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统计学原理

统计学原理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非统计专业《统计学原理》教学模式探讨

提要非统计专业统计学原理教学,应在传授统计基础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结合专业知识和现代数据处理技术,加强学生实践和操作训练,突出其应用性和参与性的特色。本文提出,只有整合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手段和方法,积极开展实践教学,才能培养学生搜集、处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学会运用统计方法和思维方式解决实际工作中的各种问题。

关键词:统计学;实践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统计方法在金融、管理、证券、营销等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受到关注,无论是国民经济管理,还是公司企业乃至个人的经营、投资决策,都越来越依赖于运用统计方法和进行数量分析。国家教育部将《统计学原理》课程列为高等财经院校财经类专业的必修核心课程之一,目的是使得非统计学专业的学生能够学习和掌握统计学的有关理论和方法,为专业课的学习及以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对于非统计专业学生来说,统计学完全是作为方法论的身份出现,应该强调运用统计方法解决专业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但从目前情况看,许多学校在统计教育上仍存在“重知识、轻能力”的教学观念,对实践教学环节重视不够。因此,在非统计专业统计学教学过程中,强化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

一、非统计专业《统计学原理》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偏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轻视实践技能的训练。目前的统计学原理教学目标,仍然强调让学生系统掌握统计学的理论和方法,教学内容局限在概念、原理、公式推导以及数据计算等方面,不能与实际工作、现实生活相结合,致使学生把统计学视同数学,产生畏难情绪。由于大学的学生一直是从学校到学校,很少接触社会,因此对所学的内容感到乏味且对统计中的概念含义不能正确理解,更不知该如何运用统计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甚至感觉统计学没什么用处。枯燥的内容、单调的形式,使得学生们厌学统计课。从多年的教学实践看,这种统计教学模式下,学生对统计分析、预测和决策的方法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无法培养学生运用统计方法和思维方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灌输式教学方式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挂。近年来,教学手段不断提高,多媒体教学已经比较普遍,但传统的教学方式却改进不多,仍然是以教师为主的封闭式课堂教学方式。教师是主讲者,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这种“填鸭式”的单一灌输,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师生之间缺乏互动交流,课堂气氛不活跃,不利于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创造型人才的成长,而且也使得教师缺乏授课积极性,不利于业务水平的提高。

(三)传统的考核方式不利干检验学生的实际能力。大多数院校的统计学原理考核方式仍然以闭卷笔试为主。统计学原理的课程特点决定了其笔试内容,一般为填空题、选择题、简答题和计算题等题型,这些题目大多偏重于对陈述性知识的考核和简单的公式计算。由于许多学生没有转变中学时代的学习和思维方式,习惯于死记硬背公式、概念,应付考试,“上课时抄笔记(或考前复印别人笔记)、考试前背笔记、考试后全忘记”的现象十分普遍,很容易造成高分低能的现象,无法真正反映出学生对统计方法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

全文阅读

浅谈《统计学原理》的应用

【摘要】《统计学原理》是一门方法论科学,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它是由二十多所院校众多精英级的教师集思广益而写成的,它是一套具有较高水平的应用性教材,在诸多领域的一般性统计方法中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文章主要从《统计学原理》的简介,《统计学原理》与计算机科学相结合的必然趋势以及《统计学原理》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这三方面来对《统计学原理》的应用进行简要的介绍。

【关键词】统计学原理;应用

一、《统计学原理》简介

《统计学原理》是一门集搜集、整理和分析统计数据于一身的方法论科学,它主要用来研究数据的内在数量的规律性。进行统计分析的基础是获得统计的数据,而数据的收集与分析之间有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就是对统计数据的整理,统计学的核心内容就是统计数据的分析。

《统计学原理》的基础是统计学科在各个领域中的普遍应用,它的出发点是要解决实际的问题,统计方法论的实际效用是它的侧重点,把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有机的结合起来。它把理论和实践相联系,这样对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的实际操作能力有促进作用。

《统计学原理》主要包括:统计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统计学的基本范畴、统计调查的意义、统计调查的方法、统计整理的内容、统计分组、统计分布、统计表、总量指标、相对指标、变异指标、综合指标的应用、样本和总体、抽样估计的方法、假设检验方法、相关图表和相关系数、回归分析、综合指数和平均指数、指数数列等等。

