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探究教学

探究教学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探究式教学初探

摘要:《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强调:要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通过教师有意识的引导,使学生获得探究的欲望。在课堂中飞溅探究的火花,从而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自主获取知识。

关键词:探究;情境;实践

布鲁纳说:“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没有探究便没有数学的发展。因此,探究既是数学学习的目的和内容,又是数学学习的方式与途径。下面,我就从四个方面来谈谈课堂中如何擦出探索火花。

一、创设情境,诱探究

数学教学应以学生的探究为核心,以培养探究能力为线索。在新知探究中,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思维材料,设置“动境”,使学生借助已有知识、技能,调动多种感官参与新知的主动探究。例如:在教学“重复”时,课始我先出示“理发师的困惑”这一故事,并提出问题:“你知道他为什么纳闷吗?”学生开始探究这个问题,有的同学说:“有一个客人没有头发。”有的同学说:“刚才明明是4个人,可是他回头一看只有三个人坐在那里。”还有同学说:“回头一看只有3个人了。”答案五花八门。于是我再次提问:“明明来了4个人,怎么坐着就3个人呢?也没见谁出去呀!”这时又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他们跃跃欲试,开始深入探究,发现原来其中一人既是小孩的爸爸,又是老人的儿子。整堂课我都善于用问题创设情境,学生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学得兴趣盎然,不仅掌握了知识,还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

二、感官参与,尝探究

皮亚杰说:“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了动作与思维之间的联系,思维能力就不能向前发展。”教学中,教师必须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究活动过程,给他们提供手、口、脑、眼各种感官参与的机会,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和求知欲。例如:在教学“认识面积”中,我对教材进行了合理的开发,将教学例题整合到一幅新房平面图中。通过找、摸、说、涂、比、摆等一系列的操作活动来进行教学,从生活中的面积——实物中的面积——图形中的面积——生活中的面积,来引导学生探究面积的知识建构,实现从实物到抽象的认识过渡,建立面积的空间观念。在教学本课重、难点——比较图形面积方法时,还是以新房为素材,出示整个新房平面图,分为三个层次:第一,让学生自主选择,比比两个图形的面积,得出“看”的方法;第二,通过预先设计的两个同宽不同长的图形,学生自主探究、动手操作,发现“看”的方法不管用,可以用“叠”的方法;第三,设计两个长宽都不同的图形,先由小组讨论比较方法——剪拼、量周长等,教师适当引导可以使用提供的材料,学生发现可以用“方格纸、小纸片”去“量”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创设认知冲突,引发学生的求知欲,充分运用多种感官去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开展多角度、多层次的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三、实践活动,引探究

全文阅读

探究性教学

有效教学是指教师在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财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大的教学效果,探究性教学是实现生物有效教学的重要途径。

一、实施探究性生物教学的重要性。

我国义务教育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改变人才培养模式,倡导探究性学习,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这一基本理念道出了实施探究性生物教学的重要性。这些探究性活动要求教师要尽快转变观念,转变教法,投身于新课改的教研教学活动中去。要求教师改变过去“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张嘴,说说讲讲练练就是授课”的观念及做法。探究性教学也要求学生一改过去的只是听一听。记一记,练一练的简单僵化过程,要求学生要设计实验方案,假设猜想可能的结论。动手操作、观察,总结得出科学的结论,这个过程改变了学生的被动学习,增强了学生的主动学习。

二、实施探究性生物教学中存在的障碍。

虽然新课改在我国已实行多年,但教学中,特别是探究性活动中还存在很多的问题:1.因实验设备、设施、材料不具备而变探究活动为“说验”;2.教师因实验活动准备麻烦,需时间、精力变实验为“说验”;3.会考的指挥棒促使教师少做活动,多让学生死记硬背结论得高分。这些不注重过程,重结论、分数的行为仍为探究性教学的强势障碍。

三、实施探究性生物教学的有效途径:

1.树立新的教学观及学生观。如《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生物的特征,我并不是简单地借助教材上几个简单的图片让学生观看说出结论,而是通过多媒体充分选择说明意义的图片让学生边观察边讨论得出结论。我改变教材给出特征的顺序:先给出杨树、小草、鸡、老虎等生物由小到大的成长过程,让学生观察到生物具有生长的特征:再播放出一组蒲公英种子随风飘飞落地后萌发生长的过程,鱼在水中体外受精及受精后的发育过程,让学生观察、总结出生物有繁殖的特征等。

