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微课程社区教育论文

微课程社区教育论文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微课程社区教育论文

一、社区教育微课程的开发

(一)微课程内容的选择:还原生活情境1.挖掘生活化的课程资源。社区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资源和人才资源,这些都是社区教育课程建设的重要支持。由于这些资源来自民间,贴近市民的生活,符合居民的学习需求,尤其是在心理认同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1)师资民间化。以往的社区教育课程资源建设主要集中于邀请请专家开展讲座等为主,这些教育设计者,距离市民生活相对较远,教学内容容易脱离市民学习的实际。鉴于此,引入具有淳朴性、平民性、大众性、通俗性等生活性的社区课程才能提高社区课程的针对性与实效性。生活化的微课程资源,首先要充分挖掘社区中的“能工巧匠”,寻找民间的优秀师资。民间优秀师资,是一个地区优秀文化资源的传播者。社区教育要利用和发挥他们的余热,借助信息化的传播工具,实现优质资源人人共享。(2)资源本土化。社区教育的发展与社区文化的繁荣密切相关。社区教育微课程内容的挖掘,要与传播地区特色历史文化的要求相契合。通过微课程的方式,充分利用区域的文化优势,打造社区教育特色,开发为社区教育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课程资源。2.选择问题解决的情境。从服务社区居民学习的目的出发,微课程在内容上,应该充分考虑课程使用者的学习特点和需要。借助课程开发的相关研究成果,提高微课程在内容的规范性和科学性。(1)追问真问题。问题导向的学习是成人学习的重要方式,是提高个体学习效率的手段之一,也是教师教学组织上的策略。在社区教育的微课程设计中,教师要在较短的时间内,将学习内容浓缩为一个“小问题”,只有突出重点,才能有效击破。(2)推出小策略。最受欢迎的微课程,也是问题解决的过程。微课程是高度浓度的教学组织片段。因此,高效直接的提供问题解决的策略,是微课程理念的基本要求,也是成人学习的基本要求。(3)还原真情境。问题和策略的整合,构成了真实的教育情境。在微课程的建设中,要重视学习者的经验、理解、智慧、感受、见解、问题、困惑等,这也是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简单或复杂的故事,与小现象、小策略整合,再加上“微课程”这种独特的呈现形式,社区居民的学习开辟了新的空间。

(二)微课程的组织制作:让表达简易化微课程内容的组织过程,是对材料进行选择和加工的过程。国内微课程研究的领航人李玉平,根据课程素材的来源,将微课程划分为:“小经验”微课程、“小现象”微课程、“小故事”微课程等几类,从不同类型的微课程组织,对学习者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等方面进行干预和影响。根据社区教育实践中,市民的学习需求,“小经验”、“小现象”“小故事”的微课程内容的组织,具有贴近市民生活的优势。但随着社区教育发展中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现状,微课程内容的组织也会随着有新的呈现方式。不同类型的微课程,在制作的过程中具有不同的侧重点。1.“小经验”微课程的制作。(1)呈现方式层层递进。基于具体操作的方法导向的微课程,“小经验”微课程的功能是经验介绍和分享。此类微课程的制作,一般遵循着“引入介绍总结(注意事项)”。方法导向的微课程制作,要注意方法的表述要具体、新颖。(2)语言表达通俗易懂。在制作经验介绍类的微课程时,就是要以通俗化、民间化、市井化的语言形式、简单明了的表达方式,将社区教育课程真正融入广大市民的社会生活,以提高市民的科技、文化素养、生活品位等。没有经过主流意识的疏导,没有经过文化精英的改造,充满着乡土气息,蕴涵着丰富的生活共识,不仅规定着人们的生活理念,更影响着人们的精神境界。2.“小现象”微课程的制作。在社区居民的工作和生活中,会遇到许多具体的问题。本类微课程便是基于具体的小现象,通过对现象的深入分析,挖掘现象背后的教育意义。小现象微课程,充分反映了社区教育贴近生活的特点。从社区生活着眼,根据情境学习的要求,小现象微课程的基本结构:情境引入过程与细节的深度剖析改进建议。小现象微课程制作中应该注意:选材要小而精,选择社区教育中具有代表性的现象更符合市民的学习需求。理想的做法是从一张照片、一件小事、一封信、一段对话等事件入手,做到以小见大。同时,对现象的分析要深入,看到现象背后的问题,通过继续追问等方式,引起学习者的深入思考,才能发挥微课程“小课程,大能量”的优势,提高课程的教育意义。3.“小故事”微课程的制作。将实践经历的故事,开发为微课程,即“小故事”微课程,根据故事情节的复杂程度而有所区别。故事理想化、简单化,谈一次话或鼓励一次就可以转变一个学生,缺少过程,缺少对内涵的发掘。套话多,背景多,真正改革的过程反而少,重点不突出。

