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讨论式教学

讨论式教学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浅析讨论式教学

【摘 要】讨论式教学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深化学习思维、提高课堂效率、增强学生的社会性等具有重要意义。教师实行讨论式教学要注意:以问题为中心、注重课堂组织形式和人数,注重学生的参与程度等,要注重对课堂的讨论式教学的评价和总结。

【关键词】讨论式 教学 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10-0069-02

讨论式教学就是教师通过预先的设计与组织,学生经过课前预习思考,在课堂上经由教师引导就某一问题发表见解,教师就讨论结果作出总结,从而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探寻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

一 讨论式教学的理论依据

1.孔子的讨论式教学实践

孔子是我国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将讨论式教学分为三种形式:老师自问自答,这是孔子运用最多的问答方式,即明知故问,引起学生的注意,使他们自己思考和解决问题;老师问,学生回答,孔子依据教学情境和教学要求的不同,就某一问题直接向学生发问,学生回答完毕后,依据学生回答的情况予以总结。这种形式被广泛运用到今天的课堂教学中,也就是提问的方式;孔子引导学生问,老师解答。孔子注重创设和利用一定的问题情境引起学生提出问题,再因材施教,对学生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解答和教育。

2.苏格拉底的助产术

全文阅读

讨论式教学浅析

讨论式教学作为一种课堂教学法,起源于对讲授法的缺点的反思。在讨论式教学中,学生面对面交流,可以自由发言、提问,也可以立即作出回答。教师也可参与讨论。教师起指导、组织和提供信息以及小结等作用。在讨论中。信息传递的速度较慢,其传递信息和传授知识的功能不能与讲授法相比。但在培养学生的能力方面具有讲授法无可比拟的优越性。主要表现在:

(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围绕同一问题展开讨论。这迫使学生不得不学会用基于事实、概念和原理的推理来维护自己的意见。正如布鲁纳在谈到采用假设式的教学方式时说:“采用假设式的教学,教师和学生便处于更合作的状态……学生不是静坐在课椅上的听者,而是投入系统的阐述中,有时还可以在其中担任主要角色!学生会意识到可资选择的方法,甚至可能对这些方法有一种似曾相识之感。当信息来到时,学生不仅能接受它们,而且能加以评价。”

批判性思维也包括对同一个问题从不同角度加以考虑,这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的能力和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二)有利于培养集思广益的技能。在一个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社会。许多问题不是靠个人的智慧所能解决的。如阿波罗登月计划、人类基因组计划等,都是由许多科学家。甚至是多国科学家协作研究完成的。这就要求作为我们社会来来公民的学生具有集体协作共事的技能。能倾听别人的意见,能对别人的意见作出评价,而且通过集思广益形成自己的观点;还要能克服个人的偏见,既不钻牛角尖,也不人云亦云,顺从于多数人的意见。选些技能都是可以学会的。而最适当的途径就是通过自由的没有压力的讨论。

(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在现实社会中,口头表达自己的思想的能力同书面表达能力一样,都是很重要的。讨论式教学为学生提供了练习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的极好机会。他需用清晰的语言阐明自己的观点。他的发言要口齿清晰。合乎逻辑。而且在许多场合必须即兴发挥。讨论式教学有利于高水平的口头表达能力的形成。

(四)有利于充分有效地开发课堂教学资源。现代心理学的多项研究证明,学生学习接受社会经验和文化,不仅是建立在简单的复述、记忆基础上的识记过程,不论是“同化――顺应”学说,还是建构主义的解释、都把学习者接受新信息的过程,视为一种主动地理解、吸纳与变化的过程。所以任何一位学习者都不是从零开始学习活动的,他们是在环境与他人的影响下,用自己已经积累起来的知识、经验、感觉、记忆、表象等等,去认识、接纳、理解新的信息,并积极地作出带有个人特点的解释。这种接受过程,可以认为是一种心理上的研究、碰撞与融合的过程,也可看成是意义建构过程。或者“同化――顺应”过程。而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及对新信息的独特理解和感受,正是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讨论式教学有利于这种资源的开发。

