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挖掘历史

挖掘历史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挖掘历史教育资源,推进乡土历史教学

由于时空的间隔,现在的学生对中国历史很陌生,在他们眼中,历史仿佛是“故纸堆”,好像只是一串串历史年代、事件和人物的集合体。觉得学习历史没有多大用处,课本所讲的历史事件离我们太久远,因记起来困难而感到枯燥无味,缺乏学习的热情。怎样改变这一教学现状呢?我想可以从身边或周围的历史谈起,来解决这个问题,也就是要注重乡土历史的开发和利用。

乡土历史取材于本地,一些历史故事、历史传说世代口耳相传。这些口碑资源深入人心,有的甚至家喻户晓。学生从小接触乡土历史遗迹资源和口碑资源的机会较多,因而对之已有或多或少的认识,教师运用本乡本土的历史充实教材内容,可以缩短历史与学生的距离,消除他们对历史的遥远感,以家乡史印证中国史,激发其对家乡史的探求欲望和对历史科的学习主动性,帮助学生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在教学建议方面特别强调:“提倡教学形式的多样化,积极探索多种教学途径,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教育资源”。因此,教师要由“教教材”向“用教材”转变,要进一步挖掘蕴藏在历史过程中的巨大精神财富,采取一切有效手段,使其变成有效的教育资源。这给课堂教学渗透乡土历史知识提供了平台。“乡土史”( 包括历史档案、历史文献资料、地方志、家谱、族谱、历史小说等文字图片资源)是中国历史的细胞,也是中国历史的缩影。每个地区都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乡土史带有浓厚的地方文化色彩和乡土情味,学生对此有亲切感、认同感,对优秀的地方文化遗产有自豪感。在枯燥的历史教学中渗透乡土历史,不但可以扭转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中学历史教学不仅要传授知识,更应该注意对学生学习能力,特别是研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笔者认为,在新课标下的中学历史教学中,适时、恰当地引入一些乡土史资料,引导学生进行历史调查,使学生通过进入历史,走入社会,走近生活,亲自了解历史的发展过程及其对未来的影响,锻炼自己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学习“”这段历史时,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亲自走访一些身边亲历“”的老人,通过收集本地有关的历史材料,发现历史,辨别真伪,并将整理的调查材料在班级进行讨论和交流。这样,既丰富了历史材料,弥补了教材内容叙述的不足,还使学生对“”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同时,也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为他们今后进一步学习提高打下了良好基础。

但是,目前历史教学中基本上以教材作为全部内容,课程资源的开发较为滞后。一是从课程资源的开发主体看,主要是依靠少数的学科专家,并没有将广大的一线教师调动起来。二是从课程资源实施的空间看,仅仅将教学局限于课堂,使课堂成为利用课程资源最重要的载体。三是从对乡土历史教学资源开发利用的认识看,对乡土历史教学资源开发利用的价值认识还不够,导致一方面,有教育意义的自然、历史和社会资源未纳入教育资源范畴,其教育的功能和意义没有被充分的认识和利用;另一方面,教师、学生和家长不知道从哪里找到自己所需要的资源,或者是不知道如何利用这些资源来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教育,造成乡土历史教育资源闲置浪费。四是从课程资源内容看,资源偏重于知识特别是学科知识的开发,忽视对学生能力、素质的培养,教材结构单一,相应学科知识的发展和课程资源渗透与融合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课程内容往往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不利于学生的发展,突出表现在:从内容上看,统编教材的内容,相对各地学生空间距离较远,难以满足各地不同学生的心理需求;从趣味上看,统编教材探究的内容不具有地方特色,难以激起不同地区学生的兴趣;从范围上看,现行教材注重全局的安排,不可能面面俱到,难以拉近与不同地区学生的距离。

