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转型服务研究中应用ucient方法进行分析
(一)在训练课件中确立被试的知识点
在师范生进行完第一阶段的基本技能训练后,发现有较多不如意的地方。由于高校对师范生技能及考研率的双重重视,所以在进入高级技能训练(I),重点在五分钟的说课设计导入等方面加强了知识学习和实践组织管理,训练以视频评价中的关注度为主要参考对象,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学习情况进行了综合调查研究,本文用VBScript+UCINET进行数据的收集和可视化化分析,运用整体网技术对师范生的合作训练网络进行深入探讨,在训练课件制作上引入变量采集训练内容学习数据,根据个人爱好展开学习,为师范生训练确立了新模式。为此,本文由参与度要素提出对微课程设计要求如下:
1.实验室网站提供视频、文字、测试等个性化学习要素的微课程。PhilipGuo、JohoKim和RobRubin研究了MOOC教学视频对学生参与度的影响,提出了最实用的一条建议:视频短片更吸引人。在实验室转型服务知识模型ML-STKM中要求课件视频碎片化,一般时长不超过6分钟,否则参与度急剧下降。
2.对知识点展开视频、文字、回顾、测试等个性化学习要素。对知识点展开设计可尝试利用实验室现有环境如:规章制度宣传栏、仪器设备陈列室、学生作品展览介绍等采用非正式的场合录制视频、模拟一对一辅导的办公室谈话等方式,一方面没有必要花大价钱又可以具备音频、视频的真实性,另一方面又改善微课程声音和画面的质量,确保蕴含个性化学习要素。
3.对一个知识点展开后视频、文字、模仿等个性化学习要素。利用绿屏或蓝屏录像抠像技术,辅以抠像人物+电子讲师对知识点进行讲解、对话、评价及模拟学习或操作,提升交互性扩展个性化学习的途径。
4.对一个知识点展开后书写等个性化学习要素。可汗式的边画边讲教学(手写板)要比幻灯片或者代码截屏具有更高的参与度。在对一个知识点讲解中辅以动作或者连续的视线牵引,好让学生能跟上教师的思路。
5.对知识点跟踪记录,学习完设定的必要标记要素。对于授课类视频,设计中运用Timeline设置视频中断点提高视频学习的交互性,同时注意重点应放在提高首次观看的体验上;而对于辅导类视频,则应方便回放和快速浏览,例如在视频中插入大号字体的小标题,同时定义变量采集相关访问数据。
摘 要: 微生物学是生物教学的一门重要基础学科。本文根据河池学院本科微生物教学现状,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方面改革进行探讨,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专业能力,为社会输送应用型人才打下基础。
关键词: 地方本科院校 微生物学 教学改革
微生物学作为生命科学的重要基础学科,其理论研究与技术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工业发酵、环境保护、食品卫生、医学保健等方面[1],其实验性和应用性很强。作为地方本科院校,其教育资源、师资力量等方面相对其他高校不具有竞争优势,如何利用本地资源结合微生物学科更好地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关键。笔者认为,根据教学目标及学科发展,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更新学科知识和提高学生实验技能,是教师面临的旨在提高微生物学课程教学质量的一项重要任务。曾有一些教育工作者进行了微生物学教学改革探索,也取得了宝贵经验[2]-[4],但教学改革因地制宜,寻找适合本校人才培养模式才是重要的改革渠道。
1.理论课教学改革
微生物的特征体现在其个体微小、肉眼难以观察,并且有特殊的生活规律,单凭想象学生难以理解,理论课就显得枯燥无味,使学生产生厌学情况。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教学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化抽象为直观,化静为动,大量的图片及动画让学生产生了好奇心和一定的学习兴趣。由于多媒体的信息量大,往往形成“填鸭式”教学,时间长了学生就会跟不上课程进度,形成已学内容记不了,新学内容看不懂的被动学习现象,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对理论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势在必行,可尝试采取以下措施。
1.1跟进时代前沿,突出教学重点。
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微生物学知识的不断更新,使模式化的课本讲授跟不上时展步伐,经典的科学性成果是学生学好微生物学的基本前提,但是前沿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微生物学科在科学研究和应用上层层出新。教师在授课时应结合最新研究成果和学科动态展现微生物学相关知识,使学生了解当前的研究热点,激发学习兴趣。例如讲到病毒一章时,可结合由病毒引发的流行病如禽流感等,其危害人类引起人们的关注,通过引导学生,让学生有意识地了解病毒的侵染机制,学习之后印象深刻记得牢;教师将课题研究融会到课堂知识中讲解中,让学生感觉到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应用性和贴近性,增强学生主动探索新知识的热情。
1.2结合专业需求,完善教学内容。
摘要:本文以青岛农业大学《微生物学》双语课程为例,从开展双语教学的必要性、双语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配套措施等方面,对《微生物学》双语教学现状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和实践,以期探索适合应用型高校特点的双语教学方法。
