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童年的秘密读后感

童年的秘密读后感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读《童年的秘密》后有感

《童年的秘密》是一本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由意大利当代教育史上最伟大的幼儿教育思想家和改革家玛利亚.蒙台索利撰写的,本书蒙台索利深刻地揭示了儿童心理发展的秘密,说明成人对儿童的阻碍和压抑是导致儿童出现心理偏差的根本原因,并通过自己在“儿童之家”的教育实践指出了正确的教育方法和疗救之方。通过对本书的阅读,给我留下很深的启示。

“精神分析揭示出儿童所遭受的痛苦源于成人权威对儿童自发性活动的压抑,……”这是《童年的秘密》第一章今日儿童中的一句话,这句话,一直在我脑海中回荡,无法忘却。让我反思自己的日常教育教学中是否运用教师的权威压制了孩子自发性的活动?

一、人的心理在人的成长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刚开始阅读的时候,我感到这本书挺枯燥的,甚至有点夸大儿童的作用,讲到儿童的精神,潜意识及儿童的心理,似乎把人类人生的成败都归结到了儿童期,未免将儿童期成长的作用有点太夸大化了,可是经过后面内容的阅读才明白,这是一个必不可少的铺垫。

在后面的讲述中,蒙台梭利讲到的关于对幼儿的教育,无一不是以尊重幼儿为前提下,尽量让幼儿在最自然的环境下,在自愿与自我选择的条件下进行蒙氏工作,从而总结经验,完成自我知识的提升!试想想,处在这样环境下的孩子怎会不快乐,我想这是孩子的心里肯定是最轻松愉快的,而我们知道快乐容易产生兴趣,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孩子有兴趣,还怕他不会学习吗?所以作为一个孩子的教育者,首先对孩子的心理进行一定的揣摩与研究是十分有必要的,这会让你的教育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相反,如果只是一味的对幼儿进行死教育,从来也不考虑他们的心理状态及需要,势必会造成烦躁与抵触的心理,即使是成人也不会有什么学习热情,更不要说什么学习成果了!

所以作为教师,学习对幼儿进行心理分析是非常有必要的,这样我们教师对幼儿的引导将会游刃有余,还怕孩子调皮,会造成教育失败吗?而且我还有更深的理解,拥有一位“好”老师,不光是孩子的幸运,更是家长的福气,我相信教师的行为、教育方法及理念无疑会潜移默化的传导给家长,从而影响到一代人的一生。

二、对于成人的斥责

也许是对幼儿的教育及现在幼儿所处的现状百感交集,所以蒙台梭利好不留情面的对成人进行了斥责,他把成人对幼儿的关爱看作是成人自私自利,我承认成人在照看及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势必会走弯路,或出现一些错误的举动,但在孩子面前,我却觉得父母都是无私的。

全文阅读

《童年的秘密》读后感作文800字

读了意大利着名教育家和改革家玛利亚·蒙台梭利的《童年的秘密》,觉得这本书真的让我了解了很多,特别是书中讲到我们成人对儿童缺乏理解,在与儿童打交道的过程中,成人会慢慢变得自私自利,或者以自我为中心,只会从自己的角度出发看待与孩子有关的一切,这样最终结果只能使他们之间误会越积越多。儿童并不是什么也不懂,有时候成人应该站在儿童的角度看待事情,多欣赏儿童,也要对自己的行为多做自我反省。

书里还提到:我们无论多么热爱自己的孩子,从他一出生,我们就本能的开始对他提防,凭着一种本能的守财欲,我们赶紧保护拥有的每一件东西,即使是毫无价值的破烂。从孩子一出生起,成人的心理就被这样一种思想支配,管住这个孩子,不能让他惹麻烦,看住他。在成人的眼里,孩子热衷于一些琐碎的、毫无用处的事物,他们为此感到不可理喻,他们认为孩子的自由探索行为是很幼稚的,这个过程是很缓慢的,他们企图将一切事情代劳。但对于孩子来说,这些探索是可喜、有趣的,他们从中得到了满足感。比如,孩子会要求自己拧瓶盖、吃饭、穿鞋等,他们会完全沉迷在这些在大人看来是再简单不过的工作中,在一遍遍的尝试、重复中探索、发现、兴奋着、愉悦着,但成人们看不下去了,最后一切事务全部由父母代劳。

