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微生物实训总结

微生物实训总结范文精选

微生物实训总结范文第1篇

【摘要】:通过基于护理职业岗位开展细菌学综合实践教学改革的实践,培养学生综合利用所学知识与技术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动手能力和团结协作的能力,帮助学生完善护理职业素质所要求的细致、严谨的工作作风,树立从事护理工作的使命感、责任心,全面提升护理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病原微生物,实践教学,改革

现代职业教育理念要求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护理专业学生未来从事的工作要求学生既要具备扎实的医学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同时要养成严格遵守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的好习惯,具备实事求是、严谨踏实的工作作风,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高度的责任感。

病原微生物学是护理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课程理论和实践教学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具有重要的影响意义。

1病原微生物学实践教学的现状分析

医学微生物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与临床医学中感染性疾病密切联系的医学基础课程,主要研究与人类疾病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基本生物学特性、致病性、检测方法以及相关感染性疾病防治措施。实训教学是其重要组成部分。病原微生物学实训课不仅是学生了解和掌握微生物学实验基本方法和操作技术的一个学习过程,同时也是锻炼学生观察、思维、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护理专业的学生通过实训课,可以更好的掌握病原微生物的“形”,对病原微生物具备感性的认识,在理解和巩固微生物理论知识的同时,掌握微生物的研究方法和实训基本技能。增强无菌观念,培养实事求是、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因此,开展好病原微生物学实训教学对培养护理专业学生有着重要意义。

目前,病原微生物学实训课主要以细菌学为主,其系统性不强,内容零散繁多,例如:细菌形态和结构的观察、革兰氏染色、培养基制备、细菌接种、消毒灭菌、细菌的药物敏感性试验等。各试验之间相对独立,似乎都没有直接的联系,学生对这样的实训不易感兴趣,不利于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在传统的病原微生物学实训教学模式为:课前预习—课堂实训—提交实训报告—教师评阅。先由教师向学生介绍实训原理、方法,以示教为主,然后,学生被动地按照要求去做,往往是用已知的标准菌株来验证理论,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忽视了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作为主体的学生在这种旧的教学模式中始终处于一种被动学习状态,常出现学生不重视预习、实训时不动手、课后不认真总结,抄袭实训报告、有些学生在微生物实训课上,无菌观念不强,取菌液时滴在实训台上也不消毒,工作服随意放置,上完实训课不消毒洗手就直接到食堂吃饭,对实训室的生物安全重视不够等不良现象。

2基于护理职业岗位的病帮派微生物学综合实践教学改革

针对当前的情况来看,要提高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成为实训教学活动的主体,全面提升学生职业综合素质,更好地适应护士职业岗位的要求,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势在必行。

近年来,我院病原微生物学课程组开展了基于护理职业岗位的细菌学综合实践教学改革的研究,从病原生物学实训中较为散乱的细菌学各论入手,把细菌学总论及各论的实训内容有机地合为一体,将以往总论教学中“细菌形态观察、革兰染色法、培养基的制备、细菌的接种与人工培养、细菌生化反应、细菌生长现象的观察、药物敏感试验、消毒灭菌”等实训与各论中“化脓性球菌及肠道杆菌的分离鉴定”实训项目重新整合为两个实用性强的综合性实训项目,改为“临床标本病原性细菌的分离鉴定”和“环境中细菌的分布调查与消毒灭菌”。更方便学生系统学习和掌握微生物学基本的实训技能。

2.1临床标本病原性细菌的分离鉴定

教师针对某种病原微生物的检测和防治给出典型的临床病例,如皮肤的化脓性感染、感染性腹泻、败血症等临床常见感染性疾病。学生可选择感兴趣的病例以小组为单位,从标本的采集与处理、培养基的制备、微生物分离培养开始对所分离到的微生物进行形态、生化、及毒力方面的鉴定,测定所分离到的微生物对抗生素敏感性,要求学生自己准备,自己操作,自己总结,自己分析。实训全过程教师只作引导,由小组成员合作完成。最大限度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实训围绕病例进行,提高学生对本专业的学习兴趣及主动性,加强与临床的紧密联系,缩短基础与临床之间的距离,为学生以后临床学科的学习和从事临床工作打好基础。

2.2环境中细菌的分布调查与消毒灭菌

老师带领学生做关于手、实验室地面、桌面和空气中细菌的调查,在采取各种消毒措施后进行对比,验证消毒灭菌的效果和影响因素。通过实训,使同学们认识到细菌无处不在,加强学生的无菌操作观念。

实训结束后,学生还要完成详尽的实验报告,包括实训设计方案、实训操作程序、实训材料及预期的实训结果、正式实训的实施步骤、实训结果的观察和记录、对实训结果的整理和分析等。实训报告的撰写也可以训练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为将来科技论文的写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综合性实训项目中,始终注重强化学生实验技能的培养,如显微镜油镜的正确使用、接种针的使用、细菌的培养法、各种无菌操作方法等基本操作技能。

3结语

通过综合性实践教学,可使学生把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实践技能结合起来,利于培养学生综合利用所学知识与技术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动手能力和团结协作的能力,帮助学生完善护理职业素质所要求的细致、严谨的工作作风,树立从事护理工作的使命感、责任心,全面提升护理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王丽华.以岗位需求为导向的护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探讨[J].全科护理,2009,7(10):925-927.

[2]杨朝晔.高职护理专业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教学改革探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23(9):64-65.

微生物实训总结范文第2篇

1课程定位

1.1医学营养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定位

医学营养专业主要培养具有良好职业素养,掌握现代临床营养技术和公共营养、食品安全与检测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要求学生除了具备从事临床营养实际操作能力、疾病筛查、社区疾病管理、营养调查的能力,还要有食品安全检测的实际操作能力。

1.2专业核心课程地位定位

《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是高职高专医学营养、卫生检验检疫、食品营养与检测等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是研究和评定食品品质及其变化的一门学科[1]。微生物检测是食品安全控制链中的传统监测点,与理化检验、感官检验是食品检验类课程体系的三大检验方法(技能)课程,是食品检验国家职业资格考核的主要内容。该课程是实践性、操作性、技术性很强的一门学科。

1.3与其他课程的相关性

在医学营养专业课程体系中,学生通过学习先修课程基础化学、食品化学、生物化学、病原生物学和免疫学、临床疾病概要、卫生法规与监督、食品卫生与质量管理等,具备相关专业基础和专业技能后,再同时开设食品毒理学检测、食品感官检测、食品卫生理化检测和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等平行课程。经过这几门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学生相互融通、优势互补,即可参加食品检验工职业资格考试,获得食品检验工资格证书,为后面医学营养专业技能综合训练和专业顶岗实习奠定坚实的职业能力基础。

2课程目标

我们认为开展《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课程在医学营养专业人才培养中的意义不仅在于具体知识的掌握与应用,还在于其蕴含的科学思想、人文精神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基于上述认识,我们要在《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教学中实现三个目标:①知识目标:掌握食品微生物检验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操作技能;熟悉食品微生物常规项目的检验原理;了解检验新技术的发展概况。②能力目标:熟练掌握食品微生物检验方法和实操技能;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中最新食品微生物检验方法具有较强的执行能力、应用能力和迁移学习能力。③素质目标:具有无菌操作意识、毕业后能迅速进入工作角色;高度的责任感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及团队合作精神。

3教学条件

3.1师资队伍

由6名专职教师和3名企业兼职教师组成,并配备2名高水平的实验员。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都很合理,并且100%为双师型教师,5人为食品检验工考评员,其中2人还是食品检验工高级考评员。因此,我们的师资队伍是一支实践经验丰富、操作能力强且与时俱进的优秀教学队伍。

3.2实验实训条件

①校内实训基地。《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我院微生物学与免疫学课程组正在建设《微生物检验》省级精品课程,在建设过程中教学实验室以及仪器设备分组配套齐全。现有微生物实验室5间,总面积540m2,完全可以满足学生教学、实训、自行设计实验的需要,实验开出率按课程标准要求可达100%。②校外实训基地。医学营养专业与福建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南昌铁路局福州铁路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福州现代妇产医院、福建明一婴幼儿营养品有限公司和厦门银鹭集团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事业单位进行校企合作,使学生能完成食品中细菌菌落总数、食品中大肠菌群计数、食品中部分致病菌(沙门菌、阪崎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等)和食品中霉菌和酵母菌等项目的的抽检工作。

