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文化礼堂汇报材料

文化礼堂汇报材料范文精选

文化礼堂汇报材料范文第1篇

1 做好宣传工作

(1)对于上级各级部门的文件、通知和要求,要及时向主管领导和校长汇报,以引起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并认真领会和贯彻执行文件精神。

(2)及时公示政策性的文件,确保全体师生了解、熟悉政策。

(3)政策有所变化时,要及时地通过全体教职工大会、学生会、印发告家长书、举办宣传专栏等多种形式,让师生及家长知晓。

2 加强食堂管理

2.1 严抓过程管理

(1)坚持卫生检查制度:食堂卫生是食品安全的重要前提。我校实行食堂炊事员工作量化考核制度,主要考核食品卫生、环境卫生、炊管人员个人卫生、食品安全、设施设备使用安全、食堂用火用电安全等。每月汇总考核结果,考核分三部分:每日检查量化考核,每周检查量化考核,每月检查量化考核,每样考核由各考核小组不定时、提前不打招呼进行根据考核标准检查、考核,每样考核的评分结果在考核总分中占一定比例。每周一后勤例会上通报食堂存在的问题及评分结果,并对外公示,每月结果与炊事员工资挂钩。

(2)加强各个操作流程的管理,严守操作规范:根据有关规定,借鉴宝贵经验,结合学校实际,制定本校的食堂操作规范,包括食品原料的采购、验收、入库、出库、粗加工、细加工、陪餐、试尝、留样、消毒等,将食堂操作规范印发给每个炊事员学习并遵照执行,并且每个操作流程都要有专人负责监督,确保食品卫生安全、人员安全和校产安全。

(3)准确统计人数,严格学生签字程序:营养午餐每餐要实名签字,签字表实行日签制。全体在校学生必须实名签字,不准代签、重签、少签、补签或提前签,每天上午将学生签字表上实名签字人数和教导处对学生的考勤通报人数进行核对,无出入后再统计享受营养改善计划专项资金补助人数。

(4)严格按人数和带量标价食谱下料:根据签字表上统计的人数和带量标价食谱进行原料出库和下料,下料由校方两名专人和炊事员进行操作,确保每位学生能吃到等值的营养午餐。

(5)落实监厨制度:为防止在加工过程中食品原料的流失,下料后由专人在食堂监厨,若发现有克扣、窝藏原料的现象,立即向主管领导汇报,学校将严肃处理,并追回损失。

2.2 档案建设

(1)修订完善制度:每学期初总结以往的成败得失,重新修订并完善食堂管理各项制度。

(2)真实、细致、认真做好各项记录:食堂工作各项记录是食堂管理工作的重要依据,因此,平时一定要坚持做好各项记录,包括:验收、入库、出库供餐内容、留样、消毒、卫生检查、粮油肉菜等存放情况检查、食品安全检查、设施设备的检查保养等各项内容。

2.3 重视学生的满意率:最清楚食堂的饭菜质量、卫生、数量的是学生,因此,要想知道这些情况,除了管理人员亲自陪餐、试尝外,还应听取学生的意见。每学期至少进行一次食堂工作调查问卷,认真统计、分析问卷结果,对于好的做法要继续发扬,对于存在的问题一定要给学生一个满意的答复,并立即整改,不能置若罔闻或拖延。

2.4 加强餐厅、洗碗池的卫生、安全管理:学校餐厅、洗碗池是学校人群最为密集的一个场所,也是安全事故高发地,因此很难管理,但学校管理人员绝不能忽视或轻视。我们可以将餐桌划定区域,由班主任负责本班区域学生的就餐秩序、就餐礼仪和卫生,值日教师负责供饭窗口学生队列的秩序,食堂管理员负责洗碗池周围学生的秩序,值周领导负责对这些人员进行监督、考核。

3 规范专项资金管理,强化资金使用情况监督

(1)要成立专项资金管理小组和使用情况监督小组,明确各小组每个成员的具体职责。

(2)建立专账,做到专款专用,不挪用、挤占、截留和贪污专项资金,确保专项资金安全运行。

(3)建立营养改善计划学生实名制信息库,不套取国家资金。

(4)按照上级有关文件要求,定期公示营养改善计划各种信息。

4 重视思想教育

4.1 坚持食品卫生及安全知识教育:每学期应该至少分别召开一次学生食品卫生安全知识专题大会和食堂炊管人员食品卫生安全知识培训,普及食品卫生安全知识,强化食品安全意识。

4.2 强化营养知识教育:广泛搜集材料,大力开展营养知识教育,改变学生错误的营养价值观,促进青少年学生的身体健康成长。

文化礼堂汇报材料范文第2篇

关键词:小学生 英语素养 培养方法

一、开拓教学思路,形成良好语感。

小学生对于语言感受的敏锐程度是超乎我们想象的,因此,从学习英语开始,就应该给小学生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具体包括英语化的课堂和教室布置,纯正的英语口语,多媒体以及课外资源的运用等。

刚接触英语学习的一个月里,可以作为课堂常规的形成阶段,运用汉语进行讲解和组织课堂,但在课堂常规形成之后,就应该尽量英语化,且要保持课堂用语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以英语化的课堂刺激儿童敏锐的英语感受能力。

英语化的教室布置是培养学生良好语感的重要措施之一,教室的布置可以灵活机动,然而课堂用语应该在教室的布置中占有一席之地,这样能够随时刺激学生的视觉神经,加大英语的输入量。另外,还可以利用黑板报、墙报等设立英语角,并保证内容与学生的知识程度相适宜以及及时更换。让学生随时感觉到英语的存在,英语就在身边。

教师是学生学习英语的直接指导者,可以说英语教师的口语和课堂用语的输入量在学生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作用最大。因此,教师的语言纯正程度直接关系着学生在语言学习过程中良好语感的形成。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地学习,提高自身的英语素质及口语纯正熟练程度。

与英语教材配套的一些多媒体资料发音都比较纯正,因此,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来提高语言输入的数量和质量,通过模仿这些多媒体资料的发音来提高语言输出的质量。另外,还可以带领或指导学生观看一些英语影视资料,并通过“模仿电影中的一句话”或“我演电影中的一个片段”等活动来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良好语感。

二、注重英语阅读,提升英语素质。

阅读是学好语言的重要途径,是丰富学生知识积累的重要方法。学生通过阅读不仅可以掌握更多的单词、句子,而且在不断的解决困难中获得学习英语的兴趣。针对小学生而言,其英语词汇量和知识储备较少,因此,选择阅读材料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知识水平。具体应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加强课文阅读,要做到精读、熟读乃至诵读。在读的过程中,要让学生模仿录音及多媒体资料,在语音语调等方面进行指导,让学生尽量做到有感情地朗读。

其次,选择课外阅读材料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水平,由易到难,由浅入深,根据学生的特点,为不同层次的学生选择不同的阅读材料,避免因为阅读材料太难而降低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再次,教师应加强对学生的阅读指导,包括指导学生读音、语调、停顿甚至连读等方面的技巧,以及通过不同的途径解决阅读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此外,教师还应及时进行阅读评价。可以有多种形式,通常最常用,最受学生欢迎的评价方式是英语朗读比赛。可以在小组之间展开竞赛,由所有的小组长担任评委,评委根据朗读的正确、流利、语调、感情、声音、表演等方面分别评出最正确奖、最流利奖、最有感情奖、声音最洪亮奖等奖项。教师要对朗读比赛进行总结,并在评委评分结束后对学生的朗读进行指导。最后评选出优胜小组,并对获奖学生和优胜小组进行奖励。

三、开展实践活动,创造实践空间。

方便准确地运用语言是语言学习的最终目的。针对小学英语教学而言,若想提高小学生的英语素养,为小学生创造英语实践的机会和空间,提高其语言实践和运用能力至关重要。具体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一是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创设真实的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英语,通过运用英语完成任务。例如在教学《It's at the station.》一课时,可以设计“找礼物”的游戏,将班级内的课桌排成尽量复杂的“迷宫”,然后将事先准备好的“礼物”放到迷宫中的某个位置,然后由每个组派一名同学蒙上眼睛,组中的其他同学负责“指路”,运用知识点:Go straight on. Turn left. Turn right引导学生找到“礼物”。看一下哪一组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礼物,礼物就归哪个组所有。这样通过真实情境的创设,和真实实践活动的开展,提高了学生语言实践和运用能力,为学生语言实践提供了空间。

