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网络课程培训

网络课程培训范文精选

网络课程培训范文第1篇

摘要;网络技术给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如何运用网络技术进行职业培训课程开发,是职教改革的热点问题。利用理论指导网络课程开发,有利于我们制作出体现职业教育特点的网络课程。指导网络课程开发的理论主要有格式塔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能力本位课程观。格式塔理论主要用于屏幕设计,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要用于学习者活动的设计,而能力本位课程观则主要指导课程内容的开发。关键词:网络;格式塔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能力本位课程观近年来,网络课程引起了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并逐步成为研究的热点,它突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能够实现随时随地的授课。课程的内容可以以图形、文字、动画、视频及音频的方式呈现在客户端的浏览器上,它的交互性和真实性的结合给教育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如何在职业培训领域开发网络课程是我们探讨的课题。当前,职业培训网络课程开发刚刚起步,还未形成自己的特色。为使职业培训网络课程的开发更好地体现职业教育的特点,有必要对指导网络课程开发的理论作一探讨。一、格式塔理论(一)格式塔理论的适用性将格式塔理论应用于网络课程设计时,主要运用它的接近性、相似性、连续性和封闭性等知觉定律.接近性是指我们倾向于将那些相互靠得很近且离其他相似物体较远的东西组合在一起。实验表明,接近性通常指“空间上接近”,而非指视网膜上的接近性。相似性指我们将那些明显具有共同特征(如颜色、运动、方向等)的事物组合在一起。比如,当我们看到一个运动的物体时,我们会把它的各个部分组合在一起.连续性定律指我们倾向于把中断的线段看成是被某个物体遮挡一部分的连续直线。封闭性是说,如果一条线形成了封闭的或几乎封闭的图形,那么我们就倾向于把它看成是被一条线包围起来的图形表面,而不仅仅是一条线。格式塔理论还有一个称为“简洁”的普遍原理,它可以近似地被译为“优良性”。意思是视觉系统对输入的视觉信息作出最简洁、最规则和具有对称性的解释。大脑如何判断哪个解释“最简单”呢?现代观点认为,最好的解释往往只需要很少的信息进行描述,而坏的解释往往需要更多的信息。换句话说,大脑需要一个合理的解释而不是奇特的解释。这就意味着,这种解释不因观察点的微小变化而发生根本改变。视觉中的另外一个重要规律就是图形背景分离。要识别的物体称为“图形”,其周围环境称为“背景”。对一个学习者来说,准确判断“图形”和“背景”至关重要。否则,它就很难发现有用的知识,他必须能把图形和背景分离开来而剔除伪装物。所谓的伪装物就是试图混淆事物、破坏其表面的连续性,并产生一个易于混淆的轮廓,从而使真实的轮廓伪装起来的事物或背景。(二)格式塔理论对网络课程开发的指导作用1.在进行网络课程设计时,应确保背景不影响主体信息的清晰度。合理应用格式塔理论的屏幕设计原理,背景与主体部分的反差应该鲜明,使学习者能轻松地破译出文字和图形。2.使用简化图形引入较复杂的概念时,应遵循先简后繁、循序渐进的原则。3.在设计屏幕布局时,应把相关信息放在一起。这样,学习者就能很容易地辨认出同一类信息。例如,将文字讲解放在一起。4.在重要内容之处可运用色彩、动画等手段以吸引学习者的注意。5.在设计时,图形和文字本身应尽量简洁,不要让学习者花大量时间去揣测他们的意思。例如,在引入一个新问题时,应使用普通术语,而少用行话。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适用性学习理论经历了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演进过程。斯金纳受实证主义哲学和巴甫洛夫条件反射学说的影响,把物理学的操作主义和生物学的进化论结合起来,构建了被称之为操作行为主义的理论体系。他认为,教学的结果是要引起人们行为的变化,并根据操作条件作用和积极强化原理批评传统的教学方法,提出了著名的程序教学的思想和方法。在他的倡导下,20世纪5n年代末60年代初,教学机器和程序教学便在美国风行起来并遍及全世界。程序教学其要义主要表现为“小步骤,及时反馈”;在这种教学方法的影响下形成了传统的CAI课件制作模式。早期的计算机教学系统的教学模式以指导和操练为主,具有程序教学的直线式或分支式结构特征。其初衷是让教师从繁重的教学例行工作中摆脱出来,由计算机来部分地代替教师的工作。但因其忽视社会语言文化刺激对人影响的复杂性,把源于动物学习的规律搬到人类学习活动中来而遭到人们的质疑和批评。行为主义往往忽视有机体的内部过程,抹杀人类与动物学习的本质差别,这是该理论的重要缺陷所在。不过,值得一提的是,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对一些基本技能培训的网络课程的开发还是具有指导作用的。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起,在建构主义学习观指导下,计算机辅助教学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可简单概括为在设计学习时充分考虑学生学习进度的自主性、学习活动的建构性、学习过程的交互性。建构主义认为,世界是客现存在的,但是对世界的理解和赋予意义是由每个人自己决定的,即由每个人根据自己的经验来“建构”和“解释”的。由于个人的经验是多种多样的或有差异的,因而对客观世界的解释或建构也是多样化的。这就是建构主义对学习的基本观点。建构主义也认为,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下发生的,知识也只有在一定的情境下才会有意义。枯燥、抽象的信息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建构,只有从真实情境出发,通过分析解决真实问题才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的获取与建构。另外,真实任务的完成情况也是评价学生学习结果的有效标准。同时,建构主义还认为,在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所建构的认识因人而异,有的较全面,有的较片面,有的非常正确,有的则完全错误。这就要求学生就某一问题与他人交流看法,通过交流,个体可以知道自己与他人的认识是否一致或兼容,可以看到他人如何处理同类问题,就是说个体必须在社会环境中不断检验和修正自己的认识,使之更符合客观规律。由此可知,建构主义认为只有合作学习才能产生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建构主义理论流派纷呈,但这些派别之间有着共同之处,即认为个体应以与他人合作的方式,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主动建构认识。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多媒体计算机和基于Internet的网络通信技术所表现出的多种特性特别适合实现建构主义学习环境,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所以随着多媒体计算机和Internet网络教学应用的飞速发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正愈来愈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并在世界范围内日益扩大其影响,也成为网络教育的重要理论基础。(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网络课程开发的指导意义1.建构有利于学习者建构知识的网络情境,即将学习活动放置到相应的职业环境中,并从多重角度和视角提供学生建构的机会。网络教学可以通过使用模拟来增加这种机会。2.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例如设计出一系列问题,以及一套对学生可能作出的各种回答进行评估的程序。3,创设学生相互交流的场所。这主要通过设立BBS或留言板以及聊天室来提供。4,提供基于问题的学习。尽可能模拟直接让学生参与解决问题的过程,或围绕学习内容向学生布置可供选择的问题。

