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本文着眼于当今新兴的旅游产业——文化创意旅游,并且以北京798艺术区为例,根据其发展现状,描绘了这种旅游形式的发展优势以及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对他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提出来相对的发展策略及展望。
创意旅游;798艺术区;旅游业
引言:近年来798艺术区声名鹊起,我慕名前往,也被那里的艺术氛围深深吸引,觉得是一个艺术家可以肆意发挥艺术的天堂。我很想把这种独特的旅游感受分享给大家,以艺术创新为依托的景点更加耐人寻味一些。同时798作为文化创意旅游业的模范,以这种景点的“经营”方式为例,开发类似的旅游项目应该成为未来旅游业的趋势。
一、文化创意旅游的概述
(一)我国文化创意旅游的发展背景
在我国旅游业飞速发展的今天,大多数旅游景区还在以单纯的旅游吸引物为依托,这早已经不能形成优势。表现为对游客在感官方面形成不了有力的冲击,没有新鲜感,重游率低。要想提高景区的效益,不单单是建设等外在因素为主,更重要的是修饰文化,历史等这样的内在因素。创新可以作为一种手段,利用当代先进的科学技术,再加上创新,丰富景区内容,一定会开辟我国旅游业的新篇章.
(二)文化创意旅游的内涵
创意旅游这一概念最早是由新西兰学者格雷·理查德与克里斯宾·雷蒙德在2000年提出的,他们认为:创意旅游是指游客在游览过程中学习旅游目的地国家或社区的文化或技巧的一种旅游产品;旅游者通过参加交互式工坊,激发自身创意潜能,拉近与当地居民的距离,进一步体验旅游目的地的文化氛围。(中国旅游报2008年3.7日第010版)笔者认为创意旅游是指旅游者在游览的过程中,以旅游吸引物作为创意的主体,在与它发生互动的同时,体验的一种不同寻常的旅游经历。文化创意旅游是创意旅游的一种,就是在创意旅游中重点突出文化这一因素。
1文化创意产业的界定及特点
“文化创意产业”又称“创意经济”、“创意工业”,是一种在全球经济、技术与文化背景中发展起来的,推崇创新、强调依靠人的创造力、技巧及天赋,来创造财富、促进经济增长的产业形式。
从对文化创意产业的界定中,我们可以知道,文化创意产业首先是一种产业,它必须具备产业的共性,在生产、交换、流通和消费四个环节顺畅运作,有较好的发展环境和相对完整的法律保护体系,形成一定的产业规模,并拥有进行扩大再生产的能力。另外,它还具有其特殊的内涵。
1.1文化需求性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著名的层次需要理论指出,当人的缺失性需要得到满足之后,人的发展性需要就被上升到更高的高度。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纯粹的物质性和经济性的需求就会相对减少,文化性的精神层面的需求将会不断增加,成为社会的普遍现象。文化可以说是发展创意产业的灵魂。文化创意源于文化并高于文化,是对文化资源创造性的开发和利用,是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渗透力、影响力的拓展和挖掘。创意产业正是有了文化,才显出了灵气和品位,从而才有有了更强的竞争力。
1.2技术创新性
文化要展现自身的巨大价值,单靠传统的传播方式是很难的,必须依靠技术手段进行加工处理。文化创意产业是把与文化有关的信息服务技术都纳入其范畴,借助于高科技对传统文化资源的再创造、再提高、再包装,而非简单的复制。可见,技术创新是文化创意产业的关键,它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创新方式和创新渠道。
1.3收益高额性
一、企业对会计重视程度不够
文化创意产业的起步比较晚,而且受产业特点的影响,文化创意产业很少有特别大的企业,以中小型企业为主。除了一些上市公司或者准备上市的大型企业之外,中小企业大多对会计的作用认识不足,导致会计在企业中的管理作用很难显现出来,这一方面是因为企业对会计的重视程度不够,另一方面是会计人员的能力和素质不够,容易受会计专业与日常业务之间的账本形式约束。在文化创意产业中,对会计人员的复合型要求也越来越高。
二、文化创意产业会计改进的建议
1.扩大资产的计量范畴在文化创意产业的会计核算中,应该扩大资产的计量范畴。虽然资产概念中有提到无形资产,但范围却很窄,一般只包括几项内容,但是文化创意产业中涉及到的无形资产却很多,比如公司的品牌、专利技术、融资关系、客户和伙伴、企业中的复合性人才、企业的管理方法等等,这些无形资产的种类很多而且都有巨大的价值[3]。所以,为了满足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需要,就要不断的扩大资产的统计范围,就要更客观更准确的对这些无形资产进行估值。
2.完善会计核算方法文化创新产业中研发支出在成本构成中占有很大的比重,所以在进行成本核算时,要把研发支出加入成本管理中,并把研发成本作为成本管理的重点工作,在进行成本核算时,要加入产品生产前的开发、设计等成本,直接参与开发的核心技术人员的人力成本和智力成本等。智力资产的耗费也是文化创新产业成本构成中重要的一项,对于智力资产的耗费,企业也应把它加入成本管理中,并且应该把按智分配加入到企业利润的分配中。
