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文化事业

文化事业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我国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论文

一、正确把握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关系

1.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区别

(1)性质不同

文化事业是为社会提供公共文化产品的公益性文化部门,其主体是文化事业单位,主要着眼于社会效益,不以营利为目的。文化事业的内容主要包括公共文化生产体系、公共文化传播体系、公共文化消费体系和公共文化管理体系。公共文化产品以整个社会为服务对象,具有使用和消费上的非排他性、非竞争性,属于利益共享的产品,其生产者难以从市场获得正常的价值补偿。因此,公共文化产品的生产和供给不能由企业等营利性组织来承担,不能走产业化发展道路,而必须建立起市场以外的集体选择机制,以行政事业单位为主要组织形式。因而,公共文化产品是由政府和非营利性组织等公益性文化单位提供的。公益性文化单位提供的文化产品是免费的或显著低于成本价格的。公益性文化单位不实行经济核算,不拥有完全意义上的法人财产权。而文化产业则是生产文化产品、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其主体是文化企业,是独立核算的经济组织和市场主体,拥有完全意义上的法人财产权。文化产业以营利为目的,以精神文化产品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为基本特征。文化企业以工业化、商业化的运作方式制造、销售和经营文化产品,创造经济价值,追求经济效益。公众消费的文化产品多数属于私人产品,而文化产业向消费大众提供的正是私人文化产品。私人产品具有效用的可分性和消费的排他性,任何人对私人产品的消费都排除了其他人同时消费这一产品的可能。因此,在市场发育比较充分的条件下,企业受自身利益驱动,可以有效地为消费大众提供各类私人文化产品和服务,这也是文化能够实现产业化的主要原因。

(2)职能不同

文化事业的基本职能是保障公众基本文化权益,满足公众基本文化需求,如读书看报、收听收看广播影视、获取信息、参与公共文化生活等。文化事业具有点多面广、资源共享、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寓教于乐、雅俗共赏等特点,是社会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着眼于民族精神塑造、社会道德教化和主流价值观培育,彰显的是文化建设的社会职能。因而,文化事业要强调原则性,弘扬主旋律,体现国家的政策导向和舆论导向,努力提升公众的文化品位,增强全体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维护公共文化生活的公平正义,让城乡居民普遍享有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而文化产业的基本职能则是繁荣文化市场,着力于满足公众多方面、多层次、多样化的文化需求。由于社会分工、阶层分化、教育背景、兴趣爱好等原因,公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呈现多元性、多样化特征。这种多样化的文化需求主要通过文化产业所提供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来满足。文化产业当然要兼顾社会效益,但它主要追求的却是企业的经济利益。文化企业根据市场行情和消费需求组织生产经营活动,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创造物质财富,实现文化的经济价值和产业功能。同时,发展文化产业也有利于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

(3)运行机制不同

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在性质和职能上的显著差异,决定了它们的运行机制也存在很大不同。文化事业作为社会文化中的公益性部分,属于事业单位的管理体制,采取行政化运作模式。从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事业发展目标和规划,到文化事业单位生产的文化产品、提供的文化服务,都受政府行政系统直接主导、调控、干预和管辖。文化事业的决策主要源于政府的政策法规、文化发展规划及上级命令和指示,有着垄断性的行政资源配置,经济上享有各种优惠政策。文化事业主要依靠国家投资或社会捐赠来兴办并确保其运营。生产纯公共文化产品的文化事业单位,其运营资金全部来自政府拨款及社会赞助;生产准公共文化产品的文化事业单位,其运营资金一部分来源于财政资助和社会捐赠,另一部分则来自本单位的自我创收,如门票、出租、广告等收入。文化产业作为社会文化中的经营性部分,则实行企业单位管理体制,采取市场化运作模式。就是说,文化产业完全遵循经济法则和价值规律,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进行文化产品的生产和再生产,走市场化发展道路。文化产业以企业法人的组织形式进行经营活动,各类文化企业均按照法人治理结构的要求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在文化产业中,从事文化产品生产经营的经费全部源自文化企业自身的积累和筹集。我国文化产业有多种经济成分,其筹资渠道也包括国有、集体、私营、外资及混合所有制等多种途径,并且在文化产品的研发、生产、营销等方面与其他产业一样,都要根据市场经济的要求优化资源配置,依法追求企业利益的最大化。国家主要运用法律、经济等手段对文化产业实行间接调控、扶持和引导,政府并不直接决定文化企业的生产经营。

