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输血医学

输血医学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输血医学的发展―从全血输血到成分输血

[摘要] 从全血输血到成分输血,是现代输血医学的标志性的发展。去白细胞输血不仅大大降低了输血的不良反应,同时也满足了补充血容量、补充携氧能力等临床需求;血小板、血浆及凝血因子等的单独应用,不仅提高了血液的利用率,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其临床适应症的治疗效果。随着基础医学和相关学科的发展以及研究的不断深入,必将推动输血医学持续稳定地向前发展,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关键词] 血液;不良反应;祛除白细胞输血;成分输血

[中图分类号] R45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3)21-41-03

输血医学的发展史是从20世纪初卡尔・兰德斯塔纳发现红细胞ABO血型系统开始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引入了抗凝血剂柠檬酸三钠来防止凝血,自此以后临床输血得到了长足的发展。20世纪中期以前临床输血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如何提供充足的血液供应;20世纪70年代以来科学家开始研究输血引发的不良反应,以及如何正确的处理血液来防止输血后给输血者带来的疾病或感染,如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1,HIV-1)、T病毒和朊病毒等的感染[1-2]。如此引发了一场输血医学上的革命,包括滤除白细胞的临床输血和成分输血的诞生和应用。

1 输血的不良反应

截止2009年2月,已发现人类红细胞的近260种血型抗原,分为30个血型系统;白细胞抗原有160余种,血小板有24种特异性抗原[3],血液成分的复杂多样,是造成输血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严重时甚至会危及生命。

1.1 输血不良反应的类型及标准

临床上因输血引起不良反应有: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febrile non-haemolytic trans-fusion reaction,FNHTR):输血前无发热,输血中或输血后2h体温升高1℃以上(≥38℃),并伴有寒战、发热为主要临床表现者,为发热反应。输血中或输血后即刻出现的皮肤瘙痒、潮红、荨麻疹、呼吸困难或胸闷者为过敏反应。而患者没有明显的指征,只是感觉全身不舒服,该症状可确定为全身不适。在这些不良反应中非溶血性发热反应占得比例最高,达到了54.8%;其次为过敏反应[4]。

全文阅读

输血医学教学改变思路

1加强临床医学生输血医学教育的重要性

输血医学的历史从1900年发现ABO血型系统至今,已有100多年发展历史,输血作为临床抢救和治疗有效措施,挽救无数生命,并保证了许多其他治疗的安全实施。然而,血液本身是很复杂的,恰当使用可能起死回生,达到与其他治疗无喻论比的功效;不必要和不恰当的应用则可产生严重的不良后果,甚至危及生命。临床医学生毕业后大部分将面临到临床工作的机会,在校学习期间应掌握输血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如血液成分的性质、用法、应用指征、输血风险等内容,按输血原则,从患者的安全和治疗效果出发来考虑血液各成分制品的应用,为保证临床输血治疗科学合理、安全有效打下坚实基础。

2当前临床医学专业输血医学教学的现状

在我国目前的教学体制下,输血医学的教学内容主要设置在外科学中,一是授课时数少,一般为2~3学时,且内容较简单,局限于外科输血部分,学生系统学习输血医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少,以至到临床后不熟悉输血工作,达不到科学合理、安全有效输血要求。二是临床医学生对输血医学课程不够重视。一份输血方面基本知识的调研结果显示,初级\中级\高级职称在职医师和医学院校对自评分评估太高,与实际了解程度(测试分)间存在一定差距(P<0.001)。这一差距也使其在实际工作中对临床输血疗法不能正确使用,从而影响临床输血的疗效[2]。三是教学形式单一。目前教学形式仅局限于课堂授课,未安排临床实习或见习内容,对输血的掌握程度不够,以致到临床后盲目,不能适应现代临床输血的发展要求。

