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体制

体制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五位一体”创新体制机制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是创新驱动战略的核心内容,对支撑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深化科技改革的核心是发挥市场配置创新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同时也要发挥政府对科技体制机制创新的统筹引导作用。

加强组织领导。加强对科技创新工作的组织领导和顶层设计,成立重庆市创新驱动战略实施领导小组,建立长效工作协调机制,分解任务,明确责任,形成部门分工协作,区县、园区联动的推进机制;各级党委、政府要进一步加强对科技工作的领导,尽快制订完善相关配套政策,进一步营造促进科技创新的法制环境;加强监督检查,确保各项决策措施落到实处;充分发挥重庆市科技顾问团专家的作用,对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战略、重大科技项目立项、重大科技成果评价、科技资源配置提供咨询、论证和建议。

保障科技经费投入。健全和完善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确保市级和区县财政科技经费支出比例实现法定增长要求,并根据财政增收状况保持持续增长。市、区县本级财政科技投入占公共财政支出比例不得低于1.5%和1%。各级政府要将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基本建设投资计划,并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有关科研平台、基地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改造和维护。创新财政科技投入方式,综合运用贷款贴息、股权投入、风险补偿等多种手段,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导向和杠杆作用。

深化项目管理机制改革。完善科技项目评价机制,建立评价专家责任制度和信息公开制度。进一步规范全市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开发科技计划项目管理系统平台,实现科技计划项目储备、指南、申报、立项、验收一体化、规范化管理。试行科技计划项目后补助制度,加大项目审计和监督机制,确保财政科技投入专款专用。加强项目、资金等关键环节监管,实行科研项目资金信息公开制度,市级科研项目资金均应在专项资金管理平台公开管理办法、申报指南、审批程序等。建立财务审计验收、绩效评价和责任追究制度。建立科技报告制度,财政性资金支持的科研项目应按规定提交科技报告并作为对项目承担者后续支持的重要依据。

建立健全考核评价制度。进一步完善各级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加大对区县、园区科技考核在实绩考核指标中的权重,把实施科技创新工作业绩作为党政领导班子和主要领导干部考核、评估、使用的重要依据,形成目标明确、责任到人、措施具体、考核有力的工作体系。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统计指标体系及统计制度。各区县要把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为重要任务,成立科技创新工作领导小组,制订政策措施,加强统筹协调,研究解决突出问题。对科技创新工作绩效考核成绩优秀的区县、部门、园区,市委、市政府给予通报表彰和奖励。

优化创新社会环境。全面落实企业研究开发费用税前扣除普惠性政策实施办法,引导企业广泛开展研究开发活动。深化科技评价制度改革,完善分类评价标准,注重科技创新质量和实际贡献,应用研究和产业化开发主要由市场评价。实施科研信用管理,建立全市科研诚信档案和黑名单制度。加强对重大科技成果、杰出科技人物以及创新型企业的宣传。深入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全面提高公民科学素质和创新意识。大力普及科学思想、创新精神,营造热爱科学、勇于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全面优化创新环境。

(作者单位:重庆社会科学院产业经济研究所)

全文阅读

体制、机制和策略

摘 要:加强高校后勤队伍建设,既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必须解决的课题。本文通过对浙江高校后勤员工队伍现状分析,指出当前后勤队伍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了原因,提出从体制、机制和策略入手,在新形势下建设高校后勤队伍的苦干对策。

关键词:高校后勤 队伍建设 体制 机制 策略

在社会服务行业大发展和高校后勤社会化持续推进的大背景下,高校后勤必将面临更加剧烈的竞争。人才队伍建设不力,就有被淘汰的危险。

1.高校后勤员工队伍现状分析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以来,初步建立起了一套相对符合企业要求的人事制度、用工制度、经营制度和分配制度,但后勤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受管理体制限制,缺乏必要的用人自和员工收入分配权,逐渐形成了一种“引不进、留不住、辞不掉”的局面。