全文阅读

档案事业与文化产业

档案事业是文化建设的组成部分,但是档案事业是社会公益性的文化事业,而不是经营性的文化产业。

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应如何界定,区别和联系又在哪里?理论界对此有了初步的探讨,表述大致是相同的。简单地讲,文化事业是公益性文化或非经营性文化;文化产业即非公益性文化或非经营性文化。两者共同点是,提供的都是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两者的区别在于:一是建设投入的资金来源不同,文化事业单位主要依靠政府扶持、社会赞助;文化产业单位则主要面向市场,吸纳社会投资,依法经营,自我积累,自我发展。二是运作的方式不同,文化事业单位主要向社会提供公益性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文化产业单位则是“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以批量生产为特征,以市场营销为手段。以此来分析,档案事业理应归属于文化事业,而不能归属于文化产业。

目前,在认识档案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关系上,出现了一些偏差。如有的同志以档案部门中存在某些市场运作的经营性活动、有偿服务项目为由,认为档案事业是文化产业,这似有以偏概全之嫌。因为这些经营活动较之整个档案事业来说,只是很小的一部分。作为档案事业的主体部分,各级综合档案馆的建设必须以政府投资为主,必须以公益性文化服务为主。因而部分经营性活动并不能改变档案事业归属于文化事业的性质。

当然,档案事业不归属于文化产业,并不等于档案部门不要发展产业化的文化经营活动,向社会提供有偿的文化服务。恰恰相反,应该以创新的思维积极探索开发档案文化产品和开展档案文化产品的经营服务。

第一,要确立正确的档案文化产品开发服务产业化意识。开展档案文化产品的经营性活动,不是一种小打小闹的创收谋略,主要目的不在于增加档案人员的收入,也无法做到“以档养档”,而是为了档案事业的可持续性发展,为了提升城市的文明程度,为了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对档案文化的需求。定位于公益性科普教育基地的上海科技馆正在探索市场化之路,该馆领导对此表示,为的是“两条腿走路”。政府每年对科技馆都有一定额度的财政拨款,而科技馆的实际运营成本却要大大“超支”。科技馆迈出一条腿探索市场化之路,说到底还是为了科普事业的可持续发展。这种思维值得各级综合档案馆思考。

第二,要找准培植经营性档案文化服务的切入点。我国文化产业从整体上来说还处于起步阶段,经营性档案文化产品的开发服务更是处于初始状态。因而找准培植的切入点甚为重要。这个切入点应该具有可行性和发展性。根据这一要求,可选择以下几个方面作为切入点:

