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陶行知教育思想

陶行知教育思想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浅析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摘 要】陶行知作为近代中国教育的先驱,终身致力于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他的教育思想是其在学习和实践中积累的历练的对于教育和社会需求及人作为社会主体的发展,作用,人生意义等方面的认知。

【关键词】陶行知;教育思想

一、平民教育思想

陶行知主张教育救国,他已经开始认识到了教育对于普通民众的意义。陶行知积极付之行动,并走出第一步,因为陶行知深受西方民主主义的熏陶,加之以往的教育运动都是自上而下的改革,主导者是高级知识分子和官员,导致没有深入的了解中国教育现状,使得在普通民众中推广的教育活动主要集中在城市,忽视了民族大众的力量和他们获取教育的迫切愿望,教育运动的推广变成了一种强制性的、压迫性的方式,陶行知甚至说“强迫是一种必要手续”。但是,陶行知的教育改革经历也为其奠定了强大的理念基础,促使他把教育放为中心,并结合人自身发展的因素,这符合当时教育改革的现实。

二、乡村教育思想

陶行知的乡村教育思想中希望通过乡村教育助民富,启民智,享民权,保民族。他提出教育与政治相配合,将生活用教育的方式加以改造,不是仅仅强调教育的中心地位,而是教育融入生活,坚决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行为,并想以教育来唤醒民众,使中华民族团结起来,把日本侵略者赶出中国。第二,陶行知在乡村大力推广教育,促进其发展,他的乡村教育思想的光彩至今仍然历久弥新。劳苦大众的子孙可以有机会接受教育,体力劳作与学习知识想结合,这在中国教育历史上也是首例。第三,陶行知还认为品德对学生和教师都至关重要,他认为教师只有把品德高尚才能真正称其为老师,并且要以行为为学生做好的示范,还要积极的改造中国农村的现状,肩负重燃民族希望的责任。教师不单纯的是知识的教授者,更是学生的引导者,更要成为自我修养的锻造者。教师应把树立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作为首要任务。第四,陶行知提出使乡村教育更加科学,强调科学、实际在乡村的推广和实践。陶行知改变了中国传统的以四书五经为基础的私塾教育模式,开创科学走下农村的新局面,并以教学实验的方法,帮助农民进行生产劳动,用科学武装农民的头脑,为他们解决难题,开拓视野。

陶行知觉得,中国作为一个农业人口数达到百分之八十五的农业国家,农民作为国家的最低阶级,受到无情的压迫和摧残,创造物质但是却不能享受,受教育的权利也被剥夺。他对中国劳苦大众的悲惨遭遇十分的痛惜,他希望通过他的教育实践来使中国的农村改变,使农村的教育改变。

三、普及教育思想

全文阅读

践行陶行知教育思想实施好素质教育

摘 要: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为当代素质教育的深化改革提供了基础。他提出的以生活为中心的素质教育评价标准以及以生活教育为基础的教育理论与方法体系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陶行知;教育思想;生活教育;素质教育

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不仅在过去就普及众多的民众,而且在当代素质教育深入改革的今天也十分有益。深入学习并践行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必将使今天的素质教育结出丰硕的成果。

一、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评价标准

素质教育经过多年的改革和实施,人们逐渐对素质教育赋予了更多的内涵。直至今天,对素质教育的评定仍然有不同的态度和观点,从而造成在实施素质教育的时候,产生不同的效果。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也是评价教育的一种方式。拿什么来对比素质教育的高低程度呢?这又是摆在现实中的一个难题。而陶行知先生为了全面地评价教育的标准,他在吸收各家教育思想的基础上,以现实思想为主要评断方法。他认为教育的目的是现实生活,认为实现对教育全面评定的标准应该是有强壮的体魄,勤劳的双手,科学发达的头脑,对艺术的兴趣以及拥有改造社会的精神。陶行知先生提出的评价标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首先,要想有一双勤劳的双手就要拥有强壮的体魄。教育和生活也是相同的,健康的教育是人人都需要的,想要提高劳动和生活的效率与质量要有科学的头脑才是关键。艺术的兴趣则是能让整个社会充满和谐欢乐;改造社会的精神则是要求不管是哪个人这种精神都要从小开始培养,让它成为人生前进的动力以及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力量。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在教育中以生活为中心,生活就需要不断的动力来支撑,这对当前素质教育目标实现与否的评价标准制订有重要意义。

