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计价货币的选择是促进一国货币实现国际化的重要因素。本文在对主要研究进展进行综述的基础上,力图从国际经济贸易的交易成本、商品的海外市场需求、工具货币的选用和宏观经济政策的实施几个方面对货币计价的理论进行一个全方位的梳理,以期对人民币国际化的相关研究做出一定程度的理论参考。
关键词:计价货币选择;交易成本;市场需求;工具货币;宏观经济政策
文章编号:1003-4625(2010)04-0099-05
中图分类号:F820
文献标识码:A
随着2009年7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等部门《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管理办法》的出台,中国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走向了新的起点。这也意味着人民币区域化、国际化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向全世界传递的过程中,国际经济往来中最主要计价货币美元和欧元经历了剧烈的汇率波动,因此中国的进出口企业和贸易伙伴都普遍希望使用币值相对稳定的人民币进行计价,特别是在香港、澳门和东南亚等周边国家,人民币除了可直接用于购物、刷卡、消费和结算外,部分银行机构还同时挂牌人民币与美元、欧元、英镑等国际货币的牌价。把人民币作为主要的计价货币和结算手段,可以有效地避免汇率的剧烈波动,增进中国与其他国家经济贸易的往来。
从货币的职能上来看,一国货币只有成为区域内贸易的计价货币和结算货币,充当着交易的媒介和计价的单位,才有可能成为投资货币、储备货币,实现货币的区域化和国际化。关于计价货币的选择,最早的研究可以追溯到Grassman(1973,1976),Grassman认为在进出口贸易中,交易双方一般倾向于选择出口企业的国家货币作为交易媒介和计价单位,这就是著名的Grassman法则。一般而言,出口企业把商品销售到海外,可以采用以下几种货币的计价形式:出口企业所在国国家货币计价,即生产者货币计价(producer's currency pricing,PCP);进口企业所在国国家货币计价,即当地货币计价(local cur-rency pricing,LCP);第三国货币计价,即工具货币计价(vehicle currency pricing,VCP)。究竟应该采用哪种形式来计价,纵观现有的货币计价理论和模型,尚未形成统一完整的理论体系。本文力图对货币计价的理论从交易成本、商品的市场需求、工具货币的选用和宏观经济政策的实施几个方面进行一个全方位的梳理,以期对相关的研究做出一定程度的理论参考。
一、以交易成本为角度的计价货币选择理论
摘要:本文选取2006年10月至2015年10月间的月度数据,运用Markov区制转换VAR模型(MS-VAR)中的参数估计和脉冲响应函数,实证分析不同区制状态下人民币国际化、人民币汇率与汇率预期之间的动态关系。研究表明,人民币国际化、汇率与汇率预期在一定程度内呈同向变化,但变量间互动效果在不同的区制时有所区别:总体而言,相较于经济平缓状态,剧烈经济波动在一定程度上会抑制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和人民币汇率、汇率预期的提升空间。
关键词:人民币国际化;人民币汇率;汇率预期
中图分类号:F831 文献标识码:A
2015年11月30日,人民币正式加入特别提款权(SDR)货币篮子,标志着人民币国际化已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其影响之一就是增强了世界各国持有人民币的信心,意味着境外投资者开始或继续持有以人民币计价的资产组合的可能性将有所提高。但这种资产组合的价值会随人民币汇率变动而改变,境外投资者持有的可能性也会随之变化。境外人民币持有者会将更多的关注置于人民币汇率变动和对汇率的预期上,以随时调整手中持有的人民币资产数额以规避风险、获取利润,而这一行为又会反向影响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本文拟对人民币汇率、汇率预期与人民币国际化的互动影响进行实证研究,分析总结这三者间的动态关系。
一、文献综述