文化礼堂汇报材料范文第3篇

【关键词】英语教学;文化

在新程改革的背景下,小学英语教师不应再用大量时间孤立地传授语言知识而忽略文化知识的传授,而应采取多种途径,充分挖掘教材,在课堂上慢慢地对学生进行文化渗透,逐步让学生感受西方国家的文化,提高他们的认识水平,帮助他们拓宽国际视野,激发学生学习英语文化的兴趣,发展他们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教师在课堂上应如何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传授文化背景知识,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英语语言的交际能力,思考以下几点:

一、讲解词汇,丰富文化背景

英语词汇在长期的使用中,积累了丰富的文化含义。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把词汇作为渗透文化意识的“切入点”注意对词汇文化涵义的介绍。如在教学“dog”时,讲授狗一词在中国文化中多为贬义之用,“走狗”,而在外国人的知识文化大背景下,狗是人类最忠诚的朋友,有着恰恰相反的寓意。在是我国最敬仰的神物,是吉祥的象征,但在西方却是邪恶的象征。通过简单的词汇游戏介绍,不仅使学生对所教的词汇有进一步的认识,而且更加深了学生对中西方文化差民的印象,丰富了学生的英语文化知识背景。

二、学唱歌曲,渗透文化内涵

儿童们喜欢歌曲,强烈的节奏感使得它们成为理想的语言学习工具。大多数语言教程都可能使用歌曲,从中可以帮助学生们更能简单有效地理解。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我精心挑选了几首歌曲,让学生听听、唱唱、动动、演演,在学习唱歌、学习语言的同时感受西方文化。在演唱《Merry Christmas》”一歌时,我先学生们介绍圣诞节的背景:圣诞节(Christmas),译名为“基督弥撒”。弥撒是教会的一种礼拜仪式。圣诞节是一个宗教节。因为把它当作耶稣的诞辰来庆祝,因而又名耶诞节。这一天,世界所有的基督教会都举行特别的礼拜仪式。每年12月25日,是基督徒庆祝耶稣基督诞生的庆祝日,在圣诞节,大部分的天主教教堂都会先在12月24日的耶诞夜,亦即12月25日凌晨举行子夜弥撒,而一些基督教会则会举行报佳音,然后在12月25日庆祝圣诞节。学生的兴趣悄然而升,通过了解西方的节日文化,融入歌曲教学之中,轻松欢快地学习了语言,并能感受文化的内涵。

三、搜集资料,加深文化理解

我国小学英语教学主要以课文教学为主,有许多隐形的教学内容教师缺少挖掘。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知识面比较窄,对于了解西方相关知识了解甚少,给学习带来了一定的理解障碍。因此,我们应正确的引领孩子们,积极利用身边的渠道,搜集相关资料,并开展交流,从而做好课本以外的内容做好铺垫。如:在教小学牛津英语6A unit 2 《Ben's birthday》一课时,通过搜集和对比中西方过生日这一话题进行搜集材料,辅助本课的课堂教学活动。

通过活动的开展,学生通过老师试行布置的作业提前进行思考。为课文中的人物Ben过生日,应该准备哪些东西。对比中西方过生日的区别在哪里?这样把时间都归还给了学生,加深文化理解。

四、激活教材,进行文化对比

学生在使用英语时经常说出符合英语语法,但与英语国家文化相违背的表达,原因在于用英语表达意思时,占据他们意识的仍是中国文化。这就说明,对于学习者来说,语用能力不是习得的。在我们学习英语的过程中,随处都可见到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中西文化差异在语言交流中涉及面非常广,如日常见面时的问候、称赞等,教师应该努力激活教材内容,进行文化比较,及时点拨学生领会文化异同现象。西方人认为,在日常交往中,直接打听别人的年龄尤其是女性的年龄是一种侵犯,因那是属于与提问者无关的内容。见面时问别人哪里或是否吃饭都是不合适的,而谈论天气的办法来打开与西方人谈话的话题是非常明智的。另外,中国人和西方人面对“赞赏”表达的方式不同,中国人受到别人的赞赏时习惯谦虚的表达方式以示礼貌,而西方人随即表示感谢。西方人与中国人在接受礼物时的习惯截然相反,西方人收到礼物一般不推辞,而是表示感谢,会当面打开礼物并加以称赞。这些内容在教材中都有所体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凡是遇到有文化内涵的词汇、句子结构或习惯用语,教师应该适当渗透给学生,帮助学生形成概念,并引导学生灵活运用。

五、走近生活,提升文化内涵

文化礼堂汇报材料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大学英语 英文报刊阅读 必要性 实施方法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能接触到的英文报刊越来越多,足不出户即可阅读最新出版的国内外英文报刊,通过地道的英语了解全球最新资讯;把贴近生活、贴近时代的英文报刊引入课堂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开阔视野、拓宽知识面,还能让学生亲身体会到英语的桥梁作用;此外英文报刊还是现行的CET、TEM、NETEM、IELTS和TOEFL等英语考试阅读文章的重要来源,所以英文报刊对大学生英语过级、考研英语和出国英语考试意义重大。

1大学英语课引入报刊阅读的必要性

1.1激发学生英语学习积极性的需要

现在很多高校采用的大学英语教材,大都是以下几种:外研社的《新视野大学英语》、外教社的《全新版大学英语》和高教社的《大学体验英语》;与过去教材相比,这些教材所选文章比较新,但无论怎样新还是赶不上时代变化;比如教材里面通常不会有斯诺登曝光棱镜门、荷兰女王退位、奥斯卡、世界杯、NBA、美国总统选举、加拿大退出《京都议定书》、香港回归和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等内容;我们学习英语的重要目的之一是通过英语了解世界,但是目前的教材内容很难达到此目的。著名英语教育家David Crook 教授说:“莎士比亚的作品自然漂亮,不过它们对于大多数中国学生来说,并不急需。我认为,从英美报刊中仔细摘选的文章会更有用。它们是最好的现代英文。如果我只能从传统英文与英美报刊选读之间选一门课的话,我会选择后者”。David Crook教授道出了报刊阅读的本质特征:讲授最好的现代英语。

现在的大学生基本都是90后的,生逢其时,经历了互联网的洗礼,乐于学习、接受新事物、新观念,求知欲和好奇心很强;陈旧的教学内容无法激起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而种类繁多的英文报刊正好符合学生的胃口,英文报刊内容包罗万象、浩如烟海,涵盖政治、经济、外交、军事、体育、科技、商业、环保等,从而确保学生都能找到自己喜欢的内容。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就有信心、有毅力克服学习中的困难和阻力,最终提高英语水平。同时,英文报刊还能弥补课本的不足,报刊里面很多文章涉及主要英语国家的国情、社会、文化、政治、经济等方方面面,起到了《英语国家概况》这门课的作用。

1.2英语考试的需要

目前各大高校对大学英语考试CET4、6级仍然很重视,千方百计提高CET4、6级通过率。改革后的CET4、6级考试更加重视对阅读、听力和汉英翻译的考察;尤其是阅读,材料长、题量大。CET4、6级阅读与教材不同,试题里面快速阅读、仔细阅读的文章都来自最新国外英文报刊,如英国The Economist、Guardian和美国Newsweek、Time、Business Week、Fortune、Forbes、New York Times和Washington Post等。很多学校备考CET4、6级都是考前一段时间做强化训练。与其这样,不如平时有意识引导学生阅读英文报刊,做到对症下药、釜底抽薪,减轻备考压力;此外国外英文报刊对研究生入学英语考试NETEM和出国留学英语考试IELTS和TOEFL也非常有益,因为这些考试的文章都是出自英文报刊!

2大学英语课引入报刊阅读的具体操作方法

报刊的语言风格、常用词汇和选材都与课本有很大差异。把报刊文章引入大学英语课堂时,建议从英语短新闻入手,引导学生关注国内外重大时事,掌握并积累新闻词汇,熟悉新闻背景,逐步过渡到国外英文报刊;以作者做法为例,每周选取21st Century里面buzzword栏目下短新闻让学生现场翻译,从而积累报刊词汇和句型、扩大知识面(buzzword栏目是讲近期社会流行词汇的,每个短新闻都有一个主题词,新闻的内容围绕这个词展开)。下面举例说明:

ascend the throne登基 2013.05.08 21st Century

Willem-Alexander, 46, ascended the throne on April 30, becoming the first male Dutch monarch in 123 years, CNN reported. His mother, Queen Beatrix, abdicated the throne on the same day after 30 years of rule. The king earned a history degree at Leiden University in the Netherlands and served in the Dutch Royal Navy.

