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外籍礼仪

外籍礼仪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把 国学经典礼仪教育 融入学前教育课程

学前教育属于基础教育范畴。学前教育的成功,为幼儿的小学教育打下良好基础。因为学前时期是幼儿心理刻痕最为深刻之时期,对幼儿的认知结构有极大的影响。在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里,学龄前儿童处于“前运算阶段”时,有“前概念”和“直觉”两个亚阶段。运用皮亚杰的图式理论来看,前运算阶段正是幼儿行为与礼仪图式大量建立的阶段。此时幼儿对事物的判断是基于感性的概念特征内容,接着进入依照概念图式对人与事进行直觉的判断。由此看来,这时幼儿获得的行为与礼仪图式,很可能进入深层意识里(直觉,下意识),形成内在的行为、礼仪基本认知,并外显为幼儿的行为与礼仪举止。以后如不是遇到特别的变故与环境,幼儿的行为与礼仪认知结构就只有量的补充,而不是质的变化。也就是说,如果我们有成功的幼儿行为与礼仪的教育,就可以使幼儿今后有着良好的行为与礼仪习惯。这就提高了他们的人际智能,增加了社会的和谐度,减少了幼儿今后可能遭遇的人际矛盾。这体现为幼儿园课程的礼仪教育内容。

很巧的是,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一份国学典籍的丰厚遗产,其中包含相当数量的礼仪典籍。中国是礼仪之邦,上下五千年,西周视礼为“国之大柄”,春秋时期荀子的“国无礼而不宁”,孔子的“克己复礼”,直到后来提倡的“仁义礼智信”等。礼仪一直是传统文化的核心之一,是规范社会人的重要依据,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重要部分。这份遗产我们本来应该继承。很遗憾,因为中国近代以来,一直遭遇战乱兵祸,革命潮流冲刷,社会不停震荡,加之1949年建国以来,历次政治运动把古代礼仪典籍当作扫除对象,致使这份遗产渐渐零落,渐渐被民众遗忘。而日本与韩国则把来自中国古代的这份遗产很好保存于民众行为举止里,所以他们的国民举止显得彬彬有礼,素养良好。

今日,开展伟大民族复兴的重任使得我们的教育包括学前教育也担负重大责任。伟大的民族复兴首先是现代文明人的培养,包括使人的行为习惯与举止礼仪进入高度文明的层次,逐渐形成一个和谐社会。而借鉴古代培养幼儿行为与礼仪的教育内容与教育方法,显然是可行的。今日之学前教育,学习台湾地区和日本、韩国,把国学礼仪典籍纳入课程内容结构里,也有着不一般的意义。它能够使幼儿们在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熏陶的同时,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礼仪典籍教育的课程定位和目标

国学礼仪典籍教育是学前课程礼仪教育的重要课程内容。它和现代礼仪教育内容共同组成学前课程礼仪教育的完整内容结构。这是我们对国学礼仪典籍教育的基本定位。

国学礼仪典籍包含了很多人的基本礼仪,如站、立、行、走、卧、对待长辈、进餐、外出、归家等。这些礼仪直到现在还是具有生命力的,这些礼仪的实践还能体现人的文明素养。但是,国学礼仪典籍的内容,不可能体现现代礼仪知识,如关于国旗国歌的礼仪、吃西餐的礼仪、乘公交车的礼仪、唱“卡拉ok”的礼仪等。

因此,国学礼仪典籍教育被放弃是错误的,它成为学前课程礼仪教育内容唯一内容也是不对的。把它和现代礼仪教育结合起来,统一起来,才是正确的选择。

国学礼仪典籍教育比之现代礼仪教育更丰富的内涵还在于它以吟诵或诵读的方法,使幼儿在记忆力最佳的生理敏感期记住古代语言精华,促进古代典籍语感的形成。这对幼儿今后继承古代文化精华、提升自己的文化内涵,也是很重要的。

全文阅读

浅探学前教育中“礼仪教育”的渗入

伟大的民族复兴首先是现代文明人的培养,包括使人的行为习惯与举止礼仪进入高度文明的层次,逐渐形成一个和谐社会。而借鉴古代培养幼儿行为与礼仪的教育内容与教育方法,显然是可行的。今日之学前教育,学习台湾地区和日本、韩国,把国学礼仪典籍纳入课程内容结构里,也有着不一般的意义。它能够使幼儿们在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熏陶的同时,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一、礼仪教育在学前教育中的定位和目标