在货币国际化研究领域中,一部分研究内容涉及到货币国际化与汇率或汇率预期的相关关系。Frankel(2011)在考察美元、德国马克和日元的国际化过程后提出,对该货币的信心、该国经济力量大小和金融市场发展是决定货币国际地位的三大重要影响因素,而信心的衡量标准则是该货币汇率的长期趋势、汇率变动等。李稻葵和刘霖林(2008)通过计量研究分析得到,经济发展总量、通货膨胀率、真实利率水平、汇率升贬值及波动幅度是影响一国货币国际化水平的内在因素,只有汇率波动较小并于长期内都有升值趋势的货币才更易被接受作为国际货币。冯涛和魏金明(2011)利用局部均衡模型分析国际贸易中计价货币选择的决定因素,得出稳定的汇率水平可能使该货币获得垄断地位的结论。Shams(2002)在分析货币国际化条件时从贸易角度入手,指出贸易逆差更有利于货币国际化,而贸易逆差的形成则部分依靠于汇率上升。而赵然(2012)运用DGMM和SGMM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在对货币国际化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则得出了相反结论,他认为当实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汇率波动对货币国际化程度不再具有显著影响。
具体到人民币国际化与汇率或汇率预期的关系,也有诸多文献涉及到。姜波克(2005)对人民币国际化发展过程中的汇率制度提出建议,认为在初级阶段应保持汇率稳定,中间阶段增加汇率浮动弹性,成熟阶段资本账户下自由兑换。Cheung等(2010)从中国国际资产和负债的货币构成两方面出发探讨人民币国际化前景,认为人民币国际化可降低人民币汇兑时的汇率波动风险。翟爱梅(2010)建立GARCH族模型实证检验了汇改后的人民币汇率波动特点,并在结论中指出我国会面临持续的汇率升值压力和波动杠杆效应,这一现象并不利于人民币国际化,应采取措施缓和杠杆效应对升值的不利影响。沙文兵和童文俊(2014)构建计量模型,实证分析了境外人民币存量与人民币汇率的关系并得出结论,两者间具有同向关系,即一方数值增加(减少)会引起另一方数值增加(减少),其中境外人民币存量对人民币汇率的引导作用更为突出。蒋先玲(2012)根据货币需求和货币竞争替论建立了境外人民币需求函数,推导出汇率是影响境外人民币需求的主要因素之一,并通过分析表明境外人民币需求在长短期内对人民币汇率预期具有不同的敏感度。
综上所述,现有研究大多集中于人民币国际化与汇率间的相互关系,而忽略了汇率预期在中间的桥梁作用;其次,涉及到人民币国际化的文献目前绝大多集中于定性研究,定量研究并不多见;同时,在为数不多的定量研究成果中,几乎忽略了复杂经济条件下非线性关系存在的可能性。基于这三点,本文拟构建MSVAR非线性模型,实证研究人民币国际化、人民币汇率和汇率预期三者间在不同区制下的不同相互作用效果。
摘要:宏观经济政策能够对微观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以及资本市场效率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将货币政策、会计信息可比性以及投资者错误定价纳入一个研究框架,对不同货币政策诱致的会计信息质量变化,以及这些变化所引发的投资者定价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文献回顾。
关键词:货币政策;会计信息可比性;应计异象
现有研究表明,货币政策的变动能够影响企业管理者的经济预期,进而调整财务策略和会计政策来应对经济环境变化以及货币政策冲击(姜国华和饶品贵,2011)。自2007年金融危机以来,中国人民银行频繁利用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率、存贷款基准利率等工具调整货币政策,当预计经济过热时,会通过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存贷款基准利率等紧缩的货币政策来给经济降温;反之,则通过宽松的货币政策来刺激经济。频繁的货币政策变动给本文研究宏观经济政策变动与企业微观会计信息披露行为及其经济后果提供了非常难得的研究契机,故本文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文献回顾。
1货币政策的传导渠道
