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文化强国

文化强国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从文明古国到文化强国

文化是民族血脉中生生不息地流淌着的血液,始终是民族生存繁衍和国家繁荣发展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生命之源。现在是到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时候了。

文化是民族血脉中生生不息地流淌着的血液,始终是民族生存繁衍和国家繁荣发展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生命之源。现在是到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时候了。

我们要抓住和用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必须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自觉把文化繁荣发展作为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重要内容。

我们都知道,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是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重要支撑。人类社会发展史既是人类生命繁衍、财富创造的物质文明发展史,更是人类文化积累、文明传承的精神文明发展史。在今天,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所以,我们要准确反映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的天下大势,不失时机地抓好文化体制改革,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今天,我们提出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在中国和平崛起于世界的大背景之下作出的一个重大的战略决策。也就是说,我们讲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也好,讲文化体制改革也好,讲开创文化建设新局面也好,都不仅仅是为了解决国内的文化建设问题,一个重要的任务,是要在世界范围的综合国力竞争中进一步增强我们的国家文化软实力,努力把我国从一个文化古国、文化大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可以看出,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今天深化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重大战略任务和现实奋斗目标。明确这一点,不仅可以使得我们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有了一个高起点,而且可以使得我们在统筹国内和国际两个大局中规划和推进我国的文化建设。那么,怎么样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中增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呢?

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首先要增强中华民族的民族凝聚力。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一个一盘散沙的民族和国家是没有国际地位的,一个没有文化凝聚力的民族和国家是没有文化软实力的,也不会被人尊敬的。这种文化凝聚力主要来自于人们对社会核心价值的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在整个文化建设中居于统摄和支配地位。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作为第一位的任务,努力在全社会形成统一的指导思想、共同的理想信念、强大的精神支柱和基本的道德规范。我们一定要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着眼于提高民族素质和塑造高尚人格,以更大力度推进文化改革发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进行文化创造,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使得中华民族以一个具有强大民族凝聚力的民族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同时取决于我国文化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必须有利于大力推进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创新。我们必须准确把握社会文化生活的新特点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在内容上、形式上进行积极探索和大胆创造。与此同时,在我们的文化走向世界的时候,还要考虑到如何让我们的文化能够为各个国家具有不同文化和宗教背景的人们认同,并为他们接受和喜欢。

全文阅读

孕育文化强国

中国文化只有具备了强大的吸引力影响力,强大的活力创造力,强大的实力竞争力之后,才能确立中国的文化强国地位。那么,中国文化如何增强影响力与竞争力,中国应该如何从经济强国走向文化强国呢?

首先应该要有文化自觉。主要指“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在文化上的觉悟和觉醒,包括对文化在历史进步中地位作用的深刻认识,对文化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对发展文化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这种文化自觉,要求我们认识到先进文化在凝聚人心、服务经济发展等方面的作用,认识并尊重文化发展的固有的客观规率,主动承担起发展繁荣中国文化的历史责任。

同时要有文化自信。这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这种文化自信,体现在对中国固有的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文化和革命文化等传统文化价值的高度自信,并在继承这种传统文化价值的基础上,以非常自信的姿态,勇敢地迎接外来文化的冲击和洗礼,并大胆吸收外来的先进文化,着眼于未来,创造适应中国未来发展的新文化。

中华文明的延绵不绝本身,即证明了中国自身文化积淀的强大实力。对这份丰厚坚实的文化遗产,中国不应妄自菲薄,盲目崇拜和相信西方文化,而是应该承认、尊重和相信自己文化的强大实力,强化文化自信,既懂得继承传统,又敢于直面并吸收西方文化的精华,并创造出更优秀的文化产品出来,以繁荣中国特色的文化事业。

最后要实现文化自强。这是“立足自己的实际,依靠自己的力量,突出自己的特色,走自己的文化发展道路,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实现这一伟大目标,需要建设核心价值观体系,需要走科学发展之路,需要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需要加强文化体制改革与创新,需要借助高新科技和市场的强大推动力。

