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数学应用类论文

数学应用类论文范文精选

数学应用类论文范文第1篇

分类讨论是将研究对象的全部按照不重叠、不遗漏的标准,划分为若干个部分来分析研究,再把分析研究的结果综合起来,从而使问题得以解决。由于考察问题的角度、方式方法不同,同一问题的解决,可以有不同地分类标准。

记得曾经做过这一样一道几何题,它所运用的数学思维正是分类讨论思想。题目是这样的:

当我们将眼光放远之后,则会发现“分类讨论在生活中的应用也是非常广泛的。

比如我们的生活,就可以分为饮食、娱乐、学习、健身等很多。学习也可分为听课、阅读、作业、记忆等,就拿记忆来说,还可分为死记硬背、理解记忆、兴趣记忆等,只有掌握了方法,学会分类,不仅能让我们的生活更有乐趣,学习也会大有进步。

数学应用类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 移动学习;期刊论文;内容分析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89X(2013)33-0032-04

1 引言

最近几年,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普及速度很快,已经开始取代台式计算机,成为接入互联网数量最多的终端,移动学习也将迎来一个发展的新契机。移动学习被定义为使用移动设备和技术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获取知识和技能[1]。它的优点很多,如改进交流与协作能力、为不同地理位置的人提供同等的学习机会、鼓励主动学习、加强学习效果的反馈、学习过程更具情境性、快速获取学习内容等。国内的移动学习研究从2000年左右开始启动,研究群体日益壮大,相关学术论文数量逐年上升。研究方向包括理论研究、技术研究、应用模式研究、系统开发[2],涉及中小学、大学、职业培训、成人教育、特殊教育等多个领域[3]。

为了从整体上把握国内移动学习发展的现状,发现移动学习研究的重点区域,为后续研究提供方向性指导,本文以7种教育技术类期刊为样本源,使用内容分析法,对这些期刊在2000—2012年间发表的移动学习论文进行定量分析。研究从论文数量、研究内容、学习设备、学科分布、非综述类高引文献等5个维度展开,希望能为相关领域的研究者提供参考。

2 研究方法

研究样本的选取 研究样本全部来自中国知网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为确保研究的可操作性与可信度,并未选取全部中文期刊作为样本来源,只选取了7种在教育技术领域学术质量和编校质量较高,且发表移动学习类论文比较多的期刊,包括《电化教育研究》《中国远程教育》《现代教育技术》《现代远距离教育》《远程教育杂志》《中国电化教育》和《开放教育研究》。

在研究样本的筛选上,类似的研究多以篇名为检索项,一般以“移动学习”“移动教育”“微型学习”作为篇名检索词来选取研究样本[4-5]。为避免遗漏一些有价值的文献,本文采取了较为宽松的检索方式。在中国知网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的检索系统中,首先确定“来源”期刊,然后将“篇名”和“关键字”以“或者”的关系作为检索项。考虑到移动学习是泛在学习和普适学习的一种表现形式,分别以“移动”“泛在”和“普适”作为检索词进行检索。根据检索结果,首先将政策宣传、会议通知、广告、访谈等文章删除,然后由两名笔者分别阅读剩余的文献,通过讨论的方式去除与移动学习相关性较小的文章,最终得到的为有效样本。

研究方法与统计分析工具 本文使用内容分析法,对研究样本进行分析与研究。内容分析法是一种对于传播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描述的研究方法。它以预先设计的类目表格为依据,以明显、系统、客观和量化的方式,对信息内容加以归类统计,并根据类别项目的统计数字,做出叙述性的说明[6]。数据统计、分析和图表生成均使用微软的Excel 2003完成。

研究类目定义与分析单元 本文从数量分布、研究内容、设备种类、学科分布、非综述类高引文献等方面,对研究样本进行分析,分析单元为独立成篇的论文。

类目设计方面借鉴了黄荣怀教授在《移动学习——理论·现状·趋势》一书中对移动学习研究领域的分类方法[7],将研究类目定义为五大类:

1)移动学习概述与综述研究,包括移动学习的概念与理论基础、国内外研究综述;

2)移动学习相关技术研究,包括终端技术研究、系统开发与平台建设、学习资源建设;

3)移动学习应用模式研究,区分为正式学习和非正式学习两大类;

4)移动学习设计的理论与方法,包括移动学习设计理论研究、移动学习场景和学习活动设计;

5)移动学习发展趋势研究,包括移动学习发展趋势探讨、新技术展望、用户接受程度调查。

3 研究结果分析

文献数量分析 根据研究样本选取方法,共获取论文243篇,其中中文论文239篇,英文论文4篇(英文论文全部来自于《开放教育研究》)。从时间序列看,243篇论文在2000—2012年间的数量分布如图1所示。

从文献数量分布上看,国内移动学习的研究在2000—2006年间处于探索阶段,这一时期的研究多以前瞻性研究和概念介绍为主,论文数量较少;而自2007年开始,随着移动技术与无线网络的迅速发展,特别是智能手机的出现和普及,移动学习的研究发展迅速,论文数量明显增多;2009年后,移动学习的研究体现出一种稳定发展的上升趋势。

研究内容分析 根据研究类目的定义,对243篇论文进行了归类统计,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

1)移动学习概述与综述类研究所占比例为12.8%。移动学习的概念与理论基础类论文多发表于2005年之前,这一阶段是我国移动学习研究的萌芽阶段。而国内外研究综述类论文集中在2007年以后,此时国外的移动学习研究已经有了一定基础,国内移动学习研究也开始进入应用阶段。

2)移动学习相关技术研究所占比例为39.1%,主要从终端技术研究、系统开发与平台建设和学习资源建设三方面展开,论文数量在所有研究类目中所占比例最大。终端技术研究包括终端的选择与评价、终端应用方式和终端技术性研究。系统开发与平台建设的论文较多,主要介绍移动学习平台或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过程。学习资源建设类论文关注于学习资源设计与实现的方法和技术,针对具体学科的研究较少。整体来看,技术因素对移动学习的研究和应用影响较大,特别是无线通信和移动设备,每一次技术的变革都为移动学习带来一些新的变化。

3)移动学习应用模式研究所占比例为14.8%。本文将应用模式被划分为正式学习和非正式学习两大类,国内的绝大多数研究属于正式学习。正式学习的学习过程是正式的、制度化的,学习目的是为了获得成绩和证书;非正式学习指的是短期的、自愿的、和日常生活有关的学习行为,不会获得成绩或证书。在应用领域方面,用于基础教育的有8篇,用于高等教育的有17篇,用于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有8篇,用于特殊教育和其他的有3篇。整体来看,我国移动学习的应用还处于一个探索和发展期,研究多集中在高等教育领域,缺乏大型应用类项目,论文数量偏少。

4)移动学习设计的理论与方法研究所占比例为21%,包括移动学习设计的理论性研究和移动学习场景与学习活动的设计方法。理论研究从教育学的角度探讨移动学习的学习观、学习环境、可用性等方面,为移动学习的设计和应用提供理论支撑。学习场景与学习活动设计从具体的理论、学科、技术、设备等方面展开,介绍学习场景与学习活动设计的一般原则和相应案例。

5)移动学习发展趋势研究所占比例为12.3%。移动学习发展趋势探讨的论文相对较多,这些研究通过分析移动学习的现状,对移动学习未来的发展进行假想和讨论。新技术展望通过介绍最新的技术(普适技术、云计算等),预测技术对移动学习发展可能产生的影响。用户接受程度调查通过制定调查问卷进行统计分析的方式,判定移动学习在目标用户群体的应用前景。在全部11篇用户接受程度调查论文中,有3篇对中小学生进行了调查,4篇对大学生进行了调查,1篇对成人教育的学生进行了调查,1篇对农民工进行了调查,还有2篇征集网络上的志愿者进行了调查。在所有调查类论文中,调查对象都对移动学习表现出积极的态度,从用户角度证明了移动学习的应用前景。

设备种类 用于移动学习的设备包括手机、PDA、笔记本电脑、MP3/4、网络学习机等。部分论文明确说明了使用的移动学习设备,其中一些论文涉及多种设备,因此对设备种类的统计数量要大于相关的文献数量。共有52篇论文明确提及了使用的移动设备(其中一些研究使用多种设备),其中42篇使用了手机,8篇使用了PDA或平板电脑,2篇使用了笔记本电脑,7篇使用了MP4或网络学习机。

从统计结果看,大部分研究仍然使用手机作为用户终端,其他设备的使用频率相对较低。目前智能手机的性能已经接近于几年前的台式计算机,配备智能操作系统,软件技术比较成熟,能比较方便地开发移动学习应用程序。同时手机的普及率远高于其他设备,且容易携带,能在任何地方以无线的方式访问网络。因此,智能手机可能成为未来首选的移动学习设备。

学科分布 借鉴了文献[8]对移动学习应用学科的划分方法,将应用学科做了如下划分:自然科学、数学、工程科学(包含计算机科学)、社会科学、语言学习。从研究样本看,绝大多数论文并没有指定具体的应用学科,在部分给出应用学科的论文中,学科分布如图2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语言学习是国内移动学习应用最多的学科,其他学科的移动学习实践较少。与其他学科相比,语言学习类应用能比较容易地设计出微型学习单元,在小屏幕移动设备上展示学习内容时受到的限制较小。

非综述类高引文献分析 对于非综述类论文来说,较高的引用次数通常意味着相关领域中的其他研究者十分关注论文研究的内容,进而也预示着这一领域未来的研究方向[9]。本研究通过中国知网学术期刊数据库提供的论文被引频次功能,获取了243篇样本论文的被引用次数(信息采集于2013年8月11日)。对被引次数排在前20位的非综述类论文进行了统计和分析,被引次数最少的为24次,最多的为116次。引用次数最高的论文(116次)分析了微博在教育领域应用的可能性和潜力,并给出了相关的推广建议[10];第二高的论文(94次)提出了适合泛在学习环境与非正式学习的学习资源组织方式,即“学习元”[11];第三高的论文(79次)结合成人学习的特点以及移动设备的特点,介绍了微型学习设计方案[12]。

表2对这20篇论文的发表年份和研究方向做了简单的统计。从发表年份看,高引论文多出现在2007年以后,这一时期正是我国移动学习快速发展的时期。从研究方向看,移动学习的相关技术研究和移动学习设计的理论与方法研究是我国研究者关注的重点。从引用次数最高的几篇论文看,研究者对微博、学习资源设计、学习策略设计、云计算等最新的技术和应用展现出极大的兴趣。

4 结论与建议

与类似的研究相比,本文在研究样本的选取上做了一些改变,并从移动设备种类、学科分布和非综述类高引文献几方面做了统计和分析工作。分析结论如下:

1)我国的移动学习研究以技术性研究和设计性研究为主,应用研究相对较少;

2)大多数应用研究用于正式学习,非正式学习的研究较少;

3)在正式学习领域,研究集中在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方面的研究较少;

4)从用户接受度调查上看,用户普遍对移动学习持积极态度;

5)移动学习主要以手机作为学习设备;

6)应用学科中语言学习类研究最多,在其他学科的应用较少。

根据前面的分析,对国内移动学习的研究方向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加强应用类设计与可用性研究,并尝试发掘新的用户群体,如职业培训或特殊人群。

2)联合不同学科的专家,发挥移动学习的优点,开展新学科的移动学习应用探索。

3)加强非正式学习研究,尝试具备公益性质的移动学习研究,如通过移动教育类应用在欠发达地区普及科普知识、医疗保健知识等。

4)根据学习场景选择学习设备。智能手机普及率高,易于携带,在情境式学习或非正式学习时可以作为首选设备。但智能手机受屏幕尺寸限制,学习资源设计上相对困难,而且字体较小,长时间使用容易损害视力。平板电脑屏幕较大,价格低廉,且能直接作为电子书使用,更适合于正式学习,一些国家已经制定政策在教育领域推广平板电脑[13]。因此,在正式学习领域,可以尝试使用低价平板电脑作为首选移动学习设备。

参考文献

[1]Geddes S. Mobile Learning in the 21st Century: Benefit for Learners[EB/OL].http://.au/edition06/download/geddes.pdf.

[2]杨方琦,杨改学.近十年我国移动学习学术期刊论文的内容分析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0(6):39-45.

[3]傅健,杨雪.国内移动学习理论研究与实践十年瞰览[J].中国电化教育,2009(7):36-41.

[4]李凡,陈琳.移动学习期刊论文内容的分析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10(12):41-44.

[5]汪凤麟,李望秀,李华新.对国内移动学习文献的定量分析[J].现代教育技术,2008(12):62-66.

[6]谢幼如,李克东.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7]黄荣怀,Salomaa J. 移动学习:理论·现状·趋势[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8]Hwang G J, Tsai CC. Research trend in mobile and ubiquitous learning: a review of publications in selected journal from 2001 to 2010[J].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 Technology,2011,42(4):65-70.

[9]Shih M, Feng J, Tsai C C. Research and trends inthe field of e-learning from 2001 to 2005: a content

analysis of cognitive studies in selected journals[J].Computers & Education,2008,51(2):955-967.

[10]林书兵,徐晓东.微博客及其教育应用探析[J].电化教育研究,2010(3):16-20.

[11]余胜泉,杨现民,程罡.泛在学习环境中的学习资源设计与共享:“学习元”的理念与结构[J].开放教育研究,2009(1):47-53.

[12]顾小清,顾凤佳.微型学习策略:设计移动学习[J].中国电化教育,2008(3):17-21.

