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t淋巴细胞

t淋巴细胞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1例

[关键词] 免疫母细胞淋巴结病;免疫母细胞淋巴瘤

[中图分类号] R551 [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3-7210(2007)06(a)-087-01

1 病例资料

女性,56岁,因反复发热2年余入院。2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纳差,不规则热,体温最高40℃左右,在当地多家医院先后诊断为 “浅表性萎缩性胃炎”“胆系感染”“结核感染”“支原体肺炎”,抗感染、抗痨治疗均无明显效果。曾应用激素治疗,治疗过程中和治疗后体温共正常6个月,停用激素后再次出现发热。诊治过程中曾出现颜面部皮疹,颈部淋巴结肿大,CT检查发现纵隔淋巴结肿大。既往有慢性乙肝(小三阳)病史21年。

入院时查体:皮肤、巩膜无黄染,无皮疹、出血点,左侧下颌下角可触及一黄豆大小淋巴结,活动度好;双侧腹股沟可触及多个枣核大小淋巴结,部分淋巴结融合,质硬、移动度差。双侧腋窝未及肿大淋巴结。胸廓无畸形,双肺呼吸音粗,双肺可及干鸣音,未及湿音。心、腹未查及异常。院外胸部CT:纵隔内多个肿大淋巴结;化验抗核抗体、抗双链DNA抗体均为阴性 ;Tb-PCR阴性;布鲁杆菌抗体阴性;乙肝五项:小三阳。入院后实验室化验:血常规:WBC 7.7×109,GR 67%,RBC 3.3×1012,Hb 87 g/L;血沉58 mm/h;生化系列中: ALT 55 U/L、AST 137.6 U/L、LDH 809 U/L、α羟丁酸脱氢酶767.2 U/L,血清白蛋白27.98 g/L,K+3.37 mmol/L ,余项基本正常;血凝系列凝血酶原时间延长至16.6 s,INR增至1.53;抗核抗体谱:阴性; β2微球蛋白6.26 μg/ml。

入院后取右侧腹股沟淋巴结活检,病理回报结果:腹股沟淋巴结结构尚存,淋巴窦可见上皮样及单核样细胞,副皮质区及髓索可见大量浆细胞及免疫母细胞及单核样细胞,结合部位考虑感染引起的淋巴结反应性增生。建议结合临床。在此期间患者出现左侧颈部多枚淋巴结肿大,再次取颈部淋巴结活检,经北大医院、首都儿研所病理科会诊确定左颈部淋巴结活检病理: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免疫组化结果:①CD3(+++);②CD45RO(++),CD43(++),CD20(+),CD79a(+),CD30(+)。确诊后予CHOP方案化疗,患者体温正常后,继续回当地医院治疗。

2 讨论

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 细胞淋巴瘤(angioimmunoblastic Tcell lymphoma,AITL) 为侵袭性T 细胞淋巴瘤的一种,为中高度恶性,最初被认为是一种非肿瘤性的淋巴结反应性增生性疾病而被命名为“血管免疫母细胞性淋巴结病”(angioimmunoblastic lymphadenopathy , AILD)。随着研究的进展,目前认为AILD 就是恶性淋巴瘤成为主流观点,REAL 分类将之归类为AILD-TCL[1],但对于AILD病变性质的争论一直都未停止。

全文阅读

AIDS病人总淋巴细胞计数与CD4+T淋巴细胞相关性分析

【摘要】目的:了解AIDS病人总淋巴细胞(TLC)与CD4+T淋巴细胞之间的相关性,为监测病情进展和疗效观察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895例AIDS病人在治疗前的总淋巴细胞与CD4+T淋巴细胞相关性。结果: 895例A1DS 患者CD4+T淋巴细胞均值134.18±102.48个/ul;总淋巴细胞均值1818.96±3237.57个ul,CD4+T淋巴细胞数与TLC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0.487,P<0.01)(Spearman相关);分别用TLC数值小于等于1200个/ul、1500个/ul、1800个/ul预测CD4+T淋巴细胞小于等于100个/ul、200个/ul、300个/ul灵敏度分别为62.72%、64.15%、69.39%;特异度分别为82.53%、67.77%、51.02%;符合率分别为73.74%、65.25%、68.38%。结论:在无条件检测CD4+T淋巴细胞时,可以检测总淋巴细胞数初步推断CD4+T淋巴细胞水平,对病情的进展监测、疗效观察、机会性感染风险判断等具有重要意义,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AIDS;相关性;总淋巴细胞;分析