儿童成长的步伐需要成人的等待,书中举例:带孩子出去散步的时候,当孩子停下来的时候,大人也应该停下脚步等待孩子,可是,现实生活中,我们大人往往会因为自己不愿等待,不断的催着孩子往前走。有时候对儿童的尊重,我们人还是动物做的好,像小象跟着象群走,走累了,停下来时,大象也会停下来等待。看到这里我想到了曾经看到带着蜗牛去散步的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就是让我们知道,尊重儿童成长步伐。

我觉得成人真的应该承认自己的错误,对儿童的成长我们真的不能再干预太多,有时候成人的“冷眼旁观”,对于儿童未尝不是一种好的选择。

看这本书,解开了心中有些疑惑,更愿意去站在儿童的角度去看待事情,感觉让自己的理论知识也增加了不少,看来多看书真的还是有这个必要的。

六年级:沫沫

全文阅读

论《秘密花园》中哥特式风格的体现及作用

摘要:小说《秘密花园》是美国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弗朗西丝·伯内特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其最受欢迎的儿童文学作品。小说歌颂了自然的伟大,人性关怀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等。作品自发表以来受到国内外评论界的广泛关注,学者们从女性主义、成长主题、神秘主义等角度对小说进行了研究。主要探讨哥特式风格在小说中的体现及作用,包括哥特式风格在小说人物塑造、背景环境描写以及故事情节推进中的具体体现,进而分析哥特式风格对于小说主题强化、情节推进、审美教育及小说自身深度、现代性提升方面的独特作用。

关键词:《秘密花园》;哥特式风格;儿童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101(2013)01007105

弗朗西丝·伯内特(Frances Burnett, 1849-1924)出生于英国曼彻斯特市,28岁时出版第一本畅销书《劳瑞家的那闺女》(That Lass O’Lowries)。让伯内特真正开始出名的是她的儿童文学作品,如1886年发表的小说《小少爷方特罗伊》(Little Lord Fauntleroy)和1905年出版的《小公主》(A Little Princess),这两部儿童文学作品均被改写成话剧。但其代表作还是《秘密花园》(The Secret Garden),《秘密花园》发表于1911年,讲述了一个名叫玛丽的女孩的故事,她开始时病黄体瘦,性情恶劣。但是在与大自然的交流中,在善良的人们的帮助呵护下,逐渐改掉了那些坏毛病,拥有了健康美丽以及一颗善解人意的心,同时古老庄园中的“秘密花园”也恢复了往日的生机与活力。

小说自发表以来受到了不断的赞扬:《纽约时报》曾声称“这是一本神奇的、充满糖果香味的书。” 《时代周刊》曾说道“这是一个关于大自然的魔法和人类美好心灵的故事。” 近年来评论家分别从不同角度对该小说进行了研究,其研究主要集中在女性主义、神秘主义、成长主题等角度,这些研究从不同侧面分别对该小说进行了分析,而对于该小说哥特式风格虽有触及和研究,但却不是很深入,而且没有论及小说哥特式风格的作用。因此本文试图探讨哥特式风格在作品中的体现及其对作品成功的独特作用和贡献。笔者期待从一个新的视角进一步对该小说的成功及特色进行阐释。

