画版,不但是反映杨家埠年画发展史的珍贵实物档案,也是重要的历史文物。

4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活的载体,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过程中始终处于核心地位。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都来源于传承人的口头叙述或文字记载,传承人本人因传承技艺的需要也保存着大量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资料和实物。传承人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管理的主体有一定的必然性。一方面,传承人承担着传承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任,丰富的档案资料有助于传承人各种传承活动的进行;另一方面,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涉及了知识产权问题,比如,传统音乐的曲谱、传统美食的烹饪方法等,传承人保管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有助于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只有传承人的合法权益得到了切实的保障,他们才会更加积极地投入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创新工作中去。

文物档案管理范文第10篇

一、“实物档案”的讨论

档案的定义,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中是这样表述的:“本法所称的档案。是指过去和现在的国家机构、社会组织以及个人从事政治、军事、经济、科学、技术、文化、宗教等活动直接形成的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而文物,按《文物保护法》第二条规定,受国家保护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文物包括: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具有重要意义的建筑物、遗址、纪念物;历史上各时代的珍贵艺术品、工艺美术品;反映各时代社会制度、生产、生活的代表性实物;重要的革命文献资料,具有科学、历史、艺术价值的手稿。古旧图书资料等。由以上可以看出,档案与文物是两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概念。

“实物档案”的讨论,涉及如何认识和对待现有的档案概念。什么是档案?有人认为档案是信息载体,由于实物本身作为信息的载体存在,可以成为档案。他们不同意档案是信息记录,是实物的转化形态。他们还认为,档案具有凭证参考作用,因此具有相同作用的实物可归于档案范畴。笔者认为,这是分歧的根本所在。有人提出,“实物档案”的出现,是对档案“传统观念”的冲击,它表明目前人们对档案的认识尚不成熟,要经历一个发展过程,由此怀疑现有档案概念的合理性,并要以一个新的概念取而代之。那么现有档案概念是否具有合理性。是否需要修改或舍弃?笔者认为现有的档案概念是多年来理论研究的成果,并得到档案法的确认。它对档案本质属性、构成要素及范围界定等方面的表述,理论上立得住,实践上可行,基本方面是正确的,还应继续延用。

“实物档案”的讨论。涉及实物是否属于档案家族的新成员。有人认为,“实物档案”是档案家族中很有发展前途的一个类别,至少它是档案,这是确定无疑的。肯定某个事物,莫过于给它一个确切的表述。据我们看到的材料,是有人对“实物档案”做过表述。如具有保管价值的直观物件之类,但都是含混不清。而要做到明确、令人信服是难以办到的。这正如上述,因为它的内涵无法正确揭示,它的外延也无法准确界定。由此可以说。没有明确范围和界限的概念和事物是立不住的。这样不能不使人怀疑,所要肯定的事物是否存在。再有,作为信息之一的档案具有可以广泛交流的特性。但“实物档案致命的弱点是不便于交流。它虽然可以世代相传或转让,但基本上是单线的延伸,而不能像文献资料那样可以摆脱时空限制,实现多方位传播。”那么它靠什么进行交流呢,“必须转化为照片、录像或文字描述等材料”,“必须配有一定的说明和解说词”。这些看法恰好说明“实物档案”仍然是实物,而不是档案,因为它不具有档案可以广泛交流的特性。因为档案是凭借记录在不同载体上的内容和形式特征,起到凭证参考作用和进行交流传播的,它不用靠附加的因素。与之相反,需要人们加以说明、考证、研究,才能起到依据、凭证作用的,正是文物或纪念品。而其转化形式如照片、文字描述材料、说明等才是档案。

“实物档案”的讨论,涉及如何发展档案概念的问题。笔者赞成“当实践发展了,概念也应该发展。否则它将失去指导实践的作用,甚至会阻碍实践”的观点。当我们对实际问题进行研究时,可以根据工作发展,不固守于概念的框架,大胆提出新的见解,形成新的概念。但这里的关键是沿着什么样的思路和方向。笔者认为。档案概念必须是科学的、合理的、可行的,即在理论上合乎档案发展规律和特点,在实践上准确适当,界限明确,易于操作。例如声像档案,作为一种新的门类,以其声像原始记录方式丰富了档案的内涵。又以其照片、影片、录音带和录像带等形态扩大了档案的外延,因而得到确认,成为共识。相反,“实物档案”是如何发展的呢,它在内涵揭示上混淆了实物的自身和它的转化记录形态的界限,没有充实新的内容。在外延扩展上,也混淆了作为文献形式存在的档案。与作为实体存在的文物、纪念物的不同,含混不清。因此。严格说来,它没有前进一步,不是发展而是混淆了概念。

