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谈教师素质与素质教育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时代已跨入二十一世纪,实施素质教育是迎接世纪挑战,提高国民素质,培养跨世纪人才的战略举措。

“水深鱼极乐,林茂鸟知归。”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就必须充分发挥中小学教师的主力军作用。李岚清同志在全国中小学素质教育经验交流会上强调指出:必须全心全意地依靠广大教师,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素质教育最根本的一条是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教师职业的本质是育人,教师的劳动是培养人的劳动,具体的说是引导青年学生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向他们“传道”、“授业”、“解惑”,因此,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发挥着主导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特别关心教育的发展,采取多种措施,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待遇,教师已真正成为社会大众崇尚的职业,教育战线也呈现前所未有的生机勃勃的景象。但是,在两种体制的转换过程中,社会思潮中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影响也使教育领域产生许多不和谐的音符。一些教师把知识当作商品,把纯洁的师生关系变成商品关系,热衷于捞外快,向学生索要或变相索要钱物;有的教师工作方法简单粗暴,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有的教师不认真备课,不批改作业,不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思想教育,教学意识淡薄,教学无目标,随意性大,甚至制定目标错位,不能依纲据本,知能传授不严密,缺乏科学性,浅层次的讲解多,许多课还是一支粉笔一本书的僵化不变模式,使学生感到乏味、沉闷,现代教学媒体形同虚设等等。上述现象,农村中学尤为突出。不解决上述问题,推进素质教育只能是喊喊口号而已。

“师者,人之模范也。”教师本身素质的高低,决定了教育质量的高低,更决定了所培养者质量的高低。荀子说过:“尊严而惮,可以为师;耆艾而信,可以为师;诵说而不凌不犯,可以为师;知微而论,可以为师。”(《致士篇》)意思是说做教师要具备四种条件:首先,要有尊严和威信;其次要有丰富的经验和崇高的信仰;再次要具备有条理、有传统地传授知识的能力;最后要能够了解精微的道理并加以发挥。英国资产阶级教育家斯宾塞也曾明智地指出:方法只是工具,工具再好,没有本领的工匠也使用不好。所以好的教育教学方法,还要有高水平的教师使用,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提高教师的素质关键在于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培养他们对人民事业无限忠诚的事业心和献身教育事业的精神。马克思在《青年在选择职业的考虑》一文中说:“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马克思的这段名言应当成为广大教师的座右铭。教育劳动是一种周期长、见效慢的劳动;教师的劳动没有轰轰烈烈、动人心魄的大场面,总是在一点一滴中进行,是一种平凡的劳动,没有严格的时空界限。它是“全天候的”、“立体多维度”的艰巨劳动。虽然近年来党和政府在改善教师的物质待遇上做了不少的努力,但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我国教师的报酬与他们付出的辛勤劳动相比,仍然是偏低的,其工作条件、生活条件与其他行业相比还有差距。所以,作为一名教师,只讲待遇不讲奉献是不行的,要做到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就必须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坚定自己的职业信念,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的关系,在教育工作中寻求自身的价值,甘当人梯,甘当铺路石,找到自己人生轨迹的光辉位置。

提高教师的素质还必须加大教育体制改革的步伐。迄今,我们还有不少同志认为教师职业是“金饭碗”,就连民办教师也是“金饭碗”,一干就是十年、二十年,你教书我也教书,教孬教好一个样,直接影响着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告别“金饭碗”,实行全员聘用、竞争上岗,在确保公平、公正、公开的基础上,根据本人的德、能、勤、绩逐项打分,合格者聘用,不合格者下岗甚至辞退,势在必行。这样促使广大教育工作者增强压力感,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激烈竞争的需求。

