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糖尿病药物

糖尿病药物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糖尿病肾病的药物治疗糖尿病肾病的药物治疗

【摘要】 参阅近十年的国内外文献,从血糖功能控制,血压、血脂的控制,蛋白尿控制,抗炎治疗等方面阐述了糖尿病肾病的治疗措施。

【关键词】 糖尿病肾病;药物治疗

糖尿病肾病(dn)是糖尿病引发的微血管病变。糖尿病引发全身微血管病变时,肾脏作为糖尿病常见受累器官之一,出现肾小球毛细血管基底膜增厚伴透明样物质沉积,引起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最终导致肾脏发生弥漫性或结节性的肾小球硬化。因此,临床中多将由糖尿病并发的肾小动脉硬化、肾小球硬化及肾盂肾炎,统称为糖尿病性肾脏病变,简称糖尿病肾病;通常所指的糖尿病肾病主要是由糖尿病微小血管病变引起的肾小球硬化。

严格控制糖尿病是治疗dn的基础。一旦出现肾病,应该积极控制促使肾病发展的危险因素,特别是在dn的早期,积极的药物治疗对延缓疾病的进展具有重要意义。

1 控制血糖

长期的高血糖症是糖尿病血管并发症发生的重要原因,良好的血糖控制可显著降低糖尿病肾病发生发展的危险。有报道提示ⅰ型糖尿病患者严格控制血糖可使微白蛋白尿发生率减少39%。一旦发展至显性蛋白尿期,控制意义就小了,但仍有观察显示可使临床蛋白尿发生率降低54%[1]。可见控制血糖对延缓dn发生的重要性。

临床常用的口服降糖药物包括五大类:① 磺脲类药物:主要降糖机制为促进胰岛素的分泌。②双胍类:主要作用于胰岛外组织,抑制肠壁对葡萄糖的吸收,抑制糖异生[2]。③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主要通过抑制小肠上段的α糖苷酶活性,减慢寡糖和单糖的吸收。④胰岛素增敏剂:近年发现噻唑烷二酮类衍生物具有直接增加胰岛素敏感性的作用。噻唑烷二酮类的匹格列酮和罗格列酮可降低胰岛素抵抗,后者通过与过氧化物酶增生体激活受体7结合改善胰岛β细胞的功能. ⑤非磺脲类胰岛素促泌剂:可使胰岛素快速释放,有效降低餐后血糖,在每次进餐前即刻口服,又称餐时血糖调节剂。该类药作用时间短,较少引起低血糖,且主要通过胃肠道排泄,伴肾功能损害者也能使用[3]。

2 控制血压

全文阅读

哪些药物可治疗糖尿病

糖尿病患者必须在控制饮食、适当运动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病情进行合理的用药,才能使血糖保持在理想的水平上。那么,哪些药物可治疗糖尿病呢?

1.双胍类药物

双胍类药物可减少人体对葡萄糖的吸收,减弱肝脏输出葡萄糖的能力,增强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此类药物不会促进胰岛素的分泌,不要求患者具有分泌胰岛素的能力。因此,1型和2型糖尿病患者均可使用此类药物进行治疗。此外,双胍类药物能抑制人的食欲,使人少吃食物,并减轻患者的体重,因此非常适合食欲较为旺盛、体重较重的糖尿病患者使用。双胍类药物主要包括二甲双胍和苯乙双胍(降糖灵)等。苯乙双胍的副作用较大,二甲双胍的副作用则较小。二甲双胍在临床上的应用十分广泛。在美国,医生们将二甲双胍列为体重超标的糖尿病病人的一线用药。在英国,二甲双胍不仅被作为体重超标的糖尿病患者的一线用药,还被推荐为体重正常的糖尿病患者的一线用药。英美国家的科学家发现,在所有口服类降糖药中,二甲双胍是惟一能够有效降低糖尿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和致死率的药物。因此,糖尿病患者在并发冠心病、高血压、肥胖症时,应首选二甲双胍进行治疗。

