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数学文化赏析论文

数学文化赏析论文范文精选

数学文化赏析论文范文第1篇

我在《音乐周报》评论版当编辑十多年,经常碰到的提问是“音乐评论怎么写”,或者是“你们报纸要什么样的评论文章”。前者多半是评论新手,不知音乐评论为何物,下笔有困难:后者多半是文章老手,想了解报纸乐评格式与内容,想知道本报乐评文章的具体要求。前者多数不知道乐评的内容与方法,后者多数不清楚报纸乐评该如何写才好。新手也好,老手也罢,问题所在,都不清楚音乐评论有分类之要求,不清楚乐评大旗之下,还可分为音乐欣赏、音乐批评、音乐分析三块招牌。即便本人写乐评、译乐评、编乐评,是靠音乐评论工作吃饭的人,也时常困惑:音乐评论为何物?评论与批评、评论与欣赏、评论与分析是何关系?这些需要进一步思考。当然,首先需要考虑的,是乐评三分法有何根据,这些根据是否来自乐评实践之现实。

首先,大学之中,音乐欣赏是一门课程,国内外都一样。普通大学开设,艺术院校、音乐院系也开设。所讲内容,深浅不同;涉及范围,宽窄不同。同时,音乐分析也是一门课程,牵涉和声、复调、曲式、配器等许多内容:还是一门专业,可以拿学位,做硕士、博士论文。老外问你学音乐,是什么专业?做论文,什么类型?你说是音乐分析,他会很明白,知道你是做音乐本体形态研究的。国内外音乐院校一个样,音乐分析既是课程,也是专业。

一篇音乐分析的论文,可能是作曲系学生的博士学位论文。可以是《巴托克作品和声研究》,也可以是《郭文景(狂人日记)分析》。可能是音乐学系学生的博士论文,可以是《马思聪小提琴作品研究》,也可以是《钢琴协奏曲(黄河)分析》等等。都以音乐本体分析为主要内容,可能侧重有所不同。就国内音乐专业划分而言,作曲学生更多偏向作曲、表演技法与风格的分析与讨论,音乐学系学生更多联系社会、政治、文化、历史等相关领域进行分析和讨论,上升到所谓的宏观层次。通常,作曲系学生的作品分析论文属于音乐分析或作曲专业方向的论文;音乐学系学生,以作品分析为主要内容的学位论文,则归属于音乐史学或者美学专业方向。

鉴于音乐分析在音乐学院既是专业也是课程,作曲系的和声、复调、曲式、配器四大件课程,就属于音乐分析的重要内容。这种将创作元素分类剖析、渐进学习的方式,为作曲系、表演系与音乐学系学生分析音乐本体打下了基础,以便能进入社会、政治、历史等更深层次的音乐文化分析。在此,音乐分析可以继续分类,其专业与教学体系都较为成熟。对象、内容、理论、方法已经成立。作为音乐常识,这里不必赘言。

其次,音乐批评可以是一门课程,也可以是一门专业。国外大学少数有设置,作为专业,使用Music crkidsm一词,也使用Music critic。以体现一种专业范围的限制,体现对音乐的评估与考察有更为严肃的态度。以此为题目、为主题、为内容的国外音乐书目有一大批;音乐辞典(比如《哈佛音乐辞典》)上也设有专业术语条目,阐明其内涵、外延,历史与方法。国内有学者明言撰书《音乐批评学》(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3年),立意成立一门学科。所用之词组仍然是Music criticism。20年前,本人想出国留学,曾查阅北美相关大学音乐评论专业的研究生课程,发现加拿大法语区的安大略省,有音乐学院设置音乐批评专业,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的研究生。其专业训练与音乐学差不多,只是要求更高的西语水平,强调更多的写作训练,强调报刊乐评的写作实践。

鉴于职业化的音乐批评与报业产生、新闻出版业发展有割不断的关系,音乐批评Music criticism与报刊音乐评论Music review总是纠缠一起。许多人更喜欢用音乐评论来解释音乐批评,认为那只是报刊音乐新闻评论的一种方式。的确,无论国内还是国外,报刊音乐批评已成为现代社会最重要的音乐批评方式。

最后,国内大学之中,音乐评论成为课程,是近十年来的事情,通常局限于极少数有音乐评论专家学者的院校。音乐评论作为一门专业通常隶属音乐学的音乐史范围,或者音乐美学范围。作论文通常是音乐学系的学生。音乐院校不招收音乐评论的学生,是因为当前社会中没有形成一个对音乐评论专业学生直接需要的职场。

从音乐教育与评论实践的层面看,音乐评论是一个大概念、大专业。其从业者的职业背景,已经超出音乐院校培养学生的范围。新闻工作者、音乐爱好者、艺术家等等人群介入音乐评论者不在少数。他们撰写报刊乐评,采写人物传记,出版音乐欣赏等各种图书,其读者市场不小。然而,他们介入的音乐评论通常不涉及本体音乐分析;他们的读者通常为普通读者。而所谓专业的音乐评论通常牵涉音乐本体的分析:他们的读者更多是专业读者,是那些靠音乐吃饭的音乐工作者。由于音乐评论专业与业余之分许多人不同意,认为“乐评无疆界”,不同文化背景与角度的乐评对音乐的理解和认识都有贡献。分类问题也无人纠缠于此。

显然,音乐评论的文章分为多种类型,也拥有不同的读者。一位普通音乐爱好者不会去研读巴托克某部钢琴作品的音乐分析论文,一位作曲专业的学生也不会阅读贝多芬交响乐“欣赏入门”。音乐评论文章的分类,既利于作者文章写作,也利于读者对文章选择。所以,根据音乐评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目前的结果,要概括所有的音乐评论实践,可以引入欣赏、批评、分析三个属概念。

音乐欣赏、音乐批评、音乐分析是音乐评论的属概念,是小专业或者专业课程的概念。这些课程在音乐学院的设置有不同的含义、不同的内容。音乐评论的教育实践,已经形成如此的条块分割。而社会实践,也基本相同,比如,学报一类音乐学术期刊发表的音乐作品评论,基本归属于音乐分析论文:报纸刊登的音乐会评论,基本属于音乐批评一类文章;而出版社出版的古今中外音乐欣赏书籍,本身也就是欣赏类图书。由此顺理成章地形成一种说法。音乐评论针对音乐事项,及人及物、从音乐人物到出版物、音乐演出、创作到研究,都可以涵盖,范围广泛、方法多种,从业者专业背景各不相同。由此定论它的教学和写作实践,需要缩小范围、固定对象、选择方法。音乐评论的分类势在必行。

二、三分法的内容与方法

音乐欣赏:从日常词义上考虑欣赏二字,它包含对欣赏对象的理解与享受。英语、汉语本意相差无几。艺术欣赏是对艺术的一种褒义性评判,是对艺术的一种理解与享受。没有找茬的动机,没有批评的含义。所以,音乐欣赏的对象,通常是社会与相当数量的人群一致肯定的优秀音乐作品,或者说经典作品,是社会保留下来的音乐财富。大凡音乐欣赏丛书、文章的读物,都是这样在固定欣赏对象,选择欣赏内容的。

音乐欣赏之行为,是一种消费行为;只不过音乐消费的产品,是精神文化产品而已。既然产品有精神文化的属性,消费就存在一个精神文化的理解问题。不能理解的作品是不能消化的“粮食”。为了方便消费者理解音乐作品,一定程度的作品分析也是必要的。这种分析可以是音乐作品本体的分析,也可以是 作品文化背景的分析。鉴于消费群体普罗大众的需要与音乐专业人士不同,赏析不以指导音乐表演与创作为目的,不以专业音乐家为主要读者,音乐欣赏的音乐分析不必很精深太专业,不需要很多业余读者看不懂的专业术语和技术分析。但是,音乐欣赏读物的写作者,必须具备音乐常识,比如音乐体裁与分类的基本常识,知道什么是交响乐,什么是室内乐;什么是歌剧、什么是清唱剧。至少能正确指称与描述欣赏对象,再扬长避短,谈出欣赏者对音乐的理解与感受,就算是对音乐欣赏性的评介。这类文章可能是评论与介绍相结合:可能是印象式评论,也可能是解释性评论,是一种赏析性乐评。鉴于欣赏对象的大众性、评价的公共性,此类文章有共性化写作的模式。

音乐批评:从日常词义上考虑批评二字,它包含对批评对象的考察与评估,尤其强调发现其中的缺点与不足。在此,英语、汉语本意相差无几。转化为艺术批评与音乐批评的词组,则较为中性。可以是褒义的评判,也可以是贬义的评判。音乐批评不可能只有肯定无否定,就像音乐欣赏不可能没有表扬与肯定。所以,音乐批评有找茬的动机,有寻找对象缺点与不足的含义。评论review和批评criticism词义的区别首先在于前者是注释后者的大概念;其次在于前者以考察与评估对象为主,后者更强调发现问题,寻找不足。此外,后者的运用更为专业化,学术化。日常语义上的批评一词,与音乐教育和社会实践中构成词组的音乐批评中的批评二字,其含义和运用有相当多的不同。

作为音乐教育实践中的音乐批评,是一种专业与课程的概念,是对批评对象褒贬兼而有之的考察与评估。学习音乐批评不是只学批评,不学表扬;只讲否定,不讲肯定。从专业意义看,作为批评的criticism和作为评论的review,意思基本相同。都是对音乐对象的考察与评估。国外报刊上的音乐批评版面与栏目,通常采用音乐评论Music review的词组,那是因为评论比批评含义更为宽泛。尤其是普通报纸的音乐评论版面和栏目,通常使用音乐评论Music review代替Music critic的词组。考察其中文章内容,多半是夹叙夹议的评论,是音乐新闻事件的时评。有新闻事实的陈述,也有新闻事实的评论。典型的一篇现场音乐会乐评,包含有时间、地点、人物、内容的介绍,然后是表演如何、作品如何的作者与观众的评说。鉴于大多数读者没去过音乐会现场,评论者需交代评论对象的新闻要素,就是那五个w。否则,读者不清楚你在评论什么。当然,你的评说可褒可贬,不一定只是批评,也不一定只有欣赏。有时,事实叙述清楚,观点自然水落石出。洋洋千字文,结论两句话。此时,记叙文也能说理,也是评论。普通报纸的音乐批评通常是内容介绍与评价放在一起。当然是有批评也有表扬。这种批评与表扬可能是印象式的描述,也可能有分析式的说理,有观点、还,必须有音乐新闻的事实,是感性与理性述说的结合。报纸音乐批评有新闻写作的特点,时效性强,是一种个性化写作的模式。

将音乐批评推广到音乐期刊,只批评不表扬的文章也占少数。期刊评论文章,通常以分析、说理为主,论文为多。是论文,自然有论文写作的规矩。

音乐分析:狭义的音乐分析指音乐本体形态分析,它包括常规作曲分析手段,也包括表演专业演唱、演奏技巧的分析。广义的音乐分析包括历史文化的分析,美学、心理学、政治学、社会学的分析等与音乐本体、人物、环境相关的背景分析。严格地讲,分析只是一种方法,结果产生观点,成为研究者对于分析对象的一种评论。鉴于严格意义上的学术评论,必须建立在客观细致的音乐分析之上,音乐学术期刊上许多创作、表演的评论文章,以音乐分析为主要内容不足为奇。至于音乐分析的论文如何写,已有不少著述涉及,在此不作赘述。需要注意的是,音乐分析是有“文本”(谱例)的乐评,与可以完全脱离文本的音乐批评写作方式有显著的不同。

就音乐欣赏、音乐批评、音乐分析三者的关系而言,音乐分析可以充当前两者的专业基础与方法。音乐欣赏离不开音乐分析,音乐批评也离不开音乐分析。音乐分析是音乐批评的技术性展开,是音乐欣赏的说明性手段。音乐分析的对象可以与音乐欣赏、音乐批评完全相同,但要求的结果有所不同,定位不同。音乐分析对作品与表演的风格定位必须细致准确,分析与描述必须详细深入。至于音乐的为什么,和音乐的怎么样,至于音乐的意义,音乐的影响,音乐之美好,可以留给音乐批评与音乐欣赏来解决。或者说,音乐分析首先将作品在音乐纵横发展网络之方位上定点,在音乐历史发展时空中定位。说明具体的音乐是什么,不是什么,是音乐分析的首要任务。而音乐欣赏必须说明欣赏对象的精妙之处,可享受之处;音乐批评则不能回避批评对象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三者各有侧重。在此,音乐分析者必须面对音乐文本来写作,长期系统的音乐知识积累与技术训练必不可少。