“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首先要有一桶水。”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必须切实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应当精通所教学科的专业知识,并形成自己工作需要的知识结构,具有综合运用知识、解决教育教学工作中各种实际问题的本领。“授业”不但需要教师有深厚的文化修养,还要他们能吸收新信息,具有新思维,也就是说既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又要有现代的新鲜的“活水”。“解惑”需要教师有广博的知识,在课堂上不但能解决书本上的“惑”,还要能解决学生认知过程中发生的知情意行几方面的“惑”。要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自我调节、自我完善的能力,具有创造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掌握一定教育技术的能力和进行教育研究的能力。要达到上述要求,每一位教师必须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认真学点教育学、心理学和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重视文化、业务的进修,同时苦练教学基本功,这样,自身的素质才能再上一个档次。

身正为范,学高为师。处在世纪之初的教育工作者任务艰巨,责任重大,必须提高对素质教育的理性认识,时刻注意自己的形象,树师德,铸师魂,修师业,笃师行,使自己成为一名高素质的优秀教师。

全文阅读

素质教育中教师的素质

【摘要】素质教育就是要以学生为本,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创造性的接受教育者所传授的科学文化知识,在德、智、体、美、劳动技术诸方面得到全面系统的提高和发展。教师作为素质教育的实践者,其素质是在教育过程中必备和职业品质,是教师职业形象、教育知识和教育能力的综合反映。

【关键词】素质教育;教师;素质

一、职业道德素质

道德是人们心目中调节相互关系的准则。教师的职业道德是其从事教育工作时应当遵循的行为准则和规范。实践表明,教师自身心灵的高尚和人格的完善,是从教的前提。只有道德高尚,才会有对事业的执着追求。身为教师,要有:

1、敬业精神

热爱教育事业是教师最基本的职业道德,也是每个教师做好教育工作的强大动力。教师劳动有其复杂性、长期性和繁重性,是一个平凡而又艰苦的岗位。选择了教师职业的同时,就应意识到从事这一职业所必须具备的辛勤耕耘和无私奉献的精神。“蜡烛”和“人梯”正是这一精神的生动写照。

2、师爱精神

“教育是植根于爱的。”教师对学生身心的感染源于对学生的热爱和关心。这种热爱和关心可以开启学生的心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学生就要尊重和信任学生:要承认学生的独立人格,做到师生之间完全平等;要看到学生的自尊心,给学生以应有的尊重;要重视学生自我完善的愿望和发展的潜能,相信每一点进步都是他们自己努力的结果。

全文阅读

素质教育教师素质

素质教育是指为发展及提高人的素质而进行的教育,也是一种旨在提高人的创造力的教育活动。

素质教育具有全体、全面、全程的特性。作为人的素质,则是在先天素质的基础上,通过因材施教,形成受教育者的稳定的品质和个性特征。如人的思想、知识、身体、心理品质等。知识可以用言传口授的方式,由一个人传递给另一个人,素质则不能用传递的方法去掌握。人们用言传口授的方法,给予别人的是关于素质的知识,而不是素质本身。

教师素质是指教育教学工作特有的品质和能力,它不仅具有个性化的特征,而且还具有专业特征。

实施素质教育意味着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有高尚的情操和对事业的热爱,还要具有现代人的素质。它要求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增强实施素质教育的自觉性;要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敬业爱生;要有宽广厚实的业务知识和终身学习的自觉性,掌握必要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要遵循教育规律,积极参与教研科研,在工作中勇于探索创新;要与学生平等相处,尊重学生人格,因材施教,成为教育家式的教师。要提高教师素质必须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更新教育观念

更新教育观念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也是提高教师素质的关键。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我们认识到:观念陈旧、理论匮乏,以及教育方式、方法落后等问题,是制约素质教育的主要原因。因为教育观念落后,不利于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教学模式单一,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教学方法过死,使学生变成了被动的接受知识的容器;考试方法僵死,考试内容死板,使得学生死读书本;对学生以分定优劣的评价严重束缚了学生创造意识的形成和创造力的发展。这些问题的解决,有赖于教育观念的改变。

现代教育观念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与参与意识。素质教育的学生观要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开发和调动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下,采取相应的措施,引导、推动学生不断地发展。教师应树立符合时展步伐的教育价值观、学生观、质量观,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逐步提高认识和完善自身素质,实现教育观念的创新。

