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文化差异

文化差异范文精选

文化差异范文第1篇

“同”的负作用首先表现在对“异”或“差异”的消解和压制、遮蔽。当西方人的“雪”(Snow)概念与爱斯基摩人的20多种陈述雪的语词相遇时,前者必然对后者造成压抑和取代。同样道理,当抽象的认同性概念“猪”被讲汉语的人接受之后,《诗经·七月》中的“言私其承丛,献于公”就变得难以理解,需要加以注释了。“同”对“差异”的压制、遮蔽作用于此可略见一斑。当全人类的知识体系按照西方标准的科学框架和术语座标重新整合为“同”的整体时,有多少因时因地而异的东西将被抽象掉或遮蔽住,又有谁能够计算出个究竟。

由于“同”意味着普遍化和抽象化,越是具体而微妙物东西越容易遭到忽视和忽略的厄运。文化人类学家吉尔兹从田野经验出发提出的“地方性知识”(tocalknowledge),哲学家波兰尼从认识论出发提出的“体验性知识”(tacitknowledge)可以说都是回应“同”的专横与粗暴要求的理智方案。可以肯定的说,世界上有多少种“亚文化”或“亚亚文化”,便会有多少种放之彼地而准的“地方性知识”;有多少个不同经验和个性的个体,就会有多少种微妙难言的“体验性知识”。凡此种种,正是为对抗由世界一体化进程所带来的“同”的单调性和枯燥性而保留的人类智慧多样性的生态领地。

对“同”的抵制首先在人类学的研究方法上成为该学科内部的一个争论焦点,受西方式教育的白人人类学者能否真正地把握和传达他们所研究的少数族群的“地方性知识”?如果用标准的西方学术范式和术语来从事研究和表达,“同”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在这种同化中,究竟还能保留多少原汁原味的本土地方性呢?

就在人类学者们对既定的方法论提出质疑和争论之际,西方知识界经历了解构主义-后结构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后殖民主义的思想洗礼,开始觉悟到“同”的虚假一面和霸权一面,于是有讽刺性的“宏大叙述”之新名称出现,使过去坚信不移的所谓普遍真理变成过街老鼠。追求具体和实在的“异”成为一时风尚:特殊性和地方性获得空前的学术关注。

英国人类学者摩尔(H.L.Moore)在展望人类学知识的当代变迁时,提出的首要问题是“谁是知识的生产者”(whoaretheproducersofwledge):

文化差异范文第2篇

在并购过程中,完成双方企业文化审慎调查、国家文化比较,并决定并购后,并购文化整合小组就需要考虑运用怎样的文化策略有利于新企业并购后实现价值。文化是辅助新组织实现远景创造价值的重要工具,运用什么样的文化战略对并购后的整合至关重要。

例如,德国戴姆勒—奔驰并购美国的克莱斯勒,合并7年以后的今天还无法实现期望的目标。在当初合并的时候,戴姆勒—奔驰的CEO施伦普低估了文化的因素,在并购谈判时没有考虑两家企业之间的文化差异,更没有分析德国和美国之间的国家文化差异对合并后整合的影响,在谈判时把被并购方员工的情绪和情感放在最后来探讨,也没有制定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案。施伦普一开始就犯下了重大错误——两家企业无论在组织结构、薪酬制度,还是企业文化上都相差非常大,他却采取德国的完全控制方式把克莱斯勒当成一个部门来看待,在公司管理制度上,董事会结构成员都是以德国为主。但是,他却在媒体上说:“这是一次平等的合并”,这使克莱斯勒美国员工无所适从。再加上,施伦普在企业合并不久就解雇了作为并购整合经理的克莱斯勒总裁,导致克莱斯勒员工产生敌对情绪,许多优秀的美国设计师、高级管理人员纷纷离职投奔了福特、通用汽车等竞争对手。这样,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这次开始被称为“天造的合并”最后如此失败。

并购要认真分析并购双方的文化差异,制定相关的战略解决差异,实现并购的目标。因为每次并购都不一样,这和行业、企业规模、成长战略等诸多因素相关,企业并购后的文化整合战略应该结合企业并购类型、行业特点、战略目标等因素,从如何更有利新组织实现远景和创造价值的角度去做选择。了解什么能力是实现远景、创造价值的关键后,详细分析两家公司中已经具备实现新远景的能力。比如在高知识密集的行业中,留住被并购企业的关键人才就是实现合并后新远景的关键,文化整合就要从考虑如何能够留住关键的人才入手,如果强行使用完全融合的方式,又没有采取特殊措施对待被并购方的关键人挽留和保护,这样会造成人才流失,并购的价值会被大打折扣。

文化整合战略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全部融合

一般大企业并购小企业,并购方企业文化比较强,被并购方规模比较小,企业历史比较短,还没有形成强劲的企业文化,这种情况下被并购的企业文化会完全消失,完全接受并购方的文化。

思科、通用资本、可口可乐等公司在并购中常常采用这种文化战略。但是,这种战略要求并购方有非常高的并购后整合能力。比如,思科有一支非常高效的整合团队,同时还有一个模范整合经理,她领导的整合小组一开始就介入每个并购项目,做好整合准备。思科一宣布收购消息,第二天,整合团队就飞到被收购公司的总部,把准备好的资料发给被收购公司的员工,资料包括思科的组织结构、员工福利、联系方法、解析被收购公司对思科的战略意义等,同时,他们分成小组和被收购公司的员工开会,解释思科对他们的期望和回答被收购公司的员工提出的所有问题。接着,整合团队和收购公司的高层根据员工的经验,安排被收购公司员工的去处,一般工程和营销人员不动,销售和生产人员会被整合到现有系统。然后,培训新经理关于思科的运作和管理方法,让销售人员熟悉思科产品,整个过程一般不超过一个月。一个被思科收购的公司的人力资源总监这样评价:我们在星期三上午11点签并购协议,当我们星期四一上班,每人的桌子上已放着思科的工作卡,办公楼外面已经挂着思科的公司牌子。

双方保留

并购后,保留双方的各自文化,一般并购方和被并购方不是在同一行业,并购只是母公司多元化战略的行为,这样的并购,一般不需要做任何的整合。比如美国USX钢铁公司并购Marathon石油公司,并购后两家公司没有做任何文化上的整合。

整合双方最好的

当并购双方都比较优秀,又属于同一行业,这种战略有助新企业真正整合双方最好的方面形成新文化。比如Exxon石油和Mobil石油合并,在两家公司签署意向,还没有正式宣布合并的时候,两家公司就有150多人一起研究双方核心领域在哪些方面可以互补,在宣布前夕,人数上升到1500多人,组成140个小组研究如何更好整合,这使Exxon石油和Mobil石油的合并成为世界上最成功的合并之一。

反向整合

当并购方在行业内的地位或某领域不如被并购方,或者被并购方对并购方的战略文化调整有促进作用时,需要采取这种文化整合战略。这种战略的主要特点是并购方不整合被并购方,而是让被并购方的文化影响并购方的文化转变。

最成功的案例应该是IBM成功收购Lotus了。1995年,IBM总裁卡斯特纳斥资35亿美元现金收购Lotus,这是当时最大的软件并购案。由于IBM传统严肃的“蓝色巨人”的文化形象,和成立于1982年的Lotus的“自由、创新”软件公司文化形象大相径庭,所以,几乎所有业界分析员都不看好这次并购的前景——它们之间各种差异实在太大、太多。然而,1998年,仅三年后,IBM和Lotus的业绩让业内高手和管理专家们大跌眼镜,两个公司的运营比预想的要好得多。