【中图分类号】R46.6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8-0011-03

AIDS是由HIV引起的一组综合征,HIV主要侵犯人CD4+ T淋巴细胞,导致其数量上的减少和功能缺陷,使机体免疫平衡被打破造成免疫功能低下,最终导致各种机会感染和肿瘤。因而,对HIV感染者和AIDS病人定期进行CD4+、CD8+T淋巴细胞 检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数是监测HIV+/AIDS患者病情进展、确定抗病毒治疗时机和疗效评价的重要指标。流式细胞术是检测CD4+T细胞数的标准方法,该方法所需仪器设备和试剂价格昂贵,对操作人员要求也较高,在医疗资源匮乏的地区和单位难以推广应用。因此,寻找一种可靠、经济、简便的常规检测指标来替代CD4+T细胞计数,对于HIV+/AIDS的防控有着重大实用价值。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来源:保山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艾滋病、性病防治科病治疗数据库基本信息。

1.2 方法:

从上述资料作统计描述、相关性、试验的评价、ROC曲线等方面作统计分析研究。

全文阅读

CHEPP方案治疗T细胞淋巴瘤临床观察

[摘要]目的比较CHOP方案与CHEPP方案治疗T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采用两种方案治疗T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65例,CHOP组35例,CHEPP组30例。结果两组患者临床特征指标相似(P>0.05)。两组有效率分别为54.2%和80%,CR率分别为22.9%和53.3%(P

[关键词]T细胞淋巴瘤;CHEPP;CHOP

T细胞淋巴瘤在亚洲地区常见,在我国约占非霍奇金淋巴瘤的25%~35%。T细胞淋巴瘤(PTCL)在临床上具有高侵袭性,异质性明显的特点,与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相比,表现为化疗敏感性差,容易复发,预后不良。且目前尚无标准化疗方案。CHOP(CTX、VCR、ADM、PDN)方案治疗T细胞淋巴瘤疗效较差.完全缓解率(CR)约为4O%,5年生存率约为2O%。CEPD/BLO(CTX、Vp一16、DDP、DXM/BLM、VCR)方案是治疗复发难治NHL疗效较好的方案。于1995年1O月至2007年3月间应用该方案治疗PTCL35例,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00年3月至2007年3月间我科共收治T细胞淋巴瘤65例,按计划完成治疗及随访.其中应用CHOP方案35例。应用CHEPP方案30例。所有患者均经病理组织学诊断。全身情况较好(PS0~2),无化疗禁忌证。两组临床资料经统计学分析无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1.2治疗方法CHOP方案:环磷酰胺(CTX)0.75g/m2,第1天,静脉注射;长春新碱(VCR)1.4mg/m2,第1天,静脉注射;阿霉素(ADM)50mg/m2,第1天,静脉注射;强的松(PDN)100mg/m2,第1~5天,口服。21d为1个周期。共4~6个周期。CHEPP方案:环磷酰胺(CTX)0.6g/m2,第1天,静脉注射;顺铂(DDP)50mg,第1~3天,静脉滴注;足叶乙甙(Vp一16)0.1g,第1~5天,静脉滴注;地塞米松10mg,第1~7天,静脉滴注;阿霉素(ADM)50mg/m2,第1天,静脉注射;21d为1个周期,共4~6个周期。

1.3疗效标准疗效评价采用UICC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分为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稳定(SD)和进展(PD)。CR+PR为有效率。

