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微课程设计

微课程设计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简析微课程设计

摘 要:微课是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技能点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其核心组成内容是课堂教学视频,它是在传统单一资源类型的教学课件、教学设计、练习测试等资源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资源。本文主要剖析了微课的开发手段、微课设计经历的3个阶段及微课开发的5个流程。

关键词:微课;知识萃取;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064(2017)03-0253-01

微课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的全过程。微课的核心组成内容是课堂教W视频,同时还包含与该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辅教学资源,它们以一定的组织关系和呈现方式共同营造了一个半结构化、主题式的资源单元应用“小环境”。因此,微课既有别于传统单一资源类型的教学课例、教学课件、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等教学资源,又是在其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资源。

1 微课开发手段

微课开发要充分合理运用各种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主要的微课开发手段有:录制屏幕、实拍视频、二维动画、三维动画、静态HTML页面等。在具体的微课开发过程中,大多数微课都使用这五种手段中的一种或多种。

2 微课设计

微课设计通常是选取教学环节中某一知识点、技能点、专题、实训活动作为选题,针对教学中的常见、典型、有代表性的问题或内容进行设计,微课类型可以是讲授类、解题类、答疑类、实训实验类、活动类。

全文阅读

微课程设计策略探微

微学习是未来学习不可缺少的一种学习模式,由“微”与“学习”两部分构成。“微”即微小、碎片化,它符合学生的习惯,一次只学一点,学太多会疲倦。微学习要有效发展,必须依托微课程这一载体。微课程是运用建构主义方法、以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为目的来开展实际教学的。时代呼唤微学习,片段化、专题化的微课程给学生提供了更好的学习机会,有效促进了学生的微学习。

在科学课上,我们如何设计适合学生微学习的微课程呢々微课程的创始人戴维·彭罗斯(DavidPenrose)说:“微课程是一个知识挖掘的框架,我们将告诉学习者在哪里挖,需要挖些什么。我们将对这一过程进行监督。”本文,我们将简单地分析“微课程”的设计策略。

在哪里挖掘知识

学生注意力时间短,适合微学习。微课程的设计要紧密联系教学目标与内容,目标单一、陈述清晰,使学生产生“更加聚焦的学习体验”。

微课程的学习,体现了“微”的特色,短暂、高效。虽然学生每次只接受少量的新知识,但这样更易吸收,且能以此为契机,不断滚雪球式增加信息量。移动设备,包括iPhone、iPad、iPod等,都能让学生进行微学习,草坪、汽车……都是微学习的场所,学习将无处不在。微学习可以使学生有效利用“碎片时间”,是一种及时、高效、便捷的学习方式。

微课程的“微”特征,满足了学生“随时、随地、随需”展开微学习的要求,但微课程的设计必须要能够促进学生对概念体系的深入理解,才能具有蓬勃的生命力。

需要挖些什么

只有深挖微课程细节,加强互动,才能提高学生微学习效率。我们要深挖微课程细节,设计体系完整的微问题,加强微课程互动,提高微学习目标精准度,使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更加深入、透彻。

全文阅读

初中语文微课程的设计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科技的影响范围也在逐步拓展,进而出现了与科学技术紧密结合的微课程教学。微课程教学促进了教育理念和教育形式的创新,它通过先进的技术手段让学生能够实现在线学习,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学习平台,同时也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扩展和学习能力的增强。将微课程引入到初中语文教学当中,能够借助丰富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初中语文课程重难点分析

微课程在讲解初中语文重难点知识时发挥着重要作用,采用微课程的方式为学生呈现语文知识能够帮助学生突破重难点,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高效地完成学习内容。因此,对初中语文课程进行分析以及删选重难点知识是课程设计和实施的基础、前提。在对语文课程进行分析的过程中,教师必须明确语文教学的目的,并进一步了解新课程的教学目标,再对新课程内容进行分析,并科学选择适合学生巩固和学习的知识点,从而确保微课程的设计和开展。