一、哥特式小说及其特点

哥特小说(Gothic fiction)作为一种小说类型出现在18世纪中后期,但远在这种小说诞生之前,“哥特”这一词汇就已经存在。“哥特”一词最早指公元5世纪左右居住在北欧属于条顿民族的哥特部落。“哥特”一词同样在建筑风格中得以追溯,这种建筑风格出现在12至16世纪的欧洲建筑中,其特点是:高耸的尖顶、狭窄的窗户、染色的玻璃、阴森的地下藏尸室等。直至18世纪中期“哥特”一词才与小说这种文学体裁相结合。其诞生的标志是贺拉斯·瓦尔普的小说《奥特朗托城堡》(The Castle of Otranto)。该小说的副标题“一个哥特故事”(A Gothic Story) 命名了这种体裁的小说。桑德斯总结哥特小说的特色是:迷恋于折磨与恐怖、巫术、恋尸癖、心神不定、峭壁与深渊、鬼魂出没、突然死亡、地牢、梦幻、幻觉和寓言之中 [1]。作为一种小说题材,哥特小说具有其鲜明的特点:人物塑造上,哥特小说中的人物通常具有不明或隐秘的身世、阴暗压抑的内心、诡秘的行为、异常而复杂的情绪体验。情节氛围上,哥特小说极力渲染一种紧张、恐怖、阴森、凄惨、幻灭、怪诞、超现实的格调。故事类似悬疑小说一般节奏紧凑、环环相扣。主题思想上,哥特小说通常反映社会、政治、教会和道德上的邪恶,从而反映人性恶与残忍的一面。而作为哥特小说的故事发生环境则通常是类似哥特式建筑风格的古堡、荒野、暗室、秘密通道及修道院等。

全文阅读

“走进童话世界”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配合《语文》二年级教材使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阅读兴趣

1.导入:同学们,你们读过童话故事吗?你最喜欢的童话人物是谁?说说你的理由。

2.激趣:老师也很喜欢阅读童话!(出示课件)在故事中,鸟儿可以歌唱、花儿可以翩翩起舞、丑小鸭可以变成美丽的白天鹅……童话世界真是一个充满美好幻想、五彩缤纷的世界。你们想去吗?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童话世界,感受其中的无穷奥秘。(板书课题:走进童话世界)

【评析】二年级学生学了不少童话故事,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上,一开课让学生说出自已喜欢的童话人物,同时,教师站在学生的角度展示漂亮的童话故事图片,配以舒缓的音乐,向学生描绘了一个多姿多彩的童话世界,以此激发学生走进童话世界的兴趣。

二、 指导阅读,寻找读书方法

1.创设情境。(师扮演“米老鼠”)师说:“大家好,欢迎你们来到童话世界,我是米妮。今天由我带着大家畅游童话世界,揭开这4个宝葫芦的秘密,寻找阅读童话的好方法。让我们在歌声中出发吧!”

全文阅读

《秘密花园》中的翻译美学

内容摘要:《秘密花园》是20世纪美国女作家弗朗西丝・霍奇森・伯内特的代表作。它不仅是一部经典儿童文学作品,还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本文以李文俊先生和张建平先生的译本为基础,尝试从翻译美学理论视角对其进行对比研究,研究包括音美、词美、句美、意美四个层面。通过将美学理论应用于翻译理论和实践的研究,作者认为翻译美学是一门能够用来评判翻译作品美学价值,操作性较强的理论,儿童文学翻译也需要注重美学功能。

关键词:翻译美学 《秘密花园》 儿童文学

《秘密花园》是20世纪美国女作家弗朗西斯q霍其森q伯内特的代表作。它不仅是一部经典儿童著作,还是一部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的著作。自传人我国以来,该书已有张润芳、包惠南、李文俊、张建平、许虹、柔之等学者的多种中文译本出现。尽管国内外学者对《秘密花园》的研究已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对其翻译的深入p系统的研究却并不多见,主要局限于对作品女性主义的分析和长句翻译的探讨。而从翻译美学的角度对这部作品译作的研究则更是寥寥无几。鉴于此,本文以李文俊先生和张建平先生的译本为基础,尝试从翻译美学的视角对这部经典儿童著作进行一个初步的研究。

本文主要依据傅仲选先生和刘宓庆先生的翻译美学理论,将其应用于《秘密花园》的原作及两个中译本的文本分析。笔者依据这部小说中体现的美学特色,从翻译美学所涉及的形式系统美学成分和非形式系统美学成分两个方面探讨《秘密花园》两中译本中美学意蕴的审美再现。其中形式系统美学成分的探讨主要包括语音,词汇和句法三个层面,非形式系统美学成分的分析主要包括意象这一层面。