近年来,我区各相关机构、学者在挖掘乡土史资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搜集和整理出大量的宝贵文史资料。《平川史话》、《平川文史资料》等不少有价值的地方史资料被挖掘和整理出来,或被重新认识,扩大了史学研究成果。这种情况不能不反映到中学历史教学中来,利用地方志史丰富历史教学不仅可能,也完全必要。这些资料不仅为史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原始资料,弥补了史学研究方面的许多空白,还有助于印证和检验现行教材(包括新课标教材)的一些历史结论的真伪,促进中学历史教学研究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此外,这些资料还为中学历史教学提供了重要的素材。这些素材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运用,既可以弥补现行中学历史教材内容只偏重历史学科的“知识系统”,呆板教条、单调枯燥等缺陷;也可以在实施新课改后,拓宽学生学习和研究的视野,从而使历史学习和研究显得更加饱满丰腴,富于情趣。此外,这些资料还为中学历史教学提供了重要的素材。

总而言之,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恰当开发与运用乡土历史资源,既可以弥补现行中学历史教材内容只偏重历史学科的“知识系统”,呆板教条、单调枯燥等缺陷;也可以在实施新课改后,拓宽学生学习和研究的视野,从而使历史学习和研究显得更加饱满丰腴,富于情趣,丰富和活跃中学历史课堂教学。

全文阅读

挖掘乡土历史资源 优化高中历史教学

乡土课程资源主要指学校所在地区自然和文化生态方面的资源,包括乡土地理、民风习俗、传统文化、历史人物、历史遗迹等。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充分开发利用乡土教材和社区课程资源,乡土教材和社区课程资源对学生的历史学习和历史感悟大有裨益。作为现行的中学历史教材,关注的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历史,主要是从宏观角度演绎中华文明的发展进程,很少兼顾各地、各民族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差异,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历史教学的生动性、鲜活性。因此,作为历史教师,就需要有意识地去挖掘利用乡土历史资源,让学生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中去体味历史的久远,去感受历史的乐趣。

一、引入乡土历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材料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时,学生对学习最感兴趣。教材上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等内容在时空上比较久远,学生没有切身感受,缺乏亲身体验,因此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觉到枯燥无味,而乡土历史所涉及的内容,是与学生生长和生活的地区紧密相关的。他们对有关家乡的历史故事、历史人物、古老传说、风俗习惯以至山水草木等,都有着特殊的、深厚的感情。如果我们教师平时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适当讲授一些地方史知识,把书本里的知识和现实生活有机结合起来,则可以借乡土历史缩短历史内容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从中体会到历史就在自己的身边,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的视野。

例如在讲史前史的时候,学生普遍兴趣不高,因为这是一段比较枯燥、难以产生强烈求知欲望的历史。而地方史就可以使得这段历史变得鲜活,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笔者在讲这段史前史时就给学生介绍了米易县的何家坝史前遗址,一下拉近了历史与学生间的距离。米易县1987年发现的白马镇何家坝史前遗址是距今10000年至3000年的新石器时期原始人生活遗址,该遗址出土了大量的夹砂灰陶片和少量的黑、红陶片等,出土的磨制石器有石斧、石镰、刮削器等。原始人的遗址发掘证明远古就有人类在米易繁衍生息了。这样就为史前史在现实中找到了一个样本,使石器时代的历史变得鲜活,容易被学生理解,同时也丰富了历史内容。

二、穿插乡土历史,增强学生的求知欲

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认为:“教育的主要任务,不是积累知识,而是发展思维。”而学生的思维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学生对自己成长的环境、生活的家乡充满着关切,对家乡建设和发展中的问题有着急于解决的愿望,教师如能结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那么学生的思维火花就会被点燃,探索问题的欲望就会被激发,就会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去解决问题,甚至将所学知识的兴奋点、疑问点带出课堂,融入到社会生活中。

如笔者在讲高中现代史的“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时,没有直接利用教材中的数据、图片等材料来说明中国经济的腾飞与生活的巨变,而是利用多媒体展示了家乡的几组图片,分别是解放前、解放初、改革开放前、20世纪90年代和现在五个时期的图片。当屏幕中出现家乡那一幕幕熟悉的景物时,顿时让学生倍感亲切。生动形象的画面反映了家乡发生的巨大变化,深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此时,画面中缓缓地出现两段文字:家乡的变化说明了什么?十年后我们的家乡将变得怎样……学生的思维一下子被激活起来,他们积极地进行思考讨论,课堂气氛十分热烈。