卡斯特纳究竟使用什么魔术能让这两种完全不同文化和历史的企业亲密无间地一起朝着共同的目标努力?在并购Lotus之前,卡斯特纳要求IBM软件事业部的总裁Mr.Thomson对Lotus做了全面的分析,非常清楚Lotus对IBM希望成为软件强者的战略目标的作用,对Lotus内部的关键人才也了如指掌,甚至能预测并购后谁能留下,谁会离开,以及这些人离开后IBM如何执行计划等都做了充分的准备。

并购宣布后,IBM不但没有派一个人到Lotus波士顿总部,反而把IBM的软件事业部迁到Lotus的设施中去。为了保护Lotus文化不受干扰,防止IBM的人干扰Lotus,Mr.Thomson专门指定一人完全负责IBM和Lotus之间的沟通,任何人不能例外。Lotus在许多资源方面得到IBM的大力支持,加上保留了原有的文化,Lotus如虎添翼,销售量从1995年的30万套到1998年的300万套,增长了10倍。

Mr.Thomson说:保留Lotus文化是能挽留Lotus主要人员的关键之一,如果强行执行IBM文化,会破坏整个系统,结果是什么都不会留下。相反,IBM在一些方面学习Lotus如何能为软件人才提供更轻松、更自由的工作环境,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比如,Lotus把员工中同性的伙伴当成家属享受公司福利,卡斯特纳同样也让IBM内部执行同样的政策。

文化差异范文第3篇

一、文化差异

(一)文化的概念

文化是个复杂的名词。文化广义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随着民族的产生和发展,文化具有民族性。每一种社会形态都有与其相适应的文化,每一种文化都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

人们每天都在通过与周围人的交往学习文化。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它包含信仰、知识、艺术、习俗、道德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二)文化差异及其产生的原因

文化差异广泛地说,是指世界上不同地区的文化差别,即指人们在不同的环境下形成的语言、知识、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思维方式、风俗习惯等方面的不同文化上的差异(尤其是东西方文化差异),导致了人们对同一事物或同一概念的不同理解与解释。造成文化之间存在差异的原因很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经济差异

人们会因为经济水平的高低而关注不同问题。例如,发达国家的人们生活富裕,受教育水平普遍较高,人们在满足了温饱问题之后,更注重生活品质,对安全的欲望普遍较强。而在经济相对落后的国家或地区,人们主要关心的是吃饭问题。

2.地域差异

地域差异指不同地理区域由于地理环境而造成的差异,人们因在不同地域而往往有着不同的语言、生活方式和爱好,而这些必将影响到他们的行为习惯。中国的古谚中有“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的说法,说明地理上的差异对文化差异产生的巨大影响。

3.民族差异

由于历史、饮食等种种原因,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差异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拿维吾尔族和汉族来说,维吾尔族男女老少,能歌善舞,热情好客。而汉族人性格温和,情感不外露。这就形成了维吾尔族人在饮食、服饰、居住、节日、礼仪等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上与汉族的显著差异。

4.宗教差异

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世界上有三大宗教:基督教、佛教和伊斯兰教。不同的宗教有着不同的戒条,从而影响到人们认识事物的方式、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念。

(三)文化差异对国际商务谈判的重要性

国际商务谈判是指处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商务活动的当事人,为满足各自需要,通过信息交流与磋商争取达到意见一致的行为和过程。它具有跨文化性。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谈判者有着不同的交际方式、价值观和思维方式,这就意味着在国际商务谈判中了解各国不同文化,熟悉商业活动的文化差异是非常重要的。

在谈判实践中,很多谈判者往往没有足够重视文化差异对谈判结果的影响问题。对于外国谈判方的文化,即使有些谈判者已经注意到谈判对方是“不同的”,但却认为并不重要。同样,有些谈判者去异国他乡谈判时,为与对方保持融洽的关系,他们会注意到双方文化上的相似之处,而忽视其不同之处。

二、文化差异对国际商务谈判的影响

文化对谈判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不同的文化将人们相互疏远并形成沟通中难以逾越的障碍。因此,谈判者要尊重、接纳彼此的文化,而且要透过文化的差异,了解对方行为的真正意图,并使自己被对方所接受,最终达成一致的协议。

总的来说,文化差异对谈判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语言沟通技巧的运用

文化差异对谈判过程的影响,首先表现在谈判的语言沟通过程中。语言是任何国家、地区、民族之间进行沟通的桥梁,在国际商务活动中语言的差异是最直观明了的。虽然解决语言问题的方法也很简单,如雇佣一个翻译或者用共同的第三语言交谈就行了。但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谈判人员所使用的语言行为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如果不了解这些差异,那么就很容易误解对方所传播的信息,从而影响谈判目标的实现。

(二)非语言——肢体语言的使用

文化差异对谈判过程的影响不仅表现在语言沟通过程中,还表现在非语言沟通过程中。文化差异会导致不同国家或地区的谈判人员在形体语言、动作语言的运用上有着巨大的差异。谈判人员以非语言的、更含蓄的方式发出或接受大量的、比语言信息更为重要的信息,而且所有这类信号或示意总是无意识地进行的。因此,当谈判人员发出不同的非语言信号时,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谈判对手极易误解这些信号,而且还意识不到所发生的错误。这种不知不觉中所产生的个人摩擦如果得不到纠正,就会影响商业关系的正常展开。例如与美国人交往,如果你不看着他的眼睛,或者让人觉得眼神游移不定,那么他就会担心你是否不够诚实,或生意中有诈;而跟日本人交往,如果你盯着他,他可能认为你不尊重他。

(三)谈判风格

谈判风格是谈判者在谈判活动中所表现的主要气度和作风,谈判风格体现在谈判者谈判过程中的行为、举止和控制谈判进程的方法、手段上。谈判者的谈判风格带有深深的文化烙印。文化不仅决定着谈判者的伦理道德规范,而且影响着谈判者的思维方式和个,从而使不同文化背景的谈判者形成风格迥异的谈判风格。

三、应对国际商务谈判中文化差异问题的策略

(一)做好谈判的计划工作

也就是要充分了解自己及谈判对手的情况,包括其他利益方的国家和文化情况,即所谓的知己知彼。为了做到知己我们要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要了解什么阻碍了自己想要的东西;列出谈判双方可能有的各种选择,考虑哪些方案是自己可以接受的或是能被对方接受的等。业务谈判是双方或多方的,要想取得洽谈成功,知彼也是非常重要的,在谈判中,不仅要全面动态地了解对手对协议的期望,更要了解对方的民族习性、谈判手段和语言文化等信息。

(二)克服沟通障碍

在谈判时要明确目标,善于变通,积极地、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要注意双方是否有沟通障碍,是否有下列情况发生:存在由于文化背景不同造成的某些词语和肢体语言上的误解;虽然知道,却没有准确地理解对方所提供信息内容;虽然理解,却不愿意接受这种理解。要注意克服沟通障碍。谈判的截止日期、分心、情绪压力、责任、文化认知背景都会让谈判者在考虑问题的时候更多依赖自己的文化惯性思维。对于这些诱因的理解能够帮助谈判者对待跨国谈判的文化因素。

文化差异范文第4篇

关键词:文化差异;翻译;可译性

Abstract:Asonemajormeansofcrossculturalcommunication,translationistightlyrelatedtoculture.Translationactivitiesrevealthecommunicationbetweendifferentculturesandshowthetranslatabilityinculturaldifferences.ThedifferencesbetweenEnglishandChineseculturesarereflectedmainlyinreligiousculturalbackground,valueorientationandcustomsandhabits.Translationtechniquessuchasliteraltranslation,liberaltranslation,explanation,additionanddeductioncanbeappliedwhentheculturaldifferencesneedreservingorcannotbeidentifiedintranslation.