在音乐评论的社会实践中,音乐欣赏、批评和分析三者又相互交叉。音乐欣赏的文章可能在音乐分析中进行,既有技术的分析,也有文化的分析;音乐批评的文章可能是分析与欣赏之后再提出批评意见;而音乐分析的文章可能是既有对作品的欣赏,也有对作品的批评。但是,在文章功能交叉的情况下,欣赏、批评和分析内容的侧重仍然不同。起码的区别是,音乐欣赏文章可以没有批评,可以缺失音乐本体分析:音乐批评文章可以没有欣赏,可以缺失音乐本体分析:音乐分析文章同样可以回避欣赏与批评。这样,萧伯纳乐评不搞本体分析,某人的乐评没有一句好话,一位博士的当代作品分析论文没有一句批评之言,都可成立为音乐评论。

结语

音乐评论三分法的根椐,出于音乐评论的教育和社会实践的客观存在。只是不长期与乐评文章打交道,一般人很少注意罢了。一点新鲜之处,是注意到评论Review概念大于批评Critic或者Criticism,也注意到两者的混淆使用。汉语、英语都一样。此外,欣赏与批评、分析与批评,也时常混淆。作者与编辑都很困惑。由此,音乐评论的概念,内涵与外延应该继续梳理,可以考虑进一步细分为欣赏型评论――音乐欣赏、批评型评论――音乐批评和分析型评论――音乐分析三个领域。音乐评论Music review作为大专业概念较为合理,作为学科概念尚待努力。至于音乐欣赏、音乐批评、音乐分析要建立学科,也不必阻拦,可以鼓励。如果三者都能建立学科,音乐评论由大专业上升为一门学科也指日可待。鉴于音乐评论从业人员三教九流的专业背景,建立学科不必性急。

数学文化赏析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大学生体育欣赏能力影响因素致动因素体育教学改革

Abstracttheusagequestionnairesurvey,mathematicsstatisticsestoreasonlogicallythemethodwithanalyticalmethod,logic,movingthefactortocarryonanalysisandinquiryintotowardsaffectinguniversitystudent’sathleticstoenjoytheabilityofwiththeresultthat.Thinkwiththeresultthatmovethefactortoinclude:1cognizethesecondstructure;2acceptthementalstructure.Putforwardtofostertherationalizationsuggestionthatuniversitystudent’sathleticsenjoystheability,providethetheoriesreferencefortheathleticsreformineducationofthehighschool.

KeywordUniversitystudent’sathleticsenjoystheabilityinfluencefactorwiththeresultthatmovethefactorathleticsreformineducation

一、前言

现代大学生对自身素质的全面发展要求越来越高.当他们的生活与体育的关系更加密切时,对体育教学的学有所用要求更高,更具体。他们对如何欣赏体育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而现行高校体育教学内容已不能满足学生的这种需求,与之脱节。而教会学生如何进行体育欣赏是连接高校体育教学和学生体育生活需求的纽带。本文拟把影响体育欣赏能力的致动因素作为切入点进行分析与讨论,为开辟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新领域、拓展体育教学改革新视野,更好地实现高校体育教学的目标提供理论依据。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华中师范大学2004级学生60名,武汉大学2004级学生60名,河南师大2004级学生60名,华南师大2004级学生60名,共计240名(随机抽样)。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在北京体育大学、北京图书馆查阅、搜集体育美学、体育欣赏、学校体育等方面与本研究有关的大量文献资料和研究成果,并对资料进行整理和归纳,对影响体育欣赏能力的三大因素进行论证。

2、问卷调查法

(1)专家问卷:设计与发放问卷15张,回收15张,回收率100%,通过内容结构效度检验,它们的系数分别为96%和100%。

(2)学生问卷:华中师范大学2000级学生60名,武汉大学2000级学生60名,华南师大2000级学生60名,河南师大2000级学生60名,两次发放,两次回收,问卷回收率为75%,问卷有效率为90%,即发放240份,有效200份。在Windows系统运用Excel制作调查统计表,并进行数据统计,得出相关系数(R)检验和P值。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基本概念的界定。欣赏是主体对客体的评价与判断的一种心理过程。体育欣赏是一种心理过程。是指欣赏主体对客体活动或比赛的技术、技能、战术的理解与内模仿和对与之相关的体育文化内涵和外延的内化地评价与判断。体育欣赏能力是指人们对体育活动及内涵的内模仿和外延的内化并直接影响自我效率的个性心理特征。

(二)体育欣赏能力的致动因素分析

表1致动因素数据表

问卷问题答案相同人数答案不同人数R值是否不一定分辨

系数P值

1.大学生的创造能力将会对体育欣赏产生影响。19640.88567.5284.51.81.8P<0.01

2.大学生的观察力会对体育欣赏产生影响。20001.000781932.8P<0.01

3.大学生的思维方式会影响他们对体育的欣赏。20001.00082.5152.52.62.6P<0.01

4.大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将会对体育欣赏产生影响。20001.0008611.52.53.23.2P<0.01

5.大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热爱会影响他们对体育的欣赏。20001.00082.513.543.43.4P<0.01

6.大学生休闲、娱乐的需要促使他们去欣赏体育运动竞赛。188120.8574844.57.51.61.6P<0.01

1、认知亚结构。观察是体育欣赏活动的门户。影响体育欣赏能力的首要因素应为观察力,如果没有观察能力,欣赏便无从谈起。观察主体与客体的一致是观察的客观要求,观察客体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决定观察主体对它的认识的反复性和曲折性。离开了观察的客体,观察主体则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观察主体对于观察中主体与客体的一致发生着巨大的能动作用。思维是对观察的深入加工,是体育欣赏活动的核心。思维是人脑对事物及其规律的概括的和间接的认识过程。思维是一种非常复杂的心理活动,具有间接性与概括性特点。思维在体育欣赏活动中的表现:思维是理解知识、技能的必要心理因素,理解是思维活动的结果;思维是创造性学习的核心心理因素;思维与感知内在统一的规律为体育欣赏的内模仿提供了理论依据;思维与问题相互推进的规律为体育欣赏的内化提供了理论依据;体育欣赏能力即是培养学生在欣赏体育时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乃是思维与问题相互推进这一规律的具体运用。创造力也是一种思维能力,问题解决常常是创造思维与再造思维的有机结合,创造思维是在创造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而体育欣赏可以为它提供更好的平台,体育欣赏活动将是人的个性潜能资源发展的沃土。创造性思维与知识经验相关的规律为体育欣赏的原理提供了依据。

2、接受心理结构。体育欣赏活动的发生总是由主体和客体双方作用的结果。马克思指出“从主体的方面看,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没有意义”,同样,对于没有体育欣赏能力的人来说,再精彩的比赛也没有意义。体育欣赏的接受心理结构包括以下几种心理要素:

(1)潜意识:是人能够意识到的心理活动基础,分为行为个人潜意识和集体潜意识,即主体在体育欣赏活动中那种朦胧、混沌,难以言说的感受(美的享受和乐趣甚至)正是欣赏主体心灵深处被触动的反应即潜意识的作用。主体在欣赏时不止于客体的表层,而追求深度,这影响甚至决定欣赏活动的质量。

(2)兴趣:它包括动机和兴趣。动机是推动人们的内在原动力,动机是客体对象信息刺激的结果,内驱力和外在诱因相互作用而产生动机。获得性动机在主体表现为发现、理解,寻找新奇、新颖的信息、创造、追求愉悦的心理欲望,丰富自身、充实自身,发展自己,提高自身,扩大和加深人对世界、对社会、对人生的认识,是主体进入欣赏活动的根本所在;缺乏性动机由维持生理平衡的需要引起外,更主要的是由精神的渴求引起的;获得性动机和缺乏性动机是兴趣产生的心理基础。体育欣赏活动就是去寻求满足缺乏的精神需求的手段。在体育欣赏活动中,只有主体对欣赏活动产生了强烈的兴趣,潜能才得到充分的调动,能力才得到逐渐的提高。

(3)情感。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的一种态度的体验,它标志着生存的质量和意义,是人对世界进行评价的内化反应态度。在体育欣赏中,主体情感在各种心理要素中占有核心的地位,情感就是欣赏效应的反应。

(4)理解。理解就是意会。理解分为前提性理解,表层理解和深层理解。前提性理解是主体的先在条件,有别于欣赏主体的理解深入,即对某项运动、比赛的相关知识的掌握理解。表层理解是对客体的表面现象的理解。深层理解是对客体的象征、文化、内涵的把握,这是欣赏的最高境界。在体育欣赏活动中,主体有一种强烈的心理期待,即“懂得——理解体育比赛或活动,直观地感受到客体的内涵。”

四、结论与对策

(一)致动因是影响体育欣赏能力因素的根本原因或本质原因,它是大学生有意识地针对行为目标而发出的内驱力。认知亚结构(观察力、思维方式、创造力)和接受心理结构(潜意识、兴趣、情感、理解)对体育欣赏能力的影响是起决定作用。

(二)对策

1、高校体育教学必需增加体育欣赏基本知识传授,才能满足大学生对它的渴求;

2、加快对体育欣赏的实践和理论研究;

3、重视高校体育文化建设;

4、加强体育教师的体育欣赏知识地培训;

5、充分发挥体育欣赏的潜在功能,发展学生个性,更好地实现体育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数学文化赏析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大学生体育欣赏能力影响因素致动因素体育教学改革

一、前言

现代大学生对自身素质的全面发展要求越来越高.当他们的生活与体育的关系更加密切时,对体育教学的学有所用要求更高,更具体。他们对如何欣赏体育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而现行高校体育教学内容已不能满足学生的这种需求,与之脱节。而教会学生如何进行体育欣赏是连接高校体育教学和学生体育生活需求的纽带。本文拟把影响体育欣赏能力的致动因素作为切入点进行分析与讨论,为开辟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新领域、拓展体育教学改革新视野,更好地实现高校体育教学的目标提供理论依据。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华中师范大学2004级学生60名,武汉大学2004级学生60名,河南师大2004级学生60名,华南师大2004级学生60名,共计240名(随机抽样)。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在北京体育大学、北京图书馆查阅、搜集体育美学、体育欣赏、学校体育等方面与本研究有关的大量文献资料和研究成果,并对资料进行整理和归纳,对影响体育欣赏能力的三大因素进行论证。

2、问卷调查法

(1)专家问卷:设计与发放问卷15张,回收15张,回收率100%,通过内容结构效度检验,它们的系数分别为96%和100%。

(2)学生问卷:华中师范大学2000级学生60名,武汉大学2000级学生60名,华南师大2000级学生60名,河南师大2000级学生60名,两次发放,两次回收,问卷回收率为75%,问卷有效率为90%,即发放240份,有效200份。在Windows系统运用Excel制作调查统计表,并进行数据统计,得出相关系数(R)检验和P值。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基本概念的界定。欣赏是主体对客体的评价与判断的一种心理过程。体育欣赏是一种心理过程。是指欣赏主体对客体活动或比赛的技术、技能、战术的理解与内模仿和对与之相关的体育文化内涵和外延的内化地评价与判断。体育欣赏能力是指人们对体育活动及内涵的内模仿和外延的内化并直接影响自我效率的个性心理特征。

(二)体育欣赏能力的致动因素分析

表1致动因素数据表

问卷问题答案相同人数答案不同人数R值是否不一定分辨

系数P值

1.大学生的创造能力将会对体育欣赏产生影响。19640.88567.5284.51.81.8P<0.01

2.大学生的观察力会对体育欣赏产生影响。20001.000781932.8P<0.01

3.大学生的思维方式会影响他们对体育的欣赏。20001.00082.5152.52.62.6P<0.01

4.大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将会对体育欣赏产生影响。20001.0008611.52.53.23.2P<0.01

5.大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热爱会影响他们对体育的欣赏。20001.00082.513.543.43.4P<0.01

6.大学生休闲、娱乐的需要促使他们去欣赏体育运动竞赛。188120.8574844.57.51.61.6P<0.01

1、认知亚结构。观察是体育欣赏活动的门户。影响体育欣赏能力的首要因素应为观察力,如果没有观察能力,欣赏便无从谈起。观察主体与客体的一致是观察的客观要求,观察客体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决定观察主体对它的认识的反复性和曲折性。离开了观察的客体,观察主体则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观察主体对于观察中主体与客体的一致发生着巨大的能动作用。思维是对观察的深入加工,是体育欣赏活动的核心。思维是人脑对事物及其规律的概括的和间接的认识过程。思维是一种非常复杂的心理活动,具有间接性与概括性特点。思维在体育欣赏活动中的表现:思维是理解知识、技能的必要心理因素,理解是思维活动的结果;思维是创造性学习的核心心理因素;思维与感知内在统一的规律为体育欣赏的内模仿提供了理论依据;思维与问题相互推进的规律为体育欣赏的内化提供了理论依据;体育欣赏能力即是培养学生在欣赏体育时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乃是思维与问题相互推进这一规律的具体运用。创造力也是一种思维能力,问题解决常常是创造思维与再造思维的有机结合,创造思维是在创造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而体育欣赏可以为它提供更好的平台,体育欣赏活动将是人的个性潜能资源发展的沃土。创造性思维与知识经验相关的规律为体育欣赏的原理提供了依据。

