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文化生产力与文化产业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世界 经济 全球化进程和信息技术的飞速 发展 ,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认识到文化对于当代 社会 经济生活的巨大 影响 和制约,认识到文化的创造性是人类进步的源泉,文化多样性是人类文化繁荣的前提,文化政策是整个发展政策的基本组成部分,未来世界的竞争将是文化生产力的竞争。文化生产力的发展已成为21世纪核心的话题之一。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来看,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是与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一致的,而生产力的发展最终仍是人类文明和民族文化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我们看到,当代

重新认识马克思的文化生产力思想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们必须重新认识文化与经济、文化与 科技 的关系,也必须重新认识马克思提出的精神文化生产力的 问题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有一个极为重要的 理论 发现,这就是大生产力观和精神生产力理论。早在《1844年经济学 哲学 手稿》中,马克思就曾指出,由于人的需要的丰富性,从而生产的某种新的方式和生产的某种对象就会产生,“宗教、家庭、国家、法、道德、 科学 、 艺术 等等,都不过是生产的一些特殊的方式,并且受生产的普遍 规律 的支配。”(《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121页)

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物质生产力以物的形式——物质产品或物质成果表现出来,而工具则往往代表着这一 时代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在工具上,无疑凝聚着人类精神上、理论思维上掌握 自然 界的能力。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来看,随着社会分工的日益精细,社会生产便日益明显地区分为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两大部分。社会分工促成了物质生产者与精神生产者的分化,两种生产力因而在自身相对独立的发展中逐步形成了具有自身内在特征的生产力形态。物质生产力主要面对人同自然的物质关系,具有实用的、基础的、物质形态的主导品格;而文化生产力则主要是“精神方面的生产力”。马克思将语言、文学、技术能力等归于其中,使其显现出更偏重于人类社会人文关系的特征和品格。当代不少学者将之称为文化力。显然,马克思区分物质方面和精神方面的生产力,表明了他对社会生产力这两个方面的各自特征的区别把握和分类描述。

但是两种生产力又是密切相关,不可分割的。马克思还看到了二者之间的多重联系,看到两种生产力之间相互交融、共为一体的特征。一方面,文化生产力具有其精神生产的独特性,它是社会意识、社会心理等精神方面的文明发展的成果,具有突出的意识形态特征。同时,在文化生产力中,生产主体以其“对象化的独特方式”,将自身强烈的主观因素,诸如思想、意志、情感、愿望渗透于全部文化生产过程。所以,马克思把语言、文学、技术能力归入这种“精神方面的生产力”。而另一方面,文化生产力是不是就完全不具备非意识形态的物质性的特征呢?不是。文化生产力其实具有明显的物质性。文化生产同其他生产一样,也具有一般实践活动的特征,即由实践主体通过劳动,将一定的材料加工改造为新的存在物,因此文化生产的过程也表现为一个物化的过程。它也要改变物质的现实形态,获得物质的新的存在形式。像文学艺术这类最富精神性的生产也有一个物质的技术的制作过程,即由实践主体通过特定方式的劳动,改造某种材料而造成一个新的存在物。因此,文化产品必须具备物质的依托方式。如文学作品,必须经过作家的物质性(纸、笔、电脑等)写作,经过编辑、出版、印刷、发行等等环节,才能以书籍这种物质形式存在下来。绘画、雕刻也要通过对一定的物质媒介的加工制作,才能以一定的形态承载其艺术内涵。黑格尔在《美学》中指出,在艺术创作中有一个纯然技巧的方面,很接近手 工业 。一个艺术家必须具有这种熟练的技巧,才能驾驭外在的材料。

马克思的大生产力观念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马克思肯定了生产力中包含着物质方面和精神方面两种生产力,这就一方面从根本上否定了那种机械的、庸俗的旧唯物主义的物质决定论或经济决定论,另一方面也否定了那种孤立的、片面的主观唯心主义的精神决定论。