(三)微课程的使用评价:学习无处不在来自教育者和组织者智慧的“微课程”,因其短小精干、贴近生活、视角独特、深受欢迎。随着微课程内容的不断丰富,其使用方式也在不断丰富和创新中。1.零碎时间的有效利用。微课程,更加适合于现代人对快餐式学习的需求。利用各种会前五分钟,播放一集微课程,启发大家的思考,成为组织学习的重要选择,也是微课程最常见的使用方式。此外,利用等车时间学习、公园散步时间学习等等,可以充分满足社区教育“时时学习、处处学习”的要求。2.建立微课程生态系统。微课程的有效使用,必然与学习活动紧密结合。因此,需要根据学习的需要,在主题研究中对微课程内容进行不断升华和完善。在相同的课程主题或类型下,开展微课程间的交流研讨,建立微课程的生态系统,集学习培训、研讨活动、交流互动于一体,让教师是学习者,也是创造者。

二、社区教育微课程的管理

社区教育微课程的意义主要体现在它的推广与应用上,结合当前社区教育课程管理的实际,社区教育微课程的管理还需要做好资金、人员、平台等各方面的保障。

(一)建立机制,形成微课程开发的良好氛围社区教育微课程的管理,首先需要领导高度重视,积极发挥微课程开发与应用的统筹职能,协调微课程的研发部门、制作和平台构建等工作。为了适应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新形势,适应不同年龄的社区居民对微课程的新需求,推动社区教育微课程资源的共享与应用,引导教师积极开发微课程等教学资源,微课程的管理部门应明确新时期微课程建设的目的意义、建设内容和管理模式,用制度和政策引导广大教师积极参与微课程的开发与应用,并将微课程建设成果与教师职称评聘、评优评先等紧密结合,为微课程的开发营造良好的氛围。

(二)培训师资,提升微课程制作者的信息素养除了需要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为微课程建设提供保证,在信息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微课程建设,还需要课程制作者具有较高的信息素养和美学概念。在微课程的视频制作中,简易的配置应该包括:数码摄像机(或网络摄像头)、媒体电脑、视频编辑软件,可以实现拍摄视频和格式转换,形成流媒体视频文件,更加复杂的配置对技术的要求也更高。这些都需要专业的信息技术人员进行操作。社区教育的人员队伍中,专业化信息技术人员比较匮乏,这对微课程的制作带来了诸多不便。因此,需要不断提高广大教师的微课程开发能力,积极选派技术和业务骨干外出进修,对接受事物快的年轻教师以及社区教育干部进行专题培训,不断提升课程制作者的信息素养。

全文阅读

微课程与非城市地区成人教育发展探析

摘 要:文章首先分析了非城市地区成人教育存在的问题。包括不重视、经费不足、教育质量差和管理制度不健全。也分析了微课程的好处,包括知识获取效率高、学习便捷和针对性等。因此,提出了通过微课程来推动非城市地区成人教育发展的策略。并提出发展微课程的几项措施。包括观念更新、制度健全、搭建微课程平台、开发微课程等措施。总之,在目前非城市地区成人教育的背景下,微课程不失为一条便道,有利于推动非城市地区成人教育再上台阶。