要充分发挥讨论式教学的优势和功能,必须对它的适用范围作比较详细的分析。

首先,要区分两种不同性质的学科领域――高度一致的学科领域和高度不一致的学科领域。某些学科,如数学、化学、物理,它们中的概念、原理和方法是高度一致的,尤其是基础阶段更是如此。任何人都提不出明显可以怀疑的问题。相反,在另一些学科,如历史、政治、文学、艺术,它们中的许多概念和原理都存在着争论。这些领域存在着许多学派,不同学派有不同的研究方法和评价标准。

全文阅读

探究式\讨论式\在《小学数学教学论》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关键,本文将深入研究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等教学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论》课堂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以及运用的方法手段。从而优化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从教能力。

关键词: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

中图分类号:G648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09-0188-01

数学教学强调的是对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而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关键,因此教学方法的改进对于提高学生数学能力尤为重要。本文将深入研究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等教学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论》课堂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以及运用的方法手段。

1.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等教学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论》课堂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

根据调查和深入教学一线,并且综合有关课堂教学的论文,可以发现课堂教学中存在着以下主要问题:①教学方法单一、陈旧,学生无兴趣可言,课堂气氛沉闷,没有生机;②教师过多采用就内容的讲解,内容扩充与引申不够;③对课堂教学艺术与方法研究不多等等。每门课程都有自己学科和课程的自身特点,具体到相应的学科或每门课程,教师本人要在充分备课的基础上不断探索适合于自己课程特点和课程内容本身的教学方法,更要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充分消费好课堂教育过程中在时间和经济上的投入。只有让课堂这一必要的环节不断优化, 才能使学生不但学会知识、学会运用知识,而且懂得应该如何去学习。从而有效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自身的教学水平。在《小学数学教学论》课堂教学中应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等教学方法能够突出师范特色,以就业为导向,提高学生从教能力。

2.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等教学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论》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是实现学思结合的有效教学方式,其中的核心是启发式教学,其主要形式是探究和讨论,其只要表现是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参与。

全文阅读

“新教材”与“讨论式”教学法

为了大面积提高初中物理教学质量,许多不同版本的新教材都有不同的亮点.其最大亮点就是教材从“教”向“学”转化,本文就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实施“讨论式”教学谈几点看法.

1正确处理 “教”与“学”的关系,以“不学不会”教育理念指导教学改革

“教”与“学”是辨证统一的关系,从“教”的角度研究教学,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教师应起主导作用.从“学”的角度即从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新一代人来研究教学,学生是教学的主体.“不学不会”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我们平常所说的“导”是一个外部的激励和育导因素,它必须通过学生刻苦地“学”起作用,才能使教学取得较好的效果.

在以前的教学中,因为我们过份强调教的作用,把“教导”变成了“灌输”,学生完全处在被动的地位.当前教学中的主要弊病“满堂灌”就是“不教不会”思想制约我们的教学,因为我们知道人类的智慧是通过自己的劳动,再经过大脑思维加工改造,正确地获取知识.从而掌握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并用于改造自然、服务社会.所以说:我们获取知识的过程中,不教也是可以的.不仅如此,我们还要在已经掌握的知识基础上,不断地筛选提高,逐步积累,并将这些知识加以宣传,从而促进社会的进步.所以这就是教育工作者必须考虑的问题.我们将如何优化教学过程,使之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因此,在新课程改革下我们应做到:(1)在教研教学的同时,注意研究学生的学法;(2)在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过程中,还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3)在处理教与学的关系上应做到:“教”与“学”的有机结合,“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课内”与“课外”有机结合.

2“讨论式”教学法的案例

如讲滑动摩擦时,在学生建立了滑动摩擦力的概念后,提出:“拧瓶盖时,盖与瓶之间的摩擦是属于什么摩擦?”通过分析争论,使学生认识到,瓶盖虽然是转动的,但盖与瓶之间仍是滑动,这就加深了对滑动摩擦的认识.并能正确地辨认卷铅笔时笔杆与刀孔也是滑动摩擦,及螺丝杆与螺帽之间也是动摩擦.

再如在初三《欧姆定律》一节知识点复习时,采用“讨论式”方法,将会收到很好的效果.具体做法是:在预习的基础上,由学生归纳本章知识内容,接着讨论两道典型例题,第一道是根据欧姆定律,利用串、并联电路的特点,解决电路计算问题.

