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传统文化元素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辩证关系
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有较强思政教育功能,为高校思政教育提供重要的教育资源,传统文化精髓对于大学生“大到价值观、人生观的养成,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小到修身养性,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和心理健康问题等”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高校思政教育具有深层的文化内涵,其本质是对学生进行有意识、有计划、有步骤的思想干预和行为引导,目标是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提升大学生综合文化素养。因此,思政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属于文化活动,具有较深厚的文化底蕴,与传统文化更有互通互补的紧密联系。当前,部分高校将《论语》《大学》等传统文化经典读物作为教学教材,开设专门的国学课程,这说明将传统文化元素运用到高校思政教育中势在必行。
(二)传统文化元素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现状
目前,部分高校正积极着手加强传统文化在思政教育中的实际运用,但这项工作仍有欠缺,仍需进行全新、全面的构建。首先,各方的重视度不足。受应试教育影响,部分思政工作者难以转变固有观念。部分高校由于教学资金、资源等方面顾虑,无法全面推进传统文化教育。教育部门也缺乏有针对性的强有力的方针,未形成机制保障;其次,在思政教育中的传统文化教学内容缺乏实效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通过“两课”开展,课程中涉及的传统文化内容尚不完善。尽管部分高校开设了《国学经典解读》《传统文化导论》等选修课程,但仍存在内容不充实、结构不合理等问题;最后,在思政教育中运用传统文化元素方法相对陈旧。各类现代教育手段未能广泛应用到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部分高校只是直接搬用教育手段,没有与实际教学结合起来,也“没有形成教育手段现代化的覆盖网络”。
二、拓展传统文化元素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途径
(一)立足传统文化完善教育理念
首先,在传统文化元素运用中坚持马克思主义教育观,并进行批判性继承和吸收。既要尊重传统文化和民族历史,也不能颂古非今,要以辩证的、发展的态度挖掘传统文化中的有益成分,并在教学活动中对其进行时代性的解读和运用,使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结合,与大学生实际相结合;其次,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传统文化讲求以“德”为立人之本,这与当前以德育人的教育方针相契合,也为高校思政教育提供了方向。思政教育者应充分了解传统文化中对立人、育人、树人的要求,结合人才发展需求设定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从学生发展的角度出发,培养其成为具有一定文化底蕴和较高社会价值的人才;最后,要做到现代教育观与传统文化的结合。例如,建构主义教育观认为,教学活动应注重学生对所学知识的主动探索和建构。这就要求思政教育者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吸收传统文化精髓,实现其对传统文化的自主建构和应用,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高校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核心场的构成及其特征;高校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场的作用方式;高校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场的主要功能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场”是由英国物理学家麦克斯韦最早提出、“思想政治教育场”貌似无形,却是一个连续、复杂的整体、驱使着新产生的“心理场”不断地运动、高校教职工是最通情达理的,也是最有个性主张的、高校教职工的主体普遍接受过良好系统的教育、要形成新的“心理——情感场”,依赖两个方面、人与人或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心理、情感状态会相互影响、文化和信息从静态角度来说,表现为各种各样的显性“产品”、人是教育和环境的产物,环境因素是促成人思想行为发生变化的重要条件、暗示性特征提醒我们要注意保持制度的公正性、严肃性和连续性、激励是一个心理学的概念,指持续激发人的动机的心理过程等。具体请详见。