3.企业加强对会计的重视程度首先,企业应该正确认识会计的作用,会计包括会计核算和实施会计监督两个方面,它能够对企业的资金流向进行全面、连续、系统、综合的核算和监督,它能够对企业提供会计信息、资金流向等信息,对于企业的经营管理、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有着重要作用,所以企业必须加强对会计的重视程度[4]。企业可以招聘一些高素质的会计管理人员,加强对会计人员的培训工作,使其适应社会发展要求和产业的特点,把文化、创新的理念渗透到会计人员的思想中,使其能够打破会计专业与日常业务之间账本的形式隔膜,能够运用文化创新企业管理人员能够读懂并会使用的报表,这样才能够更好的为企业服务。会计人员自身也要重点关注社会的发展和文化创新这个行业的发展,并根据社会和企业的要求来提高自身的素质和技能,从而做好会计工作,促进企业经济的不断发展,从而不断提高我国文化产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三、结束语
随着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对文化创业产业中的会计问题也被重点关注起来,但目前还没有一个完整的理论和体系,文化创意产业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有重要影响作用,所以对于文化创意产业中的会计问题应该重点关注并努力探索有效的方法。文化创意产业对文化的创新意识有着高度的依赖性,对创新型人才和文化创造力有着迫切的需求,文化创新企业应该努力培养员工的创新意识,努力营造鼓励创新的企业环境氛围,从而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进而不断促进企业的发展。
一、狭义的钧瓷艺术创新
钧瓷艺术的创新是一个丰富的内容,其中包含许多具体的方面,共同构成了钧瓷艺术的创新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工艺的创新由于钧瓷艺术独特的釉料与创作特点,其在工艺方面的创新是相对较少的。钧瓷艺术的烧制讲求“入窑一色,出窑万彩”,其在烧制后的窑变效果是其钧瓷无双的决定性因素。在漫长的发展历史中,钧瓷烧制工艺的创新在多个层面均有体现。首先,在烧窑的材料上由最初的柴烧到煤烧,从炭烧到气烧,虽然这是技术发展所带来的变化,但不同的燃料所带来的烧制效果也是不同的。其次,随着材料科学的进步发展,人们逐渐也把创新的目光放在了釉料上,利用现代化学的研究成果给钧瓷釉料带来新的内容。
2.造型的创新在创作观念变化的影响下,钧瓷艺术的造型创新成为其创新发展的主要内容。钧瓷的造型能够最为直观地传达出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特点和文化背景。从唐代的雄浑到宋代的典雅、元代的粗犷到明清的秀丽,进入现代以后的钧瓷造型在融合历代造型的经典内容的基础上,逐渐融入现代陶艺创作理念,进而形成了多元化发展的趋势。而在造型设计的类别上也有了极大的丰富,其中有日常器皿的类型也有陈设观赏的类型,既有传统类的造型类别,又有异型化、概念化的造型类型。这是钧瓷造型在漫长发展过程中不断创新的成果,也给我们呈现了丰富多彩的钧瓷艺术。
3.题材的创新钧瓷艺术的创作题材,与时代特征具有紧密的联系。这一领域直接受到社会发展的影响,其中有被动的原因也有钧瓷本身主动发展的内容,发展为今天钧瓷艺术题材传统与现代并存的局面。在钧瓷产生的早期,其题材主要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象征要素,这是钧瓷艺术本身的传统文化内涵,并一直保留至今。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观念的融合,现代社会文化中的题材逐渐进入钧瓷艺术的创作中,从而丰富了钧瓷创作的内容,造就了今日钧瓷艺术的多姿多彩。
4.钧瓷文化的创新钧瓷艺术所包含的文化内涵原本只是观赏、摆放的器物,除却表现当时社会的文化属性以外,也是人们精神寄托的一种载体。但在当代社会,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不再仅仅包含其本身所具有的内涵,而是更具有延伸的诸多文化内容。钧瓷不仅是一种艺术形态与造型形式了,而且成为极具发展与影响力的文化聚合体。其创新不单纯集中在器物本身,而是作为一种文化形成了诸多有价值的现实拓展。上升到文化层面的钧瓷艺术,具有了在诸多领域展现魅力的能力。钧瓷的创作及其作品也不再是一种单纯的创作活动,而成为了一种精神能量,具有了形成完整产业链条的条件。钧瓷艺术的创新不可一概而论,在明晰了钧瓷艺术的创新内容后,我们可以结合文化创意产业的条件,有针对性地思考钧瓷艺术创新的方法。从中找出最为合适与恰当的方法,最有效益地提升钧瓷艺术的价值。文化创意产业对各艺术门类的促进具有一定的普遍性,而不同的文化艺术门类,也有自身的特定条件与特点,只有最符合钧瓷艺术特点的产业条件才是最恰当的。
二、文化创意视域下钧瓷艺术创新的方法
面对着当今发展迅速的社会环境,钧瓷艺术的发展面临着新的局面,也有了新的要求。选择以文化创意的条件作为钧瓷艺术创新的方法来源,就是要借助文化创意产业在运作模式与创新机制方面的优势,最大限度地展现钧瓷艺术所具有文化内涵的魅力,来促进钧瓷艺术在新时期更好地传承与创新。作为传统文化与现代产业形式的结合,我们首先需要处理好一个关键的问题,就是创新与传承的平衡。以钧瓷艺术的传统内涵为基础,借助文化创意产业独有的创意运作方式来进行钧瓷艺术的创新。这并非是一个简单的取精华去糟粕的过程,而是构建一种全新的文化发展模式,同时也是一个不断改造更新、运用新内涵追赶时代精神的过程。通过对文化创意产业条件的分析以及对钧瓷艺术创新内容的梳理,我们尝试性地思考了钧瓷艺术的创新方法,具体总结如下。
一、高职文化创意设计类专业课程设置的问题