1.1现行体制制约了高校后勤队伍建设

浙江高校后勤的队伍结构、用人机制、管理模式等在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后发生了显著变化。员工队伍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同时也面临许多新问题,尤其是体制、观念和“老人”的障碍。

(1)体制障碍。浙江省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中除了浙江中医药大学、浙江万里学院采用托管外,其他高校后勤管理体制多为甲乙方关系、股份制独立法人和小机关多实体等类型。但高校后勤实体不论是独立法人,还是名为“公司”实为学校职能部门的实体,还未建立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企业制度。长期以来,高校担负政治功能,后勤具备公益属性,学校领导也习惯用行政方法部署后勤工作,用“市场属性”来衡量后勤服务质量,以“公益性”、“福利性”为标准来支付费用。由于在后勤领域无法实现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彻底转变,加上高校管理体制改革不跟进、不配套,后勤市场化运作条件不充分,人力资源管理受到体制制约,缺乏真正企业化管理先决条件。

全文阅读

创新体制机制

摘要:职业学校与企业是技能型人力资本专用化中的两个主体,构建适应技能型人力资本专用化的新型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体制机制是实现校企双方利益最大化的重要命题和必然趋势。针对现有的校企合作模式存在的问题,文章拟从组织结构、决策体系和运行机制三个方面来探讨校企合作的突围之路。

一、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困境

“跨界是职业教育的本质和特征。”①(姜大源)职业教育跨越了企业与学校、工作与学习,职业学校与企业分属于教育和产业两个系统,前者属非营利性组织,而后者属营利性组织。

我国的职业教育起步较晚,1866年创立的福建船政学堂是中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雏形。学堂直接依附于企业,形成了学堂与造船厂一体化的管理体制和办学体制。船厂为学堂学生提供实习基地,学生每天花若干小时在船厂熟悉各种轮机和工具。学堂负责船厂学徒的职业培训,学徒白天在船厂上班,晚上到学堂学习。

纵观1866年至2017年这100多年来的发展变迁,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逐渐摸索出了一条多元化发展道路。然而,在现行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模式中,依然多是“学校为求生存、求发展和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而主动向企业界寻求合作伙伴,主动来寻求与学校合作办学的企业少而又少,多数企业给予学校的资助,亦都停留在项目支持、实习基地提供、员工培训的合作。”②虽然政府和职业教育学界一直在为解决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问题而绞尽脑汁,但教育部门与产业部门并没有建立起真正的合作关系,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仍缺乏可操作性的政策法规和实施规则。同时,仅靠职业学校自身的力量也无法协调好与企业、行业的关系,真正建立起深度合作的长效机制自然无从谈起。纵观校企合作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要求解决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问题的呼声由来最为突出,也最为强烈。

二、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现有的发展生态

步入21世纪,服务业、低碳经济与新兴产业的蓬勃发展迫切需要与之配套的专业技能人才,职业教育发展的舆论环境、政策环境和社会环境均得到明显改善。以2002年《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为标志,校企合作体制机制构建的序幕拉开。

2004年6月《教育部等七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印发。意见首次提出了积极推动职业教育和培训从计划培养向市场驱动转变,从政府直接管理向宏观引导转变,从专业学科本位向职业岗位和就业为本位转变,开展“订单式”培养。

全文阅读

审计体制

一、日本的审计体制

(一)沿革

日本近现代审计制度确立于明治维新时期。1869年,日本财政部设置了负责会计检查工作的监查司(后改称检查局).此后,其审计体制经历了三次较大的变化:一是,1880年,将原设在财政部的检查局更名为会计检查院,直属总理大臣,独立于财政部;二是,l889年,将会计检查院直属天皇;三是,根据1947年的会计检查院法,会计检查院独立,不再隶属天皇。该体制一直延续至今。