例如,在选择用微课程方式讲解古诗文《桃花源记》时,可以首先对课文进行分析,进而明确古诗文教学不应该单纯注重文章的翻译,而是要增强学生对古诗文中重点词语的理解,提高学生对古诗文思想情感的认识,这样在进行微课程设计时也会更具针对性。另外教师在分析课程时还可以结合初中阶段语文教学现状、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心理特征等有针对性地为学生设计语文微课程,提高学生的学习层次,深入挖掘教材知识内涵。同时,教师还可以在分析课程的过程中找到文章当中能够拓展的内容,并以此为切入点在微课程设计中重点体现,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迁移,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二、初中语文微课设计与制作

在确定微课程内容之后,接下来要进行的是微课程设计和课件的制作。在开展这一工作时,教师要坚持以学生为本来考虑微课程的设计和制作应符合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从而引导学生全身心投入到语文知识的学习中。教师在设计微课程时可以用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或者问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让学生在微课程学习当中保持浓厚的学习欲望。另外,教师设计的微课程要突破传统语文教学的限制,用新颖的教学模式,为学生呈现语文知识,使学生保持积极的心理状态。

例如,在学习《大自然的语言》一课时,教师可以在课件的首页设计一段音乐,在课程开始为学生播放来自大自然的声音和音乐,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课件的内容设计教师可以采用多样化的制作软件,从而使课件的形式丰富多样,鼓励学生主动学习。但是在这一环节教师须要注意以下两个问题:第一,教师在兼顾丰富多样的内容呈现形式的同时,还要抓住课程教学重点。第二,在设计课件内容时要为学生适当增加与文章内容相近的课外知识,增长学生的见识,拓展语文教学内容,丰富学生的知识积累。例如,教师可以为学生搜集《神奇的大自然》的课外优秀文章,让学生加强朗读和学习,帮助学生更为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

三、初中语文微课件应用评价

全文阅读

微课程设计与教学创新

摘 要:随着互联网的进一步发展,网络逐渐进入了“微时代”,微博、微信、微视频等交流平台成为人们日常交流的主要载体,微课已成为当前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重点和热点。文章论述了微课的概念、特点、组成和类型,以及制作微课程的方法,并以Excel中IF函数的使用为例,探讨微课在计算面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微课程;教学设计;计算机;改革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20X(2016)35-0059-02 收稿日期:2016-09-26

作者简介:曾凌静(1983―),女,福建福州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 云计算、计算机应用。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高职学生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提高计算机应用能力及信息素养的一门重要课程。因此,它的教学也应该顺应时代的脚步进行必要的改革探索。

一、微课程的设计与开发

(一)微课程概念及其特征

1.微课程概念

全文阅读

MOOC微课程设计应用

1MOOC环境中微课程设计的原则

1.1适当分解的原则。

在MOOC环境中,课程案例应该适合网络传输,在时间上应该短小,这样使学习更加灵活。针对这一情况在微课程设计时应该将知识进行适当的分解。每一节课是一个知识点,时间长度在十分钟之内。

1.2角色定位原则。

在MOOC环境中,学习者作为学习的主体具有非常高的自由度,学习者在什么时间学习、学习什么、学习进度如何都是自己掌握的。因此在进行微课程设计时,应该考虑到学习者的主体定位,在课程设计时注意设计讲授者与学习者的角色定位。尽量挖掘学习者的学习动力,使学习者能够有效的参与到学习中来。

1.3重视交流的原则。

在MOOC环境下的课程主要是学习者学习,课程设计者提供讲授。但是对于学习来说只有这两点是不充分的,应该充分考虑学习者与设计者之间的交流,帮助学习者解答问题,让学习者在不断学习新知识的基础上还能够强化知识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

1.4课程资源多元的原则。

全文阅读

VB程序设计课程微课资源建设探究

摘要:传统教学模式在VB教学中存在一定的弊端,教学效果较差。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改善VB程序设计的教学效果,在VB课程教学中采用了基于微课的混合教学模式。分析了VB程序设计教学的现状,介绍了微课的含义及特征,探讨了建设微课的意义以及微课资源设计与制作的流程。实践表明,微课使传统课堂教学突破时空限制,实现对传统教学的有效补充,微课与传统教学的有机结合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微课;VB程序设计;混合教学模式;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TP3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9-0265-02

一、引言

VB作为非计算机专业进行计算机基础教育的重要课程之一,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以达到信息社会对大学生能力素质的要求。由于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缺乏必要的知识背景,导致学生对这门课普遍感到难以理解、缺乏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分析、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改变教学模式,改进教学理念,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善教学效果。