CT、彩超等方法检查治疗前、后病灶的大小。在治疗前、中、后分别检验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乳酸脱氢酶.并进行骨髓穿刺检查。疗程结束后每2个月复查1次。

全文阅读

HIV感染者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分析

[摘要]目的:检测AIDS患者和HIV感染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表达和绝对计数情况,分析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表达与HIV患者的病程进展情况。方法:应用流式细胞仪三色荧光标记和绝对计数法检测30例正常健康成人,15例AIDS患者和20例HIV感染者的外周血 CD3+、CD4+、CD8+的表达水平。结果:AIDS患者和HIV感染者的CD4+淋巴细胞明显比正常人低,特别是AIDS患者CD4+淋巴细胞数低于200个/mm3,CD8+淋巴细胞显著增高, CD4+/CD8+比值倒置。结论:用FCM检测AIDS患者和H IV感染者的免疫状况可作为评价AIDS病程进展的重要指标。

[关键词]流式细胞仪;艾滋病;T淋巴细胞亚群

[中图分类号]R5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210(2007)05(c)-057-01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艾滋病)是由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所引起的一种严重的传染性疾病,HIV主要侵犯CD4+T淋巴细胞,并可导致细胞免疫损害。 T淋巴细胞亚群的水平和疾病的进展程度有密切关系,是判断病情进展,推测预后及评价抗病毒疗效的一项重要指标。

1 材料与方法

1.1 病例资料

15例AIDS患者,20例HIV感染者来源于本市疾病控制中心送检和本院就诊的2003~2006年病例,均经免疫印迹试验确诊。30例健康成人标本为本院体检中心送检。根据临床医生分期诊断将感染者分为两组,即HIV感染者无症状组(AS组)、艾滋病组(AIDS组)。

1.2 主要仪器和试剂

全文阅读

SLE患者外周血T、B淋巴细胞凋亡研究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多发于青年女性的累及多脏器的自身免疫性炎症性结缔组织病。中国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超过100万,为全球之最,根据流行病学研究表明,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患病率在我国约为7/100000,在女性患者中接近1/1000。目前发病机制尚未肯定。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1月~2011年3月在本市各大医院收治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33例,全部为女性,平均年龄(34.58±5.87)岁,平均病程(4.38±1.34)年,以此作为SLE患者组。另外再选取健康女性31例作为正常对照组,均无内分泌和代谢性病史,年龄在(36.84±6.59)岁,两组年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主要试剂 小鼠二步法和兔二步法检测试剂盒都采用北京中杉金桥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的产品。小鼠抗NFκB一抗和兔抗Bcl-2选用Santa Cruz公司产品,AnniexⅤ/PI凋亡检测试剂盒购自深圳晶美生物工程公司。淋巴细胞分层液选用的是TBD公司产品,比重为1.077。

1.3免疫学检测 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查,约90%以上患者抗核抗体为阳性,其滴度在1:64~1:80时方有诊断价值。荧光染色的核型一般分为均质型、斑点型、核仁型和周边型。其中周边型主要发生在SLE病例;约75%~95%患者血清总补体值下降,C3、C4亦下降,尤其是C3下降明显;循环免疫复合物(CIC)活动期上升;用免疫印迹法检查如狼疮带试验阳性,此法特异性高,灵敏度高。

1.4方法 收集33例SLE患者和31例健康对照者外周静脉血10ml,密度梯度离心分离外周血淋巴细胞,再经两次微绒毛法分离T、B淋巴细胞。细胞凋亡的检测采用Anniex Ⅴ/PI凋亡检测试剂盒,经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凋亡百分率,Bcl-2和NFκB的表达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

2 结果

2.1 SLE 患者外周血T、B淋巴细胞凋亡状态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SLE患者T、B淋巴细胞凋亡率明显降低(P

全文阅读

小婴儿T淋巴细胞性非霍奇金淋巴瘤一例

关键词:非霍奇金淋巴瘤;T淋巴细胞;婴儿

中图分类号:R7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2409(2007)04-0651-01