二、《统计学原理》与计算机科学相结合的必然趋势

在科技高速发展的现今社会,信息化是主要的趋势,自然而然信息化的需求也就越来越突出,对于人们来说,通常都要对大量的数据进行收集,并且还要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仔细的分析,分析过后还要对一些有价值的数据进行提取,提取过后再做出正确的决策。《统计学原理》就是一门对怎样合理的进行数据收集、整理以及分析并进行研究的学科,在人们制定一些决策时,都要把它作为主要的依据。那么,对于现代统计方法来说,它和现代信息处理技术是分不开的,随着计算机运行能力的不断提高,对于大规模统计调查的数据的处理来说,就会显得更加的精确以及方便快捷。所以,《统计学原理》越来越不可能脱离计算机技术,当然,计算机技术的应用的深入,也同样不能离开《统计学原理》的发展以及完善。对计算机技术进行充分利用,并通过计算机软件将统计方法中比较复杂的计算构成进行简便化,统计输出的结果就一目了然了,这样,统计方法的普及就会显得非常容易了。所以,在对这门学科进行学习时,不但要把统计方法学好,还要会对商品化统计软件进行充分的利用,对计算机信息系统开发的一些基本思想以及计算机基本程序的设计要进行掌握,除此之外,还要学会通过编程来把具体单位的统计模型进行实现,从而把统计决策支持系统建立起来。

全文阅读

非统计专业统计学原理课程的教学模式探讨

【摘 要】对非统计专业学生学习《统计学原理》课程时在学生因素、教师因素、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五个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对《统计学原理》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研究,提出与实际工作及相关必要专业课程密切结合的教学模式,针对不同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模式完成教学任务,突出教学内容不在多在于精,着重加强学生学习的兴趣,由教师为主,学生为辅,转变为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综合实用教学模式。

【关键词】统计学原理;教学模式;探讨

统计学在学术研究、公司决策、国家制定方针政策、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等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其有独立而完备的理论体系。它以数学作为基本工具,比数学更有实际用途,可以对生活中大量无序的数据进行分析,找出规律,从而为研究、决策提供基本的依据,它是其他学科的一切理论的基础和来源。如何解决非统计专业学生学习《统计学原理》课程的难点问题,本文通过分析实际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实用、灵活的课程教学模式。

一、非统计专业《统计学原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的意识问题。学习《统计学原理》之前,学生心目中都会感觉统计学是一门枯燥、复杂的学科,而且和中学时的数学水平以及从未涉及的高等数学密切相关,让学生对这门学科存在异乎寻常的恐惧。(2)教师的问题。一是按部就班的按照学期初的授课计划讲授,不顾及学生的学习效果,只注重完成授课计划;二是针对不同非统计专业的学生着重应当掌握的内容、方法不清晰,授课过程中缺乏对应专业的着重点。只讲求量的积累,不追求质的要求。(3)教学内容问题。教学内容主要通过教材体现,教材的内容中涉及具体方法时的事例,还仅局限于很小的范围,不能够扩展到更大的社会经济范围。教材应向实用性方向完善,在名称上可以叫做《统计实用技术》,其内容及结构体系以经济统计学为主线,融入Excel的应用技术。非统计专业的《统计学原理》课程,一般是作为专业拓展课程来开设的,周课时为4学时,总课时一般在52~68课时之间。致使学时少,内容多的矛盾亦越来越突出。教学内容偏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轻视实践技能的训练。这个问题在本科院校仍然存在,高职高专院校有所改变,但是还不够彻底。(4)教学方法问题。灌输式教学方式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是主讲者,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5)教学效果问题。大多数院校的统计学原理考核方式仍然以答卷为主,许多学生没有转变固有的学习、思维方式,习惯于死记硬背公式、概念,应付考试,很容易造成高分低能的现象,无法真正反映学生对统计方法掌握的程度和具体应用的能力。

