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土木开题报告

土木开题报告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土木开题报告

土木开题报告(一)

题目:南昌教育局机关办公楼

院(系):建筑工程

专业:土木工程

班级:**

姓名:***

学号:***

导师:熊**

全文阅读

土木工程毕业设计开题报告范文

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你知道如何写开题报告吗?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篇关于土木工程的开题报告范文,欢迎浏览!

一、课题意义

作为一个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毕业设计是大学阶段的最后一次大型课程设计,是大学阶段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它是对我们所学知识的一次综合运用,使我们所学的各方面知识系统化、实践化。土木工程专业决定了我们将来要从事的工作:就是运用我们所学的专业知识来指导将来的民用及工业建筑物的设计、施工、管理等各个环节。而毕业设计的实质目的就是让我们深入了解了工程建设设计与施工的过程,对一般框架类型的房屋有更深刻的认识,从自己的课题出发,学会应用知识于现代建筑的具体实践之中,从设计之中来培养我们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创新能力,使我们我不仅能学到与设计相关的知识,发现自身的不足,还能了解框架结构的特点和设计方法等。这对我以后的工作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二、国内外发展状况

在现阶段,随着国内经济的飞速发展,各种企业迅速崛起,从而产生了各色各样的商务活动,直接导致了商务大厦的需求量增加,尤其是经济发展区块如沿海一带。但是由于城市空间的有限,这就要求商务楼设计要做到物尽其值,这也就需要各设计人员不断提高自身的设计水平,做到与时俱进。

在国外,不管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有着各自的发展状态,但是不管是何种发展状态,经济都在不断更新和发展当中,商务楼的使用和各项要求也在不断变化,其设计技术也在不断的升华中。而现代商务楼作为城市公共化的空间,就要让人们能够感觉到其公共性,即所谓的可进入性形式。比如在光线感、透明度、亮度、色彩、材料、形式等方面进行表达,创造出某种空间秩序,使来访者更加清楚建筑物所创造的不同空间层次氛围,传达这种场所的开放精神。信息时代的来临,则更加突出了这种需求。并且在强调开放之余,还强调信息的高速流通,人们日常交流的便捷等。

因而对现有商务楼的需求从功能、形式上都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人们由物质的需求转向对信息的需求,交流的需求。因而现有商务楼,尤其是商务大厦,往往集办公室、展示厅、会议厅、洽谈室、研究所等功能于一体,这样不但节约城市用地,节省城市市政设施投资,缩短交通联系路程,而且让人们能够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交流和沟通。

三、研究内容、方法、手段及预期成果

全文阅读

土木建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中必须明确毕业论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国内外文献综述、研究内容、论文提纲以及参考文献。下面的土木建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题 目:成都市新民镇政府办公楼设计

1.本课题的目的及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1本课题的目的及意义

随着当代建筑业的飞速发展,钢筋混凝土多层框架结构的建筑随处可见,土木工程专业学生毕业后参加或从事框架结构设计已成为必须面对的现实之一。

毕业设计是我们在毕业前半年的最后学习和综合训练的实践性环节,是深化、拓宽、综合教学的重要过程,是我们学习、研究与实践成果的全面总结,也是我们综合素质与实践能力培养效果的全面检验。

我的毕业设计题目是成都市新民镇政府办公楼,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了解了框架结构的适用范围,掌握了框架结构办公楼的主体构造形态、设计程序并且熟悉了国家标准规范对于各种参数的规定,熟练掌握了政府办公楼的设计程序、方法以及单体建筑的建筑设计、结构设计的设计深度和建筑施工技术、施工组织管理,对建筑设计和结构设计有了更深一步的理解。同时,这次毕业设计使我对于大学期间所学的知识有一个系统的总结,得以把自己在大学四年里所学到的知识综合应用,并巩固、深化、拓宽所学过的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知识,提高综合运用这些知识独立进行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锻炼自己的识图能力,从而提高自己的专业技术素质,提高熟练操作专业软件进行建筑设计的能力,以及掌握建筑施工图、结构施工图绘制的方法,为今后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我们每一个毕业生都应该认真的努力完成自己的毕业设计,使自己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全文阅读

