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数学微课程设计论文

数学微课程设计论文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数学微课程设计论文

一、对数学微课程的认识

微课程表现为微型课程体系,是一个完整的教学模式,强调体系的完整性。微课程是信息化教学前移,课前的自主学习,不仅仅是提供一个学习视频,还需要在线互动,包括生生互动和师生互动,这样可以使问题得到及时的解决。同时将课堂上的作业、实验探究、展示与交流研讨、评测等有机地整合成一个整体。使单位课时教学活动具有设计、开发、实施、评价的性质,即把单位课时教学活动课程化了。具体而言,微课程是将原课程按照学生学习规律,分解成为一系列具有目标、任务、方法、资源、作业、互动与反思等在内的微型课程体系。微课程以“微而精,小而奇,内容少,蕴意深,从小处入手,解决一个问题”为职业中学的数学课堂注入新鲜血液。微课是微型课,是课的精华部分的浓缩,表现为课件形式。微课是指为使学习者自主学习获得最佳效果,经过精心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以流媒体形式展示的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可见微课程中包含着微课,微课被包含于微课程之中,两者紧密相关,但是两者是两码事。

二、数学微课程开发的具体操作

为了保证微课程的优势和特点,微课程的设计遵循知识容量小、播放时间短、单个视频知识完整性强、使用常规格式储存,便于传播和学习等原则。具体的做法如下:

1.组建开发团队

微课程教学讲究适当的策略连贯的战略而非随机行动,注重趣味性和重要性。其工作量可想而知,以个人的实力单枪匹马是难以实现的,要汇集集体的力量。组建团队,分工合作。运用每周三的组内研讨会,运用集体的智慧对原有课程再开发。在原有课程分解到课时教学的基础上,再把课时教学课程化。微课程选题内容要直接指向具体问题,一课一事,层层剖析,有深度,有思考。巴尔扎克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毫无疑问是问号。”微课程从问题入手,有针对性地高效解决,不泛化,不拖沓。集体研讨时最主要的是进行“自主学习任务单”的设计,把教师从演员向导演转移。再根据个人的特长进行分工,有负责教学视频(微课)的制作人员、有知识点的讲解人员等。某一知识点的微课程从选知识点到根据集体讨论的结果优化设计成合理的“自主学习任务单”到最终的“成品”出炉由组内成员轮流担任,这样可以使组内每个成员的时间和精力得以保证,提高微课程的效率,同时也让每个人得以锻炼。力争做到“人人有事做,步步得落实”。每一节微课程学习完成后根据师生的反映进行修改,逐步完善。

2.以指数函数为例的数学微课程开发步骤

(1)分解课程

全文阅读

国内程序设计类微课研究文献综述

摘要:程序设计是计算机入门的重要课程,研究者们对程序设计类的微课做了大量研究工作。笔者通过查阅国内相关论文,分析论文内容,统计数据,论述了程序设计类微课的研究现状以及发展趋势,并提出了此类研究的不足及相关建议。

关键词:微课;程序设计;文献综述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17)13/14-0133-04

研究背景

微课(Micro-lecture)最早源于美国北爱荷华大学(University of Northern Iowa)Leroy A. McGrew教授在1993年提出的60秒课程(60-second course)及1995年英国纳皮尔大学(Napier University)T.P.Kee提出的1分钟演讲(the one minute lecture,OML)。[1]目前,在国内普遍接受的微课概念是由美国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David Penrose提出的[2],他认为微型的知识脉冲(Knowledge Excavation)只要在相应的作业与讨论的支持下,就能产生与传统长时间授课相同的学习效果。

国内关于微课的研究,历史较为短暂。2011年广东省佛山市教育局的胡铁生将“微课”的概念引入国内,他认为微课是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有机组合。[3]另外,关中客又提出了“微课程”的说法[4],并指出微课程是运用建构主义方法化成的、以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为目的的实际教学内容。张中兴[5]在微课与微课程的研究进展综述中指出,微课程涵盖范围广,不仅限于课堂内,还可以包含课堂以外的非规范学习,其特点是贴近课堂,更容易被师生接受。