2、接受心理结构。体育欣赏活动的发生总是由主体和客体双方作用的结果。马克思指出“从主体的方面看,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没有意义”,同样,对于没有体育欣赏能力的人来说,再精彩的比赛也没有意义。体育欣赏的接受心理结构包括以下几种心理要素:

(1)潜意识:是人能够意识到的心理活动基础,分为行为个人潜意识和集体潜意识,即主体在体育欣赏活动中那种朦胧、混沌,难以言说的感受(美的享受和乐趣甚至)正是欣赏主体心灵深处被触动的反应即潜意识的作用。主体在欣赏时不止于客体的表层,而追求深度,这影响甚至决定欣赏活动的质量。

 (2)兴趣:它包括动机和兴趣。动机是推动人们的内在原动力,动机是客体对象信息刺激的结果,内驱力和外在诱因相互作用而产生动机。获得性动机在主体表现为发现、理解,寻找新奇、新颖的信息、创造、追求愉悦的心理欲望,丰富自身、充实自身,发展自己,提高自身,扩大和加深人对世界、对社会、对人生的认识,是主体进入欣赏活动的根本所在;缺乏性动机由维持生理平衡的需要引起外,更主要的是由精神的渴求引起的;获得性动机和缺乏性动机是兴趣产生的心理基础。体育欣赏活动就是去寻求满足缺乏的精神需求的手段。在体育欣赏活动中,只有主体对欣赏活动产生了强烈的兴趣,潜能才得到充分的调动,能力才得到逐渐的提高。

(3)情感。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的一种态度的体验,它标志着生存的质量和意义,是人对世界进行评价的内化反应态度。在体育欣赏中,主体情感在各种心理要素中占有核心的地位,情感就是欣赏效应的反应。

(4)理解。理解就是意会。理解分为前提性理解,表层理解和深层理解。前提性理解是主体的先在条件,有别于欣赏主体的理解深入,即对某项运动、比赛的相关知识的掌握理解。表层理解是对客体的表面现象的理解。深层理解是对客体的象征、文化、内涵的把握,这是欣赏的最高境界。在体育欣赏活动中,主体有一种强烈的心理期待,即“懂得——理解体育比赛或活动,直观地感受到客体的内涵。”

四、结论与对策

(一)致动因是影响体育欣赏能力因素的根本原因或本质原因,它是大学生有意识地针对行为目标而发出的内驱力。认知亚结构(观察力、思维方式、创造力)和接受心理结构(潜意识、兴趣、情感、理解)对体育欣赏能力的影响是起决定作用。

(二)对策

1、高校体育教学必需增加体育欣赏基本知识传授,才能满足大学生对它的渴求;2、加快对体育欣赏的实践和理论研究;

3、重视高校体育文化建设;

4、加强体育教师的体育欣赏知识地培训;

5、充分发挥体育欣赏的潜在功能,发展学生个性,更好地实现体育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数学文化赏析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电影赏析 民族预科语文教学 结合

电影,这一综合艺术,集色彩、声音、画面、光线等特色于一体,因其形象、生动、直观、感人等特点,受到许多人的喜爱。在少数民族预科语文教学过程中,若把电影引入语文课堂,在课程中适时安排“电影赏析”环节,更能使语文课程增色不少。究其原因,“电影赏析”能满足语文教学的基本训练要求,全面提升基础相对薄弱的少数民族预科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是一种十分有效的训练方式。

一、电影赏析在语文教学中的优势

(一)利于语文教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电影是宝贵的资源,电影题材常常来源于生活,它可以记录一批人物,一段往事,一个时代甚至一种精神,而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教学的内容也与生活息息相关。仔细比较,电影与语文教学需求有不少契合处,它以其独特的优势成为了语文课程的重要资源。信息化时代,老电影的不停翻拍,新电影的不断上映,让我们有许多电影资源可以为教学所用,只要能为语文课程服务的电影,都可以纳入选择的范围。

(二)易于创设最佳的教学情境。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常常受单一的教学手段限制,学生阅读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索然无味,对作品的理解更难深入。而由于电影真实生动,可以化无声为有声,化复杂为简约,化微观为宏观,化抽象为形象,一曲电影音乐可以让人如痴如醉,一段电影对白可以让人破涕为笑,一个电影人物可以让人铭记终生,因此语文课堂上进行电影赏析就能创设出最佳的教学情境(创设教学情境就是指创设与教学内容相似的具体环境或氛围,其用意是让学生获得身临其境之感,从而激发其情感体验,达到对作品内容具体而深刻的理解),①营造良好的语文课堂氛围,触动学生内心最深处的情感,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

(三)便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电影是一种带给人艺术享受的精神产品,无疑能触发学生无限的联想和想象,引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笔者作过调查,在语文课堂上让学生选择“看相关教学电影”和“读文本”,被调查学生中有80%以上的都期望能“看电影”。看电影的过程能全面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系统,让人感觉舒服、愉悦与震撼,如果能在语文教学中引入电影赏析,让学生边读文本边赏电影,边看边想,边观边思,学习效果会得到极大提升。笔者教学民族预科教材里的作品篇目《萧萧》,让学生先看同名电影《湘女萧萧》再阅读作品《萧萧》,学生表现出极其浓烈的学习兴趣,一下拉近了与作者的心理距离,他们十分向往湘西的纯朴、宁静生活,被电影中牧歌式的诗意所打动,阅读文本时理解力得到增强,思维得到提升,对课文印象更加深刻。

(四)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电影是高级阶段的视听说课程资源,全面提升学生的听说读写综合能力是电影赏析的最佳功能。学生进行电影赏析时,电影里的声音、音乐能训练学生的听力,电影语言能训练学生对文字的感知力、理解力与语言表达能力,电影画面与色彩能训练学生的触觉,电影与教学内容的紧密结合能训练学生对教材的反思阅读能力,赏析电影的过程又是学生进行审美体验的过程,其身心得到陶冶,情趣得到激发。欣赏完电影,组织学生对电影展开分析与讨论,能训练学生的思维与表达,在思维碰撞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对电影主题的深刻探寻,甚至对生活的感悟。最后,利用赏析所得及时训练学生写作,让他们写下自己对电影的独特理解与感受,并与同学们分享自己的作品,也是遵循学生个性发展的体现。可见,在语文教学中设计电影赏析,可以全方位调动学生的各种潜力,让学生感情随剧情起伏,身临其境,回味无穷,达到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和审美能力的目的。有时一部优秀的影片能影响一个人的一生,正是这个道理。

二、电影赏析在语文教学中的原则

尽管电影赏析是增强语文教学效果的有效方式,但是也必须注意以下原则:

(一)以能力提升为中心。

学生每次观看电影,可以是从观赏到评论再到创作全面训练学生听说读写能力;也可以放一部电影,欣赏其最经典的台词,着重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比如电影《不见不散》里面的经典喜剧台词“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看见你望着我,像玻璃杯里的冰块一样透明”就改编自著名诗人顾城的诗歌《一代人》里的“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精彩的台词能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学会引用经典进行幽默的表达。总之,横看成岭侧成峰,一部电影可以从不同角度去欣赏,就可以从不同角度引导学生发现电影的美,但是每次赏析都必须围绕能力训练设计教学目标,避免电影赏析的随意性。

(二)内容为教学服务。

电影资源浩如烟海,电影的筛选是重要一环。首先应该选择中外经典电影,选择内涵深厚、艺术形式讲究的作品,既能满足学生的欣赏要求,又能确保学生观影后有感可发,有话可说;其次,不能选择无关教学内容的电影。应注重或者是改编自课文原作的电影,比如教学入选民族预科教材的阿城小说《棋王》就可以播放同名电影《棋王》,让学生感受棋王身上所体现的平凡而实在的人生态度。或者是选择与课文主题思想一致的电影等,比如教学美国作家杰克?伦敦的代表作《热爱生命》就可以播放反映独自挑战生存极限的美国电影《荒岛余生》,让学生体会人的强大生命力,学会敬畏生命。总之电影赏析是为教学服务的,不能只顾学生兴趣而忽略了回归教学内容本身。

(三)不放弃语言学习基础。

电影语言丰富多彩,但是适合语文教学的电影一定要坚持“语言适应性”原则,尤其是少数民族预科学生的普通话基础比较差,对于电影里通篇方言,如《秋菊打官司》《寻枪》等电影就只能舍弃不用,应选择以标准普通话为主的电影,可以借此纠正他们的发音,这对学生有很强的语言引导作用。[1]

三、电影赏析在语文教学中的思路

如何将“电影赏析”的一般思路运用到民族预科大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呢?教师在设计中应该考虑哪些因素呢?现以电影《小二黑结婚》(改编自赵树理的著名现代小说《小二黑结婚》,小说入选民族预科大学语文教材)为例,将“电影赏析”的基本六环节概括如下,旨在发挥各个环节的功能,提高教学效果,提升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一)阅读:先读文本再看电影是比较好的教学安排。观赏电影前,让学生阅读教材文本本身,阅读《小二黑结婚》,展开想象和联想,让学生自己跟随作家的语言进入故事情节中去,与作家先进行心灵的交流。提出“读语言、读人物、读情节、读环境、读主题”,这样学生会带着好奇心阅读小说,并怀着期待去想象电影会是怎样的,看电影的时候才会有所比较。

(二)设问:结合作者创作背景、影片拍摄背景、改编情况等向学生提出观影前的思考题,便于指导学生观影有重点。比如电影《小二黑结婚》:第一,剧中会出现众多真实鲜活的人物形象,你可以把他们分为几类?你印象最深的人物是哪位?为什么?第二,剧中哪些地方体现山西地方特色?第三,全剧结局怎样?有何深义?

(三)欣赏:欣赏是培养审美的重要环节,赏析可以重在“赏人物、赏场面、赏台词、赏音乐、赏艺术特色”等。

(四)评议:“赏析”就是先赏后析,即分析、思考、讨论。评议环节是检验学生欣赏电影的认真程度、考察学生的接受能力、展示学生的思维方式和体现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的关键所在。可以分组“议电影版《小二黑结婚》的表现手法和文本创作的区别,议小二黑和小芹、二诸葛和三仙姑、金旺和兴旺等核心人物形象,议山西农村的风貌”等,让学生自由讨论发言。当然对于电影和文本所反映的共同主旨,即歌颂农民进步的新思想,歌颂农民反封建的胜利,赞颂解放区新建民主政权等,也可结合时代,引导学生进一步讨论,如“你对小二黑和小芹自由恋爱怎样看待?你能否以作品反映的山西农民农村新貌为切入点,谈谈我国农村改革和建设的意义……”

(五)写作:优秀的作品常常是有感而发的,当学生有所感的时候,教师就应及时抓住学生的热情,让他们进行创作,把感情抒发出来。针对少数民族学生写作能力欠佳的状况,可以设计让学生进行“观后感”、“影评”等写作练习。

(六)评价:对学生的评价应该是贯穿整个电影赏析教学始终的,教师除了在观影过程中注重观察学生的反应外,还应关注学生在“评议”环节的表现,最后还要把学生的写作作品进行批阅、评比、分享和展示。总之,对学生做出的最终评价应以学生参与电影赏析教学始终的态度,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主动精神和实践能力,写作成绩等进行综合考虑,注意尊重和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当然,民族预科语文教学中引入电影赏析环节,需要注意:第一,语文学科特有的人文性要求语文教学必须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电影赏析过程中必须给学生留够时间思考、领会电影的深义,教师不能为完成教学任务匆忙结尾;第二,语文教学向来提倡个性化解读,应尊重学生的独特理解与感悟,不能以教师的感受代替学生的理解;第三,电影是为语文教学服务的,电影赏析只是语文教学的一种训练方式,不能把语文课上成了纯粹的电影放映课,只看不议,只赏不思,看完就完。

[注释]

①刘永康主编.语文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8:279-280页

[参考文献]