信贷配给理论认为,货币政策能够对实体经济产生影响,货币渠道和信贷渠道是货币政策影响实体经济的主要渠道(Bernanke等,1992;Kashyap等,1993;Bernanke等,1995)。货币渠道表现为利率和汇率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在货币政策趋紧时,银根紧缩将导致企业的融资成本提高。钱雪松等(2015)的研究结果显示,中国货币政策传导的货币渠道已经在发挥作用。而信贷渠道则表现为资产负债表和银行信贷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在货币政策趋紧时,投资、总需求下降,银行放贷意愿也随之下降,信贷约束条款更趋严格(Gertler等,1994),银行将要求企业提供更高质量的会计信息以确保其贷款的安全性。郑军等(2013)认为,信贷渠道是中国货币政策对经济实体发生作用的重要传导渠道。但叶康涛和祝继高(2009)和罗荣华等(2014)的研究却表明,银根紧缩时,银行的信贷决策并非主要服从于经济目标,导致银行信贷资金的配置效率较低,银行未发挥出有效的监督作用。金鹏辉、张翔、高峰(2014)研究发现,在宽松的货币政策环境下,银行会放松贷款审批条件,从而承担过度风险。现有文献研究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主要集中于货币政策与银行信贷之间的关系,对货币政策通过股票市场传导的研究则相对较少。刘剑和胡跃红(2004)系统梳理了西方经济学家关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与股票市场关系的研究文献。他们总结到,西方国家股票市场主要通过资产结构调整效应渠道、财富效应渠道、流动性效应渠道、资产负债表渠道和股票市场渠道传导货币政策,研究这五种渠道,不难发现,无论哪种渠道都会使股票市场价格随着货币供给量的增加而上升,并最终影响到实体经济。Baker和Wurgler(2002)根据市场择时理论研究发现,在股价较高时,企业会择时性地进行外部权益融资,当货币政策宽松而股价上涨时外部权益融资可能就会发生。Almeida等(2004)发现,当企业外部债务融资受限时,外部权益融资和内部权益融资成了唯一的替代。张西征(2012)、马文超(2012)和马文超和胡思玥(2012)研究发现,货币渠道下的货币政策会对企业融资产生显著影响,但并不直接体现于企业的银行债务融资,而表现为资本市场的权益融资,进而形成一种债务融资替代。刘星、陈名芹和李宁(2015)研究发现,货币政策宽松时,企业更容易取得再融资资格,而当货币政策紧缩时,企业更愿意通过发放现金股利取得再融资资格。既然货币政策可以通过股票市场传导,货币政策就自然会对股票定价产生影响。货币政策首先会通过货币渠道对股票定价产生影响。基于Friedman(1961)提出的资产组合理论。货币政策趋紧时,货币供应量的下降导致股票投资者持有的货币量减少,进而持有的非货币资产在其持有的总资产比重中占比提高,出于动态平衡的目的,股票投资者更可能出售包括股票在内的非货币资产以获取货币资产,导致股票价格下跌。与此同时,货币趋紧时的利率上升,也会使股票价格下降。Sprinkel(1964)和Hamburger和Kochin(1972)等的研究表明,货币政策与股票价格之间确实存在着显著关系,货币政策的变化会导致投资者在货币与股票之间进行替代,从而引发股票价格的波动。Thorbecke(1997)发现,货币政策从紧时期,股票回报呈现下降趋势,而在货币政策从宽时期,股票回报则呈现上升趋势。在此基础上,Lastrapes(1998)的拓展研究表明,货币政策的变化能够解释股票回报波动的大部分。王曦和邹文理(2011)发现,中国资本市场也存在着这一现象,即宽松的货币政策导致股票价格上升,紧缩的货币政策导致股票价格下降。货币政策还可以通过信贷渠道对股票定价产生影响。Yuan(2005)认为,在货币政策从紧的情况下,知情投资者可能会因为无法及时获得外部信贷融资,被迫降价出售股票等非货币资产以换取现金,非知情投资者也会因为无法正确判断知情投资者出售股票等非货币资产的原因是融资不足还是获知了坏消息而不愿意接盘,导致股票价格持续下降。Florankis等(2014)研究发现,当货币政策从紧时,中央银行会通过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或通过公开市场业务回收基础货币,此时,商业银行将被迫提高信贷标准、降低信贷额度和提高保证金率等,从而提高了股票投资者获得信贷资金的难度。这将促使投资者尤其是杠杆投资者由于其面临的融资约束而被迫降价出售股票,其他投资者也因不知情而不愿接盘,导致股票价格发生短期暴跌。代冰彬和岳衡(2015)的研究也表明,货币政策紧缩也会对股票价格产生影响。此外,也有部分学者研究货币政策趋紧时,银行信贷融资的其他替代。饶品贵和姜国华(2013)研究发现,在货币政策紧缩期,非国有企业可能采用更多的商业信用作为银行信贷的替代。张梦云等(2016)研究发现,货币政策紧缩后,上市公司融资方式明显由银行贷款转向债券融资。
