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陶行知爱教育论文

陶行知爱教育论文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践行陶行知思想,强化师生责任感

【摘要】学校德育正面临着一个严峻的现实:师生责任感的缺失。文章提出以校园文化为载体,浸润行知思想;践行“爱心”与“责任”的行知教育思想,培养教师的责任感;践行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培养学生的自我责任感希望从这三个方面来践行陶行知思想,强化师生责任感。

【关键词】特色德育 陶行知思想 师生责任感

作为一所城乡结合部的初级中学学校的管理者,我深刻地感受到德育教育正面临着一个严峻的现实:师生责任感的缺失。 我前年参加了龙岩学院召开的陶研会后,与校委会成员共同探讨了学校责任感教育的问题,结合学校“培养爱心,承担责任”的特色德育,提出了“践行陶行知思想,强化师生责任感”的教育思路,重拾师生的责任感。

如何在学校教育管理中践行陶行知思想,强化师生责任感呢?我校实施了三位一体的践行思路:以校园文化为载体,浸润行知思想;践行“爱心”与“责任”的行知教育思想,培养教师的责任感;践行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培养学生的自我责任感。

一、以校园文化为载体,浸润行知思想

陶行知先生是我国近代最具有影响力的教育家、教育思想家。他博大的教育思想,求真的教育实践,行知合一的师德风范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陶行知的许多教育思想理念、经典名言,如一道道精神大餐、文化食粮,丰富了人们的思想素养。如陶行知先生强调教师的职责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会做人”;学生的职务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学生不应当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等。

文化熏陶学行知,营造行知思想氛围。我校地处冠豸名山,浸润着冠豸灵气,积淀着深厚的冠豸文化。为了让全校师生更深入地学习、感受陶行知思想内涵,我校以冠豸文化为载体,多层面打造行知校园文化。如我们在校园大门左侧布设了三十米的陶行知思想文化长墙,介绍陶行知事迹、教育思想、教育理论书籍等,在通道的醒目处悬挂陶行知画像、陶行知教育理念的灯箱,在走廊上和班级里张贴陶行知名言。通过一系列的校园文化建设,优化育人环境,营造了良好的行知思想氛围,形成了有丰厚行知文化底蕴的校园文化,让师生浸润在行知思想中,受陶行知思想的熏陶,养成良好的思想素养。

全文阅读

承行知精神之脉建特色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体现一所学校办学理念和特色、精神和风气的一种群体性文化,是学校发展的灵魂。要想成就一所有影响力的学校,必须走内涵发展的道路。其中,校园文化建设正是学校内涵发展的重要途径。我校依托陶行知教育思想培育校园行知文化。几年来,陶行知教育思想引领着我校的办学之路,陶行知“大爱、求真”的精神已成为凝聚教师的“魂”。2007年7月,学校如愿以偿地成为了福建省行知实验学校,并于2009年被评为福建省学陶先进集体。2012年11月学校成为了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实验学校。承行知精神之脉,建校园特色文化,丰富了我校校园文化的精神内涵,彰显着独特的风采。

一、营造良好的学陶氛围,陶冶浸润师生心灵

营造良好的学陶氛围,对师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是深远而持久的,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一种教育媒体。无论是校园的自然环境,还是人文环境,对学生都是无声的教育,它们与有声的教育相配合,具有相得益彰的效果,有利于陶冶浸润师生的心灵。

1.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我们学校校园景观改造融入办学理念,恰如陶行知先生所言“一草一木皆关情”。学校随处可见陶行知语录,有喷绘的也有师生书写的。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原会长方明先生为学校题词“爱满天下”四个大字,学校将其装裱,悬挂在会议室墙壁正中央。学校开设了师陶室、行知广播站、学陶交流台、学陶专栏,校刊《青橄榄报》开辟了“学陶专版”,校园网站特设“学陶天地”专栏,各班级黑板报开辟学陶角……目前学校重新改造了行知文化墙和行知园,行知文化墙上面写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文化墙前面是一尊熠熠生辉的陶行知先生的全身坐像。行知园立起大型的喷绘,喷绘中央是向我们迎面走来的陶行知图像,旁边印着中外名人对陶行知的评价。行知园前环绕着翻开的书的造型的石头,上面贴着十几首陶诗的喷绘。这些都让陶行知思想无处不在,学生生活在一个充满着健康的、蓬勃向上的文化氛围之中,心灵自然荡涤,思想必然升华。

