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应用型人才是教学型大学人才培养的共同目标,“一线适用、落地生根”是北华大学土木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特色,该文介绍了北华大学关于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双师型队伍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关键词:土木工程 应用型人才 人才培养 双师型
中图分类号:G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9(a)-0223-01
土木工程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领域,创新应用型人才社会需求量大。北华大学系省属教学研究型综合大学,依据学校办学定位,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层次属于应用型人才,多年来,已为国家培养了两千余名土木工程领域的毕业生,我们以“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为专业办学目标,形成了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一线适用、落地生根”的办学特色。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实践能力的锻炼与提高,除了相应的培养方案,结合工程实际和行业需求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注重行业和职业知识的传授和实践技能的培养外,拥有或建设一支双师型师资队伍是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先决条件。
1 关于双师型教师
所谓双师型教师,就目前研究者观点与表述可以概括为如下六种观点:一是“双证”说,这种说法认为凡是持有教师资格证和职业技能证的教师就是“双师型”教师;二是“双能”说或者叫做“双素质”,认为既具有作为教师的职业素质和能力,又具有技师或其他高级专业人员的职业素质和能力的专业教师,是“双师型”教师;第三种是“叠加”说,与前两种相比,此观点比较折衷,也比较普遍,它强调的是“双证十双能”;四是“双职称”说,要求教师既具有讲师的职称,又具有工程师的职称;五是“双层次”说,认为教师既要能讲授专业知识、又能从专业实践的角度引导学生人格价值、又能指导学生获得与个人个性匹配的职业的一种复合型教师;最后一种是“特定”说,这种观点只是指出“双师型”的提法只有在特定的情况下才有意义,这一特定的情况就是当前职业院校重理论、轻实践的背景。离开了这一特定的背景,“双师”的提法就不再有意义,因为普通教育同样要求理论联系实际。
关于土木工程专业的双师型教师,结合有些学者的论述可将其概括为以下两种:一种是“双职称型”,即教师获得教师系列职称外还应取得工程师职称;另一种是“双素质型”,是指教师既要具备理论教学的素质,也应具备实践教学的素质。诚然,理论功底深厚实践能力不一定强,实践经验丰富不一定适合教书育人。许多人可以通过不同的手段同时拥有工程师和教师系列职称,然而我们看中的“双素质”,也即是“双能说”,教师既要拥有理论教学素质,胜任教书育人,又要有较为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能够胜任实践教学的要求。双师型教师首先应该是一名合格的高校教师,是一名合格的教育者,职称的高低不是决定因素。其次,双师型教师应具备相应的实践经验或应用技能,具备‘工程师’经历与能力,能够培养学生理论与技术的应用、技术创新等方面的实践能力。
近年来,高校教师朝向高学历高层次化发展,许多高校更是朝向博士化发展。对于土木工程这样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技术领域,很多毕业生要从事生产施工、工程设计等实践工作,硕士也好,博士也罢,几乎都是出了校园又进校园,自身严重缺乏实践经验与技能,如何能有效地教会学生学以致用,更有效的胜任即将面对的实践岗位呢?
