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本文从当前毕业设计(论文)的现状出发,分析其存在的问题,之后提出了一种提高毕业设计(论文)选题质量的方法,并详细阐述了其实现的步骤。
关键词: 就业 毕业设计(论文) 选题
毕业设计(论文)是学生在校四年学习的总结,也是学生在校期间的最后一阶段的学习。所以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直接反映了学生在校四年的收获,也影响着学生今后的就业。当前,由于就业压力的增大,很多学生在毕业设计(论文)阶段忙着找工作,或边找工作边做毕业设计(论文),导致毕业设计(论文)的总体水平呈下滑趋势,更主要的是学生没能抓住在校四年的最后一阶段的总结性学习,致使知识结构体系不够完善,也必将影响以后的实际工作。
1当前毕业设计(论文)的现状及其分析
现以笔者执教的计算机专业为例,分析当前毕业设计(论文)的现状。
1.1教师的题目陈旧或脱离学生的实际能力
一般在毕业设计开始前的两个月,专业课教师给出毕业设计的题目,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题,之后与相应的指导教师联系。有些教师由于长期在高校从事教学或科研工作,给出的题目要么陈旧要么脱离了学生的实际能力。比如,有的题目所涉及的专业理论已经处于被淘汰阶段,等学生毕业后,这些理论就过时了。再比如,有的题目脱离了现有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甚至可以作为博士生的毕业设计选题,这样的题目使很多学生望而却步。像这样的选题必将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
1.2学生盲目选题
摘 要:作为初中政治老师,我们积极探讨政治课教学在学校德育中的作用。教师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下功夫,恰当运用实际材料讲清理论基础知识,使学生懂理论,掌握知识。
关键词:四位一体 教学结构 思想政治
一、建立中小学思想政治(品德)课“四位一体”的教育教学管理体制
“四位一体”教育教学的管理体制是指: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把思想政治(品德)课教学与时事教育、学校日常思想教育工作、校外教育活动有机结合起来,把思想政治(品德)教师的课堂教学与班主任、政教处、共青团(少先队)干部对学生的政治思想品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合力,共同完成学校的德育任务。
“四位一体”教育教学的具体做法是:
(一)制定思想政治(品德)课“四位一体”教育教学计划。在开学初,学校德育领导小组召开政教主任、班主任、团总支书记(少先队辅导员)、政治(思品)教师联席会议,根据思想政治(思品)课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思想政治(品德)课的内容,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和学校本学期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中心,制定“四位一体”的教育教学计划。计划包括:本学期德育工作的重点和中心;思想政治(品德)课哪些内容作为本学期德育工作的主要内容;思想政治(品德)课怎样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地进行教学,向学生提出哪些行为要求;政治思品课教师、班主任、共青团(少先队)组织,共同开展哪些教育活动,内容、形式、目的是什么,谁牵头组织等。
(二)根据计划安排,各教育渠道做到目的统一、内容统一、行动统一。
(三)学校德育领导小组负责监督“四位一体”教育教学计划的实施,协调各方面的关系,共同搞好学校德育工作。
2012年年初,德州市北园小学(以下简称“北园小学”)创新工作思路,践行“以德导能,以能表德”的管理理念,开展以“教学反思”为载体的师德建设活动,并通过“反思日志”“反思周记”“反思小结”和“反思论文”等形式寻找、发现教育规律,探索、改进教学方法,从而促进教师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进而增强他们的职业幸福感,最终整体提升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一、寻找载体
在过去,北园小学的师德建设未能与教育教学紧密结合。后来,在“以德导能,以能表德”和“向师德要质量,向细节要师德”的理念的倡导下,北园小学意识到深入推进师德建设,将师德建设与教育教学紧密结合,并使师德建设真正成为看得见、摸得着、可评价和易操作的工作,应成为学校亟待研究的课题。
经过深入思考,北园小学的领导班子达成了这样的共识:学校要帮助教师发展,使教师享受职业幸福。于是,通过听讲座和查资料,北园小学准确把握了四个理念:一是“师德是专业道德,它与教育教学密不可分”;二是“进行师德建设必须要有一个载体”;三是“要建立一个与载体相配套的完整体系”;四是“师德建设应成为有生命力、有序列性的活动”。根据这四个理念,北园小学决定以“教学反思”为载体进行师德建设。
