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思维能力培训

思维能力培训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训练思维,培养能力

【摘 要】如何有效的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是生物教师在新课改之下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文章将就如何提升学生综合学习能力的方法展开了相应的探讨。

【关键词】初中生物;训练思维;提高能力

随着生物科学技术的进步,生物科学在社会各个领域的运用也越来越广泛。而初中生物教育,作为生物科学教育的基础,在整个教育领域有着重要的作用。生物学科的重要性,决定了初中生物教育的重要性。在素质教育进一步深入开展的背景下,初中生物教师需要结合教学实际,不断的训练学生的思维方式,不断的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让学生在生物课堂中获取更多的知识。

一、生物学观察能力的培养

观察是学生的“思维的知觉”。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能够让学生更全面、深入、正确地观察和认识事物,而且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也是中学生物教学的重要目标。实践证明,学生具有较强的观察能力,就会有更多获取知识的机会,就能够从观察对象上发现新事物。因此,笔者认为,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至关重要,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

1.按顺序观察。因为生物的结构是有一定的排列顺序的,因此,初中生物教师应该注意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和探索。通常来说,都是按照先整体后局部、先外后里的顺序进行的,当然,有的也会从对象本身的发展顺序来进行观察,比如说在“根尖结构”的观察中就需按根尖到“根毛区”的顺序观察。

2.对比观察。有比较,才能有新的发现。所以,初中生物教师在引导学生观察的过程中,也需要让学生在一定的参照物之下进行。所谓的比较就是让学生在观察中区分客体,确定不同客体的异同。从笔者的教学经验上看,这种方法最能有效的提高学生观察的精确性和敏锐性。如异中求同,笔者就在教学中,让学生对“草履虫”与“变形虫”形态结构进行了比较观察,以此归纳出原生动物的基本特征;如同中求异,笔者在引导学生对叶表皮细胞进行观察时,同时要求学生把表皮细胞与保卫细胞以及保卫细胞、细胞壁本身不同部位的厚度进行比较,发现差别。

3.表述观察。这种观察方式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毕竟,学生在接触生物知识的形象需要通过语言来表达,而一旦学生能够准确的运用形象化的语言来表述观察对象,就可以培养学生在观察中的分析概括能力。

全文阅读

加强思维训练 培养思维能力

数学是锻炼学生思维的体操,数学教学的过程必然是培养、发展学生思维的过程。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呢?笔者认为抓好思维训练是关键。教材是思维的内容,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抽象思维、概括思维、逻辑思维的主要途径。所以,要把思维训练贯穿于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真正使教学成为锻炼学生思维的体操。

一、 加强画图能力训练,培养思维的形象性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首先要注意培养形象思维。画图可以把比较抽象的思维形象化,它是解决应用题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学中要注意从直观入手,培养学生的画图能力,通过画图来形象地揭示数量之间的关系。

例如,水果店有一批水果,运出总数的5/8后,又运进700千克,现在水果店里的水果正好是原来的2/3。原来水果店的水果有多少千克?

此题的数量关系比较抽象,而根据题意画出线段图后则一目了然。

通过画图,突显了量率对应关系,学生很快就理清了思路,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得出了下列解法。

(1)从左往右观察,这批水果的〔5/8-(1-2/3)〕的差正好是700千克,故这批水果有700÷〔5/8-(1-2/3)〕=2400(千克)。

全文阅读

搞好数学思维训练 培养数学思维能力

数学教学的思维训练,是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结合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实现的。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的主阵地,所以,要把思维训练贯穿于数学课堂教学的各个方面。激发学生思维动机,理清学生思维脉络,培养学生思维方法,提高学生思维能力,是提高课堂思维含量的关键。笔者对此进行了积极尝试。

一、数学思维能力概述

数学思维是对数学对象(空间形式、数量关系、结构关系等)的本质属性和内部规律的间接反映,并按照一般思维规律认识数学内容的理性活动。每个人的能力不同,那么思维能力更是不一样。数学思维能力比较抽象,培养这种思维能力不是短时间就能完成的。我们知道,能力是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并直接影响活动效率的个性心理特征。而数学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是人们在生活和学习的过程中从事各种数学活动所必需的能力的综合。其中,数学思维是数学能力的核心。