摘要:高校教职工的主体普遍接受过良好系统的教育,从事独立的精神性创造性劳动,他们对“人师之师”的素质和能力非常挑剔,这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难以取得实效、难以找到抓手的主因。从事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有整体上的“精心布局、苦心经营”,却不能有具体操作上的“直接介入、刻意为之”,不能急功近利。本文借助近代物理学中场理论,结合高校教职工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心理与高校组织的特点,分析了高校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场的构成、特征、作用途径与作用方式。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场/构成/特征/作用方式
作为现代物理学的一个基本概念,“场”是由英国物理学家麦克斯韦最早提出,并成为后来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的基础。1865年,麦克斯韦首创电磁场理论,他发现运动电荷能产生磁场,磁场的变化也能产生电场,因而将电场和磁场组合成电磁场。在麦克斯韦看来,“电磁场应当看成一个基本的物理实在,是所有那些数不清的应力和张力的总和”[1]。20世纪初,爱因斯坦将“场”的概念引入牛顿的引力理论,创立了广义相对论及有关引力相互作用的引力场理论,并由电磁场理论而产生了统一场理论构设。差不多同一时期,哥本哈根学派的玻尔等著名物理学家创立了量子力学。20世纪40年代,在弗里曼·戴森,理查德·费曼等的推动下,量子力学介入场论,使场论量子化,形成量子场论。
在高校教职工周围也存在一个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非实物态的“思想政治教育场”,其思想行为或多或少地受这个“场”的影响,同时也反作用于这个“场”。高校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者在了解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场的构成、特征及作用方式的基础上,不断地对“场”的活性元素加以强化,使身处其中的教职工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来自于“场”的各种教育元素的“辐射”影响,主动调整自己的思想认识和看法,这样既可以改变以往思想政治教育“生、冷、硬”的尴尬境地,也可以弥合教育者和教育对象之间的说教痕迹。
一、高校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核心场的构成及其特征
所谓“思想政治教育场”,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内部需要与外部环境之间,思想政治教育对象与思想政治工作者及所在组织之间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应力和张力的总和。这种相互作用及其连续性如果处于良性的、健康的状态,就会汇成一种无形的穿透力和征服力,对思想政治教育对象产生难以抗拒、潜移默化的影响,促使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场”貌似无形,却是一个连续、复杂的整体。在一定条件下,具有强大的穿透力和征服力,高校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场是一个复合的系统,主要由“心理情感场”、“文化信息场”、“环境——制度场”等子场组成。
论文摘要: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诚信在个人素质中处于非常重要的位笠。高中阶段是人生发展的关健时期,而高中生则是国家和社会的未来与希望。高中生的诚信状况,是衡量其今后是否能成为国家合格人才的标准之一。
论文关键词:诚信;政治;教育
一、高中生诚信现状及表现
当前,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学生的诚信或道德问题,这其中包括普通百姓、专家学者甚至政府官员,当然学生本身、家长以及教师对这个问题也都尤为关注,由此凸显出学生诚信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人们对学生诚信或道德问题的关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业中的诚信问题。在目前的教育体制和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下,高考的压力迫使学生不得不注重对学习成绩的追求。学生的学习成绩与自身的各项利益都有着紧密关联。成绩好的学生能够从学校、家庭、社会等各方面得到比较积极的评价或反馈;而成绩不好的学生所得到的评价或反馈中则以消极的居多。这些也迫使学生不得不重视自己的学习成绩,也促使他们希望自己能有一个好的成绩,从而能够得到更多正向的评价或反馈。一些学生平时不好好学习,每到作业和考试的时候只有试图去抄袭别人的答案;尤其是在比较重要的考试时,作弊现象可谓是屡禁不止,一些学生为了得到较好的成绩,采取夹带、偷看、收买别人的答案甚至偷盗试卷等不诚实的手段这不仅会影响到他们良好道德品格的形成,还会妨碍整个青少年群体的健康发展。