数学文化赏析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校;艺术赏析;当代美术

艺术欣赏课是为高等院校非艺术专业类学生的综合素质选修课之一。目的是提高选修者对具体的艺术作品形式和内容形成相对专业的欣赏视角,提高艺术赏析能力,从而提高个人人文素质。艺术赏析课程按照赏析的对象分为中国、外国以及特定种类艺术的赏析,本文所提及的主要是视觉艺术赏析课程。这种课最为常见的上课形式就是讲授和多媒体相结合,并集中授课。其较之传统上课方式固然丰富和生动。然而根据作者教学与研究,即便有严谨系统的理论支撑,通俗易懂的讲解和丰富的多媒体展示,从教学效果上来看始终差强人意。问题主要体现为:对于艺术的认知有模糊感,受制于课程上提供的视角和理论;有距离感,对作品的把握仅限于多媒体能够展示的精度和方式;有冷漠感,对艺术及作品的产生、存在和发展所具的各种价值没有兴趣。其本质上来看是上课的形式将学生束缚于课堂上和教学框架中,缺乏和艺术本体的直接接触,无法发挥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如果论尊重个体判断和提供自由学习艺术的场所,当数美术机构。本文所指的美术机构主要是指与美术接受相关的机构。。这些美术机构与艺术赏析课相结合的可能程度和方法是本文将要讨论的重点。

首先,美术机构中,博物馆是庋藏包括重要艺术品在内的历史文物的主要机构。

我国现阶段博物馆的发展状况,决定课程与之结合的程度和方法。博物馆含有很多种,其中艺术博物馆又被指称为美术馆,是以展览和收藏视觉艺术作品最为集中的一类。根据国家文物局印发《2011年全国博物馆名录》,全国核准备案,能服务社会公众,专业化程度较高且功能较完善,社会作用比较明显,而最终编入博物馆名录的有3089家,较前一年增加129家。就实际而言,一方面具有人均拥有量低,分布不均匀的特点。艺术品庋藏丰富的博物馆都分布在发达的中心城市。总体数量上来看较为巨大,但是其重建设轻收藏的现象较为多见。另一方面艺术博物馆的数量并不多,大多数都是综合性的。以2011年黑龙江省为例,共有博物馆161家,职能上兼具科研与文化教育等多个方面。其中艺术作品庋藏具有一定数量的博物馆只有7家。在这其中,提供的展品以地方性的当代艺术和民间艺术为主,经典历史艺术遗存很少,更鲜有外国作品。而从决策层面来看,我国的美术馆正致力于将大学生群体作为特定教育对象而进一步的调整。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教授曾经在一次访谈中明确提出“对社会公众的基层和群体在分析的基础上针对普遍对象之外的特定对象来组织项目,比如大学生群体……这些年,全国各地的美术馆都将大学生教育作为教育项目的重点。”

鉴于上述情况,对本论产生的影响是:一方面,能够接触到本土艺术本体较多,有利于学生自由了解此类对象,建立本土艺术认知。这对于艺术赏析的素质培养是有价值的。但是艺术赏析的对象不仅局限于此,艺术本体的丰富性和艺术规律的呈现也不是这样的条件下能够很好揭示和把握的。也并不是所有的艺术赏析课都能利用博物馆来进行完成,因此仍然需要讲授者结合赏析艺术领域给予全面的指导和补充。另一方面,学生对于博物馆的认识和利用存在不足,博物馆在现有发展情况下艺术教育只能有待发挥。同时学校虽然对博物馆资源的利用持肯定态度,但是并没有在实际行动上给予学生更多参观的机会。而基础教育阶段也没有培养起利用博物馆的习惯,且没有显示有专门的艺术方面指导和目的。造成高校阶段的学生参观博物馆的次数很少。因此鼓励和指导学生在博物馆中对美术作品进行赏析,是此类课程和博物馆结合过程中必须注意的问题。还要坚持对艺术理论和历史在课堂上的讲授,以及在具体实践中的指导。

其次,艺术专业院校是美术机构中培养艺术人才,产生艺术作品,研究艺术课题的机构。

它对于艺术赏析课程也具有重要的意义。我国2013年拥有艺术类普通高校95所,而在600所综合院校中,艺术专业院系作为必要组成部分亦具有相当数量。艺术作为实践性质较强的学科,其创作过程对于帮助学生理解艺术作品具有很好的作用。而艺术院校的专业教师也能够给学生更多的专业性指导。艺术学院提供的艺术作品展览也是学习艺术赏析课程的学生接触艺术作品的可贵机会。而在一些知名艺术院校中,其美术馆的收藏与展览水平甚至高于一般博物馆。这些资源并没有统计在前文所提到的博物馆数据中,却是对社会公众开放的艺术资源。实际情况是,艺术院校以及综合类艺术院校中的艺术院系与非专业的学生之间的互动同样很少,也没有相应的关注和研究。因此,艺术赏析课与艺术院校的艺术活动相结合,也是尚待探索的道路。

最后,艺术出版机构和媒体、商业画廊,也是艺术赏析课可以利用的重要资源。

我国出版业发展迅速,每年面世的大量出版物中,通俗性的艺术出版物包括书籍、期刊、音像制品等也越来越多见。其讲述生动、形式多样、感受直观。这对于非艺术专业的学生,是很好的艺术赏析课内容的补充。其缺点在于出版质量良莠不齐,其中一些理论导向和价值观点有待商榷,需要在课上给予相关的指导。

而网络作为现代信息交流的重要平台,对于大学生而言是非常熟悉和依赖的。而在艺术赏析方面,能够提供最多帮助的当属对于艺术展览信息平台以及网上博物馆的开设。当下我国很多美术机构都会在网络上展讯,以及进行艺术批评活动。这一方面为艺术赏析可与博物馆的结合提供便利,另一方面,其观点和价值评判也可以作为课程中讨论的话题。很多国内外知名博物馆有自己的网络版本,且功能完善。而商业性画廊在我国分布亦不均匀,只有在少数发达大城市才有比较繁荣的发展,比如北京的798,上海的莫干山等。这也商业性画廊提供了鲜活的艺术生态面貌,是了解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理解时下艺术流行与变化最好场所。但是在实地的参观过程中,需要任课者具有足够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快速的应变能力以解答学生随机提出的问题。

综上所述,高校艺术赏析课与当代美术机构的结合有很多选择,每一种美术机构能够提供的帮助都是不一样。应该根据赏析课的不同赏析范围和特点因地制宜的选取合适的美术机构来加以利用和结合。熟悉每种美术机构的特点和现状,合理的安排课程的构成是本文论题的前提。其实质上是要充分利用公共文化教育资源来为艺术赏析课服务的过程。让艺术赏析不仅是课上老师带着学生被动接受艺术,而是在实践过程中将艺术史论知识、欣赏经验与艺术接受的实践结合起来。 与美术机构结合,艺术赏析课将变成一种根据体验性的课程。

参考文献:

[1] 国家文物局.2011年度全国博物馆名录[EB/OL]. http:/,2012-09-18.

[2] 国家文物局.2010年度全国博物馆名录[EB/OL]http:/http:/,2011-10-27.

[3]周小园.论小型美术馆(博物馆)的现实意义.[D/OL].http:/.

[4]米雅公共文化教育将继续成为美术馆工作的重点――范迪安专访 [J].美术观察,2011:1-15.

数学文化赏析论文范文第6篇

在完善了鉴赏者主观上的不足之后,刘勰提出我们要回到对文本思想感情的鉴赏上。刘勰提到,“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摘要:《知音》篇是《文心雕龙》第四十八篇,历来被认为是刘勰关于文学批评和文学鉴赏的专论。刘勰在文中分析了不能正确批评的原因,做正确批评的困难,提前出了正确批评的方法及基本原理,这些理论对于当下的文学作品鉴赏也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对文学作品的鉴赏需要跨学科的眼光、正确心态的文学鉴赏是文学批评与文学写作互相促进的桥梁、开放的文学态度造就文学的繁荣。关键词:文学鉴赏;文学批评;《文心雕龙•知音》作者写文章是因有了感触才会提笔著说,而鉴赏者则是通过分析作品,通过作品理解体会作者的真是情感。这是反向的两种模式,也突出的表现力文学写作与文学鉴赏的不同特点。不同的作者会用不同的表现手法,或含蓄,或直接的表达自己的真实意。鉴赏者则要通过这层层迷雾去客观的鉴赏文章,这样的鉴赏才是正确的鉴赏。刘勰提醒鉴赏者,需要充分的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写作思路再来做分析批评,这才是公正的评价,即鉴赏者要端正态度,认真研究文本,再做出评论。

以哈罗德•布鲁姆为代表的解构主义,主张在阅读的过程中想要形成一种确定的意义根本是不可能也不存在的,因为一切文本的自身都具有解构性,因一切对文本做出的不同解读都具有合理性,即所谓“一切阅读都是误读”。保尔•德•曼则进一步指出,“我们对作品的理解实际上构成了误读的历史,任何一位后来的批评家都可以根据作品来证明前辈批评家对作品的误读,而正是这样不断地误读,批评家对作品的洞见才会不断地产生”④,对作品的误读算是对作品的一次二次创作。通过结构主义的误读理论我们可以发现,鉴赏者在鉴赏的过程中,他的身份悄然发生了转换,它从一个鉴赏者变成了一个写作者。看似是一个反项的过程,在这里却进行了一次循环。因此评论者在评论的过程中也是在创作的过程中,他的文章也会被别的鉴赏家拿来鉴赏,不断的轮回,最终我们会找到作者的“真实意思”。就如保尔•德•曼所说:“批评家对于他们自己的批评假设产生最大盲视的时候,也就是他们获得最大洞见的时候。”⑤我们疏通了这一层的关系,批评者在批评时就能更好的摆正自己的心态,已一种更为严谨的方式,细心的研读文章,进行赏析。这样的鉴赏才是正确的鉴赏,是一个良性的互动过程。这样的赏析章,也会成为好的赏析文章,供其他鉴赏者研读。

2、“深识鉴奥”,要善于“见异”。

刘勰告诫鉴赏者,需要具备一只善于发现新事物的眼睛。通过阅读作品鉴赏者要有独到的眼光,发现作品中的独创性。深刻的理解作品,严谨的解读作品,发现作品的独到之处,这样的鉴赏才是由价值的。这一点对于当下的文学作品鉴赏最具有指导意义。在这个时代,文学被认为是边缘化了的学科,文学作品也被大多数的人束之高阁。我们从文学的定义来看,简单的说就是通过语言文字让人获得具体的经验感知。那么,现在被文学界不承认的网络文学、消费文学也应该算在其中。大多数的文学评论家对于这一类的文学都是嗤之以鼻的。他们认为,这样的作品恶俗,没有思想深度,是社会的负能量,更有甚者他们不承认这是一种文学形式。在学界得不到承认,但是在民间却风生水起。这一类的作品,之所以有那么大的读者群,也是因为她们在某一种程度上唤起了大家的共鸣,让读者获得了愉悦的阅读感受。这就是网络文学、消费文学的“异”,为何它的市场号召力比一般的正统文学强,这不就是她们积极的点吗?这也是文学鉴赏家,应该研究的“异”。只有透彻的研究了“异”,鉴赏文章才是有价值的,才是对文学写作有指导意义的。这一过程也就是文学鉴赏价值的实现过程。

就比如郭敬明的文章,受到很多文学届人士的非议。他的书却本本出现在畅销书的排行榜上,深受学生群体的喜爱。看过他的书之后,你会发现他的书还是反映了这个时期学生的思想动态。她们渴望五彩斑斓的生活,帅气多金的男友,不学习也可以读名牌的大学,无话不说的死党。这样的文学构建了一个黄金屋,引得无数少男少女争先领略。郭敬明的“异”,在于他抓住了读者想要的是什么,也是他愿意在书中展示给读者的。我们对于他书中的价值观可以持怀疑的态度,但是他对于读者的号召力却是我们需要肯定的。

数学文化赏析论文范文第7篇

众所周知,语文阅读不是科学研究,它更多是一种精神体验,一种审美欣赏。因此我觉得“赏读”的提法更富学科特色,它注重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赏人情,明事理,获取精神的滋养;赏语言,学表达,接受母语文化的浸润,生成语言能力”。但在实际教学中,现在不少赏读课变成了散读课,有的老师赏读泛滥,或者赏读时或前或后,时深时浅,角度单一,缺少深度,流于形式,不少学生神思恍惚,疲于应付,赏读成了少数学生展示的舞台,变成了大多数学生雾里看花的噩梦。那么如何才能提高赏读的有效性呢?笔者认为语文赏读要把握几个“度”。

一.注意适度

语文赏读的适度是与过度相对应的,所谓过度,是指教师对课文的感受、理解和评价出现偏差而形之于课堂教学的一种言过其实现象,即对有瑕疵甚至有硬伤的课文赞美有加、推崇备至。

