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文物保护理念

文物保护理念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文物保护的原则及理念

一、文物保护原则

1.不改变文物原状在长期的文物保护工作中,人们将不改变文物原状作为其保护原则之一,不改变文物原状是指在文物保护工作当中,使文物原有的形状、颜色、结构、材料和工艺都不进行改变,使文物保存原有的形态和制作工艺,使其能够反映当时的文化特征。2.考古现场文物保护的原则在文物保护工作中,考古现场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这属于文物保护的特殊场合,在这种情况下,需要遵循少干扰、可再处理、可逆性和事先取样的原则,从而确保考古现场的文物保护工作。3.选择文物保护材料的原则能够称之为文物的都具有不可再生性,所以对文物进行保护过程中所利用的材料也需要具有特殊功能,与普通的保护材料之间具有较大的差异性,因此对其保护材料进行选择时,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不仅要具长期耐久性、性能最佳,同时还要具有可逆性和不改变外观的原则。

二、文物保护理念

1.保护为主,全面发展在进行文物保护工作当中,其工作的核心即是要以保护为主,即把遗产本体和原生环境的保护和保存放在首要的位置,这是文物保护工作的重点,同时也是文物保护工作得以全面、健康发展的基础。由于在我国长期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当中,始终将保护放在次要的位置,而对文物的利用更为重视,所以在文物保护工作中呈现一种怪现象,在对遗产进行申报和建设工作中处于极其积极的态势,而当申报完成后,则对遗产的保护工作处于弱势,这就使文化遗产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由于保护工作的不利,则直接影响到遗产的开发利用。所以在文物保护工作当中,需要我们坚持以保护为主,全面发展的理念来进行。因此在实际文物保护工作中我们需要做到以下二点,其一,要充分的理解保护和利用之间的关系,明确二者之间即是相互对立,又是相互统一的关系,是互为目的的,所以在保护工作中需要将保护为主的理念贯穿于整个过程当中。其二,需要有专门的机构来进行文物保护工作,同时还要加强对人员的专业培养和教育,从而努力提高文物保护人员的素质和技能,使文物得到永久的保护和利用。2.抢救第一“抢救第一”是弥补文化遗产保护缺憾的一种方法,同时也是文化遗产所具有的不可再生性理念在工作中的体现。文化遗产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文化遗存,有着不可再生的突出特点。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给遗产保护工作的社会环境也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大规模的经济建设给文化遗产工作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挑战。许多具有历史、科学、艺术价值的文化遗产仍然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险情;各种对遗产的“建设性”破坏事件时有发生;文化遗产保护经费严重短缺;文化遗产保护队伍人才匮乏等。这些已成为保护文化遗产时不我待的紧迫任务。因此,文化遗产的文物保护理念与科学发展观保护抢救工作已刻不容缓。首先,必须改变守摊吃饭的陈旧观念,要认识到文化遗产不可再生性及保护抢救的紧迫性。其次,要坚持遗产保护的经常性,保护也是一种抢救,要注意日常保护的连贯性,不能片面地强调遗产的大修,日常养护及时,会避免大修而带来的不必要的损害,从而延缓它的寿命。3.合理利用“合理利用”是文化遗产保护的目的,是在确保遗产安全和永久保护的前提下,充分发挥遗产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用保护提高遗产的利用率,以利用促进保护的规范化。保护是为了更好地利用,利用是为了更好地保护。文化遗产是社会历史发展的见证物,其存储的信息不会自动释放出来,需要我们去挖掘、去认知、去揭示、去升华,而其本身的不可再生性,又决定了在利用的同时,要考虑其利用的合理性,即怎样才能最大限度发挥其社会教化作用,使其珍贵的信息资源尽可能长久地延续下去,这应该是我们认真思考的重要问题。因此,要树立在保护、抢救、管理的基础上进行合理利用的理念。所谓“合理”,一、利用是否合理,要掌握一定的尺度,确定一个保护破坏之间的界限,超越了这个尺度,影响到文化遗产的保护即是不合理的;二、利用的目的是重在经济效益还是应发挥文物的社会教化功能。显然,前者是不合理的,而后者的利用如果危害到保护,同样也是不合理的,只有将上述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算是真正的“合理利用”。文化遗产的教化功能,即教育、科学、艺术等功能,都可以得到充分的利用和发挥,但利用必须树立“合理保护”理念,在适度的前提下,将保护贯穿于利用的始终,绝不能是进行无节制、非理性的利用。