《土木工程材料实验》教学改革研究

摘要:针对传统的土木工程材料实验教学存在的诸多问题,本文总结了实验教学改革的若干经验,即:改革实验教学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研究、创新能力;注重培养每个学生的动手能力、严谨认真的科学工作态度与作风;加强工程师的基本训练,规范学生的实验报告;改革课程的考核与评价方法,全方位考核学生的能力;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努力提高学生的研究创新能力等。

关键词:土木工程材料实验;教学改革;研究与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8-0043-02

《土木工程材料》是土建类专业必修的一门十分重要的专业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获得土木工程材料科学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材料试验检测的基本技能,进行科学研究的基本训练,培养学生严谨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便今后在专业设计和施工工作中能正确选择与合理使用建筑材料,也为今后在工程第一线从事建筑材料的科研奠定必要的基础。因此,《土木工程材料》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材料试验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学习和研究土木工程材料的重要方法[1]。21世纪是充满活力、不断创新的知识经济时代。面对全球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加强素质教育,培养创新能力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一项迫切任务。土木工程材料实验对于培养学生的实验研究及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近几年国内许多院校对其进行了教学改革。笔者在实验教学方面进行了探索改革,其重点是注重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工程素养与研究性学习能力。具体方法如下。

一、改革实验教学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研究、创新能力

为了提高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以及培养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初步能力,采取的主要措施是:(1)常规实验主要加强对水泥、混凝土及建筑钢材等核心土木工程材料的基本检测方法的训练,满足工程第一线对实验技术人员的要求。(2)对实验内容进行改革与创新,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性、设计性、研究性实验,突出研究、创新能力的培养。自编实验讲义,在已开出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的基础上,增加研究性内容,开出研究性实验。编写了《土木工程材料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指导书》,目前已开出两个综合性、设计性与研究性实验项目:普通混凝土绿色高性能化配合比设计实验、新型绿色建筑砂浆配合比设计实验。其实验学时占总学时的比例达到40%。在指导研究性实验项目《普通混凝土绿色高性能化配合比设计实验》、《新型绿色建筑砂浆配合比设计实验》时,采用的方法是:将学生分为2人一组,分别研究探讨所设计的不同强度等级、不同水胶比的混凝土或砂浆中掺入不同比例的矿渣粉、粉煤灰取代不同量的水泥时对其强度的影响规律。每个小组的实验参数都不一样,最后把实验结果进行汇总,实验数据共享,进行分析研究,据此写出研究性实验报告,有能力的学生还可写出试验研究小论文,如2008级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段邦政据此写出了一篇实验研究小论文。学生对某一问题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试验研究,得到了进行科学研究的初步训练,还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获益匪浅[2]。

二、注重培养每个学生的动手能力、严谨认真的科学工作态度与作风

每学期根据实验教学大纲和实验教学内容改革的要求,精心设计实验教学方案,包括实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实验课表等,减少实验小组每组人数,每个实验组由过去的4~5人缩小为2~3人,尽量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动手操作,并加强实验的考勤与考核,尽量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实验技能的训练。教师在实验过程中满腔热情地精心指导,要求每个学生都动手操作,对学生的实验以及实验报告严格要求。若实验结果达不到有关标准,要求学生认真分析原因,不得对试验数据进行修改,培养实事求是、严谨认真的科学工作态度与作风。实验教学的教学质量与效果达到优良,受到学校教学督导组的好评以及教务处的通报表彰。

全文阅读

土木工程专业工程化教学探讨

摘要:

在土木工程专业实验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这里探究了土木工程专业工程化实验教学体系构建策略,对于解决实验教学的问题,实现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的有效培养具有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

