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文化思想教育

文化思想教育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大众文化思想政治教育

一、大众文化的界定

对于大众文化的界定,首先应该看到,今天所说的大众文化与20世纪下半叶我国常用语“人民大众的文化”已经有了明显的不同。“人民大众的文化”主要是一个政治术语,用来指代表人口绝大多数的作为历史主体的无产阶级和农民阶级。而今天所说的大众文化则是一个文化术语,并且是在中性意义上使用的,主要是指一种由大众媒介传播的都市文化产业与公众日常消费文化形态。大众文化这个术语产生于西方,但对大众文化的定义还没有定论。大众文化一词究竟是用“massculture”还是用“popularculture”去表述,至今缺乏公认合理的见解。但这两种用法各有其合理性,很难认定其中某一种为正确。同时它们之间在实际运用中还常常相互交叉、渗透,缺乏明显的界限。这一点本身就表明,大众文化现象历来交织着不同文化价值观以及争论,无论否定性还是肯定性用法,都传达出这一现象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对此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邹广文的“从本质上说,大众文化产生于现代工业社会背景下,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一种市民文化”;张如伦认为“大众文化是大众社会的文化”;孟繁华指出“大众文化是一种幻觉文化”。本世纪初大众文化研究学者金民卿在借鉴他人的基础上从文化和大众这两个构成大众文化的基本要素进行分析,得出比较成熟的大众文化概念,他认为“大众文化是反映工业化技术和商品市场条件下大众日常生活、在社会大众中广泛传播、适应社会大众文化品位,为大众所接受和参与的精神创造性活动及其成果。”

二、大众文化的影响以及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一)大众文化的积极影响

大众文化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作为社会转型时期的产物,大众文化的兴起和发展,改变了过去单一单调的文化生活状况,把文化融入到市场经济的总体格局中,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等级制,使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成为了现代社会文化的类型概念,使得独断性文化开始转向平等性文化,任何人都可以通过大众传媒平等地消费一切可能的文化成果,人们可以从大众文化中及时得到各种知识、信息,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发展了能力。

其次,大众文化培养了人们的开放心态和民主意识。这种民主化不仅表现在普通大众对社会文化资源共享得到真正地实现,更主要地表现在大众文化对社会文化层面上不断地增加发言权,空乏的文化承诺被实实在在的世俗文化生活所代替。一方面,在全球化背景下,随着现代传媒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大众文化成为引导人们走出区域文化的“领路人”,帮助人们超越狭隘的乡土意识和陈旧的社会心理,将自身置于一个与传统文化截然不同的新环境,通过大众文化来分享世界各种文化的成果,逐步形成和拥有现代化的开放心态。另一方面,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尤其是企业体制改革步伐的加快,人们的工作态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的积极性被空前地调动和发挥出来,民主意识不断增强。从这个意义上说,大众文化不仅在建立公共文化空间和文化领域上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而且推动了社会生活的民主化进程。

再次,大众文化赋予人们积极的主体意识。改革开放对人们的生活观念、价值标准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社会生活中的许多被打破,人们的生活环境越来越宽松和谐,而大众文化的兴起使这一局面进一步扩大,大众文化张扬个性解放,这为人们的个性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赋予了人们积极的主体意识,使人们呈现出具有时代特色的理性精神“自主、自立、自信、自强”,这种新理性精神适应了现代社会生存竞争的需要,有利于发挥当代人们的创造性和开拓精神。

(二)大众文化的消极影响

全文阅读

思想政治文化教育

摘要: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中无法回避的重要研究内容。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忽略对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内涵和逻辑结构的理解与把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存在形态之一,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是指:人类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创造的文化,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规范、原则、思想政治教育意识、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和实施、思想政治教育运作的过程和方式、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和研究。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研究;理论综述