2.恰当利用多媒体、标本、挂图、模型等让学生学会“观察――思考――结论”的主动探究性学习方法。如探究“鱼的外形是否有利于克服在水中运动的阻力”时,我先通过多媒体让学生观察“鱼、河蚌”在水中运动赛跑的情境,然后出示了一组各种鱼在水中游,让学生观察、思考得出“流线形的体型”有利于鱼在水中运动的结论。

全文阅读

“探究式教学”的应用探究

(东营市第一中学,山东 东营 257091)

摘 要:探究式教学要求对师生的角色进行合理定位,精心选择探究内容,理顺探究环节,把握探究深度,选择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本文对如何进行探究式教学进行了论述,希望为教学改革提供借鉴。

关键词:探究式教学;角色定位;教学模式

探究式教学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教师通过给出特定的事例和问题,让学生通过阅读、观察、实验、思考、讨论等途径主动探索,掌握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研究事物的属性,发现事物的规律,形成新知的过程。实施探究式教学,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对师生角色进行合理定位

在以往的教学活动中,教师扮演着多个角色,既是课堂的发问者,又是问题的回答者;既是学习环节的设计者,又是学习活动的承担者。在这种角色定位下,学生根本无法真正参与到教学中,更谈不上思考与体验,只能被动接受、记忆教师给出的结论,导致学生缺乏探究的主动性,其参与、探究、表达的能力也相对较低。要想改变这种状况,教师必须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探究活动的指导者,淡化教师的主导性,以平等的身份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突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参与探究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精心选择探究内容,理顺探究环节,把握探究深度

探究式教学能否真正落到实处,学生的积极性能否被调动起来,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探究内容的选择对学生有无吸引力,有无探究的可行性。有时教师设计的问题并不缺乏吸引力,学生也愿意关注、讨论,但是由于缺乏问题探究的设计和引导,学生探究无处着力、难以下手。要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全文阅读

“探究式教学”初探

初涉教坛,拜读叶老论著时,即被他的“教是为了不教”“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即为善教”的教育理念折服,更为他“上课时候令学生讨论,教师做主席”的这一教育模式所深深吸引,顶礼膜拜后,就开始亦步亦趋的按图索骥起来。经过几年的摸爬滚打,中间虽磕磕碰碰,可所幸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更积累了不少宝贵经验。但当别人问我采用的具体是那种教学法时,就一时不知从何说起了,美其名曰:课堂讨论法。随着新课程的深入学习,我才清楚明白了这一教学法的真名:探究式教学法。

所谓探究式课堂教学,就是以探究为主的教学。具体说它是指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索、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探究式课堂教学特别重视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自学能力,力图通过自我探究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和掌握科学方法,为终身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

教师作为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导师,其任务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他们自己去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做到自己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与此同时,教师还要为学生的学习设置探究的情境,建立探究的氛围,促进探究的开展,把握探究的深度,评价探究的成败。学生作为探究式课堂教学的主人,自然是根据教师提供的条件,明确探究的目标,思考探究的问题,掌握探究的方法,敞开探究的思路,交流探究的内容,总结探究的结果。由此可知,探究式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双方都参与的活动。课堂教学选用探究式,就可以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探究,在质疑问难中探究,在观察比较中探究,在矛盾冲突中探究,在问题解决中探究,在实践活动中探究,等等。这些都是改革班级授课制的有效做法,若能结合实际去应用,将可以使班级教学焕发出生机勃勃的情景,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一、提出探究的问题,激发学习动机

“学生乃学习的主人”由此可见,学生能否积极主动的投入是教学成败的关键。教学时应提出探究性问题,使学生在探究的乐趣中激发学习动机,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例如:我教《死海不死》一课,提问学生:是否见过或听说过不会游泳的人可以在海里悠闲自得的游泳而不被淹死?在学生置疑时,又告诉学生确实有这样的事,那个地方叫“死海”(板书)。并提出问题:为什么这个海叫“死海”?为什么不会游泳的人在死海里淹不死呢?学生听到这一系列奇怪的事和需要探究的问题,就马上把精力投入到学习活动中了。