(二)日常行为中的诚信问题。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行为所表现出来的诚信与否,也逐步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很多学生认为只要在一些大是大非的问题上能够做到诚信就可以了,但事实恰好与此相反,要想提高自己的诚信水平,需要从生活中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同时还要持之以恒。“不积硅步,无以至千里。”只有从一些看似“小”的事情上做到诚信,才有可能全面提高自己的诚信水平。但在实际生活中,仍有不少人不能做到这一点,比如乱闯红灯、随地吐痰等。除此之外,学生在经济、人际关系等方面的表现也不尽人意。不少学生为了获取较多的零用钱,不惜欺骗自己的父母,甚至老师和同学。在人际关系上,主要是同学彼此之间不很信任,不愿意说真话。学业诚信确实很重要,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其他方面所表现出来的诚信也不容忽视,因为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让人掌握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还要让人在德智体等各个方面都得到全面的发展。
(三)思想品德中的诚信问题。作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是必不可少的。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我们的祖先留下了丰富的精神财富,年轻一代要在扬弃的基础上形成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思想品德观。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强调培养学生艰苦朴素、勤俭节约、诚实守信、乐于助人、敢于奉献的精神和作风仍然必不可少。如今,不少中小学生都不完全具备或养成上述优秀的品质。在学校,铺张浪费的现象比比皆是。至于艰苦朴素的作风,更是很少学生能够养成了。
二、高中生诚信问题存在的原因
【摘 要】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要人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发展要求的思想品德,进而推动社会向前发展。认知是个体心理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在某种程度上讲,就是使人们的思想品德认知由失调调到协调的过程,进而使人们形成共同的思想品德认知。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和认知理论有许多契合之处,将认知理论引入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力、实效性。
【关键词】认知失调 思想政治教育 启示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09-0069-02
一 认知失调理论
费斯汀格在《认知失调理论》中指出:“失调理论的核心是颇为简单的。它认为:(1)在认知元素之间可能存在着失调或‘不合适’关系;(2)失调的存在产生了减少失调和避免增加失调的压力;(3)在这些压力下,操作上表现包括行为改变,认知改变,以及慎重地接触新信息和新认知。”鉴于本文的角度是研究认知失调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以下选择几点和思想政治教育关系较为密切的观点加以论述。
1.“失调”的内涵及产生原因
费斯汀格认为,元素就是认知,而“失调”和“协调”这两个术语指的是存在于成对“元素”之间的关系,这些成对元素之间存在着三种关系:无关、失调、协调。当一个认知元素对某个其他元素全然没有含义,它们之间就存在着无关的关系。当一个元素紧跟着另一个元素的反面,那么,这两个元素处于失调关系中。相反,当一个元素紧跟另外一个元素的同方向,那么,这两个元素间存在着协调关系。为什么人们的认知会产生失调?费斯汀格认为是由以下几种原因引起的:(1)发生了新情况或者知道了新信息,它们同已经有的知识、观点或行为有关的认知产生了至少暂时的失调;(2)在日常生活中即使不出现新的、不可预见的事情或者信息,日常生活中也可以产生失调的现象;(3)逻辑上的不一致、文化习俗的差异等都可以产生失调现象。
2.减少失调的方法
摘要:“大思政课”协同育人背景下,高校各层面的思政工作要相互协同、共同发力。专业课的思政教育作为其中一项重要工作,就是要实现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协同育人。文章通过对“数据结构”课程思政建设相关文献的对比分析,综合各建设方案的优点,提出了五步走的建设路径:确定思政目标、提高专业教师思政能力、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多策略融思政于教学、思政建设成效评价。
关键词:课程思政;建设路径;思政元素;数据结构
一、引言
在高校打造“大思政课”育人格局,是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充分调动高校各部门的积极性,分工明确地协同形成强大的思政育人合力。课程思政教师是这个“大思政”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非思政课程要与思政课程互促互进,形成协同效应,努力实现“1+1>2”的协同育人效果。[1]近两年,课程思政在各高校如火如荼地开展,从课堂思政、思政示范课到思政课教学大赛,形式不同,但目标一致,都是为了找到更好的思政建设路径。“数据结构”是高校计算机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该课程不仅在培养学生的高效算法设计能力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学生今后从事计算机行业相关工作的一块基石。课程内容涉及数据的逻辑结构、存储结构、算法分析和设计。课程的知识点多、理论性强、理解难度大,如何才能将课程的思政元素润物细无声地融入到课程教学中,在知识传递和能力培养的同时,实现对学生的价值塑造,实现“育才”与“育人”相统一,实现“大思政课”格局下的协同育人,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二、“数据结构”课程思政建设路径的提出