众所周知,现今语文教材更新换代快,先前经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等老一辈语文教育家精心锤炼的文质兼美的传统篇目,很多被新的篇目所取代;加之现在全国许多省市竞相编写出版发行语文教材,研制、生产和试用的时间短,因此,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未必篇篇是范文。细心的教师只要把同一套教材不同版次的某些同题课文进行对比,就会发现有或多或少的改动。之所以要改动,就是说明课文本身有瑕疵甚至有硬伤。著名课程专家钟启泉先生十分尖锐地指出:“目前我国的课程教材编审队伍泥沙惧下,良莠不齐,教科书设计理念、设计技术和评价尺度非常落后。加上某些‘权钱交易’的干扰,一些教材编写组原本就没有教材编定专业素质。”因此,教师面对语文教材就应多一些平视和审视,少一些接受和仰视。

那么,作为执教者的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避免赏读过度、做到适度呢?笔者认为:在初中阶段,教师遇到有瑕疵甚至有硬伤的课文,处理的基本原则是:精准判断,扬长避短。具体说来,就是教师在确诊课文有瑕疵或硬伤的前提下,要用其所长,避其所短。选择课文的某些长处作为教学内容的重点,通过直接正面的呈现,引导学生感受、理解和领悟;而对课文的瑕疵先要做到心中有数,然后在教学实施环节应有意识地绕开或淡化,学会装糊涂,不要吸引学生的特别注意。对于比较典型的问题也可以发动学生给课文挑刺,然后组织学生讨论修改,从而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和创新意识,但这样处理不能泛滥,要适度,否则会给学生留下课文也不过如此的印象,势必会使那些本身文质兼美的课文也受到牵连,从而影响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使学生形成课文不值得学的心理定势,极有可能对今后的语文教学产生消极影响。

二.讲究角度

首先,教师在引领学生赏读课文时,要引领学生学会从语言表达上赏析句子。赏析句子的语言表达,可以从修辞、句式、结构、词语等角度入手。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常见的修辞有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等,它们在不同的语境中所起到的作用各不相同。从特殊句式入手赏析。常见的句式有矛盾句、点睛句、结尾句等。矛盾句:看似矛盾,却蕴含了作者的深意。点睛句:画龙少不了眼睛,这些句子就是文章的眼睛。结尾句:经常呼应开头,总结全文,引发读者联想,启发读者思考。另外文中一些警句、双重否定句、长短句、对仗句、议论抒情句也是值得关注的。从结构作用的角度赏析。一个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常见的有六种:总领下文、承上启下(过渡)、为后文作铺垫、前后呼应(照应)、总结上文或总结全文、点明中心或升华中心等。我们应该抓住总领句、过渡句、总结句,分析其在结构上的作用。从词语运用的角度赏析。很多重点句的含义,往往是通过一二个动词、形容词、副词、数量词等关键词语传递出来的。抓住句中关键词语去深入理解句子,是行之有效的一种赏析句子的方法。句子在语言方面常见的有以下特点:有的具体平实、通俗易懂、准确严密,有的形象生动、幽默诙谐等。一个句子本身具有怎样的语言特点,要根据文体和语境的不同而定。要抓住句子的整体特点和句中的重点词语加以分析,从中获取有效信息。

其次,教师在引领学生赏读课文时,要引领学生学会从内容情感上赏析句子。每个句子本身都可提炼出一定的内容,也有的句子饱含作者的某种思想情感。在赏析句子时,内容及思想情感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教师在引领学生赏读课文时,还要引领学生学会从写作方法上赏析句子。可从两个方面考虑:看句子选用的表达方式,看句子运用的表现手法等。从表达方式的角度赏析。例如刻画人物、表现环境的描写句往往对表现人物性格起烘托渲染作用。从表现(艺术)手法的角度赏析。艺术手法是作家在创作中为塑造艺术形象、表达审美情感时所运用的各种具体的表现手段,如衬托、对比、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联想、想象、象征等。

三.把握梯度

赏读的对象是文章,赏读的主要目标是读懂,这里的读懂是层次分明的能力系统。它包括阅读主体对语言的认知,对文本负载的重要信息的提取与整合,对文章内容与表达方式准确地加以分析和概括。

赏读的初级阶段是积累阶段。积累的内容包括语言材料方面:字音、字形、字义,能熟练地把握文体特征、语言表达的特点;思想感情方面:能够有感情的阅读范文,学会理解或吸收比较丰富的思想感情,同时,在赏读过程中还要指导学生积累一定的文化知识、生活经验,以及写作技巧等方面的知识。

赏读的中级阶段是理解阶段。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只有发展了思维能力,理解力才能应“源”而生,所以这一阶段赏读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判断、分析,综合的思维力和联想、想象力。判断力是指读者理解事物的本质,明确概念。可以利用文本中的判断句或“限制和修饰成分”来训练。分析、综合能力构成了人类基本的思维过程,也是阅读理解能力的核心。分析能力是将事物的个别特征或个别方面分解出来的能力。只有通过分析,对课文的整体认识才能深入。综合能力就是在思想上把分析出的个别特征或个别方面综合起来考虑的能力。所以,分析能力的训练离不开综合的指导,综合能力的训练必须以分析为基础。如必须在熟悉全文的基础上训练学生给文章分段,给段分层,给句子划分结构,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必须在分析文章的基础上让学生概括层义、段义、题旨,以训练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给文章列写内容提纲是训练学生分析综合能力的有效方法。联想能力指由一事物的印象、观念联想到另一事物的印象、观念的能力。有了联想,可以将有形文字的意义空间拓展到最大,从而使理解更准确、更合理。在赏读活动中应鼓励学生主动去联想。教师还可根据联想的类型,结合教材对学生进行联想力的训练。

赏读的高级阶段是评鉴阶段。即对文字材料的内容和形式进行评价和鉴赏的阶段。只有掌握相当的科学文化知识、专业知识、语言知识,能进行抽象思维的阅读者才能评鉴作品。中学生应该而且能够具备评鉴能力。初中阶段可培养学生对具体的人物举动、故事情节、作品特点、某一观点作评价的能力,能写一事一议的小论文。

四.力求深度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学“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其实也就是说,让学生通过对一定数量文本的阅读分析,形成自己的分析文本的能力。如果我们对每个文本总是浮光掠影式的分析,缺少分析技能的学习、训练,那么学生就始终无法形成这种技能,因此我们在引领学生赏读课文时一定要力求有深度。所谓深度阅读的实质是教师授之以渔,引导学生从文本表面进入到文本底层,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深层感悟,在培养语感、积累语言、发展思维的同时,探究文本的精髓,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得到精神的享受。

深度阅读要重视对语言的分析、揣摩、感悟。选入教材的课文皆是文质兼备的美文。从语言上看,文字描摹细致,优美生动,言简意丰,蕴含着高超的写作技巧。从思想内容上看,文本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意义……然而,无论是学文,还是明理,最关键的都要通过品读语言才能实现。肤浅地品读语言,只能获得浅层的收获,深度品读语言,才能有丰富的收获。

深度阅读需重视细节分析。一篇优美的文章,常常具备叙述生动、描写形象、议论深刻、思想睿智、境界高远、格调高尚等因素,生动、逼真的细节描写也是极其重要的。强调“深度阅读”的一个重要关键就是要重视对文本细节的研读。通过对细节的分析,来提高学生分析文本的能力、鉴赏能力,为作文写作提供参考。遗憾的是我们现在的语文课堂,粗线条的太多,作过细分析的太少。例如茹志鹃的《百合花》,这篇文本中,通信员衣服上的大洞,通信员给“我”的两个馒头,通信员枪筒里的树枝、野,新媳妇的枣底百合花新被……这些细节,感染了无数的读者,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正是这些细节描写使《百合花》有了如此巨大的感染力。如果赏读中对这些细节描写蜻蜓点水式的一带而过,其结果必然是夹生饭,天长日久肯定不能有效激发学生赏读文本的热情,无法提升学生的赏读能力。

数学文化赏析论文范文第8篇

一般说来,设置分论点要注意以下问题:分论点的设置要科学,概念之间不能有包含或交叉关系,既分而又有理;分论点的数量以三到四个为宜,既分而又有度;文章的结构如同人的骨架,对文章的内容起支撑作用,其本身应具有审美作用,分论点的字数应大致相同,控制在15字以内,文章结构匀称,以显示出匀称美,既分而又有美。

因此,我们要学会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不同层次去设置分论点的技巧。以《学会欣赏别人》作文为例,谈谈提炼分论点的常用方法。

一、阐释涵义――想想“是什么”

主要是回答类别和性质方面的问题。就是判断由话题转化而来的中心论点的内涵或外延,对中心论点进行价值性判断,揭示这个中心命题的基本属性。

中心论点:我们要学会欣赏别人。

分论点:

1.欣赏别人,是一种豁达风度。

2.欣赏别人,是一种情怀。

3.欣赏别人,是一种冶炼。

确立中心论点后,从“是什么”角度对中心话题进行阐释,从而得出“欣赏别人”“是一种豁达风度”“是一种情怀”“是一种冶炼”的分论点。

二、追寻原因――想想“为什么”

就是把中心论点作为结论去追溯这个结论产生的原因,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从而形成分论点。这里的“因”是指分论点,“果”是指中心论点。在确立了中心论点(果)后,再来分析达成这个结果的原因。

中心论点:我们要学会欣赏别人。

分论点:

1.要提高自己的人格修养就要学会欣赏别人。

2.要升华自己的气质就要学会欣赏别人。

3.要使自己走向完美就要学会欣赏别人。

确定中心论点“我们要学会欣赏别人”后,然后追问“为什么要学会欣赏别人呢?”,自然得出三个分论点,是因为“要提高自己的人格修养”“升华自己的气质”“要使自己走向完美”。

三、追问措施――想想“怎么办”

就是把中心论点当作一个问题或一种任务,然后追问解决问题或完成任务的方法,从“怎么办”的角度,以中心论点作为结果,提炼满足这一结果的“条件”“措施”“途径”来设立分论点。这里的中心论点是指结果,而分论点是指满足结果的“条件”“措施”“途径”。

中心论点:我们要学会欣赏别人。

分论点:

1.以心为船,学会欣赏别人要宽容大度。

2.以心为梯,学会欣赏别人要虚怀若谷。

3.以心为镜,学会欣赏别人要对比自警。

确定中心论点“我们要学会欣赏别人”后,追问“怎么才能学会欣赏别人?”后,得到 “要宽容大度”“要虚怀若谷”“要对比自警” 三个分论点。

四、探索结果――想想“会怎样”

以标题或中心论点为前提,去推想在这个前提之下会产生怎样的意义、作用、价值或影响。也就是说有了这个标题或中心论点,会怎么样?

中心论点:我们要学会欣赏别人。

分论点:

1.学会欣赏别人,可以提高自身价值。

2.学会欣赏别人,可以取长补短。

3.学会欣赏别人,可以处理人与人之间的矛盾。

确定中心论点“我们要学会欣赏别人”后,追问“学会欣赏别人”后“会怎样?”,自然得出“可以提高自身价值”“可以取长补短”“可以处理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三个分论点。

总之,对于议论文分论点的设置,应从标题或中心论点出发认真审题,充分调动平时积累的生活素材,按照议论文的“引论―本论―结论”的结构,做到论点明确,章法井然,语句优美,书写规范。这样,自然就能得到阅卷老师的青睐。

【学生佳作】

学会欣赏别人

江苏省溧水高级中学初三(4)班 尹 旭

生活如酒,或芳香,或浓烈,因为品尝,它才变得醇厚;生活如画,或明丽,或暗淡,因为欣赏,它才变得美丽。生活因欣赏而变得绚烂多姿。因此,我们要学会欣赏别人。(用排比句式引出文章中心论点。)

“慢慢走,欣赏啊!”学会欣赏别人,首先要有一种淡泊的情怀。(分论点一,是从“怎么样角度”得出的。)苏格拉底和拉克苏相约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去游览一座大山,途中,他们俩人相遇了,拉克苏颓丧地说:“我精疲力尽地奔跑过来,结果什么都没有看到,真令人伤心。”而苏格拉底掸了掸长袍上的灰尘,说道:“一路上的风景真的是太美妙了,难道你没有注意到吗?”(此处是事实论据。)

一个人,如果像苏格拉底一样,做到阿尔卑斯山的山谷中的那句标语:“慢慢走,欣赏啊。”那么他的人生将是美好轻松的,因为很多事情,在于过程,而不是在于结果;一个人,如果像拉克苏一样,永远都在匆匆的路上,那么他将是烦躁的,无法去理解美,更无法学会欣赏美了。欣赏别人和欣赏美是一样的,急不得也忽略不得。(用假设分析法对论据进行分析。)