3.3课程教学资源

“贴近生产实际、适应岗位需要、反映食品检验技术发展趋势”是我们选用和编写高职教材的依据。选用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刘用成主编《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为教学主教材,该教材为高职高专“十二五”规划教材食品类系列之一,理论上突出“必需、够用、实用”的原则,侧重实际操作、检验方法,介绍了食品微生物检验实验室与设备、食品微生物检验基本程序、基础实验技术、现代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卫生指标细菌的检验、致病细菌的检验、真菌的检验和其他检验项目。同步配套使用《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材•技能型人才培训用书:食品检验工(中级、高级)(第二版)》,该教材是根据最新《国家职业标准食品检验工(中级、高级)》的知识要求和技能要求,按照岗位培训需要的原则编写的。与此同时借助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等现代信息化手段,以课程教学为中心开发了相关教学资源:课程标准、多媒体课件、电子教案、实训指导书、试题库、食品微生物检验技能测试标准、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省级精品课程资源库等教学资源,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丰富有效的资料。

4教学方法与手段

4.1多种教学方法的融合运用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特点,在教学中引入多种教学方法,如课堂讲授法、四阶段实践教学法、项目驱动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启发讨论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暗示教学法、挫折教学法等。无论采用何种教学方法其核心都是启发式教学。

4.1.1项目驱动法

在老师的指导下,将项目交给学生,从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设计到项目实施及最终评价,都由学生负责。老师会把整个学习过程分解,设计出各个任务项目的教学方案。

4.1.2四阶段实践教学法

是一种起源于美国岗位培训的、系统化的以“示范-模仿”为核心的教学方法。即把教学过程分为准备、教师示范、学员模仿和总结练习四个阶段的培训方法。

4.1.3任务驱动教学法

围绕任务展开学习,以任务的完成结果检验和总结学习过程等,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使学生主动建构探究、实践、思考、运用、解决、高智慧的学习体系。

4.1.4启发讨论教学法

以学生的经验为基础,由教师提出问题,让他们运用思想去解决、分析、批评、判断和归纳,因而可以触类旁通,使经验逐渐扩张,思想更为灵活。

4.2现代先进教学技术手段

在教学手段的采用上,除了应用传统的课堂讲授,并引入多媒体和网络手段,增强授课的直观性、形象性、生动性,达到“教、学、做”一体化。同时实施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分开考核的方案。

5课程设计思路

5.1依据需求定内容,依靠行业建课程

为保证教学内容符合企、事业单位岗位需要,《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课程基于“岗位知识体系”来进行课程设计(见图1)。课程负责人及主讲教师,分别为微生物检验专业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并且我们与企、事业单位签定了合作办学协议,食品行业专家和高级研究人员定时来校兼职授课,共同建设与管理课程;共同制订课程大纲,编写实训教材;共建校内外实训基地,参与实践项目教学。行业专家的加盟使师资队伍的双师结构比例达100%,极大地提高了实践教学能力以及研发能力,学生技能训练模拟了真实的工作环境,动手能力大大提高。

5.2课程为社会服务,教学顺应市场项目化

该课程实施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在技能训练期间,任课教师组织学生承担福州亿达食品有限公司的海蜇皮质量指标检验,以及为贝奇(福建)食品有限公司进行“贝奇野菜汁”成品检验。一方面拓宽了专业教学和实践实训的途径,另一方面以社会为课堂,实现了教学创新与市场互动。

5.3“阶梯式”的实践教学递进式模式

“早实践,多实践,课程实践不断线”。课程开始,就在校内实验室进行基本技能训练半年;随后,到福建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南昌铁路局福州铁路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单位的微生物检验科实训基地进行综合实习4个月~6个月;最后,在第六学期分散到实习基地或其他单位进行顶岗实习半年。此法得到了企、事业单位的广泛认可,且学生素质大大提高,职业资格考证通过率达100%。

5.4课程考核与国家食品检验职业资格考核相结合

本课程注重职业能力的培养,注重过程考核,改革传统以理论笔试考核学生成绩的方式[3],根据学生任务完成、项目实施情况和校外实践情况综合评定学生成绩。职业资格证是就业的“准入证”,为实现学校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无缝对接,课程的考核还与国家食品检验工(中级、高级)职业资格考试相结合,分为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考核两大部分,严格课程考核是学生获取“双证”的保证。在一定情况下,也可实行“以证代考”,即以职业资格考试成绩代替课程成绩。

6教学内容设计

6.1教学内容选取的原则

教学内容以“体现国家标准、对接生产实际、融通职业标准”为原则进行选择,选好以后围绕食品微生物检验工作任务进行教学项目的设计组织,每个项目由学生通过课堂理论教学和单元综合实训共同完成。“理论(初步了解)实践(初步学习和模仿)再理论(理解)再实践(独立操作及完成)反复实践(掌握并熟练运用)”的认知与学习规律来完成各项目,如此反复操作可为学生奠定比较扎实的微生物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最终实现职业能力培养目标。

6.2教学内容的组织和安排

食品微生物检验以微生物检验岗位的知识、能力、素质为出发点,按食品微生物检验流程,将课程分5个教学模块,4个基本技能训练情境教学,7个典型工作项目教学。共80学时,安排于第二学年第4学期开设,其中理论教学32学时,实践教学48学时。

6.3教学重点难点

①重点:细菌检验基本技能;食品中细菌菌落总数和大肠菌群检验技术;食品中主要致病微生物生物学性状及其检验技术。②难点:对不同的食品样品和检验项目选择最佳的检验方法;如何正确判断各种检验结果,最终作出正确的食品卫生评价。

6.4课程教学评价

①后续课程任课教师评价:学生们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基础扎实,技能操作熟练。对于后续课程,我们教得容易,学生学得轻松。②实习单位评价:福建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医学营养专业学生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实践操作能力强、创新能力强、团队协作能力强。③学生评价:通过《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课程的学习,我们学到了知识、学会了操作本领、培养了我们吃苦耐劳的精神等。

7课程特色

①理实镶嵌的教学模式:理论内容与实践操作穿行,理实一体,使学生对内容更容易理解。②导引式学习与自主学习相结合:既注重老师的“教”,又注重学生的“学”,引导学生将被动学习逐步转化为主动学习。③单项训练与技能考核相结合:坚持单项训练与技能考核相结合,使学生具备扎实的微生物检验操作能力。实践证明,我们对《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课程设计与改革的探索是成功的。合理定位课程在医学营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教学内容、选用和编写优质教材、“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注重职业能力培养的考核模式,不仅提高了教学质量,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潜能和动手能力,增强了学生毕业后胜任岗位工作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尚新彬,李超敏.医学院校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课程设计改革[J].继续医学教育,2013,27(9):89-90.

[2]吴君艳.基于食品检验岗位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高职院校食品检测类《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课程设计改革[J].科技信息,2012,35(8):809.

微生物实训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 高职院校 药用微生物 学习能力 项目操作能力 探讨

现代高职院校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为了培训企业岗位所需要的人才,使学生学有所需,学有所用,对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实行了新型的课改教学,使之更适合企业的需要。

在课改教学中,药用微生物技术课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学习完这门课后,学生在理论水平上,和项目实践操作技术上都达到中级技工对药用微生物技术的要求标准,成为一名合格的药物检验工,为企业所需。

根据课改教学的目标、要求,我们拟定了一套培养学生适应并掌握课改教材,掌握项目引领目标的新型教学手段,掌握项目实训操作技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理解能力、创新能力、操作能力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下面就是我们总结的课改教学方法,供大家讨论。

一、选用合适的实用的课改教材

现在各种版本、各个出版社的药用微生物的课改教材,种类繁多,各有其特点,我校是高职院校,在选用教材时要根据本校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企业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来选定教材,合适的教材对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大有帮助。在选用教材时,我们认为应从下列几个方面着手。

1.选用的教材涵盖的理论基础知识要广、泛而简单明了,教学重点、难点要突出,易学易懂,总结性,归纳性,针对性较强的教材。

2.选用的教材,每章节前面都应有本节教学目标,明确规定同学在学习这节内容需要重点掌握的内容,一般了解、理解的概念及内容,要了解的应用性、拓展性的知识,这样的教材使学生对本节的重点,要掌握的概念、结构、特点、应用性知识一目了然,增加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的目标性,针对性,减少以往在学习过程中学完一节、一章后不知道要掌握什么内容的盲目性。

3.选用的教材,在每学完一节后,有目标检测题,题的形式多样,可以有选择题(单选和多选),名词解释题、填空题、问答题,前三项题型都是比较细致。我们应而泛地、有针对性地帮助同学了解、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如概念、特点、区别等,使学生对学到的知识消化、吸收、强化,而问答题,可以在学完一章内容后,选择性地做,可增加学生的学习能力、归纳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切合专业的需要