一.翻译美学理论

笔者对现有的资料梳理归纳后发现,国外首次提出“翻译美学”理论并进行描述和研究的学者是Shirley Chew和Alistair Stead, 他们合著了Translating Life: Studies in Translational Aesthetics。而在国内,傅仲选的《实用翻译美学》的出版标志着我国在翻译与美学的结合研究上迈出了巨大的一步。随后,刘宓庆的《翻译美学导论》、奚永吉的《文学翻译比较美学》和毛荣贵的《翻译美学》等著作对翻译美学理论又做了进一步的探究,推动了翻译美学理论的不断丰富和完善。笔者认为,翻译美学理论并不意味着它是衡量或指导翻译实践的一种标准或原则,而是指利用美学的原理来解释和分析译者翻译过程中所遇到的一些美学问题。

翻译美学观所涉及的研究对象包括“翻译中的审美客体(原文及译文)、翻译中的审美主体(译者、编辑、x者)、翻译中的审美活动、翻译中的审美标准、翻译中的审美再现诸手段等”(傅仲选,1993:2)。傅仲选在《实用翻译美学》中说:“翻译是审美主体(译者)通过审美中介(译者的审美意识)将审美客体(原文)转换为另一审美客体(译文)的一种审美活动。”原文是译者在翻译的时候需要首先考虑的对象,刘宓庆把它叫做“翻译的审美客体”。“原文是不是美的,就涉及到一个审美价值(aesthetic value)的问题。判断原文的审美价值的依据是原文的审美构成(aesthetic constitution)。所谓审美构成,是指构成原文的种种美学要素(constituents)”里所说的“种种美学要素”,在美学领域被称为是形态美,以客观物质形式而存在。作为文本的读者,可以通过听觉及视觉等来感受这种存在。然而,由于读者知识水平的不同、受教育程度以及社会体验等各方面因素的差异,故而,他们对美的感受也会表现出一定的差别。“儿童文学是读者意识最强的文学”(朱自强,2009:81),本文将要分析的《秘密花园》作为一部儿童文学作品,不仅有成人读者,更多的是儿童读者,而且儿童是其主体读者。“如果审美在本质上是感性(情感和想象力)对美的对象的投入和观照,儿童与成人相比,缺少的只是知识和经验,但他们却具有真挚的情感和丰富的想象力,而这些正是文学艺术的精髓。”(朱自强,2009:97)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要尊重儿童的认知方式和接受方式、尊重儿童的想像力和内心情感,用孩子的审美趣味和眼睛去发现这个世界的欢乐。在儿童文学作品的翻译中,必须要“浅显明白,富于直观性、动作性和音乐性”(王华杰,2009:14),体现出儿童文学的“稚拙美、纯真美、质朴美和荒诞美”(王华杰,2009:28)。

二.译本分析

全文阅读

儿童与秘密:一项教育人类学个案研究

摘 要:秘密是童年经历的一个重要内容,在儿童的生活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此研究以一名儿童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4~9岁期间的秘密进行描述与分析,探讨儿童为什么会产生秘密,秘密在儿童成长中的作用及教育意义。研究指出,秘密在儿童的生活中具有多种功能:满足儿童好奇的需要,满足儿童自我成长的需要,满足儿童建立稳定的社会关系的需要,满足儿童试图保护自己的需要。成人在与儿童相处时应允许秘密的存在,保护儿童的秘密;给予儿童更为宽松的空间,减少儿童的秘密;关注儿童的需要,洞察儿童的秘密。

关键词:秘密;儿童;自我成长;教育人类学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124(2013)05-0043-05

一、问题的提出

秘密是童年经历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儿童的生活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一些在成人看来天真的、琐碎的、小小的秘密,却能够丰富儿童的自我发展,有助于儿童内在能力和个性的形成。了解儿童的秘密,有利于在日常生活中指导成人的行为,在教育中发挥积极的作用。尽管秘密在儿童成长中意义重大,但秘密无论在我们的日常生活里还是在学术研究中,都是一个普遍存在却很少为人关注的现象。秘密对儿童的教育学意义和价值还没被更多关心儿童健康成长的人们所认识,这无疑禁锢了儿童秘密的深入研究。从近些年来国内较少的对于儿童秘密的研究文献来看,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秘密的概念、秘密的起源和儿童秘密的特点等几个方面。

