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文化活动论文

文化活动论文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高校文化活动论文

1读者文化活动的意义、内容和方式

1.1活动主题及意义

迄今为止,“世界读书日”已经过19个,每年的“世界读书日”都有一个主题,同样,我校围绕“世界读书日”举行每一个读者文化活动都有不同的主题,如“阅读是幸福、快乐、精彩、高尚的人生”、“经典与我同行,书香溢满校园”、“毕生阅读是一种习惯、终身学习是一种风尚”、“执书之手,与爱同行”、“走进图书馆,唤醒沉睡的借阅卡”、“资源共知,服务共享”、“传递美好的感受,获得新的启迪”等等。从活动的名称和确定的主题不难看出,我校基于“世界读书日”的读者文化活动都具有重大而现实的意义:一是培养爱书、读书的情感和良好的阅读习惯,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二是扩充知识面推崇多读书、读好书的风尚,提升文化层次;三是开拓学生的视野,培育学生善于搜索、合理应用信息的素养;四是促进学生提高阅读水平,改善知识结构;五是促进了健康的社会交往,增进同学、师生、校友间的友谊;六是促进图书馆落实“以读者为本”的理念,改进了图书馆服务。

1.2活动内容及方式

近几年来,我校读者文化活动呈经常化、多样化的发展势头,组织、举办者以学校图书馆为主,还有各级团组织、学生会、各类学生社团等,多数为联合举办,总体上,活动多在“世界读书日”前后举行,持续时间为3至30天(读书月活动)。活动内容及方式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了解学生阅读现状及问题,如有关读者信息、阅读行为和心理方面的问卷调查;二是培养阅读习惯,提升阅读文化和信息应用素养,如相关的名家讲坛、讲座,征文大赛、专题辩论会、演讲会、图书知识竞赛、专题书画作品展等;三是图书推介与交流,如好书、经典书目推荐、各种书展,书籍义卖、募捐、赠送、交换,图书漂流,名著名篇赏析征文,书评大赛等;四是图书馆服务宣传介绍、服务质量改善及与读者的互动,如开展书目推荐,馆标征集,阅读明星评选,完善文献服务空间,新服务应用推广等;五是以文献资源检索为重点的业务培训,如“资源共知,服务共享”检索讲座、数字文献资源检索大赛、数字图书资源利用培训、信息应用体会互动交流等。虽然每年的活动内容和形式难免出现重复,但整体上都集中在突出书籍与阅读在校园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坚持传统和现代的结合,开发和应用结合、纸质书刊与电子文献结合,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形式设计富有创意,推广理念与时俱进。

2读者文化活动的总结与思考

2.1收获与启示

纵观近几年来湖北民族学院基于“世界读书日”而开展的读者文化活动,可以肯定,所有活动都举办成功,达到了预定目标,尤其是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读者的信息素养、改善图书馆服务方面都取得了很大收效,尤其是全面系统地了解掌握了当代大学生的信息需求、阅读行为和阅读心理,这不仅有利于加强高校阅读文化建设的针对性,也对于今后进一步做好阅读推广工作会产生非常积极的影响。

全文阅读

品牌活动群众文化论文

一、群众文化活动的定位

群众文化活动主要是人民群众参与的文化活动,能够满足大家的精神需求,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从而达到身心愉悦。人民群众既是群众文化活动的主体,又是群众文化活动的获益者。他们在群众文化活动中是带有多个身份的,这就需要激发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引导他们全程参与群众文化活动,享受群众文化活动带来的发展成果和精神满足。群众文化品牌活动,不同于一般的普通的群众文化活动,是指连续举办的有规模、有影响、有价值、有特色,能吸引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的重大群众文化公益性活动。

二、群众文化建设打造品牌活动面临的问题

群众文化建设要从很高的标准来打造品牌活动,不仅要有较好的思想内涵,还要有较高的艺术品位,并且要受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现实中,很多群众文化活动没有形成自己的品牌,主要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

1.思路受限制,理念较守旧。出于各种目的,政府、社会机构都经常举办各种群众文化活动,较多的活动是带有引导性的目的,或者是为了丰富大家的业余生活。不可否认,这种活动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受到了欢迎,但是,某种程度上,部分活动忽视了时代的变化,忽视了人民群众的需要,社会接轨的现实。所以,很多时候活动形式还是有一定的局限性。