这条新闻讲的是荷兰女王贝娅特丽克丝退位,她的儿子亚历山大登基的事情。处理此条新闻时,可以和中国历史上的皇帝结合起来,让学生参与进来,总结拓展皇室词汇。具体操作办法如下:中国历代封建王朝实行的是父传子,家天下的世袭制hereditary system;皇帝年迈或病故时,要退位abdicate,皇位throne由皇太子crown prince继承succeed,新皇帝择日登基ascend the throne;古代宫廷或者皇室权力斗争,导致皇帝emperor或者皇后empress或者太子prince被废depose(在此可以举例武则天废了自己的两个儿子―中宗李显和睿宗李旦,也可以举埃及总统穆尔西被军方赶下台的事情,学生会很容易猜出depose的意思)。另外可结合现实,进一步拓展:现在西方君主国的女王queen或者国王king都只是名义上的国家元首head of state,为礼仪性职位ceremonial post,实权归作为政府首脑head of government的首相prime minister。拓展后,学生对皇室相关词汇有了较好的认识,笔者又发给学生一篇比利时国王退位的文章进行巩固。

经过一段时间这种短新闻练习之后,学生积累了更多的新闻报刊词汇和各方面知识,可以进入高级阶段学习,阅读国外英文报刊。以下举例说明:

Who, after all, could have foreseen that George Bush would overcome his reluctance to stem emissions of greenhouse gases―especially under the auspices of the United Nations―and agree to both at last week’s summit of rich countries in Germany? By the same token, who would have imagined that so many prominent congressmen and businessmen would be calling for fierce cuts in America’s emissions? Emissionary positions ―2007.06.14 the Economist

报刊文章选材范围很广,需要学生有广阔的知识面和背景知识;以the Economist的这篇文章第一段为例,这篇文章讲的是美国在气候变化问题上的立场。阅读这篇文章之前,可以要求学生提前上网查气候变化方面知识,比如《京都议定书》和美国在气候变化上面的立场;需要知道背景:时任美国总统小布什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影响美国就业为由,拒绝批准《京都议定书》(这个文件要求发达国家率先减排,而美国则要求发展中国家如中国和印度等也要减排)。通过此段文章,不但可以开阔视野,还能学到地道的英文表达和句式。本段有两句话,出现了两个英文句式Who could have foreseen that和Who would have imagined that,用来表达出乎意料的事情,都是地道的英文句式,写作和翻译中可以直接拿来使用。参考译文如下:毕竟,谁能料到布什会愿意遏制美国的温室气体排放,尤其在联合国的支持之下,并且上周在德国举行的G8峰会上同意了这两件事情呢?同理,谁能想到如此多的资深国会议员和商界人士会呼吁大幅度削减美国的温室气体排放呢?

最近四六级又进行了改革,增加了汉英段落翻译。汉英翻译做好的关键是译文地道,而地道的译文来自地道的英文表达,地道表达哪里来?英文报刊里面来!

3结语

现在互联网和智能手机都非常普及,可以随时随地阅读英文报刊;因此把英文报刊引入大学英语课堂不但必须,而且完全可行。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到报刊阅读对扩大词汇量、拓宽知识面、提高翻译水平大有裨益,而且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他们亲身体验到英语的桥梁作用。笔者任教以来,每次都在课堂上让学生做新闻翻译,有效帮助学生提高了英语水平和四六级通过率。英文报刊必将在这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文化礼堂汇报材料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职;大学英语教学;文化导入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6167(2015)12-0099-03

1文化导入在高职大学英语教学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在高职院校里,大部分学生因为在中学时期就没有养成正确的英语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对英语的学习兴趣不浓厚,英语基础普遍较差,导致了其英语成绩不理想,学习没有成就感。因此学生的学习学习动机不强,积极性主动性很差。随着近几十年来,我国对英语的重视以及海外业务的扩展,学生要能熟练使用英语来交流,尤其是一些服务性专业的学生,例如:酒店管理、旅游管理和工商管理等。在要求他们掌握英语的同时,还要求他们懂得并且掌握相关的职业技能,例如:一些必要的西方礼仪和文化。这就要求我们在平常的英语教学中增加一些文化导入,让学生的英语学习更加全面。但目前大部分教师更多地关注听说读写译甚至于语法,还是沿袭传统的英语教学方法。一些教师认为只要掌握语法规则和一定的词汇量就能很好地使用英语,或者说英语就已经学得很好了;也有的教师认为,学生的底子弱,基础差,没有必要给学生引入那么多额外的文化知识。在一部分职业技术院校里,部分教师依然根据英语专业教育的定势思维和标准来教授不同专业、不同英语水平的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多采用交际法、任务型教学法等教学手段来主要强调听、说、读、写、译能力的培养。对不同专业的学生,采用材、统一的教学手段、教学内容。结果是理工科专业的学生不学,没有兴趣,也表示学不会;文科专业的学生似乎是有兴趣学习,但是效果不佳。为了有效地改善这种现状,我院目前采用分层教学将文化教学引入课堂的模式。例如:不同的专业采用不同的上课教材,教材的选择也分等级、分层次,非常贴近生活。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在英语教学中适当地导入文化,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2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原则

(1)循序渐进原则教师首先应该根据学生的语言水平以及接受能力,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文化内容的导入也应根据学生掌握语言能力的不同来确定文化教学的内容,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英语教学也应该是从学生的基本日常生活开始逐渐延伸到深层次的文化内容。不仅是在教学中,在平时教师自己的英语学习过程中,我们都会发现,看起来非常简单的词、短语或是句子都蕴涵着丰富的文化背景知识,而且是越简单的词所赋有的背后的意义越多。只有让学生在这种文化氛围下学习英语,才能更好地体现出英语学习的优点。(2)内容适度性原则适度性原则主要指教学方法和内容适度。我们知道,高职院校学生的高考成绩普遍不高,尤其是英语成绩,对文化内容引入的选择要有一定的范围,实用、够用即可。由于文化本身范围就很广,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大量的知识补充,扩大知识面,增加文化背景知识的积累。(3)应用性原则学生学习英语的目的很简单,一是为了考试,二是为了对话和使用。所谓实用性原则就是:要求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导入与学生所学内容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对于职业教育来说,更加实用的还是以后就业当中所能运用到的知识。在考虑到学生的职业性质后,结合实际,给学生讲授一些与他们专业相关的文化背景或者学生普遍感兴趣的文化会更吸引学生。例如:旅游管理的学生通常会对一些景点的介绍或者景点的背景等更感兴趣,笔者就会从这些文化入手,而一些不爱学习英语的男生,他们大部分会对体育方面或者电子类信息的文化更感兴趣,就可以导入这些方面的内容来激发其兴趣。这样学生也不会觉得语言学习过于无聊枯燥。高职大学英语教学内容也变得具有目的性和实用性。(4)交流性原则我们学习语言的目的就是可以使用语言来交流。然而语言的交际能力同时又是我们获得文化知识的一种方法。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导入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文化知识能增强学生对语言的认识、辨别。例如笔者在讲述Greeting这一主题的内容时,引入了其他西方国家打招呼的方式和习俗,学生们的反响就非常好,积极性也非常高,这样就达到了教学的目的,完成了教学目标。

