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根据研发投资项目的高风险、高收益性以及分阶段资金注入的特点,首先阐明了实物期权理论对研发投资决策评价的适用性,然后建立了基于实物期权理论的研发投资动态、多阶段决策评价模型。结合案例进行了数值计算,验证了此决策模型在研发投资决策问题上的分析结果。对其中的参数给出了确定的方法并详细阐述了模型中各参数对投资决策的影响,使理论上的最优投资决策结果真正成为现实中研发投资决策者的重要参考依据。
关键词:研发投资;实物期权;多阶段决策;动态决策
1引言
研发(researchanddevelopment)创新能力是确保国家竞争力的内生能力体系。研发型项目投资活动促使了经济结构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深刻变革,日益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源动力。作为微观经济的主体,科技企业在市场中的生存和发展有赖于自身的研发工作。研发是科技企业应对环境变化和竞争压力的力量来源,是科技企业得以持续发展的源泉。
高投入和高风险是研发项目的主要特点,研发投资面对的是巨大而复杂的不确定。在投资实施的不同阶段,研发投资所面对的经济社会环境是不同的,而且投资项目本身也会随时间变化而不断变化,是一个需要动态调整的过程。研发投资所具有的高风险性和投资中的柔性,使得传统的决策方法失效[1]。净现值法、市盈率法和层次分析法这些传统决策方法只是静态地考虑一个投资项目,而忽略了研发投资的战略价值、管理柔性的价值,也未考虑分阶段决策和实施对投资决策方法的影响[2]。企业对于研发项目的投资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做出不同选择,如在投资时间、投资规模、是否退出以及进一步投资都会给自己留有选择机会。通过这些权利的实施,使研发投资项目向有利的方向发展。投资者这种相机抉择的权利使得投资机会就像一个购买期权:在现在或未来支付一定的投资费用而得到投资项目。这样投资者就可以根据各种外部条件的变化情况,等到最适当的时机做出取舍该权利的重大决策,从而可以长期保持研发投资的增值能力。这些选择权就是研发投资中的实物期权。研发投资中的实物期权思想可以为研发投资家带来最大的资本增值或最大程度地减少资本损失。
2文献综述
近年来,采用实物期权方法评价企业R&D项目投资决策越来越受到关注。在不确定的条件下,企业利用实物期权方法评价R&D项目不仅能够及时适应市场,而且还可以通过自主的行动创造商业机会,在最适当的时机做出投资决策,使企业长期保持增长能力。
Luehreman强调当评价研发项目时,人们实际上在评价投资机会[3]。McGrath认为研发费用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个是前期的研究费用,另一个是商业化费用[4]。
一、陕西省文化产业投融资效率的实证分析
(一)模型选择及指标选取
本文选择了输出指标Y文化产业总产出,输入指标X1财政支出,X2员工人数,X3固定资产投资,X4项目支出,选取了全国25个省市作为研究对象。数据来自各省及中国《统计年鉴》,《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数据的相关性分析后,删去X3。可以看出在10%显著性水平下,所选变量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对数据进行White异方差检验,结果表明所选数据不存在异方差。综上所述,本文选择了文化产业产值作为输出指标,政府对于文化产业的财政支出、从事文化产业的员工人数以及对文化产业的项目支出为输入指标来分析文化产业投融资效率。
(二)对文化产业投融资效率的实证分析
通过对数据的统计分析可知,陕西省在四项指标中,文化产业产值643.40亿元及财政支出91.81亿元达到了全国的平均水平,员工人数6.8万人和项目支出6.64亿元均未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四项指标均与全国最大值有较大差距。Deap2.1软件分析之后,得到样本的文化产业投融资效率评价表。
1、技术效率分析
2012年陕西省文化产业投融资的技术效率既θ值为0.729,全国排名第八,超过全国平均值(0.414)。但是陕西省文化产业的投融资效率与DEA有效仍有很大的差距,陕西省的文化产业输入指标存在投入冗余的问题。
2、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分析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创造良好的企业外部环境;营造必备的企业内部环境;加强企业结构调整,优化企业资本结构;拓宽融资渠道,实现多元化资本经营;理顺国有企业产权关系,培育资本运营动力机制;理顺商品经营与资本经营的关系,建立企业资本运营的联动机制、正确认识市场规模与资本规模的比例关系,建立有序的资本扩张机制;处理好国有资产管理与企业法人治理的关系,完善资本运营的决策机制;处理好国有资产管理与企业法人治理的关系,完善资本运营的决策机制;加强资产评估管理,力求评估结果正确公平;强化企业财会工作,促使企业资本有效运营等,具体请详见。