二、教育理论与方法体系都是以生活教育为基础的

全文阅读

职业教育中陶行知教育思想的践行

【摘要】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而本文提出在现代职业教育中,职教工作者需要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并将陶行知教育思想理论融入职教工作中。

【关键词】职业教育 陶行知 教育思想 方法

随着现代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职教工作者需要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而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关键在于要把陶行知教育思想理论融入到职教工作的每一个环节和每一个领域,融入到学校的每一个专业和每一门学科,融入到学校的每一个项目和每一次活动,以陶行知教育思想指导职教工作,并以学校工作去践行陶行知教育思想。

一、以校为本,让学校成为全体师生的精神家园

校园是全校师生工作、学习、生活以及精神满足的最重要、最根本的场所。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校园应该是生活教育的重要阵地和重要载体,打造丰富的校园生活,让每一个生命充满活力、积极向上、自豪自信、快乐健康,从而利用校园一切资源实实在在的践行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为此,我们做了一些实践和探索。首先,面向全校师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充实学生校园生活。在原有的五月放歌、校园十佳歌手、校级篮球、足球联赛、志愿者行动等活动的基础上,学校新创了“青春飞扬、淘宝校园”系列活动项目,通过海选,选出校园画家、书法家、音乐达人、歌者、舞者、戏曲达人、小品达人、发明家、烹饪师、点心师、茶艺师、体育达人(含羽毛球、乒乓球、网球、篮球三分王等)、作家、诗人等,让所有学生都有机会参与活动、展示特长、收获骄傲,在参与中成长,在活动中找回自信,融入校园,实现自我需求的满足。其次,建设美丽校园、文化校园,给师生提供一个舒心环境。人的生活环境一定程度上会潜移默化的影响人的工作学习状态、影响人的精神状态,好的环境还会引领人向上、向善、求真、求实。陶行知先生十分重视校园的育人环境,他提出校园“要美丽,可以令人欣赏”“要阔大,可以使人胸襟开拓,度量宽宏”。为此,我校投资三百多万元,请园林专家专业设计,将校园内无法用于教学的苏州河沿岸近五十亩左右的区域建设成为园林式的师生休闲景观区,亭台、楼阁、长廊、花木、小道,充满了典型的江南水乡韵味,让全校师生在工作学习之余,漫步小道、歇息亭台、观赏美景,陶冶情操,放松身心。

二、教学做合一,积极建设富有学校特色的职教校本课程体系

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下之教科书》,系统地阐述了编制教材的理论依据、方法、标准和体裁等,提出依据“教学做合一”的指导思想和“生活即教育”的理论主张来编写相应校本课程系统。学校依据陶行知先生关于教科书和课程建设思想,结合职教实际、吴江地方历史文化及产业特点和本校师资特长、专业特色等,全面规划建设富有学校特色的职教校本课程体系。例如,旅游专业结合水乡古镇特色开发建设《水乡旅游》校本课程、结合苏州市政府投资建设美丽苏州湾的重大项目开发建设《美丽苏州湾》校本课程;烹饪专业结合吴江历史文化和地方美食开发建设《吴江美食》和《吴江特色小吃》等校本课程;财会专业结合现代社会金融理财需求开发建设《理财入门》校本课程;电子信息专业结合“互联网+”时代潮流开发建设《让你成为网店老板》校本课程等。学校为了培养学生的文明礼仪,专门组织力量开发建设了《基本礼仪教程》等校本课程,通过校本课程建设、课堂教学、训练、评比等环节,使学生了解、掌握基本礼仪,熟练运用基本礼仪,并内化为一种良好的礼仪习惯和素养,教学成效十分显著。根据规划,学校将最终建设一套具有地方特点、符合学校实际、结合职教专业、体现师生为本的校本课程体系,使之成为学校的独特文化和靓丽名片。