二、非统计专业统计学原理课程实用的教学模式

(1)在课程学习的第一节课,消除学生数学不好就学不好统计的顾虑。刚开始学习《统计学原理》接触的主要是一些统计学的基础术语,所以这时应当采用的教学模式是:强化记忆。这是学习后面内容的基础。所谓的强化记忆,是从最开始的机械记忆——理解记忆——训练有关题目加强记忆——反复记忆——牢固记忆,达到最终的完全记忆,也就是强化记忆。(2)基础概况内容之后的学习,采用学生参与实际工作内容做为一种主要的教学模式,不再过于强调教师的教,而是强调学生的操作技能提高。比如,统计调查。在这个内容学习之初,由教师简要介绍调查方案设计的有关知识点,给出思路,给出任务。需要学生按照程序来完成这个学习任务,由学生动手操作,进行调查问卷的设计,并真正到调查对象中去完成,整个学期的学习以这份调查为主线,接下来进行统计整理、统计分析、统计报表、统计图、统计预测等一系列学习任务,并且将计算机的技术融入其中。这样能够锻炼学生系统设计统计调查方案,而且也调动了学生学习统计学的兴趣和积极性,同时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独立工作能力、社会交往能力。(3)在统计整理、统计分析等内容学习时采用先简要介绍主要内容,然后结合学生完成统计调查搜集的第一手材料,给出任务的教学模式来完成学习。以任务为基础的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有很大不同,强调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主,而不是以教师的讲授为主。通过强调学生的主动操作,学生通过相互讨论、相互协作,共同解决问题,以培养学生求知的欲望和科学的思维方式,进而取得较好的学习成效。(4)统计预测内容的学习采用突破书本范围,结合实际案例讨论的方法,理论联系实际,理论联系其他专业课程内容,解决实际预测问题的教学模式。能够使枯燥的统计学知识变得更加有吸引力。(5)考核的方式改为上机完成或者一个学期实际系统完成一项调查、整理、分析任务,并最终提供一系列相关资料作为佐证材料。并将平时讨论、工作的态度,纪律,与小组成员的协作能力综合评价,给出这门课程的成绩。

三、多种教学模式运用过程中需要解决和注意的问题

全文阅读

浅析统计原理在会计学中的应用

摘 要:当前,在会计教学当中融合了各种新的知识和理念,这些学科和知识和会计学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在会计学当中中,统计学原理也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这给会计学也带来了一些新的动向,本文主要分析了统计原理在会计学中的应用,希望能够给相关的工作人员提供一定的经验和借鉴。

关键词:统计原理;会计学;应用

统计原理实际上是一个非常基础同时应用也十分广泛的科学,而在其应用的过程中,会计学层面的应用是最为广泛的,这主要是由于会计核算和统计核算实际上是处在同一个范围内的,在核算的主体方面,统计学是宏观的,而会计学是微观的,在核算的过程中他们所面对的对象有所不同,但是它们是需要相互协调和配合的,所以这也使得统计学原理可以在会计学中得以很好的应用。

一、统计指数在会计学中应用具有直接性和系统性

在会计学当中存在着很多的会计指数,通常我们就将其称作是统计指数,实际上它们在概念上还是存在着一定差别的,会计学当中对各个因素进行分析的时候都会采用系统指数法当中的因素分析方式。举例来说,我们比较重视的成本控制中,定额成本法和标准成本法计算差异的分析就是将统计学中的因素分析法充分的完全的应用在这一过程中,实际上,经济活动分析当中的因素分析法和我们在统计学中应用的因素分析法是十分相似的,甚至方法的名字都没有发生任何的转变。统计指数会在整个会计工作中都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同时在这一过程中也可以将其分成是事前和事后两个阶段,在会计工作中对工作效果会产生非常显著的影响。

二、统计原理中动态数列在会计学中的地位不容忽视

会计销售预测和成本预测的过程中最常使用的就是回归分析法,而具体而言,应用最为广泛的方法就是最小平法法。此外在管理会计和成本会计当中都会较为频繁的应用到这种方法,虽然在实际的工作中对其应用的次数并没有其他方法那么的熟轻熟路,但是在应用的过程中其所有的内容都会出现并加以应用,在这种方法当中还存在着资金成本计算和各种动态分析过程中所应用的动态数列知识,所以如果在分析的过程中不能对动态数列女予以充分的重视就很有可能会使得会计核算工作受到非常不利的影响。