国学礼仪典籍教育是学前课程礼仪教育的重要课程内容。它和现代礼仪教育内容共同组成学前课程礼仪教育的完整内容结构。这是我们对国学礼仪典籍教育的基本定位。

国学礼仪典籍包含了很多人的基本礼仪,如站、立、行、走、卧、对待长辈、进餐、外出、归家等。这些礼仪直到现在还是具有生命力的,这些礼仪的实践还能体现人的文明素养。但是,国学礼仪典籍的内容,不可能体现现代礼仪知识,如关于国旗国歌的礼仪、吃西餐的礼仪、乘公交车的礼仪、唱“卡拉OK”的礼仪等。

我国最重要的幼儿园教育行政性文件《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并无关于经典礼仪教育的相关要求。因此,我园自主定位国学经典礼仪教育的课程目标为:(一)幼儿能逐步熟悉适合幼儿学习的国学经典礼仪的内容,并喜欢诵读。(二)幼儿能理解适合幼儿学习的国学经典礼仪的内容,并乐于进行实践。(三)幼儿能在学习经典礼仪内容和现代礼仪内容后,形成较好的文明礼仪素养。

二、建设礼仪教育的潜课程

当幼儿每日不断接触幼儿园环境时,他们也在不断和环境互动,所以,环境具备教育的功能。较好地具备教育功能的教育环境被称为是潜课程。基于此点,我们在开展国学礼仪典籍教育时,特别注重潜课程的建设,力求发挥其内隐的教育功能。

我园建有培才育德的“润德廊”。在这条文化长廊上,充分体现了“学国学、知礼仪、智商好、情商高”的理念。在长廊的右边,展示的有将礼仪典籍“弟子规”与我园集邮园本课程相结合,设计制作的《弟子规》邮票系列:“弟子规,圣人训。守孝悌,次谨信。”以此开篇,《弟子规》三字一句,合辙押韵,博大精深而又深入浅出,将历史悠久而内容广博的中华传统美德悄无声息地融入短短的句子中。每次每句,都告知人们为人处世的道德规范。每天放学,总能看见家长拉着幼儿的手,耐心解释图文中的内容。如能学习、理解、内化,将让每一个人都受用一生,让每个幼儿那纯洁的心灵都有一颗感恩之心。在另外一版《常理举要》宣传栏中,同样图文并茂,将在校、居家、餐桌、做客……各种各样的礼仪内容形象展示,让幼儿们能潜移默化地接受礼仪典籍中行为规范对人成长的深远影响。

全文阅读

北宋汴京的籍田与观稼礼仪

摘要:中国古代是典型的农业社会,农耕的传统深入人心,历代帝王非常重视农业生产。作为一种礼制,皇帝每年都要举行籍田和观稼的礼仪。北宋时期的帝王一直在延续着这一个传统,不过与其他朝代不相同的是北宋时期的籍田和观稼的礼仪大多放在园林中进行。

关键词:北宋、籍田、观稼、园林

中图分类号:K928.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籍,“藉”也;“藉,祭藉也[ 【汉】许慎撰 【清】段玉裁 注《说文解字注》,浙江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2版,42页]。”所以籍田亦称“藉田”。在农耕时代籍田是被十分重视的一种礼仪。在孟春正月和春耕之前,天子率诸侯或大臣亲自耕田的典礼就是籍田。 天子“借民力以治之,以奉宗庙,且以劝率天下,使务农也[商代金文中已经有“籍田”之辞。《令鼎铭》:“王大籍农与淇田。”商王亲耕籍田,周朝始,制定籍田制度并祭祀先农。《诗经》:“载芟载柞,其耕泽泽。”便是周天子在春耕时用以躬耕籍田的乐歌]。”《通典·礼六》中也说:“天子孟春之月,乃择元辰,亲载耒耜,置之车佑,帅公卿诸侯大夫,躬耕籍田千亩于南郊。冕而朱纮,躬秉耒,天子三推,以事天地山川社稷先古[ 【唐】杜佑 撰 《通典》,中华书局出版社,2003年第1版]。” 《汉书·文帝纪》也有记载:“夫农,天下之本也,其开藉田,朕亲率耕,以给宗庙粢盛[ 【汉】班固 撰 《汉书》,中华书局出版社,2007年第1版]。”这些都说明了籍田礼的重要性。根据礼制,天子籍田在南郊,诸侯籍田在东郊,晋朝与唐朝籍田都在东郊,在宋初之后,“籍田之礼,岁不常讲[ 【元】脱脱 撰 《宋史》,志第五十五礼五(吉礼五),中华书局出版社,1985年第1版]。”以后才逐渐恢复旧制变回在南郊举行。