土木工程;实验教学问题;工程化实验教学;开展;策略

土木工程专业实验教学是为了通过实验使学生对所学过的理论知识进行验证,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有效理解和认识,培养学生科学实验的精神,提升学生的实验技能,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验素养得到初步的发展。土木工程行业发展也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实验能力,能够把所学的知识更好地应用于实践中,能够在自己的岗位上有所突破和创造。因此,土木工程专业教育,开展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验能力,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是很重要的。但在目前土木工程实验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影响到人才培土木工程专业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建立工程化的实验教学体系,以工程项目为依托,开展实验教学是非常必要的。

一、土木工程专业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1、实验内容方面存在问题

土木工程专业实验教学内容存在一定的问题。土木工程各课程都是根据课程进度安排实验内容,各个实验之间缺乏有效的联机,即使是一门课程中所安排的的实验,实验内容也没有什么关联。这样,学生就很难通过实验把土木工程的各个知识点和个技术要点贯穿起来。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很难通过实验教学得到提升。另外,土木工程各课程所安排的实验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理解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了解材料的性能,实验内容安全相对简单,也不够全面,难以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启发。土木工程实验缺乏系统性,导致学生很难对工作中的实际问题进行系统的了解,即使一个个实验都完成了,学生对土木工程的所设计的知识和技能也不能有系统的掌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难以实现的。

全文阅读

第三届建筑科学与工程创新论坛纪要

编者按:建筑科学与工程创新论坛是以《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编委为核心团队创立的一个品牌论坛,旨在为国内外建筑科学与土木工程领域的专家、学者、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提供一个交流最新研究成果的平台,不断吸纳高等院校师生、科研院所科研人员、工程设计单位和施工企业的管理人员及技术人员广泛参与,探索和总结建筑科学发展规律,展示土木工程技术最新科研成果,展望建筑科学与土木工程技术创新未来,推动建筑科学与土木工程领域协同创新和发展,服务行业建设。2016年11月12~13日,由中国工程院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编辑部,山东大学,重庆大学,长安大学主办,山东大学、齐鲁交通发展集团、山东省交通规划设计院和山东省城乡建设勘察设计研究院等单位承办的“第三届建筑科学与工程创新论坛”在济南召开。本届论坛是2012年在西安召开的第一届创新论坛和2014年在重庆召开的第二届创新论坛的延续,是土木工程领域高端人才的又一次盛大聚会。中国工程院院士周绪红、王梦恕、崔俊芝、杜彦良、聂建国、郑健龙、王复明,《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编委会副主任委员、长安大学副校长刘伯权,长安大学副校长沙爱民等土木建筑领域近150位专家学者出席本届论坛。论坛分开幕式和主题报告2个阶段进行。

1创新论坛开幕式

2016年11月12日上午8:30,第三届建筑科学与工程创新论坛在济南隆重召开,山东大学副校长李术才主持论坛开幕式。

论坛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重庆大学校长、《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主编周绪红在致辞中强调,中国是世界上高层建筑和地下空间开发规模、难度最大和数量最多的国家,土木工程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型产业;随着土木工程建设向地下、高空、海洋等多维度发展,大规模、超大规模土木工程项目不断实施,高性能材料和新技术将更加广泛应用于土木工程建设,最大程度地满足土木工程的安全性、实用性和经济性要求。因此,未来中国土木工程建设大有可为,必将挺起“中国制造”的脊梁,中国将成为世界工程界舞台的中心;建筑科学与工程创新论坛将通过建构“多元、融合、动态、持续”的协同创新模式与机制,打造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大型企业协同参与建设的重大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平台、重大关键技术开发研究平台和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引领中国建筑科学与土木工程行业技术创新,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发挥重大作用。

山东大学党委书记李守信代表山东大学对出席此次论坛的各位专家学者表示热烈欢迎和诚挚感谢。他指出,土木工程学科是山东大学学科建设的重点方向,岩土工程不仅是学校发展最快的学科之一,同时也秉承了科研服务于社会的理念,在国家重点、难点工程中攻坚克难、担当重任,形成了“隧道重大突水突泥灾害源超前预报与灾害控制”等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为国家多个重大工程做出了突出贡献。他希望本次论坛能够为土木工程行业发展搭建良好平台,助推行业发展。

