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条件概率

条件概率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浅析条件概率

摘要:条件概率是概率论基础知识中的一个基本概念,是积事件概率和全概率公式的基础,但这一概念往往不被学生所重视,以至于影响到后面的教学效果。本文就这一概念教学进行了初步研究,并给出条件概率p(a/b)中,当p(b)=0时的一些有趣结论,旨在开阔学生的视野。

关键词:条件概率;概率;随机试验;事件;抽签

在多年的概率论教学过程中,笔者感觉到学生难以清楚地理解条件概率、积事件概率、全概率公式等概念,特别是在求解有关问题时,往往无处着手,出现思维障碍,从而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究其原因,基本上是对条件概率概念没有很好地理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没有引起重视,一笔带过,而把重点放在全概率公式上,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笔者拟就这一问题的教学作如下研究。

首先,有必要弄清楚p(a/b),p(ab),p(a)这三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一是条件概率p(a/b)与概率p(a)的区别。

每一个随机试验都是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设a是随机试验的一个事件,则p(a)是在一定条件下事件a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而条件概率p(a/b)是指在原条件下又添加“事件b发生”这个条件时,事件a发生的可能性大小,即p(a/b)仍是概率,p(a)与p(a/b)的区别在于两者发生的条件不同,它们是两个不同的概率,在数值上一般也不相等。(注:“事件b发生”特指读者已经知道事件b发生,而实际上事件b往往在事件a发生之前发生,但也可以在事件a发生之后发生,如例1中求p(a1/a2a3),只是读者还不知道事件a已发生,用p(a/b)来估计事件a发生可能性的大小。

例1:5个签中的2个是“有”,3个是“无”,无放回地顺次抽取,每人抽一个,用ai表示第i个人抽到“有”这一事件,则p(a2)===,p(a2/a1)=。

二是条件概率p(a/b)与概率p(a)的数量关系。

全文阅读

条件概率的第三定义条件概率的第三定义

【摘要】条件概率是数学选修2―3第二章2.2节内容,课本在给出两个定义的过程中,由于未对条件概率的两种情形进行说明,致使学生难于理解.本文尝试给出条件概率的另一种定义,帮助大家分清条件概率的两种情形,加深对条件概率内涵的理解.

【关键词】条件概率;概率;随机试验;事件;抽签

一、课本上思考问题的另一种解法

思考问题(见数学选修2―3第二章2.2节):3张奖券中只有1张能中奖,现分别由3名同学无放回地抽取,如果已经知道第一名同学没有抽到中奖奖券,那么最后一名同学抽到中奖奖券的概率是多少?

课本解法:用A表示第一名同学没有抽到中奖奖券的事件,B表示最后一名同学抽到中奖奖券的事件,Y表示抽到中奖奖券,N表示没抽到中奖奖券,则B={NNY},A={N NY,N Y N},由古典概型可知,最后一名同学抽到中奖奖券的概率是n(B)[]n(A)=1[]2,由此引出条件概率定义:P(B|A)=n(AB)[]n(A)

另一解法:用A表示第一名同学没有抽到中奖奖券的事件,B表示最后一名同学抽到中奖奖券的事件,所有的基本事件为两张不中奖奖券和1张能中奖奖券,一名同学抽奖后,剩余的基本事件全体为Ω={1张中奖奖券,1张不能中奖奖券},含B的基本事件是{1张中奖奖券},由古典概型可知,最后一名同学抽到中奖奖券的概率是1[]2,由此启发我们给出条件概率的另一定义:P(B|A)=A发生后剩余的含B的基本事件个数/A发生后剩余的基本事件总数.

本文称之为条件概率的第三定义.本定义较之课本给出的条件概率定义,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和掌握.

二、条件概率第三定义应用举例

全文阅读

概率论中对“条件概率”的一点认识

摘要:条件概率属于概率论范畴中一个重要的概念,本文主要从条件概率的定义,对其的认识,以及对现有的概率乘法公式、全概率公式、贝叶斯公式的新的理解方面进行了分析与阐述。只要对所已知的概率事件进行认真分析,就可不考虑其他公式约束,而利用“条件概率”对其进行计算和分析。

关键词:条件概率;全概率公式;贝叶斯公式;样本空间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9-0186-02

一、概率论中“条件概率”

很多概率问题往往不是简单直白的,而是附加了一些条件,在此基础上来求解事件的概率。例如,在某事件A发生的前提下,求解B事件的条件概率,则可简记为P(B|A)。

“条件概率”的基本概念:设A和B是两个不同的事件,且P(A)≠0,那么称P(B|A)为在事件A发生的条件下,事件B发生的条件概率。一般地,P(B|A)≠P(B),且它满足以下三个条件:(1)非负性;(2)规范性;(3)可列可加性。

二、利用“条件概率”计算

通过对现有的概率乘法公式、全概率公式和贝叶斯公式的一点新的理解,读者可以不用去考虑课本给出的全概率公式和贝叶斯公式,只要对所给出的概率事件能够有足够的分析,利用“条件概率”就可以进行计算。

