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网络自媒体专业

网络自媒体专业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新媒体与信息网络专业人才培养的策略创新

摘 要:改革现有教学模式,在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加强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通过创新教育培养创造型人才已成为新媒体与信息网络专业教育的重中之重。新媒体与信息网络专业人才培养的创新策略可从如下几方面实施:其一,人才培养的理念由“一专多通”细化成“以专立身,以通结群”;其二,通过跨院合作与院媒互动来提升师资力量;其三,课程的设置应该注重理念传授,同时,应该重视行业法规、国家政策的掌握;其四,增强学生团队意识,提升本专业人才的传媒观察与数据分析能力。

关键词:媒介融合;新媒体专业教育;创新策略

作者简介:燕道成,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博士(湖南 长沙 410081)

当今世界正处在传媒高速发展、媒介快速融合的过程中,随着互联网技术、频谱通讯技术等高新科技取得一个又一个突破,媒介融合的势头变得更加迅猛。媒介融合不但迫使传统媒体进行数字化转型(如纸质媒体大力投入网站建设),更催生了一系列新媒体的诞生(如数字电视、IPTV等)。新媒体的诞生和发展创造了一个充满活力与潜力的朝阳产业。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的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5.64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2.1%。与之相比,手机网络各项指标增长速度全面超越传统网络,手机在微博用户及电子商务应用方面也出现较快增长。手机网民数量已达4.2亿,年增长率达18.1%,并大大超过了网民整体的增长速度。{1}网络媒体、手机媒体等新媒体的飞速发展带来了新媒体市场的繁荣,更带来新媒体行业对这一专业人才需求量的激增。

目前我国新媒体行业出现了巨大的人才缺口。据相关专家的统计数据,我国新媒体上市公司的数量已为传统媒体的2~3倍,目前对网页设计与美工、网络编辑、手机软件开发等新媒体人才需求量巨大。{2}因此从整体上看,我国新闻传播专业人才在市场上供给远大于需求,但新媒体与信息网络行业却呈现出“这边风景独好”的景象,这大大鼓舞了国内新闻院系进行新媒体人才教育的探究,同时也给国内新闻传播院校的新媒体与信息网络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

一、我国新媒体与信息网络专业教育现状

我国新媒体与信息网络教育的起步与国外相比并不算晚。美国的新闻院校开设新媒体与网络专业的课程始于20世纪90年代,其中最早的属南加州大学的新闻系,于1994年开设了新媒体方面的实验性课程,此后其他高校开始陆续跟进。{3}而中国的新媒体与信息网络教育始于1996年,只比美国晚了两年。这一年,清华大学传播系开设新媒体研究专业,招收研究生。1998年,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在这一年入学的新闻学专业本科生中开设了“网络传播方向”课程,于2000年在本科阶段开设数字新闻传播专业。{4}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于1998年夏季从理科二年级本科生中招收了22名学生组成网络新闻班,创办了全国第一个网络新闻传播班,1999年华中科技大学正式招收网络新闻传播学专业本科学生,形成了一个兼有新闻学、社会学等人文社科与计算机、电子信息等工科的交叉教学基地。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于1999年4月成立了网络与数字传媒研究室。北京广播学院(现中国传媒大学)则在2000年成立了全国各高校中的首家网络传播学院。

全文阅读

网络新媒体文化对科学文化素质的影响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新媒体成为一种新型的信息传播方式。网络新媒体信息传播而形成的网络文化与传统文化有很大的区别,网络新媒体文化的传播,对青年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和思维模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对当代大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培养提出新的挑战。本文通过对网络新媒体文化的传播方式和特点进行分析,反映了当代大学生科学文化素质培养的现状,就大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培育与传播提出相关的策略。