2货币政策与会计信息质量
经济环境的变化会引发不同的货币政策变化,在不同的货币政策下,微观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又会有何不同呢?现有文献关于货币政策与会计信息质量之间的关系主要集中于货币政策与信息披露质量、会计稳健性和盈余管理等几个方面。李志军和王善平(2011)研究发现,货币政策趋紧时,信息披露质量较好的公司获得了更多的银行借款,银行借款的利率也较低。饶品贵和姜国华(2011)、程六兵和刘峰(2013)、李连军和戴经纬(2016)研究了货币政策与会计稳健性对企业融资约束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货币紧缩政策加剧了企业面临的融资约束,稳健的会计政策可以削弱货币紧缩政策对企业融资约束的不利影响,且这种效应在非国有企业中更加显著。冯展斌、杨兴全和李庆德(2013)的研究结果表明,在货币紧缩时期,银行的信贷风险急剧上升,银行会加大对企业事前的资信调查,事后也会更深入地对债务企业施加监督治理,增强对企业盈余质量的识别,管理层盈余操纵被发现的可能性也会显著升高,盈余操纵行为显著减少,企业也有动机提供高质量的盈余信息,从而显著改善企业的盈余质量。而王铭利(2012)、陈耿和包燕萍(2014)、尤苒(2015)的研究结果却表明,当货币政策从紧时,企业会有较强的动机进行盈余管理,导致会计信息质量下降。汪猛和徐经长(2015)的研究结论可能意味着,货币政策趋紧期间,未转回资产减值准备的企业会有更高的会计信息质量,而有更多转回资产减值准备的企业,其会计信息质量可能相对较低。朱焱和孙淑伟(2016)研究发现,当货币政策从宽时,公司债利差会显著降低,而且该公司的会计信息质量越高,其公司债利差越小,即融资成本越低。刘朝阳和李秀敏(2016)研究了会计信息质量与宏观经济周期性波动之间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经济扩张期,信贷水平与经济状况适应,利率处于低水平,高质量信息博弈力量占优;经济平稳期、信贷扩张、利率高企、低质量信息博弈力量占优;经济萧条期,信贷紧缩,利率处于高水平,在经济状况和严格的会计监管双重作用下,高质量会计信息博弈力量占优。
3应计异象的成因
摘要:货币流动性过剩程度的判断对货币政策松紧有着重要意义。本文系统总结了已有的货币流动性过剩衡量方法,并分数量指标和价格指标进行了综述。在比较了各指标的理论优缺点和实证度量稳定性之后,本文认为货币流动性过剩衡量指标的选取要考虑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研究目的以及货币政策对社会福利的最终影响。衡量我国货币流动性过剩,宜采用名义货币缺口、M/GDP、Credit/GDP等数量指标。
关键词:货币流动性过剩;衡量方法;货币缺口;M/GDP
文章编号:1003-4625(2009)09-0018-05
中图分类号:F820.4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我国自2008年末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应付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以来,信贷和货币供应都出现了井喷式的强劲增长。如此宽松的货币政策也引起一些争议,主要集中在它是否将引发我国新一轮资产价格膨胀和通货膨胀。对该问题的回答可以借鉴货币流动性过剩的概念,它是超过了均衡货币存量的货币供给。欧洲中央银行(European Central Bank,简称ECB)将货币流动性过剩作为衡量货币政策走向的第一标杆(First Pillor),认为严重的货币流动性过剩在中期内将引起通货膨胀。近年来,我国学术界关于流动性过剩问题的研究,取得了很多成果,专门针对货币流动性过剩的讨论则较少(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宏观组(2008);李子联(2008);谈华君(2008);许涤龙、叶少波(2008)等除外)。但由于这些文献应用了不同方法来衡量货币流动性过剩,所得结论差异很大。为了正确理解这些差异,以及判断何种指标更适合我国情况,本文系统性考察了货币流动性过剩的衡量指标。