1.课程内容与实践脱节。作为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高职教育,实践性应是其突出的特点。但是实际中,多数院校课程内容与实践脱节的现象严重,主要体现在,一方面,如前所述,照搬本科院校的学科教育模式,进行课程压缩与删减,而真正需要实践操作锻炼的课程大多上成了理论课。以艺术设计为例,像人体工学、材料与工艺、印刷技术等原本需要实景学习、实际案例参与和操作的课程,课堂上经过理论讲解、经典案例赏析就结束了,好一点的也只是模拟性质的案例学习,根本谈不上深入掌握实践操作要领。实际上,文化创意设计类专业在课程上应当注重实践的比例,增加实景实战的训练与经验累积,处理好部分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关系,明确“必需”与“够用”的标准,让学生做到既对专业背景知识了解,又能精于实际创意构思、设计应用。另一方面,一些重要的创意、技能类课程并不能紧跟行业、市场的变化和流行趋势。如,广告行业的CI系统早已经突破了以往单纯的平面、静态传播方式,因此在应用中也频繁出现了卡通吉祥物、立体标识、交互动态、视频媒体等,但是绝大多数院校的CI课程仍然是平面化作业,老旧案例学习、模板套用,结果学生拿出的作品与企业、行业的差距可想而知。
2.课程体系缺乏系统性。人才培养方案落实到课程体系上最重要的是要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课程结构,协调好各门专业课程的比例、时间、位置、关系,评估它们各自的效果、相互的衔接与影响。然而部分院校的课程体系随意变化,课程门类想改就改,甚至同一门课程,每一届的内容都不一样;有些院校课程内容重复,课程之间相互套叠,如,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方向的《室内设计原理》《家居陈设设计》《商业空间设计》与主干课的内容重叠,范围互相包含,这是教学资源的浪费;还有些院校偏重软件、工艺一类的操作,为了尽早让学生掌握而急功近利,那些引领学生入行业门的课程居然放在了软件课之后,学生学了半天,不知道学了以后用来做什么,或者简单地认为学习创意、设计仅仅是熟练软件就够了,形成了所谓的“唯技术化”心态。其实,作为文化创意设计类专业,创意才是核心,只有操作,没有创意,充其量是个工匠,不是设计师和创意人员。这些现象都是因为课程体系缺乏系统性、科学性造成的。
3.课程缺少总结与反馈。虽然许多院校在文化创意设计的课程上有联系企业、政府等实际项目,做到了工学结合,学生受益匪浅,但是往往是以完成项目、成果汇报展为结束,忽略了对这些经历的总结反思及企业、用人单位、受众的反馈,经常是重复同样的模式,缺乏变通与改进,使得课程效果没有明显的提升。实际上,对课程的总结与反馈既可以帮助我们对教学效果进行全面的评价与反思,也便于我们及时调整课程内容、教学方式,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同时,由于文化创意、设计服务是服务型的行业,这就需要对结合实践项目的教学进行受众反馈,可以是企业的意见、消费对象的意见,也可以是参与课程的师生的感受。它既可以帮助师生思考创意、设计有无继续提升的空间,也能为校企合作的可持续进行提供经验。
二、高职文化创意设计类专业课程设置的改革思路
1.课程设置统分结合,要针对细分方向与新兴方向。课程设置不仅要注意大的专业方向,也要有细的小方向、特定方向的课程内容,做到统分结合。如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海报招贴、企业形象CI设计、包装设计、书籍装帧等都是主干课程,但是学生在就业时面临的广告企业,有的专注于样本、宣传册等平面设计,有的专注于动态和视频广告,有的侧重于品牌形象策划与设计。同样是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有的企业侧重做家装,有的则专注于景观设计。所以,我们需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发展方向,在课程设置中既涉及大的专业面,同时必须有专攻。可以先有共同的专业基础课,然后部分专业课根据教师的不同专长,进行师生互选。另外,文化创意设计类学科、专业的发展主要体现为横向性和交叉性,这就要求我们在课程设置时必须与时俱进、关注流行趋势、新兴方向、新需求等。如,广告专业及时开设网络广告的设计课,品牌策划设计及时增添卡通形象、品牌吉祥物设计课,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设置会展类课程和方向等。
2.课程体系要强调专业的系统全面能力、整合精炼。现在大多数高职文化创意设计类专业仍在使用传统的“三段式”课程体系,即按公共文化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顺序递进。这带来两个问题,一是各门课程追求各自学科理论体系的完整性,课程间缺乏沟通与连贯性;二是如上文提及的,课程内容交叉重叠、浪费教学资源、学生能力得不到有效深入和提升。因此,有必要以文化创意设计类专业的系统全面能力为依据,以职业岗位的具体技能要求为标准,整合相关课程,按照难度将它们有序地分散到每一学期,逐渐深入,每一学年自成体系。可以在“大的专业课”中以多个课题的形式整合原来零散和容易重叠的课程内容,力争做到“少而精”,同时,让文化课、选修课在合适的位置融入专业课程体系,不能仅仅成为学生漫无目的、“混学分”的课程,要真正起到对专业素养底蕴的熏陶。如,可以将传统文化赏析、地方人文历史一类的文化课、选修课置于涉及这些内容的专业课之前,以便学生明确目的,产生兴趣,更好地完成专业课中与此有关的创意设计课题。