三、介绍乡土历史,陶冶学生的爱国情操,优化历史教学

全文阅读

用历史的眼光挖掘新闻

今天的历史是昨天的新闻,今天的新闻是明天的历史。历史与新闻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笔者是个记者,学的是历史专业。十多年的记者生涯,让笔者对许多历史事实进行了特殊的新闻价值再认识,用历史的眼光发现挖掘出了不少好新闻。

可在过去,笔者一直对自己的专业不满意,觉得自己的专业没有用武之地。一直到了1998年4月的某一天,笔者拿着一塑料袋荣誉证书和剪报本,辞去了宛城区委宣传部外宣办主任的职务,找到了时任大河报总编辑王继兴时,才渐渐地不再为自己学的历史专业而不是新闻专业而犯愁。当时的王总编看了我的材料之后问道:“你是学什么专业的?”笔者迟疑了一下答道:“历史!”“历史专业好啊!文史不分家嘛!”王继兴高兴地拍着笔者的肩膀说:“你到河南日报人事处办手续吧!”就这样,笔者在没有经过任何考试的情况下,破格进入了大河报。

那个时候,笔者还没有完全理解王总编的心思,也没有完全读懂培根之“读史使人明理”的道理。直到今天,才渐渐明白,历史专业对一个记者是何等重要,从某种意义上说,我这些年吃的都是“历史”饭,沾的“历史”光,干的“历史”活。

到大河报任记者已经11年了,11年的“大河”激流中,记者生涯成为笔者生命中无法抹去的一笔浓厚的色彩。作为一名驻地记者,笔者能够比省会记者、热线记者看到更多来自社会的方方面面。

笔者曾见证过救助贫困大学生、救助“狮面人”、囚犯哥哥捐肾救弟等一个又一个爱心如潮水般的汹涌;曾披露过社会的黑暗和丑恶。2008年“5・12”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后,笔者曾毅然决然地走进灾区,并被共青团河南省委评为“抗震救灾先进青年”。

11年的时光不长也不短,但却足够令笔者成长,也让笔者渐渐地感受到自己工作的价值与职责。笔者想,当我们选择新闻记者这一职业时,将记录的新闻留入历史,已经成为我们无法推卸的责任。这种责任有时候也是一种能力,它意味着新闻记者需要拥有广博的知识,敏锐的触角,需要记者有“新闻嗅觉”,长一个“新闻鼻”。新闻敏感是新闻工作者发现新闻的一种能力,也是衡量新闻工作者是否优秀的重要标志。它是新闻工作者对社会现象的观察能力,对事物发展变化的反应能力,对新闻线索的识别能力,以及对新闻事实的分析能力的综合表现。

作为一名记者,如何具备新闻敏感?笔者的体会是:除了要认真学习党的方针政策;要认真深入生活,仔细观察生活;要认真思索,要反复练习,不断实践;除了要有高度的政治热情等因素外,还必须用历史分析现代。如用历史的眼光看待改革开放,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现代的以人为本的重要意义。

1999年本报刊登笔者的一篇报道至今记忆犹新。

全文阅读

中原经济区历史文化资源挖掘研究

中原经济区内历史文化资源类型多样,内涵深厚。为促进其更好、更快的发展,本文在分析河南、河北、山西、山东、安徽等五地的历史文化资源的基础上,认为五地主要面临的问题是对历史文化资源的认识存在误区、挖掘力度不够等,建议要从深化对历史文化资源挖掘的认识、加大挖掘力度等方面开展对中原经济区历史文化资源的挖掘。

2012年11月17日,国务院正式批复《中原经济区规划》,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了纲领性的文件,使其有了长远发展的动力。对中原经济区内历史文化资源进行分类概括,给予深度挖掘和优化配置,可以了解区域内旅游发展差异,不仅为今后中原旅游业的发展提供有效的理论基础,还能进一步促进中原经济区旅游业整体规模的扩大,实现中原旅游经济的大发展。