笔者认为,本研究无需对微课与微课程进行严格的概念区分,它们都应属于本文的研究范围,且为了表述方便,后文中一律用“微课”一词。

研究的必要性

全文阅读

微课研究综述

摘 要:近几年,信息技术迅猛发展,随着翻转课堂、可汗学院等不断引进到我国,人们对微课程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因而也就要求我们要对目前微课在我国的发展情况予以全面的把握。本文从宏观角度出发,通过使用复杂网络分析软件Ucinent进行定量分析和绘制可视化图谱, 采用共词分析法系统梳理了有关微课的研究文献,从定量和定性两个角度上对微课的发展态势予以把握,并将有关微课的研究文献系统地分成了理论概述、设计类、开发建设、应用类、管理评价五大类,以期为微课相关研究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微课;信息技术;态势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03(2015)19-0003-04

一、引言

处于大数据时代的我们经历了黑板、投影仪、电子白板再到一体机的过程。人们在学习过程中已经从传统的教师“主导教”――学生“被动学”逐步过渡到学生的“自主学”。这个时候各种新型的教学辅助手段孕育而生。其中,微课现已成为时下热点话题,促成现代化教育的新形态。微课,又名微课程,指基于建构主义针对在线学习与移动学习的教学内容,它是翻转课堂中课前预习的重要载体,以视频为主要的表现形式,较传统课程来说它的内容精简、针对性强,呈现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或突破某一个教学问题而开展的教学活动[1]。在越发强调学习者主体性的当今社会,微课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作用日趋突出,因此,对微课程相关文献进行分析具有显著的必要性。

早在2008年,美国圣胡安学院 David M. Penrose就已正式地提出微课(Microlecture)这个概念,其实,在早期1993年美国北爱荷华大学LeRoy A. McGrew教授所提出的60秒课程(60-Second Course)和之后在1995年,英国纳皮尔大学T. P. Kee 提出的一分钟演讲(The One Minute Lecture,简称OML)中,我们就能够看到微课雏形[2]。而在我国,在线教育大爆发的背景之下,面对新课程标准和教学实践要求,微课的萌芽是始于2011年,而在2012年的全国首届中小学微课大赛、全国首届高校微课大赛将微课概念推向全国[1][3]。现阶段微课已成为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信息化领域重要的教育技术,全国不少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各级各类学校、行业协会/学会都在积极推动微课的建设与应用,使得微课设计开发与应用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在这样的背景下,笔者回顾与总结微课发展所取得的成绩,并剖析与反思当前微课存在的问题,展望与预测未来微课的发展趋势,这不仅显得非常必要,而且也是极为紧迫的。它对于推动以微课为核心的教育教学模式创新和资源建设格局的形成及深化微课的应用与发展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二、方法[4]

全文阅读

基于微课程的《数据结构》课程教学模式研究

摘 要:微课程是具有泛在性、可视性、关联性等特点的一种新型学习资源,它给信息技术和课程教学的深度融合带来了新的挑战。在深入理解微课程内涵及应用的基础上,结合计算机专业核心课程《数据结构》的教学要求,就相关知识点进行微课程设计,以促进该课程教学改革。

关键词:微课程;数据结构;教学模式

DOIDOI:10.11907/rjdk.161931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文章编号:16727800(2016)011022303

0 引言

《数据结构》是计算机应用技术、信息管理等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必修课程,主要探讨在面对实际应用问题求解时数据的逻辑组织、计算机内的物理实现及相关操作的实现算法。在计算机科学中,数据结构不仅是一般程序设计的基础,还是设计和实现编译程序、操作系统、数据系统及其它系统程序和大型应用程序的重要基础[1]。通过课程系统学习,使学生掌握实际问题求解过程中组织、存储及处理数据的基本方法。对于即将从事程序设计和软件开发工作的学生,该课程的学习效果将直接影响其对专业的兴趣及对后续课程的理解和掌握能力。

由于课程概念抽象、算法繁多,不少学生反映课程学习难度大, 不易理解和掌握。如何在学生学习基础薄弱、教学课时有限、课程教学难度大等约束条件下获取最优教学质量,并使学生程序设计能力和计算思维能力得到提升和发展值得思考。本文从分析《数据结构》课程存在的问题出发,结合教师多年的授课经验,通过以微课程为核心的新型教学模式实践探索,总结出其适用于信息化教育环境的实施方案。