(二)会计检查院的法律地位

日本会计检查院法规定:“会计检查院对于内阁,具有独立的地位。”国务大臣对此进行说明时称:会计检查院不属于立法、司法、行政机关,具有特别的地位。

会计检查院的独立地位主要表现在:(1)人事权相对独立。会计检查院法规定,会计检查官的提名须经两院同意,由内阁任命,并须得到天皇的认证。会计检查官在任期内非因法定特殊事由不得免职。(2)规则制定权。会计检查院法规定,会计检查院在没有内阁政令依据的情况下,可以独立制定会计检查院规则,各部门必须遵守。会计检查院制定的规则包括会计检查院法施行规则、会计检查院审查规则、计算证明规则等。(3)根据1997年新修订的会计检查院法第30条的规定,国会可以要求会计检查院对特定事项进行检查,并将检查结果直接报告国会。(4)财政法有专门条款对会计检查院的经费予以保障。但是,在实践中,会计检查院的独立地位只是相对的,主要表现在:(1)会计检查院的财政决算会计检查报告要报首相,由首相提交国会。首相不能修改财政决算会计检查报告,但可就其中的一些事项向国会提出“辩明书”、作出说明。(2)会计检查院的检查官由首相提名。虽然要经过国会同意后首相才能任命会计检查官,但国会从未否决过首相提名的检查官人选。(3)会计检查院的工作人员实行公务员制,与其他行政机关的工作人员一样,按照公务员法规定的考试录用、晋升等制度执行。

按照日本宪法和地方自治法的规定,日本实行地方自治。中央审计机关对地方审计机关无领导权,但可以与地方审计机关进行业务交流,对地方审计人员进行培训。

(三)会计检查职责和报告制度

全文阅读

会计委派制体制

[摘要]会计委派制作为防止会计信息失真和国有资产流失的一种新兴的会计人员管理制度,完全改变了原有的会计组织结构。本文通过对其三种模式的深入分析,力图揭示出隐藏在会计信息失真、国有资产流失等现象背后的本质问题,为会计人员管理体制的改革提供理论基础,构建基本框架。

[关键词]会计委派制;财务总监委派制;受托责任;委托关系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发展,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独立法人,企业负责人的权力也越来越大。在这种情况下,对企业负责人的监督就显得越来越重要。但由于国有企业所有者主体缺位,国有投资代表人不具体,对经营者缺乏必要的监督和约束,导致国有资产流失严重,产生了一些腐败行为。因此,迫切需要建立企业权力约束制度来监督企业负责人的行为。有关部门搞了会计委派制的试点,用以建立会计监督为中心的企业权力约束制度,进行会计人员管理体制的改革,调整和改变会计人员隶属于所服务的单位的现状。本文就此谈一些个人见解,以供探讨。

一、会计委派制的模式

会计委派制是财产所有者向所属企事业单位统一委派会计人员,并对他们的任免、调遣、考核、奖惩、工资和福利待遇进行统一管理的一种会计人员管理制度。该制度旨在通过加强对会计人员的管理,整顿和规范会计工作秩序,加强会计监督,防止会计信息失真,维护财经纪律,可以称之为一次大刀阔斧的会计人员管理体制改革。对国有企业的会计委派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财务总监委派制、会计负责人委派制、“会计楼”形式。

(一)财务总监委派制

财务总监一般由产权部门选派,通过一定程序进入公司董事会,承担监督国有资产营运、重大投资决策以及审查会计报表等职责,对重大财务收支和经济活动实行与总经理联签制度;财务总监的工资、奖金与所在单位分离,以保证其实行会计监督的独立性;委派部门对被委派的财务总监定期考核和轮岗。财务总监委派制是国有资产终极所有权与法人财产权分离后保障国有资产管理和营运有序进行的内在要求,是我国产权制度改革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现代企业制度的显著特点是所有者和经营者分离,其实质是出资者终极所有权与企业法人财产权相分离,从而形成了资产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委托关系。由此产生的信息不对称使得经营者权力得不到有力约束,产生了“内部人控制”,引发了一部分人利用占有上的优势向委托人隐瞒事实,在企业经营中采取各种方式损害所有者利益,在企业改制及产权流动重组过程中使国有资产流失,自身缺乏长期投资和技术改造的动力,同时财务关系透明度低甚至进行“黑箱操作”。这就要求处于企业约束机制重要环节的企业会计管理从内外结合的整体角度开展会计监督,以规范自身行为,提高企业管理水平。而当前的会计人员在企业经营者的领导下,在组织上、经济上依赖于经营者,违背了顺向监督的原则,使得会计监督只能是企业内部对自身经济活动进行自上而下或自我监督约束的一种内部监督,并不具备监督经营者的职能。财务总监委派制正是顺应了加强外部会计监督的要求,从财产所有者的角度对企业领导行为和企业行为进行财务监督,防止企业弄虚作假、违规操作,以保护国有资产所有者的合法权益。

