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特殊学生心理辅导总结

特殊学生心理辅导总结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提升特殊教育教师心理辅导能力的几点思考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特殊儿童的心理问题层出不穷,对特殊教育教师的心理辅导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文章从提高特殊教育教师心理素质和自我调试能力、特殊教育教师要加强学习、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多方面学习、多参加特殊教育教师心理辅导能力提升的培训、请心理咨询师到校做培训、多做些心理健康辅导案例,在做中学、家校联动,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同时提高教师本身的心理健康辅导能力等几个方面探讨。

关键词:特殊教育教师;心理健康;辅导能力提升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不光注重身体健康,也更加关注心理健康。也随着人本主义思想的推广,特殊儿童的生活也得到社会的关注。特殊儿童的物质精神世界也更加丰富,随之而来的特殊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也呈现出来了。这就对特殊教育教师心理健康辅导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怎样提高特殊教育教师心理健康辅导的能力。

一、提高特殊教育教师心理素质和自我调试能力。

作为一名特殊教育教师本身就会比一般普通教师有较大的心理压力,在社会世俗观念中,特殊教育教师就要比其他教师低人一等,连许多的普通教师也会这样看。若特殊教育教师没有较强的自我心理净化能力,就有可能把自己家庭生活中的一些不良情绪带到对学生的心理辅导中,不但不能正确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客观地看待心理问题,那就更难找到适合的疏导学生心理问题的办法。所以,特殊教育教师必须有过硬的心理素质和自我调试能力。

二、特殊教育教师要加强学习。

1.特殊教育教师加强学习。

首先就是要多看书,哲学、科学、经典名著等各种书籍都可以。多看书的好处,一是从看自己喜欢的书籍起,培养特殊教师教师良好的阅读习惯。二是加深对人性的了解,对一个人包括特殊儿童的心理剖析也可以说是对人性的了解与剖析。一个出名的大作家之所以能把文章写得好,就是善于抓住各种人物的心理,再把这些性格品质各异的活生生人物形象呈现在我们面前。特殊儿童的各种心理问题也是人性中的一种,加深对人性的了解才更加清晰准确地了解特殊儿童的心理倾向,从而找准特殊儿童的心理问题及心理问题形成的原因,找出疏导特殊儿童心理问题的办法。

全文阅读

教辅图书内容呈现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摘要:教辅图书作为一个重要的图书种类,其知识承载、读者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内容呈现不同于其他一般图书的特殊性。从国家课程标准、青少年心理发展规律、认知规律、学习规律等角度出发,尝试分析教辅图书在内容呈现上应注意的内容选择、内容编排、内容组织等几个特殊方面,并对提高教辅图书的出版质量提出一些建议。教辅图书的作者、编辑要多在图书内容上下工夫,不断思索、总结经验,才能保证推出高品质的教辅图书,经受住读者和市场的双重检验,为学生的成长助力,为我国基础教育和出版事业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关键词:教辅图书;内容呈现;特殊性

中图分类号:G23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0-0209-02

教辅图书是传承人类知识和经验、辅助学生学习的一种重要的载体和工具,起到检验知识、辅助练习、拓展应用等重要作用,与课程标准、配套教材有着密切的关联性和延续性。教辅图书服务的读者对象是学龄儿童和青少年,其生理、心理发育尚不成熟,智力处于发展的关键阶段。教辅图书承载内容和读者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教辅图书的内容呈现有其特殊性,因此,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注意。

一、内容选择与课程标准、教材相适应

自新一轮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国家对课程的设置和实施提出了统一的标准。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体现了国家对不同学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并对各门课程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课程标准是对课程设置和实施的说明和要求,教材呈现的是学科知识结构和概念体系,教辅图书是对教材内容的丰富和拓展。教辅图书作为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其内容的选择必须与课程标准、教学实际相适应,即教辅类图书呈现的内容一定要体现新的教育理念,体现课标要求,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要深入分析配套教材版的编写思路,优选内容,选题精炼,反映学科知识结构和概念框架。基于分析相应学段应达到的教学目标,教辅图书的内容要能够准确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给出恰当的反馈信息,有助于教师、学生调整教学安排。这样编写出的教辅图书才能有助于减轻学生负担,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全文阅读

高校公寓“三位一体三管理”创新管理模式探究

摘 要: 在高等院校的各项管理事务中,公寓管理越来越多地受到关注与重视,寻求有效新型的管理模式,是每所高校不断摸索和寻求的。“三位一体三管理”公寓管理模式有其独特的管理特点与优势,可实现各种有利管理资源的合理分配,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将育人深植于公寓之中,构造管理与育人相结合的新型管理模式。