数学应用类论文范文第3篇

P键词:文献类型 描述性文献 分析性文献 临床医学 科研

中图分类号:G252.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7(a)-0191-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improve medical information services by studying the document type of clinical medical thesis. Methods:18778 pieces of writing of Guilin and Liuzhou and nanning Guangxi in CBM and Core Journals from 2006-2015 were analyzed by chisquare test.Results :The local clinical medical research papers are mainly base the analytical literature(χ2=22.7,P

Key Words: Document type; Descriptive literature; Analytical literature; Clinical medicine; Scientific research

临床医学论文是研究疾病发生、病理及转归的总结。大多属于临床应用研究。常分为诊断、治疗和护理等方面[1-3]。尽管文献类型因素只是文献标引的辅助标准,但对读者选择和利用文献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4]。该文论文分类是基于CBM数据库的临床论文分类方法。即按期刊栏目将临床医学文献分为综述、讲座、译文、病历报告、临床实验、随机对照实验、Meta分析及多中心研究等八类[5]。文献类型分布的统计是本地临床科研现状和走向的一组重要数据信息。开展对临床医学论文类型的比较分析,则对医学院校图书馆在新形势下掌握本地临床科研特征,做好信息服务及科研服务有着积极的意义。

该文以该校校园网数据库CBM本地版为检索工具,以2006―2015年间桂林、柳州和南宁三发表的临床医学核心期刊论文为研究对象,进一步将这些论文按其写作特点再归类为描述性论文、分析性论文及其他类论文名下。计数并统计分析。试图从这个角度为临床科研创新提供信息服务。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以桂林医学院校园网数据库CBM本地版收录的2006―2015年间作者单位为桂林、柳州和南宁的临床类核心期刊论文为统计源。

1.2 方法

1.2.1 检索策略

应用CBM本地版的高级检索路径构建基本检索式:(桂林or柳州or南宁)[作者单位]and2006-2015[年代]and(综述or讲座or译文or病例报告or临床实验or随机对照实验or Meta分析or多中心研究)[文献类型]。再分别选择第一作者为桂林或柳州或南宁医疗单位的核心期刊论文18 778篇。

1.2.2 文献整理

将检索出的18 778篇文献分别归组到描述性论文、分析性论文及其他类论文三类。分析类论文含临床实验、随机对照实验、及多中心研究,描述性论文含综述、病历报告,其他类论文含讲座、译文、及Meta分析。然后分组进行χ2检验。多中心研究是由多位研究者按同一试验方案在不同地点和单位同时进行的临床试验,划归在分析性论文类,综述划归描述性论文是其为对某一专题的综合描述[6]。

2 结果

共整理出表1~表6。该文设置表1是为了比较桂林论文数量在广西主要城市之间的地位。其余表格重点分析桂林论文的分组比较的具体情况。

3 讨论

3.1 临床医学科研论文类型的一般概况

表1显示,2006―2015年间,桂林临床医学科研论文数量总体介于南宁和柳州之间。较南宁少,较柳州多,属于中游水平(χ2= 45.07,P

2006―2015年间,桂林临床医学研究文献大致情况是分析性论文占67%,描述性论文占31%,其他论文占百分比不足2%(见表2)。在2010―2015年间,分析性论文比2006―2010年间的分析性论文增加了10%,描述性论文则降低了10%。(表3,χ2=22.7,P

分析性研究论文一般具有目的、方法、材料、结果及结论等结构要素。可较直观反映临床科研成果,体现科研水平和价值以及科研工作者的严谨科学态度。分析类文献数量大,所占比例高,除了有临床学科的应用研究性质因素外,尚与其对期刊影响因子的贡献率大有关。有研究认为[7],分析类文献对期刊影响因子的贡献率为80.22%,为所有类型文献之最。分析类文献具有较高的权威性、参考价值大,是能够产生较高下载和较高被引的文献类型[8]。另一方面,应该认识到不同文献类型在科学研究和科技创新中有各自作用,应注意体现不同的文献类型在科学研究和科技创新服务中应有的功能。

3.2 临床验论文在分析性论文中所占比例大

无论在2006―2010年间,还是在2011―2015年间临床试验类论文数量均大于随机对照实验的文献(表4,χ2=10.02,P

3.3 描述性论文类型以综述文献为主

综述有增加的趋势。2006―2010年间综述类文献占68%,而在2011―2015年间综述占75%(表5,χ2=6.7,P

3.4 其他文献类型变化

近10年来,Meta分析、讲座及译文始终较少,但它们的数量间差异不大(表6,χ2=1.4,P>0.05,差别无显著性)。Meta分析为一种统计方法,用该方法对具备特定条件的、同课题的诸多研究结果进行综合,对收集的多个研究资料进行分析和概括,以提供量化的平均效果来回答研究的问题而整理出的文章形式。是循证医学的需要。讲座是医学杂志上经常刊登的一种与学科有关的科学趣闻或新的发展,以扩大知识的一种文章形式[12]。具有培养新人普及知识的目的。值得加强引导。此外,鼓励译文也具有扩宽眼界,发现创新的增长点的价值,应引起业内应有的关注。

4 结语

为了解桂林临床医学研究论文类型概况及在广西区内地位,做好图书馆信息服务工作。该文通过对桂林、柳州和南宁在2006―2015年期间临床医学论文的文献分类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显示,本地临床医学论文数量在广西区内属于中等水平,文献类型以分析类论文为主,描述性论文类其次,其他类论文再次。该文提出,注重文献类型相关业务知识学习,充分发挥不同文献类型在科研中的不同作用是图书馆做好临床科研信息服务的重要条件之一。

参考文献

[1] 施振宏.期刊论文分类――撇弃《中图法》采用《学科分类与代码》[J].现代情报,2005,25(10):215-217.

[2] 秦小莲.2007-2011年玉林市妇幼保健院医学状况分析[J].包头医学,2013,37(2):108-110.

[3] 吴剑波.临床医学论文的基本类型与特点[J].赣南医学院学报,2003,23(6):753-754.

[4] 韩宁,杨鸣放.文献主题结构中文献类型因素的划分与标引[J]. 图书馆建设,2012(3):47-48,51.

[5] 漆胜兰.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文献的分类问题[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11,20(5):41-42.

[6] 喻东山.综述写作八法[J].医学综述,2007,13(16):1279-1280,封3.

[7] 单卫华.不同文献类型对期刊影响因子的贡献度――以Web of Science收录的儿科学权威期刊为例[J].情报探索,2016(1):68-71.

[8] 卫军朝,蔚海燕.基于不同文献类型的知识演化研究[J].情报科学,2011,29(11):1742-1746.

[9] 万朝敏.临床医学研究常用设计方案实施方法[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8,23(5):398-400.

[10] 王丽.中国知网数据库中高被引文献与高下载文献类型分析――以医药卫生科技类文献为例[J].编辑学报,2015,27(5):503-506.

数学应用类论文范文第4篇

医学统计学是运用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的原理、方法,结合医学实际,研究数字资料的搜集、整理、分析和推断的一门学科。医学统计在医学杂志中占有重要的作用,而考查稿件质量则主要从专业水平和统计学分析两个方面进行评价。具有创新性、实用性和先进性是高质量论文的前提,而经准确统计学分析得出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结论才是保证。

医学论文一般是三段式:第一部分为资料与方法,第二部分为结果,第三部分则是讨论。一篇论文涉及到统计方法学方面的可有以下几个部分:一、科研设计阶段:除专业设计外,还需要统计学设计(即实验设计)。二、数据的搜集、整理阶段,此部分需要作者具有较强的统计学思维。三、数据的分析、推断阶段:需要根据统计资料准确选用统计学方法,根据统计结果挖掘有用信息。另外,在查阅参考文献,阅读国内外最新研究动态时,文章中也会涉及大量数据资料和统计学方法。因此,笔者将编辑对三段式论文审稿时需要注意的统计方法学知识总结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1统计方法 统计方法一般是论文中最容易出错的地方,统计学方法选择正确与否直接影响论文结论的可信度。因此,研究者在编写论文时应根据统计资料类型和研究目的选择合适的统计方法。资料类型一般分为定性资料(计数或品质资料)、定量资料(计量资料)和等级资料(有序或半计量资料)。定性资料的统计方法一般用x2检验,定量资料用t检验,F检验和非参数检验,等级资料则用非参数检验和其它方法。根据分析的需要,统计资料类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如:血红蛋白量原属计量资料,可转化为计数资料或等级资料。值得注意的是,很多研究者在选择统计方法时,只注重统计资料类型,却忽略了研究目的,因而导致分析结果无法解释研究目的。因此,编辑在审稿时除了要注意统计方法是否准确,还应该注意得出的结论与研究目的是否相符。

1.2统计软件 统计分析软件类型及版本应清楚介绍,常用的统计软件有SAS、SPSS和S-plus等。编辑在审稿中须注意不同版本的统计软件拥有不同的功能,编辑须清楚知道研究者论文中所用的软件版本是否能提供该统计方法。

1.3 统计数据的表达方式 数据的表达方式应根据数据的类型及是否符合正态分布的特点。计量资料是连续性分布的数据,此数据分布应通过集中趋势和离散程度相结合来进行描述。描述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学指标有均数、中位数和众数;描述数据离散程度的统计学指标有标准差、极差和四分位数间距。对于正态分布的资料适宜采用“x ± s”来表示,对于非正态分布的资料宜用中位数和四分位数间距来描述数据。分类资料是对受试者或观察对象的每个类别的计数,通常用百分数或其他比值表示,常用的指标有率和构成比等。值得注意的是,研究者在描述数据时,通常只注重数据类型,而忽略数据是否符合正态分布,导致所有的计量资料都用x ± s来表示。为更准确地反映此数据年龄分布的集中位置,宜采用中位数而不是平均数。如:8例疾病患儿年龄(岁)为1、1.5、1.5、4、3、5、5、11,此组数据的平均数为4,中位数为2.75。

1.4 检验水准 绝大部分医学论文都没有标出检验水准,只在结果部分标出P0.05。检验水准一般设定为a=0.01或a=0.05。

二、结果

论文结果部分,一般用三线表格形式表示统计结果,并用文字对表格进行描述,或只用文字的形式对统计结果进行描述。结果描述不应面面俱到,而是根据研究目的侧重描述。不论论文中选用的是何种统计学方法,建议都给出具体的P值,再根据检验水准来确定结论有无差异,结论一般描述为“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研究者习惯将“P0.05”描述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明在目前的实验设计情况下,由于抽样误差的原因,如果在增加样本数量,差异可能变成“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解释和表达方面,应清楚说明所用统计学方法的具体名称(如:配对资料的t检验,两因素析因设计资料的方差分析等)、统计量的具体值(如:t=3.04,x2=4.68)。

三、讨论

讨论也是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讨论部分写作的好坏往往决定一篇文章的深度,也是其学术水平的标志。编辑在审阅讨论部分时,应注意以研究结果为依据,根据统计推断结果下结论,说明研究的价值和局限性。如果有把握,研究者可以提出新的假设和进一步研究的建议。值得注意的是,研究者根据统计结果得出专业的结论应遵循一个重要原则,即统计结论都是概率性的,因此不能绝对地肯定或否定。

四、书写格式及规范

作为医学杂志编辑,审稿时,除了注意统计内容的准确性,还应该注意统计的书写格式及规范。统计有统一的书写格式及规范,统计学符号有英文、希腊文、大小写、正斜体之分。按GB/T 3358.1―2009/ISO 3534―1:2006《统计学词汇及符号》规定,常用的医学统计符号应按下述要求表示:① 样本的算术平均值表示为英文小写“x”(中位数用M);② 样本标准差表示为英文小写“s”;③ t检验表示为英文小写“t”;④卡方检验表示为希文小写“x2”;⑤ F检验表示为英文大写“F”;⑥ q检验表示为英文小写“q”;⑦概率表示为英文大写“P”;⑧相关系数表示为英文小写“r”。以上符号均用斜体。

总之,每一类统计分析方法均有其适用的范围和应用的条件,编辑审稿时应注意,研究者的论文设计及资料的类型是否选择恰当的统计分析方法,是否存在盲目套用的情况。同时,还应注意得出的结果和结论是否满足方法设计的要求。

参考文献:

[1]胡良平..科研课题的研究设计与统计分析――错误案例辨析与释疑(第一 集)[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8:1.

[2]李慧卿.,陈辉熊,张万霖,等. 早产孕妇血小板参数、纤维蛋白原及D-二聚体水平的变化[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4,35(6):667-668.

[3]冉明会., 罗 萍,邓 丹.医学期刊编辑应注意的几个统计学处理问题[J]. 编辑学报,2009,21(6):503-504.

[4]胡良平,,王功鹏.合理选用统计分析方法[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1996,4(3):185-192.

[5]陆守曾.对医学统计学应用现状的四点看法[J].中国卫生统计,2010, 27(2):114-115.