其次,文化生产力的观念表明,文化是一种生产,而且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越来越成为大规模的社会生产。它天然地具有社会生产的基本特征,具有流通、交换、消费等基本环节,具有市场条件下经济运作的全部过程,而不仅仅是某个艺术家的内在的独创的心理活动。多年来我们对马克思精神生产、艺术生产的 研究 一直忽略了马克思提出这一理论的历史背景,而对之作了一种纯粹精神的、美学的研究。而马克思提出的精神生产或艺术生产必然含有商品经济时代特别是当时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时代的生产的全部特征。当代文化生产已不完全是个体性的生产方式,而日益成为一种巨大的复杂的社会化大生产。随着传播媒介的高速发展和信息时代的来临,文化生产已日益成为当代经济生活的一部分,成为复杂的 现代 化大生产的一部分。像电视、电影、出版、音像、文艺演出、工艺美术、 体育 比赛,乃至广告、信息、传播、娱乐等产业,已越来越发展为庞大的产业集团,成为经济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成为许多国家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全文阅读

产业集群文化产业论文

一、大力培育少数民族文化品牌,发展具有民族特色的优势产业

近年来,全国各省市都在积极探索适合本地区的文化产业发展道路。民族地区如何把少数民族特有的民族文化挖掘出来,坚持民族化特色,是发展民族地区文化产业的根本路径。我国少数民族文化异彩纷呈,在悠久的历史长河里,各民族流传下来大量优美动人的传说、神话和史诗;创造了众多美妙的音乐、舞蹈和绘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流传下来很多具有实践意义的科学典籍;少数民族的建筑雄伟壮观,极富民族特色。民族地区原生态的自然风景、丰富多彩的民俗民风以及动人的歌舞等都是珍贵的文化资源,更是文化产业发展得天独厚的优势。我国的云南、贵州、内蒙等很多少数民族聚集地区就很好地开发和利用了这些极具特色的文化资源,其民族文化产业获得了一定的发展,民族文化也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和传承。比如《草原传奇》、《印象刘三姐》、《云南印象》和《多彩贵州风》等典型实例,既丰富了当地老百姓的精神文化生活,又极好地促进了少数民族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当前保持民族文化的延续性、增强文化生命力的有效措施之一就是走产业化发展道路。

在挖掘和开发这些珍贵的文化资源时,一定要突出文化产品的少数民族特色,要注重培育特色品牌,这是加快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产业的有效路径。在少数民族特色品牌培育的过程中要做到传统与现代的结合,要加强文化产品的创新研发。同时,各级政府要鼓励文化企业根据少数民族地区特色对文化产品进行创作和生产,创造出更多的人们喜欢的文化产品。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在“十一五”期间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发展重点并不是很明晰。我国政府于2009年公布的《文化产业振兴规划》中明确了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重点任务,此后又出台了《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进一步确定了动漫业、文化旅游业、文化会展业、艺术创意与设计、文化产品数字制作与相关服务业等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十个重点领域。对于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产业发展,政府更加需要确定和推进相应的重点领域。

文化产业发展基础是民族文化资源,少数民族地区应重点结合本地区文化资源优势确定产业发展方向。但受到少数民族地区总体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政府需要审视重点文化产业开发民族文化资源的方向和发展方式,在文化产业发展模式上要根据特色推进。为此,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要做好项目审核,对项目要进行严格的前期论证,比如所开发的项目对于民族文化的传承力、所开发产品的市场预期、价值要素等都要严格论证,这样才能保证文化产业在保持民族文化原生态基础上得以发展。此外,少数民族地区在推动重点文化产业全面发展上,也要根据地区发展现状,依托地区资源优势,大力发展自己的优势产业。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在今后的发展中,应在深入挖掘少数民族地域特点和民族文化资源特色基础上,探索加大使用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元素,推动民族文化不断发展;要善于挖掘少数民族文化元素的现代市场价值,使少数民族文化元素成为有市场需求的生动的文化产品,所要开发的文化资源必须和当代社会的现代元素联系起来,通过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消费使少数民族文化得以广泛传播,培养良好的亲和力。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要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成功经验,要在继承和发展优秀文化传统基础上挖掘文化的市场价值要素,要根据大众的消费取向,提高民族文化产品的市场增加值,提升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空间。