2.优势不明显,特色不鲜明。要形成品牌,群众文化就要开展具有自身特色的活动。大部分群众文化活动都是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量身打造,期望能够做成优势项目。现实情况是,大部分群众文化活动由于活动形式类似、内容雷同,难以做成精品活动,也就无法扩大影响。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坚持“人无我有,人有我精”,依托专业优势,瞄准需求,就地开发。如宁德市“魅力闽东”文艺演出,其传统项目大型畲族歌舞《凤凰到此》就是基于宁德市畲族歌舞团的天然优势及专业的训练,并长期表演,才深受群众喜爱,形成了自己的品牌影响力。

3.转型难度大,创新力度少。群众文化的传统活动有一定的群众基础,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受到群众喜爱的,但是不见得能够完全跟上潮流,得到更多的群众欢迎。如果要跟上时代潮流,那就意味着转型,加大力度创新。转型能否成功,这是需要市场考验的。组织方一般不敢轻易尝试,只能维持现状,更别提创新。

三、群众文化品牌活动的发展路径

全文阅读

广场文化活动论文

1要正确把握群众的时尚心理

(1)从众心理。这是广场文化活动赖以存在的最根本心理,具体表现为随大流,即目前大多数人参与这样的文化活动,我也参与。这也是地域性特色文化活动所显现的一种标志性心理,虽然这种心理有悖于创新心理,但是群众可以在广场文化活动中沟通理解,增进感情,创造出一种完善、友好、和谐、温馨的生活氛围。例如,某社区盛行广场太极拳,于是每到早晨的时候就有越来越多人加入到其中,使广场的晨练太极拳呈现出一处欣欣向荣的景象。例如,大型广场文艺晚会,这种从众心理就表现在好奇心上,看到大家往广场上聚集,自己也跟着往里挤。准确地把握群众广场的文化从众心理,对各种活动类型的广场文化就可以起到很大的作用,如宣传为主要目的教育型文化活动,以传递知识和信息为主要目的服务型文化活动,还有抓住社会热点开展的各种活动都会发挥很大的作用。(2)消遣心理。即力图实现用自感愉快的方式来渡过空闲的时间,这种心理往往伴随着从众心理而产生。它的特点就是通过广场文化的娱乐性、教育性,达到消除劳动疲劳,蓄积精力的目的。同时,由于广场文化的特定环境与气氛,也为人们提供了激发基本才能的变化条件(意识、知识、责任感和创造的自由发展)。这种心理是有一定的社会广泛性,它是人们参加各种类型的广场文化活动而萌发的,不管内容是否适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只要达到消遣的目的就可以了,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它不能对广场文化活动起促进作用。(3)欣赏心理。这是一种较为积极的心理,只要正确把握好群众这种心理,就能促进广场文化活动蓬勃发展,也使广场文化能够起到较高层次作用。欣赏心理是指直接受学校教育、社会影响、家庭熏陶、个人道德修养及文化程度密切相关而自发形成的情感、习惯、观念,它是有选择性和渐进性,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开展及小康文化局面的形成,人们审美情趣与审美范围将不断开阔,欣赏心理的素质将越来越高。广场文化的蓬勃发展,人民群众可以通过音乐的抒情欢快节奏、舞蹈的优雅大方的动作和形体、大型团体操的整齐的规律的变形,戏剧情节乃至现场观众的环境气氛来得到心理的满足。这种欣赏心理应该说不同地域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在组织大型广场文化活动时要充分考虑群众欣赏心理是受当地生活、习俗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2要正确把握广场文化活动中群众的娱乐性与交往性心理的交融