数学思维具有高度的抽象性、概括性,这是由于数学的特性决定的,因此数学思维是一种抽象的思维,除此之外,还需要一定的判断、推理和选择能力。

二、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1)在问题情境中唤醒学生的数学思维,精心创设数学学习的问题情境,实施有效教学是数学课的本源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保证。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所创设的一个好的情境,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还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的知识灵活运用,知道用哪一类知识解决哪一类的问题,有益于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因此,教师在创建情境的时候,要选取那些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将数学知识孕育其中,这样学生在了解和认识自己感兴趣的事物的时候,就在不知不觉中学习了知识,进行了思考。这样的过程不是教师强迫的过程,而是学生自觉的、主动的过程,效益很高。

数学课上的情境创设,应该为学生学习数学服务,应该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关注情境,应该为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提供支撑,应该为数学思维的发展提供土壤。有效的课堂情境创设,让学生的思维火花在不经意中就能被点燃并释放出“热能”,从而提高课堂思维含量。

(2)在实际教学中,针对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知识、能力的实际,对教材中的问题进行加工、设计并合理运用,设计适度、高效的问题串,不仅可以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建构知识、发展能力,而且能够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效率,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全文阅读

教学注重思维训练促进思维能力培养

摘要:语言是思维的工具。高中英语课堂教学应当基于思维能力进行“语言教学”,有机地展开听说读写各个环节的训练,关注和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特别注重培养学生批判性、创造性的思维能力,用英语思考和表达的能力。

关键词:高中英语教学 思维能力 训练与培养

一、引言

教育的本质是一种有目的地促进人的身心发展,培养人的活动。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强调在发展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上,特别注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

然而,在实际的英语课堂的教与学中,出现了诸多不利于学生思维发展的现象,如倾向于培养学生的记忆力,倾向于学习英语的词汇、语法等基础语言知识,满足于单纯地背单词、背语法,认为学习英语只需要死记硬背就行。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语言是思维的直接现实。”因此,这样进行抽去思维的“纯粹语言教学”,是不科学的。只注重应试教育和英语基础知识灌输,忽视学生的思考力和思维方式的培养和提升,致使学生的思考力与行动力之间缺乏彼此反馈和相互转化,必将束缚了学生创造力和行动力的发挥。

显然,在推行新课标的背景下,高中英语课堂上对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缺失成为一个亟须解决的英语教学问题。

二、基于理论的英语课堂教学定位

列宁认为发展和增进每个学习者的思考力需要的是基本的知识而不需要死读硬记。他提及的思考力也是思维能力。从概念上讲,思维能力是指人们对于在工作、学习、生活中所遇到问题总要历经一个想一想的过程,而这种“想”,就是思维。它囊括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比较、具体化和系统化的思维方式。高中英语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活动自然离不开思维,缺乏思维活动的学习显然是无意义的。因此,在高中英语学科的“语言”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显得尤为重要,这是英语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这也是实施英语学科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

全文阅读

注重学生思维训练培养数学思维能力

摘要:数学教学主要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需要有一个长期的培养和训练过程。数学教学的思维训练,是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结合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实现的。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的主阵地,所以,要把思维训练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各个方面。

关键词:数学;思维能力;动机;脉络;方法

数学教学应注重通过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激发学生思维动机,理清学生思维脉络,培养学生思维方法,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方面。

一、激发学生思维动机

动机是人们“因需要而产生的一种心理反映”,它是人们行为活动的内动力。因此,激发学生思维的动机,是培养其思维能力的关键因素。

教师如何才能激发学生思维动机呢?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根据学生心理特点,教师有意识地挖掘教材中的知识因素,从学生自身生活需要出发,使其明确知识的价值,从而产生思维的动机。例如:在教学“按比例分配”这一内容时,首先要使学生明确学习这一知识的目的:在平均分不合理的情况下,就产生了按比例分配这种新的分配方法。教学时可设计这样一个问题:一个车间把生产1000个零件的任务交给了张师傅和李师傅,完成任务后要把500元的加工费分给他们。结果张师傅加工了600个零件,李师傅加工了400个零件。这时把500元的加工费平均分给他们合理吗?从而引发出学生探求合理的分配方法的思维动机。