3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方法

(1)教学中的文化导入Tl:e727-5038381①词汇背后的文化构成语言的基本元素是词。词汇在语言交际中起着传递信息、搭建平台的作用。语言之间的文化差异可以很好很全面并且完整地在词汇上体现出来。所以课堂的词汇讲解,可以很好地让学生理解词汇的文化内涵。英语国家的一些当地风俗、人们的、思维方式等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因此,在日常的词汇教学中,教师在讲解单词的同时,还应介绍一些与此词汇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从而实现正确的文化导入。例如在英语中有许多颜色单词,背后除了颜色本意以外还有另外的含义:red,红色,还有热情的意思;green,绿色,也可以表示新手的意思;blue,蓝色,可以表示忧郁、伤感的意思。颜色的背后也有他的文化含义。英文中有一单词fairy,意味仙女、漂亮的姑娘,但是实则在英文国家很少使用这个单词,一般的意思暗指同性恋,如果学生不了解单词的文化背后的意义,就会误用单词。②加强文化背景在阅读文章下的讲解大学英语课本中所选的阅读材料有好好坏,褒贬不一,教师应该根据单元相关的背景选择合适的阅读材料,并且在讲解文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文章中的背景知识,例如:政治、经济、文化,让学生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和观点,并对文章做出一个符合事实的评价。有些时候,由于文化的不同,我们在不了解文化背景的情况下,会误解文章的意思。这在一些英语的等级考试当中会经常遇到。③在对话练习中进行文化导入课堂上的对话练习与角色扮演中,学生特别容易出现花样式的语法错误。一节好的口语课,除了要让学生了解一些相关的交际用语,还要给学生讲述一定的与话题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所学内容。首先我们要在课堂上设置一定的语境,鼓励学生进行语言对话练习,这样在增长学生语言实践技能的同时,增加学生英语的文化背景知识。例如在学习Applyingforajob这个单元的时候,笔者引入了面试礼仪的相关文化背景,让学生知道英文面试也是有一定的礼仪的,提前引入礼仪文化后,学生在学习后面的面试知识的时候,会更好地加以使用。(2)课堂下的文化导入①学生进行英文材料阅读阅读大量课外材料可以提高英语语言水平。对于高职学生来说,英语课的上课时间要少于专业课,由于课时量少,上课内容有限,教师要让学生多阅读其他的英文材料了解更多的英语文化知识。教师也可以给学生介绍一些英语学习的杂志、报纸和原版书籍,让学生接触更多的真实的英语环境。这些方法对提高学生的英语文化意识有很大的帮助。②引导学生正确地利用互联网和信息化手段信息化教学是我们现在的最新的教学模式。网络为学习西方文化提供了非常便利和有效的平台。互联网是世界上最大的资源库,拥有应有尽有的资源和材料,储有丰富的各类知识。教师可以利用网络和平台与喜欢英语的学生进行交流与分享,也可以帮助其了解其他国家发展动向。教师也可以从网络上共享先进教学资源和科研成果。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来引导学生进行查询和学习各种自己所需的信息和学习资源,从而更好地促进语言的学习。③积极组织课外文化活动在校内外让学生举办各种各样的英语文化交流活动,如学院口语大赛、写作大赛。笔者所在的院英语社团利用西方的节日,例如:万圣节、圣诞节等组织英语晚会,组织来自英语国家的人参加英语晚会,给大家讲解他所在国家的节日文化。教师也开展一些同学们之间的比赛,例如英语话剧、英文歌曲演唱比赛、英文小品表演等。学生在做准备的过程中回去查阅很多资料来丰富他们的视野,加强他们对文化的理解。④丰富多彩的英语文化活动通过播放英文电影、电视剧,阅读英文原版书籍,听英文歌曲,以小组形式对各国文化进行汇报以及其他形式多样的英语文化活动可以更加直观地了解西方各国的文化习俗以及文化禁忌。

4结语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有语言就有文化。在英语教学中,教师不能一味地只注重单纯的语言教学,而忽略文化的导入,教师应该把语言看作是与社会、文化息息相关的一个整体。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师要比其他本科院校的英语教师有着更强的文化意识。在英语教学中,教师使用传统教学方法的同时应适当结合西方文化,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文化导入,让原本枯燥无比的语言课变得生动有趣。只有这样,学生才有英语学习的兴趣,才能学好英语。文化的导入不仅能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和文化水平,同时享受到学习英语学习所带来的乐趣,还能行之有效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积极性,使得学生变被动学习英语转变成主动学习英语,也更好地达到了教学效果,完成了教学目标,让教师乐教,学生乐学。

参考文献

[1]董岩.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问题[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142.

[2]高永晨.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现状调查和对策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11).

[3]黄远振.文化教学的目标、内容和原则[J].高师英语教学与研究,2003(6).

[4]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5]李小花,陈金平.论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J].中州大学学报,2008(4).

[6]刘凤霞.跨文化交际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7]刘志琴.利用新教材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J].中山大学学报,2005(4):55.

[8]吕良环.外语教学与课程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191-192.

[9]闵会玲.试论高职非英语专业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1(9).

[10]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145.

[11]吴炜.高职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1):43.

[12]徐世猛.对中学外语教程整合的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2004(4):90.

文化礼堂汇报材料范文第6篇

关键词:阅读能力 阅读技巧 教学方法 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4(c)-0177-02

日语阅读课程是要培养学生具有快速阅读理解能力,使学生掌握日语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为进一步学好日语打下坚实基础。它注重扩大词汇量,提高阅读速度和熟练各种题材和体裁,还要学习一系列的阅读技巧。所以一般高校日语专业几乎都在二年级第一学期开设这门课程。而本人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发现,日语专业二年级阶段大多数学生阅读速度慢,理解能力远远不够,不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相应的阅读量。本文将结合日语专业基础阶段学生特点及教学实践,总结出有必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1 合理选择阅读材料,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笔者担任了三年的日语阅读课程教学工作。一直沿用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王秀文、李庆祥编著的《新编日语泛读》教材。本教材的内容在选材上充分注意了文章思想性、实用性、知识性、科学性和趣味性,同时也兼顾了文章题材的广泛性和体裁的多样性。此教材也是国内日语学习者多年使用的一本教材。但笔者认为阅读材料只局限于一本教材是远远不够的。培养阅读理解能力,必须课内外结合进行课外泛读,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巩固所学的语言基础知识和阅读技能,而且还能使学生熟悉各种文章体裁和风格,开扩知识面,提高他们对阅读各种文章的适应力。为此笔者曾对我校2006级、2007级和2008级日语专业学生进行座谈。对学生喜欢阅读什么样的日语书籍和报刊进行摸底。结果大家普遍对难易程度适当、体裁题材丰富且兼顾趣味性和时尚性的阅读材料感兴趣。如《一番日本语》等有声杂志。不仅有日本文化和流行时尚方面的板块而且日本最新最快的社会各类资讯,被广大80和90后日语学习者所喜爱。

当阅读材料符合学生要求时,阅读会给他们带来满足感,阅读的兴趣就浓厚;反之心生厌倦,甚至产生反感。题材广泛、难度适中的阅读材料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发学生的阅读动机。根据二年级基础阶段日语专业学生的特点,教师应在课外读物的选择上给予适当指导,最好把教材和其他材料中可利用的资料汇总,贯穿于课堂教学,以激励学生阅读的兴趣。同时教师还要有组织、有计划、经常性地组织一些日语朗读比赛,检查课外阅读效果,利用“读书发表会”等活动介绍适宜的读物,或者让学生之间把自己最喜爱的课外读物介绍给其他同学。以此来巩固学生阅读兴趣。

2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指导学生必须掌握几个阅读技巧从而保证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开设阅读课主要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技巧,引导学生去课外阅读。让学生自己阅读为主,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而课堂教学的成败,直接影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能够顺利地阅读日语文章,准确地理解文章内容,从而获得各种所需知识和信息。就要求学生能在一定的时间内运用所学知识快速阅读,并理解和掌握日语文章的中心思想,准确地回答所提问题。学生除了要利用词汇知识、语法知识和社会文化背景知识外,还要利用预测、猜想、推断、演绎、归纳等综合技巧。可见过程并不简单。通过教学实践,为了培养学生提高日语阅读能力笔者采取了以下几个方法。

2.1 训练学生浏览式的阅读方法,提高阅读速度

快速阅读要注意的是,不要试图理解材料中的每一个词、每一句话,应该注意材料中的中心句和中心词。目光不要逐个词移动,而应该按意群、句子、甚至以几个句子为一个单位移动。如果逐字逐词的阅读,就会过多地把注意力放在单词上,不仅影响阅读速度,而且往往不容易抓住文章的中心大意。

其次,不要一见生词就查词典,要养成根据上下文猜测生词词义的习惯,在不影响理解全文的地方,要舍得放过难点,只有这样,才能保持阅读兴趣。

最后,避免不必要的重复阅读,在阅读时做必要的标记,以便必要时查找。要限时阅读,这样可以促使学生集中精力,减少重复阅读,提高阅读速度。

2.2 抓住阅读材料的中心思想同时不忽略细节

提到阅读速度,就得想办法抓住阅读材料的中心。抓中心,最重要的一点是抓住每一段落的主题句,以及需要注意每一部分甚至整篇文章的主题思想。一般日语阅读文章主旨题常见设问形式如下:この文章に題をつけるとすればどれが適当か(如果给这篇文章加标题,哪个最合适?)この文章の内容に最も近いものはどれか(哪个选项和本文内容最接近)この文章で筆者が最も言いたいことと考えられることは何か(本文作者最想表达的意思是什么?)