全文阅读

大学物理的讨论式教学

一、大学物理实验课程的传统教学方法

分别由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和创新性实验等模块开展教学。实验课分三个阶段完成,第一阶段为基础实验阶段,以培养学生基本的实践能力、操作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为目标;第二阶段为综合实验阶段,主要培养学生将所学的多方面的物理理论和实验知识融合在一起,综合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阶段为设计性实验和创新性实验阶段,主要培养学生初步的实验研究能力、创新能力和自主的设计能力。此课程根据学生自身专业的特点和要求,采用多层次教学的模式授课,各层次的教学时数和教学内容也与各自专业培养目标相匹配,突出基础性、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4]。

同时,我们应该看到在大学物理的教学中传统的教学理念还是根深蒂固的。传统的教学观念认为实验教学只是理论教学的附属和补充,是为了巩固、验证理论课的知识而进行的实验环节,因此大学物理实验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都比较陈旧。课程的大部分教学内容还是集中在与大学物理理论课教学相关的验证性实验和认知性实验上,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素质教育和科学素养形成的要求。科学素养是人们在处理与自然、社会的关系中应该具备的知识、精神要素和实践能力。大学生是国家建设和发展的主力军,是提高国民素质、提升公众科学素养水平的中坚力量,提高大学生的科学素养是造就大批具有创新能力人才的关键,大学物理实验课程应当承担起这份责任。大学新生的实验知识和动手能力非常之贫乏,而大学物理实验又是他们首次参与的系统性实验课程,因此该课程就责无旁贷的承担起了把学生引领进实验科学大门的任务。实验课程通常以基础实验导入,着重培养的学生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对不同教学内容要求学生了解、理解和应用实验折射出的物理概念、原理和知识点,掌握实验的基本规则、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在此基础上开展综合性实验,包括实验内容的综合、实验方法的综合和实验手段的综合,着重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自我分析能力和解决具体物理问题的能力。并在实验教学中适当的安排部分设计性、探索性、研究性和创新性实验,鼓励学生对实验方法和技术进行改革和创新,力图用现有的设备和设施更合理、更科学、更精确的解决物理问题,让学生打破条条框框建立起创新的思维和发明发现的意识。

二、大学物理实验课程中讨论式教学方法的探讨

目前,高校大学物理实验课程的教学效果参差不齐,大多不尽如人意。一方面是由于长期以来实验教学的模式比较单一,课堂成了教师的一言堂,事无巨细统统包办,限制了学生的主动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另一方面是由于部分学生缺少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不想动脑,不勤动手,不愿探究,不求甚解。所以,实验课的教学过程往往是从教师讲解试验目的、实验要求和实验原理开始,在老师演示并讲解实验过程后,学生被动的按教师设定的实验步骤和要求逐一完成实验。这种教学模式下,大学物理课程就失去了提高学生素质,增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功能。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我们在大学物理实验课堂中进行了讨论式教学的尝试。变学生被动式学习为主动,变教师督促为学生自我监控,变教师鼓励为学生自我激励,最大限度地发掘学生的潜能,在教师的引领下完成教学任务,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5]。