三、结束语

利用科学的发展观来正确的引导文物保护工作,使文物保护工作的原则和理念得以得到具体的实践和落实,确保文物保护工作的专业化和具体化,在科学理念的指引下,将我国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得以传承下去,从而推动文物保护工作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作者:孟宪微 单位:七台河市文物管理站

全文阅读

浅析文物保护的原则及理念

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所以遗存着大量的历史文化的产物,这些历史文化遗产的存在,见证着人类发展的里程,同时也承载和延续着我国优秀的文化。对于文物保护工作来讲,古物、文物和文化遗产,这些保护对象名词的变化所体现出来的只是一种表象,我们应该看到名词变化背后的更深一层的意义,即内涵和外天险发展,是保护方法和保护理论进步的体现。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水平得以进一步的提升,在进行文物保护工作中,需要利用科学发展观来进行指导,从而使文物保护工作得以持续的发展下去,使我国丰富的历史文物得以保存和延续下去。

一、文物保护原则

近些年来,人们越来越重视到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对文物保护工作的力度得以进一步的加强,取得了较好的成效。文物具有不可再生性,同时其还承载着丰富的人类历史文化信息,所以其具有长期保存的价值,而为了将这些历史遗存得以长期保存下去,必须遵守一定的保护原则,从而使保护工作得以顺利的开展。

1.不改变文物原状

在长期的文物保护工作中,人们将不改变文物原状作为其保护原则之一,不改变文物原状是指在文物保护工作当中,使文物原有的形状、颜色、结构、材料和工艺都不进行改变,使文物保存原有的形态和制作工艺,使其能够反映当时的文化特征。

2.考古现场文物保护的原则

在文物保护工作中,考古现场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这属于文物保护的特殊场合,在这种情况下,需要遵循少干扰、可再处理、可逆性和事先取样的原则,从而确保考古现场的文物保护工作。

3.选择文物保护材料的原则

全文阅读

新理念下的博物馆文化遗产保护

[摘 要]文化遗产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加强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是博物馆的主要功能和任务。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文化遗产的理念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博物馆在对文化遗产进行保护的过程中,要对这种新理念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将价值体系的变化运用到博物馆的决策方面来。在此过程中还要在文化遗产的保护上采用新方法和新技术。本文主要通过对新理念下的博物馆文化遗产的保护进行了深入的阐述,旨在给相关的工作人员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博物馆;文化遗产;新理念;保护

现如今,由于人们对文化遗产的重视程度不断增强,博物馆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也被提上了日程。纵观文化领域的历史,不同的时期都会针对社会发展的现状以及对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特点,提出不同的理念,在理论和实际上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促进了文化的长足发展,特别是对于博物馆来说,其影响更是巨大的。

一、对全面文化遗产理念的理解

文化遗产,顾名思义就是指过去的一些具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的东西,这些东西可以对文化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对这些东西进行保护和管理及时博物馆的根本任务所在,也是博物馆的工作重点。从上个世纪起,人们对于遗产就有了更加深入且全面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遗产概念的广度。特别是通过一些博览会的举行,在遗产概念的广度上出现了新的趋势,其开放程度不断增强,文化遗物之间的联系也在不断加强,无论是内涵还是外延的广泛程度都有所提升。对于文化遗产来说,从有形变为无形、从历史和艺术意义上的遗产转变为非艺术创造遗产等等。另外,从深度上来说,人们对于遗产的认识程度也在不断深化,具有较为明确且神圣的价值取向,在原有认识的基础上加上了较多人性化的内容,这不仅是人类自身的进步,同时也是对文化遗产的肯定和尊重。