关键词:微课程;非城市地区;成人教育

中图分类号:G726 文献标识码:A

对于非城市地区来说,有效开展成人教育意义重大,无论是非城市地区建设、文化强国战略,还是实现终身教育及教育均等化等理想目标,都说明非城市地区成人教育的有效开展不可或缺。但是,如何更好地推进非城市地区成人教育,克服非城市地区成人教育瓶颈一直没有良方。随着微课程不断进入视野,非城市地区成人教育发展有了一条新路。

一、非城市地区成人教育瓶颈何在

相对来说,城市与非城市的成人教育发展水平存在较大的差异。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主要有:

(一)对非城市地区成人教育不受重视

我国的成人教育发展在整体教育体系中没有获得应有的重视。有钱多搞,无钱少搞;能搞一点最好,不搞也无所谓。对非城市地区成人教育来说,这种情况更严重。

全文阅读

基于“汉·禾·设”微信平台构建的设计教育研究

摘 要:本项目旨在推行设计教育微生态,将本土化设计教育结合微信平台移动技术,探索互联网时代地方应用型人才培育的微教育补充机制,构建嘉兴学院本土化设计教育的微信公众平台――“汉・禾・设”微信系统。

关键词:微信;本土化;移动教育

微信公众平台给用户提供一种社交情境。高度的相互关注和高度的情感连带是互动仪式理论的核心机制,其关键要素在于相互关注度高的微信矩阵、增强情感能量的语音服务、以交往实践建构交往关系、以深度合作增值多种服务和以粉丝经济开拓盈利模式等。[1]继微信公众平台在商业模式上成功,微信平台在教育模式上的推广及应用也正如火如荼地进行中。泛在学习(Ubiquitous Learning)可以理解为在4A(Anyone,Anytime,Anywhere,Anydevice)模式下实现的无时无刻、无处不在的学习方式。微信公众平台所具备的移动互联网“4F”思维,即粉丝思维(Fans)、焦点思维(Focus)、碎片化思维(Fragment)、快一点思维(fast)[2],可以进一步成为继MOOC之后泛在学习最有效的教育技术。通过微信平台实现网络・技术・教育・服务的创新与整合,将教育作为育人的服务产品重新定位,这也是分享经济时代下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1 国内外同类研究工作现状

少年商学院是教育界知名的微信公众平台,其通过微信“内容服务化”功能,跨界儿童创新教育这一垂直领域,打造掌上国际教育助手,设立线上线下工作坊和游学项目,同步欧美中小学实践课程,最早引进Design Thinking。目前,用户已过10万。[3]工业设计协会也推出自己的微信公众订阅号,下设微互动、微参与与微阅读三部分内容。设计公司洛可可也建立了自己的微信公众号,分为“找”“我”“玩”三个菜单,体现时尚、幽默的亲民特点。设计类微信公众号知名的还有普象工业设计小站、良仓、新设技、Billwang工业设计、求是设计会、设计癖、CMF产品视觉体验、工业设计师俱乐部、搜狐设计干货等。设计院校如南京艺术学院的黄瓜园艺讯和复旦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的创意汇等。

2 “汉・禾・设”微信平台

2.1 “汉・禾・设”微信平台的构建要旨

“汉・禾・设”微信平台旨在推行设计教育微生态,实现轻、快、博、省、易的信息时代设计教育特色,将本土化设计教育结合微信平台的移动技术,探索和革新新世代地方应用型设计教育模式。[4]其构建要旨有:第一,面向本土化、民族化的中国设计教育诉求,以立足中华民族根本传承嘉兴江南本土文化,响应嘉兴区域经济发展,培育地方应用型人才为主旨构建课堂教育的补充机制及学科建设特色,通过激发师生用户的“网络效应”,重构新世代的设计信仰,完成设计育人的最终目标;第二,通过微信平台实施微格教育,提供一个缩小的可控的微教学环境,把综合复杂的教学内容分解成容易理解学习的教学片段,浓缩教学课程精华,使受多种因素制约的内容变为可观察、可互动、可分享和可统计的教学资源;第三,通过微信群、微信公众号、微信自媒体,合理高效地管理碎片内容及碎片时间,通过课程讨论话题等学生自管理方式,以及思想・资源・渠道等互动模式实现UGC(用户生成内容)的知识扩容,增强理解的趣味性和随机性,并实现“无界”课堂的新型教育目标。