2.特设“行知时间”。学校早会特设了“行知时间”,由各班学生自己编排节目,有的朗诵陶行知诗歌和自己创作的陶诗,有的采用小品的形式表演陶行知的故事,有的演唱陶行知做词的歌曲……比如,在其中一次的行知时间,学生用表演的形式展示陶行知故事《爱的大衣》,而且很有创意,采用了猜谜、外景主持、现场主持等生动活泼的展示,师生们看得津津有味。形式多样的行知时间给学生献上了营养早餐,激励学生从小争做小陶子。

3.开发校本教材。学校认真进行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十二五”课题《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应用研究》和省陶研会重点课题《陶行知教育思想与小学生自主管理研究》,落实《走近陶行知》校本课程,开发了《走近陶行知》校本教材(低年级版、中高年级版)、辅助教材,每周在校本课程上进行教学,让师生加深了解陶行知,并争做像陶行知先生一样言行一致、行知合一的真人。

二、建设“行知式”教师队伍,树立新时代教师新风尚

陶行知先生提出:“爱满天下”,他用他的大爱,诠释着他的行动和伟岸的人格。他爱教育,爱百姓;爱儿童,特别是无数贫苦的孩子;爱青年,特别是失业失学的青年……他的爱是人间最博大的爱,最无私的爱,最高境界的爱,这就是他的大爱精神。今天,陶行知的这种大爱仍然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我们校园文化彰显陶行知“爱满天下”“用大爱做小事”的精神,激励教师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贡献。

全文阅读

践行陶行知思想 强化师生责任感

坐落在国家4A级风景区―――福建省连城县冠豸山下的连城县冠豸中学,是一所城乡结合的初级中学。作为学校的管理者,我深刻地感受到德育正面临着一个严峻的考验:师生责任感的缺失。

前年参加了龙岩学院召开的陶研会后,我与学校校委会成员共同探讨了学生责任感教育的问题,统一了思想,明确了责任感教育的主要内容就是要求师生学会对自己、对家庭、对学校、对社会、对国家等负责,于是结合学校的“培养爱心,承担责任”的特色德育,提出了“践行陶行知思想,强化师生责任感”的教育思路,重拾师生的责任感。

一、以校园文化为载体,浸润行知思想

陶行知的许多教育思想理念、经典名言,如一道道精神大餐、文化食粮,丰富人们的思想素养。如,陶行知先生强调的教师的职责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会做人”,学生的职务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学生不应当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等。

1.文化熏陶学行知,营造行知思想氛围

我校地处冠豸名山,浸润着冠豸灵气,积淀深厚的冠豸文化。为了让全校师生更深入学习、感受陶行知思想内涵,我校以冠豸文化为载体,多层面打造行知校园文化。如,我们在校园大门左侧布设了三十米的陶行知思想文化长墙,介绍陶行知事迹、陶行知教育思想、陶行知教育理论书籍等,在通道的醒目处悬挂陶行知画像、陶行知教育理念的灯箱,在走廊上和班级里张贴陶行知名言。通过一系列的校园文化建设,优化育人环境,营造了良好的行知思想氛围,形成了有丰厚行知文化底蕴的校园文化,让师生浸润在行知思想中,受到陶行知思想的熏陶,养成良好的思想素养。

2.活动引领学行知,感悟行知思想精髓

学校在行知思想氛围中,围绕“培养爱心,承担责任”的特色德育,围绕“践行陶行知思想,强化师生责任感”的教育思路,积极开展丰富的校园活动,让学校师生感悟行知思想精髓。

全文阅读

陶行知教育思想在小学英语入门教育中的应用

【摘要】小学英语入门教育之前,学生一般只是了解少数的单词,没有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也没有建立起英语课程的学习兴趣。如果教师的教学方法不够科学,容易导致学生出现厌学现象,甚至产生逆反心理。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引入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生活教育”“爱满天下”“创造教育”等教育理论为支撑。本人结合自身工作一年以来的实际教学总结,对小学英语入门教学方法进行研究,并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小学英语英语入门教育陶行知教育思想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08-0117-01

陶行知先生是一位勇于开拓、崇尚创造的教育家,根据多年开展的教育实验,陶行知研究总结了一系列的教育原则和方法,他的“平民教育”“乡村教育”“生活教育”“民主教育”“创造教育”“教、学、做合一”“爱满天下”等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仍对当前学生的培养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本文基于陶先生的教育理论,并结合实际教学过程,对小学英语入门教学方法进行研究,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 “教、学、做”合一