孕育文化强国,中国文化界要学会在危机感中培养使命感和责任感。中国文化界可以在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前提下,大胆吸收西方文化的传播手段和技巧,并将传统文化根基和现代传播手段应用到对21世纪的伟大建设实践结合起来,创造出更多体现时代精神,紧密贴近现实的伟大作品。很多伟大的公司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拥有很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同样,中国文化界人士要想创造伟大的文化业绩,也需要培养强大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孕育文化强国,要懂得利用现代科技和市场力量推广中国文化,以强化中国文化的影响力和竞争力。现代营销学的理论认为,酒好也怕巷子深,再先进卓绝的思想,如果缺乏有效的营销传播手段,就很难形成强大的力量。因为艰深所以长期曲高和寡的国学思想,正是在于丹等人借助现代营销手段的促销下,并借助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的力量,才走入寻常百姓家成为街谈巷议的主题之一。到了21世纪,在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传播渠道之外,又多了几乎囊括一切功能的互联网。互联网的存在等于给任何思想提供了一个在全世界网民面前秀自己的平台和机会。

孕育文化强国,必须要尊重市场的力量。市场力量的本质也是大众的力量,人民群众不但能够创造历史,也能够创造很多流行趋势和热点现象。人民群众以手中的鼠标和钞票形成市场的力量对文化产品进行双重检验,人民群众手中的鼠标造就网络热点,人民群众手中的钞票造就票房霸主和畅销文化产品。要尊重市场的力量,中国文化必须要走出书斋,投身到21世纪的和谐社会建设中来,创造出反映时代大潮和人民心声的文化产品出来。中国文化只有以“关注现实、服务大众”为座右铭,才能创造出既具有时代特征,又能够赢得市场青睐的文化产品系列出来,中国文化才能真正走向自强之路。

全文阅读

走文化强国之路

【考点题解】

考点1: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例1 (2016年四川成都卷)回文诗是中国文苑的一朵奇葩,西晋以来历代诗家争相效仿。如《后园》(南朝齐・王融),正读:斜峰绕径曲,耸石带山连。花余拂戏鸟,树密隐鸣蝉。逆读:蝉鸣隐密树,鸟戏拂余花。连山带石耸,曲径绕峰斜。了解并阅读回文诗,我们可以感受到( )

①中华文明独领、主导世界 ②古典诗词注重实用、整体性强 ③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④汉语文化内含丰富、风格独特

A. ①② B. ①③④

C. ②③ D. ③④

解析:选D。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优秀文化共同组成了世界文明,且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呈现出多元和谐的发展局面。为此,中华文化独领,但不能主导世界文化的发展方向。同时,从题干的回文诗中无法判断其实用性。

考点2:中华文化的深远影响

全文阅读

科技强文助力文化强国建设

摘 要: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在《决定》中提出的战略目标。作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目标,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与我国国家现代化进程紧密关联的一个过程。为此,《决定》不仅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总体目标,而且提出了到2020年文化改革发展的奋斗目标。无论是向“总体目标”挺进还是将“奋斗目标”落实,“科技强文”都是一个重要举措和强劲动力。自我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以来,从小平同志到、总书记,都一以贯之地强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总书记更是明确指出:“只有把科学技术摆在国家发展的战略地位,才能赢得发展的战略主动权。”总书记指出:“在世界新科技革命推动下……科技发展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地影响着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决定》在论及文化改革发展的“动力”或“引擎”时,主要提到了两个方面:一是要加快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为文化繁荣发展提供强大动力;二是强调科技创新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引擎,要深入实施科技带动战略。作为新的经济发展方式、也作为新的文化建设理念的“文化科技一体化”,要义是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创新与融合发展。这种融合创新与融合发展将分别为文化产业、科技产业注入新的活力,建构新的实力。“文化科技一体化”是当达国家发展文化的一个显著特征,也因此这些国家的学者大多倾向于把科技看成是一种文化因素,特别是将其视为文化发展中的驱动因素。哈贝马斯通过描述现代文化生产的工业化趋势,更认为科技是发生在当代社会前沿和高端的文化现象。在文化强国建设中实施科技带动战略,就要敏锐把握世界文化发展的新趋势,紧紧抓住信息化迅速而深入发展的历史机遇,认真学习和充分吸收国际先进科技成果,有效利用全球科技资源,为建设国家文化创新体系贡献智慧和力量。当代文化建设的实践充分表明,科技创新已成为当代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并成为当代前沿文化和高端文化本身。