全文阅读

泛在学习理论中微课程的设计与研究

摘 要: 微课程于泛在学习理论和环境中产生,微课程的设计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分析微课程特点,划分微课程类型,从生活化的情境性、短小适用的微元性、紧密相关的关联性、直观生动的可视化和无处不在的无缝性五个角度设计微课程,并通过具体案例展示微课程设计成果。

关键词: 泛在学习; 微课程; 特性; 设计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8228(2014)12-69-03

Design and research of micro-lecture based on ubiquitous learning

Han Yujuan

(Zhejiang Radio and Television University, Hangzhou, Zhejiang 310030, China)

Abstract: Micro-lecture comes into being with the ubiquitous learning theory and its environment. Hence how to design the micro-lecture is a major question. By analyzing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classifying different types, it is designed from five angles: the situation of life, the short and appropriate micro-element, the close relation, the direct, vivid visualization and the pervasive, ubiquitous feature. The design is displayed by the cases.

Key words: ubiquitous learning; micro-lecture; the characteristics; design

全文阅读

微课程在物流系统仿真课外教学中的应用

摘 要: 微课程是信息时展的产物,是一种全新的教学形式。将微课程应用于物流系统仿真课程的课外学习中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本文分析了微课程的特点,以及物流系统仿真课程课外学习的必要性,提出了将微课程应用于物流系统仿真课外学习之中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通过微课程设计和实施,提高了课程教学质量。

关键词: 微课程 物流系统仿真 微课

近年来随着移动网络、视频和传输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以视频为信息传递的微课程教学得到教师们的认可和广泛应用。融合互联网精神,新的教育理念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生根发芽,泛在学习、翻转课堂、移动学习、碎片化学习等学习理念为微课程设计和传播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微课程是新时代的产物,是先进的信息技术和教学理念相结合的高级产物。时下,微课程教学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形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并影响大学生的学习方式。在工科物流工程专业中,《物流系统仿真》课程是专业必修课程,课程主要使学生掌握系统仿真的理论、方法在物流领域的应用,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课程分为理论和实践两部分,其中理论是实践的基础,实践又要靠理论指导,两者相辅相成,联系紧密。这门课程在专业课程中占有重要地位,课程内容多,但课内学习时间有限。为了充分利用学生课外学习时间,帮助学生对课程知识点进行有效和深入学习,作为专业教师,笔者考虑利用先进微课程教学方法和模式,对课程重要知识点和难点进行教学设计。本文主要讨论微课程在物流系统仿真课外教学中的应用,主要包括微课程的设计思想和教学方法的研究。

一、课程“微课程”的特点

传统教学模式主要是以教师、书本和课堂为中心,由教师单向传授知识,学生被动接受。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作为认知主体被动接受知识,而学习主动性被忽视或压抑。同时,课堂学习时间有限,不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微课程作为一种新鲜事物,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和自我管理,可以弥补传统课堂教学的不足,利用网络和信息技术,可以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1.以知识点为单元,短而精悍。

微课程的设计是以课程需要为出发点,针对每个单元的具体问题,通过视频或文档将核心的概念重新编排,形成的教学资源。每一个单元相当于一节微课,控制在10-20分钟以内,从时间来看学生每学习一个单元用20分钟,而传统课堂教学为45分钟,利用微课形式可以保持学生的注意力有效学习。另外,每个单元的微课都是教师精心提炼的重要知识点,俗话说“浓缩的即是精华”,传统课堂中教学重点难点都可以通过微课补充,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2.课程更形象,教学方法多样。

全文阅读

微信支持下微课学习影响因素分析

摘 要:微课学习作为学习者自主学习的一种过程,受到微课平台、微课资源、学习者学习行为特征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在可用性与泛在学习理论的指导下,本文通过调查问卷形式,围绕平台支持、应用支持、学习支持三个维度对微信支持下微课学习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得出稳定的微课学习平台、智能的版面定制选择、专业的微课建设团队、精心的微课内容设计、自动的学习记录功能、丰富的辅助学习资源是微课学习的重要影响因素,本文旨在为设计、开发出符合学习者心理取向和认知特点的基于微信的微课提供支撑。