观稼也是帝王对农事的关心,查看庄稼的收成一种仪式。

据《宋史》统计:

表1:北宋皇帝的籍田与观稼[注:《宋史》对宋仁宗之后的英宗、神宗、哲宗、徽宗、钦宗几朝没有进行有关籍田和观稼的记载,所以本表中未列出]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宋太祖的时候籍田和观稼的礼仪大多在玉津园进行,宋太宗的时候大多在南郊进行,“五月庚戌朔,车驾出南薰门,观稼,召从官召从官列坐于田中,令民刈麦,咸赐以钱帛,回幸玉津园,观鱼张乐习射,久之宴饮,极欢而罢[ 【宋】钱若水 修 范学辉 校注 《宋太宗皇帝实录校注》卷30,太平兴国九年五月庚戌朔条,中华书局出版社,2012年第1版]。” 真宗时期在玉宸殿观占城[占城,在今中南半岛南部沿海地带,即越南南部,中国古籍称之为林邑,五代时称为占城]稻的种植情况,占城稻是占成人培养出的一种良种稻,北宋初年传入我国福建地区,宋真宗因为江淮和两浙地区干旱少雨,遣使到福建取占城稻,在长江、淮河以及两浙地区推广,而且还在皇宫内种植,说明了北宋皇帝对农耕的重视。

全文阅读

浅议魏晋南北朝时期耕籍(藉)礼的实践

摘要:魏晋南北朝时期,耕籍礼得到了时断时续的实行。在对魏晋南北朝时期帝王实行耕籍礼的情况进行粗略统计的基础上,归结出了耕籍礼在本段时期实行的基本特征。

关键词:耕籍礼;籍田;实行概

中图分类号:H109.2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8-0204-02

耕籍礼是帝王在籍田上举行的耕作仪式。“籍田”又称“藉田”、“田”、“帝籍”、“千亩”、“王籍”等,是中国古代帝王专辟出来一块的田地,田地所产主要用于祭祀等方面。杨宽认为,“籍田或称公田,原是原始社会末期集体耕作的公有地,其收获是用于祭祀、救济、尝新等公共开支。”[1]

一、耕籍的本意及其在先秦的实行

对于籍田的“籍”字,合理的解释主要有两种:一是“借”,籍田就是借民力耕田。《后汉书》注引应劭《风俗通》曰:“古者使民如借,故曰藉田。”郑玄曰:“藉之言借也。王一耕之,使庶人耘终之。”二是“耕”,籍田就是耕田。卢植曰:“藉,耕也。《春秋传》曰‘人藉稻’,故知藉为耕。”[2]如果籍是借之义,那么上起天子,下至诸侯大夫,无论是公田还是私田,凡是奴隶主的田地都要叫做籍田,因为它们都要靠借助民力来完成,那这块地比普通的田地没什么两样。所以“借田”并非“籍田”的本义。把籍田解释为“耕”是比较合理的,从字形的结构来看,甲骨文中的“”像一手持耒柄足踏末端之形。杨燕民也认为,“籍田”最初应该指耕田。无论是天子、诸侯、公卿、大夫,还是庶民百姓,凡耕田都可以叫“籍田”。只是后来逐渐成为帝王耕田之专名。这种看法是符合实际情况的[3]。

因此,耕籍之礼是周代帝王在籍田上举行的耕作劝农的礼仪(又称籍田礼、籍礼、亲耕、躬籍、千亩之制等)。在每年孟春,帝王手执耒耜率群臣在藉田上象征性地耕作劝农。《令鼎》金文中有“王大农于田”,杨树达先生认为“此铭记王亲耕籍田”[4]。《集解》郑玄曰:“耕藉,藉田也。”[5]其具体仪式比较复杂,在古籍中有不少关于周代籍田和耕籍之礼的记载。其中,尤以《国语・周语上》及《礼记・月令》的记载最为详细。如《礼记・月令》:“乃择元辰,天子亲载耒耜,措之于参保介之御间,帅三公、九卿、诸侯、大夫躬拼帝藉,天子三推。三公五推,卿诸侯九推。”[6]籍田和耕籍之礼在秦汉继续实行,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籍田和耕籍之礼虽时断时续,却一直在实行。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耕籍礼的实践概况及其特点

