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文化素养培训

文化素养培训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农民科技文化素养培训策略

1富阳市农民科技教育培训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富阳市农民培训工作坚持面向农业、农村和农民,通过认真抓好涉农专业学历教育、全面实施“绿色证书工程”,大力开展适用技术培训,组织农技干部送科技下乡,开展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对农民实施全方位的科技培训,截止2004年已累计培养大中专(涉农专业)毕业生516名,农技人员继续教育培训1463人(次),“绿色证书”学员12830名,每年举办农业短期适用技术培训1万人次,尤其是去年,市委、市政府下达了《关于印发〈富阳市农民素质培训工程实施意见〉的通知》文件,并安排了专项资金,对农民实行免费培训,从而培训力度更大,全年培训农民20470人,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取得的了明显的成效。当前,富阳市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工作也面临着许多问题:(1)需培训人数众多。一是农民多且文化程度普遍较低,根据《2004年富阳市统计年鉴》,至2004年末,全市农村实有劳动力33.48万人,其中从业农林牧渔业劳动力11.98万人,在农村劳动力中,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占86.1%,且绝大多数农民没有参加过培训。二是农技人员需不断更新知识,广大乡镇农技人员由于调动过于频繁,许多专业不对口的人员从事农技推广工作,对农业专业知识缺乏了解;除了知识能力不适应外,专业结构也不很合理,存在着“只懂粮棉油、不懂名特优”的情况。(2)思想认识不足。少数部门对培训工作缺乏认识,往往只是为了应付考核,导致被动培训者参加多而急需培训者参加少现象时有发生;少数农民由于知识程度低对培训存在畏难情绪。(3)形成合力不够,存在着部门之间各自为战,缺乏统一的规划和指导。(4)硬件设施的建设不够,现代信息技术在农技培训中应用面不广。(5)培训的内容、形式以及投入机制缺乏创新,还习惯于沿袭计划经济体制和传统农业条件下形成的老套套、老办法,无法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2对策措施

2.1明确目标任务

根据《杭州市农民素质培训工程实施意见》、《杭州市农民实用技术(绿色证书)培训实施计划》、《富阳市农民素质培训工程实施意见》和《富阳市新型农民培训规划(2004~2010年)》的要求,从2004年至2010年共培训农民10万人(次),其中绿色证书工程和农函大培训1万人(次),新型农民创业培植培训300人(次),绿色农业科技培训3万人(次),农村党员基层干部培训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前的引导性培训4万人(次),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2万人(次)。

2.2强化工作措施

2.2.1大力拓展农业科技教育培训的内容

我们一定要树立大农业、大农村、大科技、大市场的观点,不仅需要对常规技术进行改良和推广,还需要对高新技术的普及和培训;不仅需要对传统种养殖技术的改造和培训,还需要对新兴种养殖技术的培训和推广;不仅需要对生产技术的培训,还需要对经营管理、市场营销、政策法规、外向型农业等多学科、多门类的新知识进行培训。要针对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城市化的需要不断拓宽与丰富教学内容,除选用统编教材外,需编写适合不同层次教学需要的乡土教材。

全文阅读

以工程训练为载体的大学生工程文化素养培育路径探析

摘要:在人类面临日益严峻的生存与发展危机面前,工程文化对工程师的工程“创造”行为的约束与导向作用日渐凸显。高等工程教育应将大学生的工程文化素养培育置于与科学技术素质提高的同等重要地位,发挥工程训练中心的桥梁纽带与改革引领作用,科学设计并精心保障工程文化素质教学的实施,培育更多德才兼备的“未来工程师”,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关键词:工程文化;工程训练;教学设计;保障措施

中图分类号:G40-0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2646(2013)06-0088-05

工业革命以来,在物质生产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人类也面临着日益严重的资源枯竭、能源紧张、食品安全、环境污染和全球变暖等生存危机。从表面上看,危机的产生是人类工业化带来的“副产品”;从深层次来说,它实际上反映了人类工业文明及其思维方式的危机。危机的产生,激发人类形成了“要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强烈诉求,开始认真反思并有意识规范自身的工程行为,进而推动了现代工程文化的发展及其价值观的形成。