1 病例资料

1.1 病史

患儿女,2个月龄。因咳嗽、发现左背部一小包块3d入院。入院前3d患儿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咳嗽,呈阵发性干咳。洗澡时发现左背部肩胛区有一小包块,类圆形,质硬,拇指头大小,无压痛,无发热,无抽搐,无盗汗,无消瘦,无腹泻,未经治疗。我院门诊胸片(CR)检查提示:右肺占位性病变。为明确诊断而住我院。发病以来易烦躁精神稍差,食欲正常,体重仍增加。患儿系第一胎第一产。母亲年龄34岁,家族无肺结核及肿瘤患者。

1.2 入院体检

体温36.8℃,脉搏135次/min,呼吸30次/min,体重5kg。神清,精神差,皮肤无黄染,无皮疹。左背部肩胛区可触及1cm×1cm大小类圆形包块,质硬,活动度好,无压痛,局部皮肤无红肿,颈、颌下、腹股沟浅表淋巴结如黄豆大小,无粘连,无压痛,前囟隆起、紧张。双瞳孔等大等圆,直径2mm,对光反射灵敏,颈无抵抗。气管稍左偏,无三凹征,两肺呼吸对称,两肺呼吸音粗糙,未闻罗音。心腹无异常。四肢无异常,深浅反射正常,无病理征。

1.3 辅助检查

全文阅读

间充质干细胞对T淋巴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

摘要:间充质干细胞(MSCs)具有增殖能力强、分化范围广及低免疫原性等生物学特性,被广泛用于免疫性疾病的研究。同时,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在免疫性疾病的发生发展中T淋巴细胞具有重要作用,并证实MSCs可通过直接接触、细胞因子作用等途径影响T淋巴细胞的激活、增殖及亚群比例,继而达到免疫调控、缓解病情的目的。

关键词:间充质干细胞;T淋巴细胞;免疫调节

Immune Regulation of Mesenchymal Stem Cells on T Lymphocytes

WANG Hui-ge,GAO Jian-peng

(Department of Gastroenterology,The Affiliated Yanan Hospital of Kunming Medical University,Kunming 650015,Yunnan,China)

Abstract:Mesenchymal stem cells have the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involving strong proliferation capability,widely distribution and low immunogenicity,which are used in the treatment of the immune diseases.A growing number of studies have found that T lymphocytes play a significant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ion of autoimmune disease.And MSCs can influence the activation,proliferation and the proportion of subsets of T lymphocytes through the cell-cell contact,cytokine,then achieve the goal of immune regulation,relieve illness.The review summarizes that the immune effect of MSCs on T lymphocytes.

Key words:Mesenchymal stem cells;T lymphocytes;Immune regulation

相关研究证明,T淋巴细胞的异常表达和缺失可导致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而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多项分化潜能及免疫调节功能,可通过细胞间的直接接触或(和)通过产生可溶性因子对调节性T细胞进行调控,从而控制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全文阅读

鼻腔NK/T细胞淋巴瘤的生物学特性

【摘要】

目的:回顾性分析30例早期鼻腔NK/T细胞淋巴瘤的生物学行为特点,为临床放疗靶区的设计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05年3月至2013年9月间收治的30例经病理证实为早期原发于鼻腔的NK/T细胞淋巴瘤患者的资料,根据AnnArbor分期标准,所有患者均为IE/IIE期且都有影像检查资料可查,并以影像学为标准分析邻近受侵器官和结构的数目,同时分析颈部淋巴结的转移情况。结果:鼻腔周围结构受侵患者占所有患者的比例为76.7%(23/30),其具体受侵如下:上颌窦为36.6%、筛窦与鼻咽同为30%、鼻翼为20%、翼突与蝶窦同为10%,翼腭窝及额窦、硬腭、眼眶、口咽同为3.3%;头颈部淋巴结转移的患者占所有患者的比例为46.7%(14/30),其具体转移如下:I区与II区同为26.7%,III区为10%,VIIa为6.7%,IV区与IX同为3.3%。结论:在早期鼻腔NK/T细胞淋巴瘤放射治疗时,其靶区的勾画应该考虑受侵和转移几率均较高的结构和区域。