人们通常所说的有形遗产和无形遗产在概念上不是绝对的。这两种形式在某种程度上是相互重叠,相辅相成的。特别是历史悠久的建筑,其本身是一种有形的物质遗产,但是有些建筑却是要通过无形文化遗产的作用进行保存的。总之,无形遗产都是通过有形遗产来进行体现的,这就是形式和内容的关系。通过对遗产形式的论述,希望在以后的遗产保护的过程中,能够对文化遗产进行全面深入的了解,不要局限于一个方面,要用全局的观点来对待问题。因此,对于博物馆来说,保护文化遗产的工作就要将范畴扩大,进一步实现博物馆的重要价值。

二、保存文化遗产的价值是保护工作的核心内容

文化遗产的种类较多,包括艺术品、古迹或者是风俗、语言在内的所有内容,其自身都有着一定的价值,对于现在社会的发展或者是对历史的探究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这些价值要通过文化遗产本身来体现,因此博物馆的保护工作就是对遗产的本身和无形的价值进行双重的保护,这也是全面的文化遗产理念的核心内容。对于博物馆来说,不能忽视对于遗产价值的保护,因为保护工作的实践要以价值为基础,采取的保护方式也要根据价值来确定,同时对于博物馆未来的发展也会起到较大的促进作用。

全文阅读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体性保护理念

摘要:伴随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逐步推进,整体性保护理念作为一项重要原则已逐渐被社会广泛接受。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身的整体性特征,吸收人类学、民俗学等学科的“整体论”思想,并借鉴人类此前保护遗产的有益经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体性保护理念应是涵盖非物质文化遗产本体、相关环境和人这三项要素,从历时性和共时性(时间向度和空间维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的综合、立体、系统性保护,目的是最大程度地保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真性和完整性。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良性、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生态系统;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6959(2009)05-0049-05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并推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始终贯穿着一种整体论思想,不仅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视为一个综合的整体,而且提出要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环境。如《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要求缔约国竭力采取种种必要的手段,以便“促进对表现非物质文化遗产所需的自然场所和纪念地点进行保护的教育。”《伊斯坦布尔宣言》指出政府有必要“采取坚决行动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表现和传播的环境。”刘魁立先生则提出“我们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应该有一个整体性的原则。从整体上加以认识,在整体上进行关注和保护。”并指出这一整体性原则包括:“既要保护文化事象本身,也要保护它的生命之源;既要重视文化的‘过去时’形态,也要关注它的‘现时’形态和发展;既要重视文化的价值观及其产生的背景和环境,又要整合和协调各方面的关系及其利益诉求;还要尊重文化共享者的价值认同和文化认同等。这是做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和抢救工作的重要保证。”“刘先生的观点高屋建瓴,全面概括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需要考虑的各个方面,给我们很大的启发。此后,伴随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逐步推进,整体性保护理念逐渐被广泛接受,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和保护中的一项重要原则。然而,有关这一理念的来龙去脉以及其具体所指仍有必要进一步梳理和阐释,下文试详论之。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提出是人类保护文化遗产的一次巨大飞跃,是对过去只局限于保护物质文化遗产的修正与补充。后出转精,人类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自然地吸收了先前保护文化遗产的所有经验。可以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体性保护理念是积极借鉴学术研究和人类遗产保护实践经验的结果,既吸收了人类学、民俗学的学术成果和研究方法,又大量继承了人类保护自然、文化遗产的有益经验。笔者认为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身的整体性特征,吸收人类学、民俗学等学科的“整体论”思想,并借鉴人类此前保护文化遗产的有益经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体性保护理念应该是涵盖非物质文化遗产本体、相关环境和人这三项要素,从历时性和共时性(时间向度和空间维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的综合、立体、系统性保护。具体来讲,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理念包括以下几个层面。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首先是对一个个具体文化表现形式的完整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显著特性则是活态流变性,它本质上是条流动的文化“河”,是过去的记忆、现在的实录和未来的表征,反映的是人类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创造力。因此,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能像保护物质类文化遗产那样简单的采取博物馆和档案馆的收藏、记录式保护,不能将文化传统固定在既有时态上,割裂它的发展和流变,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人为“化石化”,而应该既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变迁,又关注其现时状态,同时还着眼于其未来的可持续发展,从时间向度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历史内涵、现时状态和未来发展的全面把握。

