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1特色农业的发展与农村经济的关系
(1)特色农业发展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这一科学论断的具体体现,它代表着生产力的发展,是实现农村经济可持续健康增长的必然选择。首先,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资源贫乏、农村人口相对较多的发展中国家。要想不断解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当前的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决定了我们必须进行深层次的农业产业改革,而发展与各区域自然地理、风土人情、传统文化相适应的特色农业则是众多方案中的较好选择。农民收入水平的高低与持续健康的发展直接关系到我国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和谐、稳定和持续健康的发展。近年来局部地区大面积农民收入增长速度呈塌方式、地陷式下降,农民生活水平起伏波动较大,引发农民心态的巨大波动,已引起了中央及各级政府的高度关注。为了建设一个和谐、稳定、繁荣的新时期的农村社会政府也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当前农村工作,甚至整个经济工作的重点。农业仍然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它关系到国家的稳定持续健康快速的发展。特色农业是实施新一轮提升农村经济大发展的重要举措。通过发展特色农业,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综合生产能力,可以进一步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步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条件。其次,我国虽然土地资源类型丰富,但适合传统农业的土地并不多。在相对贫瘠的土地上发展与之相适应的特色农业,不仅可以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还可以改善土地生态环境,恢复生态平衡,做到一举两得。例如:黄土丘陵沟壑区,是我国北方生态脆弱、产业单一、广种薄收、乡村贫困的特殊问题区域。“越穷越垦、越垦越穷”的土地利用方式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键“瓶颈”。通过相关研究结合当地地形地貌特点与水土流失所独有的自然规律,最后通过采用旱作农业与节水灌溉技术、推广造林护耕技术、生态农业技术的创新与应用等典型农村特色生态经济模式,使该区经济水平得到了大幅的提高。在我国由于地域辽阔,各地自然资源条件千差万别、各不相同。要站在国家层面上科学地统筹规划,合理建议每一片区域适宜什么样的特色农业的发展。再次,通过特色农业的发展,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可以提高广大农民自觉自愿地学习科学技术的热情,从而促进我国农村农民文化水平的整体提升,为提升我国农村在全国乃至世界的整体地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2)发展特色农业能有效实现农业资源的最优化配置
一定区域内存在着各种自然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松散的农业资源要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要因地制宜合理统筹配置有限的农业资源要素,敢为人先大力支持发展与本地条件相适应的特色农业。形成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少我多的绝对优势,保持我国农村经济持续稳定的增长。
(3)特色农业发展有利于农村经济的持续增长
特色农业发展壮大起来了,可以带动周边一系列的相关行业,如农作物深加工、农产品储藏、运输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区域性的产业链条,把独特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开辟新的就业渠道,增加就业机会,实现农民增收目标。
(4)发展特色农业能有效地保护自然生态环境
一、农业特色经济的概念
农业特色经济是在特色农业的基础上提出的一个概念。目前对农业特色经济概念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甚至将农业特色经济和特色农业两者等同起来。实际上两者有不同的内涵。
首先特色农业是以生产特色农产品为目的的一种农业生产活动,而农业特色经济是将特色资源商品化,并通过对特色商品生产、营销、精深加工。品牌树立及维护等一系列活动所形成的一种经济综合体;其次特色农业的“特色”一般仅局限于地域的物质资源禀赋,而农业特色经济的“特色”包括地域物资资源禀赋、技术和人力资源因素、文化因素、品牌因素、市场因素、企业、企业集群和企业家因素。第三特色农业的核心目标是生产特色农产晶,而农业特色经济的核心目标是形成聚集特色产业集群的农业特色经济区。第四特色农业的发展依赖于比较优势,农业特色经济的发展依赖于竞争优势。