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中无法回避的重要研究内容,对近年来有关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研究进行及时整理,避免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的简单叠加,克服该问题研究过程及内容的感性化倾向,是相当有必要的。其实自0世纪80年代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起步以来,思想政治教育文化问题研究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学者所关注和探讨。通过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的粗略统计,从989年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领域中直接指涉文化问题研究的论文有300多篇,专著、博士论文4部,有0多部专著进行了专节研究,这凸显出这一研究问题的现实价值。但是,面对思想政治教育文化问题的研究热潮,我们更需要热问题冷思考,一方面,要构建思想政治教育文化问题研究的内涵和逻辑结构,另一方面,要对其研究的重点和盲点进行反思,这对于推动这一研究的系统化、科学化具有重要意义。

一、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研究的总体审视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文化问题的研究由来已久,有的学者从文化底蕴探讨思想政治教育,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根植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沃壤之中,并从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相互激荡中获得发展的文化动力。有的学者从文化环境的角度去探讨思想政治教育,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就是指围绕并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和人的思想的文化要素的总和。进而对其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的结构、特征、功能和运行等。有的学者将思想政治教育放入整个文化系统进行思考,努力从文化建设与发展的大背景观察思想政治教育。有的学者是从文化整合功能视野去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认为发挥文化整合功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使命,也是促使社会文化体系关系和谐、增强和提升社会自身有序性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并进而讨论了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整合功能的路径选择。有的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功能体系是一个由众多衍生功能组成的复杂结构,精神文化功能是核心功能,物质文化是作用对象、外显、载体和基础,是思想政治教育引领精神文化,发挥文化建设功能的外显和结果,是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的物质平台。有的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引领功能就是指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及其活动对一定时期、一定社会的文化的建构、塑造和导引的作用、影响、能力及其结果[7]。有的学者甚至提炼出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力的概念,认为所谓的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力,是指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文化品类所具有及发挥的作用力,是思想政治教育立足于人的本质与整体,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双向互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主观能动之力;它是教育者借助人性通悟而启发受教育者对生活意义追问与反思所形成的精神生产之力;它是思想政治教育整合文化场力对人们的影响而激发出来的意志创造之力[8]。还有的学者从社会主义和谐文化[9]、高校网络文化视野[0]等角度去探讨思想政治教育。

从以上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上述观点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把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看做是两个相对独立但内容有所交叉的系统,进而讨论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二者之间的关系,表现为或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特定场景中去看文化,或从大文化的特定场景中去讨论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理论内容。这就忽视和遮蔽了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自身的内涵和逻辑结构。而本文则试图构建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本身的逻辑内容。

二、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研究的领域

思想政治教育文化问题研究的领域旨在回答研究对象及其研究范围是什么。它是以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概念为核心构成的一组概念体系,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学科性和专属性。要想了解思想政治教育文化,首先必须先了解文化的内涵。我国学者占主导地位的观念是将文化视为人类活动的结果和产物。我国学界的“文化”概念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广义的文化观将文化定义为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中义的文化观是将文化定义为精神财富;狭义的文化观将文化定义为意识形态。在这里,我只认为最可取的是广义的文化观。广义的文化相对于“自然”而言,“文化”即“人化”,是人活动的成果及其活动的模式。在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的具体内容时,许多学者往往从某一种具体的文化形态进入这一领域,并研究其功能、特征及其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如思想政治教育与校园文化、网络文化、文化安全的关系等。但如果仅仅局限于这种宏观和表层的研究,将使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的研究形式化和感性化,因此,需要从微观上对思想政治教育文化问题研究进行理论建构。

全文阅读

思想品德教育强化论文

我们在搞好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深入贯彻“深”、“厚”精神的同时,还反复体会“宽”的蕴义,努力拓宽思想品德课的教育空间,加强横向联系,把单纯的课堂教学扩大成为多渠道参与的教育网络,创设了全方位育人的环境,达到了整体优化的效果。

