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素养教育

素养教育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谈素质教育与教师素养

摘 要:加强素质教育,培养21世纪创新人才,关键是要有一支综合素质高的教师队伍。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对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要求,势必对教师队伍的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本文对师德及为人师表,教师知识更新,教师教学观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师的个人能力结构等几方面的要求做了简要阐述。

关键词:素质教育 教师 素养

素质教育是指,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需要。它体现了基础教育的性质、宗旨与任务。提倡素质教育,有利于遏制目前基础教育中存在着的“应试教育”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有助于把全面发展教育落到实处。从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和面向未来的要求看,素质教育势在必行。这是我们基础教育改的时代主题和紧任务。

一、对师德及为人师表的要求

提高教师素养重在提高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应该说目前的教师队伍业务素质普遍较高,但业务素质并不能替代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是根本、是灵魂,文化素质是基础。加强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重中之重是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教师素质重在师德建设。教师职业道德水平直接关系到教育的质量,关系到学生的健康成长。只有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水平,才能为素质教育的实践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支持。一个综合素质高的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敬业爱岗,为人师表,言传身教,并具有渊博的学识,掌握学科前沿、发展动态,还应勇于创新。没有高素质和创新精神的教师,是不能培养出高素质和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的。

二、教师要进行教育观念的更新和教学模式的改革

破除满堂灌的陈旧的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并充分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设备,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确保基础理论“必要与够用”的前提下,不断调整和更新课程教学内容,增加内容的实效性与操作实践性比例。由于我国从小学到大学都是采用应试教育的培养模式,培养出来的大多数学生只会死读书,读死书,会应试,但思维能力、动手能力较差。美国大学生的培养方式、课程设置值得我们借鉴。他们注重加强学术气氛,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作为教学改革的研究者和实践者的教师,不仅要具备现代教学理念,还要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开放式、研究式的教学新模式,即教师通过教学研究,进行研究性教学设计,引导学生研究性的学习,将教师的研究性教学与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激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热情,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增强学生参与知识构建的积极性和自觉性,达到培养学生研究能力和创造能力的目的。

全文阅读

素质教育和教师素养

一、教师要进行教育观念的更新和教学模式的改革

破除满堂灌的陈旧的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并充分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设备,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确保基础理论“必要与够用”的前提下,不断调整和更新课程教学内容,增加内容的实效性与操作实践性比例。由于我国从小学到大学都是采用应试教育的培养模式,培养出来的大多数学生只会死读书,读死书,会应试,但思维能力、动手能力较差。美国大学生的培养方式、课程设置值得我们借鉴。他们注重加强学术气氛,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作为教学改革的研究者和实践者的教师,不仅要具备现代教学理念,还要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开放式、研究式的教学新模式,即教师通过教学研究,进行研究性教学设计,引导学生研究性的学习,将教师的研究性教学与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激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热情,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增强学生参与知识构建的积极性和自觉性,达到培养学生研究能力和创造能力的目的。

二、对师德及为人师表的要求

提高教师素养重在提高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应该说目前的教师队伍业务素质普遍较高,但业务素质并不能替代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是根本、是灵魂,文化素质是基础。加强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重中之重是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教师素质重在师德建设。教师职业道德水平直接关系到教育的质量,关系到学生的健康成长。只有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水平,才能为素质教育的实践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支持。一个综合素质高的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敬业爱岗,为人师表,言传身教,并具有渊博的学识,掌握学科前沿、发展动态,还应勇于创新。没有高素质和创新精神的教师,是不能培养出高素质和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的。

三、对教师知识更新的要求

教师要树立再教育的观念。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量迅猛增长,知识信息空前丰富,知识更新、转化非常之快,知识更新周期大大缩短。每个人都应树立终身教育的观念,不断地更新和拓宽自己的知识领域,对教师来说知识更新有更迫切的需要和更高的要求。教师应努力进行知识更新,提高自身的素质和创新的能力。同时,教师必须具有高度综合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现代信息素养,具备多层次、多元化的知识结构。知识的综合化是当代科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科学设置综合课程已成为素质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只有课程设置内容综合化,才能够真正起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综合素质的教育作用。

