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对数学微课程的认识
微课程表现为微型课程体系,是一个完整的教学模式,强调体系的完整性。微课程是信息化教学前移,课前的自主学习,不仅仅是提供一个学习视频,还需要在线互动,包括生生互动和师生互动,这样可以使问题得到及时的解决。同时将课堂上的作业、实验探究、展示与交流研讨、评测等有机地整合成一个整体。使单位课时教学活动具有设计、开发、实施、评价的性质,即把单位课时教学活动课程化了。具体而言,微课程是将原课程按照学生学习规律,分解成为一系列具有目标、任务、方法、资源、作业、互动与反思等在内的微型课程体系。微课程以“微而精,小而奇,内容少,蕴意深,从小处入手,解决一个问题”为职业中学的数学课堂注入新鲜血液。微课是微型课,是课的精华部分的浓缩,表现为课件形式。微课是指为使学习者自主学习获得最佳效果,经过精心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以流媒体形式展示的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可见微课程中包含着微课,微课被包含于微课程之中,两者紧密相关,但是两者是两码事。
二、数学微课程开发的具体操作
为了保证微课程的优势和特点,微课程的设计遵循知识容量小、播放时间短、单个视频知识完整性强、使用常规格式储存,便于传播和学习等原则。具体的做法如下:
1.组建开发团队
微课程教学讲究适当的策略连贯的战略而非随机行动,注重趣味性和重要性。其工作量可想而知,以个人的实力单枪匹马是难以实现的,要汇集集体的力量。组建团队,分工合作。运用每周三的组内研讨会,运用集体的智慧对原有课程再开发。在原有课程分解到课时教学的基础上,再把课时教学课程化。微课程选题内容要直接指向具体问题,一课一事,层层剖析,有深度,有思考。巴尔扎克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毫无疑问是问号。”微课程从问题入手,有针对性地高效解决,不泛化,不拖沓。集体研讨时最主要的是进行“自主学习任务单”的设计,把教师从演员向导演转移。再根据个人的特长进行分工,有负责教学视频(微课)的制作人员、有知识点的讲解人员等。某一知识点的微课程从选知识点到根据集体讨论的结果优化设计成合理的“自主学习任务单”到最终的“成品”出炉由组内成员轮流担任,这样可以使组内每个成员的时间和精力得以保证,提高微课程的效率,同时也让每个人得以锻炼。力争做到“人人有事做,步步得落实”。每一节微课程学习完成后根据师生的反映进行修改,逐步完善。
2.以指数函数为例的数学微课程开发步骤
(1)分解课程
摘 要:近几年,信息技术迅猛发展,随着翻转课堂、可汗学院等不断引进到我国,人们对微课程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因而也就要求我们要对目前微课在我国的发展情况予以全面的把握。本文从宏观角度出发,通过使用复杂网络分析软件Ucinent进行定量分析和绘制可视化图谱, 采用共词分析法系统梳理了有关微课的研究文献,从定量和定性两个角度上对微课的发展态势予以把握,并将有关微课的研究文献系统地分成了理论概述、设计类、开发建设、应用类、管理评价五大类,以期为微课相关研究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微课;信息技术;态势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03(2015)19-0003-04
一、引言
处于大数据时代的我们经历了黑板、投影仪、电子白板再到一体机的过程。人们在学习过程中已经从传统的教师“主导教”――学生“被动学”逐步过渡到学生的“自主学”。这个时候各种新型的教学辅助手段孕育而生。其中,微课现已成为时下热点话题,促成现代化教育的新形态。微课,又名微课程,指基于建构主义针对在线学习与移动学习的教学内容,它是翻转课堂中课前预习的重要载体,以视频为主要的表现形式,较传统课程来说它的内容精简、针对性强,呈现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或突破某一个教学问题而开展的教学活动[1]。在越发强调学习者主体性的当今社会,微课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作用日趋突出,因此,对微课程相关文献进行分析具有显著的必要性。
早在2008年,美国圣胡安学院 David M. Penrose就已正式地提出微课(Microlecture)这个概念,其实,在早期1993年美国北爱荷华大学LeRoy A. McGrew教授所提出的60秒课程(60-Second Course)和之后在1995年,英国纳皮尔大学T. P. Kee 提出的一分钟演讲(The One Minute Lecture,简称OML)中,我们就能够看到微课雏形[2]。而在我国,在线教育大爆发的背景之下,面对新课程标准和教学实践要求,微课的萌芽是始于2011年,而在2012年的全国首届中小学微课大赛、全国首届高校微课大赛将微课概念推向全国[1][3]。现阶段微课已成为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信息化领域重要的教育技术,全国不少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各级各类学校、行业协会/学会都在积极推动微课的建设与应用,使得微课设计开发与应用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在这样的背景下,笔者回顾与总结微课发展所取得的成绩,并剖析与反思当前微课存在的问题,展望与预测未来微课的发展趋势,这不仅显得非常必要,而且也是极为紧迫的。它对于推动以微课为核心的教育教学模式创新和资源建设格局的形成及深化微课的应用与发展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二、方法[4]
摘要:程序设计是计算机入门的重要课程,研究者们对程序设计类的微课做了大量研究工作。笔者通过查阅国内相关论文,分析论文内容,统计数据,论述了程序设计类微课的研究现状以及发展趋势,并提出了此类研究的不足及相关建议。
关键词:微课;程序设计;文献综述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17)13/14-0133-04