二、紧密结合时展的需求,创新少数民族文化发展方式

(一)更新观念,激发文化企业的发展活力

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应该依托本地区极具民族特色的历史文化资源,在做好传承和保护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社会特点和时展需求,不断进行发展方式的创新。一直以来,计划经济体制下长期形成的固有观念成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羁绊。文化产业的发展速度和文化体制改革的步伐和改革深度是紧密相连的,一个地区要想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就要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对于少数民族地区,在文化发展方面有时难免会有保守观念伴随,一些文化企业的发展也是传承计划经济的发展观念和模式,不能大胆迎合市场进行创新。文化企业应改变文化发展方面的固有观念和落后思维,要尽快根据市场形势和要求,建立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要求的企业管理方式和发展模式,要根据市场需要创新研发文化产品,加快现代文化市场主体的培育,促进文化企业加快发展。要大力培养骨干文化企业,全力支持大企业做大做强,适当鼓励小企业不断发展。同时,要加快文化中介机构的发展,建立规范的文化行业协会,使文化市场获得更好的循环发展。

(二)重点支持创意与科技的结合

全文阅读

文化企业文化产业论文

一、文化产业企业提高创新能力的制约因素

化产业与新技术具有较低的融合度。文化产业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需要依赖于技术的发展与融合,但是从我国文化产业的技术发展方面来看,我国文化产业技术水平总体不高,并且文化产业与新技术的融合度也较低,这对我国文化产业企业竞争能力的提升产生了制约。由于文化产业具有信息密集、技术密集以及知识密集的特点,所以文化产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体现在技术竞争方面。西方发达国家在20世纪80年代就实现了文化产业与传媒汇流的融合,这种融合使西方发达国家在国际文化市场中占据着优势地位,而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以及文化企业创新能力具有着明显的差距,这种差距主要是文化产业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受到国内文化体制、经营主体以及资金的影响而难以实现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与有效融合。

二、文化产业企业创新力的培育与提升

(一)构建现代化的文化企业制度

文化企业的发展以及文化企业所发挥的支持作用与推动作用是文化产业创新能力发展的重要动力,具备现代化企业制度的文化企业能够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将文化产业的创新当作内在需求,这对于推动文化产业企业创新力的提升具有着重要意义。在文化产业企业发展过程中,文化体制的改革需要从两个方面来完成:一是构建具有旺盛生命力的市场;二是推动文化体制的构建与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的特点突出体现在经营权和所有权的分离,其中拥有经营权的企业法人为企业的发展负责,而不用对拥有企业所有权的企业股东利益负责,无论是法人还是出资方,对企业所承担的都是有限责任,这种企业制度对于文化企业的发展以及创新能力的提升更具适应性。在文化行业逐渐转企改制的背景下,文化产业发展中获得了更多的社会资本支持,而这同时也导致了文化企业股东结构产生变化。在此过程中,文化企业有必要构建完善的法人制度,并让经营者具备充分的经营权利,避免使用行政权对文化企业的经营活动作出干涉,在此基础上,我国文化产业以及文化企业才能够实现政企分开,并推动文化企业融入到竞争环境中,从而使文化企业为了谋求更好的发展而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

(二)推动文化产业市场主体的多元化发展

当前我国文化产业市场发展中存在的普遍问题体现在市场发育有待成熟、文化产业所具有的事业性质有待弱化、市场主体规模有待扩大等。针对这些问题,我国文化单位以及其他相关政府部门应当鼓励与提倡民营企业在文化产业市场中的参与,从而推动文化市场主体的多元化发展,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文化产业市场体系。通过这种做法,我国文化产业市场能够形成较好的竞争环境,同时也可以依靠民营企业中的经营优势和技术优势来推动文化产业企业创新能力的不断提升。另外,政府部门有必要重视文化产业企业创新力的提升,从制度方面确保文化产业市场主体的多元化发展,从而有效刺激各类资本加入文化产业市场竞争过程中,在提高文化产业企业创新能力的基础上提高我国文化产业企业所具有的市场竞争力。

(三)政府部门应当发挥重要作用

全文阅读

文化产业化,不如产业文化化

在世界顶级时尚及奢侈品品牌中,意大利占了半壁江山:服装饰品领域的古驰、普拉达、菲拉格慕、芬迪、杰尼亚、阿玛尼、范思哲;珠宝领域的宝格丽、卡地亚、达米亚尼;汽车领域的玛莎拉蒂、法拉利、兰博基尼,以及游艇领域、家居领域众多的著名品牌。