微课作为教育信息化的一种新型教学资源,具有时间短、内容精炼的特点,可以作为学生在课后的碎片时间进行自主学习的辅助教学资源,基于微课的新型教学模式对于改善教学效果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具有重要作用,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应用前景。

二、VB程序设计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1.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在传统教学模式中,VB课程的课堂教学按照知识点讲解、举例说明、分析总结这一模式来组织教学。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方法能较好地保证知识的系统性,但因知识枯燥,学生被动地进行听讲并记忆,导致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教学效果较差。

全文阅读

成人微型课程设计论文

一、当前成人教育课程设计对学生自主学习的适应性问题

早期成人教育的课程开发基本沿用了普通高等教育的模式,无鲜明的特色。1999年电大开展开放教育试点以来,与开放教育相关的教学改革开始侧重于多元化教学模式的构建,以及教学方法、考核方法上的创新,但并没有在本源上对成人教育进行专门的课程设计。以至于教学改革的结果并不理想,比如面授课到课率低、网上资源的点击率低、网上实时教学形同虚设、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甚至可以说,部分学生的真正学习行为并没有发生,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在于应付各种各样的教学安排、作业及课程考核。当然,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有很多,比如,学生本身工学矛盾严重、学习动机不纯(较强的学历需求)、学习能力较差等,但笔者认为,这与成人教育课程设计的缺失有一定的关系。我国现行的成人远程教育课程设计很多带有浓厚的传统教育课程设置的烙印,有些甚至照搬普通高校课程的内容和框架,并未体现成人远程教育的特点,不符合远程教育的要求,无法适应学员自主学习的需求,学员在学习过程中遇到诸如学习时间不够、学习动力不足、学习方法不当、学习条件不好等一系列问题,影响了学习效果和积极性,从而导致他们对远程教育产生失望和抱怨,大大降低了成人远程教育质量。当前,国家开放大学的各项建设正在开展,成人教育也面临着功能性转变,学历教育不再是成人教育的唯一职责,终身教育成为成人教育新的使命,非学历教育将是成人教育的主体。同时,随着社会的进步,成人学习者的学习环境也在发生着较大的变化,使原有的课程设计表现出较大的不适应性,主要有以下几点。

1.课程设计不适应成人学习者的自主学习情境。成人自主学习情境,主要是成人学习面临的客观环境,包括学习时间、学习条件等。成人学习者的学习情境之一是工学矛盾严重、学习时间碎片化。相关数据分析显示,45%的成人学员周工作时间在40个小时以上,26%的学生周工作时间为固定的40小时,另有29%的学生周工作时间低于40小时。除工作之外,上下班、照顾家庭、社会应酬、娱乐等日常生活内容也占用了工作之余的大部分时间,这决定了成人在职学习只能利用工作、生活之余的闲暇时间来进行学习,这些时间是零碎的、分散的时间,不适宜进行有深度的思考和系统的知识学习。而现有的约定时间地点的面授教学、网上实时教学很难以适应学生的需求,而且,每节课固定的时长也为学习者带来了较大的学习障碍。成人学习的第二个情境———新的移动学习方式正悄然兴起。网络和移动终端使得学习随处、随时可及。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5.64亿,全年新增网民5090万人。互联网普及率42.1%,其中18岁以上成人网民占网民总数约80%,2012年中国网民人均每周上网时长达到20.5小时。同时,移动互联网也蓬勃发展,各种移动终端,如手机、Pad、移动终端越来越多,2012年,通过笔记本电脑上网的网民为45.9%,通过手机上网的网民比例增速较快,从2011年的69.3%上升至74.5%。且2011年3月~2012年9月间我国移动互联网流量增加了10倍。教育是信息的传播,而现有的成人教育资源很难适应移动学习的需求。

2.课程设计不能适应学习者的个性化、差异化需求。学习需求个性化、差异化不仅体现在生理方面,如由于性别、年龄、身体、体能和感知等方面引起的差异,也可能体现在心理方面,如由知识结构、智力类型、兴趣、爱好、动机、情感和意志等方面引起的差异。这些差异必然引起每个学习者学习需求的差异,可能表现为学习内容的差异、学习方式的差异,甚至学习兴趣的差异。如果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时间统一,学习方式单一,则会使成人学习者不适应,学习压力加大,面对学习比较焦虑,自主学习信心不足。远程教育者必须重视并适应这种个体性差异,并尽可能使得课程设计能够满足个性化学习的需求。