综上所述,农业特色经济可定义为:农业特色经济是以一定地域内物质资源禀赋和技术、人力资源优势为基础,将区域内农业资源商品化,品牌化而形成的有竞争优势的产业聚集的区域经济综合体。农业特色经济可以是以特色农业生态资源、特色地域文化、特色农产品、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和营销形成的特色品牌和特色产业为依托所形成的区域经济综合体。
二、发展农业特色经济的必要性和意义。
发展农业特色经济是由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的内在客观趋势决定的。发展农业特色经济是由农业竞争国际化的外在环境推动的。随着经济全球化,中国加入WTO之后,农业生产面临着激烈的国际化竞争环境。一方面,许多国家为保护本国的农业生产,巩固农业在其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设置和提高农产品技术壁垒。我国的农产品总体质量不高,很容易受到外国技术壁垒的阻拦。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产品质量管理体系尚未建立,存在农药残留、化肥残留、重金属、商业品质等方面的问题。发展以竞争优势为核心的农业特色经济,克服国际竞争中技术壁垒的阻拦,适应国际竞争市场,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第一,发展农业特色经济有利于巩固我国农业的发展随着农产品市场的日趋饱和和人们消费结构的变化,食物消费的不断升级,对农产品质量要求更高,品种要求更加丰富和多样化,通过农产品生产、加工、营销,发展农业特色经济能更好地满足国内外消费者更高层次的需求和偏好,开拓国内外市场。
第二,发展农业特色经济有利于推进我国农业竞争模式的转变。近年来,我国农业及农产品市场虽然发展很快,但由于供给相对过剩,产品品种单一。经营模式雷同,大量同质产品和服务充斥市场,使得市场仍以价格竞争为主要手段:发展农业特色经济有利于推动农业竞争模式由单纯价格竞争转向非价格因素的竞争,鼓励农产品生产者通过改进质量,发掘特色、深化加工,创新营销来扩大市场份额。
一、农业经济发展现状
(一)加快农业发展。近几年来,坚持从战略性主导产业、区域性特色优势产业,地方性特色产品三个层次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积极培育马铃薯、杂交油菜、精细蔬菜、优质瓜果、亚麻、制种等主导产业,初步形成了以优质小麦、脱毒马铃薯、优质油料各占1/3的规模性生产格局;奶牛、肉牛羊、瘦肉型猪三大养殖基地初具规模。全县优势特色农作物种植达48.95万亩,占总播种面积的76.4%。全县建立各类特色产业村27个,总面积15790.5亩,其中良种培育村6个1690.5亩。
(二)特色农业取得显著效益。以提高品质、降低成本、增加效益、促进增收为目标,以优势区域、生产基地为重点,积极推广良种良法,促使先进适用技术向特色农业渗透。围绕提质增效、重点引进亚麻、黑美人、阿尔法等优质专用品种,推广测土配方施肥、设施农业等种植技术和胚胎移植、冻精授配等养殖技术;围绕抗旱节水,积极推广地膜覆盖等节水技术。全县种植各类农作物优新品种52.46万亩,引进各类新品种39个,测土施肥40万亩,建立测土配方施肥示范基地20万亩,全县良种覆盖率达到80%,畜禽良种化程度达到41%,节水灌溉面积达到3.93万亩。
(三)农业产业化水平提高。全县成立农民专业协会组织87个,经纪人580名,年销售各类农产品12.49万吨。以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企业近10家,其中威斯顿马铃薯精淀粉加工、湟乳乳制品加工企业已具备生产精淀粉2万吨、奶粉0.14万吨,加工马铃薯12万吨,牛奶1.33万吨的能力。全县规范运行的各类农贸市场达11处,年交易额达1.8亿元以上。
(四)进一步强化基础设施建设。2000年以来,民和县实施农业综合开发中低产田改造项目5项,扩大灌溉面积2万亩,改善灌溉面积7.83万亩,实施人畜饮水工程52项,解决了25万人、16.29万头只牲畜的饮水困难,治理小流域7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53平方公里。实施了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人工造林、封山育林等工程,完成造林面积72.67万亩,封山育林面积33.49万亩。特别是完成退耕还林56.45万亩(其中退耕还林22万亩,荒山造林34.45万亩),惠及22个乡镇、3.73万户、16.3万人,为遏制水土流失、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推进劳务经济、促使畜牧业发展和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起到了很大作用。
二、农业经济发展优势条件