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身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蕴含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承载着广大民众积蕴已久的情感需求和价值观念,通常表现为一种过程或活动,由多道工序或多种形式共同构成,这就决定了其内涵的丰富和构成的复杂性,需要我们审慎地从历时性和共时性的多重维度全面、系统地对其进行完整保护。以“一口叙说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的皮影艺术的保护为例,作为我国一项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皮影艺术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内容上包括皮影的制作工艺、皮影戏的演出道具、演出剧本、音乐的伴奏、演员的表演艺术(包括演唱和操作皮影技艺)以及与观众的现场互动等多个组成部分,割舍任何一部分都会直接影响皮影艺术的完整性和生命力。我们对皮影艺术的保护也应是既从时间上关注其演变规律与文化内涵,又从结构上对其制作、演出的所有工序和要素的全面保护。

全文阅读

浅谈革命历史纪念馆文物保护与开发管理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历史纪念馆文物的保护意识逐渐得到了增强。经过多年的经验积累以及技术水平的发展,文物的保护方式以及保护措施逐渐丰富,从而有效地提高了文物的保护水平,进而有效延长了文物的存在时间,继而保障了文物的历史价值、研究价值、文化价值、工艺价值。

关键词:文物 保护 现状 问题 管理

众所周知,革命历史纪念馆文物对历史研究工作具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其是历史时刻的见证物,为了使得文物能够得到很好的保存,以为后人进行行为研究活动时而提供宝贵参考意义,则需要探讨为其建立专业研究机构以及保存场所,而历史纪念馆就是保存、陈列、研究、收集文物资料信息的场所,是一个为社会服务的文化教育机构,因此,历史纪念馆在一定程度上有效保障了文物的安全性,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对文物的保护意识增强,则需要不断地对现有的保存方式以及措施进行创新,并且将目前文物保护错误方式进行不断地改善,从而探讨一些新的保护方式以及措施来对文物进行保护,以实现文物保护科学性、安全性的目的。

一、历史纪念馆文物保护分析

一是文物保护资金短缺以及设备较陈旧的问题。经调研发现很多市级历史纪念馆因缺乏文物保护资金而常年不更换保护设备,设置连续很多年都不更新保护设备,以至于文物遭到二次破坏,致使文物很快失去了其自身价值。另外,市级历史纪念馆因缺乏文物保护资金,以至于其所引进的保护设备缺乏一定的科学技术水平。二是关于文物保护库房条件限制问题。为了突出历史纪念馆的文化教育机构身份的特征,往往选择历史纪念馆地址的时候,均选择古旧建筑,以实现历史纪念馆特点能够与文物保护工作相互融合的目的,但是古旧建筑的面积有限,以至于文物保护库房的面积不大,同时,库房的空气也不流通,致使历史纪念馆相关管理工作人员将该馆中的文物混合摆放,这样不仅不利于文物保护工作的开着在,而且对文物本身造成二次破坏。三是关于历史纪念馆管理人员配置不合理问题。历史纪念馆管理人才配置现状来看,不仅总体管理人员数量较少,而且文化保护人员的配置也存在着不合理的现象,尤其文物修复、鉴定、保护等管理方面缺乏相应技术人才,这样极不利于文物保护工作的开展。