济南市副市长苏树伟介绍了济南城市建设整体情况,强调了创新技术、创新方法、创新理念在济南城市建设中的重要地位;指出本届论坛聚焦建筑科学与工程创新,其意义重大而深远,来自全国土木工程领域的院士、知名专家学者、骨干企业老总齐聚一堂,就建筑科学与工程创新主题展开深入交流与研讨,必将对中国建筑科学与工程创新发展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山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党组书记李力介绍了山东省建筑行业发展现状,表示加快工程创新将对山东省建设行业起到深远的影响。他表示,山东省在建筑、交通、能源等领域的工程建设方面有着巨大的发展前景,尤其是地下工程建设方面,涌现出青岛胶州湾海底隧道这样的代表性工程。目前济南市地铁建设如火如荼,京沪高速和绕城高速济南连接线上国内同等跨度最大规模的小岭隧道已安全贯通,穿黄盾构隧道建设也提上日程。此次论坛的召开必将为济南市相关领域的科技进步提供强有力的理论和技术支持!

齐鲁交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周勇介绍了齐鲁交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的发展情况,提出了集团未来3~5年的发展思路:以服务社会为宗旨,以提高企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改革创新为主线,积极发展相关的新兴产业,打造“畅行齐鲁、传播文明”品牌,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应有贡献。他在发言中表示,创新是企业和高校联系的纽带,能够提高企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实现服务社会的目的。

全文阅读

应用型本科院校土木工程材料课程实验教学改革

摘 要:应用型本科院校主要是为了培养应用型人才而诞生的,其目标十分明确。应用型本科院校土木工程材料课程实验教学十分重要,该文首先介绍了土木工程材料课程实验教学现状,包括实验分类和土木工程材料课程实验教学问题,然后探讨了土木工程材料课程实验教学改革方法。

关键词:建筑材料 实验教学 开放实验

中图分类号:TU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4(b)-0182-02

应用型本科院校是中国经济建设发展的必然产物。目前,我国经济的建设离不开各个地区经济的共同作用,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主要为地方经济服务,其人才培养则成为能否实现地方济建设顺利进行的关键因素。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中,土木工程材料课程实验教学是土木工程专业教学重点,其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具有扎实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在土木工程专业课程中,土木工程材料课程实验可谓重中之重,也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关键,因此,针对其教学进行改革势在必行。

1 土木工程材料课程实验教学现状

1.1 土木工程材料实验分类

第一,课程基础实验。该实验包括土木工程材料课程常规实验项目,大概十几个学时。目前,各大高校的课程基础实验设施、学时均达不到一定的规模,试验场地质量也有待提高。第二,学科竞赛实验。该类实验趋于综合化,对该专业学生的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以学科竞赛为主的实验,旨在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潜能,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培养人才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第三,科研实践类开放实验。该类实验的开放性主要体现在,选题可以由教师或学生来选择。开放实验可以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1.2 土木工程材料课程实验教学问题

全文阅读

浅谈混凝土施工过程的质量控制

摘要:混凝土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建筑结构的安全及造价,因此,在混凝土施工中如何加强质量控制非常重要。本文主要论述了混凝土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供同行借鉴参考。

关题词:混凝土工程;质量控制

中图分类号:O213.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前言

随着建筑类的蓬勃发展,混凝土作为一种主要建筑材料,在建筑中广泛应用,如何保证工程质量,既是一个技术问题,又是一个管理问题,我们必须以规范规定为标准,严格操作,科学管理,用认真的态度控制好每一个环节,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百年大计,质量第一。”

一、混凝土工程施工工艺

混凝土工程包括:配料、搅拌、运输、浇筑、振捣和养护等主要施工过程。其施工工艺流程如图1。

图1混凝土工艺流程

全文阅读

土木工程全过程质量管理研

摘要:土木工程施工项目质量管理的过程中,需要采用更科学的方法,更全面的知识,更宝贵的经验来确保工程的施工质量,确保工程施工质量,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促进企业健康发展。本文探讨了提升土木工程施工项目质量管理的对策。

关键词:土木工程;施工项目;质量管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F253 文献标识码: A