全文阅读

如何在幼儿园开展国学教育活动

我国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在学校一直追求分数的同时,素质教育必要性越来越突显。今天,随着东西方文化冲突的加深、社会道德的衰退,以及责任、义务意识的淡薄,特别是信息膨胀、网络对少儿的影响越来越大的社会转型期,不少少儿不但在文化素养方面 “营养不良”,且不同程度地表现出浮躁、迷茫等心态。面对这些问题,各类教育机构开始重视并试着解决。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徐梓教授认为:“国学经典教育就是通识教育、博雅教育和素质教育。” 我们深切体会国学教育的重要性,通过国学经典教育,让孩子在幼儿时期培养良好的人文素养、心理品质、道德品质和人生修养,增强自我调控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从而为孩子的终身幸福奠定基础是当务之急。

因此如何在幼儿园开展国学教育活动很值得我们讨论与交流,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 、国学教育活动与环境创设相结合

当幼儿每日不断接触幼儿园环境时,他们也在不断和环境互动,所以,环境具备教育的功能,那么我们可以在环境布置中充分体现“学国学、知礼仪、智商好、情商高”的理念。

如京剧是国粹、是国魂、是国防,是国学的艺术表现形式。我们可以在最醒目的位置悬挂极具国学艺术的京剧脸谱,墙饰布置上对京剧中人物做了进一步介绍,以便丰富幼儿的传统文化知识;如在快乐书屋,添置大量图书,其中包括古代礼仪典籍或对礼仪典籍进行解说的书籍,为家长和幼儿提供了亲子阅读、学习的机会,让幼儿们在充满书香与温暖亲情的环境中充分感受阅读的乐趣;还可以创设“小小诗篇”板块,让幼儿能潜移默化地接受经典诗词,这将对他们的成长产生深远影响;礼仪典籍“弟子规”,三字一句,合辙押韵,博大精深而又深入浅出,将历史悠久而内容广博的中华传统美德悄无声息地融入短短的句子中。每次每句,都告知人们为人处世的道德规范。可以将其用古典的卷轴形式展示出来,供家长带幼儿讲解参观,如能学习、理解、内化,将让每一个人都受用一生,让每个幼儿那纯洁的心灵都有一颗感恩之心。

各个角落,都能巧妙渗透其中的礼仪典籍内容,如主题墙上“公共汽车”中的“长者立,幼勿坐”,“宝宝餐厅”里的“对饮食、勿挑拣”,宝宝客厅中的“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等等。“卫生间”里“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鞋帽柜”中“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镜子前的“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等等。“让幼儿们在学习、游戏中与环境互动,理解上述礼仪典籍内容,逐渐养成良好的文明礼仪行为。

二、设计国学教育活动课程

教师准备生动形象的故事图片及动画片,用生动浅显的语言帮幼儿理解其内容,从而幼儿印象深刻,启迪智慧,完善品格。

全文阅读

《诗经》中的“籍田礼”研究

摘 要:《诗经》有大量反映西周春秋时期“籍田礼”的诗歌。透过这些诗歌,我们可以比较清晰地梳理出:“籍田礼”的起源、“籍田礼”的功能、“籍田礼”仪式的程序及“籍田礼”蕴含的宗教观念。这对《诗经》的深入研究、探讨古人的宗教观念、古代的农耕生活等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诗经》 籍田礼 功能 宗教