一、基本概念的界定

(一)中原经济区

中原经济区是以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明确的重点开发区域为基础、中原城市群为支撑、涵盖河南全省、延及周边地区的经济区域,范围包括河南省全境,河北省邢台市、邯郸市,山西省长治市、晋城市、运城市,安徽省宿州市、淮北市、阜阳市、亳州市、蚌埠市和淮南市凤台县,山东省聊城市、菏泽市和泰安市东平县,区域面积28.9万平方公里。

(二)历史文化资源

历史文化资源是“人类社会生活过程中的遗存,这种遗存可以为人类现在及今后的社会生活所利用。在这个瑰丽的宝库中,有大量的实物遗存和文字遗存。实物遗存中,包括历史文物、历史遗址或文化遗址及墓葬等。”历史文化资源是人类进化过程中,发展到一定阶段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体现着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人民的智慧和历史文化积淀。文化性、时代性和历史性是历史文化资源的主要特征。

二、中原经济区历史文化资源分布概况

全文阅读

地方旅游商品历史文化内涵的挖掘

在旅游业蓬勃发展的今天,旅游商品的重要性得到了业内外人们的高度关注,旅游商品作为旅游的伴生物也长盛不衰。但,商品并非只要摆上景点的销售台就一定能成为畅销的旅游商品。因为一种商品能否成为旅游商品,其中有许多的奥妙。作为经营者,无疑是把经济效益放在了第一位;作为消费者的旅游者,在作出购买决策的时候无疑要经过了审慎的挑选。挑选的标准无非是:特色、内涵、价值、便携性等。则,旅游商品本身必须符合旅游消费者心理才可以称得上是真真正正的旅游商品。这里,我们只来探讨旅游商品的历史文化资源内涵。

1、旅游商品与历史文化

我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的文明古国,许多工艺品都拥有悠久的历史,包含了先民丰富的智慧和精神,历史文化内涵极为丰厚。现今的旅游商品涉及范围很广,衣食住用无所不包,几乎涉及所有商品门类并拥有很广的外延,充满了历史文化内涵。如我国四大名砚——黄河澄泥砚、广东端砚、安徽的歙砚和甘肃的洮砚,不论器形、图案还是制作工艺都有美丽的传说,尤其是端砚更与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文官、铁面无私的包公拉上了关系,使其身价倍增,尽管当今人们更多使用电脑和键盘来书写,四大名砚依然是不可多得的珍品,旅游商品的典型代表。历史文化内涵对于旅游商品的重要性可见一斑。再如江苏宜兴紫砂壶,和中国源远流长的茶文化素有不解之缘,紫砂壶的工艺成就和作为茶具的优越性使其成为旅游商品中的上上之品,驰名中外。还有,素称中国传统工艺品三绝的北京景泰蓝、福建脱胎漆器、江西景德镇瓷器又何尝不是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呢?单就景德镇瓷器而言,从宋至今,声名远播,历时经久、工艺精湛,蕴含了无数能工巧匠的智慧和血汗,是中华民族献给全人类的一份厚礼。反过来说,假如某种商品缺乏历史文化内涵,纯粹现代科技的产品,流水线上走下来的物什,对于旅游者来说能有多大的吸引力是不成为问题的。可以说,具有生命力的旅游商品必然不能缺少历史文化内涵。