土木工程项目施工的核心关键就是工程质量的管理与保证,但现实中,往往有很多施工人员不注重施工过程中的质量管理,忽略微小的施工细节,导致不同程度的工程质量问题不断涌现。因此,工程施工技术人员必须加强对项目的质量管理意识的培养,对每个施工环节都进行严格的管理与质量监测,一旦出现质量问题,必须及时纠正,待问题完全解决,无后顾之忧,方可继续进行下一环节的施工,避免“小失误”酿成“大问题。

一、土木工程施工项目质量管理的重要性

土木工程建设对于社会的发展所具备的意义影响深远, 尤其是土木工程建设所具备的社会责任性质非常重大。土木工程建设与一般商品生产具有本质区别, 土木工程建设的开展是一项具备多方面要素的基本生产内容, 由于土木工程施工需要考虑多方面条件, 如施工区位特点、地形特点、水文情况以及地区气候状况等, 这些因素对于土木工程质量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对于工程质量的控制必须从多方面进行考虑。土木工程建设需要对施工的全过程进行全方位统筹, 如对施工现场区域的划分、施工材料的选用、施工方法的搭配与组合等情况进行统筹规划,施工质量监管需要就施工方案的落实情况进行分析,如施工管理环节中所出现的设计遗漏问题, 施工材料检验方面的缺陷,都会对土木工程建设的质量造成影响,从而使建筑企业的社会信誉降低。土木工程施工质量管理是当前社会发展阶段的必然要求,是全方面提升施工企业市场竞争力,完善施工企业质量管控制度建设,提高质量控制意识的根本途径。

二、土木工程全过程质量管理的措施

1、完善土木工程施工进程的质量控制管理

全文阅读

第二课堂学分土木工程论文

一、解决问题的思路

针对上述问题,根据广东地区土建类行业对人才“有较广适用范围、有较好应用能力、有较强创新精神”的需求,结合广州大学确立的“素质为根、应用为本、能力为上、创新为魂”的人才培养理念和所明确的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我院以土木工程国家特色专业建设为契机,确定了土木类专业人才培养“广适应、擅应用、敢创业、能创新”的特质,按照体验式教育和“大工程观”的理论构建第一课堂教育与第二课堂活动相互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实践和探索激发学生利用好课余时间,通过第二课堂拓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专业素质为主的综合素质培养方法。