关键词:微生物学;双语教学;教学模式;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0-0100-02
微生物学是生物技术、生物科学等生物学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既是生命科学理论研究的核心,又是一门在生命科学中及其活跃、应用性极强的学科,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
2001年教育部颁布《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首次明确提出在高校生物技术等专业的本科教育阶段开展双语教学。2005年,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提出要继续增加双语教学课程的数量。2007年,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再次强调要鼓励高校开展双语教学工作。作为一所农业高校,青岛农业大学定位为以教学型为主、应用型为特色的省属高校。2009年学校确定以生命科学学院作为本科双语教学的试点学院,微生物学双语课程是最早获准开设的两门双语课程之一。笔者通过教学实践,总结和分析了应用型高校开设双语课程的必要性、双语教学目前采用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等内容,以促进双语教学进一步的改革和发展。
一、应用型特色高校开展双语教学的必要性
应用型特色高校开展双语教学符合当前社会形势发展的需要。首先,随着改革的深入进行,国内与国际在经济、贸易等领域的合作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走出国门,到国外投资开设分公司,同时从国外本土招聘人员加入到企业的各个职能部门,同一公司内部、不同国籍员工之间的工作交流越来越普遍,仅仅掌握公共英语已满足不了现实的需求。其次,现代的企业已经不是一个单纯的生产单位,很多都设有研发部门,甚至博士后流动站,通过对产品的产量、质量的不断改进来增加产品的竞争力,通过阅读国外期刊以便了解最新的生产技术和研究成果,这就需要有一定的专业外语背景。再次,微生物生产企业中很多的科研和生产设备为进口产品,操作人员为了要掌握这些设备的正确使用方法,完整和准确地阅读外文说明书是必要的环节之一。因此,将双语教学纳入到应用型为主的高校教学体系中,可以增加学生学习外语的动力,提高在未来工作实践中处理与外文有关的专业技术问题。
二、教学模式的选择与实践
摘要:建构主义学习观不断影响高校的教育活动和学生的学习。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运用建构主义理论,通过创设学习情境来帮助学生建构知识结构,提高学习效果。本文分析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微课教学的启示,以及微课对本科院校教学改革的促进作用,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本科院校微课教学改革的策略。
关键词:建构主义;微课;本科院校教学改革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变革创新,高校的教学模式也在逐渐发生改变,传统的纸质资源和简单的PPT授课已经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多元化的学习模式正在形成。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建构了新的学习价值观。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微课的启示
建构主义理论源于认知发展理论,主要阐述人类学习过程的认知规律,包括概念的形成、学习的发生、意义的建构、学习环境的创造等方面。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教师作为教育的指导者和知识的传授者不再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只是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强调学习是一个交流与合作的互动过程。教育活动的认知主体应是学生,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建构新的学习理念,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学生通过知识的加工处理、知识意义的建构来获得知识,而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书本知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针对具体情境建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资源,通过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来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动机和兴趣,帮助学生建构知识结构,提高学习效率,增强知识的实践运用能力。因而微课是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建构知识意义的重要资源。
二、微课的研究现状