在高职院校的教学工作中,我们特别强调对理论知识要精挑细选,不同的专业,对微生物这门课的需求不一样,要尽量选择和专业相关连的专业基础知识。

对于生物制药专业,主要是普通细菌、病原性细菌、霉菌、放线菌和药用真菌形态、结构、特点、应用知识的学习,并了解细菌,病毒的致病性、干扰素、抗体、免疫疫苗等相关医学知识。我们还根据高职生的学习能力,理解水平,专业特点和综合素质能力的特点,选择一些拓展性强、应用性强,先进的技术手段,使学生认识到微生物技术在生物高新技术中的应用。如柠檬酸,谷氨酸的生产原理,基因工作的基本操作步骤,原理及其特点,基因工程药品,转基因食品,糖尿病、痛风、高脂症、脂肪肝的病理及症状,微生物在有机废水处理,探矿、探油方面的应用。这样的教学内容,强调了理论学习的重点,加深了学生对重点的掌握和理解,拓展了其知识面,提高了其理论知识方面的素质,做到了有的放矢,将专业基础课的理论知识和专业课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并且拓展了相关连的应用性知识。

三、项目操作技能的培训

药用微生物技术是一门理论和实验实训结合紧密的一门应用性学科,在重视理论基础知识学习的同时,还要重视项目操作技术的培训,二者有机结合,才能真正地学好这门课,我们认为可从下列两方面培训学生的操作技能。

(一)平时实验实训

在平时的实验实训中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在实验中发现,学生在很多操作重点和细节上,不能完全领会老师的示范操作,步骤混乱,操作不得要领,不注意操作步骤的严谨性,不在乎安全性,导致实验结果失败的情况常有发生,而且不会分析失败的原因。因此,我们在课改教学中采用下列较为有效的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

1.实验前播放相关实验视频,使学生对整个实验用的材料、仪器、正确的操作步骤、实验可能出现的结果,有一个大概的了解。

2.在实验课堂上,教师再简短讲解实验的原理、目的、材料、操作要领、要点。教师自己再实操一遍实验中的重点步骤,如接种、移液的方法,高温高压灭菌锅的使用步骤,等等,使学生对实验操作步骤和重点有深入而客观的认识,操作起来更加容易。

3.学生边自己动手,教师在旁边观察每个学生的操作状态,及时纠正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错误。

4.结果分析。在学生做完每个实验后,要求其书写实验报告,报告要切合实际,要对结果进行分析、总结,如结果有失败,要对失败的原因加以分析,以避免下次的错误,使学生对实验及操作程序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二)专题实验培训周

在平时实验实训后,还要专门用一周来培训学生在应用性方面的操作技能,培训的内容是:①药品或食品中细菌菌落总数的测定;②药品、食品中大肠菌群的测定,③空气、水中微生物种类的测定。

这三门实训项目是在有基本的微生物操作技能后才能开展的拓展性、应用性的综合大实验,是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作为准则,可以帮助同学提高创新思维,提高综合技能素质,提高实验操作的熟练度,达到学生考核中级药物检验工的要求。

通过这样的教学和实验手段,学生的理论基础水平学习能力和实操水平都大大提高了,既掌握了重点要求的理论基础知识内容,又了解了拓展性的应用性知识,还初步学会了对问题的研究,项目实验实训的操作技术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理论水平、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了,学习的自信心增强了,勇于挑战的创新精神得到了发挥,观察力、想象力、独立思考力得到了加强。在劳动局组织的技工证考核中同学们达到了98%的合格证。这种新型的教学手段受到了同学、企业的好评,就业率大大增加了,符合了社会、企业的需求。

参考文献:

[1]药用微生物学.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7.

[2]微生物.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7.

微生物实训总结范文第4篇

(1)以学生为主体,调动学生积极性。微格教学是一种实践性非常强的教学方式,在技能示范、理论学习的观摩和讨论、角色的扮演、教案的编写、评价反馈等环节上都需要体现学生是实践的主体。指导教师在微格教学中,只作为一个引导者,须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作用,让学生参与才会有更多的感受。(2)增加微格教学课时,充分利用微格教学设施。事实上,大多数学校的微格教学实验室长期处于闲置状态,与其这样,还不如适当开放,让学生能够在课余时间进行训练,提升设备使用率,这样也可解决课时不足的问题。(3)重视教学反馈,及时作出评价。教学评价能够让教师较快认识到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并在问题出现时及时解决。除学生间的互评外,指导教师应该及时给出评价,并在最后给出一个总结性评价。让学生认识到自身问题的所在,更快找到解决的办法。否则,教学反馈将流于形式。(4)不拘于微格教室,适当带有学科特色。生命科学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相当密切的学科,在实验比重不断提升的今天,微格教学需要对实验部分进行一定的训练。也可以利用相关设备及摄像机、录像机等,选择较小的生物学实验室,根据微格教学的原理进行模拟实验课程。

2设计准备环节

在该环节,首先需要学习微格教学理论、语言教学法、初中生命科学教学法和艺术教学法等一些相关理论。通过学习,对微格教学形成初步的认知。其次,需要了解每次训练时的1~2个主要技能的目标和要求,切忌一次微格教学进行过多技能的训练。在目标确立以后,需要编写教案,包括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准备、教学流程等。特别应注明讲授内容的时间分配及可能出现的特殊情况及对策。根据初中生命科学教学特点,在编写教案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到学生实验的部分,在实际的微格教学过程中,也不能忽略这个部分。例如,在上海教育版初中《生命科学》教材(第二册)第4章第1节“叶片的结构和观察”实验中,“教师”首先应制定教学目标,并考虑如何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发现并掌握相应的知识点,这是该实验成功的关键;在实验教学中,提问和引导能力也显得尤为重要:(1)重点和难点:徒手切片制作临时装片观察叶片的结构;认识植物在生物圈中水循环内的作用。(2)教学流程:提问①同学们,你们发现叶片结构有哪些组成部分啊?提问②这些结构在形状和排列上有什么异同?提问③这些结构的功能分别是什么?由此推出结构和功能相适应……

3教学训练环节

该环节最主要的是实践。在实践过程中,学生轮流扮演“教师”,其他成员则扮演学生。在10~15min时间内,都应该对各自的授课内容进行简明扼要的说明,以明确本次教学目标,便于之后的反馈环节进行自我评价及修改总结。演示结束之后,需要进行一定的回放,通过录像讨论其中的问题,以便解决问题并内化。以“叶片的结构和观察”实验为例,在微格训练过程当中,“教师”应加入实验部分的内容。微格教学基本都在特定的教室中进行,但是生命科学作为一门学科特色浓厚的科目,其中实验部分的教学训练也是不容忽视的。可以选择较小的生物学验室进行教学训练。此时,“教师”也应当对实验过程中的徒手切片、临时装片制作等进行示范,在有限的时间内进行必要的实验操作训练。这样可以了解实验过程中可能存在的突况,也可以让参与微格教学的指导教师和学生提出实验部分的优化意见。

4反馈修改环节

微生物实训总结范文第5篇

一、凝练基本实验技能,夯实学生的技能储备

生物技术专业开设的基础专业课程包括植物生物学、动物生物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免疫学等,同时开设相应的实验课程,并保证实验课的学时比例占理论学时的40%以上。我们按照学生科研、考研、工作的需求,将每门实验课的教学目的都改为以训练实验技能为主,并且在每个实验中至少要训练一项实验技能,尽量避免重复训练同一技能,浪费实验课的学时。植物生物学实验开设12个实验,训练的实验技能包括:显微镜的使用技术、徒手切片的制作、临时装片的制作、永久装片的观察、生物显微鉴定法、低等植物的培养技能和常用仪器的使用技能;动物生物学实验开设10个实验,训练的实验技能包括:解剖镜的使用、动物宏观标本的制作、动物内外结构的解剖与识别、鸟类数量调查的基本方法和动物种群增长规律的分析技术;生物化学实验开设12个实验,训练的实验技能包括:紫外分光光度计的使用、高速及超速离心技术、纸层析技术、醋酸纤维薄膜电泳技术、凯氏定氮法的使用、多糖的分离及定量技术、酶活力的测定技术;微生物学实验开设18个实验,主要训练的实验技能包括:油镜的使用、无菌操作技术、培养基的配制、超净台的使用、革兰氏染色技术、芽孢及荚膜染色技术、微生物大小的测定与计数、平板菌落计数法、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特性微生物的驯化以及细菌的生理生化鉴定技术;细胞生物学实验开设8个实验,训练的主要实验技能包括:细胞器的分离与观察技术、细胞融合技术、细胞骨架的观察技术、细胞内大分子的观察技术以及细胞培养技术;遗传学实验开设8个实验,训练的实验技能包括:果蝇的杂交技术、植物杂交技术、染色体制片技术、遗传诱变技术、核型分析技术;分子生物学实验开设5个实验,主要训练的技能包括:微量移液器的使用、琼脂糖凝胶电泳技术、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核酸的分离纯化技术、凝胶成像及分析技术、转化技术、DN段的琼脂糖凝胶回收技术和PCR技术。这些技能都是生物技术专业学生需要掌握的基本技能,必须给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强化锻炼,才能使学生掌握得更扎实,为综合利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紧密联系生产实践,拓宽学生的应用技能