从某种意义上讲,广场文化就是人们自我表现、自我娱乐、自我主体交往展现的一种文化活动形式,它能更好地促进人与人的相互联系。现代社会,人们的工作环境相对固定,居住环境的相对独立,交往相对减少,广场文化创造出的一种完善、友好、和谐、温馨的生活氛围,则可以有效地促进人际关系的融合。人们追求娱乐性是任何文化活动中存在的必然因素,而在广场文化活动中,娱乐性的体现是最为广泛典型的。在娱乐的同时又满足了交往的需要,广场文化活动的独特性能,也是其兴起的一个主要原因。(1)群众的娱乐性心理。消遣心理与娱乐的心理的最大区别在于前者的主动的,带有一定满足性与目的性。广场文化应当积极抓住群众的这种心理,引导群众向追求健康的娱乐方面发展。所以开展广场文化的内容必须丰富多样,形式更应多种多样,尽可能地把其所包含的艺术门类(广场音乐、广场歌舞、广场曲艺、广场绘画,甚至广场雕塑、广场建筑艺术——交替开展,并发挥寓教于乐的作用。(2)交往性心理。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不可一日无交往活动,交往对社会有整合作用,使人类各分散的个体得以联合起来,聚集成一个整体。广场文化活动是一种社会性的活动,由于其舞台空间的开放性与灵活性,深受群众喜爱,很大程度地满足了群众的交往性心理;另一方面,文化活动所创造的友好、和谐、温馨的环境氛围,更多地为人们提供了面对面的交往与沟通。作为参与者与组织者,他们可以使自己的心灵与各种高雅艺术进行近距离的交融。(3)娱乐性心理与交往性心理的交融。以愉快的心情投入到社会群众之间的交往中等,这是广场文化活动所体现的特殊功能。例如,我们要搞一次广场舞会,当在愉快的欢舞中,或者当舞伴更迭时,我们在融洽的舞蹈中进行了交流,即使自己的心情得到了愉悦,又增进了社会成员之间彼此的交往,这样他们就更乐意地参与到广场文化活动中来。所以我们在组织广场文化活动时,应充分考虑两种心理的融合,不能单独或片面地追求娱乐性或交往性。

3要正确把握群众参与广场文化活动的主人翁心理,激发群众的参与欲望

与大多文体活动相同,群众是广场文化活动的主要角色,而不是所谓的旁观者或者协助者。那么,我们在组织广场文化活动的同时,要千方百计地树立群众的主人翁精神,激发群众的参与欲望。广场文化应该是群众自我参与、自我娱乐、自我开发的社会性文化活动。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人类需要层次理论的五种基本需要,其中之一便是“自我实现的需要”,也就是说人类有自我创造、追求、实现的欲望,而“自我参与、自我娱乐、自我开发”恰恰是符合人类自我实现的需要的。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知识水平、文化素养也在逐步提高,对于你演我看这种传统的娱乐形式,人们对它有了新的要求。而且,越是富裕的物质生活,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越是迫切,参与一些文化活动的要求也就越加强烈。西方国家的街头常常能看到一些自发的各种表演,他们多数是青年,成群结队,有器乐演奏、唱歌、跳舞、溜冰、滑板等各种各样的表演。这种自我参与、自我娱乐的形式,我们这里也很常见,如戏迷的演唱;Englishcomer(英语角)的交流;公园里的太极剑、木兰扇等等,这些都是群众自我参与的文化活动。如果我们将这些项目组织起来,通过适应的加工辅导,不让它自生自灭,经常性地在一些广场进行表演,这样,我们既无须花费多的财力物力,又能真正让群众参与到我们的活动中来,充分发挥群众的艺术才能和创造能力,让广场文化活动,群众既有观看的权利,又有参与的权利。我们在组织广场文化活动的时候,不妨让群众自我报名参加各项节目(活动)的表演或比赛,让群众喜欢我们的活动,响应我们的活动,参与我们的活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小康社会的确立,小康文化局面的形成,必将把广场文化推向时展的前沿,群众在广场文化活动中所扮演的心理角色将越趋多样化。如何正确把握群众的心理,是未来广场文化活动中所必须要面对的实际问题。

作者:林红果 单位:玉环县文化馆

全文阅读

管理群众文化活动论文

一、掌握管理的内容

首先,协调组织的管理。协调组织的管理从范围上分类,可以分为单项管理和综合管理;从时间上分类,可以分为长期管理和临时管理。群众文化活动管理中协调组织的管理以群众文化群众办、群众文化群众管为原则,以协调各方力量,搞好大众文化工作为主要职责。其次,群众文化社团组织的管理。群众文化社团组织是群众自愿组合,以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为主要目的,有一定的组织形式和活动章程的,群众文化社团组织的管理任务是把好组织关、业务关、活动关。