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语音、词汇、语感都要通过大量的练习获得,在教学中有机地将教、学、做结合起来,收效很大。

在小学英语教育起始阶段,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将课堂真正交给学生,鼓励学生大胆开口说英语,采用各种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值得一提的是,在小学低年级阶段,孩子比较好动、贪玩,通过教、学、做,让学生在课堂中充分动起来。如课本的每一单元都有情景对话,如何将对话中的知识要点转化为技能,就要看教师能否做到在做中教,让学生在做中学。可设置与课文内容有联系且学生在能力范围内可掌握的场景,易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一旦对学习有了兴趣,就会自觉地投入学习,一些不良习惯就会因兴趣而随之消失,厌学就会转为乐学。

二 构建“生活大课堂”

全文阅读

陶行知教育思想精髓八字箴言

生活教育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髓,创造教育是核心,民主教育是目标。其红线是:万年大计,教育为本,师德为本,育人为本,即以人为本,教育为根,德育为先,可八个字来阐述。

一、“实”字。

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从中国的国情实际出发,从学校的实际出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陶先生以实践第一的观点,倡导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论,把美国杜威先生的“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做中学”翻了半个筋斗。1924年,时任校长的陶行知,把南京安徽公学的校训定为“实”。实事求是,是生活教育的哲学基础。一切生活都是课程,一切课程也都是生活。有什么样的生活就有什么样的教育。劳动的生活是劳动的教育,艺术的生活便是艺术的教育,科学的生活就是科学的教育。

二、“活”字。

陶先生一贯主张活教育。一切从实际出发,从生活出发,反对死教育。旧教育教师死教书,教死书,教书死;学生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旧师范教育只是大书呆子教小呆子,倘若刮一阵普及教育风,小呆子遍及到全中国,中国就成为一个书呆国,书呆国就要亡国。陶先生主张活读书,读活书,读书活。他亲自设计的晓庄师范校旗中,中心大大地写上一个“活”字。什么是教育,就是生命孵化生命,人格熏陶人格,品行影响品格,情感点燃情感。让人随着自己生命的生长规律,随着时代的发展,生活的变化,丰富和充实,而不断进取、前进、生长。

三、“真”字。

为什么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陶先生明确地指出“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教人求真,学做真人。培养出来的人,不做人上人,不做人下人,不做人外人,要做人中人。人中人的道理非常简单,崇尚真善美,反对假丑恶,实现生活本真、做人本真,回归人性,焕发童真、真与诚是联系在一起的,诚信是现代文明的标识之一,坚持以人为本,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民主的、互相尊重的、相亲相爱的。

四、“创”字。

全文阅读

从《放飞蜻蜓》解读陶行知教育理论

摘 要:《放飞蜻蜓》讲陶行知见一群孩子捉蜻蜓,因势利导教育孩子识蜻蜓、放飞蜻蜓的事。从这一教育过程中体现了陶行知“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千教万教教人求真”等教育思想。

关键词: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真教育

苏教版三年级(下)语文教材《放飞蜻蜓》,讲述老一辈教育家陶行知见一群孩子捉蜻蜓,因势利导教育孩子认识蜻蜓,懂得蜻蜓是人类的朋友,从而放飞蜻蜓的事。读这篇叙事文章,能够从中领略陶行知先生许多教育理论的精神实质。

一、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

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因此,我们可以说“生活即教育。”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教育;整个的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教育之场所。因此,我们又可以说“社会即学校。”――《陶行知全集》第2卷第633页

所谓“生活”,陶行知说:“生活就是有生命的东西在一个环境里生生不已的活动。因此可以说一切活动都是生活,教育也是生活。”陶行知还说:“教育可以是书本的,是与生活隔绝的,其力量极小。拿全部生活去做教育的对象,然后教育的力量才能伟大,方不至于偏狭。”正是基于这样的思想,陶先生注意抓住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适时对他的学生,对他生活周围的人进行教育。正如课文《放飞蜻蜓》中所叙:“一天午后,陶行知从村里走出来,见一群孩子在捉蜻蜓……”如此小事,也许别人并不经意,但在教育大家的眼里,生活就是一部教科书,社会就是一所大学校,自己有责任成为这个社会上传授知识,培养品德,传播文明的一名教员。于是“他停下脚步”,“拉着孩子坐在田埂上”与孩子进行心灵沟通。读到这里,我又想起先生对于“社会即学校”的阐述:“以社会做学校,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增加;学生,先生也可以更多起来,任何人都可以做师生。”