2.磺脲类药物

磺脲类药物可刺激胰岛细胞,促使胰岛细胞释放更多的胰岛素,从而可取得显著的降糖效果。此外,此类药物还可增强糖尿病患者的食欲,改善其机体利用糖分的效率,减少尿中流失的糖分,增加患者的体重。因此,此类药物适合血糖较高,但还有潜在胰岛素分泌能力的2型糖尿病患者使用,尤其适合体重较轻或正常的此类患者使用。在临床上,常用的磺脲类药主要有以下几种:①甲磺丁脲。此药的降糖作用较弱,价格很便宜。②格列齐特(达美康)。此药除了具有较好的降糖作用以外,还具有保护心血管系统和肾脏、抗血小板聚集、促纤溶酶原合成、防治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作用。③格列喹酮(糖适平)。格列喹酮基本不从肾脏排出,因此适合有轻微糖尿病肾病的患者使用。④格列吡嗪(迪沙片)。格列吡嗪主要在肝脏内代谢,经肾脏排泄。此药的降糖作用快速而短暂,较少会引起低血糖反应。⑤格列苯脲(优降糖)。格列苯脲的降糖作用强而且持久,易引发低血糖反应,不适合老年糖尿病患者使用。⑥格列美脲。格列美脲具有很强的降糖作用,而且不会增加患者的体重,因此适合体重超重、有胰岛素抵抗的糖尿病患者使用。

3.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

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可延缓人肠道对葡萄糖的吸收,降低人的餐后血糖。此类药物的副作用较少,适合2型糖尿病患者,特别是餐后血糖较高的此病患者使用。1型糖尿病患者可将此类药物与胰岛素联合起来使用。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主要包括阿卡波糖(拜唐苹)和伏格列波糖(倍欣)等。阿卡波糖几乎不经肠道吸收,因此副作用很少。

4.胰岛素增敏剂

全文阅读

糖尿病相关药物研究

【摘 要】糖尿病(Dabetes mellitus,DM)是一种世界范围的疾病,其患病率逐年上升。目前,世界上大约有2.85亿糖尿病患者,占世界人口的6.4%,预计到2030年,这一数字将达到4.38亿。按作用机制和结构治疗糖尿病的药物主要有胰岛素促泌剂、胰岛素增敏剂、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胰岛素及胰岛素类似物、二肽基肽酶-Ⅳ(DPP-Ⅳ)抑制剂、其他口服降糖药。

【关键词】糖尿病;药物

1. 胰岛素促泌剂

胰岛素分泌促进剂分为磺脲类和非磺脲类降糖药物。磺酰脲类药物应用已40余年,第一代如甲苯磺丁脲、氯磺丙脲、醋磺己脲和妥拉磺脲,第二代如格列本脲(优降糖)、格列波脲(克糖利)、格列喹酮(糖适平)等。格列美脲(glimepiride,亚莫利)为第三代磺酰脲类长效抗糖尿病药,它不仅促进胰岛素分泌,并抑制肝葡萄糖的合成。

2. 胰岛素增敏剂

胰岛素增敏剂可分为双胍类和格列酮类(glitazones),后者又称噻唑烷二酮类(thiazolidinediones,TZDs)。

临床上使用的双胍类主要为二甲双胍(甲福明,美迪康),二甲双胍主要通过减少肝脏葡萄糖的输出和改善外周胰岛素抵抗而达到降低血糖的目的。

噻唑烷二酮类药物作为胰岛素增敏剂,其开发历经了2代,第一代药物曲格列酮因其肝毒性已被淘汰。目前应用的是第二代,主要有罗格列酮和吡格列酮。罗格列酮可选择性地与过氧化物酶体增殖活化受体γ(PPAR-γ)结合,降低胰岛素抵抗,增强胰岛素敏感性。