二、在探究的过程中培养能力,提高素质

分析、解决问题是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关键,也是整个教学活动的核心。教师要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多种探究方法,考虑到学生的实际能力,分层教学,给每个学生探究的权利和机会,使每个学生都能在探究中显示自己的才华。使之在教师的激励、启发和诱导之下,通过“学、思、疑、问、探”等多种方式,去挖掘自己的内在潜力,获得新知、增长能力、体验解决问题后的成功的喜悦。否则只是单单地几个优生“你方答罢,我登场”,长期只“出”不“进”,就会丧失积极性;组员只是被动参与,鹦鹉学舌,没有主动精神,没有成功感,长久下去,也会兴味索然,如此以来,提高全体学生素质的目标也就难以实现。

具体操作上有两种处理方法:对于较简单的问题,没有必要进行讨论,就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当堂抽查;对于难度较大、需要共同研究才能解决的问题,先让学生独立思考,个人拟出初步答案,然后再在同组内交流,讨论解决。经过认真独立思考后,学生讨论时才有话可说,有内容争论,形成真正的讨论研究的气氛,学生也自然会有所收获。或教师将探究性问题分为必答题和选答提,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量力而行。但是不管那种方法,都要注意时间的调控,即合理安排好独立思考与相互研究的时间。既要让学生有充分思考的余地,又要略有紧张,以培养敏捷的思维能力,但不能逼学生到只有时间抄答案的地步。这样才会发挥出相互研究的最佳效益。

全文阅读

“探究式教学”的探究

【摘 要】“探究式教学”企图通过学生课堂中自主探究、主动思维而成功构建数学概念、数学公式体系,是培养学生数学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的有效途径,因而无数老师趋之若鹜,相互追捧,然而,在许多的实际教学设计中所呈现出来的探究课堂,要么过程设计繁琐,要么结构预设完美得让学生无懈可击,“探究”的过程其实就是走个形式,学生的思维只可能沿着老师预定的方向前进,且一旦离开老师的“导”,学生则完全迷失了方向,怎样的探究才是有效的探究?本文结合两个教学案例谈谈我对这一问题的看法。

【关健词】探究式教学;最近发展区;建构;转变

一、探究问题设计要环绕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

教学案例1:《2.2.3直线与平面平行的性质》

某老师为了得到直线与平面平行的性质,设计了如下的几个探究问题

思考1:直线与直线有哪些位置关系?直线和平面呢?

思考2:如何判定直线和平面平行的?

思考3:如果直线与平面平行,那么直线与平面内的直线有什么样的位置关系?

全文阅读

智慧教育观中的探究学习与探究教学

信息时代的来临,知识量正以指数形式递增,知识更新周期愈来愈短,在这个迅速变化的时代,人们再次探讨古老的教育哲学命题――什么样的知识最有价值?也许答案永远不会确定,但是,探求却永远比答案更重要。笔者认为,智慧的价值胜于知识,教育的核心目标应该是启迪学生的智慧。

一、智慧胜于知识

一个留学归来的学生谈及学校学习与社会适应的矛盾问题时感慨:“积累了一大堆知识,但在真实的困难面前,没有智慧”。可能很多已经走上社会的人都有相似的感受。而另一位毕业多年的学生也许给出了这个问题的一个答案,他说,我在学校学的知识几乎都忘记得差不多了,但总留下那么一点东西,我说不出属于哪类知识,它是一种精神加上一种方法,我每次在遇到问题时都用上了,几乎解决我所有的难题。精神就是母校的治学精神,方法就是解物理题的方法。这就是教育目标梦寐以求要达到的智慧。智慧需要知识,但有知识不等于有智慧。知识只是人类智慧的产物,它是智慧的外在表现,而智慧才是知识的内在核心。作为教育目标的智慧既是新时代的社会需求,也是人自身的发展体现。

二、智慧教育观中的探究学习

我们可以将智慧看成是一种生活方式,教育的目标就是让学生掌握生活方式或改变其生活方式。教育要促使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能够自然地将教育情境中形成的才能展现出来。当然,这种展现不是复制,而是发展,甚至是拓展与创新。美国生物学家、教育家施瓦布在20世纪中期提出了探究学习为核心的教学方法,他反对把科学知识当作绝对的真理教给学生,强调科学是一个寻求证据、对自然现象不断加以解释的过程。