三、能力本位课程观(一)能力本位课程观的适用性我国职业教育虽然得到了长足发展,但课程领域的研究仍然不够,只能说刚刚起步,目前还只是一般课程理论的应用,尚未建立起自己的一整套理论。当前关于职教课程的说法很多,目前最流行的是能力本位课程观,即在课程设计中强调职业或岗位所需能力的确定、学习和运用。能力本位教育的指导思想是:以满足产业界和社会对培训对象履行岗位职责所需要的能力要求为基本原则,强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导地位,从就业环境而不是教育专家的观点方面来开发课程。这是当今世界各国职业教育与培训改革的方向。但是,对能力的不同理解将会导致不同的能力标准,能力标准不同,相应的课程模式、教学方法以及评价机制也就各异。我们可以大致将能力总结为以下三种:第一,任务本位或行为主义导向的能力观。它主要受行为主义的影响,主张以一系列具体、孤立的行为来界定能力,而这些行为又往往是与一项项被细致地分解的工作任务相联系的。在这种能力观基础上开发出的课程就是一系列孤立的任务技能学习包。这种以具体任务来分解能力的能力观是有缺陷的,它忽视了团队合作对于个体操作行为的影响,最重要的是忽视了真实的职业情境的影响。第二,一般素质导向的能力观。这种能力观认为,个体的一般素质是掌握那些特定的、具体的任务、技能的基础。这种能力观注重普适性的一般素质,而对所应用的具体工作情境缺乏考虑。近年来在培训中所提倡的关键能力的培养就是建立在这种能力观的基础之上的。他的缺陷是:①一般能力是否存在,以及一般能力是否具有迁移性都还缺乏心理学理论的支持;②依据这种能力观而鉴别出来的一般素质对于为特定专业开发设计课程并无多大帮助。③同任务本位的能力观一样,它也是在脱离真实的职业情境来评价学习者的一般素质。第三,将一般素质与具体情景联系起来的整合的能力观。这种能力观力图克服前两种能力观的局限性,它强调需要将一般素质与应用这种素质的具体情境联系起来。英国学者高夫·斯坦顿曾构建了一个能力模型,较准确地表达了整合能力观的思想。能力结构由两方面组成:一方面是具体情境的理解力;一方面是一般性的知识、技能和态度。两者缺一不可。这种能力观已经或多或少地受到建构主义理论的影响,且越来越为人们所接受。(二)能力本位课程观下的网络课程在能力本位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整合网络教育,发展适合能力本位思想的网络课程十分必要,我们设计的网络课程的系统如下图所示:我们的网络课程系统一般分为学生资料管理单元、题库及试卷设计单元、教材设计单元、在线测验及作业单元、虚拟实验室、在线交流单元。能力本位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教材设计单元、在线测验及作业单元、虚拟实验室,在设计这些单元时应注意:①在教材设计时要首先概括出本课程的一般能力目录,然后根据此目录设计出相应模块尤其是核心模块,同时应设计出尽可能真实的职业情境,将模块放置于此情境中供学生学习,以达到一般能力与具体情境的完美结合。②依据能力本位特性,学习者必须经过学习单元中各个模块任务的考核,以确保达到标准后,方可以进入下一模块的学习。因此,在线测验及作业单元在设计时应充分考虑这一点。③实践性是职业培训课程内容的最主要特点,同时通过实践,也可以将0S力与具体情境相结合。因此,虚拟实验室的建立必不可少,而且也是关键环节之一。网络虚拟实验室就是在WEB中创建出一个可视化的三维环境,学生通过鼠标的点击进行虚拟实验或实习。它可以突破时间及空间的局限,让教师和学生随时随地地进入其中进而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以上是在能力本位教育思想基础上设计网络课程的点滴看法。能力本位教育思想很大程度上受行为主义的影响。近年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课程改革的启发日益增大,因此建构主义职业教育课程观应运而生,它对职业教育课程及教学提出的新观点主要是:以实践为先导,以任务为本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摈弃传统的先理论后实践的三段式教学;将各人的、经验的知识明确纳入到职业教育课程中去,充分认识到学生已有的知识、技能的作用;允许课程目标有一定弹性,而不像其他职业教育课程观,要求学生严格达到某一目标;教学尽可能在真实的职业情境中进行,提供并鼓励对学习内容的多重观点和表征;强调学生自己对知识技能主动建构,加强自我意识等。由于此课程观与目前所推崇的网络课程都是建立在建构主义认识论的基础之上的,因此有理由相信,相同的根基将能导致两者的完美结合。目前在此课程观下的课程模式研究尚不充分,笔者就此谈一点看法:目前职业培训网络课程的开发还只是普通课程的移植或克隆,未形成自己的特点,所以一开始就应该摈弃三段式课程模式,大力提倡网络实践课程,而不是理论知识的网络教学,这是重中之重。而虚拟技术及仿真技术的使用尤其关键,应用该技术可以建立虚拟的网络实验或实习基地,使人们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自主学习,建构自己的知识,而且对于某些昂贵的或高危险度的培训课程的开发更为方便,当然我们并不是将网络虚拟替代真实的现实。以上我们对基于职业培训网络课程开发的理论进行了粗浅的探讨,以期对广大职教理论工作者和实践者进行开发体现职业教育特点的网络课程有所帮助。参考文献:[1]钟启泉.现代课程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2]石伟平.比较职业技术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3]黄健.成人教育课程开发的理论与技术[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4]BEVERLYABBEY,丁兴富,等.网络教育——教学与认知发展新视角[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5]祝智庭,等,多媒体CAI课件设计与制作基础[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1998.[6]徐国庆.激进建构主义与职业教育的课程与教学改革[J].全球教育展望,2002,31(8):51-55,[7]车浩阳,余胜泉,何克抗.构建基于WEB的虚拟实验室[J].教育技术通讯,2000,(3).[8]嘉格伦,万小器,等.网络教育——21世纪的教育革命[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9]Bower,G.H.,Hilgard,E.R..TheoriesofLearning.EnglewoodCliffs,NJ:Prentice-Hall,Inc.1981.[10]Reiber,puters,graphics&learning.Madison,WI:Brown&Benchmark.1994.

网络课程培训范文第2篇

1.1培训时间短,农民学习难度大

农民创业培训的环节是由集中培训、创业设计、市场考察、实践学习、创业发展等五大模块组成,且集中培训是核心,主要完成农民创业理念和创业能力培养,其他4个环节必须在此基础上实施。培训时间一般是10天左右,而网络营销只是集中培训中的一个环节,安排的培训时间不多,加上在网络上实施营销,实践性强,农民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学习网络营销难度大。

1.2农民自身对网络知识的缺乏

农民创业是一个新事物,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虽然发展前景好,但因农民的自身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局限,农民创业显得较为困难和艰辛。加上农村网络基础设施的落后,上网需要付费,建网站则需要更多的费用。且大多数农民容易满足于自给自足状态,市场意识和观念普遍不强,没有创业和发展壮大想法和意愿,不愿参与市场竞争,对农产品的网络营销认识不足,虽然《网络营销》课程较为新颖,对农民创业有一定的吸引力,但由于农民自身对网络知识的缺乏,学习难度大,影响了课程的开设。

1.3课程的开设对教师的要求高

由于网络营销涉及到市场营销、计算机基础、经济学、广告学、消费者行为学等方面的知识,而《网络营销》培训课程教师,要做到想农民所想,急农民所急,根据农民致富就业的需要,安排教学内容;既要懂学科发展的理论,又要懂实际操作,更要会给农民上课。加上农民很少接受网络营销这些知识,因而,培训教师不仅要具有《网络营销》课程的理论体系和框架,而且还要有丰富的相关实践经验,又要有引导培训学员的授课技巧,所以课程的讲授对教师要求高。

2农民创业培训《网络营销》课程设置的措施

2.1课程设计的总体思路

农民创业培训《网络营销》课程设计必须服务于农民创业发展需要,要贴近农民实际生产经营的需要,着眼于提高农民对农产品网络营销的经营理念,课程既要考虑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同时又要考虑农民创业的实际情况,在内容和教学上要能满足农民创业发展的实际需要,课程以农产品如何进行网络营销为主线,采用理论讲解与在计算机房实践操作相结合的培养模式,为农民能简单地利用搜索引擎推广产品、寻找订单,利用互联网收集市场信息、开展市场调查等方面服务。

2.2课程设计的具体措施

2.2.1建立以符合农民创业教育为主课程教学内容由于农民的知识水平整体不高,目前大部分农民网络技术水平有限,农民个人自建网站技术难度大,其成本较高,而处于创业阶段的农民实施网络营销,大多是借助于现有成熟稳定的网站,如在淘宝网、农产品市场信息网、农产品加工网上进行产品的推广、交易与信息等。加上农民创业培训班时间较短,因而课程的内容的设计,主要是为农民掌握基本的网络营销知识,培训时间大约1天半,需要13课时左右。

2.2.2实施以实际操作为主的课堂教学方法由于网络营销涉及到诸多方面的知识,而农民对网络的了解较少,因而《网络营销》课程要适应农民创业发展的需要,其教学方法、教学模式不能按大中专学生的要求进行,而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改进。培训教师要熟悉网络营销,课程在计算机房进行,并保证培训学员每人拥有一台计算机,计算机应安装常用网络营销工具及插件,并能流畅链接互联网。为使农民培训后可以独立开展网络营销,培训教师应一面讲课、一面示范,学员在计算机房一面听培训教师讲解、一面上网实践操作,培训教师应一边讲课一边提问,并与学员讨论,培训教师可以以淘宝网作为网络营销平台,讲解有关网络平台宣传、客户管理、订单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并介绍从事电子商务要考虑的问题;以电子邮件营销为例来讲解网络营销的观点及技术,这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这样培训学员掌握网络营销知识速度快,收获大。

2.2.3构建以点带面的课程考核的模式由于农民创业培训班学员群体的特殊性,他们在年龄、文化程度、性别、接受能力、创业的意识、综合素质等方面存在差异,加上培训班学员人数多,一般都在100人左右,且培训的项目多,培训时间短,所以培训机构目前很少对培训班学员进行某一课程单独的考核。而网络营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只有考核才能了解培训农民的实际掌握程度,考核结果可以作为培训教师今后实施教学改革的依据,因此,要想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给农民创业班学生一个准确的评价,其实践技能训练方式和考核办法都需要精心设计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其考核应以抽查学员为主,以点带面,让培训学员在计算机上,对培训内容进行现场操作,如网页内容考核,可以考查学员能否在设计的主页中介绍产品的信息,填写联系方式等内容,然后培训教师进行讲解与评价,从而增强培训效果。

2.2.4实施科学合理的课程教学效果评估方案《网络营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实施对该课程教学的评价,能及时检查教学进度、教学方法是否合理,促进培训学员对网络营销知识点的掌握和领会。教学评价的主体包括培训学员、教学督导者和教学管理者三部分。由于培训学员在教学过程中居于主体地位,对教师的教学质量最有发言权,评价的可信度也最高,因此,来自培训学员的评价占主要地位。评价考核学员是否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运用网络开展营销的能力,从而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及从事相关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课程评价应由培训机构和上级主管部门共同组织实施,评估结果用优秀(90~100分)、良好(80~89分)、合格(60~79)、不合格(60分以下)四个等级表示,培训学员根据教师课程教学的情况,根据下表的内容进行如实打分评价,具体要求是在表中的各栏内打分,只限选单项,评价等级标准是A(10分)、B(8或9分)、C(6或7分)、D(4或5分)。培训机构根据汇总后的情况,提出意见,从而为以后进行教学改革而服务。

3结束语

网络课程培训范文第3篇

【关键词】新课程 网络 培训

2007年和2008年,江苏省两次利用计算机网络对中小学班主任进行了远程培训,通过这两次网络培训,计算机网络培训平台已经成熟,在此基础上,2009年5月,江苏省启动了初中语文、数学、物理新课程网络培训。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有幸承担了连云港地区的网络培训任务,2009年6月中旬,我市2800多名教师参加了这次新课程网络培训。通过这次培训,我们获得了一些经验,同时也对新课程改革产生了一些思考。