3临床医学专业输血医学教学内容改革建议

临床医学专业输血医学的教学应当结合其专业特点,教学内容与形式应当适应临床输血的发展,不断深化教学内容改革。

3.1扎实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目前,临床医学专业输血教学时数和内容少,不适应临床要求,应适当增加教学时数和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内容。基本理论知识应包括血型免疫学知识,例如ABO、Rh血型、血型相容性检测在临床输血中的重要性和HLA抗体的意义等,输入血型不相合的血液可发生致死性溶血性输血反应;HLA血型系统在临床输血中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特别是多次输血病人,很容易产生HLA抗体,发生同种免疫反应或输注无效。基本知识应包括各血液成分制品的性质、保存温度,容量、临床适应证等。例如冷沉淀(Cryo),1单位由200ml全血制备,含有Ⅷ因子80~100单位、纤维蛋白原约250mg,血浆20ml,容量约20-30ml,应在-20℃以下保存。适用:①甲型血友病;②血管性血友病(vWD)③纤维蛋白原缺乏症,要求与受血者ABO血型相同或相容输注,对乙型血友病却没有治疗效果。而基本技能主要为输血方法、血液成分制品的合理应用和输血反应的防治等。

全文阅读

重视输血的医学发展

1输血医学与多种学科交叉,但临床医生对此重视度不够

医学是人类在长期与疾病斗争的实践中产生和逐渐发展起来的,大致可以分为原始医学、古代经验医学、近代实验医学和现代医学。输血医学是出现在近代实验医学发展基础上的。17世纪,帕多瓦大学的生理学家哈维应用活体解剖的实验方法,发现了血液循环,由此开始展开了近代实验医学的阶段。20世纪实验生物学迅速发展,从而带动了输血相关医学的发展,诸如与之有关的血型免疫学、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病毒学以及低温生物学等。输血医学与多学科交叉,内科主要集中在血液科、儿科、消化科;外科系统比如普外科、肝胆科、创伤骨科以及妇产科,手术患者一般术前均需进行备血;以前输血科对于全院住院病人来说曾是一个单纯的服务部门,但随着输血医学的进展,渐渐需提供指导、监督的服务。对于无论将来走向哪个专业的医学生来讲,输血医学知识就如同我们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人人都需要熟悉、掌握。

2输血工作与法律密切关联,遵守相关法律应作为工作准绳

在危急情况下,输血医学的一些常识性问题会成为一个病患生与死的关键。我们知道,输血医学受多部法律规范约束指导,如国家级的1998年频布实施的《献血法》、2010年的《侵权责任法》;卫生部频发的相关行业标准:《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临床输血技术规范〉、《中国输血技术操作规程》、《血液制品管理条例》等等,我们知道病人输血前需要履行告知义务,但是当病患在无自主意识状况下,而急需用血这个时候该如何处理?而当一RhD(-)血的孕妇发生产后大出血,常规输血科没有这种血时,如何处理?这些问题要事先扫盲,而不是在出现这个问题时再四处咨询,延误时机,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3扭转公众血液、输血意识淡薄局面,要先行开展医学生输血医学教育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经常会目睹这一幕,“医生,把我的血给我的女儿、儿子、爸爸、妈妈用可以吗?我知道我没有任何传染性疾病,我的血没问题的,用我的血我们更放心。尽管血站的血也是检测过合格式的,可是用别人的血我们不放心,求求你们了,帮我抽血给我的亲人用吧”。还有的病人知道自已的亲人的血型,就以为只要是同型血就可以自由的输注了,根本不知道要配血相合;亦有的医务工作者,也不能清楚的了解新鲜血液标本的价值,也不知道患者输过血之后,再次配血要重新采集标本等等看视很小的问题。这一系列现实的例子,让我们了解到社会公众已经知道了输血会传播疾病这一常识,但是如何更好地科学地预防,还一知半解。而对于输血相关的移植物抗宿主等输血所致的反应更无从谈起。无偿献血从1998年至今已15年了,我们的公众意识仍然薄弱,这难道不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失职吗?我们要加大力度让我们的医学生掌握,之后通过传达到他们的朋友、亲戚,认知我们的医学知识,变医学知识为全社会常识。因此加大医学生教育力度,首先告知自已身边的亲人,之后通过这个亲人圈连带来宣传我们的输血医学知识。总之,我国的输血医学“科、教、研”起步均较晚,而且起点也较低,目前我们已认识到存在的差距,正在加大步伐追赶,而要从根本上彻底改变扭转这一局面,除了我们现有领域内的工作人员要不断学习提高之外,更重要的应从最基本的医学生输血医学教育作为着力点。