让学生了解以上设问形式的日语表达很重要。同时要指导学生许多日语阅读材料都有一个总的主题句,它的位置也跟一般的主题句一样,有时出现在文章的开头,有时在结尾,有时在中间。不过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统领或总结文章的主题思想。

另一方面,许多细节对于说明和注解作者的思想也都有着重要的作用,例如文学作品中的细节描写对于塑造人物性格、烘托环境气氛、表现人物心情都是必不可少的。在这种情况下,就不能完全忽视细节。细节不是随意排列的,往往是围绕一个事件,一个人物,或一个观点展开的。细节题的设问形式会突出提问だれ、なに、どこ、いつ、どれぐらい、どのように、どうやって等等。教师要指导学生可根据文章信号词或句子结构等方法找到答案。

总之阅读的时候,要把细节和它所围绕的主题结合起来,一起理解,一起记忆。这样,就不会拣了芝麻丢了西瓜,就不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2.3 扩展文化背景知识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一个人的阅读速度不但取决于他的语言水平,还取决于他的文化背景知识和专业知识。要提高学生的日语阅读能力,需要注意文化背景知识的扩展。日语阅读课堂上对日本文化的讲解以及中日两国文化差异的涉及也是必不可少的。例如讲到“お中元”这个单词时就要想到日本的“お歳暮”,介绍日本的送礼文化。12月的岁暮和7月的中元都是日本人送礼的季节。一般情况下,日本人喜欢借由百货商场用快递方式送礼给对方。一直以来承蒙照顾的上司、亲戚、朋友一定要送。收礼人觉得收到了礼物就应该回礼。日本人接送礼物要双手,不当面打开礼物,当接受礼物后,再一次见到送礼的人一定会提及礼物的事并表示感谢。还有送的礼物忌送梳子,因为梳子的发音与死相近。这样拓展一些日本文化知识不仅使学生加强了对关联单词的记忆,还收到了提高兴趣和丰富知识的双重效果。

在实际教学中笔者还经常让学生课外收集谚语,在阅读课上以“每日一句”的形式让学生用简单易懂的日语讲解给同学们听。这样无形中又丰富了他们的知识。学生的知识面越宽,越有助于阅读理解。

总之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了解各方面的知识,阅读时利用大脑中的信息积累,可以迅速理解材料,提高阅读速度

3 提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启发学生自主阅读

现在在校大学生多数是80和90后的学生。如果老师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强调教师“授”的作用,学生只是被动地“听”,学生成为被动者,则会消极对待。逐步改变上课模式培养学生主动阅读理解文章的能力是老师要思考的问题。要强调激活学生的自主性,调动学生的思维。老师在“输入”的同时,要注意倾听学生的“反馈”。老师要从主讲人变成启发者,让学生相互之间加强交换意见和互相提问。老师只需对文章的难点、疑点进行设问,无需对文章的词汇、语法进行大量的准备,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和小组讨论中完成学习任务。从而让学生自然而然地掌握阅读技能。

以笔者所用教材《新编日语泛读》第一册第十二课『歌舞伎为例,通过课文内容的学习,在老师的引导下让大家在了解日本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小组讨论日本的歌舞伎与中国的京剧之间的异同,让学生积极主动发言,不仅能让学生加深对歌舞伎的印象,而且能让学生更进一步了解中日两国传统文化差异。

总之,教师应在阅读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设计教学,设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阅读中,享受阅读的乐趣。这样才能使我们的阅读教学充满了生机与吸引力,才能培养学生阅读的能力。

4 结语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如何提高日语专业阅读课程的教学效果既需要学生自身的努力,也与教师的正确引导密切相关。日语阅读课,不仅能够提高学生阅读文章的能力,同时也可以使学生及时了解日本社会的实际情况和新动向,这就要求教师在教材及阅读材料的选择上尽可能满足学生的口味,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教师必须在提高自身课堂教学效果方面多下工夫,想办法让学生在课堂上掌握阅读技巧,多角度地启发学生学会阅读,主动阅读。现代教育的核心思想是让学生“主动学习,学会学习”,笔者认为教给学生方法是最为重要的。

参考文献

[1] 王秀文,李庆祥.新编日语泛读.第一册[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1.

[2] 日本语教育教师协会编,日语中级阅读入门[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10.

文化礼堂汇报材料范文第7篇

关键词: 高校非英语专业 口语教学 文化差异 跨文化交际

一、跨文化交际的含义

“跨文化交际”的英语名称是“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或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它指本族语言者与非本族语言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跨文化交际涉及到不同的文化背景、、社会环境,以及由此所形成的不同的语言习惯、社会文化、风土人情。[1]通俗来说,就是如果你和外国人打交道(由于存在语言和文化背景的差异),应该注意什么问题,应该如何得体地去交流。

二、高校非英语专业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多数高校的非英语专业英语口语教学仍然只强调传授语言知识和培养学生在交际中的运用能力,而没有把文化意识的培养摆在应有的位置,甚至有些高校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根本就没有开设口语课程,所以在跨文化交际的培养方面就显得很薄弱。其结果是:一方面,学生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只抓住了一些语法知识和语言现象,而缺乏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识辨能力;另一方面,对隐含文化内涵的语言现象不理解,甚至产生误解。在交际过程中,人们往往按照汉语言和汉文化的习惯进行表达,使得运用不恰当,影响了沟通和合作。

三、文化差异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交际过程中遵守着不同的交际原则,这些交际原则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逐渐形成的,它们蕴含着文化意义。在跨文化交际中,人们遵循什么样的交际原则上,常常会受到他们所依附的文化背景的干扰。

(一)价值观念的差异。

每个社会都有其自身的价值体系,它影响着生活在该社会的人们的思维模式及交际原则。比如说中国人提倡集体主义,认为个人要归属于集体,在一起讲究团结友爱,互相关心,故而中国人往往很愿意了解别人的酸甜苦辣,对方也愿意坦诚相告。相反,西方人更强调个人主义,讲究个人空间,不愿意向别人过多提及自己的事情,更不愿意让别人干预。[2]例如在隐私问题上中西双方经常发生冲突,如:中国人第一次见面往往会询问对方的年龄、婚姻状况、儿女、职业、甚至收入、等,在中国人的眼里这是一种礼貌,但在西方人眼里则认为这些问题侵犯了他们的隐私。

(二)礼仪习俗的差异。

社会习俗是人们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沿袭下来的一种生活方式,习俗文化一般包括称呼、问候、道谢、打电话、告别等。例如,中国人常用“吃饭了吗?”作为吃饭前后招呼语,如按字面译成“Have you eaten?”外国人听起来就觉得很奇怪,有时会误以为你要请他吃饭,而中国人此时没有请客的意思,这样就会造成彼此尴尬的局面,甚至会出现交际中断的可能。相反,外国人会说:“Hello.”“How are you ? ”“How do you do?”等来同别人打招呼。打电话时外国人一般常说:“Who is that ?”(你是谁啊?)或者“Who’s that speaking?”还有“Is that John/John speaking?”(你是约翰吗?)中国人要明白这些习惯用语通常不是把汉语意思直接译过去:“Who are you?”和“Are you John/john speaking?”就可以了。否则,外国人便听不懂你的对话甚至无法在电话中同你继续交流下去。

中国学生没有学习母语的那种环境,这就要求教师在教语言的同时一定要培养他们的跨文化意识,提高他们的交际能力。

四、在口语教学中进行跨文化交际

结合高校非英语专业大学英语口语教学的实际:只强调传授语言知识和培养学生在交际中的运用能力,而没有把文化意识的培养摆在应有的位置,我提出从以下几个方面注重课堂教学策略,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在教学中揭示词汇意义上的文化差异。

在口语教学中也会涉及到很多词汇,词汇教学的难点是要揭示词语蕴藏的文化内涵。困扰学生的并不是如何准确发音和正确拼写,而是如何恰当运用。在教学中,教师应着重介绍或补充与之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让学生了解英语词汇在许多方面与汉语词汇存在着不对应现象。[3]如:词义的联想和文化意象差异具体反映在词汇的比喻与联想意义的不对应上。要让学生了解:这是由于不同的民族自然环境、社会文化背景和风俗习惯不同而造成的。