研究背景
微课(Micro-lecture)最早源于美国北爱荷华大学(University of Northern Iowa)Leroy A. McGrew教授在1993年提出的60秒课程(60-second course)及1995年英国纳皮尔大学(Napier University)T.P.Kee提出的1分钟演讲(the one minute lecture,OML)。[1]目前,在国内普遍接受的微课概念是由美国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David Penrose提出的[2],他认为微型的知识脉冲(Knowledge Excavation)只要在相应的作业与讨论的支持下,就能产生与传统长时间授课相同的学习效果。
国内关于微课的研究,历史较为短暂。2011年广东省佛山市教育局的胡铁生将“微课”的概念引入国内,他认为微课是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有机组合。[3]另外,关中客又提出了“微课程”的说法[4],并指出微课程是运用建构主义方法化成的、以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为目的的实际教学内容。张中兴[5]在微课与微课程的研究进展综述中指出,微课程涵盖范围广,不仅限于课堂内,还可以包含课堂以外的非规范学习,其特点是贴近课堂,更容易被师生接受。
笔者认为,本研究无需对微课与微课程进行严格的概念区分,它们都应属于本文的研究范围,且为了表述方便,后文中一律用“微课”一词。
研究的必要性
摘 要:微课程是具有泛在性、可视性、关联性等特点的一种新型学习资源,它给信息技术和课程教学的深度融合带来了新的挑战。在深入理解微课程内涵及应用的基础上,结合计算机专业核心课程《数据结构》的教学要求,就相关知识点进行微课程设计,以促进该课程教学改革。
关键词:微课程;数据结构;教学模式
DOIDOI:10.11907/rjdk.161931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文章编号:16727800(2016)011022303
0 引言
《数据结构》是计算机应用技术、信息管理等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必修课程,主要探讨在面对实际应用问题求解时数据的逻辑组织、计算机内的物理实现及相关操作的实现算法。在计算机科学中,数据结构不仅是一般程序设计的基础,还是设计和实现编译程序、操作系统、数据系统及其它系统程序和大型应用程序的重要基础[1]。通过课程系统学习,使学生掌握实际问题求解过程中组织、存储及处理数据的基本方法。对于即将从事程序设计和软件开发工作的学生,该课程的学习效果将直接影响其对专业的兴趣及对后续课程的理解和掌握能力。
由于课程概念抽象、算法繁多,不少学生反映课程学习难度大, 不易理解和掌握。如何在学生学习基础薄弱、教学课时有限、课程教学难度大等约束条件下获取最优教学质量,并使学生程序设计能力和计算思维能力得到提升和发展值得思考。本文从分析《数据结构》课程存在的问题出发,结合教师多年的授课经验,通过以微课程为核心的新型教学模式实践探索,总结出其适用于信息化教育环境的实施方案。
摘 要: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微课教学能够实现新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内容有机融合。为此,文章就基于微课的课程教学模式设计的可行性、原则、流程以及评价体系等几个方面,对高职数学微课教学建设进行了探讨,以增强高职数学课堂的生动性,改变高职学生学习数学比较被动的局面。
关键词:微课;高职数学;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5)09-0022-02
随着教育信息化技术的迅速发展,我国高职院校已经着手推进微课建设。作为中国微课创始人,吴铁生率先提出,微课是针对某个知识点,以教学视频为主的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结合体。微课是利用网络构建主义理论进行设计,具有短小精悍、迅速便捷、重点突出和资源丰富等特点。
国内学术界关于微课的概念界定,也尚未达到统一的认识。比如,上海师范大学黎加厚教授把微课定义为时间在10分钟以内,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内容短小,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小课程[1]。华南师范大学焦建利教授认为,微课是以阐释某一知识点为目标,以短小精悍的在线视频为表现形式,以学习或教学应用为目的的在线教学视频[2]。
此外,国内对微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概念方面,较少涉及具体课程的微课教学设计。高职教育在微课建设方面,尚处于起步阶段,并未形成有影响力的示范性课程范例[3]。本文意在将微课理念融入高职数学课程教学,促进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有机融合,进而提升高职数学课程的教学效果。
一、基于微课的数学教学设计的可行性
(一)传统数学教学模式较为落后
(1.东北财经大学 经济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5;2.东北财经大学 经济计量分析与预测研究中心,辽宁 大连 116025)
摘要:本文在对计量经济学内容模块及课程体系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基于新兴的教学方式――微课,以经典计量经济学中单方程模型最小二乘估计量的最优线性无偏性质为例,进行了具体的微课教学设计,并且在微课设计的过程中,融入了“互联网+”的思想。在此基础上,本文还对传统的计量经济学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进行了反思,认为传统教学过程中存在着理论与应用脱节、学生理解效果较差等一系列问题,而基于微课的计量经济学教学设计可以在教学安排、教学方式等多个方面弥补传统教学方式的缺陷,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关键词:计量经济学;微课;教学改革;计量经济学的地位与作用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3-0081-06