一是档案会展服务。会展经济正成为城市经济中一个闪亮的增长点。仅据上海市外经贸委的统计,2002年上海举办了262个展览,直接收入18亿元,成交金额550亿元,会展业产生的相关经济带动效益超过200亿元,观众总数近500万人次。上海市档案局馆也开始尝试市场运作的方式举办档案展览。“2002年国际档案信息化暨现代办公技术与设备展览会”,从寻找合作伙伴到展览策划、宣传、招商、广告、讲座等都按市场方式运作。诚然,档案部门不可能经常举办这类设备技术展览,档案部门更大的优势在于档案的人文资源及以此开发制作的档案展览。即便是以社会教育为宗旨的展览,也并非一概不能开展经营性活动,特别是在增加展览的附加值方面。重庆歌乐山烈士陵园的做法即是一例。该陵园变消极等待参观者为主动走出去宣传,制作和组织了《红岩魂》和《红岩魂形象报告会》,在全国巡演,并由此开发面向社会的展览服务等业务,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二是档案中介服务。我国档案中介服务虽然起步不晚,但总体上存在规模小,层次低,科技含量少,行政色彩比较浓的状况,尚未形成面向社会的开放型、市场化的中介服务体系。档案中介服务业要真正成为经营性的档案文化服务业,就要改变以上的状况。当然,这种状况的改变绝非可以一蹴而就。目前可行的是要做大三块,即做大档案咨询、档案培训和档案寄存服务。做大档案咨询服务,应该注重开掘咨询的内涵,提升服务的科技含量,在论证、评估上做大文章。在这方面已创建十年的上海档案咨询服务中心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该中心为上海地铁总公司、苏州河综合整治工程、上海通用汽车有限公司、上海证券交易所、上海大剧院等单位的档案管理和建设提供了咨询论证工作,内容涉及馆库布局、设备配置、管理体制、制度建设、文件归档、开发利用和工程项目文件形成积累、档案验收等各个方面。该中心在市场运作中注重创建品牌,规范管理,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咨询服务项目合同总额达到638多万元,连续被评为“上海市优秀咨询企业”。当然,档案咨询业要进一步做大做好,取得跨越式发展,只有走规模化、产业化发展之路。对知识和技能的需求,催生并壮大了一个新的经济门类―――培训经济。截止2002年底,上海拥有各类各级非公有制创办的教育培训机构就已达1800多个。档案培训,历来是档案部门经营性活动比重最大的一块。在行政的适当干预下,档案培训能经久不衰。要做大档案培训业,增强档案培训的活力,除了依托行政的优势外,还应拓展社会化市场化发展的渠道,拓展培训生源,拓展培训课程,使培训的对象、内容不局限于档案系统和纯档案业务,使档案培训取得更为良好的社会影响和稳定的投资回报。档案寄存服务起步不久,但已显现出十分诱人的前景。打造品牌,扩大宣传,应该列入创办之初的工作要旨。

全文阅读

如何把企业文化故事化

讲故事是企业文化实战中强而有力的工具,是企业文化的重要载体。一般来说,故事来源于企业员工的工作和生活,简单、形象且生动,辅之于有意识的刻画和引导,具有相当大的感染力和渗透力;再借助正式的和非正式的渠道传播,影响范围大且快。

在运用故事传导企业文化要素的时候,首先需要回答以下几个问题:故事从哪里来、故事有哪些要素、故事由谁讲、故事如何讲、故事的要点。

故事从那里来

故事最好来自企业内部,最好就是受众身边的人和事情,故事的主角最好是公司的员工。故事离受众越近,主角越是为受众所熟悉,其影响力和感染力就越强。比如在玫琳凯公司里盛传的关于首席经销商的故事:

某知名首席(讲述者及受众都是该首席的伙伴),曾穷得可能任何人都会觉得可怕,甚至绝望。刚被她的前夫抛弃,一个弃妇,又没有什么收入,在加盟玫琳凯之前,每天只花3块钱。

刚开始加入玫琳凯时,羞涩的她逢人就低头,一说话就脸红。但她非常勤奋,每天早上8点出门,晚上9点才回家,吃饭经常是随便凑合。她规定自己,每天不面谈10个陌生人,不递出100张名片,坚决不收工。

可是现在呢?她在城里有一套豪宅,开着玫琳凯奖励的粉红轿车。更让人羡慕的是,当年她是被男人抛弃了,今天她“娶了”一个男博士。

故事有哪些要素

全文阅读

论文化事业对文化产业的促进作用

【摘 要】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相互影响、相互配合、相互促进,以其特殊的力量和特有的方式,使文化既成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精神引导与智能支撑,又成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具体内容。文化事业对于文化产业具有重要促进作用,文化事业的发展几乎影响到文化投入和产业驱动的各个方面,其发展特点与产业发展需求有很好的契合,是名符其实的产业助推器。本文从钻石模型的视角对此作用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文化事业;文化产业;促进作用;钻石模型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和十提出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和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是两项最重要的任务,二者具有紧密的联系,并且发展文化事业对于文化产业具有巨大促进作用。