数学应用类论文范文第5篇

1引言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本应该成为锻炼学生应用所学知识,理论结合实践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的最后一次机会,但就目前情况而言,本科毕业论文是大学教育受诟病最多的环节。多数作者指出,严进宽出的通识教育大背景,学生背负就业考研压力不愿耗时过多,毕业论文监管和考核制度不够严格等问题,造成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每况愈下[1][2][3]。甚至有作者预言,废除本科毕业论文环节是早晚的事情[4]。因噎废食无疑是无奈之举;等待教育背景改善、学生调整心态、监管机制到位还需时日;而在现有条件下做好毕业论文指导工作,则是每一位指导老师都应该思考的一项技术活。本文从分析物流管理专业毕业论文选题类型入手,找出最适合本科生水平,并且能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在研究课题上有所作为的选题。应用“填空式”指导方法,力求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质量相对较高的毕业论文。 2物流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类型分析 物流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分类可以有很多种,可以从研究对象来分,也可以从研究方法来分,还可以从研究思路来分,但每一种分类,都不能完全包括所有选题。本文从选题主要的研究工作角度,以常州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物流管理专业为例,整理了近四年以来我校物流管理专业的毕业论文题目,将选题类型分为以下几种,其中每一类型的数量和比重见下表。 2.1理论综述型 这类选题研究对象是理论本身,如“物流企业经营模式研究”、“制造业零库存运作研究”、“国际物流的阻碍因素分析”等。这类题型是在本专业建立之初最为常见的论文题型,第一年50%以上的题型都属于这种类型的。由于研究对象过于空泛,相关研究仍然停留在理论阶段,而实际应用水平参差不齐,相关案例和数据很少,因此论文很难与实践相结合,以本科生的理论水平,很难在这种宏观的理论上获得新的结论,只能在阐述理论的基础之上,对现有的研究成果进行归纳。很多学生直接抄袭,几乎没有自己的观点,写作速度虽然很快,但内容很难达到预期水平,有的学生写到最后没能得到指导老师的认同,只得重新修改题目。从趋势图中可以看出,这类选题日渐萎缩,说明越来越多的指导老师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 2.2对策建议型 这类题型主要就某一物流类产业或经济现象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进而发现问题,提出发展或改进策略,如“医药物流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第四方物流发展模式与对策研究”、“**市连锁超市物流配送现状与策略分析”等。这类选题也比较多,三年来占25%,很受学生欢迎。究其原因是因为物流作为一个新专业,指导老师也缺乏相关的实践经验,想通过这类研究来了解实际产业的物流运作情况和相关数据,而学生喜欢选择这类题目是因为题目看上去很容易理解,没有陌生的理论和方法需要从头学起。要写好这类题型学生要掌握第一手资料,而且是指定地点的相关产业数据,地方统计年鉴很少此类数据,因此这类数据一般较难以获得。在数据获得困难的情况下,进行现状及问题分析往往是论据不充分,提出的策略也是人云亦云。而现在的网络资料下载相当便捷,很多学生都是东拼西凑,“剪刀”加“浆糊”完成了毕业论文,如此粗制滥造往往不能体现足够的工作量,质量也难达上乘。随着专业开办时间的加长,指导老师和学生都意识到这类选题写完容易,写好很难。目前这类题型一般是为照顾考研的、实习地点较远的学生准备的。 2.3调研报告型 这类选题一般以某个具体的公司为例,对其进行物流运作、物流成本管理、库存管理、运输管理等的现状进行分析,与第二类选题的区别在于前者主要是以某地区某产业为研究对象,而调研报告主要以某具体公司为例,如“顺丰快递发展战略研究”、“江苏邮政发展现代物流策略研究”、“邮政快递与申通快递的运作管理比较研究”等。这类题型要求学生要深入了解该企业的内部运作以及相关数据,找出问题或其中值得借鉴的做法。有作者专门就这类题型做过研究并实践[5],认为这类题型不仅能让学生到实践中应用理论,还能促使学生到所研究的公司就业,未尝不是个两全其美的办法。问题是社会对于本科生的研究认同可能性很小,常常抱有轻视及不配合的态度,在缺少校方搭建正式平台的基础上,学生很难靠单枪匹马的力量获得有用的资料;而让校方出面搭建平台,由于学生众多,为每一个学生搭建平台耗时耗力,且不见得能得到企业的配合。所以这类题型想写出新意更是难上加难。目前选择这类题型的学生都被要求先获得数据,之后再提交开题报告,以保证有内容可写。 2.4理论创新型 这类题型一般紧跟前沿理论,专门研究一些尚未解决的重大难题或理论界探讨较少的主体,选题不可谓不新,如“废弃物流与再制造业整合研究”、“基于循环经济的绿色物流研究”等,三年来占10%。这类题型要求学生做一些理论上的创新,找出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难的是现在本科生毕业时面临就业考研等压力,真正用于写毕业论文的时间不超过两个月,要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搞懂这些前瞻性理论,并找出符合自己水平的研究题目,恐怕有些强人所难。这类题目往往难于下手,学生找不到努力方向,最后不得不改题目或打打球。但因其选题较新,答辩时容易得到老师们的理解,一般结构合理、格式正确即可通过,作为对前沿理论研究的鼓励与宽容,所以这类选题比重有上升趋势。 2.5理论应用型 这类题型一般用来研究一些与区域经济、产业经济相关的中观层次物流管理类的问题,如需求分析、互动研究、协调性分析、产业集群测度等,并结合具体区域或产业进行分析,如“常州市物流需求分析及实证研究”、“江苏省物流产业与区域经济互动研究”、“江苏省物流业与制造业协调发展分析”等。这类题型由于已有研究较多,有很多可以借鉴的研究成果,有的已经标准化成为一种可以直接使用的方法,只要搜集数据,加以软件分析模拟,即可获得有用的结论。数据来源主要是国家或地方政府的统计数据,以及上市公司公开的数据,这类数据相对比较容易获得,并且数据来源权威,可查性好,防止学生捏造数据。这类题型一般会有相关的硕博士论文可供参考,但本科生的理论水平决定了文章的基本结构,应该侧重理论应用,而不是原创或解析。这就要求学生会应用一些测度模型,必要时能进行软件仿真;并要求学生有一定的理论水准,能理论联系实际,要有自己的研究成果,体现了本科毕业生合理的工作量要求。这类选题在三年中平均占20%,2012届占到29%,呈上升趋势。随着专业的发展,每年需要更新毕业论文选题,现实迫使指导老师准备一些可以重复使用,又可以防止抄袭的论文题目。而这类题目修改产业或者地域限制,即可变成一个新的课题。而且就现有的教学条件而言,从学生的真实水平出发,理论应用型的论文既可以让学生有所作为,又不至于抄抄了事,属于学生能力范围以内的事情,并且可以多次使用而不会导致重复。因此这类题目越来越多地成了指导老师出题首选。#p#分页标题#e# 但这类选题也有其难点。要达到一定的理论深度,并能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需要对理论有较为深入的理解。而经管类理论真正应用到实践中时,都需要进行定量化[6],这必然要求学生能了解一些模型和算法,并能使用一两种模拟软件,将模型和算法能用实际数据模拟出来。纵观各大高校经管类专业课,将计量经济学、软计算方法等以模型和算法为主的课程设为必修课的很少,部分学校设为选修课,但学分制选课制度下,很多学生首先考虑的不是课程的有用性,而是先考虑考试的容易通过程度,这类学科往往难度较大,很多学生都放弃选择该类课程,学院也未作任何强调。以常州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为例,与定量化有关的课程只有计量经济学,作为选修课程对经管类学生开放,但三年来真正选修该课程的学生不到100人,每年平均不到35人。而以计量模拟软件为主的课程则根本没有。本文基于以上分析,针对理论应用型选题,为了解决现存的难点,提出“填空式”指导模式。 3经管类本科毕业论文“填空式”指导模式 要想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快速进入状态,找准努力方向,并且杜绝抄袭的可能,写出有一定理论深度和实践价值的毕业论文,指导重点在于帮学生快速解决定量化论据支撑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这就需要指导老师先想好题目,并大致提出提纲,指出学生在此过程中每一步需要做什么。就像是指导老师拟好题目,留下空白,学生进行“填空”一样,我们称这种指导模式为“填空式”指导模式。以物流管理专业为例,结合笔者指导经验,具体过程如下。 3.1指导老师前期准备 指导老师将题目向学生公开之前应该对该论文的大致结构做到心中有数,并且能准确估量论文题目每个阶段的主要工作,以便在每个阶段都能明确指导学生的努力方向,鼓励他们朝正确的方向深入研究。只有指导老师明确路线、成竹在胸,才能将对理论理解不深且没有实践经验的学生随时拉回正确的轨道,少走弯路。以“江苏省物流业与制造业互动关系研究”选题为例,按照一般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论文逻辑,该选题至少应该包括四部分:互动关系理论介绍及文献综述,互动关系模型建立,互动关系实证分析,结论与建议。跟学生讲清楚基本结构之后,即可进行下面的“填空”。 3.2“填空式”指导过程 指导老师做好上述准备之后,拟定的题目相当于给学生留下了一系列空白,需要学生自己去填补。按照论文进行过程的时间顺序,这些空白可以总结为“精通一项理论,学会一种方法,掌握一门软件,了解一个产业”。 3.2.1精通一项理论 “精通一项理论”是指论文开题前,学生应该对所应用的理论有相当的理解,知道其来龙去脉、适用范围、以及目前研究现状和应用情况。以“江苏省物流业与制造业互动关系研究”选题为例,用于衡量互动关系的理论目前常用的有两类:投入产出理论和协整回归理论,这个阶段要求学生深入理解这两种理论,并做学习心得汇报。国内绝大多数本科院校都配有较高的电子资源信息平台,可以方便地查找到相关的理论研究类论文,了解理论前沿。深入自学一两门制定的理论对现在的大学本科生来说,完全可以不借助外力的情况下完成。指导老师只需在期间定时见面,倾听学生的学习心得,解答他们的疑问,帮助他们找到最合适的学习文献,指引他们向课题需要的方向学习即可。 3.2.2学会一种方法 在深入理解理论之后,理论如何应用就要学习相关的模型或算法。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汇报,指导他们就其中一两种方法深入研究。以“江苏省物流业与制造业互动关系研究”选题为例,学生应该掌握投入产出模型与协整回归模型的建模过程和模拟条件。一些复杂的模型对于没有专门学过计量类课程的经管类本科生来说有些难度,但本科生重在应用,而不是原创,可以找一篇相关的应用类文章让其研究透彻,然后依葫芦画瓢用到自己的研究课题中来即可。一些模型应用的时候还需要自己设定参数、甚至改头换面,这些都可以通过查阅专业文献而获得,或者结合实际情况自己设定。对经管类本科生来说,学一门纯粹的计量方法课程确实有难度,但为了完成毕业论文而深入学习其中一种方法还是不成问题的。在这个阶段学生容易退缩,觉得太难而放弃,特别是一些惧怕数学公式的学生经常这样做。指导老师要经常与学生见面,探讨其中的难点,随时解答学生的疑问,无法解答也应指出寻找答案的方向,切不可全部推给学生,否则学生难以继续研究。 3.2.3掌握一门软件 建立模型之后,还需要学会一些模拟软件进行数据模拟,以得出最终结果。仍以“江苏省物流业与制造业互动关系研究”选题为例,投入产出模型只要收集好数据,在excel软件中即可获得最终的答案,协整回归分析则需要使用Eviews等计量类软件模拟。很多经管类的本科生都没有系统学习过一门模拟软件,殊不知现在的社会都要求直观、简单,就像很多工科类学生都要求会画图软件一样,计量模拟软件已经成了经管类毕业生职业生涯的必备技能。而现在的模拟软件由于模块化设计非常成熟、界面友好、操作简单,加上网络有大量学习和借鉴的资源,学习使用起来早已不像C语言那样艰难,甚至现学现用都来得及。这一有利资源保证了学生们在短时间内可以恶补模拟软件,并尝试解决课题上遇到的问题。必要的时候,可以请熟悉该软件的老师开个临时补习班,本专业就是采用这种方式,补习2-3次课,为学生们进行模拟软件扫盲。 3.2.4了解一个产业 有了上面三个“硬件”作保障,毕业论文的最后一个空白就是要寻找相关数据,进行模拟,并且根据模拟结果进行解释,找出问题,并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这个过程需要了解相关产业。这里的了解产业是指从中观层面寻找相关数据,主要来源于政府的统计年鉴、产业数据,以及上市公司资料,而不是微观层面的每个企业的现状,相比较一些具体的、个别的数据要容易的多。以“江苏省物流业与制造业互动关系研究”选题为例,江苏省五年一次的投入产出表在网上即可搜到,协整回归分析需要的数据来自历年的江苏省统计年鉴。除此之外,一个产业(通常还有地域限制)的发展环境、发展历史、先进或者落后的原因,也需要学生进一步考察,以便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指导老师应该尽自己所能所知,告诉学生资料来源,让学生可以尽快获得数据支持。指导老师带领学生填好这四个空之后,因为结构早已确定,学生自己研究的成果已体现在建模过程、数据模拟以及策略提出等阶段,接下来的成文过程已不需要操太多心,只需在学生递交初稿和完成稿之后,严格把关一些细节问题即可。#p#分页标题#e# 4结论 考虑到学生们的兴趣及长处不一,本专业每年都会选择不同类型的题目供学生选择。但实践表明,选择理论应用型选题,并在指导老师“填空式”指导模式带领下学习和研究的学生,最后都能交出一份结构严谨、有理有据、图文并茂的毕业论文。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写理论应用型选题的学生都选择了“毕业环节学到了很多知识、做了很多事情”,因而获得了较好的效果。此外,为了让学生能静心投入到毕业论文研究中,从2012届开始,我校经管学院本科毕业论文撰写日程提到了第七个学期中后期,此时毕业实习尚未开始,因而争取到了学生潜心研究的宝贵时间。 当然,理论应用型选题虽然较好地锻炼了学生的研究及查阅文献的能力,但对于一些惧怕数学,或者对此毫无兴趣的学生,还是应该尽量避免。此外,会有读者质疑,这类选题无法让学生深入实践,无法到实践中求真知,笔者认为,毕业论文和毕业实习在时间上是同步进行的,完全可以把这种锻炼放到毕业实习中去完成,而毕业论文应该更多地锻炼学生的研究能力和理论应用能力。

数学应用类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图情类期刊 汇总整理 问卷调查 模糊聚类 统计分析

中图分类号: G25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6938(2012)05-0105-06

1 引言

问卷调查是一种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高效率的调研手段,它能在短时间内,面向较大范围开展社会调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问卷调查的应用也日趋广泛。已经逐渐成为研究者了解社情、掌握民意、辅助领导决策的理想工具。特别是在调查研究中,问卷的使用更为普遍。因此,美国社会学家艾尔·巴比称“问卷是社会调查的支柱”。为了寻找问卷调查方法在图情类期刊中的应用情况,本文以CNKI2007~2011检索数据的统计汇总数据为研究对象,运用描述统计和模糊聚类分析的方法,旨在剖析问卷调查在图情类期刊中的应用特点及规律。

2 数据来源

2.1 文献的筛选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2012~2013年CSSCI来源期刊目录中的《中国图书馆学报》、《大学图书馆学报》、《情报学报》、《图书情报工作》、《图书情报知识》、《情报理论与实践》、《图书与情报》、《国家图书馆学刊》、《情报科学》、《图书馆建设》、《情报资料工作》、《图书馆杂志》、《图书馆论坛》、《情报杂志》、《现代图书情报技术》、《图书馆工作与研究》和《图书馆理论与实践》等17种能代表我国图情研究水平的期刊文献资料。

2.2 数据的搜集方法

本文的研究目的是探索问卷调查方法在图情类期刊中的应用特点。为了得到较为完整的数据,从中国知网(CNKI)利用高级文献[1]搜索功能,使用全面普查的调查方法,通过以下步骤完成所有数据的搜索与汇总工作。

第一步,输入发表时间:2007~2011;文献出版来源:17种不同的图情类期刊名称;剔除题名中包含目录索引、征文、征订、通知、须知、贺信、贺词、讲话等之后,依序手工统计期刊论文总数和基金论文总数,并制作Excel汇总表;

第二步,在第一步的基础上,输入目标文献内容特征:全文含“调查”,依序手工统计期刊论文中使用调查方法的论文总数和基金论文总数,并制作Excel汇总表;

第三步,在第二步的基础上,输入目标文献内容特征:全文含“问卷调查”,依序手工统计期刊论文中使用问卷调查方法的论文总数、基金论文总数及学科类别分组词,并制作Excel汇总表,同时下载所有相关论文,分期刊打包,以备分析所用。

3 数据的统计分析

3.1 调查方法是图情类期刊中最常用、最重要的研究方法

从统计结果(见表1)可以看出,2007~2011年,图情类期刊上共收录论文27242篇,有10220篇使用了调查方法,占37.52%。其中,《中国图书馆学报》、《图书情报知识》等7种期刊使用调查方法的比重都超过了41%,最高的《大学图书馆学报》达到了48.43%。证明调查方法是图情类期刊论文中最常用、最重要的研究方法。

从表1还可以看出,2007~2011年,图情类期刊上共发表基金论文4175篇,占总数的15.33%。其中,基金论文比重最高的是《情报理论与实践》,占33.73%;其次是《情报杂志》和《情报科学》,分别占29.93%和27.80%。说明基金论文比重普遍不高,相对较高的集中在情报类期刊中。

3.2 基金论文中使用调查方法的比重较高

从表1可以看出,2007~2011年,图情类期刊上共收录基金论文4175篇,有1726篇使用了调查方法,占41.34%。其中,《大学图书馆学报》占比重最大,高达65.31%;其次是《图书与情报》、《国家图书馆学刊》、《图书馆论坛》、《图书馆工作与研究》和《图书情报知识》5种期刊,基金论文中使用调查方法的分别占56.91%、55.32%、53.66%、55.10%和50.00%,都达到或超过了50%。说明调查方法在基金论文中的应用更加广泛和主要。

同时还可以看出,2007~2011年,在使用调查方法的1726篇基金论文中,有452篇使用了问卷调查方法,占26.19%。其中,比重最高的是《图书馆杂志》,占48%;其次是《大学图书馆学报》,占43.75%;《图书馆工作与研究》和《情报杂志》各占33.33%和32.83%。

这里要说明一个问题,通过对原始文献的人工抽样调查表明,在1726篇使用了调查方法的基金论文中,不包括使用以下两种调查方法的论文数量。第一种是调查方法的名称里不包含“调查”这个词。如“访问法”、“访谈法”、“小组座谈会法或群体座谈会法”、“深入访谈法”、“个别深访”、“专家访问法”、“观察法”、“文献法”、“德尔菲法”等。第二种是有些基金论文也使用了调查方法进行研究,但都被近似的词所替代,文章中却不会出现“调查”这个词。比如“抽样调查”用“选样”或“样本”替代、“个案调查”和“典型调查”用“个案研究”替代等等。而这两种情况下的调查方法中使用问卷调查的方法也为数不少。所以这1726篇和452篇只是调查方法或问卷调查方法应用的一部分而已。如考虑上述原因,这个比重会大大的高于41.34%和26.19%。说明问卷调查在使用调查方法的基金论文中占有重要的优势。