“实物档案”的讨论,涉及对其实践后果的评价问题。如果承认“实物档案”存在,应当提倡收藏和管理,那么实行起来会出现什么情景呢?笔者认为,会偏离档案工作的正常运行轨道,至少有两方面值得重视。

第一,档案概念包容了“有保管价值的实物”,就使档案管理的范围扩大了。长此下去。很难想像不会去管理诸如飞机、汽车、机床、楼房……等实物。它们若都是档案,也就湮没了真正的档案。什么都是档案,遍地皆是,处处都有,也就没有必要把档案单列出来,形成档案管理体系。如此这般,不是发展档案工作,而只能导致档案工作的消亡和解体。

第二,倡导管理“实物档案”,把属于文物、纪念品的实物都扩充到我们的门下,扩大职权,实行起来,岂不是档案馆与博物馆、纪念馆的合一吗?混淆职能分工只能引起混乱,遭到反对。我们国家有档案系统,也有文物系统。两个系统在职责、任务上是有明确分工的。我们档案部门的职责是管理档案,我们再有能力也不能以管理文物、纪念品为己任。

有人会提出,既然现在的某些实物就是将来的文物,那么积累保护某些实物的重任为什么不能由文物工作者承担呢?当然这也是可以的。但是应该看到,档案工作已经深入到社会的每个角落,可以说是每个基层单位都有,而文物馆、博物馆就很少,如果在某些基层单位建立文物工作,至少是目前还不可能。同时我们还应看到。现今一家一户的实物,让任何一家文物馆(博物馆)去收集、保管,都是难以做到的。这样,根据社会分工的效能原则,就是不谈实物的档案性质,只从积累、保护文物出发,档案部门承担这一任务也是必要的,光荣的。

二、结论

1、实物与档案各属不同的范畴。人类文明的载体有两种,一是实物,一是文字符号、图表、声像之类。实物是客观存在的实体。它可以直接传递信息,如其形状、颜色、味道、方位、构造等,属直接信息,不便于传播交流。而档案,应当说也是一种实物,因为档案都要依附于一定物质载体而存在。但由于其中必须有以文字、图表、符号、声像形式记录的信息,而使它从实物中分离出来,成为一种文献形态,属于间接信息,既可以存贮,又可输出,广泛交流。

2、不能任意扩大档案馆(室)管理的实物范围。目前看档案部门管理的实物主要有两类。一是与档案有密切联系的,一同随档案接收保管的。二是受委托加以保管的。现在被称为“实物档案”的,其中有的如奖状、证书之类,可归于档案,其余则不是,而是纪念品,或未来的文物,不应列入档案家族之中。对已保管的实物,姑且称之为“实物档案”,应将其转化成照片、文字记录形式的档案,同时保管起来为好。

3、档案与文物的区别在于:档案内容是抽象思维,文物内容是形象思维;档案是书面形式,文物是结构形式;档案具有实用价值,文物具有审美价值。把握住这三个方面,并进行综合分析,档案与文物就不难区别了。

4、由档案馆(室)保管的,不一定都是档案,除档案外,还有资料、图书,以及少量实物。不具有档案属性的,尽管在档案馆(室)保管,也不能称其为档案。

5、“实物档案”的提法现在已经流行起来,档案馆(室)保存“实物档案”的做法也确实存在。但我们不能奉行现实的就是合理的哲学。档案馆(室)保存实物,有属顺乎自然的一面,也存在着不得已而为之的一面。这是因为我国各项文化事业还不完善,文博事业很不发达,使本应由文博部门收藏的物品不得不由档案部门管理。在大型企、事业单位也没有设立类似档案室一样的机构,专司管理本地域、本单位具有保存价值的实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