全文阅读

糖尿病慎用的几类药物

临床应用了某些药物后,有的病人血糖水平达到糖尿病的诊断标准。使用这些药物治疗过程中原来无糖尿病病史的人发生糖尿病,而糖尿病的患者应用这些药物后血糖控制恶化。

常见的致糖尿病的药物有:①利尿药和降压药。噻嗪类利尿剂、氯噻酮、襻利尿剂、潴钾利尿剂和二氮嗪、中枢作用的α-受体阻滞剂、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拮抗剂等。②激素类药物。糖皮质激素、雌激素、甲状腺素、生长激素、胰高血糖素等。③精神心理药物。泰尔登、氟哌啶醇、碳酸锂、吩噻嗪类、阿米替林、多虑平、三环类抗抑郁药等。④儿茶酚胺药物。肾上腺素、异丙肾上素、左旋多巴、去甲肾上腺素、沙丁醇等。⑤消炎镇痛药。消炎痛、大剂量的阿斯匹林、大剂量的扑热息痛、吗啡等。⑥抗癌药物。四氧嘧啶、门冬酰胺、链佐脲菌素、环磷酰胺等。⑦女性避孕药。其他:环孢素、苯妥英钠、异烟肼等。其中最常见的是利尿药和降压药、激素类药物、抗癌药物等。其致病机理有:①降低胰岛细胞cAMP水平,从而抑制胰岛素的分泌。②使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下降,影响糖利用;使肝糖原异生作用增强,增加葡萄糖合成,产生胰岛素的抵抗。③对胰腺有毒性作用,能损害胰岛的B细胞,使胰岛素分泌减少。以下分述一些常见药物的致病机理及临床表现。

1利尿剂

噻嗪类利尿剂在充血性心脏病、脑血管疾病治疗中有较好的作用,也有报告称30%接受噻嗪类利尿剂治疗的病人有糖耐量低减,其发生与剂量有关。发生机理与低钾血症引起的胰岛素的分泌减少有关。体内总钾的降低与胰岛素分泌减少有关。补钾有助于防止糖耐量恶化。另一个机制是应用利尿剂后,游离脂肪酸升高,外周组织胰岛素敏感性下降,肝糖原异生增加;还包括对胰岛素的直接抑制作用,增加儿茶酚胺的释放及作用,抑制磷酸二酯酶的活性等机理。另外,噻嗪类利尿剂尚有对胰岛A细胞的协同作用。氯噻酮较噻嗪类更容易引起低血钾症。在襻利尿剂中,糖耐量低减发生较少。低钾引起的胰岛素分泌减少还与前列环素E的合成有关。

2二氮嗪(Diazoxide)

二氮嗪直接作用于血管平滑肌,是增强周围血管扩张药,用以治疗严重的高血压或高血压危象。因其能降低胰岛素细胞cAMP水平而直接作用于B细胞,减少胰岛素的分泌,并能增强儿茶酚胺释放,增加肝糖原异生及改变外周对胰岛素的利用,其副作用较噻嗪类利尿剂更常见、更严重,甚至被用于治疗一时没确诊的或手术没成功的胰岛素瘤。应用本药治疗严重的妊高症时,易通过胎盘,长期服用可致严重的新生儿高血糖,以致需要用降糖药物治疗。

3中枢作用的α-受体阻滞剂

如可乐定。早期的动物实验显示这些药物有升高血糖的作用。可乐定可减少胰岛素的分泌。理论上,中枢作用的α-受体阻滞剂尚可通过中枢作用的α-受体作用影响糖代谢,但人类没发现明显引起糖耐量低减的情况。

全文阅读

2型糖尿病治疗药物

[摘要]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抑制剂通过减少人体肾脏对葡萄糖的重吸收,增加尿糖的排泄,达到降低血液中葡萄糖水平的目的,从而成为治疗2型糖尿病的新途径。近年来,SGLT-2抑制剂类药物也不断的问世,给2型糖尿病患者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

[关键词] SGLT-2;SGLT-2抑制剂;2型糖尿病;尿糖排泄

[中图分类号] R58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5)01-63-03

[Abstract] Blood glucose levels lowered by sodium-glucose cotransporter 2 (SGLT-2) inhibitor that could reduced reabsorption of glucose by human kidney, increased urine glucose excretion, which was a new way to treat diabetes type 2. In recent years, SGLT-2 inhibitor has also been published to treat patients with diabetes type 2, and brought new hope to them.

[Key words] SGLT-2; SGLT-2 inhibitor; Diabetes type 2; Urine glucose excretion

糖尿病是当前威胁人类健康的最重要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之一。据国际糖尿病联盟(IDF)的最新统计[1],2013年全球20~79岁成人中的糖尿病患病率为8.3%,患者人数已达3.82亿,到2035年,这一数字可能高达4.71亿。2013年有510万人死于糖尿病,5480亿美金用于糖尿病的医疗支出(占全球总医疗支出的11%),到2035年用于糖尿病的医疗支出将会达到6270亿美元。近年来,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SGLT-2)抑制剂作为治疗糖尿病的新型药物,受到广泛关注。本文就SGLT-2抑制剂类药物的研发现状作一综述。