全文阅读

社区教育在线学习的有效路径

一、社区教育在线学习资源建设的目标

1.合理定位———“雅”“俗”共赏

由以上学情分析可见,社区教育的目标有两个:一是要解决社区成员的一些日常生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社区成员需要的是能够及时解决生活、工作中现实问题的片段性知识。二是通过有兴趣的话题引导社区成员进行有目标、有目的的学习。所以社区教育在线学习资源建设应定位于“雅”“俗”共赏。所谓“雅”是指:具有提升思想品质和文化内涵、富有知识性的内容,让有一定文化底蕴的人感到有品位,有收获,有吸引力;所谓“俗”是指:紧接地气,满足不同年龄人群的百姓需要的草根文化的学习内容,让儿童、青年和老年等具有各种不同学习动机的社区百姓居民都能够找到自己喜闻乐见的学习资源。因此,在切实掌握、分析区域和个体学习需求的基础上,确定学习资源的开发方向,按照国家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开发、制作出实用的在线学习资源,特别是适应各类社会成员就业、转岗、提升职场能力和生活品质需求的优质资源,并不断完善、形成区域特色的品牌资源和支持学习者自主学习的优质在线学习资源。

2.满足不同需求———内容与形式多元化

越是基础的素材就越具有可积性,通过知识点的聚合,社区居民不用花费太长时间便可以在不知不觉中了解一个内容,学完一个片断。社区教育在线学习资源设计与开发除了要遵循教育性、科学性、技术性、艺术性、规范性的基本原则外,还要做到以下几点:(1)内容组织多元化:满足居民多元化的教育与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学习内容不仅要广泛博深、多视觉的审视社会、审视历史、展望未来,而且还要体现对社区居民的职业关怀、生存关怀和人文关怀。(2)呈现形式多元化:尽量为基础性、情景化,而且知识含量微型化、通俗化,可以是文本、图片、幻灯片、电影、动画、微课视频等。比如,设计制作一些微视频资源,每个资源一般在5-20分钟。视频资源内容既有知识性又有趣味性。如果一个主题涵盖比较多的内容,可以运用“知识模块化分割”思想进行设计,实现学习主题由多个不同知识点且相对独立的“小模块”视频资源串联而成。这些小模块化的微课,内容是多元化的,表现形式也是多元化的,便于学习者利用零散时间,随时随地地学习,不仅想学时就能学,而且一定能够学会、学好。(3)学习平台功能多元化:既提供便捷的学习导航支持,又提供多元化的交互方式。完善学习资源查找、联结和订阅功能,实现知识的模块化聚合。这种基于学习者自身学习目标的设计,或者成为学历学位教育的辅助模块,或者成为职业技能的操作模块,或者成为因兴趣爱好而组合的休闲模块等。(4)资源类别多元化:根据社区教育对象的需求,可以将在线学习资源分为多个系列和多个栏目。如:文化与素养系列包含道德修养、科学素养、文化涵养、公民意识等栏目;职业与技能系列包含语言文字、信息技术、就业指导、职业发展等栏目;生活与休闲系列包含生活保健、家庭安全、家庭教育、休闲技艺、家庭理财、法律维权、生活环境等栏目。

二、两个社区教育在线资源建设的案例

这里举出两个受众对象不同、建设渠道不同、呈现方式不同,且具有明显特点的社区教育在线学习资源建设的案例。

1.与电大共享“数学文化网络课程”

全文阅读

我国微课程论文内容分析研究

摘要:以近几年公开发表的微课程期刊论文为研究对象,通过内容分析法对这些论文的数量、期刊来源、地域、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的分布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揭示了我国微课程研究发展现状、研究特点及变化趋势,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微课程;内容分析;期刊论文

中图分类号:G4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800(2014)003-0197-03

0 引言

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生活方式的变化,人们的生活已经逐渐步入“微”时代,微博客、微信逐渐融入大多数人的工作、生活和学习中。2008年,美国高级教学设计师戴维·彭罗斯David Penrose提出了“微课程”。自从“微课程”概念引入国内以来,已引起一线教育工作者和教学研究者的广泛关注。