作为一个西方工业化的后来者,意大利为什么会拥有如此多的世界名牌?答案很简单:这个国家的企业把自己悠久的历史文化完美地融合进工业品中。

意大利的真正竞争力

当你走过罗马的西班牙台阶和梵蒂冈圣保罗大教堂、佛罗伦萨的乌菲奇博物馆和圣母百花大教堂、米兰的埃马努埃莱二世长廊和斯卡拉歌剧院,可以感受到文化的传承对这个国家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无所不在的影响。意大利人虽然吃着祖宗饭,但却不仅仅是在依赖文物古迹的门票和纪念品。他们继承的是祖辈对美的崇拜以及接受美学浸润和训练后诞生的技能——设计和制造。在传统的文化积淀下,所衍生出的对流行文化的驾驭和把握,便是众多名牌诞生于意大利的逻辑。

在米兰,我们一行人曾被盛情邀请去参观意大利著名的家具生产聚集地。长途跋涉之后,主人首先带我们去一家乡间的餐馆吃饭。进入外观古朴陈旧的小楼,里面的陈设也是普通的乡居风格,但铺上桌布,摆上餐具之后,餐厅里的氛围就完全改观了。虽然,这家餐厅,本质上就是“农家乐”,由一家人经营,餐厅就设在家里。但其在乡野风格的下面埋藏的精致和美观,北京的农家乐完全不可与之同日而语。席间,家具商自豪地告诉我们,意大利的产业看似由服装、家具、珠宝、汽车等领域构成,但其真正贩卖的是意大利的生活方式,这才是意大利制造的真正竞争力。

如今,曾经风靡一时的意大利电影早已风光不再,但意大利产品和意大利生活方式却横扫全球。也就是说,意大利的文化产业化并没有多大起色,但意大利的产业文化化却很成功。

美国文化产业化不可复制

从全球范围看,真正把文化产业做成支柱产业的恐怕只有美国。韩国和英国等少数几个国家虽然也有可圈可点之处,但很难与美国的文化产业抗衡。

全文阅读

产业传播文化产业论文

一、关于产业传播

要深入理解产业传播的概念和内涵,首先就要了解产业和传播的概念。根据经济学的观点,产业是介于国民经济和企业之间的一个中观概念,指的是具有某种同类属性的经济活动的集合或系统。国内外不少学者都对传播进行过定义,如霍夫兰认为传播是某个人(传播者)传递刺激(通常是语言的)以影响另一些人(接受者)行为的过程;邵培仁则认为传播是人类通过符号和媒介交流信息以期发生相应变化的活动,等等。这些定义均是学者们出于不同研究目的需要而得出的,各有各的侧重点。出于本研究的需要,本文采用了郭庆光的定义,即传播是指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信息是传播的内容。传播的根本目的是传递信息,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通过有意义的符号进行信息传递、信息接受或信息反馈活动的总称[2]。在综合了上述学者的观点以后,本文认为产业传播是指具有某种同类属性的经济活动系统将自身的信息在系统内、外部进行扩散、反馈的过程。产业信息在系统内部扩散及反馈的过程,为系统内各个企业相互学习提供了便利条件,是整个产业的发展与壮大的内部动力。产业信息在系统与社会之间的流动过程,一方面是产业扩大社会影响力、拓展市场的过程,另一方面也是整个产业系统向周边环境学习的过程,是整个产业发展的外生动力。因此,积极开展产业传播活动,对于产业的发展尤其是新生产业的发展很有必要。