Keywords:culturaldifferences;translation;translatability

翻译作为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手段之一,是和文化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而语言又是与文化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语言作为文化信息的载体,可以突破时空限制,承载文化信息的多方面内涵[1]。因此,在语际转换中,翻译是译者将一种语言文字所蕴涵的意思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文化活动,是一种忠实于原文的再创作,而不是简单地将词和句进行转移[2]27。从这一点看,翻译是一种具有科学性、创造性的艺术。但由于各个民族在政治制度、地理环境、风俗习惯、以及文学艺术等方面都存在文化差异,在翻译过程中如何对待和处理这些文化差异,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英汉文化差异的主要表现

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每一个社会都有与其相适应的文化。语言是文化的组成部分,是文化的载体。使用不同语言的民族之间必然存在文化差异,这种文化差异会造成翻译的困难。英语和汉语在文化内涵上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宗教文化背景的差异

欧美人多信基督教,认为世界是上帝创造的,世上的一切都按上帝的旨意安排。“上帝”这个概念就具有浓重的基督色彩,如果我们不了解这些宗教背景,在翻译时一味地追求文化的等值,有时就会造成文化的亏损。因此,不同的引起的文化差异在翻译中不容忽视。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儒、道、佛是中国的三大宗教,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有道教的“玉帝”、佛教的“阎王”、还有神话中的“龙王”。其中以佛教对我国的文化影响最大,不少成语就和佛教相关。例如:苦中作乐、五体投地、现身说法、天花乱坠等。如果译者不了解宗教文化背景,势必会给翻译带来困难。

2.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的差异

英美文化中最重要的价值观念是个人自由,它是一种以个人为基本单元,强调“人人生而平等”的文化。英美文化又被称为“我文化”、“个人价值至上文化”。在这种注重个人尊严的文化里,权力的重心更多地倾向个体。而中国传统文化里最重要的价值观念是“忠”和“孝”,人际交往很注意自我与谈话对象的关系。中国文化又被称为“我们文化”、“集体主义文化”。例如,中国人常说“四海之内皆兄弟”、“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仁义值千金”、“大树底下好乘凉”等,这都说明中国人常把自己和所谓自家人视为一体并希望能够在自身以外找到安全之所;而英语谚语中却说“Godhelpsthosethathelpthemselves”(天助自助者),“selfisourcentre”(自我是我们的核心),“lifeisabattle”(生活就是战斗),这些英语谚语都在告诫人们:只有靠自己奋斗,才能获得成功和安全感。

思维方式的差异本质上是文化差异的表现,长久生活在不同区域的人具有不同的文化特征,因而也形成了不同的思维方式。如东方人偏重人文,注重伦理道德,西方人偏重自然,注重科学技术;东方人重悟性、直觉、求同、求稳、重和谐,西方人则重理性、逻辑、求异、求变、重竞争等。不同的思维方式决定了各个民族按照各自不同的方式创造不同的文化,而这种不同必然要通过文化的载体——语言得以表达。这种思维方式的差异常导致翻译中一些词语的引申义不同,因此,我们要谨防翻译陷阱。例如:汉语中的“拖后腿”,如直译成英语“pullone''''sleg”,其意思就变成了“哄骗取笑某人,愚弄某人”。再比如,中国人常用“黄色”表示低级趣味、庸俗、猥亵等,但我们不能看到“yellowboy”,就译成“下流男孩”,因为这个短语在英语中指的是“金币”。

3.历史、地域、风俗习惯的差异

因为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性,所以区别于对方的“异质”客观存在,而这种“异质”必然要通过语言表达出来。如英语中不乏歌颂“西风”的诗篇,而汉语中却常有赞美“东风”的诗句;英诗多抒写“夏日”之丽,汉诗多描绘“春天”之美。这些都与文化的地域性不无联系。

西方人起源于游牧,与奔马感情深厚,因此,在英语中有大量带“马”的习语,如“awillhorse”(工作认真的人),“adeadhorse”(徒劳无益的事),“rideonthehighhorse”(盛气凌人)等等。而中国自古以来是一个农业大国,成语中很大一部分是农谚,如“众人拾柴火焰高”、“拔苗助长”、“顺藤摸瓜”等。

英汉民族不同的生活经验和风俗习惯势必造成观察、认识问题的角度、方式和方法的不同。就话题的选择来看,英美人交谈忌讳涉及年龄、收入、婚姻、信仰等有关个人的话题,而中国人见面就会问“你多大了、结婚了吗、收入怎么样”等问题。再比如,英国人对狗一般都有好感,常用来比喻人的生活。例如:“topdog”(重要人物),“luckydog”(幸运儿),“loveme,lovemydog”(爱屋及乌)等等。而中国民间虽然有养狗的习惯,但一般在心理上都厌恶鄙视它,常常用它来比喻坏人坏事,如:狗腿子、狗急跳墙、狗仗人势等。

二、文化差异下的翻译策略

翻译不单纯是两种语言在形式上的转换,还包含两种文化在交流中的相互渗透和相互兼容。刘宓庆先生[2]20也认为:文化的可译性是由认识的同一性及语义系统的同构原理和人类思维形式的同一性原理决定的。但同构的相对性及语言的模糊性决定了文化的可译性是相对的。为此,译者就要采取必要的翻译策略,最大限度地传递文化信息。

1.直译

直译是指按原来的意义和结构直接把原语的词句转译成译语的词句,即如何在保持原语形式的同时不让其意义失真[3]。这种方法既可保留原语的民族色彩,又让译语读者能够接触大量的异族文化,从而丰富目的语的表达方式。如:“条条大路通罗马”,“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等,都是从英语直译过来并被大家所接受的习语。再比如:将“挥金如土”译为“spendingmoneylikedirty”,要比选用现成的英语成语“spendingmoneylikewater”好,这样既不影响正确地理解原文含义,又保留了汉语的特点。总之,直译重在忠实原文,从内容到形式追求最大限度的“信”,但决不等于提倡在翻译中搞形式至上的机械转换。直译可以保持原文形象生动的比喻,巧妙的手法和独特的民族风格,尤其适用于那些只为某民族所特有,具有独特文化内涵的词。2.意译

如直译无法尽显原作风姿或造成目的语读者理解困难,则有必要借助意译。意译是指将别的民族语言中的无等值物词按照汉语的构词方法和构词成分进行仿照。如将“holdawolfbyears”译成“骑虎难下”;把“asthickasthieves”译成“亲密无间”;“putthecartbeforethehorse”译成“本末倒置”。反过来,把汉语的“糟糠之妻”译成“thewifewhosharedherhusband''''shardships”;“八仙过海,各显其能”译成“eachofusshowshistrueabilities”等等,都是采用的意译手法。和直译相比,意译更注重意义,忽略细节,要求译文自然流畅。换而言之,直译和意译的关系实际上就是“形合”和“意合”的关系[3]。

3.音译

音译适用于专有名词(人名、地名等)和一些特殊的文化现象。音译中,汉字已经不表意,只表音。如:“Beatles”是一支60~70年代在英国影响很大的吉他乐队,音译成汉语为“披头士”,由这个词我们中国人便可联想到此乐队乐手的形象、风貌。再如:“cool”音译成汉语“酷”。一个“酷”字把时下年轻人追求新潮、前卫、崇尚与众不同、寻求个性发展的言行与心态表现的活灵活现。