二、历史纪念馆文物保护现状的相关探讨

历史纪念馆文物具有着研究价值、历史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因此,其是我国较宝贵的科学文化财富,对文物进行保护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了进一步提高文物保护水平,以及改善目前历史纪念馆文物保护现状。一是文物保护资金短缺以及设备较陈旧问题而采取的相关措施,地方相关政府需要对历史纪念馆文物保护工作相应的提供资金、人才支持,使得历史纪念馆的文物保护设备得以更换,以保障文物保护工作的科学性,并且有效保障文物自身价值,从而为后人进行历史研究活动时能够提供相应参考价值。二是针对文物保护库房条件限制问题而采取的相关措施。库房环境、条件对文物保护工作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果历史纪念馆库房条件受到限制,则不利于文物保护工作的开展,而且还会对文物造成二次破坏。因此,需要改善文物保护库房环境、条件,从而有效延长文物的存在时间。同时,因文物易受到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而遭到破坏,需要将影响文物价值、质量的环境因素进行分析与了解,从而针对这些环境因素将其所放存环境进行改善,从而保障其质量与价值。三是加强历史纪念馆管理队伍的建设,历史纪念馆管理人员配置不合理现状存在,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文物保护工作的正常开展,需要对历史纪念馆管理人员进行重新配置,并且加强对文物修复、鉴定、保护等管理方面技术人才的培养工作,从而有效提高文物保护水平。管理人员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质水平,从而有效提高文物保护管理工作水平,因此,还需要加强管理队伍的建设。四是做好文物登记工作,为了保障历史纪念馆文物保护工作的科学性,则需要及时对文物进行建档、清点与登记,从而在此过程中能够有效掌握文物数量与质量的信息资料,进而为制定科学合理文物保护工作方案提供有力可靠依据,另外,在对文物进行登记工作的时候,如遇问题需要及时采取措施对其进行解决,并且做好相关防控工作,以保障文物的安全。

三、文物保护管理模式的未来探讨。

全文阅读

浅谈纸质文物的保护理念及修复方法

摘要:纸质文物是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保护的课题也是目前国内文物保护工作中被高度重视的部分。纸质文物在收藏的过程中可能出现虫害、霉害、自然因素等的破坏,而纸质文物其自身耐受性较差,一旦损坏,就很难进行修复,这将对文物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本文简单介绍了纸质文物的范畴和保护意义,分析纸质文物受损的原因,提出了具体的保护措施,并介绍纸质文物的修复策略。

关键词:纸质文物;损害;保护;修复

一、纸质文物的范畴及对其进行保护的意义

一般把以纸张作为载体具有艺术价值或历史意义的古代文物称为纸质文物。纸质文物包括古代文献档案、古代书籍、古代字画等,可以反应出一个民族的文化、历史、艺术等信息,保存好这些文物可以给后人留下丰富而宝贵的文化财富。这些文物在时间的推移中只会越来越少,且无法复制,一旦丢失将无法复原,那么与之相关的文化、艺术、历史、精神价值也会随之消逝。所以说文物保护工作就是为了将这些代表着民族文化内涵的东西进行更为长久的保存,将一个文明古国的风采和内涵加以保护。

二、纸质文物受损的基本类型和成因

2.1虫害

虫害是所有纸张储藏损害中最为常见、发生最为频繁的问题,由于纸张在发明之初就是使用木材等材料制作,在纸质文物的装裱材料当中,通常存在有淀粉、胶质和动物蛋白,有部分虫类以此为食,甚至还有一些纸张害虫在啃咬纸张后还会在其中结蛹产卵,对纸张进行二次损害,另外也有害虫的有色排泄物也会对纸质文物中的文字、图像等珍贵信息造成损害。目前我国的纸质文物虫害中常见的害虫有:书蠹,竹蠹,药才甲、衣鱼、白蚁、烟草甲、短鼻木象、蟑螂、中华圆皮蠹、东方蜚蠊、谷粉虫等等。

2.2霉害

全文阅读

生态博物馆理念、功能转向及中国实践

【摘 要】生态博物馆理念作为一种新型的博物馆理念,区别于传统的博物馆理念,不仅对传统博物馆理念的看法有所改变,同时也更加完善了博物馆理念,博物馆对我国的遗产给予保护,并且对中华五千年的文化有效的传承下去做出了很大的贡献。理念的改变使得中国博物馆呈现出功能的变化,中国通过实践将生态博物馆理念的完善及功能的转变,将文化发扬光大,并将遗产保护起来。