二、捧着一颗心来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你们抱着这样的精神去教导小朋友总是不会错的。――《陶行知全集》

全文阅读

解读陶行知教育思想,弘扬素质教育

摘 要:解读陶行知“爱满天下”“教学做合一”“学生自治”“生活教育”“创造教育”的教育思想,惊叹于他不愧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今天,联系陶行知的教育思想理论来看当今的教育改革,仍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他的那些极具时代精神、创造精神,又极富人民教育思想的真知灼见,都体现了当今素质教育的精髓,成为教师不断汲取教育改革营养的源泉。

关键词:陶行知;爱满天下;教学做合一;生活即教育;创造教育

《陶行知教育文集》汇集了陶行知先生平生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精髓,文章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从“爱满天下”“教学做合一”“学生自治”“生活教育”“创造教育”等各个方面集中体现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及“知行合一”的独特教育思想,经过80多年的考验,不仅仍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而且对今天的中国教育改革仍具有很强的借鉴价值和指导意义。

解读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惊叹于他不愧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今天,我们联系陶行知的教育思想理论来看当今的教育改革,仍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他的那些极具时代精神、创造精神,又极富人民教育思想的真知灼见,都体现了当今素质教育的精髓,成为我们不断汲取教育改革营养的源泉。

一、“爱满天下”是基础

爱就意味着奉献。从古到今,教育在人们眼中都是充满无私奉献精神的神圣职业。但令人遗憾的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汹涌澎湃的今天,一些教育者自觉不自觉地习惯用商业化与功利化的眼光来衡量自己的职业,以致逐步丧失了最崇高的精神境界。麻木、冷漠或者虚伪、势利弥漫在一些教师、学生及其家长之间。“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陶先生正是以他这一颗伟大的爱心滋润着无数颗童心,也培养出了无数的爱心。这样的爱心,正是我们今天每一个教育者所需要具备的。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前苏联教育家马可连柯这句话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谛。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教师爱学生,就有教育,学生爱教师,就产生教育效果。

二、“创造教育”是精华

全文阅读

在学陶师陶中加强师德建设

师德即教师的职业道德,教师职业道德是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师德建设是以德治校方略的重要内涵。学陶师陶,加强师德建设,认为这是一条十分有效的途径。在陶知行先生看来,“教师就是社会改造的领导者。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我们深信如果全国教师对于儿童教育都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决心,必能为我们民族创造出一个伟大的新生命。”师资队伍建设何等之紧要。

一、学陶: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给我们提高师德建设认识以理性启迪

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髓。学陶就要学习陶行知思想,学习陶行知思想就要学习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我们学校购买了《陶行知全集》等研陶著作,不断学习,我们充分认识到,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是我们提高师德建设认识的重要启迪。

生活教育理论最重要的命题是:生活即教育。陶行知多次说:“生活教育是以生活为中心之教育。”“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好生活就是好教育,坏生活就是坏教育;前进的生活就是前进的教育,倒退的生活就是倒退的教育。”“生活教育的要求是:整个的生活要有整个的教育。”

我们从师德要求的意义来看,生活的天地有多广,师德的天地也该有多广。《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提出的“依法执教,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严谨治学、团结协作、尊重家长、廉洁从教、为人师表”这些要求所涉及的正是教师生活的基本内容。正是因为这样,生活教育理论对于师德建设的启迪是多方面的:

1、师德必须存在于每时每刻。

课堂上要讲师德,课堂外要讲师德;校内要讲师德,校外要讲师德。师德应该是像空气一样,无时无处不在,为人师表必须在生活中影响学生,师德的芳香应该涵盖于学生的所有生活空间。生活教育理论还认为,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真正影响学生。因此,师德修养决不是一天二天的事,决不仅仅是在学校里的事,师德必须弥漫于生活才能发挥其教育的作用。

2、师德是体现于一切之中的。

全文阅读

二十世纪初乡村教育运动的历史特色与现实意义

[摘 要]20世纪二三十年代,教育界各种改革的新思潮风起云涌。作为近代乡村教育的先驱——陶行知,他所领导的乡村教育实践是这场乡村教育运动的典型代表,本文探讨了陶行知乡村教育实践的历史特色,并阐述其对当前农村教育的启示。