4.阐释

越是民族色彩浓重的词语和事物、越是作家个性鲜明突出的地方,翻译越是离不开“释”。通过下面两段文字的处理,我们可以看到阐释对文化差异的有效弥补。

①Hiswifeheldthepursestring.(他的妻子掌管经济大权。)pursestring是钱袋子,握着钱袋子即掌握着经济大权。

②SinceTheBookofPoembeginswithapoemonweddedlove.IthoughtIwouldbeginthisbookbyspeakingofmymaritalrelationsandthenletothermattersfollow.(因思关雎冠三百篇之首,故列夫妇于首卷;余以次递及焉。)译者为使原文涵义明朗化,直接解释说明了“关雎”与“三百篇”的关系及其内容,点出了作品的文化渊源。

5.信息的增删

由于英语和汉语存在差异,在双语转换中,有时为了求得源语与译入语的表达在概念上的一致,译者常常需要在语言形式上作适当的变通。这既利于突出译文中语言的合理性和规范性,也便于读者认同和接受源语文化。在翻译过程中,这种“变通”具体可体现为信息的增补与删减。例如:

①Itwasthebestoftimes,itwastheworstoftimes,itwastheageofwisdom,itwastheageoffoolishness,itwastheepochofbelief,itwastheepochofincredulity.(这是一个隆盛之世,但也是一个衰微之世;这是一个智慧的时代,但也是一个愚蠢的时代;这是一个有信仰的新纪元,但也是一个充满怀疑的新纪元。)译文中添加了3个“但也是”,成功地反映了原文所描述的种种对比和矛盾,如不做这样的增补,则无法连接上下文,亦无从再现源语风格。

②ItwasFridayandsoontheywouldgooutandgetdrunk.(星期五发薪日到了,他们马上就会出去喝得酩酊大醉。)译文中如不增加“发薪日”,读者往往会产生迷惑。在英国星期五是发薪日,这里的增补,使得“星期五”具体化,也让文化信息一目了然。

③Inthestreetbelowapeddlerwascryinghiswares.(房子下面有个小贩在沿街叫卖。)译文中略去“他的货物”几个字,不但无损原文的语义,而且更生动的再现了源语中的情形。

④…becauseheusedtolendmoneytopeopleindistress,andwouldnevertakeanyinterestforthemoneyhelent…(因为他常常借钱给那些有急难的人,从来不要利钱。)译文中将原句末尾处的介词短语连同其中的定语从句通通略去,仅用一个“利钱”与之对应,简练地传达了源语的语义和风格。

由此可见,要做好传译,译者必须时时牢记信息增删的目的,并以之为准绳,认真对照两种语言,发挥主观能动性,该增则增,该减则减。同时,还要协调好信息增补与删减之间的关系,掌握好“度”的问题,决不能无中生有或随意舍弃。

三、结语

综上所述,汉英两种语言产生于不同的文化背景,承载不同的文化,这就必然导致两种语言在表达方式上存在诸多相异之处。要处理好翻译中的文化差异问题,译者除了要具备对两种文化的领悟、感应能力以及对两种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外,还要不断提高自身文化修养,努力使自己具备原作者所具有的理想、感情和意境。作为构筑文化交流桥梁的译者,要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灵活的翻译策略,克服中西方文化差异造成的障碍,做到既尊重别国文化,也尊重本国文化,使译文尽可能达意、传神,从而达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源.英汉文化差异与语言翻译初探[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2):78-82.

文化差异范文第5篇

【关键词】警务英语培训;中西文化;差异

随着社会的迅猛发展,全球化给世界带来了新的机遇,人类的政治经济活动呈现出“无国界”特征,国际间交往活动的日益增多,使得警务工作者们有了更多与外国人打交道的机会;经济发展的连锁反应,引起全球犯罪率居高不下,犯罪手段也趋向高科技、智能化和国际化,这些情形都给我们的警务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对我们警务英语培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只有了解英美国家地域特点、风俗人情、等方面的文化差异,才能真正消除文化障碍,避免交流上的障碍,有效提高警务工作者的语言应用能力,使警务英语培训工作步入崭新的历史阶段,让警员更好地适应“全球化”的工作环境。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文化的折射。一种语言反映一个民族的文化特征。“它不仅包含着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还蕴藏着该民族对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1]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曾指出:“一种语言基本上植根于说该语言的民族文化、社会生活和习俗,不参照这些广泛的语境便难以正确理解该语言。”[2]语言是社会交际的工具,语言交流离不开文化背景,学习语言就必须要注重了解文化的差异。为了能更好地与外国人交流,避免一些语用失误现象,警务英语培训中应融入中西文化差异的教学内容,真正培养警员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下面,笔者就中西文化在言语交际环境、地域文化、历史传统、习俗文化、宗教文化、非语言交际等方面的差异逐一进行阐述。

1. 言语交际环境的文化差异

开放的现代社会,跨文化的言语交际显得尤为重要,成为现代交际中引人注目的一个特点。交际中的文化差异随处可见,言语交际环境中的文化因素也受到普遍重视。下面是中西文化中十大常见差异。

1.1回答提问

中国人对别人的问话,总是以肯定或否定对方的话来确定用“对”或者“不对”;英语中,对别人的问话,总是依据事实结果的肯定或否定用“Yes”或者“No”。

1.2亲属称谓

西方国家的亲属以家庭为中心,一代人为一个称谓板块,只区别男性、女性,显示出男女之间的平等关系,如:“grandparents,uncle,aunt”是通称。汉语重视配偶双方的关系以及不同的性别区分,则出现称谓的差异,如“外公、爷爷、叔叔、舅舅、姑妈、姨妈、堂兄、表妹”等不同称谓。

1.3考虑问题的主体

中国人喜欢以对方为中心,考虑对方的情感,如“您有什么事吗?” 。而英语中,往往从自身的角度出发,如“Can I help you? What can I do for you?” 。

1.4问候用语

中国人打招呼,一般都以对方处境或动向为思维出发点,如“您去哪里? ”“您吃了吗?” 而西方人往往认为这些纯属个人私事,不能随便问,他们见面打招呼总是说:“ Hi/Hello! How are you?”或是谈论天气等其它事件,“ It's a lovely day.”

1.5面对恭维

中国人对别人的恭维和夸奖一般都是推辞,因为谦虚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如:“ 饭菜做得很好吃。” “过奖,过奖,做得不好,多包涵!” 西方人不会过分谦虚,对恭维和夸奖会欣然接受,并表示谢意,这是西方人自强自信的信念所决定的,如: “You can speak very good French.” “Thank you.”他们往往会将中国人的谦虚、推辞的表现看作是不礼貌,甚至是虚伪。

1.6电话用语

中国人打电话时的用语与平时讲话用语没有多少差异,“喂,您好。麻烦您让××接电话。”而西方人打电话与平时用语差别很大,接到电话一般都先报自己的号码或者工作单位的名称,如:“Hello,this is John speaking.”“Hello,52164768,this is Jim.”。

1.7接受礼物

中国人收到礼物时,一般会在确信客人走后,才打开礼物,在接受礼物时连声说:“哎呀,还送礼物干什么?下不为例啊。”“让您破费了。”西方人收到礼物时,一般当着客人的面马上打开,并连声称好: “Very beautiful!Wow!” “What a wonderful gift it is!” “Thank you for your present.”