为了增强学生综合实验设计的能力,使学生能够灵活掌握和应用所学实验技能,生物技术专业的学生还将在第六学期进行生物技术实验技能训练课程的学习,主要以小组为单位,以小课题的形式,将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以及免疫学的实验技能综合体现在整体的实验设计中,学生的设计思路经过指导教师的修正和完善后,以学生为主体进行试验,时间由学生自行安排,指导教师陪同指导,最后完成一篇微型论文作为考核形式。经过2年的实践,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动脑的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尤其是有考研意向的学生,在复试时实验技能的大量训练给他们带来的好处都有深切的体会。我院针对企业的需求,增设了微生物工程实验,主要训练与发酵工艺相关的实验技能,包括:发酵过程工艺控制技术、固定化细胞的制备技术、发酵产物的分离提取技术、小型发酵罐的灭菌与使用技能、旋转蒸发仪的使用技术、发酵液的预处理以及发酵液的浓缩和结晶技术,并保证学生每学期至少进入工厂见习1~2次。同时开设企业家讲堂,邀请本地及外地知名的生物产业企业家,走进学生的课堂,为学生讲解企业的发展、经营、生产流程,介绍企业文化等,使学生更加明确自己的就业方向及工作环境,而更有针对性地学习,增强了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效率。

三、多方面综合考量,建立合理的考核体系

实验课的考核是实验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是评估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建立科学合理的实验教学考核体系,对深化实验教学改革,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我院生物技术专业的实验课均为独立设课,因此,我们也建立了相对应的考核体系,对学生实验技能的掌握情况、学习过程中形成的科学态度、创新能力、团结协作能力等进行综合评价。科学态度主要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综合表现,包括出勤、学习态度、仪器使用的规范程度和劳动习惯。出勤由老师记录,旷课、迟到或早退均做扣分处理。学习态度为实验课过程中指导教师和实验员共同观察,从学生听课的认真程度、回答问题的正确性及理解程度等方面进行综合评定,学生实际操作过程中如有违规操作、不良的劳动习惯都根据具体情况酌情减分。实验报告模块主要考核学生对实验过程的总结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数据处理与分析的能力,实验报告中的实验数据或实验现象必须真实可靠,并对失误之处有所反思。理论考核模块主要是督促学生手脑并用,学会操作的同时,一定要理解为什么这么做、原理是什么,以达到举一反三。这部分的考核形式为闭卷考试,对试卷中实验原理或实验过程给予文字性描述,指导老师根据评分标准给出得分。操作考核主要针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在实验课结束后公布操作考试的题目,每门实验课程根据所训练的实验技能设计考题,由学生公开抽签并现场直接操作,过于复杂的过程可用语言叙述代替,教师根据操作步骤的采分点给分,最后将四个模块的成绩按比例整合,即作为一门实验课的最终成绩。生物技术实验技能训练课程的考核侧重点有所不同,主要倾向于对学生实验设计能力、创新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学生在正式进入实验室上课之前,要组成2~4人的小组提交实验设计方案,由指导教师评价其科学性、可行性以及创新性;实验过程中指导教师和实验员还要观察学生的操作表现,小组成员之间的团结协作情况;最终学生的成果是一篇微型论文,指导教师对论文的结构、内容、数据、分析等进行评价,综合前面的表现,给出最终成绩。

四、结束语

微生物实训总结范文第6篇

关键词:中职学校;食品微生物检测实训;规范操作

中图分类号:G718.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3-0243-02

食品微生物检测课程是一门以微生物检测知识为基础,以保障食品质量安全为目的食品专业实训课程。食品微生物实训课程是与食品微生物学理论课程相配套的实验教学,目的是训练学生掌握食品微生物学最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了解食品微生物学的基本知识,加深理解课堂讲授的食品微生物学理论知识的同时,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独立观察、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实事求是、严谨认真的科学研究态度,勤俭节约、爱护公物的优良作风。

该课程不仅需要学生掌握微生物检测的专业基础知识,还需要学生具备细致、认真并且规范的操作技能,根据该课程特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提高食品微生物检测实训课程规范操作的训练质量。

一、结合食品检测专业实训课程特点,有效运用分组教学手段,保证规范操作

食品专业实训课程的教学内容严格按照食品从业人员的具体工作内容而定,按照工作项目确定课程内容。在实训操作过程中,需要用到较多大型的仪器设备,繁杂的玻璃器皿和其他用具。因此安全、规范、高效的操作是保证食品专业实训课程规范操作的前提。

就微生物检测实训课程来说,微生物实训课程分为20~22人小班授课,结合微生物实训内容的不同,将学生分为不同的2人组或4人组进行分组学习。微生物实训课程中的一些基础检测项目如显微镜观察,微生物染色,玻璃器皿包扎,接种操作等,操作比较简单,需要2人分组相互监督和技能的促进,比如安排一名打分员对检验员的操作进行观察、评价和打分,之后进行互换操作,这样既可以相互监督促进学生提高操作技能,也能让同学在打分的过程中对所学知识的关键点进行梳理和巩固。

此外,微生物实训还有一些常规检测项目,比如细菌总数检测、大肠菌群检测、霉菌酵母菌检测以及乳酸菌检测,需要除专业技能外,再运用学生的综合能力来完成,因此需要分4人组进行项目操作。项目检测过程根据食品微生物检测的特点需要3~4次课程来完成,包括检测前讨论实验方案,玻璃器皿、培养基的准备和灭菌,无菌间内的梯度稀释和接种操作以及证实实验和结果报告。例如在项目检测过程中需要小组内讨论实验条件参数、实验用具的数量,操作步骤环节需要进行实验分工,检测结果需要进行比较、讨论和分析。项目检测完成过程中每组的小组长对本组的组员进行组织和协调,制定好本次实验的具体分工内容,并且在实验过程中及时与教师进行学习情况的反馈。

微生物实训教学的合理分组,是保障微生物实训规范教学的前提,也是提高微生物实训教学效率的一种方法。

二、按照食品检测实训课程特点,有效控制课堂秩序

良好的课堂纪律,不仅可以提高课堂管理效率,避免秩序混乱,而且一旦学生适应这些规则后会形成心里上的稳定感,增强对教学的认同[1]。近些年,中职学生现阶段的课堂纪律意识有了较大的进步,但仍有部分同学出现纪律松弛的问题,因此进行有效的课堂管理,保证课堂秩序是提高微生物检测实训效率的必备条件。

首先,针对学生出勤、实训服穿着等问题,实训教师在课前制定小组出勤打分和实训服打分制度,要求实训小组(4人)在正式上课时全组出勤,并且实训服全部穿着整齐,给予全组出勤加分。其次,实训课上个别同学喜欢不听教师指令擅自动实训器具,导致玻璃器皿或者实验设备损坏,在按要求折价赔偿的同时,教师还对该同学进行扣分。再次,在课堂实训过程中,教师尽可能引入学生间竞争,优胜者加分鼓励策略,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结合食品专业能力要求,提高学生的通用规范操作能力

食品质量监督检验专业是我校的传统专业,食品专业就业范围主要包括大型食品厂检化验部门、生产加工部门以及质量监督部门,食品检测中心和相关质检部门。因此在食品生产加工和检测过程中规范操作,需要在操作前进行细致的用具准备,准确的仪器调试,正确的仪器使用和维护,同样这些能力要求也适用于食品专业的其他实训课程要求。

1.用具准备。用具准备是保证食品微生物检测的前提,同时也是微生物检验员所必须具备的一项食品专业的通用规范操作能力,准备的用具量根据不同项目检测的要求而存在差异。以细菌总数检测实训为例,课程要求细菌总数分为三次课程进行,分别为玻璃器皿和培养基准备,无菌接种操作以及检测结果计数。在三次课程前,需要准备玻璃器皿包扎的报纸,培养基制备的药品,相关的仪器如电炉,无菌操作间,接种操作的一系列用品如酒精灯、试管架、灭菌吸量管等用具,菌落计数器。微生物检测的特点之一就是用具非常多,准备起来非常繁杂。为了让学生在课上能够具备独立进行用具准备的能力,课上首先要求各位同学在理解本次课程检测流程的基础上进行仪器用具的梳理,将种类及数量进行统计并且记录,并且要求同学熟记实训室的用具存放位置,这样在实训操作时就能快速准确的找到需要使用的仪器和设备。