结合实际究其原因,是因为一般的论文使用调查方法,尤其是问卷调查方法成本较大,研究者无力支付。对于基金项目的研究,研究者有足够的研究经费和充裕的研究时间,支撑调查方法的应用。同时,问卷调查在科学设计问卷、合理搜集数据的基础上,得到的是第一手数据,可以真实体现被研究对象的主客观原因,对于问题的研究具有实证效果。

3.3 基金论文中“图书”类期刊使用问卷调查方法的比例高于“情报”类期刊

为了探寻17种期刊基金论文中调查方法的应用特征,下面使用SPSS统计软件对表1 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见表2)与模糊聚类分析(得到的聚类谱系图见图1,整理的聚类结果见表3)。

[序号\&X1\&X2\&X3\&X4\&X5\&1\&-0.2901\&-0.3229\&-0.4395\&-0.3022\&-0.0501\&2\&-0.6990\&-0.6147\&1.3688\&-0.3592\&1.8085\&3\&-0.6279\&-0.7561\&-1.5979\&-0.7017\&-1.2268\&4\&1.9073\&2.1436\&-0.1327\&2.0093\&0.2979\&5\&-0.3754\&-0.2787\&0.2907\&-0.2165\&0.1954\&6\&1.0326\&0.9589\&-0.4715\&0.5254\&-0.3596\&7\&-0.4359\&-0.2787\&0.7775\&-0.3878\&-0.6371\&8\&-0.7061\&-0.6677\&0.6654\&-0.6446\&-0.9467\&9\&0.5455\&0.4727\&-0.4949\&0.2115\&-0.3104\&10\&-0.6421\&-0.4732\&1.9704\&-0.3307\&0.5944\&11\&-0.4039\&-0.3229\&0.2373\&-0.5590\&-1.3950\&12\&-0.6279\&-0.6766\&-0.6791\&-0.4163\&2.2213\&13\&-0.4359\&-0.3141\&0.5484\&-0.3878\&-0.5278\&14\&2.7252\&2.6298\&-0.4541\&2.9795\&0.7480\&15\&0.0797\&-0.5174\&-2.1011\&-0.5590\&-0.8598\&16\&-0.6990\&-0.6589\&0.6501\&-0.5019\&0.7967\&17\&-0.3470\&-0.3229\&-0.1377\&-0.3592\&-0.3489\&][表2 K=1时表2数据标准化结果]

[图1 利用SPSS对基金论文生成的模糊聚类谱系图]

[第1类\&第2类\&第3类\&情报理论与实践、情报科学、图书情报工作、情报杂志\&图书馆杂志、图书馆建设、图书情报知识、图书馆工作与研究、大学图书馆学报\&情报资料工作、国家图书馆学刊、图书与情报、图书馆论坛、图书馆理论与实践、情报学报、现代图书情报技术、中国图书馆学报\&][表3 由图1整理的聚类结果]

表3显示,基金论文的聚类结果具有明显的规律与特点。3类结果中,第1类是“情报”类期刊,包括《情报理论与实践》等共4种。第2类是“图书”类期刊,包括《图书馆杂志》等共5种。第3类是“图情”综合类期刊,包括《图书与情报》等8种。这表明,基金论文中调查方法的应用也是遵循“图书”与“情报”规律的,且“图书”类期刊中使用问卷调查方法的比例普遍高于“情报”类期刊。

从表1 还可以看出,2007~2011年17种图情类期刊论文中,有2008篇使用了问卷调查方法,其中基金论文有452篇,占22.51%。《情报杂志》的使用比重最高,占43.67%;其次是《中国图书馆学报》,占34.04%。说明问卷调查在基金论文中仍然发挥了较大的作用。

3.4 问卷调查方法使用的聚类结果具有明显的“图书”与“情报”特征

为了进一步探寻17种期刊基金论文中问卷调查方法的应用特征,继续使用SPSS统计软件对表5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后的结果见表4;进行模糊聚类得到的聚类谱系图见图2,整理的聚类结果见表5。

表5显示,3类结果中,第1类是“情报”类期刊,包括《情报杂志》、《情报理论与实践》、《情报科学》和《图书情报工作》4种。第3类是“图书”类期刊,包括《现代图书情报技术》、《中国图书馆学报》和《图书情报知识》4种。第2类是“图情”综合类期刊,包括《图书与情报》等10种。这表明,问卷调查方法的使用具有明显的期刊自身特征。同时说明,调查方法在基金论文中应用与问卷调查在图情类期刊中的应用特点具有一致性。

3.5 问卷调查方法主要应用在图书情报与数字图书馆的研究领域

为了分析问卷调查方法在17种图情类期刊论文中的学科类别分布情况,将从CNKI中所搜索的数据按照应用次数的多少倒序排列,选出前14个研究领域,其余都归为其他研究领域,汇总整理并计算的结果见表8和图3。

表6 显示,在使用问卷调查方法的2008篇论文中,有1129篇应用在图书情报与数字图书馆领域,占56.23%;有232篇应用在计算机软件及计算机应用领域,占11.55%;在其他各个领域的应用只占32.33%。表明图情类期刊对于问卷调查方法有其自身突出的应用特点和要求。

4 对策及建议

4.1 合理设计调查方案

所有的调查都要事先设计调查方案。在调查方案中,除了调查明确调查目的外,最重要的就是定义调查对象及调查单位(也就是样本),第三才是调查项目(调查问卷)的设计。此次研究表明,在使用问卷调查方法的期刊论文中,几乎没有研究者提到调查方案的设计问题。大多数研究者只注重对调查单位的描述和说明,却很少有对调查总体的介绍和界定。如《图书馆员职业承诺与离职意愿》一文对福建六所高校图书馆员使用了问卷调查,文章只说明了共发放调查问卷480份,收回有效问卷422份,并没有介绍该六所高校图书馆员的基本情况(应该是已知的),如职称结构、年龄结构、性别结构等,这就很难保证调查结果的代表性。

[序号\&X1\&X2\&X3\&1\&-0.7726\&-0.3022\&1.4139\&2\&-0.3706\&-0.3592\&-0.2316\&3\&-1.0225\&-0.7017\&-1.0208\&4\&2.7364\&2.0093\&0.6727\&5\&-0.4358\&-0.2165\&0.4968\&6\&0.1834\&0.5254\&1.3467\&7\&-0.4358\&-0.3878\&-0.2316\&8\&-0.9247\&-0.6446\&-0.6621\&9\&0.2703\&0.2115\&0.4417\&10\&0.1074\&-0.3307\&-0.7002\&11\&-0.6857\&-0.5590\&-0.6047\&12\&0.2703\&-0.4163\&-1.0153\&13\&0.1617\&-0.3878\&-0.8843\&14\&1.9759\&2.9795\&2.3253\&15\&-0.9464\&-0.5590\&0.3284\&16\&-0.0121\&-0.5019\&-1.0815\&17\&-0.0991\&-0.3592\&-0.5936\&][表4 K=1时对表5数据标准化结果]

[图2 利用SPSS对含“问卷调查”论文

生成的模糊聚类谱系图]

[第1类\&第2类\&第3类\&情报杂志、情报理论与实践、情报科学、图书情报工作\&图书馆理论与实践、图书馆工作与研究、图书馆杂志、图书馆建设、图书馆论坛、国家图书馆学刊、情报资料工作、情报学报、大学图书馆学报、图书与情报\&现代图书情报技术、中国图书馆学报、图书情报知识\&][表5 由图2整理的聚类结果]

[序号\&刊名\&含“问卷调查”的论文数量(篇)\&含“问卷调查”的论文比重(%)\&1\&图书情报与数字图书馆\&1129\&56.23\&2\&计算机软件及计算机应用\&232\&11.55\&3\&企业经济\&152\&7.57\&4\&新闻与传媒\&94\&4.68\&5\&高等教育\&64\&3.19\&6\&宏观经济管理与可持续发展\&64\&3.19\&7\&贸易经济\&44\&2.19\&8\&行政学及国家行政管理\&35\&1.74\&9\&信息经济与邮政经济\&28\&1.39\&10\&科学研究管理\&26\&1.29\&11\&互联网技术\&19\&0.95\&12\&数学\&18\&0.90\&][表6 2007~2011年17种图情类期刊论文

使用问卷调查方法的按学科类别分组汇总表][数据来源:中国知网。]

4.2 合理设计调查问卷

问卷的设计成功与否,决定着问卷调查结果的成败[2]。严格的讲,所有使用问卷调查方法的文章,都应该对问卷的设计做出详细的说明,甚至有必要将问卷作为附件附在文后,以便衡量调查的合理性。此次研究结果表明,大多数文章都对问卷的设计进行了说明,将问卷附在文后的就很少。问卷设计的原则包括科学性、可行性、非诱导性、通俗易懂和便于整理等。从对问卷调查文章的全面研读结果看,很难找到这些完整的设计原则。尤其重要的是非诱导性原则,要求不能使用各种诱导性词语或语句和语气。因为一旦研究者进行诱导,其调查结果将没有任何意义。如《学生读者的需求满意度调查分析——以厦门大学为例》[3]一文,同样是馆员工作满意度调查,满意度指标中的二级指标共10个,全部使用了诱导性词语,如:“网站/主页信息丰富、揭示清楚、更新及时、界面友好”、“馆藏目录信息准确、功能完善”、“对文献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提供一站式检索”、“电子资源便于检索与利用,可远程访问”、“馆舍馆藏布局合理”、“书刊排架准确,书标架标清晰完备、维护良好”、 “借还书手续简便、快捷”、“借阅规则明确、合理”、 “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申请处理及时、满足率高”、“开放时间能够满足需求”,也许在分析时会考虑到这些因素。可是作为读者,就会质疑,这样的满意度指标能调查出不满意的结果吗?

4.3 恰当使用调查方法

问卷仅仅是调查的工具,通常要与抽样及其他的调查方法相结合才能使用。而调查方法的选择不仅取决于研究对象的特点,还取决于研究者的目的与拥有的技术和经济能力。只有综合考虑诸多因素,获得较多有效样本时,才能发挥问卷的作用。如《按照用户需求调整社科信息服务策略——浙江省四大系统图书馆读者信息需求调查》[4],经过近5 个月的调查,共回收48 所图书馆有效调查表3830 份,应该是一个大样本的调查。又如《创建与使用在Web2.0搜索信息的型人——从问卷调查、深度访谈与追踪观察的心理与社会分析推导创新服务》[5],就是使用问卷抽样调查与深度访谈及追踪观察相结合的方法获得数据的,发挥各种调查方法的优势并互补。但对使用简单随机抽样的原因并未说明,所以其代表性的问题还是值得斟酌。因为按照随机原则,只有当研究总体各单位间的差异较小时,才可以使用简单随机抽样,这里的研究总体显然已知,所以要考虑如性别、年龄、区域等的代表性。

恰当使用调查方法,还体现在是否选用问卷调查上。有些文章应该使用问卷调查方法,但由于经费或其他原因而没有使用,其结果的可信性会受损。如《西部医学生的阅读行为与阅读心理》[6],如果使用问卷调查,进而将抽样调查与个别深访相结合,其研究结果就会更加科学。

4.4 科学使用汇总和整理方法

对于耗费时间和精力调查得到的原始数据,如何汇总和整理,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通常需要考虑三个问题:首先,是设计合理的汇总表;其次,是汇总标准(分组的标志选择);第三,是资料的筛选;第四,是汇总技术的选择。通过对大量文献的研读,绝大多数文章,都没有严格按照这个程序进行操作说明。尤其是分组标志的选择最为重要,一般情况下,分组标志就是调查问卷的背景资料(即自然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或调查问卷中的各个主要指标,它决定着将来的分析结果取向和主要研究内容。很多研究者都把注意力集中在汇总技术上,如使用SPSS统计软件等,而忽略了对于汇总标准的说明。从此次研究结果看,分组标志的选择不当,多受限于问卷设计。如《图书馆节能减排现状调查与对策分析》[7],问卷中没有完整的背景资料,就无法区分不同地区间的图书馆在节能减排中的差异。该文是2010年5月对全国99所具有代表性的省、市、区级公共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的调查,就应该分析不同地区间的差别。尽管文章也涉及到了不同图书馆的具体情况,但是地区特色应该单独分析才更有意义。

4.5 正确使用调查结果的分析方法

调查结果的最终分析,是问卷调查使用效果的直接体现。应该根据研究目的与数据的特点正确选择和使用分析方法。对调查数据做结构分析,是调查分析方法中最普遍最常用的方法;当需要分析研究对象的影响因素时,需要使用相关与回归分析;当研究多变量的综合结果时,可选用层次分析法、聚类分析、主成份分析或因子分析等等。分析方法正确与否是该环节的关键问题,一旦方法使用不当,就会功亏一篑。如《天津市高校女性图书馆员工作满意度实证分析》[8],在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时,使用了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建立了模型如下:

Y=2.655+0.207X1+0.166X2+0.351X3-0.059X4

结合该文的原始文献,存在以下的问题:第一,模型的拟合优度未知。也就是可决系数检验缺失,无法综合度量回归模型对样本观测值的拟合程度。第二,模型的显著性未知。也就是F检验缺失,无法判断4个解释变量同时对被解释变量(满意度总指数)的显著性。第三,参数的显著性未知。也就是t检验缺失,无法判断4个解释变量各自对被解释变量(满意度总指数)的显著性。第四,未考虑模型的多重共线。从指标本身主观判断,个人月收入与同行收入对比的满意程度(X1)、个人月收入与同部门同事收入对比的满意程度(X2)之间可能存在多重共线,但文中并没有考虑。第五,对于现有模型的解释不到位。比如,X3 代表图书馆员所在高校类型是否为二级学院,这个回归系数最高,含义是什么,并没有说明。对于这样一个不可靠的模型,怎么叫人相信调查结果的真实性。

5 结语

问卷调查是一种发掘事实现况的研究方式,其目的是搜集、累积研究对象族群各项属性的基本资料,使用描述性与分析性研究在基于客观事实的基础上,寻找被研究对象的特点及规律。在决定是否采用问卷调查方法作为研究工具时,应该考虑是否能顺利达成研究目标以及注意研究样本在问卷上的配合度。通过对CSSCI期刊2007~2011年大量文献资料的调查研究,说明问卷调查在图情类文献中应用频率较高,应用范围较广,同时也充分体现了问卷调查在图情类文献中的作用。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使用问卷调查中存在的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这诸多问题的出现,或增加了问卷设计中的误差、或增加了调查结果的登记性误差和代表性误差、或增加了问卷汇总及分析中的误差,大大降低了问卷调查结果的精确度与可信度,甚至影响了主要的调查研究结论,更为严重的是会导致错误的研究结论。要妥善解决这个问题,首先需要我们研究人员不仅有纯熟的问卷设计技术,而且有对问卷调查应用自如的经验,还要拥有应对各种调查对象原始资料的数据汇总技能与数据分析方法。其次需要各位编辑们付出更多的辛苦,严格把关,以提高问卷调查在图情类期刊中的应用效果。

参考文献:

[1]中国知网.高级检索[EB/OL].[2012-08-09].http://epub.

/grid2008/index/ZKCALD.htm.

[2]邓锁,风笑天.问卷调查研究:第二个10年的发展与分析[J].华中理工大学学报,2000,(3):52-57.

[3]陈滨,邵敏. 学生读者的需求满意度调查分析——以厦门大学为例[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0,(3):106-112.