二、树立终身教育观念

全文阅读

素质教育呼唤“素质教辅”

摘 要:素质教育对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提高全民族的知识素质和迎接知识经济挑战具有重要作用。然而,素质教育的现状并不乐观。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试图以教辅为视角,探讨素质教育与教辅的关系,并树立一种正确的教辅观,以推动素质教育的有效开展。

关键词:教辅; 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423.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1-003-002

素质教育对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提高全民族的知识素质和迎接知识经济挑战具有重要作用。然而,素质教育的现状并不乐观。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试图以教辅为视角,探讨素质教育与教辅的关系,并树立一种正确的教辅观,以推动素质教育的有效开展。

一、教辅泛滥:素质教育的不和谐音符

曾几何时,中小学生的众生相是,背上斜挂着一只简简单单的书包,书包里瘪瘪地装着几本简简单单的课本、三两本练习本、一个简简单单的文具盒。进入20世纪80年代,中小学毕业生的书包开始增大了,升学考试的辅导资料逐渐多起来。到了80年代中期,中学各年级的配套辅导资料迅速普及,然后向小学蔓延,词语解释练习册,同步练习册,综合考试册,作文训练册,竞赛练习册……各类成套的练习、参考、辅导资料,都以“关心学生”的名义,堂而皇之地挤进了学生逐渐沉重的书包。

“包袱”不仅仅背在肩上,更要落实在行动中,练习再练习,学生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被迫投入到各种翻来覆去的训练之中,对于小学生而言,还经常要接受机械的抄写训练,字、词、句、篇,抄上几遍、几十遍,甚至上百遍。再加上其他硬性指标,如背诵、默写、作文、日记,再加上教师对练习质量的“严格”要求和违反要求后的可能性惩罚措施,父母亲望子成龙的期盼及相应的举措,沉重的书包就已扩而成为沉重的课业负担,成为沉重的身心压力了。

随着以知识为中心的课业负担的加重,我国中小学生的实践活动越来越少,“高分低能”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对此,教育理论界的专家、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研讨并不断地呼吁,中央和地方的各级政府,尤其是教育行政部门出台了相关的政策予以纠正,1993年2月,国家出台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文件中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办出各自的特色。”于是,一声素质教育运动在全面展开。

全文阅读

素质教育

一、新课程目标的设置渗透了STS的思想,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新课程目标的确定和教学内容的选取,都面临着同样的一个问题,那就是学科知识、社会需求和学生发展三者的关系问题。各国课程改革的经验表明,“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能够较好地传递人类社会积累的知识和经验,有利于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结构并实现知识的迁移,但是由于忽视社会的需要和学生的心理特征及认知规律,容易造成与社会脱节和学生学习负担过重。“以社会为中心”的课程强调按社会需要来确定教学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参与社会活动的意识和能力,但是由于忽视知识的内在逻辑顺序和学生的个性特点,使得课程内容零散,缺乏整体性和连续性,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以学生的兴趣和动机为基础,以学生所需要的经验和感兴趣的问题构成学习单元,让学生从做中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但是由于忽视知识的系统性和教育的社会功能,内容繁杂而缺乏连续性,不利于人类文化遗产的传递,不利于学生掌握适应社会所必需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所以专家学者大都认为,学科知识、社会需求和学生的发展都是课程设计应当考虑的重要因素,应当将这三者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来考虑,不可偏废。中学生物课程实现了学科知识、社会需求和学生发展的最佳结合。课程教材改革的重点体现在如何更好地体现学生发展和社会的需要。新世纪中学生物课程的教育目标,它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为宗旨,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

二、新课程目标的设置符合学生发展的需要,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智育素质。

新课程的设置关注学生发展的需要,在教学内容的编排方面,了解了哪些内容是学生乐于学习的,哪些内容对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具有较高的价值,而不是单纯从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出发,选取学生应当学习的内容。在旧的中学生物教材中关于动植物的形态结构和分类等事实性知识,名词术语也较多;有很多动植物是学生不常见的,教学大纲和教材从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出发,将它们作为代表动物或代表植物讲述,学生的学习兴趣较低。调查发现,新的教材中的一些关于原理性的知识,能够使学生理解为什么,懂得怎么做,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例如,生物的性状是怎样遗传给后代的?遗传物质是怎样发现的?等等。生物学实验、实习和调查等探究活动是中学生普遍感兴趣的。这些探究活动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掌握知识,而且能够使学生充分体验到发现的乐趣,成功的愉悦,在科学态度、意志、合作精神、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也能得到发展。