关键词: 高等院校 公寓管理 三位一体三管理

高校公寓不仅是学生最集中的生活场所,还是教书育人的重要阵地。各大高校招生规模扩大后,高校学生人数在迅速增加,公寓在学生教育中的作用越发凸显。国家教育部、各大高校都在摸索中不断创新公寓管理模式,许多高校辅导员开始“走进”公寓,在帮助学生适应大学生活的同时,通过建设公寓文化、强化教育理念、拓宽理论学习领域等多种方式,研究创建新型公寓管理模式,寓管理与教育于服务中,以求在公寓管理中真正发挥育人功能,提高大学生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教育、自我修养、自我服务的能力。

根据院校的独特性与环境条件创建理想的公寓管理模式,是每个高校不懈的追求,“三位一体三管理”模式不失为一种理想且有效的新型公寓管理模式。

一、公寓“三位一体三管理”模式的主要内容

(一)三位一体三管理

“三位”是指公寓中的三股主要力量,即公寓辅导员、学院辅导员与住楼辅导员、学生,三股力量结合成一体成为公寓管理的中心力量;“三管理”是指三种管理方式,即辅导员对学生的管理、学生对学生的管理、学生协助辅导员对公寓的管理,三种管理各有职责又相互交叉合作,使公寓管理的各项工作在遵守学校规章制度的前提下有条不紊地进行;“三位一体三管理”是指在公寓辅导员通过一定的组织和方法,有效整合公寓中的这三股主体力量,公寓内采取有组织、有层次的管理模式,同时在辅导员的指导下充分发挥优秀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参与公寓管理工作的同时实现自我管理,激发内在潜能,为学生提供广阔的锻炼平台。

(二)主体力量的来源与管理中的组织结构

全文阅读

关注大学生特殊群体,做好深度辅导工作

摘 要: 大学生特殊群体是指由于自身、家庭、社会及其他原因引起的,在学习、生活、心理、恋爱、人际关系等方面存在问题或障碍的大学生集合体,包括经济困难、学业完成困难、心理存在障碍、人际关系紧张、严重网络成瘾、重大身体疾病等群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特别关注此类特殊学生群体,建立特殊群体台账和辅导关系,开展针对性辅导,形成长效关怀机制。

关键词: 大学生特殊群体 辅导员 深度辅导

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在校大学生数量总体呈上升趋势,大学生殊群体数量不断增加,该群体的存在使高校内的不稳定因素随之增加,如得不到及时关注,必将对学生的成长成才、学校的办学质量及社会的和谐稳定造成负面影响。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特别关注这类特殊学生群体,有针对性地做好深度辅导工作。

一、大学生特殊群体的含义及特征。

大学生特殊群体是一个与大学生普通群体相比较而言的概念。具体而言就是由于自身、家庭、社会及其他原因引起的,在学习、生活、心理、恋爱、人际关系等方面存在问题或一定障碍的大学生的集合体。高校“大学生特殊群体”之所以“特殊”,主要体现在产生原因的特殊上,有经济的、社会的、家庭的及其他方面的一些原因,从而导致他们在行动上的“与众不同”,逐渐形成一个“特殊”的大学生群体。①当前全国在校大学生数量已超过2300万,经调查研究,大学生特殊群体比重在部分高校甚至达到30%左右,大致可分为六大类,分别为经济困难群体、学业完成困难群体、心理存在障碍群体、人际关系紧张群体、严重网络成瘾群体、重大身体疾病群体。

第一类特别需要关注的大学生特殊群体是经济困难群体。这类学生群体人数较多。他们大多来自偏远农村地区,家庭经济收入水平低,家中往往存在多子女上学或家庭成员患有重病等情况。入学后,高额的学费和生活费给他们带来了巨大压力。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经济困难群体开始发生分化,一类学生变得自立自强、勤俭节约、刻苦学习,他们逐渐成为班级的优秀分子;另一类学生变得消极封闭、自暴自弃,怨天尤人,有的开始贪图享乐、盲目攀比,甚至走上犯罪道路。

第二类特别需要关注的大学生特殊群体是学业完成困难群体。这类学生群体大多是因为高考前学习压力太大,进入大学后产生严重的厌学情绪,学习动力不足,纪律散漫,松懈旷课,最后导致多门功课不及格。还有部分同学进入大学后,没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导致学习效率下降,自信心下降,学习积极性降低,成绩也不理想。学业完成困难容易引发其他相关问题,譬如精神迷茫、目标缺失、酗酒打架、网络成瘾等。