这样设计教学既渗透了“知识来源于生活”的数学思想,又使学生意识到学习知识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生活和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学生的学习动机被激发起来了,自然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后面的教学活动之中。

可见,创设思维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动机,是对其进行思维训练的重要环节。

全文阅读

重视思维训练 培养思维能力

【摘 要】数学是一门思考性很强的学科,有计划地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应贯穿于数学始终。从思维方法、动手操作、质疑问难、大胆猜想四个方面进行阐述,体现数学素质的核心。

【关键词】指导方法;加强操作;鼓励质疑;大胆猜想

数学是一门思考性很强的学科,数学教学中除要利用各种手段,采取多种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外,还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把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应贯穿在数学的始终。

一、指导思维方法,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思维能力

英国数学家笛卡尔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方法的知识。”古人也说过:“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都说明了方法的重要性。思维方法是萌发创造力的内因。因此,教学时要研究如何指导学生创新思维方法,引导学生克服定势思维,养成一种多角度、多层次思考问题的习惯,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1.重视开放题的教学,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开放题的训练可以拓宽学生的思路,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开放题可以是条件开放,也可以是问题开放,还可以是解法开放。这种题目一般以一空多填 、一问多答、一题多问、一题多解的形式出现,给学生一个可以尽情扩展奇思妙想的空间。如学完行程问题时,我出了这样一道题目:在一条笔直的公路线上有两个骑车人,从相差500米的A、B两地同时出发,每分钟行驶300米,问经过多长时间两人相距5000米?这是一道条件开放题,属于一问多答的形式。问题是已知两人相关的距离,两人的速度,求时间。但题目中没有告诉我们两人是同向行驶、相向行驶、还是背向行驶。学生做题时就会出现四种情况:①A到B方向行驶;②B到A方向行驶;③两人相向而行;④两人背向而行。有的学生可能会想到一种情况或两种情况,都是鼓励学生找到多种答案。这样的开放题既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又培养了学生的思维的完备性。通过纵横发散,知识串联,综合沟通,达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再如:有7个学生至某个风景区去游玩,他们分别骑自行车和步行,骑车的一共行了52千米,步行的一共行了130千米,步行的有多少人?这是一道解法开放题,教师指导学生可以先求出骑车和步行的7名学生共行的距离,进而求出每个人行的路程,也就是到风景区的路程,根据步行的一共行了130千米,计算出步行的人数。还可以利用假设法解答:假如有1个人骑车,那么可以看出到风景区有52千米,其余6名学生一共行了52×6=312千米,这与题目的条件相矛盾。再假设骑车的是2个人,那么到风景区有52÷2=26千米,步行的一共行26×5=130千米,和已知条件相符,从而断定步行的有5人。还可以利用求52、130的最大公约数的方法,求出到风景区的距离,进而再求出步行的人数。教师要关注学生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鼓励学生学会总结学习方法,学会认定和寻找最佳策略。

2.培养学生巧妙思维

全文阅读

浅谈小学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与训练

数学不仅是一门自然科学,也是相关学科中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杠杆。数学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而数学思维能力又是数学能力的核心。这就需要教师认真挖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变式性问题创新方法思维培养训练能力一、前言

长期以来,数学教学一直存在着重知识轻能力培养与训练的应试教育的倾向,以教师讲授、学生记忆为主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的思维受到严重的抑制。数学课堂是一种积极的思维活动,所以教师要充分以各种手段与方法来培养和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调动他们的积极性,用这种强大的推动力驱使学生用多角度、多层次的思维方式去探索新知识。人类的一切实践活动都离不开思维,培养具有敏捷的思维能力教师必须重视训练与培养,而这正是教学工作中的重要任务。怎样才能真正做到授人以渔,而非是授人以鱼。因而,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必须从激发、培养和训练学生的思维的角度出发。