二、川西北民族文化产业的传播现状

(一)川西北地区民族文化产业利用传统媒体进行传播的现状

川西北地区民族文化产业依靠自身独特的民族资源禀赋和政府的支持,已具备了相对完善的产业体系和一定的产业规模。然而,在产业传播方面,由于受到传播意识落后、区域交通条件差、传播人员素质相对较低等因素的限制,民族文化产业的传播大多还处于较为原始的人际传播状态,产业信息大面积快速扩散的效应还没有形成。大众传媒因其具有传播范围广、速度快的特点,在其诞生后便成为信息传播的重要工具。也正因为此,大众传媒便成为了川西北地区民族文化产业传播的另一重要途径。如报纸媒体《阿坝日报》、《甘孜日报》,均同时发行汉文版与藏文版,相关栏目多层次全方位地反映全州的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状况,传播产业所需的各类信息。在广电传播方面,阿坝州人民广播电台节目覆盖全州43个乡镇,覆盖人口32万人,人口覆盖率35%,电视台节目覆盖101个乡镇,覆盖人口49万人,人口覆盖率54%,把富有阿坝州民族特色的广播电视节目提供给广大农牧民,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及产业。甘孜也建成了州级平台、康定和道孚县级节目传输平台、30个乡级无线发射基站和19个村级无线发射基站等,传播的农牧民人口覆盖率接近50%。随着互联网覆盖率的进一步提升,川西北地区也开始利用网络传播自己的民族文化产业。中国羌族网、羌岷网等网站上,都对当地特色文化进行了分栏展示,囊括羌族音乐、视频短片、民族学术、人物专栏、组织机构等板块,详尽介绍饮食、建筑、歌舞、医药、文学、历史、宗教等内容,展示该地区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情况。

(二)川西北地区民族文化产业利用新媒体进行传播的现状

新媒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最早出现于美国国CBS(哥伦比亚广播电视网)技术研究所所长P.Goldmark发表的一份关于开发EVR商品的计划书[3]。国内一般认为新媒体是指基于互联网技术及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基础上产生的媒体新形态,包括在线的网络媒体和离线的其他数字媒体形式[4]。本文所指的新媒体主要指相关的网站、网页、微博、论坛等。下表即是目前收集到的有关川西北民族文化产业利用新媒体传播的状况。从上表可知看,着重传播川西北民族文化产业的网站数量不少,但是从这些网页的微博粉丝数、网页点击率看,发现受众对此的关注度极低。与作为旅游产业传播的微博代表“九寨沟管理局“的160多万粉丝数量相比,这些文化产业网站的微博粉丝数目微不足道,微博账号一般也未能得到“认证”。此类网站作为展示民族文化产业的窗口,理应成为民族文化宣传与品牌塑造的重要渠道,但并未取得理想的传播效果。如中国羌族网,它的目标致力于打造全国最大的羌文化交流平台,其内容丰富,涉及学术交流、社会聚焦、文艺空间等多个板块,并设有“尔玛论坛”供羌文化爱好者沟通。但是论坛会员不足400人,帖子更新速度缓慢,部分板块几天才能看见新帖。网站同时提供“尔玛商城”供民族文化产品交易,但打开商城页面,它只对“珉玉”文化及工艺进行展示,不见其余产品,无疑是对交易平台的极大浪费。此外,个别网站访问量严重低下,部分板块文章一个月内点击量不足20次,甚至也没开通微博、论坛、贴吧等交流平台。虽然这些网站在页面下端设置了友情链接,但是所链接网站的情况基本与自身无异,少人问津。

三、川西北地区民族文化产业传播中存在问题分析

全文阅读

深化文化产业改革 推进文化产业发展

强调,要在继续大胆推进改革、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同时,把握好意识形态属性和产业属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重庆市文化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以体制创新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提高文化产品竞争力为核心,以推进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和文化产业园区建设为重点。以文化产品“走出去”为突破口,不断提升文化产业的影响力,充分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重要作用。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切实把重庆建成西部文化产业高地和全国前列的文化产业强市。

坚持以改革创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重庆文化产业继续向着成为全市支柱产业的目标砥砺前行。得益于十八届三中全会利好政策和文化体制改革效应的不断释放,重庆市文化产业在国内经济持续下行的巨大压力下仍然保持了平稳较快增长。重庆文化产业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做到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成果由人民共享。

纵观近年来重庆文化产业的发展情况和创新举措,重庆文化产业方兴未艾,形成了重庆文化产业独特的模式,特别是在影视动漫、新闻出版、电影放映、文艺演出、休闲娱乐、会展节庆等领域有了长足的进步。

提高文化产业质量

为推进文化产业发展夯实基础

重庆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式不断转变,开放水平逐步提高。提倡弘扬文化产业多样化,文化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城市文化与农村文化的关系对接。创新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式、重视文化产业品牌塑造、海外文化产业的借鉴并与之交流合作等在一定程度上大大提高了文化产业质量,为实现重庆文化产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全文阅读