[关键词]乡村教育;陶行知;特色;意义

一、陶行知乡村教育理论的产生背景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战祸连年不断。外有帝国主义的侵略;内有军阀混战,广大人民生活在一片水深火热之中。陶行知早在求学期间就确立了教育救国的主张:“当我们在中国办教育时,这种教育就应当是为了人民大众的生活需要和幸福解放的教育”。[1]P570他认为只有通过教育这一最基本的手段,才能造就真正的国民乃至国家,于是他主张发起乡村教育运动,并投身于中国的教育改造事业。在此过程中,他注意到“中国以农立国,十之八九住在乡下,所以中国改造的根本问题在农村,乡村教育是立国的根本大计”。[2]P49

1927年3月15日,作为近代乡村教育的发端,晓庄师范正式开学。陶行知将其生活教育理念及通过教育改造乡村社会的思想在这里进行实践。在1930年晓庄师范被封,但“乡村教育是一幕永远不会闭幕的历史剧”,陶行知作为一名人民教育改革者,他深知乡村教育在当时的重要性,因此乡村教育的研究和试验始终没有停止。两年的不断努力之后,他找到了另一条改造乡村之路——1932年9月15日在上海创办山海工学团。晓庄师范时期,陶行知把着眼点放在学校;而工学团时期,他则把目光转向将教育与促进生产紧密结合,工学团还巧妙的配合当时的抗日救亡运动。陶行知的乡村教育思想渐渐走向成熟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二、陶行知所领导下的乡村教育运动特点

陶行知作为近代乡村教育改革的开拓者,伴随多年的教育实践,他不但开创了自己独树一帜的教育理论,并且他将这些理论直接运用于教育实践,造就了独特的乡村教育实验。因此陶行知的乡村教育理论是用自己的方式来寻求中国的现代化之路,是不断探索的思想结晶。

(一)陶行知把爱国热情倾注于乡村教育运动

全文阅读

如何激励定向师范生从事农村教育事业

实践证明,在定向师范生中开展陶行知思想系列教育活动,对于他们树立终身从事农村基础教育的志向,增强他们献身农村基础教育的责任意识和自豪感具有重要作用。以笔者所在的学校为例,在定向师范生中开展陶行知思想系列教育活动共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在第一、二学期,通过教育对国家民族发展的重要作用教育,激发定向师范生萌发热爱教育事业的情感。

1.让定向师范生初步了解陶行知。定向师范生入学伊始,用系列讲座的形式向定向师范生讲述陶行知生平故事,重点介绍陶行知推行平民教育,开展乡村教育实验,倡导“科学下嫁”,创办工学团和育才学校的事迹,介绍陶行知在教育实践中形成的教育教学理念,使他们对陶行知先生是个怎样的人、对中国乃至世界教育改革的巨大影响有了初步的了解,萌发进一步认识陶行知先生的欲望。

2.促使定向师范生自觉探讨陶行知思想。在定向师范生中举行陶行知生平故事讲述比赛和陶行知教育思想讨论会,激发定向师范生广泛阅读宣传介绍陶行知事迹的书籍和陶行知著作的兴趣。经过一段时间准备,分层次在班级和各系最后全校举行陶行知故事讲述比赛,同时交流陶行知教育思想学习体会,达到使全体定向师范生深刻认识陶行知献身人民教育事业伟大精神的目的。

3.指导定向师范生深刻认识教育的重要作用。在各班举行“论证陶行知‘教育救国’思想”主题班会,让学生充分认识教育对国家民族兴盛的重要作用,使定向师范生对自己未来的教书生涯,从职业的角度升华到与中华民族全面复兴息息相关的光辉事业的高度,产生热爱教育事业的情感。

第二阶段在第三、四学期,培养“爱满天下”情怀,铸就定向师范生献身农村基础教育事业的责任意识和自豪感。

1.激发定向师范生对农村儿童的爱。在定向师范生中同时举办题为“记家乡的小学”和“家乡小学的孩子们”等征文活动,选出优秀篇目展览,让他们通过阅读出自自己之手的文字,了解家乡的学校和孩子们。

2.催生定向师范生从对农村儿童的爱到教育农村儿童的升华。利用节假日,发动定向师范生做“目前农村父辈祖辈文化水平调查”和“农村小学生与城镇小学生学习状况比较调查”,组织他们交流调查情况。通过调查和交流,定向师范生激情澎湃,不少来自农村曾在农村小学就读的定向师范生也感慨满怀,内心深处涌动起一股去农村、去农村小学任教的激情。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