作者:施志敏 金广 单位:南方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

全文阅读

临床医学的输血医学教学教材创新

输血医学(transfusionmedicine)是研究血液及血液中各种成分或应用生物技术制成的血液制品并通过临床合理、有效用于患者,使其获得裨益的一门综合性学科。现代医学的迅猛发展,输血医学在血液病治疗、器官及骨髓移植、心血管手术、产科DIC治疗及失血性休克等复杂环境下的救治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随着输血医学的不断进步,对临床科学、合理用血的要求也更加严格。

1加强临床医学生输血医学教育的重要性

输血医学的历史从1900年发现ABO血型系统至今,已有100多年发展历史,输血作为临床抢救和治疗有效措施,挽救无数生命,并保证了许多其他治疗的安全实施。然而,血液本身是很复杂的,恰当使用可能起死回生,达到与其他治疗无喻论比的功效;不必要和不恰当的应用则可产生严重的不良后果,甚至危及生命。临床医学生毕业后大部分将面临到临床工作的机会,在校学习期间应掌握输血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如血液成分的性质、用法、应用指征、输血风险等内容,按输血原则,从患者的安全和治疗效果出发来考虑血液各成分制品的应用,为保证临床输血治疗科学合理、安全有效打下坚实基础。

2当前临床医学专业输血医学教学的现状

在我国目前的教学体制下,输血医学的教学内容主要设置在外科学中,一是授课时数少,一般为2~3学时,且内容较简单,局限于外科输血部分,学生系统学习输血医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少,以至到临床后不熟悉输血工作,达不到科学合理、安全有效输血要求

二是临床医学生对输血医学课程不够重视。一份输血方面基本知识的调研结果显示,初级\中级\高级职称在职医师和医学院校对自评分评估太高,与实际了解程度(测试分)间存在一定差距(P<0.001)。这一差距也使其在实际工作中对临床输血疗法不能正确使用,从而影响临床输血的疗效[2]。

三是教学形式单一。目前教学形式仅局限于课堂授课,未安排临床实习或见习内容,对输血的掌握程度不够,以致到临床后盲目,不能适应现代临床输血的发展要求。

全文阅读

输血的医学研究探讨

【中图分类号】R4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1)09-0401-01

【摘要】输血是一种治疗措施,可算是一种支持性与代偿性的疗法。出现场合包括了外科手术备血以防术中失血过多、严重贫血等等。输血可以针对不同血液成分进行输入,包括了全血、红血球浓厚液、洗涤红血球、白血球浓缩液与血小板浓缩液等,视病人需求做出选择。医学上对于输身的应用与研究一直不断深入,学习和研究输血临床运用知识,是课业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输血 配血 原则 症状

一 输血原则

交叉配血,临床上输血时首选血型为同型的血型交叉配血试验。供血者红细胞与受血者血清相混合,称为主侧(直接配血); 同时将受血者红细胞与供血者血清相混合,称为次侧(间接配血)。如果两侧都无凝集反应,方可输血,如果出现凝集反应,特别是主侧凝集,绝对不能输血。

手术及创伤,严重的创伤或外科手术引起的急性失血都可能导致患者低血容量休克。早期的有效扩容是改善预后的关键。

1 紧急复苏:晶体液20~30ml/kg或胶体液10~20ml/kg加温后5分钟内快速输注,根据输液效果决定进一步如何输血。

2 先晶后胶:晶体液用量至少为失血量的3~4倍,失血量>30%血容量时可以考虑胶体液,晶:胶比通常为3:1。

全文阅读

临床医学输血教学革新思路

1加强临床医学生输血医学教育的重要性

输血医学的历史从1900年发现ABO血型系统至今,已有100多年发展历史,输血作为临床抢救和治疗有效措施,挽救无数生命,并保证了许多其他治疗的安全实施。然而,血液本身是很复杂的,恰当使用可能起死回生,达到与其他治疗无喻论比的功效;不必要和不恰当的应用则可产生严重的不良后果,甚至危及生命。临床医学生毕业后大部分将面临到临床工作的机会,在校学习期间应掌握输血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如血液成分的性质、用法、应用指征、输血风险等内容,按输血原则,从患者的安全和治疗效果出发来考虑血液各成分制品的应用,为保证临床输血治疗科学合理、安全有效打下坚实基础。