许多知网期刊文献提出了关于“数据结构”课程思政的建设路径。例如:童蔚苹等提出了以强国法规教育和践行工匠精神为主线,在教学过程和教学环节中结合问题求解和项目开发,融入思想政治内容的建设路径。[2]李志华等提出了将“数据结构”课程部分知识点、案例与课程思政元素相融合进行课程思政建设的方式。[3]王亚丽提出了在教学大纲、教学内容、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方面融入思政教育的思政实施途径。[4]王新宇以“图的最小生成树”这一知识点为例,介绍了以问题导入、算法介绍、案例设计与分析、总结为主线的数据结构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方案。[5]曲超等提出了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和改革思政教育方法的观点,课程的具体实施采用的是思政目标确立、思政与课程融合的方式。[6]以上每种方案都有可取之处,但总体存在思政元素挖掘不足以及缺乏思政融入方式多样性和实践效果评价的问题。因此,笔者综合各文献的建设方案优点,作出了如下的建设路径规划。第一,确立课程的思政目标。第二,育人者先育己,非思政教师也要理解思政建设内涵,为思政教学的后继开展作好充分准备。第三,教师需要立足课程内容,从理论课和实验课两个维度在整个知识体系中发现相关的思政元素。第四,要将这些思政元素采用五种方式融入到教学全过程。第五,思政建设效果如何,要在实践后进行客观的评估,通过评估形成了前面实践步骤效果的反馈。五步走形成良性循环,共同促进课程思政建设。
(一)树立“数据结构”课程思政的建设目标
“数据结构”课程思政的建设目标是课程思政实施的灵魂和导向,决定了整个教学过程实施所能达到的预期效果。以2020年6月教育部制定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为导向[7],确定了“数据结构”课程思政建设目标:努力培养学生采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探求新思路新算法的创新精神,勇攀科学高峰的责任感,科技报国的大国担当精神,团结协作的职业素养,诚实守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树立“四个自信”。
【内容摘要】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课程思政是一种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的,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教育任务的综合教育理念,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它回答了社会主义新时代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本文在这一高站位认知下,以广告创意课程为着落点,从专业与思政融入点、课程教学整体设计、教学的具体实施几个方面,探讨课程教学中的“育德+育才”双向育人教育的实践路径。
【关键词】课程思政;立德树人;教学设计;教学实施
一、广告创意课程与课程思政的融合
广告创意课程是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的专业必修课,重点解决学生广告设计的创意思维问题,主要讲授广告创意的原理、理论、规律、方法等,要求学生能在课程中收获广告设计的创意方法,课程中实现思维的转化、思维的突破、思维的延伸。广告创意是带着枷锁的舞蹈,广告的创意思维突破必须建立在各种束缚之上,它离不开广告的法律法规、离不开广告诉求、广告表现形式等制约性因素,这些制约因素既是创意束缚,又是创意基础。广告创意课程思政教学中,要将制约因素和思维突破两个对立统一面,提炼成广告创意课程专业和思政教育的主线,即“规则与创意”。广告创意必须要有一定的“规则意识和规矩意识”,要求广告创意人要遵守社会责任的规则意识,要遵循广告创意规律的规则意识,要遵守职业道德的规范意识。从这些规则意识之下延展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文化、中国精神、中国元素、大国工匠精神等思政元素。广告创意的专业内容讲授围绕遵守规则的前提下如何突破常规思维,产生大创意广告作品。
二、广告创意课程思政整体教学设计