在课堂上,我是这样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透过同一个词的不同联想意义,窥视出汉英两个民族各自的心态和习惯的。如介绍有关“dog”这个词的文化含义时,因我班上有位成绩很好的男同学在一家公司的面试中被录用,获得了去该公司兼职的机会。在课上,我就对他说:“You are a lucky dog.”他听后流露出不悦的神情,其他学生也感到不解。学生的这种反应是意料之中的,因为他们都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汉语里有“狗急跳墙”、“狗仗人势”、“狗眼看人低”等贬义词来表达人们对狗憎恶的情感,难怪学生误解。于是我抓住这个机会向学生解释:在西方文化中,狗是非常受人喜爱的大众宠物。人们常常在它们身上花费大量精力并视之为家庭成员。报纸上有时刊登文章,说一些聪明的狗如何拯救小孩性命,如何在走失后不远千里找回自己的主人。此外还有许多电视剧、电影和小说讲述狗的故事,其中有小狗拉茜和斯库比・杜,还有《大丹麦狗马默杜克》是美国家喻户晓的一个动画人物,自从1954年它在报纸上露面以来,这个时常会闹出点笑话、时常会让主人情何以堪的大丹犬就得到了美国人的喜爱。众多的美国人把马默杜克当成了自己的家人,他们有时也会把自己的宠物取名为马默杜克。由于人们普遍认为狗忠诚友好,所以有时候称它们为“man’s best friend”。狗的形象是正面的,与狗有关的词语也是褒义的,或是中性的。在英语中,常用狗来比喻普通人的生活和行为,习语“lucky dog”意为“幸运儿”。听到这里,那位同学才释然。我还补充了其他一些短语和句子,让学生仔细体会其含义。如:top dog(重要的人),my old dog(我的老朋友),Love me,love my dog.(爱屋及乌),Every dog has his day.(人人皆有得意日)等。在教学中还要教给学生这些词、句经常使用的场合,如课堂上老师让学生之间模拟生活中的一些情景做出表演等,使学生学会正确使用,而不是一味地死记硬背、生搬硬套。在以后的课上,我又有意识地提到“lucky dog”,再看学生的反应,他们再也不会理解成“幸运狗”了。遇到有同学交好运时,我也会来上一句:“You’re a lucky dog.”这样,同学们就能够较熟练地掌握这些词语的文化差异而得体使用它们了。

此外,词语的文化内涵不同导致词汇空缺现象,词汇的语义和文化内涵的不等值主要表现在概念意义、内涵意义和搭配意义上,教师都可以在教学中适时向学生介绍,培养学生正确、恰当地使用英语进行口头交际。

(二)创设听、说的文化语境。

语言学家克鲁姆指出:“成功的外语课堂教学应在课内创造更多的情景,让学生有机会运用自己学到的语言材料。”[4]教师还应在口语课堂上设置不同的语境,灵活选用适当的训练方法,引导学生将文化因素放到有意义的交际场合中使用,鼓励学生进行各种听说训练,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

在日常对话中,学生最容易出现语用错误。即在交际中,由于说话方式不妥,或不符合表达的习惯,或说得不合时宜,说话人未能按照英美人的社会风俗习惯来交谈所造成的失误。这不仅因为对话涉及到交际用语的规范使用及礼仪习俗,更由于在具体的言语交际中,语言形式的选用总是受到时间、地点、话题、交际双方的情感、个性、社会角色及其文化背景等语境因素的制约。因此在教学中,除了要让学生记住相关的交际用语,传授必要的文化背景知识,还应该设置特定的交际语境,帮助学生总结归纳日常口语交际中存在的文化因素,使学生懂得交际规则。灵活选用适当的训练方法,鼓励学生进行口头或笔头,双边或多边的言语实践活动。

1.把握礼貌原则和互尊互让、平等待人的文化心理。

众所周知,各国语言和文化差异使其礼貌用语特色各异。礼貌用语是一种特殊而普遍的文化现象,是人类进化、文明的标志,人类社会活动的重要准绳。礼貌在跨文化交际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可以说一个谈话者是否礼貌直接决定了谈话的成败。[5]和我们的汉语一样,英语里也有许多的礼貌用语,如“Thank you.”;“Please.”;“I’m afraid...”;“Excuse me.”;“Sorry.”等,其中“Thank you.”是使用频率最高的礼貌用语之一,几乎用于一切场合。不管别人帮你什么忙,你都要道一声“Thank you.”这是最起码的礼节。有时候,即使别人提出帮忙被你婉言谢绝了,你也要说声:“Thank you all the same.”但学生在使用时,往往会受到本族语的影响,造成了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的一些障碍和误解。如在茶馆或酒吧,当别人问你是否要吃点或喝点什么时“Would you like something to order?”学生会习惯于客气一番,回答“不用了”、“别麻烦了”而说成“I don’t need;Don’ t bother.”按照英语国家的习惯,你若想要,就不必推辞,直接说声“Yes,please.”若不想要,只要说“No,thanks.”就可以了。这也充分体现了中国人的含蓄和英语国家人的坦荡直率这两种不同风格。同样,学生在听到一位外籍教师通过称赞其衣服“That is a lovely dress you have on!!”来打招呼时,应该如何回应对方呢?如果按照礼貌原则的“鄙己尊人准则”把汉语意思直接译过去,以:“You flatter me!”或者“No,No.”,“I feel shamed.”作答,那就很不得体。因为对方会认为这种答语暗示着他连衣服的好坏都分不清。所以用一句“Thank you.”来作答,既简单又得体地实现了交际的成功。由此可见,在讲英语的国家里,人们常常以“迎合”对方的方式予以接受,以示对对方的肯定或尊重;在我国,人们往往采用“否认”或“自贬”的方式予以拒绝,以示礼貌或谦逊。另外,在讲英语的国家里,人们不喜欢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很少说“You should do sth...;you’d better do...”;而代之以委婉用语,如“Would you mind doing sth...?I wonder if you could...?Would you please do sth...?”等。在表达建议时很少用祈使句,而用“Might it be a good idea to...;If I were you, I would...;How about doing...?”等。所以,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求学生牢牢把握礼貌原则,并在课堂内外多加练习,做到互尊互让、平等待人,以利于成功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2.了解谈话禁忌和互不干涉、尊重他人的文化内涵。

在讲英语的国家里,每当朋友、熟人见面时,总要相互打招呼或相互问候。但他们对问及年龄、婚姻、收入等比较反感,认为这些涉及个人隐私。所以,我要求学生牢记他们的谈话禁忌和由此引出的“七不问”:不问对方收入、不问体重、不问年龄、不问、不问婚姻状况、不问“去哪儿”、不问“吃了吗”。同时让学生们了解到,和英美人士打招呼通常以天气、工作、健康状况、体育及兴趣、爱好等为话题。

中国人在吃饭前后打招呼的常用语“吃(饭)了吗?”而美国人则用“Hello”或“Hi”等。所以,当美国人听到了中国人这样的话后,会认为他要邀请自己去他家吃饭。再如,汉语中如“上哪去啊?”、“到哪儿去啊?”这样打招呼的话,直译成英语就是“Where are you going?”和“Where have you been?”。如果用这两句英语来打招呼,大部分讲英语的人听了会不高兴,他们的反应很可能是:“It’s none of your business!(你管得着吗?)”