关键词:文化建设;文化科技;科技强文;文化强国;文化发展;文化繁荣

中图分类号:G0文献标识码:A

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在《决定》中提出的战略目标。作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目标,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与我国国家现代化进程紧密关联的一个过程。为此,《决定》不仅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总体目标,而且提出了到2020年文化改革发展的奋斗目标。无论是向“总体目标”挺进还是将“奋斗目标”落实,“科技强文”都是一个重要举措和强劲动力。

所谓“科技强文”,指的是我们文化建设中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创新与融合发展,指的是充分发挥并有效实施科技进步在我国当代文化建设中的驱动作用、支撑作用和提升作用。

一、自我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以来,从小平同志到、总书记,都一以贯之地强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总书记更是明确指出:“只有把科学技术摆在国家发展的战略地位,才能赢得发展的战略主动权。”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发展的内驱力及前瞻性体现出生产关系乃至社会制度的先进性水准。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在我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以来,为什么在强调“发展是硬道理”的同时强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我以为是具有前瞻视野并且亟具现实意义的。

所谓“第一生产力”,可以理解为各生产领域具体生产力的原初驱动力,是生产力不断发展的革命性因素,也是生产力不断攀升的先进性标志。文化建设,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理解为文化产品的生产和提供文化产品的服务,前者可视为一种特殊的制造业而后者属于服务业,二者都有包含着生产者、生产工具和生产对象(材料)的“生产力”。

全文阅读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摘要:十报告当中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关键词:文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软实力 文化强国

一、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中最早记载文化的是《周易》。《周易》中有句话是“关乎天文以查时变”,就是我们今天讲的天气预报。研究时间,空间,气候,地理的变化。还有一句话是“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就是说这个文化是我们人自身创造出来的,创造出来之后呢,文化反过来又要“化”人。提高人,塑造人。这是文化的功能和作用。所以文化就像空气似的,虽然我们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它时时刻刻都存在,在提醒着我们,熏陶着我们。报告中说了,现在我们要发展文化产业,要使文化成为国民经济的一个支柱产业,推动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今天的社会上,文化的功能越来越突出,它的内涵越来越丰富,它的战略地位也越来越重要。

二、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一)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文化是一个大概念,在文化里面价值观是处于核心地位的。报告当中说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在十七届六中全会上,强调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四个方面内容。第一,是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第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第三,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第四,是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四个方面形成了一个系统。这里边存在一个问题,就是这个体系太大了,太庞杂。在这次的十报告中,在原来在已有的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上,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精简成24个字。从国家层面看,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从社会层面看,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从公民个人层面看,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24个字得到了大家的一个共识。

(二)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

全文阅读

文化强国的基层设计

2012年12月7日,第四届文化部创新奖在安徽滁州举行颁奖典礼。广东东莞市塘厦镇创建社会主义文化强镇项目荣膺创新奖。一个小镇能够获得全国的大奖,说明这个项目还是有其特别的意义。由此,我想到十提出继续推进文化强国建设。这个宏大的战略是国家的一个顶层设计,而怎样执行,落实到基层怎样操作,我觉得,还是需要一个基层设计的。文化强镇就是文化强国的—种基层设计。