广告创意课程思政教学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融入整个教育体系,全面渗透到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将传授课程知识和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秉承育才和育德双向教育的融合教育原则。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内化为自身的德性和修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将学生的个人发展与社会、国家发展结合起来,激发其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帮助其在创造社会价值过程中明确自身价值和社会定位。广告创意以”规则和创新”为主线展开课程教学,在教学中解决“规则意识”和“今之创新”两个点。“规则意识”就是课程融入的思想政治德育教育,“今之创新”则是课程专业的育才教育。广告创意概述理论讲授中,将融入广告人的社会责任意识,包括要求设计师遵守广告法规、尊重传统社会价值,保护和传递民族文化和民族价值观,在作品中呈现对世界的美好想象等;讲授广告创意基本理论和广告创意策略时将正能量的社会观、人生观、价值观贯穿于案例之中;讲授广告创意表现时,将中国元素、中国精神植入理论和案例讲授。理论知识讲授和广告案例的赏析过程中,指导学生如何评判广告设计作品,分析广告设计主题、诉求点和表现方式,学会用广告思维去设计广告,让学生清晰掌握广告创意训练的基本理论和思路。课程的实训练习中,依托于大广赛、学院奖和授课过程中正在进行的各项广告设计比赛项目等,让学生在真实的项目实战中进行打磨。实训练习中,将爱国情怀融入课堂,让学生有为振兴民族企业,振兴民族品牌的担当意识;制作过程中要求学生有大国工匠精神,对作品做到精益求精;要求学生要有民族自信心,善于从中国优秀的传统元素中,挖掘中国元素并进行重构和解构,重新再利用;教师也会以身垂范,从工作敬业精神、上课、作业引导、作业讲解等方面发挥榜样的作用。课程的理论和实训学习,让学生熟悉掌握广告创意的原理和实践操作要领,并让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内化为内在的素养和道德操守。
三、广告创意课程思政“育德+育才”双向育人实践路径
(一)课程内容中融入思想政治元素。广告创意专业课程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元素。一方面,广告设计作品本身带有明显的价值取向,比如某些以情感为创意点的广告设计作品就蕴含了诸如关爱、亲情等思想政治元素,产品诉说的同时也给消费者传递爱的信息,聚划算系列广告设计作品中就表现很明显,聚划算想推出各种拼单活动,广告创意作品的画面是温情的男人和女人相拥的场景,主题文案:“不想拼,就不拼了”,正文文案将画面温情和聚划算广告信息进一步进行阐述:“我很心疼她,刚抽到一个聚划算2万减1万的五折神卡,给她准备一个大惊喜吧,我还是喜欢她笑的样子……”,有爱的画面传递了爱的信息,同时也在传达产品信息。还有各类的母亲节、父亲节或者中国传统节日等的热点借势海报也常用这种双关的创作方式进行创意,作品本身就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国精神、中国元素、家国情怀、爱等,如网易严选中秋海报创意灵感就是来自李白的诗句《古朗月行》,设计师将诸多传统中秋意象的元素,如“玉兔”“桂花”“月亮”等运用到广告设计作品中,并将这些传统文化素材巧妙融入现代物品,将传统文化以全新优美的方式进行了视觉呈现,完美传递了“‘家’在一起,生活更好”的广告主题概念。这种作品本身就有思想政治教育意义,创意根植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在课程案例分析、理论知识传授中,教师要注重主流价值观引领,将这些元素进行有感染力的融入,让课程在溶盐入水的无声熏陶下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影响学生;另一方面,教师可以深度挖掘思想政治元素内涵,将思想政治元素进行深入阐释,让学生了解其来龙去脉,了解个人、家庭、社会、国家之间的关联性,明白其所以然,加深对于思想政治元素的理解和感悟。这就要求专业课程教师应当具有正确的政治立场和坚定的政治意识,对思政理论认识较为透彻,具备良好地政治理论素养,践行教书育人岗位的同时,承担起了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的时代重任。将专业教学与思想政治德育有机融合、相互促进、协调发展。(二)教学方法中采用多维度互动教学法。高校学生都有着独立的思考能力,教育必须要做到内化于心才能真正影响学生的思想,因此在专业课程思政教学中,可以采取多维度互动教学法,以迎合大学生这一心理特征。相对于传统教学方法,现在有一些新型的教育教学方法在提高教育教学实效性方面产生了非常积极的影响,如翻转课堂、互动教学法等,这些教学法的成功之处在于强化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让他们能积极主动地探索知识,培养了学生自身的创新思维能力,提高了课堂教育的互动性,让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变成了主动构建自身的知识体系,在探索中学习,这种知识结构符合未知世界的多变、多元性。广告创意课程思政实施中,一方面多采用讨论法、探究法、启发法、实践法等教学方法,教师依据教学目标将教学内容设置成以问题为纽带、以知识形成发展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为主线、以师生合作互动为基本形式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方法可以增强课程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通过激发学生思维活力,推动广告创意思政课程教学提质增效。如:在广告创意方案呈现的环节中,学生不知道自己的方案怎么样,哪些地方需要改进。这个时候教师组织一组学生对他的方案进行讨论,让同学们猜出他的创意点和项目名称,因为广告设计首先要能让受众明白你其中的涵义,这种广告创意才是有效的。同学们很喜欢这样讨论方案,他们可以说出他们猜出的理由,也可以说出他们认为传达有歧义的地方,并提出自己的建议。