微课实现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有力地推动了全球教育教学的深刻变革。国外已经形成先进的微课教学理念,取得了较好的实践效果。美国阿依华大学附属学校较早提出了微型课程;新加坡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有效的学习平台,以帮助教师进行微视频设计;英国则在电视频道以节目形式播放教学视频。而真正首次提出微课概念的是美国圣胡安学院的戴维・彭罗斯,他基于建构主义理论创造了“一分钟微视频”课程。国外对微课的研究包括微课的概念、微课的设计、微课的应用以及微课模式对教育教学的影响。
摘 要:在分析了“微波工程”系列课程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结合国家精品课程建设,从多个层面上重点介绍了哈尔滨工程大学的“微波工程”系列课程建设的经验和取得的成效,为精品课程进一步转型升级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精品课程;微波工程;课程体系;实践教学;教材;教学团队
“微波工程”系列课程是电子信息类专业场与波方向的骨干课程。我们以“微波技术基础”国家精品课程的建设为中心,进一步探索“微波工程”系列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包括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与建设等。编写适合现代教学需要的教材,并研发相应课件,同时加强实践环节的建设,更新实验内容、改善实验条件,为培养新世纪人才创造良好的教学条件和硬件环境。在多年的教学研究、改革和实践中,坚持以学科、专业建设引领本科课程教学、以科学研究提升本科课程教学、以工程实践充实本科课程教学;牢固树立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通过一流的教师队伍、一流的课程体系、一流的教材建设,使教学水平与质量获得全面提升。
一、“微波工程”系列课程现状及问题分析
目前,许多高校的电子信息类专业都开设“微波工程”的系列课程,包括“电磁场与电磁波”、“微波技术基础”、“微波固态电路”和“电波传播与天线”等课程。“微波工程”系列课程是后续课程“通信原理”、“雷达原理”、“电子对抗”和“卫星通信”等课程的前导课程。
随着专业的调整和教学计划的修订,“微波工程”系列课程在体系结构的设立和内容的衔接上存在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各门课程在体系上相对独立,授课内容缺少相互联系与沟通,造成有些内容讲授重复,而有些内容又没有讲到,缺少系统性和继承性。
在教学方法上,由于“微波工程”系列课程应用的“矢量分析与场论”、“特殊函数与数理方程”等工程数学的知识较多,内容广泛、跨度很大、概念抽象、公式烦琐,电磁场的分布和计算非常复杂,因此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一本书、一个黑板和一支粉笔),教师难以讲述清楚,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给教学带来了相当大的困难。随着现代化教学手段(如计算机动画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等)的引入,以及对远程教育和网络教学的需求,给“微波工程”系列课程的教学带来新的契机和挑战,如何做好它们之间融合是亟待解决的一个突出问题。
在实践环节方面,由于微波工程系列课程实验所需要的仪器设备相对其他课程要昂贵得多,因此每门课程都组建配套的实验装置不现实。如何解决实验经费不足与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之间的矛盾,做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共享,也是下一步改革值得探索的问题。
摘 要:微课在初中科学教学中的应用,不但提升了初中科学的教学效果,同时也对教育教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由此,作为初中科学教师,应在日常的科学教学活动中积极探讨如何进行微课教学。以对初中科学微课的设计与反思为课题进行探讨,以此强化科学的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微课;设计;反思;教学方式
微课是一种微型的课程,主要是通过微型的教学视频对学科知识点进行在线视频教学。它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主体明确,资源多样化以及结构独立。而对初中科学进行微课的设计与反思,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有效强化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科学水平,为学生今后其他学科的学习奠定基础。
一、科学的微课设计
1.微课选题
要设计科学微课,最先要做的就是进行微课选题。而微课选题要确定范围以及突出重点,且要有针对性。例如,在华师大版初中科学七年级上册第七章生物的多样性第一节《生物物种的多样性》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针对这节知识来进行微课选题,让学生通过微课课题了解所要学习的知识点以及重要知识等,以此强化教学效率。
2.微课问题设计
通过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能够通过对问题进行探究提供对学科知识的认识。由此,教师在进行科学这门学科的微课设计中,应注重进行微课问题设计,让学生通过解决问题来了解与学科相关的知识,提高对科学的认知。例如,在《生物物种的多样性》的微课问题设计中,教师就可以根据这一节的内容,来设计问题,譬如这一节的重点是物种的多样性,难点是理解生物多样性的三种含义以及确定生物物种的三个条件,教师就可以以此来设计像“请同学们通过视频以及课本上的内容来探讨物种的多样性”等与知识点相关的问题,让学生能够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知识,深化知识。