儿童的生活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儿童的秘密也自然是千变万化的。本研究主要采用教育人类学个案研究方法,以一种自然的、具有人文气息的研究方式来解读儿童秘密,从整体上回归到儿童的生活世界中去,以直观的方式探索儿童秘密的特殊意义。本研究以一名儿童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4~9岁期间的秘密进行描述与分析,探讨儿童为什么会产生秘密,秘密在儿童成长中的作用及教育意义。收集资料的方法主要包括观察和非正式访谈(谈话)。观察主要是指对研究对象在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秘密事件的观察,并对这些秘密事件进行记录。非正式访谈主要是指研究对象与笔者的对话,笔者就这些秘密事件与研究对象进行了非正式访谈,以深入了解儿童秘密。为了遵循研究伦理,本文的美妞为研究对象的化名。

二、儿童为什么会有秘密

从严格的意义上来说,2~3岁的儿童因为心理和生理等多方面的原因不能很好地保守和交流秘密,所以并不拥有秘密。笔者在与美妞的生活中发现,美妞在2~3岁并没有拥有真正的秘密,但她在4岁以后对秘密的概念有了比较准确的理解。在美妞4岁以后,她拥有秘密和保守秘密的能力日趋加强,并且秘密涉及的范围也愈来愈广。在美妞4岁的时候,笔者为了了解美妞是否真正理解什么是秘密,曾经与她对于什么是“秘密”有一段对话。

全文阅读

《宝葫芦的秘密》主题得失谈

[摘 要] 张天翼的《宝葫芦的秘密》是一部带有浪漫梦幻色彩的童话故事,一问世就受到广大少年儿童的喜爱,其积极、健康的教育意义影响了几代人。但是,由于历史、文化等多方面因素,这部作品的教育意义未能达到理想高度,且说教意味过浓。

[关键词] 张天翼;《宝葫芦的秘密》;教育

童话,通过自然万物的人格化手法以及奇幻的故事,潜移默化地向少年儿童渗透“崇尚善良、战胜邪恶、向往勇敢、同情弱小、颂扬聪明勤劳、克服懒惰愚蠢”等人生哲理。[1]因此,可以说童话是教育少年儿童的良好途径。《宝葫芦的秘密》是我国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张天翼先生1956年创作的最后一部中篇童话作品,也是他儿童文学创作的巅峰之作,1963年及2007年根据这部童话改编了同名电影,它所讲述的宝葫芦的故事及其思想主题影响了整整几代人,具有非常深远的教育意义。

张天翼曾说过,儿童文学作品“要让孩子们看了能够得到一些益处,例如使孩子们能在思想方面和情操方面受到好的影响和教育,在他们的行为和习惯方面或是性格品质的发展和形成方面受到好的影响和教育等等”[2]357。那么《宝葫芦的秘密》要使少年儿童受到怎样的教育呢?他在《为〈宝葫芦的秘密〉再版给小读者的信》中说:“我正是要批判那种总想不劳而获的错误思想,才写了这篇故事的。”[2]356

在中国传统民俗文化中宝葫芦一向是正义、善良的形象,是寄托人们美好向往的“灵物”,而张天翼却在《宝葫芦的秘密》中将其塑造成一个诱人不劳而获的邪恶形象,认为葫芦对少年儿童思想造成了毒害。在故事中,小主人公王葆得到了一个神奇的宝葫芦,从此他想要什么就有什么,什么事都用不着亲自去做。钓鱼、做飞机模型、下棋、买自行车以及考试等等,只要他一想,宝葫芦就会替他完成。然而在现实世界中任何东西,包括吃的、用的、玩的,都是人们通过劳动获得的,如果自己不想费劲,又想要什么有什么,是不可能的。即使是宝葫芦也不能凭空变出东西,它只是将别处的东西拿过来,将别人的东西变成自己的。比如王葆要宝葫芦替他数学考试,可宝葫芦只能把苏鸣凤考完后的答案变到王葆的试卷上,这和偷是没什么区别的。“在这个世界上过活,如果自己不劳动又要享受现成的,就只有剥削或者窃取别人的劳动成果。旧社会的地主老财、资本家就是这么干的。在咱们新社会,根本不兴这么干。谁要这么干,谁就没有好下场。”[2]355王葆依靠宝葫芦偷《科学画报》、做电磁起重机、换考卷等一系列事情的后果是不能和大家享受“普通的幸福”,宝葫芦给他带来了更多的麻烦和烦恼。当他甚至怀疑爸爸、妈妈和同学都可能是宝葫芦变出来的虚幻形象时,宝葫芦给他的心灵带来的负担已非常沉重,最后他只能把宝葫芦的秘密告诉大家。与此同时,他也领悟到“以后可别再做这一号梦了!要做,就得做一点儿别的梦”[3]231。意即以后再也不做不劳而获的梦了。如此,作者通过对不劳而获后果的讽刺,肯定并赞扬了劳动的作用。与此同时,《宝葫芦的秘密》宣扬了集体主义精神,号召孩子们为祖国的未来而奋斗。