关键词:微信;微课;学习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7)05-0077-04

微课最早的雏形源于1993年美国北爱荷华大学LeRoy A.McGrew教授提出的“60秒有机化学课程”[1],它能够让学习者在较短的时间理解多个化学知识点,掌握相关片段知识。2010年广东佛山举办关于微课制作的比赛,“微课”的概念被正式提出。微课作为一种泛在学习环境下的媒体学习资源,它具有“短小精悍、针对性强、适用性高、应用面广”等特征,适合在移动设备下学习。T.P.Kee[2]、胡铁生[3]、焦建利[4]、李玉平[5]、林秀瑜[6]等对微课开展了不同方向的研究。

微信,一方面作为一种新型媒体运用已覆盖银行、保险、航空、医疗、运营商、政府部门等各行业,运营较为成熟;另一方面作为一款即时通讯服务的社会性软件,能为协作学习、探究学习、自主学习等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提供环境支持,但是基于微信平台的微课案例较少。

当前,基于微信的微课建设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微课建设与应用存在知识资源零碎、 割裂、不成体系、可用性差等问题,微课学习影响因素复杂。鉴于此,本文开展调查研究,分析微信支持下的微课学习影响因素,旨在为设计、开发出符合学习者心理取向和认知特点的基于微信的微课提供支撑。

一、理论基础

1.可用性理论

全文阅读

算法类课程的微课视频设计

(中国矿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

摘要:大学本科理工类课程以概念和算法为主,给微课视频的设计带来很多困难,如何针对以算法为主的理工类课程中的单一知识点,进行微课视频设计,是本文讨论的重点问题。本文以《数据库原理》课程中的除法运算为例,从微课视频设计存在的难点问题出发,对脚本设计及交互环节设计两个个重点内容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并给出了今后进一步完善的方向。

关键词:微课建设,视频制作,数据库原理,理工类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4-0264-03

一、微课程发展及现状分析

2008年,美国新墨西哥州胡安学院(San Juan College)的高级教学设计师、学院在线服务经理戴维・彭罗斯(David Penrose)正式提出了微课这一概念,并运用于在线课程。他认为,微课是一种以建构主义为指导思想,以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为目的,基于某个简要明确的主题或关键概念为教学内容,通过声频或视频音像录制的60秒课程。微课不仅可用于在线教学、混合式教学、远程教学等,也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的资源,让学生随时随地进行知识巩固学习。国内研究者对微课有着不同的解读。率先提出微课概念的广东佛山教育局研究员胡铁生将之定义为:“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有机组合。其核心内容是课堂教学视频(课例片段),同时还包含与该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教学支持资源,即以一定的结构关系和呈现方式共同营造了一个半结构化、主题突出的资源单元应用‘生态环境’,是在传统的教学资源类型的基础上继承发展而来”。国内微课内容的呈现形式主要以结合PPT等多媒体的教师讲授或课堂实录片段这两种形式呈现。下面以中国微课网为例进行介绍。中国微课网目前涵盖了来自全国31个省市的中小学教师上传的参赛微课视频,涉及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地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信息技术、科学、历史与社会等学科,授课时长均在10分钟以内。微课内容主要来源于中小学常规课的教学内容,部分微课是课堂实录小片段,也有一部分是教师结合课件的讲解,视频常配有相关课程说明,方便学生寻找对应的知识点相比之下,国内微课内容的呈现形式较单一,仍以课堂实录片段为主,教师们更倾向于对自己的优质课视频进行后期加工,这也使授课内容缺乏一定连贯性。由于教师自身的编辑处理能力不强,加之缺少专业技术人员对视频进行录制、加工处理等,课堂实录的效果不佳,从而影响微课视频的实用性.与中小学授课内容不同,大学本科理工类课程以概念和算法为主,缺乏生动、活泼的案例及知识语境,学习过程相对枯燥乏味,给微课视频的设计带来很多困难,相比较之下,带有操作类的理工科课程,微课设计就显得相对容易。那么,如何针对以算法为主的理工类课程中的单一知识点,进行微课视频设计,是本文讨论的重点问题。(国内外“微课”资源建设与应用进展)