关键词:网络新媒体;文化传播;大学生教育

网络新媒体是在计算机网络技术逐步完善的背景下形成的,网络新媒体传播下的文化传播方式对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大学生是互联网的深度用户,对于网络新媒体文化也较为熟悉和了解,但基本停留在浏览、娱乐,或仅以“刷存在感”方式胶着在网络上,缺少对网络的深层次科学使用。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现代化人才的标准和要求也越来越高,作为社会发展的主力军,大学生除了掌握必要的专业知识以外,自身科学文化素养以及综合素质的提升也是必然选择。在网络新媒体文化广泛传播的环境下,对当下大学生科学文化素质进行培育和传播,就成为当下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

一、网络新媒体文化传播的特点

(一)网络新媒体文化内容丰富

网络新媒体文化是在依托互联网技术实现的信息传播和内容交流中形成的。网络新媒体文化内容十分丰富,且不需要通过实体介质储存,信息量巨大。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大数据、云计算得到了更加广泛的应用,使得互联网信息在检索中实现了更加人性化和个性化的定制。网络新媒体文化的形成,与强大的网络信息传播技术有很大的关系。正是因为网络信息传播的特点,使得网络新媒体因素十分丰富,并且已经成为一种文化形态。当代大学生是网络新媒体文化的主要受众,同时也能够在丰富的网络新媒体文化中精准地实现文化社流[1],能够十分便利地获取相应的信息和内容。

(二)网络新媒体文化传播范围广

网络新媒体文化的传播不受传播介质的束缚,可以通过计算机和移动智能设备随时接收和传递,传播形式十分便捷,传播范围较广。尤其是近些年来,移动智能设备在大学生群体中十分普及,而且高校中已经基本实现了互联网全覆盖。高校学生使用网络的频率和形式也不断提升,受到网络新媒体文化的影响也越来越明显。

全文阅读

浅论网络多媒体环境下英语专业阅读教学的改革思考

论文关键词 网络多媒体 英语专业 阅读教学 改革

论文摘要近些年来,网络多媒体教学成为高校教学改革的主要手段。结合这个趋势,英语专业阅读教学的改革也通过这一平台进行尝试。从传统英语专业阅读教学存在问题、网络多媒体环境下英语专业阅读教学改革的教学优势和几点设想三个方面,进行网络多媒体环境下英语专业阅读教学改革畅想。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高校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与实践,其中网络教学改革受到极大关注。网络环境下英语专业阅读教学模式是一种有利于提高英语专业课堂教学效率的极有效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语言交际能力、创新能力和协作能力,而且能促进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教科研能力的提高。相对国外,我国对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实际应用的研究还比较滞后,尤其是在阅读教学中的应用。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对于提高课堂效率,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更好地推进素质教育,提高英语教师应用教学资源的能力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由此,积极探讨基于网络多媒体与网络的英语专业教学方法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1 传统英语专业阅读教学存在问题

多年以来,我国高校英语专业的阅读课教学大多采用精读课的教学模式。长期以来,学生只是把阅读课当成是精读二课,上完之后只是对于个别词汇有印象,教师对文章的讲解只是停留在对语法和词汇用法的讲解,或是对于句子和篇章的理解介绍。对于阅读能力的技巧,如略读、跳读、如何把握关键词和主题句,教师都不做介绍,对于如何把握文章的总体结构、如何进行阅读训练的测试以提高阅读能力的途径也很少提及,长此以往,学生对于阅读课失去了兴趣,阅读技巧没有掌握,更谈不上阅读能力的提高。这种状况不利于英语专业学生阅读能力发展与提高,阅读作为学习英语的基础至关重要,所以必须找到一种能够改变传统英语专业阅读教学的新型教学模式——网络多媒体环境下的英语专业阅读教学模式。

2 网络多媒体环境下英语专业阅读教学优势

在网络多媒体环境下,可以创造最直接、最主动、最真实、最优越的英语互动学习环境,能很好地培养学生英语阅读的兴趣及获取信息的能力。网络多媒体环境下英语专业阅读教学具有以下优势:

(1)阅读内容丰富。网络信息是目前最大的资源库,而多媒体也能提供十分丰富的学习资源。相对以前的纸质阅读内容来讲,网络多媒体阅读可以说为英语专业学习者提供了大量的学习素材和资料。学生可以从各大学习网站搜索到各种各样的英语资讯和新闻来进行在线阅读,学习到英语学习的各类方法和技能的提高,对于课本知识的补充阅读,可以从网络上搜寻到背景知识及作者介绍,大量的英语阅读还能最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英语词汇,网络还提供了在线试题和分析,即时的检验学生的阅读效果。多媒体资源也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来源,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ppt和文本资料进行补充阅读,通过布置任务来督促学生进行资料的阅读,清晰直观的多媒体资源不仅节省时间,而且方便阅读。

全文阅读

新闻专业教学

一、新闻网站建设促进新闻专业教学

1促进教学实习

(1)提供实习机会

相对传统媒体,新闻网站对新闻专业的教学实习具有突出优势。传统媒体受限于体制、设备和场地,无法满足更多实习生的实践需求。新闻网站不同,它既有商业网站不具备的新闻采访权,又有较为灵活的体制和自由的空间,如学生不一定要在办公室撰写和实习稿件,只要手边有台电脑,在家中或学校就可以上传图片、视频或文字新闻,通过在线审核即可发表。学生可以将自己的经验、体会、思想、观点通过新闻网站提供的平台表现出来,进行传播,大大提高实习效率。

(2)锻炼综合能力

传统媒体(尤其是纸质媒体)实习面比较狭窄,重复性操作的编采占用大量时间,新闻网站却能给学生提供立体多维的实习空间,通过多媒体融合的平台,对学生提出更高要求。学生实习不仅锻炼采访、写作等传统业务技能,更要掌握博客编辑、论坛管理、网络广告、手机媒体、视频主持、网站维护、活动策划等新技能,以获得在新技术环境下生存发展的资质。在具体实践当中,可根据学生兴趣,划分实习领域,有学生关注新闻网经营方式,有学生研究新闻网站盈利模式,或者从事网络广告策划和营销,还有些学生喜欢研究网络技术,如RSS技术,都可以在新闻网站这类综合性媒体中找到用武之地,进而有效地完善学生的知识层次和实习结构。

2改革教学弊端

由于目前开设网络媒体专业的本科院校不多,网站经营与网络采编人才的缺乏,使得传统新闻专业教学亟需变革。新闻网站从社会需求角度对新闻专业教育提出改革要求。高校新闻专业应该要加强网络媒体等新媒体的教育与研究,重新调整和革新落后的课程内容和教育体系,编写适合多媒体时代的教材,引导学生适应具有丰富多维的网络化特征的社会,进而完善专业结构,培养出更富竞争力的学生。

全文阅读

提高大学生的网络媒介素养论文

1.新媒体对大学生群体的影响

大学生通过新媒体,获取国内外新闻资讯,了解世界政治经济形势,关注新形势下的方针政策,缩短了个体与世界的距离.新媒体对于信息的传递和评论的角度都是多元的。从积极层面来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民主和自由意识,思想上与先进文化实现同步;但大学生在心理上还有着明显的不稳定性和不成熟性,缺乏独立思考,青年群体有着昂扬斗志的同时也比较气盛,思想上很容易受到各种意识形态的同化,随波逐流.若没有及时的引导,大学生就会陷入迷茫和误区.网络媒体信息传播的开放性和隐匿性,冲击着大学生的思想阵地,弱化了大学生的传统文化意识和文明道德意识。

2.网络媒介素养认知

所谓网络媒介素养,指的是互联网用户在了解互联网的前提下,理性使用和正确利用互联网,使互联网媒体为个人的全面发展服务。这种能力包括对互联网的认知能力,对互联网信息的收集和整理能力,对互联网接触行为的自我管控能力和应该具备的网络道德基础和网络安全意识。而大学生的网络媒介素养,指的便是大学生群体在具备了网络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合理、健康、有效、创新地使用互联网信息为自身发展服务的能力。总体来说,大学生的网络媒介素养主要包括六个层次,分别是网络媒介认知素养、网络媒介辨别素养、网络媒介法律道德素养、网络安全意识素养、网络行为自我约束素养以及网络创新发展素养。