民和县辖22个乡镇、312个村,总面积1890.8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4万亩,其中水浇地19.3万亩,浅山耕地35.85万亩,脑山耕地8.87万亩。总人口39.58万人,农业人口35.98万人,占总人口的90.9%,农村劳动力17.16万人。年日照时数2400-2600小时,年均气温9℃,年降水量340毫米,无霜期170-200天,平均海拔2100-2500米,全县水资源总量为2.58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为21.1%。
三、制约农业经济发展的因素
摘要浙江省临安市是典型的山区县,该市立足于本地山区特色,成功地发展山区农业特色经济,开拓了一条新型的农业特色经济发展模式。通过科技创新,引导和扶持发展竹笋、山核桃、花卉等农业特色产业,实现了生态与经济的同步发展。本文旨在总结临安市发展农业特色经济中可取之处,为其他具有类似资源和地理特点的地区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临安市;山区;农业特色经济;休闲农业
一、引言
临安市位于浙江西北部,东邻杭州,西接黄山,南连富阳、桐庐和淳安,北靠安吉,地域面积3126.8平方公里,其中山地面积2689平方公里,占86.2%,森林覆盖率76.6%,是浙南典型的山区市。临安市有“中国竹子之乡、中国山核桃之乡“之称,并被评为全国生态示范市,全国优秀旅游市。临安市政府一直以建设现代化生态名市、经济强市为目标,一方面借助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生态优势发展区域特色农业,通过实施“东竹西果“的区域布局,培育了竹笋、山核桃等农业特色主导产业,极大地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另一方面特色农业经济的发展提高了该市环境质量,政府借机引导群众进一步发展休闲旅游产业。凭借与杭州毗邻的地域优势,临安市成功地发展了生态农业、休闲度假旅游业,成为了杭州的后花园。临安市走上了特色农业促环保、生态优势促经济的良性发展之路,该市作为典型的山区市,其成功经验具借鉴和推广意义。
二、临安农业特色经济发展模式分析
(一)立足本地区资源优势,逐步做大做强传统农业产业
农业特色经济的特色来源于自然环境、资源、技术、文化等因素。临安市是典型的山区市,九山一分田,山多田少,临安市正是立足于其丰富的山区资源特色,规避农地较少的发展瓶颈,深入挖掘传统产业,重点发展了竹笋、茶叶、蔬菜、瓜果、山核桃、畜牧、花卉、苗木产业,形成了“东竹西果、南桑北菜“发展格局,*年实现农业产值18.3亿元,目前产值超过全市总产值77%,占农民收入构成的80%。
在发展重点农业产业过程中,临安市特别重视对其山区自然资源的利用。
一、农业经济发展现状
(一)加快农业发展。近几年来,坚持从战略性主导产业、区域性特色优势产业,地方性特色产品三个层次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积极培育马铃薯、杂交油菜、精细蔬菜、优质瓜果、亚麻、制种等主导产业,初步形成了以优质小麦、脱毒马铃薯、优质油料各占1/3的规模性生产格局;奶牛、肉牛羊、瘦肉型猪三大养殖基地初具规模。全县优势特色农作物种植达48.95万亩,占总播种面积的76.4%。全县建立各类特色产业村27个,总面积15790.5亩,其中良种培育村6个1690.5亩。
(二)特色农业取得显著效益。以提高品质、降低成本、增加效益、促进增收为目标,以优势区域、生产基地为重点,积极推广良种良法,促使先进适用技术向特色农业渗透。围绕提质增效、重点引进亚麻、黑美人、阿尔法等优质专用品种,推广测土配方施肥、设施农业等种植技术和胚胎移植、冻精授配等养殖技术;围绕抗旱节水,积极推广地膜覆盖等节水技术。全县种植各类农作物优新品种52.46万亩,引进各类新品种39个,测土施肥40万亩,建立测土配方施肥示范基地20万亩,全县良种覆盖率达到80%,畜禽良种化程度达到41%,节水灌溉面积达到3.93万亩。
(三)农业产业化水平提高。全县成立农民专业协会组织87个,经纪人580名,年销售各类农产品12.49万吨。以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企业近10家,其中威斯顿马铃薯精淀粉加工、湟乳乳制品加工企业已具备生产精淀粉2万吨、奶粉0.14万吨,加工马铃薯12万吨,牛奶1.33万吨的能力。全县规范运行的各类农贸市场达11处,年交易额达1.8亿元以上。
(四)进一步强化基础设施建设。2000年以来,民和县实施农业综合开发中低产田改造项目5项,扩大灌溉面积2万亩,改善灌溉面积7.83万亩,实施人畜饮水工程52项,解决了25万人、16.29万头只牲畜的饮水困难,治理小流域7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53平方公里。实施了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人工造林、封山育林等工程,完成造林面积72.67万亩,封山育林面积33.49万亩。特别是完成退耕还林56.45万亩(其中退耕还林22万亩,荒山造林34.45万亩),惠及22个乡镇、3.73万户、16.3万人,为遏制水土流失、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推进劳务经济、促使畜牧业发展和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起到了很大作用。