【关键词】生态博物馆;功能转向;理念;实践

博物馆作为陈列和珍藏各种奇珍异宝的地方,将历史的痕迹更好的陈列在世人面前,并且陈列的物品与各地域的水土风情有着至关重要的联系,将其真实性与进化性展现给广大人民。生态博物馆理念将其得天独厚的优势改变了传统的风格,通过其功能的转变,结合格局的创新,令新的博物馆林、理念打破传统,加深其文化底蕴。

一、生态博物馆理念的由来

一家法国的博物馆于20世纪70年代产生了一种新型的生态博物馆理念,它不仅作为一种新型的博物馆理念同时也是一种新的博物馆管理模式,它着重强调遗产的生态性,更关注遗产的原本由来、地域及自然生态。它打破了传统的博物馆对遗产的禁锢,将更贴心的服务带给社区人们,将自然、当地人文与生态有机的结合在一起。生态博物馆不仅可以更加周到的服务于民,更是作为教具加强人们对其的意识。

二、传统博物馆理念与生态博物馆理念

(一)传统的博物馆理念。传统的博物馆理念即将各地域的珍贵物品陈列、珍藏于此而已,没有将珍贵的物品与当地的有机的联系在一起,博物馆的管理者成为操纵的主角,而且没有将当地的文化发扬下去,没有更深层次的对物与人进行挖掘,形成闭塞的状态,没有对传统的文化与遗传有效的传承。

(二)生态博物馆理念。生态博物馆理念正是对这种局面进行了扭转,它不仅作为一种理念,同时也是科学有效的行动,将固有的收藏模式打破,不仅重视稀缺的物品,更重视其产生地的研究,同时也是对地域文化的保护,将封建锁馆的理念转向为向居民开放,更好的为人们服务,将收藏的更有意义化,居民与博物馆的管理者共同对文化遗产给予保护,缩小个人权利,以达到健康的博物馆管理模式,从而建立优良的生态博物馆。

全文阅读

自然环境与历史文化的整体保护理念与方法

摘 要:从历史文化整体保护的理念出发,将近现代历史文化保护发展划分为单体到街区、街区到城镇、历史文化与自然环境的整体保护三个时期。以《广州市番禺区莲花山历史文化保护区规划》为例,探讨历史文化与自然环境整体保护理念与方法的实践应用。

关键词:历史文化;整体保护;自然环境;莲花山

Abstract:Embarks from the historical culture whole protection idea, divides the near modern history culture protection development into the monomer to the block, the block to the cities, the historical culture and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whole protects three times. Take“the Guangzhou Panyu area Lianhua history culture protectorate plan”as the example, the discussion history culture and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whole protection idea and the method practice application.

Key words:historical culture;whole protection;natural environment;lianhua

中图分类号:C912.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144(2012)-10-47(4)

引言

历史文化保护区,是指经国家有关部门、省、市、县人民政府批准并公布的文物古迹比较集中,能较完整地反映某一历史时期的传统风貌和地方民族特色,具有较高历史文化价值的街区、镇、村、建筑群等。对历史文化保护区的保护思路,大体经历了从文物古迹本身的“博物馆”式的保护、历史街区或地段的协调保护、历史城镇与周边地区自然环境的整体保护三个阶段。本文以广州市番禺区莲花山历史文化保护区规划为例,探讨自然环境与历史文化整体保护的理念与方法,认为自然环境与历史文化的整体保护理念可以为我国其他历史文化保护区的保护提供新的思路。

全文阅读

对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若干思考

[摘 要]本文探讨了物质文化遗产能反映特定历史时期文化形态的实体存在,其保护工作于理念不但要与相关科学研究相契合,还应当适应现代化的发展需要,文化传承方式及保护理念也要科学研究的进一步实证。

[关键词]文化;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一、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界定

文化是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文化遗产包含了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了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历史文物、建筑群落以及不同历史时期的人类活动遗址。这一概念界定主要根据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72年11月在巴黎召开的第17届全体会议上决议的《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