二、第二课堂学分认证的实践

土木工程专业第二课堂学分实践的运作过程主要包括五个方面:1.主体对象项目主体以土木工程学院为主,项目对象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土木工程专业综合试点班学生。2008年来,学校在土木工程专业新生中随机抽取80-90人组成2个综合试点班,6年来已有510名学生按照基于“大工程观”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试点,实行《广州大学土木工程专业第二课堂学分认证办法》。第二部分为《办法》所影响辐射到的土木工程学院2400多名学生和全校25000多名学生。2.项目时空我院在2008年启动该项目进行改革试点,学校于2010年4月颁发《广州大学土木工程专业第二课堂学分认证办法》,在此基础上,于2010年6月颁发《广州大学第二课堂学分实施办法》,2012年学校把第二课堂学分正式列入教学计划。《广州大学土木工程专业第二课堂学分认证办法》规定土木工程专业综合试点班学生每年11月份认定一次第二课堂学分,在第七学期,进行最后一次认证。3.项目内容《广州大学土木工程专业综合试点班学生第二课堂学分认证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规定土木工程专业综合试点班学生必须在本科四年时间完成5分的第二课堂学分,主要包括计算机能力认证(1分)、学术活动与知识竞赛(2分)、学术科技创新活动(2分)三大类。4.项目支持在学校教务处的领导和支持下,我们在第二课堂学分认证过程中,建立了一套工作支持系统(见图1),使认证工作开展顺利进行。(1)领导重视,做好第二课堂学分认证的顶层设计。学校领导、教务处、土木工程学院领导对第二课堂学分认证的工作非常重视,按照学校人才培养理念以及社会用人单位要求,结合当前校园学风状况进行多次研究,决定以土木工程专业综合改革为契机,开展《办法》试点,适时向全院、全校推广,并在资金上给予大力支持。6年来投入了30多万元用于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的开展。(2)专业教师支持,深化第二课堂活动专业内涵为深化土木类院校校园文化活动的专业内涵,实现配合第一课堂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应用能力的目的,学院一方面在综合试点班中采用导师制,安排了60名高级职称或者博士学位以上的教师担任本科生导师,分组指导510名学生,平均每位导师指导8-10学生,连续四年指导其专业学习,参加课外学术科技活动。另一方面安排专业教师分组指导学生参加结构设计比赛、“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活动、创新实验项目等,以及有专门的专业教师负责学生结构设计协会的指导。通过导师制,大大增强了学生参加的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的专业内涵,专业教师以丰富科研、教学经验优势,有针对性地为学生提供学习指导,针对个人发展方向提供学习计划;为学生提供技术性指导,使学生在相关领域进行深入的课外锻炼,弥补课内教学缺乏实际锻炼的不足。(3)搭建平台,畅通第二课堂活动参与渠道学院按照土木类专业特点,层次分明地搭建课外学术科技互动平台,畅通学生积极参与第二课堂活动的渠道,建设富有专业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品牌。一方面,学院鼓励土木工程综合试点班学生积极参加学校现有的“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活动、广东省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等常规活动。另一方面,学院通过举办学科竞赛,引导学生努力学好专业知识;通过组织科技项目申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应用能力;举办学术讲座,拓宽学生专业视野和学术思维;组织学生走向社会,增长学生工程见识和实践能力。另外,积极打造学院结构设计比赛6届、土木学术沙龙举办讲座90场、“土木工程学院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立项研究2次、综合试点班学院课外科技创新立项研究3次、专业外语竞赛4次、土木工程专业综合知识竞赛4次、力学竞赛4次,利用这些活动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应用能力提供平台,也畅通了学生获取第二课堂学分的通道。5.技术方法2008年以来,高年级综合试点班学生以团队合作的方式均参加了学院开展的学生课外课题研究和专业调研、学校结构设计比赛,提交了高质量的课题论文、调研报告或其他形式的科技作品。个人均参加了学院举办的力学、专业综合知识、专业英语等学科竞赛。以第一批改革试点的2008、2009级综合试点班为例,学生均积极参加了课题研究、专业调研、科技竞赛,并提交科研论文或专业调研报告、竞赛作品,内容涉及建筑工程、道路桥梁工程、地下工程等方向的实际工程技术领域,具有较强的应用性。学生所开展研究的课题、专业调研的题目来源于教师的科研课题或者学生根据工程现状自拟题目,学生的立项申报、研究和调研、论文(调查报告)撰写和模型制作等全过程接受导师的指导,课题立项、成果鉴定和成绩审定均接受专家组评审。