一个大学教师,从大学学习到工作后在学校的教学,这个教师不断地吸收知识,也在不断积累教学的经验,然而,我们用了多少时间思考:“本学科或者某一个教育问题如何启迪学生的智慧呢?”可能更多的教师忙于知识的传授,而不是智慧的启迪。智慧的培养与知识的接受很不相同,知识的接受可以忽视体验与反思,而智慧的培养却必定需要学习者亲身体验与深刻的反思。笔者研究生课程中有一门“误差理论”,属于主课,它选用的是英语教材。老师用英语授课,并告诉我们,只有前两章他来讲,后面的章节由同学轮着上来讲,然后大家讨论,他答疑和小结,作业是要交的,而且一样要求用英语来完成,最后,他列出了需要读的参考书目录,有英语也有中文的。接下的日子唯有认命了,先试试看吧。前两章内容由于有老师讲过,内容是理解的,把不认识的单词翻译后读下去不太困难,原来理科教材的句子都较短,语法并不难,数学公式推导占了相当的篇幅,图像也是我们早已能够理解的知识,有这些做基础,再加上中文的参考书,我们连看带猜,能够理解得百分之七八十。比较要命的是物理概念,那个句子可是要准确翻译才不至于理解错误的,大概不得,我们只有分工合作,一起讨论交流,找参考书,但就是中文参考书的解释也常让我们不满意,众人智慧得出的解释更贴却教科书,这让我们很有成就感,也比较自信起来了。每章内容学完后由同学上台讲课,最后老师做小结,回答我们的问题,指出读书翻译中的一些错误,还有被我们忽略了的知识点,概念的来龙去脉,该学科的最新进展,相关的最有权威的杂志……。他娓娓道来,是那样的恰到好处,我们概念理解深刻了,知识掌握了,视野开阔了,学习的独立意识、探究精神建立起来了。两节课中,属于老师讲的只有短短的15分钟,但那是最有价值也最精彩的部分。这门课程所学的内容、教我的老师,还有所用的方法至今还记忆犹新。教育背景中学生的体验和反思是让他们掌握得到真理方法的重要途径之一。