每间大学物理实验室中通常包含了4个实验项目,学生进入实验室后一般也会相应的分成4个大组同步的开展各自的实验项目。为了便于教学讨论,我们将每个大组的同学又根据实验项目分成4个实验预习小组,并设小组长。从课前的实验预习开始,老师就要求学生关注自己小组分到的实验项目,课余时间在老师的辅导下该小组的学生要对自己负责的实验项目的内容、理论、原理和实验设备进行较深入的学习和研究,为实验课中的讨论式学习做课前准备。大学物理实验课程与其他的实验课程有一明显的区别,这就是大学物理课讲的理论内容与大学物理实验课程安排的实验内容在时间上不同步。例如:大学物理课在讲力学内容时大学物理实验课程就可能已经超前的做起了电学、热学或光学的实验。当然,也有些实验内容是滞后理论课的。对那些实验课内容超前的实验项目,学生在预习过程中会碰到较多的困难,老师要鼓励学生开展研究性的学习,争取自己解决问题。通过去图书馆查找资料,在开放的实验室中自我探索和向老师请教等不同方式较好的理解和掌握预习的实验内容。上课后教师会在实验操作前简洁的讲解实验原理、实验方法、实验步骤和实验要求等内容,接下来的时间就会交给学生,开展讨论式的实验教学。讨论以实验项目大组为单位展开,本实验预习小组的成员会从学生的视角讲解实验的原理、实验方法和实验步骤等内容,其他同学可以对实验的各个环节提出没搞清楚的问题,并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经过充分的讨论学生们对实验的内容有了较深入的理解,之后学生们才会去熟悉实验设备的性能,并按步骤开始实验。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经过课堂讨论这一教学环节后,学生实验的技能、水平和质量都有提升,提高了大学物理实验课的教学的效果。当然,实验课堂的教学讨论中教师的作用也是十分重要。对那些学生容易掌握,或经过学习和讨论自己可以掌握的实验项目,教师会放手让学生自己制定实验步骤并独立完成实验。例如:电表的改装、拉伸法测金属丝的弹性模量、薄透镜焦距的测量等实验项目。

这些实验项目都属于基础实验,其实验原理和实验方法都与大学新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相适应,所以教师应鼓励学生经过研究性的学习后独立完成。但是,还有一些实验项目学生理解、掌握和操作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例如:双棱镜干涉、牛顿环实验、光栅的特性及光栅常数的测定等光学实验。在大学物理理论课两学期的教学安排中,光学属较晚讲授的教学内容,当大学物理实验课程超前做起上述实验项目时,学生必然会碰到知识和能力不足带来的困难。这时实验教师就应该有针对性的为学生补充相关的专业知识和实验技巧,之后再安排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并随时为学生答疑解难。经过这样的教学过程后,学生们通常都能够较好地完成实验任务。大学物理实验课程中开展讨论式教学,可以加深学生对物理现象和规律的理解和认识,掌握自然界中一些最基本的规律和实验事实,激发学生探索、研究和创新精神。便于学生提高自身素质,建立正确的方法论,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从而实现了学生的基础知识、科学素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大提升。

三、结束语

全文阅读

讨论式教学应如何调控讨论过程

决定讨论式教学效率的核心问题是安排和调控讨论过程。时下,从课堂教学来看,合作讨论似乎已经成为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重要特征。但是,合作讨论这一良好的学习方式真正发挥了它的功效了吗?真实的情况是,目前在许多课堂上开展的合作讨论依然存在两大误区:一是只收不放;二是放任自流。

课堂上的合作讨论教学要走出以上两大误区,必须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一.讨论式教学的结构与流程

成功的讨论式课堂教学,必须充分考虑学生、教师和问题三大要素,并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研究经典的讨论式课堂教学案例,我们可以清楚地发现课堂结构主要由师生同步参与的“泛谈式讨论――探索式讨论――交锋式讨论”三个部分组成。所谓“泛谈式讨论”,就是组内学生之间的讨论,即学生在个人预习和初步质疑的基础上先在学习小组内讨论交流,形成共识,然后再选派代表提出问题,并由教师整理、归纳出具有共同性和普遍性的问题,引导全班同学进行“探索性讨论”。在“探索式讨论”这一教学环节中,教师要发动学生就共同性和普遍性的问题展开全班性的探索和研讨,使需要全班同学共同讨论与思考的问题更加具有针对性,进而自然进入“交锋式讨论”。“交锋式讨论”是课堂讨论的高潮,教师要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甚至是争锋相对的意见,并在生生、师生间展开激烈的辩论,从而挖掘出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交锋式讨论”这一教学环节中,教师必须贯彻这样的教学思想:不能只看重结论,而是要更看重学生讨论的过程和思维发展的过程,以及正确的思路和创新思维形成的过程。为此,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教师要正面引导辩论中出现偏激倾向的学生,使之养成既能发表独立见解又能容纳别人不同意见的好习惯,进而形成自信和谦虚并存的优秀品质。当然,在“交锋式讨论”过程中,教师还应该以理服人,适时发表自己的见解,或对学生讨论的问题作进一步的归纳或小结。