3.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的现状和构成

目前,我国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并非通过科学的媒介理论指导学生以及借助系统的训练获得,而是依赖经验主义,即在日常的媒介接触经验基础上,通过自己的直觉形成所谓的媒介素养。这样的媒介素养,是自发的,是低层次低水平的。这种不科学的媒介素养无法帮助大学生对媒介传播信息的内容和形式做出理性和科学的评价,使得花费大量精力获取的信息不能为自己有效服务。

3.1网络媒介理论素养较低

大学生没有经过系统的传媒素养训练,参与媒介实践较少,对信息如何产生、如何选择信息、信息如何能有效传播、信息的传播意图是什么等问题并不了解。大学生对网络媒体的使用非常频繁,但是由于缺乏对媒体传播信息的特性及传播学方法论认知不足,缺乏基本的媒介理论知识,导致对于网络负面信息的免疫力较弱,信息接受效果较差。

全文阅读

基于网络多媒体教学情境下中职会计专业课教学改革的初探

摘 要:就目前的中职会计专业教学中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教师在中职会计专业课教学过程中存在的误区和困惑等现状,结合网络教学情境下中职会计专业课教学的优势分析中职会计专业如何利用网络多媒体教学资源。

关键词:网络多媒体教学;中职会计专业;教学资源

一、中职会计专业教学的现状

1.中职会计专业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中职学校招生时没有设立“门槛”,中职学校招到的学生多数是中考成绩比较差的所谓“后进生”,这些学生文化基础薄弱,不能很好地适应相应专业的学习需要。如,笔者所教的一个高二班级,笔者问学生的问题是:“上旬、中旬和下旬是什么意思?”这个问题让小学生都能回答,但偏偏有近三分之一的学生不知其含义。这充分说明部分的学生在以前中小学学习的时间没有形成一定的文化基础,给现在的学习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老师刚刚讲完的解决一个问题的方法,对这个问题加以变化成另一个新问题,学生就表现得不知所措,专业的应用和应变能力明显不足。

2.教师在中职会计专业课教学过程中存在的误区和困惑

教师仅仅依靠一本书、一支粉笔和几份试卷已经不能适应现代教学的发展了,因为社会在不断地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行为也在不断的变化,如果教师仍然墨守成规,那么取得的教学效果必然甚微,专业课的教学必须要进行改革。教师要因地、因时和因人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充分利用现代网络多媒体教学工具来吸引学生的眼球,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全文阅读

新媒介环境下网络编辑的媒介素养

[摘 要] 网络编辑作为网络信息传播的“把关人”,其媒介素养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媒介质量和用户的媒介体验。随着媒介环境的不断变化,网络编辑的媒介素养需要得到相应提升。本文分析新媒介环境下的信息传播特征,探讨新媒介环境下网络编辑的职能定位及媒介素养新要求,阐述提升网络编辑媒介素养的基本策略。

[中图分类号] G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5853 (2013) 03-0033-04

随着媒介技术的不断革新和广泛运用,新媒介如今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是无孔不入。新媒介在深刻影响人们日常生活的同时,逐渐打破人们惯有的媒介思维方式。在以开放、分享为特征的Web2.0新媒介环境下,不仅媒介信息来源呈现多元化、去中心化特征,而且基于用户个性化需求的信息推送服务正成为新媒介信息服务的主流模式之一。同时,微博、博客、个人门户等自媒体的崛起以及媒介个人化趋势的加剧,都对网络编辑的职能和媒介素养提出了新要求。

1 新媒介环境下的信息传播特征

随着社会化元素的逐步增多,媒介正逐步跨入人本传媒时代[1]。在人本传媒的新媒介环境下,信息传播者和受众的角色定位、信息传播内容及信息传播模式等发生了一些根本性变化。