一、《诗经》中“籍田礼”的起源

中国是一个古老的农业大国,早在西周时期,农业就已经成为立国之本,《国语・周语》云:“民之大事在农”。[1](P15)上至统治阶级,下至庶民百姓无不把重农作为敬德保民的有效途径,并形成了一系列有关农业生产的礼仪规范以鼓励或鞭策农业生产的发展。如《礼记・月令》载:“天子乃以元日祈谷于上帝。乃择元辰,天子亲载耒耜,措之于参保介之御间,帅三公、九卿、诸侯、大夫,躬耕帝藉。天子三推,三公五推,卿诸侯九推。反,执爵于太寝,三公、九卿、诸侯、大夫皆御,命曰‘劳酒’。”[2](P197)《礼记・月令》这段关于藉田礼的记载透露了两大信息:第一、显示了周代统治阶层的示范与鼓励作用。藉田礼的举行,天子要亲载耒耜,带领群臣百官来到田间象征性耕地,即“三推”,接着“天子三推,三公五推”。这种仪式的举行,其意义在于上层统治阶级的示范作用或带头作用,具有对农耕生产的号召与鼓励作用。杨宽《“籍礼”新探》:“在原始社会末期的氏族聚落中,当他们开始以农业为主的生产时,往往有族长主持一种仪式,以组织和鼓励成员集体劳动……由此,我们不难推想到,周天子在举行‘籍礼’时要带头‘耕一z’,就是起源于这样的耕田仪式。[3](P231)其次,体现了古人宗教观念。同时,在生产力低下、生产技术不发达的西周春秋时期,气候、土地等因素成为决定农业收成好坏的重要因素。并且,人类的认识水平低下,人们无法对自然界所出现的一切现象进行理解或解释,面对变幻莫测、难以捉摸的自然界,人们会不由自主地产生一种神秘和敬畏之情感,特别是自然界出现的一些特殊的灾害性现象,如洪水、地震以及瘟疫,等等,尤其会引起人类恐慌与惊奇。于是,人们由此而幻想出世界上存在着种种超自然的神灵和魔力在左右着自然界,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秩序的变化均来自神灵的意志。天降吉祥或风调雨为人类迎合或敬奉神灵的结果。灾害性自然现象的出现则是人类自身过错导致神灵惩罚的结果。人们只能用祭祀天神的方式来祈求神灵及祖先的庇佑,以确保农业的风调雨顺、灾害性自然现象不会降临。[4](P36)如《周颂・噫嘻》《毛诗序》云:“春夏祈谷于上帝也。”《小雅・信南山》:“先祖是皇,报以介福,万寿无疆。”、《周颂・丰年》:“为酒为醴,A畀祖妣。以洽百礼,降福孔皆。”《周颂・载芟》:“万亿及秭。为酒为醴,A畀祖妣,以洽百礼”等等。

二、《诗经》所载“籍田礼”的功能

西周春秋时期的“藉田礼”制度制所以盛行一时,这是“籍田礼”本身的潜在功能所造成的。东晋干宝注《周礼》云:“王者贵为天子,富有四海,而必私置藉田,盖其义有三焉:一曰奉宗庙,亲致其孝也。二曰以训于百姓在勤,勤而不匮也。三曰闻之子孙,躬知稼穑之艰难,无违也。”[5]《诗经》所载的“籍田礼”亦具以下功能:祭祀神灵以祈求神灵庇佑或答谢神灵;统治阶级示范于庶民百姓以催促农耕;训导子孙以知稼穑之艰难。

(一)祭祀神灵

周代举行“籍田礼”的一个极其重要的作用就是祭祀神灵以祈求风调雨顺,祈求神灵赐予农业生产的丰收。《礼记・祭仪》:“是故昔者天子为籍田千亩,冕而朱,躬秉耒。诸侯为借百亩,冕而青,躬秉耒。以事天地山川、社稷先古,以为醴酪齐盛,于是乎取之,敬之至也。”[6]可见,天子举行“籍田礼”的目的就在于对天地、山川、社稷、祖先等神灵的祭祀,祈求神灵保佑以获得农业生产丰收,免遭自然灾害侵扰之苦。据甲骨卜辞记载:“商人为了能使风调雨顺,为了能使农业生产获得好的收成,而对社神进行祭祀,祈求社神给予保佑。”[7](P679)《诗经》就有许多反映籍田礼的诗歌都体现出祭祀神灵的思想意识,如《诗经・周颂・载芟》就是一首描写籍田礼上祭祀社神场景的诗歌,孔颖达疏云:“《载芟》诗者,春藉田而祈社稷之乐歌也,谓周公、成王太平之时,王者于春时亲耕藉田,以劝农业,又祈求社稷,使获其年丰岁稔。”[8](P601)又如《诗经・周颂・噫嘻》:“噫嘻成王,既昭假尔。率时农夫,播厥百谷。骏发尔私,终三十里。亦服尔耕,十千维耦。”《毛诗序》云:“《噫嘻》,春夏祈谷于上帝”。显然,《周颂・噫嘻》就体现了籍田礼中祭祀上帝的内容。此外,《周颂・维天之命》,朱熹《诗集传》:“此亦祭文王之诗。”另外还有《周颂・维清》《周颂・雍》等为后代周王祭祀文王的乐歌。《周颂・武》《周颂・访落》《周颂・酌》《周颂・桓》等则为祭祀武王的乐歌。而《周颂・执竞》则体现了祭祀武王、成王、康王的内容。