[4]徐璞英.按照用户需求调整社科信息服务策略——浙江省四大系统图书馆读者信息需求调查[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7,(2):57-64.

[5]顾立平.创建与使用在Web2.0搜索信息的型人——从问卷调查、深度访谈与追踪观察的心理与社会分析推导创新服务[J].图书情报知识,2010,(2):12-25.

[6]赵玉光等.西部医学生的阅读行为与阅读心理[J].图书情报工作,2008,(S2):229,298-299.

[7]黎震.图书馆节能减排现状调查与对策分析[J].图书馆建设,2010,(12):14-18.

数学应用类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数字保存 认知调查 实践调查 出版界

[分类号]G250

数字保存是一项系统工程,其建设和运营涉及到数字时代学术交流系统中各利益相关方:研究人员(既是数字资源生产者,又是数字资源消费者)、出版界(数字资源传播者)、保存机构(数字保存系统的建设与运营者)以及保存资金提供者。对各利益相关方进行数字保存认知与实践的调查,有助于了解对数字保存的期望,掌握数字保存的现状,发现数字保存理论与实践的问题。

到目前为止,全方位对数字保存认知与实践的调查甚为鲜见。欧盟PARSE.insight项目历经三年(2008-2010年),对数字保存利益相关方进了比较系统的调查。本文从出版界角度,基于PARSE.in-sight的调查,分析总结出版界对数字保存的认知与实践。

1 调查对象

针对出版界的PARSE,insight调查对象选择来自目前两个最主要的学术出版商名录:STM出版商协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cientific,Technologi-cal and Medical Publishers,国际科学、技术与医学出版商协会)和DOAj (Directory of Open Access Journals,开放存取期刊目录)。

在STM协会中,有67家出版商(如Elsevier、Springer等)给予了回复,其中欧盟42家、美国18家、其他7家,共出版同行评审期刊8800种,占本次调查全部期刊97%,占全球同行评审期刊35%(据统计,目前同行评审期刊约25400种)。

在DOAJ中,有126家出版商给予了回复,其中欧盟55家、美国18家、其他53家,共出版开放存取期刊250种,占本次调查全部期刊3%。据估计,目前约10%的同行评审期刊是开放存取,但本次调查没有考察DOAJ期刊是否是同行评审。

分析结果时,将出版商分两类:一是大型出版商(出版期刊大于50种,如Elsevier出版2 000余种,STM出版商的前5家出版学术期刊之和占所有期刊的25%),二是小型出版商(出版期刊不大于50种,如大多数DOAJ出版商仅出版一种或几种开放存取期刊)。

2 数字保存的认知

认知就是看法,出版界对数字保存的认知是指各类出版商对数字保存基本问题的看法,这些问题有:保存原因、保存威胁、保存费用、保存职责。

2.1 保存原因

两类出版商对最重要保存原因(促进科学发展)和最不重要保存原因(数字资源的潜在经济价值)的认知比较一致,最大分歧发生在“由公共资金资助”这一原因上,如表1所示:

可能的解释是,小型出版商主要出版公共资助的研究成果,但有些学科(药学、医学、化学和工程)的研究更多由私人资助,而这些学科的研究成果很少发表在小型出版商的开放存取期刊上。

2.2保存威胁

两类出版商对数字保存最严重威胁的认知基本一致,位居前三位的是:数字保存系统的可持续性无法保证、软硬件缺乏可持续性、数字资源来源信息改变或丢失等。最大分歧是对“数字资源文件格式过时”的威胁的认知上(见表2)。

2.3保存费用

数字保存需要大量资金。在出版界层面,需要保存的数字资源有学术期刊论文和作者随论文一起提交的相关研究型数据(有些论文基于大量实验,用户查阅该类论文时常需要参阅相关研究型数据)。

针对谁应该支付学术期刊论文的保存费用,_曲类出版商的回答区别不大,相当一部分认为应该是公共资金,包括国家政府和国家图书馆,但也有一部分出版商认为出版界应该承担保存费用。针对准应该支付研究型数据的保存费用,政府资金仍然是最多的选项,其次是研究人员所在的研究机构。如表3所示

2.4保存职责

对比期刊论文的保存职责承担者与研究型数据的保存职责承担者,两类出版商的认知存在重大差异:前者排在首位的是出版商自己,后者排在首位的则为作者(见表4)。

针对期刊论文,大型出版商常常将保存职责外包给第三方(如Portico和CLOCKSS/LOCKSS),但小型出版商采用外包方式明显较少。另外,两类出版商对于国家政府应该承担保存职责的看法明显不同,持该观点的小型出版商比大型出版商多15%。

针对研究型数据,虽然两类出版商的认知比较一致,但因为只有一个数据超过了50%(“作者”选项),所以他们可能更不确定谁应该承担这种类型数字资源的长期保存职责。

3 数字保存的实践

实践就是行动,出版界对数字保存的实践是指不同类型出版商对数字保存领域中相关问题的目前解决方法,这些问题有:保存内容(出版物、期刊论文、研究型数据)、保存策略(针对期刊论文的和针对研究型数据的)。

3.1保存出版物的类型

两类出版商对保存出版物类型的实践比较相似。在所有类型出版物中,小型出版商的选择比例都略高于大型出版商,只有对数字图书例外,可能的解释是小型出版商很少出版图书。如表5所示:

在数字时代,期刊的出版形式正在朝着多媒体方向转变。总体上有一半以上出版商选择了多媒体出版物。但对研究型数据进行保存的选择明显较低,可能原因有二:一是目前实践的确很少,二是这类数据保存的商业化运作模式还有待开发。

3.2保存学术论文的版本

两类出版商对长期保存的学术论文版本明显不同。大型出版商多保存正式出版的版本,而小型出版商倾向于出版商接收的手稿。这种现象的解释为,小型出版商出版的期刊大多是开放存取期刊,很少对作者的手稿添加信息,多采用文责自负方针;而大型出版商的期刊均为同行评审,常常需对作者手稿进行修改,认为正式出版的版本质量最高。

该项调查为多项选择,结果显示,大型出版商比小型出版商更倾向于选择更多的选项,说明大型出版商认为有保存价值的版本较多。如表6所示:

3.3研究型数据的接收情况

虽然两类出版商大多接受研究型数据,但大型出版商(72%)要高于小型出版商(57%),这可能说明了两类出版商提供该类数据服务的层次差异。另外,目前不接收研究型数据的出版商大约有20%计划5年内接收。从期刊数量角度,接收研究型数据的大型出版商出版7730种,而小型出版商出版746种,共计8476

种,约占调查期刊(共9050种)的94%。

每种研究型数据都有其特性,不同类型研究型数据所需保存策略可能不同。针对接收研究型数据的出版商又进行了接收数据类型的调查,如表7所示:

办公文档、图像和纯文本是出版活动涉及的传统数据类型,两类出版商对这三种类型数据接受程度都比较高,但整体上小型出版商比大型出版商更高。

另外,随着出版物形式的多样化,多媒体、科学数据、统计数据、结构化图形和数据库等类型的研究型数据也越来越多地被出版商接收。与小型出版商相比,大型出版商通常更倾向接收这些更加复杂的研究型数据类型,这反映了大型出版商向作者提供的服务水平较高。

3.4期刊论文的长期保存

期刊是出版商最主要的产品,除了面向用户提供访问外,绝大多数出版商(84%的大型出版商和55%的小型出版商)都对出版的学术期刊进行长期保存,这些出版商共出版8444种期刊(其中大型出版商7698种,小型出版商740种),约占调查期刊的93%。

至于采用的保存策略,多数大型出版商采用外包方式,而只有不足1/4的小型出版商采用这种策略。大型出版商选择的外包商分别有Portico(30%)、CLOCKSS/LOCKSS(13%)和e―depot(7%),而小型出版商选择这些外包商的比例分别只有5%、11%和0%。标准化和数字迁移是其他两个较常用策略。但足,在所有选择中,数字仿真最不常用,如表8所示:

3.5研究型数据的长期保存

针对接收的研究型数据,两类出版商绝大多数都不保存,不足1/5的出版商采取与期刊论文相同的保存策略(大多采用外包),只有很少的出版商通过专业的数据保存系统进行保存,如表9所示:

从期刊数量角度,绝大多数期刊没有对研究型数据进行保存,其中大型出版商7451种,小型出版商533种,总计7984种,约占调查期刊的83%。

4 对数字保存的思考

数字保存是数字时代的一项重要活动,多年米,尤论在国内还是国外,业界都进行了大量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取得了丰厚成果。但是,根据PARSE.in-sight对出版界的调查,数字保存还远未完善。

4.1认知上的思考

在认知上,虽然对数字保存的必要性认识高度一致(96%的两类出版商认为数字保存的原因是“促进科学发展”),但对数字保存的未来高度忧虑(78%的两类出版商认为数字保存的最严重威胁是“可持续性无法保证”)。因此,业界应该加强对数字保存的可持续性研究。宏观上,数字保存的可持续性包括管理、技术、质量保证和经济可持续性等方面。多年来,对数字保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管理和技术层面,但对质量保证和经济可持续性涉猎甚少,因此应该开展对这两个问题的探讨。

从目前实践来看,数字保存有两类:基于市场机制运营(如CNKI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和基于公益性机制运营(如美国国会图书馆的“American Memory”),这两类数字保存都可以视为经济产品,其中前者可视为市场经济产品,后者可视为公共经济产品。从经济产品角度,数字保存的质量保证研究可以从质量保证标准的建立和质量认证模型的构建两个角度来进行,数字保存的经济可持续性研究可以从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和评价方法的构建两个方面来实施。

基于上述思路,保存费用的承担和保存职责的划分也就更加明晰。数字文化遗产的保存属于公共经济产品,由政府承担;商业型数字资源的保存属于市场经济产品,由经济实体按照市场机制运营。但是,这两类数字保存的经济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可能会有所区别(比如,前者应该包括国民经济评价,而后者可能更注重财务评价)。

4.2实践上的思考

在实践上,出版界对学术期刊论文的保存比较普及(84%的大型出版商和55%的小型出版商保存这类数字资源),但对研究型数据的保存较少(只有31%的大型出版商和同样比例的小型出版商保存这类数字资源)。实际上,在自然科学领域,用户对这两类数字资源的交叉使用非常普遍,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于基于数据密集型研究学科和实验型学科,大部分研究论文都基于大量研究型数据,用户查阅论文时常需要参阅相关研究型数据;二是研究型数据的含义体现在使用环境之中,当用户访问研究型数据时,常常需要参阅使用该项研究型数据的专业期刊论文。因此,只有将研究型数据与期刊论文链接起来,才能满足用户的需求。然而,目前对这类链接的保存实践几乎没有,这可能是导致研究型数据保存甚少的原因所在(因为没有与论文相链接的研究型数据缺乏使用价值)。所以,业界应该加强对这类链接保存的研究实践。

数学应用类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管理类研究生;学位论文;基本要求;评判标准

近20年来,我国经济与管理类别的研究生数量的增长十分迅速。由此而带来的严重问题之一,就是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质量问题。在一些人眼里,经济管理类的论文,不过是收集有关论题的资料,整理之后,发发议论,谈谈自己的观点而已。于是,就产生了一个问题,经济管理类的学位论文应该写什么?应当如何做?进而产生了如何评判经济管理类研究生学位论文的问题。

尽管经济学学位论文与管理学学位论文有许多相通之处,但毕竟还有各自的特点。本文是在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多年来研究生工作会议抓学位论文质量和笔者多年来评阅有关高校博士论文的基础上形成的,仅讨论管理类学位论文的要求和判别标准问题。

王俊峰(2003)在访问了利物浦大学图书馆学博士安小米和日本流通经济大学经济学博士吕学静后,给出了社会调研文章的如下通行研究步骤:

(1)发现或确定研究对象;

(2)文献阅读分析,提出要研究的问题(RQs, Research Questions);

(3)围绕RQs进行文献阅读,论证研究现状和本研究的起点;

(4)研究设计,包括研究模型构建,研究变量的定义和测量,研究数据的收集方案;

(5)数据采集过程;

(6)数据分析,解答各个RQs;

(7)研究结果的讨论和分析。

一般说来,上述研究过程是恰当的,至于有的环节可以细一些,有的可以粗一些,有的可能交叉进行,都不是关键问题。

安小米(2003)按照国际惯例,给出了社会科学学位论文的结构和各个部分的比例:(1)前言(占全文的10%);(2)文献回述(占全文的20%);(3)研究方法(占全文的15%);(4)研究结果(占全文的 22%);(5)研究结果分析及讨论(占全文的20%); (6)结论(占全文的12%);(7)参考资料(占全文的 1%);(8)附录。

这里的结构大致上也是恰当的,所给出的百分比也只是一个参考而已。研究生在具体的写作过程中,可以参考这里的结构,但不必拘泥于这里的结构。有的部分可以展开,有的可以合并。

从学位论文的关键构成要素角度来看,可以进一步提炼出四大要素:(1)研究对象(要研究的问题);(2)数据(资料);(3)研究方法;(4)结论。

其中,前三个是基本要素(可称为三大基本要素)。最后一个是派生要素,一般是不独立的。因此,对学位论文的基本要求主要是围绕(前)三大基本要素展开的。

一、围绕研究对象展开的工作(文献阅读与选题)及评判参考

文献阅读是完成一篇研究生学位论文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文献阅读与选题是交织在一起的。可以先选题,后文献阅读(例如做导师研究课题的一个部分);也可以先文献阅读,后选题(通常在选题后还要文献阅读);还可以一边文献阅读,一边选题。

1.选题

学位论文的选题,是研究生做学位论文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做学位论文的第一个重要环节。

许多研究生学位论文失败,在选题的时候就注定了。不当的选题,注定论文不会成功。例如,“银证合一”曾经(大约在2001—2002年)是中国的一个热门话题,于是有的研究生就把学位论文的题目选为“中国银证合一问题研究”。但这就是一个不可能做成功的题目。首先,中国的银证合一还没有发生,无法做实证研究。因而,就只能研究银证合一的必要性、优点、缺点,和其他一些国家对比讲讲我国加入WTO后的可能趋势等。而这些,不是教科书里反复讲过的,就是有关官员、专家反复讲过的。一个研究生选择这个问题做研究,除了综合这些观点和资料,加一些议论之外,还能写出什么与众不同之处?没有与众不同之处,仅仅整理众所周知的有关资料,重复他人反复讲过的观点,这样的学位论文是注定不能通过的。因此,应当非常重视学位论文的选题工作。

一般说来,管理类研究生学位论文的选题要注意如下几方面的问题:

(1)题目宜小不宜大。核心是要聚焦,要把议题选定在具体的子问题上。题目过大,容易空。一般应当限定所研究的问题的地区、限定具体的子问题或问题的方面。

例如,“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研究”这个题目就过大,过于空泛,很容易出现抄教材或整理有关资料整理的情况。如果一定要研究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问题,就不妨把题目限定为“XX市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居民需求现状与XX银行的策略”,着重研究居民对银行中间业务的认识了解状况和需求现状 (实证),及基于这种现状的该市某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策略。