“野花香艳无人识,孤芳自赏枉多情”,学会欣赏别人,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分论点二,是从“怎么样的角度”得出的。)有句话说得好“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他们有着一双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能够发现不同孩子的美。(过渡句,既是对分论点的阐释,又引出下文的事例。)奥托・瓦拉赫是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在他初中的时候,他的功课总是班上的倒数第一,学校的评语更是令人不可接受:你是绘画艺术方面的不可造就之才。面对如此“笨拙”的学生,化学老师却认为他做事一丝不苟,具备做好化学实验应有的素质,建议他试学化学。父母接受了老师的建议。这下,瓦拉赫智慧的火花一下被点燃了。文学、艺术的“不可造就之才”一下子变成了公认的化学方面的“前程远大的高材生”。同类学生中,他的成绩遥遥领先。(事实论据)

罗丹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如果老师和他的父母没有发现他做事时一丝不苟的品质,没有欣赏他做化学实验的素质,历史上又怎么会有这么一位伟大的化学家呢?每个人身上都有自己的闪光点,这些闪光点需等待别人去发现、去欣赏。只有学会欣赏他人,才能理解他那独特的美。(用假设分析法对论据进行分析。)

“美,这是用心灵才能感受到的东西”,学会欣赏别人,最重要的是要有一颗善于理解美的心灵。(分论点三,是从“怎么样的角度”得出的。)角色不同的人,对于美的定义也就不同,甚至有些人没有办法去理解真正的美。(过渡句,既是对分论点的阐释,又引出下文的事例。)一次,在某建筑工地上挖出了一个绝代佳人的大理石雕像,一个收藏家竟用高价买下了这尊雕像。这时,收藏家心想:“多么美丽!多么栩栩如生!恶俗的钱怎么可与它相比。”而那位卖的人却心想:“这笔钱多么美好,石雕是死的,怎么有人要石雕而不要钱呢!”(事实论据)角度不同,收获不同,正是因为卖家被物质所迷惑,才无法理解那尊雕像的美,但收藏家有理解美的心,才会欣赏这尊石雕。(用因果分析法分析论据。)

正如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是美,罗曼・罗兰有一颗理解美的心灵,学会了欣赏他,才有了《名人传》中不朽的篇章;诸葛亮的盖世才华是美,刘备有一颗理解美的心灵,学会了欣赏他,才有了历史上“三顾茅庐”的传奇佳话。(用两个简例进一步论证中心论点。)

在现代化的今天,人与人之间变得冷漠,变得越来越不懂得欣赏,赞美被自私、污蔑取而代之。任何人都可以是社会的主考官,我们要学会欣赏,才会在别人的身上发现自身的不足;学会欣赏别人,才会使自己变得高尚、文雅。因为欣赏别人,就是充实自己的过程。(联系社会生活,使中心论点更有现实意义。)

人生本来就是一个过程。我们所有的遭遇、经历、喜怒哀乐、爱恨情仇都是人生之路上的风景,一味追求人生的某个结果,会沉沦,会错过意想不到的精彩。所以,我们需要在自己匆匆的人生路上停下来去发现、去理解、去欣赏人生,欣赏那些出现在自己生命中的人和事。(总结全文,深化文章中心论点。)

学会欣赏别人

江苏省溧水高级中学初三(4)班 周文一

培根曾说过:“欣赏者心中有朝霞、露珠和常年盛开的花朵,漠视者冰结心城、四海枯竭、丛山荒芜。”每个人都是尘世间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之所以如此,我们每个人都要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一颗善于欣赏别人的心。(用名人名言引出文章中心论点,既充当道理论据,又能激发读者的兴趣。)

欣赏别人,可以带给他人勇气与动力。(分论点一,从“会怎样的”角度得出三个分论点。)列夫・托尔斯泰说过,智者尊重每个人,因为他知道人各有所长,也明白成事不易。学会欣赏每个人会让你受益无穷。称赞不但对人的感情,而且对人的理智也起着很大的作用。(引用名人名言来论证分论点。)台湾作家林清玄在青年时代当过一家报社的记者,在报导一位得手上千次的神偷时,他不经意间说了这样一句话:“他的动作是这样的灵敏,思维是这样的活跃,我相信,如果他可以改邪归正,一定能做出一件令人震惊的大事业。”(事实论证)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说:“人性中最深切的禀质乃是被人赏识的渴望。”也许林清玄自己都不知道,自从他说了这句话后,那位神偷就走上了正道,真的做出了一番大事业,获得成功。如果当初没有林清玄这句欣赏的话语,那位小偷会不会就在冰冷的牢狱中度过自己堕落的一生呢?那还会干出一番大事业出来吗?(对论据进行分析,用反问句加强了论证的气势。)

欣赏别人,可以以人之长补己之短。(分论点二,从“会怎样的”角度得出三个分论点。)“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引用论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与长处,也有自己的缺点与短处。而只要欣赏别人的优点与长处,做到“见贤思齐焉”,才能使自己一步步趋于完美。只有学会欣赏别人,才能做到既不妄自菲薄,也不恃才傲物,一生都谦和有礼,虚心向别人学习,一生学习,一生进步。(道理论证)

欣赏别人,可以获得双赢。(分论点三,从“会怎样的”角度得出三个分论点。)一个永远也不欣赏别人的人,也就是一个永远不被别人欣赏的人。著名歌星韩红,我们没有因为她不出众的外表而排斥她,我们欣赏她那美妙的歌声,这样她获得别人的赞誉,我们也获得了一个天籁之音,反之,如果人们因她的外貌、身材而没有去欣赏她,没有去挖掘她,她就不会受到观众的喜爱,我们也听不到如此美妙的声音。(事实论证)

欣赏别人,你我都有收获,这样就可以双赢。如果你不欣赏他人,一人孤傲处世,既得不到什么,也处理不好自己的人际关系,这样会一无所获。(正反对比论证)

数学文化赏析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低碳教育;英语文学教学;模糊性;研究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6-0248-04

一、引言

党的十提出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着眼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第一次把生态建设提到了一个战略高度。生态建设不仅指自然生态的保护和统筹,同时也要注重人文生态的发展。在这里把这种人文生态思想应用于教育理念中,提出了低碳教育理念。

“低碳教育是从传统教育出发,最大限度地利用受教育者自身因素以及环境因素,使受教育者在人生的各个阶段都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资源优势和环境资源优势,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过程的资源浪费问题,从而做到减少教育过程的二氧化碳排放,实现教育低碳、绿色。”

早在1902年,美国的实用主义以及符号学的创始人Peirce就提出了语言的模糊性的观点。他的研究表明由于语言存在着模糊性,因此语言范畴内的词义、语用、表达等都存在着模糊性。1923年英国哲学家罗素发表了他著名的《论模糊性》,这是模糊语言理论初步形成的标志,他认为整个语言或多或少是模糊的。奥地利哲学家维特根斯坦也提出了和罗素一致的观点,他支持语言的模糊性,但是更加强调适合表达目的性的表达方式。到了1965年美国家控制论专家查德(L. A. Zedeh)在《信息与控制》(Information and Control)杂志上发表了题为《模糊集》(Fuzzy Sets)的论文,在这篇论文中他提出了著名的模糊理论,这一理论的提出为语言学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途径,这是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的科学方法论的变革。自此,一系列语言类新科学由此产生:模糊语言学,模糊心理学,模糊逻辑学,模糊数学,模糊修辞学等。

在经过对模糊性理论的初步研究后,提出了英语文学教学中的模糊性的观点,目的是变革教学方法,用更加科学的手段来完成教学这一复杂的任务,以实现最大限度地利用学生自身文学素养,来完成英语文学教学的目的,实现课堂教学的低碳化。

二、英语教学模糊性提出的理论基础

以模糊性理论、接受美学、教学理论等作为研究的理论依据,英国皇家学会会员伯特兰・罗素的《论模糊性》从哲学角度对语言的模糊性问题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R. M. Kempson在《语义理论》一书中也提出了词语的模糊性问题,他将词的模糊性划分为四种类型,即:指称模糊(referential vagueness),词义的不确定性(indeterminacy of meaning),词项意义缺乏确指(lack of specification),词项确指意义的析取(disjunction);这与哲学家罗素(B. Russell)的“一个词语具有一个或多或少的模糊的意义。”以及美国哲学家布莱克(Black)的:“模糊性,虽然是模糊的符号所表示的那个系列的一个客观性质。”的观点相一致。到了1965年,美国科学家札德(L.Zadeh)撰写了《模糊集合》的论文,在论文中他利用“隶属函数”的概念第一次运用数学方法描述模糊这一概念,自此模糊性这一定义在哲学、语言学、翻译学等诸多领域被广泛地接受和深入地研究。由于模糊概念的广泛认识,利用模糊性理论,以及低碳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在英语文学的教学过程中对文学教学中的语言界线模糊性、艺术形式界线模糊性、鉴赏能力界线模糊性、教学手段界线模糊性、学法指导界线模糊性、学习动机界线模糊性等方面的进行深入的探讨。

英语文学教学不仅要涉及文学的鉴赏能力,还要涉及教学手段问题,在这种模糊性的理论基础上,尤其注意接受美学的文学鉴赏理论,这一理论和我们以往的文学鉴赏模式有了很大的不同,上个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联邦德国的文学史专家H.R.尧斯和W.伊泽尔提出,文学作品的鉴赏在于读者对作品的接受程度、反应能力、阅读过程中读者应用自己审美经验以及接受效果去实现文学的社会功能。这一理论使得英语文学教学更注重读者及其阅读活动,而不是作者和文本,这是人文主义的复兴,也是文学作品鉴赏的历时模糊性的基础。

英语文学教学是一个以提高学生鉴赏能力为目的的教学活动,与以技能提高为目的的教学活动有本质的去区别,因此在模糊性及低碳教育理论指导下的英语文学的教学活动中教学方法以及教学形式的多元化使用,学生心理积极因素,学生自身的学习动机的激发等多种教学理论形式都会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出优势,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注意受教育者自身原有的文学素质,在此基础上利用多元化的调动手段为学生发挥学生的潜在优势,这与低碳教育理念相吻合,也是本研究所提出的教学模糊性的又一理论核心。

三、低碳教育与英语文学模糊性教学的实践及结果调查

对多年英语文学教学实践进行质化和量化的分析,对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活动,所采用的文本资料、声像资料、教学方法、鉴赏分析方法,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表现、反馈、学生的自主活动等等多方面因素进行归纳总结和分析研究,素材全部来自于东北石油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的教学实践,为了研究的需要对07、08两届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并把教学资料、以及调查结果利用Excel统计功能对其进行定量的分析和处理。

经过了大量的教学实践以及学生接受心理调查的基础上,认识到英语文学教学不是基于英语文本表现形式的阅读实践的过程,而是学生内在的文字感受能力,以及由此而引起的内心共鸣,这不是单一的英语阅读,或是某一种教学方法能够实现的,因此在这里我们倡导英语文学教学的模糊性,目的是打破文学教学中的语言障碍,形式障碍,采取多元化的教学形式,从多角度探讨让学生获得文字鉴赏表面背后的文学鉴赏能力的本质改观,这是文学教学的最高境界。

学生在英语文学学习中普遍存在这样的问题,目前的八零后及九零后学生,对于文字的敏感度降低,学生对于纸质书籍、文本自身的兴趣程度远远低于六、七十年代,这与网络的冲击有着密切的关系,另外目前学生的娱乐活动越来越丰富多彩,书籍对于他们在很多社会因素和历史因素的冲击下已经处于一种不很乐于接受的状态,由于多年来学生们的读书仅限于与课程相关的内容,在高中阶段,为了过高考这一独木桥,不仅是家长不允许阅读课外书籍,就连高中的班主任也会严令禁止学生阅读与课程无关的书籍,这样学生的阅读习惯就出现了问题。很多学生甚至没有真正地阅读过一本文学书籍。另外外语教学多年来也处于技能培训的状态,学生以解决字词问题为主,很多时候学生在肢解后的语法、句法分析中,根本无暇顾及篇章的含义。在这样的背景下,对学生的自然状况、对于文学的喜爱程度,以及学生自身对于学习的认识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调查,调查对象是东北石油大学外语学院07、08两届学生,在受调查的123张问卷中随机抽取了100张问卷,现将调查结果统计如下:

四、结果分析引起英语文学教学改革

从以上统计分析结果可以看出,目前学生的阅读兴趣广泛,对于文学的执着程度一般,从表1学生自然情况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出,学生的自然状况对于爱好的影响很大,有艺术爱好的学生多来自于县城或城市,文学爱好强烈的学生一般是出身于父母受教育程度偏高,家境相对比较好的家庭,但是也有例外,爱好诗歌的13名同学中有9名来自于农村,并且这9名同学中有3名是从事诗歌创作的小诗人。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对于一个学生的自身爱好来说,家庭和社会背景是起着很重要的作用的,这应该是和从小养成的阅读、生活、娱乐习惯有关,这符合低碳教育理论中关于家长在教育中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的思想。针对这种情况在文学课程的教学中,教师不能单纯地讲授文学作品文本自身,还应该开发学生的内在机制,让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汲取。