三、以生为本,让学生真正做校园的主人

全文阅读

陶行知教育思想的践行:担当教育

[摘 要] 我国的担当精神传承已久,担当教育已经成为社会共识。担当教育应当迫切的进入基础教育的课堂,让担当成为中学生的自觉与常规。担当精神与陶行知教育思想其实是有天然的内在联系的,更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传承与具体要求。开展担当教育的核心问题是通过教育途径和内化推进,形成完整的责任担当教育体系。人才的培养不仅要引导学生夯实基础,很好地服务社会、报效祖国,还要激发学生谋划和引领社会发展的责任感和追求,这种追求是担当教育的初衷,也是担当教育的永恒目标。

[关键词] 担当;陶行知教育思想;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G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2013)02-0090-03

“担当”是一种重要的内在修为,是一种境界。2007年5月共青团成立85周年之际,总书记致信中国青年群英会,信中在表达对广大团员青年的殷切期望时谈到了“四个新一代”,即“理想远大、信念坚定的新一代,品德高尚、意志顽强的新一代,视野开阔、知识丰富的新一代,开拓进取、艰苦创业的新一代”。“四个新一代”通俗易懂,但是把“四个新一代”连在一起,使人们感到其中沉甸甸的份量,尤其是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形势下提出来,更显得非同寻常。

非同寻常在哪?要求新一代敢于担当。人民日报说得很干脆:“看干部,要看敢不敢负责、有没有担当”,“把党和人民赋予的职责看得比泰山还重”[1];《人民日报 》2012年2月更提出:“领导干部要有历史担当”;总理则告诫干部要“事不避难,敢于担当,奋勇向前”[2]。可见,担当教育已经成为共识。担当教育应当迫切的进入基础教育课堂,让担当成为中学生的自觉与常规。

担当与陶行知教育思想其实是有天然的内在联系的。比如“平民教育”,这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髓之一,被称为我国教育史上最有希望的一种运动和事业。陶行知先生认为:“我们从事乡村教育的同志,要把我们整个的心献给我们三万万四千万的农民。我们心里要充满那农民的甘苦。我们要常常念着农民的痛苦,常常念着他们所想得的幸福,我们必须有一个‘农民甘苦化的心’才配为农民服务,才配担负改造乡村生活的新使命。”他也提出“平民教育是到民间去的运动,是到乡下去的运动”,强调“处处读书,人人明理”。

“平民教育”是一种教育公平的诉求,但也有必要探讨陶行知先生的“平民教育”到底想要达到什么目标呢?概括起来,笔者认为有这样几个:(1)“叫人求真,学做真人”,“真正的教育必须培养讲道德、能思考、会创造的人”;(2)要“增加自己的知识,增加自己的力量,增加自己的信仰”,“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3)“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3]

这一切都渗透着“担当”二字。担当首先是人的基本道德,往往代表着社会的正面价值取向,“真人”、“真正的教育”就是一种担当教育。担当其次是一种素质,知识也好力量也罢,只有在担当中才能彰显其功能;担当更是一种创新,只有创新才能成为国家栋梁,“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可见担当教育就是践行着陶行知先生“平民教育”的思想。

全文阅读

解读陶行知教育思想,弘扬素质教育

摘 要:解读陶行知“爱满天下”“教学做合一”“学生自治”“生活教育”“创造教育”的教育思想,惊叹于他不愧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今天,联系陶行知的教育思想理论来看当今的教育改革,仍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他的那些极具时代精神、创造精神,又极富人民教育思想的真知灼见,都体现了当今素质教育的精髓,成为教师不断汲取教育改革营养的源泉。

关键词:陶行知;爱满天下;教学做合一;生活即教育;创造教育

《陶行知教育文集》汇集了陶行知先生平生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精髓,文章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从“爱满天下”“教学做合一”“学生自治”“生活教育”“创造教育”等各个方面集中体现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及“知行合一”的独特教育思想,经过80多年的考验,不仅仍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而且对今天的中国教育改革仍具有很强的借鉴价值和指导意义。

解读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惊叹于他不愧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今天,我们联系陶行知的教育思想理论来看当今的教育改革,仍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他的那些极具时代精神、创造精神,又极富人民教育思想的真知灼见,都体现了当今素质教育的精髓,成为我们不断汲取教育改革营养的源泉。