1 SGLT-2抑制剂治疗2型糖尿病的作用机制

健康人体内肾脏每天滤过160~180g的葡萄糖,而滤过的葡萄糖全部被肾小管近端重吸收。葡萄糖的重吸收主要通过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SGLTs)和葡萄糖转运体(GLUTs)的两种亚型完成[2]。其中SGLT-2是一种高负载、低亲和力葡萄糖载体,对进入肾小管大约90%的葡萄糖在S1、S2段进行重吸收[3],重吸收的葡萄糖,再通过GLUT-2吸收进入血液循环。SGLT-1则是一种高亲和力、低负载的葡萄糖载体,在肾小管近端S3段对未被SGLT-2重吸收的葡萄糖进行重吸收,通过GLUT-1吸收进入血液循环[4]。SGLT-2抑制剂通过抑制近端肾小管的葡萄糖重吸收,使体内多余的葡萄糖从尿中排出,从而降低血糖。最近的两研究显示[5-6],SGLT-2抑制剂可以降低血浆胰岛素的分泌,增加血浆胰高血糖素水平,使肝脏内源性葡萄糖生成增加,降低低血糖发生的风险率。

全文阅读

糖尿病药物治疗研究

【摘要】2型糖尿病(T2DM)属于临床常见代谢疾病,本病采取药物治疗属于常用方案,有一定效果。但从相关研究报告中可以看出,药物治疗存在不同程度不良反应,包括胃肠道反应、低血糖、心血管风险、体质量增加等。为了更好地提高药物治疗效果,就应加强作用于新靶点及新作用机制的新药物研究。为了进一步探讨T2DM药物治疗进展,就对其治疗药物进行了综述,希望对相关临床治疗有所借鉴。

【关键词】2型糖尿病;药物;降糖作用;研究

糖尿病属于临床常见疾病,主要是因多种病因造成的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紊乱性疾病,病因包括靶细胞对胰岛素敏感度下降、胰岛素分泌相对不足等。本病以2型糖尿病(T2DM)为主,若患者长期处于高血糖状态,未能及时治疗与纠正,极易造成肾脏、眼、血管、心脏、神经组织等慢性损伤或者功能障碍,对患者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影响,需加强重视。2型糖尿病作为常见类型,也叫做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对其病因机制并不明确,美国糖尿病协会(ADA)与欧洲糖尿病研究协会(EASD)指出,T2DM治疗的目标不仅要控制血糖到正常范围,而且应对其血脂异常、肥胖、高血压等危象进行积极控制。药物治疗T2DM属于常用方案,但传统药物治疗后不良反应较多,影响治疗效果,随着新型降糖药物如二肽基肽酶-4(DDP-4)抑制剂等逐渐应用起来,显示有不错的降糖效果,且安全性高。为了进一步探讨T2DM药物治疗进展,本文进行了如下综述。

1传统药物治疗

T2DM2型糖尿病以胰岛素分泌不足或功能缺陷为病理机制,传统降糖药物作用多为纠正造成其血糖升高的病理生理改变,按照用药方式不同,传统药物治疗T2DM可分为胰岛素类与口服类。

1.1胰岛素类

胰岛素类是控制血糖最为主要的治疗药物之一,早期胰岛素主要是从猪牛等动物的胰脏中提取而来,在人体应用后会发生明显的过敏反应。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利用半合成技术与DNA重组等生产的人胰岛素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这种人胰岛素兼具生物活性高、免疫原性低的特点,20世纪90年代开始人类基因工作越来越成熟,使得胰岛素类似物逐渐应用起来,这种胰岛素能明显改变传统类胰岛素的药代动力学,有着低血糖发生率低、起效快、作用持久等优势。2006年出现过Exubera(胰岛素吸入剂)且在美国食品及药物管理局(FoodandDrugAdministration,FDA)批准上市,但这种药物因为成本太高,且吸入的装置较大,逐渐被淘汰;2014年Afrezza(速效吸入型胰岛素)上市,可避免皮注痛苦,提高了治疗依从性,不过这种药物可能会增加吸烟患者肺癌的患病率,而且生物利用度不高,仅为10%,为此还不能替代传统药物。此外,随着口服胰岛素制剂探索不断深入,一些口服胰岛素制剂在也步入试验阶段,但因为存在研究方法、技术等困难[7],至今尚无有效的口服制剂应用在临床。基于此,若能在以后的研究中不断降低胰岛素制剂成本,提高其活性与生物利用度,相信会有巨大突破。