计量经济学的基本定义是,以经济学为基础,运用数学方法,构建计量经济模型,阐述经济中隐含的数量关系的一门学科,是经济理论、数理统计学、经济统计学的有机结合体。在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的经济学和管理学的学科体系中,计量经济学占据了极其重要的位置,计量经济模型的创始人克莱因、世界著名经济学家萨缪尔森等著名学者都多次指出了计量经济方法的重要性。
1980年,以经济计量学“颐和园讲习班”为标志,计量经济学开始进入中国。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作为一门专业课程,计量经济学陆续进入国内高等院校的经济类专业课程体系中。1998年,中国教育部高等学校经济学教指委将计量经济学纳入经济学类专业的8门核心必修课程。同年,教育部在经济学科中审定了“应用经济学(一级)数量经济学(二级)”的学科分类,明确了数量经济学的学科设置。此后,计量经济学作为数量经济学中的主干课程,在各高等院校中广泛开设。目前,在各高等院校的经济学类、管理学类等专业中,计量经济学被教师和学生评为最重要、最实用的方法。计量经济学的学科人才也深受社会青睐,其就业面广泛,在管理、社会、医学、生物、统计等各个领域都有涉及。
计量经济学之所以得到学者、教师、学生及社会的广泛接受,一方面是因为计量经济学方法具有科学性和普适性,如前所述,其方法已经在社会发展、经济增长,甚至是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都得到了应用;另一方面,计量经济学将经济学、统计学、数学及一系列相关学科紧密联系到一起,不仅实现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高度统一,更为重要的是推动了经济学由探讨变量之间的定性关系向研究变量之间定量关系的转变,并成为各学科之间相互融合、共同进步的重要工具。
目前,计量经济学在各高等学校中越来越受重视,从某种程度上说,计量经济学已经成为经济管理类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全国各高校相继将计量经济学及其相关课程列为重点建设目标,在课堂教学、教材编写、精品课程、教学改革与实验上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但是,目前国内计量经济学的课程教学仍然以传统的教学方式为主,由于计量经济学课程对前期储备知识要求较高且理论性较强,出现了学生学习效果参差不齐等问题。本文将在梳理计量经济学学科体系和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基于新兴的微课方式,对计量经济学课程体系进行梳理,提出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教学设计与教学改革方案。
摘 要: 微课程是信息时展的产物,是一种全新的教学形式。将微课程应用于物流系统仿真课程的课外学习中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本文分析了微课程的特点,以及物流系统仿真课程课外学习的必要性,提出了将微课程应用于物流系统仿真课外学习之中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通过微课程设计和实施,提高了课程教学质量。
关键词: 微课程 物流系统仿真 微课
近年来随着移动网络、视频和传输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以视频为信息传递的微课程教学得到教师们的认可和广泛应用。融合互联网精神,新的教育理念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生根发芽,泛在学习、翻转课堂、移动学习、碎片化学习等学习理念为微课程设计和传播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微课程是新时代的产物,是先进的信息技术和教学理念相结合的高级产物。时下,微课程教学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形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并影响大学生的学习方式。在工科物流工程专业中,《物流系统仿真》课程是专业必修课程,课程主要使学生掌握系统仿真的理论、方法在物流领域的应用,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课程分为理论和实践两部分,其中理论是实践的基础,实践又要靠理论指导,两者相辅相成,联系紧密。这门课程在专业课程中占有重要地位,课程内容多,但课内学习时间有限。为了充分利用学生课外学习时间,帮助学生对课程知识点进行有效和深入学习,作为专业教师,笔者考虑利用先进微课程教学方法和模式,对课程重要知识点和难点进行教学设计。本文主要讨论微课程在物流系统仿真课外教学中的应用,主要包括微课程的设计思想和教学方法的研究。
一、课程“微课程”的特点
传统教学模式主要是以教师、书本和课堂为中心,由教师单向传授知识,学生被动接受。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作为认知主体被动接受知识,而学习主动性被忽视或压抑。同时,课堂学习时间有限,不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微课程作为一种新鲜事物,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和自我管理,可以弥补传统课堂教学的不足,利用网络和信息技术,可以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1.以知识点为单元,短而精悍。