二、熟悉群众文化活动管理的特点

1.管理内容的综合性。首先,管理项目的全方位性。群众文化活动的管理目的是全方位的,包括活动方向的管理、活动人员的管理、活动财务的管理。活动财务的管理主要包括管理国家拨款、单位投入、社会集资、产业开发等。其次,管理过程的整体性,即对任何项目的管理都应该有始有终,管理应贯穿活动项目的全过程。最后,管理效益的社会性。群众文化活动管理的效益具有社会性,包括直接效益和间接效益,综合的和多层次效益。

2.管理范围的广泛性。由于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形式多种多样,所以群众文化活动管理的范围是相当广泛的。首先,社区群众文化活动的管理,包括建立联合组织,召开联席会议,开展联谊活动,制定计划,鼓励联建设施,要使设施多元化、网络立体化、队伍优质化、工作规范化。其次,节日文化活动的管理。在组织管理方面,由本能式向主导式转化,建立节日文化系统工程。在业务管理方面,抓住业务特征,发挥业务特点优势,重视特定的观众群。在安全管理方面,建立安全机构,采取安全措施,内容周到全面。再次,庙会文化活动的管理。要按照节日文化管理的内容,研究、引导、改造和完善庙会文化内容和形式,提倡健康有益的,打击和抵制一切不良的行为。最后,家庭文化活动的管理。要从提高全民族的思想文化素质入手,开展形式多样的家庭文化活动,依靠社会进行综合管理,多提供群众喜闻乐见的精神食粮。

3.管理对象的多层次性。从年龄结构上看,管理对象包括各个年龄层次的群众。从文化水平上看,管理对象的文化水平参差不齐。从管理对象所在地区的经济条件上看,管理对象所在地区有的经济条件比较好,可以提供完善的群众文化活动设施,而有的地区经济条件有限甚至比较差,导致群众文化活动设施不完善,难以满足群众的文化生活需求。

三、熟悉群众文化活动管理的原则

1.尊重大众的意愿。群众文化活动管理要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避免开展违背群众意愿的文化活动,还要遵循群众自愿的原则,要将群众的需求与时代精神有机地结合起来,开展健康有益的活动。

全文阅读

群众活动文化艺术论文

一、群众文化艺术活动创意的方法首先,充分利用现有资源

如我馆音乐舞蹈干部多,我市书画名家齐,如何将这两部分资源有机整合,书画音乐会的创意就此浮现在,2013年年末,不同于以往唱唱跳跳迎新年,我们在室外举办了一场“‘描绘绿色•奏响春天’书画音乐会”,首次将中国书画创作与音乐舞蹈表演融为一体,台上琴键跳跃、曲调悠扬,台下从容运笔、流畅洒脱,群众可自由往来穿梭,或驻足欣赏美妙的音乐,或亲近书画大家,品评墨香四溢的书画作品,现场气氛和谐温馨。其次,整合现代技术资源。现如今的网络时代,智能终端已遍布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将现代技术资源与文化馆活动相结合,不仅在形式上更加新颖,还能够更好的适应并满足当代社会对群众文化的要求。以举办展览为例,日常的展览均以单向灌输为主,虽通过摆放展品、安装射灯、播放轻音乐等手段增强观看体感,但极少或无法了解观赏者反馈,如果引入微博、微信、网页等公众平台,将展出作品公布其上,利用网络投票、点赞、评论等功能,达到双向互动的目标,增加观展者的体验感与参与度,使观展者由被动转化为主动。最后,结合商业运作。目前文化馆采取全公益无经营模式,百分百靠政府拨款,这很有可能浪费文化馆的优势资源,无法积极地迎合群众需求,开展更多高质量的文化活动。公共文化服务不能靠政府完全包干,应在政府的主导下,寻求市场合作,在群众文化艺术活动中,联合商家、企业等,充分利用它们的资金、技术资源,从而不断提升活动的质量与影响。类比借鉴,力求突破,类比借鉴是指跟别的已有事物或方法互相对照,取长补短,借用别的事物或方法的某些属性、功能,推出另外一个新的事物或方法的创造技法。在群众文化艺术活动创意中,学会运用类比借鉴,可以帮助扩展思路,避免陷入苦思冥想的原创怪圈中。日常工作中多留意国内优秀文化馆组织的活动,吸收其可用之处,组成创意元素库,以备日后策划活动之用。