一、齐心协力,确保完成计划

连云港市教育局和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成立了“连云港市新课程网络培训工作组”和“连云港市新课程网络培训业务指导小组”,召开会议制定培训方案,周密部署,保证培训工作能够有序运行。为了保证暑期上网不方便的教师能够参加学习。相关单位决定定期开放学校机房,妥善解决了这部分教师的后顾之忧,确保完成省级培训计划。

二、精心挑选,选拔两类人才

我市精心选拔两类人才,一类是语文、数学、物理三个学科的骨干教师,让这些教师来担任各学科培训班的辅导员,负责并批阅学员的作业、组织学员参加讨论;另一类是工作认真、专业技术能力强的计算机教师,让他们来担任各培训班的管理员,负责把学员编入相应的培训班,在培训期间负责解决网络故障。定期做好班级简报。

三、岗前培训,强化四个内容

在培训班开班前,我们对选拔上来的教师进行了为期半天的岗前集中培训。培训主要强化四个内容:一是岗位职责。岗前集中培训当天,“连云港市新课程网络培训工作领导小组”和“连云港市新课程网络培训业务指导小组”成员到培训现场进行了指导。通过培训,使辅导员和管理员明确了培训的目的和意义,了解了自己的工作职责;二是上机操作。为了确保辅导员和管理员能够熟练地进行网上辅导,我们对培训的应用软件进行了讲解,并给辅导员和管理员进行了现场演示,解决了在操作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三是教学内容。我们邀请相关专家解读了视频教学内容,使辅导员和管理员对培训内容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并明确了在培训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四是考核要求。为了确保本次培训能够取得实效,我们提出了学员结业的考核要求,这样就使辅导员和管理员在培训过程中有了明确的指导方向。

四、关注培训,及时传递信息

在培训过程中,我们与省教师培训中心和各县区的辅导员、管理员保持密切联系。我们及时了解学员的参训情况,反馈给省教师培训中心,以便及时解决在培训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同时把省教师培训中心的要求及时传达给管理员、辅导员以及参训学员,指导他们的组织或学习进程。我们分阶段发出三次培训工作简报和一次工作总结,及时传递信息,保证了培训信息渠道的畅通。

五、注重过程,认真提交材料

为了确保学员的学习取得实效,按照省教师培训中心的统一要求。学员在培训期间要按时完成并提交辅导员布置的作业,要积极参与课程讨论并提交原创讨论贴,并在培训结束前提交课件、教案和培训小结。我们将学员的优秀课件、教案或培训小结推荐到省里参加评比,好的作品将人选出版。

六、严格考核。确保取得时效

我们对学员严格结业考核,对在线时长、发回贴数、作业次数、课件、教案和培训小结这六个指标的要求不低于省教师培训中心的总体要求。未提交上述材料之一的学员均不得结业,并令其在下一期的新课程培训中重新参加学习。

通过这样的培训管理方式和监督机制,督促学员上网参加学习,使那些精采的视频教学内容,逐渐吸引了学员。部分参训学员由起先的被动上网学习转变为后来的主动上网学习,由起先的为了完成任务而学习转变为后来的为了需要而学习。

计算机网络,把精采的专家教学视频展现在每一位教师的眼前,显示了它穿越时空、灵活方便的优势,节省了成本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实现了资源共享。辅导员通过网络批改作业、进行辅导;管理员通过网络进行日常事务的管理。网络培训扩大了教师培训规模、提高了教师培训效益,实现了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让尽可能多的人学习了新课程的先进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更新了自己的教学观念。

这次利用网络对新课程的培训,也使我们对新课程改革产生了一些思考。

1.新课程网络培训促进了教师观念的转变

从这次网络培训的讨论贴中可以看到,学员讨论最多的是教师观念的转变。课堂上,把以教师为主体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引领人。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服务者。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有力地支持和帮助,同时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特长,开发学生的潜能,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能够引导学生的发展方向。因此,广大教师要切实转变教育观念,更加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全面发展的新人才。

2.新课程网络培训推进了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

新课程的改革迫切地需要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而这次新课程网络培训穿越了时空的局限、突破了传统教学方式的束缚,向大家展示了一个广阔的学习、交流的平台。学员可以随时聆听专家的精采讲解。可以与同行进行深入的探讨。网络视频中,专家不但给大家提供了各学科的专业理论知识,而且还与课堂教学联系起来,使专业理论与教学实践结合起来。通过专家精采的教学内容,使学员们充分认识到,广大教师只有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认真地学习,不断地探索与实践,教师的道德水平、专业素质才能得到提高。

3.新课程网络培训推动了我省的新课程改革

新课程改革倡导素质教育,致力于学生个性的发展,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全面发展,做一个适应时代需求、适应社会发展的人。为了这个目标,这次新课程网络培训的内容涉及到培养目标的转变,课程结构的调整,课程内容的更新,教学方法的更新等。这次的新课程网络培训推动了我省的新课程改革。

在新课程网络培训的心得体会中,新海实验中学的韩振林老师写道:新课程要求教师转变角色,重新熟悉师生关系,重视学生的发展,尊重学生的情感一鼓励学生的个性,以责任和爱心为学生的成长服务,以科学的教育方法赋予青年一代在未来社会的生存能力。

网络课程培训范文第4篇

一、网络课程培训模式不同人员的角色探究

网络课程培训模式作为一种远程教育方式,实际上同现实条件下教师与学员之间面对面的传统教育模式相比,在角色分工与设置上是一致的。区别在于网络课程培训模式是通过网络来虚拟出一个教学环境,让教师与学员以同等角色开展教育教学活动,而这个环境就是利用网络所创建出的虚拟班级。在这个虚拟班级中,和现实班级一样也需要设置不同的角色并进行分工,不同角色之间的互动交流是通过网络来进行传播的。对于一个虚拟班级来说,需要设置的角色有辅导教师、班主任和学员。在角色分工上辅导教师负责学习通知、讨论主题帖、评价学员回帖、布置作业、批改作业、给学员打分、及时评价学员的学习情况等。班主任根据辅导教师布置的教学任务,每天检查班级学员的学习情况,催促学员完成辅导教师布置的任务,发现问题及时跟所在县市区的网络管理员联系,完成所在班级的班级简报,并解决学员在培训过程中遇到的平台使用上的技术问题。

如果一个区域有计划系统地进行网络课程培训的话,这时候培训规模就会较大、人数较多,为了更好地进行管理,就需要建立多个不同学科的虚拟班级,在角色设置上需要增加市级或者是县区级网络管理员。各县区网络管理员负责本地区的网络培训工作,完成培训平台人员的激活和班级的创建,组织对所在地区学员的网络培训平台的技术培训。培训开始后,定期检查各班学员的学习情况,并及时跟各班班主任进行沟通。

因此,网络课程培训模式的运作与管理必须做到分工明确,各负其责。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一个有效的管理网络,保证网络课程培训工作顺利进行。

二、制订网络课程培训模式中学员的学习计划

学员利用网络课程学习平台进行远程培训,首先需要阅读培训的教学内容。对于网络课程来说,教学内容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纸质的书本,而是通过网络课件的形式来实现的。通过在网络上浏览,根据教学要求制作的课件来完成本次培训所有教学内容的学习。课件的制作可以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图文并茂地展示教学内容,例如在其中穿插一些专家的视频讲座,往往会使学员受益匪浅。课件的浏览在程序上要引入考核机制,以确保每个学员的网络学习时间。学员的学习应在辅导教师的指导下有计划地进行,在网络环境下辅导教师把当前学习阶段的学习任务布置给学员,是通过在网络平台上学习通知的形式来完成的,辅导教师首先需要和学员一样先浏览完教学内容,然后再制订出有针对性的教学计划。学员通过查看辅导教师的学习通知有计划地进行学习。

三、在网络课程培训模式中营造学习氛围

当老师布置的学习内容完成后,学员们势必会产生对当前所学内容的某些感触,也可能是对某个问题产生疑惑,这时候就需要为他们提供一个互相交流讨论的网络空间,这个网络空间可以通过一个类似于bbs的论坛来完成,通过这个班级论坛,班级的每个角色成员如学员、辅导教师、班主任都可以问题,并且回答别人提出的问题。辅导教师可以对学员的回帖质量进行评价,把一些好的问题的回答设置为精华帖,让全区域的老师所共享。学员的发帖、回帖以及精华帖的数量同样引入考核机制,以鼓励学员们多思考、多讨论,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出一个良好的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的学习氛围。这个学习氛围创建得好,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要比现实环境中的学习讨论更加有效,因为它充分利用网络新课程的优势,具有更广阔的空间性和时间性,班级的所有成员都可以参与到学习讨论中来,丝毫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这在现实条件下很难得以实现。