一、“爱满天下”是基础

爱就意味着奉献。从古到今,教育在人们眼中都是充满无私奉献精神的神圣职业。但令人遗憾的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汹涌澎湃的今天,一些教育者自觉不自觉地习惯用商业化与功利化的眼光来衡量自己的职业,以致逐步丧失了最崇高的精神境界。麻木、冷漠或者虚伪、势利弥漫在一些教师、学生及其家长之间。“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陶先生正是以他这一颗伟大的爱心滋润着无数颗童心,也培养出了无数的爱心。这样的爱心,正是我们今天每一个教育者所需要具备的。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前苏联教育家马可连柯这句话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谛。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教师爱学生,就有教育,学生爱教师,就产生教育效果。

二、“创造教育”是精华

全文阅读

陶行知教育思想与当代农村教育

【摘要】陶行知因其伟大的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而名载史册。时代虽在变迁,其精华的教育思想却永不过时。结合当代农村教育存在的现实问题,从政府、学校、教师三个层面阐述了在陶行知教育思想指导下,开展当代农村教育,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关键词】陶行知 农村教育 变革

一、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髓

陶行知认为,“活的乡村教育要用环境里的活势力,去发展学生的活本领――征服自然、改造社会的活本领”,“活的乡村教育要教人生利”, “叫中国一个个的乡村都有充分的新生命,合起来造成中华民国的伟大的新生命”。陶行知倡导,“建设适合乡村实际生活的活教育,要从乡村实际生活产生活的中小学校;从活的中小学校产生活的乡村师范;从活的乡村师范产生活的教师;从活的教师产生活的学生、活的国民”。

他同时指出:“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指出生活教育的特质是“生活的、行动的、大众的”,倡导教育内容与生活紧密相联,只有受过教育的生活才能发出生活的火花,发生生活的变化。“为行动而读书,在行动上读书”、“行是知之始”。

从以上陶行知教育思想可以看出,其先进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陶行知教育思想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与倡导创新精神的当代教育思想一致。“活的乡村教育”、 “活势力”、 “活本领”、 “新生命”等字样的反复使用,可以看出陶行知对于“活”的充分强调与肯定,正因如此,他的教育思想不受时代变迁的限制,仍然具有无可比拟的先进性,仍然可应用于指导当代教育。

其次,“社会即学校”、“教育内容与生活紧密相连”的思想,实质上倡导的是所学要结合实际,教育的目的、内容、方式等不能脱离现实。

全文阅读

品陶行知教育思想 行英语有效教学

摘 要:通过学习和研究陶行知的教育思想,笔者深刻地认识到,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给我们深刻启迪的同时,也对教师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着极其现实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教育思想;有效教学;关注学生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08-066-1

陶行知先生是我国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理论和实践以及他所留下的600万字的著作,是一笔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新课程改革几年来,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的普遍关注和认同。通过学习和研究陶行知的教育思想,笔者深刻地认识到,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给我们深刻启迪的同时,也对教师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着极其现实的指导意义。

一、实施爱的教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基础

教师对学生的爱在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的:“没有爱的教育将会使之枯竭,像山泉枯竭一样。”在小学阶段,情感的需要是第一位的。情感教育既是英语教学的手段,也是英语教学的目的,对英语教学起着激发、定向、推动、引导和调节学生学习活动的动力作用,直接影响学生的智力发展和认识过程以及教学效果的成败优劣。如果师生关系和谐,融洽,学生不仅乐学,而且个性会得到充分发展。我们要对学习好的学生热心引导,而对学习差及调皮的学生则更要倾注我们教师的爱,让他们感到老师并没有因为他们的表现而放弃他们,让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鼓励他们树立认真学习的信心,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二、尊重学生主体――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

新课程标准要求必须转变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使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让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陶行知也曾说过,“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教学生学。”“先生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生学的法子。”把学生放在主体的地位,探索“引导学生学”的方法,把教学过程变成“教学做合一”的过程。在课堂上,我尽量为学生创造愉快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教学的有效性。特别是在传授新内容时,我经常穿插一些小型表演,这样能够分散难点,降低难度,而且会使教学显得精彩、灵活,更见成效。例如在教4A Unit9的重点句型“Whats the matter”时,我先用《Whats the matter》这首歌曲引入新课之后,立即打开窗户,并抱紧胳膊说: “Its cold today. Im cold.”学生都会理解,而且会跟着说 “Im cold.” 等到每个人基本上都会表述了,我又问到:“Whats the matter?”学生立刻就明白了这句话的意思,接着让学生在理解意思的基础上学说这句话,并用动作示范来学习其他的单词,让学生自己做动作,其他同学根据动作猜单词。学生的积极性很高,都学得很认真,不到两分钟,别说是优等生,每个后进生也都会了。