三、统计原理中的综合指标在会计中随处可见

全文阅读

心理统计学哲学原理研究

一、引言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说,研究自然、社会和思维的最一般的规律,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1]。哲学在发展过程中,不仅在自身领域的研究中取得了重大进展,而且推动了其他的一些学科的诞生,如天文学、数学、教育学、美学等。统计学也当然可以归于哲学的发展框架下。因此,可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哲学可称为“万学之母”,抑或“元科学”。

统计学作为一门研究客体特征和规律的方法论学科,有很强的数学基础做支撑。它不但可以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创造和发展理论,完善学科结构,而且可以作为一种应用型很强的学科,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进行量化研究提供强有力的工具手段。掌握好统计学,对进行科学研究,尤其是量化的科学研究必将大有裨益。然而正是由于其要求较强的数学基础,因此对于缺乏数学训练的人,尤其是文科学生来说,对统计学的掌握就可能成为一件比较让人头疼的事情,有的甚至是“谈‘统计’色变”。即使不从理论研究的深度来学习,哪怕只是在统计学的应用层面上来掌握,强调实用性,也需要费些心思,再加上没有适当的方法,就可能更加懊恼了。但是,由于哲学对统计学起指导作用,为统计科学研究和统计工作提供一般指导原则和思维方法,因此如果能将哲学中的一些方法论知识运用到统计学习中,可能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哲学思想的运用

哲学的众多原理和方法论都可以作为统计学习的有力指导,本文选择三方面加以阐释。

1.“从一到多”的思想,也可以称为“从简单到复杂”的思想。事物的状态有繁有简,有的表现在量的层面上,有的则表现在质的层面上。单从量的层面上来讲,就可以看到从1个、2个到3个乃至多个的变化。比如,线性回归中,从最初的回归模型中只包含一个自变量的最简单模型到后来的回归模型中包含2个甚至更多个自变量的情况,是一种从自变量的角度来观察模型由简单到繁琐的过程[2]。再比如,从t检验到方差分析的变化。t检验可以有三种情况,即单样本t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和配对样本t检验(后两者均可以检验两个总体的均值是否有差异,只是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有些差别)。但是对于三个及以上的均值是否存在显著差异的检验,t检验则显得力不从心了(多次两两比较可能增大一类错误的概率),而方差分析则会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因为其不仅可以处理独立样本的问题,还可以处理重复测量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t检验的不足[3]。不难看出,从t检验到方差分析,又是一个针对平均数个数从简单到繁琐的过程。回顾上面的例子,可以对这一形式的统计方法有一个比较性的认识。首先,它们都是从一个向多个的变化过程。“多”个的发展是以“一”个的发展为前提的,换句话说,多个变量的模型要想发展,必须满足一个变量的单个模型发展所需要的假设条件。比如,多元回归要想进行就必须满足一元回归所要求的一系列条件(如正态性、连续性和方差齐性)。而方差分析若要进行也必须满足独立t检验所需要的条件(方差齐性)。如果不能满足,那么即使统计方法再先进,其科学性差的结果也是不容置疑的。其次,还要看到“多”与“一”的不同。这表现在:一方面,从前提假设方面来讲,“多”除了要满足“一”所需要的基本前提条件外,还有自己的额外要求。比如,多元回归中的多重共线性检验、多元正态分布及方差分析中的协方差分析。另一方面,从功能上讲,“多”的功能与“一”的功能既存在一致性,又存在区别,比如一元回归所能解决的问题运用多元回归也能解决,但是一个含有两个自变量的二元回归的功能却不能由分别以每个自变量作一次回归的两个简单回归的功能之和。对于方差分析,如前所述,亦不能分别进行多次两两比较的t检验来完成。了解这一思想后,在处理类似的情况时,便可以通过比较分清异同之处,查找前提条件,选用适当的方法。