《宝葫芦的秘密》创作于20世纪50年代,此时我国正处于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国家基本上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转变。这样特定的历史环境对作者的创作有着很大的影响。“在特殊的历史时期……张天翼的作品必然会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与使命感。这是时代和作家的思想倾向共同决定的。”[4]而宣扬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便是受此时期影响的表现。王葆虽然依靠宝葫芦不劳而获,却时时想着集体,总想为大家做点事:为学校添新校舍、捐赠图书,为小组制作电磁起重机等等,从这里可以看出作者是希望孩子们树立集体主义意识,并且为社会主义建设添砖加瓦,作出自己的贡献的。张天翼曾说过:“今天的少年儿童一定要好好学习和劳动,从小就培养自己不怕困难、敢于和善于克服困难的精神,将来好为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强国贡献自己的力量。”[2]356所以当宝葫芦对王葆说“一个人为什么要学习……不是为了学好一行本领,将来可以挣钱么?钱――你要多少就能有多少,有我!”[3]213时,作者这时让王葆心里想的是“将来要有很大的成就,要对祖国有很大的贡献”[3]214。

除此之外,《宝葫芦的秘密》教育少年儿童与朋友正确交往。这主要从王葆与杨拴儿、与以姚俊、郑小登为代表的王葆的同学们的关系中体现出来。杨拴儿 “手脚不干净”,他不知道宝葫芦的存在,却发现王葆无缘无故地得到许多好东西,所以他理所当然地认为王葆是个手法高明的惯偷。为了能和王葆攀交情,他先是要和王葆结拜,看王葆不为所动,又要“拜师学艺”,还怂恿王葆抽烟,再不行就恐吓、敲诈。而以姚俊、郑小登为代表的王葆的同学们,在王葆没有拿到宝葫芦前,经常和他在一起玩,王葆享受着“普通的幸福”。后来宝葫芦将《科学画报》放进王葆书包里,王葆为了不让人发现,就抱着书包捂着肚子,同学们误以为他肚子痛,要送他去医院,要用热水袋给他暖肚子;王葆利用宝葫芦偷换别人试卷被发现后,跑到了野外,这时他爸爸发现了一大堆不属于他的东西,认为是他偷的,可是王葆的同学们却异口同声地说:“我们可不相信王葆会干这样的事。”[3]225通过杨拴儿和王葆同学的对比作者想让孩子们懂得:朋友不是“哥们义气”;只有真情关心、帮助对方,相互信任才是真正的朋友。

《宝葫芦的秘密》在引导少年儿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方面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是由于历史、文化等多方面因素,《宝葫芦的秘密》的教育意义未能达到一个理想的高度。作者为批判不劳而获的错误思想而写了这个故事,但这个思想意图表现得不够充分,以至于产生了一些“副作用”:一些小读者在读完《宝葫芦的秘密》后,仍然有要个宝葫芦的想法。而在2007年根据这部童话改编的同名电影上映后,居然出现了许多“亲葆派”,他们认为王葆自私贪心,把错误都推给宝葫芦,一点都不爱惜它,因而他们希望宝葫芦能来到自己身边,自己一定会好好对待宝葫芦。

全文阅读

遇见异次元的“读者体”

是有多一蹶不振的人,才需要一整本书,几十万字,来熨烫心灵的褶皱,缝补灵魂的疮疤?是嫌微博上那些疗伤小段子药性还不够烈么?