全文阅读

浅谈陶行知教育思想与体育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3)08-000-01

摘 要 行知先生是我国近代史上杰出的教育家,其先进的教育思想不仅给了陈旧的教育机制致命的一击,并留下了许多很有价值的教育言论,而且对指导体育教学实践也颇具价值。

关键词 陶行知教育 思想 体育教学 实践

陶行知先生是我国杰出的教育家,其先进的教育思想不仅给了旧社会教育机制致命的一击,而且对指导当今的新课标实践也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现谈谈陶行知教育思想与体育教学实践的启示。

一、融洽师生关系

在“师道尊严”观念束缚下,师生人格高低之分明显,教学过程中的“教者发令,学者强应,身顺心违”现象十分突出,严重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和积极性,人为地制造了许多“差生”。教育家陶行知就曾指出:“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操着民族人类的命运”;教师必须树立“平等待人,共同长进”民主作风。为了更好地体育教学实践,教师首先要认真贯切陶行知先生的这一“以生为本”教育思想,融洽师生关系。若没有师生关系的根本改善,那么体育教学实践目标也只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二、重视学法指导

传统的体育教学把学生看成是被动接受的容器,片面重视教法研究而忽视学法指导,强调教师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学,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学生完全被教师所操纵,学生只能跟在教师后面亦步亦趋、惟命是从,没有一点学习自,因而教学效果事倍功半。陶行知说过:“凡为教,目的在于达到不需教”。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实践中最大的变化是角色的转化,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和管理者,而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和引导者。体育教师不仅要研究教材、教法,跟要研究和探讨如何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以通过教师的教方法、讲要领,让学生能够掌握课中学习、课后练习的方法,以促使学生由“学会”向“会学”的方向转变,为学生的终身体育锻炼奠定基础。

全文阅读

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思想的教育启示

内容摘要: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思想将“做”放在教学的中心环节,突出“做”的重要性,同时又不否定教和学的作用,将知与行统一,教、学和实践相结合,强调“教学做合一”。这一教育思想对当前素质教育所强调的关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启示作用。

关键词:陶行知 教学做合一 创新精神 实践能力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中的教学论部分,也是他教育理论的核心和杰出创造。在《教学做合一》一文中陶行知说:“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就是教育法。它的涵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与学都是以做为中心。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同时,他又说到:“教学做合一是生活现象之说明,即是教育现象之说明。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教学做只是一种生活之三方面,而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

从陶行知对“教学做合一”思想内涵的规定中,我们可以得出如下几点:1.“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即三者应该“合一”不应该分离。陶行知看到晓庄一位指导员的教学草案中把活动分为教的方面、学的方面、做的方面,认为这位指导员是把教学做分家,不是教学做合一。因而提出“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事实上,教学做是不能分家的,不然就教归教,学归学,做归做了。2.“教学做合一”强调必须以“做事”作为出发点。教师应该为教学生会做事、肯做事而教;学生应该为学会做事而学。所以“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否则教与学便没有明确的目标。3.教与学都要以“做”为中心。这是“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的必然,所以陶行知说:“要想教得好,学得好,就须做得好。”“‘做’成了学的中心即成了教的中心”,教与学在“做”中统一起来,这样的教才是真教,这样的学才是真学,正如陶行知所说的:“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乃是真学。”