2.“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的思想。整体是由部分组成的,整体是部分的整体,离开部分,整体即不会存在;部分是整体的部分,离开整体谈部分,部分也会丧失其原来的意义。这一思想要求我们要正确处理好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由于统计研究中经常会涉及处理多个变量的数据的情况,多变量及多层关系的情况,或是为了更好地分析事物之间的关系,通过假设将多个数据变为一个(如利用平均数来代表整组数据的信息),将几个变量合并为一个(如某一概念的结构分为了几个维度),将多个相互复杂的关系合并为一个(如结构方程及利用多元线性模型处理嵌套关系)。这就会使某些变量为了满足统计分析的需要而临时组成一个小的整体。比如,多层线性模型中,就会出现一个由不同层次的回归模型而组成的层次结构,每一层的回归模型均可看做是这一多层模型中的一部分,而且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而由多个层次的单个模型所组成的模型又很好地囊括了每一个层次的部分[4]。然而,各个部分所组成的整体可能有各个部分单独所不具有的功能,亦即整体的功能并不是各个部分的简单相加。比如,多层线性模型中就存在每个单层的回归模型所不具有的拟合特性,能够充分发挥其模型的整体拟合优度来实现对各个层次的信息的最大限度的完美组合,而作为部分的每个层次的单一回归模型,则只能依据下一层的回归结果来考虑本层次的信息,并在一定程度上为更上一层的分析提供一定的信息基础。但就单一层次来讲,虽然可能会与相邻层次发生关系,但是绝对不可能够表现出所有层次的整体效果,即使是在层级次数很少的情况下。此外,对于模型的好坏程度的检验也是如此[5]。对于整个模型的评价,既要有整个模型的拟合优度的指标,又要求其所组成的各个部分均达到显著性水平;而对于各个部分的考察,则更多地只考察其自身的显著性即可。这一点除了多层线性模型,在结构方程处理一般概念结构时也有所体现。一般认为,如果想要证明所建构的概念(如自尊)的结构效度比较好的话,除了要使整体的结构方程的各项指标(如NFI,GFI)符合要求外,还要保证模型(概念)的各个维度也都要符合要求,甚至于对于每一层的各个项目的各项测量学指标(四度)也要符合通行的标准,因为一旦一个不符合要求的题项进入模型之中,将直接影响到维度的各项指标的要求,进而影响整个模型。而当仅仅对某一个维度或题项进行考察时,一般只对于其自身的数据所包含的信息进行分析,很少涉及其他的部分。

整体与部分的思想要求我们在处理涉及模型的统计分析时,一要分清整体界限,认清整体的模型到底是什么;二要通过理论分析和数据验证,认清整体模型相对于各个部分模型的独特之处,即整体的优越性,通过模型的拟合最大限度地利用数据所蕴含的统计信息。此外,还不应忽视的一点是,对模型的整体检验,既要有对模型的整体的检验,又要包含对局部的评估,将两者综合考虑,通过比较选择出最适合的模型。

全文阅读

独立学院统计学原理教学改革初探

摘 要 本文结合独立学院统计学原理的教学实践和学生特点,通过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的改革,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实效,更好地为独立学院培养有特色的专门应用型人才服务。

关键词 独立学院 统计学原理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On Independent Institute Statistics Principles Teaching Reform

JIAN Xueqin

(Foreign Trade and Business College, Chongqing Normal University, Chongqing 401520)

Abstract In this paper, combined with independent college "statistical principles" teaching practice and student characteristics, through the teaching content, methods and assessment methods of teaching reform, enhance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 improve teaching effectiveness, and better training for the special characteristics of independent college application-oriented talents.

Key words independent college; statistics principle; teaching reform

全文阅读

统计学原理案例教学问题及教改措施

摘要:《统计学原理》现已经成为各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当中一门核心的基础课程。对于统计学的教授不仅仅只限于理论教学,而是更多的应用案例教学进行演绎和归纳。本文将针对《统计学原理》在案例教学当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对应的措施,有针对性的提出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确保在教学当中能够科学有效地采取案例和实践教学,并且加强理论联系实际教学,最终实现良好的教学互动。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教学改革;统计学

案例教学法(Casemethodsofteaching)最早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前院长克里斯托弗•哥伦布•兰代尔曾经提出的一种教学方法,早年应用于法学教育,主要是针对各种案件作为案例的研讨学习,之后广泛用于医学、经济学、管理学以及其他学科[1]。经管类专业《统计学原理》应用案例教学法不仅可以将传统教学进行改革,更是改变了传统条件下的信息传输主体单一化的格局——只有黑板加粉笔的教学模式,这种一成不变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所以案例教学法应用在《统计学原理》的教学优势在于可以将丰富的案例知识带入课堂,远离传统的应试教育,取代满堂灌和填鸭式的课堂讲授;并且作为重要纽带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讨论交流。但是在当前的统计学案例教学过程当中却存在着缺少结合经管专业特点的案例选取、课程设置不合理以及不完善的教学定位和教学模式问题。如何化解和进行合理的教学改革成为变革传统讲授式教学方法的首要任务,所以《统计学原理》推行案例教学法势在必行。