当前我国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体来说,就是要着力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加深入人心,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不断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进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的新局面,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而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个过程中,作为我国体制中的基层单元——乡镇处于怎样的地位,应该如何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镇具有怎样的实践意义?这个向度的思考,对于全国上下都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它让我们在远大目标的追赶中,没有忘却脚下最坚实的道路。意义:文化强镇是文化强国之基

党的十对文化强国战略作出全面部署,把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提到又一个新的历史高度。文化强国战略的提出,既反映了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迫切愿望,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上的必然选择。

无论是当前从国家高度来重视文化建设,还是审视历史长河,过往的经验反复证明,一个民族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物质上不能贫困,精神上同样不能贫困,而且在一定条件下精神力量往往会对物质力量产生决定性的作用。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经济实力大增,随着社会的快步发展,文化建设就成为当前的重任。文化强国是一个发展的概念和标志性的概念,它主要通过国民素质的高低程度、文化事业的繁荣程度、文化产业的发达程度和文化体制的完善程度来体现,其具体标准理应体现在:能否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是否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作出贡献;是否继承了本民族的文化精华;文化产业的规模和竞争力如何,文化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如何等。

乡镇是直接管理和服务农村与社区的机构。乡镇的体制、机构和职能,主要取决于国家体制和乡村发展。乡镇职能会跟随国家体制变革和乡村发展而演变。我国处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时期,乡村正在迎接和应对工业化、城市化加快发展带来的新机遇、新挑战。与此相适应,乡镇跟着国家体制、机构以及职能的不断变化而变化。乡镇的管理和发展水平如何,直接影响到县,并最终将会影响到市、省,直至国家。

因此,横向而言,建设文化强国,人民大众的文化自觉自信、核心价值观的引导、思想道德建设、人才队伍培养、机制体制完善、文艺精品创作、公共文化权益保护、文化产业发展等,都是必须的支撑。纵向而言,文化强省、强市、强县、强镇则是文化强国的支撑。文化强国的建设过程就像一个金字塔的构建过程,最底层的是文化强镇、文化强县,接着是文化强市、文化强省,最顶层是文化强国。只有文化强镇、文化强县基础打牢了,文化强市、文化强省才会名副其实,文化强国的伟大目标才会最终实现。

全文阅读

开启文化强国新征程

十七届六中全会聚焦文化议题,把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发展繁荣提升到国家发展战略层面,吹响了向“文化强国”进军的号角。13亿中国人民又迎来了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历史机遇。

一个国家强大与否,既取决于经济的硬实力,同时也取决于文化的软实力。只有牢牢把握世界发展的这一趋势,把文化建设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切实走在中国和世界文化发展的前列,我们党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国家 “软实力”虽然不如经济发展那么直接,却具有更加持久和强大的力量。

30余年改革开放,一“穷”二“白”中的“穷”帽子大体甩掉了。但“白”呢?世界看中国脱“穷”,惊讶地睁大眼睛;观中国治“白”,却认为仍需付出极大努力。不能不承认,五千年文明古国、文化资源大国,至今还算不上文化强国。尽管我们文化建设成就斐然,但文化仍然繁而未荣。

向外看,经济上的“人强我弱”开始逐步改观,文化上的“人强我弱”也应有所改变。现在,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说到底是实力的竞争。实力有两种:一种是硬实力,一种是文化软实力,二者在国际中的竞争都很激烈。文化有两个功能:对内发挥凝聚力,凝聚人心;对外发挥文化安全作用,体现文化竞争力。战争可以打败一个民族,而文化可以征服人心,如果文化安全出问题,人心被征服,于一个国家是很危险的事情。因此,我们要增强国际竞争的硬实力,但更不能忽视文化软实力的竞争。当今时代,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就能够更好地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

向内看,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的矛盾仍然是社会主要矛盾。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既要让人民过上殷实富足的物质生活,又要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更好满足人民精神需求、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

内察外看,审时度势,文明古国大国,更待文化强国。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应着人民的呼唤,依照发展的规律,肩负历史的重任,紧扣时代的脉搏,第一次以文化改革发展为主题,制定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行动纲领。