从管理学角度来看,工程文化是一种“微观权力”[1],它强调的是工程组织这种特殊组织的文化统一性和对工程组织成员的约束性、引导性。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以前的工程文化是无意识的自组织状态,即每个个体的文化素质在相互“碰撞、交融和碎片化”[2]的状态下形成一种较为稳定的工程文化,并开始对工程行为及工程本身产生影响。随着“知识爆炸”时代的来临,尤其是“曼哈顿计划”、“嫦娥工程”和“香港机场核心计划”等大型工程的出现,同一个工程内出现的技术门类和实施主体日益增多,工程的管理与协调愈加复杂,标准化的项目管理已无法解决所有问题,工程文化的“微观权力”作用日益凸显。管理层逐渐重视工程文化对工程的影响,有意识地推行他们想要传达的工程文化,以引导工程成员的行为,确保工程目标的按时高质量达成。[3]

一、 现代工程文化及其价值观解析

工程文化是指在具体的工程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被普遍认同和接受的行为准则、思维方式、道德规范、价值观等,其核心内容为价值观[4]。工程文化价值观是影响工程人员的思维方式、从而形成共同行为模式的精神元素,是用以判断工程实践中大是大非的最根本原则,它一旦形成,就会相对稳定、不易改变。工程人员的道德规范、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是工程文化价值观的外在体现,也是价值观得以实现的途径和手段。

从对人类可持续发展诉求进行主动呼应的角度来说,现代工程文化的价值观的内涵体系应包括“以人为本、和谐共生、守法合规、尽职尽责、求精求新”等五个方面内容,它们之间是层次递进的关系,呈金字塔型结构(见图1),对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全文阅读

普洱市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探讨

一、普洱市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状况

(一)基本情况

普洱市土地广阔、自然资源丰富,山区占全市土地面积98.3%。总人口260万人,其中,乡村人口200多万人;少数民族150万人,占总人口的60%,社会经济及文化教育非常落后,属边疆欠发达贫困地区。

(二)少数民族较多、文化素质低

全市有哈尼族、彝族、傣族、拉祜族、佤族等24个常居少数民族,其文化根基差、传统观念落后,部分少小民族没有文字,其中有多个少数民族,虽然国家长期以来对他们进行了大量的教育培养和农业技术培训,但是其文化素质和生产技能仍然未能达到新时期新型职业农民的要求。

(三)传统观念重、文化经济滞后

大多数农民长期居住在边疆地区或边远山区,山高路远、交通通讯不便、文化教育落后、生产技术水平低、经济发展缓慢、收入来源少,农民的文化素质、学生就学率较低,农民文盲率占比较高,对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发展农业产业化生产经营、推动农业农村经济快速发展非常不利。

(四)农村教育基础薄弱、教师队伍缺乏

全文阅读

我国养老护理员专业化培训研究

【摘 要】本文基于对我国养老护理员专业化水平的调查,发现我国养老护理员专业化水平极低,因此,加强对我国养老护理员的专业化培训非常必要。

【关键词】老龄化;养老护理员;专业化培训

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对养老护理员的职业定义,养老护理员是指对老年人生活进行照料、护理的服务人员,且对其文化程度要求为初中毕业。如何通过对养老护理员的专业化培训来提高其素质是问题关键所在。

一、养老护理员概述

养老护理员作为一种新兴职业,在我国发展没有多久。2002年2月11日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发了《养老护理员国家职业标准》,对职业的定义、活动范围、工作内容、技能要求和知识水平等方面都做了明确的规定,这标志着养老护理员在我国才正式成为一种职业。经过十来年的发展,我国养老护理员的队伍不断壮大,但相较于迅速增长的老年人口来说,供给满足不了需求,且我国养老护理员的素质较低,不够专业,这些都严重制约了我国养老护理服务的发展。

二、我国养老护理员培训的供需现状

据相关部门统计,截至2011年末,中国大陆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85亿,占总人口的13.7%;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1.23亿,占总人口的9.1%。来自中国老龄科研中心的“全国城乡失能老年人状况研究”显示,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的余寿中有2/3的时间处于“带病生存”状态,城乡部分失能和完全失能老年人约3300万,其中完全失能老年人1080万。预计到2015年,部分失能和完全失能老年人将达4000万,这对我国的养老护理服务系统提出了严峻挑战。目前,我国养老护理员有一百多万,取得职业资格的仅有几万名,如果按照老人与护理员3:1的比例来推算,到2015年,全国需要约1000万名养老护理员,缺口将近1000万人。可见我国养老护理员供需矛盾十分突出。我国养老护理员不仅存在数量上的巨大供需矛盾,而且养老护理员的素质亟待提高,现有从业人员普遍存在年龄偏大、学历偏低、职业培训少等一系列问题。