一、经管类专业《统计学原理》应用案例教学的问题

1.缺乏实践操作的课程设置目前各高校对于经管类专业《统计学原理》的课程设置缺乏实践环节。统计学又是一门实践型的课程,对于经管类专业的统计学课程设置只有统计学原理,多数是围绕理论教学为主,然而对于统计方法的应用领域并没有完全打开。部分院校基本限于课时安排所迫,对于像Excel这一类的统计应用软件并未受到重视,这造成了教材课后练习当中对涉及Excel软件操作的内容让学生无法实现上机操作练习。课堂上对其也忽略讲解,这导致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统计知识的学校,丧失发挥其主观能动性。首先,财经类专业的统计学授课内容对于像计算总量指标、平均指标、相对指标等,在教学过程中都只是侧重于统计数据的粗加工,更是缺少通过案例教学传授给学生进行数据挖掘的实践学习。可以说,在教学过程当中多数授课时间停留在书本上的案例习题,老师讲授,学生习题。学生基本上参与不到案例搜集与选择、案例统计设计、案例统计整理以及处理统计数据的方法当中。其次,缺少上机操作。课时安排基本上侧重于理论教学,对于学生上机操作利用Excel、SPSS等统计软件进行数据计算并没有安排上机操作的时间。学生很难将时事案例数据信息挖掘与现代算机技术有效结合。实践环节的缺乏造成学生认为统计学难学、枯燥乏味以及感受不到兴趣学习的效果。2.缺少结合经管专业特点的案例选取教学经管类专业《统计学原理》在教学过程当中对于案例的选取经常会忽略几个因素:(1)案例缺少层次性。在授课教学当中可根据教学进度的推进逐步做出调整,对于案例的选取可遵循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多样的方式,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教师可在案例的选用过程当中循序渐进地增加难度和深度,同时还可以将选用经管专业方面的特殊案例从多样性到复杂性的案例进行教学。(2)案例缺少完整性。对于案例选取的题目和内容更应简要明了;引言要清楚地概括某一特定案例所处的内容、时间、地点。在案例教学当中更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展开教学,学生可以通过某一特定的时事案例进行对案例的思考、剖析和辩论等展开独立地分析能力。(3)案例具有客观真实性。在案例的选取过程当中需要考虑到能够针对经管专业方向的特殊案例进行整理,让统计学的案例保持它固有的基本特征、基本内容、基本结构和实际数据、背景等,让学生设身处地体会到统计知识的实用性,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对于统计学的学习兴趣。3.教学效果和教学手段薄弱在实际教学当中,对于经管类专业《统计学原理》案例教学上课模式相对较为单一,多是采用多媒体模式教师讲课学生听课为主,在课堂上教师上课以概念、公式和推导为主,师生互动较少,教师忙于教学内容的传授,学生忙于记录,缺乏多种类型的授课模式,比如不能够进行像自悟互教、讨论合作型等课堂教学模式。从而对于案例教学的教学效果进行一定影响,使其教学效果欠佳。单一的案例教学模式也不能够充分地培养学生们的统计思维和发散性思维,也不能够提升学生们自己的统计应用能力。