[摘 要]目前,在新课程改革将“一切为了学生发展”定义为现代教育发展的核心理念基础上,现代教育实现生本化回归的有效方法是还学生以学习主体性,构建现代教育体系下的翻转课堂环境。因此,引入“微课”于高职教育体系中,是促进学生自主能力培养,构建翻转课堂的科学手段。对此,本文从分析微课于现代高职教育中应用的实际作用出发,阐明翻转课堂应用微课的基础原则,并结合实际教学经验,打造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体系,以此来确保微课的有效利用,翻转课堂的合理构建。
[关键词]微课;翻转课堂;高职教育;教学设计;方法研究
[中图分类号]H319.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6)11 ― 0190 ― 02
素质教育深化改革的思维视角之下,新课程改革将“一切为了学生发展”定义为现代教育的核心理念,其为现代教育优化指明了发展之路,确保了现代教育以生为本的发展思路,以此真正还学习主动性给学生,实现了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只是,在长期的应试教育影响下,我国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体系存在着极为明显的不足。对此,新教育理念将全新的教育方法引入高职教育体系中,并结合数字科技发展促成了“微课”的高职教学应用。仰赖先进科技及精巧结构的“微课”为高职教育优化发展奠定了基础,并促进高职教育实现翻转课堂教学的开展。因此,本文根据自身多年的教学经验,在充分了解微课应用的先进性与科学性的基础上,以亲身经验为基础,阐述微课应用于现代高职教育体系中的实际作用,并结合翻转课堂应用微课的基础原则,拟定适用于高职课堂教学需求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一、微课在现代高职教育体系中应用的实际作用
微课,作为现代教育发展中,充分融合数字技术与先进教育思维的教学课件,其不仅教学内容精炼,教学时间短小,而且融合内容丰富,趣味性十足,可协助现代教育体系贯彻知识点给学生,让学生在学习微课过程中掌握课程知识点。目前,通过实际教学论证发现,应用微课在现代高效教育体系中可达成的作用有如下几点:
(一)精简直观有助于学生快速了解知识点
微课作为现代教育体系中短小精悍的教育课件,其内容会尽量做到精益求精,概括性强,并以此来更直观、科学、精准的将知识点展现给求学者,培养求学者的学习能力。在高职教育体系中,高职学生所要掌握的技能往往是更为实际的,更为精准的课程,其需要教学具备精准度,能科学引导其进行科学的实际操作。因此,微课的精悍短小,概括性极强的特点,可迅速满足学生需求,为学生答疑解惑,令学生明晰知识重点,并最终内化入自身的知识体系之中。
北京林业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 北京 100083
摘 要:微生物学双语课程是北京林业大学生物理科基地专业本科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同时也是学校相关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在总结北京林业大学生物理科基地微生物学双语课程教学经验的基础上,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效果和考核方式等方面介绍了精品开放课程背景下微生物学双语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关键词:精品开放课程;微生物学;双语教学;教学改革
精品开放课程是由名校提供的免费开放的、数字化的、高质量的教学资源,学习者通过网络以视频、文本等形式获取学习资源,进行自我提升[1]。自2003年教育部正式启动精品课程建设工作以来,迄今已经建立国家级精品课程3 800多门,并带动16 000多门省级和校级精品课程建设,覆盖全国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近千所高校。微生物学课程是当代生命科学中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和主干课,是生物学科多个专业的必修课,在微生物学科发展、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2]。笔者通过国家精品课程网站查询到微生物学相关的精品课程有44门,其中国家级6门,省级22门,校级16门,包括武汉大学沈萍教授主讲的微生物学以及南开大学李明春教授主讲的微生物学。本文在总结北京林业大学生物理科基地微生物学双语教学经验的基础上,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效果和考核方式等方面介绍开放课程背景下微生物学双语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1 充分利用资源,更新和完善教学内容
我校生物理科基地微生物学课程的参考教材以国际上经典的、最受欢迎和再版次数最多的Brock Biology of Microorganisms[3]为主。该教材更新速度快,基本上每两年更新一次,目前已更新到第十三版。教材能及时补充国际微生物学领域的新进展,反映微生物学科前沿研究情况。另外,该教材还提供了许多精美、新颖的图片,可以更形象地帮助学生理解复杂的过程、机理。除了教材之外,我们还通过国家精品课程网站,拓展教学资源,包括微生物学视频、微生物图库、微生物名人堂、微生物学热点、著名杂志文章、著名大学和研究所的微生物网站等。在教学实践中,描述性的教学内容让学生通过观看录像自学。教师在课堂上仅介绍知识点和关键内容,为开展案例教学节省了课堂时间。