微课程的设计是以课程需要为出发点,针对每个单元的具体问题,通过视频或文档将核心的概念重新编排,形成的教学资源。每一个单元相当于一节微课,控制在10-20分钟以内,从时间来看学生每学习一个单元用20分钟,而传统课堂教学为45分钟,利用微课形式可以保持学生的注意力有效学习。另外,每个单元的微课都是教师精心提炼的重要知识点,俗话说“浓缩的即是精华”,传统课堂中教学重点难点都可以通过微课补充,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2.课程更形象,教学方法多样。
摘 要:微课学习作为学习者自主学习的一种过程,受到微课平台、微课资源、学习者学习行为特征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在可用性与泛在学习理论的指导下,本文通过调查问卷形式,围绕平台支持、应用支持、学习支持三个维度对微信支持下微课学习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得出稳定的微课学习平台、智能的版面定制选择、专业的微课建设团队、精心的微课内容设计、自动的学习记录功能、丰富的辅助学习资源是微课学习的重要影响因素,本文旨在为设计、开发出符合学习者心理取向和认知特点的基于微信的微课提供支撑。
关键词:微信;微课;学习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7)05-0077-04
微课最早的雏形源于1993年美国北爱荷华大学LeRoy A.McGrew教授提出的“60秒有机化学课程”[1],它能够让学习者在较短的时间理解多个化学知识点,掌握相关片段知识。2010年广东佛山举办关于微课制作的比赛,“微课”的概念被正式提出。微课作为一种泛在学习环境下的媒体学习资源,它具有“短小精悍、针对性强、适用性高、应用面广”等特征,适合在移动设备下学习。T.P.Kee[2]、胡铁生[3]、焦建利[4]、李玉平[5]、林秀瑜[6]等对微课开展了不同方向的研究。
微信,一方面作为一种新型媒体运用已覆盖银行、保险、航空、医疗、运营商、政府部门等各行业,运营较为成熟;另一方面作为一款即时通讯服务的社会性软件,能为协作学习、探究学习、自主学习等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提供环境支持,但是基于微信平台的微课案例较少。
当前,基于微信的微课建设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微课建设与应用存在知识资源零碎、 割裂、不成体系、可用性差等问题,微课学习影响因素复杂。鉴于此,本文开展调查研究,分析微信支持下的微课学习影响因素,旨在为设计、开发出符合学习者心理取向和认知特点的基于微信的微课提供支撑。
一、理论基础
1.可用性理论
摘要:微课教师培训是加强教师业务能力、提高教师信息素质的一种有效途径。微课不仅能提高教学质量,还能促进数字资源建设,并可为精品资源共享课和“穆课”等网络课程建设打下基础。在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新形势下,微课还能够推进高职院校的信息化建设,加速推进职业教育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因此,应根据高职教师的能力和素质状况,分析微课培训项目的困难与障碍,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高职教育;微课;教师培训项目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5)01-0046-04
一、当代高职教师独特的能力和素质
现代职业教育对高职教育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传统意义上的教师素质,当代高职教师还应具备以下能力和素质。
(一)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一方面,高职教师需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对于相关专业的基础理论和机器设备原理有较深的掌握;另一方面,高职教师特别需要把握理论与实际的关系,能够把理论应用到实践教学中去,掌握专业教学所需的实践能力。作为社会科学领域的教师,应运用相关理论知识解释一些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管理等方面的现象,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作为工程学科的教师,应能够掌握一些工程设计或施工的基本原理,解决设计、生产和使用中的实际问题。高职教师在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应始终将理论联系实际作为自己的价值观,使理论联系实际成为教育的核心思想。
(二)实践教学的能力
摘 要:文章从微课程的内涵及特点出发,分析了“园艺植物病理学”微课程教学面临的挑战,并提出了“园艺植物病理学”微课程建设的策略。
关键词:园艺植物病理学;微课程;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6)11-0049-03
社会的不断进步使高校教育面临巨大挑战,大数据时代给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带来无限机遇,传统教育模式已经逐渐表现出某种不适应性,合理利用大数据,电子设备及网络资源会大大提高人才培养效率。近年来,国家和各大高校逐渐开始重视微课程建设。
“园艺植物病理学”为园艺及植物保护专业的基础课程,在整个学科的专业课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
位。该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均较强的学科[1]。笔者发现,传统的教学模式已无法满足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表现出诸多局限之处,亟须辅以新型教学工具,微课程的实施给此课程的建设和变革提供了有利的机会,因此,本文针对“园艺植物病理学”微课程建设展开论述。
一、微课程的内涵及特点
(一) 微课程的内涵