3.专业课程三个主要方面要合理设置、紧密衔接。专业课要注重三个主要方面:创意类课程、设计总结与理论类课程、实践与操作类课程,它们是构成学生文化创意设计核心技能与思维的关键,需要统筹协调,不可偏废,以全面提升教学质量。以往很多院校都比较重视实践与操作类课程,如软件课、材料课、模型制作课等,认为操作熟练、技术应用方面经验多是文化创意设计类专业高技能人才的培养重点,但是我们不能忽视创意与文化、总结与理论对思维能力的影响。毕竟文化创意、设计服务业是智力密集型行业,提供的是知识服务,创造的是知识经济,行业的特性告诉我们,不能因为是高职教育就简单地把应用人才划归到操作工的地位。这里,创意类课程要着重训练学生挖掘文化元素、人文资源的敏锐目光以及将文化资源转化为创意和设计概念的思维能力;设计总结与理论类课程着重进行理论教学、创意设计经验的总结与思考;实践与操作类课程主要强调将创意与概念等转化为实际应用产品、作品并能适应市场推广的能力;另外,三方面课程需要贯通、融合与衔接。可以对创意、理论和实践操作课程以同一专题项目或课题范围进行联系与衔接,将课题深入、完善、做好做精,避免课题内容的低层次重复、浅尝辄止。
一、培养高职院校学生文化创意能力的主要渠道
社会实践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高职院校越来越重视培养学生的文化创意能力,而培养学生文化创意能力的主要渠道中社会实践是一大重点。简而言之,社会实践对于文化创意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主要可以有以下三大方面:
1.社会实践帮助大学生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我国高校大学生一直以来所受的教育都受到传统文化的禁锢,学校向来重视的都是对学生记忆能力的培养,忽略了对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观察能力的培养。很多学生一直以来都是墨守成规,不懂得变通,创新意识薄弱。社会实践是每个大学生都要经历的,社会实践的环境是不同于学校生活的,社会实践的环境复杂,需要学生在实践中不断锻炼自身的观察能力,应对突况表现镇静,并且需要正确处理好一系列问题。在这一过程中是需要学生运用到自己活跃的思维能力以及应对能力的,所以说社会实践的过程中是锻炼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必经之路。
2.社会实践提升学生创新积极性
在社会实践中,学生可以结合课堂上的知识和实际生活一起,充分体会到社会实践的乐趣与知识性。而且,社会实践是不同于枯燥乏味的课堂教学的,在社会实践中学生大可以运用自己的创新思维能力将自己的工作量减轻,以最有效率的方式完成工作,这就大大提升了学生对创新的积极性。
3.社会实践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
当代大学生经过十多年的理论知识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系列的知识能力和判断能力了,但是再多的知识没有运用到实际生活中都只能是纸上谈兵,而社会实践让大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充分结合理论知识和现实状况,最终将书本知识转化成了实际能力。
一、存在的问题
目前,福建沿海城市福州、厦门和泉州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较快,其余漳州、龙岩、武夷山等地则着眼于发挥历史文化、民俗文化、茶文化、老区文化等文化资源优势,形成了若干具有地方特色的优势文化品牌和产业基地。但是从全省范围来看,福建文化创意产业还处于规模不大、辐射面和影响力有限的阶段,且产业所涵盖的行业、部门各地认知不一,专门的数据统计资料也较为欠缺。总体而言,比较突出的问题有:1.缺失文化保护意识作为文化创意产业的精神核心,文化和礼俗传承能够在保护属地文化的基础上,提升文化创意产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由于保护意识欠缺,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礼俗文化或承载,却日趋减少或业已消失、被破坏。如始建于清乾隆元年(1736年)的福建闽侯江氏古民居(永奋永襄厝),曾是书院。宅院木雕艺术精妙,不饰彩绘,插屏、椽头、门窗、格扇、斗拱、梁枋等通过线刻、影刻、浮雕、圆雕、透雕等手法,体现古代高超的雕刻艺术,堪称“古代木雕刻艺术馆”,1992年被列为县文物保护单位。但笔者现场调查发现(2013.12),江氏古民居的开放不仅没有保护好美轮美奂的雕饰,更有部分精美雕饰已经丢失或损毁;同时由于修缮缺乏保护意识,如村民直接以水泥等涂抹墙面古纹饰,造成了古民居的破坏。2.政策体系不完善虽然福建各地纷纷出台推进产业发展的文件和有关制度,但现有的相关政策分散而繁琐,缺乏系统的开发体系和扶持措施,特别在资金、税收等方面没有成熟的政策支持,特别不利于中小文化创意企业的发展。财政扶持资金补贴多用于对已经有成果的开展奖励,但对研发阶段补贴不足,缺乏对文化创意产业中最重要的创新能力、创新团队的支持,影响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内涵建设。同时,文化创意产业管理和服务体系还不够完善,政府未设专门机构进行管理。创意产业的各子行业分属广电总局、文化部、版权局、新闻出版总署等不同的管理部门,各自为政,缺乏统一的协调和推动。从创意、制作到发行、销售成体系的产业辅导尚未形成,知识产权保护不到位。3.人才资源匮乏文化创意产业作为跨领域、跨学科的产业形态,改变了传统产业以资本、劳动力、资源为主的模式,转变为一种以文化、技术、创意为支撑的智慧产业,人才因素被摆到了首位,强调人才的智慧力、创造力和创新力。由于产业对人才的要求极高,优秀人才的匮乏已成为制约福建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瓶颈之一,呈现人才总量不足、结构不均衡等现象,产业内加工类人员较多,创意、策划、营销等高层次专业人才缺乏,具有一定文化艺术鉴赏力和判断力,了解技术并能够看准产业发展方向,懂得经营管理和电子商务等复合型人才更是紧缺。调查表明,目前文化创意产业的从业人员68%以上从相近行业转型,远高于其他行业26.4%的平均水平。