二、经管类专业《统计学原理》案例教学内容改革

案例的选用:开展经管类专业《统计学原理》案例教学的关键在于选用恰当的案例。由于《统计学原理》课程的概念生僻抽象、计算公式较多,方法丰富以及技能要求强等特点,直接影响着教学案例的选取,教师可根据统计学在教学过程中的内容和性质进行调整。尽可能以“学以致用”的原则来选编经管类专业方向的时事案例。对于案例种类的选用我们可以分为实操型案例、描述型案例、分析型案例三大类(顾爱春,2005)。(1)实操型案例。选用实操型案例主要将授课的侧重点放在训练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该案例只给出相对应的任务,让学生亲自动手搜集案例资料,比如学生通过填写自己日常的衣、食、住、行、学习消费、文化娱乐消费等相关资料并结合统计学中“简单分组与复合分组”、“总量指标”、“结构相对数”等形成相关的案例分析和学习。该类案件的学习让学生对于统计学的知识进行独立和主动操作的能力。(2)描述型案例。在案例教学当中采用此类型的案例内容教学可以让学生认识到事物内在的关系。这类案例可以是有关生活中统计的小故事,也可以是一篇经管类的论文。主要是针对学生对疑问的统计知识而编撰的,比如“结构相对数”的教学案例而言,可通过对本班出勤率、及格率、优秀率、三好学生所占百分比等等一系列的实际资料作为案例进行教学。教师可围绕同学们身边熟悉的事物进行案例引导,增进学生对于结构相对数的统计意义的理解,同时,又掌握了统计的基本概念与方法。(3)分析型案例。我们可以借助一些统计软件让学生对时事案例进行统计分析,比如:市场调查与预测、相关分析、证券分析等问题。这样可帮助学生通过分析型案例的使用过程中解决了大量的实际问题。所以,在经管类专业《统计学原理》案例教学改革过程当中,恰当合适的案例选用会影响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与知识经验水平,最大限度地让不同类型的案例与学生过去的知识经验相结合。从而可以对统计学的知识得到迁移和推广。

三、经管类专业《统计学原理》案例教学方法改革

全文阅读

《统计学原理》中计算能力的培养

【摘要】统计是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手段,也是国家制定政策计划,进行宏观调控,提供信息、咨询、监督功能的有力武器。要让学生进行正确的统计计算,不仅要求学生对有关的统计知识有透彻的理解,而且必须注意对学生进行解题环节和方法的培养,这也是对学生进行计算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建立新型的教学理念,调动学生非智力因素是提高学习统计计算质量的关键。

【关键词】统计计算 解题环节 方法 能力 培养

统计是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手段,也是国家制定政策计划,进行宏观调控,提供信息、咨询、监督功能的有力武器。在知识经济,信息时代高速发展的今天,各行各业都在瞬息万变的激烈竞争中,迫切需要统计去获得大量信息,对信息加工、分析,以指导工作,作出正确决策。鉴于统计对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国家教委把《统计学原理》列为职业高中学校经济系各专业的核心和必修基础课程。要让学生进行正确的统计计算,不仅要求学生对有关的统计知识有透彻的理解,而且必须注意对学生进行解题环节和方法的培养,这也是对学生进行计算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因此,在实践中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首先,使学生明确统计计算主要有以下三个环节:

1.审题:审题是通过读题进行,反复读题的过程就伴有审题的思维过程。审题,就是根据题给条件(包括数据)和要解题的问题建立已知与未知的联系。还要进一步联想所需要的概念、理论。将题目的内容和解题的准备知识统一起来,加以系统化、条理化,以便明确解题的关键,找出解题的途径和方法。

2. 分析和综合:在审题的基础上,根据题给条件和解题依据,通过分析综合、逻辑推理等手段发现解题途径,找出解题的关键步骤,寻求最佳方案。具体做法为:

(1)根据题的内容明确解题任务之后,围绕如何完成任务,给自己提出问题拓宽思路,寻找解题的方法和途径;

(2)复杂难解的题目,要细心分析、冷静思考,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得出多种解题方案,从中选择最佳方案;

全文阅读

职校生学习《统计学原理》的现状和对策

摘要:《统计学原理》是财经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其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在学习中又有较高的抽象性,教学面临诸多挑战,能否在其他学科的基础上,应用其特有的方法,结合社会经济现象,教育学生学好用好该学科,笔者对此作了一些探讨。

关键词:统计 指标 经济规律

一、实际学习中的现状和成因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对社会经济现象进行分析所必需的统计方法与实践操作技能,为其它专业知识学习打下一定的基础。但该课内容复杂抽象、方法独特,尽管学习中教师以及学生付出了辛苦的劳动,效果并不十分理想。正如俗语所说,教师忙、学生累,辛辛苦苦半年费,考完不知对不对。而形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