师资结构是指院校为发挥教育职能,把不同学术水平、不同专长、不同学历、不同经历、不同年龄的教员,按照一定的原则组合起来而形成的结构。教员队伍的质量,既取决于教员的个体素质,又取决于师资结构的状态。师资结构合理,有利于发挥教员个体积极性和群体优势,产生1加1大于2的效能;有利于教员在专业上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有利于提高教学和科研工作的效果,特别是有利于教学科研工作长期稳定的发展。因此,优化师资结构、使师资结构日趋合理是关系到土官院校教育目标能否实现,教育质量能否稳定发展的重要问题。
一、士官院校师资的合理结构
士官队伍是我军人才队伍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士官队伍建设就必须对土官院校的师资结构进行优化。那么,土官院校应然的师资结构就是,科学合理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专业结构及来源结构。
(一)梯次配置的年龄结构
年龄结构是指教员年龄构成和平均年龄情况。年龄结构主要包括教员队伍的平均年龄,各级职务教员的平均年龄,各年龄段教员人数的比例等几个主要指标。其中,以各级职务教员的平均年龄最为重要。年龄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反映教员队伍教学、科研能力的兴衰趋势。根据现代生理学和心理学统计,一个人的最佳年龄区域是25岁―45岁,此一阶段的记忆力和理解力都最佳,可谓一生中创造力的“黄金时期”。所以,较好的年龄结构应是由20多岁、30多岁,40多岁、50多岁的人组成,形成两头小、中间大,老中青三结合的梯次配置结构,而且使大多数高级职称的教员年龄在37―50岁之间。
(二)比例适当的职称结构
职称结构是指教员队伍中具有各类职称教员的数量比例关系。即教员队伍内教授、副教授、讲师和助理讲师的人数要有合理的比例。目前,我军院校教员职称结构大体分为三种类型:以专科教育为主的院校,其职称比例呈正金字塔状,高职所占比例小,中职适中,初职所占比例较大;以本科教育为主的院校,其职称比例呈椭圆型,高职和初职比例所占比例较小,而中职所占比例较大;以研究生和本科生教育为主的院校,其职称比例呈倒金字塔状,高职比例大,中职次之,初职较小。土官院校的教员应该是“双师型”教员,既是教师,又是工程师,因而其职称结构以水滴型为宜高职相对减少,扩大讲师和助教的比例。
(三)层次合理的学历结构
摘要:《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已于2013年9月20日起施行,但以此为基础的中等职业学校各专业方向的教师能力标准尚无国家级文件颁布,这对于专业方向日益丰富的中职学校而言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对全国25个省市79所开设有土木工程相关专业的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师开展调研,可以据此提出土木工程专业教师的专业能力分类,以期为教师专业能力标准的制定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中职;土木工程专业教师;专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6)07-0050-04
一、调研背景
2013年9月,教育部颁发了《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以下简称《专业标准》)。这是我国首次为职业教育教师的专业管理和发展制定依据。职业教育的发展自此迈出了重要一步。
《专业标准》是国家对合格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素质的基本要求,是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规范,是引领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准则,是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培养、准入、培训、考核等工作的基本依据,具有导向、引领和定位的作用,其中的部分指标是原则性的,实际可操作性不强。同时,由于《专业标准》重在指导教师的专业管理和专业发展,职后发展是其关注的重点,而职前培养及教师资格准入则无法参照之进行准确定位。因此,开发一套针对不同专业、不同方向的中职专业教师专业标准势在必行。教育部、财政部于2014年开展了针对不同专业方向的本科专业职教师资培养开发项目。
对土木工程专业职教师资而言,由于土木工程专业技术性强,既需要掌握相应的理论知识,又必须具备相当的实践技能,同时还需要根据技术的发展不断更新知识和技能,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而目前土木工程专业教师的状况不能尽如人意,不仅许多教师毕业于普通高校的相关专业,即使来自专门培养职教师资的院校,教师的教学能力也很欠缺。
因此,如何界定中职土木工程专业教师的能力范围,如何明确教师的知识结构要求以及对教师的教学能力要求,成为教师标准建立的关键。在此背景下,笔者利用教育部全国重点建设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同济大学的资源,针对全国25个省及直辖市的79所开设有土木工程相关专业的中等职业学校进行了调研,希望通过此次调研为中职土木工程专业教师专业标准的研发提供现实依据。
【摘 要】本文分析影响高职土建类毕业生可持续发展的原因,阐述高职土建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构成要素,从均衡配置基础课、增加专业理论计算类课时、打通学历发展的途径、参加各级技能大赛等方面提出高职土建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途径。
【关键词】高职 土建类 可持续发展能力 构成要素 培养途径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1C-0061-03