文化强国,不能一蹴而就,但人民群众中蕴藏着无穷无尽的文化创造活力,定能厚积薄发。只要我们纲领科学,行动扎实,改革创新,充分发挥人民群众文化创造的积极性;只要我们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有对中国文化根的尊重和扬弃、对中国文化魂的坚守和创新,也有对外国文化的包容借鉴,博采众长,食而能化,化而能食,就一定能建设一个与我国深厚文化底蕴和丰富文化资源相匹配、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相适应、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全文阅读

文化强国的自身发展

本文作者:吴楠刘欣工作单位:湖北工业大学

中西式企业管理文化差异对比

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百胜”,要想建立文化强国,首先需要了解我们中国和西方文化的差异。自古,不仅中国人,甚至是亚洲人都普遍地受儒家思想、佛教、道教和封建思想的影响,在行为上与西方人有很大的不同。儒家思想强调主张敬老尊贤和服从权威是社会的支柱。儒家也教导我们处乱世时远离政治纷扰,专心向学。如此务实的人生观是大多数东方社会的主流。中国文化要素对管理的影响(见表1)。因为中国人受传统儒、释、道的文化影响较深,所以中国人具有比较传统和含蓄的文化,做事方式比较喜欢从伦理和精神方面先考虑。特别是儒家的影响,中国人喜欢中庸之道,不喜欢做极端的事情,强调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首先是修身第一位,也就是讲究道德文化;文化注重内在的表达,不那么张扬;崇尚人与自然的和睦统一,以天地万物和谐为美;同时还特别注重自身行为的修炼,内敛、淡然。而西方人是行为模式、心里价值观确实在完全不同于我们的商业下的文明和宗教文化的综合作用形成的。它的最基本的体现是:社会中的每一个个体都强调民主、独立;相比于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敛则显得开放很多;同时也表现出强烈的表现欲和创新欲。因此,在此基础之上,美国创建了具有鲜明的自身民族文化特色的管理观念和企业人文价值观。而与此同时,美国个人强调的个人主义及其注重的竞争和不断创新追求与众不同的价值观也是奠定了其科学管理的根基文化。讲求实用主义的经营哲学以及理性主义的管理方式构成了美国传统企业管理理论的内核。具体表现:一是美国企业树立了以人为中心的企业价值观。二是建立了开放性的管理体制。在开放性的管理体制下,可以运用人与人之间更多的默契合作来纠正僵硬化的行政协调措施。