三、生物课程所选取的内容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素养。

生物学科所选取一些内容,如生命的物质性,生物界普遍存在的对立统一,各种生命现象之间、生物个体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存在的相互依存和普遍联系,等等,都是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的好材料。我国生物资源的多样性、生物科学的成就等内容,能够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我国野生生物资源和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危机、生态环境的恶化等内容,能够激发学生的民族责任感,这些都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良好素材。又如:1965年我国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具有生物活性的结晶牛胰岛素;1981年又合成了酵母丙氨酸转运核糖核酸;在农业上,我国水稻专家袁隆平培育出的新型杂交水稻,已经跨入世界优良稻种的前列,他本人也先后获得了联合国的发明奖和科学奖,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这些内容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生物进化观点和生态学观点教育,能够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世界观。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和生态伦

理学等内容,能够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人与生物的关系、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生物工程的兴起和克隆技术的出现,已经并将继续对人类的伦理道德体系提出新的挑战。生物科学史和科学探究活动等内容,能够帮助学生理解科学的性质,养成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生物科学、技术与社会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内容,能够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形成科学的价值观。中学生物课程目标充分体现了本学科这些德育功能,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德育素质。四、新教材的教学特点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

1、新教材在语言的运用上独具一格。

全文阅读

教师道德素质素质教育

摘要:教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直接组织者和实践者。教师在传授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还应充分利用所传授知识的文化价值、社会价值和教育价值,通过行之有效的方法和途径,积极主动地实施素质教育,使得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劳动、学会健体、学会审美和学会创造。因此,教师自身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素质的好坏。教师的素质包括教师的道德素质、业务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审美素质等,其中道德素质起着导向、动力和保证的作用。所以,教师的道德素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

一、教师的道德素质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具体表现

教师职业是由许许多多教师个体所组成的。教师职业道德简称“师德”,它是党和国家规定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道德情操和道德品质。教师的道德素质是指教师个体所具有的道德观念、道德情操和道德品质,具体表现在教师对教育、对学生、对同事、对家长和对学问、教研的态度上。教师的道德素质与道德规范、行为准则有一定的距离,这种距离越短,教师的道德素质就越高,反之就越低。作为教师基本上都知道书面上规定的教师道德,但许多教师并没有把教师道德规范、准则全部内化。例如,在问卷调查中发现,有95%的老师都回答自己没有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体罚学生的做法是错误的。但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就是控制不了自己,具有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的行为,说明这些教师并没有把道德准则完全内化。而教师所从事的却是教育人、塑造人的事业,教师的道德素质势必直接影响着学生的道德素质,因此,教师道德素质比教师文化素质更为重要。

二、教师的道德素质表现在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上

师生关系是教育工作中最主要的一对矛盾关系。一个学生如果生活在鼓励之中,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生活在认可之中,他就学会了自爱;如果生活在承认之中,他就学会了选择一个目标。如果生活在批评之中,他就学会了谴责;如果生活在讽刺之中,他就学会了害羞;如果……。有怎样的氛围就能塑造怎样的学生,而氛围是由教师来带动的,不同的教师特别是不同的班主任就会形成不同的班级氛围。因此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直接关系到学生性格的形成,而教师对待学生态度的好坏则取决于教师道德素质高低。