四、对教师个人能力结构的要求

教师能力结构中包括教师的言语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教育机智等内容。

全文阅读

视觉素养\媒介素养\媒介素养教育

编者按:随着媒介在社会生活中的日益渗透,传媒作为重要的社会场域对青少年发挥着越来越强大的教育功能。教育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都必须与时俱进,在媒介素养成为公民在21世纪必备的素质之一后,教育者要思考如何培养青少年的媒介素养,提高他们认识传媒、利用传媒的能力,并且将传媒的教育功能尽可能地最大化、正面化。但媒介素养教育对于很多教育研究者和教育实践者来说还是新鲜事物,本期特约请多年从事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研究的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张舒予教授撰文阐释视觉素养、媒介素养与媒介素养教育。

理解视觉素养与媒介素养,要从一个初始问题开始:今天人们如何获得信息?仔细考察这个问题,不难得出两点结论:一是今天人们通过视觉获得信息的比重越来越大;二是今天人们越来越多地依靠媒介的支持而获得信息。也就是说,在当今时代影响人们接受信息的重要相关因素中,视觉化的表征形式和传播媒介的支撑作用非常突出。因此,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的提出,是当代教育发展针对时代变化的必然考量。

一、读图时代来临,视觉素养成为基本素养

视觉素养是对视觉信息的解读、应用、创作和交流的能力。视觉在人类的感觉器官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通过科学实验,科学家得出结论:在人们所接受的全部信息中,高达83%的比例是通过视觉感官而获得的。读图时代的来临,会使得这个比例得到更大的提升。

阿尔文•托夫勒在未来学著作《第三次浪潮》中指出:人类社会正在孕育三种文盲;文字文化文盲,计算机文化文盲和视觉文化文盲。而后两种文盲是工业化社会,尤其是后工业化社会不断制造产生的。文字文化文盲在经历长期的大众教育和扫盲运动之后已经大为减少,计算机文化文盲随着信息技术应用的普及也愈见减少,但视觉文化文盲的问题则复杂得多。对前两种“文盲”的判断显而易见:文盲为不识字者,不能够通过阅读获取知识信息;计算机文化文盲为不会用计算机者,不能够通过计算机的应用获取和处理知识信息。可是,只要视力正常者,对于借助图形传达信息的视觉文化,谁都能够看懂点什么,尽管“看懂多少”的层次差异也许很大。对于视觉文化文盲,人们甚至没有意识到它的存在,更难以清醒地认识到这种存在的广泛而严重的程度和潜在而深刻的负面影响。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1972年发表《学会生存――世界教育发展的今天和明天》,指出:“通过图象进行交流,已经发展到空前的规模。今天,图象,无论作为知识的媒介物,或者作为娱乐,或者作为科学研究的工具,在文化经验的各个阶段上,都表现了出来。”1989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又在北京召开了“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发表了《学会关心:21世纪的教育》,强调教育要有创造性的革新精神面向新世纪。《学会生存》和《学会关心:21世纪的教育》这两份重要文献的发表,被称之为世界教育史上的新的里程碑,为教育的现代化指明了方向。

正是读图时代的来临,对人们的视觉素养提出更高要求。时代的发展,已经势不可挡地将视觉文化教育置于大众教育的必修内容之中,这应当引起人们足够的关注、研究和行动。视觉素养成为信息时代的大众基本素养。视觉素养教育成为必须关注的国民教育问题,在国内外日益得到重视并付诸于实践探索。

二、媒介环境普及,媒介教育应运而生

全文阅读

视觉素养教育

内容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CG技术的快速兴起,对全球视觉艺术创作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它从根本上改变了世界文化生活的图像景观,构成了当代美术教育的基本环境,扩大了美术教育的范畴和内容,对传统美术教育模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何应付图像文化发展的变迁,视觉素养教育的问题日益凸现出来。

关键词:CG美术教育视觉素养

看过《侏罗纪公园》的观众也许至今会对影片中恐龙的打斗场面记忆犹新;相信《泰坦尼克号》豪华巨轮的壮观也曾令无数观众叹为观止;制作精良的三维动画片不仅是儿童喜爱的节目,也逐渐开始吸引成年人的眼球;三维网络游戏更让无数的玩家体会了心跳的感受……如今每一部令我们震撼的电影或游戏几乎都贴上了CG华丽的外衣,也正是有了CG,我们才能够目睹超常的现实世界,才能体验宇宙无限的神奇与奥秘。