(一)学习中客观因素的影响

1.学科本身性质所致。社会经经济统计学研究的是大量社会经济现象的综合数量特征和数量关系,通过对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关系的研究来反映社会经济现象质的现状和发展变化的规律性,通过现象的具体量认识事物的质。所以其具有社会性、数量性、总体性、变异性的特点。

2.学生的知识结构是一个断层,接触的社会经济现象少,客观上有一定的困难。

统计学的理论、方法论基础是历史辩证唯物主义和政治经济学。统计除了自己的专门方法外,要在了解社会经济现象、认识本质的基础上研究分析其规律性,而这些课程没有学过,对国家的经济政策、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过程知道很少,又要按基础理论所规定的指标、方法和口径范围进行计算,描述社会经济是怎么样的,“为什么”是这样,所以,在性质各异的现象中找到统计概念、方法所规定的表现标志不同程度的量,不论学习还是使用,多多少少有一些无奈。

全文阅读

《统计学原理》互动式教学研析

摘要:互动式教学方法以培养大学生自主创新能力、沟通能力、合作能力、动手能力等为宗旨,以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个性潜质为目标。本文分别从“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人机互动”、“教、学、考互动”四个方面进行设计和实践,以期实现互动式教学的目标。

关键词:互动式教学;师生互动;解疑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7-0227-03

当前,在我国的高等院校教学中,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仍然占据着相当重要的位置,尽管广大教育工作者在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思路,并开发出多媒体等更为先进的教学手段,但是单向灌输的方式依然没有改变,即使是先进的多媒体教学手段也往往沦为新一轮的电像误区,师生间缺乏互相交流。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被压制,创新性思维的开发氛围没有建立,想要培养出具有自主创新意识的大学生困难重重,这是当前绝大多数高等院校面临的最大的困境之一。因此,探析互动式教学方法正在高校教学领域广泛开展,并引发高校教师的不断探索与思考,本文正是在此背景下构思和形成的。

一、互动式教学的涵义

互动式教学是以培养学生自主意识和创新能力,以让学生爱学、会学、善学为目标的教学模式。把传道、授业、解惑看作是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沟通,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教与学相互统一的交互影响和交互活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师生关系及相互作用得到调节,形成和谐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人机互动、教学考互动,从而产生师生共鸣,提高教学效果。

二、《统计学原理》互动式教学模式设计及实践研析

1.互动式教学模式设计。①“师生互动”模式。该模式的程序为:“自学—设问—解疑—总结—练习”。此种模式主要适合理论内容的教学,“师生互动”是互动式教学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该模式以学生预先“自学”为起点,以学生的“练习”巩固为终点,中间贯穿着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的互动环节,“设问”包括学生自学过程中产生的疑问与困惑,也包括教师给学生设计的问题两部分,教师的课堂讲授要以“设问”为中心进行阐述,通过教师的讲解、诠释,期望学生能在课堂上解决大部分疑问和困惑,也能对教师的提问给出正确的理解和合理的说明,从而实现“解疑”的目标,最后,由教师进行归纳总结,学生练习巩固。②“生生互动”模式。该模式有两层含义:其一是课堂上的“生生互动”,主要体现在课上的分组讨论和小组案例分析;其二是课堂以外的“生生互动”,主要体现为阶段性作业的设计和完成,以及社会实践、社会调查等环节。其中课堂以外的“生生互动”更能展现出生生之间的分工、合作,能更好地锻炼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协作能力。③“人机互动”模式。该模式主要要求学生能够掌握计算机网络应用技术,能通过计算机网络掌握专业知识的学习技术和技巧,以便能更好的适应高科技时代社会对人才的需要。“人机互动”模式首先要具备硬件条件的要求,即网络环境的建设和计算机数量和质量的要求。这两个条件学校和学院都已具备了,我校的宽带网络建设是超前的,计算机数量和质量也能满足学生上机的需要,而且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自己已经购买了电脑,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和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都为该模式的实施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④“教、学、考互动”模式。改革考核评定方法,实现“教、学、考”互动。对学生进行成绩考评是对教学效果的全面检验,而不是教学活动的最终目标。学生不应为考试成绩而学习,而应为掌握知识、学会学习方法而学习,改革后的考评方法应该贯穿于整个课程过程中,包括平时成绩、实验成绩和期末成绩三部分,在对平时成绩的考评中,我们尤其重视对阶段性作业的考核。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