全文阅读

职场礼仪与个人修养

在职场中需要注意个人的礼仪与修养,这样才能在职场中得到好评,那么在职场中应该注意哪些礼仪与个人的修养呢?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职场礼仪与个人修养

一、职场行为礼仪

办公室礼仪最能体现一个人是否具备良好的素质和个人修养,因为办公室是人们日常工作的地方,同事们在这里朝夕相处,很多礼节需要人们去注意,良好的礼仪不仅能树立个人和公司的良好形象,也会关系到一个人的个人前程和事业发展。

1.着装礼仪

在办公室工作,服饰要与之协调,以体现权威、声望和精明强干为宜。男士最适宜穿灰或蓝三色的西服套装及领带。女士则最好穿西服套裙、连衣裙或长裙。在办公室里工作不能穿背心、短裤、凉鞋或拖鞋,也不适合赤脚穿鞋。带的首饰也不宜过多。

2.见面礼仪

打招呼在人际交往关系建立之初,能发挥剂的功效。向办公室的人打招呼,不论是领导还是一般的同事,都应该平等对待。对周围的同事更应保持有礼、和善的态度。和人打招呼时,一定要注意:说话时注视对方;保持微笑;专注地倾听;偶尔变化话题和说话方式。

全文阅读

富人的成长途径与消费心态

在阶层文化缺失的情况下,富人在对待本应该是注重礼仪的高尔夫运动上显得过于急功近利。很大程度上,他们消费高尔夫主要是利用高尔夫商务上的作用而使得财富积累更加迅速。毕竟高尔夫门槛对于拥有财富的人来说是唾手可得的事情,而礼仪的学习却要花费更多的成本。

高尔夫本来是一项注重礼仪的运动,在中国却一再上演南橘北枳的故事,国内球场上不注重礼仪的丑态时有发生。“很大程度上与富人的财富获取途径有关。”某知名学者指出,“财富获取的难易程度决定了他们在使用时的心态,而且在财富的积累过程中,他们的文化地位是让位与经济地位的。”

因此,在阶层文化缺失的情况下,富人在对待本应该是注重礼仪的高尔夫运动上显得过于急功近利。很大程度上,他们消费高尔夫主要是利用高尔夫商务上的作用而使得财富积累更加迅速。毕竟高尔夫门槛对于拥有财富的人来说是唾手可得的事情,而礼仪的学习却要花费更多的成本。

因此,在财富与礼仪的抉择中,富人们会选择财富而忽视球场上的礼仪。

富人成长的途径

中国经济在整个市场化的进程中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实质上是经济上的先富裕,文化的富裕是落后于经济的。因此,在时期所打破的文化基础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富人在拥有经济地位的同时,却失去了在文化中的地位。

在后的经济转型过程中,富人的成长主要有四种途径。成长方式不同,在高尔夫文化礼仪的追求上也就有不一样的态度。

第一种是依靠政府权力占有资源而致富。是典型的权力置换财富,在处于转型过程中的经济当然不能避免依靠政府对资源的垄断而获得财富。他们往往会觉得财富来得太快,所以在消费上不理性,在高尔夫消费上对高尔夫礼仪重视程度不高。

全文阅读

汉魏六朝儒家礼乐制度类文献考述

〔摘要〕 礼乐文化包括经典诠释、礼乐制度的讨论与制作、礼教与礼俗等多层面的内容。由于礼乐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它随历史呈现出变动且富有生机的面貌。其中礼乐制度的讨论与制作形成了数量可观的礼乐制度史类文献,《仪礼》《周礼》《礼记》这三种经典则是这类文献的引证来源。这类文献主要包括正史礼乐志、律历志、舆服志、郊祀志及仪注、政书类文献。汉魏六朝的这类文献,由于时代久远基本已亡佚。根据正史志书与目录书所载书目,可略窥其将经典用于礼乐实践,及由经典与历史现实发生冲突所产生的继承与演变状况。

〔关键词〕 汉魏六朝;礼乐制度;文献;礼乐志

〔中图分类号〕K2341;K2342;K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769(2014)04-0170-05