从以上分析不难看出,财务总监委派制对于会计人员管理体制改革有着重要的意义。它为国有控股、国有独资企业甚至于民营、中外合资及外资企业提供了一种可以较为有效地克服“内部人控制”问题的监督模式。然而,这种模式却不能解决由于会计的双重受托责任导致的会计人员既代表所有者又代表经营者而陷入两难之地的问题。由于企业财务总监是从企业外部代表企业所有者对企业厂长经理的经营行为进行监督约束,而企业财务人员是在企业内部代表企业经营者进行会计核算、内部控制和理财,它们的职责不能混淆,职能不能相互替代。这事实上使得财务总监相对于经营者及其领导下的会计系统而言属于企业的“外来人员”,是经营者的“异己力量”,极易被架空而不能掌握企业实际经济活动情况;更重要的事,会计人员仍处于经营者的领导下,在组织上、经济上受制于经营者,使得会计人员面对所有者和经营者的利益发生冲突时往往倾向于经营者一方,从而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现象仍然无法得到有效的控制。

全文阅读

论中国体育体制

摘 要 本文针对中国体育体制进行研究,论述了我国体育体制的现状,提出了现存的亟需解决的问题,以及解决措施,以使我国建设成为体育强国。而实现体育强国的真正目标是让体育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方式之一。

关键词 中国 体育体制 问题 解决措施

中图分类号:G812 文献标识码:A

On China Sports System

WANG Zhongyong, YANG Hui

(Department of Sports,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Qingdao, Shandong 266000)

Abstract In this paper, according to the study of the Chinese sports system, it discuss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sports system in our country, and puts forward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the measures. To build our country into a sports power, and realize the real goal is to make sports become one of the people's way of life.

Key words China; sports system; problems; solutions

全文阅读

财政分税制体制

一、分税制运行中出现的问题

(一)中央与地方事权划分不清。

多年来,政府与市场的职能一直没有界定清楚,政府包揽太多的状况始终没有改变,中央与地方的事权也划分不清。分税制改革的重点是划分收入,但中央与地方事权划分不清的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

(二)收入划分不规范。

现行分税制在收入划分上既有按税种、税目划分,又有按行业、隶属关系划分。企业所得税按隶属关系分别划归中央和地方,导致地方政府为追逐税收利益而大搞重复建设,结果各地结构趋同现象严重;尤其重要的是,世界范围内的经济结构调整进入新一轮加速期,我国更是到了以结构调整推动经济发展的新阶段,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我国将把结构调整作为主线贯穿于整个“十五”甚至更长时期,但由于按隶属关系划分税种的现行体制,导致资产的流动会带来税收利益的转移,因而会受到被兼并、重组方所在地方政府或部门的阻挠,从而严重阻碍着资产重组,制约着结构调整。此外,中央与地方共享税采取收入分享制,税收分享只是给地方一定的财力,而税种、税率的确定权却在中央。这一方式尽管比较简单易行,但存在税收分享比例是“一刀切”的缺陷,且具有累退效应,因而不能区别各地方的财政能力,不利于达到缩小地区财力差别,实行资金再分配的目的。