二、台湾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路径及启示
(一)台湾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路径台湾文化创意产业起源于1994年“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的“社区总体营造”活动,借鉴日本造村运动,通过社区自主提案,实施文化设施基础调查,了解社区文化历史脉络以及目前的发展状况,然后进行整体规划发展和设计,并由政府给予相应的资助和指导。这一活动以民间为主导,通过人文重建,打造基于乡土的创意理念,特色鲜明。其中,特别关键的是将文化产业与文化工业进行区分,体现了创意文化的独创性、地方性及差异性。到了2002年,“行政院”提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计划”,针对不同类型文化创意产业,就人才培育、研究发展、产学合作、租税减免等提出整合机制,配合地方政府、专业人士、民间和企业协作,共同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⑥根据台湾有关部门网站及相关研究报告整理发现,台湾文化创意产业现已形成了较为成熟的运行机制(见图1):众所周知,台湾拥有复杂的历史脉络和文化背景,台湾文化创意产业紧扣这一鲜明的地域特色,将文化元素运用得淋漓尽致,成功推广出不同的文化创意产业内容:一方面传承并发扬着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另一方面却又交错出现了原住民、日本、荷兰、西班牙等地文化剪影,使台湾文化创意产业奇迹般地呈现出迷人的多元文化交融模式。其划分出的“创意生活产业”形成台湾文化创意产业分类中独有的类别———“以创意整合生活产业之核心知识,提供具有深度体验及高质美感之产业”,集中在工艺文化、饮食文化、生活教育等方面,其分布与地域、城乡的差别即所在地文化、自然生态体验密切相关,不仅纵向延伸,而且产业间横向整合、跨界经营、多元发展。
(二)启示1.极强的文化保护意识,重视地方特色文化与现代元素的整合。台湾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民众对文化保护的重视,其最大优势在于重视地方特色文化的作用。在此前提下,台湾文化创意产业民间创造力源源不绝,文化艺术呈现出多元性和多样性,同时结合现代美学打造出精致化的文化创意产业,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持续的创意支持。2.完善的政策规划和设计,佐以法律法规保护产业的发展。台湾“政府”通过部门间联动,从不同角度支持文化创意产业,扶持政策融合了人才培养、科研、产学合作、租税减免、融资集资等诸多方面,通过财政资金的大力扶持,鼓励专业人士和民间机构协同合作,佐以完善的法律法规,为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保障。
三、闽台文化创意产业联动机制设计
理论上,在区域经济发展模式中,产业布局存在空间引导型联动模式、产业转移型联动模式、产业链聚集型联动模式和总部经济型动模式等四种模式。⑦对于新兴的闽台文化创意产业产业而言,空间引导型产业联动模式比较合适,体现为闽台同一文化体的资源整合和高度聚集,形成相互协作的产业结构,进一步打造整体竞争优势。在政策设计上,体现为通过一系列的调控手段,改善文化创意产业的投资环境,深化产业的文化内涵,提升吸引力。闽台文化渊源可追溯到一千多年以前中原移民入闽,以闽南方言和部分客家方言为背景的闽南文化和客家文化,使闽台成为一个具有共同文化的融合区,表现在草根性、边缘性、多元性、开放性的相融合。⑧进一步而言,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坚韧的传承性、非强制的规范性、盲目的非理性、原始的广泛性、现实中的功利性、交往中的人情性、强烈的反差性、多源的兼容性、广阔的辐射性。⑨在这样的背景下,两岸在文化创意产业合作上有着共同的文化基础,推动了两岸文化创意产业联动机制基本形成。对于闽台文化创意产业而言,联动机制的设计关键首先在于合理规划、科学引导,切忌盲目抄袭,重复建设。两岸文化创意产业联动机制首先应该从两岸的地域和文化特色出发,妥善规划,谋求差异化关联定位,关注以传统文化为核心的创意,借助两岸同源同根文化底蕴,设计有关联性的文化创意产品。