一个道德素质高的教师强调学生的独立人格,始终把学生人格尊严放在第一位。在“尊师爱生”问题上,首先考虑的是“爱生”,眼中没有“好生”“差生”,课堂抽问、批改作业、工作安排等都一视同仁,总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使所有学生避免有害健康和不安全的情况。不会故意造谣和中伤学生,特别是不会拿刺耳的话语来挖苦、讽刺“差生”,即使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也不会公开学生个人的隐私。总有办法维持良好的课堂秩序,对课堂出现的混乱状态能有效的制止。愿意听取学生及其家长或监护人关于教师教学、管理、行使职权等的意见。在学生有意或无意地冲撞、伤害自己时,能理智的对待,冷静地分析,正确地解决,不会轻易地发大火,乱骂人。进入教室时总是衣着整洁、体态端庄、面带笑容面向所有学生。始终把自己摆在教育者的位置,做学生的好榜样。如许多特级教师在治理“乱班”时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就是道德素质高的体现。

而一个道德素质低的教师很强调自己的尊严,在“尊师爱生”的问题上首先考虑“尊师”,要求学生无条件地遵从自己,认为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师生是领导与被领导的主从关系,自己的每一句话都是“金玉良言”“至理名言”,作为学生必须“铭记在心”。有时会当着众多学生的面说出某学生的个人隐私,甚至取笑作乐。对“好生”百依百顺,而对“差生”任意挖苦讽刺。上课时经常没有好方法维持良好教学秩序,随意骂人,动不动气走不上课,或者随意叫学生站在讲台、门口,或者罚抄、罚写等。上课抽问、批改作业、工作安排等方面只顾“好生”,不管“差生”,对待学生因人而异。进入教室时总是怒气冲冲,面露不悦。把自己摆在学生的对立面上,甚至憎恨学生没能弥补自己的无能。如近期报刊杂志上披露的许多校园恶性事件的肇事者-教师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就是道德素质低的体现。

道德素质高的教师能创造一个良好的班级氛围、课堂氛围。而道德素质低的教师很容易与全班学生持对抗情绪,或者教师被貌视,班级乱哄哄。建立良好的班风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紧张的或者乱哄哄的班级氛围和课堂氛围则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

全文阅读

素质教育之教育质量

【摘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不仅影响到学生个人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关系到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素质教育不只是教育界的事情,全社会都有责任。大力推动素质教育,就是切实落实教育质量的提高。素质教育追求的质量体现在全体学生的素质提高上,只有将各个环节,各种因素统一起来,才能保证所培养的人的高质量。

【关键词】教育质量 教育提高 教学环境

实施素质教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素质教育不只是教育界的事情,全社会都有责任。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不仅影响到学生个人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关系到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而教育质量是以素质教育为价值取向的,素质教育是一种更高的质量要求,教育质量的核心就是全面素质的发展。大力推动素质教育,就是切实落实教育质量的提高。素质教育追求的质量体现在全体学生的素质提高上,每一位学生不求一样的发展,但都要发展,每一位学生不是同步提高,但都要提高,每一位学生不必相同的规格,但都要合格,素质教育的教育质量是一种教育全过程的质量。各个环节,各种因素统一起来,才能保证所培养的人的高质量。

一、教育质量是学生智育素质的综合体现

加德纳多元智力学说解释:人的智力包含言语/语言智力,逻辑/数理智力,视觉/空间智力,身体/运动智力、人际交往智力、自我反省智力,自然观察智力,存在智力等多个方面。可我们往往忽略了后面几个方面的智力因素,特别忽视了后面四个方面的因素。教育质量的高低仅仅通过书面的测试,加之微乎其微的口语点缀来评价,学生的特长、个性,学生之间的差异等诸多因素都没有得到恳切的承认,学生的综合素质没有合适的发展空间,这种机械的教育路径是有弊端的,很值得每个教育工作者深思。

二、大力推进教育均衡发展,促使教育质量的提高

伟大的教育学家孔子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诸多教育理念,在当今的社会主义教育体制下应具有指导性作用,让学生都能成为教育的主体,让受教育者在自身特点的基础上有所发展,教育面向全体学生,使全体学生全面发展,以促使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