二、《数据库原理》微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数据库原理》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专业主干课程,主要讲授数据库基本原理、基本方法以及数据库的设计理论及简单数据库管理系统的使用,为学生未来从事数据库相关研究或实际工作奠定基础。鉴于该课程的重要作用,我院多年来一直保持对该课程的重点培B及建设,围绕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课程资源库等内容,开展了多次教学改革,培养了一支完整的教学梯队,获得了校级精品课程及多项教学成果奖励。面对国内外微课程建设的热潮,《数据库原理》课程团队也跃跃欲试,希望通过微课建设,使该课程能够更广泛的为社会大众服务。然而,在建设初期,我们发现,《数据库原理》这门课程存在诸多微课程建设的困难,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全文阅读

基于微课的高职数学教学模式设计

摘 要: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微课教学能够实现新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内容有机融合。为此,文章就基于微课的课程教学模式设计的可行性、原则、流程以及评价体系等几个方面,对高职数学微课教学建设进行了探讨,以增强高职数学课堂的生动性,改变高职学生学习数学比较被动的局面。

关键词:微课;高职数学;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5)09-0022-02

随着教育信息化技术的迅速发展,我国高职院校已经着手推进微课建设。作为中国微课创始人,吴铁生率先提出,微课是针对某个知识点,以教学视频为主的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结合体。微课是利用网络构建主义理论进行设计,具有短小精悍、迅速便捷、重点突出和资源丰富等特点。

国内学术界关于微课的概念界定,也尚未达到统一的认识。比如,上海师范大学黎加厚教授把微课定义为时间在10分钟以内,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内容短小,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小课程[1]。华南师范大学焦建利教授认为,微课是以阐释某一知识点为目标,以短小精悍的在线视频为表现形式,以学习或教学应用为目的的在线教学视频[2]。

此外,国内对微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概念方面,较少涉及具体课程的微课教学设计。高职教育在微课建设方面,尚处于起步阶段,并未形成有影响力的示范性课程范例[3]。本文意在将微课理念融入高职数学课程教学,促进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有机融合,进而提升高职数学课程的教学效果。

一、基于微课的数学教学设计的可行性

(一)传统数学教学模式较为落后

全文阅读

微课在大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摘 要:微课是顺应国际教育创新潮流、契合当代大学生学习需求、符合数学教学需要的一种创新教学形式。文章从大学数学课程教学现状出发,提出了将微课应用于大学数学教学中的策略。

关键词:微课;大学数学;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7)02-0040-03

微课是指利用以微视频为主的教学资源开展的微型教学活动。在90后大学生的生活环境、学习方式和认知习惯与大学课程传统教学矛盾日益突出的背景下,研究微课在我国高校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无疑是非常有意义的。这对于我国高等教育顺应国际创新教育潮流、推进教育现代化将发挥重要作用。2015年以来,南京理工大学理学院进行了“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工程数学”等多门大学数学课程的微课制作与教学应用实践工作。结合教学实践,本文对微课在大学数学课程教学中应用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

一、大学数学教学现状

大学数学课程在我国高校的课程教学体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大学数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具有面多、量广、抽象、艰深等特点。为了保证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的完整性,也为了追求数学理论的严谨性,教师在大学数学课程的课堂上往往采取满堂灌的方式将绝大部分时间用于书本理论的讲授和定理的推导证明,课后主要依靠学生的作业来完成知识的复习巩固。近几年,我们发现了一些日益突出的现象和问题:(1)学生的数学学习兴

趣日益淡化,无论是传统的黑板粉笔教学还是多媒体课件似乎都不能让他们产生更大的学习激情;(2)上课记

笔记的学生越来越少,用手机拍课件的学生越来越多;(3)几乎没有什么学生在课下的答疑时间来向教师问问题,越来越多的学生通过电子邮件、QQ、微信向教师问问题;(4)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课业成绩都有很大程度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