提高企业资本运营质量,确保投资决策效果,笔者以为,应做好以下十个方面的工作:
一、创造良好的企业外部环境
l、完善资本市场环境。资本市场的高效运作,必须具备合理的市场结构和良好的监管机制。我国目前的资本市场存在着诸多不足,主要表现为:(1)国家对资本市场管理仍有行政干预的现象;(2)市场割据,流动性不足;(3)市场价格机制尚未健全;(4)监督不力。对此,应采取以下对策:一是减少行政计划因素;二是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市场结构;三是增进市场流动性;四是完善市场的价格机制;五是建立与整个经济开放程度相适应的高度权威的管理体制。
2.完善法律制度。(l)完善证券法律制度,规范证券机构、发行公司和上市公司;(2)扩展金融市场容量,完善金融法规体系;(3)完善公司法律制度,规范公司的合并、分立和破产等行为;(4)完善国有资产管理法律制度,规范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国有企业产权界定、国有资产评估以及国有资产产权登记行为。
3、改善政治环境。应逐步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卸下企业的包袱,增强企业的竞争力。政府应该采取积极、有效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刺激投资,增加就业。这要具体做好下列工作:(1)打破社会保险分散管理格局,建立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管理体制;(2)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基金营运的管理制度。
4、净化社会中介环境。资本运营是一项系统性、操作性极强的活动,这一活动的各个环节,均需中介机构参与运作,中介机构的行为直接关系到资本运营的成败。要建立并规范包括信息网络、金融机构、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资产评估所在内的中介机构。
二、营造必备的企业内部环境
内容摘要:非效率投资是一种不以企业或全体股东价值最大化为目标、损害企业长远利益的非理性投资行为。主要表现为过度投资、投资不足、盲目多元化等。导致非效率投资的因素很多,本文主要从融资约束和利益相关人之间的冲突角度来分析。并提出只有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建立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才能真正减少企业的非效率投资行为。
关键词:过度投资投资不足信息不对称冲突
投资决策是企业的三大核心财务决策之一,其决策行为是否有效直接关系到企业价值能否最大化。然而,现实中企业却大量存在着过度投资、投资不足、盲目多元化等非效率行为,这不但影响资本的最优化配置、浪费大量的资源和生产要素,还形成呆、坏帐加大了企业的财务风险。探究非效率投资行为的内在形成机制,进而提出治理约束措施,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非效率投资行为及其成因
(一)过度投资行为及其理论解释
过度投资(overinvestment)是指在投资项目的净现值小于零的情况下,决策者仍实施的一种非理性投资行为。企业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冲突是导致过度投资的主要原因:
股东—经理之间的矛盾。现代公司的典型特征是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两权分离导致企业所有者股东与负责企业日常经营决策的经理层之间出现利益冲突。Jensen&Meckling(1976)认为经理努力经营的成果由股东和他们一起分享,而成本却由经理人独自承担,这势必降低其努力水平,表现在投资上,经理会选择有利于自身而有损于股东的投资项目。而经理牟取私利的最直接方式就是扩大企业规模,建造“企业帝国”以满足获取由企业规模扩大所带来的各种货币、非货币收益的欲望。的确,经理收益是企业规模的增函数,大规模企业经理的货币非货币收益都远高于小规模企业经理(ConyonandMurphy2000)。因此,目标的偏离使经理倾向于消耗企业的资金进行过度投资以追求私人利益的最大化。
同时,股东与债权人之间也存在利益冲突,这也可能导致过度投资。在股东与经理目标一致的前提下,Jensen&Meckling认为,当企业以负债契约的方式融入资金后,股东倾向于选择投资高风险项目,因为风险与收益成正比。一旦成功,股东就享有投资带来的高收益,而债权人却只能获取合同事先规定的固定利息收入;如果项目失败,按企业的有限责任制股东也只是承担其出资额的部分损失,而债权人却要蒙受超过股东损失额以外的全部损失。这种股东与债权人收益与风险的不对称性使得股东有动机进行过度投资。
一、投资效率、投资类企业的经营效率