全文阅读

素质教育“教育”了体育教师的素质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素质教育的推行,引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这是一次重大的教育变革,近六年的课改历程,它给每一位中小学教师都带来了全方位的挑战,体育教育做为各级行政教育部门必设科目也不例外。回顾过去的教育课程改革就可发现,教师是影响改革成败著多原因的一个十分关键的因素,正是教师身上的一些问题成为了阻碍教师参与改革的力量。体育教师面对新课改形势下的体育课如何来上,是每一位体育教师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经过这全新的教学模式的洗礼,使体育教师的素质有了很大的变化和提升,

当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全国范围展开,使中国教育领域进行了一场深刻的课程变革,千千万万一线教师们已经接受了这一变革带来的洗礼。同样给体育教师们带来了素质的转变,进而给他们创造了不断改变原有的知识、观念,吸纳新的知识、观念,提高自己的能力和转变自己角色的平台。在此背景下,体育教师的提高转变更是不同寻常。具体说来,体育教师的提高转变主要体现在下述四个方面。

首先是体现在观念的转变提高。《 教育改革决定》中提出教育要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过去不少体育教师的教育观念是停留于现代教育的初始状态,停留于赫尔巴特的思想阶段,这显然是落后于教育研究的进展。通过素质教育的实施和新课改实验的洗礼,体育教师的教育观念得到转变和提高。体育教师的观念转变和提高涉及学生、教材、教学、评价等方面。具体体现在体育课堂和知识的教授中,不再把学生看作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把他们看作知识的建构者,学习是经验的重新组织和重新理解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变学生为自主的学习者。通过自主的知识建构活动,学生的创造力、潜能、天赋等得以发挥,个性得到发展,身心得以愉悦。不再把教材看作学生必须接受的对象和内容,而是把它看作引导学生认知发展、生活学习、人格建构的一种范例与中介。不再把课堂看作教师宣讲、学生接受知识的场所,而是师生开展多种活动从而建构知识、探究真理、发展能力、加强沟通、陶冶情操的地方。不再把教学看作知识的传递过程,传递知识只是教学的一个很小的目标,教学更应该是知识的自主建构过程,同时也应该是师生对话、交流、合作的过程。不再把评价看作是甄别和选拔学生的手段,而是把它看作促进师生发展的一个途径。

再就是知识结构的转变和提高。通过素质教育的实施和新课改实验的洗礼,体育教师在知识方面,不仅大胆地改变陈旧的知识形式,更重要的是他们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成功走进科学世界与学生的生活世界,争做知识的主人。促使这一转变根源是,现如今的体育,并非单单是锻炼学生身体,而是要完成丰富学生知识、健康学生身心、陶冶学生情操等教学目的。尽管大多数体育教师都获得了一定的学历,取得了教师资格证书,但是他们的知识具有严格的体育学科特点,只是这一学科领域的知识,至于其他学科领域的知识则知之甚少。与此同时,教师们掌握的一些知识大多为书本知识,不是当代社会生活与科学技术的新知识。这种情况显然不能完全满足新课改形势下的课堂的要求,不仅难以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也难以联系现代信息技术的新发展。因此,他们才由此转变,也必须由此转变,进而才能面对改变了“繁、难、偏、旧”诸问题的新课程的挑战。

三是体育教师的教学能力有所转变和提高。通过素质教育的实施和新课改实验的洗礼,使得体育教师授课能力、活动组织与指导能力、研究能力等都有显著提高。体育课程教授观念的更新以及体育课程管理体制的变革,国家对所有课程的实施方式的变革,体育校本课程教研的开发等等,已然是学校每个体育教师的新使命,为了完成这种新使命,课程教授能力提高无疑至关重要。在新的体育课程管理体制下,体育教师自身存在前所未有的课程能力缺乏症,为了能在新课改形式下生存迫切需要自身能力的提升。教师对体育研究性学习与知识的主体建构观念、师生交流与合作的理念等领域都已呈现出较高的适应与研究能力。教师在整个体育教学活动中既充分发挥着主导作用,体育教师这种主导作用体现在组织与引导学生的活动上,又不越雷池一步做越俎代庖的事情,越俎代庖的事情主要体现在整个体育教学过程中将学生时刻至于活动的主体,体育教师在教学中所呈现出的应有所为又有所不为的教学能力,是体育教师教学能力转变和提升有力佐证。课后反思、集体备课、教学研讨、说课评课等诸多教学活动,无一不体现当今体育教师已步入教学研究的轨道,这种教学研究的能力转变和提高,对于今天的体育教师们来说所具有的意义是历史上少有的。这些显然是体育教师自我转变和提高的一个重要内容。