我国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为建筑行业培养了一大批人才。但是,高职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上接受新知识、新技能的能力较弱,导致个人职业生涯后续发展困难重重。本文通过分析影响高职土建类毕业生可持续发展的原因,探讨高职土建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构成要素与培养途径。
一、影响高职土建类毕业生可持续发展的原因
通过对高职土建类毕业生可持续发展方面存在问题的梳理,笔者认为影响高职土建类毕业生可持续发展的原因主要是以下几点:
(一)学历方面先天不足。不考虑博士、硕士等研究生阶段教育,同为普通高中考入,学制4年的本科毕业生和学制3年的高职毕业生,由于高职毕业生持有的是大专学历,要想获得工程师等职称就需要更多年限,要想考取建造工程师、造价工程师、安全工程师等也需要更多年限。
近十多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型教育转为大众化教育,高考录取率持续攀升,1999年为9%,2005年提高到21%,2007、2008、2009年分别达到53%、56.4%、62%,2012年全国高考录取率达75%,预计2013年高考录取率或超80%。对重点院校中的一些研究型大学,其本科招生规模扩大不如地方院校突出,生源质量没有明显改变;而地方院校扩招后生源质量呈大幅度下降趋势。经济快速发展使地方基本建设规模不断增加,地方高校的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可从事与工程相关的设计、施工、管理、咨询、监理等工作,亦可称为“工程型”人才,这填补了知名大学毕业生到工程一线就业可能性不大所造成的人才空区。因此,地方高校土木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必须要有较强的针对性:既要求学生掌握土木工程基本理论和知识,亦要求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与一流高校的研究型人才培养目标区分开来。即地方高校新建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为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技术人才。
当前毕业考核环节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为深层次挖掘当前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考核环节存在的问题,本文依托许昌学院教研项目“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新建本科院校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考核模式研究”,对正在从事工程施工、工程监理、工程设计、工程管理等不同部门的土木类工作人员约200人进行问卷调查,其中的几个核心问题为:您对毕业考核环节印象最深的是哪些?您觉得毕业考核环节对您后期的工作是否有帮助?您理想的毕业考核模式是哪种形式?您对毕业考核环节的建议等多个问题。被调查者所提的意见和建议基本反映出当前毕业考核环节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毕业考核模式单一:当前大多学校仅局限于毕业设计,而对毕业论文等其他考核模式触及的较少,未有充分考虑土木工程专业与国际接轨的需要;(2)毕业设计选题教条化:未做到既照顾学生的基础知识,亦未考虑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对新知识的吸收能力;(3)“双师型”教师数量不足:指导教师的知识结构单一,工程实践经验严重不足,师生交流不畅;(4)学生在毕业设计时间安排上“前松后紧”情况严重,指导教师未将过程控制落到实处,毕业设计的结果控制环节松懈。
毕业考核模式的改革路径及保障措施
毕业考核过于单一的选择毕业设计模式,且毕业设计选题程序化、教条化,未能很好地考虑学生后期的可持续发展。尤其是土木工程行业国家注册执业资格工程师制度已进入较快的发展时期,土木工程行业已要求多重的市场准入。土木类企业资质的重要一项就是企业内具有执业资格证书人员的数量,是否具有执业资格已成为土木类企业招聘人员、职称评定、工资调整的重要依据,土木行业专业技术人员取得相应的执业资格已逐步成为就业的基本条件之一[3]。毕业考核环节是学生在校学习和后期工作的一个桥梁纽带,承前启后,对毕业考核环节进行改革,意义重大。
(一)毕业考核模式改革的建议
考虑到学生后续工作过程中的职称评定、参加执业资格考试及具体工作能力等方面,既要通过毕业考核环节让学生对工程结构的概念认识更加清晰,亦要照顾到学生在将来工作过程中的职业发展,譬如将自己对具体工程案例的理解分享给大家,必须要具备一定的论文写作和文献运用的能力。笔者根据自身多年工程经验和教学实践,建议毕业考核模式多样化,有如下几个模式可参考:(1)毕业设计+施工组织设计+文献检索运用;(2)小型毕业设计+工程预算+文献检索运用;(3)工程质量事故案例分析+论文写作(含文献检索运用等);(4)毕业考试+论文写作(考试内容要与学生后期获取执业资格考试相联系);(5)教师课题的科研试验+论文写作(含文献检索运用等)。毕业考核模式多样化可丰富学生在毕业考核环节的选题范围,学生可结合自己的兴趣和未来的发展方向选择相应的模式;同时,同一模式中考核范围相对广泛,这对学生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有帮助。
(二)保障措施
一、范围对象
在私营企业、港澳台侨独资企业、民营科技企业以及其他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人员和在市、县人才交流中心实行人事的专业技术人员,均可申报评审相应的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二、基本条件
1、助理工程师(初级职称):大学本科毕业后从事本工作满半年以上;大学专科毕业后从事本专业工作满一年以上;中专、高中、初中毕业后担任员级职务三年以上。
2、工程师(中级职称):大学本科毕业后,担任助理级职务满三年以上;专科毕业后,担任助理级职务满四年以上;中专、高中毕业后担任助理级职务满五年上。