第三类特别需要关注的大学生特殊群体是心理存在障碍的群体。这类学生群体大多受来自家庭、经济、学业、情感及人际关系等多方面压力的影响,产生严重的心理健康异常,譬如失眠、忧郁、焦虑、恐惧等。大量的负性情绪困扰此类学生,严重的会导致伤人事件。

全文阅读

高职院校特殊学生管理及心理干预方法探讨

【摘 要】笔者结合工作实际,对高职特殊学生的帮教管理进行了探讨,对特殊学生的主要类型进行了界定。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特殊学生进行心理干预的方法。

【关键词】特殊学生 帮教管控 心理干预 方法

当前,随着高职院校的扩招,特殊学生群体逐年增加,并随之出现一些新的甚至突出的问题,影响了学校的教育教学以及安全和稳定。搞好特殊学生的教育管理是每个教育工作者必须认真对待和研究的课题。因此,在日常工作中我们必须做好特殊学生排查、帮教、管控、和心理干预工作。

一、高职特殊学生的界定

(一)违纪生

高职学生来自高考录取的最末批次,学习基础相对本科生要薄弱一些。由于没有了升学的压力,一些学生来到学校后放松了对自身的要求,学习目的不明确,导致对学习失去兴趣和信心。他们往往表现出非常严重的厌学行为,如迟到、早退、旷课、抄袭作业、考试舞弊或逃避考试等等。其次就是思想品德较差,经常抽烟、汹洒、赌博、讲脏话、拉帮结派、打架斗殴、偷偷下河游泳、偷盗、抢劫甚至吸毒等等。这类学生令教育工作者最为头疼。

(二)心理危机生

这类学生涵盖了学困生、家庭经济困难生、失恋学生、就业困难生及其他学生。他们有的属于心理烦恼,有的属于心理变态,有的属于心理疾病。这些心态大多来自家庭和人际交往,心理要求与现实的距离导致他们失去前进的动力。对这类问题生若处理得不好后果非常严重,可能导致学生的自杀。

全文阅读

特殊儿童进行特殊教育的分析

摘要:

民族的振兴靠教育,教育应该普及到每一个公民。特殊儿童作为特殊的群体,也应该有受教育的权利。特殊的儿童需要特殊的教育,他们应该在平等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关键词:

特殊教育;实践探索;孤残儿童

特殊儿童的教育问题是当今社会关注的重点,对特殊儿童进行良好的教育,是特殊儿童健康成长的关键,而这就需要对特殊儿童进行特殊教育。特殊教育是教育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特殊教育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特殊教育是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使用特别设计的课程、教材、教法、组织形式和设备对特殊儿童所进行的达到特殊的培养目标的教育。

一、特殊教育目前面临的问题

(一)特殊教育师资力量不足

我国大多数地方特殊教育师资力量不足,特殊教育的特殊困难导致很多人不愿意选择特殊教育这一岗位,而特殊教育的专业性要求比较高,没法与其他学校的教师进行统筹交流,除此之外,教师经验不足,教师专业特长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使师资力量缺乏的问题更加突出。政府和教育相关部门应该加大教师培训和培养力度,建立特殊教育教师培训和培养的长效机制,同时,学校要在管理和教学服务上不断总结、积累经验,提高教学和服务水平。

全文阅读

关于特殊学生工作方法漫谈

摘要:长期从事学生工作会遇到特殊的学生,处理特殊学生事务辅导员要学会分析,采取适当的对策帮助特殊学生解决问题;要重视对特殊学生的适当宣传,采取多渠道支持特殊学生;重视对特殊学生的针对性教育,帮助其走上社会。

关键词:特殊学生;处理方法;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7-0067-02

一、关于特殊学生的定义与分析

(一)关于特殊学生的定义

在长期从事学生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当中,我们会遇到一些特殊的学生,例如个别学生存在身体残疾或者心理残疾等,在处理此类事件的过程中,我们要多角度、多方位思考。对于特殊学生的定位,实质上是辅导员角色的转化定位问题。

首先,对于特殊学生,辅导员必须首先清除偏见,以公正的立场和平等的角度来看待,切勿把个案的特殊性放大,同时也不能忽视个案的典型性。在处理问题时,应当把将其定义为普通的案例,但在处理相关事务的过程中,要有所侧重,避免一刀切和填充式的教育。

其次,要转换视角来看待个案。辅导员应该以平等的沟通方式,和主人公沟通,不应该以“她是弱者”的角度看待个案,采取主动走进学生的生活、学习,以赢得学生信任,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全文阅读