1.8称呼用语

中国人见面时喜欢问对方的年龄、收入、家庭等,而西方人很反感别人问及这些私事。西方人之间,如没有血缘关系,会对男子统称Mr.,对未婚女士统称Miss,对已婚女士统称Mrs.。而中国人重视家庭、亲情,认为血浓于水,在日常交际中为了表示礼貌和亲热程度,对陌生人也要以亲属关系称呼,如: “大爷、大娘、大叔、大婶、大哥、大姐等”。

1.9体贴他人

在西方,向别人提供帮助、关心、同情等的方式和程度是根据接受方愿意接受的程度来定的;而中国人帮起忙来一般是热情洋溢,无微不至。比如,中国人为了表示真诚的关心,会建议患上感冒的人马上去看医生,而美国人对此不理解,会误认为自己好像已经病入膏肓了。因此,这种情形下,只要回答:“I'm sorry to hear that.”就够了。

1.10请客吃饭

中国人招待客人时,一般都准备了满桌美味佳肴,不断地劝客人享用,以主人为客人夹菜为礼,并谦虚说到:“没什么菜,吃顿便饭。薄酒一杯,不成敬意。”西方人会对此大惑不解,认为这不是实事求是的行为。西方人请客吃饭,菜肴特别简单,经常以数量不多的蔬菜为可口的上等菜,席间劝客仅仅说:“Help yourself,please.”吃喝由客人自便自定。

2. 地域文化的差异

地域文化指的是由所处地域、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所形成的文化,表现在不同民族对同一种现象或事物采用不同言语形式来表达。中国处于东半球,主要是温带大陆性气候;而英国处于西半球,主要是温带海洋性气候。汉语中常用“西风”来表示“凄凉、萧萧”,马致远的“古道西风瘦马”就表现那种秋风萧萧的凄凉场景;而在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那脍炙人口的《西风颂》(Ode to the West Wind)中曾有这样的千古佳句“O, wind, if winter comes, can Spring be far behind”(啊!西风,若是冬天已来临,那春天还会远吗?),这又表明“西风” 会给英伦三岛带来春天,故而有“西风报春”之说。又如,莎士比亚在赞美他的爱人时说:“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这句话中并不是说他的爱人热情如火,如夏日骄阳。由于英国海洋性气候,夏季温暖,气候宜人,莎翁以此作比,是为了表现他的爱人柔美温婉。[3]

另外,由于英国是个岛国,它以捕鱼和航海业为主。因此,众多英语词汇均与海洋、捕鱼、航海等有着关联。如:all at sea不知所措;the sea has fish for everyone机会人人有,全靠自己抓;miss the boat错过机会;see how the land lies观察形势;know the ropes懂得诀窍。而对中国这个内陆国而言,古代居民多以土地为生。所以,和徒弟有关的词比较多,如“土皇帝”、“土豪”等。比喻花钱浪费,大手大脚,英语会用短语“spend money like water”来表示,而汉语则翻译为“挥土如金”。

3. 历史传统的差异

各个民族和国家的历史发展进程不同,使得他们所形成的历史传统也有所不同。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家的思想为主导,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历史的过程中,儒家思想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以儒家的“中庸之道”为行为准则,以现实性的人伦关系为核心,通过协调性的伦理意识来实现文化社会的自我肯定;“中庸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所崇尚的观念,主张对己要“克己复礼、不喜形色”,处世要“不偏不倚、公正和谐”。一些俗语和民谚中反映了这一民族观念,如“吃亏是福”、“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等。西方传统文化是以“天人相分”的思想为核心,崇尚个人为中心,宣传个人主义至上,强调自我发展、自我表现,追崇独立、自主、自强、自立。比如说, individualism一词在英语中强调的是个人独立意识、个人自由与权利及实现自我价值的独立奋斗精神,而中文则认为是“个人主义”。 landlord(地主)、capitalist(资本家)等词在英语中往往有积极的涵义,但对中国人而言,这类词有着强烈的贬义。

4. 习俗文化的差异

习俗文化差异是指贯穿于日常社会生活和交际活动当中,由民族的风俗习惯而形成的文化。以颜色为例,中西文化对它的理解和应用方式都存在差异。如“Mr. Green is very white man. He was looking rather green the other day. He has been feeling blue lately. When I saw him, he was in a brown study. I hope he’ll soon be the pink again.”(格林先生是个很忠诚可信之人。那天他脸上颇显病色。近来他总感闷闷不乐。当我见到他时,他处于忧郁之中。我希望他能早日恢复健康。)由此看来,white表示忠诚;green表示病态;blue表示郁闷;in a brown表示处于沉思、忧郁之中;pink则表健康。[4]

在中国,红色象征着喜庆、吉祥、幸福。新婚之时,新人要披红戴彩,满堂处处粘贴大红喜字。这表示婚姻幸福美满。在西方,人们却视红色为愤怒、权势的标志,同时暗示存在某种危险。中国在行葬之时会披麻戴孝,全身皆白,以示悲哀;在西方的婚礼上,往往看到新娘身穿白色婚纱,以表示纯洁、圣洁。在文化背景不同的国家里,同一种颜色却有着截然不同的含义。

以动物为例,同样能看出中西文化中的差异。如:like a key in a lion hide 狐假虎威;come in like a lion and go out like a lamb虎头蛇尾。中国人视老虎为百兽之一,而英国则将lion视为国家的象征,是勇猛、权威的象征。在英、美国家,人们特别喜欢狗,所以常从词中体现出对狗的忠爱之情。

5. 宗教文化的差异

文化差异范文第6篇

【关键词】警务英语培训;中西文化;差异

Cultural Differences - an indispensable element of police English language training

Hao Xiao-jing

【Abstract】The progress of globalization has increased the Police Force and the international exchange, bring new challenges to police work, and put forward higher requirements for English language training for police. We only fully understand the differences of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 in order to eliminate the language barrier, to avoid pragmatic failure, to truly improve the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of police officers.

【Key words】Police training in English;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 Difference

随着社会的迅猛发展,全球化给世界带来了新的机遇,人类的政治经济活动呈现出“无国界”特征,国际间交往活动的日益增多,使得警务工作者们有了更多与外国人打交道的机会;经济发展的连锁反应,引起全球犯罪率居高不下,犯罪手段也趋向高科技、智能化和国际化,这些情形都给我们的警务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对我们警务英语培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只有了解英美国家地域特点、风俗人情、等方面的文化差异,才能真正消除文化障碍,避免交流上的障碍,有效提高警务工作者的语言应用能力,使警务英语培训工作步入崭新的历史阶段,让警员更好地适应“全球化”的工作环境。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文化的折射。一种语言反映一个民族的文化特征。“它不仅包含着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还蕴藏着该民族对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1]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曾指出:“一种语言基本上植根于说该语言的民族文化、社会生活和习俗,不参照这些广泛的语境便难以正确理解该语言。”[2]语言是社会交际的工具,语言交流离不开文化背景,学习语言就必须要注重了解文化的差异。为了能更好地与外国人交流,避免一些语用失误现象,警务英语培训中应融入中西文化差异的教学内容,真正培养警员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下面,笔者就中西文化在言语交际环境、地域文化、历史传统、习俗文化、宗教文化、非语言交际等方面的差异逐一进行阐述。

1. 言语交际环境的文化差异 开放的现代社会,跨文化的言语交际显得尤为重要,成为现代交际中引人注目的一个特点。交际中的文化差异随处可见,言语交际环境中的文化因素也受到普遍重视。下面是中西文化中十大常见差异。

1.1 回答提问

中国人对别人的问话,总是以肯定或否定对方的话来确定用“对”或者“不对”;英语中,对别人的问话,总是依据事实结果的肯定或否定用“Yes”或者“No”。

1.2 亲属称谓

西方国家的亲属以家庭为中心,一代人为一个称谓板块,只区别男性、女性,显示出男女之间的平等关系,如:“grandparents,uncle,aunt”是通称。汉语重视配偶双方的关系以及不同的性别区分,则出现称谓的差异,如“外公、爷爷、叔叔、舅舅、姑妈、姨妈、堂兄、表妹”等不同称谓。

1.3 考虑问题的主体

中国人喜欢以对方为中心,考虑对方的情感,如“您有什么事吗?” 。而英语中,往往从自身的角度出发,如“Can I help you? What can I do for you?” 。

1.4 问候用语

中国人打招呼,一般都以对方处境或动向为思维出发点,如“您去哪里? ”“您吃了吗?” 而西方人往往认为这些纯属个人私事,不能随便问,他们见面打招呼总是说:“ Hi/Hello! How are you?”或是谈论天气等其它事件,“ It's a lovely day.”