一、什么是CG

CG是英文computergraphics的缩写。随着以计算机为主要工具进行视觉设计和生产的一系列相关产业的形成,国际上习惯将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视觉设计和生产的领域通称为CG。它既包括技术也包括艺术,几乎囊括了当今电脑时代中所有的视觉艺术创作活动,如平面印刷品的设计、网页设计、三维动画、影视特效、多媒体技术、以计算机辅助设计为主的建筑设计及工业造型设计等。

虚拟的数字世界给存在于真实世界的人类全新感知,也使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发生了根本的变革。在这场变革中,互联网强大的渗透力和无线通信设备的小型化为快速增长的CG技术实现跳跃式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机遇。

在日本,CG通常指的是数码化的作品,内容从纯艺术创作到广告设计。现在CG的概念正在扩大,由CG和虚拟真实技术制作的媒体文化,都可以归于CG范畴,它们已经形成了一个可观的经济产业,所以提到CG时一般可以分为四个领域。

1.CG艺术与设计:包括二维、三维的,静止画、动画,从自由创作、服装设计、工业设计、电视广告到网页设计,可谓包罗万象。

全文阅读

信息素养教育

摘 要:互联网技术的进步,信息资源、读者需求的变化,对公共图书馆事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读者对信息素养的诉求随之加强,公共图书馆作为社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承担读者信息素养教育的新职能。

关键词: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教育 公共图书馆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7(a)-0255-02

时代的发展,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的进步,对整个公共图书馆事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不论是馆藏资源的结构与类型,还是服务的方式和层次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调整,既满足了读者的需求,同时也对读者的信息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信息素养成为每个人“学会学习”以及终生学习所必备的素质。众所周知,社会教育是公共图书馆的重要职责之一,在数字环境下,公共图书馆面对人们日益强烈的信息素养以及信息素养教育诉求,展开信息素养教育服务将成为公共图书馆社会教育服务的新职能。笔者拟就公共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的开展提出几点粗浅的看法。

1 信息素养的概念

信息素养最早是在1974年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车可斯基(Paul Zurkowski)提出,他指出:“信息素养就是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资源使问题得到解答的技术和技能。”之后,学者们对信息素养的研究不断深入。事实上,在信息素养概念提出后的30多年中,信息素养已经成为一个动态发展的概念,有其极为丰富的内涵和外延。笔者认为,信息素养不仅包括利用信息技术工具和信息资源的能力,还包括获取和识别信息、分析与评价(对信息的质量、有效性、权威性、相关性、可用性、时效性等做出判断)信息、整合(比较、判断、提炼、总结,然后再创造)信息、传递与交流(在符合信息道德规范的前提下,将再创造的信息传递给不同的个人或群体,分享与互动)信息的能力。更为重要的是它要包括独立学习的方法、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以及将所获信息用于解决问题和进行创新的综合能力。

2 公共图书馆开展信息素养教育的必要性

2.1 读者信息素养程度不高

全文阅读

论媒介素养教育

【摘要】本文认为,媒介素养教育一方面可以提升媒介从业人员的编码素养,另一方面能够提升受众的解码素养,从而使两者在信息的传受中能相互沟通,彼此理解,达到良好的传播效果。

【关键词】媒介素养教育 传播效果 传播者 受众

一、媒介素养及媒介素养教育

媒介素养教育是在大众传媒快速发展的今天,针对大众媒体对人的影响而提出的一种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它以培养人的媒介素养为核心,即使人们具备正确使用媒介和有效利用媒介的能力,并建立获得正确媒体信息、信息产生的意义和独立判断信息价值的知识结构①。媒介素养教育源于欧美国家并得到欧美各国普遍重视,在亚太地区媒介素养教育也开始引起媒体工作者与教育学者的关注。

媒介素养则是指现代社会中的一般公众对传播媒介及其传播信息的认知、解读、评判和利用的整体素养及实际能力,是大众对传播媒介所从事的信息传播这一社会现象的基本诉求及基本看法,实际上反映了社会个人和社会传播机制之间的一种互动关系②。在媒介发达的信息时代,人们只有通过媒介与社会进行合理而有效的沟通和互动,才能更好地维持自身的生存与发展。