(三)转移支付制度不完善。

转移支付制度是分税制的重要组成部分,规范化的分税制能够通过财政转移支付实现各地区有均等的提供公共产品的能力。由于我国分税制实行“基数返还(以1993年为基数),超收分成”的政策,而1993年各地财政收入人为超常规的增长,致使以后年度财政收入增长速度大打折扣,从而使得税收返还数额占转移支付的比例非常高;尽管在1995年采取补救措施,推出“过渡时期转移支付办法”,无奈资金有限(1995年约为20亿元,1996年约为34亿元,但也仅占中央财政支出的0.5%左右,占转移支付支出总额的1.8%),与实际转移支付需求相差悬殊,结果作用甚微。纵向转移支付的目标落空,横向财政资金的转移制度没有建立,这就大大弱化了财政应有的缩小地区间差距的功能。

(四)财政资金管理体制和机制不健全。

全文阅读

遏制批量制造“体制孤儿”

2012年7月23日,教育部公布《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意见》,着力解决学校撤并带来的路远难行、交通隐患等问题。已实行10年的撤点并校政策暴露出大量问题:随着撤点并校的进行,低龄寄宿问题也随之出现。一些家校距离较远的农村小学生不得不到学校寄宿,父母只能定期探看。这些寄宿小学生年龄过小,不能自理,还产生了诸多心理问题。

现在,撤点并校已经减速,低龄寄宿小学生的问题应引起注意。有专家表示,低龄寄宿正在批量制造“体制孤儿”。

起因于撤点并校

广西壮族自治区凤山县金牙瑶族乡的更沙中心小学,有数十名偏远山区的七八岁孩子寄宿在校。这些三年级以下的低年级学生,由于家校之间距离远,年龄太小往返不便,只能寄宿。孩子们不能料理自己的生活,教师上完课后,还要到宿舍照顾孩子们。但由于山区学校教师编制紧,难免有不周之处,因此,低龄学生们非常令人心疼。

9岁的张丽萍一直和比自己大4岁的哥哥张邦爽一起寄宿。哥哥会帮助她铺床,打饭。今年哥哥从小学毕业了,张丽萍要独自面对寄宿生活。张丽萍只带了一套换洗衣服来学校,一个星期不能洗澡、不能洗衣服,只在周三换一套衣服。校长杨再然介绍说,学生们每周日从家里带大米到学校,自己淘米蒸饭,然后从学校食堂买菜,每周五下午回家。

前些年,广东省五华县为了创建教育强县,大力整合教育资源,将5个镇原有132所中小学校整合为35所学校。其中,湖华村小学4到6年级的95名学生被要求到布美联校就读。家校距离,约5公里盘山路。一些家长对此强烈不满:“学校说并就并,上学路远,又危险。只好让孩子们罢课,抵制撤并。”5个镇132所整合为35所,近百所学校被砍掉,造成众多偏远山区孩子要起早贪黑走在崎岖险峻的山路上。

贵州省榕江县高扒小学校长龙安忠介绍说:撤点并校以来,他所在地区有完整一到六年级的小学减少一半,当地小学生每天上学要在崎岖的山路上步行近6个小时。孩子们每天要往返在崎岖的山路上,冬天更困难,孩子们上学还得打手电。

对这些孩子来说,寄宿减少了交通风险,同时产生了管理问题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2000年到2010年“撤点并校”政策执行以来,数据显示:我国农村小学从55万所减少到26万所,农村中小学数量锐减一半以上。很多学校没有寄宿条件,没有管理预案,住校的孩子们只能睡在冰凉的地上。很多案例表明,撤点并校在地广人稀的山区造成了大量低龄学生寄宿现象。糟糕的是,教育系统对此准备不足,研究不充分。一些地方为了争当教育强县,把“高中教育城市化、初中教育集镇化、小学教育集约化”当成发展模式,造成孩子上学的路越来越远,上学越来越难,辍学率越来越高。

全文阅读

对话“体制内”

“体制内”值多少钱?