1.2口服类T2DM

全文阅读

糖尿病药物治疗综述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糖尿病患病率正急剧增加,已成为影响人类身体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糖尿病是一种进行性发展的慢性、终身性疾病。糖尿病若没有及时诊断、正规治疗可引起多种慢性并发症。糖尿病(diabetes)是由遗传因素、免疫功能紊乱、微生物感染及其毒素、自由基毒素、精神因素等等各种致病因子作用于机体导致胰岛功能减退、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R)等而引发的糖、蛋白质、脂肪、水和电解质等一系列代谢紊乱综合征,临床上以高血糖为主要特点,典型病例可出现多尿、多饮、多食、消瘦等表现,即“三多一少”症状。

糖尿病分为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妊娠糖尿病和特殊类型糖尿病四型。①1型糖尿病患者有胰岛β细胞破坏,引起胰岛素绝对缺乏,有酮症酸中毒倾向,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多见于青少年,起病急。代谢紊乱症状明显,患者需注射胰岛素以维持生命,包括免疫介导和特发性两种亚型。需用胰岛素进行治疗,口服降糖药无效。②2型糖尿病患者大部分超重或肥胖,也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多见于成年人,以胰岛素抵抗为主伴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胰岛素分泌不足为主伴或不伴胰岛素抵抗,在疾病初期大多不需要胰岛素治疗。通常无酮症酸中毒倾向,但在感染等应激情况下,也可诱发酮症酸中毒。2型糖尿病的遗传易感性较1型糖尿病强烈。由于高血糖发展缓慢,许多患者早期因无典型症状,未能引起足够注意,多年未就诊、未发现糖尿病,发现糖尿病时已有大血管和微血管病变发生。③妊娠糖尿病是指怀孕前未患糖尿病,确定妊娠后若发现有各种程度的糖耐量减低或明显的糖尿病,不论是否需用胰岛素或仅使用饮食治疗,也不论分娩后这一情况是否持续,均可认为是妊娠糖尿病,其发生率1%~3%。④特殊类型糖尿病是由遗传性β细胞缺陷、胰岛疾病、内分泌疾病以及药物因素所致的糖尿病。β细胞功能遗传性缺陷:包括青年人中的成年发病型糖尿病(MODY)、线粒体基因突变糖尿病等;胰岛素功能缺陷包括胰岛素抵抗A型妖精症、脂肪萎缩型糖尿病及其他;胰腺外分泌病;内分泌疾病,如肢端肥大症、甲亢、库欣综合征、嗜铬细胞瘤等所引起的糖尿病;药物或化学引起的糖尿病;如糖皮质激素、甲状腺素、噻嗪类利尿药等。

糖尿病治疗原则

当你确诊糖尿病时,先不要急于盲目用药,应当到医院的内分泌科就诊,如果病情较轻,可以首先采用糖尿病饮食治疗和运动治疗。饮食治疗就是根据您的身高确定标准体重(标准体重=身高-105),再根据标准体重及所从事工作的体力消耗程度,确定每日所需的总热量。即是要控制每日摄取食物中的总热量及坚持餐后适当的、量力而行的运动来达到降低血糖和治疗糖尿病的目的。如果单纯的饮食治疗和运动治疗就能良好的控制血糖,就可以不用药物治疗。

如果饮食控制和运动治疗后血糖仍不能达标,则可选用药物治疗,选择哪种药物须根据病情及胰岛β细胞合成和分泌胰岛素的功能,不能盲目用药,防止出现胰岛β细胞衰竭。

选用药物治疗时,一般从单一用药开始,如果用药中出现不能耐受的不良反应需要换药时,请咨询内分泌科的专业医生选择适合您的降糖药物。

有些糖尿病人在第一次就诊用药后长期服用这种药物,即使到医院看病也仅仅是开药,这种作法是不科学的,因为有时候会出现继发性耐药的现象:即开始服用某种药物效果很好,服用一个阶段后出现没有明显效果。如果您的血糖控制良好,最好每两周或每月监测血糖,检查空腹、餐后血糖,有时需要检查餐前、睡前及夜间血糖,若出现血糖控制不理想时,及时调制用药。