2.仪器调试。微生物检测中用到的主要设备和仪器包括无菌间、高压蒸汽灭菌锅、电炉、酒精灯、摇床和菌落计数器。高频率的仪器使用同样需要准确的调试、正确使用和精心的维护。以高压蒸汽灭菌锅为例,高压锅在使用前需要进行水位的检查,使用过程中需要随时观察温度和压力的变化,灭菌完毕后需要仪器完全降温降压到规定才能够打开,如果不按照操作规程进行会发生很严重的安全问题。因此在仪器使用前,我要求学生熟记仪器的使用步骤和注意事项,分组操作前进行安全再次知识强调,在操作过程中安排实训小组长随时进行提醒和监督,保证学生的安全操作和仪器的正常使用。酒精灯是微生物无菌操作的重要仪器,在使用前教师除了对酒精灯的正确使用进行讲解,还对如遇到突发的酒精遗撒发生着火的处理方法对学生进行介绍,这样避免了在出现突况时,学生由于应急知识欠缺处理不当造成的安全问题。

四、结合食品微生物检验员操作能力要求,提高本课程中需要的专业规范操作能力

微生物学检验课程是检验专业中实践性最强的一门学科,以项目教学法为主[2]。食品微生物检测实训课程是以培养食品微生物检验员的岗位能力为目的,尤其是锻炼学生规范的完成食品微生物检测的操作过程和检测后的食品微生物质量评价过程。

1.规范操作过程。信息化手段运用是规范食品检测过程的一项创新内容,运用其在课堂上可以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微生物检测的无菌操作过程手法复杂而且需要使用的用具很多,因此需要在实训的过程中借助一些flas让学生理解检测的基本原理,借助一些信息化手段比如录制规范操作视频进行演示和录制学生操作过程的视频进行课后纠错,以达到学生掌握微生物实训规范操作的目的。课前由教师录制微生物实训项目的规范操作视频,能够让学生在操作前对操作中的规范操作点简单直接的进行观察,在视频中还可以对重点操作内容和注意事项进行标注和慢速反复播放,以达到学生理解操作重点和难点的目的。实训过程中录制学生操作的视频并且在课后进行纠错,可以帮助学生回顾在实训操作过程中观察并发现自己的操作问题,通过共同讨论规范操作步骤进行操作反思和提出改进方案。检测过程结束后,学生利用微生物检测的操作技能点进行打分评价,进行操作过程的完善和改进。

2.规范成绩评价。检测过程中的评价打分同样是规范食品检测过程的另一项重要内容。学生分组操作过程中,需要一名打分员对检验员进行规范的操作打分,记录操作过程中各个详细步骤的操作情况,监督检验员规范准确的完成检测过程。同样,扮演打分员的同学在打分的过程中也进行了规范过程的巩固和容易出错的操作步骤的复习。

不仅仅是平时练习,在实训考核过程中同样可以引入组长打分制度,以小组项目操作为例,每组选取一名检测操作熟练的同学,跨组进行另一组的操作打分,并且在打分过程中对改组的技能点、配合度进行综合评价,这样打分一方面避免了教师在实训考核过程中不能全部顾及到的问题,再者也避免了组内同学打分放水的问题。

食品微生物检测实训的课程内容决定它是一门综合性强的实训课程,在根据课程内容要求合理分组的前提下,学生首先掌握食品专业的规范基础技能如仪器准备、设备调试,进而掌握食品专业的规范专业课程技能如操作过程和成绩评价,才能让学生逐渐规范食品微生物检测的全部操作技能,培养学生的食品微生物检验员岗位职业素养,成为一名合格的食品从业人员。

参考文献:

微生物实训总结范文第7篇

关键词:食品微生物;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09-0030-02

国家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为顺应当今世界职业教育改革潮流,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进行课程开发是我国高职教育课程改革与建设的核心任务。

高职院校要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食品微生物检验是食品检验两大工作岗位群之一,其利用食品微生物学的基本理论与技能,在掌握与食品卫生检验有关的微生物特性的基础上,通过系统的检验方法,及时、准确地对食品样品做出食品卫生检验报告,旨在为食品的安全生产及卫生监督提供科学依据。

《食品微生物》和《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通常作为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的两门职业技术课程而分别开设,采用不同的教材在不同的学期开设,教材中往往有很多交叉重叠的内容。根据课程改革的要求及食品检验工职业资格标准的要求对这两门课程进行融合,可在保留原有教学进程表中的课程设置安排的情况下,对两门课程综合进行课程设计,根据实际情况分配学时和授课时间。通过课程整合,可将微生物基础知识和技能与微生物检验项目有条理地融合,注重食品微生物检测基本技能的规范化训练,以满足高职院校食品专业食品微生物检验与质量控制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

课程目标

本综合课程要使学生具备扎实的微生物学及食品微生物的理论知识、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较熟练的操作技能,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缜密的逻辑思维习惯和综合科研能力,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其他相关课程打下必要的基础;同时,以培养食品微生物检验职业技术能力为目标,按照食品行业技术领域相关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以国家相关职业标准为依据,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强化微生物检验技能的培养与训练,对学生完成食品检验职业资格考试或从事相关工作起主要支撑作用,也为学生日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必需、够用”的微生物学基础知识,使其养成良好的职业素质。

课程设计思路

坚持“以学生为本”、“以就业能力培养为导向”的教学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为“零距离”就业打好基础。根据产业发展趋势和行业动态,分析职业岗位任职要求,合理选择教学内容,设置教学项目。

本综合课程将微生物的种类、形态结构、生理生化、遗传变异、分类以及在食品环境中的生长繁殖等生命活动规律的基础理论知识体系与实践操作体系有机地结合,将学科体系理论知识融入微生物各项基本操作技术任务之中,打破以往独立实验的形式,重新编排原有的食品微生物学基本技术,通过设立专题项目,明确需要掌握的知识和能力目标,通过“教学做”一体化模式,以项目实施为载体加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强化培训,既注重知识体系的基础性、系统性和必要性,也突出相关工作岗位核心技能掌握的重要性。课程强调基础操作技能的反复训练,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其理解和巩固理论知识学习的内容,增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以食品检验国家职业标准及微生物检验“职业功能”中各项工作内容的技能要求及相关知识要求为依据,以食品微生物检验方法国家标准等法规为准则,在对食品检验工作岗位、任务性质和对应职业能力分析的基础上设计该课程。课程以食品微生物检验技能为培养目标,应可实现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与企业检验岗位要求的“零距离”对接。课程设计以食品微生物检验操作技能为明线,以微生物学理论知识为暗线,将食品微生物学的学科体系理论知识融入微生物检验各项操作任务之中,微生物理论知识不再作为完整系统存在,而是对完成具体食品微生物检验工作的理论知识准备或经验、现象的阐释。课程强调检验操作技能的反复训练,以此实现学生独立完成食品微生物检验基本操作的教学目标,通过食品微生物检验项目的综合实训单元强化课程的实践性特色。

教学内容选择及教学项目设计

本综合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预备知识、显微技术、制片与染色技术、培养基的制备及消毒灭菌技术、接种与培养技术、分离纯化技术、生化试验技术、菌种保藏技术、微生物在食品中应用技术等专题项目。同时,考虑学生未来的就业岗位更多是在企业,而不是在专门的检验检疫或公共卫生机构,围绕食品中最主要的微生物检验项目“菌落总数、大肠菌群的测定”选择检验操作基本技能与相关理论知识。对于食品中致病菌检测,仅选择了我国细菌性食源性疾病的主要致病菌的检验项目,如沙门氏菌、志贺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加以介绍,而对更多的致病菌指标的检验方法只作概述。考虑到在食品企业中饮用水、空气、食品接触面等微生物检测任务的普遍性,课程为此安排一定课时进行了比较详细的介绍,同时,对于常见微生物的快速检测方法也要求学生了解。由于微生物检验操作技能具有通用性,在对本课程综合实训项目进行适当调整后,可以使其适用于食品安全微生物检验指标以外的检验项目,如公共场所、化妆品等的微生物检验,从而为学生就业提供更大的选择范围。

根据循序渐进、由浅及深、由基础到综合的顺序,设计了17个教学项目,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及总学时可灵活调整。具体如表1所示。