二、群众文化艺术活动策划的注意事项

策划就是为完成某件事或某一个任务而筹划、谋划。许多企业、事业单位开展项目,事先都要进行认真的策划或企划,有的还要求形成完整的书面《企划书》或《策划书》。这种策划,实际上就是对该项目的创意、设计,对该项目的具体实施,具有重要的指导、依据意义。同样,群众文化艺术活动策划,也是对群众文化艺术活动的创意、设计,同样具有重要的指导、依据意义。一份周密的活动策划需要重点考虑以下四点:

(一)、了解群众所需

群众文化艺术活动是为群众服务的,所以其策划要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体现群众的文化志趣,适应群众的文化需求。开展任何活动前,群文工作者应对群众文化需求进行调查分析,利用问卷调查、网络调查、重点调查、抽样调查等方式,获取第一手资料,并结合当地党委、政府、部门单位所需,从而明确活动目的、意义,确定活动内容、过程等。不考虑群众所需,闭门造车的策划方案,即使费尽心思,也吃力不讨好,无法得到群众的认可。

(二)、清楚自身条件

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在了解群众所需的同时,也需要清楚自身条件,摸清可动用的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财力资源。所谓人力资源,指有多少可用之人,如一场大型文艺演出,演员来源及水平,后勤人员保障、安保人员就位等,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数;所谓物力资源,指有多少可用之物,演出方面的灯光、音响、道具,展览方面的展板、展品等,需事先统计;所谓财力资源,则是能够掌握的资金,及资金的分配。只有掌握了这些情况,活动策划才能有准确的内部分析。

全文阅读

论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群众文化活动已经深入到千家万户,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目前我们应该高度重视群众文化活动的组织和开展,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水平,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关键词】群众文化生活;存在问题;组织开展

十报告中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为人民提供广阔文化舞台,让一切文化创造源泉充分涌流,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的新局面。

一、何为群众文化活动

群众文化活动是人民群众以自身为活动主体,以娱乐方式为主要内容,以满足自身精神生活需求为目的的文化活动。正是因为群众的主动参与性,群众在活动中才能实现自我教育,陶冶情操和审美享受,并在健康的审美享受中建立和升华高尚的审美趣味,提高自身的文化艺术修养和境界。

群众文化活动集中性与分散性并存,表现在:一是地点上,既有分散在各户进行的,又有集中在城区、村广场、公园、文体场馆等开展的;二是参与人数上,既有以群体形式进行的活动,又有以个体形式出现的活动;三是类型上,,既有依照各自兴趣爱好分散选择参加不同类型项目的活动,又有不同兴趣爱好的人集中选择参加的同一类型项目的活动。

二、群众文化活动存在的问题

我县发展群众文化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一是城乡发展不均。就我县群众文化活动总体情况来看,城区的文化活动多于其他镇的文化活动;而有些乡镇一年也就几场群众文化活动,不足以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二是重视程度不够。一些基层干部文化意识较弱,对文化建设在农村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不把群众文化活动摆上位置,这是农村群众文化发展缓、不平衡的一个重要原因。三是群众文化队伍人才培养不够。专业技术人才对文化活动能起到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今后要加大对群众文化人才的培养。