一、贯彻“深”、“厚”精神,提高思品课的教学质量

所谓“深”,就是实事求是、有的放失、有针对性地教育好学生;就是要观点正确、说理明白、深入浅出、讲求实效;就是要把大纲吃透,把教材吃透,把学生的情况吃透,把大纲用活,把教材讲活,把学生教活。在思品课教学中,我们引导教师做到以下几点:

1.挖掘教材。设计好问题与习题。实践证明,只有挖掘教材,才能理解教材中的观点。只有理解教材中的观点,掌握要求,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所设计的问题和习题才能符合教材要求,具有针对性;才能触及学生的思想实际,达到统一认识、提高认识的目的。那么,怎样才能让教师吃透教材、更深刻地认识理解教材中的观点呢?

我们的做法是:

第一,组织教师学纲。大纲是讲课的依据和遵循的指导思想,所以我们在每学期开学伊始,都组织教师认真地学纲,为把思品课推上一个新台阶而打下了良好的基矗

第二,抓住备课这一关。给时间让教师自己备课,找时间让教师集中备课。把共性问题和疑问提出来共同研究探讨,这样能深刻地理解教材,把握教材、驾驭教材。如,在研究新教材三年级下册《拾金不昧》一课时,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让大家研究:“拾到一分钱或巨款交还失主或交公,应该表扬谁?”“拾到一分钱交给警察叔叔、拾到十元钱或更多的钱交给爸爸,这样做对不对?为什么?”由于教材掌握得好、道理讲得明白,使得课堂气氛活泼,收到了良好效果。

2.选择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增强教学效果。“运用灵活多样、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分辩是非,自己教育自己。”这是大纲对思品教学的要求。根据这一要求,我们在思品课上采取了故事启迪、情景激发、行为辨析、示范训练、录音录像、幻灯图片、讨论交流等教学方法,收到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全文阅读

思想政治教育与传统文化教育探析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精髓,对于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提高我国中小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有着重要意义。然而,目前我国传统文化教育在实际的教学中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主要包括:传统文化教育与实践相分离、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法不当以及受应试教育的限制而引发的一系列问题等。针对以上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融合于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文章给出了若干建议。

关键词:中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融合

一、引言

中国传统文化包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意义,是我国文化的精髓。目前,我国中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由于教学方式等的影响,教学效果不佳,必须要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融入我国中小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促进中小学生的全面发展,将中国传统文化继续传承并发展。

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主要内容

1.德育。

我国传统文化教育以儒家思想教育为主,德育是儒家教育思想的核心观念。我国传统文学著作《大学》中对德育就有介绍:“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意思是说“大学”教育人的主要目的在于弘扬人性崇高的品德,自身的品德养成之后要使所有人都能够祛除恶习成为全新的人,并且不断完善自我,静止不变。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德育意义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当政者或者领导者必须具备较好的思想品德,对其他人要宽容,以德服人,以德治人。孔子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1]。”意思说,当政者如果自己的品德好,其他人的品德也必然好。具有高尚品德的领导者所的指令,不需要强制命令别人也会遵守,反之,如果当政者自身品德不佳,则没有人会从心理服从;第二,统治阶级对被统治阶级要进行道德教化,必要时可以采用刑法予以辅佐。“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儒家思想认为,单纯的刑法只能够让百姓在行为上做到不犯罪,其心理并没变化,因此应该对百姓进行道德教化,让百姓能过明白犯罪可耻的道理。礼教相对刑罚更加有效。

2.爱国。

全文阅读

体育专业大学生思想文化教育论文

一、体育专业大学生思想文化素质状况存在的问题

1.过于求成的心理状态。体育专业大学生不仅富有激情、充满活力,还具有开拓精神、活跃的思想。尤其是对于世界的发展、国家的形势和社会的变化等相关信息非常关注。正处于青春期的他们,此时的思想价值观还尚未定型,但是他们却渴望自己能够成功,并渴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希望自己能够马上得到社会认可。但是在实际的过程中,由于这种太过于强调成功的心态,使得他们往往只知道一味地去追逐功利而忽视了自身贡献,存在着严重的本位主义和实用主义的价值取向。