①《礼记・昏义》云:“夫礼始于冠,本于昏,重于丧祭,尊于朝聘,和于射乡,此礼之大体也”,可参看。

〔基金项目〕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儒学研究中心资助项目“两晋南北朝儒家礼乐文化研究”(RX13Y04)

〔作者简介〕汪舒旋,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研究生,四川成都 610064。

一、儒家礼乐制度类文献的来源与定位

礼乐属于传统中国文化核心之一,其对于传统中国人生活影响的广度和深度是多层次的。冠婚丧祭之礼,贯穿人的整个一生,可见礼对整个人生命过程的重要性。而由个人上升到群体层面,王者建立统治,皆需制礼作乐。礼乐刑政一也,礼乐具有政治性的教化、示范功能,因此要和礼俗区分开来,更不能简单等同于今天所讲的文明礼貌。《论语・八佾》载孔子言三代礼云“夏礼”“殷礼”,《尚书》之《皋陶》《舜典》亦有“五礼”“三礼”等记载,说明礼在西周及其以前已深入影响及于社会生活毋庸置疑。至东周,“礼崩乐坏”被用以形容社会的改变,此时孔子继承并整理了三代文化,《史记・儒林列传》记载“孔子不仕,退而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至自远方,莫不受业焉”。经过孔子改造的《诗》《书》《礼》《乐》配以《易》《春秋》,由儒门弟子传至汉代,被尊为经学并由此影响及于汉以降的中国传统社会。晚近史学对汉代以后的中国传统,尤其是儒学、经学等内容,一度有将之视为僵化之整体的倾向。但三代之礼已各有特色,西周以后由孔子传承的礼,也在不断的变化当中。孔子所整理的《礼》文献,在后来的十三经中收入了《周礼》《仪礼》和《礼记》,前二者被视为“经”,后者为解经的“传”。由于东周末的战乱和秦的焚书政策,今《仪礼》十七篇只剩士礼,记载冠、婚、丧、祭、射、乡、朝、聘①,汉代人用之以上推至天子礼。《周礼》主要记载了职官制度,包括百工。《礼记》则是孔子以后的儒门弟子对礼之义、礼之变、礼之实践的记录。而“乐”在汉代即无经书,对《乐经》是否具有文本形式,如果具有文本形式是否亡佚、因何亡佚,历代皆聚讼不已。但《周礼》载有大司乐以下二十官的制度,《仪礼》有乡射、燕礼等礼仪用乐的记录,《礼记》中有《乐记》专篇记乐之义,《荀子》《吕氏春秋》等先秦典籍也有对制乐、用乐的记载,因此尽管“乐”已无书,在讨论礼时,乐亦与之一体。

全文阅读

播礼仪之种 开礼仪之花

礼仪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幼儿园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培养幼儿文明礼仪素质,提升师幼的文明形象,建设和谐、团结、向上的人文环境,形成一个从善、从真、从美的良好礼仪氛围,我们开展礼仪教育的工作不容忽视。

一、以环境创设渲染礼仪

1.美化“礼仪”硬环境

(1)让花草会“说话”。我们在幼儿园里的花坛、草坪、自然角等处树起“爱护花草”“花儿好看我不摘”“轻点,别惊醒小草”等牌子。让幼儿树起植物的生命意识,形成善待植物的文明习惯。

(2)让通道会“说话”。我们在楼梯上悬挂礼貌用语“你好”“再见”“谢谢”“对不起”“不客气”等;在走廊上设置温馨的提示话语“不随地吐痰”“不推不挤,相互谦让”等;在通道的宽敞处张贴礼仪三字经“早入园,不迟到,见老师,要问好”等、名人礼仪故事“孔融让梨”“程门立雪”等、文明礼仪格言“世界因礼更精彩等。旨在让幼儿园外环境无声地、静态的传达着文明礼仪知识,潜移默化的影响幼儿。

(3)让墙壁会“说话”。各班布置“礼仪墙”等,分设“学说甜甜话”“礼仪快车”“每周一句”等板块。让幼儿园环境的每个细节都渗透着文明礼仪教育,也让礼仪教育更具有动感。

2.优化“礼仪”软环境

(1)酝酿礼仪“试听”环境。为了让幼儿用多种感官感受礼仪,让幼儿倾听礼仪故事和相关歌曲。达到让幼儿在“礼仪中耳濡目染的效果。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