总之,“泛谈式讨论――探索式讨论――交锋式讨论”的课堂结构,既有利于尊重有差异的个体,又有利于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让优等生的才能得到施展,让中等生的能力得到锻炼,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获得帮助,真正达到《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鼓励学生在课堂内外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意见,积极和同伴交流”的要求。

二.课堂讨论过程的调控

讨论式教学能否取得实效,同教师的组织方式和引导参与是否有效是分不开的。学生进行讨论式学习时,教师不应该是清闲的,而应该是担负起更大的管理和调控职责。为此,教师该做的不是等待和观望,而应该是观察和介入各个小组,为学生提供及时有效的指导。

一是要调控学生的情绪。这是因为,讨论过程中学生极易出现情绪问题,如学生有时会出现讨论过分激烈或过分沉闷等问题,进而降低讨论质量。这时,教师就要寻求有效的调控方法,引导学生的情绪,让他们保持良好的参与状态。

全文阅读

论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讨论式教学法

【摘 要】一直以来,我们倡导教学方法的多样性,但在教学实践中又会形成某种主导教学法。对高中历史来说,占主导地位的是讲授式教学法,但已跟不上当前形势,这就要求革新传统教学模式。讨论式教学法是一种新的教学方式,符合现代教育的发展需求,运用到高中历史教学中,能营造积极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率。本文主要结合自身课堂经验,探讨讨论式教学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实践运用。

【关键词】高中历史;讨论式教学法

传统历史教学中,多以教师讲授为主,形成了以讲授法为主的教学局面,但这种教学方式已不能跟上时展的步伐,越来越显示出一定的弊端,与素质教育的要求不相符,这就要求革新传统教学模式。高效的课堂应该学生处于主导地位,应该有学生的积极参与、探究。讨论式教学法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式,符合现代教育的发展需求,它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散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那么历史教学中如何运用讨论式教学法呢?

一、高中历史教学中讨论式教学法的实施过程

(一)课前准备

运用讨论式教学法必须做好课前准备工作,这也是讨论式教学的基础阶段。这一阶段教师要结合学生实际和教学内容设立疑问,这就要求教师深入研读教材和知识点分布情况,同时了解学生水平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设置富有层次性的问题,达到学生“跳一跳,摘得到”的效果。学生带着问题预习,搜集相关的资料,能提高课堂讨论的深度、效果,从而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否则,讨论就像在演戏,流于肤浅的形式,失去了讨论的意义。问题设计要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入手,这是激发学生求知欲的重要基础。如果话题与教学内容关联不大或者脱离学生实际,会失去讨论的意义,因为讨论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如教学“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时,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内阁是否变相的宰相制度?明朝内阁首辅是变相重设的宰相吗?这样学生准备时就会搜集大量的资料,了解“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同时设计的问题应源于课本,又超越课本,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讨论、探究的积极性。

(二)课堂实施

课堂讨论过程中往往具有不可预测性,这与传统教学完全由教师掌控课堂不同,这一阶段教师的主要工作是引导学生讨论。教师可以安排分层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课堂实施过程中,教师应先明确教学任务与目的,让学生进行小组交流、讨论,然后各小组再进行简要的概述,接着进行组间辩论。当讨论出现沉默时,教师别急于打破这种沉默,因为学生可能在积极思考,教师应等待合适机会再进行具体指引,如提问、补充材料等引导讨论有序进行。当学生讨论脱离话题时,教师应巧妙地引导学生回归正题,免得浪费时间。当学生在一个问题细节上讨论不休时,教师应及时制止、引导,但是制止时要讲究策略,如引导学生变化思考角度,启发学生全面把握问题。课堂讨论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一些活动活跃课堂氛围,愉悦学生身心。

全文阅读

浅谈讨论式教学法

摘要:在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讨论式教学法更能实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本文谈谈本人在教学过程中对讨论式教学的探索和实践。

关键词: 讨论式教学

“讨论式”教学法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学、自讲,以讨论为主的一种教学法。

一、讨论式教学法的优点

在语文课堂中采用讨论式教学法和其它教学法相比有着很突出的优越性:在讨论中能使学生集思广益,相互启发,实现信息交换;及时对各种意见进行分析比较,培养比较思维和评价思维;发展即席反馈能力,敏捷的思考和反应能力,以及即席口头表达能力;讨论还能使学生认识状况充分暴露,教师获得即时信息反馈,这样能增加教学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提高教学效率。此外,讨论还能使学生在课堂中思想高度集中,思维活动激烈,产生浓厚兴趣,使课堂教学情绪和形式都十分活跃。因此,在普及素质教育的今天,课程改革提倡“自主、合作、讨论、探究”教学方式,采用“讨论式”是很必要的。