四、网络课程培训模式下对学员学习情况的考核

刚才提到在对学员的网络学习时间和发帖、回帖质量上已经引入了考核机制,当学员完成了当前阶段老师所布置的学习任务并且互相交流讨论后,学员还需要去完成辅导老师所布置的当前学习阶段的作业。学员们通过网络的方式提交作业,辅导教师通过网络方式批改作业,并及时把学员完成作业的情况反馈给学生。对于作业做得不好的学员,辅导教师还可以退回该学员的作业,让他重做后再次提交。学员在培训过程中必须完成辅导教师所布置的每个学习阶段的所有作业,辅导教师对这些作业的评价和打分,作为每个学员培训的平时成绩。最后当学员们按照教学计划学习完全部教学内容后培训也即将进入考核阶段,由辅导教师布置一个对全部教学内容具有考核意义的测试,学员们完成该测试后,辅导教师将对每个学员所完成测试的情况进行批改,并把它作为考试成绩记入总分中。因此,网络课程培训模式下对学员学习情况的评价由以下四部分组成,即:网络学习时间,参与相关问题的讨论,平常作业以及培训结束时的考试成绩。这四个组成部分缺一不可,通过相应的学习任务来引导学员进行学习培训,保障了网络课程培训的学习效果。

网络课程培训范文第5篇

现代科学技术与传统面授培训的结合是近年来教师培训模式的一大创新性突破。网络的出现弥补了传统培训中存在的诸多弊端,给“学习”这一概念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化。网络培训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极大限度地拓宽了培训的辐射范围,令“资源共享”这一概念在一个城市、一个国家甚至是世界范围内得以实现。教师可以更多地利用自身碎片化的时间参与培训与学习,突破了教师参训时间及方式上的局限性。同时,网络培训增加了教师参与互动的机会,不论是知识的传递,还是同伴的交流,“交互”让知识在聚合与传授中构成完美的轮回。

然而,传统的网络培训却存在许多问题,有其无法打破的魔咒。因此,混合式网络培训的出现便是对传统网络培训的一种弥补与改进。

一、传统网络培训无法打破的魔咒

兴趣,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是一个人倾向于认识、研究获得某种知识的心理特征,是可以推动人们求知的一种内在力量。学习者对某一内容有兴趣,就会持续地专心致志地钻研它,从而提高学习效果。而传统的网络培训往往难以激发教师的学习兴趣,其主要原因在于以下四点:首先,传统的网络培训课程内容乏味。学习内容决定了学习兴趣,学习兴趣决定了学习态度。如果学习内容不够吸引人,那么教师学习的积极性则难以调动,导致其学习自主性不高,注意力难以集中,学习效果无法保证。其次,传统的网络培训课程形式单一,多为授课教师灌输式传授。授课教师即使在课件设计上已经尽力创新,却也难以改变教师学习的倦怠。一节45分钟的传授性课程,学习者通常会在15至25分钟之间进入疲劳低谷,注意力下降。这种单纯灌输式的网络培训无法激发教师的学习积极性。再次,传统的网络培训缺少互动。学习作为一种活动,发生在人与人之间,而非人与机器之间。这就决定了网络学习在一定程度上丧失了教师与学生的“情感沟通”,学习者失去了展示个人人格魅力的舞台,同时学习者在学习中无法得到激励。最后,传统网络培训容易忽视学习评价。学习评价有助于让学习者判断自己的学习方向。传统的网络教师培训让专家和教师的交互变成了学员与计算机的交互,传统的培训中没有精细的学习分析系统,这就让受训教师难以在第一时间内掌握自己学习的情况,进而也就很难明确自己学习的方向。如果该教师还是在缺少同伴互助的情况下学习,那么他就更容易淹没在信息的海洋中了。

为了更好地进行网络教师培训,形成更为有效的培训模式,北京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质量评估与提升综合平台(以下简称综合平台)自2010年起,探索了通过“混合式研修”模式开展全新教师培训的方式。在实施的过程中,经过潜心学习与积累总结,逐步形成了具备综合平台特色的混合式研修培训模型。

二、构建“精彩”的混合式网络培训

混合式研修(或称混合式学习)是近年来在各大培训机构中被广泛热议的一个新生概念,它是指将信息技术与传统教育相结合,实现二者优势互补的一种学习方式。

综合平台在混合式研修服务的过程中一直在寻找一种途径,融合传统学习与网络学习的优势,最大限度地互补双方的薄弱点,让教师在学习中获取完美的体验,从而为培训带来更优的效果。如何设计一次“精彩”的培训,激发教师参与项目研修的兴趣,是此次探索的主题与目标。

与传统的教师备课不同,混合式研修的课程设计融入了现代教育技术的元素,将线上学习与线下学习相结合,将同步活动与异步研修相结合,将在线互动与实时沟通相结合,全方位改善教师的学习感受,变枯燥为多彩,运用多元化手段,真正打造适合教师长期参与的网络研修培训模式。

1.“精彩”的内容,真正切合教师实际需求

在混合式研修的课程设计中,制订研修方案和撰写“教案”是必经的步骤,综合平台根据项目培训的进程,以及教师的具体需求,确定每次研修活动的主题,并根据主题的不同,组织不同形式的混合式研修培训。以北京师范大学某个3年一周期的综合项目为例,根据其3年实施阶段的不同,综合平台适时调整方案,磨合实验区需求,使混合式研修形成了多种可行方式。

在第一年“做中学”阶段,项目实施的重点是教授实验人员了解项目理念,掌握实施方法,明确实施目的。所以在此阶段,混合式研修活动一般有以下这些方法与做法:异地同步调研座谈会、经典培训课例异步校本研修、专家跟进性异步校本研修、在线同步听课评课、同步视频专家讲座、远程联片教研及互动研讨等。

在第二年“做中研”阶段,项目实施的重点是引领实验教师根据项目实施的内容,构建适合自身专业发展的科研主题,通过专家引领,令实验人员掌握自主研究、自主发展的能力。在这一年,混合式研修的具体做法有:基于主题教研的多区域混合式研修、基于典型课例的多区域混合式研修、基于课例研修的多区域混合式研修、送课到校的多区域混合式研修、同课异构的多区域混合式研修、跨区域教育发展论坛等。

在第三年“做中发展”阶段,项目实施的重点是让实验学校掌握自主发展的能力,通过总结项目实验的成果,形成专家辅助实验校自主发展的模式。在这一年,混合式研修的具体活动有:跨区域校长办学思想研讨会、“千里传音话心手总相连”实验校结对子系列活动(如:观摩种子实验学校、明星校长经验分享、骨干教师培训者培训等)、跨区域课题研究成果论证会等。

2.“精彩”的形式,多元化开展教师培训

针对传统网络培训形式单一、学生坐在电脑前看课件、缺少同伴互助、学习兴趣低等突出问题,综合平台在实施混合式研修时,重视将面授与网络相结合、同步与异步相结合、实时交互与网络沟通相结合的途径,让教师体验多种形式的培训研修活动。

首先,面授培训与网络培训结合,优化学习效果。在一次混合式研修的培训中,面授学习充分利用学员整块的时间,通过开展集体研修,教研员与教师面对面总结问题,并反馈给专家。其次,将同步培训和异步培训融合,打破时间、空间限制。专家通过网络现场活动,针对实验者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答疑解惑。在同步培训的基础上,异步培训为回顾、反思、深入研讨主题提供了平台,实验人员可以反复学习,深化认知。后期的异步课程则是为实验教师利用碎片时间学习创造方便,通过零散的积累,学习上线课程,获取资源供线下学习使用。

3.“精彩”的交互,在冰冷的网络中融入情感交流

科学合理的交互设计可以激发教师的情感反应和学习动机,让教师积极地投入到学习情景中,主动在交互中获得学习结果,从而大大提高学习的效率和质量。为方便教师参与“交互”式学习,综合平台将移动互联技术融入到同步视频培训与异步网络课程培训中,将微博、微信等现代沟通媒介加入培训,拓展了沟通的范围与途径,方便教师参与互动。

在设计混合式研修的交互时,综合平台大致将其归类为教师与学习资源的交互、教师与专家的交互以及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交互三种。首先,在教师与学习资源的交互中,不单只用纸本、电子邮件等传统方式提供信息,还将视频资源、问卷资源、演示文稿资源等不同形式的学习载体提供给教师,教师还可以通过短信、微博、网络课程等不同途径,获取丰富的学习资源。其次,教师与专家之间的互动是最重要的交互,这是教师在项目培训中迫切需要的内容。借由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带来的全新体验,综合平台除了提供电子邮件、短信平台、热线电话等传统沟通途径外,还构建了微博平台、微信平台、视频语音平台,为专家开展日常培训指导提供便捷,构建可交互的平台。最后,教师之间的沟通、学习互助是提升培训体验的重要因素之一。让教师能够在遇到问题的时候相互帮助、启发思维是培训设计必须考虑的因素。综合平台通过建立课程论坛、建立答疑区、建立交流小组等更多种形式,为实验教师搭设沟通桥梁。

4.监控效果,提供学习评价及信息反馈

项目实施的效果一直是项目委托方关注的重点。综合平台在服务项目实验的过程中,注重用数字说话,真实、客观、明确地反馈实验校、实验教师在参与混合式研修时的第一手信息。

第一,构建实验人员档案。每一位在综合平台参与混合式研修的实验人员,都将在平台中备份一份个人学习档案,在参与项目过程中,每一位实验者的每一次学习都将有所记录。

第二,实时更新课程学习信息。在综合平台异步平台上学习课程,教师都可通过2个渠道获取课程学习情况。首先,在登录平台的首页,教师们即可看到他需要学习的课程名称,根据课程分类在“在读课程”、“审批中”、“已结束”的情况,了解自身的学习进度。其次,在每门课程内,都有课程进度指示条,以及课程结课条件等,教师可以根据进度提示,了解课程学习进展。