文化创意产业的本质是文化产业化

一、文化产业的概念

(一)文化产业的定义

什么是文化产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最新修订的《文化统计框架(2009)》给出了这样的定义:文化产业包括了文化创造、生产和传播等不同的阶段,是将想法转变为文化产品和服务,并在此过程中将所需的实践、活动和必要资源进行整合,而这些产品和服务反过来又会对消费者、参与者和使用者产生影响的一种产业。简言之,笔者认为文化产业是将文化产业化的产业。我国对文化产业的定义,笔者认为相对权威和全面的是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11)所修订的文化产业,是指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产品和文化相关产品的生产活动的集合。这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统计框架(2009)》一脉相承,与国际接轨的。

(二)文化产业的内涵和外延

(1)文化产业的内涵。笔者认为文化产业的内涵即狭义的文化产业,是指由市场主导,是经营性文化单位的集合。主要利用市场来配置资源,推动文化企业发展壮大,调动更多非公益性资源和民营资本激活文化市场,生产文化产品和服务,满足人们多元化的精神需求。

(2)文化产业的外延。文化产业的外延,即广义的文化产业,包括了公益性文化单位的集合,也称“文化事业”。是由政府主导,具有公益性质,通过提供无差别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来满足人们的文化需求。本文阐述的是狭义上的文化产业。

(三)文化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在我国的统一

在我国,文化产业和创意产业这两个概念至少在政府文件的使用中还是有区别的,但根据中国自身的国情,笔者更倾向于“文化创意产业”的定义和描述,因为“文化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是高度统一的,内涵是一致的,定义和概念是可以互换的。

全文阅读

第四产业:文化产业?

[摘 要] 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必然引来经济职能的分化,为了研究经济问题的方便,经济学家提出了“三大产业分类法” 的思想,并将农业、工业和服务行业分别划分为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但是,随着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为了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推动经济社会更好、更快的发展,相继提出了各种不尽相同的“第四产业”的概念,尤其是把文化产业作为第四产业的一部分,客观上既是对理论的深化,更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花建设的实践要求。

[关键词] 第四产业;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绿色gdp

一、前言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新科技革命和世界性产业结构调整三大趋势正改变着国际产业分工格局,可以看到发达国家产业升级和制造业转移明显加快。在这样的国际形势下,加入wto进一步推动我国经济体制、市场竞争态势和对外开放环境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因而产业结构的合理化调整势在必行。

为了满足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从而促进经济的全面发展,从理论研究着手,健全和完善原有的“三大产业理论”是十分必要的。纵观近几年来的经济发展态势,可以看出拓展产业理念,提出“第四产业”,着实推动了我国经济和社会更快更好的发展,尤其是2006年两会的召开,“重视第四产业的发展”的呼声越来越高,由此可见它着实是社会化大生产下与时俱进的必然产物,刺激着中国经济发展的脉搏,影响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

在这样宏观趋势推动下,就目前倍受关注的“第四产业”而言,为了对其有一个系统全面地了解,以便在今后的经济生活中,更加透彻的认识它,从而促进其为我们社会生产发展服务,我针对各方学者关于“第四产业”的观点进行详尽的论述、比较和分析,尤其赞同将文化产业作为第四产业的这种观点。因为我们可以看到随着社会的进步,在如今经济全球化这样风高浪涌驱动下,文化与经济不断的融合,从而将文化进行产业化,不仅会为我国文化的繁荣孕育良好的物质基础,而且能够更好的彰显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从而用文化这一灵魂工程的建设,从精神层次和物质层次,全方位的推进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第四产业”作为如今各方聚焦争论热点,大致有三种观点比较突出。

全文阅读

文化提升产业 产业推动文化

文化产业是朝阳产业,是有效保障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文化产业是形象产业,是激活城市发展要素、展示城市风采、打造知名品牌、提升文化品位、提升城市美誉度的力量源泉。

“十一五”以来,平泉县紧紧围绕承德建设国际旅游城市的目标定位,把探索欠发达地区科学发展新思路的目标聚焦到文化产业上,努力寻找发展文化产业的切入点,探索出“文化提升产业、产业催生文化、文化与产业互促共兴”的县域文化产业发展之路,形成了以规划为引领、园区为载体、项目为支撑、市场化运作机制为保障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有效促进县域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