2.思想结构单一、遇事容易冲动。当前体育专业大学生在处理事情上,思想易受干扰,容易冲动,以至于出现“我行我素”的现象。但是,他们也有优秀的一面,其思想文化素质状况的主流是积极向上的,并且思维敏捷,接受新鲜事物快,有一定的观察和分析能力,以及坚韧的意志与不服输的精神。只是由于长时间参与运动训练及投入学习精力的不足,使得他们的思想结构单一。如一旦在奋斗过程中遇到了挫折与失败或功利取舍时,体育人特有的耿直个性会使他们很容易丧失判断是非的能力。

二、体育专业大学生思想文化素质状况形成的原因

1.社会因素。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当今中国社会的社会环境、校园环境和家庭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这种变化使得体育专业大学生的社会观念认识、生活态度和人生价值观发生了改变。如媒体报道的运动员退役之后得不到良好的安置、体育专业大学生就业难等,在无形中给他们带来了就业压力,容易使体育专业大学生产生消极情绪,影响其健全人格和良好价值观念的形成。

2.教育因素。长期以来,思想文化素质教育始终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工作之一。很多高校也成立了专门的思想教育工作部门,还配备了大量的思想教育工作者,从课内到课外对大学生实施了多种形式的思想教育。但实际这只是一些表面工作而已,从外表上看是重视,实际上却是轻视,如仍然采用一些传统的思想教育案例,内容不科学。这种跟不上时展形势的教育模式,严重影响了我国高校大学生思想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的效果。

3.自身因素。由于体育专业大学生还没有涉足社会,导致他们的社会阅历欠缺。虽然他们都已经到了成年的年龄,但是还并不具备选择或判断人生之路,以及支配自己思想行为的能力。如果他们一味地坚持自己的思想观点,做事任由自己的性子来,那将对于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极为不利。因此,高校应采用科学、正确的思想教育引导,来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提高他们的辩证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三、体育专业大学生思想文化教育目标与内容分析

全文阅读

校园文化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思考

【摘要】

高校校园文化具有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这是因为高校校园文化具有导向、美育、约束等教育功能,而这些教育功能正是培养高素质思想政治人才的必备的要素。本文主要从功能、策略等两方面对高校校园文化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等进行了介绍,希望能够为高校校园文化的发展建设提供帮助。

【关键词】

高校校园文化;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对策

高校校园文化是一种微环境文化,大学生深处其中能够真实的感知到这种文化,并且由于长时间深处在这种文化中,定会受到感染。因此高校一定要做好校园文化建设工作,以此对大学生未来发展产生良好的引导,形成正确的三观。虽然高校校园文化提倡开放、自由,但是要想充分发挥出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就必须要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指导思想。

1高校校园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具备的功能

1.1导向功能高校校园文化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一部分,既反映出我国现代社会的主导价值,同时也能够体现出现代主流文化,所以高校校园文化对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有着不可或缺的导向作用。这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价值导向,也可以称之为价值取向,由于各个高校所形成的校园文化有一定的差异,因此对大学生价值导向作用也有一定的区别;另一方面是需要导向。高校融合了多种文化,而且各种文化的层次以及品味有很大的差别,因此能够满足各个层次学生的需求。

1.2约束功能高校校园文化会对那些思想、行为不正确的会形成一种约束。这种约束并不是依赖于硬性手段来达到效果,而是借助于校园多年形成的思想氛围,间接的加以实现。通常而言,校园群体行为、规章制度等,都会给大学生心理上形成压力,每位大学生在长期的生活学习中逐渐形成了共识,产生共鸣,而内化为自我行为,使得自身行为达到学生要求。