第三,出具异步课程反馈报告。在综合平台开设的每一门网络培训课程,都会在课程完结后的一周内,向学员出具课程反馈报告。报告中明确地说明参与课程的每一位学员的学习情况,同时根据整体数据分析学员的参与度、学习时间分布等情况,为更好地开展项目进展情况分析提供依据。

第四,运用同步活动调研信息反馈表。综合平台在实施混合式研修的过程中,注重倾听一线实验者的心声,每次混合式研修活动结束后,都运用信息反馈表对参与研修活动的教师进行意见采集,并通过分析一线教师的意见,改进混合式研修的实施途径、方式、内容,真正贴近实验者的需求。

三、未来的课程将更加“精彩”

网络课程培训范文第6篇

论文摘要:近年来,网络学习(e-leanring)这一突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并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培训方式,逐渐成为企业培训的热点。伴随着网络学习的热潮,如何在企业培训领域开发相应的网络课程引起了广大实践者和研究者的关注。本文将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来探讨企业培训网络课程的开发。

论文关键词:建构主义企业培训网络课程开发

在当今这个知识爆炸式增长的信息时代,知识和技能的半衰期越来越短,调查显示,员工50%的知识和技能会在3—5年内过期。随着现代企业的不断扩张,传统的面对面的以讲授为中心的学习和培训方式,由于耗费资源,需要人员集中和脱产,内容更新缓慢,缺乏针对性等缺点,已远远不能满足企业的现实需要。

企业培训的时效性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如何将最新的理念在第一时间传达给员工,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先机,是企业成败的关键,同时也是创造、保持和强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发展动力的必备手段。

随着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理念逐渐深入,以及网络技术的发展完善,网络培训这一能够突破时空的全新的培训方式成为越来越多企业进行员工培训的又一选择。而企业进行网络培训必须开发有效的网络课程,所谓网络课程,它不是培训课程的简单移植,而是通过网络表现的某一培训课程的教学内容及培训活动组织实施过程的总和。相比传统的培训方式,网络课程培训最显著的优势在于它是以学习者为主体、培训讲师为主导的的培训方式。然而,目前大多企业的网络课程仍仅仅是强调知识的传授,缺乏学习情境的设计,使得学习者的主动性难以发挥。而且,企业培训网络课程在自主性学习方面只是体现学习者自己学习这一点,并没有为他们提供充分的、有利于自主学习的资源。这都不利于网络课程的有效开展,从而最终降低企业培训的预期效果。

由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所要求的学习环境与培训的网络环境大致相同,使得笔者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企业培训网络课程的开发相结合起来,针对上述网络课程开发的重要性以及所存在的问题,结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内涵和特征探讨并提出有效的措施。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特征

1.情境性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情境的重要性。它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学习者的学习是与真实的或类似于真实的情境联系着的,是对一种真实情境的体验。学习者只有在真实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于社会互作用,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才能积极有效地建构知识。

2.多样性

建构主义认为,世界是客现存在的,但是对世界的理解和赋予意义是由每个人自己决定的,即由每个人根据自己的经验来“建构”和“解释”的。由于个人的经验是丰富多样的并有差异的,因而对客观世界的解释和建构也是多样化的,这是建构主义对学习的基本观点。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个体的认知发展与学习过程密切相关。学习者不是被动地而是在原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同化、顺应和建构当前所学的新知识。

3.自主性

建构主义认;学习不是被动接收接受和储存外界输入的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意义,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界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自己的意义。外界输入的信息本身没有什么意义,意义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间的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而建构成的。因此,学习,并不是像行为主义所描述的“刺激、反应”那样,学习意义的获得,是每个学习者以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信息重新认识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因为新知识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学习者获取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学习者根据自身的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的能力,教师对学生的意义建构仅仅起到帮助和促进作用。

可以说,建构主义理论的内容很丰富,但其核心只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以学习者为中心,强调学习者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

4.合作性

建构主义还认为,在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所建构的认识因人而异,有的较全面,有的较片面,有的非常正确,有的则完全错误。这就要求学生就某一问题与他人交流看法,通过交流,个体可以知道自己与他人的认识是否一致或兼容。可以看到他人如何处理同类问题,就是说个体必须在社会环境中不断检验和修正自己的认识,使之更符合客观规律。由此可知,建构主义认为只有合作学习才能产生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建构主义理论流派纷呈,但这些派别之间有着共同之处,即认为个体应以与他人合作的方式,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主动建构认识。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企业培训网络课程开发的启示

进入2O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多媒体计算机和基于Internet的网络通信技术所表现出的多种特性特别适合实现建构主义学习环境,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所以随着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教学应用的飞速发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正愈来愈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并在世界范围内日益扩大其影响,也成为网络培训的重要理论基础。

1.创设有利于学习者建构知识的网络情境。根据心理学的研究结果,学习者阅读一份内容复杂的书面培训资料时可理解70%的内容,但当从计算机屏幕上阅读同样的一份资料时,仅能理解25%。这就要求培训课程的设计能够结合网络特点创造性地设计课程。企业在进行网络课程设计时可针对性地将学习活动放置到相应的职业环境中,并从多重角度和视角提供学生建构的机会。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课程设计不仅要考虑课程目标分析,还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并把情境创设看作是课程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另外网络培训课程设计也可以通过使用模拟来增加这种机会。

2.调动学习者已有的经验。企业员工大多在日常生活和以往各种形式的学习中,已经形成了有关的知识经验,他们对任何事情都有自己的看法。即使是有些问题他们从来没有接触过,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但是当问题呈现在他们面前时,他们还是会基于以往的经验,依靠他们的认知能力,形成对问题的解释,提出他们的假设。因而,如何充分调动学习者已有的经验,通过对其经验的重构和改组来使得学习者在培训中获益,是企业培训课程开发中非常有必要考虑的一个问题。例如,我们可以在进行课程设计时,可以利用网络技术的优势,对学习资源采用超文本,媒体链接的形式进行组织。它具有非线性、跳跃性和随机性等特点。这种资源组织方式比较符合人的思维规律,非常有利用人的发散性思维的开发,又利用丰富想象力的培养和创新思维的发展。从而使学习者的思维得到激活,并进而调动和激发起已有的丰富经验。另外,我们也可以设计出一系列问题,以及一套对学生可能作出的各种回答进行评估的程序,来调动学习者对问题的不同看法。

3.鼓励员工自主学习。由于网络培训课程一般都是采用的自主学习模式,所以这对员工的自我约束能力提出了挑战。由于企业中的学习者大多更注重针对性的学习,所以在课程开发中应注重基于问题的学习。尽可能模拟直接让学生参与解决问题的过程,或围绕学习内容向学生布置可供选择的问题。从而使得员工更加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使得培训效果更显著。

网络课程培训范文第7篇

【关键词】中职教师培训;旅游服务;网络培训课程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04-0057-03

【作者简介】陈海艳,南京旅游职业学院(江苏南京,211100)教务处,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课程设计与开发、教师专业发展。冯明,南京旅游职业学院(江苏南京,211100)副院长,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课程教学设计、教师发展。周春林,南京旅游职业学院(江苏南京,211100)院长,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教师专业发展及信息化教学。

江苏坚持把信息化作为推动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终身教育体系完善、学习型社会建设的重要力量,在职教教师培训上,江苏省也在积极探索,以实际行动践行创新教师培训工作模式。2013年,江苏省启动了首批江苏省中职教师网络培训课程开发项目,共有“8+1”门(8门专业学科课程+1门教师专业发展课程)课程,委托了9所职业院校承担相关课程的建设工作,南京旅游职业学院承担了首批旅游服务学科培训课程的设计和开发工作。本文结合课程建设工作,详细解析了中职旅游服务网络培训课程的设计思路,以期为同类网络培训课程的建设提供借鉴。

一、课程设计依据

(一)成人教育理论

1968年,时任波士顿大学教育学教授的诺尔茨(Knowles)提出了成人教育学的全新概念。诺尔茨对成人学生的特点提出了五个基本假设,认为成人学习具有如下特征:①具有独立的自我概念,能够指导自己的学习;②积累了丰富的生活经验,这些经验是其后续学习的资源;③具有学习需要,这些需要与改变自我的社会角色密切相关;④以问题为中心,希望能立即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⑤学习为内在动机而非外在因素所驱动。[1]这一理论在成人教育和培训领域至今都有较为广泛的应用。

成人学习的特征表明教师学员在培训中更多关注培训的实用性,这就要求培训设计应面向具体应用,一方面呼应教师学员的学习特点,另一方面可以把教师学员的经验作为学习的资源加以利用。依据这一理论,培训课程在设计上要立足于教师日常教学工作实际,将培训内容和其已有经验建立有效联接,围绕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满足并催发其培训需求,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动性,积极投入培训课程的学习。

(二)中职教师培训需求

美国教学设计专家乔纳森把有意义的学习描述为:主动的、有意图的、建构的、真实的、合作的学习。[2]只有充分了解一线中职旅游服务专业教师的实际需求,才能设计出有针对性的培训课程,才有利于教师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在原有的经验基础上创生新知,建构新的知识体系,使“有意义的培训”成为可能。

项目组在做课程设计方案前期,对省内部分中职院校做了调研,以了解中职一线教师的培训需求。调研发现,中职一线教师的培训需求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职业教育教学理念,期望通过对教学理念的理解和把握来指导日常教学;二、课堂教学方式方法,希望通过培训,能够较好地处理教学的难点,激发中职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教学效果;三、希望了解行业动态以及企业实践的相关知识。这一调研结果为培训课程设计奠定了可靠的事实基础。