最初,本书以这样的章节开篇:蔷薇胎记——待字闺中的月叶公主。一个童话,讲美丽的公主如何为自己挑选驸马,虽然不明白这跟“遇见心想事成的自己”有什么关系,但不影响我心情愉悦地读下去。大家都是看童话长大的孩子,就算故事性不强,起码亲切感是补足了的。

然后,情节开始发展,公主要求所有求亲的人去找一个叫神秘国的地方,并找到那个国家里一个心想事成的秘密。穷小子阿南被公主的美貌迷住了,立志要找回秘密,求得公主下嫁。

到此为止,都还算一个正统的童话故事,直到,神秘国神秘学院里的炼金师出现。故事情节急转直下,开始大谈“以意念幻化成物”、“主宰一切的无形世”、“无形影响有形”……整个国家都在学习如何“心想事成”,男主角阿南更是不遗余力地发掘各种“秘密之后的秘密”,然后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不断反省自己的内心,不断修正自己那些欲望。读着读着,我开始感觉自己像一滴滩在火烫铁板上的水珠,渐渐蒸发成了一缕青烟,无形无觉,物我两忘……

回过神来后,我恍然大悟,原来,这是在给“心灵鸡汤”玩换装游戏嘛!或者说,是把“读者体”换成了“童话体”,内容则还是大家熟悉的《读者》和《青年文摘》。拜托,大家都一把年纪了,能搞点儿更深层次的心灵秘籍来赚人钱财、与人消灾么?渔夫钓鱼的终极目标是成为有钱的渔夫,然后每天过在海边钓鱼的日子,这种老掉牙的励志故事都拿来引用,会不会显得与飞速发展的时代过于脱节?再说,这个故事已经被网友掰过谎了呀,没钱时钓鱼,是为生计所迫,有钱了再钓鱼,则是追逐梦想,这就好比租房子住的人和自己有房子不乐意住,就喜欢把房子租给别人,再拿着收来的租子去租更喜欢的房子来住的人,精神内核根本不在一个界面上。一本号称“心灵读本”的书,怎么能忽视这么大的心灵差异呢?

心灵鸡汤向来只适合心灵极度虚弱彷徨的人,具体到这本书,我只想说:是有多一蹶不振的人,才需要一整本书,几十万字,来熨烫心灵的褶皱,缝补灵魂的疮疤?是嫌微博上那些疗伤小段子药性还不够烈么?难道我是活在异次元么?难道我听到、看到和身边存在的那些久经生活磨砺依然干精火旺的活人,闲来顶多钻研下制富秘籍绝不会被一两本心灵励志书唬住的活人,都活在异次元么?大家都现实一点吧,给跪了!

最后,建议真想要学习“心想事成秘技”的朋友,只重点读—读书最后的“心想事成30天实践计划”即可。全是条款性的实用攻略,还附带案例说明,比起前面那个虚热闹的童话故事来,起码目标更明确些。

不读书的女人没有未来《成都女报》读书会成立啦

全文阅读

浅谈《秘密花园》中的二元对立哲学思想

浅谈《秘密花园》中的二元对立哲学思想

1911年美国作家弗朗西斯·霍奇森·伯内特的新作《秘密花园》问世,这部小说被公认为是伯内特最著名、最成功的作品,且成为20世纪初世界文学史上最重要、最有影响力的儿童文学作品之一。它三度被拍成电影、被制作成卡通片,两度被改编成音乐剧,被改编成的话剧于1991年获戏剧托尼奖。这部作品广受好评,美国作家玛格丽特·拉斯基(marghanita laski)称其为“我所见到过的最令人满意的儿童作品”。①

在《秘密花园》中,作者伯内特塑造了性格鲜明的儿童形象和成人形象,借助这些形象建立起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这一哲学可以追溯到16世纪意大利哲学家乔尔丹诺·布鲁诺。布鲁诺的辩证哲学②明确指出:自然界的万事万物都处在普遍联系和不断运动变化之中,经过相互转化,形成对立的统一。对立的双方不是分别处于两个互不相干的世界,而是一个整体。