1.1 信息传播者和信息受众趋于融合

在新媒介环境下,信息传播者和信息受众的界限划分变得模糊,信息传播者与信息受众在互动过程中,悄然实现了传播中的角色换位,媒介角色定位被打破,传者即受者。美国《连线》(Wired )关于“新媒体是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2]的论断深刻地揭示了新媒介环境下信息传播者和受众的融合趋势。在新媒介环境中,除了信息传播者外,受众也在积极地参与信息的组织、生产和传播活动,信息传播者和受众的角色正在趋于融合。受众不再是被动的信息接受者,他们在接受信息的同时也在生产和传播信息。同样,传播者在传播信息的同时,也在接受受众传递的信息。这种融合打破了传统媒介中传者与受者泾渭分明的角色划分,体现了新媒介环境下信息传受合一的特点。

1.2 传播内容以用户个性化信息需求为中心

全文阅读

新闻网站的属地化实践

网络媒体是互联网发展的产物,并随着网络技术发展,发挥出日益强大的作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要“加强和改进正面宣传”,网络媒体以及网络记者对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民有着更多不同以往的担当与职责。要更加自觉落实社会责任,维护主流舆论,引领网络正面声音。

重庆连续五年坚持开展网络媒体行采访活动,逐步建立了依托属地网站开展网络媒体区县行、网络媒体看行业等品牌活动,在宣传、推介区县、行业的工作亮点和成绩的同时,也是加强网上正面宣传、壮大网络主流声音、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积极实践和有益探索。五年来,重庆共举行百余次网络媒体行采访活动,原创、转载新闻上万条,网民点击量过亿。

主题分解让网媒行更具特色

重庆的网络媒体每年初都会根据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制定年度主题,具体到工作中,区县、行业、部门从实际出发,分解年度主题,形成“大小”两个主题,进行议程设置。武汉大学教授沈阳称:“议程设置像是盏探照灯,照到哪里公众的视线就跟到哪里。通过议程设置,新闻媒体可以有意识地引导舆论关注点,引导社会不同人群对话,促进人们就某些议题达成致,建立共识。”如,2011年网络媒体行活动主题是“民生在线”。在南岸区举行的“九字惠民看江南”网络媒体集中采访活动中,将采访主题细化为“A、B、c”3个采访小主题、9个采访点,形成“点、线、面”的采访轴。

采访主题分解,势必会对媒体分组,把参与媒体分成了三个采访小组,进行差异化采访。并且按照网络媒体的属性、特点、类型形成了一个较为固定的采访分类。如,新华网重庆频道、华龙网侧重于高端的访谈;大渝网侧重于草根的采访;重庆第一眼网、重庆晨网侧重于报、网互动。主题分解,是“由大化小、由小见大”,采访内容更符合区县、行业、部门特色,让网民在小视角、小角度中看到区县、行业、部门在民生发展、经济建设等方面工作开展的情况。网络媒体分类,是“术有专长、有的放矢”,采访时间更充足,内容挖掘更深,新闻的地域性、指向性更明显,形成差异化传播,促进同一区域网民之间交流、网上声音的聚集,以及信息的扩散化传播。主题分解、网络媒体分类,构建了立体化、各有侧重的传播体系,网民之间、网民与政府之间就某类问题更能形成统认识,有助于健康、和谐网络氛围的形成,为网上正面声音的传播酿造良好的土壤和文明理性的网络环境。

为记者接地气提供平台

网络的开放、互动,让信息生产处于高速、高产的状态,为网络媒体提供了丰富的原材料。网络的开放,也让网络信息呈现出无“把关”、无“门槛”,稀释了信息的真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要“实施网络内容建设工程,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瑰宝和当地文化精品网络传播。”网络媒体行活动,是让网络媒体有计划、有组织地到重庆各个区县、行业、部门集中采访。如,2011年5月举行的“感受两江新区”――网络媒体两江行,关注两江新区成立一年的开发建设情况,6月举行的“网聚幸福綦江”――网络媒体綦江行,关注新农村建设、农民增收等。网媒行采访内容包罗万象,既有城市建设,又有居民生活等,都紧贴老百姓实际生活,都是老百姓关心的话题,从而让新闻稿件更具亲和力、原创性、贴近性。