三、我国养老护理员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全文阅读

论教育信息化环境下高职院校教师教、育技术素养的培养

摘要:教师具备的教育技术素养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关键。而对于高职院校的教师而言。由于其较强的专业和职业特点,教育技术素养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阐释了教育技术素养的内涵和发展过程,提出了高职教师教育技术素养培养模式图,分别论述了教育技术基础理论和信息技术培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实践.以及外部支持环境等关键环节,最后进一步讨论了在培训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高职院校教育技术素养培养

21世纪是信息社会。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并在各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是信息社会的重要特征之一。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促进了教育现代化的进程;而实现教育现代化,必将伴随着对传统教育的改革。

教师是教育过程中的关键角色,是教育事业的执行者、主导者,同时也是教育技术的实施者、应用者。教师是否具备与教育脉搏一致的教育技术应用能力,是开展教育改革和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决定性因素。

目前职前教师的教育技术素养多由师院院校以开设教育技术公共课或开展教育技术培训的方式进行,而高职院校则由于其较强的专业特点,教师多来自非师范院校.因此,对高职教师教育技术素养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教育技术素养的内涵

所谓技术素养,是指一个人对与技术相关的知识和方法的掌握、运用和评价的总体水平。它包括对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运用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对技术的意识、态度和社会责任的理解。技术素养包括三个要素:(1)知识要素,即对与技术相关的陈述性知识(名词、术语、概念)和程序性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2)能力要素,即运用技术解决问题的才干;(3)情意要素,即对技术的意识、态度、责任等。

技术素养的发展需要经历关注技术、把技术作为解决问题的工具、把技术转化为能力和责任三个阶段。

全文阅读

基于混合式学习的农民信息素养培训探讨

摘要:该文在分析农民信息素养现状与传统培训存在不足的基础上,提出基于混合式学习的农民信息素养培训,并进一步对培训内容、培训模型进行探讨,以期有效提升新时代的农民信息素养。

关键词:混合式学习;农民信息素养;培训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16-0183-02

Abstract: This paper put forward the training of farmers' information literacy based on blended learning. It analyzed the situation of farmers' information literacy and traditional training, and discussed the training content,training model. We expected to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information literacy of farmers in the new era.

Key words: Blended learning; Farmers' information literacy; Training

1 问题的提出

1.1“互联网+”时代已来

2015年“两会”期间,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互联网+”已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正持续成为市场的风口、舆论的焦点。

全文阅读

论地方青少年业余运动员的培养

摘要:青少年业余运动员的培养关系着各地方竞技体育后配人才的持续发展,这也决定了目前青少年业余运动员的培养种承载着比较繁重而艰巨的任务,因此在当前背景下如何科学合理的培养青少年业余运动员成为地方业余训练发展面临的关键问题。本文分析了地方青少年业余运动员的培养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分析了优化青少年业余运动员培养模式的策略。

关键词:青少年;业余运动员;培养

随着我国竞技体育水平的提升,作为后备体育竞技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式的业余体育训练有效的推动了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尤其是青少年业余运动员的培养是竞技体育发展的关键所在,但是就目前的形势来看各地方在青少年业余运动员培养过程中出现了很多的问题,必须及时采取措施进行解决,促进我国竞技体育的持续发展。

一、地方青少年业余运动员的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业余体校培养质量不高

地方业余体校在我国的体育培训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我国的体育竞技人才储备提供了重要的源泉,但是实际情况中,业余体校的后备人才淘汰率相对较高,向专业运动队伍输送人才的比例不是很大,导致部分从事业余锻炼的学生无法选择很好地出路,同时政府对当地业余体校投入不足导致,学校的教学条件等以及训练设施相对落后,训练质量不是很高,再加上业余体校对文化课的不重视,导致学生文化课成绩不高,升学深造比较困难。从而导致业余体校招生出现了问题,制约了业余体校的发展,甚至部分业余体校被排挤合并,学生体育训练流于形式,进而导致培养出的业余运动员水平不高。