全文阅读

浅谈条件概率的教学

【摘要】目的: 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条件概率 方法: 利用实例从正反两方面加以讲解 结论: 条件概率两事件中必有一已经发生事件为核心让学生牢记。

【关键词】条件概率 已经发生的事件 随机事件

【中图分类号】O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0-0145-01

条件概率是概率论的重要内容之一,这部分内容抽象不易理解,学生做起来容易出错。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谈一下对条件概率教学的一些方法。

一、结合实例让学生理解条件概率的概念、满足条件并且形成对条件概率的初步认识

定义:设A、B是同一概率空间的两个随机事件,在事件A发生的条件下事件B发生的概率称为B关于A的条件概率记作p(B|A),其中三要素A、B两事件还有一个是条件关系即A是已经发生的事件,B是在A发生前提下的随机事件,条件关系很多情况下采取如“已知……的条件下求……”的形式给出,有时也用另外不明显的形式给出,同学要自己分析。

(一) 明显条件关系的条件概率

(1)事件A∩B≠?准且A∩B≠A或B

全文阅读

浅谈中学条件概率教学

【摘要】条件概率问题,一直是高中数学教学中的难点和热点问题,如何合理把握难度,搞好条件概率的教学一直是教育工作者探讨的问题.本文通过自身教学体会,介绍了高中数学教学中条件概率的教学心得.

【关键词】条件概率;概念;安全;小结

在中学学习过程中,条件概率是公认的一个难点问题,如何让学生明白条件概率,学会计算条件概率,是中学数学教学中一直在探讨的问题,很多优秀教育工作者都已经对此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本文通过具体案例详细地介绍了高中数学教学中条件概率的学习.

一、课堂引入

例1一个班级中有男生30人,女生20人,其中15人是团员,在这个班级中任选一名学生.

(1)这名学生是团员的概率是多少?

(2)若已知这名学生是男生,这名学生是团员的概率是多少?

分析问题(1)是一个典型的古典概型问题,学生很容易就能回答出来,进一步,在(2)中,样本空间改变了,样本空间不再是全体学生组成的集合,因为知道选的这名学生是男生,那么样本空间应该是男生组成的集合,基本事件的个数变成了30个,但这仍然是一个古典概型问题,只不过样本空间缩小了而已.

全文阅读

试谈条件概率教学

摘 要:在传统的教学中,条件概率P(A|B)的概念、计算多以整体的面貌呈现,其结果是学生感到概念抽象,遇到实际问题不知所措。对条件概率内涵中诸要素进行了分层、细化,对于计算则从古典概型入手,还归条件概率的本源,给出直接计算法,尔后再过渡到一般的计算公式,并结合实例加以有计划、分步骤地灌输,变抽象为具体,使教学活动有了抓手,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关键词:条件概率;要素;特征;正例;反例

条件概率是概率论的最重要的概念之一。然而执教过这部分内容的教师,都有这样的感受:“条件概率”这一概念比较抽象,学生理解比较困难,遇到实际问题一做就错。如何突破这一难点?下面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谈谈对条件概率教学的一些建议。

一、结合条件概率的正例,让学生充分领略概念内涵中各要素的不同特征,形成关于条件概率的初步认识

条件概率的定义:设A和B为同一概率空间的两个随机事件,则在已知B发生的条件下,事件A发生的概率称为已知B发生的条件下A发生的条件概率,简称为A关于B的条件概率,记作P(A|B)。

条件概率P(A|B)这一概念的内涵包含三个要素:一个是事件A,另一个是事件B,还有一个是条件关系,三者不可或缺。事件A的特征,在于它的随机性。事件B的特征,在于它的确定性,B是已经发生的事件,不再是随机事件。而条件关系的特征,在于其表达方式的灵活多样性,在许多场合它是由一个显明的条件结构表示的,如“已知……的条件下,求……的概率”等,而在另一些场合中,它却不是用显明的条件结构表示的。

对于条件概率内涵各个要素的相应特征,教师应结合实例有计划、分步骤地进行渗透,正所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样比较容易为学生所接受。

例1.随机抛掷一颗质地均匀的骰子,试解答下列问题:

全文阅读

条件概率的第三种解法

条件概率的定义:一般地,设A、B为两个事件,且P(A)>0,称P(B|A)为在事件A发生的条件下,事件B发生的条件概率.课本中介绍了两种解法,即P(B|A)=n(AB)/n(A)和P(B|A)=P(AB)/P(A).

例:3张奖券中只有1张能中奖,现分别由3名同学无放回地抽取,如果已经知道第一名同学没有抽到中奖奖券,那么最后一名同学抽到中奖奖券的概率是多少?

如果三张奖券分别用X1,X2,Y表示,其中Y表示那张中奖奖券,那么三名同学的抽奖结果共有六种可能:X1X2Y,X1YX2,X2X1Y,X2YX1,YX1X2,YX2X1,记C={X1X2Y,X1YX2,X2X1Y,X2YX1,YX1X2,YX2X1},用A表示“第一名同学没有抽到中奖奖券”,用B表示“最后一名同学抽到中奖奖券”.