(一)打造共同化礼俗互动模式源于上古祭祀的中华传统节日,虽经岁月变迁,却仍保留着祭神、礼佛、祭祀祖先等基本内容。闽台岁时节庆习俗如出一辙,日期一致,仪式也大致相同。闽台共同习俗通过宗教祭祀、喜庆表演等节庆文化充分呈现,由于特定的地理环境和历史发展背景,福建与台湾形成了同一民俗文化区,构成形式、内容相近相似的整体,呈现出稳定的传承性、鲜明的现实功利性、强烈的感染力、强大的群体汇聚性、厚重的文化性等特征。⑩台湾乡间流行的南音、高甲戏、梨园戏等戏剧种类均自于福建闽南地区,同时台湾海峡沿岸乡里诸多地名相同,如两岸均有东石、马祖等。其他民俗习惯,诸如服饰、饮食等也都与福建有许多相同或相似之处,正如林国平所说的:“闽台民间信俗历史悠久,影响广泛,是历史的产物,虽然没有雅文化的精致,大传统的高深,但其内核则体现了雅文化的精神,反映大传统的气质”。瑏瑡泉州闽台缘博物馆对岁时节庆元素运用得极为成功:按“春、夏、秋、冬”四个时节,展示闽台两地相同的民俗习性,按照地缘、血缘、法缘、商缘、文缘等五缘关系,分为“远古家园”、“血脉相亲”、“法缘相随”、“开发同功”、“文脉相承”、“诸神同祀”、“风俗相通”等七大部分。茶,亦为闽台民众休闲的主要内容之一。已有上千年之久的茶文化,凝聚着地理灵性。茶类的创制要数福建最多,安溪铁观音、武夷岩茶、茉莉花茶、白茶等品种纷呈,品茶的技艺也数福建最奇。台湾的茶产业,则源自两百年前的福建,文山包种、东方美人、冻顶乌龙等茶类亦各有特色。两岸茶产业延伸而出的文化创意产业,可结合不同时令茶类品种和特色,融以种茶、制茶、售茶、品茶、赛茶等茶乡礼俗,通过不同的创意联想,必能产生独特的文化创意产业效益。由此,在两岸创意业者的互动上,需要在相同文化背景下,结合当前台湾文化创意产业转移特点,深入研究福建文化创意产业现状,着重布局区域急需的、产业关联度高、知识密集度高的文化创意产业领域,才能有效运用台湾创意企业所带来的知识和技术外溢效应。
一、北京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意义
目前北京正处于向服务业转型的重要时期,作为我国的经济文化的中心,汇聚了文化、经济、科技等多方面优势,资源丰富、调配能力强,其发展文化服务贸易具有相当大的优势。文化产业自身具有低污染高附加值的优点。同时,文化产业覆盖面很广,包括了新闻服务、广播、电影、电视、出版等。其发展的成功将带动本国其他行业的发展。将文化产业做为一个地区甚或是一个国家的支柱产业,是可以拉动整个地区或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的。
二、北京文化创意产业的现状
(一)电影方面电影占公众娱乐活动的很大一部分,是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指标。据北京统计局的数据来看,2010年北京在电影市场上放映场次74.3万次,观影人数2923.3万人,票款收入11.81亿元。2011年,北京电影产业放映场次增加到了97.4万场次,观影人数3235.9万人,票款收入13.52亿元。2012年更是达到120万放映场次,3954.6万观影人数,票款收入达13.52亿元。北京电影发展的现状反映出人们对文化娱乐方面需求的不断增加,北京在发展文化产业方面具有一定物质基础。
(二)新闻出版方面新闻出版包含了报纸、期刊等新闻传播途径。它们在文化创意市场上所占比例相对较小。2010年到2012年,北京市报纸发行种数并没有太大的变化,总体在255种左右。而印刷总数在2012年才有所提高,达到89.49亿份,比2011年增加了近10亿份。期刊出版的情况与报纸发行的情况大致相同,同样没有太大的变化,期刊种类和印刷数量出现小幅度的下滑状态,2010年到2012年期刊出版数量在10亿册左右。
(三)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方面北京在发展第三产业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其强大的计算机服务市场。生活在当代网络发达的人们,对此市场的需求是显而易见的。从2010年到2011年,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增加值从1214.1亿元上升到了1493.4亿元。软件、网络及计算机服务行业虽然增幅不大,但是其所占比例占北京创意产业行业产值的一半。可见,北京文化创意产业以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为主。
三、北京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存在的问题
(一)北京的特色文化开发、转化力度不足北京拥有非常悠久的文化历史,沉淀了深厚的文化内涵,积累了丰富的的人文景观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这些历史价值在转变为经济效益时,却显得薄弱。这与北京的文化资源与科技创新的协作能力不足有关。拉动经济增长是发展文化产业的动力。历史文明与现代科技创新的结合是国际文化产业发展的趋势,北京文化产业对外交往的能力有待提升。虽然北京文化产业价值迅速增长,但是在国际市场上,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距。美国的好莱坞、日本的动漫产业、印度的歌舞剧都在不断发展创新能力,结合现代创新技术形成的一套特有的文化产业价值体系。北京的特色文化产业在发展过程中是否能够结合有效的营销思路,及时准确掌握市场信息和技术信息,是其中需要攻克的难关之一。