如果已经选用三种降糖药联用而血糖仍不能良好控制时,您就需要到医院内分泌科就诊,选用胰岛素治疗或胰岛素联合口服药物治疗。

全文阅读

治疗糖尿病,药物知多少

西药是治疗糖尿病的最主要方式,疗效显著,但其对人体有毒副作用也是人所共知,长期使用会导致身体机能退化和药物抵抗。

常用西药的毒副作用

常用药物的毒副作用有:肝肾功能受损;血糖失调引起低血糖;肠胃道异常反应;内分泌紊乱引起代谢失调,体重增加;皮肤病变、过敏反应;酸中毒引起周身疼痛;心脏病变;心脑血管栓塞导致死亡;红血球变异;头晕、嗜睡、头痛等。西药的毒副作用有时比糖尿病本身更可怕,医学界甚至提出,糖尿病患者肝肾功能异常的症状,有一半多是由处方药引起的。

1.磺脲类

常见的降糖药,第一代为氯磺丙脲和甲苯磺丁脲(D860);第二代为格列本脲(优降糖)、格列吡嗪(美吡达)、格列齐特(达美康)、格列喹酮(糖适平)、格列波脲(克糖利);第三代为格列美脲(亚莫利)等。作用机理是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提高胰岛素水平,降低血糖,部分药物可增强外周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减少肝糖的输出。长期服用会使胰腺β细胞疲劳且功能降低,损伤肝肾,导致低血糖、血糖控制和代谢紊乱、消化系统不良(恶心、腹部不适)、皮肤过敏(皮疹、瘙痒)、神经系统反应(头痛头昏、怠倦、视力模糊等)、内分泌系统异常(体重增加)、血液疾病、增加心血管疾病死亡率等副作用。

2.双胍类

有苯乙双胍(降糖灵)、二甲双胍、丁二胍等。作用机理是通过肌肉等外周组织摄取葡萄糖,抑制肝脏葡萄糖异生,抑制或延缓葡萄糖在胃肠道吸收。具有抑制食欲、增强胰岛素受体敏感度等作用,不刺激胰岛素分泌,可降低甘油三酯和胆固醇水平。副作用有:腹部不适、恶心、呕吐;因乳酸增多而导致酸中毒、加重心脏疾病而增加死亡率等,不能使葡萄糖代谢途径恢复正常,有些产品已禁止使用。

3.α糖苷酶抑制剂类

全文阅读

糖尿病的药物治疗

随着生活水平的改善,糖尿病的发病率逐年升高的现象是有目共睹的,大众对糖尿病的认识也与日俱增,但临床上真正以糖尿病三多一少症状来医院就诊的并不多。很多人都是在体检或手术之前作常规检查时发现,甚至是在出现了各种各样与糖尿病相关的并发症后,回过头来查血糖才发现血糖已经很高了。长期高血糖使机体内很多具有生理功能的蛋白质发生了糖基化,出现了不可逆的改变,正常的结构、代谢功能出现异常,最终导致糖尿病的并发症。这时,再用降糖药物治疗不可能完全逆转已发生的病理改变,只能减慢已发生的病变进展的步伐,而某些病理生理的改变一旦出现,很难阻止它的发展。所以对糖尿病患者来说,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是非常重要的,这就要求人们重视健康,提高对自身的健康意识,特别是对一部分高危人群,如肥胖人群且合并有高血压、高脂血症、有糖尿病家族史,更要密切关注血糖。

很多糖尿病患者在开始被诊断时,能非常配合医生进行饮食控制、运动治疗、按时服药,定期复查血糖,一旦血糖控制良好、血糖平稳后,就会放松警惕,甚至有人会认为自己的病已经好了,不再需要治疗了,直到患者再次出现口干、多饮症状,甚或出现并发症时才如梦初醒。在这里需要提醒大家的是,对糖尿病的各种药物治疗均是针对糖尿病的各个发病环节的治疗,就目前的医学水平,不能对糖尿病的病因进行治疗,就是说无法根治糖尿病,药物也只能控制血糖,一旦停药,血糖就会上升。