2当前临床医学专业输血医学教学的现状

在我国目前的教学体制下,输血医学的教学内容主要设置在外科学中,一是授课时数少,一般为2~3学时,且内容较简单,局限于外科输血部分,学生系统学习输血医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少,以至到临床后不熟悉输血工作,达不到科学合理、安全有效输血要求。二是临床医学生对输血医学课程不够重视。一份输血方面基本知识的调研结果显示,初级\中级\高级职称在职医师和医学院校对自评分评估太高,与实际了解程度(测试分)间存在一定差距(P<0.001)。这一差距也使其在实际工作中对临床输血疗法不能正确使用,从而影响临床输血的疗效[2]。三是教学形式单一。目前教学形式仅局限于课堂授课,未安排临床实习或见习内容,对输血的掌握程度不够,以致到临床后盲目,不能适应现代临床输血的发展要求。

3临床医学专业输血医学教学内容改革建议

临床医学专业输血医学的教学应当结合其专业特点,教学内容与形式应当适应临床输血的发展,不断深化教学内容改革。

3.1扎实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目前,临床医学专业输血教学时数和内容少,不适应临床要求,应适当增加教学时数和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内容。基本理论知识应包括血型免疫学知识,例如ABO、Rh血型、血型相容性检测在临床输血中的重要性和HLA抗体的意义等,输入血型不相合的血液可发生致死性溶血性输血反应;HLA血型系统在临床输血中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特别是多次输血病人,很容易产生HLA抗体,发生同种免疫反应或输注无效。基本知识应包括各血液成分制品的性质、保存温度,容量、临床适应证等。例如冷沉淀(Cryo),1单位由200ml全血制备,含有Ⅷ因子80~100单位、纤维蛋白原约250mg,血浆20ml,容量约20-30ml,应在-20℃以下保存。适用:①甲型血友病;②血管性血友病(vWD)③纤维蛋白原缺乏症,要求与受血者ABO血型相同或相容输注,对乙型血友病却没有治疗效果。而基本技能主要为输血方法、血液成分制品的合理应用和输血反应的防治等。

全文阅读

学科建设对输血医学的促进

1加强输血医学学科建设是培养合格医学人才的迫切需要

《献血法》实施以来,我国无偿献血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血液安全与临床输血也有了长足进步。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经输血传播疾病的风险仍然较高,临床科学、合理、有效用血水平也有待提升;同时,我国人口众多、地域广阔,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的技术与水平发展不平衡,区域性输血安全事件也频繁出现。究其其主要原因,一方面是我国目前医学高等教育中与输血医学相关内容、知识及理念的贫乏、陈旧和落伍,现行的很多医学高等教育教材中有关输血的知识严重滞后,仍停留在发达国家上世纪50、60年代的水平;另一方面缺乏专业的输血医学高层次专业人才。根据1项对我国部分输血医务工作者知识结构和层次的调查统计显示,第1学历为中专者占了80%,最终学历为本科的约为20%,具有硕士或博士学位的<2%。虽然近年来我国输血行业的从业人员为促进输血医学发展做出了很大的努力,但由于他们的专业背景与现代输血医学相差较远,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其自身专业能力的有效提升,也限制了输血医学的发展。因此,当下我国输血医学最紧迫的任务之一是培养出高水平、高素质的输血专业人才,为此也需要对医学高等教育中有关输血知识、理论和观念做极大的更新。

2加强输血医学学科建设是完善医学高等教育体系的需要

首先,输血医学是1门专业性非常强的交叉学科。它充分利用现有医学及其他科学和技术的知识,来造福接受血液或及其他相关产品的患者。输血医学作为临床医学的1支,整合了多种学科的概念、技术和相关知识,如流行病学、血液学、免疫学、微生物学、血液学、分子遗传学、蛋白质化学、移植免疫学、造血干细胞等,以及与献血者招募、质量保证、血液或相关产品的采集、制备和相关的法律及伦理问题。输血医学专业的教学和管理应当专业化,将输血医学纳入学科建制,只有据此在医学高等院校中建立输血医学系这一专业化的机构,输血医学学科建设才能适应和满足输血医学发展的要求。西方发达国家一些著名的大学早在上世纪60年代就成立了独立的输血医学系即是证明。其次,输血医学是1门独立性较强、特征鲜明的学科。输血医学是由1套专门的输血医学术术语构建起来的知识体系,具有明确的概念和特指的范畴,学生要掌握该知识体系,只有经过系统的学习和专门的训练。目前,由于输血医学教育的缺乏,尤其是高等医学教育中输血医学的缺位,我国很多医学毕业生对输血术语,如很多基本的血液成分名称都不熟悉,更不用说知道这些血液成分里面的有效成分有哪些,根本谈不上掌握如何在临床上去正确使用这些血液成分。就学科而言,输血医学专业有其自身运作逻辑和发展规律,如果不按照其逻辑和规律进行管理和运作,输血医学专业的发展就可能走弯路,甚至发展受阻,无法适应我国医学卫生事业的发展要求。因此,必须加快输血医学学科建设,促进输血医学的良性、科学地发展。