二、讨论式教学法的形式

刚开始尝试“讨论式”教学,课堂气氛不热烈,讨论时学生都欠积极,甚至有的表现得有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回想我教学《索溪峪的“野”》时,这篇文章是独立阅读课文,文章围绕“索溪峪的“野”描写了四方面内容,按照以往方式,四方面都讲解必然花费太多时间,同学听着枯燥乏味,于是,我决定采用讨论式教学,课前我向同学们提出了预习要求:“野”在本课是什么意思,课文从哪几方面描写了索溪峪的“野”,是怎么写出这种野性美的。课堂上我让学生就预习目标展开讨论:“索溪峪的‘野’体现在哪些方面?你最喜欢哪个景?四人随机组成一小组合作交流。”当时,甭说组成小组,就连一点声音也没听见。当我问:“为什么大家沉默不语?为什么不行动?”时,此时才有学生悄声告诉我,他们不知道该怎么合作交流。毕竟这种教学方式学生不常接触,现在让学生分组讨论是有点超前了。于是,我随机说:“你们最喜欢哪个景?找你最喜欢的同学说一说为什么喜欢。可以自己概括说说,也可以找课文相应语句谈谈,或找课文相应段落读一读。”话音刚落,教室里顿时炸了锅似的。有的说,有的画,有的读,我则有时参与有时旁观,适时引导点拔。同学们在讨论中把一个个问题解决了,对课文的理解也从浅显到深入。显然,这一节课我应用了“全班讨论”的方式进行了课堂教学,既解决了篇章长的阅读文问题,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让更多学生参与交流,锻炼了与同学交流的能力,在交流中提高了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

讨论式教学法一般有“全班讨论”和“小组讨论”。当学生没有训练,还没有自行领导和自行进行讨论的经验时,采用“全班讨论”的形式最合适。这种类型讨论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处理相互交流的技巧,以及学生在熟悉课题方面所准备的程度。看来我教学《索溪峪的“野”》这篇文章,随机采用“全班讨论”的形式,有点“歪打正着”。然而,这正让我深深地体会到实施“讨论式”教学法要灵活运用各种讨论形式。

全文阅读

“讨论式教学模式” 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讨论这一教学模式应该起到的作用——使以往教学中单一的认知心理活动变为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动机,兴趣,情感,意志的全面的心理活动;使以往教师教,学生听变为教师与学生可以通过讨论交流,认真交换看法,及时沟通,这样就打破了以往课堂教学中师生间,生生间情感上不能沟通,难以融合,不易接触的情感阻隔,使学生在一个充满自信,相互尊重,民主和谐,相互帮助,乐学向上的教学环境中专心致志地学习,有利于学生身心的发展。在历史教学实践中,我发现运用讨论式的教学方法,可以使教学效果明显,事半功倍。那么,在历史课教学中,怎样才能恰当地运用讨论式教学法进行教学呢?

一、设置讨论的问题

问题的提出,必须要紧扣教材、抓住重点、把握难点。提出的问题,既要凸现基础知识,又要刺激思维,开发智力,培养探究能力。

问题可以分为“导入性问题”、“基础性问题”和“开拓性问题”三类。“导入性问题”通过对相关历史事件和知识的回忆,或具体的情景展示,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基础性问题”目的在于指导学生掌握双基;“开拓性问题”是要求学生经过一阶段学习,在知识储备基础上,去解决有一定开放性、综合性、有思考价值和探索余地的问题,引导学生围绕一个需要探究解决的特定问题展开“主题研究学习”,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开拓性问题”最能够体现历史研究的特点。

教师应该逐步的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尤其是要求学生注重在历史事件的结论式评价中去发现问题。通过好的问题,可以激发师生课堂共同探究的主动性,可以使讨论气氛热烈,思维活跃,促使整个教学过程始终保持着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讨论和收获相结合的良好氛围。