三、教师在探究教学中的作用――开启智慧之门

1.善待学生在探究中的错误

全文阅读

探究式教学的探究

科学探究是科学课程标准提出的新要求,是新课程的一大突出特征。在课程标准中,科学探究是与科学内容并列并处于上位的内容,因而,科学探究贯穿于新课程始终。教师能否有效组织学生实施科学探究,关系到新课程标准精神的落实,关系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更关系到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笔者结合对新课程教学视导和思考,就与科学探究相伴而生的探究式教学作一探究。 科学课不仅指科学知识,而且还包含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科学学产生和发展于实践(实验),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因而科学课教学理应突出实验,并发挥实验的育人作用。传统的教学只把实验作为实现知识目标的手段,在技能养练上也很薄弱。又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实验多停留在纸上谈兵的层面上,实验中的育人因素没能得到挖掘和体现,本来精彩诱人的科学课堂变成为空洞的说教,将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性和热情扼杀殆尽。科学课程标准将科学探究列入内容标准,“旨在将学习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它不仅是重要的教学方式,更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中,通过经历与科学工作者进行科学研究时的相似过程,学习科学知识与技能,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学习科学家的科学探究方法,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 科学探究包括“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合作与交流”七个要素。根据课程标准精神,每一要素都有其相应的能力要求,它具有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双重功能。目前,学科教师对科学探究的重要性已有了一定的认识,不管是概念课还是专题探究课,大都能较好地体现科学探究的几个要素,特别是关于“提出问题”这个首要要素。课堂上教师能为学生提供一定的问题情景,并组织学生参与一些活动,激发学生从中观察发现问题并提出要探究的问题,能较好地组织学生从事探究活动,并对活动进行分析和概括,形成知识。但结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多数教师在实施探究式教学时,要么对其相关要素的内涵领会不深刻、要求不能很好把握,要么机械呈现科学探究的“七个要素”,学生的科学探究流于过程,难以发挥其科学探究应有的功效。在科学探究七个要素中,第一要素是提出问题。探究课伊始,教师虽也为学生设计提供了一些问题情景,但都不很丰富。创设的情景要么过程短暂,学生没有充分的观察思考,要么与探究的问题缺乏联系,使学生思维偏离探究主题。学生从情景中提不出有价值的问题,或由老师提出问题,而不是学生的真问题。此环节的过程性不强,老师没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提出问题的习惯。学生的问题常常是直观现象加问号,需要老师引导学生将其转化为要探究的科学问题,对此,老师缺乏有效及时的引导和指导。在探究活动和交流过程中学生也都没能提出相应的问题,仍然是老师问学生答。说明老师“以问题为纽带”的科学教学观还没形成。此外,多数探究课都没有很好体现评估要素,信息交流也多停留在老师和学生之间。 科学始于问题,问题源于发现,发现源于情景。所以,为学生创设丰富真实的科学情景,组织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对学生大脑产生刺激,引发认知冲突,从而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的灵魂,也是成功进行科学探究的前提,是由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决定的。因此,科学探究七个要素中的“提出问题”是首要要素。在组织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时,教师要竭力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科学情景,组织引导学生从多角度认真观察,激发学生发现问题并提出值得探究的科学问题。爱因斯坦说过,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学生能从提供的情景中发现问题,说明学生全神贯注,并初步学会了观察与思考。发现是创新的基础。这是学生学习科学应形成的能力之一。根据科学学科的特点和学校实际,教师为学生提供的情景一般可概括为以下三类:一是实物展示(操作或演示)的真实情景;二是多媒体呈现的模拟情景;三是由生动的语言描述的科学情景。我们提倡以实物提供的情景为主,这更能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引起更强烈的刺激和认知冲突。在以实物展示(操作或演示)时,可采用“慢动作”或“慢镜头”的呈现方式,使学生能充分观察和思考,甚至可以用“哑语”的方式,更能起到“此处无声胜有声”的特效功能。运用媒体呈现时,也应反复两次,以克服媒体瞬时性的不足。在情景呈现的过程中,需要教师的适时激疑和质疑,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值得探究的问题,并引导学生将问题进行归纳。这是创设情景的目的和科学探究的源头活水,也是学生进行探究的动力之源。 关于学生的具体探究活动,是在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制定计划和设计实验并对方案进行优化的基础上进行的。中外研究和实践表明,探究式教学包括结构型探究、指导型探究、开放型探究三种。在这三类探究教学活动中,教师的直接指导和帮助相应地越来越少,学生探究的自主性和独立性越来越强。从某种意义上说,开放型探究教学与科学探究十分相似或接近。探究教学的开展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所确立的科学探究要素和学生认知方式是建立探究教学模式的两个至关重要的依据。忽视前者教学就不能体现科学探究的特性,失去探究教学的基本规范;忽视后者探究教学就会缺乏心理基础,难以落到实处。因此,探究教学应以学生发展水平为基础,对科学探究过程进行优化和模拟。笔者认为,结构型探究显得教条呆板甚至有点僵化,多少有悖于新课程倡导的培养学生自主意识和实践能力的精神要求。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和认知发展水平,在组织初中学生特别是八年级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时,应以指导型探究为主,辅以开放型探究。在学生探究前和探究过程中应有必要的面上指导和个别具体的指导,决不是听之任之的“牧羊式”的探究,否则会有相当小组的探究带有极大的盲目性,达不到探究的目的。

科学探究的“七个要素”是要素而不是七个环节,也不应理解为程序。应避免将“七个要素”以环节或程序的形式呈现,也不应在一个探究课题中同时要体现各要素。科学探究对学生乃至对老师都是新课题,新课程科学探究课的要求也是逐步完善和深化,并且各要素也应是隐性显现而不是机械的显性呈现。因而,在实施探究式教学时要灵活处理,避免程式化甚至“八股化”。笔者认为,不论是那种探究课题,只少应有“提出问题、合作交流和评估(评价)”三个要素的体现。提出问题是进行科学探究的前提,合作交流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以及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评估(评价)是培养学生甄别判断和创新能力和交流互动的有效手段,并且,合作交流和评估(评价)是伴随着整个探究教学始终,并不是游离于各要素之外而独立存在的一个程序。

为确保探究式教学的有效实施,笔者在实践中探索尝试

总结出“发现探究导学”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其课堂结构是“情景激趣问题导引活动探究反馈交流应用活化”。具体概括如下:1.学生围绕教师创设的科学情景或现象引发学习兴趣,教师设法激起学生认知冲突,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并提出探究问题;2.学生通过动手实验(践)探究问题,形成和检验假设,解决问题,解释观察结果;3.学生分析、解释数据(现象),对自己的观点进行综合概括;4. 教师与学生共同回顾与评价所学内容与学习方法;5. 将所学知识运用于新情境,以拓宽理解,形成新技能。