对大多数英国人和美国人来说,打听陌生入或不大熟悉的人的年龄;此外,询问收入多少、婚姻状况、政治倾向、等,这些问题恰恰构成对个人隐私的威胁,结果超出礼貌规范,从而引起社交语用失误。因此,同讲英语的外国人谈话时,应教导学生避免提下列问题:How old are you?(你多大年纪?);What are your parents doing recently?(你爸爸妈妈最近忙什么呢?);Is your daughter married?(你的女儿结婚了吗?);Are you Catholic? (你信天主教吗?)。相反,外国人以谈论天气来打开话匣子:What a nice day,isn’t it?(多好的天气啊,是不是?),或者讨论彼此的兴趣爱好来打招呼:“What is you favorite music?(你最喜爱什么音乐?)”或“Do you have a pet?(你养宠物吗?)”彼此以一种很轻松、愉悦的心情进行话题交流,直到话题结束。

(三)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广泛接触西方的文化材料。

在大学里,英语口语教学的课时虽然非常有限,但是教师可以收集一些英语国家的物品和图片,让学生了解外国艺体、历史和风土人情,运用英语电影、电视、幻灯、录像等资料给学生直观的感受,使学生对英语的实际使用耳濡目染。学生在课余有充分的可支配时间,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广泛阅读西方的英语文学作品、报刊杂志和时事评论等材料,从中汲取文化知识,提高其跨文化交际的能力。[6]此外,有外教的学校还应充分发挥外教在西方文化传播中的作用,他们是活的文化教材,例如:我所在的高校每周安排外教给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客串上课1―2次,让学生们在课堂上直接与外教交流;业余时间让学生们听外教做报告或讲座;或者通过举办英语角让外籍教师参与学生的交流等不同的形式,使得外教的言传身教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多数中国人学英语都不可能具有母语学习时的环境,而充足的情景是英语学习不可缺少的条件。这就需要口语教师在课堂内设置不同的情景,如打招呼、问路、面试、帮助别人等,或者播放文化知识丰富的电视节目,如《走遍美国》、《老友记》等;还可以播放一些反映国外文化的大片电影,如《汽车总动员》、《阿凡达》等让学生观看并参与讨论影片所反映的文化知识;此外,还可以举行各种英语竞赛、英语小晚会或邀请学生进行短剧表演,如《白雪公主》、《罗密欧与朱丽叶》、《美女与野兽》等来激发学生的英语口语学习兴趣;或者每年开办英语节活动,给学生提供展现自我的平台和机会。

五、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的世纪,培养当代大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对于提高外语人才的素质及综合能力具有重要意义,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一项艰巨而又复杂的任务,需要广大外语工作者认真探索,努力尝试。教师需要在英语教学中进一步开阔视野,了解西方文化,认识并掌握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差异,理解文化差异的本质,并加以归纳总结,不断提高自身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文化素养。此外,学生还要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学会发现和总结规律,使客观指导和主观努力相结合,从而得心应手地参与各种交流活动。

参考文献:

[1]毕继万.跨文化非语言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246-249.

[2]胡文仲.教学中为什么要涉及文化[J].外国语,1986,(4):10-11.

[3]胡湘辉.教学如何培养的跨文化交际能力[J].河西学院学报,2006,(7):8-9.

[4]宋学侠.外语教学应该增加文化含量[J].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006,(6):16.

[5]张巨文.语用与教学:“上而下”路径实施的几点看法[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5):275-280.

文化礼堂汇报材料范文第8篇

放眼当下,礼仪教育的开展方式主要以“民间”为主,即仅仅靠地方学校“散兵游勇”式地随机开展活动———没有专门的内容,没有专门的教师,没有专门的考查。在“质量就是生命线”的焦躁氛围中,许多教师陷入繁琐的日常教学工作中,而无暇顾及礼仪教育这样的“非主流工程”。即使部分教有余力又富有责任感的教师有心为之,但缺乏统筹的礼仪教育多半仍处于一种无序、低效的运行状态。所以,礼仪教育要能落到实处,走得长远,而不是一个运动就“风起”,一个总结就“云散”,就需要让礼仪教育从“民间自为”走向“官方统筹”,即将礼仪教育纳入到中小学德育课程或社会实践课程中来。礼仪教育要能有序、高效开展,最好要有专门教材、专业教师与专项考查。应聘请专家编写有系统结构的《国人礼仪教育》(暂名)参考教材,以供各地学校选用;各校也可在此基础上编写体现本校特色的礼仪教育读本。礼仪教育一旦纳入德育课程或社会实践课程,就需要有专门的教师予以指导,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培训专任教师施教,条件暂缺的学校可由德育教师临时兼任,其他各任课教师都担负起礼仪教育的课外辅导之责。之所以强调礼仪教育也要有“专门考查”,这完全是迫于形势的无奈之举。在目前这种“以分数论英雄”的教育困境中,一门课程只要不考,在中学几乎是没有生存空间的,没有考查的课程都是没有“身份”的。所以,我们主张给礼仪教育一个“官方”的课程身份,以此作为促进。

二、从书面走向实践

一方面,对学校实施礼仪教育的考查不能仅仅是书面汇报材料,而应该考查实际情况。现在的学校要想安心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有时是很困难的,特别是在各种会议、活动、评比满天飞的当下,不少学校为了应付这些让人应接不暇的检查评比,甚至专门组织一拨人马来做“纸面裁缝”。考查方式的懒惰(不愿意花时间蹲点调查走“群众路线”,喜好听汇报、看材料行“官僚作风”)与考查方式的落后(没有科学、具体的操作方案),是如今各种纸面活动材料满天飞的重要原因。教育主管部门及学校德育部门在礼仪教育上的精力不应过多花在书面呈现上———做一大堆假而空的材料上下其手来“自欺欺人”,而应踏踏实实地重视对实践成果的有效考查,随机地沉到学校去具体感受礼仪教育实施的具体情况以及校园礼仪风貌的变化。另一方面,对于学生的礼仪学习与考查,倒是可以从书面开始,但最终要在实践中完成内化。《扬子晚报》的调查结果证实,学生对许多应知礼仪缺乏必要的了解,所以在具体生活情境中才会表现失当。因此,可以结合礼仪教育课程的开展实施,举行一些礼仪知识的书面竞赛,以促进学生的礼仪认知。但这只是一个开端,礼仪教育的更好途径,当是在“生活实践”中加以实施。所谓“生活即教育”,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相机开展礼仪教育,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日常大量的校园活动或师生交往,为礼仪教育开展提供了契机,教师借此言传身教,往往能收到“不教而教”的无痕之功。比如,教师时常捡起校园地面上的纸屑,教师参加师生校会或观看演出时的专注有礼,教师在食堂就餐时的节俭文雅等等,都是学生礼仪学习的生动教材。

三、从活动走向教育

文化礼堂汇报材料范文第9篇

初中语文“动态诗化五维度”教学法致力于解决当前语文课堂学生对语文学习不感兴趣、语文课唤不起学生的美感享受、语文教学淡漠人文光辉的问题。通过构建动态诗化课堂来追寻诗意语文,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和语文素质培养。

二、实施措施

初中语文“动态诗化五维度”教学法所倡导的,是一种绿色、诗性语文的回归。

“动态”是理念,在于三个开放:开放教材资源,灵活使用教材,注重现生成资源的利用;开放教学目标,不用预设的目标主宰教学,不束缚学生思维;开放教学过程,板块设计灵活,引导学生自读自悟与质疑,使课堂灵动飞扬。

“诗化”是境界,在于三个诗意:

①教师诗意组织教学。教师创设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课堂,引领学生在诗意情境中享受语文。

②师生诗意解读文本。师生借助生动优美的画面、声情并茂的朗读、趣味盎然的活动,对文本进行感悟、内化、想象,实现对美的欣赏、体验、创造。

③学生诗意享受语文魅力。学生激发出主动意识和创新精神,在广阔的语文天地里,进行更高层次的发展。

五维度是实现动态诗化课堂教学的五个元素:课前演讲,诗意导入,美点品赏,存趣创作,开心评价。

①课前演讲三个专题

诗歌朗诵、美文美背、我来演讲。在语文课前三分钟里,让学生根据教材、语文主题丛书和节假日等生活契机,或背诵相关诗文,或演讲见闻、发表评论。同时设计阶段性专题,如新生入校开展“自我介绍”等主题演讲。

②诗意导入三个一

一份温馨礼物:始终把饱满的精神状态、淡而甜美的微笑作为走进教室送给学生的第一份礼物。一段精美语言:或用抒情的语调,或用名句、古诗词、歌词,或用妙语导入,引导学生进入诗意学习情境。一个情感基调:选用与文本气氛相称的图片、音乐,为学生创设一个入情入境的学习环境。

③美点品赏四方法

图文相宜欣赏美:借助多媒体手段,用精美的图画再现课文的意境,把课文内容具体化,形象化。使学生充分感受形象,进入情境。

声情并茂体验美:用声情并茂、形式多样的朗读传达课文的情境,使学生充分体会到文本的语言美、图画美、音乐美、情感美。关注朗读技巧。

品味文本挖掘美:学生借助文本赏读卡,做好品味文本的准备。品味文本时,教师退下讲台,以学生身份倾听、质疑、补充、纠正,融合归纳和提升。及时抓住新生成问题,合作探究,丰富课堂内涵。