3开展输血医学学科建设是加强对外交流、与国际医学高等教育接轨的需要

输血医学是1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自上世纪50年代开始,随着医学整体发展水平的突飞猛进,输血医学也获得了蓬勃生机。西方发达国家开始大力发展输血医学教育,建立了与医学教育相匹配的输血医学教育体系,输血医学教育从此逐渐走向正轨。其普遍的经验和做法是,在高校设立输血医学系,在高等医学教育体系中开设输血医学专业,设置与输血医学相关的必修课程,进而形成了各自输血医学学科的专业教育体系。

作者:刘忠单位:中国医学科学院输血研究所北京协和医学院输血研究所

全文阅读

简述输血医学教育的近况与策略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调研方法

(1)血液及其成分的保存和运输占20%,包括抗凝剂,全血,红细胞(悬浮红细胞、少白细胞的红细胞、洗涤红细胞、冷冻红细胞),血小板,冰冻血浆,冷沉淀的保存和运输;

(2)血液及其成分的输注治疗占60%,包括成分输血概念及优点,全血输注的适应证和禁忌证,悬浮红细胞、少白细胞的红细胞、洗涤红细胞、冷冻红细胞输注的适应证及剂量和方法,血小板输注的适应证、剂量和方法及疗效评估,新鲜和普通血浆输注的适应证、剂量和方法,冷沉淀输注的适应证、剂量和方法;

(3)输血不良反应占10%,内容包括溶血性输血反应、非溶血性发热反应、过敏反应、输血相关急性肺损伤、输血后紫癜、输血相关移植物抗宿主病、循环超负荷、细菌污染和败血症休克、枸橼酸中毒、含铁血黄素沉着症;

(4)自身输血占10%:包括贮存式、急性等容血液稀释和回收式自身输血的适应证和禁忌证。采用闭卷测试,以不计名的方式消除学生答题的顾虑,阅卷评价标准依据《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实用临床输血指南》、《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试行)》等,由本课题组副高以上职称3名成员共同制订。以访谈3名教学管理人员与6名一线教师的形式了解医学院校输血教学相关情况。

2.统计学处理

数据按百分率统计。

全文阅读

输血医学临床带教经验总结

文章编号:1009-5519(2007)19-2996-01 中图分类号:R19 文献标识码:B

输血医学是近几十年逐渐发展起来的新学科,它涉及免疫学、遗传学、生理学、生物物理、血液检验、血液管理、单克隆技术和基因工程等多个科学领域,随着相关医学学科的发展,输血医学也迅猛发展,在发展的同时也给教学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我院从1992年开始一直承担检验医学本科生和专科生的带教工作,经过10余年的实践,总结出一些经验和方法,现介绍如下。