一、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具有紧密的联系

1.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都必须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

位,都以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为目的。文化事业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这是其性质与任务决定的。同样,文化产业也必须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统一,始终把社会效益置于优先位置,这是由文化的意识形态属性决定的,这一点上,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是一致的,担负着共同的责任。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效益追求不同于其他行业,社会效益始终是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存在与发展的根本,进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文化产业来源于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文化事业涵养。文化产业是文化的一种形态,是随着文化的发展逐渐和现代经济相结合的产物。从历史上看,文化产业大多是从传统文化事业中分离出来的,尤其是在我国,随着经济体制和文化体制的改革,在文化产业发展初期,产业市场主体都源于以前文化事业体制内的单位和个人。大力发展文化公益事业,可以培养和发展人们的文化消费需求,为文化产业拓展文化市场,可以促进文化产业不断提高文化产品的文化含量和品位,推动文化产业不断增强市场竞争力。

3.文化产业对文化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支撑,文化产业的发展促进了文化事业水平的提升。从国际经验看,现代社会的公共文化事业发展是以文化产业发展为条件和支撑的。一方面,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激发了人们的文化消费欲望,引导了文化消费的潮流和方向,并直接提升了文化消费水平和扩大了消费群体,从而间接地提高了人们对于公共文化的消费期望,为文化事业发展提供了新的驱动力。另一方面,健康的文化产业也会带动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文化产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及其宣传的价值观会潜移默化地影响文化事业的产品和价值追求。

全文阅读

论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的关系

摘 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是进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两个主要的支点和亮点,也是文化发展战略的基本内容和主攻方向。那么,何为文化事业?何为文化产业?它们各自的性质、特征、功能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又是如何呢?这是我们在理论上和实践中都必须予以明确而科学回答的时代命题。因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不仅赋有崭新的时代内容,而且在新的环境和新的条件下,也构成了它们之间的崭新的相互关系。

关键词: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区别;联系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6-0264-01

一、对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概念界定

文化事业就是由国家独资控制、全资举办的公共文化生产机构,或通过政府在市场上的订货和采购,面向全社会整体,提供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保障全体国民享有公共信息、享用公众智慧、享受社会文明等基本文化权利。文化事业的重要性表现在它的社会功能而不是它的直接的经济功能。

文化产业就是为满足人们娱乐、休闲、健身、求知、审美、交际等精神需求和智力需求而生产特殊产品,提供场地、环境、服务或组织活动因而获取利润的各种合法行业的总称。

二、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区别

总体来说,文化事业是人力、物力的投入,是一种政府行为,文化产业是产出,但却是一种市场行为,更具有主动性和灵活性。这种投入和产出的交织融合才能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和谐发展。

全文阅读

企业文化与事业单位文化建设

摘要:企业文化作为社会文化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个关键要素,更是企业长盛不衰的原动力。在市场经济浪潮的推动下,事业单位在加强自身文化建设上,也应逐步尝试新的管理模式,领导者应及时认识到企业文化在单位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将这种管理理念进行有效地推广。

关键词:企业文化;事业单位;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D63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8-0069-01