画面板书勾勒美:运用画面进行形象化的板书设计,增加课堂的诗意,提升学生审美能力。

④存趣创作五梯度:学生感受体验、确定写作内容、提出写作要求、小组写作交流、推荐优秀作品班级交流并纳入班级文集。

⑤开心评价二重奏:开心等级评价(引入升级机制,激发学习兴趣)、诗意语言评价(内化为自身动力)。

三、主要创新点

1、理论层面

①理念先进,能切实让学生在掌握相应的语文知识、培养语文听说读写能力和文学素养的同时,接受真、善、美的熏陶和教育。

②是对潍坊市“345”课堂教学模式的深层挖掘、是自主互助合作课堂的细化。既是语文教学的返璞归真,又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先进理念相结合。

2、实践层面

①课题研究的问题是从教学实践中产生的,着眼于学生生活与学习实际进行思考,各维度有较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意义。是针对目前语文教学过程中的瓶颈问题的有效突破。

②课题的实验过程扎实有效,材料积累翔实条理,实验数据可靠,课题的实验准备、实施工作细致有序,课堂授课、材料汇报精心细致。

③“动态诗化五维度”教学法中的“美点品赏”“开心评价”“存趣创作”有鲜明的创新意识。

④可操作性强,师生达到了教学相长的目的。例如教师的下水作文、随笔集,学生的日记、诗集、文集,班级文萃……就是存趣创作最好的实验效果。

四、取得的主要成果及效果

初中语文“动态诗化五维度”教学法历经三年实验逐步总结提升形成。过程材料汇编为《初中语文“动态诗化五维度”教学法课题研究方案及研究过程材料选编》;教学反思汇编为《璞玉心语》;案例《语文教学要关注教育个性生命灵性的启迪》获诸城市金点子一等奖,同年发表于《中国教师》;论文《让语文成为诗意的栖居地》获山东省教育科研优秀成果一等奖。试验中,师生有了明显的变化:

1、学生变化

①学生有了浓厚的语文学习兴趣,逐渐养成了自觉读书的习惯。他们领悟到了语文的魅力,主动探寻语文的奥妙。问卷调查显示,85%的学生喜欢语文了,对语文课的期盼与日俱增。

②学生的语文素养有了很大的提升。学生的阅读面宽了,日记本厚了,知识面广了。白雪、姚成圆等多名同学代表学校参加市县级比赛获奖。

2、教师方面

文化礼堂汇报材料范文第10篇

关键词:英语教学,英语文化,文化导入,内容,方法

一、引言

提到英语学习,很多人头脑中想到的就是听说读写译。这些技能固然重要,但绝不是英语学习的全部。语言学习及运用都不可脱离文化而单独存在。实际上,学习一门语言就是在学习一种文化。

众所周知,中西方文化有着很大不同,主要体现在历史地理、传统习俗、生活方式、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异。来自不同文化的人们想要流利地交流,只懂得对方的语言是不够的,还必须了解对方的文化。然而长期以来,高职院校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过于重视语言基础知识和语言技能,忽略了英语国家文化知识的渗透,致使学生掌握的英语知识局限于语言知识这一层面上,这无疑限制了学生英语能力的提高。

二、文化导入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必要性

任何一种语言都深深打上了文化的烙印,其语音、句法、语义以及在不同场合的具体运用都带有鲜明的文化特征,文化散布于语言系统的每一个角落,影响甚至制约着语言的结构、修辞、交际模式等。英国艺术史家贡布里希说:"语言是任何一种文化的最重要的宝库。在学得它们的语汇的过程中,我们也被迫思考它们的思维方式,它们的主要观念和它们与我们自己思考习惯的距离。"语言与文化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在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交际时表现得较为明显。要真正掌握一种语言就必须了解产生这种语言的特定社会背景,否则就没有真正掌握这种语言。

学生在交际中所犯的文化错误往往是因为缺乏文化意识。造成这种情况的因素首先是因为外语教学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理论语言学发展的制约,致使教师在教学中往往没有把教授语言知识和教授文化知识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其次目前的应试教育使学生很少利用课余时间读有关英语文化背景知识方面的书籍,大部分时间用于记单词、做练习上。Brown(1987)认为语言学习者失败的原因很多,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没能把文化学习和语言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

三、高职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内容

1、知识文化的导入

知识文化是指一个民族的政治、经济、教育、宗教、法律、文化艺术等文化知识,缺乏这些知识会导致阅读困难或理解偏差。授课中教师应适当的导入知识文化,以提高学生的文化意识和文化修养,了解西方人的价值观以及他们思考问题的方式。如在教授Holidays and Festivals这一单元时,可以给学生介绍西方的重要节日及过节的风俗习惯,并将中国的传统节日与之对比。

2、词汇文化的导入

词汇是最明显的承载文化信息的工具。词汇的文化内涵一般指其感彩和比喻意义。由于文化背景不同,赋予事物的情感不同,相同的词汇在不同的文化中有着不同的意义。例如, "狗"这个词在汉英两种语言里的表义都是一样的,但中国人常用"狗眼看人"、"狼心狗肺"之类贬义词语,而英语中那个"a lucky dog"(幸运儿)习语却表明狗在英语国家的身价百倍。透过同一个词的不同联想意义,窥见出汉英两个民族各自的心态和习惯。

3、交际文化的导入

交际文化是指两个文化背景不同的人进行交际时,那些影响信息准确传达(即引起偏误或误解)的语言和非语言因素。它包括问候、致谢、称呼等习语和委婉语、禁忌语等。比如在我国,人们见面打招呼往往互问"吃了吗"或"去哪儿啊"。如果我们按照这样的方式与外国人打招呼"Have you eaten"或"Where are you going",会让他们觉得莫名其妙,甚至觉得你是在干扰他们的私事,从而引起不愉快。

四、高职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方法与途径

1、课前讲坛法。教师可利用课前的几分钟举行值日生报告活动,为学生真实运用英语提供一个练习平台,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然有效地导入文化的渠道。例如在学有关礼仪的课文时,教师设计西方礼仪的专题,组织学生广泛收集礼仪的相关知识。在课前讲坛时间由值日生口头汇报给大家。

2、课堂融入法。现今的高职英语教材被赋予了许多文化因素,内容涉及西方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方方面面,课文信息量大,可读性强。课堂上可紧扣课文内容,借助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文学作品等传授文化背景知识;也可挖掘课文蕴含的文化元素,对东西方文化进行对比。例如在学到"Decorating Your Christmas Tree"这篇课文时,就可给学生介绍圣诞节的来历、耶稣的故事以及一些西方。这些知识学生会相当感兴趣,非常有利于调动其学习积极性。 这样的教学对教师本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具有丰富的人文思想和文化知识,要求高职英语课不仅是单纯的语言课,还是具有较高欣赏品位的文化赏析课。同时教师还可以赋予学生在教育观、价值观及文学修养等方面的跨文化意识,从而大大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3、开设讲座法。教师可利用《英美概况》、《语言与文化》、《西方文化背景知识选讲》等材料以讲座的形式向学生系统介绍英语国家的文化情况。运用电影、电视、多媒体等直观教具,让学生接触英美社会丰富的文化材料,提高学生文化素养。

4、开辟第二课堂法。教师应尽力帮助学生创设英语学习情境,开设英语学习第二课堂,促进英语校园文化活动,如定期定时开展英语沙龙、英语角,举办各种比赛,如话剧节、微电影比赛、电影配音比赛等,同时将西方文化知识巧妙地融于各种活动和竞赛当中。此外,鼓励学生尽可能多地阅读英语文学原著、英文报刊、杂志等、积累文化背景、社会习俗等方面的材料,不断拓展视野。通过大量阅读,学生对文化的理解力会更成熟、更全面。

五 、结语

新修订的教学大纲进一步强调了语言的本质功能是交际功能,从高职英语教学的整体要求来看,文化导入对听说读写译的教学是一种有机的补充和促进,不会冲淡对语言基本知识的传授。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既要注重对具体的文化事件的解释,又要考虑到宏观的文化背景,还要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教师作为教学的引导者,应丰富自己的文化知识,使自己具备较高的双重文化的理解能力;应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营造一种文化氛围,培养学生对英语文化的感悟力,使学生接受文化浸染,领会这种语言文化,吸收其营养与精华。并且教师需要在教学中不断总结经验,找到英语文化导入与学生兴趣的结合点,注意收集学生的反馈。总之,我们应使文化导入在高职英语教学中得以真正实施,并在课程设置、教材编写及教学内容上作出相应调整,培养出真正合格的跨文化交际人才。

参考文献:

[1]李红英 "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框架的构建" 《教学与管理》,20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