目前有ECB(2001)和Polleit & Gerdesmeier(2005)从理论上专门探讨了货币流动性过剩的衡量方法。然而上述两篇文章只从预测未来通胀的角度对货币流动性过剩进行了讨论。其实在他们之外,已经有很多考察货币流动性过剩和资产价格之间关系的研究者扩展了其衡量方法。目前还没有文献将这些括展进行总结。本文力图从货币流动性过剩衡量方法的理论渊源和实证应用两方面进行总结,一是为解读我国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提供参考,二是避免我们将来研究货币流动性过剩指标选取的局限性。
提要本文主要从现行汇率法和时态法的理论基础出发进行比较分析,探讨哪一种方法更有利于我国企业外币报表业务的核算。
关键词:外币报表折算;现行汇率法;时态法;现实选择
中图分类号:F23文献标识码:A
财政部于1995年7月颁发的具体会计准则征求意见稿“外币折算”是在充分借鉴美、英和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相关准则的基础上制定的,采用了时态法与现行汇率法并存的方法。2006年我国颁布的新会计准则第19号――外币报表折算中规定了外币报表折算的方法是现行汇率法。本文将从现行汇率法和时态法的比较中探讨哪一种方法适合我国当前的国情。
一、外币报表折算方法
先后曾出流动与非流动项目法、货币性与非货币性项目法、现过现行汇率法、时态法等四种外币报表折算方法。人们普遍认为流动与非流动项目法不能恰当地反映汇率变动的会计影响。而在历史成本计量模式下,货币性与非货币性项目法基本上可归入时态法之内,于是对外币的报表折算方法最优选择争论的焦点,就集中在现行汇率法与时态法之间。
(一)现行汇率法。现行汇率法是1981年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第52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SFAS52)提出的。这种方法是采用资产负债表日的现行汇率,除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等所有者权益按历史汇率折算外,将外币财务报表中的所有资产和负债、收入和费用项目都以现行汇率进行折算。利润和利润分配表各项目按交易或事项发生日汇率折算。
(二)时态法。时态法是1927年美国会计学家伦纳德・洛伦森在其研究报告中针对货币性与非货币性项目法的不足而提出的。1975年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第8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SFAS8)要求采用了这一方法。时态法的理论基础是:外币报表实际上是将外币报表按一种新的货币单位重新表述的过程,只是计量单位的改变,而不是改变被计量项目的计量属性。为了保持各资产负债项目的计量基础,对各项目应分别按其计量所在当日的汇率进行折算。
[摘要]当今世界国际金融市场日益繁荣,人民币汇率的稳定对保证国际金融市场平稳运行和我国进出口贸易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人民币的汇率总会发生波动,这里就涉及人民币升值率的计算,但是很多文章资料对人民币升值率的计算都是不准确和错误的。本文就如何正确计算人民币升值率给予分析解答,给出正确的计算方法,并说明其经济意义。
[关键词]人民币升值率;人民币汇率;直接标价法;间接标价法
[中图分类号]F224;F83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4)1-0079-02
1前言
2005年7月21日,当天,中国人民银行将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由8.2765上调至8.1100,上涨幅度达到2.1%,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揽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截至2013年9月7日,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升值幅度约为30%。考虑到2007年以来我国的通货膨胀率较高,人民币实际汇率升值幅度还要更高,这意味着人民币汇率确实被低估了。而这种低估或高估是多少、怎么衡量一直是个争论不休的问题,这其中涉及汇率决定理论,但是实际中对人民币升值率计算的正确与否也是个相当大的问题。在我国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的过程中,人民币升值率已经成为一项不可或缺的重要指标,人民币升值率的准确性对于判断我国宏观经济走向,投融资决策,甚至是国外经济体对中国经济发展的质疑起着重要的作用。而目前的许多网站、学刊、报纸、杂志包括学术类论文对人民币升值率的计算都有概念混淆,计算结果不准确的现象,有些误差相当大,本文探讨的就是如何正确计算人民币的升值率。