投资效率大多数学者是从投资非效率的角度去给予解释,将投资无效分为投资不足和投资过度两个概念。投资不足是指企业主动放弃净现值为正的投资项目,数量上表现为企业实际新增投资额低于其预期理想的投资水平,发生投资不足的原因一般包括企业自由现金流枯竭、融资成本过高、管理者厌恶风险等。过度投资是指除了净现值为正的项目外,企业还投资于净现值为负的项目,数量上表现为企业实际新增投资额高于其预期理想的投资水平,发生过度投资的原因一般包括管理者谋取私利、自由现金流充裕、零和市场竞争谋求扩大企业相对市场占有率等。投资不足普遍存在于企业中,非投资类企业对个别投资项目的失败造成的财务风险一般可控性较强,但对于投资类企业的投资非效率而形成的财务风险,一但爆发而形成的伤害可能就是致命性,因此投资效率是投资类企业经营管理的核心,也是企业治理领域研究的重点。投资类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项目主要包括:来自对被投资公司管理而取得的管理费用、对被投资公司的临时借款而收取的利息、还有以BOT形式投资项目收回的金额、投资收益等。投资类企业取得被投资企业的股利分红,是其重要的净现金流来源,也是其经营管理中能降低财务风险的重要支撑资源。对于投资类企业,无论去投资法人单位的投资还是BOT形式的投资都是公司经营的经常性事项、是公司主要经营业务,因此投资效率对于投资类企业我们可以看成其经营效率。
二、投资类企业的财务风险
财务风险是指在经营活动中,企业由于内外部环境以及各种难以预料或无法控制的因素,而致使财务结果偏离预期财务目标的可能性。财务风险一方面可能给企业造成损失,使企业陷入财务困境,影响企业的正常有序经营;另一方面也可能给企业带来预期外收益。企业财务风险是指企业陷入财务困境的可能性,不考虑财务风险给企业带来预期外收益的情况。投资决策、融资决策、股利政策是公司治理决策中三个重大组成部分,投资决策及其共生的投资效率直接关系到企业价值的实现,决定着企业发展过程中能承担多大的财务风险。投资类企业的投资效率如何却是经营情况的直接反应,没有任何可调剂的经营现金流,因为投资的相关回报就是其主营业务收入,投资效率导致的经营风险直接形成企业的财务风险。
三、投资效率与财务风险
最优投资效率要求企业内部资源得到最优分配,在投资决策与财务风险控制两者这间维持平衡,才得以实现企业价值实现最大化。笔者从委托理论和风险偏好理论、自由现金流理论出发,结合自己在国有投资类企业多年经验,进行定性分析。
(一)基于委托理论的分析
委托关系必然存在股东与管理层的信息不对称、管理层道德风险等问题。管理层会从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角度出发,由于业绩激励机制的不同、管理者防御效应、壕沟效应等,投资于不利于股东的项目。Jaffe,Russe(1976)的研究认为债权人会由于了解到自己处于信息劣势,从而采取贷款保障措施,贷给债权人较少的资金,导致企业资金不足,放弃一些净现值为正的项目,从而投资不足。而相比股权债券融资,内源融资便能很好的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但是相应的由股东决定的股利分配制度又限制了内源融资的融资程度。这种投资不足、投资效率低是因为企业没有现金流资源,投资企业的财务风险相对较小。但这种财务风险小的状况持续就是投资类企业经营的停滞,因此投资类企业不能长期停留在这种外部融资不足、内源融资有限的经营状态,必须设法解决融资问题而造成的投资低效问题,可适大增加企业的财务风险。从管理层道德风险角度,由于管理者的剩余索取权往往小于他的控制权,管理者便可能采取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而非企业价值最大化、股东利益最大化,这导致了无效投资行为的发生。Williamson(1964)认为,管理者会为了自己的职业晋升而扩大企业业务规模,产生过度投资。Narayanan(1985)发现管理者会为了获得个人声誉,提升短期绩效,损害企业长期利益。管理层道德风险不仅造成了投资低效,同时伴随着企业的财务风险不断加大。对于投资类公司而言,投资的支出一方面增加企业财务风险,另一方面低效投资可能使企业未来的负净现金流,造成更大的财务风险,投资效率与财务风险高度负相关。因此,投资类企业必须设法避免企业治理结构问题造成的投资无效。
伴随我国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企业在价值创造和经济效益等方面都有所提升,对于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也从最初的定义理解、特征及产生形式等方面,不断扩展到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合理运用,尤其对于上市公司来说,其涉及的投融资活动范围更加广泛,如何提升企业投资效率,对企业的资源优化配置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这就要求企业会计信息质量不断提高,较高的会计信息质量对于企业投资效率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我国对于会计信息质量的研究越来越重视,从相关研究记录来看,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对于降低企业成本、避免投资不足或过度投资等方面的作用相当显著,但是从整体来看,我国企业投资效率研究还处在初级阶段,只是从公司治理角度进行探究,现阶段的任务,仍需更深入、透彻的对会计信息质量和企业投资效率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结合已有研究成果,判断会计信息质量的高低,以及其各个因素对投资效率的影响程度,同时,根据各个因素的影响状况,有针对性的制定出提升会计信息质量,保证投资效率的具体策略。