所谓企业文化即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过程中所形成的价值观、经营思想、群体意识和行为规范等要素的综合规范总和。它作为社会文化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包含了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的相关内容。可以说,企业文化不仅涵盖了企业精神、企业愿景、企业宗旨等一系列丰富内容。同时它也以制度形式被员工所遵守,成为企业内部共同遵循的价值体系和行为准则。企业通过树立有助于企业发展的核心精神建设,增强职工的归属感与集体的凝聚力,进而激发他们的创造性和积极性,使企业的整体实力得到提高。可以说,这种在团队工作中逐步形成的行为规范,是企业凝聚力的象征,更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原动力。事业单位和企业虽然在经济性质上有所不同,但其在文化建设上对于精神文化内涵的需求却是一样的。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外部经济环境的不断改变,事业单位也在尝试着改变管理理念,努力借鉴企业运营中对于企业文化的运用,加大其自身的文化竞争力。从而树立符合自身行业特点的单位品牌形象。

一、树立核心价值观,重视精神文化建设

企业文化具有导向作用,其宗旨即是通过企业理念、与价值观的建立,营造出企业浓厚的文化氛围。使职工在日常的生产生活中,对企业思想产生认同感,并在其核心价值观的引导下协调一致,增强企业的凝聚力。

在事业单位中开展文化建设,首先需要领导的重视。单位领导者应不断加强自身的修养与素质。把握文化建设的切实性、有效性。事业单位由于其性质的特点,在人才方面具有优势,职工的个人素质水平也较高。以传统文化,尤其是以儒家文化为出发点,构建企业文化内涵,提炼单位精神,更能为职工所接受,可操作性强。结合自身行业特点,树立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内涵,符合单位实际的价值观。积极主动改变观念,在注重塑造外部形象的同时,还应加强内部管理,使文化建紧扣制度建设,进行制度革新。充分发挥单位内部各级组织的监督、培训作用。党、团,工会组织要明悉工作职责,负责开展文化建设活动,组织职工的理论学习,设置宣传展板、文化专栏,使职工的工作环境,有良好的文化氛围。努力将文化建设的舆论宣传、教育引导深入到基层工作中。

全文阅读

试论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

[摘 要]文化是维系一个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手段,也是提升国家软实力的重要途径。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到现阶段,市场经济模式不断完善,市场扮演着调整经济生活供求关系的角色,政府给予宏观上的调控和扶持。相对于物质文明,在文化方面,人们日益增长的多元化需求也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满足和引导文化需求是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工作内容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关键词]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宏观调控

[中图分类号]G1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48-0013-02

1 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定义和区分

通常,人们把公益性、非营利的文化活动称为文化事业,而把通过资本运营达到利益诉求的文化活动称为文化产业,文化产业本质是一种经济行为。党的十六大报告第一次把“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作为两个概念提出来,这在文化建设的理论认识上是一个重大的突破。文化具有事业和产业的双重属性。文化产业生产的是文化产品,文化产品通过市场流通而体现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属性,文化产品事实上就是精神的载体,人们享受文化产品的过程,其实就是满足精神需求的过程。因而,从为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这一角度讲,文化产业永远都属于文化事业的范畴。就文化的事业属性来说,它是一种公益性、非营利性、主要由政府部门提供、面向广大百姓、丰富人们日常生活内容的公共产品;就其产业属性来说,文化在一定的外部环境条件具备时,其运营主体能够在自身投入产出的核算和循环中变化发展。2004年我国首次公布《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将文化产业定义为:为社会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这些有关活动的集合,并将文化产业界定为核心层、层、相关服务层三个层次,以及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网络、文化用品等十几个行业。从文化产业分类来分析,可以看出,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有着密切的关系。

2 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相辅相成的关系

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分化是文化建设发展的必然趋势,而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密切配合、共同存在和发展,也是两者之间关系的基本特征。文化的精神内容与物质内容互为载体,其物质内容只有具有了精神内容时才有价值,而其精神内容则又只有借助于物质内容才能得以存续和传播。任何文化产品与文化服务都只有在具有了思想光彩与智慧内涵之后,才会获得受众的青睐,产生经济效益。因此,发展文化产业的前提条件是它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必须符合先进文化的要求。文化产业在本质上要与文化事业相协调,在追求经济效益的过程中兼顾社会效益。