【关键词】

鼻腔;NK/T细胞淋巴瘤;生物学特性

原发于鼻腔、鼻窦的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淋巴瘤,发病率占全部恶性淋巴瘤的2%~10%。亚洲地区发病人群中,以NK/T细胞来源多见,而B细胞来源则较少见[1-2]。放化疗对只伴有局部侵犯的早期病例疗效较好,而局部广泛、区域淋巴结浸润及远处播散病例疗效较差。本研究收集了30例病理证实为原发于鼻腔的早期NK/T细胞淋巴瘤患者的资料,并以影像学为标准分析其邻近受侵器官和结构的数目,并同时对颈部淋巴结的转移情况进行分析,以研究早期鼻腔NK/T细胞淋巴瘤的生物学特性,为临床放疗靶区的设计提供参考。

1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收集2005年3月至2013年9月间在本院接受治疗的30例经病理证实为早期原发于鼻腔的NK/T细胞淋巴瘤患者的资料,男性患者20例,女性患者10例,性别比例为2∶1。患者的中位年龄为45岁,所有患者均根据AnnArbor标准分期为IE及IIE期,其中IE期患者为13例,IIE期患者为17例(见表1),30例患者都有MRI影像检查资料可查。

1.2治疗方法因所收集的病例时间跨度较大,30例患者接受的治疗方式有所差别。其中单纯化疗者9例,单纯放疗者11者,化放疗结合的10例。放疗多采用高能光子线及电子线,照射范围和放疗剂量遵循以下原则:肿瘤局限于一侧鼻腔,未侵犯临近器官或组织的患者照射靶区包括双侧鼻腔、双侧前组筛窦和同侧上颌窦;肿瘤超出鼻腔时,靶区扩大至受累的临近器官或结构,如果前组筛窦受侵,应包括同侧后组筛窦。如果肿瘤临近后鼻孔或侵犯鼻咽,照射野应包括鼻咽。对于淋巴结的处理原则为IE期患者不必做颈部淋巴引流区预防照射,IIE期在原发病灶和受侵器官/结构照射时,需同时做双颈照射。每天按1.8~2Gy常规分割照射,中位剂量为55Gy。早年的化疗以CHOP、ECHOP方案为主,后期以GDP、DICE方案为主。Ⅰ期病例化疗4疗程,Ⅱ期化疗6疗程,如2疗程化疗后评价为无效者改用放疗或更改方案。

全文阅读

黄鳝T淋巴细胞数量的检测比较试验

黄鳝具有很好的食用价值、药用价值和研究价值。黄鳝养殖业的发展,推动了其产品加工的发展,目前已有简单包装的生鲜冻鳝片和冻鳝丝的生产,也有真空软包装的休闲食品柳叶鳝丝、醋熏鳝片及酥香鳝骨的生产,还有鳝血酒及全鳝药用酒的生产。同时,由于鳝鱼体内富含DHA和药用成分,国内外已在深加工和保健品方面进行研究开发。黄鳝的全身除了头和内脏,基本上都可用于加工生产食品和药品。因此,黄鳝的市场开发价值较大,有很好的发展空间。

早期玫瑰花环形成的T淋巴细胞是对SRBC具有高度亲和力的T细胞亚群,它与T细胞的体内外功能活性密切相关,能更敏感地反映机体细胞免疫的水平和动态变化,是目前检测细胞免疫水平最为简便快速的方法之一。在总玫瑰花环试验中,静止期和活动期的T淋巴细胞,均能与不同数量的SRBC自发形成E花环,所得E花环的百分率和绝对数可代表被检标本中全部T淋巴细胞的百分率和总数。是目前鉴定和计算外周血液和各种淋巴样组织中T淋巴细胞的最常用方法之一。通过对黄鳝T淋巴细胞的测定,可以了解不同发育阶段黄鳝的免疫活性,运用到实践上,可以对不同阶段的黄鳝的免疫力的强弱进行针对性的照料,当其免疫力弱时,可以加强防病治病的力度,从而达到科技运用到实践中的目的。