二、培训课程目标设计

依照旅游服务专业的特点,课程设计结合中职教师的现状,紧贴一线教师的现实需求,面向旅游服务专业日常教育教学的实际诉求,以拓宽中职旅游服务专业教师行业视域,提升中职教师专业教育教学能力为目标,系统设计课程培训目标,科学设计课程模块。

旅游服务课程的设计结合中职教师的学习特点,把握成人学习的一般规律,培训内容紧紧贴合一线中职教师的实际需求,立足于中职教师的职业发展和终身学习能力的提升,培训内容以具体专题、话题为载体,以问题为中心,满足中职教师的学习特点,顺应其培训学习需求,激发其学习动机;在学习环境创设上,课程通过视频以及多样化的学习资源,为教师学员开展自主、多样化的学习提供支持。

三、培训课程模块设计

着眼于中职教师的专业和职业发展,培训课程按照“理解行业标准―优化课程设计―提升职业技能―落实行动研修”的课程设计思路、“模块―专题―话题”的课程设计框架系统设计培训模块。采取“线上学习+线下研修”的方式,引导教师学员将培训所学落实到具体行动中,以具体学习任务为驱动,促进培训迁移。

(一)模块一:行业标准解读

结合旅游服务专业的行业现状,本模块设计了“酒店星评标准解读”“导游员服务规范解读”“现代旅游新业态”“饭店质量管理”四个专题。每个专题都紧贴行业现状,分析行业对酒店设计、管理、服务、质量提升以及导游服务的具体要求,引导中职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将行业标准引入课程教学目标,从而使教学更能贴合并满足行业需求,有效促进课程标准和行业标准对接、教学内容和工作岗位对接,为有效的教学设计和实施提供前提保障。

(二)模块二:课程教学设计与实施

本模块包括“课程设计与实施”“教学实施与评价”两个专题,以具体的教学案例,向中职教师展示课程教学设计思路、具体教学实施过程以及课程教学评价开展。如在课程设计与实施专题中,结合中职旅游服务专业课程特点,兼顾理论性和实践性课程的差异,选取了“客源国概况”“酒店概论”“导游词设计与讲解”三门课程,通过具体的课程设计、实施与评价,向教师学员展示不同类型课程的教学设计思路和教学实施,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对于中职一线教师的教学开展起到很好的示范和引导作用。本模块的学习,以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和职业能力为出发点,引导其变革课程设计思路,创新教学和评价方法。

(三)模块三:职业技能实务

本模块除了示范、讲解职业技能的规范操作与实施要领,还凭借学院多年参赛和指导中职技能大赛的经验,结合职业技能大赛的竞赛规程,讲解和点评大赛的关键环节,为中职教师开展技能课程教学、组织学生参加或协助学校举办技能大赛提供指导。此外,考虑到教科研能力逐渐成为职业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培训课程还在本模块专门设计了“教科研能力建设”这一专题,启发中职一线教师,结合旅游行业以及日常课程教学进教科研,培养学员教师的教科研思维能力和研究能力。各个模块具体内容如表1所示。

四、培训内容设计

在进行培训内容设计时,课程将感官体验作为培训教学的起点,同时结合中职教师日常教学实际,设计教学内容。在中职教师旅游服务网络培训的内容设计上,主要采取了“视频课程”的表现形式,将培训内容通过直观的课程视频展示出来,通过可听、可看、可感的方式,全方位刺激培训学员的感官,将教师学员放到知识的应用情境中学习,增强教师学员的应用体验,为其培训后的迁移提供了直接借鉴的经验。

网络课程建设的相关研究表明,在网络教学中,所有教学活动都是以学生为中心的,特别强调在学习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在具体的课程设计上,要注重教学目标及教学内容分析,注重学习情境的创设以及信息资源设计。旅游服务网络培训课程在内容设计上,每个模块紧紧围绕专题、话题组织课程培训内容。结合现代教学设计理念和学习理论,培训内容以中职教师的学习为中心,明确学习目标,创设学习环境,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为中职教师开展基于网络的学习提供支持;各个模块结合专题设计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视频课程学习、拓展阅读、知识链接、课后作业等),借助于丰富的培训资源,激发学员教师积极投入到网络课程的学习,培养中职教师网络学习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2015年上半年,江苏省中职教师网络培训项目已经进入实施阶段,包括旅游服务课程在内的9门网培课程已经进行了首轮的培训实施,后期将收集学员教师的培训反馈,调查具体的培训迁移情况,通过实践来对课程的设计开发进行整体评价,为后面的网培课程建设积累经验。

【参考文献】

[1]王海东.美国当代成人学习理论述评[J].中国成人教育.2007(1):126-128.

[2]乔纳森.学会用技术解决问题――一个建构主义者的视角[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6-11.

[3]赵祥麟,王承绪.杜威教育名篇[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127.

[4]方明.陶行知名篇精选[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81.

网络课程培训范文第8篇

关键词:成人学习;网络编辑;培训课程;教学设计

网络编辑培训课程(以下简称WBYY课程)是由中国编辑学会电子与网络编辑专业委员会联合业界单位研发的,原新闻出版总署教育培训中心认证的《网络编辑职业资格》培训必修课程、在职编辑继续教育选修课程。该课程的学习内容均来自一线编辑的真实工作,以解决日常工作问题为教学核心,包括从事网站编辑、网站营销推广职位的全部岗位操作技能。学习相关技能并考试达标后,即可胜任网络内容编辑、网络营销推广、网站运营等相关工作岗位。WBYY操作水平认证证书由中国编辑学会,是目前网络编辑行业最权威的操作水平认证证书。

WBYY课程采用远程自主学习方式。学习者自主在线观看教学视频,然后上机操作大量习题,完成和提交作业,培训课程平台及时给出反馈,并设有热线支持。最后进行实际操作考试。

笔者作为一个传统出版编辑,在参与体验了整个培训之后,深感这种远程培训形式非常适合编辑职业发展。但这种远程培训课程在编辑出版行业毕竟是新生事物,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笔者结合成人学习和远程教育的特点,分析和归纳该课程教学设计的成功与不足之处,希望有利于该课程质量的提高。

一、课程特点分析

WBYY课程的内容取自真实工作任务,课程内容模块化设计、多样化的学习支持服务是其教学设计的成功之处。

1. 课程内容取自实际工作

WBYY课程立足“实用”与“操作”,内容均由一线编辑精英编写,如实反映编辑的日常工作,贴近实际工作要求。通过取自实际工作的各种操作任务,讲解网站编辑、网站营销推广岗位的操作技能。通过大量由易到难的习题,提高学习者的操作能力。WBYY课程符合成人学习以任务为中心或以问题为中心的特点,实现了从教程走向岗位需求,是真正贴近工作的上岗培训。

2. 课程内容模块化设计

WBYY课程将学习内容分为6个分册,每个分册又分为若干个操作模块,每个操作模块对应一项操作任务,每项操作任务都包含至少一个实际工作技能关键点。换句话说,就是将一个复杂的操作过程,分解为一个个小的操作任务(图1),让学习者逐一地操作完成。

模块化设计使得“小步骤”学习成为可能,学习者可以在较短时间内,轻松掌握一项操作技能,快速获得“学习成就感”。这是成人远程自主学习必不可少的。

图1 WBYY课程的模块化设计

3. 学习支持服务多样化

远程自主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存在孤独感,在遇到困难时需要有能寻求帮助和及时获得指导的学习支持服务。WBYY课程开发者在此方面做了精心设计。不仅教师要及时对每位学习者提交的每道作业给予点评(图1),还设计了教师在线答疑对话框,建立了参加培训的学员QQ群,有微信、微博,公布了答疑教师的联系电话,在每道练习题目下都设置了“进入讨论本题的专帖”(图2)。当学习者自主学习遇到困难时,可以采取任意一种方式与课程教师或同学进行讨论、沟通。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学习者有疑问时,先进入“进入讨论本题的专帖”,通常就能够根据之前其他学习者发的帖子找到问题的解决办法,而不必一定要找到答疑教师才能解决问题,这样一方面可以减轻教师的压力,另一方面还可以提高学习者远程学习的能力。

二、完善课程设计的建议

编辑职业是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理想的状态是面对实际问题采用“师徒制”方式,但在目前网络编辑培训市场需求巨大与师资不足的情况下,根据编辑的实际情况面对面地教学是不现实的。WBYY课程采用远程授课方式,极大地缓解了师资不足、学习时间紧张的问题。如果能在以下方面做出完善将会更好。

1. 提供参考学习时间

工学矛盾是成人学习无法回避的问题,要求在职人员像小学生一样,全力以赴去学习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合理计划时间就变得极为重要。学习者合理计划时间的前提是课程设计者给出参考学习时间。

WBYY课程一共有6个分册的内容,参加考试获取证书需要完成至少3个分册的学习和练习题目。在报名学习该课程时,因为没有被告知学习所需要的时间参考值,学习者很难判断自己是否有足够的时间完成学习。

建议WBYY课程为每个分册(或每个模块)标注参考学习时间,这样一方面有利于学习者安排时间,另一方面还可以帮助学习者了解自己是否达到要求(因为考试是有时间限制的,日常练习时有时间要求可以促进学习者提升熟练程度)。