一、相关理论综述
从市场经济发展看来,会计信息是企业投资决策制定与执行的重要信息来源,因此只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定义及特征进行简单了解,难以应对复杂的企业经营状况。会计信息质量的高低通常对投资行为产生直接影响,如图1所描述,其经由融资约束、问题投资机会识别三个路径来作用于投资效率。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会计信息质量,不再单纯的属于企业自身经营成果,它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市场运行规律及宏观政策。会计信息质量是指为实现会计目标,而进行的信息获取、加工和整理传输等过程,但从实践操作而言,企业对会计信息质量的理解程度不同,所要实现的会计目标也有所差别,因而我国在结合了国情后,整理出会计信息质量的具体要求:可靠性、可比性、谨慎性等8个层面,这也就是为什么我国的相关研究,较多从会计信息的可预测下、信息不对称理论等角度出发的主要原因。投资效率在企业实际经营活动中具有广义和狭义之别,广义的投资效率是指以现在的资金流出争取将来的资金流入的活动。而狭义的投资效率则是指生产性投资,以取得投资收益为主要目标,对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予以投资。文章主要对狭义的投资予以探讨,将投资不足和投资过度两项行为进行分析,从而避免企业这种非效率投资行为的发生。
二、会计信息质量对投资效率的作用剖析
会计信息可以向投资者或其他利益相关者揭示企业的财务状况,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则能为企业投资决策提供更加科学、有效的参考依据,这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会计信息质量对公司治理的作用。在国内外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发现,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大多存在税收和交易成本等,这必然导致信息的不对称,使得企业面临投资不足或过度投资的现状,而如何减少信息的不对称,才是文章探讨的重点。由此可见,会计信息质量的高低与投资效率成正比关系,只有会计信息质量的不断提升,才能降低信息不对称对投资带来的影响。
(一)会计信息质量与投资不足
从上文图1可知,当信息不对称问题存在时,外部投资者会认为企业不稳定因素较多,可能随时出现问题,投资时会自然忽视该企业,那么该企业可能面临融资约束(路径I),即使净现值NPV>0,公司也只得放弃投资机会,这种情况被称作投资不足,这就很好的说明会计信息质量的低下,带来企业投资效率的降低。而会计信息质量的提升,能为外部投资者展示公司真实的财务状况及经营成果,使其认识到企业稳定发展的趋势,值得投资者为投资收益而降低对风险水平的估计,则能给公司带来更大的投资机会,那么外部融资成本会大于内部融资成本,公司则能摆脱融资约束,适时做出科学的投资决策。
(二)会计信息质量与投资过度
1投资效率的概述
1.1投资效率的概念投资就是投资者为了获得更大的经济利润而在当前付出的投资行为,企业在从事某种项目投资时他们的出发点就是要实现未来经济利润的更大化。投资主要分为生产性投资和资本性投资。本文主要阐述的是生产性投资行为。企业进行投资是以追求效益最大化为目的,但是由于资本市场的不完善,因信息不对称和冲突等而出现非效率投资的现象非常的普遍。
1.2投资效率的衡量目前关于对投资效率的衡量还没有统一的标准,结合国内外相关专家、学者的研究,笔者从以下两个方面对投资效率进行衡量:一是从现金流量表的角度,从企业支付现金作为企业投资的替代变量;二是从资产负债表的角度,将企业的增加值作为企业投资的替代变量。
2会计信息质量对企业投资效率的影响分析
会计信息质量在整个企业项目投资过程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会计信息的质量影响着投资效率:
2.1在项目决策阶段在企业选择项目时需要根据市场的现实情况进行科学的分析,从而发现掌握项目的可行性,这些都需要根据企业的会计信息作为判断的依据,一旦企业所披露的会计信息不真实,那么就会导致投资项目的失败,比如某个项目可能需要投入5000万,但是由于企业披露的信息存在虚假成分,只是披露了前期建设费用需要3000万,而没有披露整个项目完成后的资金,结果导致企业误认为只需要3000万就可以,于是在企业投资该项目后,就会在后续的工程建设中因为资金短缺问题,而给企业带来巨大的影响,甚至会直接导致企业破产。