全文阅读

谈文化多元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全球各种文化发生碰撞,各种单一文化逐渐发展、吸收其他文化的精华,向多元化文化发展,而多元化文化也影响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于大学生来说,在初入高校之时,还没有建立自己完整的思想体系。在高校之中,大学生将经历深刻地思想化、生活方式的改变和价值观体系的完成,这一切也将受到全球文化多元化背景的影响。本文将从文化多元化的概念和主要内容入手,通过分析中国文化多元化的现状和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多元化背景下突显的问题,总结出多元化文化背景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质性影响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未来的新方向,以寻求文化多元化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积极效应,最大限度地发挥多元文化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文化多元化 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

在高校之中,老师采用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和选取的教育内容会对学生培养正确的思维观念有很大的影响,对于教育目的的达成和教育效果的实现有决定性的影响。而在全球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各种文化思想潮流不断碰撞,发展成多元文化的时代。身处在这样的时代之下,大学生的思想也受到了复杂的影响,在这一新情形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从业者应该抓住时代的红利,同时也要正视多元化文化对于教育的冲击,达到增强教育实效性的终极目标。

一、文化多元化概念分析

(一)文化多元化的主要内容

文化多元化是以本国或是本地区的主流传统文化为主,与多种外来文化相互碰撞和交织,形成的能够影响本国或是本地区人们精神层面的生活方式。“文化”一词,从广义上来说,属于人文历史的范畴,从狭义上来说,与人们的意识层面的东西联系十分紧密。而多元化的文化,更会为人们的思考方式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内容带来影响。文化多元化能够拓宽高校学生的视野,提供给高校学生了解和探索其他国家或是其他民族文化的机会,形成自己成熟且多元的价值观和思维模式。

(二)中国文化多元化现状分析

对于多元化文化来说,多种文化和谐共存和融合创新是其基本特征。我们国家从上个世纪到本世纪以来,都处在一种转型期,形成了多元文化发展的格局。高雅文化、通俗文化、大众文化及中国传统文化都在这里碰撞和交融,形成现代多元化文化的格局,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发展。

全文阅读

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育人

[摘要]文章界定了文化的含义,分析了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指出我国高校思想教育文化育人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存在着文化育人环境的氛围不足、文化育人意识的不足、教师对文化育人资源的认识不足等问题。文章认为可以通过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者对文化育人工作的重视度、强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文化育人功能、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文化氛围的营造等途径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育人的功能。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文化育人 关系 现状 途径

[作者简介]李礼(1980- ),女,湖南娄底人,广西科技大学(筹)财经学院团委书记,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广西 柳州 545006)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度广西科技大学(筹)科学基金项目课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青年群体文化建设互动关系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校社科1261112)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9

一、文化的含义

文化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社会现象,人们对文化概念的阐述众说不一,世界上关于文化的定义约有300种。其中,《辞海》中文化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文化“广义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辞海》对文化的界定代表了现阶段学术界大部分学者对文化的理解,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这一概念。文化的构成包含四大部分: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物质文化是指以满足人类物质需要为主的那部分文化产物;制度文化是人类处理个体与他人、个体与群体之间关系的文化产物;精神文化是人类的文化心态及其在观念形态上的对象化,包括人们的文化心理和社会意识诸形式;行为文化是指人们的行为方式和行为习惯,行为文化是人们观念和思想的外在反映。物质文化是其他类别文化存在和发展的载体,制度文化是精神文化的表现形式,对行为文化起约束作用,精神文化是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文化发展的最高目标。

二、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全文阅读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功能的思考

【摘 要】思想政治教育既具有政治性又具有文化性。当前,中国正在进行文化体制改革,在这种形势下,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功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不仅可以有效地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及文化底蕴,还可以促进中国社会的繁荣发展。本文中主要探究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功能。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文化功能 文化性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07-0148-01

学界一直在研究思想教育的功能,无论是其育人功能,还是其开发功能,学者们都研究出了非常有价值的结果,但其文化功能方面却受到了忽略,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功能边缘化。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重视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上提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由此,我们要特别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功能。