三、实践成效

土木工程学院积极广泛地开展土木工程专业第二课堂学分认证的实践与探索活动,取得了喜人的成绩。例如:土木工程专业2008、2009级综合试点班学生提交高质量研究论文、专业调研报告70篇(团队成果);学生在课外科技活动中获得一系列优异成绩,分别在国际级比赛中获奖3项,在全国比赛中获奖38项,省级获奖37项,校级获奖53项。同时,第二课堂学分认证凸显了三个方面的良好导向作用。一是学习导向。土木工程专业第二课堂学分认证激励了学生积极参加课外科技活动,激发了专业学习的热情,增强了人才培养的成效,促进了班风学风的好转,在学校目前学风状况下带来一股令人振奋的活力,在学校起到了突出的示范作用。二是校内先行。继土木工程专业于2010年4月出台并实施《广州大学土木工程专业第二课堂学分认证办法》以后,全校于2010年6月实行《广州大学学生第二课堂学分实施办法》,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第一课堂以外的学术科技等第二课堂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土木工程学院各专业均在已定的2012版人才培养方案中把第二课堂4学分纳入其中,表明专业综合改革已经凸显了良好的先行先试作用。三是社会认同。有关第二课堂学分认证的内容受到广东省教育厅、中国高校之窗网站和学校网站、报纸等媒体的充分肯定并宣传报道8篇次,有关本专业综合改革的报道包括:广东省教育厅网站4篇,中国高校之窗网站1篇,学校网站2篇,《广州大学报》1篇。五、实践体会针对当前我校学风状况尚需完善、学生学习主动性总体不够高的实际问题,通过五年的实践探索,我们认为在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标、通过第一课堂培养学生的同时,第二课堂也是培育学生成长的主要阵地。1.追求持续发展,建立特色校园文化活动的长效机制按照社会对土木类人才的要求,结合学生成长特点,开展对培养提高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应用能力等综合素质不断探索和实践,形成土木类专业第二课堂活动可持续发展的良好运行模式,建立一套有利于课外学术科技活动开展的长效机制,需要在第二课堂这块阵地的校园文化活动组织机构、经费支持、运行程序、专业指导、激励措施等方面统筹考虑、规划、设计,才能取得良好的活动成效,使教师参与指导、学生参与学术科技活动,甚至把科学技术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热情和积极性得到充分的调动,有利于土木类院校浓郁学术气氛的营造,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近几年来我校学生参加第二课堂活动,尤其是与专业有关的科技活动积极性不是很高,校内经常出现举办高水平的专家学者讲座听众寥寥无几的现象。自从第二课堂学分实践实施以来,土木工程专业综合试点班学生参加课外专业实践、调研活动的积极性显著提高,2008、2009级100%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参加了第二课堂学习活动,99%以上的学生完成了规定的学分。2.建立一个比较完善的第二课堂学分认证工作支持系统在第二课堂学分认证工作开展过程中,在学校教务处领导下,建立了一个比较完善的第二课堂学分认证工作支持系统。第二课堂学分认证方案的制订、实施和探索必须在学校教务部门、学院领导、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下完成。为了使第二课堂学分真正能起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应用能力的作用,学生必须在导师指导下参与第二课堂的学习活动。学生参加活动要解决的问题、方案的制订、解决问题的路径、成果总结等也要在导师指导下有一个科学的程序。只有把第二课堂学分认证放到一个系统工程的层面来对待,才能达到第二课堂学分认证的实践和探索的预期目标。3.彰显专业特色,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应用能力土木类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受国家、地方经济建设发展的内在需求以及学校办学历史的特定影响,往往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工程应用能力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倾向性和区域性。作为办学历史只有二十多年的地方性院校,广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在校园文化活动的策划和开展过程中,充分考虑毕业生就业主要特点:80%左右的学生就业区域在广东省,80%左右的毕业生就业在中小企业。这些鲜明特点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创新精神、工程应用能力和有较宽的专业适应性。因此,土木工程学院在规划和设计校园文化活动时,重视学术科技活动配合第一课堂教学,通过各种专业特色鲜明的学术科技活动,培养土木类学生创新精神、应用能力,以及通过较宽专业适应性的重要渠道,发挥其他课程难以替代的重要作用。《办法》实施初期,学院通过专门班会、导师引导、用人单位反馈等手段,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第二课堂学分认证对于提高其创新精神、应用能力的积极作用,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第二课堂学分认证活动的主观能动性。同时,导师对学生计算机能力学习、学术与学科竞赛、创新实践活动进行系统指导,学生的钻研精神、团队协作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明显进步。

四、结语

高等教育如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型和应用型人才,一直是备受高校和社会关注和重视的课题。随着第二课堂学分认证实践活动的不断深入,第二课堂认证也遇到新的问题。例如:如何体现专业教师指导学生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的工作量以激发教师指导积极性;第二课堂学分认证能否拓展为作为学生参与学生社团、学生组织、人文素质、校园管理等积极性的激励手段,以破解目前我校学生参与活动积极性不高的难题;第二课堂活动能否作为一些课程的实践环节,使第二课堂学分成为与第一课堂的连接点,增强课程教学的吸引力和教学效果。这些都是我们在人才培养工作中值得重视和思考乃至破解的问题。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