可以看出,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思想把“做”放在教学的中心环节,“做”是教学过程中的重点,教和学都必须体现在学生的“做”上,否则就不是真教学。但是,陶行知并没有否定教和学的作用,也不是简单地以“做”来代替教和学。他明确指出:“我们要反对两种不正确的倾向。一种是将教与学的界限完全泯除,否定了教师领导作用的错误倾向;另一种是只管教,不问学生兴趣,不注重学生所提出问题之错误倾向。”前者否定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必然导致课堂教学的放任自流,后者则完全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生置于被动位置。所以,教学活动中的“做”也不完全排除讲授、谈话、练习等方法。他只是针对“学非所用,用非所学”、重教轻学、重知轻行等传统教育的弊端,提出要把这些方法统一到实践上来,要求教与学都要与实践相结合,要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在实践中求真知,在实际生活中探求真理检验真理。正如他所说:“我们不能说种稻是做,看书是学,讲解是教。为种稻而讲解,讲解也是做。为种稻而看书,看书也是做。”对此他还进一步从“知”与“行”的关系上进行了概括,认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他所说的“做”实际上是知与行的统一,是广泛意义上的生活实践、社会实践和科学实验活动,教学做合一也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在教学领域的具体运用,三者相互联系,相辅相成。

面对传统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种种问题,国家提出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作为教育的重点而凸显出来,这启示着当前的教育者,要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不断地从传统和现代的教育思想中去吸纳新的养分,以适应当前教育改革的步伐,为当前的教育事业添砖加瓦。

陶行知说过:“最好的教育,要想让它有效,须是教学做合一;……教学做合一是最有效力的法子。”“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强调以“做”为教学的中心,如果教学不与做相联系,就可能会出现教师教“死书”,学生读“死书”的现象。针对传统教育观念存在的种种弊端,陶行知的这种以“做”为中心、“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思想,在解决当前素质教育提出的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问题方面,给我们提供了启示:

首先,教法要以学法为基础而展开,做到因材施教。根据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思想,教法要根据学法;教师的责任就在于教学生学。因此,教师不但要研究教法,更重要的是要研究学法;要在研究学法的基础上研究教法,只有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规律之后的教,才是真教。为此,在课堂的教学中,我们要实行民主,形成和谐、愉快的教学氛围,把学习的基本自由还给学生,解放学生的身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掌握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规律,做到因材施教,也只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才有可能培养起来,对此陶行知说:“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

全文阅读

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历史、问题及趋势

【摘 要】对于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研究,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历程,但是仍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然而在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看似繁荣的背后,依然存在着群众基础不够、研究方法僵化、时代意义有待挖掘、缺乏科学批判的勇气、办学实践不深入等问题。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的未来发展应朝着大众化、多样化、时代化、科学化和深层化的方向继续前进。

【关键词】陶行知研究 教育思想 研究 问题 趋势

陶行知先生是一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和坚定的改革实践者,他的教育思想涉及教育的方方面面,时至今日依然具有很强的研究价值,进入21世纪,如何进一步推进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的大众化、多样化、时代化、科学化和深层化,是摆在我们每一个师从陶行知、研究陶行知者面前的一个新课题。

一、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的发展历史

现代社会陶行知教育思想能够得到重视和发展,是众多教育学者和改革实践家不遗余力地研究和宣传的结果,是一个不断积淀的过程。自20世纪50年代至今,国内外对于陶行知教育思想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全国范围的教育改革不断推进,更多的学者意识到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先进性,陶行知课题研究也达到了空前的繁荣。系统地研究这段历史,有助于理清陶行知研究发展的脉络,认清时代使命,进而把握陶行知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一般来说,不同年份陶行知研究成果数量的多寡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其发展状况,根据对CNKI学术期刊网的收录统计分析(见图1),大致可以将陶行知课题研究划分为四个阶段。

1.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的兴起阶段

第一阶段大约从20世纪40年代末开始至60年代中期,临界点的标志性事件就是陶行知逝世和“”的开始。这个时期陶行知研究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两点。从研究内容上来说,对陶行知教育思想加以朴素的继承,在学校教育中基本沿袭陶行知的做法,使学校与社会生产紧密结合。陶行知教育思想是在物质贫乏的战争年代中产生并发展起来的,而这资源匮乏的状况在这一阶段仍未得到太大改善,因而生利主义和自我教育依然是教育的主要内容。从研究目的上来说,则发生了一些改变,从“救国图存”转向社会主义生产和建设,因而注重宣扬陶行知联系群众、依靠群众、理论联系实际的做法,在教育领域强调“为人民办学”的思想,这些是和中国革命胜利以及社会主义改造之后产生的实际需要密切相关的。

2.“”时期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的短暂沉寂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