教学方法创新

讨论启发式教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采用讨论式、启发式、参与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并积极利用多媒体教学使教学内容形象生动,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探索,学习兴趣得到充分的激发,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学生分为若干小组,分别从课内外收集相关资料进行专题研究。在专题研讨和交流的基础上,教师通过启发式教学,帮助学生总结提炼共性方面的知识,通过知识的再加工使学生对抽象原理的领悟更为透彻。

操作训练规范化教学法 本课程是以培养学生应用技能为目的的实践型职业技术课程,学生的基本功是否扎实、动作是否规范标准、操作是否熟练等是衡量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技能的掌握不是通过一次实验或实训就可以完成的,而是必须经过不同阶段的反复训练才能达到目的。更为重要的是,检验过程中每项操作技能都必须是标准化规范动作,否则检验过程的操作差异必然会导致检验结果的不准确。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的直观效果,采用影像资料强化学生印象,以达到示范教学的目的。

分项技能单独完成与检验项目分组实训结合法 在实践教学中,微生物检验课程的操作技能培养是以学生个体为单位进行的,微生物检验综合实训是以不同食品中的菌落总数、大肠菌群和致病菌检验项目分小组共同完成的。教师应根据实训项目要求指导学生了解食品微生物检验的方案设计程序,根据食品安全标准确定微生物检验项目,选择相应的国标检验方法,制定详细的抽样、检验方案,明确无菌取样过程,了解样品的标记、保存和运送等要求,使学生掌握被测样品的处理方法。要准备好所需的各种设备和材料,按技术要求对玻璃仪器进行清洗、干燥、包扎、灭菌,准备好要用的各种试剂,制备无菌培养基,做好检验前的其他准备工作。要按照标准操作程序完成检验操作的各个环节,通过计算或判别得出检验结论,编写检验报告,使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理解知识,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职业适应性,加强对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对检验技能的掌握,提高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锻炼自主学习能力,为将来独立工作、独立解决问题奠定基础。分项技能单独完成与检验项目分组实训相结合,既可锻炼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又可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及分工合作的团队精神。

参考文献:

[1]杨学敏.高职高专《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课程标准的开发[J].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1(2):91-94.

[2]王华,秦津,郑伟,等.高职院校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实验实训课程改革初探[J].教育探索,2010(8):45-46.

[3]鲁梅.谈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课程教学[J].潍坊教育学院学报,2010,23(3):70-71.

[4]刘慧,李红艳.食品微生物学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4(3).

[5]毛雪丹.2003~2008年我国细菌性食源性疾病流行病学特征及疾病负担研究[D].北京: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0.

[6]赖建平,罗军,邓昭健.食品微生物学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的发展[J].甘肃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1).

微生物实训总结范文第8篇

【关键词】生物技术 实验技能 考核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08-0016-02

生物技术专业的办学任务是使学生了解生物技术的前沿理论、应用前景和最新发展动态,训练学生具备基础生物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基因工程、发酵工程及细胞工程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以及生物技术及其产品开发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并能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毕业后能够迅速适应生物技术产业需要,为项目生产及产业发展提供专业的指导和技术的支持。因此,作为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更加明确具体,具有鲜明的企业特色,消除高校的理论教学与企业实际生产相脱节的现象,依据产学研相结合的方针,培养具有较强实验技能的生物技术产业工人及技术人员。根据企业需要,建立侧重实验技能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制定具体有效的生物技术专业技能训练及考核体系,使学生在有限的大学四年时间内,实验技能得到充分的训练,能够在毕业的第一时间迅速进入工作岗位,满足企业需要,实现人才的社会价值。

一 拟定侧重技能培养的人才培养方案,合理规划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比例

大庆师范学院生物技术专业立足于大庆油田本土企业的特点,设置了生物专业所包含的基本专业课程以及针对企业需求的方向专业课及实验、实践训练课程。各门基础课程的实验课均单独设课,大大增加了实验课程在总课程学时中的比例,同时在第六学期增设实践训练课程,包括植物学、动物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等基础课程中涉及的实验技能融合为综合性实验,以小论题的形式布置给学生,对学生的合作、创新能力给予充分的锻炼。生物专业是一门实验性的学科,只有在大量的真正实际动手操作的实验及实践练习中,才能使学生的实验技能得到充分的训练和提高。大庆师范学院在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在四年的学习中学生需完成的总学时数为2650学时,其中实践教学包括实验课、专业实习、毕业设计的学时数为680学时,占总学时数的25.7%,达到了教育部对理工农医类本科专业实践教学学时数不少于25%的标准,经过高比例实践训练的学生,在实验技能考核中均有良好表现,毕业生在就业岗位上更是得到了用人单位的青睐。

二 凝练基本实验技能,夯实学生的技能储备

生物技术专业开设的基础专业课程包括植物生物学、动物生物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免疫学等,同时开设相应的实验课程,并保证实验课的学时比例占理论学时的40%以上。我们按照学生科研、考研、工作的需求,将每门实验课的教学目的都改为以训练实验技能为主,并且在每个实验中至少要训练一项实验技能,尽量避免重复训练同一技能,浪费实验课的学时。植物生物学实验开设12个实验,训练的实验技能包括:显微镜的使用技术、徒手切片的制作、临时装片的制作、永久装片的观察、生物显微鉴定法、低等植物的培养技能和常用仪器的使用技能;动物生物学实验开设10个实验,训练的实验技能包括:解剖镜的使用、动物宏观标本的制作、动物内外结构的解剖与识别、鸟类数量调查的基本方法和动物种群增长规律的分析技术;生物化学实验开设12个实验,训练的实验技能包括:紫外分光光度计的使用、高速及超速离心技术、纸层析技术、醋酸纤维薄膜电泳技术、凯氏定氮法的使用、多糖的分离及定量技术、酶活力的测定技术;微生物学实验开设18个实验,主要训练的实验技能包括:油镜的使用、无菌操作技术、培养基的配制、超净台的使用、革兰氏染色技术、芽孢及荚膜染色技术、微生物大小的测定与计数、平板菌落计数法、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特性微生物的驯化以及细菌的生理生化鉴定技术;细胞生物学实验开设8个实验,训练的主要实验技能包括:细胞器的分离与观察技术、细胞融合技术、细胞骨架的观察技术、细胞内大分子的观察技术以及细胞培养技术;遗传学实验开设8个实验,训练的实验技能包括:果蝇的杂交技术、植物杂交技术、染色体制片技术、遗传诱变技术、核型分析技术;分子生物学实验开设5个实验,主要训练的技能包括:微量移液器的使用、琼脂糖凝胶电泳技术、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核酸的分离纯化技术、凝胶成像及分析技术、转化技术、DN段的琼脂糖凝胶回收技术和PCR技术。这些技能都是生物技术专业学生需要掌握的基本技能,必须给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强化锻炼,才能使学生掌握得更扎实,为综合利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 紧密联系生产实践,拓宽学生的应用技能

为了增强学生综合实验设计的能力,使学生能够灵活掌握和应用所学实验技能,生物技术专业的学生还将在第六学期进行生物技术实验技能训练课程的学习,主要以小组为单位,以小课题的形式,将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以及免疫学的实验技能综合体现在整体的实验设计中,学生的设计思路经过指导教师的修正和完善后,以学生为主体进行试验,时间由学生自行安排,指导教师陪同指导,最后完成一篇微型论文作为考核形式。经过2年的实践,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动脑的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尤其是有考研意向的学生,在复试时实验技能的大量训练给他们带来的好处都有深切的体会。

我院针对企业的需求,增设了微生物工程实验,主要训练与发酵工艺相关的实验技能,包括:发酵过程工艺控制技术、固定化细胞的制备技术、发酵产物的分离提取技术、小型发酵罐的灭菌与使用技能、旋转蒸发仪的使用技术、发酵液的预处理以及发酵液的浓缩和结晶技术,并保证学生每学期至少进入工厂见习1~2次。同时开设企业家讲堂,邀请本地及外地知名的生物产业企业家,走进学生的课堂,为学生讲解企业的发展、经营、生产流程,介绍企业文化等,使学生更加明确自己的就业方向及工作环境,而更有针对性地学习,增强了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效率。

四 多方面综合考量,建立合理的考核体系

实验课的考核是实验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是评估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建立科学合理的实验教学考核体系,对深化实验教学改革,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我院生物技术专业的实验课均为独立设课,因此,我们也建立了相对应的考核体系,对学生实验技能的掌握情况、学习过程中形成的科学态度、创新能力、团结协作能力等进行综合评价。此考核体系共分为四个模块,分别为科学态度、实验报告、理论考核和操作考核,各部分所占比重见下表。