本文试图从布鲁诺的辩证哲学观点出发解析《秘密花园》中儿童形象的二元对立关系、成人与儿童的二元对立关系,认为伯内特的《秘密花园》以二元对立的哲学思想为依托,真切地发现儿童的本质,正因为对儿童形象的把握,才使得文本在一个世纪以来广受好评,畅销不止。

一、文本中儿童形象的二元对立

《秘密花园》主要勾勒了玛丽、科林、迪肯三位个性鲜明的孩子,还有作为仆人身份出现的玛莎、玛丽失去双亲之后暂居于英国牧师家中的巴兹尔和其他孩子。

二元对立的哲学思想认为任何事物都可一分为二,彼此相互对立,这种哲学思维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基本思维方法,反映了人类对客观世界内部关系的智慧把握。因此,要探究《秘密花园》中叙述的张力,可以从儿童形象的二元对立进行解析。

(一)“好孩子”与“坏孩子”的对立关系

全文阅读

绘本不是画,是《秘密花园》流行的秘密

如此之多的绘本以及绘制漫画形式的风起云涌,很多人觉得这是碎片化阅读造成的影响,人们成篇累牍的文章读不下去,反倒是读图简单轻松,而参与其中的漫画创作、涂色之所以成为风尚,也是在信息堆砌之下寻求的一种治愈和解脱。

不过也有人说,画“秘密花园”不是要体现一个艺术家有多深的功力,或者作品有多美丽,而是他的作品偏执程度有多高,从整理狂魔ursus wehrli(一个网络红人)爆红于微博微信就可以明显地感受到当代艺术创作已经受到了某种猎奇消费倾向的严重影响。

所以存在即合理,我还是想去“秘密花园”的原型那座秘密花园去看看,因为亘古不变的真理是,眼里面有花园,心中才会开出花来。

一时间,好像街头巷尾都在谈论“秘密花园”,好像那是一个埋藏已久的宝藏,在过街天桥底下,已经有老太太摆地摊卖《秘密花园:一本探索奇境的手绘涂色书》(Secret Garden: An Inky Treasure Hunt and Coloring Book)了。有人说,这是一本失传已久的武功秘籍;有人说引爆的不仅仅是潮流而是诗意;有人说,涂色的过程是修行,一边可以思考人生中主角和配角各自的意义是什么。

在诸多的语录中,我又听说《秘密花园》的原型来自布罗迪克古堡,是作者苏格兰女艺术家乔汉娜・贝斯福童年的花园,童年记忆是设计这座花园的灵感源泉。乔汉娜的祖父曾经是布罗迪克古堡(Brodick Castle)花园的首席园艺师,在那里度过的假期是美好记忆,也是丰厚的素材库:

“对于充满巨大幻想的小孩子来说,布罗迪克植物园是一个能够在其中漫步和玩耍的神奇地方。那里有一个正规的围墙花园,一个精密的花圃,忍冬植物爬满了藤架,中心还有一个美丽的日晷。对于藏在空隙中及墙壁里的蜂房,我无法记起那是真的存在,还是一个对于蜜蜂好奇的孩子的幻想。花园之外,数英亩的森林被盛开的杜鹃花覆盖,池塘里有多到足以站在上面的睡莲叶,半掩的别墅边上种着成排的松树……《秘密花园》中的大多灵感,就是源自于我在花园中玩耍,以及帮助祖父工作的童年时光。”

而可爱的漫画家Joana Avillez,以旁观者的审视的角度来看这个繁华的世界,在她的笔下,Marc Jocabs穿着粉红色过膝的背心裙,黑色的尖头鞋,她会在Marc 身边认真标注出那些配件的品牌出处,甚至不放过身上的纹身。“我喜欢画那些看似疯狂,并且对此欣然接受的人。”Joana说,这时候,画画和时尚这件事情成为非常有趣又具有“科技含量”的事情。

而漫画作者九儿画的是自己的成长经历,《回不去的故乡》是游离于经济发展、世事变迁之外的心灵世界。不是风风火火、钢筋水泥的建设,而是经年累月之后踏破铁鞋想要寻觅的情感依归。绘本的主角一只名叫小阳光的小猪少小离家,与亲人、朋友的分离,在路上的悲观离合。它好似龙应台的目送,在一种离开即怀念中踏上一段一段没有归途的人生之路。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