一般来讲,文化是一定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反映。文化产业和文化服务对于一个社会、国家、地区和民族的稳定、延续和发展,起着基础的、能动的促进作用。文化事业中的意识形态建设要通过和借助于市场或产业化的载体才能达到最佳效果。我国在广播、电视、新闻、出版等领域组建了相当数量的产业集团,这些产业集团在履行使命的过程中,无不借助于现代产业运作机制积极组织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市场竞争,并在竞争中占据了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阵地,加大了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

全文阅读

文化事业管理论文

一、文化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分析

(一)文化事业管理专业培养要求与社会需求存在矛盾近些年,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日益受到党和国家的重视,文化事业管理专业也随之受到追捧。在发展繁荣的背景下,文化事业管理专业的开设日益普遍。教育管理逐渐走向科学化与日益趋增的社会需求推动因素,还不乏许多高校不顾自身条件、一哄而上办热门专业的利益驱动。高速增长的态势并没有带来相应的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反而是严重滑坡。在人才培养目标、教学计划以及课程设置等关键方面,文化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从总体上趋同,既缺乏个性,又缺乏层次,更缺乏学校特色。

(二)文化事业管理专业作为新兴专业有其自身的缺陷文化事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尚处于探索和构建之中,还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缺乏系统性、科学性的理论支撑,教学管理方面包括实践教学的动力不足、实践教学的目标模糊、实践教学的内容缺乏合理、实践教学的组织和实施不到位、实践教学的控制子系统不完善、实践教学的保障条件不充分等等。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和创新力度不够,实践教学管理模式单一,成为高等院校文化事业管理专业教育发展的迫切要求和攻坚重点。高校没有充分立足我国文化事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管理实际,从综合、整体层面对实践教学管理模式进行不断完善,不利于文化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二、构筑多元要素整合的实践教学管理模式的必要性

按照高等教育的规律和特点而言,对于文化事业管理专业高等院校实施教学改革的重点就是要适应社会的需求,针对目前信息化、实用化和网络化的需求,制定教育改革管理方案,将重点转移到培养具有现代知识技能的复合人才上来,即能够利用文化事业管理专业的理论知识,结合现代化的工具和手段,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和整合能力的综合性文化管理应用型人才。

(一)有利于依据社会发展需求制定人才培养目标近些年,我国文化事业管理专业的大体状况是:专业设置涵盖面广泛,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从事企业及非赢利组织管理工作或理论研究、教学工作的综合型人才。由于社会对于文化管理类人才的需求以及需求结构都出现了新的变化,因此,地方院校适应新形势。适时构建多元要素整合模式有利于进行文化事业管理专业内容要素、学科体系和专业结构、课程体系与优质的教学团队等建设。另一方面,有利于培育目标的重构,立足地方、服务地方、依托地方,在学科建设方面,注重寻求自身的学科相对优势与地方特色文化交叉点,实现学科与地方独特的自然、人文资源之间的结合,突出比较优势,有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以满足社会对各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二)有利于引入社会资源提升本专业的办学水平目前,我国已进入文化产品消费大幅度攀升和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阶段。同时,“十二五”规划以来我国各地高校纷纷实践摸索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构建多元要素整合模式对于科学系统地开展和搞好文化事业管理教学具有重要作用。一方面,实践教学模式提倡高校建立优良的实践实训基地,有效地帮助学生及时掌握文化管理专业相关知识,增强实际工作能力,以此促进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互相渗透和有机结合,改善学生的学习效果。另一方面,实践教学管理模式有利于实行开放式办学,不断加强学校与社会资源之间的联系。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学生参加公益性文化事业与经营性文化事业管理实践的新模式,坚持与企事业单位合作,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新思路。我国高校积极改革创新,拓宽教学资源渠道,引入社会资源参与实践教学优秀的实践经验,是与其经济发展和社会模式相适应的。