2012年11月21日正式启动了”全国首届微课程大赛”,相关微课程应用研究的文章数量迅速增加,出现了一系列研究成果[1]。本研究主要采用内容分析法从文章的期刊来源分析、数量变化、区域分布、研究内容和方法等方面对近几年有关微课程的期刊论文进行分析,旨在考察当前微课程研究的现状,从中发现问题,并为微课程的后续研究与发展提供参考。

1 研究概述

全文阅读

基于互联网+的跨媒介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创新研究

摘要: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高校亟须基于互联网+进行跨媒介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创新性改革,以此推动我国外语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大学英语应用型人才的大力培养。

关键词:互联网+ 跨媒介 大学英语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6-0058-02

新科技革命催生了一个全新的信息时代――互联网+时代。“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对我国社会经济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也给包括高等教育的社会各个领域带来了全新的机遇与挑战。基于互联网+的发展和各种新媒体风起云涌的态势,大学英语教学模式亟须顺应时代的发展,整合新的多维立体模式,不断推陈出新,在跨媒体传播环境下实践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变革。

一、构建基于互联网+的跨媒介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意义

当前基于互联网+把各种新媒体教学手段和资源有机整合是我国信息化教学改革的新方向。基于互联网+的跨媒体教学新模式的出现为我国建设高水平大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为保障大学英语教学质量与效果提供了创新路径,也为大学英语教学体制改革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机遇。推进基于互联网+技术的跨媒体大学英语教学创新模式的研究实践,探索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深度融合的创新方式方法,构建大学英语跨媒体个性化学习新模型,对促进大学英语教学科学现代化发展,提升高等教育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价值。新时期学生们由于年龄的原因喜欢各类新媒体的交流方式,如果将其应用于大学英语教学,构建基于互联网+的跨媒介大学英语教学模式体系,对充分激发大学生的自主性与学习兴趣,点燃大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也将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基于互联网+的跨媒介大学英语教学模式

1.大学英语跨媒介实践教学系统框架构建

全文阅读

论微课的应用现状及可持续发展维度

摘 要:微课是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中的一项重要资源,也是信息技术发展的产物。文章首先归纳了微课的概念特征,微课的发展和应用现状,发现目前微课的应用程度不高,其发展更多的是停留在为参加竞赛而开发微课的阶段。接着分析了微课应用的制约因素,并根据可持续竞争优势理论提出微课应用可持续发展的三个维度模块,即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平台模块、动力模块和路径模块。

关键词:微课;应用;可持续优势理论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6)14-0010-03

一、微课的概念及优势

纵览国内外学者五十多年的微课相关文献资料,本文发现目前微课并没有统一的定义,但究其实质不外乎这样几个要素:第一,微课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辅以多媒体课件、教学设计、反思、拓展练习、教学反馈等。这种可视化动态化的知识呈现形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学习的关注度;第二,小型化,微课持续时长较短,一般为十分钟左右,记录教师围绕某个重点或难点而开展的教与学活动,主题突出内容精练;第三,便利化,学习者可以结合自己需求,通过移动终端进行便利的、个性化的反复学习,教师也可借此进行教学观摩和教学反思。

二、微课的发展及应用现状

1.国外微课发展及应用现状

从上世纪60年代初期Mini course、Micro lesson开始在国外萌芽,早期是美国阿依华大学附属学校与美国斯坦福大学为了推动学校资源的建设,提高教师教学技能与学生的兴趣,分别推出的微型课程;进入90年代,美国阿衣华大学发表文章“有机化学中一种60秒课程(A 60-second course in Organic Chemistry) ”,提出了60秒课程设计;90年代后期新加坡教育部实施微课研究项目,涉及多门课程领域,其主要目的是培训教师构建微型课程;2004年,英国启动教师电视网,资源积累达到35万分钟的微课视频节目,每个视频时长约15分钟,该网站得到教师普遍认可;2008年,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戴维・彭罗斯(David Penrose) 首创“微型讲座”(Micro lecture)概念,主要是运用建构主义方法、以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为目的进行实际教学;以可汗学院为代表的基于大量微型网络教学视频的翻转课堂进一步触发了教师学者将微视频用于课堂教学的可行性探讨。以上可以看出,国外对微课在教育方面的研究越来越重视,也涌现出大规模开放的在线微型课程,有的课程针对老师,有的课程面向学生,也有的兼而有之。