二、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念及保护方式

(一)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应当与科学研究相契合,构建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技术体系。科学研究是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础。物质文化遗产因其有形的实体存在,具有重要的科研意义。例如,通过一些考古挖掘的成果与文献研究的成果,可以对通过文物反映出该文物所处的时代,在那个时代的人类的经济、组织形式、生产生活方式作出相关研究,并且通过展览、报告和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这样能使人们了解特定历史时期的各类文化构成与文化形态。举例来说,如果一件文物知识作为展品陈列在历史博物馆中,对于这件文物实体,人们只能通过感官来对一个展品大小、颜色等简单初步的认识,但是通过了解展品背后所代表的那个时代的文化,能使人们的认识更加深一步,了解历史的演变过程。保护理念也要符合人类社会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并随着社会变迁而发展,文化传承方式及保护理念也需要科学研究的进一步实证。也可以说,科学研究是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础,它贯穿于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各项工作之中,从采集、鉴定、保管、陈列等方面都要进行科学意义上的研究。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所具有的功能包括:保护、收藏、研究、展示等。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主要工作就是要对文物进行收集、整理、保管、陈列、研究与宣传。从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功能和工作内容也可以看出,这些内容的每一项都与科学研究相联系。这一系列的工作都离不开科学的搜集与整理的方法,也离不开工作者科学的研究态度。陈列展出后,科研工作也变得更加重要,只有不断加强科学研究工作,才能够更好的提高科普教育的水平。另外,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科学研究中,陈列是衡量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质量和学术科研水平的重要标志。因此,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科学研究要根据陈列的需要进行研究,并将研究成果体现和应用到陈列展品之中,陈列水平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展品的优劣和科学研究水平的高低,没有丰富的有价值的文物,陈列就失去了物质基础;不进行科学研究,陈列就不可能正确地反映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客观规律,更不能保证陈列内容的科学性、表达性、艺术性。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许多新知识、新技术都已经渗入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各项业务活动中,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收藏也几乎囊括了整个人类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领域诸多学科,极为丰富的文物、资料和标本,也扩大了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科学研究的范围。

(三)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念应当具全球化的眼光。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作用于社会的价值,绝不仅仅是因为保存了大批珍贵的人类历史文物,而是因为保存了大批的人类物质文化遗产。因为它还是通过实物材料形象的反应人类社会历史、自然历史、生产生活、科学技术和艺术传统、使人们的知识得到扩充。随着社会的发展,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功能也在向更深层次的发展,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发展趋势应当由陈列中心,转为普及文化知识和进行科学技术与知识研究与发展的中心。这样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社会作用也就越来越大,为人类发展做出贡献。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要重视科学研究工作,建立新的发展观,树立全球化的意识,因为物质文化遗产不是某一个国家或地区、某一个族群的物质文化遗产,而是属于全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树立全球化的意识,能使人们在更为广阔的视野和更高的起点上,对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发展战略进行探讨,对中国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发展战略进行多角度与多层次的研究,从而根据时展的要求不断调整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发展方向,归纳总结前人的科研经验,确定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使命。这种研究不仅可以直接服务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推动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同时还可以在有关的学科领域内作出科学研究的贡献。

(三)文化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理念。从世界范围内来看文化遗产保护,国外保护文化遗产的理念是:可持续发展的保护理念。在欧洲,文化遗产一直被视为国家象征。欧洲的一体化建设过程中,各个国家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多领域联系日益密切,而文化遗产却能历史地体现和保持本国的历史文化特征。全球文化旅游的兴盛使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空前凸现,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是如此。文化遗产的经营已被视为一种产业。但文化遗产有别于一般经济资源的特殊性。无论是文化遗产的保护还是展示,都具有很高的知识性。在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也提出已久。它是一种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中华民族文化历史悠久,文化形态多种多样。无论是物质文化遗产,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遗产的保护同样需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保护与传承人类文明成果,并保护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是人类自身重要的社会责任与义务。