“教学反思”是提升教师专业素养的重要手段和有效途径,它不仅能优化教学过程,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更能培养教师良好的职业习惯。实践证明,教师只有具备良好的职业习惯,才能创造良好的业绩。
二、建立体系
1.反思形式
为了具体呈现教学反思,北园小学确立了五种反思形式:一是反思日志,即教师每天对教学进行反思,并形成一段完整的文字;二是反思周记,即教师每周对教学中的一个具体问题或教学中的重点、难点、热点、创新点和艺术点进行反思,并形成一篇短文;三是反思总结,即教师每月对教学中的一个典型案例进行反思,既要表达感悟,又要阐述理论,并形成一篇相对较长的文章,旨在丰富教学思想,促进专业发展;四是反思论文,即教师把每学期的反思日志、反思周记和反思总结进行梳理与整合,总结其中的教育规律,并形成一篇论文;五是反思收获,即教师总结每学年的反思日志、反思周记、反思总结和反思论文,以发现教育规律,创新教学方法。
摘要:作为本科教学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环——毕业论文,不仅是检验学生是否具备顺利毕业、获取学位资格的有效途径,其质量高低更是直接影响学校教育水平的体现、教师教学方法的实践、学生知识技能的提升。结合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毕业论文指导与教务管理工作的实践与观察,在领导生命周期理论的基础上,根据工作行为与关系行为的高低配比提出四种毕业论文指导方式,并依据学生不同的科研成熟度描述四种不同的毕业论文指导情境,针对特定权变情境选取合适的指导方式,可形成相对有效的毕业论文学术水平提升模式。
关键词:本科毕业论文;论文指导;领导生命周期理论;教学模式
随着高校的扩招效应持续释放及毕业生就业压力持续上涨,本科毕业论文质量走低成为不争的事实。如何在毕业设计指导环节提升论文学术水平、提高指导成效,成为保障本科教学顺利进行和优秀人才培养目标下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结合近几年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指导的经验,在领导生命周期理论的框架内,从师生毕业论文指导管理情境的角度,对以上问题进行探索分析。
1领导生命周期理论应用于毕业论文指导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1.1毕业论文指导符合领导情境,为理论的应用提供了可能性
(1)领导内涵角度。一方面,指导教师作为领导者,必须有学生(被领导者)的追随,若无学生的密切配合,则这一管理情境毫无效率可言;另一方面,指导教师拥有影响学生撰写毕业设计行为的能力,如教师拥有教学环节赋予的制度权力指挥学生开展毕业设计工作,教师因在科研工作方面的知识、技能和经验方面的优势而产生的专长权力能为学生毕业设计指明方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表现出的为人师表、优秀的道德、人格魅力等感召权力。(2)领导作用角度。毕业论文指导工作中,师生双方的互动模式也是符合领导情境的。首先,教师须发挥指挥作用,通过其专业素养判断每个研究主题的毕业设计方向,结合不同学生的特性设计出合理的培养方案;其次,教师还应发挥协调作用,形成团结互助的合作团队,还要为学生的数据搜集、调查研究等协调校内及社会资源;再次,教师在此过程中还需发挥激励作用,以保证毕业设计中学生全过程积极进取的动力。
1.2毕业论文指导的工作特性印证了理论应用的必要性
(1)毕业论文指导中主体的重要性。学生与教师作为毕业论文教学环节中最为重要与关键的两大主体,学生为当然主体,在毕业设计指导过程中处于核心主体地位,而教师则是应然主体,应承担起主导作用,领导的生命周期理论恰好能将这两大关键主体纳入同一框架开展情境研究。(2)毕业论文指导对象能力提升的渐进性。领导的权变理论中,生命周期理论所关注的最重要的权变因素为被领导者的成熟度。在毕业论文指导过程中,学生的科研能力与论文撰写技巧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平时的学习与积累中、在指导教师的辅助下,逐步形成与提高的。这一分化、渐进的过程,正好需要领导生命周期理论加以分析。(3)毕业论文指导情境的多样性。在毕业论文指导环节,不同学生的知识储备、能力素养、写作意愿、配合程度都是不一样的,因而领导生命周期理论不仅能贴合毕业论文指导实际情况,而且能针对不同指导情境进行区分式管理,实现指导效能的提升。
“关于中学教学名师成长规律的调查研究”课题组对四川省中小学教学名师高中物理二班(西华师大)的13位同学进行了调查,收集齐了他们的名师档案、名师推荐表等材料,从个人荣誉、教学研究、专业获奖、教学指导等方面对名师的成就进行调查统计,从中得到一些规律,由于材料均为本人填写,真实可信。我们在孔凡哲老师《名师成长规律及其启示》一文的指导下,形成《中学物理教学名师成长的阶段性规律》一文,以期得到一些有益的东西,对年轻教师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有学者认为,教师分为若干个层次:合格教师,好教师,名教师,教育家。