一项有关中国大学毕业生求职意向的调查表明,中国移动、中国石化、国家电网等进入世界500强的体制内央企异军突起,和微软、IBM、宝洁等世界知名跨国公司同时出现在“最理想的雇主”前十名之列。这充分表明,在利益面前,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不要说大学毕业生了,一位美国咨询公司部门总监曾透露过消息给我,说正在犹疑是否要考虑一家央企的年薪80万的高管职位。顾虑有二:一,作为猎头找来的外来管理人员,他没有编制和根基,是否影响将来的立足?二,作为长期在体制外工作的人,能否适应体制内企业氛围?后来他最终没有去,当然他不会告诉我原因。但我猜很可能是他的学历不够。听一位在中石化集团工作的人说,大学生入职他们基本只要硕士以上的,至于主任一级,更是海归博士比比皆是。因此这位体制内有识之士也赶紧在业余读了一个博士学位出来。虽然没正式上过几天课,他也拿到了学位证书,而且还是中国名校的。因为这样的博士太多,所以大家都心照不宣不把这“荣誉”印在名片上。在满大街是外国人的今天,倒显得那些郑重其事把“博士”印在名片上的老外过于高调了。

好的体制内企业不仅薪水开得可以与跨国企业媲美,甚至更高,听说还可以合法避税,这一直让我十分羡慕。为什么我们的薪水不能够被分为基本工资加上汽油费加上营养费加上电器费加上旅行费再加上随便什么名头的其它费用呢?如果在少交税的喜悦和满世界找发票的苦恼中二选一,我应该还是更倾向于前者吧,毕竟是自己的真金白银啊!

更不要提另外一些福利了。最近我与一位在北京市级垄断企业担任副处级级别的同学进行了一番长谈。他开着公司配的车,汽油费停车费保险费养路费全报。而据我所知,大多数跨国企业,就算亚太区总裁也未必有这个待遇。

因为在美国读过硕士,他的国际视野让他比一些同事多了许多忧虑。忧虑所在单位的垄断地位能维持多久,忧虑退休后的养老问题,忧虑万一垄断地位丧失,自己能否胜任完全市场化的环境……之所以还留在这里,是因为他感觉这种垄断局面至少在25年内,也就是他退休之前应该不会变。但显然连他都无法确信这个判断,因此很是恐慌。相比之下,虽然我也担心养老问题,总的来说好像没他的忧虑多,算是开不上公司配车的小小补偿吧。

“体制内”的畸形

看了“朝九晚五”专栏的《“体制内”值多少钱?》一文,感触颇深。

全文阅读

走出“体制内”

“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模式在释放完积极的能量之后,已经成为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羁绊,转企改制,已经是迫在眉睫的事情。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可以改变一个民族的命运。”今年两会上,温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中的这句话,将文化事业提到这样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是的,在中国的体制改革里面,近年来有两个改革始终站在风口浪尖,一个是医疗体制改革,另外一个是文化体制改革。

产业化的原动力

面对全球经济衰退,中国乃至世界都在寻找出路,尤其是中国,当传统制造业面临挑战,文化产业便成了提升和调整产业结构,改变增长方式备受推崇的良方。

“梦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这句在中国虎年春节里的新流行语,也道出了“后危机”时代中国文化事业人喜忧参半的矛盾心理。政府的重视,固然令人对文化产业的繁荣产生期待,然而,处在某种困境中的文化产业能否实现发展预期,则是更加值得深虑的现实问题。

传媒业是中国文化体制改革的一个缩影。改革多年,传统媒体改制始终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可以说,有些部门和单位还是上个世纪80年代年的样子,一潭死水。

实际上,在全球范围内,报纸的发行量从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的下滑在加剧,2009年4月至9月之间,日均发行量下降10.6%。

2009年年底,在上海新地标国际金融中心举办的一个传媒论坛上,互联网和传统媒体的精英们齐聚一堂。本来温吞和谐的盛会被几个国外媒体人“毫不留情”地打破了。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