全文阅读

群众文化工作与文化活动论文

一.把握群众文化活动的方向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市场经济成为主流,冲击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文化生产、消费形态也随着转变,商业色彩浓厚的大众文化、娱乐文化应运而生,发展迅速,相比之下,公办的群众文化地位和功能日渐模糊,甚至被边缘化。许多文化馆、群众艺术馆为了赶上市场经济的节奏,迎合人们文化观念、文化口味的转变,竟简单盲目地向大众文化、娱乐文化看齐,导致群众文化丧失了其应有的价值观导向性、审美性、教育性。这种盲从市场,一味跟风的文化习气,与在文艺座谈会上强调的“文艺不能做市场的奴隶”,是完全不相符的。我们必须回过头来静静反思,清醒地认识到:群众文化首要应突出公益性、群众性,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绝不能被大众文化娱乐和商业文化所取代。这么说,也并非全盘否定群众文化中的大众文化和娱乐文化色彩。如果大众文化和娱乐文化被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在群众文化活动中适度加入这些当代流行元素,未尝不可取。重要的是,要把握群众文化活动方向,明晰群众文化与市场上的大众文化、娱乐文化的分野,明确地将活动定位向群众而非市场,把群众反馈、社会反响作为评判标准。

二.关注群众文化活动的发展现状

首先,要关注群众文化活动的新景象。这主要有两点。一是群众文化活动形式日益多样化,新增了广场舞、“暴走”、“彩色跑”等文体活动。二是群众自发性越来越高,纯业余的演出队伍、竞赛团体越来越多。三是群众文化活动与节日文化结合日益紧密,节日色彩日益浓重。不但在传统佳节大张旗鼓地开展广场文艺、创意秀等活动,还自办特色新奇的民间节日,与节庆结合的群众文化活动越来越突出主题性、富于原创性。同时,要审视文化部门组织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现状。一方面,群众文化从业人员现状并不容乐观。虽然,群众创造文化的自发性极大地提高了,群众文化正以极其迅猛的势头蓬勃发展,然而,相应的人才队伍建设却跟不上,从业人员处于青黄不接的状态。在许多文化馆,有较高的专业技能并在群文战线上有丰富经验的职工都已退休,年轻的一批虽有较高的学历,具有较多的理论知识,但缺乏实践技能,在实际工作中不能很好地指导群众、动员群众,不适应当前形势的发展需要,离“接班”水平还有差距。另一方面,群众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状况也让人堪忧。由于文化相对于经济,一直是软性指标。一些干部一味重视可量化的经济业绩,不重视难以量化的文化业绩,甚至认为“唱唱跳跳、写写画画”对经济发展不重要,对社会生活不必要,可搞可不搞,使文化建设往往“说起重要,做起次要,忙时不要”,文化投入流于空谈。这就使得许多文化场馆建设不完善,面积小、功能少,使群众文化活动不能充分开展。而且,带有公益色彩的专门性群众文化场馆还没有建设起来,许多地方虽有商业性的影城、影院,却没有低票价的戏剧曲艺专门表演场所。

三.分析群众文化活动的要素

多姿多彩的活动是群众文化的生命线和基本载体。文化馆、群众艺术馆等群众文化工作部门只有提高组织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水平,才能为人民群众提供有营养的精神食粮,使文化生活成为群众生活的常态,引导人民群众的文化价值观,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品位,真正体现群众文化的群众性。因此,对于群众文化工作部门而言,加强对举办群众文化活动基本要素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群众文化活动的要素主要有三点:活动目的、活动内容和活动形式。首先,群众文化活动的目的主要分为以下几种:第一,政府各部门出于宣传主流文化、提高群众文化素质、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稳定社会秩序的客观需要,会定期举办一些带有明确导向性和典型示范性的大型群众文化活动。第二,企事业单位为了加强内部凝聚力,丰富职工文化生活,会举办一些群众性的文艺汇演和文体比赛。第三,大量民间文艺、文体社团,自发地开展各种规模的文化活动,并自主创办派对、节日、比赛等。可见,不管活动的主办方是何种类型,都有着具体的目的。因此,承办方和活动策划人必须按照主办方的意图去运作,以实现预期目的。其次,群众文化活动的内容是丰富的,主题是鲜明的。这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第一,主办方的目的,这决定了活动的性质和主题;第二,群众的认同度,这决定了活动的群众参与度与社会影响度。这两个方面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相应的,群众文化活动的形式主要取决于三个方面。第一,活动目的和内容决定了活动形式。如举办活动目的是为了普及群众性的文化艺术,那么活动就可采用文艺汇演的形式;第二,活动所需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决定了活动的规模。第三,新的活动形式的产生是策划者通过社会实践,在已为群众熟知、广为群众接受的形式上发展而成,而简单的灵机一动、突发奇想的新创意未必能得到群众欢迎,往往不被群众所理解,反而脱离群众。所以,群众文化工作者,只有扎根群众、深入生活,才能创造出新的活动形式。