一堂优质高效的科学探究课需要时间作保障,这正是有效进行科学探究课的矛盾所在。因此,实施探究式教学需要教师对课堂教学进行优化。笔者曾提出课堂教学“六优化”,乃不失为提高探究式教学效果的有效思路和措施。课堂教学“六优化”,即“优化课堂结构,优化课堂环境,优化课堂语言,优化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和优化教学手段”六个方面。实现了教学“六优化”就可保证探究教学有效实施。这需要教师的深入研究和探索。 参考文献:

1.《科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

2.徐学福:《科学探究与探究式教学》, 《课程·教材·教法》2002.12

3.李建华:《实现教学“六优化”,落实课改新理念》, 《河南教研》2005.7

全文阅读

探究式数学教学初探

内容摘要:高中数学探究式教学就是通过各种措施和途径,引导学生将数学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索、研究等认识活动凸现出来,使数学学习过程更多的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过程的一种学习方式.全文首先介绍了高中数学探究式教学的特征,然后对实现探究式所必须的条件,以及必须坚持的原则作出的探讨.

关键词:高中数学 学生主体 探究性

新课标强调“高中数学课程应力求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自主学习、探究活动,让学生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发展他们的创新意识.”探究式数学教学模式已逐渐成为了教育课程改革关注的热点.所谓数学探究式教学就是通过各种措施和途径,引导学生将数学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索、研究等认识活动凸现出来,使数学学习过程更多的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过程的一种学习方式.相比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探究式数学教学模式,将教师的教育行为由“带着知识走向学生”转变为“带着学生走向知识”.关于探究式教学的各类文献较多,本人在从事十多年高中数学教学工作中,深刻地感受到探究式数学教学对于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习成绩以及培养学生独立人格,开发、民主、敢于质疑,兼容并蓄的治学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 探究式数学教学模式的主要特点

探究式数学教学相比与传统的接受性教育其学习内容的表现方式,传授知识的手段有着显著的区别.探究性教学所传授的知识并不以定论或以书面形式呈现,而是创造一种氛围,让学生进行探究和想象,由此产生的学习成果主要不是知识的积累,而是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学生从问题情境中提出问题、建立假设、证实或证伪假设、得出结论,经过探索后亲自发现和领悟知识.探究式教育让学生有了更大的自我发展的空间.在这样的空间里,教师并不是作为一个知识的传输者,更多的是以一种共同探索的引路者的面貌出现的.学生也不再是作为单纯的知识接受者,聆听教师一再重复的结论,而是学生自己提出和整理问题,并自己解决问题,实现自我教育能力提升.同时,在这种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的过程中学生的思辨、独立的学术人格得以建立.而这正是新课标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中所要求的.因此,教学的开放性,学生的自主性,教学过程的体验性这些都是探究性教学的主要特点.

(二) 推进探究式数学教学模式的主要条件

探究式数学教学是一种全新的数学教学模式,同传统的数学教学方式相比,推行需要一定条件.对于数学这样一门以抽象为其主要特征的学科,探究式数学教学模式不能依靠运动式推进,而是需要首先建立一种轻松自由的教学环境,树立明确的学习焦点,同时还需要良好的教师和学生基础.

探究式数学教学一种让学生主动式的学习方式.因此特别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性和参与性,师生间,同学间在平等、民主、自由的范围下去探讨和交流.只有在这种环境下,学生的思路才能够完全打开,不受外界因素的拘束,独立地探索,大胆的发表意见和见解.

全文阅读

数学教学中探究式教学

一、高中数学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构成分析

1.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研究源于问题,问题源于情景,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应用最重要的就是为学生提供良好的问题情景.在明确教学目标的同时,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究的兴趣,使学生由被动学习的态度转换为主动学习的态度.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要贴近学生生活,使学生在切身体验中了解数学历史、感受数学魅力.

2.教师提出探究问题探究问题的提出是课堂教学的核心,也是决定教学质量好坏的直接因素.教师提出的探究问题要科学合理,同时具有一定的针对性,问题的本身也要以理论研究为依据,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设计问题.教师在选择探究问题时要尽量选取代表性强的问题,要结合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综合考虑全班学生的认知差异、兴趣差异等,最终把握好探究问题提出的时间.