二、媒介素养教育的意义

(一)对传播者而言

国家广电总局黄勇曾表示,“媒介素养教育包括对传播者和受众两方面的教育。他认为,传播人才和媒介从业人员的素养最终会影响受众的价值取向和社会取向,因此,加强传播者的媒介素养教育尤为重要”。从整个传播活动的流程看,加强对新闻传播者的媒介素养教育可以起到正本清源的作用,提升他们的媒介素养是我国新闻传播教育和大众传播活动的必然趋势和内在要求。媒介素养教育有助于在以下几方面提升传播者的素质。

全文阅读

谈信息素养教育

一、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的新概念

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的新概念。是现代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能力。在信息时代,信息日益成为社会各领域中最活跃、最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

1974年,美国正式提出“信息素养”的概念。信息素养包括三个层面:文化层面(知识方面);信息意识(意识方面);信息技能(技术方面)。到1989年.信息素养的概念逐渐被普遍认可,正式定义为:“要成为一个有信息素养的人,他必须能够确定何时需要信息,并已具有检索、评价和有效使用所需信息的能力。”

1992年在《信息素养全美论坛的终结报告》中,对信息素养的概念作了详尽表述“一个有信息素养的人,他能够认识到精确和完整的信息是作出合理决策的基础;能够确定信息需求,形成基于信息需求的问题,确定潜在的信息源,制定成功的检索方案,以包括基于计算机的和其他的信息源获取信息,评价信息、组织信息用于实际的应用,将新信息与原有的知识体系进行融合以及在批判思考和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使用信息。”

在新世纪里,一个国家或地区信息生产和利用的规模,将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出该国该地区的科技水平、经济发达程度和社会生活质量。加速一个国家的信息化,大力发展信息产业,已经成为提高一个国家国际竞争力的必由之路。近二三十年来,信息产业作为一个巨大的新兴产业部门的崛起,使社会经济的发展发生了质的变化,即过去主要依托自然资源和人力的投入为主,转变为以技术和信息投入为主;生产手段则由动力机、传播机和工作机为主,转变为计算机、传播机和信息处理机为主。因此,有人提出:信息技术的发展已使经济非物质化,世界经济正转向信息化非物质化时代,正加速向信息化迈进,人类已自然进入信息时代。人们21世纪是高科技时代、航天时代、基因生物工程时代、纳米时代、经济全球化时代等等,但不管怎么称呼,21世纪的一切事业、工程都离不开信息,从这个意义来说,称21世纪是信息时代更为确切。

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的人才特征。一个人的学习能力与工作能力,在现代企业生产、科研、商贸和社会交往中,实际体现为对信息工具的掌握和使用。还涉及信息伦理、信息意识等问题。开展信息教育、培养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已成为当今世界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和重大问题。一个崭新的概念——信息素养成了全世界关注的话题。

二、信息素养是新世纪公民的基本生存能力

2001年1月,亚太地区首届“网络时代学与教—实践、挑战与背景”国际研讨会指山“信息素养不仅已成为当前评价人才综合素质的一项重要指标,而且成为信息时代每个成员的基本生存能力。”

全文阅读

公民素养教育

■教育观点:

:一位资深教育者眼中的教育真谛

六月的一天,穿越城市的缤纷,进入重庆市中华路小学(原渝中区第二实验小学)。

斜阳中路边的小草吐露新翠,高大的黄桷树翠绿闪靓。校园内励志名言、儿童画廊静静的映入眼帘。一切的一切,呈现出文化氛围与人文气息的和谐统一。

校长办公室清新儒雅,简朴大方。阳光顺着窗外茂密的绿荫,斜斜地打了进来。校长笑着站起来,淡雅的书卷气中流露出一位资深教育管理者的淡定与睿智。

说到教育,王校长侃侃而谈:教育的核心价值,在于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培养学生的都市公民素养,为每个孩子都能成长为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王校长介绍,学校从07年就开始将育人的核心放在了“培育都市公民素养,打造国际品牌学校”的特色学校创建上,紧紧抓住“质量、特色、品牌、优质服务”这条主线,以学生发展为本,从“关注生命、回归儿童”的角度,创设良好的人文环境,构建特色校园文化,让每个孩子在创新的教育活动中,将学习活动立体化,拓展学习的外延,让学生积累文化,沉淀精神,焕发生命的活力,体验自信与成功。