有很多病人会问,长期用药会不会对身体器官造成损害?目前治疗糖尿病的药物包括磺脲类、双胍类在内的口服降糖药,它们大多数在肝内代谢,通过肾脏排出体外,因此在肝肾功能不全时应当引起注意,是否适合使用或者药物的剂量及用法应作相应的调整。此外,药物还会引起过敏、胃肠反应、血象改变等副作用。但最常见并可能引起严重反应的副作用是低血糖,除噻唑烷二酮类和 a-糖苷酶抑制剂较少引起低血糖外,其余均可能引起或轻或重的低血糖反应。因此在糖尿病患者初次使用药物、调整药物剂量或改为其他药物治疗,特别是胰岛素治疗时应注意在家里或外出时备一些糖果或巧克力,一旦发生低血糖立即食用,其症状能很快得到改善,低血糖能得到纠正。如果不能纠正就应立即到医院就诊。

糖尿病治疗的口服降糖药有五类:

一、磺脲类:其作用机制主要为促进胰岛细胞分泌胰岛素,其次有促进外周组织胰岛素的利用。

1. 格列吡嗪:短效磺脲类制剂,服用方法为三餐前半小时服,2.5毫克开始用,最大剂量可达每日30毫克。

2. 格列齐特:中效磺脲类制剂,早晚餐前半小时服,最大剂量为每日240毫克。

3. 格列本脲:长效磺脲类制剂,容易在体内蓄积,引起难治性低血糖,老年人中慎用。最大剂量为每日15毫克。

全文阅读

糖尿病药物以外的治疗

【摘要】 健康教育和心理护理对糖尿病的控制起着很大的作用,通过健康教育和心理护理可起到药物所不能替代的疗效。

【关键词】 糖尿病健康教育和心理护理

中国分类号:R587.1文献标识号: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0)10-293-03

糖尿病是继心血管、肿瘤、艾滋病之后的第四大致人死亡疾病。我国糖尿病(DM)的患病率正在呈快速上升趋势,根据统计,目前我国患病率达3.2l%,比10年前提高了3~4倍,有2/3已确诊的糖尿病患者病情控制不良。糖尿病的治疗效果除了与患者病情和现有的医疗条件等因素有关外,尚有赖于患者自身,而掌握一定的糖尿病知识与技能是患者实现有效自身管理和控制的基础,因此患者健康教育和心理护理在糖尿病的治疗中是不容忽视的一个方面,在当前护理工作中,如何开展糖尿病的健康教育和心理护理,探讨最适宜的教育模式,是摆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的一大难题[1]。

1 健康教育和心理护理的必要性

1.1 我国糖尿病病人对糖尿病的基本知识、检查治疗及自我护理知识普遍缺乏了解 一项对216例糖尿病病人调查中发现,58.33%的病人不了解糖尿病的预后情况,21.29%的病人不了解饮食控制的重要性,75.61%的病人不了解高血糖的危害性。有47.9%的新诊断糖尿病病人从未接受过糖尿病教育。87%的病人不了解如何正确使用降糖药物及如何避免其副作用;60%的病人不控制饮食;72%的病人不会自我监测血糖和尿糖;92%的病人不了解如何适度活动,病程中34%的病人发生过低血糖;88.4%的病人愿意积极配合治疗;90.7%的病人认为接受糖尿病知识教育非常必要[2],说明绝大多数糖尿病病人渴望接受全面、系统的指导,从而有效地控制糖尿病。

1.2 接受过健康教育后,疗效明显提高 有人将98例糖尿病病人随机分为“健康教育组”和“传统教育组”,住院期间向传统教育组的病人进行传统的糖尿病知识宣教;健康教育组则由责任护士按程序对住院病人实施系统化的健康教育。分别观察两组病人掌握相关知识、掌握相关技能及认识态度(遵医行为)等3个项目,结果显示:健康教育组分别为91.5%、93.5%、96.0%,传统教育组分别为74.6%、73.4%、,88.1%,(P

1.3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给糖尿病的研究带来了一种新的研究思路 研究发现,在对糖尿病人诊治过程中,单纯用药物来治疗,如口服降糖药或注射用胰岛素,疗效往往不够理想,而同时配合以心理疗法,采取形神合一、身心同治的方法进行治疗,常能收到事半功倍或单纯药物达不到的效果[3]。治疗糖尿病也必须重视纠正和消除来自社会、环境的不良刺激,使不正常的心理状态恢复正常。在此前提下,再配合药物治疗,身心同治,才能收到满意疗效。因此,在糖尿病的治疗中心理疗法是非常重要的。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