对于网络媒体行活动,不能简单的看成是为网络媒体记者的新闻采写提供素材的过程,网络媒体行还为网络记者深入基层了解民意、接地气提供了平台和媒介。在时间安排上,短则两三天、长则星期,如2010年的“网络媒体看消防”活动持续了一个星期。形式上多样,既有座谈,又有单独采访,也有分头行动、集体互动。而且,不管远近都要求记者住在当地,甚至农户家里,防止出现“朝辞宾馆彩云间,百里万里一日还,群众声音听不到,小车已过万重山”现象发生。

全文阅读

高校新闻专业教育的网络化实践

摘要 在高校新闻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利用网络进行教学、与学生沟通、指导学生的学习与实践活动,而学生也应在网络实践中,努力学习新闻采编,创办个人网媒,扩大社交范围,展示个人形象,努力将自己打造成合格的新闻人才。

关键词 新闻教育 网络媒体 专业实践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高校新闻系的许多课程,离开了专业实践不行。但大学生的专业实践,各高校一般安排在大四进行。他们在前三年的学习中,很少有机会到媒体参与新闻采编活动,这对于新闻教育极为不利。缺少专业实践活动的新闻教学,无异于纸上谈兵。所以,有必要在他们大四之前,努力培养和强化他们的专业实践意识。要做到这一点,则必须借助网络的现有条件。本文就此作一些探讨。

一、网络媒体与大学生实践的关系

1、通过网络转变学习方式。中国的中小学一直是应试教育,在这种背景成长起来的学生,读书的行为动机,就是老师的要求和课本的内容,很少涉及社会与专业实践,大部分学生无法检验自己的动手能力。即使考进了大学,他们也会依照惯性保持中学的学习状态,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这对于新闻专业的大学生来说,并不是一种好的专业品质。记者的职业,需要深入生活与媒体,进行新闻采编活动;记者的个性必须有活跃的特点,哪里有新闻,就奔向哪里,及时将采访到的信息传播给受众。用白岩松的话来说,“不传播,毋宁死,”否则,记者就会在大众和困难面前怯步。而新闻专业大学生通过网络了解社会、参与新闻实践,有助于培养他们的这种潜质,使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

2、通过网络认识社会。网络是虚拟的世界,但它同时也是社会的折射,现实生活中的信息,在网上基本上都能读到;社会上的各种复杂矛盾,网上也能反映。所以,我们通过电脑屏幕,能触摸历史与现实。新闻专业的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结识社会的机会不多,时间也有限,但又必须对社会有一些了解。通过网络“和世界有个约会”,在最近的距离和最短的时间内,用鼠标键盘拉近自己与社会的距离,增长见识,扩大视野,就能为将来的新闻职业打一点基础。《红楼梦》里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网络,就是洞明世事的一个有效窗口。

3、通过网络结识媒体。如今大学教材上讲解的媒体,绝大多数是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网络所占的比例很小。即使具有普遍意义的新闻理论,也都从传统媒体上取证,涉及网络等新媒介的内容并不多,这就容易使新闻教育在内容和理念上有所偏废。众所周知,每一种传统媒体都有它自身的局限。报纸只能依赖文字传播信息,广播通过声音报道新闻,电视虽然综合了文字与声画,却不能双向互动,仍属于“一面倒”的单向传播媒体。网络则不然,它能涵盖其他媒体的功能,在网上既能读报,听广播,看电视,也能进行双向互动传播,及时反馈来自受众的信息。所以网络的内容非常丰富,网络的传播手段也较先进。对大学的新闻教育来说,网络既是一种媒体,也是一部百科全书,它的内容用不尽,它的形态学不完。网络的现代传播理念与规律,又是新闻教育的最好内容。大学生通过它了解现代新闻传媒的运作规则,可以深化新闻学习的内涵。