王校长认为,一所学校所以能称其为名校,注定它必须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长久的积淀过程。校园文化对教育来说,是一种意识,一种力量,而文化建设是一个创建过程,是将意识形态化,力量发散化,让文化的反应推动学校的和谐发展。

全文阅读

“素养教育”哺育百年栋梁

英国著名哲学家、数学家和教育家怀特海认为,每所学校应该有自己的课程。一所特色学校,首先应当具有自身的特色课程,因为特色课程是学校特色的主要载体,是学校文化内涵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有鉴于此,北京市门头沟区龙泉小学在全面梳理学校文化和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办学目标、育人目标、课程实施的基本条件,着手开发和研制了基于学生需求的“素养教育”特色课程,旨在充分利用龙泉小学“四校合一”的独特教育资源,打造独具区域特色的课程文化,推动学校全面和谐发展,最终铸就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学校品牌。

在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门头沟,九龙山下孕育着一所年轻又富有极强的生命力的学校――龙泉小学。成立于2013年5月的龙泉小学,既是棚户区改造新建学校,又是四校合一学校,其前身为工人子弟小学。年轻的学校,有着敢为人先的勇气,学校汲取了四所学校的文化精华和传统,明确了办学思想、理念和特色,以“快乐、善思、进取、创新”为校训,将“素养教育”作为学校的办学特色,兼容并蓄,勇于创新三余载,龙泉小学以鲜明的办学特色、显著的办学成绩而声名鹊起,以坚定的步伐,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书写了“素养教育”特色课程的传奇。

素养教育内涵与课程建设背景

科学的办学理念是学校发展的灵魂,是学校文化教育底蕴的积淀,是学校成功办学的关键所在。龙泉小学以“以师生发展为本,培养有素养的龙泉人”的办学理念为引领,对办学目标、育人目标以及课程进行深度的梳理,以“龙泉素养教育”作为办学特色,在区教委与北师大专家的指导下,深化“素养教育”内涵,形成了独具龙泉小学特色的课程体系。龙泉小学素养教育是指:以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学习素养、健康素养和信息素养为核心的教育,根据“尊重差异,多元发展”的原则,优化评价方式,发现并挖掘师生身上的独特优势与特长,通过丰富的实践与活动课程,构建“生本课堂”来挖掘和激发师生身上的潜能,促进师生的全面和谐发展,为学生的全面、和谐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龙泉小学“素养教育”课程的建设背景,主要基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从教师的年龄结构上看,适应期教师、稳定期教师、发展期教师相对较少,而高原期的教师相对较多,对教师队伍的持续发展不利,尤其是在教学改革中会因固有的观念遇到很大阻力。另一方面,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合并后有19个教学班,在校学生601人,主要包括龙门地区、河南街地区及石泉砖厂地块的生源。学校规模较之前有了扩大,生源结构更为复杂,其中,外来务工随迁子女占到了全校学生总数的57%。这些学生受原来各校文化的影响,有着不同的学习习惯与方式,需要通过统一课程的建构来实现文化与发展的深度融合。第三,从学校发展的角度来看,各校原有的办学理念、育人文化、教学方式的不同,急需一种相同的具有前瞻性,同时又能够触发多校文化实现融合的新的课程与之匹配,这就给新的课程文化的产生创造了契机。学校搬进了新校址,由原来的棚户区校园搬进了占地一万多平方米的新校园,班班配备了互动反馈技术与电子白板、国学机、实物投影等先进的教学设备,教学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再加上区教委的高度重视与关怀,学校在硬件条件上超过一般学校,具有良好的发展基础。此时,学校急需要一种新的理念统领课程,在四所学校原有的基础上找到新的课程建设契合点,打造出全新的课程体系,以满足学生、教师与学校全面和谐的发展需求,办老百姓满意的教育,促进区域内教育的均衡发展。

素养教育课程的建设目标

学校的核心理念是学校课程建设的起点与归宿,龙泉小学在充分总结已有课程建设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在“素养教育”的育人目标等核心价值的引领下,进行了课程创新实践,渗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传统美德,力求在实现办学理念与育人目标的同时,不断丰富与完善各类课程,优化课程顶层设计,打造适合学生自主选择与身心发展及多元需求的课程体系。基于该校的育人目标,初步确立了龙泉素养课程建设的目标。