三、构建多元要素整合的实践教学管理模式的探索

全文阅读

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公共文化论文

一、公共文化服务的双重属性和政府的主体地位

政府是公共文化服务天然的主体,在很大程度上发挥着文化导向性的作用,但这并不意味着政府是唯一主体,公民个人、企业和非营利组织都是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主体。文化的特殊性决定了公共文化服务必然走社会化发展之路。只有充分实现了公民和其他社会力量参与的公共文化服务,才能充分保障国家文化发展和公共文化服务目标的实现。

二、政府公共文化服务主体地位的实现形式

政府是公共文化服务的最重要主体,但不是唯一的主体。这种作用的发挥依赖于明确政府职能定位,不缺位、不越位。在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政府在公共文化服务中的主体地位主要应该体现在定政策、建平台,引导公众充分表达并满足其基本公共文化需求,并在这一过程中实现先进文化的引导作用。这既完全区别于我国传统文化事业管理体制,也不同于西方国家的“民间主导”模式。具体来说,政府主体地位的实现形式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第一,确定文化发展战略。文化改革发展的目的是要提高民族文化创造力和凝聚力,激发文化活力,提高公民文化素质,塑造共同的价值观。“政府实施公共文化服务职能,首先就应确定文化发展战略和核心价值理念,提出文化发展的宗旨、原则和目标等,并以此为指导制订公共文化政策。”[3]20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传承民族文化,弘扬主流健康文化,打造公平的文化发展环境,是政府责无旁贷的职责。第二,制定公共文化政策和发展规划。制定公共文化政策是政府公共文化服务职能的核心。政策为公共文化发展提供制度保障,体现着公共文化发展的方向和目标。因此,政府对文化的宏观管理主要应该体现在文化政策的制定和落实上,必须根据当前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出台宏观文化政策,制定相应公共文化发展规划。第三,保障文化经费投入。这是公共文化发展的根本保障。现阶段,经费投入是政府履行公共文化服务职能的重要手段。公共文化服务的公共性决定了政府在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等方面都要提供相应的资金保障。在这一过程中,保障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更是要求政府投入大量资金。但是,受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文化需求多样性等方面的限制,仅仅依靠公共财政难以满足公共文化服务的需求。因此,政府应该出台政策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益性文化事业,拓宽资金渠道。第四,搭建公共文化发展平台。具体来说,公共文化发展平台包括公共文化服务决策规划、实施管理和监督评价制度平台,公共文化项目招投标、投融资及其他相关信息的交流平台,以及相关信息技术研发平台等各类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公共文化发展平台在公共文化服务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搭建这类平台是政府的重要职责之一。平台建设是公共文化服务机制良好运行的基础,也是政府职能现代化的重要体现。简言之,政府要搭建各种社会力量参与的平台,共同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第五,鼓励、扶持其他公共文化服务主体。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力量的不断壮大,充分发挥公民个人和各类社会组织的作用,成为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政府扶持其他公共文化服务主体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政府出资直接设立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即设立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二是政府采取相应措施,出台财政税收、准入登记等扶持政策,鼓励、扶持社会公共文化服务力量发展,引导其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第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评估制度。绩效评估是公共文化服务质量的重要衡量标准,对评价整个公共文化服务的投入产出效率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现代政府的一个重要职能是对公共服务的财政资金投入进行绩效评估,因此当前我国政府公共文化服务主体地位也体现在加强文化服务绩效评估方面。“针对公共文化服务的性质和特点,科学设立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的指标,广泛吸收社会人士组成相关委员会,对公共文化服务的重大决策、行动、项目进行评议、决策、跟进、追踪及考评,保证各项公共文化服务实现效益最大化,并对政府公共文化服务政策及实施过程进行总结与反思,更好地加以改进。”[3]