2、富于历史文化内涵是河南旅游商品的特色

众所周知,河南是中国文化的腹心,河南文化当仁不让的就是中国文化的正根,中国许多的文化事象都与河南有着莫大的关系。河南旅游商品的最大特色无疑就是历史文化内涵的厚重。河南传统的旅游商品,如开封汴绣和木版年画、南阳玉器、钧瓷等都起源久远、工艺精湛,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开封汴绣源于北宋宫廷,木板年画起于号称中国四大名镇之一的朱仙镇,年画本身又契合了中国的年岁节庆和趋吉避凶的普遍文化心理。南阳独山以产玉闻名,南阳玉器与中国古代玉文化和中国“君子比德于玉”的尚玉传统息息相关,自古有“黄金有价玉无价”之说。钧瓷来自北宋的五大官窑制瓷工艺,“入窑一色,出窑千彩”的窑变控制技术体现了我国先民的超人智慧和不懈的进取精神。河南旅游商品除传统的陶瓷、刺绣、玉器、剪纸、年画、澄泥砚、奇石以及山货土特产以外,麦秸画、红色旅游商品、高档工艺品、青铜仿真器、泥塑等近两年的新的工艺形式的产品也成为中的“创新大军”。但这些新兴的旅游商品都未能完全离开河南历史文化,起码如濮阳麦秸秆画、固始编织、安阳洛阳的青铜器仿制等工艺制作就有传统工艺挥之不去的身影。洛阳的旅游商品“洛阳铲”虽说是古代盗墓贼的发明,却也是包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毕竟洛阳北邙是古代富贵之家择穴下葬的“风水宝地”。纯手工制作的旅游商品如淮阳泥泥狗,五彩斑斓、造型夸张而形象出奇,制作古朴,价格不高但蕴含丰富,已有数千年历史,据说起源于太昊伏羲与女娲造人的传说,更是远古生殖崇拜的遗存,甚至今日太昊陵周边还有以泥泥狗求子的习俗。即便是土特产品如四大怀药、新郑红枣等,也和我国历史文化中人们重视机体营养、注重养生保健的民族偏好有关,而且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勤劳质朴和农耕的文化传统。河南旅游商品许多都可以在历史上找到文人才子、学者名流的记载或传说,更增添了其人文底蕴。

3、挖掘河南旅游商品历史文化内涵的意义

河南旅游商品本身充满了历史文化内涵,但是在旅游市场竞争激烈异常的背景下,旅游商品的竞争也是如火如荼。而河南旅游商品似乎未能得到多少先机,深入挖掘河南旅游商品的历史文化内涵可以算是一条捷径。

3.1可以为河南旅游商品提高档次。河南旅游商品与周边省份某些旅游商品动辄成百上千的价格相比,档次不高是众所周知的事实。为河南旅游商品提升档次计,挖掘其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全文阅读

怎样挖掘历史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素材

【摘要】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有着几千年的文明史。历史教材本身就是一部美育的教科书。在历史教学中强化学生思想道德的培养,是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培养跨世纪人才的客观要求。古往今来的风流人物,多如繁星的民族精英,他们身上所体现出来的璀灿思想和精神风貌,是我们进行情感教育的极好教材。笔者认为,应着重挖掘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的情感;挖掘理想教育的内容,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挖掘道德教育的内容,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挖掘科学品格教育的内容,培养学生为科学献身的精神等方面去挖掘情感教育的素材。

【关键词】初中 历史教学 情感教育 素材

1.挖掘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的情感。千百年来,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和国家的繁荣、昌盛,多少志士仁人前仆后继,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正气歌。从驱逐倭寇的戚继光、的郑成功,到虎门销烟的林则徐、血洒疆场的关天培,他们的民族气节是何等的忠贞;从与舰共存亡的邓世昌、以身殉国的丁汝昌,到甘愿为变法而捐躯的谭嗣同、“为天下人谋永福”而献身的林觉民,他们的爱国义举是何等的豪壮;朱自清宁死不吃美国救济粮,京剧表演艺术大师梅兰芳抗战期间毅然留起了胡须,拒绝为侵略者和汉奸演出,表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在狱中怀着满腔热血写下的《可爱的中国》,成为后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好教材。

这些爱国者和革命者,尽管他们所处的时代和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但在他们身上所体现的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是一致的。正是因为有了他们这种不畏、不甘屈服、百折不挠的爱国主义精神,中国才没有在历次面临的严重危机中亡国;正是因为有了他们的前仆后继、抛头颅洒热血的精神,才有了我们的今天;也正是这种爱国主义情感,成为我们今天实现腾飞,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的精神支柱。