3.课程设计不能兼顾非学历教育或非正式学习的需求。现有的成人教育课程沿袭了传统高等教育的课程,主要是针对成人学历的教育设计、学习资源、教学组织、课程考核等设定对人才的培养目标。而在终身学习背景下,学习需求可能是非正式的、随机的、即时兴起的需求,可能只是针对某一个问题的解决。在这方面,现有的课程设计显然难以适应。可见,终身教育环境下,要求课程具有形式多样化、灵活性等特点,要求课程满足学习者在短时间内掌握某个学习内容或技能的学习需求。

二、微型课程在适应成人终身教育及自主学习等方面的意义

(一)微型课程的特点

微型课程应该是相对于传统普通课程而言的一种新课程理念。传统的普通课程的内容主要是以学科知识为主,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根据初学者的认知习惯,重视知识学习的先后顺序。而且,传统的普通课程体系僵化,资源开发缓慢,新的知识需要经过长时间的磨合才能被纳入学科体系,难以适应不断更新、不断扩大的知识学习需求。因此,微型课程不仅从形式上,而且从内容上都不同于普通课程。从形成上看,微型课程主要适应微型学习,因此微型课程应该是内容短小、精炼,媒体形式多种多样,能灵活适应各种学习方式。从内容上看,微型课程为了适应更广泛的、灵活的、即时的需求,它的内容来源应该包括一切可学习的知识,既包括学科的知识也包括能被描述、传递、认知的技能等专题性的知识。从学科方面来看,微型课程是学科课程微型化的结果,即把传统的学科课程模块化、项目化、知识点化,形成相对独立、短小的学习单元。而专题型知识则包含了更新的、新增的知识、技术等,或是生活中的热点。所以,微型课程并不强调系统性和逻辑性,这样才能保证有足够丰富的微型课程资源。具体说来,相对于传统的普通课程而言,微型课程有以下特点。

全文阅读

交互式微课程设计研究

摘 要 通过对微课程设计的研究现状进行分析,阐明交互式微课程设计将是未来微课程设计的一个研究趋势,进而提出交互式微课程的内容设计架构图,并对教学设计的相关注意事项进行说明,以期为今后的微课程设计提供参考。

关键词 交互式;微课程;内容设计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4)14-0053-02

Research on Interactive Microlecture Design//CUI Xiaoluo, ZHOU Wenjuan, ZHANG Shengnan

Abstract By analyzing the research status of microlecture, this paper clarifies that the interactive microlecture will be a research trend of the microlecture.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design of microlecture in the future, a content design architecture figure of the interactive microlecture is proposed,and the note on instructional design is explained.

Key words interactive; microlecture; content design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普及和人们快速的生活节奏,微学习已经慢慢渗入学习者的生活当中,微课程成为当下研究的热门话题。然而当前的微课程多数是以微视频作为主要的教学资源,学习者只停留在“具体体验”阶段,缺乏相应的反馈练习与巩固应用。因此,设计与开发出更深层次的交互式微课程成为当下的研究重点。交互式微课程应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设计理念。通过教师创设情境的视频讲解,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反思,重点是让学生获得知识,并采用任务驱动的形式,通过模拟训练、交互练习、及时反馈促使学习到的知识进行迁移,达到意义构建的目的。

全文阅读

数学微课程设计论文

一、对数学微课程的认识

微课程表现为微型课程体系,是一个完整的教学模式,强调体系的完整性。微课程是信息化教学前移,课前的自主学习,不仅仅是提供一个学习视频,还需要在线互动,包括生生互动和师生互动,这样可以使问题得到及时的解决。同时将课堂上的作业、实验探究、展示与交流研讨、评测等有机地整合成一个整体。使单位课时教学活动具有设计、开发、实施、评价的性质,即把单位课时教学活动课程化了。具体而言,微课程是将原课程按照学生学习规律,分解成为一系列具有目标、任务、方法、资源、作业、互动与反思等在内的微型课程体系。微课程以“微而精,小而奇,内容少,蕴意深,从小处入手,解决一个问题”为职业中学的数学课堂注入新鲜血液。微课是微型课,是课的精华部分的浓缩,表现为课件形式。微课是指为使学习者自主学习获得最佳效果,经过精心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以流媒体形式展示的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可见微课程中包含着微课,微课被包含于微课程之中,两者紧密相关,但是两者是两码事。