(2)如果是宏观管理问题,最好是宏观管理的一个侧面(不要太大,越具体越好)。面面俱到,容易散,难以研究出与别人不同的东西。

例如,“农业技术经济研究”就太大。看不出要研究哪个国家的,不可能研究所有的国家。限定为“中国农业技术经济研究”也太大,农业的具体分支很多,不可能每个分支都研究。就是限定在某一个分支、某一个品种上,例如“中国棉花生产的技术经济研究”也大,最好限定在某类技术上,例如棉花浇灌技术的经济研究。这样才可能围绕棉花的新旧灌溉技术把相关经济问题研究得深一些,给出有意义的结论和建议。

(3)如果研究生学位论文的选题是导师科研项目的一个部分,通常会好一些,值得鼓励。

(4)管理类研究生学位论文的题目,通常有两个来源,一是来源于对社会实际的观察,发现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二是来源于文献阅读,发现研究中的不足。文献阅读是确定研究对象(研究的“靶子”或“弹着点”)的基础手段之一。

2.文献阅读

要表述清楚自己研究的对象,在论文中就必须有:

(1)前人的研究结论和观点的介绍、陈述,同时,要注明出处。不注明出处,容易被视为抄袭。对前人的研究结论和观点的介绍、陈述,一般应在论文行文之初有一个集中的表述。一些针对性强的前人的研究结论和观点,也经常出现在学位论文的主体章节中,例如,出现在数据或资料的分析章节中,或结论分析的章节中,甚至出现在对策分析的章节中。出现在论文主体章节中的前人的研究结论和观点,若不注明是何人提出的,不注明出处,将被视为抄袭。

(2)在论文行文之初介绍前人的研究结论和观点后,最好有一个简短的评述,概括已有研究的短长。

(3)在文献阅读的简短评述的基础上,说明自己研究的着眼点和研究的目的,说明自己研究的特点和与众不同之处。但要说明自己所研究的问题是独一无二的,前人所没有过的,就很难。一般要通过检索、查新来证实。

二、围绕资料数据和处理资料数据的理论方法而展开的工作及评判参考

研究生的学位论文一般要有实证研究的部分。从理论到理论的分析,而且还要有创新,一般很难。通常只有少数天才能够做到。例如,斯蒂芬·霍金提出的“果壳中的宇宙”、“膜理论”。如果研究生不是这样的少数天才,最好不要把学位论文定位于从理论到理论的纯理论研究。特别是管理科学是一门基于实践的科学,脱离实践,几乎不可能产生新的理论。所以,研究生学位论文一般应当有实证研究的内容。于是,就都存在研究中所使用的资料和数据问题。

1.论文应当说明所使用的资料和数据的来源,以表明论文研究的科学客观性

(1)如果是自己调查的数据(或资料),要说明调查表的设计调查过程和修改过程,表明论文所使用的资料或数据的可靠性。资料或数据的来源不可靠,学位论文的质量就要大打折扣,甚至会影响到是否合格的问题。

(2)如果数据来源于年鉴之类的公开数据,或者引用其他论文的数据,就必须按照规范注明数据出处。不注明数据出处的论文,是不规范的论文,甚至也会影响到论文的合格问题。

2.论文应当说明研究所使用的理论和方法

学位论文必须清楚地交代研究所使用的理论和方法。即便是被广泛使用的理论和方法,也要说明。不交代研究所使用的理论和方法的论文,是不规范的论文。

3.围绕数据(资料)和研究方法的评判参考标准

(1)如果是自己调查的数据(或资料),即便研究所采用的是被广泛使用的常规理论和方法,学位论文也可以成立。

(2)如果数据来源于年鉴之类的公开数据,或者引用其他论文的数据,就必须说明自己的研究所用的理论方法与别人有什么不同。否则,研究的问题相同,数据来源相同,处理方法也和前面的研究相同,就无创新可言。这样的学位论文,通常难以通过。

(3)如果数据来源是公开的共用数据,方法也是大家的常用方法,就必须说明自己所研究的问题(具体的对象),是从来没有人研究过的。但需注意,要说明自己研究的问题是从来没有人研究过的是非常难的。

(4)数据来源于自己的收集和统计,并用它来解决一个实际问题的优化问题(有实际应用的意义),一般是合格的。

(5)如果是定性分析的学位论文,在说明自己的论据(资料)及其来源和分析所依托的理论和方法后,一定要在后面说明自己的结论的创新之处,说明自己的结论是前人没有提出过的,是有实际意义的。通过定性分析得出前人从来没有提出过的结论,一般是很难的。特别是要想让评委接受一篇研究生学位论文定性分析的结论是前人没有提出过的,难度一般很大。

(6)仅仅在公共资料的基础上发议论,如果不能说服别人接受自己的观点是独一无二的、深刻的、有意义的,基本上是不合格的论文。

(7)除了研究一段特定的历史现象(或问题)外,采用的数据过于陈旧(例如,数据的截止年份是四五年前的),是不合格的论文。

(8)如果对数据的处理,仅仅计算不同状况(例如不同态度、不同选择)的百分比,一般是不合格的。

(9)工作总结、工作报告不能作为研究生的学位论文。

(10)一个工程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一般不能构成一篇研究生学位论文。因为事实上,它是一组专家长期工作的结果,不是一个人的工作结果。个人所做的局部工作是否能够构成研究生学位论文,其主要标志是看个人所工作的部分,是否有创新,是否发现了过去没有发现的问题,或者把经典的论证方法用于实际工作时存在不适用的问题,需要改进、补充。

三、围绕研究结论的写作及评判参考

围绕研究结论的写作,重点是要说明自己的结论与前人的结论的异同,以及自己的结论的意义。

(1)结论一定要基于自己在第二部分的研究。离开自己第二部分的研究,搞飞来之笔的结论和对策,是不合格的。

(2)如果所研究的对象是他人研究过的,自己依据自己调查的数据和科学的统计处理,了他人的结论(特别是名人的结论或观点),得出了新的结论,或者建立了新的理论,那么这篇论文就是一篇非常好的学位论文。在这种情况下,即便是证实了别人的理论或假说,也是一篇不错的论文。

(3)如果所研究的对象是他人研究过的,数据也是公开的共用数据,但采用了自己改进的方法来处理数据,得出了与别人不同的结论,不论是否建立了新的理论,也是一篇不错的学位论文。

(4)如果所研究的问题是别人研究过的,数据也是公开的共用数据,虽然采用了自己改进的方法来处理数据,但得出了与别人相同的结论,特别是众所周知的结论,这样的论文,至少不是一篇好论文。

四、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适用范围

1.定性、定量分析与分析对象的来源

定性分析的对象,通常是文字描述性资料。定量分析的对象,是数据。文字描述性资料的来源,主要有两个类别:(1)自己调查的,(2)引用别人调查的 (有一个可靠性问题)。数据的来源,主要有三个类别:(1)自己调查的,(2)年鉴之类的公开数据,(3)别人调查的(也有一个可靠性问题)。

2.定性、定量分析的适用范围

(1)首次出现的(个别)问题,或新近出现的只有少数例子的问题,只能通过调查获得文字描述性资料,因而,也只能使用定性方法来研究。

(2)首次发现的少数问题或现象(问题或事实早就存在了,只是才发现),由于只能获得个别或少数的例子,所以也只能通过调查获得文字描述性资料,并使用定性方法来研究。

(3)新近出现的有一定数量的问题,或者首次发现的却有一定数量的问题,应当通过调查(用问卷),获取数据,用定量分析的方法来处理。

定量分析方法主要有三类。一是统计处理,以此弄清客体的现状,寻求客体特征(变量)之间的关系和变化规律,或通过统计分析发掘深层信息(例如判别分析)。二是依据数据(通常需要经过一定的统计处理之后),建立模拟模型,研究客体的规律。三是依据数据(通常也需要经过一定的统计处理之后),建立优化模型,由此得出最优(较优)的控制参数,取得更好的实际效果。基于统计原理的、特定的评价方法,基本上可以纳入统计处理的类别。

(4)反复出现过的问题,应当通过调查(用问卷),获取数据,用定量分析的方法来处理。

对于(1)、(2)类问题,只能用定性方法来研究。定量分析方法是用不上的。对于(3)、(4)类问题,要用定量方法来研究。虽然定性分析方法是可以用上的,但通常很难得出与众不同的结论,难以有创新之处,自己所认为的新观点,往往是别人已提出来的旧观点。除非自己在调研中又发现了新的现象,但这又不属于(3)、(4)类问题,而属于(1)、(2)类问题。

参考文献:

数学应用类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教育数据挖掘;研究现状;关键内容;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0)10―0021―05

引言

对数据挖掘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现在已经成功地应用于商业、金融业和市场营销等领域。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和网络远程教育的开展,导致教育领域的各类数据迅速增长,如何从海量的数据中挖掘出对教育者和学习者有用的信息,以提高教育管理绩效和学习绩效,这一问题的提出促使教育数据挖掘研究的出现。

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促进教育科研信息化的发展,信息化科研(e-research)是指信息技术所“使能的”科学研究实践,其发展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Halfpenny,2007):一是对技术的研究阶段,如技术创新、技术应用、数字鸿沟等;二是利用技术开展研究的阶段,如计算机辅助的访谈、技术支持的数据分析、社会性网络分析等;三是技术使能的研究阶段,如数据挖掘、数据处理、数据整合、数据分析、模拟、可视化等 [1]。教育数据挖掘正是数字化教育研究的体现,也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必然需求。自2005年起人工智能(AAAI)、人工智能教育应用(AIED)及智能导师系统(ITS)等国际会议开展了多次“教育数据挖掘”主题研讨会,2008年在加拿大召开了第一届教育数据挖掘国际学术会议,2009年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的第五届高级数据挖掘与应用国际会议首次加入“数据挖掘在教育中的应用”主题,2011年7月将在荷兰埃因霍温举办第四届教育数据挖掘国际会议,并且已经成功创办了专门的电子期刊――教育数据挖掘杂志(JEMD)。

一 教育数据挖掘概述

数据挖掘(DM),与数据库中的知识发现(KDD)同义,指从大型数据库中提取出有意义的、隐含的、先前未知并有潜在价值的信息或模式的非平凡过程[2]。DM的研究内容包括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两大类,其中基础理论研究包含方法、功能、算法以及数据挖掘系统和软件的建设等方面,应用研究的重点不在于数据挖掘技术本身,而在于成果应用,不同领域开展不同的应用研究。

教育数据挖掘(EDM)指应用数据挖掘方法从来自于教育系统的数据中提取出有意义的信息的过程,这些信息可以为教育者、学习者、管理者、教育软件开发者和教育研究者等提供服务[3]。EDM主要研究数据挖掘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从EDM研究领域的角度分析,EDM研究包括“在教学研究中的应用”和“在教务管理中的应用”两个子类;从数据来源的角度分析,EDM研究包括“在传统教育中的应用”及“在网络教育中的应用”两个子类,结合这两个方面,可进一步对EDM研究内容进行细分,如图1所示。

数据挖掘技术可应用于招生、就业、后勤、图书馆管理、人事管理、设备管理、师资管理等方面,有助于管理者做出科学的决策。EDM更重要的意义在于指导和改善学习,提高教学质量,尤其是在网络教育中的应用。网络学习环境不能像传统课堂中通过面对面交流得到反馈,却能够记录学生的大多数学习行为,通过对网络学习系统中的学习者登记信息、日志文件、过程性数据、交互信息及管理数据等进行挖掘,如有多少人访问了该页面、来自哪里、哪些页面是最受欢迎的、用户访问完该页面后下一步可能的访问页面是什么等等,确定学习者个体或群体的特征模型,管理和监控网络学习过程,支持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指导教学及课程设计,构建有效的学习模式,改进系统及修改站点、建设适合学习者的资源,进行教与学的评价,为页面推荐和智能化学习提供服务,也可用于网络学习学生流失分析、进行教学决策等。

二 EDM研究的现状分析

1研究样本的检索及变化趋势统计分析

对国外文献,选取教育数据挖掘相关会议论文集,并且以educational data mining为检索词对Science Direct外文期刊数据库和Google中2009年12月以前的文章进行检索,筛选与数据挖掘在网络教育中的应用相关的文章。对国内文献,分别以“数据挖掘”和“网络教学”、“远程教育”、“网络教育”等为关键词和索引对中国知网中2009年12月以前的文章进行高级检索,统计时剔除和主题关系不大与重复的文章,结果如表1、2所示。

为了更加直观地分析国内外相关研究的趋势,绘制如图2所示的分布态势图,该图显示国内外对数据挖掘网络教育应用的研究总体呈上升趋势,关注度逐年增加。国外研究持续增多,并且在2008年和2009年迅速增加,两年的研究总量近乎相当于前些年的总和,主要因为2008开始召开的国际教育数据挖掘会议以及JEMD电子期刊的创办。数据挖掘网络教育应用研究在国内发展时间不长,2002年才开始有学术论文出现,随后几年缓慢增加,该领域的发展与网络教育的发展及数据的来源相关,随着广播电视大学的发展、网络精品课程的开发使用和2004年67所网络学院的成立,国内研究开始有所增加,2007年达到了一个小高峰。学术论文代表研究的广度,研究相对较浅,学位论文代表着研究的深度,是相关知识的综合运用,从2003年才有该研究的学位论文出现,短短的七年时间学位论文达到42篇,其中仅有一篇博士论文。对比国内外研究,国外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国内开始研究的时间滞后于国外,前些年属于引进探索阶段,现阶段正处发展初期,预计相关文献量的高速增长还将持续很长一段时间。

2研究者学科背景统计分析

国外有很多开放的网络教育数据资源,并且大多研究者都具有交叉学科背景,研究者涉及计算机领域专家、教育学家、心理学家、统计学专家等,主要研究力量集中在北美、西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地区。而国内EDM研究者还没有形成整体力量,基本上都是来自于高校,研究者的学科背景比较单一,其比例如图3所示,78%的计算机或相关专业,10%的教育技术学专业,12%的教育科学、管理学、心理学或其他专业。研究者大多数是计算机专业学者,他们熟练掌握数据挖掘技术,但是缺乏教育和心理学理论以及教育数据的来源,导致国内研究相对滞后。

3研究内容类目划分及分析

依据样本研究内容的性质,将数据挖掘网络教育应用的研究划分为“理论探索和方法介绍的描述性研究”、“可行性分析论证研究”“数据挖掘方法的具体应用及数据挖掘过程的实例分析”三个子类,按照这三个研究范畴对国内外学术论文的文献统计结果如表3所示。国内外对数据挖掘网络教育应用的各个研究范畴都有所涉及,国内理论描述、可行性分析和应用研究样本的分布差异不显著,理论概述类文章数量相对较多,占39.8%,这一方面说明了随着研究的发展,这一研究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另一方面也在某种程度上说明了研究内容相对浅显,趋于重复。国外理论描述、可行性分析和应用研究样本的分布差异非常显著,应用研究占63.92%,明显多于理论研究,国外侧重具体的应用研究,这一现象在EDM领域是非常合理的,说明国外的研究相对成熟。