全文阅读

赣州“老年人微课堂”设计与应用研究

摘 要:基于关爱老年人身心健康,提升老年人幸福感,结合我国老龄化系列问题探讨赣州“老年人微课堂”践行问题,以赣州市章贡区瑞心家园小区(文中以“小区”简称)老年人为案例研究对象,重点研究了“老年人微课堂”内容设计和应用方法,从而逐步实现“老年人微课堂”可持续发展,为不同层次的老年人提供不同的养老方式。

关键词:老年人学习;微课堂;课程设置;呈现形式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3-042-01

什么是“老年人微课堂”?“老年人微课堂”是基于新媒体环境下“微课堂”基础上,有选择性的结合老年人特殊需求而制作的针对老年人使用的特定移动“微课堂”,它可以非常便捷地给不同层次的老年人提供和传播各方面知识,可以极大的满足老年人的文化和精神需求。

一、小区老年人身心健康状况分析

本小区位于江西省赣州市章贡区水南镇濂江路,原本它也属于普通的农村,随着城镇化建设,原有土地变成城市用地的一部分,原有散居的农民住进了规划建设的返迁房小区。为了加深对小区老年人的了解,发放了300份简易式调查问卷,收回260份有效问卷,年龄范围在50-90之间。本次问卷目的在于了解老年人对于精神生活的期望、对于学习新知识的态度与愿望、当前身体状况。根据本次调查显示,在接受调查的老年人中,有65.1%的人已配备智能手机会拍照发信息,非常渴望享受信息时代数字生活带来的便捷与乐趣;28.6%的人因为子女不在身边,希望有人辅导教学;6.3%的人不想折腾太多只想健康安度晚年;其中50岁―70岁的老人是老年学习的主力军,他们不愿意与社会脱节,渴望获取外界信息与新的知识。但是,他们当中,有些视力不佳、腿脚不便,有些听力下降、记忆力减退等身体状况各异,他们特别渴望拥有集体组织的关心与帮助。

二、多元化课程设置与学习过程呈现形式

“老年人微课堂”的教学有别于常规教学,它需根据不同年龄段、不同身体状况、不同需求制定不同的教学内容与表现形式、学习情景。

全文阅读

老龄化社会背景下社区学习的模式探讨

[摘要]随着中国逐渐进入老龄化社会,加上老年人寿命的延长,老年人的再学习对于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老年人作为特殊的学习群体,由于学习能力和身心发展特点以及发展需求的特定因素,加上老年人的学习主要依托于社区的提供的学习平台的实际情况,要求有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论文试从微课教学的学习形式来探索社区老年人的一种新的学习模式,即微课教学。

[关键词] 老年人学习; 社区平台;微课教学

一、老龄化社会下老年人学习的需求

中国具有庞大的老年人学习群体。一般说来,60岁以上就称为老年人了。据国家统计局2014年末的抽样调查,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为2.12亿,占总人口的15.5%,65岁以上人口是1.37亿,张总人口的10.1%。按照联合国的划分,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在7%以上的为老年型人口。在发展中国家多采用60岁为老年人口的起点,当比例为10%以上为老年型人口,中国预计到2025年60岁以上则达到2.83亿,占总人口的19.1%。中国已经步入了老龄化社会。老龄化社会加上老年人寿命的延长,给中国提出老年人的有质量的生活要求,不仅物质上而且健康、精神和文化需求。具体的说:

首先,经常从事学习活动的中老年其智力的衰退是比较缓慢的,所以老年人自己必须养成勤于用脑的习惯,可以延缓老年人的智力衰退。其次,与年轻人相比,老年人由于因退休后的社会角色变化、由于年龄增长而身体健康下降等因素,容易产生孤独感、焦虑感、失落感等不良情绪,如果老年人通过上社区或社会其他的学习机构,重新回到社会生活中来,可以克服老年时的失落感,减少消极情绪。第三,根据埃里克森的毕生发展理论,个体从出生到老年,发展都不会停止[1]。因此老年人在老年阶段的学习,就是自身的发展过程,尤其在今天的知识经济时代,日新月异的社会为,为了不为社会淘汰,老年人也必须不断学习,更新知识,既提高了生存能力,又丰富了自己的精神生活,加上现代核心家庭需要老年人的帮助和照料,尤其是帮年轻夫妻照顾和教育小孩,更需要学习相关的家庭教育课程和现代比较科学的抚养孙辈家庭教育观念和方法,这些都需要不断的学习。

二、社区是提供老年人学习的主要渠道

由于老年人数量的快速增长,原有主要通过老年大学、老干部活动中心等学习,现在日益难以容难,尤其是中低文化层次的老年人,因此以政府为主导的老年人活动学习场所,越来越多的出现以乡镇、街道创办的社区老年学校;另一方面,从中国老年人的养老模式看,主要是以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相结合的养老模式,就近学习也是契合老年人养老的模式[2]。

基于上述这些实际情况,社区要打造适合他们的学习活动平台,让老年社会组织对老年人学习发挥积极作用,在一些社区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发展中已初步建立了下属两条线即门类齐全的老年协会和功能完备的老年学校,做到镇有协会,村有分会,镇有学校,村有分校。社区教育平台延伸到每个一村,社区老年人通过这个平台,充实了自己的生活,但另一方面也存在了问题,要想让社区真正成为能满足老年人的学习需求,社区难以提供充足的教学资源,尤其是师资,这样就需要一种能够反复教学与学习的资源,进行资源的互通,现代技术条件下的微课教学成为了弥补这一缺陷的重要形式。

全文阅读

高职社区教育课程开发与应用

【摘要】

高职院校以学院专业优势为基础,以一线骨干教师为主要力量,因地制宜地设置符合当地需要的立体化、多元化、学习便捷化的社区教育课程,是满足居民多样的学习需求,提升学院服务社区的能力的重要举措。

【关键词】

社区教育;课程;开发;应用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以及全国职教工作会议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等文件精神,主动适应职业教育个性化培养、终身化学习的要求,高职院校以建设学习型社会、提高社区居民的综合素质为目标,以学院专业优势为基础,以一线骨干教师为主要力量,充分调动广大师生参与社区教育与服务的积极性,实施社区课程开发计划,因地制宜地设置符合当地需要的立体化、多元化、学习便捷化的社区教育课程,是满足居民多样的学习需求,提升学院服务社区的能力的重要举措。

1高职院校进行社区教育课程开发与应用的意义

高等职业院校进行社区教育课程开发与应用,能大大缓解社区建设中的人力资源缺乏问题。社区教育离不开高素质的从业人员,而高等职业院校是人力资源存储非常丰富和集中的部门,拥有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具有无可比拟的人才优势,而这对于社区教育来说是必不可少和非常需要的。高等职业院校进行社区教育课程开发与应用,可以改变社区教育内容单一、载体一元化的问题。目前社区教育内容单一,居民所盼望的一些技能培训、公民教育、家庭生活指导等均较为缺乏。而高等职业院校具有随时根据社区居民需求。高等职业院校进行社区教育课程开发与应用,能实现和拓展高等教育自身的功能。高等职业院校承担着服务社会的重大职能,要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高等职业院校进行社区教育课程开发与应用,促进了社区教育学校化,学校教育社区化。高等职业院校起到了教育再生产和“继续社会化”的作用,并承担起社会流动、社会公平、社会服务等功能。高等职业院校进行社区教育课程开发与应用,能极大的激发老师参与社区教育与服务的积极性,老师们与社区人员反复沟通,建设一批立体化、多元化、学习便捷化的社区教育课程。在建设社区课程的同时提高了老师的信息技术使用水平,提升了信息化执教能力。

2高职院校进行社区教育课程开发与应用存在的问题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