四.加强群众文化活动的管理

群众文化活动的管理,要求管理者使群众和群众文化工作部门紧密衔接、相互配合,共同创造属于群众自己的文化。其根本任务是顺应时代要求,通过科学管理,逐步实现群众文化活动发展的社会化和现代化。具体而言:一是根据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运用科学的管理手段,增加群众文化的总供给,引导群众文化的总需求,使得群众文化活动能够满足群众胃口。二是从经济水平、消费水平、文化教育水平等外部的具体条件出发,规划适用于短、中、长期的群众文化建设目标和策略,确保群众文化活动有计划、有步骤地向前推进。三是改革创新群众文化活动管理体制机制,合理分配和有效利用财力、物力、人力,统筹协调文化生产和文化环境的关系,保证群众文化活动有规律、有秩序、高效率地开展。四是突出群众的主创精神,通过建立激励机制,充分调动群众积极性,依靠群众力量来创新群众文化活动。

全文阅读

文化下乡活动简论

文化下乡活动,是一项重要的文化活动。对这一重要文化活动的理论研究,将有助于提高对这一活动的认识,并进一步指导这一活动的具体实践。为此,笔者对此发表几点浅见,以作引玉之砖。

一、文化下乡活动的重要意义

文化下乡活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些重要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大层面。

1.战略意义

文化下乡活动,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它不仅是群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下乡,对促进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均具有不可低估的战略意义。我国有九亿多农民,农民文化素质的提高,直接关系到我国整个国民综合素质的提高。而国民综合素质的提高,乃是国家振兴、经济持续发展的智力支撑。

2.“三农”意义

文化下乡活动,对“三农”(农村、农业、农民)具有重要意义。文化下乡活动是促进农村文化建设、巩固农村思想文化阵地、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不可或缺的必要措施与可靠保证;文化下乡活动是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改变农业生产的传统型、粗放型、落后型面貌,走农业科学发展道路的必要措施与可靠保证;文化下乡活动是提高广大农民思想文化素质与科技水平的必要措施与可靠保证。

3.文化意义

全文阅读

摄影文化活动及群众文化论文

一、群众文化活动在群众文化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群众文化活动越来越成为人们不可缺少的精神生活内容。群众文化活动以其广泛参与性、大众性,在我国人民的文化生活中占有突出的位置。哪里有群众,哪里就有群众文化活动,群众性摄影活动随之蓬勃发展,许多题材广泛、内涵丰富、生活气息浓郁的佳作丝毫不逊色于专业摄影作品。群众文化活动摄影创作,与其他专业摄影门类和摄影流派不同,往往形成了独特的创作群体与受众群体,其作品也具有特殊的艺术规定性。创作群体的大众性与受众群体的普遍性是最大的特征,这种作品艺术应当具有明晰易读、群体认同、感染引导、审美教化等的基本特征。在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中,如何捕捉内容健康向上、形式灵活多样、为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摄影艺术题材、从中涌现出更多的优秀作品,这是研究在群众文化活动中捕捉精彩画面的根本意义所在。每一项文化活动都有它的主题形式和风格。摄影时首要的一点是不能违背需要表现的主题,在必要时需要通过构图、光影和对比突出活动的主题和风格。这就涉及到摄影的真实性问题。每一门艺术都有它自身存在的特性、价值和功能,摄影艺术也不例外。与其他艺术门类相比,摄影的价值突出的表现在它真实记录的功能上。由于摄影艺术的门类很多,其真实性的评价标准也不一样。但真实性始终是其摄影创作最重要的评价尺度,只有真实才能保证对时代记录的客观性。但摄影艺术的创作又具有较强的主观因素,艺术家对原始影像可能会有自己的再创作,但发挥艺术创造力的空间,都必须是依靠真实基础上的再创作,而不是作为弄虚作假。因此在一场群众文化活动的摄影中,为了在忠实表现主题的同时创造出有艺术性的画面,在摄影时应考虑两重工作。一是负责把该项活动自始至终纪实性地拍摄一套资料归档;二是在工作中结合摄影艺术创作,努力从中攫取有光影、动态效果的理想画面,使其成为一幅好作品。