2. 避免单一媒体形式的不足

WBYY课程内容以720P全高清视频的形式呈现,向学习者展示每项任务的操作过程。视频教学具有其他媒体难以媲美的教学效果,然而同时也有不足:学习者无法一边观看视频一边做文字记录。如果做文字记录,就无法看到完整的视频,除非需要做记录的时候,先将视频暂停,做好记录后再继续播放视频,但这又影响观看视频的流畅性与连贯性,影响学习效果。

建议WBYY课程在采用视频教学模式呈现学习内容的同时,向学习者提供以文字形式呈现的“操作路径清单”(呈现正确的操作过程,记录操作要点),以弥补单一媒体形式的不足,这将给学习者的练习和复习提供极大的便利。“操作路径清单”既可以是电子版的,也可以是纸质版的。纸质版方便学习者利用工余零碎时间记忆,不一定非要坐在电脑前反复观看视频,节省时间;电子版可以随时更新调整内容,节约成本,学习者也可以下载后自行打印成纸质版。

3. 加强学习内容的可选择性

WBYY课程开发者借鉴电子游戏“愤怒的小鸟”中逐级过关的方式,将学习模块设计成只有全部完成前一个模块的学习和练习题目,才能开始后一个模块的学习的方式,以吸引学生不断深入地学习。这在一定程度上从心理上激励了学习者,但是也给一些学习者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因为有些模块的学习内容和操作任务对于某些学习者来说,并不是新知识,他们在学习该课程之前就很熟悉这些知识,但学习该课程时要“逐级过关”,导致他们不得不把非常宝贵的时间花在这些“无用功”上。

成人学习者具有很强的自我导向性和自我控制性,存在着普遍的工学矛盾。这就使得成人学习者希望能把有限的时间用在“新”知识的学习上,因此,远程课程开发者应考虑成人学习的“时间有限”问题,将课程设计成可以由学习者根据自身情况自由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顺序的模式。

4. 使习题与知识点相呼应

远程自主学习课程需要设计学习活动或练习题目,这种学习活动或练习题目是与学习内容相对应的,是根据某一知识点设计的。

WBYY课程开发者为每项任务设计了多个练习题目,这非常有助于学习者通过完成这些题目来掌握该项任务的操作方法和操作流程,强化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但是,在针对某一知识点设计练习题目时,练习题目应侧重对当前知识点的理解与操作,其余知识点的操作不要比重过大或反复出现,否则易导致学习者产生烦躁、厌倦之感,影响学习者对课程的评价。

建议WBYY课程开发者在介绍完某一知识点后,设计“单项练习”,以帮助学习者进行新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可以在若干个相关知识点之后设计“综合练习”,综合应用所掌握的几项技能,以检验学习效果。

建议WBYY课程开发者在设计某一知识点的练习题目时,仍采用逐级过关的形式,以刺激学习者的“过关晋级”心理。而把每个操作模块及相应的操作任务设计成“学习次序可选择”,以使有一定基础的学习者能够将精力集中于“全新”的学习内容。

WBYY课程属于“实用操作型”课程。它的课程设计具有明显的成功之处:课程内容取自真实的工作环境任务;小步骤地呈现学习内容的方式使得学习者能够获得远程自主学习所需要的“成就感”和“收获感”;针对每项任务设计的练习题目有助于学习者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学习支持服务灵活多样,学习者在遇到困难时可以获得及时、有效的指导等。

同时WBYY课程也需要在以下方面进行完善:提供参考学习时间,以帮助学习者做出时间安排;增加电子版或纸质版的学习资料,以方便学习者练习和复习;课程设计成可以由学习者根据自身情况自由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顺序的模式;习题与知识点单一对应,以帮助学习者将精力集中于新内容的理解和记忆等。

令人欣慰的是,WBYY课程开发者一直积极地获取课程学习者的反馈和建议,并根据这些反馈和建议不断地优化该课程。WBYY课程将为提高网络编辑从业人员的素质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王国华,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副编审)

参考文献:

[1]王宇飞. 远程教育中成人学习的特点及学习需要分析[J]. 成人教育,2005 (12):40-41.

网络课程培训范文第9篇

关键词:电力行业培训,网络课程设计网络课程设计,培训

中图分类号:C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

为落实国家电网公司“十二五”计划蓝图,国家电网的职工必须通过持续、高效的培训提高生产技能和管理理念.这就要求培训中心降低时间、空间对培训的制约,为电网一线职工搭建实用,方便,高效的网络培训平台,通过网络能够实现多媒体课件学习、在线考试、技能鉴定,在线答疑,网络课堂直播、专家在线等功能,充分发挥培训中心课程,课件、管理等资源优势,通过网络资源共享的特点为电网的职工开辟更宽阔的培训道路。与传统培训模式相比,它具有以下特点。

一.网络培训与远程教育目的的不同使得培训课程设计必须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随着计算机技术尤其是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与普及,网络教学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已开始应用于培训教育的各个层面,开发高质量的网络课程是网络教学质量的有力保障。而与网络课程的质量有关系的不仅是其所用的技术,更为重要的是网络课程的系统设计。许多网络课程仅仅是知识的呈现,而没有考虑到学习者的特点,学习效果往往不明显。对于电力行业特有的工作性质和特点。培训目标旨在提高职工在其从事专业上的技术水平,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所以,开发的网络课程应目标明确,步骤详尽,尊重成人培训的特点.他们的人生经历,丰富的学习潜力和工作经验、体验都将在课程设计的过程中加以重视。

二.突破时空限制,实现开放式学习

电力行业各单位基本上都具备了网络环境。这为受训者自主学习提供了硬件环境的保证,打破时间,地域的限制。这种培训课程的学习是学员自定步调的学习。从2003年起,培训中心连续五年为网公司农村电工的技能比赛做赛前集训。在历时3个月以上的集训过程中,从培训模式,技能训练效果.比赛心理测试等多方面不断总结、积累经验。利用培训中心的资源优势和先进的计算机网络环境,自主开发了系列培训,竞赛训练的网络平台,尤其在理论知识训练中。将整个题库封装成数据库,学员可以在机房、教室、招待所等不同地方,不同时间自主进行网络练习和自测,完成后成绩自动生成.在以后的改进版本中,加入了试卷分析,成绩排名,错题统计等功能。提高了学员理论学习的兴趣和效果,也节约了培训的师资力量。

在2006年立项,2007年完成的网公司全员安全教育培训体系项目开发过程中,将网络课程的优势范围进行了更广泛的延伸。网公司下属各基层单位的员工都可以通过全员安全教育培训的平台,使用账号登陆学习。根据各自不同的单位、专业可以查询相关文件、资料,实现课件下载,网络考试,在线答疑,考试管理等功能模块,解决了各单位学员参加培训时间、空间对自主学习限制,降低了培训成本,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

三.网络培训课程要实现经济效益

课程设计制作费用是培训成本的一部分,课程的完成周期尽可能短,人力,财力消耗尽可能少。由培训机构自己设计制作优秀理想的课程,可以节约成本、减少障碍,实现高效的培训效果。

网络课程的开发过程基本如下:

1.需求分析

电力行业涉及的专业和工种数量很大,选择性的根据需求确定项目能抛砖引玉,循序渐进,实现资源填充。需求分析要做以下调查,见表1。

近几年,我们所开发的一些网络课程,就是在长期的培训教学实践中,根据学员学习过程、效果、考核等多种反馈信息总结的经验,而开发过程本身,是对经验的整理、深化,形成封装好的模块产品,为以后的教学实践提供方便。培训中心作为网公司的农村电工培训基地,长期组织对农网职工进行技能操作、安全教育、理论知识.技术考核等培训服务,在学习过程中,当发现一些课程的使用率、学习人数等都很高,而且培训过程的实操性非常强的时候,从中选择合适的教学机会,将老师上课的实操过程和结构动画,声

音,文字等多种媒体的素材整合在一起做成流媒体格式文件,上传到培训的网站上供学员自主学习。

2、目标确定

3.课程设计

确定课程目标后,就要通过设计实现目标,并准备通过具体内容加以表现,填充,采用自顶向下的方法,根据设计结构内容的不同,确定实现本部分内容的实施方案。网络课程分为五大区域:查询系统、学习资源管理、课程学习区,考试管理、互动交流区。每一个区功能分明,组成了完善的学习支持系统。学习资源库的内容应当丰富详实,例如,资源库由培训体系管理、文档管理、题库管理、视频管理、图书管理和设备管理等构成。

4.确定制作平台.着手制作课件

网络教学平台可以是一个支持基于web教学的支撑平台,它应该以网络课程为核心,在教学管理系统的支持下,合理有效的利用教学资源系统为网络教学服务。不同类型、目标的课程应该选择相应的开发工具。现在可以使用的课件开发软件非常多,但对于专业教师来说,没有必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去掌握这些工具。培训机构的制作单位可以将专业教师和计算机教师有机联系起来,共同协作、彼此支持、各尽其责.各尽其用。只要形成顺畅的沟通和反馈渠道,就可以高效、节约的达到最佳效果。

在设计制作课程的时候,本着以上的原则,发挥专业教师和计算机教师的特长,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例如,在《农网配电营业工培训项目》开发中,分成不同课程的专业小组,每一个小组中,有一个负责计算机技术的教师,他们之间互相配合,协同工作,使开发工作顺利高效的完成。