最后是教师的角色地位发生了转变。我们都知道,过去体育教师角色的特点向来具有权威性和神秘感,他们往往扮演的是知识和真理的代言人与灌输者、学生纪律的管理者、国家课程的执行者,他们“替天行道”,因此在学生的眼里,体育课上体育教师就是权威,教师也俨然以权威自居。然而,这种角色定位与新课改发生了直接的冲突,简直是水火难容。新的体育课程理念是体育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新的体育课程目标是打造学生终身体育的健康意识,这强烈要求体育教师转变角色,成为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组织者、共同建构学习的参与者、学生成长的帮助者、学生利用课堂资源的引导者、学生知识建构和个性发展的促进者、学校体育教育教学的研究者、校本体育课程的开发者等多种新的角色。通过素质教育的实施和新课改实验的洗礼,“生存下来”的教师们皆具有可喜的改变和提升,通过这样阶段的历练,体育教师具有的是一种与学生平等的角色,具有的是更多亲和力。

体育教师在这四个方面的转变和提高,是具有专业化发展的时代新义,其目标都是为了体育事业的发展,为了学生健康成长的发展,为了提高素质教育的发展。体育教师的这种转变和提高是体育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里程碑,是体育教师主导性的一种重要表现,也是体育教师职业道德的一个重要内容,它更是体现体育教师为体育教育事业献身的精神硕果。

全文阅读

教育与素质教育

一、现代教育技术、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概念及特点

1.现代教育技术:所谓现代教育技术是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和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评价和管理,来实现教学优化的手段。它体现了现代教育理论、学习理论以及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统一。

2.素质教育:提高人的综合素质的教育,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提高全民素质为根本目的,注重开发人的个性潜能,培养创新意识,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素质教育具有学生主体性、教学开放性和学习思维创造性等特征。

3.创新教育:是指以培养人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实践,其核心是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应对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着重研究和解决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问题。它是以发掘人的创新潜能,宏扬人的主体精神,促进人的个性和谐为宗旨,通过对传统教育的摈弃,探索和构建一种新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模式,并使之逐渐丰富和完善。

二、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促进了素质教育的实现

1.现代教育技术摈弃了传统教育的弊病,促进了素质教育的发展。传统的教学形式以课堂教学为主,具体表现在: (1)从集体教学和单向化的信息传输变为集体教学与个别教学相结合的交互式学习方式。基于网络和多媒体具有的交互功能,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学习条件来选择所要学习的内容和适合自己个人特点的学习方式,从而改变传统教学中学习者被动参与的情况,实现个别教学;(2)从封闭式的教学和垄断式的信息传输向开放式的教学和跨时空资源分享转化。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网络教学、远程教育将成为教育的主要形式;(3)从“填鸭式”教学转向个性化教学。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学内容、教学进度普遍存在“一刀切”现象,致使学习者有的“吃不饱”,有的“吃不了”,严重影响了学习效果,制约了人才培养。

2.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促进了学习形式的多样化和学生的自主性。一方面,现代教育技术有助于创设学习情境,激发每个学生的自主学习动机;另一方面,现代教育技术也为教师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方案、有效指导学生学习提供了有利条件。现在有许多新型软件如几何画板、Flash,Dreamweave等为老师制作多种课件提供了方便。计算机网络技术迅速发展,网络辅助教学良好的交互性、自适应的接口,丰富的信息资源和随意的教学时间地点,是其他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教师可以根据每个学生学习情况同其对话、讨论;根据每个学生学习基础、学习特点和学习风格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帮助他们更好地自主学习。