1.5 面对恭维

中国人对别人的恭维和夸奖一般都是推辞,因为谦虚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如:“ 饭菜做得很好吃。” “过奖,过奖,做得不好,多包涵!” 西方人不会过分谦虚,对恭维和夸奖会欣然接受,并表示谢意,这是西方人自强自信的信念所决定的,如: “You can speak very good French.” “Thank you.”他们往往会将中国人的谦虚、推辞的表现看作是不礼貌,甚至是虚伪。

1.6 电话用语

中国人打电话时的用语与平时讲话用语没有多少差异,“喂,您好。麻烦您让××接电话。”而西方人打电话与平时用语差别很大,接到电话一般都先报自己的号码或者工作单位的名称,如:“Hello,this is John speaking.”“Hello,52164768,this is Jim.”。

文化差异范文第7篇

关键词: 中国 美国 跨文化交际 文化差异

1.引言

随着世界联系的不断加强,中国和西方国家的交往日益频繁,然而在政治、经济等各个领域的交流中遇到不少误解与挫折。作为东西方文化的代表,中美两国有着许多不同的文化特征。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东方大国,历史文化源远流长。而美国是一个只有两百年历史的国家,其主导文化为欧洲文化。由于地理位置、历史背景、发展过程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中美两国文化间存在巨大的差异。

2.中西文化差异的主要表现形式

2.1婚姻观的差异

以美国为例,美国的离婚率较中国高得多。在美国,如果某一对夫妇的婚姻历程能够超过五年,人们就会为此感到吃惊。他们会想,和同一个人相处那么多年不感到乏味吗?而如果有人说自己要结婚,他将要迎娶的是他第五位或第六位妻子时,并没有多少人会感到吃惊。对多数美国人来说,当他们认为夫妻之间已经没有爱情时,就会考虑并最终选择离婚。而中国人受传统伦理观、道德观的束缚,以及考虑到对家庭其他成员的影响,特别是对孩子的影响,也许会维持所谓的没有爱情的婚姻。并且从封建社会流传下来的“女子从一而终”的思想至今还影响着很多中国人。

2.2对赞扬的反应的差异。

听到别人的赞扬,美国人和中国人的回答不同。如果有人说:“You are soclever!”“Your English is so good!”美国人在表示接受赞扬时,会高兴地说:“Than kyou!”而中国人深信谦虚是人类的美德,往往以“No!No!I’m very clumsy.”和“my English is very poor!”之类的话回答。在美国人看来,中国人断然否定别人的赞扬并言不由衷,有失礼貌;而中国人则认为美国人过于自信,不够虚心。在称赞别人的问题上,也会反映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人们常听到美国妇女谈起丈夫工作如何努力,干得怎样出色。她也会夸自己的子女多么聪明,在什么地方的音乐会上演出过,等等。在中国,人们一般不会在外人面前夸赞自己家里的人。

此外,中国人还忌讳男士夸别人的妻子长得漂亮,否则就会认为他不够稳重,对中老年人来说尤其是这样。然而对西方人来说这却很平常,被夸奖的人往往颇为高兴。

2.3称呼的差异

在西方国家,人们常常用名字称呼别人(如Tom、Lucy等),而较少用某某先生、某某小姐等。这种做法在美国人中尤为普遍,不仅年龄相近的人之间这样称呼,年龄悬殊的人之间也这样称呼,没有不尊重对方的意思。可以听到孩子叫年长的人Peter、Helen等,甚至孩子对父母或祖父母也可以这样称呼。学生可以叫老师的名字,老师们对此并不反感,也不认为学生不尊重自己。中国长期以来尊师重教,对于老师,学生是不能当面直呼其名的,否则会被认为是没礼貌没教养的表现。中国人自古以来尊老爱幼,称呼涉及礼貌,按上下、长幼有别的传统体现人际交往的社会关系。中国人常尊称比自己年长的人“您”,在比自己年幼的人的姓前加“小”,如“小李”,以表示亲切。

2.4时间观的差异

在时间观念上,中国是一个以过去取向为主的社会。尊重过去,人们敬老尊师,重经验,重资历,因为这些都与“过去”相关。中国人注重面对过去看问题,因而有“前所未有”、“前车之鉴”之说。美国人则立足于未来。未来取向是他们重要的时间观,在他们看来,将来是更重要的。另外,中国人和美国人在赴约时间观念上也存在着些许差别。对于美国人来说,一般的社交时间差是5分钟。如超过5分钟,迟到者就必须向对方表示歉意了。而在赴约方面中国人的时间观念相对较淡薄。但是,越来越多的中国人的时间观念显著增强,对于正式的社交约会大都准时赴约。

2.5伦理观的差异

传统的中国文化深受儒家伦理思想的影响,主张礼节与孝道,人们行事应符合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勇于承担自己的责任。人们往往以社会道德来约束自己的行为,这也是传统中国社会得以正常运作、人际关系得以和谐的重要依据和保证。与中国传统文化不同,美国文化深受基督教思想影响,追求个人的自由和解放。美国人认为在家庭中,儿女与父辈之间的关系纯属感情关系,并非必然的道德义务关系。在美国,父母通常只在子女成年之前尽养育之责,而父母年老了子女也没有赡养的义务。

2.6等级观的差异

在不同的社会和文化中,确定等级和地位的标准不同。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历来主张尊卑有别、长幼有序,尤其是在人与人交往时都必然受到各自的地位和角色的制约。例如,晚辈见到长辈或下级见到上级时要主动先打招呼,以表示尊重。在交谈时,职位高或年长者常是谈话的主导一方,另一方则要表现出洗耳恭听的谦卑举止。此外,传统的中国文化有“贬己而尊人”的交际规范,说话时尽量抬高对方的地位。如说话人表达自己的见解后,往往会补充一句,声称那是自己的“拙见”,请求对方“指正”、“帮助”,即便其见解确实很好、很正确。与中国文化不同,美国文化强调平等。美国人认为,一切人生来都是平等的。在美国,父子、师生、不同职位的人并无明显尊卑之别。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关系无不体现平等观念。在美国文化中,人与人交往时较少拘礼,甚至子女对父母都可直呼其名。美国人在谈话中毫无年龄、辈分之顾虑,彼此意见不同时,常是各持己见,不会仅仅因为对方年长或地位高而改变自己的看法。

2.7价值观的差异

在中国,传统的价值观认为,个人的价值是通过个人对社会的贡献体现出来的。中国人强调集体主义,认为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主张个人融入集体,依靠集体,团结协作,共谋发展。中国有句古话“有福同享,有难同当”,这充分表明了中国人重集体主义的文化价值观。美国是以个体主义为基本文化特征的国家,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强调个性原则,注重个人的自由和权利。因此,他们主张个人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去生活,不愿受到别人的干预和限制。个人主义使美国人习惯于依靠自己的力量去奋斗,去独立地求生存,求发展,而不依赖他人。

2.8其它方面所表现的中西文化差异

在家庭内部的道谢方式上中国人和西方人人也存在着不同,中国家庭成员之间相互帮助很少说谢谢。这并不是说中国人在家庭内部不注意讲礼貌,而是中国人表达谢意的方式较含蓄,不常说出口。而西方国家家庭成员之间无论长幼,只要接受对方的帮助就要表示感谢。