材料与方法

·实验材料

1、实验动物

白兔:购于荆州沙市区钟鼓楼菜市场,体重1.32kg,试验前常温饲养10天。

不同规格的黄鳝15条,购于荆州花鸟鱼市场,试验前22℃饲养7天,数据如表1所示。

2、实验器材

全文阅读

T淋巴细胞的发生及演变

【摘要】T细胞从发生到成熟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不仅形态结构在发生变化,还伴随有许多表面标志的表达或消失。T细胞在胸腺内的分化无疑是整个发育过程中至关重要的阶段,而胸腺细胞的成熟过程实质上是一个选择过程,不符合要求的细胞如自身反应性细胞随时被淘汰,而正常分化的细胞则被保留下来。最终发育成熟的T细胞除具有MHC限制性和对自身抗原的耐受性外,还具有识别多种非己抗原的能力,而TCR、分化抗原等膜表面分子则是其识别抗原并产生免疫应答的物质基础。

【关键词】T细胞;胸腺细胞;分化;选择

【中图分类号】R7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6-0286-01

T淋巴细胞(T lymphocyte)简称T细胞,是数量最多、功能最复杂的淋巴细胞群,也是适应性细胞免疫应答的执行者,并在TD-Ag诱导的体液免疫应答中发挥重要的辅助作用。T细胞及其亚群历来是组织胚胎学、医学免疫学等生物科学领域的研究重点,成果显著,理论也较为丰富,但不能否认的是,各学科在相关内容的描述上往往不够统一,或者缺乏足够的知识关联,难免会给读者带来一些理解上的困难。本文就T细胞的分化发育过程及其形态与表面标志变化进行归纳。

1 T细胞的来源

T细胞和B细胞一样,都是由多能造血干细胞(MHSC)发育分化而来。MHSC首先分化为髓样祖细胞和淋巴样祖细胞,胚胎第7周时,淋巴样祖细胞定向发育成原T(pro-T)细胞(表型为CD410、CD3-、CD8+、CD25-、C-kit+、Lin-、TCRαβ-),在胸腺血管形成之前,胸腺原基分泌的趋化因子即吸引循环血液中的原T细胞进入其内。原T细胞先后来自卵黄囊、胎肝和骨髓,但进入胸腺的具体途径和机制还不完全清楚。有人认为是经皮-髓质交界处的毛细血管后微静脉进入胸腺实质,有人则认为是随组织液从胸腺被膜进入实质的,从发生上来说,两种观点都具有阶段性意义。原T细胞进入胸腺被膜下而未到达胸腺皮质之前,称前T(pre-T)细胞,当其进入胸腺皮质后即称为胸腺细胞。在相关文献资料中,多数对于淋巴干细胞的定位较为模糊,名词使用也比较混乱,因此有必要进行讨论,统一认识。笔者认为,淋巴干细胞是淋巴系造血祖细胞的统称,可分为两级,淋巴样祖细胞属于一级(多向)淋巴干细胞,由其分化而来的pro-T细胞、pro-B细胞和pro-NK细胞(后者尚未证实)则属于二级(定向)淋巴干细胞;从这个意义上来讲,髓系造血祖细胞也可分为二级或三级以上,髓样祖细胞为一级,可向单系(如红系)或二系(如粒单系)发展;就T细胞的发育而言,pro-T细胞以前为干细胞阶段,pre-T细胞以后为胸腺细胞阶段。

2 胸腺微环境

胸腺微环境是胸腺细胞赖以生存的场所,由诱导其增殖、分化与选择性发育的各种因素构成。淋巴干细胞早期即在胸腺内开始分化,应用小鼠胸腺细胞实验模型研究表明,在胚胎11~12天pro-T细胞已进入胸腺,在胸腺微环境的影响下胸腺细胞迅速发生增殖和分化。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