三、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在公共文化服务中的地位和作用

基于我国的特殊国情,考察公共文化服务中政府的主体作用,无法回避文化事业单位。如前所述,政府公共文化服务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政策制定、平台搭建等宏观方面,而直接的公共服务职能,如公共文化服务产品和服务的提供,则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文化事业单位。文化事业单位是我国事业单位的一种形式。总体来说,文化事业单位是指基于社会公益目的,由国家机关举办或者其他社会组织举办的,从事文化活动并提供相应产品和服务的社会组织。近年来,我国行政体制改革和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就是重新理顺政府和文化事业单位的关系,实行政事分开,改变事业单位单纯作为政府附属机构的现象。文化体制改革将文化事业单位分类管理,分别建成不同的市场主体,分为“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实行事业体制企业化运行单位”“确定为企业的单位”三种类型。在公共文化服务语境下探讨的文化事业单位,主要指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的主要职能是向社会和公民提供公共文化服务,主要目标是让公众享有平等的、开放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经过一轮文化体制改革之后,在我国现行文化宏观管理体制下,文化系统归口管理的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主要包括各级政府兴办的文化馆(站)、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等为公众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部门。在当前我国文化改革发展实践中,这些单位仍然是公共文化服务的主干力量和公共文化产品的主要供给者。这既是现实的考虑,也是文化发展的要求。从现实角度来说,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在传统文化事业单位体制之上,这也使得当前公共文化资源的主体部分仍然是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从文化发展要求来看,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可以为公众提供最基本的文化保障,提供仅靠市场机制无法满足的特殊文化需求,如农民工和残疾人的文化需求。这些作用在强调文化发展公平性和普惠性的阶段显得尤为重要。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供给公共服务的实现形式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第一,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生产。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担负着一定的公共文化产品生产功能,其生产的公共文化产品以传播先进文化为主要内容,体现着国家对文化的引导,这是其他社会组织生产的文化产品难以替代的。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生产的公共文化产品,在内容上有鲜明的特色,不同于市场生产的文化产品。同时,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还承担着生产和提供基础性文化产品的重要职责,其生产的文化产品要体现公平性、广泛性和易获得性,在满足社会群体基本文化需求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第二,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主要通过公共文化产品供给实现其公共文化服务职能。目前,我国大多数公共文化设施都归口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管理。公共文化设施一方面为公众提供享受公共文化服务的空间和设备,另一方面还是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重要载体。这就决定了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担负着当前我国大部分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的任务。第三,公民与政府沟通的平台。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通过提供公共文化服务建立平台,沟通政府与企业、政府与社会、政府与市场,使社会文化资源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形成新的整合。从这个角度来说,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也是实现主流文化与大众文化和谐发展的主要渠道。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通过供给蕴含主流文化意义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在引导大众文化发展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结语

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的公共文化服务职能是政府职能的延伸。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目标,强调进一步实现政府职能的转变,深化文化事业单位内部改革,探索建立法人治理结构。这些目标为下阶段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指明了方向,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公众文化需求日益增长的今天,明确公共文化服务是政府的基本职责,但政府不是公共文化服务的唯一主体,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理顺政府和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政府和社会力量、公益性事业单位和其他社会力量的关系,是推动现代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最基本环节。

全文阅读

农村文化事业建设浅析

[摘要]农村文化事业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内容。建设农村文化事业可以繁荣农村文化,提高农民素质,满足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要,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本文在分析建设农村文化事业的意义的基础上,分析了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农村文化建设 意义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8-0077-01

文化事业建设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要求。农村文化事业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进行文化体制改革,促进小康社会全面实现的重要要求。但是,制约农村文化事业建设的问题依然存在。因此,全面分析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对于促进农村文化事业建设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一、农村文化事业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农村文化事业建设有利于新型农民培养,符合新农村建设的要求

农村文化事业建设可以将先进的知识和文化带入广大的农村和农民中,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科学意识,能够利用科学的信息和方式促进农业发展,从而发展成为有技术、有文化的新型农民,符合新农村建设的要求。

(二)农村文化事业建设能够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和发展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