科学态度主要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综合表现,包括出勤、学习态度、仪器使用的规范程度和劳动习惯。出勤由老师记录,旷课、迟到或早退均做扣分处理。学习态度为实验课过程中指导教师和实验员共同观察,从学生听课的认真程度、回答问题的正确性及理解程度等方面进行综合评定,学生实际操作过程中如有违规操作、不良的劳动习惯都根据具体情况酌情减分。实验报告模块主要考核学生对实验过程的总结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数据处理与分析的能力,实验报告中的实验数据或实验现象必须真实可靠,并对失误之处有所反思。理论考核模块主要是督促学生手脑并用,学会操作的同时,一定要理解为什么这么做、原理是什么,以达到举一反三。这部分的考核形式为闭卷考试,对试卷中实验原理或实验过程给予文字性描述,指导老师根据评分标准给出得分。操作考核主要针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在实验课结束后公布操作考试的题目,每门实验课程根据所训练的实验技能设计考题,由学生公开抽签并现场直接操作,过于复杂的过程可用语言叙述代替,教师根据操作步骤的采分点给分,最后将四个模块的成绩按比例整合,即作为一门实验课的最终成绩。

生物技术实验技能训练课程的考核侧重点有所不同,主要倾向于对学生实验设计能力、创新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学生在正式进入实验室上课之前,要组成2~4人的小组提交实验设计方案,由指导教师评价其科学性、可行性以及创新性;实验过程中指导教师和实验员还要观察学生的操作表现,小组成员之间的团结协作情况;最终学生的成果是一篇微型论文,指导教师对论文的结构、内容、数据、分析等进行评价,综合前面的表现,给出最终成绩。

五 结束语

整套的实验技能训练方案以及考核体系已在2008级和2009级生物技术本科专业全面实行,通过对2008级毕业生就业单位或就读研究生的学校进行调查走访,我校的学生都能够得到较高的评价,尤其是动手能力,能够很快适应新的工作和学习环境,并且对新技术的接受能力也很强,这些能力比对2007级及之前的毕业生的反馈意见有所提高。学生自己也深有体会,能够学以致用是他们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最大体现。今后我们仍要努力将生物技术专业实验技能训练方案与考核体系进一步完善,丰富实验技能的种类,鼓励学生自主科研,参加学科竞赛,从而使学生的实践能力更加全面综合,成为生物技术行业的领军人才。

参考文献

[1]闵华、姚军.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实验实训教学体系之构建[J].职业教育研究,2009(3)

[2]刘超、刘芳、吴三林等.普通高师生物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探索与实践――以乐山师范学院生物技术专业为例[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2(5)

微生物实训总结范文第9篇

关键词:高职高专;微课;实训教学;化工分析技术

1 前言

近几年,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移动设备的日益普及,使得高校学生使用智能电子产品的越来越多,像智能手机,平板电脑这些电子产品的使用丰富了我们学生的学习活动。紧接着,大家又通过“微博”、微信”等方式,进行着信息的快速传播,而且积极主动参与其中。这些的到来给传统的互联网带来了冲击,也给我们的教育领域带来了影响。2004年由孟加拉裔美国人萨尔曼可汗提出“微课”。2011年我国的专家学者陆续开始对微课展开了研究,使得人们对微课有全面、深刻的认识[1-2]。“微课”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以教学视频为载体,教师围绕某个教学环节进行设计并开展教学活动[3]。它具有主体鲜明、短小精悍、情景真实、资源多样、使用方便、应用面广、高度聚焦、交互性强、半结构化、动态生成等特点[4]。本文将以化工分析技术实训教学为例,探讨微课在高职高专实训教学中的应用。

2微课在化工分析技术实训教学中的选题背景

化工分析技术是高职高专化工工艺类专业的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专业基础课,它是依据物质的物理、化学性质,采用化学分析法(四大滴定)和仪器分析法(精密仪器设备)对物质的化学组成、结构和形态、成分含量进行分析检测,从而指导化工生产过程的学科。是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掌握分析工作者所必需的知识规范和岗位技能,能从事化工产品的生产、监测、质检等工作的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所必需的课程。

化工分析技术实训又是深化和巩固理论知识的有效途径,通过实训任务的实施,我们发现很多问题:一是学生课前没有充分预习;仅凭课堂短短的20分钟的讲解很难掌握实训目的、原理及仪器的操作步骤,也就达不到快速独立自主的完成实训任务。二是学生实验进程难以把控;在中学阶段学习过化学基础实验的学生,实训课上动手操作能力较好,出现问题就会及时与教师交流,实训任务完成的较快,而没有基础的学生实训课上不知所措,动手操作能力差,实训中出现问题还怕问教师,这样就会导致实训任务完成不了,长期这样下去,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整个实训中教师要督促学生抓紧实验、维持课堂秩序、记录学生实验表现,很难做到一对一辅导。三是学生课后缺乏实训反思 ;整个实训结束后,学生需要上交实训报告,实训报告不能真实反映学生的实训掌握程度,部分学生存在抄袭现象。实训课后,很少有学生能够认真反思今天实训有哪些做的不够好需要改进,有哪些做的不错值得保留。

针对上述化工分析技术实训中的诸多问题,我们提出在化工分析技术实训课上引入微课教学资源,来提高化工分析技术实训的教学水平和质量。这门实训课程主要培养具有一定理论基础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强调的是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不但要理解和掌握实训目地及原理,更重要的是动手操作能力。微课这种教学模式正好可以弥补高职高专实训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因此在化工分析技术实训教学中有必要引入微课。

3微课在高职高专化工分析技术实训教学中的应用

化工分析技术实训中常用的仪器设备之一就是电子天平,我们主要以电子天平的使用为题来进行微课的设计、制作与应用探究

(1)“电子天平的使用”实训设计思路

化工专业的学生在学习了基础化学的基础上,第二学期进行化工分析基本操作技能的学习,电子天平是精确称量的仪器,对物质进行精确称量又是化工分析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的工作之一。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为教学思想。在教学设计上采用实验演示教学法,边演示边讲解,演示电子天平的操作步骤,讲解及分析电子天平的作用原理和三种称量方法,通过视频演示让学生轻松地掌握使用电子天平的操作技能和电子天平实操的考核要点及注意事项;通过教师演示实验的操作和知识内容的讲解,利于学生边学习边体会,实操又可以加深我们学生对有关理论的理解,并能灵活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岗位中。

(2)“电子天平的使用”微课的设计与制作

“电子天平的使用”微课通过教学课件的制作、视频的拍摄、微课的编辑几步最终形成8分钟的微课,具体如下:

①通过生活中的实例,以图片的形式导入:“食醋酸度的测定、牛奶中钙含量的测定、自来水硬度的测定过程中都离不开一种重要的定量分析仪器--电子天平”。这种生活中的例子,更能够拉近课堂教学和学生生活的距离。

②以PPt的形式并配有优美的音乐,营造乐观向上的氛围引入新课提纲:a了解电子天平的构造b学习常用的称量方法c掌握减量法的操作方法,教师讲解语言要充满激情并具有感染力,这样的方式改变了原来枯燥无味的知识讲解,转换成学生感兴趣的方式,将会产生更好的教学效果。

③通过Flas展示,让学生了解电子天平的构造,用时1分30秒,然后通过ppt形式,讲解三种常用的称量方法。

④接着进行视频演示电子天平的使用,用字幕和语音提示总结性内容和关键步骤,让学生学会用减量法称取试样,并掌握电子天平的使用步骤。

⑤实践操作环节,任务:减量称量法称取0.2-0.3克的试样,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真正学会使用电子天平

⑥教学总结,通过问题思考的形式进行教学总结,使学生掌握电子天平的使用及注意事项。这也是我们师生互动的一个环节,不仅能够验证我们学生学习电子天平的掌握程度,而且通过提问进一步巩固学生对电子天平的使用的知识。

(3)“电子天平的使用”微课在实训教学中的应用

实训开始前:将制作好的微课在实训前一周下发给学生,他们可以随时、随地反复观看和学习。通过观看微课视频资料,学生可以了解到本次实训目的、原理、仪器等;从视频资料中清楚的看到仪器的构造和使用步骤,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提高预习的效果,还可以帮助学生强化实践操作,提高学习兴趣;

实训讲解:我们本节实训课的题目是“电子天平的使用与操作练习”,学生已经观看了“电子天平的使用”微视频,那么今天我们主要通过提问和解答的方式学习基本知识点,着重讲解重难点。

实训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实训,学生间可以互相交流讨论。

实训结束:实训结束后,学生在实训室完成数据处理和结果讨论,课后再去观看微课视频,有助于学生总结本次实训中的不足,实训后我得到了什么,哪些我都掌握了,哪些还不会,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明显的提高我们学生的学习效率,可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要,起到查漏补缺的作用,教学效果也得到了提高。

4结语

综上所述,微课的制作可以帮助教师理清教学脉络,丰富教学内容的过程,微课的共享是教师间教学经验的交流的过程,微课在实训教学中的应用更是可以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节约教师资源,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完成课后知识的巩固的过程。微课在高职高专化工分析技术实训教学中已经发挥了它的优越性,随着实践的深入,我相信微课在这门实训课程上将会发挥更大的作用,它不仅仅是对我们传统教学模式的补充和拓展。目前,“微课”作为现代社会新型教学模式应用于实训教学中仍然有很多问题值得研究探讨,需要在微课程实践教学中不断探索。

参考文献:

[1] 胡铁生,黄明燕,李民.我国微课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2013(4):36-42.