提升我国企业文化竞争力对策

培养高素质人才队伍人才是社会文明进步、人民富裕幸福、国家繁荣昌盛的重要推动力量。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新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经济方兴未艾,加快人才发展是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的重大战略选择。人才资源是社会活动的核心,是文化强国战略的关键,也是实现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两个根本转变的关键。何谓高素质,什么样的高素质人才才能适应全球化的今天。第一,要有过硬的宽领域的知识和实践,而不是只懂某方面的专业知识,因为当今社会需要的是综合性的管理人才。第二,要有极强的沟通协作能力。没有一个项目能够由一个人做出来,而且随着企业的扩展,跨国界、跨领域的合作项目会越来越多。沟通协作能力会越来越显重要。第三,要有创新的头脑。只有创新才能使我们不断研发出新的改变世界的产品。第四,对工作要赋予激情和乐观的心态。激情和乐观可以赋予人无穷尽的创造力。崇尚多元注重文化融合文化融合是世界文化发展的主要推动力,是人类文明和进步不可缺少的推动力。文化只有在不断地碰撞中才能催生出新的火花,才能产生更卓越的文化,才能促进世界的发展进步。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内容丰富。因为它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最古老的民族之一,也是最早发展经济、文化的国家之一。但是客观地讲,不可否认西方发达国家由于经历了文艺复兴、产业革命等确实比我们拥有更先进的技术、观念等。但是科学的、正确的文化融合观要求我们坚持自己的核心价值观和思想精髓,在此基础上对待外来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不是要照搬他们的文化,而是让他们的文化为我们服务,以促进中华文化的不断发展、创新和强大,做到真正和世界接轨。企业要加强品牌文化建设品牌文化在企业利润的形成中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可以用依附论来解释。依附论(dependencytheory),又称“———中心论”,是一种研究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间相互关系的理论学说。此理论认为,世界被分为中心国家(发达国家)和国家(发展中国家),前者在世界经济中居支配地位,后者受前者的剥削和控制,后者依附于前者。由于中心与之间国际地位的不平等,导致中心与之间的贫富分化越来越严重。首先,由于品牌鲜明、独特的特征,能够和市场上的竞争者加以分别,充分体现自己的特色。其次,品牌建设能够在消费者脑海中形成一种固定的印象和固定的感情,能够增加顾客对产品的忠诚度,提升自己的美誉度。第三,有利于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一个优秀的品牌会给企业带来不断的动力,推动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第四,一个优秀的品牌所带来的利润效应是不可估量的,有时候不仅仅是简单的乘数效应,而是几何增长。另一种意义上讲,品牌建设的过程也是一种文化营销的过程,即向消费者展现自己产品所附带的企业价值观念和思维意识,并且让消费者接受和认可。企业文化是企业品牌建设的前提保障,是企业品牌的精髓和灵魂,没有企业文化的填充任何品牌都将成为短命的空壳。同时,企业品牌也反过来使企业文化具体化,二者互相补充。创新企业文化体制不断提高推动文化科学发展的能力,改革是根本途径,创新是强大动力。要大胆冲破一切妨碍文化发展的思想观念,改变一切束缚文化发展的做法规定,革除一切制约文化发展的体制弊端,做到思想上不断有新解放,理论上不断有新发展,实践上不断有新创造。目前的首要工作就是改革和创新文化体制、增加产品创新力度、充分运用各种资源达到资源整合的最优化。企业内部要相应建立民主化的企业管理体制,充分发挥各层次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全文阅读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立法 推进文化强国

摘 要:党的十报告明确提出增加文化软实力目标和推进文化强国战略,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的重要内容,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将有助于实现文化的历史、经济、生态和社会价值。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立法工作滞后,应通过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立法保护,落实各项保护制度完善,推进文化强国。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价值;立法背景;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立法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3-0170-02

党的十报告在第三部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中提出“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为落实这一目标,必须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保护和发展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将促进文化价值实现,进而推进文化强国战略目标更好完成。

一、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实现文化价值的体现

(一)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现其文化历史价值

现在是从过去中走来,国家如此,地区亦然。任何地区尤其是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历史人文都自有其生生不息的传承脉络和特有风情。作为历史文化民俗文化的载体,形态各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无疑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它有助于现代人们数典念祖,不忘过去,根脉相结,更有助于异域异地人了解本土人民和文化风情,全方位认识文化的多样性和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展示的人民生活的丰富多彩性。

(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现其文化创新价值

全文阅读

文化强国可借鉴的经验

现代社会的结构是由政府部门、企业、社会公益组织三大板块组成的。要实现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必须积极培育参与文化发展的多元主体,形成相关政府部门、不同所有制企业、不同行业企业、社会组织、公益文化机构共同参与文化发展的新格局,优化文化领域的组织结构。

目前,笔者研究了北京的文化发展状况,这一状况可以代表当前国内文化发展状况。其特点是主体略显单一,突出表现在:从文化事业的发展看,参与公共文化建设的主体主要是各级政府和国有文化事业单位,而企业、民办公益文化单位参与度不够;从文化产业的发展看,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有待增强以及国有经济比重过高、民营企业的地位作用不突出;文化领域的同业公会、行业协会、观众之友等社会组织比较少。世界各个文化强国在发展文化的过程中,都十分注重多元文化发展主体的培育,形成了多元主体积极参与文化建设的局面,他们的经验值得借鉴。