科学定位谋发展

坚持把文化产业作为没有污染的朝阳产业,放在有别于一二三产业的第四产业的高度,依托优势,深入谋划,找准定位,扎实推进。

一是明确发展思路。通过不断深化对县情的认识,借鉴省内外文化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发挥县内发展文化产业的各种优势,确立了以文化产业串联一二三产业发展的思路,把“文化活县”列入全县发展战略,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促进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的新引擎摆上重要位置,以文化产业的突破性发展引领和带动全县产业结构的全面优化升级,以文化品牌的打造提升平泉的知名度和区域影响力,加快推动县域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

二是明确发展重点。平泉有五千年红山文化的厚重积淀,千余年辽金文化的发展繁荣,三百年大清文化的传承融合,形成了一条清晰而幽深的历史文脉;坐落在平泉境内的辽河源森林公园是国家3A级景区、省级自然保护区,正在争创国家4A级景区。除了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自然资源,食用菌、活性炭、山庄老酒等特色产业也为发展文化产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为此,平泉本着挖掘自然资源、壮大优势产业、弘扬历史文化的原则,把文化创意与特色产业、自然禀赋有机结合,以产业传承弘扬文化,以文化优势提升产业,促进文化与产业深度融合,互促共兴。

三是明确发展目标。先后编制了《平泉县文化产业总体规划》、《平泉休闲旅游规划》、《辽河源国家森林公园控制性详细规划》、《辽河源国家森林公园修建性详细规划》等10个规划,确立了“产业、园区、项目一体化推进,旅游、文化、城建一体化发展”的思路,将产业基础、文化创意、历史遗存和自然生态等空间序列串联,构筑了“一带两轴两心四园区”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谋划实施了总投资45.5亿元的4个文化产业园项目,到“十二五”末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全县GDP比重将达到5%以上,年均增长15%以上。

突出特色建园区

全文阅读

文化产业高职文化产业人才培养

摘要:

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需要大量符合要求的文化产业人才队伍作为支撑。高职文化产业人才主要培养文化创意技能型人才和文化市场经营管理人才。培养高职文化产业人才可通过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探索实践性教学模式、完善双师型师资队伍和校内外实训基地等策略实现。

关键词:

文化产业;文化产业人才;高职;培养策略

近年来,我国积极实施文化强国战略,推动我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文化产业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增长点和支柱性产业。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需要大量符合要求的文化产业人才队伍作为支撑。从文化产业的产业特性和基本属性上讲,文化产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样化、多层次、多规格的。高职作为文化产业人才链的重要组成单位,理应主动探索高职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规格和途径,承担其应有的责任。

一、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迫切需要建立相应的人才支撑体系

本世纪以来,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全球经济发展趋缓,而具有高知识性、高附加值、强融合性的文化产业却发展迅猛,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从国家层面到地方政府层面,都相继出台一系列政策,鼓励和促进文化产业繁荣发展。资料显示,“十二五”期间,我国文化产业每年都保持20%左右的增长速度,远高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速。2014年更是实现增加值2.4万亿元,占GDP的3.77%,北京、上海、江苏、广东等省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已超过5%,成为新常态下经济稳定增长和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推动力。“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加快文化改革发展”。文化产业以生产和经营文化商品和文化服务为主要业务,一般包括影视制作业、出版发行业、印刷复制业、广告业、演艺娱乐业、文化会展业、动漫产业等。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于人才,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迫切需求大量文化产业人才。文化产业人才是指有一定的文化素养和创意能力,能够运用一定的知识和技能推动文化产品的生产、传播和服务的复合型人才。按照文化产业对人才的需求规格,一般包括这几种层次的人才:策划型人才、技能型人才、经营管理型人才。策划型人才具有较强的策划和创意能力,尤其是原创能力,是文化产业人才结构中的顶尖人才,对文化产业发展的真实水平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技能型人才具有熟练的技术操作能力,能运用各种技术手段以作品的形式再现文化创意,是文化产业人才的主体和中坚力量;经营管理型人才是综合运用其他学科和领域的知识和技能,对已有的文化项目和文化服务进行运作和实施的人才,这是文化产业人才的基础力量,专业化程度较低,综合素养较高。这三类人才直接指向文化产业不同的发展层次和水平,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必须同时依仗这三类文化产业人才的智力支持。

二、高职文化产业人才的需求规格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