中国人常把提供某种服务或物品等看作是热情周到,比如中国人在宴请别人时爱劝食且不停地为客人添加饭菜以表示热情周到,有时甚至劝酒,使得西方人感到无所适从。而西方人只是会礼貌询问客人是否还需要添加饭菜或饮料。

“你吃了吗?”在汉文化中是一种寒暄语,类似于英语的“Hello”。但对不了解汉文化的美国人来说,此话并非是寒暄语,而会认为是对方想邀请自己吃饭,有可能造成误解。诸如此类的由于中西方文化差异所引起的跨文化交际中的误解还有很多,这里不再一一举例。

中国人在倾听别人讲话时,会时不时地插话表示附和或理解。否则,会让讲话者感觉倾听者对此不感兴趣或已经厌烦。而西方人在同样情境下则插话较少,会让讲话者长时间倾诉,而自己只是保持沉默,以示对说话者的尊重。

3.中西文化差异产生的主要原因

中西文化是各具特色的两大文化系统,它们的渊源和发展道路各不相同。中国是一个传统导向的社会,几千年来儒家思想一直占统治地位。中国人崇尚和谐统一,注重集体的力量。此外,中国有着五千多年的历史,有着丰富的经验和教训,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使中国文化倾向于重视过去。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深受宗教文化的影响,有着强烈的自我中心观念,信奉个人主义。其文化价值观的核心是个人中心主义,强调通过个人奋斗达到个人价值的最终实现。

4.结语

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文化障碍而导致的信息误解,甚至伤害对方的现象屡见不鲜。因此,研究文化差异,研究怎样进行正确的跨文化交际行为已成为不可忽视的问题。文化没有优劣之分,我们应宽容对待文化差异。在跨文化的交际和沟通过程中,这有助于消除误会,加深感情,促进中美,以及中国和世界其他地区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将有利于中国与世界各国和各民族文化的共同繁荣与发展。

参考文献:

[1]Larry A,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2]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3]顾嘉祖.跨文化交际[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2002.

[4]何自然.认知语用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5]李信.中西方文化比较概论[M].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2003.

[6]汪德华.英汉文化差异及思维方式[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3:43-45.

[7]王寅.认知语言学探索[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5.

[8]饶纪红.跨文化交际中的中美文化差异[J].江西社会科学,2005,4:165-167.

文化差异范文第8篇

关键词:文化;思维;设计;西方

中图分类号:G0

中西方在美术,建筑艺术设计和现代产品设计的各种领域都有着截然不同的境界。归其根本是中西方两个社会在思维方式上的差别。本质上来讲,东方思维属于“形象思维”,而西方人属于抽象思维。抽象思维凭借科学的抽象概念对事物的本质和客观世界发展的深远过程进行反映,使人们通过认识活动获得远远超出靠感觉器官直接感知的知识。强调了对事物描述或想象过程中的逻辑性。其中,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具体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

1、设计方向的差异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的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创造了无数世界第一,并且赢得了世界工厂的美誉。但透过显现看本质,其实我们很多人都知道,这看似一切欣欣向荣的背后,却是建立在高污染、高能耗、低劳动力成本的基础之上的,缺少自主知识产权、没有自己的工业设计的“中国制造”已经走到了尽头,其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并不能及时的应对各个品牌产品的竞争。而工业设计,直接关系到国家发展的命脉,关系到我国能否顺利实现产业升级,摆脱代加工的低成本、高依赖的现状,真生使自己的品牌以利于全球竞争之中。而要振兴我国的工业设计,重要途径就是发展中国的工业设计高等教育。但在中国,工业设计专业毕业生的前景却不容乐观。从上世纪80年代起我国工业设计专业的学生相当大的一部分到各学校去做教师了,真正进企业的很少,即使进了企业,大多数也不到一线工作。9O年代末的时候,人们开始觉察到工业设计的重要性,毕业生进企业的也就多了起来 但真正能起到作用的工业产品设计不多,企业的产品还是以模仿抄袭为主而在西方由于工业革命的爆发,欧洲较早全面进入了工业社会.艺术设计的理念深入人心,设计成为一种文化,根植于人们的生活中。在中国,很少有哪个院校工业设计专业重视学生人文素质和文化素养的培养,与西方工业设计中体现的 以自然为本和以人为本的观念相去甚远,而缺少文化底蕴又少有人文关怀支撑的产品设计最终在国际市场上难以立足。而在当今社会中,中国工业设计在形象思维的引导下应该走一条多元化,更具有逻辑性的道路,从而走出自己的设计风格。

2、审美观念的不同

中国人的审美观念则与西方人大不相同。西方会关注美是什么,对美的理解是偏重分析的逻辑思维,特别注重思维的认识作用,将美学概念化、逻辑化、形式化的理智型思辨思维。比如毕达哥拉斯就曾经说过:艺术的美体现在合理的理想数量的关系,因此美的本质是数量比例的和谐,而和谐产生于差异的对立。并且西方强调从个性的特殊性中认识到共性的普遍性,在对规律的认识中得到审美的愉悦。以理性为主,认为感性为辅。这些与中国的审美是恰恰相反地,中国人偏重于直觉的感悟,重视人的情感的因素。认为美学是以实现理想人格为目的的实践美学,它是在知、情、意三者的统一中追求某种智慧。而且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世界既是不可认识的,万物又是始终处于变化之中的,准确地描绘客观事物似乎既不可能又无必要。所以中国人在审美过程中,“重经验而不重理论,重情感而不重逻辑。基于此意识形态的认识,中国人的在艺术的表现上倾向于重表现、重象征、重节制、重理念、重含蓄性,审美的愉悦还得通过想象、顿悟才能达到理念的。如“诗言志”三个字便是最精炼的说明。

3、行为规范各不相同

行为规范的具体含义就是指被社会所共同接受的道德标准和行为准则,简单的说,就是告诉人们该做什么和不该做什么的一种规范。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交际时,经常出现的一个现象就是套用自身所在社会的行为规范来判定对方行为的合理性,由于双方的行为规范存在差异,常常会产生误解、不快甚至更坏的结果。比如说中国人轻拍小孩子的头部表示一种友好,而在西方国家,这是一种极不尊重小孩子的做法,父母会对此非常愤怒。所以说在跨文化交际中是否能够正确地识别和运用行为规范是保证跨文化交际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要保障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就必须理解对方的行为规范,最好的办法就是遵循入乡随俗的原则。

4、思维模式存在差异

文化能影响人们对外界事物的看法和认识,不同的国家存有不同的文化,因此在思维模式方面必然存在差异,这一点在东西文化之间表现得尤为明显。西方文化的思维模式注重逻辑和分析,而东方文化的思维模式则表现出直觉整体性,由于这种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人特别重视直觉,注重认识过程中的经验和感觉,在交往中也往往以这种经验和感觉去“以己度人”。与西方人的思维模式相比,中国人的这种思维模式具有明显的笼统性和模糊性,时间久了,会形成一种思维定势,可以解释为识别和简化对外界事物的分类感知过程。从本质上说,思维定势往往忽视个体事物的差别,夸大与另外某一社会群体相关的认知态度,常常带有感彩,并伴有固定的信条。

当然中西方文化中也存在着很多相同的方面,伴随着世界经济文化的一体化很多文化差异正在逐步减,有的已经趋于融合。对于先进的文化我们当然欣然接受,我们还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文化源于生活,尽管艺术是对于真实的模仿,对于人间真理的表现,但是文化艺术同样是超越了历史的真实,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总之,由于各自历史发展和文化传统,中西方文化存在差异,随着时代的发展两种文化出现了融合的趋势。对于外来文化的认识,将有助于我们在对外交往中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减少误会与磨擦,以在学习外语的同时弘扬祖国的人文文化。