课本解法一:AB表示“第一名同学没抽到中奖奖券且最后一名同学抽到中奖奖券”,包括X1X2Y和X2X1Y这2个事件,A包括X1X2Y,X1YX2,X2X1Y,X2YX1这4个事件,则P(B|A)=n(AB)/n(A)=1/2.

课本解法二:C包括了6个事件,P(AB)=n(AB)/n(C)=2/6,P(A)=n(A)/n(C)=4/6,P(B|A)=P(AB)/P(A)=1/2.

下面我们介绍第三种解法.

第一名同学既然没有抽到中奖奖券,那么就只考虑剩下的两位同学和一张中奖奖券,记为Y,一张非中奖奖券,记为N.两位同学不放回地抽取,一共包括NY,YN这2个事件,则最后一名同学抽到中奖奖券指NY这1个事件,概率为1/2.

显然,第三种解法更易理解。这种解法把条件概率P(B|A)表示为A发生后剩余的含B的基本事件个数/A发生后剩余的基本事件总数.

全文阅读

浅谈条件概率求法

条件概率是一种重要的概率类型,是学习相互独立事件的前提和基础,作为教材新增内容之一为后续学习提供了很好的方法。因此,对条件概率问题的解题方法的汇总尤为必要。

条件概率的定义:一般地,设A,B为两个事件,且P(A)>0, P(B/A)=P(A∩B)/P(A)为事件A发生的条件概率,把P(B/A)读作A发生的条件下B的概率。而把由事件A和B同事发生所构成的事件D,称为事件A和B的交(或积),记作D=A∩B(或D=AB),对于事件的交概念可以用集合的观点加以理解。求解条件概率常用方法有如下几种。

一、用定义求解

例1:甲、乙两地都位于长江下游,根据一百多年的气象记录,知道甲、乙两地一年中雨天占比例分别为20%和18%,两地同时下雨的比例为12%,问

(1)乙地为雨天时甲地也为雨天的概率是多少?

(2)甲地为雨天时乙地也为雨天的概率是多少?

分析:设A=“甲地为雨天”,B=“乙地为雨天”,则根据题意有P(A)=0.2,P(B)=0.18,P(A∩B)=0.12。问题:(1)为求P(A/B);(2)为求P(B/A)

解:设A=“甲地为雨天”,B=“乙地为雨天”

全文阅读

浅谈“条件概率”教学设计

【摘 要】 条件概率是高中概率教学的一个难点,学生难懂,教师难教,其教学引起了教师们的重视,诸多研究正逐步展开. 其中,王志军老师的《“条件概率”教学设计》一文从实践层面,给出了这一内容教学的诸多建议,颇有价值. 笔者根据其建议,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再深入谈谈对条件概率教学设计的三点建议,以就教于同行.

【关 键 词】 条件概率;几何概型;古典概型

一、设置情境,引入概念

学生在必修三已经学习过古典概型和几何概型的概念,能够准确理解随机试验、随机事件的含义,并且能够灵活运用分类或分步原理求解事件包含的基本事件的个数,这为本节学习条件概率做好了知识准备. 但条件概率对于学生是一个全新的概念,根据随倩倩老师的研究《评估学生条件概率学习的困难》发现,学生在对条件概率的理解上存在许多错误的认知,如“因果偏见”、“时间顺序偏见”、混淆P(AB)和P(AB)、混淆限制条件等[1]. 因此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本文主要从“条件概率”教学中易出现的三个问题入手,再次深入探讨了三个问题的解决方法.

从教师的角度分析,本节教学易出现如下问题:

1. 推导条件概率公式化定义的过程并不完备,此处王志军老师也有提出,单纯从古典概型角度的阐述会略去对几何概型条件概率的研究[2];

2. 仅指出0≤P(AB)≤1,教师可对P(AB)=0和1的特殊情况做适当处理,加深学生的理解;

3. 缺少对条件概率本质的阐述和直观的图形认识,抓不住概念的本质.

全文阅读

浅谈独立事件与条件概率

新教材中加入了《独立事件与条件概率》内容,在讲解本部分内容中,我发现学生由于对相关公式和定义的理解不够准确,导致出现相互混淆的情况.针对这些情况,本文结合例题浅谈二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一、理清概念,避免混淆

例1.在10个球中有6个红球和4个白球(各不相同),不放回地依次抽出2个球,在第1次摸出红球的条件下,第2次也摸到红球的概率是多少?

学生错解:记事件A为“第1次取出是红球”,事件B为“第2次取出是红球”,事件AB为“第1次和第2次取出都是红球”。

由题可得:P(AB)=6×510×9=13,P(A)=610=35,P(B)=59

所以P(B|A)=P(AB)P(A)=13×53=59。

学生由此得到,P(AB)P(A)=P(BA)=P(B)=59,即P(AB)=P(A)P(B)……①

所以学生认为事件A与事件B互为独立事件.可是,第1次摸出红球会影响第2次摸出红球事件,即事件A的发生影响事件B发生的概率.这与事件A与事件B互为独立事件相矛盾.这是为什么呢?学生陷入了困惑之中。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