3、高级工程师(高级职称):大学本科毕业后,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10年以上,取得中级职务任职资格,并从事中级职务工作5年以上;参加工作后取得本专业或相近专业的大学本科学历,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10年以上,取得中级职务任职资格5年以上。
三、材料要求
为了保证申报材料的真实性,凡涉及申报对象的学历、专业年限、考试成绩、任职年限及本人的工作能力和主要业绩、奖惩情况,须由申报单位核实后,按规定的要求提交以下主要材料:
摘要:高职院校的土木工程实训基地建设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发散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创新思想,目前,很多高职院校通过展开校企合作为学生构建适应建筑行业的研究与工作平台,提供就业机会和广阔的前景。
关键词:高职院校;土木工程;实训基地;建设;思考
文章编号:ISSN2095-6711/Z01-2016-03-0070
土木工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与创造性,很多高职院校都把这项学科作为重要教学内容,不仅让学生学习理论知识,还注重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本文将论述土木工程的内容,并浅析高职院校土木工程实训基地建设的思考。
一、土木工程的概念
土木工程学是对各类工程设施建造科学技术的统称。相对于其他学科,土木工程学具有实践性、理论性强的特点。这和土木工程的发展历史有关。土木工程也就是建筑工程,随着社会的进步在不断地发展,建筑被称为凝固的音乐,即建筑的形式语言与音乐具有相似性,在空间上讲究对称。但是,土木工程并非是凝固的,它具有审美功能和精神向往以及四维空间。土木工程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知识水平的提高,获得了新的价值,例如埃及金字塔、古希腊神庙、黄鹤楼、岳阳楼、菊儿胡同都具有新时代的意义。而且,土木工程是在开放与闭塞之间的一门艺术和工程相结合的学科,在结构力学实践和人文精神的双重支撑下不断地发展。土木工程和历史文化、自然环境的关系密不可分,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土木工程已经经历了几千年的变化与发展,具有独特的文化意义,万里长城是抵御异族入侵的象征,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北欧的传统建筑多为尖顶,这是由于当地的冬天容易积雪,木材构筑的屋顶承受不了积雪的压力,所以将屋顶盖成尖顶。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和科技的发展,诞生了许多新型的土木工程名词,像建筑生态学、建筑经济学和绿色建筑等。高职院校在引导学生研究土木工程的同时探究历史文化和地理环境因素,并注重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为学生建设了实训基地。
二、关于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的建议
很多高职院校都在校外建设了土木工程的实训基地,但是校内的基地工作做得不够,基本上只有简单的培训室。因此,需要加强校内基地建设工作,首先为实训基地投入必要的资金。而且,实训基地的设备,以及功能必须齐全,不仅需要1000平方米左右的实训基地,还要配备实验室、工种模拟实训场、工程测量实训场、土力学实训场和相关的仪器与设备等。另一方面,师资水平决定着教学效果,必须不断提升土木工程学科的教师专业水平和实践能力,学校理应给相关专业的老师定期开展培训。
[摘要]文章以高职院校土建类专业“双师素质”师资队伍现状的调查结果为参考,分析“双师素质”教师的内涵,找出“双师素质”师资建设存在的问题,并从加强制度保障,完善认定和考核体系,拓宽引进和培养途径,创新培养模式等方面给出“双师素质”教师培养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高职教育 土建类专业 “双师素质” 师资队伍
[作者简介]黄志良(1965- ),男,江苏溧阳人,江苏省常州建设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党委书记兼校长,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孙静华(1963- ),女,江苏常州人,江苏省常州建设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胡冬艳(1982- ),女,山东济宁人,江苏省常州建设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助教,硕士,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江苏 常州 213016)
[课题项目]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教育部重点课题“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终身发展的制度设计”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GJA114017,课题主持人:孙建波)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9
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双师素质”的质量直接决定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的质量。加强“双师素质”师资队伍建设是高职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和难点。如何建立一支职业素养较高、专业实践能力较强、专兼结合的“双师素质”师资队伍,是各高职院校首要思考的问题。