[2] 黎加厚.微课的含义与发展[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10-12.

[3] 吴秉键.国外微课资源开发和应用案例剖析[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23-26.

[4] 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61-65.

[6]尤洁,王倩雯,宋飞飞.微课在高职高专实验教学中的应用探索[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5(7):61-64 .

微生物实训总结范文第10篇

关键词:理论教学;实训教学;有机结合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4-0161-02

职业学校教学指导思想是“以文化课为基础,以专业课为先导,以实训课为重点,以能力形成为目标”。理论教学是获得理论知识的基础环节,技能教学是专业技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过程,是使学生把书本知识转化为技能技巧的过程,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1]。

食品检测课程是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的必修专业课,其中微生物检测更是一门操作性、技术性很强的学科,作为食品检测专业的一门基础学科,要学习好食品微生物检测,理论知识和实训练习是需要进行有机结合的,在理论知识扎实的基础上理解实训操作步骤和要点,在实训操作熟练的同时用理论知识来分析原因,解决实训中遇到的问题。

由于本课程涉及的微生物概念多,理论抽象,知识点分散,学生学习和记忆起来都有一些困难,同时该课程本身也是一门操作性、技术性很强的课程。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将食品微生物检测理论课与食品微生物检测实训课程分开,两门课程既相互补充,又能够在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中进行不同知识点的强调。

经过食品微生物检测的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我从几个方面总结出了如何将理论课与实训课进行有机结合,使两者成为互相支撑的课程。

一、从教学计划着手,做到理论课与实训课的呼应

食品微生物检测课堂教学和实训教学的计划设计直接影响学生的课堂听讲状态和学生实操水平,因此在内容安排和教学顺序上,要按照课堂与实训齐头并进,课堂教学内容稍先于实训课堂进行的。这样的设计既让学生在课堂上保持对新知识的兴趣程度,在实操课程中也便于进行课堂理论知识的梳理。这样的教学设计容易被理解为理论与实践分离,课堂上讲理论知识、实训课上操作,其实则不然。因为课堂教学在介绍知识内容时需要借助实验的反应现象,需要借助实际的微生物图片,菌落或者实验仪器进行演示;而实操课上则需要学生在掌握些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动手操作,并且在实操结束后借助课堂上学习的理论知识分析实验结果,例如菌落总数计数检测中需要利用计数方法对已经培养好的微生物进行菌落计数并出具报告,这部分内容需要大量的理论知识做铺垫,而课堂教学的提前讲解则大大缩短了实操过程的时间,保证了实训的连贯性和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二、从理论和实训课堂教学方法上突破,做到理论实践有机结合

传统的理论教学是通过教师的口头讲授,学生的被动听讲把课程中的概念、原理、流程等进行记忆和理解,但这种教学方法却越来越不被现在的中职学生所接受。首先从中职学生的学习特点来看,职业学校的学生惰性强,理性思维、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比较差,所以培养学生应该以兴趣为中心,在理论课堂上运用各种手段和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信息化手段由于简单直观的表现更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在微生物检测理论教学中很多的微生物结构特点、繁殖方式、检测原理等都能使用信息化手段如flas来进行讲解,检测过程更是能够以视频的方式进行回放。

比如在讲解微生物检测的操作流程时,直接让学生抄写和记忆往往会造成死记硬背,与实际操作完全对应不起来,因此在教学中我尝试了采用视频教学,先播放微生物检测的操作步骤,之后进行提问,要求学生完成老师事前设计好的与操作流程有关的练习题,进行填空、连线或选择。这样操作首先学生不会将知识点与实际操作脱节,其次对于有思考题设定的视频观看,能够引起学生思考和答题的兴趣。

在理论教学中,学生对能够找出另外同学的错误非常感兴趣。因此在理论课堂中讲解检测操作步骤的一些关键操作点时,我利用以前实训课堂上记录下来的学生错误操作图片,让同学进行挑错,并且把正确的操作逐条记录下来,最后进行归纳总结。经过这样的尝试我发现比直接告诉学生正确的操作让他们更加记忆深刻。

传统的实训教学,是按照理论课堂上讲解的操作步骤进行实操,但是对于中职学生来讲,不同学生对于课堂上接受的知识点能力有明显差异,因此直接实训操作会导致有些知识点接受好的学生动手很快,一些知识点接受不好的学生动手较慢。

因此在实训课堂上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学生的分层问题。知识点理解好、操作速度快的同学分在快组,各实训小组接受工作任务在教师的指导下,相互协作完成实训内容,操作后可以通过反思、归纳和总结,把一些操作原理性知识和操作要点知识进行梳理,从而在下次实训操作中进行改进;而理解相对较慢、操作速度慢的同学分在慢组,在实操前需要教师再次强调操作步骤,在实操中进行手把手指导教学,帮助他们完成实操任务,引导学生说出操作原理,如果需要还可以在实训完成后观看自己的错误操作视频,来达到立即纠错的目的。

此外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入竞争学习机制,对实训快组和慢组的同学进行滚动教学,即经过一阶段学习后,课堂基础知识不过硬、实操水平不过关的同学由快组滚动到慢组,而慢组中知识掌握较好、实训能力有提高的同学可以由慢组滚动到快组。

课堂教学和实训教学只有通过不同的教学方法紧密地结合,学生才能达到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一体化的接受,这样的课堂教学和实训教学才能让学生收获更多的知识和能力。

三、从考核方法入手,融合理论和实训考试方式

以往的理论课程考试方式不外乎开卷、闭卷笔答考核,这样操作虽然方便教师考核和给分,但面对现阶段的中职学生来说,仅凭一张试卷给分似乎不能完全体现学生的课堂学习水平。除了试卷笔答外,我也思考了一些可以尝试的考核方法:比如通过小组讨论完成一个教师设定的检测项目的设计,并且说出设计原因;比如通过论文形式,写一篇你感兴趣的微生物检测方面的小论文;比如通过检测报告形式,设计并完成一个你在实训课上完成的微生物检测结果报告,并且找“主管”确认签字等等。我认为贴合检测实际的考核方式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同时也可以比较客观地反映这名同学对微生物检测课堂教学的知识接受程度。

相比较理论课程考核来讲,实操课程的考试方式则以学生动手操作为主,教师在考核时同时考核一名或两名同学进行检测操作,并且按照操作点给同学打分,我认为这种考核方式在实操课堂上是必须的,动手能力是被衡量一名学生在实操课堂接受知识多少的评判标准。此外在实操后,再针对学生动手操作中的一些关键点或者对操作的原因进行进行提问,我认为可以让学生在实操的基础上更加理解操作的内涵。

四、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互补,但各自需要不同侧重点

理论知识与实训技能存在一定的补充性,做好互补整合可以使学生所学知识得到补充和发展[2]。食品微生物检测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虽然在很多方面都是相互补充和彼此衔接的,但从教学重点上来看,两者还需要有不同的侧重点。

以食品微生物检测中的细菌革兰氏染色实验举例,理论教学中侧重讲解的是细菌的细胞壁结构,通过讲解革兰氏染色步骤让学生分析理解不同的细菌细胞壁染色差异的原因;而实训教学中则侧重强调的是实操过程,比如挑取细菌时如何进行无菌操作、染色时如何控制时间和水洗程度,镜检时如何进行显微观察。

实训教学是以能够正确快速地完成实验操作为根本的,而理论教学则是借助实验步骤达到让学生理解实验本质和实验原理的目的。尤其在理论教学中需要注意不能把与实训结合简单地理解为在理论课堂上讲解实操步骤、强调实操过程的重点,而应该以实验原理为侧重点,帮助学生理解微生物检测实验的本质内涵。

微生物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是密不可分的,在教学的过程中,从教学计划、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中都应该体现两者的并重性进行有机结合,这样我们所教授出来的学生才能符合“以理论为基础,以实操为重点”,成为贴合企业实际需要的检验人才。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