通过对样本的进一步分析发现早些年理论描述和可行性分析的文献比较多,而近几年应用研究的文献大量增加,且在核心期刊上的数量居多。理论探索如早期庞先伟(2002)通过对数据挖掘技术、知识发现及资源型学习的认识探讨一种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资源型学习[4]。可行性分析如Ha等(2002)详细描述了将Web挖掘应用于网络远程教育的可能性,并展示了在网络远程教育中应用Web挖掘的前景[5],这一篇文章引起了人们对该研究的普遍关注。应用研究大多都是采用一定的数据挖掘方法、选用合适的数据挖掘工具,对来自于一般的网络课程、学习内容管理系统或自适应智能网络教育系统的数据进行挖掘,解决一定的教育教学问题,如孙玉荣等的《数据挖掘在网络教学中的应用》(2009)利用关联分析、序列模式分析、分类分析和聚类分析等分析方法对《数据结构》网络教学数据库的信息进行挖掘,探讨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兴趣和学习成绩间的关系,为网络分层教学、提升教学质量服务[6]。还有一些基于数据挖掘方法设计学习评价或个性化、智能型教学实用系统的研究,如丁卫平(2009)设计了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教学评估智能辅助决策平台(TEIA),并对该平台的应用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平台能智能化提取出隐藏在评估数据中有用的规律和知识,为教学评估提供决策支持[7]。

三 EDM研究的关键内容

教育数据挖掘方法的使用是EDM研究最为关键的内容。Zaiane[8]使用挖掘方法评价学习过程,帮助学习者进行网络学习,是目前EDM研究中引用次数最多的文章。Romero and Ventura[9]从EDM工具、教育数据的来源、EDM方法几个方面对1995-2005年EDM的相关文献进行了详细的描述,是了解国外EDM发展的权威资料,他们依据任务将用于网络教育系统中的特定数据挖掘方法分为统计和可视化及Web挖掘两类。

1统计和可视化

数据挖掘将描述性数据分析技术本身看作目的,而正式的统计趋向于将基于假设的检验作为最终目标,可视化是将数据信息转化为有意义的、易于理解的图像的过程,虽然它们常常不被认为是数据挖掘技术,但是作为对数据的探测方法,它们可以处理一些通常由数据挖掘解决的问题。蒋玉兰等[10]以宁波电大2000级金融专业为研究对象,采用统计和可视化图形分析学生流失的态势,旨在找出远程开放教育中学生辍学的原因。

2 Web挖掘

Web挖掘是从WWW资源上获取信息的过程,是数据挖掘技术在Web环境下的应用。依据挖掘对象的不同可以将Web挖掘分为三类:Web内容挖掘、Web结构挖掘和Web使用记录的挖掘,目前Web日志使用记录挖掘在网络学习中的应用研究最多,黄茜[11]通过对学习者在网络教育中留下的日志信息进行挖掘,以实现个性化的网络教育。在Web使用记录挖掘中,网络学习行为采集和学习者的特征分析是关键,王巧玲 [12]、吕莉等 [13]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梳理,王巧玲的硕士论文还实现了基于Web服务的网络学习行为的采集。EDM中的Web挖掘方法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组:

(1)聚类、分类和偏差检测

聚类是一个将物理或者抽象对象的集合分组成由类似的对象组成的多个类或簇的过程。分类是通过挖掘数据中的某些共同特性从而对数据项进行分类,用分类或聚类方法划分相似学生群体或个体,以提供相似或个性化的教学。偏差检测是对一些异常或孤立点数据对象进行分析的过程。黄勇等[14]尝试采用决策树分类的D3算法,构造学习者学习能力决策树,对学习者数据库进行分类,将学习者分成学习能力强和学习能力弱的两大类。Ueno[15] 使用在线偏差检测方法分析学习者非常规学习网络课程内容的反应时间数据,指导网络教学。

(2)关联规则挖掘和序列模式挖掘

关联规则挖掘技术用于从用户访问序列数据库的序列项中挖掘出相关的规则,能够揭示学习者访问一些内容的同时会访问哪些内容,借此找出具有相关内容的网页,可更好的组织课程页面和推荐页面,尽可能缩短相关内容的分布距离,或提供便捷的路径指引。时间序列模式挖掘试图找出页面依照时间顺序出现的内在模式,能够揭示哪些内容能够激发对其它内容的访问,可以用来对学习者的浏览趋势分析,解决远程教育中针对各种层次学生进行因材施教等问题。关联挖掘技术注重事务内的关系,序列模式技术则注重事务间的关系,这两种方法的应用非常普遍。

(3)文本挖掘

Web文本挖掘主要是对Web上大量文本集合的内容进行总结、分类、聚类、关联分析以及运用Web文档进行趋势预测等,是针对非结构化或半结构化的数据集。Web内容挖掘大多是基于文本信息的挖掘,这类方法相对更加困难、复杂,Dringus and Ellis[16]使用文本挖掘策略对异步讨论区进行评价,国内尚未发现文本挖掘在网络教学研究方面的应用。

Baker也对EDM方法进行分类,分为预测、聚类、关系挖掘、人类的判断和模式发现五类。Baker and Yacef[17]对Romero and Ventura的文章中从1995年-2005年运用EDM方法的60篇论文按照Baker的分类法进行归类统计,如表4所示,又将国际教育数据挖掘会议2008年和2009年的文章进行归类统计,如图5所示(有些研究可能使用多种方法,文章被多次统计)。

对图4和图5进行对比分析,近几年对EDM方法的应用重心发生了变化,关系挖掘方法在1995-2005年间占主导地位,但在2008年和2009年下滑,预测占据了主导地位,人类判断和聚类大致保持一致,模式发现位居第二,而在1995-2005年间几乎没有此类方法应用的文章,模式发现能够真正体现EDM研究的价值。另一个趋势是来自于项目反应理论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和贝叶斯网络等方法的使用,这些变化反映了国外研究者群体的和研究领域的继续扩大。分析国内研究中使用的EDM方法,基本上一直都使用分类、聚类和关系挖掘。

除了对EDM方法的研究以外,EDM工具、EDM数据的来源、EDM过程也是研究中的关键内容,对这些问题的研究相对固定。目前所进行的研究大多使用广泛的数据挖掘工具,国外也有少数的研究者开发专门的EDM工具使用。随着网络学习人数的增加,数据的来源越来越广泛,早期需要研究者自己搜集收据,现在已经有大量的开放数据供免费使用,陶剑文等 [18]、卢永艳 [19]对网络教学中可利用的数据来源做了详细的描述,EDM数据的来源包括服务器数据、客户登记信息和级数据。曹梅[20]对数据挖掘过程的研究现状进行梳理,数据收集、数据预处理,数据挖掘和结果评价是必要的环节,整个过程是一个不断循环和反复的过程。

四 EDM的研究趋势

目前国内外研究者对EDM的前景持肯定的态度。教育信息化引起信息量的急剧增长和对信息提取的更高要求,使用计算机进行研究数据搜集、分析和处理的数字化教育研究随之发展;借助数据挖掘技术可以发现数据中隐藏的教育规律和模式,反过来教育科研信息化的进程将极大地促进教育信息化的进程。未来的研究方向主要在以下几方面:

1 EDM方法的应用研究

可视化是优先选择的方法,传统统计在数据分析方面持续发挥着作用,Web挖掘成为EDM方法研究转向的焦点。Web是一个动态性极强的信息源,数据库中的数据时刻都在发生变化,所以面向Web的数据挖掘研究极具挑战性,Web使用挖掘是其中最有前途的研究领域。Web数据挖掘通常有两种应用方式:离线式数据挖掘和在线式数据挖掘,离线式数据挖掘主要通过分析服务器访问日志来发现规律,而在线式具有实时性,难度大,但能做到及时和有效的指导和帮助,目前Web数据挖掘的主要方式还是离线式数据挖掘,而Web在线式数据挖掘很少有研究,应该加强这一方面的研究。

2 EDM方法和数据的标准化研究

标准对于任何系统都很重要,EDM领域也需要整合网络学习环境的普适化的工具和方法。数据库之间采用不同的数据存储类型、对数据的不同定义等问题导致了不一致的现象,数据标准化的主要功能是消除变量间的量纲关系,从而使数据具有可比性。数据标准化、规范化是实现信息集成和共享的前提,在此基础上才能达到信息的准确、完整和及时,没有数据标准化,信息共享就无从谈起,没有信息共享则没有普适化的可以应用到任何教育系统的工具。因此,数据的标准化和预处理任务是必需的。

3 开发易于使用的EDM工具

数据挖掘结合人工智能、统计学和数据库技术等多个学科的思想,数据挖掘技术是一种面向应用的复杂技术,应用难度很大。很多数据挖掘工具封装了挖掘算法、可视化技术等,例如应用于商业领域的DBMiner、Clementine、Intelligent Miner等,然而这些工具不是专门为教育领域而设计,对很多教育工作者来说设计的过于复杂,不易于使用,在挖掘方法和数据标准化的基础上,针对教育领域的特点,开发一些专门的EDM、统计和可视化工具,设计更加直观和易于使用的接口,以帮助教育工作者对于不同层次的教学过程进行分析。

4 特定的EDM技巧研究

这一领域的研究者群体中很大一部分是计算机专家,他们缺乏教育和心理学理论,即使通过数据挖掘能够获知学习者的行为,但是不能解释学习者产生这种行为的原因,提不出合理的预测和解决方案。教育领域有其自身的特点,某些具体对象的属性难以用数量方法描述,信息具有隐含性和模糊性,网络教学信息数量大,包括教师教的信息、学生学的信息及交互信息,这些信息很难进行挖掘。数据挖掘在教育系统中的应用,需要考虑教育情境做相应的调整,结合特定的整合教育领域知识的数据挖掘技巧,可以借助教育测评技术、教学理论和教育心理学理论等寻求突破口,在有效且易于使用的数据挖掘工具支持下,将特定的DEM技巧整合到网络学习环境中,使得所有的数据挖掘任务都能成为一个应用,所获得的反馈和结果能够直接被应用到网络学习环境,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1]顾小青,李雪.信息化科学研究及其教育应用综述[J].开放教育研究,2008,(8):17-21.

[2]Jiawei Han,Micheline Kamber著.范明,孟小峰译.数据挖掘概念与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

[3] Educational Date Mining[DB/OL].

[4]庞先伟.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资源型学习[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02,(3):39-42.

[5]Ha,Bae,Park.Web Mining for Distane Edueation [J].IEEE,2002, (2).

[6]孙玉荣,罗立宇,黄慧华.数据挖掘在网络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教育技术,2009,(6):104-106.

[7]丁卫平,王杰华,管致锦.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教学评估智能辅助决策平台的设计与实现[J].电化教育研究,2009, (4):90-105

[8] Zaiane,O.Web Usage Mining for a Better Web-based Learning Environment[C].Proceedings of conference on advanced technology for education, Banff, Alberta,2001:6064.

[9] Romero & Ventura. Educational Data Mining:A Survey from 1995 to 2005[J]. 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2007,(33):125-146.

[10]蒋玉兰,周磊.关于开放教育学生流失情况的调研报告[J].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3):50-56.

[11]黄茜.WEB日志挖掘在个性化网络教育中的应用[J].现代教育技术,2004,(5):52-55.

[12]王巧玲.基于Web服务的网络学习行为采集与集成初步设计与实现[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7.

[13]吕莉,张屹.基于Web服务的网络学习行为采集研究现状[J].开放教育研究,2009,(6):99-104.

[14]黄勇,李玉华.面向知识发现的数据分类技术在网络教学中

的应用研究[J].南华大学学报,2006,(6):32-35.

[15]Ueno,M. Online Outlier Detection System for Learning Time Data in E-learning and Its Evaluation[C].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s and advanced technology in education.2004:248253.

[16]Dringus & Ellis.Using Data Mining as a Strategy for Assessing Asynchronous Discussion Forums[J].Computer & Education Journal,2005,(45):141160.

[17]Baker & Yacef,The State of Educational Data Mining in 2009:A Review and Future Visions[EB/OL].

[18]陶剑文,黄崇本.Web Usage Mining在网络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情报杂志,2006,(5):73-77.

数学应用类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液压;凿岩机;设计研究;建议

中图分类号:TD421.2 文献标识码:C

Abstract: The paper analyzes various design and research literature on hydraulic rock drills in China, enumerates major arguments in some related papers, points out the imperative problems, and puts forward academic and policy-related advice on the R&D of the hydraulic rock drills industry in China.

Keywords: hydraulic; rock drill; design & research; opinion

1 我国液压凿岩机设计研究历史回顾

我国液压凿岩机的研制起步非常早,距今已近50年。我国液压凿岩机技术研究也很早,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我国长沙矿冶研究院等就翻译了大量国外液压凿岩机专利和论文,七十年代后期,我国作者撰写了大量液压凿岩机的技术论文,直到现在,关于液压凿岩机的论文与专利仍然不断出现在各类期刊与网络上。

我国液压凿岩机设计研究方面的论文,有博士论文,硕士论文,学士论文,有期刊论文,也有网络论文,在整个液压凿岩机技术论文中,占据了很大一部分。

估计有20个高等学校(其中包括3所师范大学)和近10个研究院所的作者发表过液压凿岩机技术论文,其中大部分是关于液压凿岩机设计研究方面的论文。专利文献更是与液压凿岩机结构设计有关。可见,液压凿岩机设计研究在我国并非冷门。

我国液压凿岩机的技术论文与设计研究论文大量产出。与此形成鲜明对比,我国液压凿岩机产品发展很缓慢,独立开发的产品,很少能在市场站住脚。

2 我国液压凿岩机文献的分类

2.1 研究型论文

2.1.1 设计计算型论文

此类论文数量多。

设计计算型论文包括了仿真计算,优化设计,活塞间隙优化设计,蓄能器设计优化,换向阀设计优化,活塞缓冲设计,钎尾缓冲设计,冲击频率调节方法等等。

博士、硕士、学士的论文几乎全部属于此类。高校与研究院所作者的论文大都属于此类。此类论文数量多。

2.1.2 实验研究型论文

实验研究型论文包括实验方法介绍,实验设备和仪器介绍,实验项目介绍,测试结果与测试曲线分析,误差分析等等。

此类论文中介绍实验原理与实验方法的较多。专门介绍液压凿岩机测试结果与曲线,并且进行分析的论文较少,大多散见于设计计算论文中,作为计算正确性的证明。

高校与研究院所作者有些论文属于此类,此类论文数量不多。

2.1.3 材料热处理研究型论文

材料热处理研究型论文包括活塞、钎尾的选材与热处理,铜套的选材等等。关于活塞、钎尾的选材与热处理的论文较多,关于其他零件的论文数量少。

2.1.4 加工工艺型论文

加工工艺型论文包括凿岩机主要零件的机加工的设备,工装夹具,量具与测量方法,工序与工艺步骤,怎样保证尺寸精度与位置精度,等等,大概是技术保密的原因,此类论文数量极少。

2.2 综述型论文

2.2.1 产品品种型号综述型论文

产品品种型号综述型论文包括当时国内外液压凿岩机产品的厂家,系列,型号,主要性能参数等等。

此类论文数量较多,但大多是介绍阿特拉斯、山特维克公司的液压凿岩机产品,介绍国内产品的较少。

2.2.2 产品历史发展综述型论文

产品历史发展综述型论文包括介绍国内外液压凿岩机历史发展,产品型号推出的年代,市场情况等等, 此类论文数量不多,但大多是介绍蒙特贝塔、阿特拉斯、山特维克公司的液压凿岩机产品历史,介绍国内产品历史的较少。