(二)青少年业余运动员文化教育缺失

目前在业余体校中更加注重体育训练任务,甚至有些体校以争夺金银牌为目标,而对大学生加大训练任务,忽视了对青少年的文化教育,在课程设置中文化课程的比例远远低于体育训练课程。另外在部分基层业余训练单位,把培养优秀青年青少年运动员作为主要的目标,但是由于受传统的金牌战略影响等更偏重于专项技能训练,而忽视了文化教育,而如果在体育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能够为学生在中考、高考中进行加分,从而导致学生更加偏重于专项训练,而不重视文化课成绩,从而导致学生文化素养不足。

全文阅读

依托生产性实训基地实施职场文化素养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摘要:健雄职业技术学院以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为主要目的,以全面分析毕业生职业文化素养的现状和企业发展需求为基础,依托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营造真实的职场环境,开展了职场文化素养教育的研究与实践,提高了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首先概括描述了职业文化素养的概念,通过对近年来毕业生职业素养培养的重要性分析,阐述了如何“依托校内精密机械生产性实训基地,构建完备的职场文化素养培训体系”,最后对取得的效果进行了分析和评价。

关键词:生产性实训基地;职场文化素养;就业竞争力

作者简介:刘红月(1979-),男,安徽颍上人,健雄职业技术学院中德培训中心,讲师。(江苏 太仓 215411)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教学改革与建设项目“校企合作共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实践与探索”(项目编号:2011JSJG309)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4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0-0110-02

健雄职业技术学院是太仓地方公办的全日制高职院校,为了更好地服务地方产业的发展,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政府主导、地方行会和部分优秀企业的支持下,学院组建运行董事会,着重建设以精密机械为技术领域的生产性实训基地,依托该生产性实训基地加大对地方产业发展的贡献。同时促进了教育教学改革,并且重点尝试利用生产性实训基地的企业化管理、研发生产进程、人事管理、质量监控以及设备管理等现场真实工作场景,培养高职生的职场文化素养,提高了学生的整体培养质量,受到了用人单位的广泛认可。

一、职场文化素养的定义

职场文化素养是指职业人在完成岗位工作的过程中需要具备的心理动态和行为准则,具体表现为职业人在遇到复杂的问题时采取的处理原则、方式、能力和心理心态。个人职场文化素养是职业人岗位表现的具体内容,能最直接的描述和反映出职业人的岗位能力和职业水平。在社会经济蓬勃发展的今天,良好的个人职场文化素养是决定职业人能够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全文阅读

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提升的实践研究

摘要:信息素养是现代公民的基本素质要求之一,要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水平必须要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水平。提高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水平是推进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迫切需要,笔者根据辽宁省朝阳地区中小学的特点,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教师信息素养提升的措施。实践研究发现,加强学校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转变教师信息理念,提高信息意识,选择合适的培训方式和内容,教师队伍自主创造条件,建设本土化的信息化资源库,是有效提高教师信息素养的实践策略。

关键词:信息素养;提升;实践研究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16)20-0108-03

引言

教育部在《关于推进教师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意见》中指出,“信息化水平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积极推进国家信息化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提高国民的信息素养,培养信息化人才,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基础,教师教育信息化既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推动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力量”。2010年7月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到,“强化信息技术应用;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更新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所有这些政策文件的出台表明,提高中小学教师的信息素养己成为教师专业化的基本理念。辽宁省朝阳地区经济水平比较落后,教育水平相对较低,多以乡镇和农村教育为主。但各学校都有自己的特色文化,经过实践探索,有效提升了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水平,促进了教师信息素养在职专业化的发展,教师在学科教学活动中应用信息技术工具的积极性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加强学校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硬件设备是进行信息化教育的基础和前提,有了物质保障,教师的信息素养才有可能提高。学校信息设施基础建设是提高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的基础和前提。教育部门应加大教育经费投入,加强各级校园网络化建设,增加和更新学校信息化硬件设施,为教师提供便捷的信息化硬件设施,积极改善信息化教学的硬件条件。学校应重视计算机机房、校园网络、多媒体教室、数字实验室的建设,使学校跟上教育信息化的步伐,为提升中小学教师的信息素养提供物质基础和物质保障。