2.挖掘理想教育的内容,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理想是指路明灯。青少年时期正是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正确而有效的理想教育,对他们的发展极为重要。中学历史教科书中无数史实雄辩地说明,古往今来,一切有作为的人都是具有远大理想的人。马克思在中学毕业论文中写道:“我们选择职业时所应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在青年时代就立志以“改造中国与世界”为己任。在学生时代就决心“为中华的崛起”而学习。大发明家爱迪生说过:“我的人生哲学是工作,我要揭示大自然的奥秘,并以此为人类造福。”他们理想的共同点都是为民族、为人类谋幸福,这是多么崇高的理想。

对青少年进行理想教育,要帮助他们克服两种倾向,一种是片面强调自我,另一种是胸无大志,缺乏远大的理想。要教育他们处理好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贡献与索取的关系。历史教学要通过大量的史实,引导学生从优秀历史人物身上吸取营养,从小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远大的理想。要使青少年逐步懂得:社会是人的社会,人是社会的人,人总是受社会制约的。因此,个人的理想、抱负是以国家、社会的需要为基础,个人的理想要以群体利益为基础。

3.挖掘道德教育的内容,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道德,是指在一定社会条件下调整人们之间行为的规范和准则。中华民族素有注重道德修养的传统,历来强调要“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把自己培养成一个具有良好道德的人。儒家思想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优秀的思想成果是我们需要继承和发扬的。儒家历来重视修身养性,孔子主张“温、良、恭、俭、让”,“克己”;孟子强调“善养浩然之气”;诸葛亮重视“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等等。中国古代有许多清官,廉洁奉公、忧国忧民,受到历代人民的敬仰。明朝兵部尚书于谦两袖清风,为官清廉;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岳飞强调“文官不爱财,武官不惜死”等等,都表现了高尚的道德情操。

平凡小事,如赡养父母、尊师敬友、乐于助人、大公无私等等,一旦表现出高尚的情感和情操来,就极为感人。正是雷锋、朱伯儒、孔繁森等这样平凡而伟大的人物,他们的行为所表现出的高尚情感和情操,汇成了时代的新风尚。

全文阅读

如何从历史角度挖掘美育功能

[摘要]美育在学校教育和人文素质养成中的具有重要地位。美育是实施德育的重要手段。《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实施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希望通过在“纲要”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如何从历史角度挖掘美育功能、提升学生人文素质进行探索,以增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关键词]纲要课;历史 美育;挖掘

一、《纲要》课程对挖掘美育功能的重要作用

党和国家对大学美育十分重视。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明确将“美育”列入党的教育方针。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逐渐得出结论: 美育是实施德育的重要手段。《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一,把《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寓于美育之中,使大学生在效法近现代史进程中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革命传统等一系列榜样的潜移默化之中实现思想道德教育。所以运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挖掘美育功能,对提升学生人文素质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运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挖掘美育功能的教学实践途径

第一、普及历史知识,是挖掘历史美育功能的奠定基础的阶段.

1.本着立足课堂、灵活施教、优化教学的原则,要充分发挥历史课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通过课堂教学,系统、明晰地认识我国历史发展的概貌,从历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丰功伟绩中汲取精神的乳汁。

全文阅读

挖掘教学资源 激活历史教学

教学资源作为课程教学的重要载体,对于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拓宽学生知识视野,提高学生文化素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有效性。

一、挖掘图片资源,激发探究热情

历史图片,集直观性、形象性、生动性、趣味性、知识性于一体,蕴含了丰富的历史信息,体现了浓厚的时代特征和生活品格,具有文字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巧妙灵活地运用图片资源,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可以引发学生对历史问题和事件的反思,提高学生对历史的感知能力。

例如,人民版必修1专题二中的“伟大的抗日战争”一课包含了许多的插图,在新课导入时,笔者是这样予以设计的:首先,借助多媒体课件播放歌曲《祈祷》,并在音乐中展示“日军侵华暴行”、“全民族抗战”、“抗战的伟大胜利”等有关抗日战争的三组主题图片,引导学生进入历史情境,然后通过“供奉有二战甲级战犯牌位的靖国神社”的图片,启发学生思考: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的行为为什么会伤害中国人民的感情和尊严?请说明理由。最后,教师加以点拨、补充、解释和说明,引出新课主题。这样,借助图片资源,不仅活跃了课堂氛围,而且启发了学生积极思维,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二、挖掘材料资源,深化知识理解