1 方法与经验

1.1 明确教学任务和要求: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制定完善的教学计划,并对来科室实习的学生做出明确的规定,确定实习后学生应达到的目标:(1)掌握输血科常规技术操作,输血医学是一门十分严谨的学科,在日常工作中最重要的是反复实践,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对技术操作做出严格的要求,务必做到三个坚持。一是坚持三查七对,在鉴定血型及交叉配血中坚持做到三查七对是保证临床安全输血的第一步,坚决杜绝粗心,麻痹大意,不仅要强调老师的责任心,也要求学生严守操作规程,带教老师做到放手不放眼。二是坚持做到严守实验室规范,血液是各种传染性疾病的载体之一,尤其是肝炎及全球性疾病――艾滋病经输血感染的日益增多,必须要求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认真地进行四项检查,使血液更具安全性[1]。在进行血液采集和血液血清学检查时,务必严守实验室规范,这里强调一个自我保护的意识,在日常工作中养成戴手套和勤洗手的好习惯。三是坚持工作中的重复性,在进行血型鉴定时,一定要做到重复鉴定,对患者负责,也是对自己负责。(2)掌握成分输血的临床应用,成分输血具有制品浓度和纯度高、疗效好、不良反应小、节约血液资源以及便于保存和运输等优点。在临床上,根据患者病情的实际需要,输注相应的血液成份。要求学生掌握成分输血在临床应用中的作用和适应证,及血液成分保存的相关知识。(3)掌握血液的采集、保存和运输,白细胞过滤和辐照血的应用,以及血液血清学检查。了解白细胞过滤在临床应用中的重要性,去除血液及其制剂中的白细胞可以有效地减低免疫抑制效应以及传播病毒的危险。要求学生在日常工作中注重无菌观念,掌握无菌操作技术,做到安全输血。(4)了解输血医学发展的新方向,了解干细胞的应用前景、自体输血、亲属献血、器官移植术中的输血,由于输血易造成某些疾病的传播,因此,在临床中提倡自体血回输,或是预约手术的术前储血,这些都是今后临床输血的新方向。

1.2 理论和操作的互动:在带教过程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带教老师在进行技术操作的同时,应该首先要求学生复习相关的理论知识,鼓励学生多提问,形成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阶段性的实习任务结束时,应用现代化的教学工具,开展多媒体课堂,形象系统的讲解理论知识,这样才能够进一步吸收和消化课堂上枯燥和单调的理论知识。

1.3 教学过程的评价:在带教过程中进行阶段性的教学评价是对教学工作中存在问题的总结,这一点非常重要,尤其是教学医院,对教学过程的评价就是对日常工作的总结和鉴定。这一部分由学生和老师共同完成,通过对学生在实习期间的观察和听取学生对教学过程的意见,带教老师可以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总结教学经验。对每一位学生做出总结性评价,即学生在实习期间是否达到预定目标,能否掌握各项常规操作,了解输血的新方向,是学生是否顺利完成实习任务的标尺。

2 体会

2.1 进修与实习学生特点:实习进修学生对输血医学有一定兴趣,相当多的进修生积累了许多输血实践经验,迫切需要提高理论水平,增加新的认识。部分实习学生动手能力强,掌握基本技能快,但他们也承认对输血医学了解有限,对输血的认识过于简单,没有认识到输血医学的重要性。

全文阅读

输血医学检验实习带教课程设计分析

【摘要】输血医学检验是医学检验专业实习内容的重要部分。合理设计实习带教课程,会让实习学生觉得充实而不紧张,并让学生对输血医学检验专业产生浓厚兴趣,乐意投身其中。

【关键词】输血医学检验;实习课程;设计

1检验专业实习现况

医学生实习阶段承前启后,至关重要。通过临床实践,学生对学过的理论知识进行梳理,加深理解,完善吸收,为成为一名合格的临床医生打下坚实的基础[1]。输血科是医学检验专业,尤其是医学检验专业(输血方向)学生毕业实习的重点科室。近年来,国内各级医院血库纷纷从检验科中独立出来,成立输血科,临床输血检验专业飞速发展;全自动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分析仪的普及进一步推进了专业的进步。以往昂贵的血型试剂越来越平价,更多的供货渠道使试剂更易于得到。因此,目前几乎所有输血相关血型血清学检测实验都能在基层的医院开展。以往由于条件所限,检验专业学生在输血科实习内容匮乏,现今,学生在输血科的学习充实且有成就感,学到相关知识和技能。

2实习带教课程

通常,医学院校的实习手册规定的医学检验专业在输血科轮转实习时间为4周,为了让短暂的实习期充实而有计划,我校设计了输血医学检验实习带教课程。课程分为两大部分共23个内容,第一部分为自学部分,3个内容,第二部分为带教部分,20个内容。2.1自学部分自学部分主要是基础理论知识,只有熟练掌握了基础理论知识,才能在实验带教过程中灵活运用,充分理解实验原理,解释实验结果。血型血清学实验所涉及的理论知识主要是免疫学基础知识、血型理论和主要血型系统。

(1)输血相关免疫学基础。了解血液免疫学基础知识,能较好地解释实验现象和结果。

(2)ABO血型系统、Rh血型系统和其它主要血型系统。熟悉血型理论和主要血型系统,才能针对检测目的设计相应的实验,选择需要的试剂和仪器。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