全文阅读

网络多媒体技术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的运用

作为成长中的一代,青少年学生生来就与网络有着亲密的联系,这为网络多媒体技术在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中的应用奠定了基础。此外,汉语言文学中蕴含着很多难以言表的思想和情感,需要学生细细品味、认真挖掘才能感悟得到,其相关知识具有一定的抽象性。而网络多媒体技术在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中的应用,不仅使概念性知识变得形象、具体,而且还有利于背景知识的延伸,对加深学生的理解和掌握具有极大益处。有关网络多媒体技术在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备受关注。

一、网络多媒体技术概述

多媒体是指融合了两种及以上的人机交互式信息交流与传播媒体,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包括文字、声音、图像及视频等。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多媒体与网络进行了连接,实现了更多功能的延展,为广大用户提供了优质的服务体验。总体而言,网络多媒体技术的特点鲜明,能够满足大多数用户的信息需求。其中,网络多媒体的资源共享功能,营造了一种全新的教学环境,扩大了其服务范围,多元化的表现形式,使之赋予了课堂教学更多趣味性。此外,网络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还实现了在线教育、移动教育,给予了学生更大的自主空间,其虚拟特性还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有利于学习效率和学校效果的提升。同时,网络多媒体作为一种信息交互平台,其在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中的渗透,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促进了他们互动与合作。网络多媒体技术支撑下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模式创新,不仅丰满了知识结构、增强了师生互动,而且还实现了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等素质理念的渗透,是现代教育改革与优化的主要方向。

二、网络多媒体技术在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分析

目前,网络多媒体技术在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中的应用,已发展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但是在具体操作实践的过程中,依然存在不少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资源投入不足。观念是行为的先导。只有对网络多媒体技术形成正确的认识,才能在该应用领域中有所建树。信息化时代背景下,网络多媒体技术已逐步渗透到各级院校教育体系中,并得到了相关领导的重视。然而,事实上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普及化发展,生源数量呈现逐年递增趋势,有些学校一味地强调规模扩张,而忽视了教学配套设施及服务环境的建设,对网络多媒体技术应用的投入支持力度不足,难以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和价值。网络多媒体技术主要包括硬件和软件两部分,其中软件设施环境在高校已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但是,由于软件更新速度加快,对硬件设置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旦两者不配套就会出现死机、网络堵塞等现象,进而影响了其应用体验和效果。此外,很多软件平台华而不实,繁琐的操作界面,不仅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还弱化了其信息交互功能。高成本投入使得部分学校在网络多媒体技术建设上入不敷出,影响了其参与积极性。

(二)应用素质较低。素质教育背景下,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功能得以确立,其表现出的综合素质水平直接影响了教学实效。网络多媒体技术在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中的应用,对教师素质构成和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名合格的现代教师不仅要熟练掌握专业学科知识、先进思想理论,还要具备良好的信息技术素养,否则难担重任。从教师的能力结构来看,教师要有良好的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创新能力以及沟通能力等,善于利用网络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够从不同角度看待、思考问题,进而实现教与学的有机结合,提供优质教学指导服务。经调查实践发现,有些教师依然停留在传统教学模式的阶段,应用网络多媒体技术的素质不高,甚至一度抛弃了这块阵地,难以满足信息化教育发展的需求。而有些教师则过度依赖网络多媒体技术,忽视了自身主导功能的发挥,对学生学习的指导不力,导致教学效果出现了下滑现象。

(三)教学机制匮乏。完善的教学机制是网络多媒体技术在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中有效利用的保障基础,应该包括运行机制、监管机制以及评价机制。其中,运行机制为网络多媒体应用提供了指导,体现在整个实施过程。部分高校在网络多媒体技术应用过程中,并未形成系统,所确立的目标不够细致,自然也很难发挥指导作用。而在监管机制建设上也存在此类问题,对教研、考核及培训等方面只作出了宏观要求,没有量化,加上落实不到位,影响了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另外,评价机制是对网络多媒体技术在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中应用效果的总结,为作出进一步的改革和优化提供了重要的信息依据,亦是教学管理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部分学校依然偏重于对学生知识掌握程度和再组织能力的考查,而非其实际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加之反馈不及时,影响了学生的参与热情,与素质教育的要求不符。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