人民币汇率,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货币兑换其他国家的货币的比例,也叫人民币汇价。现行的人民币汇率主要是人民币与发达国家货币之间的管理浮动汇率,其中以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为基础汇率,人民币与其他货币之间的汇率通过各自与美元的汇率套算出来。汇率的标价法有应付标价法和应收标价法。在国际外汇市场上,欧元、英镑、澳大利亚元采用应收标价法即间接标价法,它是以一定单位(如1单位)的本国货币为标准,来计算应收若干单位的外国货币。而我国和国际上大多数国家都采用应付标价法即直接标价法是以一定单位(1单位)的外国货币作为标准,折算为本国货币来表示其汇率。人民币升值率不同的计算方式会对升值率的计算结果造成误差,当周期较长,人民币升值幅度较大时,升值率的计算误差会达到几个百分点,由此可以采用正确的方法来计算人民币升值率已经是当务之急。而严谨客观的计算方法是计算人民币升值率的必要保证,下面分别用汇率的直接标价法和间接标价法提供三种计算人民币升值率的方法,并对这三种方法做出分析。
2运用汇率的直接标价法可以得出两种计算汇率变化的方法
3运用汇率的间接标价法
摘 要:基于国内外关于均衡汇率的相关研究,选择由Montiel提出的ERER改进模型,并结合中国实际情况,构建人民币均衡实际汇率模型,并利用单位根检验,协整分析,误差修正模型,H—P滤波技术对人民币均衡实际汇率进行测算,研究人民币汇率是否失调。结果表明: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与开放度、货币供应量、外汇储备之间存在协整关系,人民币汇率错位修正机制存在,自我修正功能较强。另外,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以来,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小幅高估,所以国外提出让人民币大幅升值的观点不切实际。
关键词: 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 协整分析; 汇率失调
中图分类号:F830.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3—7217(2012)05—0018—06
一、引 言
在现代开放经济条件下,持续的汇率失调会影响一个国家经济的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并影响一个国家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的增长。近年来,随着美国金融危机的发展和蔓延,世界经济陷入衰退,人民币汇率问题成为了全球关注的热点问题,尤其是美国国会经常指责中国利用人民币汇率进行“货币操纵”,从而引起美中贸易逆差扩大,导致美国失业增加,损害了美国的经济利益。2011年10月11日,美国国会参议院于通过了《2011年货币汇率监督改革法案》,矛头直指中国,批评人民币升值速度过慢。
在此背景下,研究人民币均衡实际汇率水平是否合理,处于怎样的均衡状态,人民币汇率失调的自我修正机制是否存在,就显得十分重要。二、文献回顾
目前,人民币均衡汇率水平研究理论很多。具有影响力的主要有:卡塞尔提出的购买力平价 (PPP)方法、基本因素均衡汇率理论(FEER)、行为均衡汇率理论(BEER)、国际收支均衡汇率理论(BPEER)、自然均衡汇率理论模型(NATREX)以及均衡实际汇率理论(ERER)。国内外很多学者利用上述理论对人民币均衡汇率进行测算,研究人民币汇率失调状况,但是研究结果却大相径庭。外国学者对于人民币均衡汇率的研究主要采用购买力平价的方法,外国学者overholt(2003)以及Bosworth(2004)研究结果表示,人民币汇率长期以来被严重低估[1,2]。而我国学者胡援成对购买力平价理论在中国的适用性提出了质疑,他运用了一系列计量经济方法来推断人民币汇率是否符合我国实际情况,检验结果表明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为非平稳有效序列,购买力平价理论不符合我国国情[3]。