二、群众文化活动贴近生活、源于生活。对群文摄影而言,生活是创作的惟一源泉

只有通过深入生活,通过必要的艺术规律,才能创作出形式美、含蓄美、有新意、有激情、有感染力的、情景交融的意境。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了解群众文化活动的组织情况、开展状况,是拍摄群众文化活动的基础。一般而言,想要拍一幅好照片,那么色彩赏心悦目、构图严谨和谐足矣;但想要创造出一件好作品,我们就要求有内涵、有张力、富于想象、能产生心灵碰撞,才能产生艺术感染力。群文摄影一般需要在拍摄前做充分的前期资料准备工作,要对即将拍摄的文化活动做充分的了解与调查,需要阅读和搜集详尽的资料。如到社区露天广场拍摄照片,要了解场地的大体情况,在正式拍摄之前,最好提前拿到节目单,了解节目的进程。或者多看看排练,尤其是彩排,尽可能掌握节目内容、舞台画面、灯光效果等。又如少数民族的火把节最有价值的还是抓住众人举着火把转圈的场面,民间艺术中的秧歌和腰鼓舞场面跳跃动作的高大形象等,这些都是需要贴近生活,事先搜集资料才能掌握,只有事先做好功课,在摄影时才能信手拈来,灵活使用各种摄影技巧。总之,在群众文化活动中有很多摄影艺术题材可以捕捉。群文摄影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只有贴近群众、贴近艺术,用“心”去摄影才能出好作品。

三、群文摄影作品都是反映群众文化活动内容的,以纪实性场面居多,如果缺少明快光影效果及动态效果,则会缺乏视觉冲击力,不是上乘之作

因此,在摄影时,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表现形式去进行摄影创作,善于从平淡中捕捉精彩的画面。因此,摄影师创作群众文化活动摄影时可以从光线、色彩、影调以及时间和空间等各个角度,根据其创作的内容充分发挥各个造型语言的特点和优势,以满足创作主题的需要。

(1)光线。

在群众文化活动摄影中,文化活动的举办场地对光的影响至关重大。摄影艺术是用光来造型的艺术形式,对光线的依赖程度远远大于其他视觉艺术。无论是取景、布光、曝光,还是对被摄体的如实描绘、揭示或表现都离不开光线,光线的强弱、聚散、方向、距离等都会对画面效果带来直接影响。可以说,光线是摄影的灵魂,它决定了整个作品的基调。同样一个物体,在不同强度和不同颜色的光线下会呈现出不同的感觉。摄影艺术的光影语言在表现色彩、影调和空间,突出主体形象,增强环境气氛渲染和视觉造型表现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审美作用。此外,光线还能够引发人们不同的情绪感受和联想,表达特定的情感和情绪,增强作品中的人文色彩。

全文阅读

化学课外活动管理论文

九年义务教育化学教学大纲中指出:“组织和指导学生开展化学课外活动,对于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开阔视野,培养和发展能力,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等都是很有益的。”结合近几年来我组织学生进行课外活动的实践,谈一些自己的做法和体会。

一、明确课外活动中能力培养的目标

化学课外活动是学生自由发展才智的天地,是对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可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自觉能力等,对于这四种能力的培养目标可简述如下:

1.观察能力的培养目标:①在观察时会确定观察目的,能正确运用观察方法;②会做观察记录或报告;③能根据实验现象分析得出初步的结论,并如实书写实验报告。

2.实验能力的培养目标:①了解仪器的名称、图形、用途和操作原理;②能初步掌握常用仪器的操作技能;③能独立设计一般性的实验或带有一定创造性的实验。

3.思维能力的培养目标:能运用化学知识对化学现象进行判断、推理及解释。

4.自学能力的培养目标:能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正确选择有关内容,通过自学解决课外活动中碰到的难题。

二、课外活动的内容及组织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