教师发展目标。通过构建“龙泉素养课程”,让教师不仅关注一个学科,更能够通过学科拓展的实践来提升课程意识,熟悉当前课程建设的程序,能够积极参与课程改革实践活动,进而丰富自己对课程的认识,最终生成课程规划、实施、管理、评价的意识与能力,为学校的多元多维课程建设贡献自己的智慧。同时,参与课程建设也促进教师从一个实践者向研究者转变,从独立工作向团队合作转变,成为关爱学生,执教能力强,信息技术突出,具有课程参与意识与行为的龙泉教师。

全文阅读

从教育故事中看“素质教育”与“核心素养”

作为一名教师,最近发生的两件事引起我的注意。

一件是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梁思礼4月14日10时52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1岁。他的父亲就是梁启超先生。但历史书没告诉我们,梁启超或许还是中国近代史上最牛的爹!他共育有九个子女,其中院士三个,其余皆才俊。梁思礼曾回忆说:“我们从父亲那里继承的最宝贵的东西就是‘爱国’。父亲生前曾说过,‘人必真有爱国心,然后可以用大事’。这一句话,影响了我的一生。”从中可以窥见启超先生对子女的教育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放在了首位。

第二件事是安徽亳州蒙城一中学课堂上,学生拒交试卷,不仅出口成脏还拿板凳砸老师。据视频显示,先有言语纠缠,后是老师先掐了该学生的脖子,随后几名学生上前群殴老师,还有女生笑着上前凑热闹。我认为老师对突发事件的处理有失当的地方,应先把卷子还给学生,在办公室冷静后再处理。但矛盾激化后的情况就让人不堪……更让人意外的是网上还有人喝彩。然后就是专家纷纷发表意见观点,开始思考教育出了什么问题。

以上两件事,对教育来说,一成一败,一荣一损,是值得我们思考的。曾记得,我走上教师岗位的时候,正是素质教育刚提出的时候,从学生到教师,从政府到学校,创造出愉快教育、成功教育、情境教育、尝试教学等实施素质教育的鲜活经验。但时隔经年,我们还不得不反思素质教育了。贵州省教育厅副厅长李奇勇认为,素质教育就是适度的教育,而当前的中小学教育则是一种过度教育,具体表现在:一是功能过度。基础教育的主要功能是让一个生物人转化和成长为社会人,过早地与成功、发达等宏伟愿景、远大理想对应起来。二是内容过度。目前普遍来说,学生的书包过重,所学内容过多、过深。三是责任过度。全社会关心学校,学校却“办”了全社会。校园内,购物、吃饭、安保、医疗等所有的一切都归学校管。四是学制过度。现在孩子发育提前,Y果该恋爱的时候在读书、在拼高考(课程),等到上大学了,青春期已过,既不爱读书,也不会谈恋爱了。以人为本就是该干啥的时候让他干啥。基础教育,十年足矣。

中国教育学会就《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面向各省市学会和相关分支机构征求意见。“核心素养”成为继素质教育后的又一个选择,我也从一线教师的角度谈谈我对“核心素养”的一点认识。

核心素养强调的是获取知识的能力。核心素养教育的提出,意味着我们教育教学将出现系列变化。

首先是从教学科转向教学生。“不是教学科的”,是说,要从所教学科的背后或深处看到人,看到学生。可现实是,不少教学让知识遮蔽了人,让学生缺席了,让分数把学生当奴仆规训起来了。素养应当以人为核心,以育人为根本任务。

再就是研究“怎么教”到研究“学生想怎么学”。我们的教研应该更多的是研究“人”(学生),孩子们想怎样学,想学什么。有时我发现,同学的讲解让孩子更能理解和接受,因为他们用的是孩子们自己的语言和自己的思维习惯。不同的年龄阶段,人的核心素养要素有所不同;同一“核心素养”,不同的年龄阶段,具体的内涵也不尽相同。以“思考”来说,小学更多的是能提出自己的问题,中学更多的是提出反思与不从众。以“友善”来说,小学更多的是善良和诚信,中学则更多的是尽责与担当。以“独立”来说,小学更多的是培养儿童的自信心,中学更多的是耐挫力和坚持。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