所以,国内学者在西方均衡汇率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对原有模型进行修正,来研究人民币均衡汇率水平。特别是2000年以来,我国学者研究集中于利用计量分析方法对人民币均衡汇率进行了测算,并分析其失调程度,为中国汇率政策的调整提供了理论依据。采用的方法主要有行为均衡汇率理论(BEER)和均衡实际汇率理论(ERER)。
中图分类号:F820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4202(2013)02-000-02
摘 要 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外币核算在企业的会计核算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外币折算会计在国际企业中也必然会越来越重要。文章首先对外币业务进行了概述,阐明了外币、汇率等概念。其次,指出了外币会计的两种交易观以及优势对比。第三,对外币折算的初始计量进行了讨论,对不同业务的计量方法进行阐述。最后,对外币折算期末调整或结算及汇总损益的处理进行了讨论,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 汇率 汇兑损益 外币交易折算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我国企业越来越深入地加入到国际经济的行列,卷入到国际市场的竞争洪流中。优惠政策的相继出台,使得我国三资企业在数量上呈不断上涨趋势。直到伴随着《企业会计准则第19号--外币折算》的正式,我国才有外币折算方面的具体准则。
由于涉及到的争议较多,外币折算的会计一直是国际会计中相对复杂的部分。我国外币折算实践相比较于国际上的外币折算实践而言历史较短,经验积累并不不多。虽然第19号外币折算的准则出台,从某种程度上填补了该领域的空白,较系统地指出了相关的会计处理,同时也分时段指出折算业务的不同核算方法。即使如此,在实际的业务操作中,仍是有一系列的问题。
我国的外币核算以《企业会计准则第19号一―外币折算》为主要依据。人民币汇率自由浮动的依据是国际主要货币的比率及外汇供求关系。由此产生的汇兑差额将会对企业经营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汇兑差额的会计处理也将成为外币折算会计中的重点问题。
一、两种交易观
有两个问题在外币交易的会计处理中会被涉及到:第一个是外币业务即时发生时,应选择何种汇率;其二便是资产负债表日(结算日)和业务发生日之间汇率变动影响额如何进行会计处理。针对这两个问题,业界一直存在着以下两种观点:
摘 要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越来越深入人心,跨国公司的高速发展,国际交流日益紧密,这要求我国企业提高对外币报表折算的各方面水平。不过从外币报表折算本身来看,一直是财务会计领域中存在各种各样争议的问题,尤其在对外币报表折算的方法进行选择时,最容易引起各种争论。因此,在笔者看来,对外币报表折算方法的选择具有极为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 经济全球化 跨国公司 外币报表折算 选择原则
一、研究背景及其研究意义
经济全球化在现代经济发展中已经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位置,跨国公司在其中起到了极为关键的作用。跨国公司从很大程度上使资源、人才、技术得到更加优质的配置,让资源的利用得到优化。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外国企业在国内上市,中国经济的迅速崛起让国际投资者获利良多。此外,国内许多企业也去境外成立公司,与国外企业在各个领域开展良性竞争。联合国贸发会公布的《2013年世界投资报告》中充分体现了跨国公司日益激增的影响力。
经济全球化的盛行,让我们充分意识到提升公司的财务监管力度刻不容缓,因此对于外币报表折算,企业需要投入更大的精力去完善。一方面,由于公司的股东不再仅仅是国内的股东,更多的外国人也积极参股,企业经营管理者的范围因此变得更为广泛;另一方面,跨国公司的经营还要面临文化差异、地理人文差异、制度差异、政策差异等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都要求跨国公司更为有效地编制外币报表折算,从而让决策者更好地去管理公司。这对会计提出了新的要求,会计要想更好地编制有关的合并会计报表,就需要投入更大的精力。