对地方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的几点思考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辅导员专业化是应时的必然要求。相比教师专业化,辅导员专业化存在自身矛盾的特殊性。辅导员专业化,在专业发展的目标、内容、途径上,有它应然的规定与选择。然而,在辅导员专业化过程中,会存在大量或然的挑战与冲突。本文拟探讨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的“必然性”、“特殊性”与“应然性”,力求对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有所裨益。

一、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的必然性

就目前关于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研究来看,有论及“高校学生辅导员的角色冲突”认为辅导员的应然角色与实然角色严重错位,存在所承担义务与应享受之权利严重失衡的现象,导致辅导员现实尴尬的地位。在辅导员制度方面,有人进行了“高等学校辅导员制度研究”,认为必须“提高辅导员的素质,增强辅导员的服务意识,建立科学理论指导体系,在发展完善中逐渐调整辅导员的角色定位,建立科学的管理体系,等等。”在辅导员队伍建设方面,有人针对辅导员现实生存状况和面临的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的对策和思考。尤其是在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趋势下,辅导员面临的困境更严峻,遭遇了更大的挑战:大学生整体素质有所下降,客观上导致辅导员工作的难度增加;大学生群体发生变化;高等学校的教育体制不断推陈出新;高校一次性就业率的压力增大。而辅导员队伍本身存在先天不足,“总体素质不高;工作效率有待提高;待遇偏低,思想不稳定,流失现象严重等等”。所以,一些学者认为,辅导员队伍建设应该走专业化发展道路。

高等教育从精英阶段到大众化阶段,不只是量的增长,而且是“质”的变化。所谓“质”的变化,包括教育观念的改变,教育功能的扩大,培养目标和教育模式的多样化,课程设置、教学方式与方法、入学条件、管理方式以及高等教育与社会的关系一系列的变化。也就是说,大众化这一概念的内涵包含了量的增长与“质”的变化,不能只顾量的增长而不顾“质”的变化,否则将由于“无法解决增长所引起的问题”而陷于两难境地。地方高校面临大众化教育趋势,自然会思考“质”的转换问题。辅导员专业化问题就是其中人才培养中的重要问题之一。专业化,是指某项工作应由专门的人员经过专业的培训,进而专门从事某项工作并不断提高的过程。这是工业化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产生分工与协作中的基本要求。而长期以来在高校人才培养方面,德育工作者(其中以辅导员为主体)的培养总是处于边缘化的地位。因此,辅导员专业化问题是目前辅导员队伍建设必然性的问题。

二、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的特殊性

1.辅导员的职责及其教育劳动具有特殊性

辅导员是学校任命或委派并负责组织、教育、管理学生班级的主任教师。组织、管理班级是辅导员的工作。辅导员的教育劳动与辅导员的组织、管理工作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但又是有区别的。班级的组织、管理是班务工作,组织管理班级具有教育性,但不是直接的教育活动或教育过程本身。教育或直接的教育过程是文化、心理过程,是师生精神交往的过程,是辅导员与学生互动的过程。辅导员教育劳动主要的、内在的目的就是育人,就是促进学生的精神发展。因此,实质上是一种精神劳动,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是所有教师包括辅导员教师和非辅导员教师的职责,但辅导员作为班级教育的主任教师,他的角色地位决定了他的工作有着与非辅导员教师教学工作不同的特殊性,即除了负责组织、管理班级工作外,还必须承担更多的教育责任,他是学校中主要进行德育工作的教师。在现实生活中,更多、更好地关心学生全面发展的是辅导员;更多、更好地关心学生精神生活、精神发展的也是辅导员。辅导员是一个特殊类型的教师。

2.辅导员专业化是特殊类型的教师专业化

全文阅读

对特殊家庭孩子教育策略初探

摘 要:对全校特殊家庭学生进行摸底调查,掌握第一手资料,建立特殊家庭学生档案;发放调查问卷,对这些学生的心理、学业、生活进行排查、调研,对症下药;制订特殊家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及辅导计划;对部分特殊家庭学生进行家访;组织部分特殊家庭学生进行座谈;可建议学校组织党员及部分班主任教师与部分特殊家庭学生结对帮教,把工作落到实处并建立有关档案;可建议学校动员和组织部分教师撰写研究论文,从理论上对这部分特殊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进行总结探索;不断搜集并有针对性地加强宣传部分特殊家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成功的案例;请班主任老师及时协调其他任课老师对他们的特殊“关照”;对经济困难者,请求学校在经费上进行减免,使他们倍感学校及老师的温暖