2.2.3 产品技术综述型论文

产品技术综述型论文包括液压凿岩机结构类型,技术进展,等等。此类论文数量少而且内容重复较多。

2.2.4 产品市场调研分析指导型论文

产品市场调研分析指导型论文包括当时国内使用的液压凿岩机产品的主要型号,市场保有量,年销售量与销售额,备件销售量与销售额,市场的细分,将来市场的趋势预测,市场对液压凿岩机的性能与技术要求。

此类论文很重要,对于国家的产业政策和企业的产品规划指导意义很大。

此类论文数量极少,几乎没有,倒是在网络上各种市场调查公司的广告不少,只提供提纲,具体内容要付费才能提供。

由于我国缺乏市场液压凿岩机产品销售数据统计,要写出高可信度的此类论文,必然要花费巨大的人力财力,只靠个人或一个单位的力量难以完成,最好有行业组织与行政力量的参与。

2.3 使用维修型论文

2.3.1 产品使用方法型论文

产品操作方法型论文包括凿岩机冲击压力,旋转压力,推进压力的优化匹配,钻头直径与旋转速度的匹配,操作方法等等。

此类论文数量不多,有北京科技大学高澜庆教授等的论文“液压凿岩机主要工作参数对凿岩速度影响的试验研究”,有广东省水利水电第二工程局梁明华论文“液压凿岩机旋转速度与凿孔直径的关系” [1],是凿岩机使用实践总结,指导意义更大。

2.3.1 产品维修与故障分析型论文

产品维修与故障分析型论文多数为水电工程局、铁路隧道工程局的技术人员所写。此类论文来源于生产实践,言之有物,参考价值很大,数量不多,列举如下:

煤科总院北京建井所黄园月、李耀武、郭孝先“液压凿岩机的故障分析与防治”;

广东省水利水电第二工程局何雄彬“HDl35A和COPl238ME型液压凿岩机工作原理及常见故障处理” [2];

广东水电二局股份有限公司李同明“阿特拉斯ROCD7钻机使用中易出现的问题与改进” [3];

李强“Atlas 1838型凿岩机六种常见故障的排除”[4];

张兆钦“COP1238凿岩机技术特点及使用维护” [5];

田华军“HL500型液压凿岩机的日常维护保养” [6]。

2.4 产品介绍型论文

2.4.1 产品性能介绍型论文

产品性能介绍型论文多为介绍阿特拉斯、山特维克公司产品的论文,也有少量介绍国内海卓公司产品,乐清采矿机械厂的液压凿岩机产品的论文。

2.4.2 市场应用报道型论文

国外作者关于液压凿岩机市场应用报道型论文很多,国内此类论文数量很少,有少量关于YYT26支腿式液压凿岩机工程案例,使用成本效益分析的报道。

2.5 专利文献

最近的十几年关于凿岩机械的专利有六十多件,大都是液压凿岩机械的结构设计方面的专利。尚未见到有重大影响,或产生效益的专利。

3 我国液压凿岩机技术研究的不足

3.1 凿岩机文献的五多五少现象

通过对我国液压凿岩机文献的分析,我们发现有五多五少现象。

(1) 设计论文多,实验与工艺论文少;

(2) 研究论文多,使用维修论文少;

(3) 性能介绍型论文多,市场应用报道型论文少;

(4) 历史发展综述论文多,市场调研分析指导型论文少;

(5) 专利多,影响小。

3.2 缺少学术交流讨论

我国大概有20多年没有开过全国性液压凿岩机技术方面的交流会或研讨会。

我们众多的论文作者,都是在自说自话,没有交流,没有讨论,更没有争论。论文提出的论点,基本没有人跟进,进行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的证明或证伪,或补充,只是不加评价的引用。

我怀疑,很少有人认真阅读这众多的论文,如果不是博士生,硕士生,大学生因为做毕业论文的需要,阅读的人就更少了。我国关于液压凿岩机论文的影响力实在有限。

3.3 设计理论研究与产品生产脱节

我国大概可称得上液压凿岩机设计研究论文数量大国,但是我国自行开发的液压凿岩机产品多数从市场上消失,现在还能在市场上站住脚,有一定销售量的产品,多数为1980年代技术引进的产品。这种情况至少说明我们的设计研究和产品生产是脱节的,或者说明我们的设计理论还不成熟,还要不断改进。

4 我国液压凿岩机设计理论的主要论点

4.1 关于凿岩机冲击机构设计理论

4.1.1 三段法理论

认为活塞往复运动一个周期是由活塞回程加速、回程减速、冲程加速三个阶段组成的。4.1.2 设计变量理论

将一个无量纲数称为设计变量,这个无量纲数可以是:

(1) 冲程时间与活塞运动周期之比;

(2) 活塞回程加速度与冲程加速度之比;

(3) 活塞行程与可能最大行程之比;

(4) 活塞后腔受压面积与前腔受压面积之比,很明显,第四个无量纲数最直观,最易检验。

4.1.3 优化设计理论

根据以下5个设计目标,求得一个最佳设计变量。

(1) 蓄能器容积变化的最大值最小;

(2) 蓄能器隔膜震动次数最小;

(3) 能量利用效率最高;

(4) 冲程时,最大瞬时流量最小;

(5) 回程时,最大瞬时流量最小。

4.2 关于换向阀设计理论

4.2.1 换向阀中位正开口理论

换向阀在中位时,换向阀的高压窗口与低压窗口都有微小开启,叫正开口。认为正开口有益于冲击机构性能改善。主张应该采用正开口。

4.2.2 换向阀最优行程理论

换向阀行程的选取受到阀口通流面积,换向时间与阀耗油量三重制约,存在一个优化点。

4.3 关于蓄能器设计理论

4.3.1 高压蓄能器与活塞运动的最佳耦合理论

蓄能器的蓄油与排油量不仅与蓄能器的容积有关,而且与系统的工作频率有关,如果蓄能器固有频率选择不合适,即使加大蓄能器容积,也不能增大蓄能器的蓄油与排油量。

在蓄能器结构参数固定,凿岩机进油压力确定的情况下,可以改变蓄能器充气压力来改变谐振频率,使得系统处于最佳工作状态。

这个理论是极有理论研究价值与学术价值的,是一个动态的理论,是北京科技大学首先进行研究的,可惜无人跟进,这方面的论文太少。

4.3.2 蓄能器一次振动理论

在活塞运动一个周期内,蓄能器隔膜只有一次振动。这个理论已经包含在第4.1.2小节的优化设计理论中了,这是一个静态的理论。

4.4 关于信号孔位置

4.4.1 活塞回程换向信号孔位置的计算

这个理论是由北京科技大学与中南大学提出的,这是极其重要的计算,缺了这个计算公式,无法进行凿岩机的图纸设计。

4.4.2 活塞冲程换向信号孔位置的确定

这个理论是由北京科技大学与中南大学提出的,这也是极其重要的计算。既不能换向太早,使得撞击钎尾时,活塞已经被减速,也不能换向太晚,造成活塞二次打击钎尾。

4.5 钎尾反弹缓冲动力计算

研究这个理论的有浙江大学张新等人,广东工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刘智等人,中南大学机电工程学院赵宏强等人,杨国平等人,难能可贵的是,张新做了实验研究,有实验曲线图。

4.6 其他理论

(1)活塞密封间隙与长度优化理论;

(2) 活塞空打缓冲结构计算;

(3) 冲击频率无级调节自动换挡理论。

以上3种理论均有,就不一一论述了。

5 我国液压凿岩机设计研究亟待解决的问题

5.1 换向阀的结构尺寸问题

(1) 换向阀中位负开口的优缺点分析;

(2) 最优负开口量的计算与实验验证;

(3) 换向阀最优行程理论与实验验证。

5.2 活塞与缸体结构尺寸问题

(1) 活塞前后腔面积的确定及优化;

(2) 活塞回程换向信号孔位置的确定;

(3) 最优冲程换向信号孔位置计算与实验验证。

5.3 蓄能器与活塞运动的最佳耦合理论

研究蓄能器隔膜的动态频率响应,蓄能器最佳充气压力的计算。

5.4 钎尾反弹缓冲系统动力计算与实验验证

不但研究缓冲机构本身,进行静力学计算,更要研究钎尾反弹缓冲系统的动态响应,将缓冲机构,钎具与缓冲液压油路作为一个系统,研究缓冲活塞的频率响应,缓冲液压系统是否能有效吸收钎尾反弹的能量,又是否能迅速将钎头重新抵紧岩石。

5.5 凿岩机反打系统动力计算

既要研究反打机构本身,进行静力学计算。更要将反打机构与反打液压油路作为一个系统,研究反打活塞的位移,运动速度与冲击能量。

5.6 零件的气蚀与腐蚀问题

(1)活塞前后腔气蚀问题的计算与解决方法;

(2)凿岩机壳体联接平面点蚀的原因与预防。

6 我国液压凿岩机设计研究的学术建议

6.1 反求法

对国外高端液压凿岩机结构尺寸的分析,用反求法研究凿岩机冲击机构的设计计算公式与方法。反求法基本属于归纳法,反求法需要统计多台高端液压凿岩机的结构尺寸,统计数据越多,代数计算公式越接近实际,设计指导作用越大。这方面的工作似乎还没有人去做。

6.2 验证法

将我们国内的设计理论,如用最佳设计变量理论,换向阀最优行程理论,蓄能器设计理论,分析国外高端液压凿岩机的结构尺寸、充气压力等参数,检验是否符合我们的理论。如果大致符合,则验证了我们理论的正确性,如果相差很大,则要寻找原因。

6.3 代数计算公式研究

6.3.1 液压凿岩机设计研究方法的分类

理论分析与公式计算,实验研究,计算机数值仿真是凿岩机设计研究的三驾马车。

三段法,最佳设计变量等属于理论分析计算。

理论分析与公式计算是凿岩机设计研究的基础,是实验研究与数值计算的的基础与指导。

6.3.2 液压凿岩机代数设计计算公式的建立

公式计算必须将凿岩机的物理(实际)模型简化为力学模型,再进一步简化为数学模型,再简化为代数公式。简化必须是合理的,不能与力学模型有大的矛盾和冲突。

在不断的简化中,必然有失真,这时就要用经验系数去校正。这方面我们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对每一结构类型的凿岩机,都可以研究出一套基本通用的计算公式。

6.3.3 液压凿岩机代数设计计算公式的输入输出

代数公式计算输入的是冲击能,冲击频率,冲击末速度,进油压力, 输出的是活塞质量,活塞前后受压面积,活塞行程,信号孔位置,阀的结构尺寸,阀行程,开口量,凿岩机进油流量等等。

6.4 强化实验研究

6.4.1 液压凿岩机实验的分类

在理论分析指导下的实验研究是必不可少的,我们的力学模型,数学模型是否正确,简化是否合理,都需要实验验证。数值仿真计算就更需要实验验证了。

这里所说的实验主要是凿岩机内部机理实验,也可是型式实验,而不是出厂实验。

6.4.2 液压凿岩机实验的规范

实验的各种条件,包括样机,液压系统,测量方法,仪器仪表,都应该是明确的,实验的结果应该是真实的,可重复的,重复实验的误差应该进行分析。实验的时间、地点与参加人应该注明。

6.5 数值计算研究

6.5.1 数值计算的定义

数值计算就是虚拟样机技术,因此数学模型要尽可能逼近力学模型与物理模型,数值计算需要输入的数据很多,需要详细的凿岩机图纸数据,否则不能称之为虚拟样机。

数值计算又叫动态仿真,我国在数值计算方面的论文太多了。有基于AMESim的仿真,基于Simulink的动态仿真,基于MATLAB的计算机仿真,准匀加速度法仿真计算,键合图方法仿真,等等。

6.5.2 液压凿岩机数值计算输入输出的基本要求

冲击机构数值计算中,进油流量必须是输入值,而压力是输出值。

数值计算输出结果不能仅仅是冲击能,冲击频率等,必须能输出活塞运动速度、位移,换向阀的速度、位移,活塞前后腔压力的曲线。并且能够描述出液压油的空化与气蚀现象。

数值计算的结果曲线应该用实验曲线验证,未经实验验证的仿真计算是不可信的。

数值计算的结果应该是真实的,不能弄虚作假,其他人也可以重复运行程序。

6.5.3 液压凿岩机数值计算程序的基本要求

数值计算的程序应该模块化,数值计算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与时间,不是一个人短时间能够完成的,因此数值计算的程序应该模块化,可以由一组人员分工,进行编写。

数值计算程序应该界面友好,参数的改变,应在界面中进行,而不应在程序中进行。

数值计算的模型与程序应该是持续改进的,和所有的计算机软件一样,应该有版本号。液压凿岩机数值计算程序应该通用工具化,不要搞成专用工具。不能只有作者自己用,换一个人就不能用。

6.5.3 液压凿岩机数值计算程序的难点

虚拟样机技术是一项浩繁的工程,但是并不是遥不可及。内燃机的燃烧过程,牵涉到化学,燃烧学,热学,力学,都可以做到数值仿真,并且在发动机设计中起到重要作用。冲击机构的数值仿真也一定能做到,但是这要求有一个精干的团队和一个好的实验条件。

数值计算程序都是针对某一个特定的图纸的,因此通用性较差。不要指望适合于单腔回油的凿岩机,也能适合非单腔回油的凿岩机。也不要指望适合于芯阀结构的凿岩机,也能适合套阀结构的凿岩机。这也是数值计算应用的一个难点。我们至少应该做到,对某一相同结构类型的液压凿岩机,具有通用性。

7 我国液压凿岩机设计研究的政策建议

7.1 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

过去几十年,我国液压凿岩机设计研究是以高校和研究所为主体的,和企业产品开发联系较少。事实证明,我国液压凿岩机设计研究进步不大,只有以有实力的大企业为主体,厂学研结合,学校与研究所自己不搞产品生产,只为社会和企业提供知识与技术,各自发挥自己的优势,才是我国液压凿岩机技术与产品的发展道路。

7.2 以行业协会为主体,组织技术交流

与凿岩机的生产、使用有关的行业有凿岩机械气动工具、煤炭、矿山、铁路、水电、冶金等等,在1980年代,矿山机械行业组织过液压凿岩机技术交流会, 1990年代初期, 煤炭建井行业组织过液压凿岩机技术交流会。

8 结语

(1)对我国液压凿岩机研究文献进行了分类,5大类,13个小类;

(2)分析了我国液压凿岩机技术研究的不足,3个方面的不足;

(3)列举了我国液压凿岩机设计理论的主要观点,6大类,13个观点;

(4)列举了我国液压凿岩机设计中亟待解决的5大类共11个问题;

(5)提出了我国液压凿岩机设计研究的5条学术建议;

(6)提出了我国液压凿岩机设计研究的2条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1] 梁明华.液压凿岩机旋转速度与凿岩直径的关系[J].工程机械,2001,32(6).

[2]何雄彬.HDl35A和COPl238ME型液压凿岩机工作原理及常见故障处理[J].广东水利水电,2001(8).

[3] 李同明.阿特拉斯ROCD7钻机使用中易出现的问题与改进[J].四川水利,2004(3).

[4] 李强.Atlas 1838型凿岩机六种常见故障的排除[J].工程机械,2005,3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