外币报表折算问题一直是企业财务会计的重点研究问题,对于外币报表折算的方法选择,一直是会计学术界争议较大的问题之一。时至今日,外币报表折算的方法主要包括两种:一种是以计量为基础的时态法;另一种是现行汇率法,这种方法着重强调汇率的上下浮动对投资净额所产生的影响。这两种方法虽然在跨国公司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但两者都有一定程度的缺陷。因此,在全球经济化的趋势影响下,跨国公司对于会计报表折算方法的选择显得尤为重要。
二、多维理论视角下外币报表折算方法选择
(一)外币报表折算基本方法
[摘要]本文从中国外汇市场交易机制视角出发,研究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调整对人民币汇率变动的影响。结果表明,宏观因素是人民币汇率变动的根本原因,微观因素是人民币汇率变动的直接原因;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调整对人民币汇率变动的影响呈现非线性特征;未来时期,美欧日货币政策调整对人民币汇率变动的影响具有差异性。因此,中国应采取相应对策,以避免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调整下人民币汇率意外变动对中国经济造成的负面影响。
[关键词]货币政策调整;人民币汇率;外汇市场微观结构;非线性影响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096(2016)05-0065-08
一、引言
全球金融危机后,随着中国经济总量稳步提升、经济开放度不断提高,人民币汇率变动成为热点问题。与此同时,中国外汇市场对外开放步伐在2015年后呈现加速态势。Wind资讯显示,2015年年底,中国境外央行类金融机构开始分批进入中国外汇市场。2016年2月,国际清算银行、国际金融公司等国际金融机构均已在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完成备案。在中国外汇市场加速开放、外汇交易量大幅增长的同时,全球货币政策不确定性逐步增强,尤其是2015年第三季度开始发达经济体之间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加剧分化,势必会对人民币汇率变动产生复杂影响。因此,从中国外汇市场交易机制视角出发,研究货币政策调整对人民币汇率变动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20世纪80年代以前,传统的汇率理论在凯恩斯经济学框架下形成与发展,但是随着世界外汇交易量不断扩大、外汇交易机制愈发复杂,其在接受现实数据的检验上却面临着巨大挑战。Meese和Rogoff认为凯恩斯框架下的汇率理论在解释主要国家汇率变动的效果时没有超过统计学中的随机游走模型。Frankel和Rose的进一步研究同样证实了宏观汇率理论对汇率变动月度数据和季度数据的解释力几乎为零。20世纪90年代后,Flood和Taylor以及陈雨露和侯杰均认为从外汇市场微观结构视角研究汇率变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在外汇市场微观结构理论兴起之后,国内外学者对汇率变动的研究呈现两大阵营,分别从宏观视角和微观视角研究汇率变动。宏观视角下的汇率变动实证研究结论存在着较大的分歧,但外汇市场微观结构视角下的汇率变动实证研究结论却具有较强一致性和稳健性。2008年以后,随着美国开始实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全球经济开始步入量化宽松时代。外汇市场微观结构视角下的汇率变动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层出不穷,继Evans和Lyons的开创性研究之后,Killeen等和Yao等均给出了微观视角下的汇率模型。此外,部分学者并未完全摒弃宏观因素对汇率变动的影响,并在实证研究中将宏观因素与微观因素有机结合,较好地拟合了汇率变动特征与行为。本文拟通过引入中国外汇市场交易机制来研究货币政策调整与人民币汇率变动之间的关系,希望对中国货币当局采取相应对策以避免人民币汇率意外变动对中国经济造成的负面影响有所帮助。
二、研究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