这个讨论的过程是相互学习的过程,也是广告创意方案完善的过程。另一方面,推动教学向课外延伸拓展。利用网络资源优势,创建课程资料库,课程微课、慕课视频等,课前给学生提供学习资源链接,让学生自主学习基本知识点。课堂中教师利用教学PPT、网络图片视频等进行知识讲授,还可以利用超星学习通、微信等新的技术手段增加课程的互动环节,全方位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能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知识,自我构建知识。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将课堂的时间节省下来,留下更多的时间跟学生进行互动,课堂内的学习主动权从教师转移给学生,学生能够更专注于基于项目的学习,共同研究解决其他现实问题,从而获得更深层次的理解。(三)教学实践中提供真实实践平台。广告创意思想政治课程的实训练习,依托于大广赛、学院奖和授课过程中正在进行的各项广告设计项目等,让学生在真实的项目实战中进行打磨。真实的实践平台能提供仿真的项目环境,学生在实训中可以更好地了解市场需求,认识自身的不足,项目过程中学生能有效地锻炼自身的沟通能力、协作能力、创新能力等,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亲身操作、体验、掌握工作所需的知识、技能的方法。有利于广告职业能力道德操守,比如爱国情怀,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纪律意识、规范意识、创新创业意识,尊重宽容、团结协作的合作意识等。完成专业项目的同时也实现了思政教育的双向贯通。(四)教学考核中实行多样化。教学考核方式中采用自评、他评、互评的方式,建立过程与成效双重考核标准,注重解决广告创意实际问题的方法,更注重实践创新的过程。在考核内容中纳入平时的小课题的训练,如在全班头脑风暴环节,将创意思维活跃、创意团队表现突出的小组成员增设分值,并要求组与组成员之间互评,真实反映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广告创意教学初始阶段,教师要让班上同学按照选题情况进行分组,让选题一致的同学组成一组进行关键词提取,头脑风暴练习,促进创意思维的灵光乍现,这需要团队的相互促进和合作,小组共同做的文字及图形的创意思维导图将作为组成员过程成绩的一部分。另外,本着评价的公平性原则,设计一张表格,让同学们之间相互评价,并给出客观的评分,这一部分作为过程成绩的参考分数。分数还要考虑到学生的出勤、上课表现等。最后,通过与每个同学的沟通,呈现最后的创意设计作业。综合过程成绩、学生互评的参考分数及最后作业的真实效果综合给出分数。考核不仅仅是作业考核,还要综合考虑思想政治和专业成绩两个方面,有了过程分和互评分等,教学考核分数更加合理。
摘要:在高中英语课堂中,由于升学需要,教师一般比较侧重书本知识的教授,往往忽视教学内容中“思政元素”的挖掘。因此,如何有效地将“思政元素”融入到英语课堂中,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意义重大。因此,文章在对高中英语课堂中应用“思政元素”时面临的问题和其解决方法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思政元素;高中英语教学;思政认知
一、“思政元素”在高中英语课堂中存在问题
高中英语课程在应用思政元素时,教师仍然存在许多问题。首先,教师对思政元素缺乏认识,并且在原来课程标准的影响下,在教学过程中很少主动将思政元素与英语教学内容应用在一起;其次,对于教学方法,教师也没有适当的方法将思政元素和英语教学内容联系在一起。
(一)英语教师对应用思政元素认识的不足
有些英语教师认为应用思政元素是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政治教师应该涉及的范畴,与其他学科无关,有些教师还觉得在英语课上谈思政是主次不分的,对涉及到的“思政元素”也是采取视而不见的态度,甚至还会觉得在专业课知识教授的基础上应用思政元素是浪费时间,增加自己的教学负担,抱怨自己精力不够。
(二)英语教师对应用思政元素的能力短缺
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遵守的仍然是原来的课程标准和培养目标,注重单科的英语知识教学,缺乏思政元素在英语教学过程中的设计、应用和突出,缺乏思政元素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应用的能力。
当前,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课教学面临来自国内外的冲击,挑战大于机遇,亟需在教材、教师和教法上做出改进。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尤其需要注意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潜移默化和政治性特征。
高校思想政治教学改进
一、改进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必要性