转变教师信息理念和信息意识

全文阅读

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实训基地文化建设的思考

【摘 要】近年来,大部分卫生类高职校开设了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是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实现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目标的重要保障。在实训基地建设中要吸收康复治疗文化的积极因素,构建与校园文化相融的实训基地文化,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关键词】康复治疗技术;实训基地;文化建设

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是卫生类高职校开设的主要专业之一,目标是为各级医疗卫生单位及康复中心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康复治疗人才。实训基地建设是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实现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目标的重要保障。在实训基地建设中,构建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实训基地文化,对增强学生在职场中的竞争力、体现高职校所倡导的文化个性、文化品质和文化精神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实训基地文化的内涵

(1)专业理念。专业理念是专业文化建设的核心,是专业建设实践中逐步建立、不断积淀形成的,是全体师生为达到培养目标而形成的一种思想和理念,它随着专业建设的深入开展而不断拓展和更新。通过专业理念的提升,正确指导教学行为,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不断提升职业素养。(2)职业道德。职业道德首先要求学生热爱专业,遵守实训室各项规章制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由此逐步养成其今后工作岗位的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其次是诚信作风培养,培养学生在实训操作中诚实守信、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第三,团队合作精神培养,培养学生在实训中团结协作、互相帮助、形成合力,提高实训成效,并逐步形成团队合作素质。(3)职业情境。职业情境就是在实训基地具有真实或仿真的工作环境,能体现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职业内涵。实训基地设计与医院康复治疗室工作环境相仿;具有与临床康复治疗工作相似的实训制度,使学生明确实训目的、意义和要求,保证专业实训有效、有序开展。开展具有专业特色的各种活动和比赛,如康复功能评定、物理治疗技术、作业治疗技术比赛等,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与综合素养。

二、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实训基地文化建设的实施

(1)精神文化建设。从培养高素质康复治疗技术人才的目标出发,吸收一线康复治疗的先进文化,将康复治疗工作岗位所倡导的质量意识、服务意识以及救助伤残、关爱至上的人文关怀理念渗透于实训基地,营造具有专业特色的实训基地文化氛围。充分利用实训基地门厅、走廊、墙面等空间营造职业环境、传播专业文化,使学生在实训基地进行专业实践时潜移默化受到职业熏陶,逐步树立关爱伤残患者的理念,激发对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认同感,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2)物质文化建设。物质文化包括实训基地的环境布置、实训设备、实训条件等方面,其重要特征是实训环境的真实性。实训基地按照目前医院及康复医疗机构进行康复治疗的职业岗位建成仿真的工作环境,实训基地设施齐全、真实、先进,使学生在实训基地实践时犹如置身于现实的职业环境中。(3)制度文化建设。制度文化是实训基地良性运行的重要保障,科学的管理制度能确保实训基地发挥最大、最优功能。实训基地管理制度融入临床康复治疗工作流程,如查房制度、交接班制度、仪器设备保养和保管制度等,让学生提前认知康复治疗工作的岗位职责,并逐步形成一种工作习惯。同时根据学校实训基地的现状及学生的特点加强安全制度建设,确保实训场所安全和保护学生自身的人身安全。实训中,严格掌控操作流程,实训后,及时评估安全措施实施情况,在保护学生自身安全的同时帮助学生树立安全意识,使学生懂得在今后工作时如何保护自己和怎样保护患者。(4)行为文化建设。行为文化的作用是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要求学生要以一名准康复治疗师的身份进入实训基地实践,各项操作严格按照临床工作流程进行,如做到仪表大方、举止得当,按规定摆放各种治疗物品,仪器设备定期保养,仪器设备严格保管,操作前与患者沟通,操作中始终体现对患者的关爱,保护患者隐私等,努力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习惯。

康复治疗技术实训基地是学生接触社会、体验职业岗位的窗口,是学校实现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康复治疗人才目标的重要保障。实训基地要吸收医院文化中的积极因素,构建与校园文化体系相融的实训基地文化,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使之成为能适应康复事业快速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