2.2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需要企业不断地分析与总结企业项目的运行情况,并且根据市场变化、企业环境变化等因素调整投资策略,进而实现投资效率的最大化。而真实的会计信息有助于企业及时的发现投资过程中的一些问题,进而及时的采取控制措施,保证投资方向的正确性。比如在企业投资项目运行过程中,可能会因为市场因素的变化,比如相关产品的价格上涨、产品的生产技术提高等,这就需要企业根据真实的会计信息评价项目实施的市场可行性,从而及时根据市场的变化,调整投资策略,通过有效的补救措施降低投资失败的现象出现。
2.3在项目完成阶段当一个投资项目完成后需要对项目进行效益评估,以便分析该项目的经济效益,而这就需要正确的会计信息,通过正确的会计信息才能够对企业的投资行为进行准确的判断,从而判断出该项目的经济效益,进而为下次投资提供科学的案例依据。当前我国企业在处理会计信息质量与投资效率关系时需要面对以下三个问题:一是企业在没有足够的资金时,又遇到很多好的投资项目时,企业应该如何分析与判断这些项目的风险与效率,从而做出科学的投资决策;二是企业应该如何解决投资资金不足的问题,并且如何降低融资的成本;三是企业如何充分实现资金效益的最大化,将有效地资金用于投资过程中,并且降低机会投资。
1投资效率的概述
1.1投资效率的概念投资就是投资者为了获得更大的经济利润而在当前付出的投资行为,企业在从事某种项目投资时他们的出发点就是要实现未来经济利润的更大化。投资主要分为生产性投资和资本性投资。本文主要阐述的是生产性投资行为。企业进行投资是以追求效益最大化为目的,但是由于资本市场的不完善,因信息不对称和冲突等而出现非效率投资的现象非常的普遍。
1.2投资效率的衡量目前关于对投资效率的衡量还没有统一的标准,结合国内外相关专家、学者的研究,笔者从以下两个方面对投资效率进行衡量:一是从现金流量表的角度,从企业支付现金作为企业投资的替代变量;二是从资产负债表的角度,将企业的增加值作为企业投资的替代变量。
2会计信息质量对企业投资效率的影响分析
会计信息质量在整个企业项目投资过程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会计信息的质量影响着投资效率:
2.1在项目决策阶段在企业选择项目时需要根据市场的现实情况进行科学的分析,从而发现掌握项目的可行性,这些都需要根据企业的会计信息作为判断的依据,一旦企业所披露的会计信息不真实,那么就会导致投资项目的失败,比如某个项目可能需要投入5000万,但是由于企业披露的信息存在虚假成分,只是披露了前期建设费用需要3000万,而没有披露整个项目完成后的资金,结果导致企业误认为只需要3000万就可以,于是在企业投资该项目后,就会在后续的工程建设中因为资金短缺问题,而给企业带来巨大的影响,甚至会直接导致企业破产。
2.2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需要企业不断地分析与总结企业项目的运行情况,并且根据市场变化、企业环境变化等因素调整投资策略,进而实现投资效率的最大化。而真实的会计信息有助于企业及时的发现投资过程中的一些问题,进而及时的采取控制措施,保证投资方向的正确性。比如在企业投资项目运行过程中,可能会因为市场因素的变化,比如相关产品的价格上涨、产品的生产技术提高等,这就需要企业根据真实的会计信息评价项目实施的市场可行性,从而及时根据市场的变化,调整投资策略,通过有效的补救措施降低投资失败的现象出现。
2.3在项目完成阶段当一个投资项目完成后需要对项目进行效益评估,以便分析该项目的经济效益,而这就需要正确的会计信息,通过正确的会计信息才能够对企业的投资行为进行准确的判断,从而判断出该项目的经济效益,进而为下次投资提供科学的案例依据。当前我国企业在处理会计信息质量与投资效率关系时需要面对以下三个问题:一是企业在没有足够的资金时,又遇到很多好的投资项目时,企业应该如何分析与判断这些项目的风险与效率,从而做出科学的投资决策;二是企业应该如何解决投资资金不足的问题,并且如何降低融资的成本;三是企业如何充分实现资金效益的最大化,将有效地资金用于投资过程中,并且降低机会投资。
摘要:目前我国养老保险基金日益增多,但投资效率不高,在当前金融危机的条件下,面对将要到来的养老金支付高峰,笔者认为应将养老保险基金投资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研究,改变过去“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做法,提高养老保险基金投资效率。
关键词:养老保险基金投资效率设想
Abstract:Atpresentourcountryoldageinsurancefunddaybydayincreases,buttheinvestmentefficiencyisnothigh,atunderthecurrentfinancialcrisiscondition,facingthepensionpaymentpeakwhichisgoingtoarrive,theauthorthoughtshouldtheoldageinsurancefundinvestmenttakeacompletesystemresearch,changepast“headachemedicinehead,footpainmedicinefoot”theprocedure,enhancestheoldageinsurancefundinvestmentefficiency.