全文阅读

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现状及问题

【摘要】尽管现阶段我国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进步,但需要解决的问题仍旧很多,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法律认识薄弱。部分保护“非遗”的提法不符合“非遗”的基本原则与观念;存在理解“非遗保护”方面的误区;不能科学地认识保护“非遗”的主旨等等,这些问题亟需我们根据相关的法律规范与理论来进行调整。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法律保护 现状

为更好地开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03年10月份出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公约》。我国国务院也在2005年3月份颁布了《国务院办公厅有关加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见》①。2011年2月25日,我国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正式通过并公布,这是继“文物保护法”之后又一项重要法律。然而客观地讲我国保护“非遗”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很多,这给保护“非遗”工作带来了消极的影响。在笔者看来,之所以会存在这些问题,相对滞后、薄弱的理论研究是其主要原因,因为在理解最基本的原则时有偏差,所以很难在完善、成熟的中国化系统理论上来开展保护“非遗”的相关工作。本文根据这一情况,着重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两个概念进行了解释,对保护“非遗”的基本原则进行论述,且在此基础上系统地反思国内保护“非遗”的实践和理念,为相关工作提供了宏观上的分析对策,以促进保护“非遗”工作的开展。

基本原则和理念

在“非遗”的理论体系里,有两个核心的概念,即“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本文将重点解析“非遗”概念的外延、内涵与其基本原则。

《公约》在界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时作了如下的规定:被各个团体、群体以及个人看成是其文化遗产的所有的技能、表现形式、知识、表演、实践以及和其相关的文化场所、工艺品、实物、工具等等,其主要涉及下述几方面的内容:手工工艺方面的传统技能;和宇宙及自然界相关的实践、知识;表演艺术;节庆、社会风俗及礼仪;口头的表述与传说。从总体上看,其具有四个基本特点,分别是“生态性”、“民间性”、“活态性”,以及“生活性”等等②。

根据论者的观点,“活态性”指的是,较之于那些处于静止状态的物质文化遗产,“非遗”具有鲜活、生动的特征,有着不断变动的形态。“生活性”和“民间性”关系密切,因为“非遗”是民众的集体智慧的成果,其在日常的民间生活里自发的传承、出现与发展,源于民族的社会生活、文化环境,是民族生活得以维系的主要方式,因此一旦其和民间的生活相脱离,其生命力将无法鲜活。“生态性”指的是根据自然科学里的“生态”概念,来描述民间“非遗”的生存情况,其涉及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其存在是以各地区、各民族所具有的特定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为基础的,涉及不同的生活方式、习俗、语言等等,这些因素的存在造就了不同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艺术特质和文化内涵;二是各区域的“非遗”形态与其所处的自然、人文环境一起营造出了和谐的文化生态圈。在《公约》里还规定了“非遗”理念的目标和主旨,即实现对人类所拥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切实保护。在笔者看来,这里所说的保护并不仅仅是保护“非遗”现象,其需要从整体上保护“非遗”的生态系统,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非遗”的目的。

我们要想顺利地开展保护“非遗”的实践活动,就必须科学地理解“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在《公约》里明确表述了这一概念,也就是“施行措施,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得到充分的保障,其涉及到该遗产每方面的立档、确认、保存、研究、宣传、保护、承传、弘扬及振兴”③。但《公约》没有明确地规定保护“非遗”的原则、对象及主体,这给相关工作的开展造成了一定的困难。笔者认为“非遗保护”的对象不仅仅只是《公约》里所涉及到的那些“非遗”现象的本体,比方说口头的表述、传说,其还涉及“非遗”所处的自然与人文环境、受众以及传承人等等。对于保护“非遗”的主体问题,各国的规定各异,然而其都规定了应构建各方面相互协作、责任清晰、主体明确的有效保护机制的内容。此外,保护“非遗”时应当遵循其自身原则。第一,应开展理解保护,也就是在准确地把握“非遗”形态的意义系统与符号体系的基础上来保护“非遗”;第二,在开展保护工作时应遵循创新原则,这是由于只有增强“非遗”纳新吐故的能力,才能实现健康发展“非遗”的目标;第三,应遵循整体性原则,也就是将“非遗”作为整体文化来进行保护,切忌肢解式保护。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