二、农业经济发展优势条件
民和县辖22个乡镇、312个村,总面积1890.8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4万亩,其中水浇地19.3万亩,浅山耕地35.85万亩,脑山耕地8.87万亩。总人口39.58万人,农业人口35.98万人,占总人口的90.9%,农村劳动力17.16万人。年日照时数2400-2600小时,年均气温9℃,年降水量340毫米,无霜期170-200天,平均海拔2100-2500米,全县水资源总量为2.58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为21.1%。
三、制约农业经济发展的因素
近年来,民和县立足现有资源条件,以市场为导向,明确发展思路,依托辖区特有的自然资源优势和地理环境优势,围绕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这一主题,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增收入、强基础、保供给、重民生,促进了全县农业经济的发展。
一、农业经济发展现状
(一)加快农业发展。近几年来,坚持从战略性主导产业、区域性特色优势产业,地方性特色产品三个层次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积极培育马铃薯、杂交油菜、精细蔬菜、优质瓜果、亚麻、制种等主导产业,初步形成了以优质小麦、脱毒马铃薯、优质油料各占1/3的规模性生产格局;奶牛、肉牛羊、瘦肉型猪三大养殖基地初具规模。全县优势特色农作物种植达48.95万亩,占总播种面积的76.4%。全县建立各类特色产业村27个,总面积15790.5亩,其中良种培育村6个1690.5亩。
(二)特色农业取得显著效益。以提高品质、降低成本、增加效益、促进增收为目标,以优势区域、生产基地为重点,积极推广良种良法,促使先进适用技术向特色农业渗透。围绕提质增效、重点引进亚麻、黑美人、阿尔法等优质专用品种,推广测土配方施肥、设施农业等种植技术和胚胎移植、冻精授配等养殖技术;围绕抗旱节水,积极推广地膜覆盖等节水技术。全县种植各类农作物优新品种52.46万亩,引进各类新品种39个,测土施肥40万亩,建立测土配方施肥示范基地20万亩,全县良种覆盖率达到80%,畜禽良种化程度达到41%,节水灌溉面积达到3.93万亩。
(三)农业产业化水平提高。全县成立农民专业协会组织87个,经纪人580名,年销售各类农产品12.49万吨。以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企业近10家,其中威斯顿马铃薯精淀粉加工、湟乳乳制品加工企业已具备生产精淀粉2万吨、奶粉0.14万吨,加工马铃薯12万吨,牛奶1.33万吨的能力。全县规范运行的各类农贸市场达11处,年交易额达1.8亿元以上。
(四)进一步强化基础设施建设。2000年以来,民和县实施农业综合开发中低产田改造项目5项,扩大灌溉面积2万亩,改善灌溉面积7.83万亩,实施人畜饮水工程52项,解决了25万人、16.29万头只牲畜的饮水困难,治理小流域7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53平方公里。实施了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人工造林、封山育林等工程,完成造林面积72.67万亩,封山育林面积33.49万亩。特别是完成退耕还林56.45万亩(其中退耕还林22万亩,荒山造林34.45万亩),惠及22个乡镇、3.73万户、16.3万人,为遏制水土流失、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推进劳务经济、促使畜牧业发展和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起到了很大作用。
二、农业经济发展优势条件
民和县辖22个乡镇、312个村,总面积1890.8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4万亩,其中水浇地19.3万亩,浅山耕地35.85万亩,脑山耕地8.87万亩。总人口39.58万人,农业人口35.98万人,占总人口的90.9%,农村劳动力17.16万人。年日照时数2400-2600小时,年均气温9℃,年降水量340毫米,无霜期170-200天,平均海拔2100-2500米,全县水资源总量为2.58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为21.1%。
摘要:通过发展夏县分析夏县特色农业的发展情况,尤其是设施蔬菜和设施农业,通过合理农业布局,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提升农业产业地位竞争力和夏县农业经济。
关键词:农业经济产业化规模化;产业链延伸;品牌化
中图分类号:F32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50832059