Keywords:OldageinsurancefundInvestmentefficiencyConceives
随着养老保险制度从现收现付制向部分积累制的转变,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的规模日益增大,但我国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状况却不容乐观,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运营问题日益迫切。针对目前我国养老基金投资现状,笔者认为要想提高养老基金投资效率,需要把养老保险基金投资作为一个系统研究。
1.养老基金投资模式的选择
鉴于我国的养老基金的运作模式是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模式,因此在设计投资模式时,两者也应该分开设计。
1.1社会统筹养老基金投资模式。基础养老金是支付给退休人员的退休金的一部分,在相同的统筹地区内任何人的基础养老金是一样的,不同统筹区域的社会平均工资不一样,那么基础养老金当然就不一样,实现全国统筹是养老金改革的目标,当实现了全国统筹时,则全国领取养老金的人员的基础养老金是一致的。其次,该部分养老金是采用现收现付制度,这就实现了代际转移。最后,我国在制度转型过程中统筹基金是有缺口的,中国基本养老金结余2975亿元,是统筹基金与个人账户一起的结余,如果只考察社会统筹基金的话,则是收不抵支的。而这个缺口应由政府负责,而且一旦基金收支发生赤字,也是由政府兜底。
1.养老基金投资模式的选择
鉴于我国的养老基金的运作模式是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模式,因此在设计投资模式时,两者也应该分开设计。
1.1社会统筹养老基金投资模式。基础养老金是支付给退休人员的退休金的一部分,在相同的统筹地区内任何人的基础养老金是一样的,不同统筹区域的社会平均工资不一样,那么基础养老金当然就不一样,实现全国统筹是养老金改革的目标,当实现了全国统筹时,则全国领取养老金的人员的基础养老金是一致的。其次,该部分养老金是采用现收现付制度,这就实现了代际转移。最后,我国在制度转型过程中统筹基金是有缺口的,中国基本养老金结余2975亿元,是统筹基金与个人账户一起的结余,如果只考察社会统筹基金的话,则是收不抵支的。而这个缺口应由政府负责,而且一旦基金收支发生赤字,也是由政府兜底。
既然如此,笔者认为将社会统筹养老基金的收入、支出全部纳入财政公共预算,结余当然同时纳入了财政公共预算,实现预算平衡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所以社会统筹养老基金不需要进行投资。
1.2个人账户基金投资模式。从国际上看,强制性完全积累养老保险基金投资模式可分为公共集中型模式和私营竞争型模式,其中公共集中型模式中又可分为政府直接统一投资管理模式和委托投资模式,这两种模式的差别集中体现在收益率和管理成本两个方面。
现阶段中国不具备特定的外部市场环境条件,因此我国的个人账户基金应该使用公共集中型委托投资模式,投资主体应选择全国基金理事会,因为理事会在运作自身所拥有的全国社保基金的同时,已经具有了缓解委托问题、提高投资水平的优势。
1.3全国社保基金投资模式。在2005年,国务院决定在2006年将一部分养老保险基金投资于海外,目前正在物色合适投资管理人。不过笔者认为由于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的长期性和独立性,可以称其为一个风险投资基金,根据国际经验,应该本着谨慎的策略,离开国内资本市场,立足于发展海外资本市场。这样可以避免给国内市场经济制度带来负面影响,避免“与民争利”和陷入市场监管者与投资者之间利益冲突时的尴尬与矛盾,也可以避免对上市公司的正常经营产生政治干预。管理者应仍然选择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由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负责选择投资人。
2.政府角色定位与外部环境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