众所周知,随着我国改革开发的日渐深入,以及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中国和世界的联系渐趋密切,基本能够实现全球便利交往,青年大学生接受国内外各种文化几乎没有障碍。这就使我国较封闭的文化环境迅速发生变化,文化结构有加速多元化趋势。从生物多样性原理考虑,多元化其实应该是文化的常态。文化多样化对培养青年学生的创新精神等方面不无益处,但是文化多样性是一把“双刃剑”,在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一系列到挑战。如果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民主政治制度文化被国内较多的青年学生认同甚至欢迎,将会危及执政党的执政地位。加之,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客观上,国内的政治环境确实在出现一些微调,如果高校思想政治教学不能与时俱进、理论创新步伐滞后,长此以往,将会造成难以挽回到后果。这些都是执政党不愿看到和难以接受的。
青年是中国未来的中坚力量,所以,高校思政教学必须对当前的文化态势表明态度,亮明观点,做出应对之举,指导大学生在纷繁复杂的文化环境里作出正确的判断,这也是目前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
二、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必须注意到的两个特征
(一)潜移默化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高校思想政治课建设必须树立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尤其需要注意思想政治教育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靠教育工作者长期细致的渗透性工作才能达到润物无声到效果。鉴于思想属于一个人的内心世界。一个人的内心世界是否真的发生变化,其变化是“向善”还是“向恶”是很难有一个客观到尺度的,必须通过其言行才能得出滞后到判断和结论。所以,思想教育的任务之重,难度之大,可以想见。也正因为如此,所以,对大学生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要期望在短时间段内就可以达到预期效果。不要动辄希望达到脱胎换骨的效果。而要做好打持久战,做长期细致工作和努力的准备。
【摘 要】思想政治理论素养已经成为辅导员工作的“软实力”,制约着学生工作的容量和张力。而系统论视阈下高职院校辅导员思想政治理论素养培养是一个内外部系统功能实现的过程。系统构设理论需要从其本原界定出发,依据思想政治理论折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在实际工作中结合学生群体的各种现象和问题践行本身职能和发展趋势,健全对策体系。系统优化技术为辅导员岗位内涵与行动外化提供了理论引导,在思想政治理论的内化与外化系统中探究和实践,能为补给高职院校辅导员的能量需求。
【关键词】系统论;辅导员;思想政治理论;对策
1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素养寓于辅导员的导向功能和价值定位
1.1 高职学生内化思想政治理论的背景阐释
普通高等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共同组成现代高校人才培养的两大方向,而高职教育更加偏重于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职业型人才,旨在通过基础文化课和专业课程的学习,获得一定技能并实践于于相关企事业单位,其实践性和应用性相对突出,其“直接性”不言而喻。思想政治理论转化为实际操作和职业体验的速度快,效果鲜明,在专业课和文化课的学习与实践更加生动体现了高职生的职业拓展。
运用专业技术的实践动向和从业领域直接诠释高职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导向特征,高职教育的职场化特征明显,除了体现所学的专业理论,背后还潜隐着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就业观、感情观等,这些会直接间接影响其思想和心理动态。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人类社会实践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某种意义上说,实践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特征。重视实践性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本质特征和现实诉求,从学理维度分析,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性和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有效性。[1]
1.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当下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中的价值定位
党的十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出了新概括,提出“三个倡导”、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今天,行业中的专业服务于实践其实就是点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意无意的呈现。高职学生在学习实践中体现的思想导向和行为方式是实习就业的能量储备,其思想、态度、情感及性格的熏陶与辅导员思想政治理论的熏陶不无关系。辅导员在学生管理、班级建设、寝室教室督查、法纪意识强化等众多领域直接影响高职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渐趋形成。