历史是叙述过去发生的事件,人们无法对其进行亲身体验,通过挖掘材料资源,既可以深化学生的知识理解,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又可以增强课堂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例如,学习人民版必修一专题九中的“兴力量的崛起”一课时,为了深化学生对欧共同的理解,笔者要求学生结合书本材料,并补充如下材料,引导学生思考西欧六国走上联合的原因:(1)要使欧洲国家统一起来,必须结束长达百年之久的法德之间的冲突,把法德的全部煤钢生产置于一个其他国家都可参加的高级联营机构的管制之下,这样结合起来的联营生产意味着将来在法德之间发生战争是不可能的,而且在物质上也不再可能。――《舒曼计划》(1950年)(2)如果欧洲人不想在起了根本变化的世界里走下坡路的话,我们就必须从起了变化的形势中作出必须要的结论:欧洲的联合是绝对需要的。没有政治上的一致,欧洲各国人民将会沦为超级大国的附庸。必须在联合起来的欧洲建立一个第三种力量。――(《阿登纳回忆录》)。根据上述材料我们可以知道,经济发展的需要是欧共同形成的根本原因,法德之间的和解是引发欧六国走上联合的直接导火线,摆脱美的控制和苏的威胁是欧共体产生的主要原因。这样,通过材料资源的运用,既加深了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论从史出”的能力。

三、挖掘习题资源,巩固扩展应用

全文阅读

合理挖掘隐性知识,凸显历史核心素养

“隐性知识”(tacit knowledge)是迈克尔・波兰尼(Michael Polanyi)在1958年从哲学领域提出的概念。他认为人类所掌握的知识,从所呈现的状态来看,可以分为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两种。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相对,是指那种我们知道但难以言述的知识。历史教材的隐性知识,是由于教材篇幅和体例限制,隐藏在教材中,没有明确说出而意在其中的教学内容。

“历史核心素养”包含两个概念,核心素养和历史素养。钟启泉认为:“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借助学校教育所形成的解决问题的素养和能力。”[1]“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历史学习中获知的关键能力和个人修养品质,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体现[2]。

新课改后的高中历史教材(以人教版为例),图画、材料多了,文字表述少了,很多知识点都“隐”了起来;加上教材编排重专题,不可避免地带来内容连贯性不强。因此,挖掘利用隐性知识非常有必要。

高考《考试说明》在“关于知识的考核深度”中指出:“高考命题对于挖掘和分析隐性知识给予应有的重视。”从近几年的文综高考和各省高考试题来看,考查“隐性知识”的比例和范围都超过前几年的要求。以2016年的江苏高考题为例,第12题涉及印度支那的概念问题,就属于隐性知识。

综上所述,不论从理论还是实际需要来看,隐性知识都是如此重要。但是,作为教材的重要内容的隐性知识,在常态教学中常常被忽视。善于发掘隐性知识,利用隐性知识,对于丰富课堂内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着实提升学科核心素养有着重大意义。

结合历史课堂教学实际,以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的第一单元为实例,我发现课文中的一些总结性、表述性的隐性知识内容,教师如果设置有梯度的设问,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就大大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切实提高历史素养。而且,如果放到复习课当中应用效果更佳。

1.第一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材对于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地位是这样表述的:“孟子、荀子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和改造,又吸取了一些其他学派的积极合理成分,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战国后期,儒家思想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3]结合这段文字,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这几个问题:其他学派主要有哪些?儒家思想与其他学派的思想是什么关系?战国时期儒学在诸子百家中的地位如何?通过这样设问,引导学生学习并补充:儒家思想尽管是后世的正统和主流,但在战国时期只是“百家”之一,绝不是最受欢迎的主流思想。再引出战国――秦朝――汉朝占统治地位的主流思想。通过这样挖掘,既拓展了知识,使得课文内容平稳过渡,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愉悦讨论求索的过程中能力素养得到了提高。