二、设计发散性问题进行思维能力的培养与训练

思维,特别是发散思维,在解决问题时,能够从不同的方面、不同的角度想出较多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发散思维的培养是从相同的问题寻求不同的答案的思维过程和方法,合理地设计发散性问题,引导学生从各个角度进行分析,就可以培养和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如在学习“分数应用题”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某校有住宿生人数为400人,外宿生人数相当于住宿生人数的3/5,外宿生人数是多少?”这种具有发散性的问题,教师不能只注重结果,而是要刻意的指导学生从不同的维度来探讨:①学校住宿生人数为400人,住宿生人数是外宿生人数的5/3,外宿生有多少人?②学校住宿生人数为400人,外宿生人数是全校总数的3/8,外宿生有多少人?③学校住宿生人数为400人,住宿生人数比外宿生人数多2/5,外宿生有多少人?④学校住宿生人数为400人,外宿生人数比住宿生人数少2/5,外宿生有多少人?在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像这种具有发散性思维的问题非常之多,我们只要加以分析、探索,发散性的思维训练从不同方向思考就能想象出多种可能。只有这样穿插运用才显出效果,才能使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达到培养和训练。

三、设计变式性问题进行思维能力的培养与训练

在学习“分数应用题”时,引导学生分析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①一个机器零件厂完成一批零件,第一工作区需要3天完成,第二工作区需要5天完成,如两个工区合作,那么一共需要几天能完成?②一客车从北京到上海需要3小时,一货车从上海到北京需要4小时,如果两车同时相向而行多长时间能够相遇?③妈妈给了小明一些钱,叫小明买铅笔和橡皮,可这些钱只能买8块橡皮或12支铅笔,如果铅笔和橡皮成套购买的话,能卖多少套?这几道题从表面上看之间没有什么关系,他们分别是工程问题、行程问题和单价、总价、数量问题,但是在教师精妙的引导,学生对它们进行分析、研究、比对等,就很容易地概括出他们的共同道理及其互相关系,它们都是工程问题中的特殊形式――归一问题。然后我又引导学生用简练的数学语言,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有序的表达出自己的思维过程。通过这种变式性问题的训练,既使学生获取了知识又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同时让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愉悦,又激发了学生对数学课的学习兴趣。大大激起了学生渴求新知的欲望,有利于学生养成探讨、动脑思考的习惯,更有利于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

四、设计探究性问题进行思维能力的培养与训练

全文阅读

浅析小学生数学思维训练和思维能力培养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一般特性和规律的一种间接的、概括的反映过程。进行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实施素质教育,开发学生智能,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措施。学生有了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才能有效的解决数学问题。陶行知先生说:“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传授知识不是唯一的目标,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必须结合教学内容,加强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在验证猜想中培养思维的积极性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利用猜想让学生验证数学问题,以数学独特的魅力扣住学生的心弦,为学生创造更多自主思考的机会,从而不断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养成积极思考的良好习惯,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让学生经历验证猜想的全过程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拓学生思路,还有利于培养他们思维的积极性。

二、在一题多解中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小学生在进行抽象的思维活动过程中由于年龄的特征,往往难以摆脱已有的思维定向,也就是说学生的思维定势往往影响了对新的问题的解决,以致产生错觉。所以要培养与发展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必须十分注意培养思维灵活性,使学生在训练中逐渐形成具有多角度、多方位的思维方法与能力。在教学中,我注意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多侧面去思考和判断问题,敢于发表不同意见,寻找与众不同的解题途径。让学生学会对一个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分析,促进思维的灵活性。如比较5/8和2/5的 大小,学生都能用通分的方法比较,但这还不够。于是,我要求他们思考,看还能找出哪些方法?结果有的化成小数比较(0.625>0.4);有的画图比较;有的与1比较(5/8=1-3/8,2/5=1―3/5);有的与1/2比较(5/8>1/2,2/5<1/2);甚至有的同学把它们的分子化成相同后再比较(5/8=10/16,2/5=10/25,)……这样,学生通过多种思路,从不同的途径、不同的角度比较出了这两个分数的大小,不仅解决了问题,而且活跃、发散了思维。