5.网络课程的投入使用和评价分析

课程在投入使用时,必须及时要求反馈。从而完成系统评价。可以先圈定在小范围里,如校园网上进行局部测试,将受训者的使用情况,发现的问题整合修改。教师或管理者在实施网络教学活动中直接或间接的对学习者的学习状况进行详细记录,获取相关数据或资料进行调整,使之更富有成效。在课程正式投入使用后,还要进行最终效果的价值评价,即商业效益。评价方式可采用诊断性评

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1)诊断性评价

诊断性评价,即学前评价,是指为了使教学适合于学习者的需要和背景而在一门课程和一个学习单元开始之前对学习者所具有的认知、经验和技能方面的条件进行的评价,它可以通过问答、前测以及摸底用的形成性测验和总结性测验来实现。

(2)形成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活动过程中,为了能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取得更佳的效果而不断进行的评价。所以网络课程应安排一系列的问题对学员学习的不同阶段检测或考核,使学员更好地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3)总结性评价

总结性评价指在教学活动完成后对网络教学活动的最终效果进行价值判断,主要有总结性测验。近几年来,培训中心一直负责完成网公司各专业的调考工作,在考试结束后,都要为本次考试作详尽的试卷分析。利用长期积累的实践经验,在网络课程设计中,将这一功能放入学习自评过程。在自测完成后,系统自动生成二维图表,分析参加专业测试的人员信息汇总,包括正确率、平均分值和曲线图。

结语

网络培训课程的设计制作过程是一个动态、开放的系统过程。对于一个过程的设计不是一次能完成的。要经过多次的反馈,修改才能达到优化和完善。在实践中反复修正和改进,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网络培训课程。网络教学在现代远程开放教育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对网络课程设计制作的研究也会更加受到关注。随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不断深入,网络课程的设计理论将得到不断丰富和发展,网络课程的建构模式也将更加多样化,更加切合网络教学的特点和需求。这就要求在教学培训实践活动中不断地探索,制作更多的适合电力行业职工培训学习的优秀课程。

参考文献

网络课程培训范文第10篇

一、教师培训网络课程存在的问题

1. 网络课程数量相对不足

以天津市为例,自实施网络远程培训以来,通过合作共建、引进和授权使用等方式,共形成网络课程约200门,但参训教师还是感觉缺少足够的高质量的课程供其选择。另外,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相关规定对在职教师岗位培训的学时要求,由“培训时间每五年累计不少于240学时”调整为“每五年累计培训时间不少于360学时”,在所有在职教师每五年轮训一次的要求下,如果没有足够的课程提供保障,且不对课程加以区分调整,不同周期内网络课程的重复选择与学习将不可避免。

2. 网络课程内容质量不高

(1)部分网络课程仍存在简单的教材搬家、课堂搬家的现象

一些网络课程直接将书本教材一字不落地转化为网页,还有一些将讲座直接转化为视频课程,学习者从这两类课程中提取有用信息通常需要耗费大量时间。

(2)课程内容脱离中小学教师教学工作实践

教师培训网络课程的设计开发者多为高校中的学科领域专家和课程研究人员,他们中的许多人并不十分熟悉基础教育一线的教学情况,导致在培训过程中理论与实践明显成为“两张皮”,很难学以致用。

(3)课程内容脱离教师的实际需求

从教师培训网络课程开发的主体看,中小学教师基本被排斥在课程开发过程之外,这样的课程很难满足中小学教师的现实需要。当前的教师培训网络课程设置,更多地偏重于对理论知识的传授,缺少对实践能力的培养。事实上,中小学教师迫切地需要能够对其实践给予切实指导的知识。

(4)课程内容脱离教师的已有经验

与职前教育不同,参加职后继续教育的教师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正是他们建构新知识的基础,但现有网络课程的开发设计往往忽略了这一点。

3. 网络课程衔接不畅

教师职后培训阶段的课程设置不同于职前培养阶段,它应该是建立在职前教育课程基础上的扩展和延伸,如果不能处理好二者在课程设置上的关系,就很可能造成课程内容的重复或缺失。例如,职后重复学习职前学过的课程内容,或者由于师资力量、课程资源、教学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职前未能开设的课程职后也没学到。

此外,职后培训课程体系内部结构层次性差,课程的横向连续性不足、纵向衔接性不够,造成课程内容的交叉重复或缺失,影响教师培训课程的整体功能。

4. 网络课程资源缺乏有效整合

教育现代化要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资源配置合理、高效、可行,最重要的教育资源便是课程资源。网络环境下的教师培训实践中,网络课程资源零散、杂乱,有效资源闲置、浪费的现象颇为严重。

二、模块化课程探索

面对教师培训网络课程低水平重复建设,内容空泛、肤浅、滞后,课程资源开发利用殆尽等问题日渐突出的现状,同时随着网络课程越建越多,网络培训逐渐深化,网络课程的开发建设难度日益增加、空间越发狭小,如何在网络环境下,保证制度化的教师培训长期而有效地开展下去,这需要我们认真思索网络课程建设的方式。

1. 什么是模块化课程

模块化课程(module curriculum)这一概念始见于20世纪80年代初的英国课程研究和编制文献。很快,这一概念就迅速地进入了英国大中学校和各种职业教育机构,成为英国许多学校采用的一种课程新形态[1]。

模块化课程的关键在于“模块”一词,它的原意为建筑施工中使用的标准砌块,后被应用于计算机科学,译为模块或组建,指软件和完整程序中可以组合、更换的标准单元、组件和子程序[2]。在计算机科学中,模块化是指一个系统或程序,由若干彼此具有一定独立性、完整性,又有一定联系的部分组成,既能发挥整体功能,又能发挥各个部分的独特功能,其优点在于易于修订、编制和调试。模块化课程就是引用计算机科学中程序模块化的概念和编制原则对课程进行设计。

2. 模块化课程建设探索

模块化课程的基本组成单位是短小但完整、独立的课程模块,每个模块都以一个特定的主题为核心,都有明确且独立的教学目标、内容和考核评价,各个模块又与同一课程下的其他模块发生关系。各个模块按照课程所要实现的总体目标进行设置,并按照各自的地位作用进行有逻辑的排序或组合。这样,模块更加具体且富有针对性,课程更加系统且完整。以教师培训中的教育研究方法为例,可以分解为比较研究法、实验研究法、如何做研究设计、如何做叙事研究、如何分析研究结果等若干模块。基础性、实践性等不同模块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实现教学目标。一门完整的模块课程也可以由来自不同学科领域的模块构成。传播学、社会学、逻辑学等学科中的相关内容也可以模块的形态纳入到教师培训课程中。

在模块化课程体系下,参训教师不必再选择一门或几门庞大的课程,而是可以直接选择课程模块,每门课程修满一定数量的模块并通过模块考核即可获得该门课程的成绩。

模块化课程的开发主体可以不再单纯依赖高校和教师培训机构,而是让中小学一线教师和教研员都有机会亲身参与课程开发。总之,不同的课程模块,可由不同人群开发,各施所长。

3. 模块化课程的优势

(1)从课程本身看

第一,可以扩大课程数量。模块化课程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和适应性,有利于课程内容的及时更新与完善。通过对模块的删减、新增、修订来调整课程重心,不断提供新内容、新方法,甚至组织全新的课程,可以很大程度上缓解以往面临的“用过的课程难以再用,新建课程只能另起炉灶,可开发的课程越来越少”的局面。

第二,可以提高课程质量。模块化课程开发主体的扩充、课程形态的改变、选择空间的增加、课程及模块设计思路的改变等都使课程尽可能地贴近了教师的实践工作与实际需求。模块化的网络课程朝着更深更宽的层次发展,可以有效地提高课程的针对性、实用性、实践性,进而提高课程质量。

第三,可以更好地衔接课程。模块化课程的综合性和相对独立性有利于明确模块与课程整体的逻辑关系,以及模块在课程中的价值与作用。通过模块之间的补充、衔接能促进课程之间良好的衔接。

第四,可以有效地整合各类课程资源。在信息化手段与内容迅猛发展的当今社会,资源并不稀缺,关键在于如何对各种资源进行合理并有效的整合利用。模块化的课程开发恰恰可以将丰富的课程资源运用到各模块之中以改善这一问题。

(2)从学习者的角度看

第一,能够引起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模块化课程的内容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逐渐连续扩展的方式更容易引起学习者的兴趣。学习者可以结合已有经验通过循序渐进或拓展延伸的方式扩充所学,使学习者有足够的内驱力,更加符合成人学习的特点。

第二,能够保持学习者的学习热情。课程模块通常信息容量较小,又有明确的目标。相比完整的课程,完成模块学习所需时间较短、任务量较小,学习者不必耗费多余精力在自己并不需要或不感兴趣的学习内容上,有利于在学习阶段始终保持较高的学习热情。

第三,能够适应不同阶段不同层次学习者的需求。模块化课程有利于学习者选择最需要、最感兴趣的学习内容。每位教师在各自的专业成长阶段有着不尽相同的需求,一位处在职业成熟阶段的教师可能在完成一项教育科研课题时更需要叙事研究的相关知识与方法。如果说学习者的动机与学习效果呈正相关,那么一定程度内课程模块的自由选择将有利于提高参训教师的学习效果。

模块化课程的开发建设还只是一种探索与设想,是否所有的教师培训网络课程都适用于模块化的形态进行开发,正在使用的网络教学平台和管理平台如何配合模块化课程的设置与实施,都是值得进一步思考和验证的问题。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