运用财税政策吸引企业参与公共文化建设与发展。我们在研究美国、法国、英国、日本等世界文化强国的经验时发现,尽管各国政府都非常重视公共文化建设,但是对文化发展所需资金,政府不是大包大揽,而是通过财税政策,鼓励企业、私人捐助。比如,美国早在1917年联邦税法中就规定对非营利艺术团体与机构免征所得税,并减免资助者的税额。在这一政策的推动下,形成了公司和个人积极资助文化事业的热潮。

普遍推行经费分担、陪同资助的模式。所谓经费分担、陪同资助,就是政府对文化事业的投资以社会投资为前提,政府只负责向文化机构和艺术家个人提供“种子资金”,如美国国家艺术与人文基金会规定,对任何项目的资助总额都不超过所需经费的50%,这就迫使文化艺术机构主动寻找企业、基金会的资助。法国制定了《企业参与文化赞助税收法》《文化赞助税制》《共同赞助法》等一整套文化赞助税制体系,对文化赞助的性质、目的、范围、条件、形式、对象等都作了具体的规定,鼓励企业参与文化赞助活动。

1984年英国议会批准了《关于刺激企业赞助艺术的计划》,明确“赞助”是指企业出于经营目的,借助艺术活动提高知名度、招待客户或职工、做广告宣传等。该计划规定,如果企业赞助艺术,政府将“陪着”企业资助同一项艺术活动,而且鼓励“新投入”,即企业第一次赞助,政府陪同等量出资共同用于新发展的项目,而第二次赞助,政府陪同出一半的资金,依此类推。

鼓励吸引民办公益文化机构参与公共文化建设与发展。民办公益文化单位是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一支有生力量,它们不以营利为目的,致力于从事公益文化活动,政府有关部门要最大限度地保护、调动它们的积极性。

美国将文化单位分为营利性文化机构与非营利性文化机构两类,前者交给市场,政府不控制也不分享其所有权,更不直接参与或干预其经营;后者是无法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在市场经济的大潮里求生存、求发展的,美国政府便通过税收政策或直接拨款,保护和支持这些组织机构。美国政府在20世纪70年代就制定了著名的“501(c)(3)”条款,对非营利艺术团体与机构、艺术产业捐助者实行财产税和销售税的减免优惠,甚至在其寄发宣传广告等邮件时减免60%的邮资。美国的表演艺术机构基本分为音乐(含歌剧)、舞台剧、舞蹈三大类。据统计,20世纪末,属非营利机构的舞台剧团、舞蹈团、古典乐团和歌剧院,在本类剧团中分别占到52.7%、70.5%、87%;营利性表演艺术机构多分布在流行音乐和其他娱乐类,分别占到本类机构总数的86%和91%。

为了促进我国民办公益文化机构发展,需要突破法律层面、政策层面的障碍。一是为它们的登记注册松绑,允许民办公益文化单位在民政部门直接登记注册为民办非企业单位。二是允许民办公益文化单位设立分支机构。三是让民办公益文化单位切实享受到税收优惠政策。按照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的有关规定,民办非企业单位可以申请获得免税资格,但在现实中,民办非企业单位几乎享受不到任何免税优惠。比如,按照规定,捐赠收入是免税收入,但是因为民办非企业单位不能申请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资格,因而民办非企业单位很难吸引到企业和个人的捐赠;再如,会员收入免税,但是民办非企业单位不实行会员制,没有会费收入;政府补助收入免税,但是不包括因政府购买服务取得的收入,民办非企业单位从政府得到的补助收入微乎其微,通常获得的政府购买服务收入还不免税。四是解决民办公益文化单位的专业人员职称评定、晋级等方面的困难。五是让民办公益文化单位享受小微企业的待遇,多数的民办公益文化单位属于小型微利组织,但由于是非企业就无法享受小微企业财税优惠和行政收费减免等一系列扶持政策,致使营利性小微企业的企业所得税税负率最低仅为10%;而民办非企业单位却要按一般企业标准征收25%的企业所得税。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