有关“双师”内涵的表述众说纷纭。“双师素质”是在“双师型”之后出现的术语,是对“双师型”内涵的深层次诠释。“双师素质”既包括获得的“双证书”“双职称”等对“有形”资格的认定,还包括对专业技能和工作经验等“无形”资格的认定。2004年教育部颁发的《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明确提出了“双师型”教师界定的标准。“双师素质”教师是指具有讲师(或以上)教师职称,又具备下列条件之一的专任教师:有本专业实际工作的中级(或以上)技术职称(含行业特许的资格证书、及其有专业资格或专业技能考评员资格者);近五年中有两年以上(可累计计算)在企业第一线本专业实际工作经历,或参加教育部组织的教师专业技能培训获得合格证书,能全面指导学生专业实践实训活动……综上,笔者认为高职院校土建类专业“双师素质”教师应能及时把握建设行业发展最前沿领域的动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教学水平;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和一定的科研能力;具有高校教师资格证书和教师系列中级职称;具有相应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或执业资格证书。
一、研究对象及方法
一、当前跨学科课程体系的弊端
(一)课程体系固化,以专业为主
从高校研究生培养计划可以看出,研究生的课程受专业限制很大,这就导致本专业研究生与跨专业研究生几乎没有什么区别,个体差异关注不够,课程内容前沿性、综合性不够,交叉学科课程、综合性课程较少。
(二)跨学科人才培养中,研究生课程体系构建导师起主导作用
首先,由于理工类研究生大多是在各自导师的指导下进行个别培养,受导师自身专业背景的局限与依赖,各学科之间存在着较大跨度等原因,致使学生很难进行跨学科研究。其次,当前的研究生培养模式中,导师的课题方向决定研究生的选课方向。
(三)院系设置以学科为主导,不利于跨学科课程整合
目前,我国高校主要以学科为主导设置院系,而以跨学科设置院系的高校较少。现有院系设置不利于不同学科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不利于不同专业之间的课程整合。这样的局面势必会影响学生对知识的追求热情,势必会影响学生的科研积极性,势必会影响学生的创新欲望。
二、农业工程与土木工程跨学科课程体系的构建
摘 要: 建筑材料课程是建筑工程及相关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几乎与所有建筑类专业课程相关,建筑师、结构师、造价师、建造师等职业资格考试都有建筑材料方面的内容。建筑材料课程在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中有着重要地位和作用。针对三二分段学生现状及三二分段课程体系衔接对课程的教学提出的新要求,作者就建筑材料课程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行动导向教学法所进行的实践与探索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 三二分段 建筑材料 行动导向
一、建筑材料课程的地位和作用
《建筑材料》课程作为建筑工程的专业基础课程,与整个课程体系中的各门专业课都息息相关,该专业毕业的学生不管是考取施工员质检员、材料员等上岗证时,还是考取建筑师、结构师、造价师、建造师等职业资格时,所考核的内容都会涉及建筑材料知识,因此,《建筑材料》是一门适用性很强的课程。在这门课的教学过程中,既要让学生掌握各种建筑材料及制品的技术性能和选用、使用、运输与储存方法,更要培养学生动手进行实验检验的操作能力。所以,《建筑材料》课程的教学实施难度较大。如何使学生真正掌握该课程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值得探索。
二、三二分段对高职建筑材料课程的教学新要求
广东省教育厅从2010年起选取部分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和高职院校对应开展对口自主招生,三二分段中、高职衔接(以下简称“中、高职三二分段”)培养技能型人才招生试点工作。
中、高职三二分段由高职院校负责牵头组织中职学校共同制订专业定位准确、连贯一体5年制的人才培养方案。中职学校主要从事职业基础教育,包括公共基础、专业理论基础和专业实践基础。而高等职业教育阶段则是在中职基础上的全面提高,包括公共基础的提高,专业理论的加深和专业能力的进一步提升。中职学校按照统一连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负责实施前三年的教学和学生管理工作,组织学生参加相关专业技能证书考试,确保教学质量。高职院校负责实施后两年的教学和学生管理工作,构建以岗位、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避免中、高职课程内容的重复,提高课程衔接质量。
目前高职的生源主要来自普通高中,部分来自中职。高职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主要以高中毕业生为参考,即假定高职新生没有专业背景、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且中、高职目前没有统一的课程标准,缺乏中、高职衔接的教材,特别是专业基础及专业课教材。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都是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况设置教学内容,这会导致高职阶段教学内容与中职阶段教学内容重复的现象。即中职生源学生在高职阶段学习中普遍认为老师讲课内容与中职没有两样,这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他们对专业感到钝化,还会导致以后就业时眼高手低。为凸显职业教学特色,有利于学生的就业和未来发展,三二分段对高职课程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在两种既有共性,又各具特性的教育之间实现衔接是有可能的。实现中、高职教育三二分段的合理衔接,不但是职业教育发展的要求,而且是求得职业内涵和层次提升的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