一 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引领功能

文化属于精神系统,系统中的核心就是价值观,所谓价值观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的看法及评价。人们处在不同的客观环境中,而且其经济地位也不相同,因此对待同一客观事物,不同的人会产生不同的看法和评价,所形成的价值观也具有差异性。人的价值观系统中包含主导价值观和非主导价值观两种,主导价值观中包含许多先进的文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代表文化发展的方向。在一定的社会时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及活动会影响到文化的构建、塑造及引导,而这正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引领功能。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首先要确定教育目标,其次要选择恰当的场景与情境,以直接灌输或潜移默化的方式,让教育对象接受和理解主导价值观。这一过程也是发挥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引领功能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将抽象的主导价值观物化,让教育对象易于接受,最后教育对象对主导价值观产生认同并接受,完成文化的迁移。在这个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坚持宣扬了主导价值观,从而有效地避免了多元化的文化价值观冲击主导价值观的地位,最终保证了特定阶段意识形态的稳定性。

二 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整合功能

在一定的历史时期,会出现多种文化因子并存的现象,而且在同一群体中,各个群体成员都有自身的立场及看法,文化整合就是以特定的方式和手段,在保证差异性的基础上确定共同的思想信仰及价值观念,从而使各个群体成员认同组织的思想及价值,从而有效地提高社会的凝聚力。开展文化整合的主要目的是在同一个文化系统中,保证不同的文化因子都能在其中和平共处。不同的人会形成不同的价值观及文化心理,如果将价值观及文化心理看作是一个系统,那么这个系统具有复杂多变性,因此,在促进文化发展的过程中,要在复杂多变的基础上保持动态的一致性。在文化发展的过程中,如果文化系统中的文化因子都是相同的,那么其保持发展的时间将会很短暂,如果文化系统中的文化因子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但各个文化因子之间相互排斥,其发展时间也不会很长,因此,要发挥文化整合功能,来实现文化的长远发展。思想政治教育恰好拥有文化整合功能,一方面,可以通过肯定主导价值观,思想政治教育利用文化引领功能将其发扬光大;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在文化选择上还具有批判性,具体说来,就是批判性地吸收和借鉴非主流的价值观念。思想政治教育通过肯定和批判的共同作用,实现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和融合,最终使不同的文化在同一社会环境下和谐发展。

全文阅读

大学校园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反思

[摘要]

校园文化是一所高校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高校发展的内在精神动力。高校校园具有十分明显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延伸和有效补充,和课堂教学共同服务于高校培养高素质优秀人才的现实需要,对于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而保证当代高校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本文将以此为出发点,深入总结高校校园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进而探讨如何充分发挥这些功能以便更好的促进新形势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关键词]

大学校园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实现路径

引言

校园文化是一所高校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高校发展的内在精神动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作为高校科学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对于提高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尤其是思想道德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应该说,高校校园文化本身具有十分明显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延伸和有效补充,和课堂教学一起共同服务于高等教育培养高素质高标准人才的现实需要,对于提升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水平,保证当代高校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以此为契机,研究探索高校校园文化的发展路径、开拓其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价值功能,进而探讨如何充分发挥这些功能以便更好的促进新形势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颇具现实意义。

一、大学校园文化概念及其构成形式

文化,最重要的是“化”人,是把提炼出的精神取向和价值追求变成基本的行为准则,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不断创造出来的有形物质财富和无形精神财富的总和。高校作为传承、研究、发展和传播东西方文化的重要阵地,这些来自古今中外的不同文化思想在校园内不断对立冲突、认同重构和交叉融合,从而使高校成为汇集各种形态文化思想的中心。大学校园文化是指高校师生在长期的学习、教育、管理和生活中互相作用共同创造的,和社会发展和时代背景密切关系的,并且得到广大师生共同认同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规范的总和。应该说,大学校园文化并不是各种文化的简单堆积,而是一个组织建构十分严密的系统工程,其体系应该包含:制度文化、物质文化、行为文化以及精神文化四个方面,由此共同构成一种先进的文化体系。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