研究发现,一般教师的发展大致经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适应发展期:从师范毕业生到做一名合格教师,大约需要5~8年时间,在27~30岁之间,以评上中级教师为标志。大多数教师会获得一些较低级别的个人荣誉,极少数特别优秀者会获得较高级别个人荣誉,下面对五位四川省中学物理教学名师进行对比。
晋建辉,1982年参加工作。1998年9月,第一篇获奖论文《处理好“两纲”和两本的关系》荣获内江市一等奖。2000年第一篇《高中物理素质研究》收录到《中国发展研究文库》。1996年获中教一级。
易连斌,1985年参加工作。第一篇论文《水――玻――玛定律实验的最佳剂》发表在《物理实验》1995年第4期上。1992年6月,第一篇获奖论文《验证玻―玛定律学生实验的研究与改进》获南充市三等奖。1994年获中教一级。
彭孝勇,1990年参加工作。1997年10月,第一篇论文《对改革农村中学课程设置的构想》发表于《巴中周报》。1998年5月,第一篇获奖论文《采用分层教学方法,面向全体学生》在巴中市经验论文交流中荣获二等奖。1997年获中教一级。
李书永,1992年参加工作。第一篇论文《探究一道力学选择题》发表在《理科考试研究》2004年第3期上,2004年10月第一篇获奖论文《浅谈教育科研能力的培养》获宜宾市论文评选一等奖。1998年获中教一级。
摘 要:作文评改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难点之一,教师花了很多的精力,但收效很小。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许多专家都对作文评改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本文试就传统作文评改模式作一点探索,提出“两导四改两评一讨论”的作文评改方式,以期减轻我们语文教师的工作负担,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走出作文教学低效的困境。
关键词:作文教学;两导;四改;两评;一讨论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6-095-01
传统作文教学的评改方面存在着巨大的矛盾:一方面是教师在批改上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付出艰辛的劳动;另一方面,学生大多只看看评语和分数,而学生的作文兴趣和作文水平却难以提高。这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我当过语文教师,改过学生作文不计其数,得到一个深切体会:徒劳无功。” 如今新的课程观念正日益深入人心,其中最基本的一条就是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这不但在课堂教学上是如此,就是在写作及其评改活动中,也同样不能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因为以上原因,本人从2004年起就顺应新课程改革要求,采取“两导四改两评一讨论”评改作文的方式,将主动权交还给学生。经过近几年的尝试,现已略见成效,下面就此评改模式叙述如下,请诸位同仁斧正。
一、“两导四改两评一讨论”模式的措施
“两导”指写前指导和改前指导;“四改”指自改,四人学习小组互改,班子作文评改小组复改和教师重点批改;“两评”指作文评改小组成员讲评和教师重点讲评;“一讨论”指在学生讲评和教师重点讲评的基所谓两导础上师生共同开展的讨论。
二、施行“两导四改两评一讨论”的准备工作。
1、摸清学生的写作水平
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国家精品课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负责人、教育部特聘全国语文教师教育专家委员会委员、四川师范大学著名教授刘永康先生从事语文教育四十余年,走过了“语文教材教法”——“语文教学法”——“语文教学论”——“语文教育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心路历程。他出版了许多力作,如《语文创新教育研究》《语文教学探赜索隐——中西合璧的语文教育观》《中学语文教学论》《语文教育学》《西方方法论与现代中国语文教育改革》《高中新课程的理论与实践》丛书(12部)《新课程背景下的高考古诗文阅读》《新课程背景下的现代文阅读》《新课程背景下的高考作文》《史记与现代文明教育》《学记的择师观》《老子的文化教育思想》《儒学的教育目标与绩效》等。尽管刘教授著作等身、成果颇丰,但他仍不满足已有的成绩。“青山入眼不干禄,白发满头犹著书”,刘老便是这样的学者。近年来,他看到了高等师范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特别是“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存在的许多缺陷和不足:理论陈旧、知识老化、内容过时、方法僵化、教材单薄、严重与当今语文基础教育脱节,已不能很好地指导当今语文教学实践等问题。因此,他带领着他的教学团队,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刻苦钻研,集大成的孕育了一部新的教材——《语文课程与教学新论》。本书为国家精品课程教材、国家教师教育创新平台·教师教育系列教材之一,是根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精神和语文新课程实施的现状编写的新一代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材。