1夏县农业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夏县是一个农业大县,农业是全县人口最多、地域面积最广的产业,虽然在整个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较小,但却是全县31.8万农民生活的保障产业和农民收入的基本来源,具有独特的经济地位。夏县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县,经济基础薄弱,发展相对滞后。近致力于建设无公害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县、山川秀美的文化生态旅游县和技术装备现代化的轻工业医药县。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生产所占比重最大,总产值处于稳中有升的状态,尤其是粮食种植面积基本稳定,产量稳中有增;为服务业,其比重仅次于种植业,2013年总产值达到24000万元,增幅达16.6%,是增幅最大的产业。
2夏县农业经济发展限制因素与不利条件
2.1农业经济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夏县在发展特色农业经济上是典型的农业县,土地是其经济发展的最重要资源。土地总面积135066.43hm2,农用地比例最大,面积为123704.56hm2,占总面积的91.59。近年来,随着天气的持续干旱,全县地下水位下降较快,无法灌溉;节水灌溉工程建设缓慢,加上工程总投资大,任务大,政府补贴少,群众负担过重;种植作物不统一,需水周期不一样,大面积实施节水工程有一定难度,这些都是导致节水工程发展缓慢的原因。地下水超采严重夏县地下水可利用量4945万m3,而多年平均(2001~2005)开采量7154万m3,年超采2209万m3,开采系数为1.2,属严重超采区;用水结构不合理。
一、湖南特色农业发展环境分析与评价
(一)资源环境分析湖南省位于南岭山脉中段与长江中游之间的内陆腹地,地质构造复杂,地表组成岩种类多样,湖南境内水系发达。拥有全国第二大的淡水湖(洞庭湖),起着调节长江水量的重要作用。还有湘江、澧水、资江和沅江4个水系汇集流入洞庭湖并且还连接长江,全省拥有的水量是南方9个省份最多的。在全省土地中,各种常态地貌齐全,一般山丘、冈坪多呈垂向层状和水平镶嵌的组合状况,形成了复杂多样的农业地貌环境。湖南省几乎全部位于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光照充足,降水充沛,热量丰富,且光、热、水配合相当良好,农业气候资源利用效率高;同时,由于经纬水平分异和山丘区垂直分异的直接影响,湖南的植物区域成分复杂,土壤类型多样,植物和农作物的种质资源极为丰富。种子植物约5000种左右,全省木本植物达1900多种,约占全国总数的25%,茶叶仅一个南岳衡山就有20多个地方品种。还有湘西那一片的茶叶种植更是品种良多了。这些都为湖南区域特色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资源基础和优越的自然生态环境。
(二)交通环境分析湖南地处南岭山脉中段与长江中游之间的内陆腹地,介于华南经济圈和华中经济圈的之间,地理区位优势相当明显。湖南的公路,铁路,航空,水运非常的发达,更是基本建成高速公路网中的三纵六横,市州均实现高速公路和高等级公路的4小时访问圈。在水运上也已经形成了以湘水、资水、沅水和醴水为主体的洞庭湖现代水系交通运输,并可通江到达海;京广、枝柳、湘赣、湘黔、湘桂、洛湛还有贵福、渝怀等主要铁路干线,并且上昆、京珠、衡昆等高速公路以及许多的国道、省道公路线相互连接,这对于开拓湖南特色农产品市场是非常有利的。
(三)技术环境分析湖南省的科研和教育资源是比较丰富的,省内的农业科研及农业教育体系也已经比较完善了,这为湖南区域特色农产品的产业化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和人才支持。目前,湖南全省共拥有中科院亚热带区域农业研究所、湖南农科院等263个农业科研机构,其中,仅仅省级的农、牧、渔类的独立科研机构就有18个,拥有约2000名科研技术人员,聚集着袁隆平、官春云、刘荡、王克林等众多知名农业科技专家,几千名教学科研人员创造并积累了一大批居全国乃至世界先进水平的科研成果,培育出了一大批各级各类农业专业人才。
(四)政策环境分析首先,将特色农业列为全省进行农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发展实施项目,并直接由省府规划了优质水稻基地县、优质玉米县和优质蔬菜基地县等的科技示范基地,还在江永、泸溪、湘潭、祁东等地开发香柚、优质枣、优质柑、湘莲、黄花等特色农产品。其次,已制定了全省的无公害特色农产品开发的“十二五”规划,并明确要重点加强发展无公害蔬菜、水果、茶叶、水稻、畜禽等产品的生产开发,建设了100多个重点无公害标准化农产品示范基地,并在全省进行大量生产无公害类型的农产品,这可见湖南省政府对特色农业发展的高度重视。
二、湖南省农业特色化的对策