摘要: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相结合,是目前教学改革研究热点之一。物理化学课程中蕴含大量思政育人元素,有利于课程思政的开展。本文针对目前课程思政存在的三个突出问题,从增加课程思政元素、思政考核和教师思政素养三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开拓物理化学课程思政新思路。
关键词:物理化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总书记在2019年3月18日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总书记还提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坚持“八个相统一”,其中就包括“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的“课程思政”有机结合,协同共进是当前教学改革的研究热点之一。物理化学课程是高等学校化学、化工、生物、医药等专业的必修课程,该课程具有较强的理论联系实际特点,在学习过程中溶入德育元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是非观,也是物理化学课程的使命之一。目前,在专业课中开展思政教育还存在教学内容不够鲜活、评价和支持体系有待健全、各类课程同思政课建设的协同效应还有待增强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本文以物理化学课程为例,在课程思政方面进行了教学改革探索。
1根据课程特点,增加“思政”元素
物理化学是一门理论性偏强的课程,它是物理、数学和化学等多个学科的综合,理论来源与实践,在公式获得和应用过程中存在很多隐性思政元素。合理利用这些关键知识点,在讲解时增加德育方面的引导,帮助同学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例如表面物理化学章节中的毛细管效应,它的一个具体应用就是解释“锄地保墒”。在讲解过程中,以《悯农》这首大家耳熟能详的唐诗作为引子,启发学生思考农民为什么不在天气凉爽的早晨和傍晚锄地,而偏要选择炎热的中午呢?结合毛细管效应我们知道了,土壤颗粒之间是有缝隙的,它们形成了一个个直联通地下和地表的毛细管。早晚空气湿度较大,由于毛细管效应会产生毛细管凝聚现象,帮助植物收集水分。而在中午温度高,水蒸发速率加快,由于毛细管效应,地下的水会跑到接近地表位置,更易于蒸发,会使土地失水,庄稼干枯,所以要在中午锄地,切断毛细管,阻止水分蒸发。通过本知识点的讲解,将理论和实际联系在一起,并让同学们真切体会到了农民的不易,坚定了大家珍惜粮食、践行光盘行动的决心。热力学定律中也包含重要的人生哲理,热力学第一定律可以表述为:能量既不可以凭空产生,也不可以凭空消失,它可以由一种形式转变为另外一种形式,在转变过程中能量总值保持不变。在这个定律的学习过程中我们知晓了能量守恒与转化,可推及为人处世的哲学道理,即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才能转化为成功路上前进的动力。同学们要想获得好成绩,就必须努力学习,要想实现自己的梦想,需要做好规划并为之奋斗,才能让梦想转化为现实。热力学第二定律的熵增加原理,也可以让同学们体会到如果要克服混乱状态,必须要做功,以克服无序,建立有序。努力学习和工作的目的是让自己获得更多有效技能,向着规划的目标前进。将理论知识和德育目标结合起来,为物理化学课程增加思政元素,了解定义定理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的同时,拓展它们的思政用途,寓思政于教学。
2评价体系中增加“思政”考核
目前的课程评价已经从单一的“试卷评价”逐渐过渡到过程性评价,增加了学生的课堂表现得分,但是思政方面的考核很少[4,5]。物理化学课程的思政考核可以在拓展作业和卷面考试中都体现出来。例如,在固体的表面吸附这一节课,布置素质拓展作业让同学们查阅资料找出“莲花效应(LotusEffect)”的发现发展史。同学们在整理文献的过程中发现莲叶具有疏水和自清洁的特性,在20世纪90年代初经过两位德国科学家的长期观察研究,其归因于其表面微米级的乳突。直到进入二十一世纪,中国科学院的江雷院士团队揭示了“莲花效应”的本质:原来在荷叶叶面上存在着非常复杂的多重纳米和微米级的超微结构。在此发现基础上研发的纳米新材料既可以防水又可以防污,而且纳米粉体颗粒可以直达癌症病灶,最大限度减少对人体的伤害。在飞机引擎表面涂上一层纳米材料,可以保护引擎,大量节省燃油消耗。在完成此作业的过程中,同学们知道了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本质原因,了解了中国科学家在莲花效应方面的杰出贡献,深刻体会了通过努力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性。并以此激发同学们科研创新,注意观察身边的事物和现象,学以致用,学有所用。在试卷的题目设计中,增加科学史、科学家故事、中国发现等知识点,增加思政考核元素。在疫情期间的网课中,我们已经在物理化学课程增加了部分的思政考核,同学们对课程中的相关内容表现出了较高的学习兴趣和较强的接受能力,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3提升专业教师自身“思政”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