二、讨论前积极充分的准备

充分,细致地进行课前准备是讨论课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课前准备笔者认为一般有以下几个步骤:

第一步,补充资料。补充的资料应该与讨论问题有关的原始资料,史学界的研究成果(有关的史学著作的书目,节录,某些具有代表性的论点及主要相关论文目录,论文摘抄)补充资料中的一部分可由教师提供,但主要是学生从图书馆,互联网获取。补充的资料要有客观性,可信度;形式应该多样,可以有文字,图片,音像等资料;资料还要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提供不同层次的资料。

全文阅读

为“讨论式教学”正本清源

“讨论式教学”的异化,导致语文课堂的虚浮和低效,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它原有的意义。那么,“讨论式教学”如何“突出重围”,实现理性的回归呢?我们有必要正本清源,弄清其真正的内涵,由此出发,去反思和构建讨论式教学下语文课的教学方式。

A. 概念澄清:讨论应真正体现平等、民主、交流

被誉为“拉丁美洲的杜威”的保罗·弗莱雷是世界著名的教育家。他以解放教育理论为指导,提出实施“讨论式教学”。弗莱雷提出教育具有讨论性,教学即讨论的思想。他认为,实施讨论式教学反映了在教育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一种双向的相互交流。这种交流是平等、民主、真实、积极的。在交流中,双方都是主体,为了共同的目的进行交流,这与传统教育中的教师给予知识、学生接受知识的“储蓄”法完全不同。在语文教学中,讨论便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教师与文本之间的多重交叉的交流。教师的作用在这个过程并非被否定,而是得以重新建构,成为“内在于情境的领导者,而非外在的专制者”(小威廉姆·E·多尔)。在这种类似伙伴的关系中,只有当教师尊重交往、积极参与才有可能赢得学生的尊敬,并在整个语文教学体系中建立富有生成性的讨论关系。

所以,讨论式教学以师生平等和教学民主为基本前提,体现着平等对话和民主协商精神,但这种平等与民主具有法定性和规则性,教师更多地扮演顾问和伙伴的角色,教师要从居高临下的强势位置上走下来,与学生平起平坐,平等交流。平等,既是人格地位的平等,也是学术思想的平等和在真理面前的平等。民主,既体现在教学决策上,也体现在教学过程中,还体现在问题结论上。

讨论式教学因其民主性和平等性,因其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选择和现实条件,而使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都既有积极性又有可能性地最大限度地参与到对话当中来,从而保证每个学生都能较充分地表现自己、发展自己,能把讨论话题展开得更全面更深入,把解决问题的思路或方案拓展得更广更新,把自身存在的学习问题暴露得更具体细微,其结果是教学效果和效率大大提高,体现面向全体之宗旨。反映在提问回答上,则力求一堂课不重复叫某一学生,而应尽可能让更多的学生有发言机会。假使上一堂课漏掉一些人,则必须在下一堂课给找回来,从而在整体过程中保持学生发言的均衡性。

B. 展开形式:提出问题是启发的良好开端

要使讨论有成效,提问是关键。教师不应只是知识的传递者,而更应成为问题的提出者。提问实际上是对现实问题进行思考分析,为此,提问也应满足以下一些要求:①要提出能够激起思考的问题;②要能激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③通过提问,学生不仅仅会回答问题,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对答案提出疑问。

提问不等同于讨论。讨论式教学的提问以启发思考为灵魂。提问只是启发的形式,并不是启发的本质。现实教学中有不少问法如“是不是”“是什么”“对不对”“怎么样”等并不带多少启发性,而有些意蕴丰富的事例、典型行为的示范和言简意赅的讲述等也可能具有启发性,所以提问关键在于实质的体现。提问的启发性在于能引起或促进学生的积极思考。问题的价值或水平在于由启发所带来的思维空间包括其向度、宽度、深度等状态如何。给学生带来的思维空间越广阔越自由,其思维的成果便会越丰硕,智力的价值便会越可观。当然,提问必然受到问题定向和时间等条件限制,不可能一味地扩展时空,但至少要在可能的情况下给学生一个较大的思维空间,以放飞他们的思想。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