从书名看,一个“新”字,凸显出本书的灵魂与精髓,也透露出本书的价值所在。
它“新”在哪里呢?
首先,本书的宏观理论构架新。全书共25章,构建了五编内容,第一编“课程论”,设四章;第二编“内容论”,设九章;第三编“方法论”,设六章;第四编“资源论”,设四章;第五编“教师论”,设两章。这与刘教授过去出版并被教育部批准为“全国教师教育优秀课程资源”的《语文教育学》的“目的篇”、“内容篇”、“方法篇”、“资源篇”相比,本书多了“教师论”的内容,并且,除了回答“为什么教语文”、“教什么样的语文”、“怎样教语文”、“靠什么教语文”的问题,本书还回答了“由谁来教语文”的问题。
该书构建的五编内容均聚集在“以中小学语文教师玩转课堂的教学能力提升”这根主线上,第一编为课程论,后四编为教学论,第一编统帅后四编,后四编拓展第一编,前后勾连、彼此交叉、不蔓不支,它们的有机结合,形成了完整的语文教育体系的框架。这样的理论框架更为严密,内容也更为丰富。
所以,此乃一“新”。
其次,本书创设了实验型文本教材新体例。
这部教材的编写体例是超乎寻常、别出心裁的。全书共25章,每章均由核心提示、案例研习、讨论思考、理论概述、 资源链接、 实践运用六个部分构成,旨在体现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统一、突显“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这门“应用理论课程”的特色。 这六个部分中,“理论概述”是各章的重点部分,根据高师学生打好理论基础的战略需要,充分展开,着意宣讲先进的课程理念。这些理念的树立,又用各章“思考与讨论”所提示的主要问题来深化巩固;用各章“资源链接”所开列的参考书籍、论文和网络资源来扩展延伸;更用各章“实践运用”所设计的“名课研习”、“模拟教学”和“诊治教病”来实验矫正。以往的这方面的书,大多重视理论研究,用繁冗的理论疲劳轰炸学生,众多理论叠加在一起,堆砌成一章内容或一本书,它们忽略了实践。而本书,不同凡响的编写风格,理论概述与实践运用并重,其中的“案例研习”,更是生动形象,用例200多个,无论从学段上、课文类型上、地域上、形式上,还是三个层次上,分别是高层次的教学“变式”,中层次的教学“范式”,低层次的教学“仿式”,都是多种多样的。
摘要:从学习理论、实施策略、教学过程、教师角色变化、评价和使用范围等方面,对四阶段教学方法和引导课文教学方法进行了比较,探讨了这两种教学方法在实际教学中应用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四阶段教学方法;引导课文教学方法;比较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12-0133-02
以“示范—模仿”为核心的四阶段教学方法,在职业教育培训教学方面得到广泛的应用,这是由职业教育的实践特性所决定的。四阶段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讲”、“演”,学生“练”以及教师“评”的教学过程,是桑代克的学习联结—试误说与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学习理论的应用,是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职业教育和培训中的典型应用。
引导课文教学方法是职业培训中很重要的一种教学方法,是项目教学法在现代培训中的发展和完善。它要求学生借助由教师制定的引导课文(包括任务描述、引导问题、工作计划和评估表等)完成工作任务。其教学过程与步骤以“完整行动”理论为基础。引导课文教学方法体现了人本主义“以学生为中心”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教学观: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根据自己的经验,借助于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教学资料,通过自身的图式不断地建构个体对世界的认识,即知识建构。
四阶段教学方法、引导课文教学方法是两种基于不同学习理论的教学方法,它们的应用需要依据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教学环境。在一定条件下,两种教学方法可以互补,可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下面简单进行比较。