1工业设计发展的现状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社会化程度的日益加深,工业设计与经济发展呈现出越来越密切的关系,当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达到一定数额时,人们普遍关注设计的价值,而国内生产总值提升一倍时,设计将占据经济发展的重要地位。2013年我国人均GDP达到比上年增长了7.7%,工业设计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仍处于“设计化生存”的时代,工业转型离不开创新意识,创新设计才是推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不仅创造了经济价值同时也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现代工业设计产品不仅要使人身心得到解放更应该使人心理上得到享受,推动中国设计发展的前进步伐才可以使中国产生越来越多的认同感的产品。
2文化产业推动工业设计的发展
做为不断创新产品理念的苹果公司,在2008年就被《财富》杂志评为最受美国欢迎的企业,苹果公司总能使用硅片和软件“不断制造奇迹”,乔布斯深知那时苹果公司不具备在基础技术和商业模式上进行颠覆的能力,所以选择了比较快速的以工业设计为创新点的iMac深受消费者的青睐。苹果公司的发展史表明,工业设计产业已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导性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可以看出工业创新将为经济发展创造更多的价值。工业设计创新产业作为集艺术文化为一体的创新性产业,在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创新型国家的进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可以通过添加人文元素增添产品的附加值,也可以通过常以产业的发展,挖掘现在工业的发展规律,找出设计导向情感的交叉模式,开拓文化产业发展新的发展空间,推动文化与设计的整体上市。
3文化产业背景下工业设计的未来趋势
文化产业已经成为知识服务于一体的新型产业发展模式,工业发展对解决人类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就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人们所处的环境,需要中国多种文化元素融合到本质创新中去,不仅仅外显为中国创造更应该强调“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以民族文化来弥补诸多设计不足,以工业创新历年来创新表现民族底蕴。如今设计行业已成为集科学性和艺术性为一身的新型产业发展模式,我国在大力发展文化创新产业,推动文化科技创新,以文化科技创新作为发展的重要引擎,充分发挥文化与科学技术相互促进的关系,以科技文化带动战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立一个高度市场化的科技平台,以工业产品设计作为涵盖科技、文化、设计、多媒体等相关行业的多类平台。
4文化产业下工业设计的发展策略
文化设计创意的产业作为科学、技术、文化、艺术等于一体的集成创新型产业,在我国推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我国工业设计得发展必须结合文化产业产业,使文化创意产业作为工业设计得资源和平台支持,将文化创意的理念从理论中提取出来应用到工业设计中去,不仅仅要在理论上得到应用,更需要在产业发展中发挥传播自己独特的文化资源,形成多元文化发展与创意的服务产业链,将创意文化产业都应用到新的创造力发展商,拓展工业发展的空间,转化并凝聚成新的创造力的产生。随着我国更加注重创意文化产业的步伐,各种设计活动将创意活力站在在中国这片土地上,产业链条慢慢形成,品牌效应得到彰显,将会使文化创意背景下的工业设计越来越受到全世界的瞩目。加强设计人才的培养,将各种特色产业发展的产业集群都集中在一个特色区域,通过彰显文化创意下的工业设计,将创新发展和多媒体载体有效融合。形成独具魅力的产业服务发展链条。
一、“旧厂房”型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现状分析
1.国外“旧厂房”型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文化创意作为产业化经济在国际上发展较早且较好的莫过于英国。英国是全球最早提出“创意产业”这一概念的国家,首都伦敦被称为“国际设计之都”。而英国第三大城市谢菲尔德更是把城市建设发展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上世纪70年代晚期,一批热爱音乐的青年进驻这里,他们利用废弃的厂房作为创作和排练的基地,对于从事文化艺术的人员来说,建筑空间的自由设置性以及对自然环境的热爱都是促使他们在这里蹲点的原因。80年代,城市委员会出台了促进与培育文化传媒产业政策,作为城市经济复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并由此成立了CIQ创意产业园区(CULTUR-ALINDUSTRIESQUARTER),以便为园区提供更好的服务及出台相应有利的扶植政策等。到90年代已聚集约有300个个体和企业,分别从音乐、电影、电视、新媒体、设计、摄影、表演艺术等。同时也改造出现了画廊、艺术家村、设计工作室、咖啡厅、电影院、图书馆等文化创意场所,很多从事文化创意产业的人员和游客都因其特有的园区气氛而来。为谢菲尔德注入新的城市血液,促进城市经济转型,同时通过这样的发展大量节约城市建设投入,保护城市发展面貌的历史性。位于加拿大温哥华的格兰维尔岛同样也是一个由废弃工业区改造而成的集艺术品、工作坊、餐饮、购物为一体的热门文化创意区。