关健词:“双差生” “问题儿” 拉帮结派 欺负同学 小偷小摸

二十一世纪,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党委政府以及社会各界对儿童事业关注程度的不断提升,我校学生的生存、发展环境日益优化。但是随着社会上离异现象增多、交通事故意外死亡率上升以及家庭成员身患绝症病故等现象的增多,孤儿、单亲以及特困等特殊家庭学生的比例呈不断上升趋势。

一、现状、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1.学习状况不容乐观。据调查结果显示,有32%左右的特殊家庭学生成绩很差,倒数几名的有一半左右是特殊家庭的学生,而且,他们的成绩波动较大。大多数教师认为,特殊家庭的学生大都是“双差生”、“问题儿”,他们学习能力比较差,学习成绩低,学习上缺乏自信,对学习和生活缺乏热情,进取性、自觉性不强,有些学生甚至有厌学倾向。

2.行为习惯令人担忧。从调查中得知,特殊家庭学生的行为问题比较多,在学校不遵守规章制度,说慌,拉帮结派、欺负同学、小偷小摸;在家里不听监护人的教导,顶撞祖辈,花钱大手大脚,有的沉迷于电视、录像、游戏,由于经济条件、生活环境比较差,正常家庭教育的缺失或无人管教,很容易陷入犯罪或者被坏人利用的境地。

3.心理出现偏差。心理问题是特殊家庭学生当前存在的最主要问题。由于缺少父母关心、家庭条件困难、受到部分学生歧视,在他们的心理上造成了一定的创伤。他们有的心理封闭、孤僻、自卑、畏怯,有的任性专横、自私冷漠、处事武断偏激。特殊家庭学生大多心理脆弱,承受能力差,自制力不够强,遇到不称心的事容易发脾气,有的甚至存在叛逆、怨恨情绪。少数学生产生了寻求替代满足型、冲动报复型和寻求地位型等倾向,一旦形成以上情况,就造成难以转化的局面。一些单亲家庭学生还比较早熟。

二、对特殊家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不容忽视

全文阅读

小议初中聋生人际的交往现状

摘要:本研究首先对河北省初中聋生的人际交往现状进行了调查,然后重点运用班级心理辅导对初中聋生的人际交往进行了干预研究。

研究目的:调查初中聋生人际交往现状,发现其存在的问题,以便针对性地展开团体干预。探索适合改善初中聋生人际交往现状的切实可行的团体辅导方案并验证其成效。

研究一:采用《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社交回避及苦恼量表(sad)》、《中学生自尊量表》,随机抽取河北省特殊教育学校201名初中聋生进行调查。研究结果:河北省初中聋生人际交往结果与健全初中生研究结果相比,在人际交往的社交回避与苦恼两个维度上均显着高于健全初中生,初中聋生人际交往状况明显差与健全初中生。初中聋生人际交往与心理健康、自尊关系密切。可见有必要对初中聋生进行干预,以期提高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促进身心的全面发展。

研究二:被试为石家庄特殊教育学校初二的两个自然班,一个为实验班,一个为对照班。实验组接受规范的人际交往班级心理辅导,对照组不接受任何处理。在实验前收集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前测数据,团体辅导结束后,收集其后测数据。在团体辅导结束1个月后,对实验组进行追踪测验。研究采用的工具为,《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社交回避及苦恼量表(sad)》、《中学生自尊量表》、《团体咨询领导者领导效能评估表》和自编的《同学间互动检核表》。

研究结果:人际交往班级心理辅导对提高初中聋生人际交往能力、心理健康水平、自尊水平效果显着,并且具有持久效果。本研究中设计的人际交往班级心理辅导方案,是一套切实可行的聋生人际交往干预方案,经过修订可以在特殊教育学校聋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推广和应用。论文网

关键词:人际交往;班级心理辅导;心理健康;自尊

引言

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人的发展过程是一个与社会相适应的过程,是一个与他人发生社会关系的过程,这个过程具体表现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通过直接的或间接的人际交往可以影响人的发展。中学生处于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人际交往是他们了解、认识社会最直接和最主要的方式之一。他们的人际交往现状如何,将极大地影响其未来的人生发展之路。但现实生活中中学生的人际交往现状却不容乐观,而聋生的人际交往存在更多的问题。目前我国对聋童人际交往的研究大都集中在对其现状、意义和影响因素的调查和分析上,少数的几项对聋童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的研究,也只是从理论上分析了提高人际交往水平的方法。大量实践已证明,团体辅导优于其他形式的心理辅导和教育辅导。本研究在调查了解初中聋生交往现状的基础上,探索适合改善初中聋生的切实可行的班级团体辅导方案,通过实施人际交往班级心理辅导,让聋生学会交往的技巧,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以改善聋生的生活质量,进一步体现对该群体的人性关怀。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