(一)依靠品牌企业带动促进特色农业产业化特色农业产品实现价值的载体是品牌的建立,而提升产品质量和推进农业生产的标准化都是产品品牌建设的有效手段。面对农业发展新阶段的各种变化,在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而进行的农业产业转移中可以依靠质量好、品牌好的地区转移。相对于农业产业化,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业产业化就更加针对市场的需求和更加专业化的地域生产,这些在农业科技和产品品质的提升,并进一步去提高市场化程度等方面更具优势,更加容易实现农业生产的价值。这也是特色农业产业转移所需要的。通过产业转移形成一定特色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产业链保障了特色农产品投入产出和资本转化,更加有利于特色农业的发展。湖南省已经有金健米业、油中王、童胖子酱板鸭、益阳松花皮蛋、东江鱼集团、益阳普华纺织有限公司等著名品牌企业。可以依靠这些企业,在它们的带动下形成集科研、种植、销售为一体的完整产业链,不断地发展和完善这特色农业产业链。
(二)借助政府的引导进行特色农业区域集聚化布局政府、农民和企业是农业产业发展的三大主体,它们在农业发展中分别有着不同的作用。进行区域特色农业的发展,对政府而言,首先是要提供促进特色农业发展的政策与适合的市场制度环境,对比给予特色农产品的加工税收政策优惠,并开通相关的绿色运输通道等。其次要深化特色农业的融资渠道,改变比较单一的投资模式,可以去吸引和借助银行资金和社会各种风险投资资金去发展特色农业,形成一条以政府为引导,特色农业的发展多元化的投资机制。最后要重点扶持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特色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农村农产品市场体系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政府的这些政策是特色农业进行区域集聚化产业转移的根本保证。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延展,国家相关部门更加注重对我国农业的发展,农业也是我国的主要经济产业之一。在大力发展农业的同时,应该顾及到对高原特色农业与绿色经济的发展,由于高原所处环境特殊,在发展特色农业上存留着凸显的优势。但是,在进行高原特色农业与绿色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既存在有利于农业发展的因素,同时也需要面临很多干扰因素。本文将对发展高原特色农业与绿色经济进行解析与探讨,对高原地势环境进行一个客观的认识。
关键词:高原特色农业;绿色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识码:A
国内多重的高原,内含着足量的优良资源。为把这样的资源变更成产业框架下的优势,就应预设出特色农业的总括方案。发展高原配有的特色农业,拓展现有的绿色经济路径,能促动传统类别农业与改造后农业的衔接。这样的路径,可发觉到培植类产业带的优点,化解掉农户增收这一疑难。延展新颖的绿色经济,也会整合起高原省份内含的城乡进展,提升特色农业潜藏的跨越性。
1 培育新颖农业的条件
国内含有的很多红土高原,可依凭现存的坝区,以及坡角不大的山地,去搭建带有特色的种植场地。依托高原内含的饲料、多样的草甸、很稀疏的灌木林等,可发展新颖畜牧业。高原内含有足量的水源,附属的气候也适宜,可创设出独特属性的水产业。接纳因地制宜的可行思维,能创设出多重的绿色经济构架,把当地内含的独有物种、区域带有的优势等,变更成特色属性产业存留着的竞争优点。具体而言,培育新颖农业所带有的条件,可分出如下层级:
1.1 独有的地理方位
能发展新颖绿色农业的那些高原地带,都配有独有的地理方位。例如:某省处在不同高原的衔接方位内,含有很悬殊的地势差,以及很复杂的现有地形。省内带有多样的山地、走向特定的河谷、多样盆地等。差别凸显的地块类别,能促动多重作物的培育,提升了这一区域内含的农业潜能。高原这类的地区,惯常含有河流及多样湖泊,这也增添了延展特色农业的固有条件。
1我国农村农业经济发展的特点分析
现阶段,随着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农业经济始终呈现出平稳的发展态势,其在近些年中发展特点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1农业经济主体呈现出多元化趋势
掌握在农户手中的生产资料越来越多,有的农户也逐渐开始掌握了一定的生产经营权,农户也由过去传统的耕种者转变为经营者,同时也相应地具备了经营权和独立财产权。就农村集体所有制企业而言,所有的产品及生产资料均是由集体拥有和控制,生产活动及经营计划也基本都是由集体来决定,国控越来越弱。与此同时农村好出现了大量的私企以及三资企业,为实现独立的经济利益,他们对经营者的要求相对较高。
1.2农村产业结构逐步向复合化转变
在我国经济体制不断的改革过程中,以往农村的自给经济也逐步向着商品经济转变,原本单一的经济形式也开始向多种经济形式转变,单一的经济结构也慢慢变成了一体化经营的复合经济结构,从而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导、多种经济形式并存的新局面。
1.3农村经济关系市场化
在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以往传统计划经济的指令性特征开始慢慢消失,农村中的生产经营活动正朝着市场化方向迈进,市场机制和价值规律成为经营活动调节的主要方式,各种农业资源的优化配置也逐渐走向市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