这个曾经被称作工业岛的地方至今还保留着1922年的建筑,在工业经济大萧条后政府启动的复兴项目由温哥华HOTSONBAKKERAR-CHITECTS主持。规划者对格兰威尔岛的重新定位为:以尽量保留工业厂房建筑风格,保持历史的延续性。融入新的设计元素进行视觉美化的改造。将区域定位以艺术展示、设计服务、以及休闲餐饮与购物为一体的城市文化创意生活区。政府为这一项目投入了公共基础设施的改建,如道路建设、市政建设、公共空间设施等,使一个原本需要通过全部推倒重建的工业旧厂房区花费巨资来建设的区域,变成了只需要做出一些公共基础建设,同时又能很好保留历史面貌的文化创意区。政府在政策上也制定了相应的扶持计划,对入驻的企业进行了不同租金的划分,如文化创意类的商家租金相对来说较低,而餐饮、超市等普通商家租金就较高。之所以这样做,主要目的是吸引文化创意类的企业入驻到这个工业园区,而这一类企业多数是具有个性、创意、艺术展示等特点,能给这个旧厂房区增加“新鲜血液”,能吸引很多的市民,游客来休闲和度假,人流量的聚集对其他普通商业又是有利的,所以普通商业在租金上就相应会提高。
2.国内“旧厂房”型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国内也有许多创业园区是在旧厂房的形式上演变而来的,北京798艺术区就是这样一个极具特色和影响力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798是718两厂联合发展而来,最早由中央美院的雕塑系在那里租用,就此便开启了798从旧厂房走向艺术创意园区的先河。罗伯特的艺术书店、黄悦的个人工作室、林青的设计室等等,陆续给798增加了亮丽色彩,艺术家们在这个旧厂房区向世人展示了视觉艺术、音乐、舞蹈、戏剧、行为艺术等,吸引了大量的参观者来这里,园区的配套也自发的油然而生,有各种餐饮店、咖啡吧、酒吧、展厅、商店等等。这里已经不是单一的艺术园区,它俨然变成了一个以文化创意为中心的多元时尚社区,每天来这里的游客络绎不绝。而这一切都是源于798原有的旧厂房建筑特色和文化创意的结合,同时得益于“798艺术区”的品牌在媒体中的宣传。
二、“旧厂房”型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品牌形象建设思路
文化创意经济在全球化的热演背景下,杭州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也在不断扩张,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中也有很多以旧厂房改建而成,并在众多创意园区中具有很强的特色和优势。以杭州城北的杭印路loft49文化创意园为首的旧厂房式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在杭州不少见,如杭丝联166、杭州之江文化创意园、A8艺术公社等。品牌形象建设是任何一个企业和组织机构发展壮大必须面临的任务,依靠品牌形象作为营销手段或增强社会认知度是现代企业营销的必要武器,“旧厂房”的文化创意园区无疑在品牌形象建设上也需有相应的企业CI、MI、VI的建设。与常规企业品牌相比,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在本质上除了具有企业属性外更具有文化属性,因此在建设园区时就需要更加注意它的文化价值。这就要求在做品牌形象建设时,必须要找到该园区的自身特色与品牌定位的契合点,以及适合文化创意产品消费者心理需求的品牌传播模式。通过园区品牌形象的建立,有利于对外沟通与交流,能快速树立起该园区的主营业务范畴,丰富集聚区的产业资源,形成良好的企业间上下游产业链,有效推动产业集群,提高产业效益,并可以为园区将来自身的经济圈、周边产业、服务产业乃至区域经济提供更好的发展空间。
“旧厂房”型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品牌形象建设的方法有多种,但无论哪种方法都需在品牌定位的基础上进行思考。例如,可将品牌形象建设在品牌定位的基础上可对园区自身特色建筑特色进行挖掘,使园区旧厂房的建筑风格在众多创意园区中脱颖而出。具体可从品牌形象的导视系统与建筑风格结合着手,建筑框架在品牌视觉形象中的体现与运用,建筑外立面的颜色与纹样的表现等等;也可对园区地域特色进行挖掘,使园区能结合地方政府的力量赢得社会效应。具体可以从园区所属地域的自然属性进行,或者是地域的历史文化属性和现阶段经济地域属性考虑;还可以对“旧厂房”原企业产业特色进行挖掘,使“旧厂房”原有的产业属性信息有所展示与保留,对厂区来说是一次新的生命。具体可以对“旧厂房”原有车间设备的保留与展示,旧企业文化信息的保留与展示,等等。
与其他企业或新建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相比,“旧厂房”型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在同样的品牌形象建设要求下,更多园区品牌形象的建设无疑有利于整个旧厂房区的形象提升,使其管理更规范,发展更有效。通过打造具有园区特色的品牌形象,影响消费者在园区中所有的消费体验,产生良好的市场效应,对创意园区产生附加的品牌价值。它的视觉形象具有一定的独特性,昔日旧厂房因不能满足现代工业生产的改革与发展而被遗弃,但经过视觉形象的“低消耗”输入,成为具有工业遗产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就意味着它的重生,从而创造新的价值。
作者:谢晓英单位:浙江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