教学过程
在以示范—模仿为核心的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的信息传递一般在教学起始阶段进行,信息由教师直接给出,学生的行动范围受到教师的限制。在引导课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独立和合作工作能力是教学行动的基本出发点,教师的行动主要在准备和收尾阶段,而不是教学过程中。引导课文教学法与四阶段教学法相比较有其独特的长处,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知识的主动建构性。表1中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教师的教授方法进行了比较。
摘要:课堂教学中实现教与学的统一,需要从各方面去努力:要恰当地确定教学的目标、教学的内容,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合理安排课堂结构,正确处理教师与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和地位。在课堂教学中,建立和强化文中的“四个环节,做好四个统一”,就能把握教学过程的本质,实现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的统一。
关键词:主体 客体 合理安排 实现主导 主体统一
现代教学论告诉我们,构成教学的基本要素是:教师、学生、教材;教学是在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与教材这三者的复杂相互作用中展开的统一过程。由于教师所教的内容与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的现有发展水平存在矛盾,解决它们之间的矛盾,就能推动教学过程的发展。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实现教师的教与学生的统一,是教学过程的一个本质问题。
在课堂教学中实现教与学的统一,需要从各方面去努力:要恰当地确定教学的目标、教学的内容,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但是,我们认为,除此之外,合理安排课堂结构,正确处理教师与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和地位,是使教与学达到统一的很重要的一环。本文拟就这个问题谈一些认识。
一、在课堂教学中,摆正教与学的关系,实现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统一
教师和学生是教学的主要因素。他们在教学活动中具有共同的目标,但达到目标的角度不同:学生的目标是获得新知,发展认识能力;教师的目标是向学生传授知识,发展学生的能力。因此,就产生两者的相互作用,从而引起教学的运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是起主导的作用,学生是处在主体的地位。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与掌的统一,实质就是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的统一。
长期以来,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往往有意无意地只强调教师是主体,把学生放在客体的位置上。语文课堂教学中出现的“满堂灌”、“满堂讲”、“满堂问”的现象,就是这一思想观念的反映。把学生作为一个容器,作为一个客体,必然使学生被动地学,导致语文教学耗时多,学生语文能力低,教学效果差。因此,我们必须按照现代教学论,深刻认识教学过程的本质,在课堂教学中正确摆正教与学的关系,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时要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确保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学。教师的教为学生的学服务,学生的学在教师主导作用下得到落实。二者是互相作用、互相促进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二、在课堂教学中,强化四个环节,做到四个统一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4289(2011)12-0072-02
2011年11月2日至4日,第十届四川省小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共同体学术研讨会在成都玉林中学附属小学正式召开。《教育科学论坛》杂志社常务副主编王真东,副主编何立新,高新区教育处杨晋平处长,著名特级教师、儿童阅读推广人周益民老师等领导、专家出席了开幕式。另外,全省36所小学共同体学校校长、教师代表以及高新区部分学校校长、教师共计300余人参加了本次研讨活动。