参考资料:

文化差异范文第9篇

关键字:英美文化历史文化日常文化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特有的精神特征,而每一种精神特征都必然蕴藏着特定的文化内涵及其形成这种精神特征的历史根源。要想更好的认识和了解国家间文化差异就应该从该国的历史入手,下面我们来简要谈谈英国和美国历史与文化间的差异。作为当今社会上的两大强国,英国和美国具有许多十分相似的方面,它们语言相同,都是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对世界上的重大事件起着导向的作用。但是,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再相似的两个国家也会存在着差异之处,主要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英美生活习俗差异

英国人和美国人在日常生活习俗上面有很大的区别。英国人非常讲究绅士风度,这与他们悠久的皇室贵族传统息息相关,无论是他们的服饰还是餐饮礼仪,处处散发着英国上流社会应有的高贵气质。在服饰方面,英国人对于穿着十分讲究,经常是西装革履,头戴礼帽,一举一动都散发着“绅士”的派头;而美国人对于服饰的要求却没有那么复杂,他们的穿着讲究随性舒适就好,不会特意注重衣服的款式,只要自己喜欢就好,个人主义比较严重。在饮食方面,英国人的饮食也是相当讲究的,他们把下午茶当作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们还十分注重餐桌上的礼仪,也经常举办酒会和宴会等;而美国的餐饮文化也非常出名,由于他们的生活节奏较快,使得麦当劳和肯德基等快餐文化风靡全世界,在美国快餐十分受欢迎,美国式饮食不讲究精细,追求快捷方便,也不奢华,比较大众化。

二、英美经济生产差异

民族文化也在时刻影响着该国生产的商品。如上所说,英国的商品更加突出的是高端的、奢华的、以及绅士的气质,而美国的商品则以标准化、大众化、可复制化为代表。英国的劳斯莱斯与美国的福特,一个专注于高端精致奢华的享受,一个却面向大众消费者,让大家都能开上轿车。体育文化上,英国的足球运动完美地表现出了他们优雅的享受,而美国的NBA则是一个成熟的商业体系。

三、英美教育理念的差异

文化差异范文第10篇

近年来,我们的驻外记者队伍不断壮大,他们在海外环境中如何适应并尊重他国的风俗习惯以及文化习俗就变得相当关键。我们的驻外记者为了更好地报道都想融入派驻国当地社会,并向国外受访者表现出善意、礼貌,可是,有时却并未得到对等的对待。问题的症结恐怕大多出在不了解各国各地区之间的文化差异这个根子上。

对于文化差异的关注,人类学从创立伊始就开始了。跨文化传播学借鉴了人类学的研究成果,分析了跨文化传播过程中影响传播者之间有效沟通的因素。如上述文化距离的现象,就是著名的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总结并提出的。由于世界上文化的多样性,文化差异现象无法用所谓的理论进行抽象概括,只能有针对性地就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进行甄别,因此会略显庞杂。但现有的研究成果仍然对我们的驻外记者会有所帮助。

1.礼貌和礼节。各种文化在含蓄与坦率、如何发出请求、如何接受和拒绝请求方面有着差异。上世纪六十年代,美国向菲律宾派驻维和志愿者,美国人与当地人解决问题时的坦率和直白非但没有解决菲律宾的争端,反而引起当地人记恨。因为在菲律宾,人际交往之间人们更看重的是和谐,美国人的直白被视作是一种挑衅。中国人在人际交往中更讲求面子和礼貌,而西方文化中,人们更多地是采取一种直接、直白的方式。

在许多亚洲文化中,一般比较避讳说“不”,因此,“好的”有时代表的意思是“不”或是“也许”。西方人有时邀请亚裔熟人参加活动,明明得到的是肯定的答复,但是,受邀者却没有出现,因此惹怒了主人。

希腊人是典型的“散漫派”。如果与希腊人相约拜访,希腊人会说,“随时欢迎光临寒舍”。这本是希腊人出于真心的热情好客,但是如果客人是美国人,那麻烦就大了。“随时”是个什么时间,这摆明了是敷衍我们,对我们不友好。但是,在希腊人眼里,随时是热情的邀请,因为他们觉得给客人规定一个拜访的时间是对客人的不尊重。美国人觉得受到了怠慢自不会去主人家中拜访,而希腊人迟迟等不到客人出现,心中怨愤自然而生。

在文化之间,就是说话的音量也是有差别的。阿拉伯人喜欢大声交谈,而欧洲人却将其视为大喊大叫。美国人的音量要比英国人大,因此,英国人觉得美国人粗俗、无礼。

2.解决争议。如何处理交往过程中的尴尬、怎么给别人留面子,各种文化之间也有很大的差别。在墨西哥的美资公司美方经理当面斥责墨西哥工人慵懒塞责,反而导致墨西哥工人集体罢工。因为,在墨西哥人眼里,当面斥责是不给他人留面子的行为,是一种侮辱。而对于美国人来说,上司向下属直陈其不足是天经地义的事。

3.对视时间。人际交往过程中,传播者之间对视是互动的一种表现。然而,对视时间过短,让人有一种闪烁其辞的感觉,过长,又会让对方觉得局促不安。研究发现,阿拉伯人和拉美人喜欢经常对视对方,而欧洲人一般不太直视交谈者。当具有这种文化差异的人共处时,阿拉伯人因为老直勾勾看着欧洲人而使欧洲人觉得对方不礼貌,而阿拉伯人会因为欧洲人老是闪烁其辞而认为对方不真诚,在侮辱自己。

4.人际距离。在阿拉伯世界中,人际交往时所保持的距离通常要比中国人近。他们更愿意发生身体的接触,而对于中国人而言,这种行为侵犯了个人内心的安全距离,入侵到了“亲密空间”,因此会不断退让。当然,这种亲密是有条件的,阿拉伯人只有在同性之间才保持这种亲密距离,如果异性之间距离过近,反而破坏了两性之间交往的习俗。研究发现,阿拉伯、拉美裔及南亚文化中的人们更倾向与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发生肢体接触。北美、亚洲文化中不提倡交往过程中的身体接触,特别是儒家文化中有“授受不亲”的意识。在不提倡身体接触的文化中,人际交往过程中的身体接触仅限于亲人以及陌生人之间的握手。一旦身体接触违反了这些情境,交往者便会警觉起来。当这两种文化差异的人遭遇时,喜欢身体接触的人会觉得对方冷漠,而警惕身体接触的传播者会觉得对方有性骚扰之嫌,避而远之。

5.姿势。在美国,竖起大拇表示敬意、赞同,而在希腊竖大拇指是对他人的一种侮辱。在英语国家中,手指成圈的“OK”表示赞同,然而,在法国的部分地区,这却代表着“零”或者“毫无价值”。在英语国家中,摇头代表着“不”,但是在希腊和意大利南部,点头才是“不”。在意大利、法国、东欧犹太人、西班牙人、葡萄牙人中,人们在交谈过程中喜欢“手舞足蹈”,身体姿势变化较多。但是,北欧诸国瑞典、芬兰、丹麦、挪威人却不提倡交谈时变换手势。英国、德国、荷兰、比利时和俄罗斯人一般仅利用面部表情。

6.守时。这个问题在探讨海外生存技巧的时候常被提及。研究发现,美国人、日本人讲求约会的守时,人们认为准时是成功的表现。但是,在巴西人眼里,准时出现的人是事业上的失意者,迟到的人工作繁忙,才是成功的标志。研究者调查了日本、台湾、印尼、意大利的时钟,发现,日本的最准,印尼的钟最不准。日本人的步伐最快,印尼人却常常是踱步前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