3.学生发散思维探究学生发散思维进行问题探究是课堂教学的重要部分,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发散自己的思维,拓展多种渠道解决实际问题.在学生发散思维、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坚持个人独立思考,同时不能忽略生生、师生之间的合作活动,使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切身体会,达到认知目的,由此提高个人的学习能力.

4.组织开展总结评价从教学评价主体层面上来说,既包括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评,又包括了教师对学生的总结评价.从评价对象方面来开,既包括了教师对学生探究过程的评价,也包括了对学生探究结果的评价.教学评价对于促进教师改善教学模式,提升教学质量和效果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高中探究式数学命题发现教学策略的实施

数学命题教学指的是数学公式、定理的教学.数学公式、定理是数学推理的基础,更是帮助学生构建完整数学思维的保障,学生利用数学公式、定理可以解决很多数学问题.因此,想要将探究式教学应用于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加强对数学公式、定理的深入研究,发掘其与其他学科和证明、应用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能够真正掌握数学公式、定理的推导和使用方法,加强学生对其本质的理解.案例:高中数学“等差数列性质”课堂教学.(1)提出问题,创设情境.问题1:在等差数列{an}中,an=a1+(n-1)d作为通项公式,怎样可以用其他的形式表达?问题2:已知数列通项公式为an=pn+q,p,q均为常数,p≠0,请问该数列是否属于等差数列?如果是等差数列,请给出其首项和公差;如果不是等差数列,请说明理由.问题3:如果在a与b之间插入一个数A,使a、A、b之间构成等差数列,请问A应该具备哪些条件?相反,A具备哪些条件才能使a、A、b之间构成等差数列?教师追问:等差数列{an}中,an、an+1、an+2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同学们如何判断一个数列是否属于等差数列?大家都有哪些方法?……(2)教师引导,学生探究.教师提出的探究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在教师悉心引导下,学生开始深入思考,积极开展合作讨论活动.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小组讨论问题,畅所欲言,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想法,由此构成了适合个人的思维方式,不但加深了对问题的理解能力,同时增强了学生积极思考、自主探究的意识.

综上所述,探究式教学是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在我国高中数学学科中的应用时间不长,但对于促进教学改革实施、改善学生学习方法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探究式教学模式应用于高中数学命题教学中,对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培养学生主动探究意识、激发学生创新思维方式等方面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全文阅读

对探究教学的探究

课程的改革,首先是理念的更新,随之是教学行为和方式的更新。理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行动,行动决定效果。探究是物理教学的核心理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突出“探究优先”的原则,是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之关键。良好的探究过程,是师生主体互动的平台,是激发提升创造力的最有效途径。但探究式教学的有效落实,绝非一日之功,从不了解到了解再到深入认识,从学着做到做着学,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深入的过程。所以对探究教学的探究是一个不断深入、不断创新、常探常究的课题。

探究教学包含了利于培养各种优秀品质的营养元素,但是,探究是一个较为庞大系统工程,在有限的时间内,要完成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是很难做到的,而有意识设定某些或某个环节进行探究是完全可以的,而且我们也是这样做的,正是一个个不完全探究过程才使学生掌握了完全探究。下面是我们的实践和认识,以供各位同仁共同探讨。

一、有意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初中生知识水平和生活阅历不足,很难一下提出一个有价值或便于操作和探究的问题。所以,我只有意识地创设情境、引入情,才能激发学生有效地提出问题。

1.借助视频材料,模拟情景,激发学生提出问题

如在学习“物态变化”时,教师可采用多媒体展示冬天原野里的大雾,房屋上的白霜,的雪山,树枝上的冰凌;展示春天到来时,冰雪融化成水。创设出“雾、霜、雪、冰是怎样形成的”“水为何会变成白气”“白气又为何会变成水滴”等一系列物a理问题情境,让学生在问题情景中产生疑问,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2.真实情景激发学生提出问题

如在学习“流体压强”时,教师可用最常见的白纸向学生提出问题:若向两张白纸间吹气将会发生什么现象?学生会说两张纸分开,经过老师实验,发现与学生的猜想截然相反。让学生在实验情境中产生疑问,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