从表2学生文学、艺术、体育喜好情况我们可以看出,有艺术爱好的同学多数都对文学感兴趣,而爱好体育的同学中喜欢文学的人数相对比较少,这说明,文学与艺术的相通性,在鉴赏方面文学和艺术有其不可忽视的内在联系,艺术是听觉和视觉美的鉴赏,而文学是人们通过文字想象然后到欣赏的过程,如果一个人有艺术鉴赏力,他的想象力是丰富的,这种能力是一种内在的能力,也是文学欣赏中必须的。因此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开拓学生的想象空间,把文字、影像等多种因素结合起来将是文学教师的授课目的之一。

从表3学生阅读情况分析可以看出,学生的阅读情况已经远远超出了我们传统意义上的阅读范畴,他们的阅读已经囊括了各个领域,并且由于学生的爱好不同,他们的阅读兴趣明显不同,但是这里面包含着一些被动阅读的因素,比如说英文原版诗歌的阅读,是全员性阅读,但是这并不是出自于每个人的兴趣爱好,仅仅是因为这是授课内容之一,进一步调查表明,真正阅读过英文原版作品的仅是个别同学,而能够把一部原版小说读完的同学就更少了,因此这就给我们的英语文学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引导学生阅读,尽管许多同学都认为诗歌很难懂,英文诗歌如果没有任务要求就更不会有人去读了,但是教学过程中发现,教师的引导得法,学生会很快理解诗人的意图,和诗歌的含义。另外作为文学教师不可对于文学之外的阅读有抵触,尽可能多地让学生接触各种阅读材料,有助于学生阅历的增加,也有利于文学鉴赏力的提高。

五、如何在英语文学教学中实现低碳教育

文学鉴赏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文学教学也应该是一个复杂的思维开发的过程,而英语文学教学的过程,由于存在着语言和文化上的一些因素就显得尤为复杂。这里提出基于低碳教育理念下的英语文学教学模糊性的教学理念,目的是能够更好地完成这一复杂的过程。

(一)英语文学教学中的语言形式的模糊性

文学鉴赏是人的一种能力,是体现人的素养、文化、知识水平、思想境界等多方面的一种综合能力,这是内在的,与所欣赏作品的语言形式没有关系,比如在讲授意象派的时候,为了让学生能够理解意象的含义,首先用学生们早已熟悉的中国古典诗歌,马致远《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来讲解意象的含义,在学生理解了意象的基本含义后,我们再让学生去欣赏庞德的In a Station of the Metro

The apparition of these faces in the crowd;

Petals on a wet, black bough.

这样学生就能够凭借自己对于意象的理解更加深刻地理解这首诗的含义了。

(二)英语文学教学中的艺术形式模糊性

各种艺术形式之间是有着某种内在联系的,从学生的调查中我们已经验证了这一结论,培养一个人的文学鉴赏能力不仅涉及到对于文字的理解能力上,因为文字是要读者内化成一种形象在人脑中起作用的,在文学教学中我们不排斥其他形式,比如名著改编的电影、比如原著的插图,或是声像资料等等,把多种艺术形式引入课堂,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多层面感受,也有利于活跃学生的思维,符合多维化教学手段。

(三)英语文学教学中的鉴赏能力模糊性

文本、文字本身存在着模糊性,那么基于文本和文字的文学鉴赏也必然存在模糊性,这种模糊性体现在文学鉴赏是复杂的内心活动,从思维的角度看这种思维活要涉及鉴赏者诸多内在思维系统,作为提高文学鉴赏能力的教学活动,所要完成的任务涉及思维的多层面,因此作为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要利用受众的多层面的内在因素来实施自己的教育活动。

(四)英语文学教学中的教学手段的模糊性

教学活动是要在某些外部因素的支持下完成的,因为文学教学有其复杂性,我们的教学手段也要避免单一性,在教学中可以采用影像、声音、英语文本、汉语文本、英语文字理解方法等多种手段来完成。在教学方法上也采用多维化的教学方法,避免教学方法的单一性。这些手段的综合运用恰好体现了教学手段的模糊性观念。

(五)英语文学教学中的学法指导模糊性

调查中显示,尽管学生学习了很多年英语,但是多数同学的英语学习依然停留在技能学习的层面,让他们利用英语文字以及英语思维去鉴赏文学作品仍然存在困难,因此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抛开文本的语言形式,去欣赏内在,这就成了引导学生改变学法的一个重要任务。另外文学作品的欣赏是与读者的生活阅历密切相关的,教育者引导学生增加生活阅历也是学法指导的一个方面。生活阅历的增加、文字感受力的增强与文学鉴赏课没有直接的联系,但却是内在不可忽视的因素,因此学法上的指导具有全新的模糊特点。

(六)英语文学教学中的学习动机的模糊性

学生曾经疑问英语文学课对于就业有着怎样的意义,回答是没有必然联系的。如果把学习英语文学作为将来就业的手段恐怕是过于牵强的,但是必须承认,一个人的文学素养的高低应该是这个人的个人素质的充分体现,那么如何去激发以提高素质为目的的学习动机,是一个复杂的工作。

综上所述,英语文学教学是一个基于文学鉴赏的教学活动,由于文学鉴赏活动的复杂性,加之英语文学教学又涉及文本的语言形式的问题,使得英语文学的教学活动变得尤为复杂,为了更好地完成这一复杂的教学活动,实现英语文学教学低碳化,提出了英语文学教学中模糊性问题,而这种模糊性的教学实践必将带来我们教学方法上的变革。

参考文献:

数学文化赏析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体育赛事;观众;观赛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10)12-0019-04

A Research on the Audience’s Tendency of China's Major Sporting Events

――A Case Study of National Games in Jinan, Shandong

HE Lixin1,LI Qian2, ZHANG Hui3

(1.Shand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Taian 271000, Shandong China; 2.Shaanxi Academy Governance, xi’an 710068,

Shaanxi China; 3. Sports and Arts Department,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3 China)

Abstract:Based on the method of documentation, questionnaire and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the paper identifies the age, gender, income, observation motivation, leisure 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 tendency of China’s sports events audiences. The conclusion shows that age has less significant effects on the observation motivation and leisure motivation。 In the aspects of observation motivation and leisure motivation, the female is higher than the male. Their recognition of the sport sub-culture has been greatly promoted and it is slightly higher than the sport observation motivation. The research also finds that the female participants, their motivation of sport fans and recreation i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males. Age has little influences on the observance motivation but it is still a significant indicator and so does the income on the recreation 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 tendency has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the observation and leisure motivation of the audiences. The organizers shall consider the personality tendency of the audiences and issue customized marketing proposals according to the leisure motivation and observance motivation of the audiences in order to ensure the successful organization of sport games.

Key words: sports event; audience; watching

随着奥运会等大型赛事的成功举办,体育赛事逐渐成为我国的新经济增长点之一。通过大型体育赛事的举办,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得到巨大提升,同时城市的人文景观也得到一定的改善,最重要的是在赛事举办过程中吸引了成千上万的体育爱好者,这对赛事举办地的经济增长贡献不少旅游投资[1]。本研究对我国大型体育赛事不同类型的观众进行研究,进而对其参赛的动机进行研究。以期为今后我国大型体育赛事运作方面提供有意义的借鉴。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在科学研究“体育旅游”和“赛事旅游”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体育赛事旅游”的概念,并构建了与体育赛事旅游研究理论相关的概念体系;其次,构建了体育赛事旅游研究的系统框架;再次,借鉴国内外的先进管理经验,结合国内现状,对体育赛事旅游进行详细、系统地分析。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调查对象的选取主要以2009年济南全国运动会的观众为主,略超过一半的受访者为女性(57.1%),年龄从10到65岁不等(M=43,SD=16.31)。大部分的被访者来自于当地(76.5%),另外有10.7%是其他城市来参观的人,还有7%是国外来的游客。大部分的被访者(79.3%)前往赛事举办地是为了参加这次活动,38%的游客是与本次活动有关的运动员,教练,官员,管理员和/或记者。

在对数据的处理上,本研究将收入和年龄这两个定距变量定类化,分别划分为3个收入阶段(1 000元以下、1 000~4 000元、4 000元以上)和3个年龄群体(35岁以下,35~55岁,55岁以上)。这样做的意义在于,笔者认为收入与

投稿日期:2010-01-15

作者简介:和立新,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体育经济学、体育教学。参与体育比赛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研究收入每增加1个单位,观赛的倾向会产生变化。

1.2 研究方法

1.2.1 研究设计 本研究是采用自编问卷的方式对我国全运会中三种不同动机的参赛观众行为进行研究。探讨他们的年龄、性别、收入对观赏动机、休闲动机,和体育亚文化的认同之间的关系。表1除亚文化之外列出了3类6种体育赛事参与动机,为了便于能简化6类因素,特将6类因子采用主成份法降维处理,把6类观赛动机浓缩为两类大影响因素,从而便于研究的展开。其次,采用多元方差分析性别与身份在上述两类观赛动机中的主效应以及交互效应的分析。再次,采用分批多元回归的方法对身份、性别、收入、年龄对因变量进行预测分析,研究因变量对其影响程度。

1.2.2 问卷调查法 针对研究的内容和目的,遵循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关于问卷设计的要求,设计了问卷,并多次征询专家意见,进行反复修改。该问卷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填问卷的人口统计学资料,包括性别、年龄、收入、居住地;第二部分是采用李克特5计量表。

量表涉及以下几个部分,动机、亚文化等;第三部分,关于全运会中体育旅游的一些看法。

通过对2009年济南全运会的观众进行调查收集数据。济南全运会于2009年10月份在山东省济南市举行,为期半个月。问卷问题包括旅游行为、亚文化认同、休闲动机、观赏动机以及人口统计学的问题。一共发出867份问卷,收回690份(回收率为79%)。收回的问卷中有效问卷为670份,总有效率为72%,符合问卷回收率及有效率的要求。此外,问卷的信度达到0.75以上,符合吴明隆提出的问卷信度要求(表1)。

表1 问卷条目信度与平均数

α 平均数(SD)α 平均数(SD)亚文化认同:自我认同

1.自我介绍/非自我介绍

2.表明自身价值观/不表明自身价值观

3.有强烈感受/没有强烈情感

亚文化认同:社会认同

你同意每句表述的概率是多少:

1.许多人认为自己是一个体育迷

2.有的人认为,比赛对自己很重要

3.如果我不在迷恋体育,有人会感到惊讶

休闲动机:了解目的地

1.为了增加对于比赛的了解

2.发现有关赛事的新事物

3.为了满足对于比赛举办地的好奇心

休闲动机:了解赛事

1.满足自身对于赛事的好奇心

2.了解赛事的新事物

3.扩展对于赛事的知识

休闲动机:社会

1.与别人建立友谊

2.与他人交流

3.寻找新的和不同的人0.88 3.83

(1.29)休闲动机:逃避城市生活

1.远离现在的日常生活

2.身体上的放松

3.心理上的放松

观赏动机:娱乐体验

1.看高水平的体育赛事

2.努力使自己成为赛事的一部分

3.看明日之星

4.喜欢比赛中的部分庆祝活动、

5.喜欢体育比赛带来的刺激

观赏动机:赛事

1.比赛地有某种漂亮的自然景观

2. 我喜欢看比赛,因为他们是艺术的一种形式

观赏动机:运动成绩的感染

1.当我的祖国或者我喜爱的运动员获胜的时候,我感到作为支持者的身份感在增加

2.我的祖国或者我喜爱的运动员获胜的时候,我感到有一种成就感0.79 3.14 (1.20)

0.783.67(1.11)1.2.3 数理统计法 对回收的问卷采用主成分、多元方差分析、回归分析法、线性限制测试法对数据进行分析。用主成份分析进行检验,然后通过回归分析检测各变量之间的关系。将年龄、性别、收入和参与赛事中的受访者类型在分析时作为自变量,而观赏动机和休闲动机被输入为因变量。分层进行回归分析,以确定参与者身份是全部还是部分对观赏动机和休闲动机有显著性差异。最后,通过回归分析检测出模型中的重大影响和微不足道的部分。

在进行多元方差分析前,首先分析因变量之间的相关程度,从而决定是用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分析,还是用多元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分析。经相关分析理解赛事、社会、逃避、娱乐、审美、替代成就的相关程度是中等(相关系数在0.3~0.6之间),可以将多个因变量放在一起进行多元方差分析(表2)。