二、数学微课程开发的具体操作

为了保证微课程的优势和特点,微课程的设计遵循知识容量小、播放时间短、单个视频知识完整性强、使用常规格式储存,便于传播和学习等原则。具体的做法如下:

1.组建开发团队

微课程教学讲究适当的策略连贯的战略而非随机行动,注重趣味性和重要性。其工作量可想而知,以个人的实力单枪匹马是难以实现的,要汇集集体的力量。组建团队,分工合作。运用每周三的组内研讨会,运用集体的智慧对原有课程再开发。在原有课程分解到课时教学的基础上,再把课时教学课程化。微课程选题内容要直接指向具体问题,一课一事,层层剖析,有深度,有思考。巴尔扎克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毫无疑问是问号。”微课程从问题入手,有针对性地高效解决,不泛化,不拖沓。集体研讨时最主要的是进行“自主学习任务单”的设计,把教师从演员向导演转移。再根据个人的特长进行分工,有负责教学视频(微课)的制作人员、有知识点的讲解人员等。某一知识点的微课程从选知识点到根据集体讨论的结果优化设计成合理的“自主学习任务单”到最终的“成品”出炉由组内成员轮流担任,这样可以使组内每个成员的时间和精力得以保证,提高微课程的效率,同时也让每个人得以锻炼。力争做到“人人有事做,步步得落实”。每一节微课程学习完成后根据师生的反映进行修改,逐步完善。

2.以指数函数为例的数学微课程开发步骤

(1)分解课程

全文阅读

体育微型课程设计研究

1不同视角下微型课程的概念变迁看微型课程的发展动态

1.1学科视角下的微型课程

1960年,美国依阿华大学附属学校首创“微型课程”,英文为“Minicourse”,由单词“mini“和“course”组成,虽然“mini”表示微小的意思,但是自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微型课程在美国的课程发展方面表现出了巨大的潜力,这一概念20世纪70年代已出现在美国教育文献中。当时对于微型课程的定义:以教师和学生为基础,侧重于深度的短期选修课程[1]。美国所创造的这种“微型课程”是基于学科视角下所展开的,它可以进一步理解为,一门教学课程,以内容为出发点,分解成或相对独立、或相对完整的单元群。各单元分别以一个中心内容或专门主题为重点。[2]

1.2计算机信息技术视角下的微型课程

在新加坡的课程发展中,由于教师对于课程资源的需求量是巨大的,这些课程资源既要与信息技术相关,又要适合学校的课程要求。商业化的资源无法满足这些要求。所以教育部门开发属于自己的资源这一行为是非常有必要的。同时,这些资源需要按照学科领域进行分类。[3]1998年,新加坡教育部基于信息技术视角对学科教育进行规划,启动了微型课程实施计划,对微型课程的概念进行了拓展。对其概念及范围进行了详细阐述。它是以信息技术为依托,采用涉及多门课程小容量教学单元,教授特定内容的教学材料。其具体形式多样化,有教学活动,有模拟游戏,有问题解决活动及教师演示材料等等。[3]此计划的目的在于,通过已掌握微型课程开发技能的教师的课程教授,可以使学生自发地去学习,增强其学习的主动性与热情。教师可以采用多种使学生感觉真实的教课形式,只要能够使学生获得更多的学习效益。[4]

1.3校本课程视角下的微型课程

2001年,我国教育部正式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规定新课程实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三级管理体制。由此,学校开始享有自主开发课程的权力,经过学校的不断开发,校本课程开发深化到了作为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各个科目教学之中,从而开创了校本微型课程开发领域,逐步创建了微型课程开发的校本模式。[5]这里的微型课程实质上就是校本课程的一种独特形式,它是由教师根据学生学习需求,所进行的短时间(从一节课到半天不等)班级性校本课程开发的活动。[6]

2微型课程的特点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