2 开展案例教学,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案例教学以近年学术刊物上发表的微生物学相关SCI论文为案例。教师在学期初给出若干个微生物学研究的热点名词,学生根据兴趣自由组合成3~4人的学习小组。每名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使用信息学课程上学习到的文献检索方法查询自己感兴趣的领域的学术论文。通过论文的翻译和学习,先进行学习小组内部讨论交流,达到对论文所涉及知识点的掌握和贯通,然后将论文的主要内容制作成poster(墙报),最后每个小组推举1人参加全班的报告交流。学生学习了课堂之外的内容,他们制作的poster还成为教学案例,大大丰富了教学内容。案例教学可以培养学生查找文献,制作poster,答辩等各种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集体荣誉感,加强师生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研究兴趣和研究思维,对培养高素质的生命科技人才有非常好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微课;专业成长;自主课堂;融合发展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22-0077-01
微课的主要特点在于一个“微”字。从选题来看,“微”体现在“点”上:每节微课只解决一个问题或一个问题的某个方面,要明确具体、切口要小,能有效解决学生学习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从制作要求来看,“微”体现在“短”上:每节微课时长一般为3-5分钟,片头为微课的内容标题,不出现课本的章节目录等,标题居中显示,时长3-5秒;从内容来看,“微”体现在“精”上:微课要围绕选题精选教学内容,无科学性、知识性错误,一开始即进入主题,不需要导入语。
从微课的特点来看,它似乎“微”不足道,但我认为它其实大有可“为”。
一“为”:教师专业成长。
一个微课制作的过程,其实就是一次深入的备课,是教师对一个知识点深入的研究、细致的琢磨和有效的反思。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能会由于自身专业能力的不足,经常导致知识不能准确地传递给学生,甚至传递错误的知识给学生,而微课成功地降低了教师传递错误知识的可能性。教师只要使用特定的软件和制作工具就可以在教室、办公室甚至在家里录制微视频。录制的过程可以帮助教师在毫无压力的情况下反复地确认知识的准确性,并得到专家的审阅后才呈现到广大学生的面前。
微课制作具有的这种包容性、开放性和研究性的特点,对促进全体教师提升教学能力、研究能力是很有帮助的。
二“为”:构建自主课堂。
摘 要:本文从微型课程在高中信息技术学科中的设计特点、微型课程在高中信息技术学科中的应用两个方面入手,从而不断完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体系,培养更多的信息技术人才,助推国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
关键词:高中信息技术;微型课程;教学;设计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8-325-01
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科技时代、信息时代已经纷至踏来,并且已经合称为科学信息时代。而高中信息技术科目,作为培养新时代信息技术人才的基础科目,地位也越来越重要,而微型课程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广泛应用,更加助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创新发展,同时,微型课程在高中信息技术学科中的设计与应用研究已经成为了当前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的目标之一,也是高中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的重要课题。
一、微型课程在高中信息技术学科中应用的设计原则
抓好高中信息技术的微型课程教学,制定好信息技术实践教学方案是前提,没有好的方案也就无法指导好的教学,这一点是无可非议的,下面,就高中信息技术微型课程教学提出三点原则性的建议,推动信息技术微型课程向前推进。
1、要注重实践性。既然开展的是微型课程教学,当然就要把实践放在第一位。这里谈到的信息技术微型课程教学,已经不单单停留在“老师授课指导、学生们则在电脑前按要求操作”的简单教学层面上,这仅仅是微型课程教学的一个层次而已,在这个教学层面中不能再拘泥于一些传统的、粗浅的、常识性的信息知识,而是要在知识的难度和广度上予以加深,这样才能让学生们在有限的实践课堂中学习到更多的信息技术知识;另一个层面就是带领学生们参加社会实践,到企业、到机关事业单位的实际工作中去,看一下各种电子软件在实际工作中是如何操作的,哪些是十分常用的,在信息技术微型课程制定中是不是还存在知识盲点。
2、要注重实效性。高中信息技术微型课程教学的实效性主要包含着两个方面,一个是教学的实效性,另一个是操作的实效性,两个实效性既是独立的,又是统一的,二者在相辅相成中是互相促进和推进的。所以,在实施高中信息技术微型课程教学的时候,无论是知识点的分配、还是教学步骤的安排,都要科学地兼顾好教学知识和实际操作本领的融合,不能特别突出哪一点,更不能偏废另一点,只有把这一原则把握好了,才能真正做到高中信息技术微型课程教学的实效性,力争在每一次实践微型课程教学中都能取得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