三、素质教育需要现代教育技术的支撑

全文阅读

教育管理 - 素质教育需要高素质的教师

“素质教育”这个热门话题,对于每个教育工作者,已是那么熟悉,大会、小会都说素质教育,计划、总结也把它放在重要位置。但是什么是素质教育,怎样开展素质教育,应该培养学生具有什么样的素质呢?有很多人的认识还是很片面的。有的人认为,素质教育就:请记住我站域名是多搞一些图、音、体;多几个兴趣小组;多搞一些课外活动。总是把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对立起来,认为要搞素质教育就得取消考试,不取消考试就无法实施素质教育。出现以上种种认识,都说明目前我们很多教师包括校长在内对素质教育理解的表面化,肤浅化。基于这些认识,出现了有的学校课外活动搞得较为热闹;图、音、体有声有色;有的主科课时减少,搞起了╳ ╳学科活动课等等。在此过程中出现了流于形式,弄虚作假的现象。有的学校开设了几十个小组,每周一次活动,除几个专业教师外,其它教师可以说是牵牛上树,赶鸭子上架,用广州话说就是“顶硬上”。例如,要一个普通话说得不标准的老师去辅导朗读小组;要一个不懂书法的老师去辅导学生练书法等等,岂不是误人子弟,浪费时间。

以上这些,都是对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片面的做法,是一种表面的形式。素质教育决不是开几节活动课让学生说说笑笑、蹦蹦跳跳,更不是随意指派哪个教师去负责一个小组就行的。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院院长、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顾明远说:“素质可以包括这几方面: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生活技能等素质。那么素质教育的内涵是要面向全体,使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均得到发展,使每个人都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有一套关于素质教育理论的丛书就谈到了八个方面的素质教育,即心理、行为、道德、智力、能力、个性、劳动、审美。可见素质的概念之大,内容之多,从它的内涵来看素质教育具有潜在性、迟效性,实施素质教育是一个艰苦的逐步推进的过程。所以素质教育应该贯穿于所有学科的教学之中,重在课堂教学中去实施,去实现,课堂教学才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只有让素质教育的思想指导各学科教学,使课堂时时渗透素质教育,才能使学生得到健康的全面的发展,成为社会需要的有用人才。这也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在素质教育的实践中所得出的经验。要实施素质教育,使全体受教育者成为高素质的人才,我觉得除了改革教育评价制度创建课程教材新体系以及改革人事制度外,目前一个最重要的因素是教师的教育思想和教师自身的素质问题。应该说,没有高素质的教师就不会有高素质的教育,素质教育也将是一句空话。

众所周知:有什么样的老师就有什么样的学生。教师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效应。所以说搞素质教育,实际上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高素质。

怎样才算高素质的教师呢?专家认为是教书、育人、科研、管理集于一身的复合型教师才是高素质的教师。在我们乡镇学校我认为目前起码要有以下的素质:

1、 具备素质教育观。

21世纪的人才必须是掌握现代科技的最新成果,必须具有较强的创造力和适应性。美国哈佛大学校长普西认为:一个人是否具有创造力是一流人才和三流人才的分水岭。有资料指出:我国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负担之重,超过所有国家学生。“应试教育”使肩负科学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祖国未来”束缚在考试的枷锁下,教育已经成为制约中国未来发展的最大因素。所以教师首先需要转变传统的“应试教育”思想刻不容缓,要真正把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作为教育的重点,使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够不断地和有效地更新、掌握所需的科学知识,、以适应实际工作的需要去创造性地工作。

2、 具备高尚的师德。

“无德无以为师”。教师的思想道德品质在教育中会渗透于全部的教育过程,它起的作用是难于估量的。因此,教师必须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必须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必须处处以身作则,让自己的好思想、好道德、好作风为学生树立好榜样。教师无小节,处处是楷模。对人生尚处于懵懂时期的学生来说,教师是一切美好形象的化身和可资仿效的榜样,所以高尚的师德,还得从言行举止表现出来,教师的举止要文明、稳重、端庄,给学生树立一个美好的教师形象。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