三、在质疑问难中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的深刻性就是思维的深度,是发现和辨别事物本质的能力。数学思维的深刻性表现在:善于抓住主要矛盾的特殊性;善于洞察数学对象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联系。亚里士多德曾说:“思维从疑问和惊奇开始。”宋代教育家朱熹说:“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因此,在平时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上应该留给学生一个比较充分的思考空间,让学生能够积极思维、大胆设想、任意表达,勇于思辩,敢于标新立异。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激发学生围绕学习内容提出问题。如在推导出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后,我就积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让学生针对平行四边形的公式推导过程提出自己的问题,学生热情高涨,纷纷质疑,很多问题都能较好地突出本节课的重点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注意。一学生提问:“把平行四边形割补成一个长方形后,面积不变,周长变了吗?”这一问题的提出,激发了学生的思考,有的学生提出“把一个平行四边形拉成长方形后,面积与周长有变化吗?”。有的学生还提出“把一个平行四边形截成一个最大的长方形后,面积与周长怎么变化?”一个个问题的提出和解决,让学生的思维不断飞跃。实践表明,质疑可以促进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四、在合作交流中提高思维的广阔性

全文阅读

注重思维训练 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教育是现代教育的突出特色和重要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化学教学中注重学生的思维训练,培养创新能力,主要是通过化学教学的各个环节,课内外结合教师有意识的启发指导,学生在学习的实践中自觉努力来实现。

一正确引导,培养创新意识

创新是人类最伟大的永恒的潜能,人类普遍具有创新的能力。为了揭示学生对“创新”的神秘感,首先必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结合化学史实,揭示创新神秘感

化学的历史是一部化学方法与化学智慧的史实,结合化学史进行教学,可使学生学到运用知识和发展知识的方法,启发学生主动进行创新性的学习思考。

如学习原子的知识时,结合人们对原子结构研究的历史,从道尔顿的:“原子是实心球体”,到如今的原子结构学说:原子中心是原子核,核外是带负电的高速运动的电子,核外的“空间”很大。使学生认识到科学的概念,也可以随实践的发展而得到补充或修正,也可以被进一步完善和发展。这样学生就会主动地大胆的进行创新性的思考,甚至会使有的学生立志终生为之探索。

2.结合学科特点,激发创新意识

教学中,根据化学学科的特点,通过化学教材里包含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丰富内容和我国化学的伟大成就,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与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培养他们为实现社会主义事业的献身精神,在顽强自觉地学习中培养创新意识。

全文阅读

中学数学中思维能力的培训

一、在中学数学教学中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的方式

(一)发掘教材中的“发散”素材,培养发散思维的流畅性

所谓发散思维的流畅性,是指数学心智活动的畅通少阻,快速敏捷,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连接到或表达出较多的信息。数学教材采用综合演绎方式编写,将数学知识归纳于严格的逻辑体系,这样的形式和体系对培养学生的收敛思维是有益。但是,有些有利于发展发散思维的因素被这种体系本身所遮掩。因此,教师要钻研教材,挖掘教材中“发散”因素。多思考,使学生能够大胆地发表意见,对学生发散思维的发展大有好处。

(二)在变式训练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在中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集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重视变式训练,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即“一题多变”,“一题多解”,“一题多议”,“一图多问”。综上所述,在中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在多方面时刻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如果片面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就会失之偏颇。在思维向某一方向发散的过程中,仍然需要集中思维的配合,同时需要严谨的分析、合乎逻辑的推理,在发散的多种途径、多种方法中,也需要通过比较判断,获得一种最简捷、最科学的途径与结果。所以,思维的发散与集中犹如鸟之双翼,需要和谐配合,才能使学生的思维发展到新的水平。

(三)开拓引伸,培养发散思维的深刻性

所谓发散思维的深刻性,是指在数学思维活动中对问题所作的深刻思考,能透过表面现象抓住问题的本质,能通过一些简单的、特殊的问题寻觅到复杂问题或一般问题的解答的一种思维品质。在教学中,对于学生已掌握的知识,作适当地延拓,引导学生进行新的探索。可以从一些已知的命题出发,通过变更命题的条件和结论,让学生在一个新的情景中寻求解答,使他们从已有的原理和方法去探索和发现新的知识。这种训练既有利于帮助学生建立起完整的知识结构,又有利于培养他们发散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

二、训练中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对教师提出的要求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