一、校长论坛
本次校长论坛围绕“学校资源力的开发与应用”这一主题开展了热烈的讨论。双流县实验小学校长毛凤鸣从教育资源的认识和思考、教育资源的开发策略、教育资源的开发原则、教育资源的开发路径四个方面建构了学校资源力开发运用的基本框架。她指出,在学校资源力的开发与应用过程中,校长是核心、教师是关键、教学改革是常态。玉林中学附属小学校长朱祥烈提出了把管理中的关键事件转化为资源,并从创设唤醒型关键事件、创设碰撞型关键事件、创设反思型关键事件、创设感动型关键事件四个方面作了阐述。紧接着,绵竹市紫岩小学校长谭克介绍了该校利用地震所带来的资源促进学校特色发展的经验,广元市南鹰小学校长李毅提出要通过自我开发、团队开发、互动开发等途径来开发教师人力资源的重要主张。此外,高新实验小学校长陈伟、成都师范附属小学校长刘娟、眉山东坡小学校长周吉群、乐山实验小学校长张必友等还对“关键人物资源”“学校文化资源”“地方文化资源”以及“学校公共信息”等命题进行了深层而热烈的探讨。最后,《教育科学论坛》常务副主编王真东对本次论坛作了总结性发言。王真东副主编首先对“学校资源力开发”研究组的上位思考、系统构建、认真研究给予了充分肯定,他尤其肯定研究组将关键事件作为重要的生成性教育资源进行开发利用的做法,认为该项命题的探讨是本次论坛最为精彩的部分之一。他强调,关键事件重在关注教师的情感系统、精神系统,直接针对教师审美疲态、创造疲态而言,通过一系列开发,可以激活动机生成、点燃创造激情、聚合发展力量,让美好的关键资源催生灿烂的生命之花。最后他提出,校长是学校的灵魂,是学校发展方向的把控者,是学校人力资源的核心,校长的成功得益于对资源的把握和运用,因此,加强学校资源力的开发和运用是新时期加强校长领导力的重要途径,对学校资源力的开发运用则应在今后的研究中不断深化、细化。
二、学科论坛
(一)语文论坛
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识字与写字、阅读、写话(习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各项内容中有意识地融入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是培养具有民族文化自觉意识的中国人的必经之路。本次语文论坛以“小学语文教学如何渗透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为专题,特别邀请了南京市琅琊路小学著名特级教师周益民展示了一堂生动的观摩课《绕口令》。课后,周益民老师作了《回到话语之乡》的专题讲座,让参会教师深深地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经典魅力,认识到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围绕“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中国传统文化”,来自玉林中学附属小学、天涯石小学、乐山实验小学、眉山东坡小学等八位老师分别从“综合性学习”、“识字与写字”、“口语交际”及“阅读教学”四个层面呈现了八堂风格迥异、精彩纷呈的研讨课。课后,《教育科学论坛》副主编何立新、成都市小学语文教研员罗良建、成都师范附属小学语文特级教师姚嗣芳等专家与参会教师针对“小学语文教学如何渗透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进行了深入地研讨和互动。姚嗣芳老师指出,渗透中国文化传统文化不仅要从教材出发,还要运用好生活中的语文教学资源,引导学生进行课内外结合、校内外沟通以及学科间融合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更要注重传统文化内涵的发掘,把相关文化拓展至课外,丰富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使学生得到极好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熏陶。罗良建指出,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应以课例为形式,以课程为载体,体现“三思”,即研究之思――关注热点问题、重点问题及前沿问题研究,解决课堂教学的实际困惑;课例之思――一课一得,取舍、简化繁复环节;课程之思――真正落实课标要求,关注语文能力形成,使教学回归语言本身。最后,《教育科学论坛》副主编何立新对本次活动作了总结性发言。他指出,传统文化蕴含在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应该义不容辞地进行主动渗透。通过本次活动,许多教师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有了清晰的认识,并形成了基本的操作办法,同时也对评课达成了共识,即一看学生在课堂的变化、发展,二看教学效果的持久性,三看学生在课堂上有无“生长感”。
(二)音乐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