2.第二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于汉代儒学的影响表述为:“此后,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这段表述如果应用在单元复习中,让学生以表格形式概述儒学发展历程,并对这段话进行论证,就会起到良好的知识引领和素养提升作用。部分学生对宋明理学和明清进步思想家思想会有种错觉,感觉儒家思想消失不见了。实际上程朱理学也好,陆王心学也好,甚至明清之际的几个进步思想家,他们本质上都是儒学家,他们只是不断融合吸收其他思想适应时展的需要,而促进儒学不断丰富与发展。

全文阅读

云计算挖掘民航气象历史归档数据

摘 要目前,民航气象中有大量历史归档数据,海量的气象数据具有很高的挖掘价值,数据价值的挖掘需要大量的计算,而云计算为此提供良好的基础。由于各地区空管局气象中心之间网络的联通,为空管局内部建设自己的私有云提供了便利的条件。搭建私有云为各空管局之间数据共享和云计算提供了物理条件。云计算技术使用分布式的计算技术实现了并行计算的计算能力和计算效率,解决了单机服务器计算能力低的问题。本文最后用hadoop搭建了云计算平台作为实验,并用该平台处理了部分历史归档数据。

【关键词】气象数据 云计算 私有云 Hadoop

1 背景

目前气象预报主要使用4种预报处理方法:第一种是经验预报方法,在天气图形势预报的基础上,根据天气系统的未来位置和强度,对未来天气的分布做出预测;第二种是统计预报方法,通过统计某一现象在历史的特定环境条件下出现的概率,从而推测出在未来存在类似环境时出现的可能性;第三种是数值预报方法,利用大气运动方程组,在一定的初值和边值条件下对方程组进行计算,预报未来的天气;还有一种是集成预报方法,即把不同预报方法对同一要素的多种预报结果综合在一起,进而得出一个优于单一预报方法的预报结果。

气象数据独立存在几乎没有价值,但往往配合其他数据,就会产生综效。从海量的气象数据众挖掘与其他商业活动的关联,从而实现精准营销和精确预报具有很重要的意义。目前,空管局气象中心有着海量的气象数据,包括了各类结构化和非结构化的数据,MM5,WRF等气象数值预报模式每天的计算量更是惊人。气象预报的精度也从几百公里、几十公里提高到几公里,大大增加了模式的计算量。这需要配置很高的硬件才能实现,目前信息中心的数值预报每个计算模式是4台linux系统并行运算,该模式对硬盘的可靠性要求高,节点的接入和去除也比较复杂。因此如何高效的从这些海量数据中挖掘气象历史规律,有效地存储、处理气象大数据已经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现在,云计算技术可以为气象大数据服务提供技术支撑。

2 Openstack建设私有云

OpenStack是由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和Rackspace合作研发的,以Apache许可证授权,并且是一个自由软件和开放源代码项目,它是一个云平台管理的项目。部署OpenStack主要有三个核心开源项目,Nova(计算)、Swift(对象存储)和Glance(VM存储库)。Nova提供了跨服务器网络的VM实例的管理,它的应用程序编程接口(API)为未知物理硬件和系统管理程序提供了一种计算编排方法。Swift项目可通过配置了普通硬盘的标准服务器提供可伸缩的冗余存储集群,可用于主要是静态数据的长期存储。Glance为Nova能够使用虚拟磁盘映像提供了一个存储库,提供了一个API来注册磁盘映像,还提供了磁盘映像校验和、版本控制(和其他元数据)以及虚拟磁盘验证和审计/调试日志.

目前全国七个空管局的气象中心信息室之间网络连接,数据共享。用于报文和气象产品分发的通信机为类linux系统(AIX或者linux),本文构想七个空管局气象中心用openstack搭建一个私有云。服务器、网络、存储的虚拟化,不但合理使用了各局之间的硬件,而且实现了数据的异地备份,节点的添加和去除也很方便。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