表2 相关性分析

了解赛事社会逃避娱乐审美替代成就了解比赛地0.485**0.542**0.416**0.326**0.325**0.316**了解赛事10.479**0.482**0.540**0.449**0.386**社会10.536**0.473**0.347**0.366**逃避10.394**0.333**0.341**娱乐10.687**0.533**审美10.431** **P> 0.01。

2 分析与讨论

2.1 理论分析

2.1.2 亚文化 亚文化是与主文化相对而言的,并在社会生活中与主文化并存, 体育亚文化就是指体育社会体系内由特定的社会群体所发明、信奉和推行的特有的体育文化。如体育品牌或体育赛事活动。研究表明,不同的体育观演变为不同的亚文化,这种演进是将一种特定的体育与个人的态度,信仰和价值观相互渗透的一种社会化的过程[18]。表现为对一定亚文化的认同,在群体中对自我的描述,或者通过对群体的参照来描述别人。它们分别代表着自我认同和社会个性倾向。对体育亚文化的认同可能对消费选择和偏好存在重大的影响。对体育赛事旅游的选择体现了亚文化,或代表着亚文化价值观。最突出的影响之一是分享时间,可以作为自我强化的体育赛事服务的亮点,决定了参加体育赛事活动的进程。对以体育为代表的亚文化的认同对做出参加赛事活动的决定有着重要的影响。如果参与赛事的努力和对亚文化的认同成正比的话。那么,观赛游客比当地居民和休闲游客对于亚文化的认可程度更高。

2.1.2 观赏动机 是什么触动人们对体育的兴趣一直是研究者关注的核心。对于体育迷的衡量尺度,已经进行了细致的研究。假设球迷的行为和态度是球迷们的动机。人们所期望的是一个人的观赏动机越高,那么就越有可能更关心体育娱乐和消费[3]。体育迷想要去参与赛事的愿望并不是完全取决于他们的观赏动机。[4]而是参与的同时引起了随后的动机。通过参加一次活动,与他人的交流,体育迷肯定并且加强了其作为体育迷的意识。反过来这种意识又强化了相关的动机和承诺。事实上,这些非常具有特色的活动本身对于球迷就具有极强的吸引力。参与体育赛事活动具有积极作用,同时也加强了观赏动机。因此,参与体育赛事对于观赏动机的影响是积极的。

2.1.3 休闲动机 参与体育赛事不仅满足了参赛者的休闲爱好,能获得比其他替代品更好的效果。对于观赏动机的研究设计也可以运用到休闲动机中去。参赛者在比赛中的满足度部分取决于参赛者的需求,另一部分取决于参赛者想要比赛提供给他些什么。也就是说,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参加者对于体育比赛的认同和相关动机。简言之,参与者看到了积极地作用,加强了休闲动机,参与活动对于休闲动机的影响也是积极的。

2.2 统计分析 本研究将三个人口学统计变量用来测量体育消费和旅游行为。在体育消费中性别差异被用来性别角色。体育在社会伦理中是不歧视女性的,因此社会鼓励女性参与体育赛事。女性为了参与赛事,在动机和身份方面可能比男性付出会更多。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的消费方式将逐渐远离体育,向艺术靠近。社会中通常认为体育是一个年轻消费者的选择,而艺术已经被认为是老年人消费的最佳替代品。高收入人群被认为需要更高层次体育消费。高收入意味着具有较强支配消费的能力,其结果是比较容易购买体育旅游产品。低收入者相对高收入者而言在进行旅游和参与赛事时就需要更加谨慎。因此,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参加体育赛事的动机就应该相应减少。

表2中对7个动机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在各种动机中适度相关。问题是将下面这些变量缩减为少数变量,同时又能捕获相同的信息,从而划分体育赛事参与者的动机。这就需要通过探索性因素分析研究,使用方差最大旋转来提取主要因素。两个因素说明前两个因子解释了68.501%的方差(表3)。

主成份分析的意义在于将7个动机浓缩、集中为两个主要因子,以此来研究赛事中不同人群的动机。从因子方差分析表不难发现前两个因子在特征值1以前解释了总方差的68%。同时从图1也可以发现在图中自左向右第二个点以后坡度变缓,同时特征值低于1以下。表4列出了旋转后的因素表。

表3 因子方差分析

ComponentInitial EigenvaluesTotal%of Variance Cumulative %12.88148.01648.01621.22920.48668.50130.09816.81285.31340.5879.78595.09850.1863.09998.19760.1081.803100.000表4 二阶因子分析:旋转因素

因素1 2娱乐0.2690.855审美0.1770.836替代成就0.2460.679社会0.7820.264了解比赛城市0.7910.130逃避0.7390.234了解比赛0.6100.471图1 观众观赛动机的碎石图检验三类不同身份的人(当地居民,观赛游客,休闲游客)在观赏动机和休闲动机方面有何不同,采用多元方差分析法来测试每种动机三组不同身份的人与性别的影响。表5显示身份、性别的主效应显著,而身份与性别的交互效应不显著。从表5中可见身份对于每种动机的影响在三组中是有显著性差异。对于观赏动机F(2.727)=2.53,p

对身份进行Tukey事后比较结果的分析发现,观赛游客、休闲游客的观赏动机与休闲动机大于当地居民,但休闲游客与观赛游客的休闲动机接近。只是在观赏动机方面休闲游客大于观赛游客。性别方面男士的观赏动机小于女士,但是休闲动机方面男士明显大于女士。

表5 不同身份和性别的体育赛事观赛不同动机的多元方差分析

自变量因变量FP身份观赏动机2.53显著休闲动机0.39显著性别观赏动机15.43显著休闲动机11.39显著身份*性别观赏动机14.33不显著休闲动机7.36不显著 采用多元回归(分批线性回归)分析,来检验人口调查和游客类型(当地居民,观赛游客,休闲游客)是否直接影响着参与者动机(即假设身份存在影响)。分批回归的目的是检验新的变量组对前面区组变量进行的预测是否增加了贡献。身份被列入第一批,人口统计学等变量和访客类型在第二批输入。观赏动机F(5.670)=10.32.p=0.007;休闲动机F(5.670)=3.56,P=0.003。结论,年龄、收入和游客类型(目的)对于参与者的动机有直接的影响。

当只输入身份时,它能显著预测自变量(亚文化、观赏动机、休闲动机),F(1,670)=7.16,p=0.007,校正R2=0.49。但是,正如R2表明的一样,用已知的体育赛事中的游客类型只能预测数学测验成绩中的8%方差。当加进其他变量时,他们显著改善了预测,R2的变化=0.46,F(1,670)=7.16,p=0.007,全组所有变量显著改善了预测自变量。F(1,670)=7.16,p=0.007,根据科恩,这是大的效应,根据表中的β显示表明当输入年龄、目的、性别、收入时对变量的预测贡献最大,所有变量对模型都有贡献。

表6 分批多元回归分析摘要

变量回归系数回归系数标准误SEB标准回归系数βR2R2步骤1身份4.081.530.30*0.490.09常数14.841.13步骤2性别3.631.280.27**0.460.37年龄1.990.400.47**收入0.580.280.20*常数5.443.610.20* *P

在回归分析中分析每一个t值,以确定哪些变量影响比较显著。游客类型对于观赏动机存在显著地影响,观赛游客相比于当地居民和休闲游客有更高的观赏动机;t(671)=5.32,p0.05。关于身份的其他影响则是微不足道的,0.16

2.3 讨论

2.3.1 研究中发现个性倾向影响着赛事中不同参与者的动机 个性倾向因素使得有目的地选择前往参与赛事的观众动机加强,同时也加强了观赏动机和休闲动机。对以旅游为目的的观赛者和当地居民来说作用很小。今后研究可以从我国赛事的特点、体育赛事参与者的经验、观赛者的个体倾向所带来的一系列影响、观赛者的动机[5]、特别是那些专门前往参加赛事的人的动机中入手。[6]在赛事中的旅游休闲者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和当地人一样有一种没付出多少努力就到主办城市进行了旅游的感觉,这样看来似乎也有理由期待把这些临时的休闲者变成这个地区的游客。与当地居民不同的是,游客在和当地居民一起分享空间的同时用的却是他们自己的视角来欣赏赛事举办城市的旅游景点[7]。今后的研究应该去探讨休闲者和当地居民在对体育赛事的利用和看法方面是否存在着差异。

2.3.2 尽管年龄对观赏动机的影响与预期的方向一致,但是影响却很小,并且年龄对于个体倾向和休闲动机也不存在影响 虽然收入对于休闲动机的影响与预期的方向一致,但是也相对较小,并且收入对于个体倾向和观赏动机也不存在影响。需要在生活质量和可自由支配的收入对参与体育赛事的影响方面做更多的研究。

2.3.3 参与赛事的女性在观赏动机和休闲动机上的得分都比男性高 这是与他们的期望相吻合的,因为他们需要更高程度的动机[8],来克服阻碍其参加体育赛事的社会规范。然而,参加了体育赛事的男性和女性的比率是确定的。因此,相比于个体倾向,似乎动机进一步推动了妇女参加这项活动的必要性。

2.3.4 收入和年龄的影响远远小于预期的定位 尽管年龄之于观赏动机影响的定位没有偏离预期,但是年龄对观赏动机和休闲动机没有任何影响,收入对于个体倾向和观赏动机也是如此。通过个体倾向产生的间接影响是巨大的、积极的,而产生的直接影响是消极的(虽然很小)。间接影响是与预期完全一致的。也许从目的到观赏动机所产生的消极影响反映了对性别,年龄和收入的预期的阈值效应[9]。那些居住在当地或因为其他原因来到当地的人们,在他们选择参与赛事之前可能需要更高程度的观赏动机。今后的工作应研究应该放在当地人,休闲游客,以及目的游客他们参加赛事的方法上。

2.3.5 从统计学的角度分析 问卷数量对各种参与者的个体倾向和动机并没有很大影响,变量之间的关系不是人们在选择旅游路线时所要考虑的条件,而是由体育赛事主要选择的是体育赛事的吸引程度,同时这其中还有一部分的自然与人文环境原因[10],毕竟动因由赛事引起的旅游,其中很大成分需要考虑旅游目的地的自然环境[11]。这些年我国大型体育赛事的举办都考虑上述因素。文中分析性别、年龄、收入,个体倾向和动机的影响并不能确定参与者是否是本地游客、休闲旅游者或观赛参与者。这表明是体育赛事的本身作用对于个体倾向的影响,并不能鼓动本地居民,休闲游客,或观赛游客去参加赛事[12,13]。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年龄对于不同类型参与者的观赏动机和休闲动机影响很小。

举办一场大型体育赛事需要将观赛者的年龄、性别、收入、观赏动机、休闲动机与个性倾向考虑在内,并就不同类型的赛事参与者和不同的休闲动机、观赏动机制定出最优化的营销方案,为举办一场圆满的体育赛事提供有力保障。

3.2 建议 1) 加强对女性群体的宣传力度。

2) 扩大娱乐影响,细化参与者的心理需求。尽可能降低人们对于赛事旅游限制因素的感知程度。深入了解旅游者参与体育赛事的主要的原因是什么,限制其参与的主要障碍又是什么,同时还要加强赛事本身吸引力的提升,以便主动地去激发人们参与的热情。特别是对于赛事举办地以外的人群来说,扩大娱乐影响更为重要。

3) 运用营销传播手段,增强人们对体育亚文化的认同。

参考文献:

[1] Boyle, B.A., & Magnusson, P.Social identity and brand equity formation: a comparative study of collegiate sports fans. Journal of Sport Management,2007,21:497-520.

[2] Pons,F,Mourali,M,& Nyeck,S.Consumer orientation toward sporting events: scale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Journal of Service Research,2006,8:276-287.

[3] 杜春杰.体育意识的特征及培养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9,(10):126.

[4] 徐伟,黄兆荣,孙桥. 体育赛事基本理论探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6,22(2):12-14.

[5] Greenwood,B.P.,Kanters,M.A.,& Casper,J.M.Sport fan team identification formation in mid-level professional sport. European Sport Management Quarterly,2006,6:253-265.

[6] 康瑶,魏中.浅析体质、体育意识及行为三者之关系[J].内江科技,2009(6):128.

[7] 于素梅.不同群体体育旅游需求调查与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9(12):1633-1636.

[8] 傅钢强.江苏省不同社会阶层人群体育活动特点与变化趋势研究――以南京市为例[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1.

[9] 邓文才,刘晓,桂海荣,等. “体验经济”理念下我国体育竞赛表演业的培育与发展[J].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8,27(5):24-25.

[10] Pritchard,M.P.,& Funk,D.C.Symbiosis and substitution in spectator sport. Journal of Sport Management,2006,20:299-321.

[11] 蒋宁.大学生体育意识与体育行为研究[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09(3):104-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